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新闻如何写作

2024-04-14

网媒新闻如何写作(精选8篇)

篇1:网媒新闻如何写作

网媒新闻如何写作

网络新闻如何写作

网络新闻写作和传统新闻写作有什么不一样?怎样让网络新闻更吸引人?网络新闻写作能不能跳出传统新闻的框架,闯出一片新的天地?传统的消息、通讯之类新闻概念,在网络新闻方面是不是应该调整?以下是一位外国同学的思考所得,共同分享一下。

信息技术时代的先知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比如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无疑,网络媒介延伸了人的大脑和双手。

因此,在网络主导写作的时代,只有理解搜索引擎优化策略,并能迅速适应这个以快制胜的时代,记者才能在高手如云的时代脱颖而出。

显而易见,网络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存在明显的不同,所有的新闻记者和网络写手都应当也能够了解其中的差异。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是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相比,其形式与文风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根据罗伯特·奈尔斯《网络写作教学》的总结,并结合笔者的观察与实践经验,网络新闻成功写作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个性化写作的创新与超越。

1.发现网络新闻写作独特性的方法

既然网络上的海量新闻要与报纸新闻和期刊新闻有所差异,那么记者就要首先了解网络新闻的独特性在哪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媒体还没有把握网络时代的机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机遇是不存在的。网络出版提供

了多种独特的新闻写作模式,而且启发记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里迅速掌握这些方法,这样才可以让网络新闻在激烈竞争的时代里独领风骚。

新闻写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正统的教科书并不是学习的最佳素材,直接阅读网络新闻将是最有效的办法。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可以借助别人的经验而少走弯路,比如网络新闻写作指南一类的读物,这对于改善和提高网络新闻写作技巧是需要的。与传统印刷媒介新闻写作框架不同,网络新闻写作是通过博客、维客和论坛形式出现的文字样式。

2.网络新闻写作充满了神奇与魅力

博客的写作与报纸新闻最为接近,特别是专栏写作更是相似。博客写作并不要求全部用第一人称,实际上最优秀的博客就像最棒的特写专栏,需要的是震撼人心的独创性报道。但是多数博客写手的做法是发出与众不同的另类声

音,以此吸引挑剔的读者的慷慨点击,这不是成功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作者必须把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隐含于报道之中,让读者迅速而直观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如果博客能随时随地更新就更好了。维客是一种提供多人共同创作环境的网站,即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的页面数据。因此,维客的作品最终是由作者集体完成的。它与报纸新闻的不同是维客新闻可以随时复制、修改和更正。当然,维客新闻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作者在加入最新的信息时与旧的文本完全吻合,因此在网络新闻的写作里,维客新闻是难度最大的。尽管如此,维客新闻依然是吸引读者不断更新信息的最好形式,也是激发网站流量飙升的直接动力。

留言板已经被报纸网站使用多年了,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些独立的新闻网站,它们依靠留言板的功能聚合了大量的人气。最优秀的版主利用最高明的采访技巧,即把网站的大量留言集中归

类,然后直接链接到网站的社区

板块中,巧妙的话语、个人化的叙事和充满智慧的措辞,这一切都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吸引了一批粘着度很高的网络游客。

种子写作是把报纸标题的写作技巧应用到新媒体的方法,其本意并不是为了信息的传播,而是借助于写作的种子吸引好奇的读者的点击、挖掘和链接。报纸的标题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标题下的新闻,但种子标题是为了吸引读者通过RSS或e-mail来填补新闻,当然最好可以激发读者把种子播撒到其他的e-mail、即时讯息和Social Bookmarks。那么,网络写作利用这些模式的具体技巧是什么呢?当然,传统写作技巧还是有用的,比如主动语态、结构清晰和措辞准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技巧呢?

3.直达读者眼球——为搜索引擎而写作

关键词是网络写作的关键一环。网络写作与报纸写作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它

可以直接进入搜索引擎的页面,因此,网络新闻写作必须准确地选用关键词,即最有可能被读者搜索到的词语。因此,作者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读者的立场写作,这样他就可以决定读者最有可能使用什么词语搜索到此条新闻。

主体提炼至关重要。为了增加被搜索的机会,网络写作者需要尽力把新闻提炼出1-2个主题,这样作者就可以在标题中使用选定的关键词和独特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使行文跌宕起伏当然是更高的境界。如果写作过程中产生新的观点,就可以另起炉灶单独成文,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实现不同新闻之间的共享。

超链接是网络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超链接不管对新闻的纵深语境还是对背景新闻,都是最基本的,新闻通过搜索引擎而出现的次数或日期,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新闻被置顶的机会。

速度测试训练是写作者绕不开的阶段。通过练习的方式对提高网络写作 的速度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可以选择当天的报纸新闻,作者可以选择其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2-3条,为每一条新闻写作导语和结语。判断的依据是关键词的使用、主动语态和精炼语言。可以找同事、同行或专家打分,速度将成为积分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把速度与写作质量有效结合起来,这就是网络写作的经验和秘籍。

篇2:网媒新闻如何写作

据此,摆在新闻营销人员面前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持新闻营销推广持久而有影响力的效果呢?杰客科技给出了答案。

新闻源发布新闻有以下特点:

门户网站首页展示:杰客科技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获得大型新闻网站首页展示的机会,这些新闻网站每日的访问量大的惊人,恐怕传统的电视广告,都不具备与这种互联网媒体相媲美的能力。

覆盖面广:通过杰客科技将企业新闻定向传播到互联网各个角落,覆盖意向客户视野,反复引导客户消费,并提高自己公司的品牌形象。

转载率高: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可以获得互联网有效的转载,稿件中软性广告内容、版权、出处等获得了高效传播,同时也收获了高质量的网站外链,有效帮助自己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词排名的提升。

