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2024-04-13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通用8篇)

篇1: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认同机制

生理学:温度,湿度,照度,眩光,噪声等适应及舒适程度;调节温度、湿度等状况的需要,如空调,照明等。

解剖学:人体功效学和基于解剖学的舒适度所关注的对象。

知觉:对环境信息的感受。不仅仅是视觉效果。

认知:如何使世界获得意义,如何在这个世界运作。

意义:意向,理想,地位,身份以及环境的其他重要方面。

感染力:环境引发的感官特性以及其意义。

评价:偏好和取舍

行事和行为:对认知、意义、感染力和评价的反馈。

支持力

1,把环境的所有类型整个的考虑进来,包括史前的、史载的、结绳记事的部落社会,土生

土长的民俗环境,以及自发形成的聚落环境等,并纳入到专家更青睐的风雅环境。2,将古往今来的文化都纳入观察的视野。

3,把握历史跨度,回到建成环境和文化进化的源头。

4,包含整个环境而不局限于孤立的建筑物。

考虑建筑物如何与开放的广场、街道及其他场景,以及小区、聚落、有时甚至是区域所形成的体系相联系。

20世纪60年代,有关专家认为波士顿西区住宅密度过高,成为该区再开发的重要原因。但关键问题在于为能理解当地居民所使用的场景构成。规划师根据家庭人口来划分公寓范围,然后单就比例而言,许多活动其实发生在人们经常使用的各种其他场景里,比如门廊、街道、俱乐部、咖啡馆、酒吧等。如果将人们的活动系统纳入扩大的场景构成之中,便会发现居所足用。该区并未出现过度拥挤的现象。

因文化而已的人体测量标准不仅取决于身材,还与活动的实现方式息息相关。在楼梯设计(踏步高宽比)、储藏室、整体与特殊房间的推荐温度和声光环境标准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区别。美国推荐照度标准比瑞士、芬兰和瑞典搞出10~20倍。

香港人认可的住屋密度比美国高出40~50倍。

密度与拥挤导致的压力是由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所引起的,这种看法取决于对“陌生人”与防卫措施的定义。

篇2: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1、安全认识的导向功能

对安全的认识,必须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通过不断的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员工逐渐明白正确的安全的意识、态度和信念,树立科学的安全道德、理想、目标、行为准则等,给企业在安全生产经营和日常安全生活活动中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使人民大众和企业职工都能懂得,自己的行为和习俗已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安全要素,提高安全文化意识和素质是为公众与社会、企业和员工的安全行为导向。

2、安全观念的更新功能

安全文化给人民大众及员工提供了适应深化改革、开放进取的安全新观念和新意识,使其对安全的价值和作用有正确的饿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安全人生观和现代安全价值观,从而用新的安全意识和新的观点指导自身的活动,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安全生产和保护自己。

3、安全文化的凝聚功能

安全文化一使人为本,尊重~,关爱生命的大众安全文化,是保护企业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手段,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维护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中合法权益的群众监督和自护安全体系。社会及企业都要尽义务和人民的安全与健康创造条件,遵纪守法、尽职尽责、珍惜生命、爱护人民、关爱职工,以独特的企业安全文化,树立一种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通过安全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宣传,形成人人需要安全,人人都应对安全尽义务、做贡献的新风尚。通过安全文化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规范的潜移默化,更显示了安全文化对大众安全与健康需求的特殊粘合、凝聚的功能。以实现社会文明,企业发展,保护人民大众安全与健康,调动各方积极因素,通过互尊、互爱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为实现安全生产、社会生活安定、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爱国家、爱社会、爱企业、爱集体、爱社区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共同的安全与健康,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国家的进步与文明,凝聚一起,成为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众向合力和强大的动力。

4、安全行为规范的功能

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将会使职工加深对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安全规章的理解和认识,学习安全知识及技能,增强安全意识,从而对职工生产过程的安全操作和生产劳动以及社会公共交往和行为,起到保障安全的规范作用或具有自觉的约束功能。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主义是树立正确的安全文明生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使员工形成强烈的安全使命感和激励动力。心理学专家指出:越能认识行为的意义,行为的社会意义应越明显,越能产生行为的推动力。倡导安全文化正是帮助员工认识安全文化的意义,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进而发展到“我会安全”的能动过程。

5、安全知识的传播功能

通过安全文化的教育功能,采用各种传统而有效的或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方式,对职工进行传统或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对职工进行各种安全常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安全意识、安全法规等的教育,从而广泛地宣传和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和安全科学技术。

