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2024-05-11

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共6篇)

篇1: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如何做好新闻人物报道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那么,什么样的人物能成为新闻,成为报道对象?采访有没有通则可言?我们如何采访如何写作?笔者在此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下体会,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三种人物能成为新闻

根据一个人物之所以值得报道的原因和人物自身的新闻价值,笔者认为可把人物报道分为名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

(一)名人任何时候都是新闻,其价值在于人格魅力和他们的事业成就,他们的出现就是一条新闻。当然这也要抓住他们身上的亮点做出有特色的新闻,否则就只能沦为一般的四五百字消息了。

(二)公共人物因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具有新闻价值,其价值在于公共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

这些人物包括官员、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他们本身的新闻价值不大,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或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公共性,所以他们在新闻事件中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

(三)普通人物因为经历和遭遇而成为新闻,其价值在于他的故事性。

如2004年,笔者采写的系列报道《张剑欲转让青春救治女友》一举获得2004全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2004年3月,记者偶然获悉了张剑不离不弃照顾女友的荡气回肠爱情故事后,立即从多角度深入采访了张剑这一普通人物的心理历程和事情经过,并陆续采写了近30篇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江苏卫视等先后闻讯来徐进行采访。最后,张剑的爱情故事入选央视举办的“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采访的通则

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采访有没有可以通用的技巧?在采访中,我们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式的预约采访,一种是突发式的即兴采访。前者需要充分的准备,后者需要机智、需要一语中的的提问能力。

先说说常规式的预约采访,它的准备工作可从以下着手:

(一)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他的生平、价值观、作品、业绩,特别是最新的动向,可能的话请他提供一些材料,或请他建议寻找哪些有用的材料。

(二)拟定采访提纲,设计问题。问题的拟定是建立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上的,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琐碎,最好是在拟定问题时,要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围绕主题和采访目的设计问题。

至于即兴式的采访,更多的是在记者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偶遇采访对象。这种采访比预约式采访难度大,它要求记者一句话问住对方,或者引起对方说话的欲望。

(一)准备是同样需要的。这种准备可能更多的是平时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有意无意的关注,当然如果有个预判,平时做些资讯收集自然更好。

(二)因为事先没有设计问题,最好根据当时的场景提问。

(三)抛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吸引被采访者的注意力。

采访注意要点

有技巧的新闻人让采访看起来很容易。他们很快地让他们的受访者如鱼得水,而且鼓励他们自在地说话。他们的问话会诱导出答案,而且倾听他们在说什么,在他们听的同时,已经在想下一个问题,同时把刚才所听到的,与他们对背景资料的研究所得加以融会贯通。

他们从漫不经心的人口中诱出答案,套住口若悬河的人,让紧张的受访者稳定下来,认清捏造的事件,查证不清楚的事。他们让采访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如果新闻学是工艺品,那么采访就是一种艺术。其中也有许多不相关的技巧需要娴熟掌握。采访就像学开车一样,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练习,平稳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变得很自然。对于采访的学习也如同这般。

笔者以为,采访人物之前可做到以下几点:

计划:基本上是你要知道,你想要知道什么,接着规划你的问题,或准备话题。

研究:在会见你的采访对象之前,尽你所能地找出有关他的资料。有时候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前准备能加强你的知识,而且在采访经济、政治新闻时更是必需的。

倾听:不多说话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做出好的采访———沉默真的是金。

同情:这并不是指你必须喜欢你的受访者,而是你要深入了解他们,而且查明你的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四大原则支撑了所有成功的采访。

另外,你一直要记得:受访者是主角;保持怀疑的态度而不是对立的态度。人物报道的两种写法

人物报道的写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话体,一种是叙述体。

(一)对话体。对话体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物报道的题材,它有三大优势:讲究对话的精彩;基于对话者能说会说,或者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被访者极具个性;新闻事件或被访者极具争议性。

(二)叙述体。叙述体也有三大优势:讲究故事架构;叙述自由,易于表现主题;便于穿插背景材料。

篇2: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当前,广播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如何发挥广播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在媒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成为广大广播人急于去做并应当解决的焦点问题。我认为广播记者可以在突发新闻、突发报道方面下大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快”的优势,赢得最快的时效,以求在竞争中胜人一筹。本人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就广播记者如何处理好突发新闻的报道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见解。

近年来,笔者仔细留意并收听了国内各大电台的播出新闻,发现突发新闻报道正在成为各台广播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浙江之声电台在08年10月14日开设了《新闻110栏目》,在每个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九点到下午的五点整,安排了五个小时时间,和省内的地方电台互动,专做突发新闻的报道。这个栏目开设起来后,浙江之声的收听率直线上升,受众范围也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正确认识和理解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对出乎人们意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例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空难,火灾,车祸等),突然爆发的战争,突然生变的政局,不期而至的天灾(地震,海啸等)的报道。