关键词排名靠前:通过杰客科技发布的新闻,可以在标题、内容、发出后的链接三方面进行优化,保证了客户的关键词能进入百度前三名。(此条为客户的特殊要求,一般客户不做此保证。)

覆盖企业负面:如果企业在网络上出现了负面新闻,杰客科技可以通过关键词设置及发稿网站选择,有效将负面信息排名推后,将正面信息出现在搜索引擎前几页。

新闻通稿模式:由于杰客科技庞大的媒体资源,大客户可采用新闻通稿模式进行新闻营销,一次可将新闻同时发布至国内800余家新闻站点。(海外媒体暂时未定)

其中杰客科技“关键词排名靠前”的承诺便是让新闻营销长久有效的保证,试想:如果你发布一篇优化过的新闻稿后,搜索你的关键词“金刚石研磨膏”,搜索结果中前三名就出现你的新闻,会是怎样的效果呢?而且排名长期有效。

如何联系杰客科技?

篇3:网媒新闻如何写作

报纸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

报纸媒介与网络媒介整合之后, 为新闻评论在网络上开辟了一块新阵地, 成为报纸新闻评论的有效补充, 而网络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并不存在优劣之分, 而是扬各自优势, 避各自短处, 互补互动, 实现了新闻评论的双声道运行。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报刊电子化与网络报刊化。将传统报刊的新闻评论内容展示于网络媒介, 突破报刊媒介发行的地域限制, 将传播范围最大化和效果化, 让异地、异域的受众通过网络媒介也能了解其内容, 形成向外辐射的影响趋势。同时, 传统媒介可以从网络中发现新闻评论的议题, 对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讨论话题、各种言论进行筛选、修正, 提炼成可以在报纸上展现的新闻评论。从当前网络媒介的受众群体来看, 不如报纸媒介的分布层面那么宽泛, 借助报纸媒介的传播能够让精彩的声音得到更多层次的传播。

网络充分利用报刊资源。报纸媒介中新闻报道和评论可以成为网络新闻评论的议题设置的重要来源。以人民网的“观点”频道为例, 观点频道中以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作为资源的栏目就有“报系观点”、“媒介言论”、“观点碰撞”等栏目, 其中“观点碰撞”以新闻事件的点击、各方媒介评说链接、编辑留言和网友发表感言为主要框架, 通过对热点和焦点新闻事件的抛出, 将传统媒介, 主要是纸质媒介的评论整合起来, 形成一定的评论氛围和互动环境。

报刊与网络的联合行动。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 报纸媒介与网络媒介联动配合评论, 使多种媒介的评论能够相呼应, 形成多层次、大范围的言论交流。可以是同系统的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的联动, 也可以是不同系统的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的合作。传统媒介或网络媒介对其新闻事件的评论价值先作出判断, 然后, 在各自的媒介上展开评论, 不仅在报纸媒介中请专家学者针对新闻事实发表个性化、独到的看法和意见, 而且在网络媒介开辟专栏, 让专家学者在网络媒介上与受众交流讨论, 并且, 报纸媒介还可以选取专家学者与网友们精彩的对话刊登。这种多媒介的大范围合作, 一方面体现出新闻事件本身新闻价值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媒介之间的评论联动, 也容易形成有规模和气势的评论效应。

广播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

报刊是视觉媒介, 人们通过视觉来阅读;电视是视听结合的媒介;互联网也是需要视觉感官的媒介。然而, 只有广播, 诉诸单一的听觉信号, 是属于一种非视觉的媒介。广播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收实体经济便宜、接收方式简单和内容涵盖丰富等特点, 为其扩展受众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网络媒介的迅速成长, 广播媒介的对应政策同纸质媒介一样, 选择了与网络媒介互动和结合, 将自身所拥有的音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 以新技术和新手段扩大新的传播领域和范围。广播与网络的结合形式主要有两种:

广播的网络版。这是传统广播在网络媒介上进行的延伸, 拓展了自身新的发展空间, 借鉴传统广播方式实现了网络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 使声音介质文字化、视觉化、形象化, 打破了传统广播以声音为主要载体, 以听觉为唯一感知渠道的形式。传统广播的传播在时间流程进行中播出, 限定了受众该什么时候接收和接收什么样的信息, 并要求受众接收信息的时间与消费信息的时间是同步的。网络媒介在信息上的传播模式恰好与广播相反, 体现异步性, 通过存储信息的方式让人们在可能的任何时间来消费和利用这些信息, 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主动索取信息。网络媒介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稍纵即逝, 仅有声音而无图的缺憾。例如, 中国广播网 (www.cnr.cn) , 在该网站中提供了在线直播、网上点播和宽带视听等服务, 通过直播或点播方式来收听节目。直播是广播电台实际播出广播节目的互联网传播形式。点播则将节目做成一个个片段, 受众根据标题或分类选择所关心的片段收听。

网络化广播。从网络发展的角度来看广播, 这种形式跳出了传统广播的模式, 真正发挥了新媒介广播的优势。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 除了在内容影像化方面努力争取着自己的市场, 在音视频内容开拓方面也有了发展。

传统广播的传者与受众界限分明, 而广播与网络媒介结合后, 传者与受众从原来点对点的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 受众的参与反馈的面和度有所提高。网络化广播的播出不照搬传统广播的新媒介形式, 网络媒介电台主持人充分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 在节目中提供短信评论、短信调查、论坛发帖、热线电话等多种结合方式说新闻, 交流谈话, 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网络广播集纳和享用传统媒介新闻资源, 开展与传统广播电台的合作。网络媒介中的在线广播发展也为网络媒介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中国宁波网“天一网络电台”, 发挥广播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各自优势, 是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

