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短篇散文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优美短篇散文范文

雨短篇散文

下雨了。“沙沙沙,沙沙沙”尽情地唱着,如此动听,如此美妙。用心去聆听,雨里夹杂着许许多多,尽管是一点一滴,也是如此。

静下心来,听,这动人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与追忆。时间如水,静静地流淌着,抓不住,只能眼看着在你的手心里流逝。在这十几年里,我都做了什么?

我已经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次儿童节,是在这绵绵春雨中。雨带走了已久远的记忆与快乐,虽只留下那如海市蜃楼一般模糊的印记,却回味无穷。一次次失落之时,听听雨,它总能抚慰受伤的心,一点一滴,滴在心坎里,大雨倾盆,冲刷着记忆。

渐渐地,听雨成了享受,成为了我放飞心灵的窗口。听听窗外,被雨音覆盖的,是轰鸣的汽车,嘈杂的人语。我笑了。为何而笑?不知道。

不知什么时候,楼顶上多了四只白鸽。不知是它们不懂得寻物遮蔽,还是不愿,任凭雨点打在它们的身上,仍傲然挺立。多少次,我幻想成为1只白鸽,自由的飞翔蓝天,不受拘束。我不愿呆在笼子里,永远做一只供人观赏,没有抱负的宠物。

突然,雨停了。阳光透过重重云层,洒下来了。落在那白鸽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我第一次发现雨后的阳光,如此迷人。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我对自己说。

第二篇:短篇散文爱情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下面是关于短篇散文爱情随笔的内容,欢迎阅读!

《浅悟爱情》

一首苏芮演唱的“牵手”,竟然听得泪流满面。

不知是我的多愁善感渲染了情绪,还是这首歌曲的旋律感动了我?以往欣赏这首歌时,只是肤浅的感觉好听而已,从未在歌词内容上深刻地领悟过。

而今,当我以一个成熟女人的心态再次欣赏这首歌时,才真正从歌曲的延伸文字诠释解读中,体味了歌词的内蕴。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爱,我们应该怎样的去面对它,如何在生活中感悟它,又该如何把这份主题在婚姻这座“城里”演绎的尽善尽美。只有理智褪去热恋面纱步入婚姻殿堂经历人生风雨的爱侣们,方能体味爱的真谛。

牵手,意味着一生的偎依相伴,它所承纳的不仅是孤单结束、爱的力量与证言地开始,而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责任、信赖与归属!真爱,无需用华丽词藻去粉饰,更不以哗众取宠的行动而获取。牵手挚爱,是在共同生活的点滴言行里彼此关心照顾相互付出而获得的。

爱是由平实与坚定所缔造,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爱是相互心灵倾慕感情交融而不是单相思,爱是多彩生活中的百味而不是单一的甜蜜,爱是一辈子的事!

爱情组合的美丽因彼此地托衬而绽放,完美的婚姻世界因彼此地努力付出而精彩,情感甜蜜相融因彼此的真情倾注而升华为生命中爱的唯一!

行走在共同筑建的爱之桥上,把相濡以沫心影相映的赤诚,融入到各自生命的血液里!

只要懂爱,只要拥有建立在真诚之上的爱,幸福就一定会常相伴!

梦中的情人

第一次看到你如瀑的秀发,飘逸的背影,就已经深深的喜欢上你,喜欢你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一尘不染的婉约和优雅。

人前,总是挂着阳光的微笑。可我为什么却在你的眉宇间看看淡淡的忧愁。你的眼纯净而深邃,为什么我却看到花落无红的忧伤叹息,如此的惹人怜爱。

如果只是路过,如果只是偶遇,那为何在无人的时候,不自觉的想起,那么的让人心醉。

为何想起你,总能感受到你心里那深沉的压抑。为何你的温柔要伪装在大大咧咧的任性中?柔弱的肩膀,却总想吧所有都扛起。

说不清,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你。喜欢你的目光,喜欢你微笑的方式。感受你柔弱肩膀的颤动,无助的哭泣,而你不告诉我原因,为什么我会感到心碎?

那时,我发誓要好好的疼你,爱你,永远。我认定你,就是我一直的找寻。

世人都说:人总会变,时间改变一切。我不知道是对是错。就像我不会想象自以为成熟的我在你面前始终如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心如撞鹿,不知所措。喜欢你温柔的训斥,却心如灌蜜。

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我知道你的担心。你恐惧未知的结果,害怕以后的某天,我不会有恋爱时的耐心,不会再疼你,宠你。可是,我该怎么做?我不相信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毕竟,在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里,谎言太多。就算有那么几句发自肺腑的,也不能够随便说说。我想,那应该可在心里,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践诺。

若要改变,那也只会是你的鱼尾纹增多,我的腿脚不利索。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的要求不高,只想守在你身边,快乐你的快乐,忧伤你的忧伤。

我不想这一切是一场风暴,刮来了希望,又吹走了一切。当一切平静的时候,再让我忍痛收拾零乱的回忆。我不敢想象,那碎了一地的思念,我该如何去拼凑成完整的画面。那风过后,我不知道还该怎么去充满希望。那些不愿意与人提及的忧伤,我又该如何去隐藏,如何去伪装坚强。

彼此舔舐各自的伤口。我知道你并不缺少伤害。但你真的愿意封闭自己的心门,不要让我探望。你可知道,那对我是怎样的一种伤。从来没有爱的这么真,这么深,这么样的疯狂,那带来的伤痛,即使若干岁月以后,凝结了,我想也会如这个午后的雨,潮湿了我的心。不敢想象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疼。

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人。我给予不了你轰轰烈烈的过程,能够给你的只是平凡平淡的生活,没有感天动地的誓言承诺。只能够简单的过,简单的活,在我们都爬不动的时候,一起相互依偎着晒太阳,宁静而安详。

你注定是我的克星。在你面前,我无法让自己变得深沉。我只要守着你,只想你开开心心的过幸福的生活。那些心酸的,不愿回味的,都让它随风逝去。如果风吹不走,就让我来背。不管是沉甸闷或埋藏的涩,就让我一遍一遍的尝试。

一叶便能知秋。那一个人如何才能够表达对另一个人忠贞的爱情呢?我想,莫过于相随一生。

爱你我很幸福

摘下一颗星辰,照亮彼此的心,我心如水,时而荡起美丽的涟漪;你心如雪,给我的心带来了圣洁与纯真;怀着对爱情的执着,怀着对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爱情的憧憬,我们相遇,走在了一起,彩虹为我们架起了永恒的桥梁,生活也因爱而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从此,孤独的心不再孤独,心底会发出真诚的感叹,生命因爱你而如此的美丽,生命的支出也不再为失去的光阴而疼苦,支出的岁月换回了那沉甸甸的幸福。

爱你我很幸福,这已经不再是痛处,这次奇幻的相遇,将会是我今生的追逐……

想说一句幸福,想回味一下愁苦,我想无论如花的你为谁开放,为谁而美丽,这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你的存在,因为与你相遇我很幸福。说一句祝福,心中一点感触。不要因为付出太多,而感到痛苦,因为当你明白幸福,那你的收获,已经超出了你的付出。

