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教案

2024-05-09

化学教学论教案(精选6篇)

篇1:化学教学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含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条件

(2)溶液的稀浓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3)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团队间的合作精神,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2)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沿着提出问题、实验论证、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

二、教学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稀”与“浓”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区别。

(3)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利用实验与数据相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3)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对溶液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和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为了对溶液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需要对溶液加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疑问:(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能不能无限溶解呢?

(2)改变溶剂的量或者溶液温度时,溶液的饱和状态会改变吗?

演示实验9-8与9-9目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强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玻璃棒的用途以及实验药品的存放方式,以便加深学生在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印象,增强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

结论:(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疑问:为什么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呢?

目的: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实验结果的分析,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1)只有在指明“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的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关系

加入溶质或者改变温度

饱和溶液

加入溶剂或者改变温度

不饱和溶液

【3】疑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稀溶液”和“浓溶液”是什么意思呢?它们与我们这节课所提到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关系呢?难道“稀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吗?

分析: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而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人们为了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是多少,在不给定条件的情况下把溶液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因此饱和、不饱和溶液与稀、浓溶液没什么必然联系。

【4】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目的:为了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结论: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课堂练习:

1.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为 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2.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填“不变”、“增加”或“减少”)5.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6.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7.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氯化钠经降温、冷却析出晶体余下的液体()A.只溶有氯化钠 B.只溶有硝酸钾 C.可以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D.可以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8.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经常用易容、可容、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1】疑问: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论: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温度等因素有关。(没有给定条件,可以类比稀浓溶液)

【2】疑问: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 视频中的实验操作:

结论: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应满足两个条件:a.在相同温度下 b.在等量溶剂中

(2)固体溶解度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B.100克水溶解了36克食盐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C.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D.20℃时,100克食盐溶液中含有36克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理解溶解度需要注意:

a.在一定温度下 b.标准:100克水中 c.状态:饱和 d.单位:克(3)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区别

物质的溶解性,即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即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 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 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1克 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 不(难)溶物质(4)溶解度曲线

【1】疑问:溶解曲线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呢?

引导并且讨论:目的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A.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通过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或者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练习:NaNO3在各种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80 溶解度/g 80 88 96 104 114 124 148 在60℃时将66gNaNO3固体和75g水混合后新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要使该不饱和溶液转变 为饱和溶液要用哪些方法?请通过计算回答。

B.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5)气体溶解度

阅读38页的讨论

【1】疑问:气体溶解度的定义是什么?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呢?

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固体溶解度,了解其特性来类比推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结论:a.某气体在101千帕,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b.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注意:a.101千帕 b.在一定温度 c.1体积水 d.饱和状态 f.无单位 课堂练习:

1.某温度下,对于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B.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g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C.溶解度100g溶解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D.

2.(1999年西安中考题)KNO3在60℃时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9年安徽中考题)现有某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KNO3溶液100g,甲学生把其中 一份蒸发掉2.5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2g晶体;乙学生把另一份溶液蒸发掉5g水后,恢复 到原温度,析出4.5g晶体,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

篇2:化学教学论教案

甲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甲烷分子的结构式和及其正四面体结构

2.掌握甲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引入两个新概念:结构式、取代反应 2.技能目标

在甲烷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准确观察模型、利用模型帮助思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揭示甲烷性质与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1.教学重点

甲烷的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ppt讲解展示为主,板书,视频观看为辅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则新闻,请看.......(按键)

请问这场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生:甲烷!

师:我们都知道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谁知道最简单的有

机化合物是什么呢?

【讲述】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有机化合物了,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碳外,通常还有氢、氧、氮、硫、卤素、磷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烃。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最简单烃—甲烷。来源:天然气、沼气、石油气、坑气。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及其四面体结构:

【板书】分子式:CH4 电子式:

结构式:

【提问】仔细观察甲烷的模型,大家可以发现它有怎样的特点呢?

