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记者

2024-04-16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记者(精选8篇)

篇1: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记者

做好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

摘要:电视直播现场参与实地采访并面对镜头的记者,即出镜记者,见证了新闻发生的第一时刻,对新闻事件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与经历,能够对现场的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报道,通过他们的实时报道,传达新闻事实的真实和较强的感知性。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出境记者

1前言

一位出镜记者的成长,需要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的训练,并能够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当中去。我国出镜记者最早诞生于1996年,央视播出《新闻调查》电视节目,参与新闻的实地记者,面对镜头从容不迫,这群表现出色的精英记者,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观众肯定,美誉广为流传。此后为迎接我国首届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北京致力于培养出京记者的广播学院,开办首期培训班。出镜记者作为社会急需的新型人才,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关注,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当下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放眼大局,出镜记者作为记者工作者的特殊应用型人才,在备受各界媒体关注的目光下即将走向壮大。新闻的传播方式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其播录技术日新月异,传播速度闪电般提高,观众对新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媒体技术提高了镜头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在新闻的实时性、真实性没有改变的状况下,受众需要的是一种生动的体验,即通过镜头画面的描述,体验到新闻事实较高的实时性和可行度,从而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体验就是一种现场感,它需要出镜记者作为第一目击证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在镜头中,通过肢体动作和口头描述、以及镜头对画面的特写,原汁原味的将新闻事实与场景呈现给受众。因此,采用记者出境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新闻报道方式,给予地方台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启发。

2地方电台新闻报道的出镜记者的处境问题

2.1面对新闻现场与新闻事件反应迟钝,无法及时明断是非。新闻报道的现场往往出人意料,或者比较凌乱,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有着较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场景,往往以意外和差强人意而凸显新闻事件的价值,面对突发的新闻现场和场景画面,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首先应当注重与现实画面的良好结合。若记者面临一个吸引性较强的镜头画面,播报的语言和消息缺乏现场感和生动意味,不仅无法引发受众的关注反而导致观看的兴趣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新闻事件的现场无法通过镜头完全表达其真实状况,通过出镜记者生动的语言和阐释性的话语,对现场进行报道,不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新闻事件的价值,极大的达到了吸引观众的目的。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具备极强的现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辨识能力,面对镜头能够及时的作出反应,给予新闻事件以明确的分析、评断,无论出于何种实地采访的现场,都应及时调整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镜头,与新闻事件和场景同步,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和训练,达到心理素质和学识修养的提高。

2.2对自身肢体过于敏感,导致对新闻事件报道质量的忽视。由于基层电台不断更新和变革,各电台普遍努力增强新闻事件报道的记者出境频率,地方台采用出镜记者针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其经验和经历积累较少,本是存在实训与理论培养方面的不足,其表现往往差强人意,继续改进。围绕新闻事件的报道工作展开分析,新闻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的前后,需要对事件背景方方面面,及其报道的整个过程做好全面的准备,而一名出镜记者不仅要做好普通记者的一系列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各种现场突发状况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和判断,面对镜头其肢体表达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出镜记者的整体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往往表现出语气缺乏感情,过于紧张导致肢体呆板;此外有些记者存在过度自我表现而忽视现场,两者均缺乏将现场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导致新闻报道的失败。

此外,出境记者衣着与新闻现场气氛不相配套,自我要求过度放松,导致新闻报道效果较差。

以山区森林火灾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其现场较为危险极有可能有生命牺牲,消防官兵付出极大努力和一定的代价将火势控制,对做出英勇表现和伤势较重的战士进行采访,若出境记者着装过度鲜艳而时尚,表现出个人情感的喜悦,则与火灾事件的背景相斥,相反引发观众的反感情绪,使得观众对出镜记者产生其缺乏同情心和真诚心的误解。这种与现场相悖的着装产生了极差的新闻效果,不仅与现场气氛断裂,也会对被采访的人员产生不良影响,预想的新闻效果和镜头画面的现场感大打折扣,因此,记者着装应紧密配合新闻现场。3如何成就一名出色的基层电台出镜记者及其策略

3.1提高学养和素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地方电视媒体接触知识面有限,但不能单纯考虑实际问题,而忽视自我努力学习和进步,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带给媒体从业者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挑战,新媒体技术的更新需要更高的学识和技能,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镜记者应当加强学习和锻炼,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技术和视野,紧跟时代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判,能够给予不断创新的思路和观点,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对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对社会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从而提高对新闻事实的判断能力。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增强对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敏感度,紧跟受众的思想观念和焦点话题。当下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现场画面或场景的事实重复和描述,而是对运用学识和综合能力的集中运用。因此,出镜记者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敏捷的肢体反应能力,灵活的思辨思维,良好的形象塑造,较强的镜头感的跟进,敏锐和明智的评判,带给新闻报道以耳目一新的良好效果。