爱你我很幸福,生命将在此刻落下一个重音符。

忘记你真的好难

望着你离去的背影,想着你离开时的话语,瞬间一种痛苦的感觉弥漫心头。曾几何时,我们一起彻夜长谈,即便夜深了也不会觉得疲倦;曾几何时,我们一起编织那属于我们的梦幻,尽管前路布满诸多的艰险,可我们依然畅想明天。依稀相识的那个瞬间,你给我的心动给我的震颤,让我枯竭的情感泛起爱的波澜,让我感觉生活不再孤单,为你付出是我今生的夙愿。伴着你的哭、你的笑你的情感,那种痛那分情让我心甘情愿。我知道爱要默契,没有相容的爱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可你却并没给于我太多的空间,我是爱的自私却也爱的难言。爱了痛了,我又能和谁去畅言?有些话我真的不敢说,怕说了,回头再也看不见你甜甜的笑脸,从此再也没有幸福可言。你下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不能控制自己。思念的藤蔓不停地疯长,对你的牵念无情的漫过我流泪的双眼。

没有你的日子好孤单!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可以很好的面对现实的坦然,可现在才知道我错了!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坚强的外表是掩藏不了那份深深的牵念!想你是一种寂寞的酸楚,想你是一种甜美的眷恋,爱一个人并不孤单,想一个人才孤单!在无数夜晚,那拥抱过的人,流过的泪,说过的话,打过的电话……这场景让时间忘记流动,让眼泪忘记温情。我只有将这往事留在心中……

依窗而望,那浓浓的夜色,那一盏盏明灯,无不使自己置身于这个凄凉的空间,渐渐的觉得文字是那么的苍白,苍白的无法把这心境表达完全。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只是因为想你才寂寞,伴随着这熟悉的旋律我的思绪开始蔓延,那种期待与渴望,那种思念与激荡!忘记你真的好难!

第三篇:朱自清的散文短篇

朱自清散文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散文短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朱自清散文短篇

如面谈 朋友送来一匣信笺,笺上刻着两位古装人,相对拱揖,一旁题了如面谈三个大字。是明代钟惺尺牍选第一次题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恰说出了写信用处。信原是写给你或你们几个人看;原是我对你或你们几个人私人谈话,不过是笔谈罢了。对谈人虽然亲疏不等,可是谈话总不能像是演说样子,教听话受不了。写信也不能像作论样子,教看信受不了,总得让看信觉着信里话是给自己说才成。这在乎各等各样口气。口气合式,才能够如面谈。但是写信究竟不是面谈;不但不像面谈时可以运用声调表情姿态等等,并且老是自己独白,没有穿插和掩映方便,也比面谈难。写信要如面谈,比面谈需要更多心思和技巧,并不是一下笔就能做到。

可是在一种语言里,这种心思和技巧,经过多少代多少人运用,渐渐程式化。只要熟习了那些个程式,应用起来,如面谈倒也不见得怎样难。我们文言信,就是久经程式化了,写信人利用那些程式,可以很省力写成合式,多多少少如面谈信。若教他们写白话,倒不容易写成这样像信信。两般秋雨随笔记着一个人给一个妇人写家信,那妇人要照她说写,那人周章了半天,终归搁笔。他没法将她说那些话写成一封像信信。文言信是有样子,白话信压根儿没有样子;那人也许觉得白话压根儿就不能用来写信。同样心理,测字先生代那些不识字写信,也并不用白话;他们宁可用那些不通文言,如来信无别之类。我们现在自然相信白话可以用来写信,而且有时也实行写白话信。但是常写白话文人,似乎除了胡适之先生外,写给朋友信,还是用文言时候多,这只要翻翻现代书简一类书就会相信。原因只是一个懒字。文言信有现成程式,白话信得句句斟酌,好像作文一般,太费劲,谁老有那么大工夫?文言至今还能苟偷懒,慢慢找出些白话应用文程式,文言就真死了。

林语堂先生在论语录体之用(论语二十六期)里说过:一人修书,不曰示悉,而曰你芳函接到了,不曰至感歉甚,而曰很感谢你非常惭愧,便是噜哩噜苏,文章不经济。示悉,至感,歉甚,都是文言信程式,用来确是很经济,很省力。但是林先生所举三句噜哩噜苏白话,恐怕只是那三句文言直译,未必是实在例子。我们可以说来信收到了,感谢,对不起,对不起得很,用不着绕弯儿从文言直译。——若真有这样绕弯儿,那一定是新式测字先生!这几句白话似乎也是很现成,很经济。字数比那几句相当文言多些,但是一种文体有一种经济标准,白话字句组织与文言不同,它们其实是两种语言,繁简当以各自组织为依据,不当相提并论。白话文固然不必全合乎口语,白话信却总该是越能合乎口语,才越能如面谈。这几个句子正是我们口头常用,至少是可以上口,用来写白话信,我想是合式。麻烦点儿是敬启者,专此,敬请大安,这一套头尾。这是一封信架子;有了它才像一封信,没有它就不像一封信。敬启者如同我们向一个人谈话,开口时用我对你说那句子,专此敬请大安相当于谈话结束时用没有什么啦,再见那句子。但是面谈不一定用这一套儿,往往只要一转脸向着那人,就代替了那第一句话,一点头就代替了那第二句话。这是写信究竟不如面谈地方。现在写白话信,常是开门见山,没有相当于敬启者套头。但是结尾却还是装上多,可也只用此祝健康!祝你进步!祝好!一类,像专此敬请大安那样分截形式是不见了。敬启者渊源是很悠久,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开头一句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再拜言就是后世敬启者。少卿足下在再拜言之下,和现行格式将称呼在敬启者前面不一样。既用称呼开头,敬启者原不妨省去;现在还因循写着,只是遗形物罢了。写白话信人不理会这个,也是自然而然。专此敬请大安下面还有称呼作全信真结尾,也可算是遗形物,也不妨省去。但那套头差不多全剩了形式,这套尾多少还有一些意义,白话信里保存着它,不是没有理由。

在文言信里,这一套儿有许多变化,表示写信人和受信人身份。如给父母去信,就须用敬禀者,谨此,敬请福安,给前辈去信,就须用敬肃者,敬请道安,给后辈去信,就须用启者,专泐,顺问近佳之类,用错了是会让人耻笑——尊长甚至于还会生气。白话信结尾,虽然还没讲究到这些,但也有许多变化;那些变化却只是修辞变化,并不表明身份。因为是修辞变化,所以不妨掉掉笔头,来点新鲜花样,引起看信人趣味,不过总也得和看信人自身有些关切才成。如敬祝抗战胜利,虽然人同此心,但是如面谈私人信里,究竟嫌肤廓些。又如谨致民族解放敬礼,除非写信人和受信人双方或一方是革命同志,就不免不亲切毛病。

说话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伊伊呀呀声音,指指点点手势。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历史和小说上有是例子。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地方,不如作文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境界!我们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式。朋友们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正式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断,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发端,就是一例。但是公式是死,不够用,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教你昏头搭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三部说话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精细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反面,夹缝里表现了。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人,才能体会那微妙咬嚼味儿。这时期说话艺术确有了相当进步。论说话艺术文字,从前著名似乎只有韩非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立论就是。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相当进步了。

