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醉的人生短篇散文

2024-04-26

微醉的人生短篇散文(精选11篇)

篇1:微醉的人生短篇散文

微醉的人生短篇散文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个日子都是一本精致的书笺,每个季节都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册。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座有了年岁的城墙,用无数个平凡而简单的日子堆积而成。有人说:春天像一首淡雅的诗歌,百花盛开,春色撩人,她能够造就无数艺术家,文学家;夏天则像一首绝句,绿树成荫,夏山如碧,让美丽的女人,靓丽成一道风景线;秋天就像一篇清幽的散文,秋兰飘香,盈盈秋水;让朴实勤劳的人们春华秋实,五谷丰登。

冬天好似一幅宏伟的画卷,银装素裹,红梅迎春;让曼妙的雪花,为晶莹的世界贺彩庆生。南方梦逸,云水声寒,岁月的花嫣,在清风中从容绽放。虽然,我不是个画家,但我喜欢描绘唯美的锦绣山河。虽然,我不是个作家,但我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一些动人的故事而感动。虽然,我不是个舞蹈家,但我喜欢在岁月的舞台里,风姿绰约,曼妙翩跹。

虽然,我不是个音乐家,但我喜欢用轻柔的丝弦管乐,舒缓压力,轻弹婉转动听的音符。啊,微醉的人生,总是那样令人心驰神往;微醉的夕阳,总是那样令人流连忘返。时光流逝,多少沧桑覆盖了青春的脸庞,多少眼泪打湿了红尘的眼眶。在季节往返的轮回中,让如流的思绪停留在岁月的渡口,寻找遗留的痕迹。趟过岁月的河流,有多少典雅如古琴的心,难以演绎出醉人心弦的音符。

采掬文字的清露,让心中的惆怅慢慢淡薄,让微醉的夕阳,徜徉于柔软的和风,淡雅清新;让淡泊的人生,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时光漫漫,天气转凉,三角梅没有和任何人商量,自己偷偷滴盛开了;开的那么茂密,开的那么娇艳,开的那么盛气凌人。那红的似火,粉的娇羞,紫的高贵,白的清雅;有的开在林荫大道两侧,有的开在立交桥得四周,有的开在公园里的花廊。

三角梅,一簇一簇的,一片一片的,多像天上的繁星缀晚,熠熠生辉,璀璨夺目。站在窗前远眺,依稀的微风,轻抚着脸颊,感觉有些凉意,那冬日的残阳,悄悄洒落窗棂。那路旁高大的榕树,片片树叶迎风招展,穿越红尘雾霭,透视历史沧桑,一半是清馨芬芳,一半是苦恼愁烦;近看小区垂柳,柳枝软软的,有些疲惫,有些枯黄,感觉要凋零似的`,随风摇曳,多像那些遗憾的经年。

忽然,天边不远处,飘来一朵朵洁白的云彩。云朵里夹杂着下雨的气息,有谁知道雨露成云的奇妙?微风,轻轻挽起微醉的雨丝,徐徐吹拂树梢;那摇曳在雨露中的云彩,在空中缓缓飘逸,如诗如画。冬日的凉风,惊落了无数叶子,一时,满地皆黄的生命,总是在无奈时候,才发现难以同大自然规律对抗;总是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才知道哪一双手最温暖。

看;东边的小溪迎着细雨,在一旁静静滴流淌,仿佛与雨嬉戏,开心自在。竹叶间,那一笔笔翠绿,是生命,是希望;远山上那一片片黛色,亦是生命,是期盼。下雨了,原野里青翠欲滴,像绿的海洋,绿的世界。那大地溅起了欢乐,对面的山谷是太浅的酒杯,盛不下欢乐汇成的河流。听,森林中,青鸟在呢喃,花间上的小虫,诉说着生命的力量。啊;世界是这样的美丽,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精彩纷呈,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葱茏。

细雨朦胧,云雾柔怡。让我们把细雨收藏,让古色古香的旋律,徜徉在雨丝上,轻轻聆听其曼妙;让温婉甜美的诗韵,倾入岁月的心坎,美到极致。啊,望着这抹静谧的风华,看到了生命的启示,看到了大自然的博大,也看到了心中美好的憧憬。让我们沿着岁月的堤坝,追赶时光的崇山峻岭,让生命和使命一路同行。亲爱的朋友,让我将最美的祝福,送给你们,送给人类的四季。

篇2:微醉的人生短篇散文

清晨,推开门,雾气弥漫,看不清前方的路,望不见远处的山,听不见鸟鸣,天地间一片灰茫茫一片,一切都沉浸在浓浓的雾霭中。

雾气飘渺,穿行其中,感觉人都是恍惚的,这雾散不去,拨不开,被雾紧紧包裹着,无处可逃,也逃不掉,躲不开,无可奈何。

人生总有些时光是浸润在这浓雾中的,走在雾霭中的我们此时看不清脚下的路,辨不清孰是孰非,说不出谁对谁错,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我们焦灼不安,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彷徨,失落,甚至开始抱怨,抱怨世间的诸多不公平,抱怨命运的反复无常……

无奈,人生总是有太多起起伏伏,缘,来了又去,月缺了又圆,潮起潮落,风起云涌,花落花开,生命的.轮回何曾停止过?爱恨情仇,又有谁能想得开,荣辱得失,谁又能放得下,悲观离合,又有谁能看得透?

一切的烦恼与痛苦都是因为心中那点执念得到又怎样,失去又如何,花开的再美也会凋零,再精彩的表演也会谢幕,生命再辉煌终究成为过往,何须拥有太多?

