夏夜短篇优美散文

2024-04-17

夏夜短篇优美散文(精选8篇)

篇1:夏夜短篇优美散文

夏夜经典优美散文

小城的夏夜,是多么的阑珊,朦胧,缤纷,看到这美丽的夜,总会不由得怀想起家乡的夏夜来。我的家乡坐落在秦岭山脚下,乡村的夏夜与小城相比少了份浮躁、嘈杂、燠热、流光溢彩。可小城就不同了,暮色早就将夜罩得很深了,但城已灯火阑珊,喧嚣,嘈杂如潮,每一个角落都是热浪萦绕。

记得儿时乡村的夏夜是静谧、凉爽的。老天似乎怜惜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白天倾泻了太多的毒辣骄阳,夜晚就将一片如水的清凉洒下,让人们享受一片凉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那时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晚上消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露天的道场上聊天纳凉。

酷夏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农村最繁忙的时候,无论骄阳多么似火毒辣,大地多么炽热,人们都要冒着酷暑将该收的农作物收上来,该种的种下去,就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要跟在大人们的后边到野外参加劳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有时劳动强度并不亚于大人们。不过,小孩劳累后恢复快,休息了一宿,第二天依然体力充沛。夏夜纳凉就是我们小孩恢复体力的最佳的一段时光。

乡村的夏夜有份安静的美,太阳落山后,热气就渐渐地消退,夜慢慢地走向清凉。这时,朦胧的天空与轮廓模糊的大山浑然一体,仿佛一幅天地一色的水墨画,恬静,素淡。不干家务的小孩子劳动晚归后,吃完饭,洗完澡,搬一张苇席放在房前的道场上,融入天地间的清凉,心里无限舒适和惬意,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干渴已久的人痛饮了一碗清凉的茶水,浑身畅快极了。躺在有些凉意的席子上,沐浴着夜色,数着星星;聆听着虫子欢唱,夜莺的啼鸣,就会把白天的劳累抛到脑后,让夜的优美和宁静流淌在心间。

享受到这份劳累后的舒坦,于是想到老天对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多少还是怀着恻隐之心的,它一面驱使人们为了生计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面又用柔情的手抚慰人们的生存之苦,使之感到一些慰藉。人躺在道场上,极目夜空,无垠深邃的天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南北走向横亘天空的银河,无月之夜,银河特别的清晰、静谧,无声地俯瞰着大地,把一片清辉悄悄地洒向人间,仿佛夜的清凉也一丝丝地从那里散落下来。那时,还没有学过地理知识,不知道银河是个庞大的星系,不知道银河系是由无数的恒星和星系物质组成的巨大天体,也不知道太阳系就是银河系中的小小一员,更不知道这些天体离我们的距离遥不可及,是用光年来计算的,知道的只是银河同月亮、星星一样是挂在天空中的一道景观,夏夜里在天空格外的清晰,会给大地送来淡淡的银光。长辈们大都没有读过多少书,不能给我们讲授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头脑中储存了不少与日月星辰有关的神话故事,纳凉时在孩子们的纠缠下,会娓娓道来。

牛朗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们夏夜听得最多的,但百听不厌,听得我们深信不疑,荡气回肠,久久回味,遥寄怜悯。大人们说,银河是王母娘娘为阻止牛朗织女的相会用头上的金簪划出的一道天河,滔滔的河水隔断了牛郎织女期盼牵手缱绻不离的渴望,成了他们相聚的一道无法跨越的天堑。从此,牛郎织女站立在天河的两边,隔河相望,肝肠寸断的思念,一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夫妻就这样长久地隔离,一年只有农历的七月初七能在喜鹊搭成的鹊桥上相会一次。故事凄美动人,感人至深,听后心里会生出一份悲凉和惋惜,憎恨王母娘娘的狠毒和无情。为了减少故事在心中留下的悲凉,目睹一年一度牛郎织女相会的幸福情景,每到农历的七夕之夜,我们都望眼欲穿地期盼银河上能搭起鹊桥,牛郎织女能在鹊桥上相会,更有甚者,还曾躲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却一无所获。多少年来我们都没有看到这一幕,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个凄美神话故事,寄托的是人们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那时纳凉,道场上常会聚集着村子上的男女老少,是一天难得的热闹场面。大人们除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外,还会讲《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其他故事。无论什么故事,都能吸引我们,那怕有时听得毛骨悚然,也希望听到故事的下文,直到银河偏向西天,眼皮再也撑不起来时,才肯罢休。

