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咏怀徐夤,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2024-04-15

咏怀,咏怀徐夤,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精选8篇)

篇1:咏怀,咏怀徐夤,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咏怀,咏怀徐夤,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诗词大全

咏怀

作者:徐夤朝代:唐体裁:七律 愁花变出白髭须,半世辛勤一事无。

道在或期君梦想,贫来争奈鬼揶揄。

马卿自愧长婴疾,颜子谁怜不是愚。

借取秦宫台上镜,为时开照汉妖狐。

篇2:咏怀,咏怀徐夤,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咏怀二首

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古 人生贵是男,丈夫重天机。未达善一身,得志行所为。

嗟余竟R轲,将老逢艰危。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河雒化为血,公侯草间啼。西京复陷没,翠盖蒙尘飞。

万姓悲赤子,两宫弃紫微。倏忽向二纪,奸雄多是非。

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日给在军储,上官督有司。

高贤迫形势,岂暇相扶持。疲}苟怀策,栖屑无所施。

先王实罪己,愁痛正为兹。岁月不我与,蹉跎病于斯。

夜看丰城气,回首蛟龙池。齿发已自料,意深陈苦词。

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飘u桂水游,怅望苍梧暮。

潜鱼不衔钩,走鹿无反顾。幽旷心,拳拳异平素。

衣食相拘阂,朋知限流寓。风涛上春沙,千里侵江树。

逆行少吉日,时节空复度。井灶任尘埃,舟航烦数具。

牵缠加老病,琐细隘俗务。万古一死生,胡为足名数。

多忧污桃源,拙计泥铜柱。未辞炎瘴毒,摆落跋涉惧。

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

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

拥滞僮仆慵,稽留篙师怒。终当挂帆席,天意难告诉。

篇3:咏怀,咏怀徐夤,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若论到阮籍《咏怀诗》中的忧患意识,就其产生而言,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政治历史中去查看一番。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一段历史,长期被黑暗与阴谋所笼罩着。公元294年,风云突变,司马懿发动了诛灭曹爽集团的军事政变,控制了曹魏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登基大业,司马氏集团对异己势力进行了多次军事征讨和血腥屠杀。这样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对人才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压抑和摧残。学术与政治开始变的不清不白、混为一谈,倘若一着踏错,便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是株连九族。例如何晏、嵇康等人的被杀,都已经极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恐怖政治。阮籍如同任何一个年轻的学子一般,读圣贤书,只为救国救民,也曾等高楼,有慨叹,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并且,阮籍在政治上本来是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然而,在当时那种危险的环境下,他的任何一种救国救民的思想和情怀都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保住自己,保住家人全族的性命,因而,阮籍的性情受到了一种扭曲的压抑,他的整个生命形态都是黯淡无光的。

《晋书·阮籍传》上曾经记载,阮籍性格豪放、无拘无束。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任情任性、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并且不关心世事的世外高人。殊不知,我们看得到的阮籍,恣意纵情,饮酒为乐,只是以这种狂生之态来掩盖内心无法见光的黑暗与苦闷,这种的掩饰与压抑对阮籍而言,才是最为痛苦的,也是他人生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矛盾体,也正是这种痛苦的现实,确定了《咏怀诗》中无法抹去的感情烙印。

二、忧世之情

《咏怀诗》本共八十二首,并非一时而作,而是阮籍一生零零散散的佳作,然而当这些诗歌被汇集在一处之时,其悲凉苦闷的基调还是很容易被作为读者的我们所感受到,诗中寄托的是诗人在那个黑暗混沌的时代中惶恐不安的心结,表达的是一种心灵无所依托的坠落感,一种对于生命深切的忧患之情。

现在,我就将《文选》中所收录的阮籍《咏怀诗》十七首以“忧患意识”为核心,分为“忧世”、“忧生”、“忧己”三类,首先,笔者要分析的是《咏怀诗》里阮籍的“忧世”之情。