中国人对于说话态度,最高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君子,人格力量照彻一切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戏法总有让人揭穿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平凡人,没有那伟大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力不是修饰所可得。我们所能希望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篇二:朱自清散文短篇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世界,灰蒙蒙天空罩着冷飕飕寒气,透着冰冷。然而朱自清笔下冬天,带来却是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热流充盈其间。

散文《冬天》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幅画面:古老房子,昏暗“洋灯”,乌黑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夜晚带来了如春暖意。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天伦之乐。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无奇可言,但将乌黑铝锅,雪白豆腐,桔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视觉形象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再现。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豆腐块,嫩嫩、滑滑从父亲筷子下掉进自己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形象。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温柔。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想象空间。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一大景观。旧时与现况在想象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魅力。

第三幅画面叠印出另一番情韵:静静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知觉,少了喧闹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画面,却胜似有声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二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山城峡谷--台州。画面跳出了喧嚣尘缘,进入松风鸟影情境。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微笑迎着“我”归来。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技法,外空内实。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以忘怀。

《冬天》运用蒙太奇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对准一幅幅不同冬景,推出、摇近、定格、幻化,使画面中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春天”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佳作。

篇三:朱自清散文短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绿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草软绵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像火,粉像霞,白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没名字,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香,都在微微润湿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喉咙,唱出宛转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人,地里还有工作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房屋,稀稀疏疏,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是工夫,有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青年,有铁一般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文章。”(《关于〈春〉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词汇“陈旧”,有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原貌,本篇赏析对象是朱先生写定未经修改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散文。它以诗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颂歌。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期盼。“春天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绿绿。”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绿茵,已不是单纯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亲爱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像火,粉像霞,白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色香,吸引无数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句,来状写春风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摹写:“像母亲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歌唱、牧童笛音,送入人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夜”。白天,“地里工作农夫,披着蓑,戴着笠”——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青年,有铁一般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哀愁,而《春》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积极、乐观感情基调。二是作品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秦淮河》语言固然是漂亮,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

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文章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第四篇:张爱玲经典短篇散文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经典短篇散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夜营的喇叭

晚上十点钟,我在灯下看书,离家不远的军营里的喇叭吹起了熟悉的调子。几个简单的音阶,缓缓的上去又下来,在这鼎沸的大城市里难得有这样的简单的心。

我说:“又吹喇叭了。姑姑可听见?”我姑姑说:“没留心。”

我怕听每天晚上的喇叭,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听见。我说:“啊,又吹起来了。”可是这一次不知为什么,声音极低,绝细的一丝,几次断了又连上。这一次我也不问我姑姑听得见听不见了。我疑心根本没有什么喇叭,只是我自己听觉上的回忆罢了。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

可是这时候,外面有人响亮地吹起口哨,信手拾起了喇叭的调子。我突然站起身,充满喜悦与同情,奔到窗口去,但也并不想知道那是谁,是公寓楼上或是楼下的住客,还是街上过路的。

二、有几句话同读者说

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最近一年来常常被人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所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想想看我惟一的嫌疑要末就是所谓“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第三届曾经叫我参加,报上登出的名单内有我;虽然我写了辞函去(那封信我还记得,因为很短,仅只是:“承聘为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代表,谨辞。张爱玲谨上。”)报上仍旧没有把名字去掉。

至于还有许多无稽的谩骂,甚而涉及我的私生活,可以辩驳之点本来非常多。而且即使有这种事实,也还牵涉不到我是否有汉奸嫌疑的问题;何况私人的事本来用不着向大众剖白,除了对自己家的家长之外仿佛我没有解释的义务。所以一直缄默着。同时我也实在不愿意耗费时间与精神去打笔墨官司,徒然搅乱心思,耽误了正当的工作。但一直这样沉默着,始终没有阐明我的地位,给社会上一个错误的印象,我也觉得是对不起关心我的前途的人,所以在小说集重印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段作为序。反正只要读者知道了就是了。《传奇》里面新收进去的五篇,《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阿小悲秋》,初发表的时候有许多草率的地方,实在对读者感到抱歉,这次付印之前大部分都经过增删。还有两篇改也无从改起的,只好不要了。

我不会做诗的,去年冬天却做了两首,自己很喜欢,又怕人家看了说“不知所云”;原想解释一下,写到后来也成了一篇独立的散文。现在我把这篇《中国的日夜》放在这里当作跋,虽然它也并不能够代表这里许多故事的共同的背景,但作为一个传奇未了的“余韵”,似乎还适当。

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如果这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

三、有女同车

这是句句真言,没有经过一点剪裁与润色,所以不能算小说。

电车这一头坐着两个洋装女子,大约是杂种人罢,不然就是葡萄牙人,像是洋行里的女打字员。说话的这一个偏于胖,腰间柬着三寸宽的黑漆皮带,皮带下面有圆圆的肚子,细眉毛,肿眼泡,因为脸庞的上半部比较突出,上下截然分为两部。她道:”……所以我就一个礼拜没同他说话。他说‘哈啰’,我也说‘哈啰’。“她冷冷地抬了拍眉毛,连带地把整个的上半截脸往上托了一托。”你知道,我的脾气是倔强的。是我有理的时候,我总是倔强的。“

电车那一头也有个女人说到”他“,可是她的他不是恋人而是儿子,因为这是个老板娘模样的中年太大,梳个乌油油的髻,戴着时行的独粒头喷漆红耳环。听她说话的许是她的内侄。她说一句,他点一点头,表示领会,她也点一点头,表示语气的加重。她道:”我要翻翻行头,伊弗拨我翻。难我讲我铜韧弗拨伊用哉!

格日子拉电车浪,我教伊买票,伊哪哼话?……‘侬拨我十块洋细,我就搭侬买!’坏弗?……“这里的”伊“,仿佛是个不成材的丈夫,但是再听下去,原来是儿子。儿子终于做下了更荒唐的事,得罪了母亲:”伊爸爸一定要伊跪下来,‘跪呀,跪呀!’伊定规弗肯:‘我做啥要跪啊?“一个末讲:’定现要依跪。跪呀!跪呀!‘难后来伊强弗过明:’好格,好格,我跪!‘我说:’我弗要伊跪。我弗要伊跪呀!‘后来旁边人讲:价大格人,跪下来,阿要难为情,难末喊伊送杯茶,讲一声:’姆妈(要勿)动气。‘一杯茶送得来,我倒’叭!‘笑出来哉!”

