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计划范本

2024-04-16

企业年金计划范本(共6篇)

篇1:企业年金计划范本

养老年金保险计划书范本

被保险人: 岁,年交保费 元,每月 元,交费期 年。

您享有如下利益:

1.身故保险金:65岁前身故最少 元,65岁后为保单帐户余额。

2.重大疾病保险金:65岁前为 元,如不幸患上重大疾病,重疾赔付后不影响身故保险金和养老金的领取。

3.意外身故保险金:65岁前 元。

4.意外伤残保险金:65岁前 元,视伤残程度赔付。

5.意外医疗保险金:65岁前,(范文网 )每年享有10000元,100元以上限额内赔付80%。

6.满期金:85岁保单周年日仍生存,有祝寿金 元。

7.养老金:(注:按中档演示)

65—69岁,每月约领 元。

70—74岁,每月约领 元。

75—79岁,每月约领 元。

80—85岁,每月约领 元。

8.住院医疗保险金:交费期内,每次住院最高可报6000元,含住院前门诊600元,如须手术另多报最高3000元,如有第三方赔付,限额内全报,自费药除外。

9.如交费期内不幸患上重大疾病,可免交后期各期保险费。

注:以上为本计划简单解释,以合同条款为准。

咨询:朱小姐

篇2:企业年金计划范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建立企业年金的目的:为了保障和提高本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调动本企业职工的劳动的积极性,建立人才长效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条建立企业年金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 建立企业年金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原则;充分体现效率与兼顾公平的原则;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高度安全、适度收益的原则;适时调整的原则。

第二章实施范围

第四条劳动关系在本企业,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且已在本企业工作满一年的在职员工可享受本企业年金。

第五条参加企业年金职工的权利:

1、有权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企业年金计划;

2、有权了解企业为其缴费的额度和规定;

3、有权向企业和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查询、抄录或者复制与个人账户有关的账目以及其他文件;

—1—

4、在符合相关法规的条件下,有权申请领取、转移和处理其个人账户金额;

5、由于企业或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违反管理规定致使职工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受到损失的,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赔偿;

6、法律、法规规定和本方案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六条参加企业年金职工的义务:

1、职工需如实向企业或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提供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所需的信息材料;

2、如果职工与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有关的信息发生变更,需及时通知企业或企业年金管理机构;

3、法律、法规规定和本方案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七条参加企业年金职工退出年金方案的条件:

本方案实施后,职工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方可退出本方案:

1、符合国家规定领取条件;

由职工直接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申请领取,申请时需填写相关申请书和提供领取的所需证明;

2、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解除劳动关系包括因工作需要调动、员工辞职、员工被企业辞退、开除等原因离开企业;

3、职工本人提出不参加本企业年金计划。

第三章缴费办法

第八条 企业年金资金的筹集和缴费按国家与省市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办理。

—2—

1、企业年金缴费方式。企业年金费用由企业缴纳或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

2、企业年金费用提取和分配。

(1)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

(2)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

(3)企业缴费部分向职工个人帐户分配资金时,可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考虑职工的岗位、贡献、工龄等相关因素,适当拉开档次,但最高不得超过全体职工平均数的5倍。

3、企业缴费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允许的列支渠道列支。其中:

(1)工资总额4%以内,在经营成本中列支;

(2)其余部分在企业自有资金中列支。

今后国家相关政策出现调整时,按国家新政策规定适时作出相应调整

4、企业年金缴费的时间:当年提取的企业年金费用在次年缴纳。

第四章账户管理

第九条账户的建立与管理: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由具备企业年金帐户管理资格的机构为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开设个人账户进行管理,内容包括:

1、个人缴费进入个人账户的记账;

—3—

2、企业缴费在个人账户和企业账户间的分配和记账;

3、定期进行投资运营收益在个人账户和企业账户间的分配和记账;

4、企业年金待遇支付;

5、涉及个人账户和企业账户管理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个人账户的转移: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企业年金个人帐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则该职工的个人账户可转为保留账户,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待具备条件时予以转移。

保留账户代管期间,其企业年金管理费用与本企业在职员第十一条个人帐户的注销:企业年金个人帐户积累额按规定领取完后,可注销该账户。

第五章 基金管理

第十二条 成立年金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企业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职工代表组成,企业负责人任管委会主任。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部(或办公室、财务部等)。

年金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根据企业经费预算拟定企业年金的缴交基数;(2)组织修订企业年金方案;(3)拟定企业年金计划;(4)选择受托人、签订相关协议;(5)监督企业年金运营,定期向职工报告账户信息,包括缴费额、投资收益额、资金积累额等,保证基金的安全;(6)有关企业年 —4— 工一致,但其账户管理费由职工个人另行支付。

金的其他事务。

第十三条企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1、企业缴费;

2、职工个人缴费;

3、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

第十四条企业年金基金收益在个人账户的分配:企业年金基金,按照国家规定投资运营,投资收益按个人账户本金所占本企业基金总额的比例进行分配,并记入个人账户。

第六章待遇支付

第十五条企业年金待遇支付条件:

1、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

2、退休前身故;

3、出国定居。

不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领取。第十六条 支付方式:企业年金待遇可由职工选择一次或定期领取,定期领取的其余额分享投资收益。

第十七条 如受益人在领取年金前身故,其个人账户的年金余额由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第七章组织管理和监督