根据《晋书·阮籍传》上的记载,因为天下大事多有动荡,“籍由是不与世事。”事实上,我们从《咏怀诗》中的不少诗句中都可以看得出来阮籍作为一个耿直之士对于天下民生的关怀。其中的有些诗句更是直接揭示了魏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其八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结,白日忽蹉跎。(此处诗文的序号按照《文选》中的序号排列,下同。)

其十六 :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轻薄闲游子,俯仰乍浮沉。捷径从狭路,殷勉趣荒淫。

其十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近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根据《三国志·魏书》上的记载,齐王芳幸内宠,淫女色,终其一生只知道安乐享受,不理朝政,因而被司马景王(师)废黜。当时辅政的曹爽更是骄奢淫逸,而围绕其身边的何晏、邓飏等人,皆属于“三楚”人士,不过都是些浮华无实的纨绔子弟,他们投曹爽之所好,同他一道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后来由于他们的轻敌,被司马宣王(懿)算计,都惨遭杀身之祸,株连三族。知晓了这些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诗中的“赵李”、“微音”、“奇舞”、“高蔡相追寻”“ 和朝云近荒淫”,应该是诗人借历史事实来影射当时魏国君臣腐化堕落的生活。这种积重难返的局势便已经注定了魏国衰亡的悲剧命运。

阮籍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曾在曹操的帐下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仓曹掾属等职务。曹操对阮瑀十分的信任,阮瑀对曹操也是一片的忠心可鉴,同时他还是曹丕、曹植的诗友。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阮氏与曹氏的交情应是渊源颇深,难以切断。所以对于现在由曹爽等人辅政的魏宗室,阮籍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心中所感必是一片悲凉,例如 :

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其十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鸣雁飞南征,鹈鴃发哀音。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

其十二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忘。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爽。

诗中的“寒风”、“玄云”、“重阴”、“哀音”、“严寒”、“阴气”所渲染出来的阴冷、凄厉的环境正是当时社会氛围的真实写照,诗歌中飞禽走兽惊慌失措地哀嚎、逃窜的情景,恰恰暗喻了当时百姓心中惶惶不安,人人皆如惊弓之鸟的一种社会状况。

三、忧生之情

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阮籍的理想之心遭到了压抑,也失去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时光匆匆,当自己渐趋衰老,鬓边华发渐生,诗人回首望向走过的道路,心中难免感到一种人生苦短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便是他对于时间概念的极度敏感。

根据相关学者统计,《咏怀诗》中涉及时间的词句曾经反复出现,这八十二首《咏怀诗》中竟有大半以上含有“时间”词,而《文选》中所收录的十七首中也含有了许多代表性的“时间”词,其中“朝”2处,“暮”3处,“秋”3处,“春”1处,“一时”1处,其他还有“万世”、“千载”、“永世”等词语也多有出现。

纵观大量涉及“时间”的词语使用,它们大体表达了如下的心情 :

首先,诗人抒发了自己“时光催人老”的伤感之情。为了苟活于世,他终其一生都无所作为,回首遥望过去的时候,唯感到时光划过自己的脸颊,留下苍老的痕迹,如其五 :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朝为媚少年,夕暮成老丑。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其次,在那样的一个黑暗浑浊的时代里,阮籍不仅怀着一种“岁月不再”的悲怆,更是看透了世间的种种,在“求仁自得仁,岂复叹自嗟”(其六)自我宽慰中,他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观。

例如其九 :昔闻东陵瓜 , 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 , 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 , 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 , 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 , 宠禄岂足赖。

又如其十一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如果说,阮籍的“忧世”之情表达了他对于天下世事的一种难以磨灭的责任感的话,那么他的“忧生”则表现了他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留恋,所以,阮籍在社会与时代的重压之下,选择了以退为进,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