突发性是突发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突如其来,毫无思想准备。而如果一条新闻的发生过程是循序渐进而非在瞬间发生,即便出乎人们的意料,也不是突发新闻;同样,如果一条新闻是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的,但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事先已经被意料到,也不是突发新闻。

事件性是突发新闻的又一个特点。所谓事件性,是历史上、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这里主要强调“不平常的大事情”。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突发事情不少,因为许多事情不是“大事情”,构不成事件,因而不是突发新闻。与事件性相关联的是突发新闻必须具备新闻性。时效性是突发新闻的核心。正由于它发生的很突然,时间慨念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类新闻都要清楚表达准确的时间慨念,几月几日,几点几分,甚至几秒发生了什么事,就是这个道理。突发新闻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出乎人们的意料,因而也是多变的。突发新闻的发展过程瞬息万变,不好预测。在前一个小时或几分钟里是新闻,转眼就会变成旧闻,又有新闻发生,这也构成突发新闻的特点。

一条突发新闻,通常有四个现场。以火灾新闻为例:烈火升腾是第一现场;火起之后人员疏散以及自发救火是第二现场;消防、救护车赶到并实施救援,是第三现场;伤员在医院,火灾清理完毕,是第四现场。作为一名记者,你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现场,争取赶到四个现场里面,更靠前的现场。比如,有人在大街上

打架,或者群众在街头抓住了小偷,如果广播记者当时正好在现场,采制到了同期声,那么这会是一条很鲜活的现场新闻。如果别人打架结束,小偷已经被带上车了,那么你采写的这条新闻就会比较平淡了。遇到突发新闻广播记者该如何正确处理并把它做好

由于突发新闻往往是短时间甚至瞬间以内,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第一,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畅通的新闻信息渠道,只有具备这个渠道,才能做好突发新闻。如果没有畅通的新闻信息渠道,几乎不可能做好突发新闻的报道。而对于这点,笔者在报道甬台温铁路黄岩段坍塌事故的新闻时,深有体会。2008年8月21日上午6时50分左右,还在睡梦中的笔者接到了消防部门通讯员的电话,说6时40分左右,在黄岩南城街道金寺堂村,在建的甬台温铁路发生桥梁坍塌事故,有施工人员被埋。听到这一消息后,笔者意识到这是一条新闻价值较高的突发新闻。马上睡意全无,立刻起床在第一时间驾车来到事故现场。在简单了解了事故发生时间、当时的施工人数、目前被埋人数以及人员伤亡等基本情况后,笔者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第一位媒体记者连线发布了这条新闻。随后,根据现场营救的进度情况,又发出了多条现场连线报道。这次经历让我感到“关系网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新闻关系网络”也是新闻资源,靠日积月累的培养和编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有平时的积累,即使有突发新闻发生,但是到你手里的时候已经不是突发新闻了,或许已经变成了旧闻。

第二,在突发新闻现场,记者必须要保持清晰的思路,清醒的头脑。记者在赶到突发新闻现场之前的路上,心中对这个事件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图谱,只有这样,才能在你到达现场后,直奔有效采访对象而去,尽量避免在无效的底层采访对象身上耗费时间。笔者认为,记者在赶到现场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了解,基本确定事件大小、性质,然后,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采访对象,了解到突发新闻的基本情况,在第一时间内发连线报道,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快”的优势,或许,你发的就是头条新闻。还记得刚进单位那年,有一次甬台温高速公路上一辆运载化学物品的槽罐车发生了翻车事故,车上的化学物品发生了泄漏。接到这个采访通知后,笔者马上乘车来到了事故现场,发现高速交警、消防等部门人员正在对事故车辆进行喷水、施救,救护车停在路边等待接送伤员,双向两个车道中间的停车带上有许多人在围观。当时,由于缺少经验,笔者的大脑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应该先从哪里着手,也不知道应该找哪些人采访,也没有想到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将消息发布,更没有想到做连续报道或者跟进报道,最后,只是做了一篇简单的录音报道在本台播出。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在去采访之前,心里对这个事件能有一个清晰的采访图谱,那做这个突发新闻的时候就能胸有成竹,不至于那么慌张,乃至无从下手。

第三,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记者的状态决定突发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和突发新闻是浑然的整体,记者的亢奋状态决定突发新闻稿件的状态,四平八稳、不紧不慢地去抓

突发新闻,断然不再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记者一定要到现场,一定要立足于“抢”。“抢”是什么感觉? 就是动若脱兔、奋不顾身,具有老虎见到猎物一样的快感,瞬间激活所有潜能,保持昂扬状态。

第四,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对新闻要素的拿捏要懂得如何取舍。新闻要具备五个“W ”是常识,不论是普通新闻,还是突发新闻,记者理所当然该不遗余力地搞清楚新闻的所有要素。但由于突发新闻的突然性和多变性,在广播报道突发新闻的实践中,广播记者很难把新闻要素找齐全后再发稿。所以不必过分追求齐全的新闻要素,内容宜粗不宜细,这是突发新闻的突然性和广播“快”的特点决定的。第一时间能得到多少新闻信息,第一时间随时发布。