第十八条本方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并以书面形式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实施。—5—

第十九条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应当确定企业年金受托人,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受托人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帐户管理机构作为帐户管理人,负责管理企业年金帐户;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企业年金资金的投资运营;应当选择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作为托管人,负责托管企业年金基金。

第二十条受托人应在充分考虑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遵循谨慎、分散风险和专业化管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投资策略,定期编制相关的企业年金管理报告,并通过合同约定的信息披露方式通知企业。

第二十一条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费用: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收取的管理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收费标准在企业年金管理合同中明确说明。

第二十二条职工对本方案产生歧义或发生争议时,由企业与职工协商解决;协商不一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在本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企业可对本方案进行提出修改:

1、企业可以根据盈利情况,适时调整企业缴费比例,但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上限;

2、本企业半数以上职工提议进行企业年金方案的修改;

3、企业年金方案的某些条款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司法机关认定为无效。

—6—

第二十四条企业年金方案的修改需由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重新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后,以书面形式通知职工和企业年金管理机构。

第二十五条 企业在本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出现以下条件的可以中止缴费:

1、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亏损、兼并、解散、破产等情况;

2、半数以上职工反对继续实施本方案;

3、本方案被劳动保障部门或司法机关认定为无效。

第二十六条出现不可抗拒力量时,根据国家规定由企业决定企业年金是否继续缴纳。

第二十七条本方案由企业负责解释、修改。

第二十八条本方案自收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出具的《关于企业年金方案备案的复函》之日起开始实施。缴费时间追溯至。

备注:该企业年金方案仅供参考,企业可根据《关于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5号)中的企业年金方案指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篇3: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确认

一、企业年金计划的经济实质与类型

企业年金计划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一部分, 其最终用于支付职工退休后的收入。

(一) 企业年金计划的经济实质

企业年金计划的基础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消费理论和三个退休金概念。即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 (Franco Modigliani&R.Brumberg) 等的“生命周期假说”;以及“商业权宜”、“人力折旧”和“递延工资”三个退休金概念。其中“递延工资”概念比较符合雇主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又能对劳动所得作时间上的再分配。企业年金作为“递延工资”, 是指雇员在增加货币工资与退休金制度二者间具有选择权, 如果选择后者, 则将退休金给付视为雇主支付给雇员的一种延期工资。显然, 这个概念已将企业年金给付视为工资的一部分, 而工资包括货币工资和员工福利津贴两大部分, 因此, 无论是货币工资或企业年金给付延期工资, 均作为雇主雇佣劳动力的要素成本。该概念为研究企业年金的价值构成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其与职工工资的性质是一致的, 都是由职工必要劳动时间创造, 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因此, 企业年金的价值构成仍遵循劳动力价值理论。但企业年金突出的特点在于支付的时间, 其价值的创造在先, 使用在后, 之间具有相对较长的时间间隔, 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在这一时间间隔中可以被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体现老年人收入的企业年金价值的计量可以参照一定时期的劳动力价值加以决定, 同时考虑人的预期寿命等社会历史道德因素。

因此, 企业年金作为职工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 构成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费用, 当职工在一个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了服务, 企业在支付职工工资的同时, 应及时在财务报表中确认这部分延期工资的价值, 从而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成本的完整反映。

(二) 企业年金计划的类型及特点

按照从企业年金计划的设计角度区分, 企业年金计划可分为确定缴费型和确定受益型。

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 (DC计划) 是按照一定的公式确定每一个计划参与者的缴费水平, 并为每一个计划参与者设立个人账户, 其缴费积累于个人账户中, 待其退休后, 按照个人账户上缴费积累和基金投资回报额向退休人员计发企业年金待遇。在企业缴费后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的运营及发放都由基金受托机构负责, 其基金与账户的投资风险由职工个人来承担。从风险与收益角度出发, 信息使用者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管理状况, 基金组织的资产和企业年金支付义务的会计核算就成为重点。而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只需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 确认当期企业年金费用, 承担向基金组织提存与确定缴费型年金费用相等的资金数额的义务即可。

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 (DB计划) 是由一个企业年金受托经办机构预先确定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年金受益额, 再根据年金受益额和距离退休的年限确定企业每期缴费金额。在此种计划中, 退休人员的受益水平取决于其工作的年限长短和退休前的工资水平, 其计算通常直接与工资水平、服务年限相联系。该种类型企业年金的筹集、运营与发放都与企业有关, 年金筹集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费, 虽然年金的运营交于受托人负责, 但这笔资金仍为企业的资产与负债, 运营收益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以后的缴费, 企业年金的发放也由企业负责, 因此对于受益确定型企业年金而言, 企业年金计划的全部内容均应纳入企业财务报表体系进行核算, 包括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投资运营状况, 这样势必导致筹集企业年金的上市公司及其他企业对于年金计划的核算较为复杂, 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成为年金受益人等利益关系人关注的重点。

二、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原则

在“递延工资论”指导下, 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关键问题是, 企业年金作为递延报酬在劳务发生时就应该确认为当期的成本费用。在具体的企业年金会计确认中, 应结合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年金的特点, 遵循以下会计确认原则:

(一) 根据企业年金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

企业年金与工资相比,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职工在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的劳动报酬;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 企业年金是劳动报酬中的延期支付部分, 职工对这部分价值拥有请求权与追索权, 企业不能无偿占有这部分权利。在企业提供工资的同时, 应及时确认和计量企业年金这部分延期支付的价值, 计入当期的成本;并且企业也负有确认企业年金负债或资产的义务, 实际上这也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体现。

(二) DC计划应根据企业年金的运行环节进行会计确认

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到领取企业年金的过程中, DC计划历经三个独立环节, 即年金成本的发生、企业年金筹集和企业年金发放。企业年金成本费用的发生是以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依据的, 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雇员付出劳动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从而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形成了企业年金支付义务。而DC计划企业年金的筹资行为只是为了到时有能力偿还企业年金负债, 显然筹资行为与企业年金成本的确认是两个不同的会计行为, 在此期间所形成的年金基金, 由于其运营管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流入, 只是与职工个人的利益相关, 因此企业对于年金基金资产不予确认。职工退休后企业实际支付企业年金, 此时职工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收益, 因此不确认任何成本费用。

(三) DB计划应根据企业年金的经济内容进行会计确认

就确定受益型年金, 企业不仅承担按照企业年金计划向退休职工支付年金的义务, 承担着相应的风险, 同时为了保证能够在职工退休后向职工提供设定的企业年金, 企业必须按期向基金管理者缴存一定的资产, DB计划年金资产的运营与企业今后的缴费紧密相关, 运营状况好坏会引起企业年金基金的缴存数的多与少, 因此企业年金的运营与支付都必须在企业财务报告系统中予以确认。并且无论当期基金的拨付数是多少, 都需采用某种可接受的精算方法来计算当期的企业年金债务成本, 即以企业当期应付的年金义务作为年金成本费用的确认标准。另外, 企业年金基金的缴存数额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所得税、企业现金流量及是否有其他的投资机会, 这时某一会计期间的养老金成本不一定等于该期间企业拨付给养老基金的金额。按企业年金业务的经济内容而非形式确认则有利于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

三、企业年金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符合要素的定义。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资产、负债和费用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均提到已发生的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这确保了交易和其他事项的非现金影响将尽可能在其发生的会计期间, 而不是在有关现金收到或支付的会计期间加以反映。因此结合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总原则, 应在企业年金发生的当期确认企业年金资产、负债与费用等会计要素。而根据两种年金计划的确认原则, DC计划和DB计划确认的会计要素有所差异。

(一) DC计划确认的会计要素

就DC计划而言, 在计提企业年金的环节, 根据费用的确认条件, 企业在核算费用时应该将发生的企业年金费用确认为当期经营费用, 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而根据负债的确认条件, 此时企业年金所形成的向年金基金缴款的义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并能可靠计量, 因此确认为企业年金负债。而同时形成的年金基金由于其运营的报酬风险与企业无关, 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因此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不应被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至于年金基金作为单独的会计核算主体的要素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已有规定。

(二) DB计划确认的会计要素

就DB计划而言, 企业年金所形成的义务虽是在未来支付, 但却是由职工已提供的服务引起的现时义务, 义务的现值根据负债的定义确认为企业负债。鉴于DB计划企业年金经济内容的复杂, 企业年金的费用要素的内容较多, 其中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作为抵减项目纳入企业年金费用要素进行核算, 并不作为收入确认, 因为这一报酬是由未来事项引起的。DB计划所形成的企业年金基金由于仍被企业控制或拥有, 其运营状况与企业年金的支付紧密相关, 因此应确认为企业资产, 只是这种资产用途有所限制。并且DB计划会计确认的最大特征在于企业年金成本是由众多的费用要素汇总确认得出, 资产与负债各要素相互抵消后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

四、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确认

根据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原则, 结合企业年金的特点, 以下就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和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会计要素的确认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企业年金基金的确认则根据我国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一) DC计划的会计确认

对于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 企业仅承担按期向企业年金基金缴费的义务。因此, 企业向年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不再确认为企业资产, 而只是按照年金计划规定的计算公式确定当期及以前各期应缴未缴的缴存金。当企业每期实际提存企业年金时, 应确认相关的负债和年金费用。只是当企业的提存金超过了当期应缴的年金费用时, 超过部分才在报表内确认为预付的企业年金。

(二) DB计划的会计确认

在DB计划中, 企业不仅承担了按照年金计划向退休职工支付企业年金的义务, 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由于企业最终负有偿付年金的义务, 在会计处理中企业应将基金资产与年金给付义务在会计报表中同时确认反映。企业按期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 只是保证其能够在职工退休后向其提供确定养老金的一种手段, 仍应确认为企业年金基金资产, 只是该项资产被限定用途, 不能用于清偿企业除年金义务外的其他义务;职工已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企业年金给付义务在各期期末的现值即为年金义务现值, 它随各期服务成本的确认而增加, 其中涉及许多不确定因素, 这些变量最终影响着未来企业年金的支付, 所以导致会计核算相当复杂。当基金组织向退休职工发放企业年金时, 年金计划资产和年金给付义务应同时确认减少。在确定受益型计划下, 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的企业对年金会计确认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企业年金成本的确认。考虑的相关因素有:当期的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利息成本、计划资产的回报、精算利得与损失、过渡性成本、缩减与结算损益。