放下欲望,放下贪念,放下名利,与明月清风共舞,品位人生喜怒哀乐,人生会有别样的美景。

篇3:微醉的人生短篇散文

沈从文, 一生留下的各种作品集70余种。其中《边城》更是蛮声海外, 享誉文坛。在时下的旅游热中, 好些人就是冲着沈从文, 冲着《边城》去凤凰的。而沈从文儿时的老宅, 自然是游客的必到景点。

沈从文的作品深沉、朴实、朴素。无论是描述纷繁复杂的都市人生, 还是描写神奇多彩的湘西山野, 尤其刻划大山里的人、事、物都是那样的包含深情, 饱含着作者别一般的思考及忧虑。

《大山里的人生》收集了沈从文先生浩繁的散文作品中的精华, 共计48篇。有人说, 沈从文的作品离不开山, 离不开水。这话一点不假。但我们在《大山里的人生》里看到的更是作者对那山那水的爱和眷恋。他的文字不仅流畅而且清爽。清爽得如同蓝天上的一抹云, 如同浮在空气里在水中游来游去的鱼。

我们看看《边城》里这样一段文字:……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 河底小小白石子, 有花纹的玛瑙石子, 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 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长年作深翠颜色, 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 春天时只需注意, 凡有桃花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色布衣裤, 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 房屋在悬崖上的, 滨水的, 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 乌黑的瓦, 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 且与四周的环境极其调和, 使人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

这是多么干净的文字啊!看似不经意的描说, 看似随走随看随说。但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这山这水这人家的深沉的爱!没有这种爱, 没有这种小心翼翼的爱惜, 没有面对这山这水这人家时的一尘不染的爱惜, 作者断断写不出如此干净的文字来。

沈从文儿时非常另类, 除了记忆力超乎寻常的好之外, 几乎就是一个“问题少年”。装病逃学那是常事, 在学塾中逃学记录点数在当时比任何一人都高。这就常常把做着“将军梦”的父亲给气得半死。沈从文回忆, 凡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发现时, 两方面总得各挨一顿狠揍!那做着“将军梦”的父亲下手之重自然可想而知。在一般人看来, 小沈从文在这样的环境逼迫下心生怨冤是必然的。他向往逃出大山, 逃出校门, 去获取更多更大的自由。然而奇怪的是, 他尽管屡屡受罚挨揍, 尽管向往出逃, 却从来没有在被处罚的过程中感觉到小小的冤屈。他一边挨着责打, 一边跪对孔夫子牌位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想到了河中的鳜鱼被钓起时离水以后的泼剌, 想到天上满天的风筝, 想到山中歌唱的黄鹂, 想到树上累累的果实……他说:“我感谢那种处罚, 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 给我练习一个想象的空间。”

有点明白了, 在小沈从文的心里, 他可以不读书, 但一定要同自然接近, 同山水融合, 他就是山水的儿子, 是为那一方山水而生的!所以有了他这样的山水文字。

沈从文的文字, 我在中学时代就喜欢上了。那时我弄不明白, 同样是我们大抵所认识的方块字, 在他那儿怎么就能排列出如此这般美的东西出来。今天稍稍梳理一下, 答案似乎有了些眉目。

时下有些作家, 动起笔来要么“弹眼落睛”, 要么装腔作势居高临下, 要么迎俗献媚失了底线, 要么来一盘“心灵鸡汤”骗人银子, 你永远看不到也看不清文字背后作者的面孔。

沈从文不!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没有也永远不需要哗众取宠和故作惊讶。一切源于天然一切源于心田。我们在经过静静的细细品读之后, 便可感觉其山水精美, 人物可爱, 暗香深藏。而且越品味越醇, 越品越入心。

通读《大山里的人生》我们会感受到沈从文不仅对家乡的山水, 更对其笔下的家乡的人都十分的敬重, 他甚至是抱着十分敬畏的态度来刻画那些人物, 哪怕是军阀、土匪、丘八、妓女……

我们先看一篇文章的标题:《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标题给人的直觉是这里讲述的应该是一对有情男女的浪漫情爱故事。待读完全文, 感觉确实如此。再一想, 不对呀!文中的两主人公, 一个就是常年行船的水手———嫖客, 另一个则是岸码头边做皮肉营生的妓女———专招水手上床的那种。然而在通篇的文字中我们竟然没有发现诸如“嫖客”“妓女”“卖淫”这样的字眼。文章通篇干干净净一如那江水。

故事是这样的:水手牛保, 晚上船靠码头后, 钻进了岸边吊脚楼人家———妇人的被窝 (沿岸这样的人家多了) 。天明要起锚了, 船上那些无可奈何嫉妒了一夜的人大声催着牛保回船。牛保和那妇人仍在缠绵。船上人威胁:我们开船了!牛保追了出来。一边奔跑一边向吊脚楼方向挥手:“话我记住了……冷!你是怎么的啊, 快上床去!”窗口处露出妇人鬓发散乱的脑袋。牛保知道她还光着身子。妇人喊:“我等你10天, 你有良心你就来……”说着, 嘭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这时节那妇人的眼睛一定红了。后来, “我”给了牛保几个苹果。牛保却又跳下船, 朝吊脚楼飞奔而去。船上的水手又骂开了牛保。原来那个快乐多情的牛保给妇人送苹果去了。到后来牛保自然又轮着来听妇人的痴话, 又把开船的事全给忘了。再后来, 在另外的一条水道上牛保落水了, 一直没有找到。妇人知道了……“下船时, 在河边我听到一个人唱《十想郎》小曲, 曲调卑怯, 声音却清圆悦耳。我知道那曲由谁口中唱出且为谁唱的, 我站在河边寒风里痴了许久。”

这就是沈从文对一个“嫖客”与一个“妓女”的故事的描述, 也只有沈从文才会有这样的描述。船又开了, “橹桨本身被扳动时咿咿呀呀声, 河岸吊脚楼上妇人在晓气迷蒙中锐声的喊人, 正如音乐中的笙管一样, 超越众声而上。河面杂声的综合, 交织了庄严与流动, 一切真是一个圣境。”注意, 沈从文在这里用了两个词:“庄严”、“圣境”。作者躺在船上想:“便是这些人从昨晚那点露水恩情上, 已经各自支付一把眼泪和一把埋怨。想到这眼泪与埋怨, 如何揉进这些人的生活中,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 使人心中柔和得很。”再请注意:沈从文在这里又用了一个词:“柔和”。