第五,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而不正确的舆论引导,容易造成民众思想和行为偏激,舆论引导一旦失误,会酿成不可设想的后果。2007年2月4日凌晨1时43分,黄岩区东城街道绿汀路224号发生一起特大火灾,17人死亡,6人受伤。由于伤亡人数多,影响面大,一时间,黄岩坊间议论纷纷,人心惶惶。火灾发生后,笔者所在的台也在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是报道的重点放到了各级政府对这一事件的高度重视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受伤人员的救治、死亡人员的妥善安置等等,让这些受害者的家属情绪稳定下来,配合政府做好善后工

作,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种突发事件面前记者一定要实事求,正确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配合政府做好工作,使事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篇3: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报道

关键词:电视新闻,重点要求,报道

1 电视新闻的种类

电视新闻的类型有七种:一、省领导调研:突出省领导的主体位置, 处理好省市领导的位置。景别要有变化, 要有空镜、过渡画面。二、会议新闻:突出实质性内容, 有效信息, 行业会议要抓实质性内容, 标题不要以会议命名。会议报道存在的问题: (1) 重程序, 而言之无物; (2) 面面俱到, 无重点; (3) 要附资料画面。三、主题报道:题材要从政策上把握, 采制上要找好切入点、找好典型、抓好细节、讲好故事、点面结合。四、经济报道: (1) 选题要抓取本地亮点; (2) 要贴近百姓生活, 宏观的报道从百姓生活切入; (3) 多强化分析, 要有深度; (4) 多打比方, 多用对比, 少用数字。五、节日报道:要有特别、要有特点、避免雷同。六、动态消息:灾害事件、竣工。不要漏报, 要及时、现场感要强、记者出镜、同期声采访要在现场采制, 突出时效性。七、社会新闻:新人、新事、新风尚。

2 主持人出现场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主持人现场着装、形象、语言要昂扬向上;同期声采访要精练、自然;画面细节必须有背景声;语言有华实、忌空泛;“巧”字上做文章。

3 新闻写作和拍摄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1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新闻不等于宣传, 宣传不等于新闻。新闻是传播新近和正在发生的事实, 宣传是主观意图观点、观念的扩散。简单的说:新闻是讲事实、宣传是讲观点。讲事实有没有宣传意图?有, 但必须包含在事实里, 不能说出来, 是有形的事实, 无形的观点。越高明的记者越善于把自己的观点藏在事实里。 (倾向性观点有时要借别人的口表达出来, 而不是记者自己直接说出来) 。

常见问题: (1) 开头不写事实, 而是“戴帽”。为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这个“为了”就是帽子, 大多数情况都不必要戴帽子, 能不能“为了什么”要看事实, 所以新闻开头要直接写事。“落笔先写事, 去掉宣传味”。 (2) 导语中加一个套子, “上、中、下”例如“在XX基础上”“在XX改革潮流中”把鲜活的事实压住、框住了, 八股味十足。 (3) 结尾穿靴子。新闻的结尾应该是事实说完就结束, 不要再提希望、表决心, 这种尾巴非常讨厌。 (4) 胡拉乱扯、生硬联系。把宣传精神强加给新闻事实, 而不顾客观事实, 本身包含什么思想。总之, 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就是强调在落笔时要写事实, 要去掉宣传味。

3.2 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事实分为两类, 一类叫普通事实、一类叫新闻事实, 即新鲜的、不同于一般的, 有特点的事实。

要把新闻事实抓好, 在电视新闻中, 关键是写好导语。

从新闻记者的思维看, 首先应选择新闻事实, 然后考虑从哪个角度表现事实, 即写好导语, 再次是选择新闻由头来引出所要表现的事实。

毛泽东引用古人名句给导语下过一个定义:“立片言, 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只言片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就是一篇之精华。

写作导语常用的方式: (1) 叙述式:这是电视新闻中最常用的方式, 用叙述的方式, 三言五语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说出来, 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东西放在第一段。 (2) 提问式:自问自答, 通过自问点出最关键的问题, 然后回答, 很吸引人。另外, 当某件事或某种现象在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 争论不休时, 通过提问使你警醒。 (3) 引语式:会议新闻最常用的方式, 即引用讲话者讲的一段最重要的话, 领导视察、调研时, 常用这种方式做导语, 衡量所谓最重要的话有一个标准:那就是“领导认为重要, 群众认为需要和关心”用这个标准去搜索, 很容易找出这段引语来。

总体而言, 导语写作有以下诀窍:筛选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要突出主体要素;语言要简洁, 最好用单句, 说清楚就行;新闻要素不要全了, 有的要素可以后面交代。

