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设计

2024-04-29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设计(通用7篇)

篇1: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设计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叙述解放战争的历程,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课型:复习课

三、教学过程

(一)时政导入 2018年两会召开

(二)考点解读

解放战争的前因后果、过程(重要事件)、结果、影响、人民群众的作用

(三)学生自主梳理 师生交流

(四)中考题练手

【2014温州】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2015金华】“乡村包围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必须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这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015丽水】2015年5月,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右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A.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D.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2016丽水】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②渡江战役

③三大战役

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2015丽水】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也由战前的120万增加到195万,在战场上之间占据主动。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

(2)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哪些因素促成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3分)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等。【2017衢州】

材料一: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具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图6)。本期封面人物报道以《风流人物》为标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毛泽东和他开辟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1)毛泽东在此时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重大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篇2: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设计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掉它们中的一些。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斟酌

2、“两种命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两种什么命运?

3、找出文中着力描写邻居家槐树的词语(3个),说说这样多次描写的目的?

4、造成灌木丛“两种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5、文章结尾由树木的`成材议及莘莘学子的成才,请思考“我”为什么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

6、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你有怎样的“成才观”?

答案:

2.一种是邻居家的小槐树的“愈来愈大";一种是我家的灌木丛愈来愈力不从心。

3.“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 ”“槐树碗口粗”“ 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 ”“拔地而起”这样多次描写,重点突出在两种不同命运下成长的不同结果,更加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4.“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长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来。”因为作者的过分疼惜,反而影响了小树苗的成长!

5.无目的学习多门课程就会跟“我”家的灌木丛一样,只有一时的勃勃生机,结果却是枯萎!

篇3: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设计

“两种命运的决战新中国的诞生”一课的考点为“知道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局势, 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本文以此课为例, 就考点复习如何“深联系、活理解、巧变通”, 达成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目标, 谈谈笔者的设想与实践。

一、深联系:意在串线结网、疏通逻辑

史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极强, 逻辑严密, 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时空发展和历史现象的纵横联系, 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整体出发, 突出一个“线”字, 将集中的或分散的知识串点理线、串线结网, 归类整理, 让复习系统化、条理化。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复习课对知识的梳理属要素式的梳理, 如罗列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 缺少对知识重新整合与分析。复习“两种命运的决战新中国的诞生”一课, 要通过内在知识结构的梳理, 理清以下几方面的逻辑关系:“两种命运的决战”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两目是因果关系, 前者是因, 后者是果;通过对比分析国共两党不同的建国主张及斗争实践, 当时的局势和胜负的结果才会更加清晰, 这是对比学习;而要进一步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还必须对国共双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向背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三件大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着重掌握它们对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如此疏通逻辑, 多角度综合知识, 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串线结网、疏通逻辑, 常用到的教学法是图解。图解以图表示意, 把错综复杂的现象、原理以直观、概括的形式表达出来, 使学生认识事物间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两种命运的决战新中国的诞生”一课的知识可图解如下:

梳理时, 可用彩色粉笔突出重点、易混淆点,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充分考虑考点的范围, 不作要求的知识点不必列出, 对三年内战重点突出三大决战、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三大事件, 即可展现当时历史发展的全貌, 至于三大战役战况、战果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都不必复述了。

从历史分期看,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 所以复习时要把解放战争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体知识中回顾。基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 可采用制作年代史的方法, 突出几个重要时期, 并用形象化的关键词予以标注。如1919年———“五四风雷”、1921年———“开天辟地”、1926年———“北伐进军”、1927年———“南昌枪声”、1934年———“战略转移”、1937年———“卢沟烽火”、1949年———“当家作主”等。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放入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去理解, 以时间连接空间 (地点) 、理解重大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 就能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 再解答“为什么民主主义革命有新旧之分?”“为什么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也是近代史的终点?”等问题就水到渠成。