当然,安全文化还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功能、融合功能以及示范、信誉、辐射等功能,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其导向、激励、规范、约束、凝聚、融合、自控、协调、塑造、创新、信誉、辐射等功能,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将回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篇3:文化特性与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与诸如此类的许多学科都有可能建立联系。例如对不同群体进行医疗保健研究, 将涉及理想、价值观、生活方式、宗教、性等变量。这种关联也意味着设立特殊医护制度的需要。在设计中, 有时还要考虑传统医学和巫医的可能影响。此外, 医疗设施 (如诊所和医院等) 的设计恐怕也要因群体而异。

群体特征因为具有文化性或受到文化影响而不同, 从而可以使相似的环境对不同人群产生殊异的作用。譬如原住民被迫迁移, 或令游牧民族定居都会带来严重问题。高层公寓对某些人群而言殊为不适, 却与另一些人群颇为相合。密度和拥挤对不同人群的意义完全不同, 故而不能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单位面积内的住宅数, 抑或每户的人口即使相近, 但由于对其评价相距霄壤, 结果也就不一样了。氛围也在环境对人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许多因素都与文化相关。例如, 文化变迁的速度就显得举足轻重, 因为文化突变往往会产生问题。群体的“认知距离”也是一项, 由此可知定居人群要比游牧民族更易城市化, 移民也容易发生在文化更为接近的情况下。氛围的另一个重要变量称为“弱势”, 从而是临近生存极限的, 它与上述两项亦不无干系。

“弱势”是一个专业术语, 它指的是年龄、疾病或剧烈而破坏性的文化与社会变迁迫使特定人群去适应殊异的生活方式、工作和时间安排等, 故其可用资源比常人少。以上弱点使他们在应对抑制性环境所强加的额外要求时, 力量更显单薄。这些要求对强势人群无伤大雅, 却会对弱势人群造成伤害, 因为他们早已到达甚或超出了能力的极限。由此可见, 环境对弱势人群的影响更甚。因为他们或者无力摆脱不适环境而寻找出路, 或者无法仰仗各种相沿成习的社会与文化机制。在这种情况下, 环境更迫近生存极限, 也就更需要高支持力 (甚至是“修复性”) 的环境。需知环境的支持力往往是间接的, 并通过文化的社会及其他表现或要素体现出来。

有关环境行为学的范畴问题还有一种表述:环境行为学是有关场景、地点、用户群和社会与行为现象的学科。因为这种表述可以由上述三个基本问题衍生出来, 所以我认为它的基础性更强。就眼下话题来说, 更重要的是这三个问题全部都与文化相关。各式各样的群体将大千世界细分为不同的领域与场景, 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用户群往往经由“文化”来定义, 这种定义方法也最有效用。同时, 许多社会与行为现象也同文化相关, 受其影响或由“文化”来定义。

到目前为止的探讨表明, 问题的关键似乎在于群体。例如用户作为一个群体就与设计群体截然不同, 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造成了设计的多种可能性。而用户并非只是一群, 它可以由各种不同特征分作许多群体, 而这些特征则对具有文化针对性的环境设计举足轻重。相对上述文化的普遍重要性而言, 这就涉及到文化在环境行为学领域的特殊重要性。针对相关群体属性的研究并不完备, 而那些设计乃至环境行为学中常见的内容 (如老人、儿童、病人、第三世界城市贫民等) 却因过于宽泛而于事无补。

纽约的波多黎各移民, 他们重新设计了自己居住的廉价公寓。这些公寓是依据建筑标准建造的, 因其户型小而配备了经济型厨房。然而对相关活动的分析发现, 这一特定场合需要大厨房, 因为在女客面前以特定的方式烹饪可以确立妇女的等级地位。这里的烹饪实为一种表演, 其间强调的是烹饪中的劳作。与此同时, 一大群人也得到了招待。大厨房的必要性还在于许多厨具的陈列也有助于确立地位。最初设计的经济型厨房在此完全不合时宜, 因为那是盎格鲁移民的文化表现。对他们而言, 食物就像变出来一样, 看不到烹饪的过程。印度人和新加坡等地的印度移民中, 洁净法影响了厨房和其他空间的关系。正统犹太教要求分隔肉食与乳品, 致使所有的厨具都要分作两套;摩门教徒则和许多同样是一夫多妻的传统非洲群体一样, 为每位妻子准备一间厨房。

