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精神放歌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2024-04-22

为时代精神放歌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共2篇)

篇1:为时代精神放歌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为时代精神放歌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景俊海

文学艺术家的创作和这个时代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正在大气磅礴地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正在进行,我们正处在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艺也正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文艺工作者应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更加深刻生动地表现这个时代,把增强人民追求民族复兴、追求民族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作为最主要的责任,使我们的作品能够更加鼓舞人心,能够更加凝聚力量,推动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精神。当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去感受我们的时代,去体悟我们的精神。要深入到陕西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倾情讴歌火热的时代、多彩的陕西。

文艺大家不是天生的,青年文艺家要加强自我修炼,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苦练内功,谦虚谨慎,以人民为师,向群众虚心学习。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用心思考,坚信文艺发展向善向上的本性。要醉心于创造,经得起挫折。对

于成功要认真总结,积累经验,加以弘扬;对于挫折要汲取教训,经受磨练,稳步成长。

文艺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把“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贯彻到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和评论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普通群众火热的生活;应该把先进人物的生动故事和平凡人物的闪光亮点作为文艺作品的主要内容,浓墨重彩地歌颂他们真切感人的事迹,表现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良品质,大力弘扬我们时代的精神;应该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文艺创作要有历史使命感、敬畏感、传承感。

陕西的作家、艺术家,应当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发扬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重新认识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既是我们观察人生、审视人性的绝好机会,也是我们创新创造、推出优秀作品的丰厚素材。

艺术规律的内涵十分丰富。坚持文艺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遵循文艺规律,彰显文艺个性,弘扬时代强音。当然,加强人才培养,“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决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生动深刻地表现时代精神,落实到我们陕西,就是要讴歌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陕西是全国文化、文艺重镇。我们的艺术家更应该用自己生动的笔触、传神的构思、精彩的剪

辑,真诚地反映三秦大地的火热生活,倾情讴歌陕西人民的伟大实践。要以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去记录、去表现陕西的农业、农村和农民。

要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去记录、去表现我们正在日益健康发展的城市和城镇。要把握住这个历史进步的大趋势,去挖掘、去反映、去引领这一时代的进步精神。要以昂扬豪迈的艺术风格去彰显社会的主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塑造人,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三秦人民的期盼,也是我省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当前,我省发展正处于上升通道,全省人民正在以昂扬豪迈的气概投身于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这一伟大的实践为我们的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要积极主动地与这一伟大实践同呼吸、共奋进,用自己的思想、灵感和表达方式去展现三秦儿女的新成就、新业绩、新风貌,将一个“绿色、现代、开放、奋进、和谐”的新陕西形象呈献给世人。更多地把视野拓宽到城市、现实等题材上,把关注点放到青春、环保、少儿等方面,更多地表现陕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的不朽画面,记录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三秦人民的奋斗精神与建设成就,以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我们的改革发展。

(作者系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篇2:为时代精神放歌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自古以来, 西藏就以它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纯朴的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神奇的土地上, 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璀璨的藏族文化, 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缩影, 是西藏近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 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藏族舞蹈在中华民族舞蹈艺苑里是一束芳香四溢的鲜花, 它别具一格, 独具风采, 是华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藏族鼓舞作为藏区一个典型的文化传承载体, 存在并且持久的展现其自身艺术魅力。

鼓舞在藏族语汇中被称为“卓谐”, 是由“卓” (鼓舞) 和“谐” (歌舞) 两个部分组成, 它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 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 使各种“鼓舞”保存至今。《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的节日表演, 穿插其它民间的综合表演形式, 是一种扁形鼓的“鼓舞”, 主要流行于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广大农村地区。据藏史记载, 藏王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时, 为使建寺顺利进行, 莲花生大师招来民间背鼓舞的艺人, 入夜燃起篝火击鼓作舞, 诱惑作乱的鬼怪离开现场。在庆祝桑耶寺正殿开光大典上, 其中出演了这种扁形背鼓舞。它边击鼓舞蹈边唱歌, 不用其它伴奏乐器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技巧、激昂的情绪深受藏民欢迎, 并在民间流传兴盛起来, 又经过后世不断传承发展, 便形成了今天的吉祥鼓舞“卓谐”。作品《离太阳最近的人》作为“鼓舞”根据史料的记载和调查应该属于“贡噶尔卓”, 是位于现贡噶机场附近的贡噶却登寺专门表演的背鼓舞。一般由喇嘛来表演, 以弓形羽毛锤, 左右交叉击鼓跳跃。箩筐大的扁鼓, 边缘有环, 舞者背鼓而击。在这座寺庙二楼前部的经堂里, 有幅描绘建寺场景的主体图, 上面就绘有背鼓舞, 击鼓姿势刚劲有力。

