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增分》读后感

2024-04-23

《高考增分》读后感(共8篇)

篇1:《高考增分》读后感

《高考增分》读后感

《高考增分》是相阳老师在充分总结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提炼出了科学应考的策略,有效地帮助我们高三的备考老师走出备考的唔去,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备考。读了《高考增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总结:

一、科学、有策略地备考

正如《高考增分》中所言,考生和老师的关系如同运动员参加运动会一样。考生是运动员,老师是教练。老师要分析命题的趋势,把握命题思路,研究典型题目,根据学生实情,恰如其分地进行指导。语文是重在基础,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去培养语文的语感,提高解题技巧。所以,在本学年我是这样进行备考的:

1、狠抓基础,坚持早练、午测、周测。

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薄弱,特别是在高考的前四道选择题上失分较多,而这些选择题又考的是基础知识。所以我们一直很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我们会在早读时间让学生做几道选择题,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评讲,有针对性的分析,而在进入到5月份后,我们依然坚持每天让学生做基础题,让他们自行核对答案,目的就是保持住学生的语感。

2、分专题复习,提炼答题技巧。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重在打基础。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稳打稳扎,把重要的知识点都认真讲解一遍。特别是我所带的班级是文科B班,这个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甚至需要在老师的“强制”下去记忆知识点,所以我会按照备考组的备考计划,把高考的语文试题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针对题型,提炼出解题技巧。例如,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考点,就让学生记住此题型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的意思,把该字代入诗句中进行分析;②分析该字的表达技巧;③该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最开始,我会“强制”性让学生记住这些答题技巧,并不定时在课堂上抽查,接着我会在每次月考的试题中去进行渗透,最后针对具体的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教会学生灵活处理。

再例如,我在复习现代文专题时,不是按照文体的思路去复习,这样的效果事倍功半,而是把现代文的考点打通,具体分为:词语、句子含义题,语言特色题,分析作用题,归纳题,探究题。然后跟学生再来把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梳理一遍,最后进入实战演练。这样,老师就处于高瞻远瞩的位置,把琐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方便学生记忆。所以,在进行第二轮的查漏补缺复习中,我班学生能灵活处理现代文的解题。

3、严抓默写,不厌其烦

相比较而言,默写这一块是对我所带的B班较有能力去取得高分的题目,所以我整个高三都在严抓默写,并且形式多样。

(1)先读后默写

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先读十几分钟的诗歌,然后做几道默写题。

(2)课前抽查

在每天课前五分钟,我会在PPT上预先展示出几道默写题,然

后让学生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抽改或同桌交换批改。

(3)课堂听写

我发现,学生对高考所考的诗歌往往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到考试往往拿不到满分,为何?原来,频频写错字。针对这样情况,我就采取课堂听写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让学生按照学号的顺序,一个个到黑板上听写。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写对字,写好字。其实,这种模式,学生特别喜欢,让学生在快乐当中掌握正确的字。

以上是我在默写方面做得一些小小的改变,但是默写是一个常抓不懈的过程,必须要老师细心抓到位,所以我班的默写平均分一直比较高。

二、研究非智力因素,提高得分率

语文高考,除了考查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除了考查学生掌握到老师课堂所讲知识之外,还考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例如答题技巧、书写等等。

1、树立方格子意识,强调卷面书写。

我让学生每次做题时,心中都要有方格意识,把字都偏向一边,不要超出格子范围,这样写出来的卷面会工整很多。

2、温柔涂改

我所带的平行班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写错字了就要把该字画圈圈,涂成一个大花脸,这样很不雅观。于是,我从高考改卷的角度去跟学生分析这样涂改会造成的印象分大打折扣的坏影响,从而让学生温柔涂改,即是达到改了像是没改的高境界。

3、做题规范,有序,做到分点作答

我会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评讲当中不断渗透学生赋分的意识,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分点作答的良好习惯。所以,每次的大考中,我都会认真查看学生的答题卷,如果是没有分点作答的,我会在试卷上批注,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上是我读了《高考增分》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篇2:《高考增分》读后感

高三地理组代路路

一直就听说相阳老师被称为“应考第一人”,而我本人已经连续三年带高三毕业班的课,虽然有很多收获,仍然有相当多的困惑,特别是在如何高效科学应考以及如何减少失误有效增分上感觉到有不少疑问!学校为了增进学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特意请相阳老师到学校给我们进行了一天的讲座,让我们有机会一睹相阳老师的风采,寒假里又拜读了相阳老师的《高考增分》一书,感觉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正如《高考增分》中所言,考生和老师的关系如同运动员参加运动会一样。考生是运动员,老师是教练。老师要分析命题的趋势,把握命题思路,研究典型题目,根据学生实情,恰如其分地进行指导。地理是重在基础,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去培养地理的应用能力,提高解题技巧。所以,我认为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这样进行备考:

1、紧抓“高频考点”,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想要复习有效率,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增分效果,我们必须将复习精力放在高频考点上。当然试题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没有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也不可能很好解答试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尤其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更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教师要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对概念、原理、方法论区分透彻。不

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知识和能力上。

2、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和应用

高考强调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中的自然和人地关系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演变、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的归纳和理解,应用规律、原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3、重视培养地理图表的判读应用技能培养

地理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从地理图像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教学中高度重视地图能力,要根据教材的系列特点,整理各类图表资料,强化读图训练,加强区域图的读图分析及探究能力培养。