【讲述】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上(键角是109°28/)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板书】甲烷的物理性质

【实物展示】取一瓶纯净甲烷的气体,指导学生观察气体的颜色、形态,及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根据讨论总结并给予适当纠正,得出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板书】1.氧化反应——燃烧

【实验】点燃甲烷,燃烧,观察火焰颜色。分别用干燥的小烧杯和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烧杯壁和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可以发现干燥的小烧杯内有无色液体生成,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反应方程式

点燃

CH4+2O2===CO2+2H2O 【讲述】沼气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用于煮饭烧水等。【实验】把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否褪色? 【实验现象】不褪色

【讲述】通常情况下,甲烷除了不与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反应外,一般也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因此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是,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甚至爆炸。【板书】2.取代反应

【实验】取一个100mL的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20mLCH4和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日光不要直射,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量筒壁上出现油滴,量筒内的液面上升,气体颜色略微变浅。【讲述】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是被氯原子逐步取代的,共生成五种物质,四种取代产物。

引入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板书】甲烷与氯气反应——取代反应:

CH4 + Cl2 → CH3Cl + HCl

一氯甲烷

CH3Cl + Cl2 → CH2Cl

2+ HCl

二氯甲烷

CH2Cl2 + Cl2 → CHCl

3+ HCl

三氯甲烷(氯仿)

CHCl3 + Cl2 → CCl

4+ HCl

四氯化碳 【讲解】甲烷的取代反应就是甲烷分子中处于四个顶点的氢原子逐个被氯原子取代,生成氯代甲烷的过程。(播放多媒体动画)

【板书】3.甲烷受热分解

CH4

C + 2H2

【讲述】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至10000C,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分解产物氢气是合成氨和合成汽油等工业的原料;炭黑是橡胶和染料的工业原料。

篇3:化学教学论教案

一、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相关研究背景

1. 国际的相关背景

国际基础科学教育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两次改革,分别发生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80年代,第二次改革浪潮是在中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终身教育的倡导、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以及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出的环境之下兴起的。相比于第一次改革,第二次改革将其重点从扩充教育的内容与课程转移到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的导向上,将提升科学素养视为教育的总体目标。

2. 国内的相关背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国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科技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十八大会议将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放在了首位,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教育无疑也承担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历史责任。2011年我国发布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段段化学课程的主旨是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科学教育理念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各个国家在基础科学的教育上体现了注重公民的未来发展以及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必要性

1. 教学改革在化学课程中对于科学素养的强调

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向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化学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旨(如图1),新的课程教材的内容设置和探究活动皆是为了实现这一本质目标。由此,当前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对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变得更加地重视。化学教育对于初中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初中时期是形成化学素养的有利时机

由美国测试中心所组织的第2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中国13岁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普遍偏低,正确率仅有67%,在19个主要国家当中名列15。国际科学素质发展中心主任米勒教授认为,初中时期的科学教育是决定科学素养的关键。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者不仅仅要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把握关键的时期———教育启蒙阶段。在初中时期,学生对于化学并不是很了解,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学生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化学素养的养成。心理学认为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自然心理,但是要长久保持,我们就要以学生的好奇为出发点进行探索并获得新知。义务教育不能成为抹杀学生兴趣的刽子手,而应成为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开拓者。因而在这一特殊时期帮助学生培养化学素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后续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原则

1. 理论教学下的积淀

化学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在学生具象化的思维背景之下,学生要将教师所授内容完全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或是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素养是非常困难的。许多教学理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并没有实际的价值,因此多数教师尽管理论很完善,但对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其作用并不大。因此教师难以将其教育理念长期实施下去,另外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教师常常在教学中顾此失彼。由此可见,化学素养的培养亟需要广大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将这一理念得以实践,并实现常态化和长期化。