(1) 当期服务成本。它是企业年金计划损益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归属于各个年度的会计确认方法有两种:一是应计福利法, 又可分为累积福利法及预计福利法。前者是依据员工目前的工资水平及工作年限计算出企业应支付的年金现值, 再与上年度相比, 得出今年应向基金缴纳的资金。如果员工突然离职或是企业突然破产, 累积养老金法下计算出的养老金即为企业必须支付的数额。预计福利法所依据的是预期的员工在退休之年的工资, 而非今天的工资水平。

二是水平缴款法, 其依据预计的员工工作年限及退休时的工资水平, 计算出员工在退休后可获得的年金数额, 将此数额平均分摊到每一年作为当期费用, 该方法下产生的负债只是成本分配的结果, 不能反映负债的公允价值。

如员工A从2005年开始为甲公司工作, 他的年龄为25岁, 起始年薪¥30000, 正常的退休年龄为60岁, 预计工资每年上涨3%, 市场利率为6%, 该员工退休后的预计寿命为20年, 公司规定员工退休后每年可领取的养老金为员工最后一年工资的2%乘以工作年限, 员工自工作之日起便获得养老金的领取权, 公司将在员工退休后每年年初支付企业年金。以2005和2006年两年为例, 若仅考虑当期劳务成本和企业年金债务的利息, 不考虑投资收益等其他因素, 三种方法对企业年金成本的计算如表1:

由表1可看出, 初始时累积福利法下的每年当期服务成本最低, 预计福利法居中, 水平缴费法下最高。此后, 每年的当期服务成本在累积福利法下逐年快速增长, 最终超过预计福利法和水平缴费法下的成本, 而在水平缴费法下, 每年的成本保持不变。按照企业年金的经济实质, 服务期短, 享受年金福利应该较少, 因此采用应计福利法较为科学, 而预计福利法下各期费用水平的波动较为平缓。故一般而言, 我国建议采用国际较为通行的预计福利法予以确认。

(2) 过去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是在企业年金计划生效日或修正日, 对职工过去服务期间的企业年金进行追认而增加的预计福利义务。可以是正的 (引入或提高福利) 或负的 (降低现有福利) 。该项目通常是由于建立一项新的企业年金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订而产生的。

在企业年金会计实务中, 基于递延确认的基本特征, 对于过去服务成本在发生时不予确认, 而在工作底稿中备记此金额, 然后将其在未来期间进行摊销, 摊销数计入当期的企业年金费用, 从而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这一观点已得到国际会计界的认同。而就实际情况而言, 由于我国企业年金还处于初步设立的阶段, 建立DB计划的企业很少, 如果采用在生效日或修正日立即确认的方法, 会造成企业在刚刚建立企业年金的阶段负担过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选择确定受益计划的障碍。笔者认为, 我国也应采用摊销的方法确认职工过去服务成本。

(3) 过渡性成本。它是企业在启动年金计划前并没有向年金基金投入资金, 但一旦设立年金基金, 员工享受年金的权利就可追溯到计划启动之前, 这之前福利债务就称作“过渡性负债”。可以采用立即确认或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确认为“过渡性成本”, 一般对于我国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启动年金计划时涉及的过渡性成本会较高, 立即确认会影响损益的可比性, 因此建议采用分期摊销的方法予以确认。

(4) 计划资产报酬。将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而不是实际报酬作为企业年金成本的一个确认因素, 主要是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计划资产每期的实际报酬率可能会有大幅度的变化, 计划资产的数额较大, 若以实际报酬计算企业年金成本, 会引起各期年金成本高低不一, 波动较大, 甚至产生期间负的企业年金成本。通过预期报酬与实际报酬差异部分的递延, 有效拉平损益。并且经过合理精算与估计, 预期报酬取代实际报酬作为年金成本的抵减项, 在会计上也使各期的年金成本具有可比性。在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的环境中, 采用专业年金受托机构的预期报酬率较为理想, 可以避免企业任意调节计划资产的报酬, 从而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

(5) 精算的利得与损失。由于精算假设的变更、假定和实际情况的差异 (即经验性的调整) 而造成的计划资产市价的变化和预计养老金负债的变化, 从而形成了精算利得或损失。这些利得与损失尚未得以确认。尽管在会计当期立即确认能真实地反映报表数据, 体现会计相关性原则, 不会导致虚假的稳定, 但会造成收益与权益的波动, 而这种波动性是由于未来预测事件而非真实事件引起的。因此在确认时采用递延摊销方法, 可以有效缓冲精算数据准确性不足给损益造成的影响, 特别是在我国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设立的前期, 可以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随着企业年金以及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是采用立即确认还是递延摊销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6) 企业年金的结算与缩减。当企业年金进行结算与缩减时, 企业应在当期运用精算假设对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计划负债的现值进行重新评估, 因此企业应确认年金结算与缩减时的利得或损失, 其中包括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计划负债现值的变化以及以前未确认的精算利得和损失、过去服务成本和过渡性负债 (资产) 。

第二, 计划资产的确认。计划资产就是企业按规定提存给基金组织并由其管理运营、其用途一般只能用于将来支付企业年金的全部资产。在确定受益方式下, 企业年金的计划资产是在公司的控制之下, 与资产相关的实质风险和报酬都由企业承担。