4、精选题目、精讲精练,注重能力培养

在注重考查能力的今天,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吃透基本原理、基本内容,才有可能应对以后的高考。对学生进行双基培养,还要做到精讲精练。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做到讲解少而精,有重点、有难点各个击破,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练习题处理要有的放矢,不能搞题海战术,要精选复习资料和习题,学

生练习教师必须讲解处理。针对地理又文、又理的特点,一定要在理性思维训练上下工夫,突破文科学生的薄弱环节,诸如在地图的延伸和经纬网地图与区域的全面结合、等值线系列图整体训练、文字材料中的隐含条件挖掘等等,并在试题的精选上巧安排,注重问题的延伸,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进而开拓学生的综合能力。

5、联系实际,关注乡土地理、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改革的特征之一是地理教材从内容上突出了地理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去接触、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重视乡土地理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地理来自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6、分专题复习,提炼答题技巧。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重在打基础。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稳打稳扎,把重要的知识点都认真讲解一遍。特别是我所带的班级是文科普通班,这个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甚至需要在老师的“强制”下去记忆知识点,所以我会按照备考组的备考计划,把高考的地理试题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针对题型,提炼出解题技巧。最开始,我会“强制”性让学生记住这些答题技巧,并不定时在课堂上抽查,接着我会在每次月考的试题中去进行渗透,最后针对具体的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教会学生灵活处理。

7、研究非智力因素,提高得分率

地理高考,除了考查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除了考查学生掌握到老师课堂所讲知识之外,还考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例如答题技巧、书写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评讲当中不断渗透学生赋分的意识,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分点作答的良好习惯。所以,每次的大考中,我都会认真查看学生的答题卷,如果是没有分点作答的,我会在试卷上批注,引起学生的注意。

篇3:2015年高考作文增分策略

一、记叙文写作

通用的记叙文写作路径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为此,从实战性出发,在高考中可以实施如下三条增分策略。

(一)立意要有一点深度

高考记叙文佳作恰似一枚橄榄,它在立意上的最大特质是“有嚼头”———越细细咀嚼,越百味俱生。为此,广大考生在立意时一定要融入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得愈深,入得愈透,愈入味,愈耐嚼。

那么,“深度”从何而来呢?从思索而来。 沈从文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其路径有二:一是自己的思索———直接经验。王蒙在《青春万岁 · 序诗》中说:“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高中生可以也应该在经历人生的种种历练后进行深思,只有经过一次次深思而积淀起来的生活方为人生的阅历,否则只能称之为经历。如果阅历不深,何来立意之深?二是他人的思索———间接经验。它既包括身边同学的思索,也包括名家大师的思索;前者给人以滋补,后者给人以启迪。那么, 怎样才能将他人的思索吸纳进自己的作文呢? 靠自己的阅历之“胃”。自己的阅历愈深,愈能消化、吸收他人的思索;而吸收他人的思索愈多,自己的“胃”功能则愈强。

姜理的《无声的广场舞》写的是学校对面小区的大妈,她们跳广场舞的音乐常常打断“我” 的做题思路,但有一天音乐却突然停了,为了解开谜团,下晚自习后“我”去了小区的广场。

猛抬头,我发现每个大妈耳朵上都戴上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

一套广场舞结束,一位热心的大妈笑眯眯地向我走来:“放学了,怎么还不回家呀?你们以后不用再担心我们打扰你们学习啦,跳舞虽然锻炼身体,但我们也不能打扰到别人啊!你们看,我们现在都用蓝牙来放音乐统一节奏啦!”说着还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她又跟我闲聊了几句,便回到队伍中继续跳舞了。

我忽然想起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讲的是重庆12位广场舞大妈为了上羊年春晚,集体去整容。我在心底不禁默默地将这12位大妈与小区大妈进行着比较:整容的大妈只美在一张脸上,而小区的大妈却美到了一份情怀上。我想,如果让我从这两支队伍中选一支上春晚,我一定选小区的大妈!

戴着蓝牙耳机的大妈们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我觉得这是我所见过的跳得最美的广场舞。

对时下流行的广场舞,作者没有做一个宣泄“戾气”的愤青,而将立意向更深处作了开掘———每个人都身处社会之中,为此,既要想着 “利己”,也要想着“利他”。“利己”是人的天性而“利他”则是人性的光辉。为了凸显这一立意的深度,作者以整容大妈的“形”之美来烘托小区大妈的“心”之美。这一给力的烘托,不仅让小区大妈的“利他”情怀在人性的高峰上熠熠生辉,而且也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要想与人和谐相处,如果不能做到既 “利己”又“利他”,也必须守住“利己”而不“损人”这条底线。

(二)叙事要有一份匠心

一篇800多字的记叙文不是一部电影,更不是一部连续剧,充其量是一出小品。为此,在叙事时必须匠心独运,精心设计,使之步步惊心。那么,“匠心”如何“独运”呢?一个基本原则是“速效”———迅速释放出动情点,抓住阅卷者的眼球,揪住阅卷者的心。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佳作,如下四种方法备受高考骄子青睐。

1.横向剪辑法。跳出刻板而平淡的日常生活,从流泪过的感人瞬间、经受过的人生历练、 深刻体味过的生活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写“镜头”,加以横向的剪辑,从而体现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化平淡为神奇。