四、忧己之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阮籍恰恰将自己深埋在了这种境界里 , 面对那个黑暗浑浊的社会,他毫无办法,不得已只能以饮酒、嚎哭或者是写诗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和伤感。《晋书·阮籍传》中描述他是“时率意独驾 , 不由径路 , 车迹所穷 , 辄痛哭而返。”这种“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其七)的怪僻行为 , 正表明他内心有着深刻的苦闷,对于世情,对于生命,对于自己,他都有着无法释怀的心结。日本文艺学家厨川白村曾经说过 :“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底 , 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这一结论也许无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 但是在阮籍这里非常适用 ,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正是他典型的一种苦闷象征,其中尤其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前途未卜的幻灭感与孤独感。例如,诗人写道 :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徘徊将可见,忧思独伤心。(其一)

又如其十五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篇4:经典赏析海棠春睡,惜花咏怀

海 棠

【宋】苏 轼

东风①袅袅②泛③崇光④,香雾⑤空蒙⑥月转廊⑦。

只恐⑧夜深花睡⑨去,故⑩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

① 东风:春风。

② 袅袅(ni ǎ o ni ǎ o):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③ 泛:生发,透出。

④ 崇光:华美的光华。

⑤ 香雾:含有花香的雾

气。

⑥ 空蒙:迷迷茫茫的样子。

⑦ 月转廊:月影西斜,转过走廊,意为夜色已深。

⑧ 恐:担心。

⑨ 花睡:形容已开的花朵又闭合。

⑩ 故:特意,故意。

红妆:少女的衣着,此指海棠花。

【诗意再现】

在春风的轻轻吹拂下,海棠袅娜多姿,泛发出华美的光彩;在迷蒙的月色和雾气中,弥漫着花朵沁人心脾的幽香,不经意间,月亮已转过了厅廊。我唯恐夜深时分,花儿就会睡去,特意燃起高高的烛火,以观赏这海棠花的艳丽风姿。

【赏读领会】

《海棠》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这首咏海棠的诗篇很是柔美动人。诗人首先刻画了微风中的海棠,以无形的东风赋予有形的海棠,用“袅袅”来形容花儿婀娜的姿态,使人读后如在眼前。一个“泛”字着意表现出海棠的色彩,将月光照耀下海棠流光溢彩的景象写得生机盎然。次句描写了月下海棠的清香,更富情致。“香雾空蒙”写了海棠阵阵的幽香在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与第三句中的“夜深”相应合,说明月已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了,同时又为第四句中“故烧高烛”的行为做了铺垫。我们亦可以从中体会到,此时的海棠就如同被贬的诗人自己,有理想,有才华,却得不到君王的赏识!

三、四两句自然转入对夜赏海棠时心情的描写。这两句诗写得痴绝,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以人喻花,而诗人却以花喻人。“海棠春睡”这个典故出自唐明皇:唐明皇见杨贵妃醉酒初睡起,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而此刻,诗人暗用此典,将海棠比作千娇百媚的杨贵妃,从而突出海棠的艳丽。在诗人奇丽的想象中,海棠也会和人一样,在深夜里沉沉睡去。一个“只”字,极写爱花人的痴情。“故烧高烛”,诗人手持高高的蜡烛,照着海棠,想陪她共度美妙的夜晚。一片怜花之情,尽在秉烛之中。“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顾影自怜:海棠如此袅娜多姿,怎么能让她独自栖身于幽暗之中呢?她这样努力地绽放出自己的美丽,又怎么忍心让她因无人欣赏而灰心失望呢?从而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得不到君王重用的感伤之情。诗人虽然伤怀,但并不颓丧,从诗中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他潇洒豁达的胸怀。

纵观全诗,诗人借月色、轻雾、烛光等意象,画出了一幅月下海棠春睡图。全诗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亦抒发了爱花、惜花的情感,更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浅而不俗,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隽永,回味无穷。