电视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

电视新闻评论是形象化、视听结合的评论, 这是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广播相区别的显著特点。在电视新闻评论中, 画面和字幕直接诉诸受众的视觉器官, 音响及解说直接诉诸受众的听觉器官, 传播符号的多样化和感知的多通道, 使电视新闻评论与其他媒介相比更具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 容易消除人们对被评论事件和人物认知的不确定性, 进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评论的内容。网络媒介可以单独或综合处理资料、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类信息, 配备相关的图文背景关联为受众提供立体化的评论资源, 为电视新闻评论超越自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视与网络媒介的结合形式, 主要有以下两种:

电视的网络版。以网络媒介为基础, 电视媒介在网络媒介上设立可以进行视频播放的网站, 提供电视节目的在线点播, 从网络媒介向电视媒介转变。这类网站往往是对电视台节目的一种补充, 可以是电视媒介的电子版, 将自己或相关媒介上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内容照搬到互联网上, 将网络媒介的多种服务功能融入其中。如北京电视台的网络电视频道 (www.btv-5.com) 和深圳电视台的网络直播中心等。还有一种具有整合意义的网络电视网站, 区别于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 将电视台搬到互联网上, 在线收看电视频道。如最近建立的“中国网络电视”网站 (www.cwtv.com.cn) , 正处于探索阶段, 节目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真正的电视相比, 但这毕竟是媒介结合的新形态。 (1) 手机电视上的新闻评论因容量有限, 则要求短小精悍。 (2)

互动电视。这种方式使电视实现网络化功能, 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且能保证画面的效果。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体育信息频道, 主要提供体育比赛和另外一些相关信息的服务, 观众在看一场体育比赛时, 可以使用遥控器显示出一个选择控制菜单, 进行分段收看和比赛的一些相关信息, 比如赛事背景、选手介绍、相关评论等的选择, 使观众全方位了解这场比赛的所有信息。2004年11月17日,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在网通“天天在线”宽带门户网站上开播一档网络电视互动直播栏目“说给女人听”, 这档宽带电视“互动秀”节目的观众可通过宽带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与杨澜进行实时交流。“互动秀”是目前国际网络电视流行的一种直播形式, 基于宽带网络, 受众通过网络留言、电话和短信等方式提问, 专家通过视频现场或远程连线即时交流解答。这种方式的结合, 使电视媒介具有了很多网络媒介的特性, 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媒介, 克服了许多电视媒介先天的不足之处, 这也是电视今后与网络媒介竞合的一种方式。 (3)

电视利用网络媒介覆盖广的优势, 快速拓展电视传播的新空间。网络媒介的应用增强了电视媒介的互动性。受众的互动行为延伸到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的前前后后, 受众的随时参与成为可能。这使新闻评论的题材内容更加切合受众的实际需要, 体现出受众的主动性和传播的双方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冷冶夫:《网络媒介对电视媒介的冲击》, 人民网《学术研究》,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00/32915/32917/2444815.html

[2]殷俊:《博弈手机电视——1.渠道:探求合作共赢之道;2.内容:战略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 2007 (7) 。

篇4:地方网媒如何经营

近几年,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像网媒老区行一样逐渐延伸到各个地方。但与整体网媒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尚有一些地方网媒生存状况堪忧。

据“中国地市新闻网联盟年会” 上首次发布的国内《地市新闻网络媒体生存状况报告》显示:地方网媒中94%的由新闻单位或政府部门主办,6%为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主办。《报告》同时显示:有61%的网站经营主要受主办单位直接管理,通过上级拨款的网站达到总数的34%。同时,还有39%的网站通过承包、目标化管理等方式进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对于那些既无专项资金,又没有独立经营权的网站而言,其发展道路举步维艰。在创收渠道上,约86%的网站选择广告收入,61%的选择活动收入,22%的选择上级拨款,12%的选择其他的方式。

由此不难看出,创收渠道单一,是导致地市网媒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那么,在地方网媒的经营中,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又如何改变经营困难这一现状呢?

加强网民粘性的培养很重要

隶属于南方都市报系旗下的奥一网是一家地方网媒,它融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长,致力于建设以新闻互动为核心的城市门户,具有“杂交、两栖、混血”特点,即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杂交,线上与线下两栖,印刷工业与互联网混血。奥一网坚持“看见了一切”的价值理念,致力于打造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门户网站、最有影响的24小时多媒体新闻平台、最大规模的网络社区和无线城市门户,取得了成功。

奥一网副总编辑杨红辉介绍说,目前奥一网的客户端都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发的,已经靠下载收费获得了一定的收益。杨红辉认为,地方网站加强网民粘性的培养很重要,这主要是从线下活动这一块来打造。通过小型的持续不断的线下活动,或者通过大型的品牌线下活动,去吸引和留住网友。奥一网目前涉及到的业务领域涵盖了网络广告、南都版权代理、电子商务、无线增值业务、户外电子显示屏、企业活动策划、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在去年广州亚运期间,专门为亚运会开发的客户端,下载收费为每个1.99美金,初步试水成绩不错。

背靠政府,面向市场

东方网财经资讯中心副总监朱琪在谈到地方网媒的经营时认为,地方网媒是官网,但不能像官网。地方网媒的核心资源就在地方政府。因此朱琪提出8個字作为地方网媒的经营之道:背靠政府,面向市场。

朱琪分析说,地方网媒的核心资源就是地方政府,得官网之实,做平台之事,尽媒体之责,了百姓之愿。现在的网媒环境跟2000年比,当时是旗帜林立,如今是山头林立。当时门户网站为盈利,新闻网站为阵地,各举各的大旗,目的和诉求都不同。彼此也都是在旗下各做各的事,有羡慕嫉妒恨,但没有实质的竞争。如今门户网站早已不局限在互联网,跨平台实现融合媒介就必须有根,但又不是某一地一市的根,而是要盘根错节,才能枝繁叶茂。所以门户网站抢占地方,铺展其各块业务,是发展阶段中的必然。