二、活理解:贵在创设情景、内化结论

复习课不能干瘪瘪、瘦楞楞, 只给几条线索、几句结论让学生记诵。在新课程下, “新材料, 新情境”命题已成为综合文科命题的主要模式之一。经历第一阶段, 将知识梳理串点成线, 在学生具备了整体认识后, 第二阶段复习就应突出对历史重大事件、重要地理事物的解释和判断, 通过创设情景、鲜活细节,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认识。这与试题“理在书中, 题在书外”的能力考查要求相吻合。

例如, “两种命运的决战新中国的诞生”一课的考点涉及的历史事件多, 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 概念抽象难懂, 如果学生对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联没有了然于心, 就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如2010年中考杭州卷曾围绕该课内容出过一道试题:

某地初中同学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国民党报刊中, 查阅到一些民主人士对毛泽东的称赞:“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这些民主人士要称赞毛泽东

A.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举

B.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胆魄

C.在北平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

D.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业

此题学科特色鲜明, 情景鲜活生动, 材料直接取于教科书内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122页) 。然而, 学生得分普遍不高, 原因在于复习教学与中考考查要求不“对路”。许多教师组织学生复习“重庆谈判”, 罗列时间、地点、人物、结果了事, 把毛泽东作为“重庆谈判”唯一的人物要素予以识记, 忽略了对课本其他资源的利用, 没有用血肉丰满、生动描述、创设立体的学习素材来突出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顾大局求和平的大无畏英雄形象, 导致学生头脑中留不下这段“历史”的深刻印记。

又如, 本课教学重心是“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教师若直接呈现“结论”, 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识记、简单照抄, 在新课程下, 这种做法于试题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无裨益。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原因及意义”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不妨选用蒋介石的“反思”:“此次战争的失败, 实在是国民党自己打倒了自己!”并出示问题: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这一说法?用史实加以说明。然后,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要求据史立论, 且其中的“论”指的是从课本中引申出来的理论、观点和结论。如此处理, 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学生观点一:正确, 赞成!

理由:1.蒋介石政府政治上独裁专政。 (史实:建立中美合作所等特务机构压制民主活动等;活动:展示图7-72) 2.蒋介石政府经济上横征暴敛, 导致经济崩溃。 (史实:国统区物价飞涨, 人民生活困苦等;活动:观察国统区100元纸币可买商品情况表)

学生观点二:片面, 不赞成!

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史实: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和开展大生产运动, 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等。活动:观察图7-73, 7-75) 2.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 (史实: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 转战陕北等;活动:阅读“蘑菇战术”补充资料) 3.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史实: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淮海战役等;活动:观察图7-78) 4.有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5.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这类训练很重要, 因为其答案都源于课本知识, 有利于学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更重要的是, 学生一旦掌握了知识, 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试题, 都能很好地实现知识迁移, 达成“史论结合”的要求。

再如, 把“解放战争的意义”改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更为科学。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中国历史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因此, “意义”的理解应突出一个“新”字。“新”在哪里?一是它结束了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实现了民族独立;二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迈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开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意义”的内化应突出关键词, 从事件过程来描述, 关键词是“开国大典”, 对此学生认知容易;从意义角度来概括, “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民族独立”是关键词, 对此学生理解有盲点。如果我们把这块内容放到民主革命的整个时段来分析, “意义”就会清晰地显现;再借助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浮雕等图文资料, 内化更易实现。

三、巧变通:重在转化信息, 实现迁移

本课分析中, 很多教师在把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前线作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时, 一定会引用“解放区农民组织担架队支前”图片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124页图7-77) , 以说明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但如果在复习时我们仍照搬教材内容, 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记忆水平, 而不是较强的思维能力。

上图选自教材“新中国的诞生”一课, 编写人员选用这幅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

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B.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低下

C.毛泽东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D.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本题为2010年浙江省中考义乌卷的第19题, 很好地运用文本图片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内容, 设问角度新颖, 用“选用这幅图的主要目的”对“广大人民群众对淮海战役的贡献”进行了信息的转化。但是学生的认识发生了混淆, 答题情况极不理想。如果平时复习采用了“变式”提问:“被陈毅称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指的是哪一次战役?”→“人民群众对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教材编写者选用这幅图的目的是什么?”使知识信息理解的角度发生变化, 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识记层次提升到理解层次, 就能使学生临“变”不乱。