【常识链接】

自古文人多爱花,而海棠花则是苏轼所钟爱的。那么,让一代文豪倾心的海棠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海棠是蔷薇科苹果属植物,也是中国特有的植物。海棠花是落叶小乔木,它的树皮是灰褐色的,而且很光滑。叶子互生,表面深绿色,富有光泽,背面呈现灰绿色,带有短短的柔毛。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海棠花的叶柄是细长的,基部有两个披针形托叶。花5—7朵簇生,有着伞形总状的花序,颜色有红色、白色、浅绿色、粉色,大多数为半重瓣,少有单瓣花。海棠花素有“国艳”之誉,有许多品种。在明代的《群芳谱》中就记载着“海棠四品”,即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四种。

篇5:咏怀,咏怀徐夤,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咏怀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体裁:五排 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兰。

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虚心徒有托,循迹谅无端。

太息关山险,吁嗟岁月阑。忘机殊会俗,守拙异怀安。

阮籍空长啸,刘琨独未欢。十步庭芳敛,三秋陇月团。

槐疏非尽意,松晚夜凌寒。悲调弦中急,穷愁醉里宽。

篇6:咏怀,咏怀徐夤,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咏怀

作者:文天祥朝代:南宋 阴阳相烹然,天地一釜g。

人生居其间,便同肉在砧。

热犹以火燎,湿犹以汤浔。

一岁一煅炼,老形忽。

吾生四十六,弱质本不任。

矧当五六年,患难长侵寻。

子卿羝羊节,少陵杜鹃心。

酷罚毒我肤,深忧烦我襟。

蹉蹉夏涉秋,天道何其淫。

或时日杲杲,或时雨淋淋。

方如坐蒸甑,又似立烘。

水火交相禅,益热与益深。

宛转儿戏中,日夜空呻吟。

何如真鼎镬,殊我一寸金。

篇7:咏怀,咏怀徐夤,咏怀的意思,咏怀赏析

咏怀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

自觉不如今,人言不如昔。

昔虽居近密,终日多忧惕。

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

今虽在疏远,竟岁无牵役。

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

事有得而失,物有损而益。

所以见道人,观心不观迹。

★ 《岁暮归南山》古诗赏析

★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 登高咏怀的诗句

★ 咏怀古迹 教学反思

★ 咏怀其二阅读答案

★ 柳宗元《郊居岁暮》译文及赏析

★ 写岁暮杜甫赏析岁暮杜甫阅读答案

★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意思,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篇8:论阮籍《咏怀诗》中的生死之思

关键词:咏怀诗,人的觉醒,生命悲剧,生命理性

生与死是自然界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体而言, 生是力量, 是希望;死是威胁, 是绝望, 令人思之心悸惶恐又无法逃脱。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交织在一起, 威胁着人们, 压迫着人们。众所周知, 汉末魏晋时期, 是中国历史上异常动荡不安的时代。汉末的党锢之祸, 宦官专权, 紧随其后的三国争霸, 西晋代魏, 大批的百姓死于战祸。在战争与祸乱面前, 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 那么渺小。同时, 儒家的价值判断逐渐失去了权威, 文人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与皇权、政治中心越来越疏离, 并且许多文人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朝不保夕, 故而转向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思考, 寻求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途径。