大师是真真切切的怀着一颗“柔和”的心情面对并描述着庄严的圣境的。这些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 因为“我”逃学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 那个“拿着长长竹竿大骂追来”的主人, 在被“我”逃脱并且还唱着歌气他时的模样;《凤凰》里装神弄鬼暗中算计人的蛊婆知道人家已怀疑是自己放蛊所欲:“那不要紧, 吃点猪肝 (或别的什么) 就好了。”回家照方子一吃, 果然好了。《凤凰》里还提及一个过气游侠田三怒。当其豪气稍衰, 厌倦风云且金盆洗手后却遭人暗算。临死前对藏在暗处的杀手说:“狗杂种, 你做事真丢凤凰人的丑, 在暗中射冷箭, 不像个男人, 你怎么不出来!”他知道自己不济事了, 在自己太阳穴上打了一枪, 了结了自己。而《边城》里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茶楼小溪、白塔、塔边一户人家、家里有老人、女孩翠翠、一只黄狗、一条渡船。翠翠是个私生女, 母亲与军官生下她就死了。军官父亲也离她远去。翠翠与爷爷、黄狗一起度日。翠翠长大了。她渡客最爱渡新娘。凡有新娘过河她争着渡, 为的是多看一眼新娘。做媒的说好翠翠要嫁给大老的, 可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大老明白了, 于是他出走, 他要成全翠翠和弟弟, 可他一走竟成了诀别。二老不想把幸福建在哥哥的痛苦之上, 他选择了浪迹天涯。在一场大雨中白塔倒了, 爷爷死了, 渡口只剩下翠翠和黄狗, 还有那条小船……

沈从文刻画人物从不浓墨重彩, 他清新淡雅的描述直将人物植到你的心底。那年我去凤凰在沱江边慢慢踱着, 看着潺潺的江水及闪着的波光。在吊脚楼下我看到一着苗装的女子。头顶一斗笠, 背对着江水埋头纳着一双虎头鞋, 身边是一只摆满杂物的售货篮子。由于斗笠挡着, 我看不清其整个面容。但从她的肤色, 尖挺的鼻梁以及弧度优美的下巴推测那女子一定很好看。我停住脚步打量着她。在取出相机对准她的同时我油然想起了几个似曾相识的人:翠翠?江边和水手们相约的妇人?这时来了一个男子, 一边跟斗笠女大声说着调笑的话, 一边伸出乌黑的手在其脸上拧了一把。女子不露声色, 用纳鞋针在男子手上狠狠一扎。男子双脚跳起捧着手嚎嚎直叫, 转而却开心地走了。“牛保”?我想起了水手。看着那整个过程中几乎纹丝不动的女子, 我想在这顶斗笠下会有多少故事啊!

《大山里的人生》无法涵盖沈从文作品的全部, 但却是我们探秘沈从文的一扇窗口。

“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 且不明白半夜醒来是什么时候。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 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 为儿女, 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

这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摘要:本文透过对沈从文散文中的一些篇文的品读, 对沈从文散文中的湘西风情作了具体而细微的赏析, 并从中对传统文化中雅俗相融的意境作了探究。

篇4:短篇散文感悟人生

岳母88岁,儿女不在身边,孤身一人生活,她每天看书、读报,偶尔还唱唱歌,左手残疾,仍然用右手弹琴。看不出她有一点孤独和寂寞,给人的感觉是个幸福而快乐的老人。

人生的三大不幸,她老人家都占全了。幼年丧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她一次次被不幸所击倒,又一次次顽强地爬了起来,依然笑对人生。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她想得开,看得透,即使有一千个理由哭泣,她也要找出一万个理由微笑。

现在人都感觉活得很累,人人都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我也常常因为工作与家庭上的.不顺心,而心态失衡。可岳母却开导我说:如果你抱怨自己穿布鞋,想一想,还有穿草鞋的呢;如果你抱怨自己穿草鞋,想一想,还有光着脚的呢;如果你抱怨自己光着脚,想一想,还有没有脚的呢。只要你活着,你就永远不是最不幸的人。

是的,我们正常人难道还不如残疾人?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有时反而在现实世界的诱惑面前迷失了自己,有些人甚至道德沦丧、害人害己、触犯法律;有时又会在困难挫折面前怨天尤人、感叹命运的不公,有些人甚至可怜兮兮、向隅而泣。难道真应了老子所云: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不必说吴运铎、奥斯特洛夫斯基,也不必说史铁生、张海迪,就是面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残疾人,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也应感到羞愧。

“身残志坚”是形容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身残志不残,我们身不残志更不能残!他们生活在一个残疾的世界,一个比身体健全人更多坎坷的世界,但是,他们的心灵深处依然飘动着动听的音乐、播撒着明媚的阳光、憧憬着美好的明天。正是有了这样的支撑,他们的笑容才那样灿烂,他们的人生才充满精彩。

篇5:短篇散文品茶品人生

一个人的舞台空旷,一个人的歌声忧伤。一个人喝酒不解闷,一个人喝茶品人生。高兴时喜欢泡给别人喝,寂寞时喜欢泡给自己品。

备茶,为自己准备一泡上好的崂山红茶。(崂山绿茶用红茶的工艺制作而成)

烧水,到90度即可,因芽叶细嫩,不宜用沸水冲泡。

温杯洁具。用盖碗冲泡即可。白瓷品茗杯便于更好地欣赏汤色。

洗茶。高冲水快速洗茶,避免茶叶中的`营养物质过多流失。洗去凡尘,洗净凡心,让自己的心快速进入泡茶应有的心境。

行云流水。将水冲入盖碗中。

玉液移壶。将泡好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均匀茶汤。第一泡出汤时间要快,10秒左右就好。

喜闻幽香。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有花果香。

鉴赏汤色。汤色红亮,很诱人吆。

细品香茗。轻啜一口,滋味鲜爽。再啜一口,唇齿留香。一饮而尽,喉头甘爽。

续水再泡,到三四泡时,茶汤滋味醇厚,回味隽永。五泡之后慢慢变淡……

篇6:短篇散文人生如画

他只不过是一个送快递的小哥,那天,她却是一个拍摄民国复古照的名牌大学高材生。当他把快件放入她手的时候,或许缘分就应该到此结束。像他想到的那样,把这最美的相遇连同深深地眷恋埋藏在自己的心低,在每一个夕阳来临的时候,重温着她的美丽。