3.2择机合理的出境。在一定的新闻实时报道的题材和场景中,其过程并不需要以记者为中心,新闻事实和报道是中式镜头所要传达的核心重点。因此,出镜记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技巧,在新闻现场拍摄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机会和时刻,进行现场的解说和报道。首先,伺机出境。一定的新闻报道需要出境报道,则要求出镜记者选择合适的机会和时间,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一定的新闻报道是节目风格而定,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报道无需记者的干预,则没有出境的必要。因此,是否出境,既要看节目本身还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与机会。其二,采访技巧的巧妙使用。新闻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为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出镜记者可加入对现场群体或个体进行实地采访,以谈话和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获取新闻现场报道的最大信息量,这是对人物进行采访时,需要采用一定的采访技巧,提问应注意问题的严谨性,既可以得到关键的答案和信息,避免谈话冗长而无用。采访的同时应当以礼貌的态度待人,做到一个倾听者的角色,给予人物自由发挥的空间,从中获得激发灵感的讯息。因此掌握一定的提问与谈话技巧,在实地报道中尤为重要。

3.3合理控制情感。新闻报道中客观真实性,通过实地报道和一定的评判,是手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即合理的释放工作的激情,又有效控制自己的感情避免煽情、矫情、做作,影响新闻报道和采访的效果。合理控制情绪和感情,需要视一定的新闻场合而定,这同时也是现场感的强烈体现,融入新闻报道的实况当中,同时又不被事实所发生的状况所束缚和困扰,能够在报道的同时及时与现场脱离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才是一个有素养和称职的出镜记者。

3.4充分做好现场报道的全面准备,明确轻重主次。新闻事件已发生状况和时间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别,已发生的新闻事实相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围绕事实背景的方方面面展开材料搜集整理,从而对新闻事件作出明智合理的评判;而现场突发事件,则需要出镜记者保有量好的心态,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同样需要各种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李红玲.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调查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篇2: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记者

随着汉江集团发展战略不断向前推进,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面对着新形式、新任务,汉江集团电视台不仅仅是丰富企业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传播媒介,更要成为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充分发挥企业电视宣传优势,为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服务。笔者就近一年来工作,浅谈自己感想。

一、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发挥好企业电视的宣传教育作用

随着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减员增效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企业内部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面对新情况,企业电视台充分发挥好电视媒体的宣传优势,特别是对职工群众关心的企业面临形势等热点、难点问题,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正面报道,正确引导热点、难点问题,满足了职工群众的需求,受到了广泛欢迎,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二、紧紧围绕汉江集团公司中心工作,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

1、服务大局、服务中心,要为汉江集团公司的发展,深化改革服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服务。作为企业电视人,对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增强时代感,加强对新闻舆论工作针对性和主动性,在宣传工作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在潘口水电站截流工程报道中,汉江集团电视台全员出动,在雨天分四个采访小组全面跟踪报道工程截流进展情况。在工程顺利成功截流当天,电视台负责专班制作和播出截流新闻报道和工程截流实况录像节目,使广大集团员工及时地了解到汉江集团在水电开发项目工程上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树立了企业形象。

电视作为重要的新闻传媒之一,通过电视屏幕,可以形象地向观

众传递新闻信息,以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知器官,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传播迅速,易为人们接受。在每年汉江集团公司召开的“三会”节目报道上,汉江集团电视台为了全面、及时、准确的报道汉江集团公司的“三会”情况,台里面从上至下做了明确分工,确保公司“三会”实况录像能在当天拍摄,当天播出,让广大职工及时了解和掌握汉江集团公司的“三会”精神。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准确把握大局,自觉为企业中心工作大局服务。要把促进企业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作为我们工作的准则和目标。

汉江集团职工大学成功并入武汉市长江工程技术学院,襄樊中心医院和汉江医院的成功合作,电视台在每一次节目的报道上,都坚持自觉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的方针,正面宣传报道,促进了汉江集团改革,维护了汉江集团的稳定,推动了汉江集团的发展。

三、强化精品意识,满足职工的文化需求

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发挥好企业电视台宣传优势的同时,电视台还不断加强企业电视的宏观管理,提高宣传工作水平,推出电视精品,以满足职工的文化需求。

汉江集团电视台通过不断提高采编人员素质,逐步进行设备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中心工作,切实服务企业,认真办好节目,在企业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今年,汉江集团铝业公司为了庆祝建厂40周年,电视台精心组织专班人员负责宣传厂庆活动,从全方位、多角度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制做