3.3 新闻与人物的关系

用新闻的形式, 报道先进人物或先进典型拍好不容易, 拍得感人更不容易。

3.3.1 拍新闻人物要有新闻由头

人物的先进事迹很多, 但是从哪入手、选择、切入点很重要, 要选择人们关注他的事件作为由头、作为引子, 这样就和群众有了贴近性、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3.3.2 要写主体业绩, 而不要给人物做鉴定

用新闻的形式选取这个人物最主要的一两个事迹, 把人物的整体风貌表现出来, 用骨干事迹把人物立起来。

3.3.3 要讲究结构技巧

提倡从故事入手, 大多数成功的人物新闻作品都是从讲故事入手, 客观上所有人都容易被故事所吸引。讲故事一定要有情节, 而情节中一定要抓细节, 故事要通过情节来推动, 而好的细节能丰富情节, 使人印象深刻。这种细节在电视新闻中可分为:文字表述上的细节, 如十进家活动抓逃犯, 公安人员15次到某个逃犯家, 逃犯家属5次落泪等, 罪犯最终投案自首。再一个是表现任务细节的画面, 如爱民书记于波粗壮手的特写, 他上山擦汗, 端起农家的碗喝井水的细节, 既表现气氛, 人物表情又真实, 又能表现领导深入基层的亲民作风。这样的细节有两个作用:使人物丰满、真实;丰富画面剪辑。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创作三要素: (1) 选取典型场景。 (2) 表现典型事件。 (3) 捕捉典型细节。

3.4 新闻与语言的关系

毛泽东讲新闻语言运用有三个词, 叫做准确、鲜明、生动, 这三个词概括了新闻语言的特征。要准确生动的表现事实、说明观点。

官语在这里特指文件中、报告中、会议式的语言。当然, 作为喉舌是要讲官话, 但是官话不能太多, 即使讲官话, 也是留给书记、市长在某种正式场合讲, 其它情况不宜在新闻中采用过多的官话。

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结合点: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链接是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方向之一, 也就是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解读。

(1) 关注点不同。首先时政活动是民生记者的一个新闻信息来源, 民生记者的关注点应该不同, 不能像时政记者一样。进行时政类报道, 而首先应关注这个时政信息, 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老百姓最关注其中什么信息。 (2) 侧重点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时政要报全局性、指导性、全面准确的信息, 而民生要报其中老百姓最关切的、最关心的, 而不能报程序性的领导讲话。 (3) 出发点不同。既要选择不同的新闻由头, 民生新闻要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 从情节性的新闻由头出发。

4 新闻策划有关事项

电视具有视听兼备, 声画结合的特点, 合乎人们的认知和接受的本能, 是更加人性化的一种传播媒介。

篇4:如何做好校园新闻报道

关键词:校园新闻;深度报道;采访

一说到校园新闻,一般理解为校园里发生的新鲜事、有趣事。正面的有某某学生攻破科研难题,“神童”出现,校园志愿者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志愿工作;负面的如学校治安不好、校园偷盗问题

等等。

一、思考:要从“记者被狗咬”想到“校园是否准许养狗”

《纽约太阳报》博加特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描述对于校园新闻来说是不确切的。

现如今网络及时、海量的新闻信息使报纸削减了传统优势,更不用说半个月、一月一期的校园报纸。受众选择报纸的理由也随之发生改变,受众对报纸的期望更多地倾向于新闻报道的深度与

宽度。

热点新闻深度化报道是这一观点的可行办法,它大多有三个

特征:时效性、多数性、关键性。要想抓住好热点题材,校园新闻记者首先要有敏锐的嗅觉,要在第一时间里感觉到热点所在,在第一时间里搜集到最多的相关信息,准确地抓住新闻事件的报道点,及时地把握住新闻报道时机。

同时新闻记者要有平民视角,这里的“平民”指的是校园中的广大师生和员工。因为校园新闻热点通常是广大师生员工有所见、有所思、有所议的新闻事件,所以校园新闻记者要从广大师生员工的心态和角度出发。

二、采访:重视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在校园新闻采访中,不外乎要采访的问题就是举办此活动的

初衷与意义,形式则是找来一位负责此项活动的老师访问其举办活动的意义,搜寻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谈谈参加活动感想,不难看出其同质化倾向特别严重。

例如,《沈阳师范大学报》的文章《华商晨报记者进校园》与《华商晨报》的文章《本报十佳记者进校园》相比,前者更多的是对现场气氛的描述,而后者是大量采访所得到的学生的直接引语。“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姜同学说:通过与社会媒体的记者零距离接触,使我明确定位了新闻记者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也使我明白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我现在应该锻炼与提高自身哪些素质,才可以为我以后工作做好准备。”众多学生表达了自己对记者职业的理解,使文章有很强的贴近性和可行性。

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校园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不是一条简单的消息就可以概括的,同样是学生活动,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校园新闻采访要多发现背后的故事,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