他不曾想到,他还有这么多机会见到她。在清晨,在黄昏,在午后。有时,在寒冷的冬天,她急匆匆签收自己快件。那时,他多么希望自己送她的不是快件,而是一本热气腾腾的奶茶。他有时候在想,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快件;他有时候又在庆幸,他能够为她送去这么多的快件。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相遇,她被抢走钱包跌伤自己的脚。他们或许永远都是没有交集的陌生人。她也永远不会懂得他的爱。那一夜他背着她走了十多里地的路,把她送到医院,她却骨折了小腿不能下床。她不愿意把自己受伤的事情告诉父母,怕远方的父母担心她,为她着急心疼;他也不忍心看着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医院没人照顾。他辞掉了工作,时不时常来照顾她。

她小腿骨折在医院的那些日子里,有着他的陪伴,无聊的日子也不觉得孤独。她喜欢听他讲笑话,有时她觉得他讲的故事远没有他那笨拙地比划更可爱更好笑。在她看来,他总是那么傻乎乎地,但却透露着无限的天真和可爱。她知道他怕自己在医院的房间里闷,总是背着她在医院的花园里到处地跑。她经常把他当作一只可爱的马儿,她喜欢他那宽厚而又结实的`后背,那里有很多多的快乐和安全。不知不觉,她在心里装下了他。

她知道他喜欢写几首诗歌,他也知道她最仰慕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他们在小河边的柳树下嬉戏打闹,在小树林里一起向往民国年代的美好岁月。他为她写了首诗,她为她们的生活叙述了一段幸福的回忆。

他们也有他们的忧思,她不敢把他们的恋情告诉父母,他也不知道还能等她几年。她也知道自己的父母死也不会同意他们在一起,他也知道他父母对他的婚事有多着急。他深深地爱着她,为此他次次敷衍着父母提到的婚事。他也担心自己的等待或许只是一个空,但却深深地爱着她,让他不畏惧未来的结局。但是,他却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伤害她和她父母的感情。那一天,他离开了。没有留下任何的只言片语,就在她的世界消失了。

他离开她后,她伤心了好些日子。时间总是像流水,能冲淡一些什么。她顺利地毕业,回到了自己父母身边,在大城市里,找了一个不错的男人。结婚生了孩子。平平淡淡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有时候,她会想起他,没有忧伤,很淡很淡地回忆。

不知不觉,十年就过去了。那天晚上,她和自己的丈夫吵了一架,她知道她丈夫有了外遇,她喝的醉醺醺地走在大街上。她不知道死亡正在逼近她,一辆飞速行驶的车没有注意到她,直冲着她飞来。她只感觉自己身体被别人一下子往路边上推出了好远,随即,听到了巨大的撞击声和刹车声。这撞击声,让她清醒了许多,发现一个中年男人倒在了一片血泊中。她这时才知道,血泊中的男人救了她。她上前抱住血泊中的那个男人的时候,却发现是消失多年的他。

她紧紧地抱住了他,双眼噙着泪水。他却说,十多年过去了,她还是像以前一样的美丽。他在紧闭双眼之前,断断续续地对她说,你一时的回眸一笑,却是我一生的眷恋。她把他深深地搂在怀里,放声大哭了出来。

她不知道,他离开她以后再也没有恋爱过,也没有结婚生子。他在她所住的城市里定居了下来,默默地守护着她。他知道她这些年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也帮她渡过了无数个困难。但是不曾打扰过她的生活,只是在远处默默地关心着她。

篇7:微醉的人生短篇散文

亦“出”亦“入”之间:距离审美

上世纪40年代张爱玲《流言》的出现, 一扫女性散文的幽怨、哀怜之气, 以一种轻松、冷静的笔调, 侃侃而谈。仔细品读张爱玲的散文, 我们会发现, 作者采取了一种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 并且, 这种距离审美中存在着双重的距离。

隐匿:“我”与真实的张爱玲之间的距离。一般认为,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 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生活境遇应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张爱玲却并不这么认为, 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字的沟通上, 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连最亲切的身边散文, 是对熟朋友的态度, 也总还要保持一点距离。只有小说可以不尊重隐私权。但是并不是窥视别人, 而是暂时或多或少的认同;像演员沉浸在一个角色里, 也成为自身的一次经验。” (《惘然记》) 她的小说尽演沪港男女婚恋的悲喜剧, 而婚姻爱情话语在散文中几近销声匿迹。《传奇》和《流言》亦呈现出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冷漠, 一个温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可能的情况是, 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思维定向, 以为女性写作尤其是散文近乎“私人自白”, 以张爱玲的孤傲世故, 显然不愿人们窥测她的内心。于是, 在小说中张爱玲选择了沉浸, 在散文中则选择了隐匿。撩开层层迷雾, 透过凡俗的衣食住行和洋溢其间的丰盈充沛的情趣, 张爱玲散文中透出来的仍是与其小说相似的悲凉之音, 繁华世界的背后仍是一片茫茫的苍凉底色。

游离: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局外人。张爱玲对人生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照角度:始终以智者的眼光, 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来俯瞰人生。永远是个局外人, 永远游离在戏外。《道路以目》中, 观庸常生活, 言身边琐事, “仿佛是第一次认路似的”, 永远隔着距离轻描淡写而又饶有兴致地望去;《中国的日夜》同样以陌生化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时而突发奇想, “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看中国的一切, 也不失为一桩有意味的事”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张爱玲从容地游走在戏外, 向戏台上纷繁更迭的一幕幕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 剥去华服彩妆, “人性呱呱啼叫起来” (《谈跳舞》) , 让一切“作”出来的崇高神圣赤裸裸地呈现出本真状态。