2.纵向连缀法。跳出“流水账”的窠臼,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珍珠”(典型事件),逐层拓展文章丰富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3.设计悬念法。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在记叙文中设计悬念,可使阅卷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构思效果。

4.情节突变法。在叙事的过程中,跳出“起因———经过———结果”的常规模式,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使文章腾挪跌宕、一波三折,激发起阅卷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陈思思的《在,我一直都在》在构思上就充分显现了横向剪辑法的独特魅力,它机智地抓拍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天的三个特写镜头:第一个镜头捕捉的是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方阵,着眼于“哀悼”与“缅怀”;第二个镜头捕捉的是卖烛的大妈,着眼于 “忘却”与 “漠然”;第三个镜头捕捉的是“己冷,更感亡灵冷” 的老乞丐,着眼于“铭记”与“追怀”。

无意中,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老乞丐坐在台阶上,神情戚然。

我走上前,把蜡烛递给他:“给你取取暖吧!”老乞丐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胸前也别着一朵小白花。

老人看了我一眼,默默地接过蜡烛。他越过孩子方阵,拂去碑前台阶上的雪,将蜡烛轻轻地放在台阶上,鞠了三躬。

我忽然觉得这位老爷爷的背影是那么高大。

“地下更黑,更冷。”老爷爷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背上他满是补丁的蛇皮口袋,晃晃悠悠地走了。

我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它变成一个小黑点。

当遇到那位大妈时,我不禁在心底大喊: “民族精神,你还在吗?”

但望着这位老爷爷的背影和远处的孩子方阵,我释然了。

入夜,雪渐渐变小,整个南京城都笼上了一层白。

风呼呼地吼着 , 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 :

“ 在 , 我一直都在! ”

三个横向剪辑的镜头,似浮雕般厚重,在对比中直面现实,在传承中照亮未来,昭示出“哀逝者,警国人”的深邃主旨,撼人心魄,令阅卷者掩卷凝思。

(三)描写要有一个细节

高三学生整天生活于“三点一线”之中,日子过得“波澜不惊”,要想“有点不同”都难,更不要说“时有惊奇”了。他们的生活素材库中更多的是“青菜”“萝卜”,因而在作文中熬出的也是一锅锅寡汤薄水的“青菜萝卜汤”。那么,怎样才能让这“大路汤”也熬出“味儿”来呢?最奏效的办法是在这 “大路汤”中放一点 “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它虽然剂量很小———只需一小汤匙,但是作用巨大———顿使满锅生鲜。

细节的捕捉要靠一双“慧眼”,运用则须靠一颗“慧心”。如果将细节用好用足,用得恰到好处,则可以起到如下三个作用。

1.塑造形象。《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光凭一副嶙峋的“骨架”是忽悠不住唐僧的,要魅惑住唐僧还需附着上丰满的“血肉”。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人物的“骨架”是用情节来搭建的,而“血肉”则是要用细节来生成的。

2.推动情节发展。在侦探片中,案件的突破口往往是刑侦人员在案发现场搜寻到的蛛丝马迹。细节决定成败,因为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看法等,也影响着情节发展的方向、速度、节奏。

3.深化主旨。记叙文主旨的深化以“无痕” 为上,以“生硬”为下,而无痕最妙的一招莫过于细节描写了。因为“观”之,它不显山,不露水; 而“思”之,却又蕴含万千不尽之意。这一招是写作中的“太极”,在深化主旨上有 “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王鹏程的《悄无声息的门》写了“我”家老房子里一扇老旧的木门,轻轻一推,它就会发出 “嘎吱嘎吱”刺耳的声音。但劳作到很晚才回家的母亲帮我关上这扇门时却悄无声息,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我在星期天多睡了一会儿,以便晚上一窥究竟。

晚上,我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母亲回来。 就在我眼皮有些要打架的时候,响起了钥匙转动的声音,我赶紧打起精神,微眯起眼睛,凝视着开着的房门,只见母亲轻手轻脚地走进我的房间,一手紧握着门柄,一手好像在轻轻托着门柄,缓缓地转动着门,缓缓地退出房间,其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因为母亲背着光,我无法看清母亲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母亲的目光正凝视着我,当地上的光柱变成光线,直到门关上后,我才回过神,回想刚才那一幕,我好像看见母亲没有穿拖鞋!

本文可谓“一细(节)定音”,这个细节就是 “关门”。为什么母亲能把一扇老旧的木门关得悄无声息,而我却怎么也不能呢?那是因为我是用“手”在关,而母亲是用“心”在关。这颗心融注着“爱”,渗滴着“情”。正是带着这份“爱” 和“情”的热力,母亲才可以创造出一切的人间奇迹:飞身接住从高楼阳台摔下的婴儿,双手托起轧向孩子的汽车……

二、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议(剖析)带叙(论据)论证观点。为此,从实战性出发,在高考中考生可以实施如下三条增分策略。

(一)论点要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高中生限于既有的认知水平,要想在议论文中提出石破天惊的论点实非易事,但在大家都能提出的论点基础上有那么一点自己的想法还是可望亦可及的。那么,怎么做到呢?可以运用如下四种思维模式。

1.向深处想,揭示本质。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为此,我们必须开动脑筋,向深处想,从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

1梦想与理想不同,不用负责的是梦想,要去做、去负责的是理想。

2多元社会不会容不下一个“小时代”,但是我们不能只有“小时代”。纯粹的消费主义和精致的个人主义,最终只会限制我们的视野和格局,使我们难以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机遇和风险、拼搏与坚持在这个属于青年人的世界里同生同息。