道场纳凉,尽管能享受到自然的清凉,但道场上恼人的蚊子很多。那时,驱散蚊子的办法就是燃烧一种有异味的蒿草。还有就是拿扇子驱赶,蒲扇驱赶比较方便。依稀记得,每次我们把席子搬到道场后,母亲干完家务就会坐到我们的身边,一边摇着扇子为我们驱赶蚊子,一边给我们讲故事。晚上我们饿了,还会给我们熬白米粥,那时候的粥加点白糖,是多么的香甜,至今回味,我感觉那是世界上最最好吃的东西……夜深后,道场上露水渐重,为了避免露水侵害孩子们的身体,母亲会将熟睡中的我们一个个背回屋中。第二天醒来,发现睡在屋内,才模糊记得是母亲用柔弱的肩膀一个个将我们背回屋内的。

时光的刻刀把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雕刻得无影无踪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电扇和空调,夏天再也不用到户外纳凉了;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可打开电视,再也不用听大人们讲故事来打发时间了;不论哪家都有了灭蚊剂,再也不用驱赶蚊子了。但每到盛夏,那份美好而酸楚的记忆却荡之不去,那乡村夏夜动听的故事,那遥远银河淡淡的清辉,那慈祥母亲深情的关爱,就像潮水一样漫进我的心间,使我回忆后感觉亲切和温暖,怀念后感到醇朴和恬祥。

真的,好怀念儿时夏夜,乡村的夏夜!

篇2:夏夜短篇优美散文

都市夏天的夜晚虽然不似白天日晒下的烧烤,却也有难耐的燥热,人们不自觉地到城市的边缘地带寻找一份清凉。屯溪的世纪广场位于新安江边的空旷地带、湿润的河风带来了凉爽,吸引了许多人群,我和爱人也散步到世纪广场“趟凉”。

人们或站或坐或躺,在世纪广场的草地上、花坛边、石凳上聊天休憩,稍远处有一个巨型的电子屏幕在播放电视剧,新安江在夜灯的照耀下闪着粼粼波光,幻化成如梦境一般。

广场边新安江上的观光索桥在彩灯的映衬下异常美丽,索桥以木板铺面,两边是绿色的栏杆,造型似一双翅膀拥抱着前方。刚踏上索桥,没走几步,就感觉到桥身在晃悠,原来是一群调皮的年轻人用双脚的节奏在控制桥面。我穿着短裙,信步走在桥上,却像是在醉走“猫”步,不禁莞尔。桥上的行人个个重心不稳,有的露出会意开心的笑容。会动的索桥一下子拨动了人们那根童心的弦。

一对老年夫妇用一小块席子垫着就座,看着河面默默无语。一位年轻的爸爸用肩膀驮着二三岁的孩子,父子俩快乐地嘻嘻嚷嚷。一个男子牵着怀有身孕的妻子慢慢行走,小心翼翼地呵护。一对情侣相拥着走过,表明着爱情蜜甜的滋味。一群男女学生走过来,脸上有着令人羡慕的.年轻朝气。一家三口面带微笑,父亲的肚子微凸,走在中间的儿子的个头已超过父亲,他将手搭在母亲的肩膀上,似乎还没长大。几个学龄儿童在相互追逐,像是几朵欢乐的小浪花……

索桥汇聚了人的声音、灯的光亮,而在桥的远处,却是夜晚的黑色。这黑色就像是舞台的背景,索桥就是舞台,桥上的人们在演出另一场舞台人生剧。桥上的人来来往往,似乎永远也走不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似乎是一个谜。每个人都衣着休闲随意,T恤衫、运动裤、短裙、吊带衫,没有了白天的日晒奔波,没有了办公室的正襟危坐,没有了街边的吃力吆喝,没有了香车宝马的奢靡,没有了唯唯诺诺的压抑,一切在这里得到舒展,在这里得以温润,每个人融入到这个舞台群体之中,却不受干扰的独立存在着,享受着天上人间般的惬意。