如前所述, 烹饪的所有变化都与场景直接相关, 并对相关场景产生影响。这种场景可以是单一或多个场景空间的组成部分, 一个独立的组织, 或在冬日成为居所组分、夏日则与之分离。它或者是露天的, 或者在住宅中被墙体界定为“厨房”, 而厨房的概念本身就具有文化针对性。“厨房”之产生也印证了此前的观点:一般来讲, 当社会更趋复杂时, 专门场景的数量将有所增加。厨房的面积、属性和组织明显随烹好的潜在因素而改变, 如独特的烹饪方式、相关的活动以及烹饪的意义等。

仅就烹饪这一种活动, 还可以深人剖析并列举出更多的实例。而其中的要点则是生活方式和活动的潜在因素易于同建成环境和设计挂钩。故而, 伴随着生活方式和意义的变化, 厨房也会发生变化。其关键点在于生活方式和活动的潜在因素为建成环境的组织提供了诠释, 从而更方便地与设计联系起来。无论活动看来怎样简单, 都有这样的效用。

同样, 起居室及其面积、重要性和仪式性也随着活动的潜在因素而变化。起居室被当作“圣所”时需要远离人口, 而正对起居室的人口设计就不合适了。在丹麦的风土建筑露天博物馆里有一个很小的船长别墅, 其中一半都被难得一用的仪式性起居室所占据。而美国目前在住宅面积渐增的同时, 起居室却趋于消失, 甚或仅剩下一丝痕迹。正如波士顿的波多黎各移民那种具有文化针对性的“审美情结”那样, 起居室的布置方式亦可成为身份的象征。

综上所述, 活动潜在因素突出的变异性造成了相关场景的多样性以及包括活动系统在内的场景构成的多样性, 进而导致居所类型等环境的变异性。作为对活动系统潜在因素的回应, 环境也同与“文化”联系最密切, 受“文化”影响最深的因素息息相关。

除活动的潜在因素之外, “文化”的各种表现和要素也是环境变异性的诱因。规范乃至准则的变异性就是这些表现中的一种。例如因文化而异的人体测量标准不仅取决于身材, 还与活动的实现方式息息相关。在楼梯设计 (踏步高宽比) 、储藏室、整体与特殊房间的推荐温度和声光环境标准等方面, 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同样是科技上高度发达的领先国家, 对最高难度的视觉作业而言, 美国的推荐照度标准要比瑞典、芬兰和瑞士高出10到20倍。类似的, 香港人认可的住屋密度要比美国高出40至50倍, 而美国又与西欧国家大相径庭。各国最起码的人均空间大小也千差万别。故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高密度”的含意全然不同。由于“拥挤”是对基地与住宅内部特殊密度的否定评价, “文化”便在密度与空间标准的定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的上述作用可以经由不同的方式与机制来完成, 其中包括对渴望与厌恶的交往之界定, 比如亲属或是陌生人。对亲属的定义也因文化而异。人们采用的各种防卫方式亦为变量, 其中包括物质元素, 或按时间、习惯和有关交往的规则来组织活动, 也就是隐私机制等。特定场景构成的引入也会极大地改变对拥挤的评价。

摘要:环境与行为研究, 大都离不开运用基础研究开展建成环境设计 (主要指物质文化方面) 的途径。该研究还有个前提, 那就是设计要为使用者而不是设计者服务。要理解这种有利于使用者的环境属性, 就要明白“文化”的作用, 这是环境与行为关系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文化,群体特征,环境行为学

参考文献

[1]G.T.摩尔.环境设计研究指南.PRAEGER出版社, 2005.

[2]J.沃尔顿.变化中的城市:市区条件研究.ATLYN与BACON出版社, 2001.

[3]A.拉普卜特.城市形态中人的因素.PERGAMON出版社, 2003.

[4]A.L.KROEBER.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回顾.VINTAGE出版社, 2003.