“真实”与“荒诞”之间:戏剧化视角与思维方式

“戏剧化”是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理论借用的一个概念, 强调诗与生活的距离和透视关系, 旨在以更为舒展的传达实现更为深刻的揳入。事实上, 以“冷抒情”、“反浪漫”姿态出现的张爱玲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确实存在着某种惊人的暗合。细读她的散文, 不难感受到弥散在二者之间的相似气息:本质、荒诞、消解、反讽、距离、智性……这些恰恰是“戏剧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理解张爱玲散文的“戏剧化”视角与思维方式, 有两段话极为关键, 一句是叔本华在《世界之为意志与表象》中提出的:“如果我们对人生作整体的考察, 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那它实际上是一场悲剧, 只有在细节才有喜剧的意味。”另一句是王尔德说过的:“艺术并不模仿人生, 只有人生模仿艺术。”张爱玲在《中国人的宗教》中说:“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 引人入胜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热闹不过是浮沫, 苍凉才是本质。这与叔本华的观点有着何其惊人的相似!而《〈续集〉自序》一文针对人们对《色, 戒》的误读猜解作辩白时, 引用的恰恰是王尔德的这句话。

上述创作观乃至人生观的契合至少可以透露出这样两点信息:其一, 在张爱玲看来, 悲剧是本质, 荒凉是底色, 人生的小趣味只是漂在海面上的浮冰。她于现世的安稳中看透生命的“苍凉”, 于日常生活的享乐性体味中流露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悲悯。其二, 张爱玲乐于以看戏的眼光和心态去观望人生。她“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看中国的一切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觉出橱窗布置里“有静止的戏剧” (《道路以目》) ;衣服是一种言语, 是“随身带着的一种真戏剧” (《童言无忌·弟弟》) ;唐明皇真心喜欢杨贵妃是因为“生活在那样迷离惝恍的戏台上的辉煌里, 越是需要一个着实的亲人” (《我看苏青》) ;欧洲的圣母画“旁边总仿佛有无数眼睁睁的看戏的”;解释《色, 戒》中王佳芝的自我陶醉心理是“自己觉得扮戏特别美艳, 那是舞台的魅力” (《羊毛出在羊身上》) ……凡此种种, 置身在真实的生活中, 却如坠不甚真实的戏剧性氛围, 到底是艺术模仿人生, 还是人生模仿艺术?“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 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 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 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 借助于人为的戏剧, 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童言无忌·穿》) 。以这样一种戏剧化的视角和心态, 张爱玲从容地游走在真实与荒诞的两极, 带着宽容的嘲讽还原俗常人生。“消解”是其戏剧化思维方式的关键词。

消解重大事件的崇高性。战争对大多数学生的影响不过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 虽然不舒服, 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 到底还是睡着了”;做看护时, 为了一个重病患者的终于死去而“欢欣鼓舞” (《烬余录》) ……这里找不到任何主流话语中必定要出现的献身、爱国、英雄等字眼, 有的只是“我们的自私与空虚”。张爱玲少年时期那次对整个人生都有重要意义的离家出走, 如若在“五四”时期势必被处理成“娜拉式”的壮举, 时过境迁后的张爱玲, 觉察出的竟是“惊险中的滑稽” (《私语》) 。

消解一切神圣的情感。一本《传奇》几乎就是一部消解爱情神话的小说, 在《流言》中更将消解的笔触指向母爱。“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 而女人, 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 那是她自己明白她本身是不足重的, 男人只尊敬她这一点, 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 浑身是母亲了。其实有些感情是, 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 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 (《谈跳舞》) 。

消解男权话语的中心位置。张爱玲从一向为人称道的薛平贵身上看到“男性的自私”, “致力于他的事业十八年, 泰然地将他的夫人搁在寒窑里像冰箱里的一尾鱼”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妇德不过是“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之前, 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义” (《借银灯》) 。更为可贵的是, 张爱玲亦消解了一部分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神化”向度的书写, 还女性以“女”味和“凡俗”味。洛神、观音、圣母纷纷从云端跌落, 而奥尼尔《大神勃朗》里的那个“强壮、安静、肉感、黄头发”, 说话口吻粗鄙而热诚的“地母”才是女神 (《谈女人》) 。

“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戏剧化表现策略

与戏剧化视角和思维方式相应, 在经意与不经意间, 张爱玲散文在文本构成和传达手段上, 同样运用了一些戏剧化的表现策略, 最主要的就是矛盾修饰法, 既有内涵上的矛盾, 也有形态上的矛盾, 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 使文本具备内在张力美。

生命中无处不在的悖论。宇宙生命、物事俗常中涵盖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矛盾和悖论。人生的一大悲剧是:年轻时敢说话, 可是没人理睬;中年时有了社会地位, “谁都乐意听他的, 可是正在努力的学做人, 一味的唯唯诺诺”, “人云亦云”;年老时“可以言论自由了”, 不幸“总是唠叨的居多” (《论写作》) ;“中国人喜欢法律, 也喜欢犯法”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就连寻常的服饰变迁中, 张爱玲亦能发现时代人生的悖谬。“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 有绝望后的狂笑”, “衣服的主人翁也是这样的奇异的配搭, 表面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 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 (《更衣记》) 。

语词间的冲撞。张爱玲的散文时时将不相干甚至相反的词语并置, 互相冲撞, 却出其不意地创造出超乎寻常的美感效果。如:“寻常中的反常” (《忘不了的画》) ;“有礼貌的淫荡”、“富丽中的寒酸”、“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 (《更衣记》) ;“华美的、玩具似的恐惧” (《谈跳舞》) ;“文明的恐怖”、“惨淡的勇敢”、“没有内容的愉快” (《谈画》) ;“婉转的绝望”、“安详的创楚”等。不合常理的突兀搭配, 以最俭省的笔墨抓住了事物的神髓。

摘要:张爱玲在其散文创作中, 以隐匿和游离的姿态对人生采取了一种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这种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 衍生出以反讽和消解为显著特征的戏剧化视角与思维方式, 并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运用了与之相应的戏剧化手段与表现策略, 从而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形成某种惊人的暗合, 成为中国现代散文中一道独特而又超前的奇诡风景。