转变经营思路,拓宽创收渠道

篇5:如何选取新闻写作的角度

选择新闻角度的目的,就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更加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更好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从新闻写作的实践来看,新闻角度一般分为挖掘角度和表现角度,前者以采访为主,后者则是偏重写作采集,二者互相关联,互为补充,进而使角度变得独特和鲜活起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专兼职通讯员要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善于把握正确的方向。

要善于把握正确的方向就要善于找好新闻的由头。什么是新闻的由头呢?顾名思义,由者,缘故也。由头,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也就是写作的引子或者理由。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由头,就是你手中的素材是否值得写、你写的事件或人物是否有根据、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基本依据。

新闻由头是新闻事实中最敏感、最突出、最新鲜的部分,不仅是新闻的基本因素,而且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新闻由头有两性:较强的时效性,引出新闻主题的重要性。

新闻由头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强调所写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价值。即告诉读者和听众稿件中的事件或者人物为什么现在成了新闻,你报道的这个新闻的来源和获得的途径。

第二个作用:翻新旧闻,拯救想报道却过了时效的事件和人物。现实中,我们任何人都不是先知先觉,哪里有新闻,拥有现代传播技术和庞大采编队伍的专业媒体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捕捉到手,就别说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了,不可能预知新闻。事实是,许多新闻被我们发现时,它早就成旧闻了;有时,新闻事件是逐渐显现的,这期间或许还有个过程,当我们发现时,没准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旧闻”,那么,如何让这些旧闻成为新闻呢?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找一个读者想了解的新闻由头。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

找新闻由头,要立足于新闻的变动。一、寻找时间上的最近处。在寻找“新闻由头”时,要从时间的最近处着笔,这点似乎大家还能掌握,都能把最近的时间写在开始,新闻要时间新没错,但时效性并不是新闻的惟一要求,并不等于就有了新闻由头,同时还应特别强调内容新。是否是新闻由头则要从内容上判断,应该是内容上的最新点。

二、挖掘内容上的最新点。

新闻总是与事物的某种变动相联系的,我们就要有较强的捕捉新闻的能力,新闻事件一经发生,就要紧紧抓住它,以第一时间迅速发播出去。在挖掘内容新上找新闻由头,除了注意具有典型性的新闻事实以外,还应当注意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新闻事实。抓住这样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能够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兴趣,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如果新闻已离发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时,就得下功夫捕捉与之相连的`渐变过程中的新情况,采取以“新”带“旧”,由近及远的办法,把旧闻变成新闻。如果能在过时的事件中从内容新上寻找“新闻由头”,也能够写出好的报道来。这就需要我们独具慧眼,发现已知新闻事实的变动。

在我们在平时的采访中,时常遇到“迟到”的新闻。就是说,等发现是好新闻时,事实已经发生过一段时间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可以学习不少老新闻工作者的做法,善于从事实的变动中挖掘“新闻由头”,这样不但能把“死”新闻救活,而且还能写出很好的新闻。从发现事实上的新变动中找新闻由头,要处理好新变动与旧闻事实之间的关系,即:旧闻确实有值得重新报道的价值;新变动是在旧新闻事实基础上的变动,它们之间有紧密和必然的联系,新变动的“新”,应是新闻媒体当前所急需报道的内容。

篇6:网媒新闻如何写作

动态性消息的写作及注意事项

第一个问题是动态性消息的写作及注意事项。什么是动态性消息?新闻学的定义是:动态消息是报道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活动的新闻,是媒体采用最多的一种消息。日常我们学校开展的会议、活动、仪式等都属于动态性消息的范畴。她的特点是迅速及时,直接简明,一事一报。我们学校接触做多的也就是动态性报道,而写好动态性消息也是一个通讯员必备的素质之一。

教育动态性消息,我把他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定动作‛。主要是围绕上级下发的一个文件、开展的一项活动等,学校进行贯彻落实这样一种题材。如开展向王生英同志学习活动、前不久开展的‚讲正气,树新风‛活动、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治性、政策性强,主要围绕上级的精神开展,不能脱离主题。另一类动态性消息是‚自选动作‛。主要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升国旗仪式、开展对口支教、举行新团员宣誓、举办演讲比赛、进行文明习惯养成等等,特点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几乎涵盖了学校日常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政治味比较淡,形式多样,写法可以灵活多样,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特色。一般现在学校新闻以‚自选动作‛居多。

怎样写好这类动态性消息,有技巧没有。我个人认为,纯写作上的技巧没有,只有不断地摸索、学习,熟能生巧。但是我们在开始写一篇稿子的时候,最先确定的是稿子的内容,这篇稿子想表达什么样的事实,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选择报道重点是有技巧的。下面我分类给大家分析一下:

规定动作,一般是会议新闻一般是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政策,框架已经定好了,比较死板。写活这样的报道有一定的难度,容易陷入一种套路:某年月日,在某某地方召开了一场什么什么会议,参加会议的是谁谁谁,会议由某某主持。某某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他强调,他说,结尾一般是说此次会议的召开意义重大,必将推动今后的工作深入开展。等等。再比如开展向先进学习活动,一般都是某年月日,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某某学校在什么地方召开了一场学习某某的专题会议,就贯彻上级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谁谁谁参加了会议,某某领导出席会议并对学习活动提出了要求,他强调等等。千人一面,毫无新意,这样的新闻很少有人坚持看到底。怎样把这些新闻写活?我觉得要做到两点:

第一是‚多长一个眼‛,什么眼?新闻眼。就是要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会议、一个活动,从中发现这个会议、活动独特的新闻价值,选取比较新颖的角度去报道。比如说,我们举行一个政治学习活动,单从活动本身出来很多都是一摸一样的,但是我们仔细发现就会有很多的不一样:有些学校制定了落实措施有多少条多少条,可以用数字去表示;有些学校注重学习过程,加强过程督导,可以着重写学习过程;有些学校创新学习手段,采取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可以注重写学习形式;有些学校注重学习效果,要求每个人写出多少字的心得体会并进行评选,可以注重从效果方面写。同样一个东西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去写,写出来的稿子就截然不同,就代表着学校有自己的特色。这需要我们锻炼一双眼,善于去发现、去比较、去总结。

除了多长一个眼外,我们还要做到‚学会跳着走‛。什么意思,一个活动、一个学习是很枯燥、很乏味的事情,但是活动过程中、活动背景包含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比较生动的、有价值的事实。我们要跳出会议、活动外,把会议、活动作为一个引子,引出背景中更加丰富的事实。如,我们召开了一场学习雷锋的活动,单单活动新闻事实比较少,就那么几个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几个要素单独叠加就是纯粹的会议报道,很难吸引人。但是我们发现,学习活动开始后,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善,校园里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就可以抓住这个点去写。再比如,学习王生英活动,活动开展以后,教师自发办起了学习橱窗,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这也是一个点。跳出圈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鲜活的背景事实。

以上是写好规定动作的两个技巧,那么写好自选动作,有没有技巧呢?自选动作相对于政策性强的规定动作,主要是学校结合自身需要开展的一些活动,她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创新,最能反映学校自身的特色。写好这类消息,对大家来说都不难,但是要写出精品、写出经典,就有一些难度。我觉得写好‚自选动作‛,关键是做到两个字:

一个是‚新字‛。时间要新。动态性消息,动字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时效性。有人说,时间是消息的生命,当天的消息最迟第二天发,过了这个时间段,他的新闻价值就缩水了,人们都喜欢看最新的东西。内容要新。内容是消息的竞争力所在,选取报道重点一定要新,要发扬那种挖空心思、费劲心机的精神,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坚决避免那种假、大、空的写作态度,一篇稿子除了几个基本要素,让人看不出目的、立场所在、内容枯燥的东西是没有人看的。有些单位上来的稿子一看内容就知道是编的,不切实际。形式要新。学校开展活动的多样性,为我们写稿子提供了多样的依据。可以创新协作手法,采取多种手段吸引读者。做到新字还不够,还要做到‚异‛字,要求异,要不同。新闻界流行一句话:同样的东西没有生命力。我们在写新闻报道时更要注重求异。别人用过的我不用,要创新、探索那些别人没用过的,敢于自己创造。比如,我们学校都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这里面就有很多不同:不同的学校工作安排就不同,有的学校制定有工作方案,有的学校列出自己的活动月计划表,具体到某一天开展什么活动等等,这是安排不同;有的学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有的注重社会实践、有的注重理论学习、有的注重学习效果等等,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把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东西给挖掘出来、提炼出来,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别具特色的好稿、大稿。

动态性消息不是新闻的全部,但是是我们教育新闻经常遇到的一个类型,纯粹的技巧是没有的,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学习、写作、锻炼,提高自己的内功,才能做得更好。

新闻语言的规范问题

新闻语言是新闻写作的表达方式。新闻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的说话交谈,也不同于一般公文写作,和普通的作文写作也不一样,他是特定于新闻写作的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要说新闻语言,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写作新闻稿件的同时,不太了解新闻的语言,没有把新闻写作同写工作总结、写文件区分开来,习惯于使用概念化、模糊化、笼统化、综合化的话语,结果写出的稿子总结不是总结、作文不是作文,不伦不类,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词:时间性的:近日、连日来。形容性的:很多、很大、很好、等。动词类的:深刻人体会、大力学习、大力推进、全面完成、纷纷表示、受到好评、一致认为等。还有一些术语:深远意义、重大意义、新成绩、新进展、新举措等,这些都很模糊,表达意思的时候不清楚,没有那种掷地有声的感觉。不懂得运用新闻语言来规范写作的记者,很难在新闻行业中有所突破。那么什么是规范的新闻语言?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新闻语言必须做到六个字:准确、简洁、通俗。

(一)准确。用合适的词表达准确合适的意思,不能张冠李戴,好不能说坏,今天不能说成明天。这些基本的道理大家都懂,我们应该注重往深层次一点考虑,如何准确地表达意思。有一个方法就是学会具体,把想说的东西用具体的事实描述出来。要学会将一些文件性、指令性的、生硬的的语言转化为新闻语言。

第一少用高度概括的抽象语言,比如说:天气很热—可以说气温高达39摄氏度;受到了热烈欢迎—掌声持续达十分钟之久;欣喜若狂—他跳离了座位,冲向了场地中央;天气极度寒冷—人们的鼻涕稀啦,汽车不能发动;认真听讲---人们听讲着,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着。

第二要少用模糊语言。时间模糊语:最近、日前。数量模糊语:大约、许多、大概。程度模糊语:比较、基本、明显。等等,要用准确的事实描述出来。

第三要慎用高级形容词、副词。‚很‛、‚最‛、‚普遍‛、‚一致‛、‚纷纷‛、‚非常‛、‚最……之一‛ 等。有人说形容词太多是危险的,因为其往往带有比较浓厚的主观感受、印象的色彩,与事实本身容易发生偏差。如果非要使用形容词,这种形容词必须是使你要表达的意思更精确。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不需要的词只是给你的文章增加长度,什么作用也起不到。

(二)简洁。新闻语言跟绘画或制造机器一个道理。绘画不需要一条多余的线条,机器不需要一个多余的部件,而写作不需要一个多余的字、多余的句子、多余的段落。唯陈言之务去,新闻语言就应该简洁明了、行云流水,而不应该拖沓反复不知所云。

怎么样做到简洁,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写作6要素: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它比喻;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不用两个字;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能使用主动语态,绝对不使用被动语态;如果能使用日常词语,绝不使用外来语、科学名词或专业行话。不要写任何粗野语言。

简洁的思路是简洁写作的关键。

乔治.奥威尔说,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必须问他自己至少五个问题:我在试图说什么?什么样的词语能表达它?什么样形象能表达得更清楚?这个形象是否很新鲜,能足以产生某种效果?我能否再把这句话写得更短一些?