还有, 同是考查“重庆谈判”这一历史事件, 2011年中考衢州卷第9题的提问视角就完全不同于2010年中考杭州卷, 通过提供新的课外材料, 把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判断设计成活动主题。这一变化使得试题变得灵活新颖, 也加大了难度。

如图所示是某市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的一本历史文献资料的封面。

当时 (民国三十四年) , 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的主题应该是

A.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

B.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D.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因此, 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复习后, 我们要进一步关注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一要借助史料、图文和新事实, 通过变化角度, 创新提问。收集同一内容不同题型不同材料不同设问的试题运用于教学, 让学生将已有知识按照新的联系, 从新的角度来思考, 从而再次激发兴趣, 更好地达到巩固印象、加深理解和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 对“标志国民党统治覆灭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提问可作以下变式。

变式一:“钟山风雨起仓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句诗描写的战役结果怎样?

变式二:为什么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上述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式训练, 是教师复习讲评的重点。主干知识永远是考查的重点, 并且会反复出题, 多次考查, 复习教学要与中考“对路”, 采用多种方法转化信息, 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二要寻找考点与社会现实热点、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这也是信息转化的常见方法。以热点为切入口组织复习, 能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对热点时事进行观察与分析、对接现实与历史的能力。如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应联系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等等, 实现对教材问题的拓展。

篇4:一次决定西方文明命运的决战

法国西南部的普瓦提埃位于通往巴黎的要道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欧洲古战场之一。此地发生的众多战役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阻止阿拉伯人扩张进程的普瓦提埃战役。它不仅重创了阿拉伯人继续向北扩张的势头,而且捍卫了法兰克王国的独立。

公元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由松散部落联合起来的阿拉伯国家建立并走向扩张的道路。到8世纪初,阿拉伯人已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西班牙,正大举进攻高卢地区。作为入侵者,他们烧杀抢掠、蹂躏乡村,因而被深受其苦的当地居民贬称为摩尔人。在击败阿奎丹伯爵后,摩尔人沿着罗马古道继续北上进取巴黎。面对摩尔人所向披靡的进攻,法兰克王国此时的宫相查理·马特临危受命,带领装备精良的步兵和重装骑兵迎战。当两军在卢瓦尔河附近摆开阵势时,他先派一支骑兵绕到对方后方,切断敌人的粮草供应。战斗打响之后,摩尔人获悉后方被劫而军心大乱,再也无心恋战。其统帅阿卜杜勒·拉赫曼虽竭力压制骚乱,命令士兵返回战场,但无济于事。他不得不率军后撤。当撤退到尚未攻下的普瓦提埃城下时,法兰克军队已经追上。于是摩尔人决定在此地与法兰克人进行决战。

阿拉伯军队的主力军是骑兵,以其速度制胜。在进攻中,其以往所采取的战术是大规模骑兵快速冲向敌营,通过打乱和;中散敌方阵营而给予重击。法兰克军队则以步兵和骑兵组成。查理·马特追击摩尔人到普瓦提埃域下时,为便于观察敌情,选择驻军于山坡上。为了打垮摩尔人的进攻,他将自己的军队做了以下部署:最外围由持长矛步兵组成,中间由巨型的方形盾牌构成坚固防线,最内层是弩炮方阵。这种布阵后来证明是阻击摩尔人骑兵的绝好方法。摩尔人的骑兵大规模地进攻时,密集的弩炮射击可有效破坏骑兵阵形并造成一定程度的伤亡。即便冲过了弩炮的轰炸,来到法兰克军队阵前的骑兵也会受到步兵长矛的袭击。有的甚至连人带马撞到长矛上惨死。而躲过了长矛的骑兵最后也很难跨越过方形盾牌阵。摩尔人的弯刀骑兵还未与敌方近身肉搏便死伤大半,进攻的结果可想而知。法兰克人在挫败摩尔人的进攻之后,转守为攻,出动重装骑兵,以楔形阵冲向摩尔人。结果是没有防护铠甲的摩尔人毫无招架之势和抵抗能力而败下阵来。当法兰克人攻人摩尔人的营地时,发现其统帅阿卜杜勒·拉赫曼已经阵亡了。群龙无首的摩尔人全线溃退,退到西班牙。