篇4: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关键词:建筑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特性与途径

伴随建筑企业之间从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传统建筑企业向现代管理型企业蜕变过程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是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因素,也同时是鼓舞职工士气、保证队伍思想稳定的有效载体,弘扬新形势下企业工作的主旋律,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建筑施工企业文化的特性

(一)施工活动的流动性,决定了企业文化必然是跨地区与跨文化的,必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来自农村,员工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深入推广带来了难度,同时施工现场的分散性大、流动性强,劳动条件艰苦,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三)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加之其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各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大量隐蔽工程除了有限度的检查外,主要还是靠施工人员的负责和自觉。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约束,要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教育。

二、针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处理的方法

(一)重视企业文化的工作方法。企业各级组织特别是项目部要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制定文化工作年度计划,切实加强领导,并指派具有文体专长的同志负责文化工作,安排具体活动项目。

(二)完善基层各组织的职能作用。项目部党支部、团支部要搞好协同配合,积极制定活动计划,建立文体组、政治组、业务组。如文体组可根据干部职工喜好特点,成立读书读报组、歌唱舞蹈组、宣传报道组、篮球队等,其它二个组织协同搞好企业文化活动。政治组,协同文体组搞好读书读报、民意调查、讨论等活动;业务组,协同文体组搞好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场地、器材、人员调配工作;各组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三)文化活动要注重调动大家的激情、热情。由于建筑企业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五花八门,这就是要求基层单位干部在每项活动中都能做到带头组织筹备、带头学习、带头参与策划,把自己置身基层单位职工当中。在干部带领之下,整个队伍形成学习文体的良好氛围,进而在学习过程中自娱自乐,共同进步,这也是提高企业文化活动档次的关键。

(四)立足于群众。活动内容要立足于普及性,不能好高骛远、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职工们的一技之长,并他们的挖掘潜力,力争每一名职工在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带动下都能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文体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强化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同时,基层单位还要站在队伍建设的高度,主动了解、认真听取上级有关职能部门对基层单位文化活动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活动方式、充实活动内容、拓宽活动领域,从根本上加强对企业文化活动的管理。

(五)理顺关系,落实文化生活制度,促进基层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发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目的就是为了陶冶干部职工的情操,激发职工的学习、工作、训练热情,锻炼健康体魄,活跃紧张的学习气氛,丰富基层企业的精神生活,用积极活泼的环境氛围来占领职工的意识形态。根据调查显示,凡是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队伍,整个队伍凝聚力就强,职工的心理就比较平稳,士气高涨;凡是体育活动比较活跃的基层单位,竞争意识就强,身体的忍耐力就强,心理承受能力也就强,就能发挥出色的工作能力,进而对队伍管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这个现实引导我们要正确处理文化生活与开展生产、思想教育、日常工作和队伍各项建设之间的关系,要把文化活动看成是抽象化、具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调整每一名职工的思维、情操、心态,使他们接受积极、乐观、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熏陶。同时还要落实企业文化生活制度,加强对企业文化活动的引导作用。企业要逐步建立健全企业文化中的“周末文化”和“节假日文化”制度,以充实的文化氛围缓解职工们的学习、训练、工作的压力,调节快节奏的企业生活气氛。

(六)在落实文化生活制度上的“四个结合点”。一是将日常文化与专题文化活动相结合,既要提高大家的参与热情,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又要保证有专门文化活动时间;二是是将文化活动与文化知识学习、技能培训相结合,既增强了学习、培训的趣味性、娱乐性,又增进了学习培训的效果;三是是将单纯的文化活动与培养职工综合能力的目标相结合,让职工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进而达到增长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四是是将文化活动与企业各阶段的专题教育和学英模等活动相结合,引导干部职工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争先创优的意识,达到学习工作和文化娱乐“两不误”的效果。

(七)应用吸收人才机制。

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之路就是要建立文化人才库,做到基层企业文化骨干的培养和衔接。企业各级应加大对文艺骨干的选拔、培养力度,通过发掘有文体专长及队伍中的文体骨干“传帮带”并录入“人才库”。同时,对列入人才库的骨干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培训,真正培养和造就一批能教、会唱会说、能组织文体比赛活动、会总结讲评的文体骨干队伍,真正打造一支更富有生命力的建筑企业文化精品队伍。

篇5: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丰工程是一项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公共文化工程,具有专业性、现代性、传媒性、创新性、公益性特征。为充分发挥共享工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举措,大力提升共事工程的文化创新、资源整合、文化服务、思想教育、生产生活服务五项功能。

论文关扭词:文化信息 资源共享 创新 公益 特性 功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从启动的一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公益文化工程。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800多个,拥有数字文化信息资源20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众多的网点和丰富的资源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求富裕、求稳定、求健康、求文明的需求等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共享工程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巨大发展前景。加强共享工程基础研究,深化对新形势下共享工程特性和功能的认识,对于科学制定共享工程目标规划,加快推进共享工程实施,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孕育而生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文化面向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但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与其他的现代文化样式相交融但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新时代斌予文化建设的新特性。这些特性展示了共享工程的丰富内涵和存在价值。