2. 科学人文下的升华

化学这一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仅解释了自然界的规律,在其规律背后还蕴含有诸多的人文精神和思考。教育工作需要导引学生去积极地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去积极寻找问题、研究问题并处理问题。同时,化学教师还应结合社会和科学之间关系,在化学教学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反映出化学教育中知识与道德素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而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

3. 情境创设下的凝练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当所获取的知识与自身日常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同之处时,掌握这些知识就会变得愈加的容易。因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与感受创设情境,让这些情境符合实际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诱发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兴趣,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讨论当中去,由此便可以激发其潜质,更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素养,在面对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相关问题时,能够应对自如。

综上所述,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包含化学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化学工作者,不仅要进行自我补充、自我充电,还应勇于承担责任。学校教育依旧是当前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主要阵地,在化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明确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弘扬科学的精神,并在教学过程当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评价上的多样性,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素质教育中,不仅教师,还有家长,社会机构以及其他部门共同合作,凝聚力量,为提升下一代化学素养做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和教育实践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化学教学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初中生的化学素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很贴近的学科,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可以有效地增强的学生对于化学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颖.利用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107-108.

[2]陈连福.分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成功(教育),2013,02:118.

[3]吴凌荔.在高中“化学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6:243-244.

篇4: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教育

关键词:化学史教育;教师;丰富;融入

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是否重要呢?回答是肯定的。化学史料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早就被人们所认识。法国著名数学家保罗·朗之万就说过:“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傅鹰教授也曾指出:“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这也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将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化学家研究化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怎样让化学史的教育真正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成为教师应当关注并设法解决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化学史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自身需要有一定化学史知识的储备

教师有一定的化学史知识的储备是很有必要的。有这样一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发展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河源源不断的活水”。这其中有一定的道理。教师要做到在化学史教学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自己先学好化学史知识,并且要不断地去丰富和完善。

(一)对化学发展史有所了解

纵观人类化学发展史,可以上溯到远古。那时的人类正处于蒙昧的用火时代。自从人类掌握了用火以后,就掌握了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强大力量。从最初的制陶、冶炼。到纸、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再到当今的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等尖端科技,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表明化学与人类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化学来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要求和积极活动,同时化学又促进了人类生产的发展,充分体现出科学和生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

在学习化学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化学发展史有宏观上的认识,对各个时期的化学知识状况进行历史分析,判断其中的发明及研究方向产生的原因和前提条件,能够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客观分析和评价过去科学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史之后,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认识到化学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贡献。

(二)教师本身应更详实地了解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研究成果

现行的各版本的化学教材要考虑其整体性,不可能对化学家的生平及其研究成果作很详细的叙述。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化学史,就必须对教材中介绍的各个化学史故事有更翔实的了解。

化学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家们的素养。我们在研究化学发展史的时候,不能忽略化学家所作出的贡献,很多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都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促进作用。如拉瓦锡推翻燃素说,建立以氧气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道尔顿等人把模糊的原子假说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开辟了放射化学这一新领域等。他们在化学研究中体现出的不畏艰险、勤奋进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都值得后人借鉴。教师如果让学生也能了解到这些化学史的发展过程,他们会注意到,即使是科学家,也必须百折不挠、不辞辛苦,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科学实践中,才能有一番作为。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顶峰。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史实进行挖掘,利用网络、电视、书籍等手段全面了解化学家的生平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活动中有关化学史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中选择哪些化学史内容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真正的教育价值?教材在编写时要保证主体内容,就要减少和控制一些干扰和冗余信息,所以在内容选择上要有所取舍。基本上化学史内容就是“科学家人名+国际+年代+成果”,这样就使得学生甚至是教师都感到化学史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丰富化学史内容,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是“适当的丰富”,太多、太少都不行。太多,会影响主体内容;太少,起不到提起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要有所选择地对内容进行丰富。