二、藏族鼓舞的艺术再现

《离太阳最近的人》主要取材“卓谐”舞蹈。其体态和动律保持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原型。经过编导的艺术创作后, 藏族鼓舞以神秘, 庄严展现在人们面前。作品一开场就蒙上了浓厚的地域色彩, 伴着藏族喇嘛教大长号低沉的呼唤声, 舞者们虔诚的仰望天空, 遥望着远方那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祈祷着神灵的保佑。音乐声响起, 依然是慢板同时参着喇嘛大长号低沉的呼唤, 他们背着鼓缓缓的散开, 动作从容节奏鲜明, 带跳跃的步伐显得刚毅和坚强, 每一次的击鼓声此时都化成了祈祷祝福的声音, 每一次的敲击都是在将祈祷和祝福传送。他们舞蹈时的体态可以说是由于背了大鼓而向前倾, 但更重要的意义是在展现他们的虔诚度。作品中多次出现的身体向前俯下, 就是将这一含义强化。图腾崇拜从原始时代流传至今。在藏族, 牦牛是他们最亲密、最忠实的朋友。作品中编导使用鼓锤做为牛角, 把牛的形象显现在作品中。由众人托起一个舞者, 并由舞者双举弓形锤, 形成一个青藏高原地区牦牛的形象。使这一图腾崇拜神秘的远古风采展现出来, 揭示藏族人民虔诚朝拜的同时也将他们勤劳和智慧, 通过对图腾崇拜把现实生活中人与牦牛的和睦相处表现了出来。接着音乐伴着一阵悠扬的笛声, 一个舞者自己的独舞, 那洋洋自得、自由陶醉的感觉与后面的静态造型形成鲜明对比, 音乐声里夹着藏语的独白, 更是点睛之笔, 仿佛是在跟神说话, 也仿佛是在跟牦牛对话, 紧接着众人也都加入到这个对话中来, 形成了天人合一的非凡意境……

三、编导对于藏族鼓舞的艺术创新

编导郭磊曾经说过他是怎样来编作品的:我再怎么变也不能脱离原始舞蹈动态的运动轨迹与质朴的民族风格审美。因为三年的援藏生活, 他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藏民族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 也可以把握住藏族舞蹈背后的文化与象征寓意。例如,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 藏传佛教文化融入在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编导考虑到这些因素, 于是在作品圈舞的编排中呈现出了顺时针旋转的场面。在作品结构上, 该舞蹈以引子——铺叙——高潮——结尾这条主线进行编创。该作品的情感表达在原始民间舞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加工。编导认为一个纯朴的民间舞蹈上升为舞台化作品时, 情感表达模式不能太单一, 在作品的情感处理上要运用层层推进的表现手法, 否则整个作品的意境无法提升。

该作品与民间原生态即兴性和随意性的舞蹈相比, 在舞台上舞者表演时的身体虽然充满激情, 但随时处在一种规定的状态下, 在动作形态上编导将原生态动作抽象变形, 将藏族舞蹈风格韵律作了极致性的强化。雄鹰展翅般的豪放动作, 直冲云霄般的刚劲跳跃, 熠熠生辉的坚毅眼神, 以火红为基色的舞台灯光, 所有这些, 在舞台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 引领我们好似登上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在阳光的普照下, 看到了横亘绵长, 雄伟高峻的山脉, 使我们体会到了藏族人民对佛的虔诚, 对太阳、鹰和牦牛的崇拜。一种坚韧不拔, 激昂奋发, 执着向上的精神被编导通过藏族鼓舞审美的形式提到了舞台上。在作品中编导对于原生态的击鼓不仅仅进行了大量的艺术修改, 更是进行了大大的延伸和再度创作, 将原生态单一节奏的缓慢击鼓, 换以新颜, 在打击的节奏上和打击的方法上进行了艺术创作, 增加了许多新的击鼓方法, 不只是单一的双手胸前交叉水平击鼓, 而是增大了动作的幅度和跨度, 从肩斜前往后击鼓。尤其是在独舞时, 更是表现的尤为突出, 许多的跳跃空中击鼓, 更是将鼓舞的气势展现出来。

结语

上一篇:德安村精神文明创建征文下一篇:二月再见三月你好朋友圈文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