第三, 年金义务现值的确认。年金义务是按照确定受益型年金计划的规定, 应于雇员退休时给付的一种递延报酬义务, 主要有即得给付义务、预计给付义务与累计给付义务三种形式。即得给付义务是假设职工目前离职应负的给付义务, 显然不能作为整个年金计划的衡量标准, 会计确认与披露主要针对后两者。

(1) 预计年金义务现值。预计给付义务体现为资产负债的形式为预计年金义务现值, 其超过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表现为企业年金负债。其小于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则表现为一项资产, 是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主要内容。

(2) 累计年金义务现值。累计给付义务体现为资产负债的形式为累计年金义务现值, 其超过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表现为最低企业年金负债, 表示企业年金给付义务的最低限度, 其计量的基础是实际工资水平, 而非预计的年金负债。

最低负债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法定负债, 即如果此时终止企业年金, 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应承担的计划资产不足以偿付累计年金负债的部分, 因此, 理应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但由于对最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存在较多的不确定事项,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改变, 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最低负债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很大, 这些都与持续经营假设及负债的定义相冲突。并且最低负债的调整还会引起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变化并导致股东权益的变化, 是企业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这种损益的计算过多地依赖于折现或公允价值的方法确定, 违反了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 讲求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型, 因此是否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仍值得探讨。目前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损益满计观”基础上建立的全面收益理论发展, 使这种带有全面收益性质的最低负债调整的确认与计量成为可能。而在我国, 全面收益会计在理论上还处于探讨阶段, 在实务界尚未有此理论的运用, 因此笔者认为, 在我国会计报表中确认与计量最低企业年金负债不现实, 可以考虑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最低负债进行披露。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 (2004)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财政部科研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第1—137号)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郭荟:《企业年金会计处理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与适用性分析》,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5年第2期。

篇4: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探究

(一)中小企业企业年金市场的现状

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颁布《企业年金管理试行办法》办法以来,年金市场的规模稳步扩大,但主要发起者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热热闹闹地开展企业年金工作的局面相比,中小企业这边就显得异常冷清。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2月,全国只有约50家中小企业向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年金计划,年金基金规模不到1亿元,基金总额占企业年金基金整体比例还不到1%。

而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户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创造新增的就业机会方面的比例高达80%,在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及其利润中占的比例也分别达60%和40%。

(二)中小企业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

1.管理费用相对过高

由于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程序和大企业一样,都要经过企业年金方案备案、管理人选择、合同备案、计划设立、开户和投资准备,最后到企业年金基金投入运作的漫长程序。在这整个过程中企业年金相关管理机构的固定费用比例很高,而收费标准又是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的一定比例提取,所以出现了基金规模越大则收费越高,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越有利润空间的局面。在这种费用结构下,低收益的结果导致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无心留恋中小企业。

2.小企业资源有限,基金规模太小

目前我国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有两种模式可循,一是建立自己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二是委托有企业年金相关资格的机构管理。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内部具备企业年金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非常稀缺,不具备单独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的条件,它们唯一有的途径就是通过信托模式委托管理。但由于这些企业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较小,对管理机构的吸引力不足,所以也无缘优惠的管理费率,造成恶性循环。越大的企业费率越低,越小的企业费率越高,形成一个“贫困性陷阱”,资产在一定额度下的企业被拒绝在企业年金大门之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

3.小企业稳定性不强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拥有的资源有限,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他们的盈利性和存在性是否能长久的维持下去也是企业年金相关管理机构关心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这种脆弱性使得很容易发生由于企业破产或者持续亏损而终止计划的现象,这是企业年金相关管理机构不愿意看的局面。

二、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是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时面临种种困境。面对这些困难,集合企业年金制度成为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必然选择。

(一)集合企业年金制度的概念

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是指在一个企业年金计划名称下,事先确定各个管理人和投资组合产品,通过提供统一、标准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服务,让多个委托人可共同参加的企业年金计划。集合年金计划一经设立,其管理费率、投资组合、计划条款等内容已经确定,这就像到商店“买东西”与到工厂“定制物品”的区别一样,中小企业现在要做的就只是到企业年金市场上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然后加入这个计划,而不需要参与这个计划的设计过程。

(二)集合企业年金制度的分类

1.统一的受托管理模式。“统一的受托管理模式”,即由法人机构受托人发起设立,事先指定政府监控下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承担相应职责,并共同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制度和流程,同时为多个企业委托人提供一揽子管理和服务、并共用一个受托财产托管账户的标准化的企业年金计划。它实际上是一种多个委托人的企业年金基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资金的集中管理。

2.统一的投资管理模式。“统一的投资管理模式”,即是不同的受托人把其所管理的年金基金都投资到一个公共的投资组合产品或某一共同基金,从企业年金的运行过程来看,是一种投资的集合,即所谓的“后端集合模式”。集合计划是由投资管理人发起设立的、事先经过监管部门核准发行的企业年金投资组合或共同基金,并通过向各受托人定向发行的方式,将众多中小企业的企业年金基金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类似于共同基金进行运作的投资管理模式,它直接体现为一种集合型的投资产品,类似券商的“集合理财计划”。在这种模式下,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及其旗下的投资组合或共同基金事先已经确定,通过接受各受托人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的认购的形式予以确定。即受托人认购了某一投资组合或共同基金,也就认可了该投资组合或共同基金的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在这里受托人可以是法人受托机构,也可以是企业年金理事会。