了一部反映铝业公司40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专题片《征途》,并制作播出铝业公司庆祝建厂4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实况录像。此次电视台对厂庆活动的宣传报道得到了集团公司和铝业公司领导的好评,同时更加丰富了汉江集团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新形势面前,汉江集团电视台近年来不仅宣传了公司生产、经营、科技进步、挖潜增效、改革、加快发展等物质文明建设中的成就,而且大力宣传了公司以主题教育为手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其新闻节目、栏目、专题片等多次在省、部、委获奖,而且在十堰地区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汉江集团电视台在新闻节目和各类专题栏目的内容和形式上.还在不断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舆论宣传工作的引导水平,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办好节目,真心实意地为职工办实事,关心职工,服务职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企业电视在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篇3: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

在西方的新闻媒体中, 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 决不用其他形式的报道, 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 更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因为在现场报道中, 出镜记者一边采访一边解说, 原生态的现场声音、现场环境以及种种细节, 都在向观众传播信息, 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 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 就在于有现场感。而要完成一次高质量的现场报道, 关键就在于出镜记者, 能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那么, 怎样才能做好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呢?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你绝对不能对着摄像机背词, 因为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 表情永远在想着下一句话”。这是白岩松对央视出镜记者说的一段话。一个优秀的出镜记者, 应该学会在镜头前思考语言、组织语言, 而不是对着开启的摄像机, 把事先想好的串词背诵一遍, 出镜记者不仅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新闻现场的挖掘力。

最好的新闻“在现场”

出镜记者是电视媒体的门面, 重大历史时刻“我在现场”, 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的共识。同样是在新闻现场的出镜记者, 好的出镜记者会带领观众捕捉信息, 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出镜记者千万不要把摄像机变成死的, 记者前方的摄像机, 应灵活变动, 灵活的推、拉、摇、移, 把现场大量的信息传送给受众, 摄像机是带领观众了解现场的最好武器。记者在现场直播新闻, 通过摄像机的镜头语言, 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中, 我们可以看到, 绝大多数的新闻, 都是以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形式出现的。目前, 中央电视台也在采取这样的传播方式, 一档一小时的新闻直播节目, 四十多分钟的时间, 都是以记者现场直播连线的方式进行报道的。

“言之有物”, 不能为了“出镜”而“出镜”。

记者出镜应该选择在最有张力的新闻现场, 不是为了“出镜”而“出镜”, 毫无有效信息的出镜, 人仅对新闻报道起不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反而会让报道大大折扣。“言之有物”的现场报道应该是对新闻现场的描述、提炼和评论。怎样的出镜报道才算是言之有物,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2012年8月4号, 受台风达维和天文大潮的双重影响, 天津市发布了黄色风暴潮预警, 渤海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5米, 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增发了风暴潮Ⅳ级警报 (蓝色) 。同样是报道此新闻的出镜记者,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话语方式。第一位记者的出镜语言是这样的:“我现在是在天津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我身后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忙碌着”。这则出镜报道简单、无信息, 而且还是在重复镜头语言, 这样的出镜报道, 完全是为了“出镜”而“出镜”。第二位出镜记者的报道内容则不同了, 记者选取的报道地点是在渤海湾最大的渔港——北塘渔港。报道内容是这样的:“现在是上午的10点钟, 虽然台风达维还没有登陆, 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了。现在海面上的风特别大, 差不多有六七级。大家来看我的右手边有一个旗杆, 按说这个旗杆已经很粗了, 但还是被风吹的左摇右摆。”虽然出镜语言不长, 但句句都是信息点, 通过记者的感受、描述, 让观众看的清楚, 听的明白。

出镜记者应具备对新闻现场的挖掘力

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 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新闻现场的挖掘力。5.12汶川大地震,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很多记者的现场报道, 在很多记者将残垣断壁, 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 柴静却选择给观众看三样东西, “一枚手表”, “一双军鞋”, “一顶头盔”。柴静以这三样东西为切入点, 讲述了三个动人的故事。细节打动人, 细节感染人, 手表、军鞋、头盔, 这三样东西, 是柴静在灾区采访时无意间发现的, 而就是这样小小的细节, 使得整段现场报道既感人肺腑、又发人深省, 这段长达10几分钟的现场报道, 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精品。

出镜记者不但要具备对新闻现场的挖掘力和控制力, 还要有较好的提问技巧, 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可以为新闻增光添彩, 而一些出镜记者, 由于缺乏对现场的把握能力, 而使新闻报道黯然失色。出镜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现场快速反应的能力, 细节是新闻现场最重要的生命线,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 一定要捕捉打动人心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也决定着一篇新闻报道是否成功。