2.换角度想,提出新论。秃子头上的虱子, 明摆着,“地球人都知道”,没啥意思,你何不到秃子的“背面”看一看他脑后那一两根可贵的 “青丝”呢?角度改变观念,换一个角度,可以有新的发现。如:

1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 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2微博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只要假以时日, 是可以产生传世之作的。唐代的绝句,五言20字,七言28字,依然产生了许多传世之作,何况140字的微博。

3.切开来想,分清析透。许多事物都具有复杂性,如果你让它就那么缠成一团,就很难看清道明。为此,必须将它切割、分解开来,然后一一地加以思辨。只有这样,方能将之分清析透。如:

1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须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这土地是贫瘠还是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但荒芜还是繁茂将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2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4.合起来想,统筹立论。对事物的观照,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只有将从各个维度观照、思考后做出的判断加以统筹,才能形成对一个事物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如:

1在工作的时候创造的是意义,在休闲的时候创造的是意思,当意义与意思能平衡的时候,这就是生命的意境。

2对于知识分子来讲,坚守良知需要勇气, 在任何环境下,都敢于追求真相,发出独立的声音,还要坚持专业和理性判断,不随波逐流。

(二)论据要有一截新鲜的“甘蔗”

在遴选论据时,一定要嚼别人没有嚼过的新鲜“甘蔗”。如果你选用的论据拾人牙慧,众生撞车,哪怕是再精彩的例子,阅卷者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大倒胃口。为此,在遴选论据时,不仅要想到自己可以用什么例子,而且要想到其他考生会用什么例子。只有这样,才能“爆”出让阅卷者来电的“猛料”来。在论据的选用上, 广大考生要有一点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积淀和气魄———“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 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遴选“新鲜的甘蔗”可以走如下三条路线。

1.在“同类”与“另类”之间遴选“另类”。如在新材料作文“走自己的路”的写作中,绝大部分同学都选用了“人”,但就有同学选用了“物”, 让人眼前顿时为之一亮。

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亿万年来,为什么能在宇宙间相安无事地运行,而不发生冲撞呢?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因为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都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都走在自己的路上。

2.在“熟人”与“生人”之间遴选“生人”。如在新材料作文“沉着·机智·大气”的写作中,许多同学都选用了 “ 熟人 ” 艾森豪威尔 , 他在初任西点军校校长时曾沿着学生践踏草坪留下的足迹修筑了 “ 米 ” 字形步道 , 从此草坪再也无须派人看守 , 尽显领袖机智 。 但就有同学选用了 “ 生人 ” 拉齐斯 , 真让人惊叹 “ 亏他想得出来 ”。

他在担任巴格达医院院长时,为了另选一处新院址,曾把一些新鲜肉条分挂在各个城区。 不久,他查看到某处肉条腐烂的迹象最少,断定那儿的环境最卫生。这样,新院址便选好了。

3.在“热事”与“冷事”之间遴选“冷事”。如在新材料作文“感念”的写作中,许多同学都选用了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培育之恩等 “热事”,但就有同学选用了开国总理周恩来的一件感念战友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情谊的“冷事”,让人心头顿时为之一颤。

1935年,周恩来在翻越夹金山时落下病根,咳嗽剧烈,终于拖成大病。过草地前,周恩来高烧不断,根本无法行走。彭德怀只说了一个字:“抬!”萧劲光从迫击炮连抽人组成担架队,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弹埋掉;陈赓自告奋勇, 担任担架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坚持要给周恩来抬担架,他们一步一步把重病中的周恩来抬出了草地。

19年后,杨立三去世,时任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无论如何,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三)论证要有一个说理的过程

有些考生在论证中喜欢“一步到位”,直接从原因跨向结果,从起点跨向终点,其基本模式是“因为……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应该……”,既没有“剖”开演绎之步骤,也没有“析”透事功之逻辑。他们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论证的根本目的不是“说事”,而是“说理”。为此,我们广大考生在论证时应该借鉴一下赵本山小品《卖拐》 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走两步”,通过“走两步”将说理的过程分步展示出来,从而表现议论文应有的“理”性色彩。那么,怎样才能从“一步”中走出“两步”呢?操作路径有三种。

1.向前面推理,生成原因。我们只有探明事物呈现某一性状的原因,才能探寻出事物发展的真正机理。如: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艺术家而言的。对我们常人而言,面对同样的事物,为什么有人从中欣赏到了美,而有人就欣赏不到呢?向前面推理, 就可探寻出其因在于有没有欣赏美的心态。据此即可得出“两步”的说理流程。

( 生成的原因 ) → 有一双欣赏美的眼 → 发现大千世界的美

2.向后面推理,生成趋势。我们只有既“高瞻”,又“远瞩”,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才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如:

爱之深,责之切。

———古语

爱得越深,就会要求越严;要求越严,只要符合规律,切合实际,掌握尺度,产生的 “正能量”就会发展越快。为人,则走向成熟越快;为学,则登堂入室越快;为事,则建功立业越快。 据此即可得出“两步”的说理流程。

爱之深 → 责之切 →( 生成的发展趋势 )

3.向中间推理,生成进程。我们只有既放眼已走的“一步”的功效,又探寻将走的“一步” 的先决条件,让两者产生交集,才能生成进程。如: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石钟山记》