代表东汉文人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反复感慨人生如寄。“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飙尘。” (1) “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 (2) 人仿佛是暂寄于世上的一粒尘埃, 转瞬间即逝, 根本无法与茫茫宇宙抗衡,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员, 始终逃脱不掉死亡的宿命。人生苦短, 人体生命应追求实实在在的享受, 放情肆志, 及时行乐。“服食求神仙, 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 (3)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 (4) 正如王遥先生所说:“因为他们更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 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放弃了新求生命的长度, 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 (5) 而到了建安时期, 建永世之业, 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便是建安文人期望的理想境界。“不戚年往, 忧世不治。” (6) “愿得展功勤, 输力于明君。” (7) 虽然当时建安文人也想通过求仙来增加生命的长度, 希望与天地神仙为一, 曹植的诗中就有相当数量的游仙诗, 但最终还是在对理想的积极追求中参透了人生, 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这使建安诗人的生命感叹于沉郁中透着超拔, 激昂里又充满苍凉。而到了阮籍的时代, 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 士人们对自身的关注较之前代更进了一下步, 对生命的体认也带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在《咏怀诗》中, 阮籍极力抒写生命的美丽, 抒发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如其二十七, 生命的美丽是以佳人的形象展现出来的。佳人的娇美和艳丽象征着生命的华美和富丽, 在“倾城思一顾, 遗视来相夸”中生命的华美达到了极致, 诗人对生命的赞美也挥洒至极到。然而, 时间的无情流逝, 片刻之间就卷走本属于生命的一切, 生命的华美与时间形成了冲突, 而在这种冲突中, 生命始终阻挡不了时间的脚步, 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类似的诗还有其三十二、三十三、六、八十一等等。生命是美丽的, 活着是令人欣喜的, 然而岁月的流逝是无情的, 死亡将把这一切的美好席卷而去, 大人先生式的与天地并生, 无疑是乌托邦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 谁也无法阻挡岁月前进的步伐, 只要是人, 终有一天会从“媚少年”变成“丑老”, 王子乔的长生美好在现实的时间洪流中是永远也找寻不到的。《咏怀诗》中这种对生的感悟与对死的感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生是短暂的寄居, 死才是人永恒的归宿。在阮籍五十三年的生命旅途中, 死亡的胁迫时时笼罩在心, 那么他是否能如前代先人那样在欢饮和建功立业中获得解脱, 寻找到生命的归宿呢?在有生之年, 阮籍一直处于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中。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 阮籍既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以始终无法超然世外。表面上放荡不羁, 任情放纵, 但即使是饮洒昏酣, 也是客观环境使然。鲁迅先生说:“……就是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 大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 而阮籍声名很大, 所以他讲话就极难, 只好多饮酒, 少讲话, 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 也可以借醉得到人们的原谅。” (8) 《晋书》本传变曰:“籍本有济世志, 属魏晋之际, 天下多故, 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 遂酣饮为常。”可见, 酣饮并不是解脱的方法, 而是避祸的手段。那么建不世之功, 立永世之名呢?在封建社会, 大抵上, 士人们都是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阮籍也不例外, 这在他的《咏怀诗》的十八、三十九两首中可以看出。但身处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中, 使他视仕途为畏途, 一再辞官, 以期保全性命。在《咏怀诗》中他一再咏叹“高名令志惑, 重利使心忧” (其七十二) 。“岂为夸誉名, 憔悴使心悲” (其八) 。把追求功名作为有限之补偿这条路也被阮籍自己给否定了。这样一来, 既不能依靠美酒来增加生命的密度, 也不能通过建功立业来增加生命的长度。在现实中, 阮籍已无法找寻到生命的归宿, 只得把目光投向神仙世界, 乞求在那里找到生命的寄托, 乞求在那里增加生命的长度。如其七十三中所描绘的奇士朝起瀛洲, 夕宿明光, 任情遨游驰骋, 抛弃世俗的一切烦恼与痛苦, 诀别人间, 获得了永生。这种思想在他的《咏怀诗》的其三十三、其二十四、其十都有表现

神仙世界成为一种生的寄托, 成为生的慰藉。但这种寄托或慰藉是否具有现实性, 它是否能够真正的成为生命的归宿, 阮籍对此也表示怀疑。《咏怀诗》中就有不少仙境虚幻与神仙渺茫的诗句:

焉见王子乔, 乘云翔邓林。 (其十) 嵩山有云鹤, 岂可相追寻。 (四十七)

昔有神仙土, ……可闻不可见。 (七十八) 三山招松乔, 万世谁与期。 (八十)