通力协作相得益彰

出镜需要记者和摄像相互配合, 记者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要和摄像沟通, 把思路和要求告诉摄像, 让画面能最好的表达主题。出镜前, 如果时间充足的情况, 出镜记者可以和摄像预演一下, 这样摄像才能对记者的行进路线、报道内容有所了解, 摄像师“心中有数”, 方能“拍之有物”。

结语

篇4: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 现场环境 电视新闻采访的技巧

新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采访是记者获得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一篇电视新闻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电视新闻的采访。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材料的采集和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活动的起点,电视新闻采访是保证新闻新鲜性、及时性和指导性的基础。新闻工作是以新闻采访作为基础的。一篇新闻作品是以新闻采访为前提和基础的。在新闻业务中,新闻采访是首要的一道工序,是新闻工作的第一环节。没有新闻采访活动,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后续工作就会成为“无米之炊”西方记者鲍勃.福尔曼斯说:“笔头上的功夫差劲点,照样可以当个出色的记者,可是如果不会采访,那就休想当个出色的记者了。”那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电视新闻访前的准备工作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对于采访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采访前应初步掌握新闻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等信息,了解当次报道相关的方针政策,以便准确掌握宣传口径,体现最新

的宣传意图。在采访之前,要对采访主题、采访事件的相关背景甚至在采访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准备。想要得到什么信息,主要采访哪些方面,采访之前,记者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于有新闻报道价值的事件,记者要在采访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该事件的背景有一定的、甚至深层次的了解,只有这样,才会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被采访者问出有价值的问题。新闻事件往往瞬息万变,处于不断地发展中,因此,记者应该在采访之前做好应急预案。

二、重视电视新闻采访的现场环境

电视采访的现场环境对于采访具有重要意义。事件或热点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现场环境直接折射事件发生的各种因果元素。同时,现场环境也直接构成电视采访的内容。懂得如何记录电视采访的现场环境,可以使事件动态化、具体化、生动化,如果在采访中忽略了环境,事件就会变得平面化,这样做出的新闻效果也会显得空洞。善于记录采访的现场环境,意味着能够宏观的观察和把握现场的各种因素。记录电视采访的现场环境是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灵活运用电视新闻采访的技巧

人的活动是电视新闻采访的主体,电视新闻采访是通过采访者与被访者进行直接沟通来完成的。在电视采访的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方式最为为关键。采访者对受访者提问的方法不同,整个采访的效果也会不同。要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采访者要选择合适的提问方法。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根据不同的采访需要,选择不同的采访方法。采访的方法包括开门见山式采访、启发式引导采访、正面激问采访、 隐蔽采访以及即兴采访等。对于不同的受访对象要选择不同的采访方法。对于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社会阅历较多的受访者进行采访,而这些人又愿意接受采访的,采访者可以选择较直接的采访方法——开门见山的采访方法。例如,采访一位大学教授,要通过这次采访了解其研究的某一课题的信息,采访者可以针对其课题的相关信息直接提问。对于一些愿意接受采访,但一看到镜头就紧张的受访者,采访者可以选择采用启发引导式采访。这部分受访人往往是社会阅历较少或者消息比较闭塞,例如学生、农民等。对于这些受访者,采访者要通过启发引导式的采访方式,要逐层深入的引导受访者回答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受访者,例如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或者对于记者的采访不屑一顾的受访者,采访者可以选择正面激问式的采访。如果对于这些受访者,采访者采用其他的方法采访,往往难以让受访者主动地回答问题。通过一些刺激性的提问的方法对其采访,可以使受访者又被动的回答转化为主动地回答,可以使整个电视新闻采访变得事半功倍。电视新闻采访有时难以获得事件的真相,甚至会受到干预和阻碍,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采用隐蔽性采访。这样,记者可以避开一些干扰和阻碍,可以更直接的获得事件的真相,同时,这种采访方法可以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但是记者在采取这种采访方法前,要考虑是否会对社会利益不利、是否违法。如果有损社会公益或者违法的情况下,记者就不能选择此种采访方法。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记者可以采取即兴采访。事件突如其来又瞬息万变,如果对于这些事件不立即采访而是事后采访,那么事件就缺乏现场感,难以吸引观众。即兴采访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现场感、真实感等,这些正是电视新闻所追求的。

四、对受访者保持尊重和平等的心态

电视新闻采访要求记者面对不同的人,可能是乞丐、农民,也可能是企业家、官员,面对不同的受访者,记者要始终保持对受访者尊重,摒弃一些记者因为职业优势所产生的居高临下的惯性思维,以免与受访者产生心理上的隔阂,这样才可以得到对方的尊重,从而获得好的采访效果。另外,记者在采访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受访者,这些受访者可能会对记者抱有不屑一顾的态度,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保持尊重对方的同时,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对这部分人要不卑不亢。记者是事实的象征,不能因为对方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卑躬屈膝,不尊重事实。