普瓦提埃战役对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于阿拉伯世界而言,该战役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其帝国向西方扩张步伐的停止。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世界建立的庞大帝国,东起亚洲的葱岭,与全盛时期的唐朝接壤,西到欧洲的西班牙,与法兰克王国毗邻,北至高加索山,南括北非,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对于法兰克王国而言,此战不仅稳固了查理·马特在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地位,而且为王国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其后代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和查理曼帝国。查理曼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出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

但是,从某种角度来看,该战役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却有着特殊意义。由于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同时伴随着伊斯兰教传播的过程,所以若法兰克人在该战役中失败,那么他们就逃脱不了被伊斯兰教同化的命运。法兰克人从克洛维国王皈依正统基督教开始不到三百年时间内,可能又要面临着接受伊斯兰教信仰的选择,五十多年后的查理曼帝国也就不会出现,三百多年后的十字军东征更不会上演,两大宗教之间的恩怨纠葛也不会成为一千年以来东西方斗争的主旋律。当然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结果是法兰克人取得胜利,经过几代人的经营,终于建立起西方世界的第一个封建帝国——查理曼帝国。基督教也伴随着帝国的日益强大而广为传播。中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王国使当时式微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免于遭受像波斯文明那样亡国灭教的命运,它将基督教文明的火种发扬光大,在西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普瓦提埃战役的胜利乃是这一切功绩的前提和基础。

篇5:中年男人有效减肥法决战发福命运

摄入足够蛋白质与维生素——中老年人分解代谢加强,且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下降,所以需要补充足够的高质的蛋白质,才能满足身体所需。应多吃瘦肉、豆制品、牛奶和蛋类等蛋白质含量多的食物。同时,由于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的降低,使得食物中的维生素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容易发生维生素缺乏。所以老年人应多吃富含各类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豆类、鱼类、蔬菜等。

控制食盐的摄入量——食盐摄入过多,容易使中老年人患高血压、脑中风以及心血管疾病,所以要尽可能地少摄入食盐。一般认为,中老年人每日摄入的食盐量应按制在5克以内;而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要控制在3克以下。

吃减肥餐——在保证正常营养吸收同时,中老年男性朋友要减肥可以吃一些减肥餐。多吃有利于消肿的低热量食物。

中年男人运动减肥 中年男人发胖主要是腹部脂肪囤积,解决腹部赘肉是减肥的关键。

深蹲——做深蹲时,很多肌肉都要动起来,从而激发大量的激素分泌,这些荷尔蒙可提升人的性欲。同时,深蹲动作可以增强臀肌和大腿力量和长期力,有益于改善性生活中的表现。做深蹲还能帮助人练出坚实性感的臀部。

俯卧撑——做俯卧撑能帮助加强手臂、肩膀和肚子肌肉力量。如果看到一个人大腹便便,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不满意,而拥有坚实、迷人的腰腹,则非常能够吸引人。在性交中,当采用男性在上的体位时,腰肚子的力量就非常重要。

有氧运动——类似跑步、游泳这些有利于心血管的健身方式,都能增加血液循环功能。血液循环顺畅,则有益于心理学上的“唤醒”过程,这对男性性功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做有氧锻炼还能帮助脑部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著名的能够带来愉悦感的荷尔蒙。

凯格尔运动——凯格尔运动能改善性生活。耻骨尾骨肌,又称PC肌,就是要在小便过程中强行停止泌尿用到的那块肌肉。对于男性来说,做凯格尔运动可以帮助他们掌控控制着射精的肌肉,从而达到增加性交长期性的目的;对于女人而言,做凯格尔运动则会帮助控制盆底肌,从而获得更大的性爱满足感。摘自《香城都市报》