三、写作:走出“周期性”,新闻写作有新意

都说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大家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特别是在校园中,事件的发生是以学年度为周期的。有些内容的反复采写,久而久之会严重削弱了高校新闻的可读性,这就需要形成特有的风格和个性。通往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报道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每年三月、九月报道学生开学,一月、七月学生考试,辩论会、迎新晚会、学生干部改选都是每年的“传统”,其在时间、事件上都带有周期性。每年都有运动会、社团纳新、教师节,如果新闻报道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是选择新的角度和切入点,将会毫无新意。从人物、事物、问题的侧面入手,给读者新的信息,让读者得知今年的辩论赛涉及了社会上的敏感话题;告诉读者今年的运动会上男子百米第一人的身高只有一米六;教师节当天古代文学系的吴老师给自己11岁的孩子做了一天的语文教师,这样写出的新闻必定会吸引读者。

同时新闻采写时,提倡真情表达,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应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只有作者“用心”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当然这里的“感情”不同于主观感情报道。特别是在报道校园新闻中,学生之间需要用感情进行交流,夸夸其谈、远离生活的报道,不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即使再好的新闻线索,再富有文采的文学创作也不会赢得读者的认可。

新闻作品与读者的沟通首先是从感情开始的。在校园新闻采写中,要善于从人情的角度来选择和把握自己所采用的新闻素材,新闻采写时要抓住能打动读者内心的新闻点。只有在内容上以情生文,才能打动读者、留住读者。校园中的学生记者本身也是受众的一部分,其应该用心灵去感受身边的新闻事件,时刻保持一种激情,用心灵去捕捉采访事件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侧面。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提升校园新闻的内涵价值。

这其中要求我们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采访报道,积极采访校园师生,将讲各种讲座、活动、比赛真实地呈现给受众,让没有参加的师生通过报道也能知晓事情的过程,从中获得知识。

作为校园新闻的采写者,校园记者要对当下的校园活动保持足够的热情,拥有敏锐的新闻视角,善于在方寸之地和日常生活中寻找线索,并积极实践,只有这样才可真正写出生动而有深度的校园新闻。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篇5:如何做好新闻营销

步骤/方法 新闻的张力与想像力

新闻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方式,是企业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借此制造“热点新闻”,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等目的。从产品概念推广到事件行销,从借势造力到行业联动,从主题活动到行业公关,新闻营销有必要在新闻点的策划与设计、整个推进过程中始终要设置悬念,让读者看到标题后,对内容产生想像,然后认真的看完;读者看完内容后,对后面要发生的事情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且很愿意甚至是非常迫切地想看到。这样就能初步调动起受众的积极性,参与到新闻营销的过程中来。

做足事件点,保持动态地推进

新闻营销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设置新鲜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小事件”,多个小事件连缀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事件,这些事件有连贯的,有花絮形式的,还有异军突起的,始终保持动态地推进,不断制造关注度,让受众的积极性升温,非常高兴接受新闻的影响。融入产品信息与终端活动信息

新闻营销是用来推广品牌与产品的,如果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那么这一场行动就意味着失败。我们有必要在不断推出的新闻报道中要巧妙地融入产品信息与终端活动信息,这种巧妙的标准是不准痕迹,让受众看完后觉得“新闻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个产品就应该像新闻里介绍的,新闻里介绍的活动也应该很不错”,既而会通过搜索引擎采取进一步的查询了解,或者是到市场上去现场了解。这种“巧妙”如何把握,就在于是否拥有这样的高水平撰搞人了。产品推广会及终端促销活动借势新闻营销

企业的产品推广会或者终端促销活动如果有全国性的和当地的新闻媒体做几轮报道,通过软性的、感性的、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受众,想要达到的效果会成倍地放大,并且能产生延绵不断的余波效应,对活动之后的市场推广会提供很有效的推动。同时,在地面推广活动中,如果提及到有多少媒体报道,或者展示一直以来获得的媒体关注与报道情况,则会为地面推广活动添彩不少,让产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更强,更易于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传播渠道的选择要精当组合,而且要形成规模

最后需要关注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传播渠道问题。其主要是两种渠道选择:媒体与网络社区。通过这2个渠道的结合,新闻营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如何做好正面宣传报道

【论文摘要】:当今时代需要一种向上的精神,正面报道是塑造这种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研究它并达到做好它的目的既重要又必要,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摆正位置、改变视角、用好语言、找亮点等几方面对如何做好正面宣传报道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正面报道 出彩 视角 电视语言 闪光点

做什么样的报道最难?我个人认为,不是舆论监督式的报道,也不是反面报道,最难做的是正面宣传的报道。可能有人会觉得,正面报道既没有危险性,被报道单位还会热情接待配合,这有什么难做的啊?这只是从做节目的客观条件上来说是方便了,但要从节目内容来讲怕是你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舆论监督式、反面的报道只要选好了题,向下挖就是,不用担心收视率问题,因为这样的选题本身就有收视点,而正面宣传报道就不同了,因为是正面选题,所以首先从选题上来说,很难在感官上对观众形成刺激,如果再把报道内容和形式做的平平,像官方报告一样,那么想叫观众看下去不换台就太难了。