我们在写新闻稿件的时候,做到简洁明了,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问题:

1、直截了当地写新闻导语,反对拐弯抹角地处理新闻。把最重要的或最有意思的永远放在导语里,最没有意思的永远放在故事的最后。坚决不写概括性导语;不要在导语中提供新闻背景;

2、树立清晰的思路,只有清晰的思想才能产生清晰的作品。要反复思考你想要说的话,而且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明;

3、使用常用的字,使用短词语。这些字词人们都能认识和理解。比如:‚从理论上看‛,不是‚从理论的层面分析‛;‚穷国‛,而不是‚非发达国家‛。丘吉尔说的,‚越短和越老的字眼是最好的字眼。‛不要使用累赘的词语,造句时,不要拖泥带水。句子要短。避免使用术语和行话。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而不是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文件讲话中使用的语言。简洁不是来自压缩,而是来自选择。因此,你采访得越仔细彻底,收集的素材越丰富,你选择余地越大,写得就会越好。

(三)通俗。新闻是大众传播产品,照顾到最广泛受众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必须通俗易懂,要有可读性、易读性。

1、少用生僻的术语和行语。要善于把专业术语转化成具体的、有明确指向的、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

2、多用大白话,用老师们、学生们经常使用的话。

新闻语言很关键,再写新闻稿件时要永远给你的稿件和文字一种清新的春风,让人顺着你的思路一气读一下,而不是看到一些毫无意义的辞藻堆积在一起,假大空的消息是没有生命力的,要使每一个词语都为表达事实所必需,都要实有所指。在这里,我给大家几点建议,使用什么样词语才是规范的新闻语言:

用‚惟一‛的词语。这个词语一定是最真实、最准确地体现报道事实,换作其他词语就会造成理解的困难或者对事实的曲解。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千万不要用似是而非的、模棱两可的词语,不要以为好像意思表达了就行了,而要看这个词语是否真实、准确无误地报道了事实。

用个性化的语言。改进新闻写作的语言,首先是要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写作。世界上也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平时说话的语气、表述方式及所用词汇是相同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写文章大家都说一样的话呢?因为有的人一写文章就被一只无形的手牵住了笔,这只无形的手就是已经见报的话、文件上的话、领导讲的话、挂在嘴边的话。只要都按自己的语言写作,是可以一个人一个风格的。当记者,写文章,一定要有自信心,要相信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要敢于创造、敢于创新,愈是属于你自己的,愈是你最熟悉的,对别人而言便愈是陌生的,因而也愈是新鲜的。

篇7:网媒新闻如何写作

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壮族人称之为“窝埠坡”或“窝坡”,意思是到乡野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

自2014年起,每年农历“三月三”已经成为广西的法定节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据媒体报道,“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每年,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三月三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承壮族传统文明的作用,也是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渠道。有效地传播三月三节日文化,有利于壮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增强壮族文化的广泛认同,也有利于其他少数民族对壮族文化的正确认识。

大众传媒的广泛渗透,形成了大众文化传播的天罗地网。它对三月三节日文化的关注及呈现,体现了媒体自身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群众对节日的认识、态度及理解程度。本文对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的媒体呈现进行研究,旨在解决如下问题:大众传媒是如何构建少数民族节庆的?在构建过程中存在什么特点和不足?并试图找出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节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样本

2.1 目标媒体的选择

本文选择广西本土影响力最大的广西新闻网2015年关于壮族三月三节日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广西新闻网作为由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全国重点新闻网站,是广西发布新闻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也是广西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2.2 样本的选取

在广西新闻网新闻中心查阅2015年壮族农历三月三前后一个月(2015年4月1日-4月30日)的相关报道,筛选出以壮族三月三节日为议题的报道共91篇,剔除掉无关和重复的无效样本,保留有效样本81个。

2.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对本研究时段内广西新闻网上关于壮族三月三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归纳总结。

3 壮族三月三的网媒呈现

3.1 未到先火:运用议程设置,为节庆宣传造势

在壮族三月三节庆之前,广西新闻网针对三月三节庆议题加大了报道力度,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介宣传的优势。根据表1,广西新闻网共发布了关于三月三预告的43篇新闻稿。内容包括广西各地壮族三月三节庆民俗活动的预告消息,如《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约你来嗨歌》《三月三游玩全攻略:去桃花江畔赶科考去永福看彩调》等,预先建构出了三月三节庆的壮丽图景,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宣传造势,吸引受众去跟踪关注。除此之外,广西新闻网还推荐了节庆旅游资讯及出行攻略,如《三月三广西人出游很“任性”中短途旅游线路爆满》《三月三假期凭广西居民身份证一些景区有门票优惠》等,为即将在三月三假期出游的受众提供信息、出谋划策。

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来临之前,广西新闻网充分将壮族三月三议题进行策划设置,在此阶段内进行反复强调和突出报道,引起受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使该议题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为壮族三月三这个全区欢庆的节日宣传造势,形成“节日未到却先火”的情形。

3.2 市民过节形式多样,“旅游”成为三月三重头戏

在广西新闻网对“三月三”节庆的报道中,主要分为“民俗活动”“民俗预告”“旅游出行”等三大类议题内容,通过表2可以发现,三大类的议题发稿的数量旗鼓相当,相差不大。与“旅游出行”相关的议题共23篇,占议题总量的28.39%。