篇3:夏夜短篇优美散文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篇4: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篇5:夏夜的优美散文

儿时的农村,夏季里的蝉很多,叫声很是嘹亮。夜晚,在树多的地方,点一堆篝火,用力摇动大树,随着阵阵鸣叫,便有很多的蝉噼里啪啦掉了下来。小孩子最渴望的是还没有蜕变的蝉,笨笨地,慢慢地爬着,在院中纳凉,也会有傻傻的蝉爬到脚上腿上衣服上,把它放到一个小盒内,兴奋地观察它的变化,一次次观看,却是没有动静,半夜醒来看,正在蜕变,天亮后再看,已经是长了翅膀的真正的蝉了。

退却一天的炙热,傍晚时分,有了阵阵凉风,早早吃过饭的人们,在落日的余辉中,来到田野,开始去捉蝉了。雨后的日子,最容易捉到蝉。树下散落着一个个小圆洞,我们拿了细树枝去戳,会有蝉随着树枝爬了上来,感觉到树枝的颤动便是有蝉在洞里。这样的洞开始并不大,能够越挖越深的多半里面有蝉,小孩子直接深入手指,感受蝉爬上手指的喜悦。可是,有的洞会越挖越大,最后跳出来的是只癞蛤蟆,吓得我们一蹦老远,哈哈大笑。

最多的蝉还是在树上,凉爽的夜晚,拿着瓶子,握着手电筒,在如许的清风中,一棵树一棵树上上下下地寻找,随着手电筒的晃动,那些笨头笨脑缓慢爬行的蝉都被人们纳入囊中,人们看着自己不断增加的收获,会有兴致地数一数,报报数,看谁捉的蝉最多。夜色渐浓,不时有鸟叫声传来,风更为清凉,捉蝉的人群热情不减,继续寻找,有的树上,竟然可以同时捉住好几只往上爬的蝉,令人兴奋不已。那时候的蝉真多呀,即使再多的人寻找,即使找到半夜,第二天树上鸣叫声还是那么响亮,在一棵棵大树上还是可以看到蜕变的蝉皮。还是有那么多落网的幸运儿爬上了高高的大树,为胜利放声歌唱。夜色已深,不经意间,有露水滴落,时间已经不早了,人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着月色,沐浴着清风走在回家的路上,瓶内的蝉还在徒劳地挣扎,回家后用盐泡了,油炸,一道美味的炸金蝉便上了桌,这可是道有营养又可以明目的下酒菜,又解馋又好吃。

现在的城市,虽然照样可以吃到炸金蝉这道菜,但是那种天然的,原始的味道,记忆里夏夜清风中找寻蝉的快乐,却是感觉那么遥远。在郊外,也有寻蝉的人们,但是,蝉已经很难找到,一晚上能寻到三五只也算不错了。

篇6:夏夜的优美散文

结束了一天的铁路职工的安全学习后,匆匆的吃过了晚饭,就约上了几个同事打篮球,到了晚上7点多,各自回到自己的宿舍。收起了一天忙碌的心,静静地坐在床头摆弄着手机缓解一下一天的疲惫。

窗外是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楚。抬头只能依稀看到几点星星挂在天上,月亮也不是那么的明亮。由于宿舍两米在就是铁轨,所以夜里是经常可以听到火车通过的声音。每次火车通过的时候,要是是货车听到的声音像是锤子敲击铁轨的声音,声音很大,但很有节奏,伴随着别的虫子的叫声俨然像是一场交响曲。要是客车通过就没有那种敲击声了,这时声音会很小,但会伴随着呼呼的风声,刚来时还以为外面下雨在刮大风呢!两种声音就这样每天交替的在窗外响起,好像有人在外面弹奏什么曲目那样显得有节奏感。