四、说胡萝卜

有一天,我们饭桌上有一样萝卜煨肉汤。我问我姑姑:“洋花萝卜跟胡萝卜都是古时候从外国传进来的吧?”她说:“别问我这些事。我不知道。”她想了一想,接下去说道:“我第一次同胡萝卜接触,是小时候养叫油子,就喂它胡萝卜。还记得那时候奶奶(指我的祖母)总是把胡萝卜一切两半,再对半一切,塞在笼子里,大约那样算切得小了。——要不然我们吃的菜里是向来没有胡萝卜这样东西的。——为什么给叫油子吃这个,我也不懂。”

我把这一席话暗暗记下,一字不移地写下来,看看忍不住要笑,因为只消加上“说胡萝卜”的标题,就是一篇时髦的散文,虽说不上冲淡隽永,至少放在报章杂志里也可以充充数。而且妙在短——才抬头,已经完了,更使人低徊不已。

五、打人

在外滩看见一个警察打人,没有缘故,只是一时兴起,挨打的是个十五六岁的穿得相当干净的孩子,棉袄棉裤,腰间系带。警察用的鞭,没看仔细,好像就是警棍头上的绳圈。“呜!”抽下去,一下又一下,把孩子逼在墙根。孩子很可以跑而不跑,仰头望着他,皱着脸,眯着眼,就像乡下人在田野的太阳里睁不开眼睛的样子,仿佛还带着点笑。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缺乏舞台经验的人往往来不及调整面部表情。

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我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看不见。然而这一回,我忍不住屡屡回过头去望,气塞胸膛,打一下,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打完之后,警察朝这边踱了过来,我恶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里飞出小刀子,很希望我能够表达出充分的鄙夷与愤怒,对于一个麻风病患者的憎怖。然而他只觉得有人在注意他,得意洋洋紧了一紧腰间的皮带。他是个长脸大嘴的北方人,生得不难看。

他走到公众厕所的门前,顺手揪过一个穿长袍而带寒酸相的,并不立即动手打,只定睛看他,一手按着棍子。那人于张惶气恼之中还想讲笑话,问道:“阿sir是为仔要我登牢子?

大约因为我的思想没受过训练之故,这时候我并不想起阶级革命,一气之下,只想去做官,或是做主席夫人,可以走上前给那警察两个耳刮子。

在民初李涵秋的小说里,这时候就应当跳出一个仗义的西洋传教师,或是保安局长的姨太太(女主角的手帕交,男主角的旧情人。)偶尔天真一下还不要紧,那样有系统地天真下去,到底不大好。

六、到底是上海人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一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并散并行的阳湖派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已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更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对联,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他们去吧!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美虽美,也许读者们还是要向她叱道:“回到童话里去!”在《白雪公主》与《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盘。上海人不那么幼稚。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泥香屑》、《一炉香》、《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七、写什么

有个朋友问我:“无产阶级的故事你会写么?”我想了一想,说:“不会。要么只有阿妈她们的事,我稍微知道一点。”后来从别处打听到,原来阿妈不能算无产阶级。幸而我并没有改变作风的计划,否则要大为失望了。

文人讨论今后的写作路径,在我看来是不能想象的自由——仿佛有充分的选择的余地似的。当然,文苑是广大的,游客买了票进去,在九曲桥上拍了照,再一窝蜂去参观动物园,说走就走,的确可羡慕。但是我认为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初学写文章,我自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越到后来越觉得拘束。譬如说现在我得到了两篇小说的材料,不但有了故事与人物的轮廓,连对白都齐备,可是背景在内地,所以我暂时不能写。到那里去一趟也没有用,那样的匆匆一瞥等于新闻记者的访问。最初印象也许是最强烈的一种。可是,外国人观光燕子窝,印象纵然深,我们也不能从这角度去描写燕子窝顾客的心理吧?

走马看花固然无用,即使去住两三个月,放眼搜集地方色彩,也无用,因为生活空气的浸润感染,往往是在有意无意中的,不能先有个存心。文人只须老老实实生活着,然后,如果他是个文人,他自然会把他想到的一切写出来。他写所能够写的,无所谓应当。

为什么常常要感到改变写作方向的需要呢?因为作者的手法常犯雷同的毛病,因此嫌重复。以不同的手法处理同样的题材既然办不到,只能以同样的手法适用于不同的题材上——然而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经验上不可避免的限制。有几个人能够像高尔基像石挥那样到处流浪,哪一行都混过?其实这一切的顾虑都是多余的吧?只要题材不太专门性,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如果有一天说这样的题材已经没的可写了,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没的可写了。即使找到了崭新的题材,照样的也能够写出滥调来。

八、草炉饼

前两年看到一篇大陆小说《八千岁》,里面写一个节俭的富翁,老是吃一种无油烧饼,叫做草炉饼。我这才恍然大悟,四五十年前的一个闷葫芦终于打破了。

二次大战上海沦陷后天天有小贩叫卖:“马……草炉饼!”吴语“买”“卖”同音“马”,“炒”音“草”,所以先当是“炒炉饼”,再也没想到有专烧茅草的火炉。卖饼的歌喉嘹亮,“马”字拖得极长,下一个字拔高,末了“炉饼”二字清脆迸跳,然后突然噎住。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声音,与卖臭豆腐干的苍老沙哑的喉咙遥遥相对,都是好嗓子。卖馄饨的就一声不出,只敲梆子。馄饨是消夜,晚上才有,臭豆腐干也要黄昏才出现,白天就是他一个人的天下。也许因为他的主顾不是沿街住户,而是路过的人力车三轮车夫,拉塌车的,骑脚踏车送货的,以及各种小贩,白天最多。可以拿在手里走着吃——最便当的便当。

战时汽车稀少,车声市声比较安静。在高楼上遥遥听到这漫长的呼声,我和姑姑都说过不止一次:“这炒炉饼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现在好些人都吃。”有一次我姑姑幽幽地说,若有所思。

我也只“哦”了一声。印象中似乎不像大饼油条是平民化食品,这是贫民化了。我姑姑大概也是这样想。

有一天我们房客的女佣买了一块,一角蛋糕似地搁在厨房桌上的花漆桌布上。一尺阔的大圆烙饼上切下来的,不过不是薄饼,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许略洒了点芝麻。显然不是炒年糕一样在锅里炒的,不会是“炒炉饼”。再也想不出是个什么字,除非是“燥”?其实“燥炉”根本不通,火炉还有不干燥的?《八千岁》里的草炉饼是贴在炉子上烤的。这么厚的大饼绝对无法“贴烧饼”。《八千岁》的背景似是共党来之前的苏北一带。那里的草炉饼大概是原来的形式,较小而薄。江南的草炉饼疑是近代的新发展,因为太像中国本来没有的大蛋糕。

战后就绝迹了。似乎战时的苦日子一过去,就没人吃了。

我在街上碰见过一次,擦身而过,小贩臂上挽着的篮子里盖着布,掀开一角露出烙痕斑斑点点的大饼,饼面微黄,也许一叠有两三只。白布洗成了匀净的深灰色,看着有点恶心。匆匆一瞥,我只顾忙着看那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食品,没注意拎篮子的人,仿佛是个苍黑瘦瘠中年以上的男子。我也没想到与那年轻的歌声太不相称,还是太瘦了显老。

上海五方杂处,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反而少见。叫卖吃食的倒都是纯粹本地口音。有些土着出人意表地肤色全国最黑,至少在汉族内。而且黑中泛灰,与一般的紫膛色不同,倒比较像南太平洋关岛等小岛(Micronesian)与澳洲原住民的炭灰皮色。我从前进的中学,舍监是青浦人——青浦的名称与黄浦对立,想来都在黄浦江边——生得黑里俏,女生背后给她取的绰号就叫阿灰。她这同乡大概长年户外工作,又更晒黑了。