(一)可适当丰富科学家的形象

教材限于内容,很少有关于科学家形象、性格特征及相关故事的描述。这就需要教师对内容进行丰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品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在许多科学家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求实、执著、无私等高尚品质,这些是让我们十分敬佩的。因此,可以用适当的加入展现科学家形象、性格和具感染力的故事,展现化学家的人文风貌。

(二)应描述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

学生接触到的化学史故事,多是介绍一次发现的最后结果,而对于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描述甚少。好像这个发现和理论的得出并不是很困难,或者这个结论一下子就得出得很到位。完全符合客观事实似的。然而,科学的发展不是一个顺利的、直线的过程,而是一个困难的、曲线式的发展过程。其中,不同观点间的争论是很激烈的,例如氧气的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确定等,都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事件,而是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过程。为学生描述一个真实的科学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科学的本质。

篇5:化学教学论(精选)

《化学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用“√”表示,不正确的用“Ⅹ”表示,并简要说明理由)1.化学课程就是指化学教科书。(Ⅹ)2.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是确定化学教学时数和开课年级的重要依据。(Ⅹ)3.理科教育现代化运动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Ⅹ)4.化学教学目标是进行化学教学评价的手段和依据。(√)5.讲授法容易造成填鸭式,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尽量少用。(√)6.化学教学内容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Ⅹ)7.创设教学情景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9.化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编写化学教材的重要依据。(√)10.新的化学课程改革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1)实验探究活动

(2)实验方法论(3)实验事实

(4)实验史实

2.举例说明什么是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答:(1)概念:实验条件的控制

把影响实验对象的诸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可变,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探寻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便找出最佳实验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2)如:氨的氧化制硝酸

3.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

(3)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4)培养诚实谦虚、脚踏实地的态度(5)培养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6)培养刚毅顽强、百折不回的科学精神。

4.简述STS教育的基本思想。

答: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和Society的缩写。它的两个基本点就是突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积极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质的普通公民而进行的教育。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强调参与 2.重视技术

3.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

4.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5.强调科学素质教育

5.举例说明化学教学中课件的模拟功能。

答:有些化学实验会发生爆炸,腐蚀皮肤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来证明。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直接感知其中的危害。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比如,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一会儿再加热,否则会引起爆炸,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按这个顺序操作,我就模拟了这个错误的操作,当学生看到爆炸的模拟场面时,被那巨大的声响给吓了一跳。这样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又渲染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教学实际,说说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的。

答: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其主体性,让学生明确其是实验教学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或参加者,学生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在实验中认真、主动地观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尽量使实验效果明显,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思维,安全要注意,但不可讲太多消极的例子,对学生有太多的束缚。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培养正确的实验态度

(3)积极采用多种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新的化学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案例说明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理念。

答: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篇6:化学教学论总结

导 论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统,即研究化学教与学的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我国于1865年起始在学校开设化学课程。

化学教学论是依随启智、益智、育人和笃行的教育规律,在人类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第一,化学教育的成形期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奏定学堂章程》(1903)对化学课程的设置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正式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化学教育体系进入成形期

第二,化学教育的充实发展期 ;从20世纪30年代进入充实发展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

(1)化学教育目的的扩大;不仅注重知识而且注重能力的培养(2)化学课程程度的提高;各类大学新生入学考试科目均有化学。(3)大学实科的注重;(4)化学师资的改进;

(5)化学设备的充实等。滴定管的使用和精确天平较为普遍。第三,化学教育新的关键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1-2 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化学教育承载着启智、益智、育人和笃行的特殊任务。

价值一: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价值二: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价值三: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价值四: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

1-3 化学教育的新视野 科学教育的广域4目标:

(1)态度。包括学生比较稳定的思想、兴趣和目的。

(2)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探究过程;让他们按照探究过程来对待科学问题和现象;让他们试探着去组织、设计并实施,学会解释、预测或控制探索的问题和现象。(3)知识。发展学生关于科学事实、术语、原理等知识(4)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第 2 章

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学得的全部经验。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重 1