(三)集合企业年金制度的优势

1.简化了企业年金的建立程序。由于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是标准化的已成型服务产品,这样就省去了管理人选择、合同备案、计划设立等步骤,大大加快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速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为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带来极大的方便。

2.降低企业年金运营成本。集合计划的规模性,有利于在未来规模资产大幅度提高情况下形成规模效应,并将规模效应产生的成本节约让予客户,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开支。在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方面,集合资金进行投资和集中的资产托管账户可以摊薄投资中的各项成本,也节约了一定的运营成本如席位年费、证券账户的开户费等。

3.扩展投资组合的选择余地。从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香港的经验来看,集合计划的投资产品包括从高风险的股票基金到保证本金安全的低风险货币市场基金等一系列不同风险程度的投资组合,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风险偏好。集合计划就可以建立多种投资组合账户,增加客户的选择余地。

4.各中小企业的企业年金财产相互独立,互相不受影响。这种运作模式下,不同企业的企业年金基金是相互独立的,各企业都在托管人处设有相互独立的受托财产托管账户,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为其建立相互独立的账务体系进行清算、核算和估值,企业所选择的账户管理人也单独为其建立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因此,各企业年金方案的变更,且任何一个企业的退出或由新的企业加入,都不会影响到集合计划的运营,且托管人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缴费时间来计算相应的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不受不同企业缴费时间差异的影响。

5.企业年金基金运作更加安全。对于集合计划,监管部门一般都有严格的准入限制。在运作过程中,由于集合计划属于公开发行的产品,因此监管部门往往要求集合计划有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向全社会公开披露计划的运作情况和投资业绩。这将使计划的管理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确保计划合规运作。此外,资金规模的增加可以拓宽中小规模资金的投资范围,有助于实现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6.更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在统一的受托管理模式模式下,投资组合只是年金计划战略资产配置和投资政策的具体体现,投资管理人及其投资组合是受制于年金计划和受托人的。劳动保障部只要对受托人进行监管,受托人依据法规和合同对其他管理机构进行监督,这样劳动保障部就能很容易管理其他管理机构以及成千上万的委托企业及其年金资产,从而形成以受托人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大大减少了监管内容和环节,提高了监管的质量和效果。

篇5:员工福利计划与企业年金

工资之外的企业分配被称作员工福利。员工福利形式包括现金、物质、假期和专项服务等。雇主提供的养老金即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员工福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提供员工福利的动机主要有三个: 一是为员工提供风险保障(如工伤赔偿),以解除员工后顾之忧,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建立企业激励机制,以奖励在关键岗位工作,贡献突出的员工和忠实于企业的老员工;三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账户管理技术转移和减少当期用工成本。

二、建立员工福利计划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1.雇主及员工的目标

任何员工福利计划的设计工作都要从其基本目标开始,而这些目标来自于雇主动机、员工需求及政府态度(国际法律和政策)。

2.应提供哪些福利项目

员工福利计划应该清楚地描述其提供的员工福利类型及它们的原因或目标,这原因和目标既是政府政策的结果,也是员工个人需求的结果。

3.员工福利计划应覆盖哪些人

如果员工福利计划仅仅覆盖全职员工,已退休员工或其供养者怎么办?已故员工的遗属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必须认真去对待。当然,需要依据有关法律和规章来解决这些问题。还有,补充养老金和医疗服务哪一项应当优先考虑呢,也许幼儿照顾是部分员工目前最需要的服务。

4.员工是否有选择福利的权利

这个问题在员工福利计划中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随着弹性福利计划和自助福利计划的形成,员工的选择权利也在增强。但在没有弹性的福利计划中,员工是否还有自由选择福利计划的可能?美国有“自助餐”式员工福利计划,雇主建立福利计划的成本不变,可是对员工的吸引力却大大提高。

5.如何为员工福利计划筹集资金

在决定员工福利计划资金的筹集方案时,有几个重要问题必需解决。福利资金是否完全由雇主提供(非缴费式方案),还是以分担的形式由员工和雇主共同支付(缴费式方案)?如果选择分担方式,雇主和员工各自分担比例应当是多少,如果有税收优惠政策,如何利用才能获益最大。

选择什么样的基金管理方式?从完全保险管理到完全自我管理,这之间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甚至在选择了某种管理方式之后,还需要使用特殊的管理手段去处理深层次的问题。

6.如何管理员工福利计划

企业自行管理其福利计划,委托保险公司或是其他基金管理公司来管理,还是由第三方经办机构(TPA)等的其他组织来管理?员工福利计划一旦确定,其特定的管理实体就必须要选定。

7.怎样传递员工福利计划的信息

没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员工福利计划是无法达到其预期目标的。近几年来,有关法律和政策开始要求员工福利计划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需要通报和公布的信息不断增加。因为员工福利计划是贯穿员工全部职业生涯的延期支付,信息披露对保障受益人的合法权益非常重要,是检验一个员工福利计划成熟度的重要标准。然而,现代科技已经为这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传递方式。

篇6:企业年金计划范本

一、年金计划设计

(一)企业年金的模式

在世界企业年金的模式中,就给付方式来看,基本可以被分为DB①与DC②两种模式。结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采DC模式,即缴费确定型。该模式下,参与者退休后可领取的养老金总额由缴费和投资收益两部分组成,其中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投资风险由参与者自己承担。