为什么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呢?中间还有哪一个进程在起着关键作用呢?是“实情的掌握”。因为,“实情” 从“目见耳闻”而来,又决定着判断的正确方向。 据此即可得出“两步”的说理流程。

目见耳闻 →( 生成的进程 ) → 正确判断

当然,在说理过程中,“走两步”只是一个起点,但只有把“两步”走坚实了,我们才能走好第三步、第四步……从而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链, 让人心悦诚服。

篇4:把握高考脉搏 实现有效增分

2009年的高考已进入倒计时,此时也正是我们长期备考后的收获季节。我们要通过这最后阶段的科学操作,把之前学到的知识、拥有的能力,真正变成考场得分的工具。为此,我们需要准确掌握高考的命题趋势,把握各部分内容的考核标准:了解现状,明确自己参加高考的目标:采取科学的手段,实现最后阶段的有效增分:调整状态,实现考场上的充分发挥。

一、2008年命题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1、稳定为2009年高考命题的主旋律

2009年考纲相对2008年没有做大的调整,这就意味着2009年的高考命题将以稳定为主旋律,具体地说,将在考查内容、试题形式、难度安排三个方面保持稳定。

2、继续坚持能力立意

2008年的命题,尤其是数学学科难度稍大,但考核方向正确。实际上,就每一道题而言,难度并不是很大,只是需要灵活思考的题目多了一些。导致考生不适应。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的命题会继续坚持能力立意不动摇,强调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能力的重点考查,有效落实知识对能力的承载作用,把握好各项能力的考核标准。

3、重点内容重点考

高考命题仍然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要求: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要达到必要的深度:主干知识构成试卷的主体,约占80%的分数:尤其重视各学科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独到方法,以及各学科自成体系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各个学科的美学价值,教育功能: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建议:不求知识的全面系统,强调优势发挥。考生应利用考纲整合教材,利用试题回归教材。把备考注意力放在主干知识上,强调对主干知识的深刻理解、多角度应用。

4、促进新课程的推进

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第10条要求,深化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内容改革,发挥高考命题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现行高考怎样逐步向新课程下的高考过渡是值得研究的,2008年的高考尤其是数学学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9年的高考会继续加大和新课程的联系:高考命题将逐步落实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和新课程关系密切的内容将成为考核的重点内容;逐步落实试题的实用性、选择性和开放性:逐步明确各科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等四项内容的具体考法。

5、适当创新,加强综合性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制试题,是近年来数学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2008年的高考在这方面有着较好的体现。这些试题,既有纵向发展,又有横向联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充分展现了考查考生学科能力的力度。

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加强选择性,强调知识的载体作用。命题时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备考时要追求最佳答案。加大知识之间的关联,考生要把握好知识点对典型试题的支撑作用。利用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结构设计上多角度大胆创新。

二、考前四步增分操作

1、充分发挥优势

目标要求多得分。汇总自己的得分点,尽可能强化提高。

时间安排4月初~4月底,20天左右。

增分要求各科合计至少20分。

操作建议(1)根据考试大纲,整合教材,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2)总结各次考试的情况,汇总自己的优势以及进一步的增分点,并强化提高。明确自己本阶段的增分目标,并分解到具体的试题、知识块上,然后强化提高。(3)形成自己的答题模式,包括答题顺序、时间安排、草稿纸的应用、复查的方法等。

2、查漏补缺

目标要求少丢分。挖掘、整理自己得分上的问题并有效地避免无谓的失分。

时间安排4月底~5月上旬,20天左右。

增分要求各科合计至少30分。

操作建议(1)将自己整理的错题本上的试题分类总结,告诫自己这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地消灭错题了。(2)对照高考题的评分标准分析自己的答题模式。(3)越到最后,越应抓落实,教师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4)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按原因将错题归类,特别要把那些容易解决的失分(如粗心大意、时间分配不合理)尽早解决掉。

3、重点专题突破

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突破。

时间安排5月上旬一5月底,15天左右。

增分要求各科合计至少15分。

操作建议(1)学校通过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充分借助外部力量,形成若干个重点专题,利用典型试题进行突破。(2)对每一个专题都应让学生积极总结解题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掌握解题的基本技巧,进行考生能力的有效提升,完成最后的冲刺。这个冲刺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但必须在愉快的状态下完成。(3)利用错题本检验自己的操作。(4)总结、积累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学生能比较全面、熟练、准确地掌握各科知识,提升高考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进而信心百倍。

4、自主复习

目标要求考前调整,满怀信心上考场。

时间安排考前10-15天。

增分要求保持现有水平,确保在考场上的充分发挥。

操作建议(1)进行适应性训练,提高对高考题的感觉。(2)确保错题本上的错误不会在高考中出现。(3)充分利用自己在长期备考中积累的相关资料。(4)避免用新的模拟题和信息干扰、影响自己的正常备考。

三、各层次考生的增分策略

高考命题是分层命题的,考生必须对号入座才能高效增分。

以数学为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把考生分为三个层次,各个层次的考生都有相应的增分空间,但增分幅度和具体办法有所不同。

1、分数在70-80分及其以下的考生

增分标准90-100分。

增分办法(1)树立增分信心,同时要清楚能够增分的幅度。(2)立足基础,确定自己得到90分的得分点,落实到具体的知识块和题目上。(3)强化训练与得分点关系密切的内容。(4)明确答题技巧和答题时间安排。