神仙虚无渺茫, 可闻不可见, 况已又非其俦类, 性命自然, 复何可得?生命的归宿, 人生的解脱, 究竟在哪里?只有在“下学而上达, 忽忽将如何” (其七十八) 中传达出一种进退失据的无依感。其九, 其五十五。其八十等皆如此。至此, 在现实世界, 神仙世界中, 诗人一一失去了归宿和家园。建安诗人的生命之悲是有其现实具体原因的, 如建功立业之艰难;或如曹子健, 是与一己之失志联系在一起的。而阮籍的生命之悲却已升华为一种生命悲剧的高度;即生命的悲哀就在于生命本身。只要人活着, 生命历程中的种种苦痛, 死亡的威胁就不会解除。人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生命归宿, 在神仙世界中也无法找寻到生命的归宿——因其虚幻、飘渺, 无法承载生命的沉重。并且, 这生命的悲歌, 不是阮籍一个人的悲歌, 而是全体人类共有的, 只要人类存在, 这种悲哀必然存在。这就把汉魏诗人的一己之悲扩展到全人类, 加深了这种悲剧的广度。这种生命悲剧的体认, 使阮籍人生的哀感永无解脱释放之可能, 它博之不得, 逃之不离。

然而, 对生命悲剧性的认识, 其中蕴含的确是一种生命的理性精神。正是这一生命的理性使诗人认识到生命的悲剧意义。魏晋时代, 理性主义的觉醒是从儒家之理想主义的幻灭开始的, 人们发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乃在于个体生命本身, 而非个体生命之外的一切。大汉帝国的毁灭, 使笼罩在个体生命之外的一切光环消失了, 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存在及其价值和意义。而生命有时如此短促无常, 于是, 对人生的感伤与留恋, 执着与无奈, 幻灭与激情, 成为新时代的潮流。《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中对个体生命中的爱情、友情、功业不朽的执着和追求, 正是个体生命觉醒的表现。但阮籍更进一步, 对此采取虚化和否定的态度, 表现了一种觉醒了的理性精神。诗人对游仙长生的怀疑, 对生命自由永恒的无奈, 也正是这一生命悲剧的理性精神的表现, 《咏怀诗》中贯穿着的正是这一精神。如其二“二妃游江滨”一首, 描写了江妃二女与郑交甫的人神之爱。诗人极力渲染这一千古奇情的种种感人之处, 但在高处陡然一转, 用“如何金石交, 一旦更离伤”作结。这对读者想象中仍在燃烧着的热情不啻是当头一盆冷水。诗人内冷外热, 在炙热得情感中我们摸到一颗冰冷的心。又如其五十一, 诗人则直接用生命的悲剧来抒发对现实的哀伤和失望:丹心失恩泽, 重德丧所宜。善言焉可长, 慈惠未易施。不见南飞燕, 羽翼正差池。高子怨新诗, 三闾悼乖离。何为混沌氏, 倏忽体貌随。真是一句一哀伤, 一句一理悟, 内理外情, 互相激荡, 哀感中有理性之升华, 痛苦中有理性之解脱和释放。这才是《咏怀诗》真正的魅力之所在。从这一点上看, 我们才能理解诗人在作品中为何那么执着抒写人世的哀伤和失望。这是一种个体生命理性的高扬, 一种悲剧意识的体认和印证, 一种由体认和印证所带来的解脱和释放, 一种中国式的悲剧精神!

个体生命的理性觉醒使诗人发现了生命的悲剧性, 从而给他带来深沉的人生哀伤;而对人生的哀伤越深, 生命的悲剧体验越深, 也就越透出诗人的理性精神。正是这种深沉的哀伤与理性超越精神的结合, 哀伤中的沉醉和悲剧中的舞蹈的共在, 使阮籍的《咏怀诗》成为旷代绝作。

注释

1 (2) (3) (4) 沈德潜[清], 古诗源·古诗十九首[M], 北京:中华书局, 1963.6.第一版.第89页、第91页

2 (5) 王瑶, 中古文学史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第二版.第167页

3 (6) 安徽毫县《曹操集译注》小组, 曹操集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1979.11.第一版.第36页

4 (7) 聂文郁, 曹植诗解译[M], 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8.第一版.第10页

上一篇:同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简介下一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适应式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