篇6:国安两种态度决定两种命运

还是那句说烂了的老话:态度决定一切。对国安队而言,两种不同的态度,决定着两种不同的命运。

与北控队的德比战之前,无论你是哪一方的拥趸,都无比期待一场激情四射的较量,要么就为江湖地位拼个你死我活,要么就为这次难得的聚会来个赛场内外皆Party。可没承想,两支球队这么一亮相,北控这边仝华班,国安那边多替补,球迷都傻了——这是要比着“放水”的节奏吗。显然,没有人提醒曼萨诺这场比赛的重要性——原以为是场合家欢,却让一个人玩成了生死战。这个人就是斯塔诺——原本度假回来准备上岗,却被告知下课,这搁谁都得记仇。所以,当所有人都以为是大哥陪小弟玩的事,却演绎成了斯塔诺的“复仇之战”,而国安队用态度完成了北控不领情、球迷不认可的“放水”。国安队此战的态度,不仅决定了他们足协杯被淘汰出局,也让各方对此战口诛笔伐。

而这样的骂声,显然骂疼了国安队,也骂醒了国安队,三线作战如今只剩一线——中超,而目前的积分状况更让国安队退无可退地冲击冠军.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安队回到中超赛场拿出了另一种态度,与足协杯天壤之别的态度。与对北控的懈怠和暧昧不同,同杭州绿城队的比赛,自始至终国安队都在用必胜的信念打击着对手——超过对手一倍的传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传球成功率,凸显出了国安队对于比赛的掌控,而四粒精彩的进球,不仅提升了球队自身的气势,也重新赢回了球迷的心。而这样的态度,恐怕也是曼萨诺对自己的一次校正,也是对球队的一次校正。

篇7:“鸡汤”的两种命运

它们一个是中国的《读者》,一个是美国的《读者文摘》,现在,前者在准备上市,为自己勾画出更好的前景;后者,则继5年多以前退市之后申请破产保护。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彭长城在参加两会,他的老搭档、《读者》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辑富康年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显得意气风发:“这几年老牌大刊过得都不好,但《读者》已经开始有企稳回升的迹象,我们2012年的发行量比2011年高了20万份。”

在创刊31年后的2012年,《读者》的月发行量仍高达750万份,这是它连续第12年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很难在周边人群中找到一个不知道它的。现在,它还可能成为第一步在内地上市的杂志。

中国媒体上市从来不易。盈利是第一要求,在目前中国90%的杂志亏损的现状里,《读者》的收入结构和绝大多数杂志不同。到今天,《读者》95%以上的发行仍通过邮局完成。通常邮局会从定价4元的杂志销售中抽成36.5%,而剩下的63.5%,即2.54元就成了《读者》的发行收入。

由于长期使用成本较低的胶印书刊纸,文章配图使用简单的插图,所以《读者》的印刷成本很低,每本杂志有0.94元的毛利。按月发行量750万册计算,光发行每年就可以实现8000多万元的毛利润。这本杂志从1994年开始刊登广告,2002年广告收入为2800万。当被问到目前的广告收入时,富康年说现在不方便透露,“但是肯定比2002年要高出许多”。

不过就算盈利了,你还得有“正能量”。《读者》的内容主流而积极,这些定位在“真善美”的内容被评价为“心灵鸡汤”,当然也很难“越界”。对于监管和主管部门来说,这是上市“荣誉”的保证,而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安全的投资对象。

但杂志业的好消息也没有多少。曾经作为《读者》学习和模仿对象的、有着91年历史的美国《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在2013年2月17日再次申请破产保护,上一次提交申请是在2009年。

20年前,来自中国兰州的《读者》还叫《读者文摘》的时候,真正的《读者文摘》的美国本土发行量达到1500万,出版总管Laura McEwen说仅仅在美国,读者人数估计达到4100万,其中年收入超10万美元的读者人数超过了《财富》、《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和《公司》读者中这个群体的总和。

同时,它在全球70多个国家用13种语言出版着40个版本的杂志,高达2900万册的全球发行量使它成为全球最大的付费杂志。就像它后来的口号“口袋里的美国”一样,这本仅有一般杂志一半厚度的小册子一度是最受美国家庭喜爱的大众读物。