1、专业性。

共享工程的专业是文化,它的内容是文化,特色是文化,目的在于繁荣发展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是共享工程取之不竭的源泉,这种源泉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也就注定了共享工程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共享工程要以文化立足,打响文化品牌,需要把握好大文化意识与泛文化意识之间的度,一方面要从大文化角度出发广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克服贪大求全心理,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把最能代表文化的内容做大做强做深,这样才能逐渐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现代性。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诞生短短几年时间,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现象,是具有很强现代性的文化新形态。它的现代性表现在,它的制作方式是现代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成新型文化产品;它的传播方式是现代的,不同于纸质媒体和口传身授的传播方式;它的服务方式是现代的,超越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实现共享工程,有助于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助于推进文化结构布局的现代转换,有助于推进落后地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进步,有助于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现代素质和品位。

3、传媒性。

共享工程不是新闻媒体,但是具有网络新兴媒体的特征。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仅是文化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加工场,也是文化舆论的发射台和放大器,通过播发和更新大量的文化资讯,引导人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起到引导文化舆论的作用。因此,共享工程有必要借鉴网络媒体的管理运作模式,提高共享工程的登录点击率,增强共享工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4、创新性。

共享工程开辟了网上文化服务的新模式,而且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比重日益增大。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达到44.996,表明国民阅读正在加快进人数字化时代。今年以来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推出的网上公益阅读活动,受到省内外网民广泛好评,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共享工程以数字化方式传播文化,提供高效快捷的网上服务,与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传统阅读相辅相承,改变了文化服务的结构布局。除网上阅读外,共享工程还可通过开发互动性强的软件,开展戏曲学唱、文化竞赛、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的网上文化活动,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空间。

5、科技性。

共享工程是文化领域的一块科技高地,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这既体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念上,体现在科技化的运作模式上,也体现在人才队伍的现代科技素质上。现代科技给文化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科技优势是共享工程的根本优势,共享工程应该始终保持并不断壮大这一优势,始终立于现代科技的前沿,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不断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开发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新技术,把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运作水平、服务水平。

6、公益性。

共享工程是公益工程,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公益性指的是,它的网上阅读和下载是免费的,这一点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网站;在它的电子阅读室等场所查阅资料、开展活动是免费的,这一点不同于社会上以赢利为目的的网吧。共享工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块公共文化阵地,其目的在于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实现他们享受公益性的网络文化的权利。发展文化共享工程,可以以较小的投人成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大规模供应和大面积覆盖,迅速改变农村和基层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的文化落后状况,消除城乡间数字鸿沟,实现城乡文化共享,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培育广大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享工程是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工程,是具有文化与科技双重优势的工程,是低成本高产出的.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共享工程的实施,加大投人力度,扩大资源总量,拓展覆盖范围,提升服务功能,使共享工程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提升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创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是推进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的重大举措。这首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多以纸质和实物形式存在,在收藏、传播、利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实施共享工程,推进文化信息化,把有形的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贮、网络化传播的文化信息资源,不仅使传统文化传播驶上高速公路,而且将带来传统文化理念、内容、形式的全面创新,有利于更好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当前,汉语信息在互联网上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中华文化所占内容更少,处于弱势传播地位,不仅导致国际社会不了解中华文化,而且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实施共享工程,经过长期努力,将有助于增加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份额,提高民族文化的对内凝聚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2、提升资源整合功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但不同文化形式则处在分散独立状态,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又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共享工程为整合文化资源提供了广阔平台。共享工程通过加工制作各类文化资源库、整合采购已有数字资源、网上信息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既可实现包括文化法规、图书、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文化名人等在内的文化系统的资源整合,还可以整合文化系统之外的文化信息资源。如按照中办、国办要求,改革开放前由各级政府投资的电影等,共享工程可以无偿使用。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数字文化资源,可采取鼓励著作权人捐赠等方式,为共享工程无偿或优惠使用。网上文化资源整合不仅会促进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工作,也会为实质性的文化资源整合创造有利条件。