篇8:夏夜微醉,闪闪萤光星星泪散文

腾燃的夏季,在夜里却显得格外的宁静。仰望漫天的繁星,每一颗都隐藏着人们若有似无的绵绵思念与圈圈眷恋,这个夏季的夜,微微地让我心醉。

炎炎的夏日,在每个黄昏拉下黑色布幕之后,都会迎来夏夜阵阵的轻爽,我早已习惯,也早已恋上了在这样静谧的夜晚。一个人漫步于屋后的那片油菜花田里,无人扰乱我的思绪,可以肆意地呼吸着油菜花散发出来的淡淡香气,随着微风,气体贯穿了自己的血液和神经,感觉到自己置身于花海之中的轻逸,沁人心脾。

瞬间,我看见有闪闪的萤光从眼前掠过,一转身,一眨眼,油菜花田里洒满星星之火,自由地在这安静的夜色里穿梭。我来不及闪躲,有萤火虫和我擦肩而过。我伸出双手,它们轻轻地歇落在我的手心里,似乎在聆听着我内心的声音,或者是在阅读着我此时的心绪,抑或是在清除我粘满尘埃的心灵,只可惜没办法用言语和它们一起诉说这盛夏的光景。

曾经有朋友对我说:“夏日里的萤火虫之所以在夜里才出现,因为在它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些许的孤寂不想在白天让人看见。而闪闪的萤光其实是天上的星星悲伤时流下的泪滴,在每个夏季,星星的眼泪就会和萤火虫汇聚在一起。”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我却一直铭记着并坚信着那是真实的。

我们又何尝不像它们一样,在青春的岁月里总是害怕内心的声音被外面的世界所聆听,一再地隐匿自己,伪装自己,总有一天会失去这种隐匿和伪装的力气,将自己的心情完全地裸露在别人的面前,看个彻底。其实青春就像萤火虫的宿命一样短暂,就在流年的辗转间迅速迁移,变化,在沙漏的倒转间迅速老化,死亡。就这样,我们被搁浅在时间的末端,在盛夏的午夜,与自然里的一切倾谈,青春唱落了一段。

油菜花田里流淌着一条浅浅的河流,在每个晴朗的夜晚,天上的星星都会洒进这条河流,用手去触摸,水面被我打乱,轻微地颤抖着,泛起一阵阵涟漪。我看见我的愿望似流星划过,坠入河底,沿着河流追赶着摸索,可是终究无果。我无力地蹲坐在河流旁边,关于那些回忆的点滴侵袭着我的情绪,禁不住眼泪在纠结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恰好跌落在河流中星星的倒影上面,无声流淌,悲伤前往远方的海洋,注入心酸。

一盏孤灯似的萤火轻落在我的臂膀,我听见它轻声地诉说着,不要落泪悲伤,愿携带着我那真诚的愿望一起飞翔,在它生命的终点就是我愿望实现的时候。此刻的我,对着肩上的.萤火用力地撑起了一个微笑,接着它便展翅飞走,我看到了它的翅膀在向我挥手。原来我们的心情,自然中的一切也能读懂,就像是知心的朋友,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予你一丝温暖的慰藉。我擦拭着还未风干的眼角,在河边画了一个灿烂的微笑,在以后每一次伤心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眼泪是坚强的毒药,而我要为自己那卑微的脆弱戒掉那毒瘾。

看着成群的萤火虫舞成一曲芭蕾,我也为之陶醉,多想跟随着它们一齐翩翩起飞,可是心已疲惫。原来盛夏的夜可以如此的凄美,只是这种凄美在天亮前就会幻灭,就连那最初的信仰也会随着灰飞烟灭。最后只流下几滴星星泪残留在清晨的油菜花田间,混杂在露珠里面,有谁分得清是露水还是眼泪,唯有它们自己明白,那是用生命和伤悲编织出来的最后一丝唯美,让人心碎。

篇9: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篇散文

很喜欢纳兰的这首词,同样也很喜欢这句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总在想纳兰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经历了怎样的感情纠葛或是经历了怎样的痛楚才能写出这美好的词句呢。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吧,只如初见是纳兰向往的,同是也世间人向往的。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初见时的惊艳,莫然回首,曾经沧海,只怕是早已换了人间。世界上有许多的故事我们猜的到绚丽的开头,却猜不到早已注定的结局。当一个人和你最初相遇时,那种美好的感觉就像春天里拂面而来的.清风,那种温馨、那种自然、那种真诚,如同一幅美丽的风景,让人禁不住驻足,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这种淡淡的情怀,就有了误会、有了猜测、有了非议、有了嫉恨,随着转身的那一个背影定格在了人生的记忆长河中,从此相忘于江湖。“骊山语罢清宵半,夜语霖铃终不怨,如何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我不知道在诀别之时真能不生怨吗?这样的人该有着怎样的胸怀呢?杨玉环死在了那个口口声声要与她天长地久的男人面前,江山与美人不可兼得的时候,男人还是要江山。杨玉环以身殉国真的就那么平静不生怨吗。突然想起在看康熙大帝时,孝庄问康熙你要江山还是要美人,康熙说要江山,孝庄哈哈笑起来说“对,有了江山什么样的美人没有,不要像你的父王一样没出息,为了一个女人放弃了整个江山。”班婕妤被弃,她真的就不怨恨汉成帝吗?若如真的不怨恨就没有了流传千年的团扇歌了。杨玉环也好,班婕妤也好,想来曾经初见时都是山盟海誓吧!