铁轨用自己的肩膀扛着火车,让过往的客货车都可以安心的通过。夜里的铁轨会泛着光,是它在岁月的长河里被磨得犹如镜面般光滑。虽是夜里,但这个时候正是铁路员工最为忙碌的时候,他们得趁着火车夜里需要检修的时候,给火车做一个全面的安全体检来保证第二天的火车正常运行,保证客货的安全。这时还需要对铁轨进行安全的检查,虽是夜晚但铁轨上温度还是很高,他们经常是湿透了衣服还在继续工作。他们披星戴月日复一日的工作着。要是遇到天气炎热,寒冷,或者刮风下大雨风恶劣天气的时候,他们的安全担子就会更重,需要更加细心的检查。

篇7:关于夏夜的优美散文

青黛色的天空干净得像一片深海,我错觉自己是海底的某种软体动物,一年都懒得动一动。天空有几处云漂浮着,缓慢地游移,慢得就如同水墨画里的留白,我喜欢留白,这种大写意,能给我无限的遐想。云时散时聚,时而成团成棉絮,时而飘散成轻烟。就这样盯着,展开想象,云聚时像山、像巨大的花冠;云散时像羊群、像奔马。闭上眼一会儿再睁开,那一片云本是仙女着羽衣,飞着飞着就幻化成一只麒麟追着一只飞鸟,接着又变成絮状,就像滴入水中的墨汁一般。

我想我还是在深海,云后的星光熠熠,如同在海底仰头看到海面上投射的稀疏光斑,点点随波荡漾,星光怎么也在荡漾?原来是我的吊床还在摇晃。每颗星星都在闪烁,仿佛隔着的海雾远处发来的信号灯,想向我传达些什么;那闪动的节奏又像是谁在敲打着摩尔密码,这是宇宙的密语,至今我仍然无法识别星座,我又怎么能领悟到其中的奥义呢?

躺乏了,就侧身转头看着那轻轻泛着涟漪的湖面,波纹似鱼鳞一般游动而远去,临湖新建高楼的霓虹灯影在水波荡漾中扭曲、摇碎、化开,反复如此,湖面就如被涂抹得五颜六色的印象派油画,我端详许久,思绪随着那水波游向对岸。湖对岸的大门山,它安静地伏在水面上,就像壳上长着许多寄生物的大海龟,我甚至能感觉到它的鼻息,踏波而至,与湖上的风融为一体。

我喜欢这样的风,这飘来的风是生动而鲜活的,从山外飘来,树叶抖落的,花香释放的,带着山的气息、夜的呢喃、海的梦呓,娓娓道来。

篇8:夏夜短篇优美散文

他的一篇《荷塘月色》, 把一个如诗如梦的月夜描绘得犹如世外桃源, 让多少读者沉溺其中, 宛如也纯然像作者般“超脱”了, 脱离红尘俗世的凡嚣。

说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很多人并不陌生, 被它的“美”所迷住了。但对这篇美文, 大多数人都是从散文方面说得比较多, 其实朱自清先生原是一个诗人, 这就说到了文中脱不开的“诗”性美感了。近代作家们认为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是现代诗歌中必备条件, 我也就借用这“三美”的理论来细细品味这篇美文“如诗如画”中的诗性美感。

诗歌般的音乐美:重点也就是节奏感、韵律感。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笔触细腻、语言清丽 (具有鲜明的口语性) 、婉转曲折的在文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尤其是他在叠词的运用上, 更是他文章里的一个闪光点。在《荷塘月色》一文中, 作者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如“迷迷糊糊”的眠歌, “淡淡”的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 “田田”的荷叶, “亭亭”的荷叶, “弯弯”的杨柳……, 全文用了27个叠音词。这些词既加强了语意, 又使文气舒展, 韵律和谐。再来就是叠句, 如:“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等句子。巧妙搭配的长短句, 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使人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这样的写法使得全文在一种时而明朗、时而悠扬、时而恬然的节奏中, 韵律协调下, 犹如一首淡雅而感性的乐曲, 行云流水般娓娓带出一个淡雅静美, 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又如亲切而温柔的话语清淡如水, 让人不经意间进入心河中沐浴月光, 心神驰骋间欲罢不能。