关于“旅游出行”的报道,有《“三月三”旅游火爆景区现客流高峰自驾车排长龙》《“三月三”小长假外出旅游广西人玩嗨了(组图)》《铁路公路约86万人出游“三月三”客流赛春运(图)》等。通过报道显示,在“三月三”节庆中,旅游出行成了市民们的关键词,随着旅游趋势的增长,也改变了“三月三”节庆的欢庆形式,传统的少数民族节庆项目不再是市民们关注和选择的唯一模式,更多的市民选择通过旅游和出行来度过“三月三”小长假,更突显了“三月三”节庆的多元化。

3.3 传统民俗热度未减,这边唱来那边和

在广西新闻网“三月三”的报道中,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欢庆方式也举足轻重,占有较大的报道篇幅。对三月三传统唱山歌的议题,如《武宣“三月三”山歌王风情pk民俗游神闹腾过瘾》《桂林:“三月三”歌圩节主打文化牌》等,给全国网友呈现了一场网络的山歌盛宴,通过网络渠道,将“三月三”的“山歌”文化进行了广泛传播。

除此之外,广西新闻网还选取了其他传统庆祝概况和少数民族民俗的报道,如《高清:广西庆祝“三月三”百名男子赤身抢花炮》《高清:骆越始祖公祭大典举行上万民众虔诚祭拜》《三月三美食来争霸专家现场评比壮乡十大小吃菜肴》等,给网友呈现了传统三月三别具一格的欢庆盛况,一定程度上对非广西网友进行关于“三月三”少数民族节庆的知识普及。

4 报道的不足与对策

4.1 传统节庆民俗报道过于简单,缺乏深度

作为展示广西文化的窗口,广西新闻网肩负着推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三月三节庆文化对于非广西的网友而言相对陌生,广西新闻网的责任更为重大。

在广西新闻网三月三节庆专题中,大量的报道涉及的是旅游出行、民俗预热等,但是真正关于三月三节日民俗内容的报道少之又少,屈指可数。

为了更好地展现三月三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新闻媒体不能局限于通稿式的活动报道,更应该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背景、发展等具体内容,全面展现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4.2 预热新闻抢尽风头,整体报道主次失衡

议程设置能使受众对新闻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高,使其成为焦点。但是,新闻事件过多预热,而本该重点报道的关键则轻描淡写,会导致整个新闻事件的重心主次失衡,出现本末倒置。

通过表1可以发现,在广西新闻网三月三专题中,节庆预热的新闻数量43篇,节庆进行时的新闻数量为38篇。节庆进行时的相关新闻本该是报道关注的重点,数量却比节庆预热的相关报道数量少,不难看出在该专题的整体把握上存在主次颠倒的问题。

在专题的策划中,编辑应当对专题整体进行把握,在报道的选题、数量上进行宏观把控,根据事件的发展规律而进行采编。

5 小结

三月三作为壮族的重要节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作为当地媒体,广西新闻网有效推广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壮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增强壮族文化的广泛认同,也有利于其他少数民族对壮族文化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8:地方党政如何占领网媒的制高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①由此可见,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地方党委面临着“建设”、“利用”与“管理”三大问题。

网络媒体城乡差距的现状与成因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媒体虽然以惊人的速度膨胀,但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网络媒体在基层社会,尤其在人口数量最多的、西部乡镇村的发展和管理更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不可回避的差距。由于网络媒体的利用受硬件设备和文化教育的制约,目前,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成正比,表现为“东高西低”、“城(市)高乡(村)低”,呈现依次递减的特征。下表是《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部分情况:

此表最能说明网络媒体受经济文化制约的特点。另外《报告》还显示城镇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的6.5倍,而在网民各职业分布中,农民只占了0.4%。报告指出:“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影响中国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

最近,笔者对四川经济发展好、中、差三个层次的部分乡镇(不在城市周边)作了调查,他们拥有计算机的台数分别是人口数的1.5%、1%和0.6%,有些地方还要少。

中国的互联网在东部与西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由这组资料可见一斑,而这种“知识沟”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继续升温,很可能在一定时期差距还会拉得更大,这种社会信息生态的悬殊现象很值得关注。须知,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与信息的占有分不开的。我国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积极发展网络媒体,充实基层信息的占有量,加快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基层网络媒体发展滞后的成因。网络媒体在基层,尤其在农村的发展与利用,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基层党政干部缺乏发展和利用网络媒体的认识和意识。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兴的信息产业,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似乎与自己的工作涉及甚少,至于网络媒体对信息获取的便捷,以及它作为大众媒介所体现的“监督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促进教育和提供娱乐”等功能,除教育部门外,很少触及基层干部的意识。他们认为,基层党政的工作非常现实,对发展经济、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大事,在这些方面的人力、财力上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和资金去投入网络媒体这种“务虚”的事。因此,基层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管理基本还处于“自由繁殖”和无政府状态。

二是网络媒体生成低水平、低效率。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意识和资金、技术等原因,往往只有学校教学才配置电脑,而很多乡镇、街道党政机关尚无电脑。作为基层党政,有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只有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才有资格享用电脑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即使有些地方配置得多一些,但由于受文化和相关知识的制约,利用率很低,甚至成了一种“作秀”的摆设。不少人就是简单地打打游戏,很少有意识地用它来“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基本上未体现出现代传播技术的先进性和高效率。目前,基层党政这种网络文化环境自然阻碍着网络媒体的成长,这种滞后状态与社会进步对信息的需求很不协调。