篇10:微醉的夜晚,我在悄悄地想你散文

深夜,我在红酒里醉透了心房。想你,念你,可在远方的你,可否一样,也如我一般沉醉在如梦的往事般?举一杯红酒,窝在沙发里,半醉半醒。星星,眨着眼睛,仿佛告诉我,你在远方也想念着我。夜一般漫长的思念,把我的心填满,满脑子都是你的倩影。

微醉的夜晚,我在悄悄地想你。在我的爱情国度里,你是我的唯一,你是我的一生最美的风景。院子里,传来淡淡的花香。这些花儿,有红的、白的、粉的、黄的、紫的。各种花儿,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多达几十种。而你,就像这些花儿一样,花香四溢,姹紫嫣红。

夜晚,我灌醉了自己,好让你住进我的心里,永永远远在我心里珍藏。你就是这杯红酒,让人心醉,让人爱不释手。在我的爱的国度里,只有你,才配得上这杯红酒,这红酒,是那样纯正,像你红扑扑的脸颊。在盛夏的夜晚,只有你,才配得上院子里的鲜花。这些鲜花,艳丽芬芳,就好像是你变成的一样。

在这个繁星闪烁的深夜,我来到院子里,与繁星干杯。那一闪一烁的星星,仿佛变成了你的双眼。一闪一闪亮晶晶。你的双眼,明亮闪烁,透着善良,透着纯洁,透着笑意,透着对我难舍难分的情意。此时,我看着繁星,就仿佛看着你含着泪光的双眸。

盛夏的风,轻轻的吹,如你温柔的手,轻轻地在我肌肤上写字。犹记得那年盛夏,夏风柔柔地吹,吹起了你乌黑闪亮的秀发,我伸出手,摸了摸你的头发,你便伸出舌头,调皮地笑了笑。我笑着说:如果我们的女儿能长出这样的乌黑亮丽的头发,那该多好啊。

盛夏的天空,有着难得的晴朗。阳光明媚,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偶尔飘着几朵白云。微风轻拂,白云悠悠,变换着形状。你用天真的.眼神看着我,深情地说:如果我是白云,你就风,你就能帮我看遍山川大地,游遍江湖河海。如果你是蓝天,我是白云,那么我就能永远躺在你的怀抱里。

盛夏的雨,冰冰凉凉,点点滴滴,纷纷扬扬。在烟雾缭绕的江南,我遇见了你。在雨巷里,你头带一只银色的发夹,蝴蝶型的,很是可爱。弯弯的月眉下是一双摄人心魄的大眼睛。小巧精致的鼻子,淡淡的红色的双唇,一身白色的肌肤,撑着白色的纸伞,穿一身紫色的旗袍。

你的微笑,花一样灿烂美丽,一见倾城,再见倾国。你的笑容里,透着羞涩、透着调皮、透着江南女子特有的如水神韵。好想,将你妩媚的笑容画在纸上,画在我的眼睛里,画在我的脑海里,画在我的心房里,画在我的灵魂深处,画在我的整个生命里。

你是盛夏里的一朵郁金香,美艳绝伦,楚楚动人,散发着幽幽的清香。郁金香是关于爱情的花语,而你,就像郁金香,内心燃烧着红色的火一样的爱情。一旦你遇见对的人,你羞涩的外表下,内心会燃起一股红色的爱情之火。

江南烟雨,如水少女。你是我的雨露,甘甜而又解渴。你才情绰绰,温柔似水。在雨巷里见到你的那一刻起,我就爱上如水的你。你的眼睛,如水盈盈;你的笑容,如水上莲;你的秀发,如瀑布,一泻而下。

盛夏里的你,是娇小可爱、颇有才华的林微因;盛夏里的我,是身材高挑、出口成诗的徐志摩。我们都被彼此的样貌、气质、才华吸引。你是柔中带刚的江南女子,对人温柔体贴,做起事来又风风火火。你的如水气质,让所有的男孩都融化在你的温柔里。

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走天涯。可现在的你,究竟在哪里?你可记得我们的誓言: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你可记得我们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的约定?你可记得我送你的那朵郁金香?你还记得我们在星星下许愿,愿我们的情如夏花绚烂?

深夜,我举着酒杯,一点一滴地品尝,到晚上12点,已是微醉,夜色朦胧里,我仿佛看见你穿着旗袍,丁香一样的颜色,撑着丁香一样颜色的伞,微微透着丁香一样忧郁眼神,徐徐向我走来。你如水的眼神,如水的气质,仿佛已经融化在我微醉的心里。

微醉的夜晚,我在悄悄地想你。我对你深情的等待,你是否知晓?我对你不舍的守候,你能否感觉得到?此时的你,是否像我一样浓浓地牵挂着你?我对你越过千山万水的思念,你是否也一样深深地感应得到?

篇11:评赵本夫的短篇小说《绝唱》

关键词:赵本夫,《绝唱》,象征,百灵

赵本夫, 江苏省著名作家, 除家喻户晓的《天下无贼》外, 不少论者都在关注他的“地母系列”:《刀客与女人》、《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等长篇作品, 而且《天下无贼》、《陆地的围困》、《走出蓝水河》等中短篇小说被陆续改编成影视作品, 赵本夫的影响日益广泛。但他写作时间最长、发表数量最多、同时也是带来更多荣誉的是短篇小说, 且以1981年发表并获当年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卖驴》和同期问世的短篇《“狐仙”择偶记》为代表。这两篇诚然是优秀之作, 但我认为更好的是《绝唱》, 迄今为止最能代表赵本夫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绝唱》的主人公是尚爷与关十三。尚爷不善理家, 嗜好听戏、养鸟且精。为争野戏班子里的闺门旦与唱武生的关山动手, 关山不敌尚爷, 将情人与祖传宝刀拱手相送, 情义所至两人结拜为兄弟, 尚爷以心爱的百灵十三口相赠, 勉励关山好好唱戏, 尚爷身手好, 有豪侠之气, 始终兼任关山的知音和保镖。而百灵成为关山的全部:爱情的转化, 事业的象征, 艺术的寄托。关山因此成为大名鼎鼎的关十三, 正如那只叫的正欢的百灵一样, 事业如日中天。但十年动乱, 百灵被人摔死, 关山遭受迫害, 嗓子倒了, 不能再登台演唱, 为排遣关山的失意和寂寞, 尚爷邀他共住竹园, 精心养百灵, 以此为寄托。但好强的百灵遇上竹鸡——一种陌生的鸟, 为学新口, 绝唱而死。关山感物伤情, 备受打击, 猝然而逝, 尚爷为关山安排好后事, 刎颈自杀、以死相陪。而两个老人的坟中间就是那小小的禽冢。