3、提升文化服务功能。

共享工程具有强大的文化服务功能,一根根网络光纤,一条条卫星波段,一块块移动硬盘,拥有所未有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速度。要发挥这些优势,把丰富的电影、戏曲、民间艺术、动漫游戏、综艺晚会等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把数字报刊、图书、论文等数字读物送到群众身边,把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发的专题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自主选择、自由下载、点播收看,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限制,大大增加了服务量,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共享工程还要积极开辟网上的文化活动新空间。如省中心研制开发的“网上跟我唱”、“我的DV网上行”等一系列共享工程互动应用系统,为群众提供了自娱自乐的网上活动平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4、提升思想教育功能。

共享工程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工程承载提供的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是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文化,是有助于正确指导生产生活的科学文化,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和农村全面进步的文化。共享工程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播现代科技、法律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有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功能,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共享工程还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结合,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相结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社会化教育水平,共同为建设团结、互助、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贡献力量。

5、提升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篇6:“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与评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一套、三角板、小棒若干、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流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2、认识意义和特征

三角形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老师带来几个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敢不敢挑战一下?(敢)出示问题

(1)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把各部分名称标在你画的三角形上。

(2)判断:你认为下列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请用“√ ”标记

(3)结合画三角形和判断三角形的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要求: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生2:图1、5、6、8都是三角形。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刚才大家画了三角形也判断了三角形,现在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2)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师:你觉得他的说法对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说法不对,图

二、图三都有三条边,但它们都不是三角形。生2: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也不对,图3就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它不是三角形。生3:我认为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板书)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 生:端点相连,围在一起。师:图3算是围成吗?

生:不是,上面的两个端点也要连在一起。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大家的意思是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都要相连?(是)课件演示:端点相连的过程。师:现在是三角形吗?(是)

我们看: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连在一起,就像三条线段手拉手——(围在一起)的确,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三角形的意义解释一下为什么刚才没选的图形不是三角形。学生用定义解释

小结: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既要看它是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还要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在一起,也就是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是不是都相连。

【评析:让学生挑战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可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学生概括出自己对三角形的初步感知和认识,为总结抽象出三角形的意义做好铺垫。在汇报过程中让学生不同的说法互相碰撞,互相纠正,教师适时用反例纠正错误的说法。在碰撞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真正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比如我用A、B、C表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板书三角形ABC。)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第二部分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

【评析: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生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评析: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评析: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画。(收集不同高的画法)学生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集体评价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完成第二部分)收集三幅不同的作品

出示1:用三角板比着,这条高画的对吗?(对)出示2:这位同学怎么没画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第二个三角形的高和AC边重合了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 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出示3:让学生验证。

同学们请看图3,我们从顶点B画出了三角形的高,同样从顶点A和顶点C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只不过会画在三角形的外面。

【评析: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定点和难点。】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创设情境,比赛引入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那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因为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所以具有稳定性。

师:这是你们的理解,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

【评析:通过学生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2、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拿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三根小棒的长度和老师手中三角形的长度是相同的)

学生发现:无论怎样摆,摆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评析:让学生在“做”中学,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层面,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3、认识特性,体会应用。

师: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呢?正因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个不变的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评析: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四)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ABC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评析: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计思路: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从生活中的漂亮图片入手,把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挑战新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动的原因,再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定地边上的高,使学生可以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告诉学生钝角三角形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再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可以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再给学生提供五边形、六边形……的例子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评析:

“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有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经历。李老师以此为基点,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

1、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一开始,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用学生喜欢的给动物找房子为情境,把对问题的研究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例如,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和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现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再如,让学生凭借对“垂直”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认识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尝试画高、交流讨论、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等活动,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自主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3、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例如,在不同的活动中,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大家的认识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你们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小组的、全班的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着每项活动的成功,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快乐之中。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篇7: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教学内容总析】

《声音的特性》这一节,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再从理性知识回到实践中去的思维发展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2.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3.学生的直观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进行新课

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

(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

(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假如你驾驶着一架超音速飞机,且能听到外面声音,这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异样的情景?(这一问题对初二学生而言并不适宜)

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虽然现实世界没有这种现象,但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物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是物理学习中智力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象,放飞学生的思维)

(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讨论、表述、三、课程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6.声速的理解应用

四、想一想,议一议

((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感觉老牛叫和蚊子两个声音,两个声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五、课堂回顾

(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

(师):播放结束曲

六、布置作业:

【板书】声音的特性

一 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由振幅决定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响度