沿街都是半旧水泥弄堂房子的背面,窗户为了防贼,位置特高,窗外装凸出的细瘦黑铁栅。街边的洋梧桐,淡褐色疤斑的笔直的白圆筒树身映在人行道的细麻点水泥大方砖上,在耀眼的烈日下完全消失了。眼下遍地白茫茫晒褪了色,白纸上忽然来了这么个“墨半浓”的鬼影子,微驼的瘦长条子,似乎本来是圆脸,黑得看不清面目,乍见吓人一跳。

就这么一只篮子,怎么够卖,一天叫到晚?难道就做一篮子饼,小本生意小到这样,真是袖珍本了。还是瘦弱得只拿得动一只篮子,卖完了再回去拿?那总是住得近。这里全是住宅区,紧接着通衢大道,也没有棚户。其实地段好,而由他一个人独占,想必也要走门路,警察方面塞点钱。不像是个乡下人为了现在乡下有日本兵与和平军,无法存活才上城来,一天卖一篮子饼,聊胜于无的营生。

这些我都是此刻写到这里才想起来的,当时只觉得有点骇然。也只那么一刹那,此后听见“马……草炉饼”的呼声,还是单纯地甜润悦耳,完全忘了那黑瘦得异样的人。至少就我而言,这是那时代的“上海之音”,周璇、姚莉的流行歌只是邻家无线电的噪音,背景音乐,不是主题歌。我姑姑有一天终于买了一块,下班回来往厨房桌上一撩,有点不耐烦地半恼半笑地咕噜了一声:“哪,炒炉饼。”

报纸托着一角大饼,我笑着撕下一小块吃了,干敷敷地吃不出什么来。也不知道我姑姑吃了没有,还是给了房客的女佣了。

九、秋雨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的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十、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第五篇:短篇经典古代散文欣赏- -

短篇古典散文的阅读欣赏

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注意短小散文的阅读欣赏。如以下篇目: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白

秋述

杜甫

冷泉亭记

白居易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养竹记

白居易

新乐府并序 白居易

李贺小传

李商隐

喜雨亭记

苏轼

放鹤亭记

苏轼

游沙湖

苏轼

书巢记

陆游

牡丹亭记题词

汤显祖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唐]李白

【题解】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从弟即堂弟。但唐代风气喜联宗,凡同姓即结为兄弟叔侄等,所谓从弟未必真有血缘关系。序中写了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等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全文仅百余字,紧扣题目,句无虚设,而层次井然。以骈偶句式为主,铿锵动听,而又潇洒流动,无板滞之弊。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1];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2],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4]。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5]。群季俊秀,皆为惠连[6];吾人咏歌,独惭康乐[7]。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8]。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9]。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李太白全集》

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而人生浮泛,如梦一般,能有几多欢乐?古人持烛夜游,确实有道理啊。况且温煦的春天用艳丽的景色召唤我们,大自然将美好的文章提供给我们。于是相会于美丽的桃李园内,叙说兄弟团聚的快乐。诸位弟弟英俊秀发,个个好比谢惠连;而我的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康乐。正以幽雅的情趣欣赏着美景,高远的谈吐已更为清妙。铺开盛席,坐在花间;行酒如飞,醉于月下。不作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赋诗不成,须依金谷雅集三斗之数行罚。(王运熙杨明)

[注释]

[1]逆旅:旅舍。逆;迎。古人以生为寄,以死为归,如《尸子》:“老莱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也。”又如《古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此用其意。[2]浮生若梦:《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又《庄子?齐物论》称庄周梦为胡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意谓死生之辨,亦如梦觉之分,纷纭变化,不可究诘。此用其意。[3]秉:持,拿着。二句原出曹丕《与吴质书》:“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4]大块:指大自然。假:借。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指出,天上日月,地上山川,以及动物、植物等,均有文采,“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5]序:同叙。天伦:天然的伦次,此指兄弟。[6]季:少子为季,此指弟弟。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幼而聪慧,十岁便能作文。深为族兄灵运所赏爱,常一同写作游玩。[7]康乐:谢灵运,南朝宋诗人,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以写作山水诗著名。[8]琼筵:美好的筵席。琼,美玉。羽觞:酒器,形如雀鸟。[9]金谷酒数:晋石崇有金谷园,曾与友人宴饮其中,作《金谷诗序》云:“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游沙湖

选自《东坡志林》

原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冰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难。”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从苏轼的《游沙湖》看其格调美

就散文的解读而言,对散文格调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具体说来,我们要能够通过那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独特的选材和叙写角度、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等等的细致观察,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们正可以从上述思路来读苏轼的《游沙湖》。

现代学人吕淑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这是一种深识之见。这篇似乎是随手所记,决无刻意痕迹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让我见"其为人,其哲学"的佳作。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文写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词抒发的情感。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因此,只选取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颍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一个细节,点化成文,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这种写人的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本身就蕴含深意。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题东坡贴》)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从这一句谐谑之中,我们自然也可以见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而作者贬居僻远却自居"异人",这又是多么乐观、自信。这种乐观、自信,在后文记游的《浣溪沙》词中表现的更加充分。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题解】

本篇一作《游兰溪》。兰溪,在湖北省蕲水县东,水出竹箬山,其侧多兰,唐置兰溪县。时兰溪之水颇有盛名,《煎茶水记》说“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游兰溪是元丰五年(1083)三月事。文章记述了与聋人医生庞安时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

冷泉亭记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我爱其泉??,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山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英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优;在郡里,灵隐寺最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两寻,宽不逾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春天,我爱它的草香薰薰,林树欣欣,在这里可以吐纳于清新空气之中,令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除酒困,令人心旷神怡。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生于亭梁之间,水漫到亭阶之上。你坐着玩赏,可用床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门中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见了这里的景致,就会一下子全部消亡。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益处,哪能给你说得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筑候仙亭;庶子斐棠棣,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象五个手指并列一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导读:冷泉亭是杭州的一处山水胜迹,位于灵隐寺前、飞来峰下,唐时亭在水中,宋移建于岸上,并建起水闸蓄水排洪,“冷泉放闸”成为古代灵隐寺的景观之一。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出了对联上联:“泉从何时冷起?峰自何处飞来?”;清末大学者俞樾对得巧妙:“泉从冷时冷起,峰自飞处飞来!”。一时成为美谈。

这篇《冷泉亭记》是唐代大文学家白居易(772??846年)的名作之一,作于长庆三年(823年)秋杭州刺史任上。第一段用逐层递进的写法,介绍冷泉亭景色为杭州灵隐之最,用笔工整;第二段是重点,举出了春夏两季和“坐而玩之者”、“卧而狎之者”为例,连用了四个“可”字,说明冷泉亭景色之宜人,给人“潜利阴益”之多,点明其“最余杭而甲灵隐”的原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五座亭子及其建造者(唐代有姓名可考的杭州刺史共有99位)。