在我国,在当代,正面宣传报道宣传报道非但不可缺,而且非常重要,“社会主义传播业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党领导的原则、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正面舆论导向与监督的原则、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等。”(1)由此可见,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谨慎,这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希望,才会进步,所以我们的宣传不仅要批评落后、表扬先进,跟重要的是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近年来,大家从屏幕上可以看的出,正面选题节目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分量越来越重,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为例,10年前这个栏目的舆论监督类节目差不多能占节目总量的一半,而今天比例最多也就是7比1,就是说一周只有一期舆论监督式的节目,其他都是中性或者是正面的选题。

既然正面选题必要且重要,研究它、做好它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事情,怎样才能把正面选题的节目做的不平淡,不拔高,让人看了不换台呢?下面是我近年来多思所得的一己之见。

在现实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迹不是没有,而是有太多太多,只所以我们做出的节目观众不爱看,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精彩,没有拨动观众内心深处那根感情之弦。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有很多抗震救灾的报道让我们很感动,这是为何?那是因为这些新闻报道的是真实状态下的典型,没有掺假、没有制作,纯客观记录的每个细节恰恰是最打动人心之处。

怎样把看似平淡无奇的正面选题做的出彩动人呢?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摆正位置

新闻部门是党委、政府的喉舌,牢记中央精神开展工作,这是我们的政治生命线,一定不要逾越,如果不清楚上级精神和政府的立场态度就率性而为,不仅到最后费力不讨好,还有可能会惹出乱子来,不能为的一定不要为,面对一些不能公开的事实真相,我们的受众是广大群众,所以又不能不考虑群众立场,透视群众甘苦、反映群众意愿、为人民服务使我们的职责,那么如何处理新闻宣传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是在对政府帮忙不添乱的前提下,为百姓说话,这样既能解决群众的问题,又能帮政府改进工作,最终还能促进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我们呢,行使了职责,完成了任务,树立了形象。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的很多报道之所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赏,就是很好地处理了这种关系,报道围绕中央的工作重心——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同时站在群众最需要,观众最关心的角度开展报道活动,通过报道,展现了一种全国一心、全民动员抗击自然灾害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大家的斗志,直到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二、改变视角 这个视角应包括看问题的视角、与人交流的视角等等

1、面对一正面选题,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不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呢?俗话说的好: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什么让人赏心悦目的风光在险峰呢?而不在闹市呢?这是因为险峰上能看到的风景一般人也很少看到,景既美又少见,怎不令人称奇赞美呢,做一正面选题的节目也是如此,你站在大家都能看到、想到的角度去观察、认识、摄制,那么做出的节目就很容易落入俗套,平淡无奇的节目要引起观众的观看欲就很难了,如果改变一下角度,反其道而行有可能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说,记录片《龙脊》就是一个正面报道的选题,它向我们说的是发生在山区里的“希望工程”故事,但是节目“全片没有反复告诉观众希望工程如何如何,却处处让人感到希望。比如小寨村完全小学享受到了希望工程拨款,建立了校舍,同时在一家企业的捐助下修建了新的篮球场;潘能高和潘能凤得到助学金,潘纪恩离开小寨村去外面读书等等,这些都是给人带来希望的事情,但在片子中这些本来的重点却是一笔带过,没有做到过多的强调,相反,在另一方面却不惜笔墨。

如从四月到八月,贯穿整个拍摄过程的一件事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水稻成长的过程,并用特写来表现阳光下茁壮成长的秧苗,直到最后片子的结尾,稻子已经灌满了浆,象征着成熟和收获。

全片正是通过这样的象征和隐喻,比较自然地揭示了希望这个大主题。所以在进行电视片创作时,我们不能直奔主题,而应当尝试着用一些曲笔,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

还例如《新闻调查》中的观点从来不是唯一的,是多重性的,而且观点是渐进式发展的,每一次前行都是前一个问题的抬升,最后未必给出观众标准答案,留下的是一种意向性的观点,让你去思考,我认为这是正面宣传报道的一种境界。

在正面报道中常犯的错误,不是认为的拔高,就是低估观众的智商、再三直白的讲明主题,我们应遵循新闻规律,用故事讲话,最好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

这是对主题视线角度的考虑,片中每一个情节也是如此,不能就事论事,尤其是对枯燥、概念性的词语和段落,如果再配上毫无创意的画面,那么效果是无滋无味的,要想让它生动,最好使它情节化、故事化,”时空的特定性可以使一般性的生活场景和无时空概念的抽象内容具有一种可经历的情节意义,如《浪花商人学校》中讲学校的教育宗旨,这个内容由经理的讲话来表达,经理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可归纳为三点,一要……二要……三要……‟。如果让他讲出这些话,那是一种很普通的的无时空意义的抽象性内容。而片中却把它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新来的学员第一次去见经理,穿上统一的学员制服,经理让他整理好衣服领带,然后对他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可归纳为三点,一要……二要……三要……‟,于是,抽象的内容变成了具体的情节”。(3)这样一来,变抽象为具象,枯燥无味变的生动有趣,可视性大大增强,以上是为我们提供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创作中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2、平视