要归宿。

我国学者主张:科学素养包括:

(1)科学情感(2)科学态度(3)科学方法(4)科学思维(5)科学实践意识(6)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课程:是每一位学生为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是工具性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知识和能力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倾向等要求自主决定是否选择的课程,从性质上可分为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程。

 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依据之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依据之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依据之三:化学学科的特征

 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 一:突出科学探究目标 二:立足基础知识目标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化学课程目标的结构和表述 一: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层次 二: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类型 三:内容标准描述的方式多样化

第三章

国外学者认为,影响教材的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五个方面:

目的目标

内容

④学与交流的方法

⑤测试 化学课程的理念分为几类?以及其具体的内容?

第一类教材理念以培养少数精英,传承知识为主,教材内容的组织往往以知识为中心,采取尽可能简约的方式呈现知识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第二类教材理念突出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关注社会热点,倡导“从实验中学”,“做中学”。第三类教材理念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强调实验在理解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作用。

分析单元思路是教材微观设计的首要内容,也是教师理解教材,用好教材的前提。

美国学者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强调新的学习材料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关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栏目应反映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要

教材栏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必须体现“平等对话”的特点,语言的风格亲切,易于被学生接受。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年龄不同,学习任务不同,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也有差异,初中时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栏目设计要形象,生动表现出召唤力,及其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启发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思考、假设到动手验证。是学生在探究中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高中教材的栏目应在思想性、探究性、价值观倾向和职业指导方面有所加强

第四章

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4-1 化学设计是现代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学设计就是预先构思并表达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工程和节果的意象的观念结构和活动方案的过程;狭义的教学设计仅仅指构思、表达教学活动方 2

案的工作。

二、教学设计是现代化学教学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教学设计的烈性、源流和发展趋势

1、化学教学设计的逻辑发展(4点):直感设计、经验设计、试验(辅助)设计、系统设计

其中试验设计和系统设计属于现代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的源流和发展趋势 &4-2化学教学设计的理性要素

化学教学设计含有理性要素,是与技术学设计的重要区别。包括化学教学系统论、化学教学目的论、化学教学策略论、化学教学模式论、化学教学方法论。

一、化学教学系统论:化学教学设计首要的理性要素

二、化学教学理念与化学教学目的论

1、化学教学的理念:教学理念诗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性认识,通常指有关的理论、观念和某些核心概念。

当前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改革中,需要树立的新概念(6点):(1)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2)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相联系。

(4)要把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

(5)要努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增长发展潜能。

(6)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信心,追求更好的发展。

2、化学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化学教育目的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育目的、第二层次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第三层次是指课程目标、第四层次是指教学目标

化学教育目标的分类: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三、化学教学模式论

1、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指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所建立的关于教学实践的一种规范化的运作方式及体系。

2、基本的化学教学模式:

(1)系统陈述知识模式(2)解答问题模式(3)验证知识模式(4)研究问题模式(5)历史发展模式

四、化学教学策略论

所谓化学教学策略,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策划和谋略;是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选择、组织各种基本活动方法,调节、控制主体的内部注意、感知、思维和操作活动,对教学活动进行内部定向指导、监控和调节的准绳。五、化学教学方法论

1、化学教学活动

2、化学教学方法及其发展

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学系统中的主体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化学教学任务而作用于客体,以及跟系统内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手段的规定。

化学教学基本方法主要有讲授—听记、谈话、讨论、指导—阅读、演示—观察、指导—实验、指导—练习、指导—实习、指导—参观。

综合方法有综合讲授法、讲练结合法、实验—讨论法。

3、化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4、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和优化

应注意的问题:(1)是不是有利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2)是不是适合于教学的内容,符合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特点

(3)是不是适应学生个体以及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学生是否具有必要的学习准备

(4)是不是具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如必要的实验设备、直观手段、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等