注释:“东南”,唐代人的“东南”概念多指江南东道(包括今浙江、福建、上海全部和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南部分)。“余杭郡”,指杭州,唐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年)间杭州尝改余杭郡,此处用作雅称。“寻”,古代长度单位,为八尺。“薰薰”,指花草的芳香。“欣欣”,形容草木繁盛状。“??”,水停滞,水面平静。“泠泠”,清冷。“蠲”(读juān),免除。“酲”(读chéng),指酒醒后疲乏如病的状态。“矧”(读shěn),况且。“潜利阴益”,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四封”,与“提封”同义,指四周行政边界之内的疆土。“长庆”,唐穆宗年号,起始于公元821年,终于824年。(钱塘导读、注释)

又 题记:第一段用逐层递进的写法介绍冷泉亭景色为余杭灵隐之最;第二段是重点,共举了春夏两季和“坐而玩之者”、“卧而狎之者”为例,连用了四个“可”字,说明冷泉亭景色之宜人,给人“潜利阴益”之多,点明其“最余杭而甲灵隐”的原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五亭及其营建者。本文在写法上,将状景、抒情、文化融为一体;句式上,在长短错落中见对偶整饬。

此文一如白居易的闲适诗,明快简洁,悠然可掬。诗人文中称“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如此看来,冷泉亭是最好的去处了。在冷泉亭,春天“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夜则“泉??,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

作者简介:(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出身于仕宦之家。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晚年官太子少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著有《长庆集》七十五卷。

秋述

杜甫

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昔襄阳庞德公,至老不入州府,而扬子云草《玄》寂寞,多为后辈所亵,近似之矣。呜呼!冠冕之窟,名利卒卒,虽朱门之涂泥,士子不见其泥,矧抱疾穷巷之多泥乎?子魏子独踽踽然来,汗漫其仆夫,夫又不假盖,不见我病色,适与我神会。我,弃物也,四十无位,子不以官遇我,知我处顺故也。子,挺生者也,无矜色,无邪气,必见用,则风后、力牧是已。于文章,则子游、子夏是已,无邪气故也,得正始故也。噫!所不至于道者,时或赋诗如曹刘,谈话及卫霍,岂少年壮志,未息俊迈之机乎?子魏子,今年以进士调选,名隶东天官,告余将行。既缝裳,既聚粮,东人怵惕,笔札无敌,谦谦君子,若不得已。知禄仕此始,吾党恶乎无述而止。

【赏析】杜甫擅长咏秋,《登高》《秋兴》诸诗脍炙人口。此文亦写秋,与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透写出一种因看破世态人情而滋长的人生悲凉,这恰是杜甫特有的生命情调。

此文是如何层层渲染人生悲凉之感的呢?作者落笔即题一个“秋”字,既是点明节令,更是借助秋的特有文化意蕴,弥散“悲哉秋之为气”的情绪气氛。此文作于天宝十载(751),杜甫困居长安已历五年,故文章直状病卧长安旅舍之悲境:“多雨生鱼,青苔及榻。”次则运笔极抒世态炎凉之感,作者就眼前气象借雨喻人,以“旧雨来,今雨不来”喻写旧友仍来、新人绝迹的人情冷暖;又征引庞德公与扬雄(字子云)的遭遇,曲写自己的寂寞冷落;然后以慷慨抑愤之语点出门庭冷落缘由:士子一心追逐名利,故朱门不见涂泥,而嫌穷巷多泥。继则描写魏子与众不同,踽踽然来告别,作者明赞魏子“不以官遇我”,暗寓怀才不遇之愤。

本文旨在赠魏子以壮行色,文中写杜魏之交突出“神会”两字,纲举目张,情长志远。一写魏子此来,不以官遇我,乃知我信奉安时而处顺的人生准则。二写我知魏子是卓特文士,必为世所用,成为黄帝之相风后、黄帝之将力牧式辅弼统帅。三写我知魏子性无邪气,又得正始诸彦之正传,必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如同孔门弟子中以文学著称的子游、子夏一样。四写我知以“道”铨衡,魏子尚有不及之处,即胸怀少年壮志,未息俊迈之机心,故有时赋诗如同建安诗坛的奇杰曹植、刘桢,谈话涉及汉武时西扫匈奴的大将卫青、霍去病。五写我知魏子此去东京洛阳为官,实乃迫不得已而入仕。作者笔意深婉,写我即写魏,写魏更即写我??写出了杜甫的心志襟怀才学。

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两个特点不可不说,首先,全文构思贯彻对比手法,大者有众士与魏子之比,小者有朱门与穷巷之比。其次,作者学识渊博,故文中多处引用典故。

唐朝诗人杜甫在京城长安闲居时,曾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这时一些人认为杜甫的前途不可限量,所以都争着和他拉关系交朋友。随着杜甫做官的消息越来越沉寂,那些曾巴结讨好他的“朋友”便不再和他来往了。一个秋雨连绵的季节,正当诗人贫病交加之时,一位姓魏的朋友冒雨来访,这使他很受感动,于是作“秋述”一首。序曰:“秋,杜子病卧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高车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从此“新雨”“旧雨”便成了新老朋友的代称。“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斤*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戚*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伫*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

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霓*,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单*,好事者见,可以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睛显晦,昏旦含叶,千变万状,不可殚纪,锣*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骞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馀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长老凑、朗、满、晦、坚等凡二十有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

?山草堂??? 原作:唐?白居易

指?:?大?邱德修教授

翻?:新竹中??彭元岐

?起:民?八十二年,在?大?文研究所四十?分班受?於邱德修教授。?堂中,教授提起?本篇之激?,余亦素好之。??乃作白???,??教授指?,爰成此篇。?由?表,?在??,以?同好。