五、重视电视新闻采访中的细节

细节是指电视采访现场中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的细微处。电视以具体的形象传情达意,细节是现场的最有力的证据。细节可以刻画人物、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细节是进入人们心灵的窗户。一篇新闻采访往往很短,难以深层次的挖掘人物个性和了解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而从电视新闻采访的细节中,可以发现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内心世界。

细节可以有效的表达情感。细节的突出往往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可以触动人心。人们的情感在细节中可以得到很好地体现。一个细节胜过成篇累牍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时,地震现场满目疮痍,死伤人数众多,大量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纷至沓来,至今很多报道人们早已忘记。而一位女警官抱着一个孩子喂奶的报道却深入人心,这就是采访者把握了细节,这一细节给人们很大的感情触动和冲击。这就体现了细节在采访中的重要作用。在电视采访中,一个好的记者往往很重视把握细节。细节在表达个人观点、情感、愿望、态度等方面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一篇电视新闻采访要不断的发现和把握电视新闻现场的细节。

参考文献:

[1]汪晓颖.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J].新闻传播,2010(6)

[2]刘剑,祁晓菁,李媛.电视新闻采访的环境和细节[J].新闻前哨,2011(6)

[3]穆婷婷.论电视新闻采访的技巧[J].安徽文学,2011(11)

篇5:如何做好新闻策划

一、引言在当前国内外新闻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媒体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在新闻实践中独占熬头、占据优势地位?新闻策划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宝,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在激烈竞争中制胜的首要条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伟大的实践》系列报道便是一组成功运用新闻策划达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的范例。笔者认为,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新闻策划一般包括策划者、策划目标、策划对象、策划手段、策划成果。新闻策划不是凭空的臆造,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它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活动,这种主观活动是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活动后进行的,是在坚持事实第一性的原则下,新闻工作者意识能动性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充分反映。这些信息包括对采访对象各种新闻要素的了解,对各种报道手法和技巧的运用,对本单位、本地区、全国以至世界范围新闻单位对同类或相似报道的历史资料的掌握。

二、新闻策划的必要性对于新闻报道策划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新闻策划是媒体竞争的需要。当前,网络正在以异常迅捷的速度向前发展,猛烈地冲击着传统媒体。激烈的新闻竞争促使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发生很大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策划的作用被凸显了出来。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无法在时间上抢先,只能通过在新闻报道中的精心策划,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媒体的整体形象,最大限度地开发新闻资源,以更多更好的报道吸引受众,从而树立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品牌效应。其次,新闻策划是媒体追求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人们任何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新闻策划也不例外。设想一篇没有经过策划的新闻被报道出来,它既没有考虑受众的利益和兴趣,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必定是一次不成功的新闻报道,不仅谈不上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另外,新闻策划对于新闻采编、新闻实践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激烈的竞争中,任何一个媒体都要在新闻策划上下功夫,任何一个媒体工作人员都要学会策划、搞好策划,把新闻传播工作搞得更好。对于网络记者来说,他们无论在文字编写、摄影、摄像、计算机方面,还是在把握导向、新闻敏感、新闻采写方面,都有很好的功底,新闻策划使他们学到了更多的本领,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传统媒体加强新闻策划,经常策划一些重大报道,可以让编辑、记者进入许多新的领域,在艰苦的调查、研究和思考中得到锻炼。

三、新闻策划的巧妙运用当我们判断新闻报道的策划是否成功时,不仅要看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夹叙夹议、抒情、评议等多种表现手法,融新闻、评论、专题、记录片等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于一体的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视报道形式。对于一些新闻题材的策划,特别是那些具有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重大报道,更要策划到位、采访到位、编辑到位、点题到位,经得起推敲。因此,当我们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新闻报道进行有效的策划,那么呈现给广大受众的必将是一部上等之作。下面就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一档关于深圳特区发展的重大成就报道为例,研究其在新闻策划方面的成功之处。《新闻联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从2000年8月26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伟大的实践》(共8集),相继推出《深圳特区今天20岁》、《高科技托起新深圳》、《把城市建在花园里》、《特区劲吹文明风》、《深圳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党旗红、特区兴》、《深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大开放带来大跨越》,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一从新闻策划的主题来看,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深圳特区20年,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战略方针取得重大成就的典范,其政治性、历史性的意义都是独特的,正如总书记所说:“深圳以及其他