2、分数稳定在90-100分左右的考生

增分标准120分左右。

增分办法(1)增分的关键是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2)敢于并善于舍弃最难的题目。(3)考场上的答题要做到适可而止。(4)靠思维能力尽可能多得分。

3、分数稳定在120-130分左右的考生

增分标准因人而异。对数学有感觉、学得不是很辛苦的考生可以进一步提高。

增分办法(1)主要靠扬长避短,这个层次的考生不应有弱项。(2)要适应、熟悉高考中难题的要求。(3)在答题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尤其是要在容易题上节约出时间。

四、解决高兴状态下丢分的四种现象

让考生在高兴状态下丢分是命题老师

的一种惯用手段。他们一方面要对考生进行人文关怀,让考生充分发挥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拉开不同层次考生间的距离。总结近几年考生的答题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种现象:

1、审题不仔细、不认真

对容易的题目,考生看题一目十行,对题目仅仅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就按照自己掌握的方法迅速答题。对熟悉的题目(背景安排、设问方式),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想当然答题。

中等偏上的学生对于相对容易的、熟悉的题目往往出现审题不仔细、不认真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答题时间有些紧张,同时很多题目又都会做。于是就会在容易题上抢时间。造成审题不认真而出错。

要知道,高考命题老师是不可能把熟悉的试题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高考题的,他一定会加以改造,题干可能改动不大,但是答案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考生不认真审题,还以为押上题了,兴奋之中把掌握的答案一字不差地写下来,以为可以得满分,但一对标准答案,就会目瞪口呆。

2、解题思路不灵活,陷入命题老师设立的陷阱,解题效率低

现在的高考命题正在对备考中的各种模式化的备考方式进行冲击,也就是考生用这些模式化的方法和技巧答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可能做不出来。

如2006年安徽数学卷16题,该题是一道填空题,满分4分。大致的要求是:一个正方体斜着放在一个平面上,一个顶点A落在平面上,其余七个顶点在平面的同一侧。题目给出了与顶点A相邻的三个顶点到平面的距离。上平面的相邻点A到平面的距离为4。下平面的相邻点B、c到平面的距离分别为1和2。题目求另外四个顶点到该平面的距离。为了简化,题目给出了五个数(3、4、5、6、7),让考生从中选出四个来。

该题的背景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正方体,求的是点到平面的距离。考生看到这道题,首先的感觉是应该会做。然后就开始联系自己掌握的各种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方法,只不过麻烦一些,要求四个点,用这些传统的方法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20分钟才得到4分,实在是得不偿失!

其实,该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正方体共有8个顶点,我们知道A和A'、B和B'、c和c'、D和D'到平面的距离差是相等的,而且为4。这样我们就知道了B'到平面的距离为1+4=5:c'到平面的距离为2+4=6。题目给出的5个数中,5、6已经被选,要从剩下的3个数中再选两个,而且这两个数的差为4,我们只能选3和7。至此,题目的答案就出来了,四个数为:3、5、6、7。

用这样的方法最多两分钟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3、答题不规范

考生由于平时对某些知识掌握不准确,对熟悉的题目没有深入思考。对评分标准把握不准,平时训练思维不严谨等原因,致使自己给出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有出入,于是被扣分。同时。更要注意:高考阅卷中,中等偏上的试题对规范性要求非常高,甚至近乎苛刻。

现在高考的重要试题要求考生能够组织答案,学科语言应使用规范;符合题目的设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答案文字量较大的题目要求答案有内在的逻辑性、层次感。

理科学生为避免跳步,尽可能写得详细。文科则覆盖得分点,实际上这只是解决了表面的问题,更深层、更本质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如在解析几何试题中,经常有圆锥曲线和直线相交的情况、这时我们把两个方程联立,就会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考生看见了自己非常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马上条件反射性地想到韦达定理,便立即使用。这样做,最后的结论不会错,但在高考阅卷中一定会被扣分。因为,在不知道前提是否成立的情况下,你擅自使用了韦达定理,逻辑混乱!你应该先说明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该方程的确是一元二次方程,同时该方程有两个实根,定理才能使用。

这就说明,考生跳步的关键还是逻辑关系方面的问题。

4、知识有盲点

曾经有一个考生,当年参加数学竞赛获奖,被保送到一所重点大学。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考上更好的北京大学,于是放弃了保送资格,参加高考。在数学高考中,有一道涉及余弦定理的大题,可该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把余弦定理的正负号记反了,于是当年的数学高考他得了138分。换其他的考生,可能会对自己的答题满意,可他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影响了后面考试的发挥。最终,按他的实际分数,只能被一所一般的重点大学录取(比被保送的学校还要差)。当年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轻松地考进了北京大学。

应该说,这个考生还算幸运,因为他选择了复读,否则,他必须进入那所比较差的学校,那么“余弦定理的正负号”将成为其终生的遗憾。

要注意,知识上的盲点尤其对高水平的学生危害极大。

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的浮躁、紧张、粗心和习惯不好,也不应完全归咎于学习任务重、复习时间紧、高考评分标准太严格等原因。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科学素养差以及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