??: ?山的?景,秀?至?,?直是天下?山的冠?。山的北峰,叫做香?峰;香?峰的北面,有一座??寺;就在香?峰???寺之?的?景?更是漂亮得不得了,恐怕??超??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天一?就?上他了,就像?行的?子路?故?一?,眷?沈迷、依依不?而不忍?去,於是就?著香?峰,傍著??寺,?了一?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屋子,?根楹柱;???房,四扇窗子;坪?大小及??的奢?,都完全符合我原本的心能力。打?北向的小?,就吹???的??,可以避酷暑;敞?南?的天窗,就照入?暖的?光,又可以防寒?。所用的木?啊,只是砍下?就用,?不再漆?;所?的?壁呀,抹平就好,也?不再抹白。砌??,就用石?;糊窗?,也全用?,竹子做的窗?,?麻做的??,??大概就是???素啦!屋子??有木?椅榻四?,素色屏??座,?有古琴一?,和儒、?、道各家?籍呀,?意?了?本!?天我已?到???主人翁,仰?山色,俯?泉?,靠著、看著??的竹啊!?啊!?哪!石啊!看得?直是目瞪口呆、?接不暇。看了一??,禁不住美景?般的?惑,整?人的精神就?之而?移默化了,外在也安?,?心更和?。只要住一宿,身?就十分安?,住?夜更感到心情恬?,住三?晚上以後,就完全忘?自我的存在,而跟?物融合??。也不知道?什,反正就是???就是了!?忍不住再?到底?什??其?,我?座草堂啊:前面的平地?有十丈??,中?又有平?,面??是平地的一半,平?的南?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又是平?的?倍左右。池?到?是山竹、野花,池???了白?、白?。再往南走,就到一?石?,石??旁古松、老杉交??立著,?的腰身?乎都要十?人才抱得住,?的高度不知?百尺,修?的?枝摩娑著白?,低垂的枝柯?拂著潭水。像旌旗般地直立著,像雨?般地??著,也有的像?蛇?走般地分?著;古松下多灌木?,??枝?蔓生,交?遮?,使得日光月?都?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的?候,仍像月的秋???。地下?著白石做?出入的通道。草堂北?五步?的地方,?踞在?崖、?石,?石玲?空透,就像???的土堆一?,各??木、奇花?草覆?其上,?色的枝?繁密迷?,?色的果?多得分披四垂,也?不出他?的名字,而且四季都是???子。又有天上?落的泉水,就地?植的茶?,可以直接用?煮水泡茶,若被?好?雅之事的人看到,?可以用?快?地渡?一整天呢!草堂??有一座瀑布,清水??三尺高,?落在??角落,然後注入石渠中。清晨或傍晚望?去,就像?白的?幔一?,要是在夜??起?,就像珠玉琴?的?音。草堂的西?,就在北崖?山上,用剖?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些竹管如血?般地分?著、如??般地??著,?屋?灌注到水池?,一滴一滴??不?,就像??的珍珠,散出?的水?就像雨露一般,滴???,??逝去;那附近拄著拐杖穿著鞋子,耳?目?可以欣?到的?景:春,有??山谷中的繁花;夏,有石???的皓?;秋,有虎溪的明月;冬,有?峰的白雪;不管是晴天的明亮、?天的晦暗之景,或是晨昏的含?、吐露之姿,可以?是千??化,?在是?法全部?下、??描?,所以我才???的景色是?超??山本身啊!

唉!一般人只要?潢了一?房?、?有一???的席子而生活在?中,就免不了有?傲?足的?子。何?是我,已成了?些?西的主人,而每??西只要到我跟前,我就用我的知?官能?他交感相?,他?又??色色??地?感?我,我又怎能不外在安?、?在和?,身?安?,心情恬?呢?想?年??高僧慧永、慧?、居士宗炳、雷次宗等人一起住入此山,就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然距?我?在已有千年之久,但是我可以??到他?的心境就是?了??和我同?的理由啊!

更何?我?小到老,不管住的是白色的茅屋?是朱色的大?,只要住一天?天,我?是要搬??畚箕的泥土?做??子,聚集一些卵石??座假山,再???小小的水池,可?我?山水的癖好已?到了如此?可?救的地步。

一旦被???佐九江郡守,那郡守又用?厚的心???待我,?山更以他?秀的美景迎接我,??直是上天??了我最好的??、大地送?我最好的空?,我?於能得到自己的最?,?有什?好苛求呢?只不?目前?有些小官俗事??著,?有些家庭的拖累尚未解?,而不能真正安?於此。等到有一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期制??了,一切的?退取?,都由得我作主成全的?候,我一定?左手?著老伴和孩子,右手抱著古琴??本,?老在此,好成就我一?子的心?。我?誓,清泉哪!白石啊!你?都?到了吧!

??是在唐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搬到?新居草堂,和河南元集?、范??允中、南??深之以及?林寺、西林寺的?老大德?、朗、?、慧、?等二十二人一起??了?果茶???新居行落成典?,於是?下了?篇?草堂??

题记:诗人在庐山游玩的时候,终于看上了一个好的去处。在庐山香炉峰的北面,遗爱寺的南面,有一处风景秀丽甲于匡庐的地方。竟然向远游的人回到了故乡一样而不忍离去。终于决定在在盖一处草庐,第二年盖成之后,诗人住在那,可以看山,可以听泉,真是美不胜收。况且在草庐附近还有一个水池,在池塘周围有很多山竹野卉,而池子里面又有白莲、白鱼。这是诗人下了决定,等到以后,弟妹们都成家立业之后,自己就和妻子儿女们搬到这里来住,“终老于斯”。

唐代白居易的山水游记,尤显自我的风格,享有盛名的《庐山草堂记》,即是其个性的显现。白居易以娴熟的文笔和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酷爱山水癖好,并注入了自己的身世感、沧桑感,使山水别具内涵与风韵。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在记文开篇对庐山发生这样的赞叹,此后这就成为对庐山众口一词的评判。“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香炉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作者对庐山草堂的四周景物环境,落笔悠悠,却倾吐了真诚的爱恋和审美情趣。“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蔑,纳阳日,虞祁赛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碱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帏,率称是焉。”作者对庐山草堂建筑的率真写实,成为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史料,而《庐山草堂记》亦被视为中国园林学的奠基之作。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翳*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于岐山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你们一定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又一定会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饥荒,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这样,我和诸位即使想游赏于这座亭中,办得到么?幸喜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的是宝玉,挨饿的人不能当做米饭。如今一雨三日,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并不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渺茫,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自己以名我亭。”

仁宗嘉?六年至英宗治平三年。?四年中??任?翔?判,他的上司?希亮,其?子?季常是??的好友(後???到?州?,曾?季常?了一篇很有名的「方山子?」,因同?期的著名作品很多,在此不另介?。)在?翔期?曾?生春旱,後?下了大雨,有一亭子?好在此?落成,???其取名“喜雨“,?作了一篇「喜雨亭?」。

《?析》文中?力渲染人?「久旱逢甘雨」的??,充分「民以食?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百姓同?共?的感情。全文,??清晰,如??抽?。?言?快活?,文?淋漓酣?,充分表?作者的喜?心情,?富感染力。 ?篇文章可以充分展?出??年??的?人思想及?格。

又:

苏轼于嘉?六年(1061)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命名为“喜雨亭”。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亻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熙?十年至元?六年。?二年,在徐州做知州,他有?朋友名叫?六?,山人,在彭城(今江??城?)建了一座亭,亭中?有二?,早上放出去,晚上又??回?,??常?朋友在亭中?酒?玩,因有所悟,故作了一篇「放?亭?」。

?析本文在描??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也?招??害;但作?一??士,就是?酒也不要?,反而可以逍?自在,?放逸的生活。

第三段?述?者和南面王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士不但可以??,甚至?酒,?可以?名;?君?不然。

?篇文章,妙在,自然清?,完全是作者性情的流露。放?亭?不算是名?,?因?篇文章的??,也同?流?下?。此篇所言不??「超然??」不?而合,同?此文中他道家思想的表?更是?露??。

又:

本文作于苏轼知徐州时,主要描写与山人游宴之乐,并通过引古证今,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时想往清远闲放的情怀。文章写景精约,却特征突出;叙事简明,却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当今;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

宋代隐者张师厚,字天骥,隐居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曾于东山建亭,因自驯二鹤出入山中经过此亭,故名“放鹤亭”。

又:这是诗人谪贬徐州时说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访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特别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鹤本是清远闲放之物,但卫懿公却因好鹤而亡国;酒本是荒惑败乱之物,因此“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来劝戒人们不要为酒所迷。但“刘伶阮籍”却因酒而出名。是什么原因呢,云龙山人解释到,隐隐山林的人酒色都不能惑乱,何况鹤呢,观点妙极了。作者能不羡慕吗?何况还有那令作者陶醉的放鹤招鹤之歌!