诗般的语言美:文中的词汇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 质朴清丽, 使人感觉特别清新、自然, 而且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通感与拟人的手法。如写荷花的清香, 用渺茫的歌声比喻, 将嗅觉形象比作听觉形象, 时断时续, 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 沁人心脾, 扩大了意境, 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这些贴切的比喻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美表现得那么的恰到好处, 增强了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感, 更让人有亲切、自然的感觉, 如临其境。

在文中作者还不惜笔墨, 多处描绘了一些带着色彩的词语。淡淡的月色如流水般泻下, 薄薄的青雾包围着象在牛乳般洗过的绿叶, 星星似的荷花, 昏黄的街光, 模糊的远山……这似真如梦的境色随着笔尖流泻于读者的面前, 犹如历历在目, 让每一个读者随之展开无限的遐想。

还有就是文中多处用字用词十分传神, 如:“泻”字, 与文中的“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流水”相照应, 强烈的动感, 表现了月辉照向大地那一览无余的情景。从这可见, 作者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上也认真对待, 从不堆砌词藻, 其用词清丽蕴含着人性的情味。

诗般的意境美:也可说是作者想表露的情感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写道:“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更是“以情写景意境生, 无情写景意境亡。”作者在文中情景的交融是全文的一个升华。如“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起了变化, 先前是潜藏在心底很难倾吐的淡淡哀愁, 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 这种淡淡的哀愁中夹杂着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喜悦中又挥不去的淡淡的哀愁中, 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但又被迫于现实从幻想中解不开的烦恼。也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给优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 作者笔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谧、柔和的, 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还多处与最后一段和第一段, 都使用了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使得整篇文章有回环往复的感觉, 形成一个“圆”形结构, 再来就是作者的游踪 (把荷塘绕了一圈又回到家中) 与作者的情绪的波动 (“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的往复) 来说, 也是造成了另外两个“圆”形的结构, 共是三个“圆”。这一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的写法, 这一意境, 更是将文章中的情意圈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让人有一种如丝丝牵绕的感觉, 似是如作者一般有一种时而解脱烦恼, 致身于人间仙景之中, 时而又似沉浸在难以明状的忧愁情绪之中, 像一首乐曲般——绕“心”三日。

所以, 在作者笔下, 荷叶清纯, 荷花素丽, 荷香清淡, 月色如雾, 月光如水, 月影如乐……而这一切, 无不是作者他那朴素无华的品格象征与拳拳赤子之心, 把真挚的情感悠悠地流畅在整篇文章之中, 似是万物有情, 又似是个中无我。大概是因为他认为“文章的成功, 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这个原由, 所以他的作品, 就笔致简约, 朴素中绕着娓娓动人的亲情, 让读者为之动情, 随他感情起伏而起伏。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 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 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 巧妙的比喻、联想, 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便构成细密、浑圆的意境。使得整篇文章都沉浸在似悲似喜, 朦朦胧胧的情感中, 让人读起来不知不觉中, 随之喜悦, 随之哀愁, 荡漾在心中的是那让人说不出味道来, 却时而不舍挥去, 时而摆脱不了的感觉。

从这三方面可看出作者将诗歌的写法无不尽收入他的散文之中, 可讲是文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情。不但把散文讲求的“形散而神不散”做到情景交融, 更是把诗的三方面的美感, 在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诗情画意交融之下, 一篇揉合了诗与散文的优点惊世之作, 从此流芳百世。

摘要:《荷塘月色》是一篇有名的散文, 但曾为诗人的作者在文中, 同时也蕴含了诗性美的三个元素: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

关键词:荷塘月,色诗性美,音乐美,词藻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夏夜短篇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优美短篇散文范文06-04

夏夜的优美段落05-09

散文池塘夏夜范文06-01

童年短篇散文04-10

日日记短篇散文04-08

女王大人短篇散文04-08

短篇抒情散文范文05-25

经典短篇散文范文05-27

现代短篇散文范文06-02

冰心短篇经典散文06-23

上一篇:百度一下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角平分线性质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