实际上,上述四种高兴状态下丢分的现象,涵盖了解题的三个步骤以及知识掌握上的问题,即:全面仔细地审题,找到解题思路,形成规范的答案。

我们以前的备考,对上述三个步骤关注的侧重点有些偏颇。如对于审题:重视难题、偏题、创新题,而忽视容易题、熟悉题的审题要求。对于解题思路:机械记忆,要求考生多记、多背教辅资料上的方法、技巧。而不重视适合自己的、灵活的解题思路的掌握。对于形成答案:大多采用覆盖得分点的方法,还有的考生怕耽误时间,只关注结果,不重视过程。

篇5:高考作文增分积累 优美段落

美文段落一:

人生,怕的就是心累。属于自己的风景,从来不曾错过。天地太大,人太渺小,不是每一道亮丽的风景都能拥有。每一颗心,都有一份无法替代的情愫和某一道风景永远关联着,人生的风景,是物也是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场寒风和苦雨。我们每走一段路,都会遇到一道坎,或高,或低。

美文段落二:

人,矛盾体,多面体。很多时候,随性生活;很多时候,违心说话;很多时候,悔恨所为;很多时候,爱恨交织;很多时候,五味杂陈。笑看人生,生活本该如此真诚。人生么,亦真亦假。不得不承认,生活没有赢家,只有谁是生活的主人。

美文段落三:

放下该放下的,坚持该坚持的,懂得享受生活的过程,学会选择性的记忆,看似简单的轨迹,平淡的重复,也能演绎花样年华。

美文段落四:

一言一情,一语一感,一山一静,一水一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言语流露了最真挚的情感,山水阐述了最唯美的结合,花叶透露了一切的奥妙。万物间缠缠绵绵,妙不可言,对立着,转化着,引人沉思,令人忘怀。

美文段落五:

繁星点缀,让寂静的夜空俏皮可爱了;蝉虫鸣叫,让酷热的夏日苏醒生机了;春风拂过,让冰冻的水面融化温暖了。你的赞赏,拂去了寂寞者的自卑;你的微笑,抚平了彼此间的伤痕。懂得赞赏,学会微笑,温暖彼此的心头,淡化之间的隔阂。

美文段落六:

人生有太多的纠结,太多的不舍,太多的懊悔。与其在纠结中彷徨踌躇,不如坚定目标勇往直前;与其在往事中沉浸回忆,不如善待彼此珍惜眼前;与其在追悔中迷茫,不如冷静沉思愤然爬起。

美文段落七:

生活不能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顺利,那样,生存也就失去了意义。沙漠因为有了飞沙的狂舞,才会壮观;大海因为有了巨浪的翻滚,才会雄浑;生活因为有了挫折的羁绊,才会出彩。面对一切的风雨,明确目标,胸怀童心,微笑着生活。

美文段落八:

心怀“野心”,百折不挠,灵感涌动。对于画家,它是诗情画意的线条;对于诗人,它是诗词歌赋的灵魂;对于音乐家,它是动听音符的主旋律。

美文段落九:

任性不是傲慢,是反抗对己的不重视,殊不知,内心深处呼唤着被关心。在生活中,要学会倾听,聆听内心深处最遥远的声音。你不经意的言语举动,都有可能让生死挣扎的患者化险为夷。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想最直接的感受到那份情,那份爱。

美文段落十:

篇6:高考记叙文写作增分策略

记叙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为此,从实战性出发,在高考中可以实施如下三条增分策略:

一、立意要有一点深度

高考记叙文佳作恰似一枚橄榄,它在立意上的最大特质是有嚼头越细细咀嚼,越百味俱生。为此,广大考生在记叙文立意时一定要融入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生活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只有融得愈深,入得愈透,方能愈入味,愈耐嚼。

那么,深度从何而来呢?从思索而来。沈从文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其路径有二:一是自己的思索直接经验。王蒙在《青春万岁·序诗》中说: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高中生可以也应该在人生的种种历练后进行深思,只有经过一次次深思之后积淀起来的生活方为人生的阅历,否则只能称之为经历。如果阅历不深,何来立意之深?二是他人的思索间接经验。它既包括身边同学的思索,也包括名家大师的思索。前者给人以滋补,后者给人以启迪。那么,怎样才能将他人的思索吸纳进自己的作文呢?得靠自己的阅历之胃。自己的阅历愈深,愈能消化、吸收他人的思索;而吸收他人的思索愈多,自己的胃功能则愈强。

姜理的《无声的广场舞》写的是学校对面小区大妈跳广场舞的音乐常常打断我的做题思路,但有一天音乐却突然停了,为了解开谜团,下晚自习后我去了小区的广场。

猛抬头,我发现每个大妈耳朵上都戴上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

一套广场舞结束,一位热心的大妈笑眯眯地向我们走来:放学了,怎么还不回家呀?你们以后不用再担心我们打扰你们学习啦,跳舞虽然锻炼身体,但我们也不能打扰到别人啊!你们看,我们现在都用蓝牙来放音乐统一节奏啦!说着还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她又跟我们闲聊了几句,便回到队伍中继续跳舞了。

我忽然想起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讲的是重庆12名广场舞大妈为了上羊年春晚,集体去整容。我在心底不禁默默地将这12名大妈与小区大妈进行比较:整容的大妈只美在一张脸上,而小区的大妈却美到了一份情怀上。我想,如果让我从这两支队伍中选一支上春晚,我一定选小区的大妈!