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带来的伟大成就的一个生动反映,是我国二十多年来实现的历史性变革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有力例证。”因此,央视该档节目的负责人深刻把握报道主题,认为关于深圳特区二十年报道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主要是起典型和示范的作用,策划该报道就是为了使广大读者对特区的发展和二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系列报道《伟大的实践》奏响“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以电视新闻的形式在客观上回答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有效运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获得丰收”等重大理论问题,达到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政治要求,这也是这组系列报道策划成功的关键所在。二从新闻策划的选题来看,具有宏观的概括性。《伟大的实践》这组报道在选题上避免面面俱到,而从大处着眼,突出重点,努力在报道内容的宏观控制上做到“以一证多”,从而在内容的选择上做到“以一求多”。深圳20年,内涵深刻、包罗万象。8集新闻节目各有侧重。开篇《深圳特区今天20岁》重在展示今日深圳英姿,从宏观上报道特区的伟大成就;《高科技托起新深圳》以事实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报道深圳经济的高起点,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把城市建在花园里》报道深圳这一新兴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新观念和新成就,展示了深圳的环境美;《特区劲吹文明风》报道了特区人的精神文明风范,展示了深圳市民的心灵美;《深圳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问题,对深圳进行解剖,生动地总结了特区的实践经验;《党旗红、特区兴》重点报道了特区在党的建设这方面取得的成就,表达了深圳特区是党领导下的特区这一重要观点;《深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紧密配合中央精神,体现了最新的时代主题;《大开放带来大跨越》做足“开放”的文章,重点报道深圳勇于开放和敢闯的特区精神。这些报道总体上突出了深圳特区的“特色”,举一反

三、发人深省。这组系列报道策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人们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更加详尽的了解深圳特区这20年来在经济、科技、城市风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三从新闻策划的参与人员来看,具有群体性。《伟大的实践》这组系列报道可堪称是一部集体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前期策划、采访与后期编辑制作,参与报道的人员付出了大量心血。为高质量地完成宣传任务,报道者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详尽的新闻策划方案,并在实地报道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修改。记者编辑发扬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夜以继日、不辱使命,使得这组系列报道在整体上质量整齐,形成声势。另外,在刊登大量文字信息的同时,还适当的配有一些精选的图片等传播符号作用于读者的感官,使读者对报道对象产生感性认识以及视觉形象。总之,在重大成就报道这类电视新闻中,《伟大的实践》的独到之处就是有创新、有特色。该组节目在声画语言的运用上十分丰富,发挥了电视传媒的优势,既有宏观场景的航空拍摄、记者多点现场报道,又有鲜活的细节与故事表述、人物采访,可视性和感染力都很强。尤其是开篇《深圳特区今天20岁》,气势恢弘、画面精美、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使人耳目一新。总体上,这组系列报道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富于视觉效果的形象来说话,从而使政治性极强的主题性成就报道有了很强的吸引力。这不能不说是其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的巨大作用。

篇6:如何做好新闻人物报道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那么,什么样的人物能成为新闻,成为报道对象?采访有没有通则可言?我们如何采访如何写作?笔者在此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下体会,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三种人物能成为新闻

根据一个人物之所以值得报道的原因和人物自身的新闻价值,笔者认为可把人物报道分为名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

(一)名人任何时候都是新闻,其价值在于人格魅力和他们的事业成就,他们的出现就是一条新闻。当然这也要抓住他们身上的亮点做出有特色的新闻,否则就只能沦为一般的四五百字消息了。

(二)公共人物因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具有新闻价值,其价值在于公共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

这些人物包括官员、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他们本身的新闻价值不大,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或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公共性,所以他们在新闻事件中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

(三)普通人物因为经历和遭遇而成为新闻,其价值在于他的故事性。

如2004年,笔者采写的系列报道《张剑欲转让青春救治女友》一举获得2004全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2004年3月,记者偶然获悉了张剑不离不弃照顾女友的荡气回肠爱情故事后,立即从多角度深入采访了张剑这一普通人物的心理历程和事情经过,并陆续采写了近30篇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江苏卫视等先后闻讯来徐进行采访。最后,张剑的爱情故事入选央视举办的“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采访的通则

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采访有没有可以通用的技巧?在采访中,我们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式的预约采访,一种是突发式的即兴采访。前者需要充分的准备,后者需要机智、需要一语中的的提问能力。

先说说常规式的预约采访,它的准备工作可从以下着手:

(一)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他的生平、价值观、作品、业绩,特别是最新的动向,可能的话请他提供一些材料,或请他建议寻找哪些有用的材料。

(二)拟定采访提纲,设计问题。问题的拟定是建立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上的,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琐碎,最好是在拟定问题时,要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围绕主题和采访目的设计问题。

至于即兴式的采访,更多的是在记者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偶遇采访对象。这种采访比预约式采访难度大,它要求记者一句话问住对方,或者引起对方说话的欲望。

(一)准备是同样需要的。这种准备可能更多的是平时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有意无意的关注,当然如果有个预判,平时做些资讯收集自然更好。