《绝唱》让人感到既空灵又浓郁厚重, 有一种憾人心魄之美。《绝唱》虽然有明确的时代背景, 但表现的思想内容却超越特定的时代。它讲的是充满传奇性的人和事, 而传奇性又和蕴育其中的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相融合, 表达了一种生命的最高境界。赵本夫借鉴古代笔记小说的特长并加以创新。

首先, 故事的语言简洁、明快, 有空间感和画面感。赵本夫吸收了传统叙事文学尤其是评书体的特长, 在叙述方式上, 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 像一个说书人,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甚至有套用的技法, 比如, 说尚爷有力气, 只说“路旁有一棵对把粗的柳树, 尚爷一手提鸟笼子, 一手抓住小柳树, 只一拧‘咔嚓’树身断了”。再有, 尚爷与关山比武那段, 怎样假装扔暗器, 怎样箭步跟上, 怎样躲闪, 怎样凌空扑去, 怎样把对手放倒, 最长的一句也不过十字, 简洁、明快有节奏感, 情节进展毫不拖沓, 而且俨然像电影镜头一样, 武打场面历历在目, 画面感非常强。至于“拜把子”那段就更是耳熟能详的“套词”, 这样的语言正是为突出尚爷的形象和性格, 他就是这样一个重仁重义, 充满豪侠之气的草莽英雄形象。总之这样的叙述方式和口吻有助于从容的把握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转换, 让读者倍感亲切。再有, 这种看似简单的告白方式与作者的目的有关, 作者正是要让读者在瞬间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体会空间的转换, 欣赏画面, 领悟感动和震撼, 以此增强阅读快感。所以作者很少在叙述者与读者之间设置隔阂, 而是不断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先说尚爷再说关山只是“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的方式。叙述者将人物性格公之于众, 才能让读者更好的明白二者何以能够精神契合生命相通。

其次, 在人物配置上, 注重对称和搭配, 人物深具传统文化的精髓。尚爷身手好, 会武功, 是“粗”和豪侠的代表, 给他搭配疼爱女人, 听戏、养鸟的嗜好;关山一介文弱戏子, 于是给搭配宝刀与执着精神, 这样阴柔与阳刚相配, 而尚爷与关山的情义本身又是一个文武双全英雄美人的模式。二人由争情人到不打不相识, 再由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到生死相随。这种鲜明的传奇性题材不仅为了凸现人物之完美更是彰显人物在平凡中的特异之处。《绝唱》透露着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表面看来, 尚爷生性潇洒、提笼驾鸟、品茶下棋、隐居竹园, 而且竹园的环境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充满了放旷无为的道家气质。但实质上, 尚爷身上更多的体现的是“仁义”。赵本夫用男性视角和意识塑造了理想的家庭模式, 尚爷一夫三妻, 家庭合美, 尚爷虽不善理家, 但妻儿各司其职, 家境兴旺, 尚爷对女人的疼爱更进于对弱小者的怜惜, 既使对待以武力夺回的闺门旦也没有男人对女人的情爱的描写, 这里有的是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和服从, 尚爷的作派完全是基于男人的绝对中心地位的一种洒脱, 女人如衣、如心爱之物, 可以为朋友之义而相送, 同样接受朋友送的女人时他定要以义相报, 所以尚爷虽然缺乏对女人的情爱、对个性的尊重, 但他身上体现了更为传统的重义轻利、爱面子、重情谊、讲交情和私生活上恬淡的处世哲学。当这种重“义”的核心观念受到现实生活挑战时, 便转化为“舍生取义”。尚爷骨子里有一种豪放之气, 以仁义为重, 誓为知己者死, 所以关山离世, 尚爷以死相随, 更体现了传统的“侠”的精神内涵。相对于尚爷, 关山更多的是执着、对理想境界的追寻。关山追求爱情未果, 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中, 百灵由十三口到十四口正是他事业如日中天的象征, 他不能一天不见百灵也不能一天不唱戏, 达到了人鸟合一、人戏合一。特殊年代关山“倒嗓”百灵“叫落”, 他唯一的希望是嗓子恢复、重登舞台。这时百灵叫出新口成了关山余生的寄托、精神上的慰藉, 是压抑之后的礴然喷发。百灵最后登上最辉煌的阶梯, 绝唱而死。关山的理想破灭, 或者也可以说他发现了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以及获得这种意义的途径——为艺术献出生命, 像百灵一样, 用生命的全部力量, 展现自己的志气, 使生命真正达到最辉煌的境界, 所以关山的死与百灵的死是有直接关系的, 是感物自伤, 也是欣然省悟。关山具有的是为理想不断上路的执着精神。

最后, 《绝唱》具有象征意味和浓重的悲壮之美。表面是以“戏”为媒的浪漫知音、生死相随, 表现了义比情重的崇高气质。实质上, 更重要的是人与鸟的关系或者说是“鸟”对人间的感应。在这个意义上说鸟也是作品的真正主人公。百灵面对“倒口”、面对竹鸡, 选择用生命挑战极限, 冲天绝唱, 在生命巅峰状态中辉煌死去, 如彗星般闪亮而迅速。相反的则是关山在“倒嗓”中凄凉死去, 这种凄凉既有勘透生命真谛的成份, 也有无力回天, 自叹弗如的因素。而尚爷刎颈赴死, 这种刚烈而从容的行为似乎与百灵更相配。“百灵”正像其名字一样, 极具灵性, 本身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 “百灵”小巧、漂亮、柔弱、灵秀但偏偏与傲骨、胆量、志气、执着等诸多高贵品质相连。“绝唱”正是最优秀最有志气的百灵用生命的全部力量歌唱不已、直至死亡, 是一种令人震撼、飞扬而酣畅淋漓的人生境界的象征。《绝唱》就是这样空灵、厚重和催人泪下。

参考文献

[1]阎晶明.时间·温情·传奇[N].南方文坛, 2008-4-22.

[2]何镇邦.我们从赵本夫短篇小说中读到什么[N].南方文坛, 2008-4-22.

上一篇:乱停乱放警告通知单下一篇:学校开学典礼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