戴着蓝牙的大妈们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我觉得这是我所见过的跳得最美的广场舞。

对时下流行的广场舞,作者没有做一个宣泄戾气的愤青,而将立意向更深处作了开掘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为此,既要想着利己,也要想着利他。利己是人的天性,而利他则是人性的光辉。为了凸显这一立意的深度,作者以小区大妈的有声之舞来烘托无声之舞,以整容大妈的形之美来烘托小区大妈的心之美。两层给力的烘托,不仅让小区大妈的利他情怀在人性的高峰上熠熠生辉,而且也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要想与人和谐相处,如果不能做到既利己又利人,也必须守住利己而不损人这条底线。

二、叙事要有一份匠心

一篇800多字的记叙文不是一部电影,更不是一部连续剧,充其量是一出小品。为此,在叙事时必须匠心独运,精心设计,使之尺水兴澜,步步惊心。那么,匠心如何来独运呢?一个基本原则是速效迅速释放出动情点,抓住阅卷者的眼球,揪住阅卷者的心。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佳作,如下四法备受高考骄子青睐:

1.横向剪辑法。跳出刻板而平淡的日常生活,从流泪过的感人瞬间、经受过的人生历练、深味过的生活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写式镜头,加以横向的剪辑,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化平淡为神奇。

2.纵向连缀法。跳出流水账的窠臼,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典型事件珍珠,逐层拓展开文章丰厚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3.设计悬念法。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在记叙文中设计悬念,可使阅卷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构思效果。

4.情节突变法。在叙事的过程中,跳出起因经过结果的常规模式,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使文章腾挪跌宕、一波三折,激发起阅卷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陈思思的《在,我一直都在》在构思上就充分显现了横向剪辑法的独特魅力,它机智地抓拍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天的三个特写镜头:第一个镜头捕捉的是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方阵,着眼于哀悼与缅怀;第二个镜头捕捉的是卖烛牟利的大妈,着眼于忘却与漠然;第三个镜头捕捉的是己冷,更感亡灵冷的老乞丐,着眼于铭记与追怀。

无意中,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老乞丐坐在台阶上,神情戚然。

我走上前,把蜡烛递给他:给你取取暖吧!老乞丐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胸前也别着一朵小白花。

老人看了我一眼,默默地接过蜡烛。他越过孩子方阵,拂去碑前台阶上的灰尘,将蜡烛轻轻地放在台阶上,鞠了三躬。

我忽然觉得这位老爷爷的背影是那么高大。

地下更黑,更冷。老爷爷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背上他满是补丁的蛇皮口袋,晃晃悠悠地走了。

我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

当遇到那位大妈时,我不禁在心底大喊:民族精神,你还在吗?

但望着这位老爷爷的背影和远处的孩子方阵,我释然了。

入夜,南京城里风呼呼地吼着,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

在,我一直都在!

三个横向剪辑的镜头,似浮雕般厚重,在对比中直面现实,在传承中照亮未来,昭示出哀逝者,警国人的深邃主旨,撼人心魄,令阅卷者掩卷凝思。

三、描写要有一个细节

高三学生整天生活于三点一线之中,日子过得波澜不惊,要想有点不同都难,更不要说时有惊奇了。他们的生活素材库中更多的是青菜萝卜,因而在作文中熬出的也是一锅锅寡汤薄水的青菜萝卜汤。那么,怎样才能让这大路菜也喝出味儿来呢?最奏效的办法是在这大路菜中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它虽然剂量很小只需一小汤匙,但是作用巨大顿使满锅生鲜。

篇7:《高考增分》读后感

历史串线复习法。历史串线记忆怕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纵向串线记忆民,一种是横向串线记忆。纵向串线复习是按时间、朝代、年代的演变进行一块块纷繁细碎历史史实的记忆。比如:以重大事件为线索,以近代外交为线索,等等。一纵一横,一经一纬,织成一张完整的历史记忆之网。

例如:复习中国历史,可按图示进行彩珠结网串线记忆。

篇8:《高考增分》读后感

一、案例剖析

(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1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1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解题步骤】诗歌的形象解题思路包括三方面要点:1找出相关诗句并描摹诗中形象。2点出诗中形象的特点或形象塑造手法。3诗中塑造的形象表现诗人的情感、志向或特殊用意。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的特点)。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相关诗句)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相关诗句)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增分策略】诗歌形象可分为:(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即诗人自己。(3)景物形象,“一切景语 皆情语”。(4)意象,即融入了诗 人情思的 形象。对于 叙事诗,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 诗,诗中的抒 情主人公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如果考查人物形象方面,考生可根据注释等 相关信息 关注创作 背景,做到知人 论世,从诗文本身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描 写等,关注关键词语特别是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如果考查景和物的形象,要注意景、意象和物的特点。另外,考生要关注写景、意象和物 等形象的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特别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 比、反衬等),做到用词 准确、简练,答案要点全。通过上述几个方面来分 析诗中形象,能做到不漏点,条理清晰,达到增分的目的。

二、实战演练

例1(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 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1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1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 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妙法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 能力。首先要明白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为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的形象。其次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人所处的环境中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并且抓住诗人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不难看出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从中可以看到诗中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例2(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1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2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1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2政:通“正”。

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妙法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物的形象的把握情况。这首诗中野菊具有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特点。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志向。考生抓住诗文中野菊的特点及所用手法,答出此题比较容易。

上一篇:观看纪录片旗帜有感下一篇:学习《教学基本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