(二)因为事先没有设计问题,最好根据当时的场景提问。

(三)抛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吸引被采访者的注意力。

采访注意要点

有技巧的新闻人让采访看起来很容易。他们很快地让他们的受访者如鱼得水,而且鼓励他们自在地说话。他们的问话会诱导出答案,而且倾听他们在说什么,在他们听的同时,已经在想下一个问题,同时把刚才所听到的,与他们对背景资料的研究所得加以融会贯通。

他们从漫不经心的人口中诱出答案,套住口若悬河的人,让紧张的受访者稳定下来,认清捏造的事件,查证不清楚的事。他们让采访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如果新闻学是工艺品,那么采访就是一种艺术。其中也有许多不相关的技巧需要娴熟掌握。采访就像学开车一样,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练习,平稳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变得很自然。对于采访的学习也如同这般。

笔者以为,采访人物之前可做到以下几点:

计划:基本上是你要知道,你想要知道什么,接着规划你的问题,或准备话题。

研究:在会见你的采访对象之前,尽你所能地找出有关他的资料。有时候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前准备能加强你的知识,而且在采访经济、政治新闻时更是必需的。

倾听:不多说话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做出好的采访———沉默真的是金。

同情:这并不是指你必须喜欢你的受访者,而是你要深入了解他们,而且查明你的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四大原则支撑了所有成功的采访。

另外,你一直要记得:受访者是主角;保持怀疑的态度而不是对立的态度。人物报道的两种写法

人物报道的写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话体,一种是叙述体。

(一)对话体。对话体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物报道的题材,它有三大优势:讲究对话的精彩;基于对话者能说会说,或者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被访者极具个性;新闻事件或被访者极具争议性。

篇7: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记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闻宣传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经验,谈一谈在新形势下基层单位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一、把握好大局,保证良好的舆论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为企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人们与时俱进,是每位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责任。首先,把握主题,紧跟时代,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团结、教育、鼓舞群众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其次,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实效性。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区分不同层次,制定相对稳定和比较系统的教育内容,在坚持正面宣传先进的同时,适度地报道反面典型;第三,面向基层,齐抓共管,拓展新闻宣传工作的覆盖性。新闻宣传工作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特点,涉及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及社会的每一个群体和个人,把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来实施,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第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体现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示范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高低,形象的优劣对新闻宣传工作本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就必须具有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个人品德素质。

二、工作中要有“三心”的素质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采访是整个写作过程的第一步,稿子写的好与坏,采访是关健。特别是基层工作的通讯员,如何将稿子写的真实和讯速,新闻工作者必须有“三心”。

1、有热心。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想多上稿,必须对新闻工作有热心,每次去采访不能怕路途遥远,不能怕严寒酷暑,特别是吃了“闭门羹”时不能放弃。

2、有耐心。基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工作中,因不是专业新闻记者,采访时有的被采访对象相当不配合,这时就需要有耐心寻找、等待新闻采访的切入点。

3、要细心。基层新闻工作者在每次采访的某个对象时,都是先写好采访提纲才去,但往往在采访时经常遇到意外事件发生,采访往往不按照提纲走,这时就需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来帮助你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三、将新闻工作压力变动力

近几年,企事业单位在考评干部、员工工作能力的时候,都以年初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来衡量,不合格者进行末尾淘汰,使得基层新闻工作者感到自身压力大,如何将这压力变为动力呢?第一,发挥群体力量。基层新闻工作者杂七杂八的事多,就得经常与领导干部、职工群众联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力量。对发生的新闻和采取的新措施,其本人不在的情况下,积极给提供信息,使新闻工作成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的精神家园;第二、别忽视常规新闻。新闻工作年限长的基层新闻工作者都有一个毛病,对身边常规新闻熟视无睹,所以,基层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改变思维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第三、勤看报勤关注媒体勤观察。基层新闻工作者在动态新闻不放松同时,要经常静下心来看报上网,根据报纸和其它媒体所登体裁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去采写。

四、注重四个要求

在基层经营性机构中,各行都有许许多多业务发展亮点、经营管理创新、先进人物事迹要宣传报道,关键是新闻通讯员要善于挖掘,掌握尽可能多的素材,准确撰写和及时报道出去。

1、要求善于挖掘。新闻在于“新”,这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要求新闻通讯员要具备从日常工作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

2、要求准确撰写。准确是宣传报道的生命,是对宣传报道的根本要求,因此把握好宣传稿件的准确关。一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地报道;三是严格审稿程序。

3、要求及时报道。基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较强的宣传报道敏感性,能够做到第一时间知道、第一时间采访、第一时间报道,使宣传工作达到实效。

篇8:基层电视记者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1 积极发掘当地新闻资源,改变传统播报方式