但这本读物之后就遇到了麻烦,分析人士照例把原因归结为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碎片化和原有读者群老化。《读者文摘》发行量在2001年以后出现了持续下滑,常年占据销量第一的宝座也在2009年被家居生活杂志Better Homes and Gardens夺走。

2007年,新上任的CEO Mary Berner说:“我想这本杂志过去一直都太安安静静了,我们需要和读者充分沟通。或许对杂志重新包装是个不错的主意。”

她选择了为DKNY和家得宝做过标识设计的设计师Peter Arnell重新推出Logo。读者发现在2008年1月的《读者文摘》封面上,整个封面的设计更加简洁。通常位于杂志右上方的Logo被放到了正中央,Logo中被放大的字母R的位置,现在由D来替代,更加突出Digest字样。同时封面上更加突出了网站的地址。

但《读者文摘》的盈利能力依然在不断下降。随着发行量从1970年代的1700万下降到2008年的820万份,广告商也在离开。再加上早期快速扩张带来的巨大的运营成本,到2007年,《读者文摘》已经负债8亿美元,使得集团不得不同意接受以纽约私人投资公司Ripplewood Holdings为首,包括信贷对冲基金GoldenTree Asset Management和美林资本在内的投资者开出的24亿美元的私有化支票。

完成私有化并重新设计后的杂志并没有从广告主手中拿到更多的钱。根据美国出版署的数据,《读者文摘》的广告收入从2007年的3.13亿美元下降到了2.55亿美元,下降了18.4%,2009年又进一步下降到了2.45亿美元。所以即便《读者文摘》依然有500万的发行量,还是不能挽回投资者的信心。

彼得·德鲁克说,时代出版集团旗下的《生活》在停刊之前,处于一种“编辑失败”的局面─《生活》为了从一个订户那里赚到八九美元,必须先花上15美元。大笔钱被用于营销,而不是产品本身。“杂志社要贿赂读者,才能说服他们把自己编辑的产品带回家。因此,创下高峰的发行量若是买来的,而不是自己挣来的,总是表示这样的一本杂志已经日薄西山。”

《读者文摘》是这样,《读者》不是。但值得一问的问题似乎是,为什么《读者》这本阅读体验算不上好的杂志─长期使用成本较低的胶印书刊纸,文章配图使用简单的插图,只有双色印刷─可以一路走到IPO的程度?富康年也知道年轻人不喜欢《读者》的“心灵鸡汤”,认为它装帧很土又拿不出手。对此他的解释是:“年轻人喜欢追求个性和小众,《读者》太大众了,是身边人都在看的东西。”

他说得没错。《读者》是中国内地最符合大众需求的杂志,而且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大众”。

富康年没有正面回应IPO的进展。但他说上市之后,《读者》可以做更多。现在已经有了校园版和乡土人文版,以后还可能推出针对“高端商务人士”的杂志。

几乎是在《读者文摘》寻求破产保护的同时,时代华纳也在考虑全盘剥离分拆出版业务,仅保留《时代》、《财富》和《体育画报》三本杂志。

那些伟大的杂志近年的情况都很糟糕:《华尔街日报》在2007年被新闻集团收购,《商业周刊》则在2009年被转手给了彭博社,而无人问津的《新闻周刊》只能在2012年12月停止了纸制杂志的出版。

30年前,中国兰州的那本小杂志《读者文摘》已经有了16万的发行量。此前的1981年,它们已经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许力以那里转收了一封美国《读者文摘》远东公司经理韦克菲尔德的信函,提到《读者文摘》这个中文名不符合国际版权关于商标的规定。这样的抗议,美国《读者文摘》在之后的10年里又发了两次。

当时中国并未参加任何国际版权公约,而《商标法》也还在制定过程中。不过,这也提醒了《读者》,既然是这么好的生意,就应该把它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在1993年3月,《读者》发出征名启事,最终把名称从《读者文摘》更改为《读者》,并决定在当年7月启用。现在看来,这一步算是走对了。

上一篇:学校卫生标语下一篇:新楼盘营销推广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