无论是对片中人物的交流采访还是对待观众,我认为采取这种视角较为适宜。

(1)对待采访对象要平视。和剧中人的交流采访有很大的学问,做个称职的主持人很是不易,成功采访的背后需要付出和技巧,着其中平视最为关键,你和你要采访的典型人物视角摆不对,采访很难出彩,如采访中你把自己当记者,对方也把你当记者;你把对方当典型,对方也把自己当典型,这采访还怎么进行?即使采访完了,内容也很难动人,因为这种视角下,大家都端着架子,说着套话,不会真心交流,那谈话内容怎么会精彩呢?只有平视,双方才能交流起来,交流的结果是忘了各自的身份,不把对方当外人而当做好朋友来倾诉,这时你已走入对方的内心深处,你想要的鲜活的东西在他不知不觉中就被挖掘出来了。

有一次采访我至今记忆犹新:几年前,山东电视台制片人邵波来东营市采访一养鱼大户,我陪同采访,当我们到了养鱼大户那里时,事情发生了变化,养鱼大户改变了主意,不同意采访,也不想做节目了,我们解释了很长时间,养鱼大户始终不同意,我们都有点着急,觉得节目可能做不成了。在闲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养鱼大户不想做的原因一是觉得自己内向不能说,而是觉得这是出风头,会引起周围人的闲话。邵波虽也很着急但不露声色,他和养鱼大户不紧不慢的聊着,聊家庭、聊生活、聊养鱼的甘苦……他和养鱼大户从下午两点多一直聊到傍晚六点,他们越聊越热乎,最后我惊奇的发现,养鱼大户从一开始的不愿接待,到了和邵波以哥弟相称,就像是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了,这时的养鱼大户不内向了,也不怕“出风头”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并且采访的效果奇好,据说直到今天邵波和养鱼大户还像好朋友似的来往着呢。

这里说的平视、平等的关系,不一定非得要求主持人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是我们做好采访的手段,不要把手段当做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深处,看看那里的美与善,如何走入对方的内心呢?首先要尊重对方,然后取得对方的信任,当然这种尊重不是客气,更不是谦卑,而是与之心与心的交流。

有时候我们采访任务很急,但即使再急也要留出和采访对象交流的时间,形成互动后采访也会很顺利,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可能被采访人的事迹很感人,也有可能你要采访的人罪大恶极,但无论有多感动、多可恨,你都要以平视的态度待之,把他作为你的采访对象,不可带有太强的倾向性,否则你的节目就有可能会失之偏颇。

(2)对待观众要平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有一句口号:真诚面对观众。“„真诚面对观众‟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不仅仅宣扬着栏目的态度,它也是一种可以指导节目操作的方法,„真诚面对‟在操作上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像说话一样说话。传播者与观众必须首先建立一种„与话双方‟的平等,平等才有可能亲近。”(4)你的作品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你就必须要实现与观众心心相通,《东方时空》正是确立了自己“真诚面对观众”这样的特色口号,才培养出了一大批“真诚面对观众”的制片人、记者、主持人,栏目才会十六年长盛不衰,成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中的常青树。

如何才能做到“真诚面对观众”呢?我认为不仅要在语言上和观众平视平等的交流,更要在行动上真正想观众之所想,急观众之所急,这就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研究和把握观众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彻底改变那种“只看领导,不顾群众”、只上情下达而不下情上达、只写拍“官方稿片”,不写群众稿片的错误做法。

因此“广播电视节目要占领受众市场,就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受众。传播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把立足点放在精办自己的节目上,在任何时候都要认真研究受众心理,提高传播艺术,满足受众需求,这是解决节目与受众脱节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广播电视宣传效果的必由之路。”(5)

三、用好语言

我们电视人有特有的影视语言,影视语言也是影视这种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很重要的一方面。

那么何为影视语言呢?“影视语言以有声语言为主,它与日常生活语言近似,与印刷符号有很大的区别。日常生活语言的副语言在影视艺术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语言呈鲜明的个性化特点,这是影视艺术语言造型所追求的。(6)我们做的很多正面宣传的节目平淡无味没人愿看,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没有很好的运用影视语言去说话,用的是一些书面语言,甚至有时还带点官腔,观众不爱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何运用好影视语言,更好地服务群众?在这方面,《东方时空》给我们带了个好头。“《东方时空》在新闻节目上开了个先河:主持人在讲述中表达观点,在角色感上,„他们更像是邻家的兄弟,像一个朋友,他们以聊天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亲历的新闻事件转述给了观众‟——从后来的观众评价中不难看出,观众注意到并褒奖了我们在这上头所做的努力。”(7)确实,《东方时空》一亮相,就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观众从严肃了多年的屏幕上,看到了民间话语的鲜活、幽默、趣味,口语化的表达即概括精炼,又带着世俗生活的具体语境,让人感到随和、亲近、心领神会。节目中采取这种人际交流的口语化方式,拆除了媒介和观众之间的界限和戒备,是节目产生了情感互动的喜悦。