基层新闻记者想要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工作,就要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呈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以小见大”“把小做活”是基层电视新闻的采编方向。基层电视记者应积极的从过去陈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将最鲜活、最切合实际的新闻奉献给民众。真实是新闻的基础,最真实生动的新闻来自基层,记者只有不断的深入基层,才能将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摄入到自己的镜头中。基层新闻必须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公信力,才能深得观众的喜爱。

基层新闻不应脱离基层的实际,而是要将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新闻纳入到新闻中。可以说,这一目标正是践行了基层新闻报道中力求“三贴近”。基层电视记者应将镜头更多地对准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多报道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实践证明,电视新闻把笔触伸向受众关心的社会生活,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充分发掘地方新闻资源,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2 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增强新闻稿件的吸引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基层的新闻记者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把简单的事件以独特的视角展示给观众,才能得到认可。采编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采编人员应不断创新与探索。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也是该新闻节目能否受到观众喜爱的重要标准。

新闻具有时效性,需要基层电视记者不断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基层电视台提倡记者现场报道,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因此,适时的采用同期声并在新闻剪辑的过程中,拍摄和保留现场的同期声,突出新闻的现场感及真实感。此外,对于一些会议新闻,应在播报的过程中穿插部分资料素材,避免图像单调。基层新闻的现状主要是新鲜、生动的画面少,特别是一些记者抢拍、抓拍的镜头极少,大多是摆拍的;摄像者一般都是以自己平视的角度拍摄,没有正拍、侧拍、背拍或仰拍、俯拍的变化,缺乏立体感,再加上摄像不稳,画面晃动,构图不对称等,使人不能从图像画面中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不注意景别的运用,深度报道的摄像中不注意利用远景、近景、中景、全景及特定的不同变化来深化主题,因为不同的景别呈现不同的空间范围,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表现意义,这一点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往往被忽视。

当前的基层民生新闻节目多是以短新闻为主,受众大多是农民,因此,采访者应追求本色的表达方式,在制作上精益求精。此外,民生新闻应不断推陈出新,报道的问题及关注的角度应时刻紧贴百姓,才能让老百姓爱看。民生新闻只有真正关系到民生百姓生活中所做、所遇、所想、所感,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基层记者应注重观察和反映百姓的实际生活,才能不断探索出适合民生特点的报道视角。面对社会生活中千千万万的社会现象问题时,不应急于议论,而是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这些社会问题,应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民生新闻节目的公信度及收视率。

3 提高新闻素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电视新闻与综艺娱乐节目有较为本质的区别。客观真实是基层电视新闻首要的标准。可以说,做好民生新闻必须提高新闻的专业素养,对基层电视记者而言需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较高的职业素养及较高的个人素养。政治素养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即在基层电视新闻中建设一批政治思想过硬的记者,这对基层民生新闻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现在的基层电视记者来说,要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刻以党的政策为导向,在民生新闻采编的过程中力求客观、公平、公正,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期,电视新闻新闻记者应具备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引导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基层电视新闻记者应时刻保持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于基层民生新闻来说,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能够让观众及时了解当前的社会动态。个人素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达到一定的水平。目前,民生新闻行业,多数基层电视记者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但也有少数人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为了利益去扭曲事件、制造虚假的报道,这极大地损害了基层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当今社会背景下,记者的采访方式也在发展变化,但在不断的变化中存在两类较为普遍的现象:多数记者过分依赖网络信息资源,甚至直接将网民的话进行改编引用,而没有对这些信息资源做应有的考证、筛选;新闻稿件形式大致趋同,多是材料与数据的拼凑,根本没有去现场进行采访,仅是通过热线电话,向观众索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通过想象写出新闻稿件。这一做法使得新闻报道失真,导致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因此,对于基层电视新闻工作者而言,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身处基层,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民众的生活,充分利用基层的优势,将新闻取材定位于人民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上,并立足于新闻的服务功能,对报道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基层新闻的真实、有效性。

4 结语

在当今媒体技术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做好民生新闻工作必须不断发展创新,才能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占据有利地位。笔者作为温岭广播电视台《民生在线》和《看温岭》栏目的编辑,认为基层电视台记者应着重提高综合素养,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及新闻的敏感性去挖掘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与此同时,还应在报道中积极注意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及内容,提高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摘要:民生问题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之一,党中央的方针战略也以民生为主,积极为大众建立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所以,许多地方电视台已将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是当今基层电视台记者应做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探究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关键词: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卫平.地方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J].科技传播,2014,(3).

[2]吴天祥.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融合[J].新闻世界,2011,(9).

[3]林良宏.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工作[J].中国科技传媒,2014,(10).

上一篇:招标申请函下一篇:抓管理 提质量 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