1、DC模式使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经营管理中,而且企业年金的多少取决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从而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

2、在DC模式下,企业都规定了员工获得养老金保留权的最低年限,如果员工在该年限之前离开企业,将得不到企业缴费积累的那部分年金,只能带走个人缴费部分。因此,企业年金鼓励员工与其雇主建立雇佣关系,并自觉努力工作,以免在获得养老金保留权之前被雇主解雇。

3、就缴费弹性来看,而DC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雇主雇员按照比例缴费,弹性小,在雇主那里不易产生腐败行为。

4、就投资风险来看,DC模式主要是投资股本市场,其风险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同时提高了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①所谓DB模式,就是收益确定型(definedbenefit)模式的简称。在DB模式下,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管理人向计划参与者作出承诺,保证其养老金收益按事先的约定发放,也就是说,养老金计划参与者在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量是事先确定好的。

② DC模式是缴费确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模式的简称。在DC模式下,参与者到退休年龄为止,一共向养老金计划缴了多少费是确定的,但其退休后每月可领取多少养老金是不确定的,因为养老金总额是缴费和投资收益的总和,而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投资风险由参与者自己承担。

(二)企业年金的运行模式

由于企业年金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从长远考虑企业年金工作,维护稳定,在目前各地方企业年金管理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模式。集中管理是指由**制定统一的企业年金方案,统一管理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统一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设立集团总公司企业年金经办机构、企业年金理事会及企业年金监督管理部门等;分级实施是指由各参加企业年金的单位根据**制定的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的原则和限制条件制定本单位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缴费标准、分配及支付水平方式等;提供职工基本信息、缴费信息和跨单位调动的动态信息。各参保单位相应设立企业年金理事会和监督管理部门。

1、实施该管理模式的理由

(1)通过集中管理可以制定统一政策,全局考虑企业年金工作,便于总体控制和对所属企业提取、分配进行监控,避免各单位水平高低悬殊,引起不必要的攀比。

(2)账户的统一管理与年金集中支付有利于员工在系统内合理流动时企业年金关系的转移和衔接,保护员工的应得利益,维持企业年金的连续性。

(3)分级实施便于所属企业确定企业合理的缴费水平和支付水平,集中管理可以形成集团的合力,增强整个集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2、企业年金管理的目标

(1)近期目标:企业年金建立初期,主要以为集团内部成员单位服务为主。

(2)远期目标:待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规模后,可向社会上拓展服务领域,为非**单位提供企业年金的管理服务。

二、企业年金的组织机构、相互关系及主要职能

(一)**企业年金机构及工作职能

1、企业年金理事会

**企业年金理事会由总公司人事、财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职工代表及集团成员单位代表组成。其中理事会主席由集团主管领导担任,副主席由理事会成员选举产生。各直属单位代表由各单位企业年金理事会推荐产生。

(1)主要职能:具备受托人与委托人双重身份,对各单位企业年金理事会及职工而言是受托人,对**企业年金经办机构及投资运营机构、企业年金资产托管机构而言是委托人。

(2)具体职能:接受总公司职工及各单位企业年金理事会委托,负责集团企业年金政策、基金投资管理运营政策的制定;批准集团企业年金重大事项;决定企业年金的管理方式,选择企业年金经办人、投资管理人及托管人,并对其账户、投资和保管情况进行监督;接受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处理职工关于企业年金方面的投诉。其根本宗旨是保障受益人利益。

企业年金正常运转后,企业年金理事会将有关企业年金的运行情况、投资运营情况向集团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汇报,有关重大决策如有必要也应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2、企业年金经办机构

**以企业集团经办企业年金的形式向国家申请经办资格,经获准后成立企业年金管理中心(行政管理人),接受**企业年金理事会(委托人)委托,负责企业年金账户的管理,处理年金计划的日常事务;负责评价所属企业参加企业年金的资格;负责基金的收缴和待遇的支付及企业年金关系的转移;负责基金收益的调整及分配;负责向委托人提供运行信息及其他行政事务;接受职工的咨询等;监督投资管理人及托管人的运行,同时接受企业年金理事会、国家及企业内部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

3、企业年金监督管理机构

在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监督的基础上,企业内部监督由集团总公司的监督、审计部门担任,同时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

工作职能:监督集团范围内企业年金运行情况,接受职工关于企业年金的投诉,委托企业年金经办机构具体处理投诉情况。

(二)**各直属单位企业年金机构及工作职能

1、企业年金理事会

具备受托人和委托人双重身份。对本单位职工而言是受托人,对集团总公司企业年金经办机构而言是委托人。企业年金理事会由本单位人事、财务、工会、社会保险等部门人员及职工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决定本单位企业年金的重大事项,批准本单位企业年金的实施方案,执行集团总公司的企业年金政策,受理本单位职工的投诉。

2、企业年金管理部门

本单位成立企业年金管理部门,其主要的职责是:执行集团总公司企业年金的统一政策,负责制定本单位企业年金实施方案,初步确定本单位企业年金缴费标准、分配标准;负责职工人员动态信息的提供,接受本单位企业年金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处理本单位职工的投诉及接受职工的咨询。

3、受益人

对本单位企业年金理事会而言又是委托人,指**职工,是依法享有获取企业年金权利的人,是企业年金计划的参加者。

(三)其他关系人

除上面提到的按照集团“统一管理,分级实施”运行模式涉及的企业内部有关机构及人员外,还会涉及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等主要社会关系人。