白居易:《?竹?》

竹似?,何哉?竹本固,固以?德,君子?其本,?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其性,?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道;君子?其心,?思?用?者。竹??,?以立志;君子?其?,?思砥?名行,夷?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庭?焉。

?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及第,授校?郎,始於?安求假居?,得常?里故?相?私第之?亭而?之。明日,履及於亭之?南隅,??竹於斯,枝?殄瘁,???色。?於?氏之老,?曰:此相?之手植者。自相?捐?,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焉,?帚者刈焉,刑?之材,???焉,??百焉。又有凡草木?生其中,?茸?郁,有?竹之心焉。居易惜其???者之手,而??俗人之目,翦?若是,本性?存。乃芟??,除?壤,疏其?,封其下,不?日而?。於是日出有清?,??有清?。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於人何有哉?以其有似於?而人?惜之,封植之,?其真?者乎?然?竹之於草木,??之於?庶。?呼!竹不能自?,唯人?之。?不能自?,唯用?者?之。故作《?竹?》,?於亭之壁,以?其後之居斯者,亦欲以?於今之用?者云。

一.作者??有修?的君子多於庭院中?植竹?的原因是甚??(5分) 作者??有修?的君子喜??植竹?原因是竹?特性??者相似(1分); 它的根柢?固,令人想到意志?定不移的人(1分); 竹身挺直,令人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1分); 竹空心,令人想到?心求道者(1分); 竹的?,令人想到砥?名?、???通?福,始?如一的人。(1分) 二..??原文?明?相?府中的竹???了哪些遭遇。(5分)

?相?居於相?府?,?自?植那些竹?,?然??有加。(1分) 後?,?相???了相?府,??的人居住,庭中竹?便?人料理,更遭人任

意砍伐,?目越?越少,周??草?生,了?姿?。(2分) 及至作者入住相?府,重新扶植竹?,??竹?成?,清?吹?竹林???清

新?耳的?音,呈?一片欣欣向?的生?。(2分) 三.??出作者?作本文的目的是甚??(5分) 作者?此文刻於亭的?壁上,以待日後居於??的人看。作者指出竹?好像?者

而人皆?之。作者希望他?能好好打理竹?,不要令它像昔日般遭人任意砍伐。

(2分)

作者亦希望?治者(用?者)能看到?篇文章,然後明白?人和竹?一?,本身

??有??不?的分?。?者一定要得到在上位之人??才能成?真正的?者

,作者希望在上位之人能善用人才。(3分)

文中诗人尽情抒发、描述了竹子刚直、不倚的风格。诗人托物寓意,把竹子喻为读书人,养竹喻作用贤,以留给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用人者借鉴。

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不仅是由于其自然外观,而更多是由于它那“比德”意义,即将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新乐府并序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

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

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

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

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

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元和四年,为左拾

遗时作。

《七德舞》,美拔乱,陈王业也。

《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 《二王後》,明祖宗之意也。

《海漫漫》,戒求仙也。

《立部伎》,刺雅乐之替也。

《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

《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

《胡旋女》,戒近习也。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

《司天台》,引古以儆今也。

《捕蝗》,刺长吏也。

《昆明春水满》,思王泽之广被也。

《城盐州》,美圣谟而诮边将也。

《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

《驯犀》,感为政之难终也。

《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

《蛮子朝》,刺将骄而相备位也。

《骠国乐》,欲王化之先迩后远也。

《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

《骊宫高》,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

《百链镜》,辨皇王鉴也。

《青石》,激忠烈也。

《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

《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

《八骏图》,戒奇物,惩佚游也。

《涧底松》,念寒俊也。

《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

《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

《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缭绫》,念女工之劳也。

《卖炭翁》,苦官市也。

《母别子》,刺新间旧也。

《阴山道》,疾贪虏也。

《时世妆》,警戒也。

《李夫人》,鉴嬖惑也。

《陵园妾》,怜幽闭也。

《盐商妇》,恶幸人也。

《杏为梁》,刺居处奢也。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官牛》,讽执政也。

《紫毫笔》,讥失职也。 《隋堤柳》,悯亡国也。

《草茫茫》,惩厚葬也。

《古冢狐》,戒艳色也。

《黑潭龙》,疾贪吏也。

《天可度》,恶诈人也。

《秦吉了》,哀冤民也。

《鸦九剑》,思决壅也。

《采诗官》,鉴前王乱亡之由也。

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

在诗歌表现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原则:①“辞质而径”,辞句质朴,不加文饰,表达直率,不绕弯子;②“言直而切”,直书其事,不作隐讳,切近事理,说尽说透;③“事□而实”,内容真实,经得起查考,不说空话,不加虚夸;④“体顺而肆”,文字流畅,容易上口吟诵,便于配乐传唱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云。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言:“阿妈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竞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直有人物文彩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记。作者没有详叙诗人生平,而是选择一两件逸闻轶事,从侧面烘托渲染,描绘出一奇特诗人的形象。

本文通篇围绕一“奇”字展开。先说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然后写李贺形貌之奇:“细瘦,通眉,长指爪”。再写他作诗之奇:“未尝得题然后为诗”,骑驴觅诗,呕心苦吟。接着写他临终之奇:天帝征召,烟气勃勃,?管声声。最后就“奇才”的遣遇展开议论,用一连串的反问句,表现出作者对诗人坎坷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不平与愤懑。文章构思奇特,议论深刻。

《牡丹亭记》题词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牡丹亭记》是汤显祖的传世之作,在当时就“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这部作品的题旨是什么?《题词》阐释了这个问题。

剧中,杜丽娘是一个渴慕爱情,追求幸福的痴情女子,这是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所不容的。《题词》肯定了丽娘“可谓之有情人”,并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里所说的“情”,不仅仅是男女之情,更是顺乎自然的人性,是封建理学的“理”的对立面。这就揭示了《牡丹亭记》的创作,是针对理学的压抑、扭曲人性,而倡导人性的解放,维护人性的尊严,发展人性之美的。丽娘因情而死,缘情而生,一往情深,生死以之的情事,如“以理相格”,则迹近荒诞,但在情的世界里,却是必然如此。因此,《题词》指出:“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里寄寓着作者对适合人性发展的理想社会的追求。所谓“人世之事,非人事所可尽”,在人间实现不了的,企求在另一个世界里实现。要之,争取人性的解放,追求适合人性发展的理想社会,这就是《牡丹亭记》的题旨所在。而这篇《题词》也在阐释题旨的同时,成为古代文论史上主情论的重要篇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优美短篇散文范文】相关文章:

夏夜短篇优美散文04-17

短篇抒情散文范文05-25

经典短篇散文范文05-27

现代短篇散文范文06-02

席慕容短篇散文范文06-18

散文优美范文05-17

优美散文范文05-17

优美散文1范文05-18

优美散文二范文05-22

优美散文吧范文05-22

上一篇:艺考编讲故事范文下一篇:医疗器械仪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