由频率决定

3音色:声音的特色叫音色

由发声体结构、材料等因素决定

二 声速

【教后反思】

《声音的特征》一节,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对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师生的互动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指导、帮助和促进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成功之处有:

第一,优美的旋律,充分发挥了“耳朵”这一声音感官的作用,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动感的视频,以多媒体为依托,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形象、直观

第三,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结论、应用等方式,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理念,养成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学习习惯。

第四,有效的问题,通过设疑、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第五,默契的合作,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促进者;学生是教学的实现者、完成者。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需要完善的环节:

第一,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篇8:谈酒类包装设计的文化特性

酒,形似水,性如火。它既是饮食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有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按《战国策·魏策》所说,夏禹时代不仅有酒,而且相当多,仪狄只是技艺略胜一筹,“作酒而美”而已。《史记·殷本记》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酒为乐者添乐,为悲者解忧,亦可给社会增辉,给生活加彩,为文人雅士带来诗情画意,给英雄豪客增添侠胆豪气。自古有言曰:“诗酒同风。”酒为诗增色,诗给酒添香,诗与酒素有不解之缘。而文人骚客饮酒品茗所作佳句绝唱,更使其文化意蕴深邃丰富。

酒,是一种高度精神化的物质产品,更深入地说,是一种文化上的需要,是人性中的高层次需要。因此,酒是满足人们精神享受需要的一种“感性商品”。同此而历,酒的包装业更体现出了独有的文化特性。

酒包装设计中基本元素的选取体现其文化特性。

1. 图形中体现酒包装设计的文化特性

图形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包装上信息的主要载体,对消费者有直观的影响力,是唤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的重要因素。

酒素来与文人雅士有不解之缘,若要营造出酒的文化氛围,非中国画莫属。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它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境,飞凌于万象之上,在主客观交感之中产生深邃的境界,这种境界与酒文化所欲传达的超然脱俗意境正好吻合。因此在现代酒包装设计中,以中国画为主体图形的很多。如:2002年被评为“中国包装文化金奖”的“吉祥汾酒”,用中国写意画手法描绘出的牧童图,使“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意充分表达,并配有中国传统的龙凤吉祥图案和汉代画像石酿酒图,体现了酒包装浓郁的文化性。又如“泸州老窖”在内销包装处理上,选用了宋代著名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中最精彩的部分。画面上的人物图形虽小,但酒店门口的那面小小的酒旗被有意突出,使人们在细细观赏包装及品酒之余,获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景致美感。

当然,其它的图形只要切入商品属性,也能体现文化品味,如“山峡窖酒”包装就使用了专为此酒包装设计拍摄的风景照片,峡中之奇丽与秀美景色体现山峡文化的内蕴与精神,地方特色运用于酒包装设计之中带来了地方文化意蕴,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文化个性也一览无余。

将传统艺术上的传情、含蓄、细腻等审美特点的民族文化精神用现代设计手法的方式渗透到酒包装设计之中,更加彰显了文化在包装中的独特性,也使得产品具有更明显的民族风味。

2. 文字中体现酒包装设计的文化特性

文字是传达商品信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好的包装都十分重视文字的设计,优秀的文字设计不仅能传达出商品的属性,更能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历史的锤炼,岁月的琢磨,使汉字本身即已具备了形象之美而达到艺术的境界。汉字书法体是中国文字的一种书写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它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大类型。由于民族的欣赏习惯,对传统书体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及喜好程度,其视觉效果已成为设计民族风格的一种形式特征。

酒文化与汉字书法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用书法字体作为酒包装的视觉元素的确是恰到好处。如成都水井坊有限公司出品的“水井坊酒”包装,以毛笔书写其名,东方情调,深受中西方人士的赞赏;又如“剑南春酒”的包装上选用颇具特色的繁体隶书变体,十分古朴浑厚,使包装的文化意蕴实足。

书法字体应用到酒包装设计中要尽量发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但并非随便搬过来即可使用,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及加工设计。一般来说,隶书、楷书、行书与印刷字体接近,容易识别;甲骨文与篆书源于象形,有绘画的风韵,字体结构不同于楷书,辨识率不高,设计师得慎用,否则就起不到宣传商品的作用。书法字体中不同的门派有不同的风格,如楷书中颜真卿属雄劲浑厚,柳公权则清傲灵秀;行书中王羲之是潇洒飘逸,米芾却质朴清新。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字体或者处理手法,都不能脱离商品的内容和消费者的需要,要使各种字体充分发挥其表现商品的作用,以适应消费者识别商品,选购商品的需要。另外,中国书法由于纸、笔、墨三种特殊的书写工具,更可产生千变万化的特别效果,为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视觉感受。