用好语言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理解:

1、解说词尽量不要用文学语言,这也是电视媒体语言区别于其他媒体语言的地方,因为电视是声画艺术,语言太文学化了,观众难理解,甚至发生歧义,解说词更不能居高临下,打着官腔像作报告,观众最厌烦这样的言辞和语气了。

2、主持人话语要有亲和力,不要为了采访而采访,要多与对方沟通,多为观众考虑。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有一新闻主持人采访抗震救灾典型——一某公安女民警时,不停地追问女民警最伤心的事,就好像往她伤口上撒盐一样,最终结果是女民警采访结束刚走出帐篷就晕倒了,当时我看后第一感觉是这样的采访有点过分、不人道。

3、要让被采访对象说普通人说的话,有时采访的人和事给人感觉之所以不真实,不是真的不真实,而是我们没有让被采访对象还原成普通人,一个把自己当记者,一个把自己当典型,两人之间的采访就像是侃大山,要想采访出彩,必须先把被采访对象还原成普通的人,让他毫无顾忌的说着普通人说的话。

四、深入调查了解,找出闪光的特点

典型肯定有不同与常人、常事的地方,否则不会称之为典型。“特点,特别之处也。著名记者华山,曾经把他的采访经验提炼成一句很重要的话,即是:„抓住特点,具体地说明特点‟,这个句话言简意赅,确是记者采编工作的经验之谈。因为只有抓住特点,才能抓住新闻,特别是独家新闻;只有具体的说说明特点,才能很好的影响观众。”(8)有一次,我当时拍摄青少年典型——山东省垦利县永安中学学生陈效志事迹的任务。说实话,我当时感到有点为难,因为我看过陈效志的事迹材料,感觉这个人物有点平:学习好、热心等等,从材料中找不出更好的新闻点,对观众来说也就是兴奋点,对于做好这个人物我实在没有什么把握,只好自己对自己说:到现场挖掘挖掘再说吧。

来到垦利县永安中学,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陈效志的老师、同学来座谈,可谈了很长时间,我是越来越失望:找不到闪光的特点,片子可怎么做呢?因为当时学校正放暑假,无意中我们谈到了暑假,假期中孩子们都在干啥呢,这时一位老师突然想起,陈效志在假期里到一个建筑工地干过活。我眼前一亮,他为什么要到工地去干活?因为通过座谈,我了解到陈效志的父母都是教师,家庭虽然不能说是太富裕,可也绝对不会缺这点钱,后来我追问得知,陈效志在工地干活一个多礼拜,最后工头——也就是陈效志一同班同学的父亲(因为陈效志是未成年人,建筑公司是不允许他来干活的,是陈效志找到同学的父亲要求来帮工的)因为陈效志变现好,奖励给了他500元钱,拿了500元钱,陈效志做什么用了呢?是买了吃的,还是好玩的?老师们的回答一下子让我兴奋起来:他给了爷爷200元,剩下的钱给姥爷买了一张床!顿时我眼前一亮,这正不是现在的很多孩子缺少的品质吗?只知道让别人爱自己,不知道自己也应爱别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自私当头,这是当今不少孩子的通病啊。像陈效志这样做的孩子能有几人呢?当场我就决定从这件事入手拍摄。

在节目后期的编辑中我用这件事做为切入点,然后层层推进,从家庭、邻居、学校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陈效志身上闪亮的优秀品质,最终刻画出了一个阳光男孩照亮自己,也照亮了别人的轨迹。

怎样才能找出正面的宣传报道中的闪光点或者说是特点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从我们手头上掌握的文字材料(政府、部门工作报告,典型事迹介绍等)中找,不要小瞧了这些干巴巴的文字,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政府的意图和工作重点及背景、典型树立的时代意义等等,做节目有的放矢;

(二)、与当事人要有足够的时间交流了解,把当事人鲜为人知的、可能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挖出来;

(三)、每个典型肯定都会有一大摞的获奖证书,你不要把这些东西拍下来只做为你节目的内容之一,你需要做的是更多了解这些奖状证书背后的事情。

以上是我对做好正面宣传报道的认识和了解,可能还很肤浅,因为这方面需要的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正面宣传任重道远,可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那就让我们来共同上下求索吧!

参考书目:

1、《传播学总论》,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2、《影视精品解读》,董瑞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3、《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4、《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生活解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5、《山东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李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6、《影视声音创作艺术》,伍建阳,中国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7、《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生活解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上一篇: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研究下一篇:对县政府班子成员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