(5)是不是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和化学教学原则

(6)是不是有利于落实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

(7)教学方法本身的教育价值

(8)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了解、使用教学方法的经验和能力以及教学风格等个人品质和的性特征,等等

&4-3 现代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环节和原则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1、课程教学设计

2、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4、课时教学设计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1、设计准备

2、设计教学目标

3、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

4、设计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媒体

6、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环节

7、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

三、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1、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统一原则(2)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统一原则(3)理性与操作性、可行性统一原则(4)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原则(5)最优化与阶段性统一原则

第五章

创设教学情境的技能

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

教学情境的具体意义和功能主要有:

(1)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

(3)适宜的教学情景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资料,还可以提供在事件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链接。

(4)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才能体会学习情景的意义。

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

1、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2、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3、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4、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设计和情境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2、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3、情境作用的发展性

4、情境的真实性

5、情境的可接受性

二、组织、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

1、组织、指导听课

1、指导学生首先注意于听并且学会听

2、指导学生合理地分配注意,不但善于用耳,而且用眼、用脑、用手善于协调自己的器官,是他们配合

3、对不善于分配注意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提醒他们进行听、看、想、记等活动,注意给与完成这些活动的必要时间

4、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地挺好,教师要重视在课的开头做好学习定向工作,使学生大概的了解学习的目标、方法和步骤

2、组织、指导讨论

组织讨论的难点在于控制讨论的方向和时间,使它有较高的效率,而又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1、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地设计讨论题,使其具有较好的思考性、辩论性,难度适中。

2、让学生理解讨论题及其意义,并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准备时间。

3、鼓励并要求学生在认真思考、准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积极大胆地发言既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有敢于放弃或修正错误意见;紧扣主题,积极的参与讨论、相互切磋。

4、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排除疑难、障碍和干预尽量让学生自己分辨是非、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

3、组织、指导练习

1、针对学生发展需要精心地选择、编制练习题。

2、一般看说,在学生开始解题练习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进行审题和解题指导,讲清要求和格式。

3、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巡视检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4、对于复杂的练习活动,可以按照“分步练习-完整连贯-熟练操作”顺序分阶段组织练习。

5、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讲评,也可以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6、坚持改革,力戒走老路。

4、组织、指导自学

1、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会学习”是自学的首要任务,充分认识这对于适应学习型社会,增加自身发展潜能的重要意义。

2、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收集、选择学习资料,并学会自己确定学习任务、学习重点、学习要求、学习程序和学习方法。

3、让学生知道,自学阅读是不仅要“动眼”看,还要注意动笔。勾划重要内容,摘录要点,及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及疑问,整理、编写知识小结,做好阅读笔记。

4、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内容的规律。

5、组织、指导合作

1、明确个人责任,培养团体精神。

2、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共同参与。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作用。

4、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每个成员的参与愿望。

5、适时、合理地评价,调动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

6、组织、指导探究

1、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探究因素。

2、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

3、敢于防守,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4、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规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城市教学信息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1、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1、遵守语言、逻辑规律。2.、适应教育教学要求

3、符合化学学科特点。

4、谈话、提出问题

1、导向性问题

2、形成性问题

3、评价性问题

7、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有效原则 可靠原则 方便原则 经济原则

四、调控与管理的技能

2、常规管理

空间与时间利用,以及纪律、秩序的维持,是课堂管理的常规内容。

宽严适度的教学纪律是保证化学教学顺利进行和搞好化学教学的重要条件。

5、调控

1、建立期望

2、情感调控

3、反馈与强化

4、节奏控制

5、灵活果断与恰当的反应。

第六章

1.化学科学实验是指化学科学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2.化学教学实验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试剂、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达到化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6—2 1化学实验的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3.实验者:教师和学生,主体性

4.实验对象: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对象,既有天然对象,也有人工对象和人造对象 5.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实验手段分成实物形态的手段(也称“硬件”)和观念形态的手段(也称“软件”)