1、投资管理人

指经**企业年金理事会选择的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年金投资运营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主要按照企业年金理事会规定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组合比例进行企业年金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确保企业年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定期向企业年金理事会提供投资运营情况,接受企业年金理事会、企业年金经办机构及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

2、托管人

根据委托协议,接受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委托,代为安全保管年金基金资产。投资管理人既要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管,也要受到托管人的监管,并且还要接受投资管理人、中介机构及市场的监督。具体职责包括:保管年金基金的各种资产;执行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指令,并负责办理基金名下的资金往来;监督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发现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指令有违法、违规行为,将不予执行,并向受托人及政府监管机构报告;复核、审查投资管理人计算的年金资产净值和单位净值;长期保存年金的会计账册、记录;出具投资管理业绩报告,提供年金保管情况,并向受托人及政府监管机构报告;年金计划、保管协议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3、中介机构

指经国家认可的专业性机构,如审计机构、精算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

审计机构:对受托人、管理人、保管人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对基金会计报告进行审计。

精算机构:评估年金基金的负债水平及受益人的未来待遇。

投资顾问:为受托人、投资管理人等提供书面的投资政策咨询和投资策略咨询。

律师事务所:为受托人等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三、企业年金管理总体工作流程

在**建立企业年金涉及的各关系人中,企业年金理事会处于各方的中心地位,属于决策机构;企业年金管理中心作为经办机构执行理事会做出的各项决定,具体选择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并报理事会通过,执行对投资管理人、托管人的监督职能并向理事会报告,**企业年金管理的总体工作流程如下。

1、**企业年金经办机构制定企业年金实施方案,选择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报企业年金理事会通过,并在银行开立企业年金专户。

2、基层单位根据总公司企业年金方案制定本单位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缴费标准等事宜,并经本单位年金理事会批准后具体实施。

3、基层单位企业年金管理部门整理员工数据库,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将基础数据报总公司企业年金经办机构,将企业年金缴费汇入总公司企业年金专户。

4、总公司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核对缴费数据,核对无误后将收到款项转入托管银行账户,由投资运营机构负责投资管理。

5、职工发生跨单位工作变动或办理退休手续时,由职工所在单位提供变动信息,由总公司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或年金支取手续。

6、末,由投资运营机构提供基金收益情况报告,总公司经办机构确定收益分配办法后经年金理事会批准计入职工个人账户并向职工所在单位公布分配情况。

四、**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框架

**企业年金方案涉及的内容包括:实施主体及条件、组织机构和决策程序、资金筹集和缴费标准、享受条件等。在资金来源、缴费标准、记账方式、享受条件和计发办法方面可按以下思路设计。

(一)实施的主体及条件

实施主体为**各所属单位,主要条件为:经营状况稳定,有经济承受能力,净利润率达到规定的标准。

(二)决策程序

由总公司企业年金经办机构和各单位企业年金经办部门提出需决策事项,由集团企业年金理事会进行决策,重大决策还应经过集团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三)资金筹集

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资金筹集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在企业经营状况比较稳定,具备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时,可以按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4%的比例,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2)允许将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超过社会平均工资300%以上部分提取出来留给企业作为建立企业年金的资金;

(3)企业自有资金。

(四)企业年金的分配原则及分配方式

由于建立企业年金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优秀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因此在分配上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在单位缴费上向优秀员工和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倾斜,体现企业对他们所做成绩的认可。所谓“兼顾公平”是指企业员工共同享受企业的发展成果。

在企业年金的分配方式上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的制度。企业缴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渠道列支;个人缴费按规定比例缴纳。这样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职工个人缴费标准可由本人确定,但不得超过企业缴费的1/2。企业年金实行个人账户实账管理。

根据**岗位种类多、职务类别差别大的特点,可考虑从职务、工龄(企业工龄)、岗位、突出贡献奖励、照顾老龄补偿等因素方面,设计企业年金的分配标准。比如在计算员工的缴费标准时确定个人缴费的综合系数,包括职务系数、工龄系数、奖励系数、岗位系数及老龄补偿金等,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贡献的认可。

(五)企业年金的计发

由于企业年金实行缴费确定型的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储存模式,账户积累原则上完全属于员工个人所有,不具有共济和调剂的功能。企业年金参加者可选择领取的方式,对于选择按月领取的,月领标准按照账户储存额的1/120计算,领取至账户储存额不足月标准时则进行一次性结算,终止支付责任。

(六)享受条件

企业员工必须为企业服务达到规定的工作年限,才可完全享受企业年金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的所有权,比如为**工作满20年享有全部归属比例。不满20年的按照工作年限享受账户的归属比例,满2年享有归属比例10%,以后每增加2年归属比例增加10%。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及其本息则自始至终完全归个人所有。

(七)账户的转移和继承

(1)员工在**系统内部调动工作时,账户关系随同转移,但不转移账户基金。

(2)员工辞职或调出**系统时,按照归属比例转移账户基金,或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3)员工因违纪、判刑等原因离开**系统的,则不享有企业年金的单位缴费部分。

(4)员工在职身故的,企业年金账户按照归属比例可以继承。继承人由参保人指定,未指定的按照《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上一篇: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下一篇:星星,理想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