3. 色彩中体现酒包装设计的文化特性

色彩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科学家发现人对色彩的注意力远远大于对形的注意力。“远看色,近看花”形象地说明了色彩具有引人注目、打动人心和吸引顾客的重要作用。

中国酒包装一般以红色为主调,喜庆祥和,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再有以黄色为主调,高贵大方;以其它色为主调的只占少数。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舍得酒包装用白、褐大色块对比构图,艺术感强,将有特殊意义的“智”、“尊”、“舍”、“得”融和其中;“国窖1573”原浆酒设计纪念品包装设计,其色彩应用也打破了常规法则,体现了用色的雅致,即平凡中见珍奇,朴素中见玉璞。准确、洗练能够出奇制胜;“国窖魂”系列以黄、褐为主,体现清新、雅致之感;“老窖古韵”系列,以大红、墨绿、浅褐色为主,体现古朴、庄重之感;“国窖樽”以黄、褐、棕、金色为主,体现深邃、高贵之感;“国窖天香”系列则以宝石蓝、白、银色为主,体现祥和幽雅之感,每组的用色都打破常规,用色的侧重点不同,与内外包装造型相适配,恰到好处的体现出文化特性。

“洋河蓝色经典”之所以出现令同行瞩目的销售奇迹,不仅仅与新颖营销模式有关,更为关键的是洋河蓝色经典酒包装迎合了现代生活的审美要求,一反常态,打破白酒以红色、黄色为主色调的老传统,将蓝色固化为产品标志色,以其独特的蓝色追求天人合一,顺乎自然,也实现了产品差异化,凸显了产品的个性。“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有文化才会更长远,洋河蓝色经典充分利用了独特的蓝色文化:蓝色是开放的象征,是时尚的标志,是现代的感觉,是品位的表现;天之高为蓝,海之深为蓝,梦之遥为蓝,体现了人们对宽广、博大胸怀的追求。正因为注入文化意蕴,所以洋河品牌形象得到了有力提升。

无论从酒包装上的图形、文字、色彩哪一方面的选用,要想更好地体现酒包装的文化性,就要注重其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其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才会更好地突出酒包装的文化性。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自成体系,且引东方世界之潮流。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的风俗人情,民族的哲学观和美学观,直接影响着酒包装设计。“茅台酒”历史悠久,又有“国酒”之称,所以其包装更多的应该是带有民族文化的传播性,在包装上采用了著名的敦煌壁画中优美的飞天形象。在古铜色圆形中,两个飞天仙女手捧一古金樽,底色古朴厚重,里盒金丝绒作衬垫,配以陶瓷爵样酒具,充分表现出酒的历史古老和高贵的风格。“西凤酒”的包装设计以民间土陶为造型特点,取古代勇士的头巾叠作为包装封口装饰,再现民族包装的特征:在图形应用上选择具有民间风格的凤形纹样,从而显示地方特色。整套包装古色古香,厚重淳朴,典雅亲切,体现出民族文化特征与地方特色的意蕴。湖南湘泉集团公司出的“酒鬼酒”声名远播酒,除了自身品质外,其个性和特色的包装也起了很大作用,如外观设计是由湘西籍著名画家黄永玉精心设计的形似扎口袋的紫砂陶瓶,橘黄色砂陶制作,状若盛装谷物,捆扎好的麻袋酒瓶,土中见雅,俗中出奇,俗到极致,却透露出迷人的艺术韵律,令人拍案叫绝。总之,平朴中显功力,随意中见洒脱,古朴大方,造型奇特,出奇制胜。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凝聚了我们先人的心魄与智慧。现代设计师传承五千年文化精髓,创作出一批批极具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风格的酒包装作品,值得我们汲古润今,创异求新。因此,现代包装设计师不仅要使酒包装设计有漂亮的外表,而且要使设计突出酒包装的文化性。

参考文献

[1]罗兰秋.文化让广告疯狂.成都:天地出版社, 2003:104-114.

[2]陈飞.论融诗词文化于酒.茶包装装潢设计之中.中国包装, 1992.3.

[3]沈卓娅.包装设计.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考试颁奖总结下一篇:关于儿童元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