三是网络媒体在基层的发展缺乏有关政策支撑。综观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法规,主要集中于网络的申办、归口管理、系统安全保护、域名注册等方面,以及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管理规定,这些法规主要集中在“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两个方面,而“授权性规范”的条款却很少,尤其是鼓励性条款,几乎是空白。另外,国家对互联网站从事新闻传播的管理条款很宏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推出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对地市以下,尤其是乡镇、社区等基层建立新闻网站没有要求,也就是说,市县一级没有任何理由在网上发布新闻,而实际上有些人又在自己的网页上转载和发布新闻信息。因此,基层单位目前对网络媒体的发展、利用和管理,由于政策的缺失,不知从何做起,显得很被动。

地方党委占领网络媒体阵地的对策

毋庸置疑,网络媒体在基层的这种现状,既不利于中央提出的“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的精神,也不利于基层党委对新闻宣传的管理和舆论把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②特别是基层党委,面对怎样用好和管好网络媒体这一“新的课题”,很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士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努力推进网络媒体发展战略。中央已把网络媒体的利用和管理,提到了“关系到了社会主义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的高度,我们要做到党中央提出的“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就得以积极的态度,研究网络媒体的管理,探索“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的路子。

一是宣传引导,加快网络建设,积极占领网络媒体阵地。笔者认为,基层党政领导须认真领悟中央的精神,平心静气地了解互联网在当今世界发展和各种竞争中的传导能量,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在推进基层各项事业中的巨大潜力。无论是乡镇还是社区,从现在起都应做好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划,制定出每年的发展计划,并在一年一度的财政支出计划中,划拨一定的资金,投入网络媒体的硬件建设。同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基层干部划出年龄段,分期分批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特别是45岁以下的干部和大中专毕业后到基层工作的干部,更应该扫计算机盲。

二是加快基层网络媒体人才的培养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培训。基层社会网络媒体发展滞后,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和计算机人才匮乏是其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基层网络媒体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可采取这样的办法:第一,发挥市县两级党校的作用。长期以来,这两级党校除组织县乡两级干部进行常规的思想文化和时事政治的学习外,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争学历教育,结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地方党校与其去争学历教育资源,还不如针对社会发展实际,在干部常规的思想文化和时事政治学习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开展新科技的普及培训,比如计算机方面知识的普及性学习等。第二,整合基层文化建设资源。近年来,国家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乡镇、社区有文化站、广播站等,各村和街道有文化室、广播室。基层党委、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丰富原有文化广播站的内涵,整合资源,根据自身实际,增设一定的电脑,并利用基层的广播电视线路,连接互联网,主动积极占领基层网络媒体阵地。

适度管理、开源导流。基层党委要占领网络媒体制高点,在积极发展普及的同时,还要有效地管理,做到发展、利用与管理并重。我们知道,互联网的虚拟性带来了网络世界的公开与自由,但虚拟性在扩大公民言论自由度、知情权的同时,也释放了人性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所以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其正负面效应良莠分明,尤其在基层,目前负面效应还较突出。作为地方党委,应客观地看到它的优势和前景,“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③目前,地方党委对网络媒体的弊端,既要正视,又不能因噎废食。

积极引导,让网络媒体更好地服务于“三个文明”建设。最近,笔者对地方党委就如何管理和利用网络媒体作了一些调查,综合调查情况分析,认为与其管死,不如开源导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宣传部门要加强与网民的交流,疏导人们对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宣传部门是我国舆论导向的“守门人”,既要守住网络媒体不利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噪音”的任意释放,又要以积极的态度营造良好的发展土壤,发挥好这一新兴媒体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其主管人士就应深入实际,多与网民接触,克服指手画脚的机关作风,变“堵”为“疏”,尤其要加强与当地有影响的网站经营人士的交流,做好龙头网站和“意见领袖”的工作,发挥他们在文明网络文化中的带头作用。其次,引导网络媒体服务工业、农业,传递生产、商品流通、消费等信息。在基层社会,有些人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介质优势,加强产品信息沟通,加快商品流通,增加收入,但目前能这样做的只是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农村个别种植养殖大户,而往往管理者素质较高的单位才有这种意识。这种现象无疑是网络文化在基层社会中呈现出的亮点,地方党政应因势利导,对当地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的先行者给予鼓励,并大张旗鼓地宣传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引导更多的人利用网络媒体为自己的生产、生活、学习服务。最后,整合民间网站,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散点式传播和互动式传播是网络媒体突出的特点之一,任何公民只要申请了账户,就可建立自己的网页,就有条件传播信息,因此地方党委对网络媒体的舆论把关难度非常大。如德阳市辖内目前有网站2000多家,加上个人网页有六七千家,如此分散,管理起来很麻烦,于是有的地方(如绵竹市)便把当地民间一些稍有影响的网页网站进行整合并加以正面引导。其办法是人员、技术互用,骨干人员组成优势群体,以沙龙的形式开展网络文化活动,管理人员适当地参与进去,加强舆论引导。笔者认为,目前此方法不失为占领基层网络媒体阵地的好办法。

增强网民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县乡村应由宣传、文化、科技等部门联合建立网络文化的管理网络,各级管理者分层次地对网站、网页经营者进行信息传播的有关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树立起积极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尤其是乡村、街道基层管理者应不定期地组织网民学习、座谈,让广大网民自觉地意识到,网络媒体的自由度虽然很大,但不是滥用自由的天堂,从而在和谐的氛围中应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要心中有数,如涉及政治、民族、宗教这些敏感问题的信息,要各自负责。

对于基层网络媒体的管理,除基层党委、政府要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外,作为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也应延伸到基层,配套相应的管理细则,以便基层党政有效地操作。

注释:

①②③《人民日报》,2007年1月25日 第1版 。

(作者为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系副教授、系主任)

上一篇:医院绿色通道合作协议下一篇:版天津市电力设施保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