6.化学实验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的实施阶段、实验结果的处理阶段

7.有无探究价值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8.化学实验设计是指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依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规划

9.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绿色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约性原则

10.控制实验条件,全面、细致的观察,及时、准确的记录、是化学实验实施阶段的最主要工作

11.化学实验条件:化学试剂、化学试剂、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化学实验操作

12.实验观察包括:1.观察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 2.观察化学实验操作 3.观察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3.进行实验观察应遵循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辩证性原则 14.进行化学实验记录应遵循的原则:准确无误、周密完整、详细有序 15.化学实验结果的处理:化学用语话、表格化、线图化 6—3

1.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

(1)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2)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

(3)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4)化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2.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

⑴以实验为基础

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⑶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⑷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实验探究过程的统一

3.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Ι

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4..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Ⅱ

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5.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教学策略

(1)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实验探究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2)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探究教学情景。

(3)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学实验探究方法。6—4 1.化学实验内容改革:化学实验的生活化、趣味化 2.化学实验设计改革:化学实验的探究化、绿色化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A.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B.微型化学实验C.化学实验的清洁化

4.100%的原子利用率,是绿色化学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5.微型化学实验特点:(1)、节省实验经费(2)、操作安全、污染小(3)、节省实验时间(4)、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

6.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配合化学教学内容的教授而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示范操作的一种教学实验。

7.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一下基本要求: 准备充分,确保成功;现象明显,易于观察; 操作规范,注重示范;讲、演结合,启迪思考; 简易快速,按时完成;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8.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时,应注意一下基本要求: 充分准备,指导预习;认真巡视,及时指导; 适时反馈,沟通交流。

第七章 化学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式教学。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特征应该是围绕化学科学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探索活动,经历科学的工作过程

探究性学习要以满足学生对物质世界进行探索的好奇心为根本宗旨。

探究式教学一般有五个要素:

1、提出问题。

2、收集证据。

3、形成解释。

4、评价结果。

5、交流发表。

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

1、必须将学生至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

2、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

3、必须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1.具有驱动性。

2、具有诱发性。

3、具有易参与性。

4、具有可生成性。

5、具有多重教学功能。

实施策略:1 关注 参与。2 实验 探究。3 解释 推论。4 整合 精致。5 反思 评价

第八章

*学习策略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

1从抽象意义上来讲,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2从学习的操作意义上来讲,学习策略是一个“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

3从结构意义上来讲,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 制”。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

*学习策略基本特征:1学习策略是 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2掌握学习策略的标志不是记住了学习方法和程序本身,也不是对学习方法和程序的机械套用,而是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预期的学习目标等因素自觉而 灵 活地 选择、调控和应用特定的学习方法和程序。3学习策略 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和 范围,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调用不同的学习策略。4 学习策略不 能凭空 产生,也难以单靠直接传授的方法获得,理论性 8

知识学习策略 *化学 理论性 知识 的 特点 :化学理论性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精髓,它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在化学教材中起着统领和制约全局的作用。*一个完整的概念图要包括命题、层次等级、横向 联系 和 实例。*化学问题 解决 的 策略 :1类比策略2分解策略3逆推策略4探究策略5反思策略

第九章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层面上有四个层次: 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 二是课程资源建设

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四是教学应用平台的开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整合的结果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

第十章 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素质: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并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职业的倾向性,教师职业的必备知识,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 化学教师的素质结构的特殊性表现在: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化学实验教学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包括影星演示实验教学的能力,设计和改进化学实验的能力及指导实验学生实验的能力

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1、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2、反思有利于教师的自知和自我理解。

3、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 反思是学会教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教师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拥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2、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3、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有很强的洞察力

行动研究:即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它旨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境,促进对教育活动的理解以及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

行动研究的特征:

1、为教学而研究

2、对教学的研究

上一篇:小班健康教案:胖胖兔减肥下一篇:三年级下诗句成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