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历史

2024-05-21

人民币的历史(精选8篇)

篇1:人民币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本练案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现的决定因素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

1.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题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领导,是政治方向的领导。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说法是错误的。“十二五”规划是由中共中央制定的,但它是经全国人大通过后由国家机关来执行的,并非直接由中共中央来直接执行。④说法绝对化。因此选B项。)

2.当前网络文化方兴未艾,为我们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提供了新的途径。党重视并发挥网络文化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A.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B.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全党

D.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B(材料主要表明我们党深入实际,与时俱进,接近群众,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科学执政②坚持民主执政

③坚持依法执政④坚持按规律执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C(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故排除②③。)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确立起来的。“自身条件”是指()

A.它的指导思想

B.它的执政地位

C.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

D.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4.D(自身条件是指党的性质。)

5.“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D.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B(共产党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说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其根本原因是()

1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C.中国共产党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执政水平

6.A(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7.关于科学执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指中国共产党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

B.是指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C.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D.是指中国共产党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

7.C(本题考查科学执政的含义,属课本基础知识。)

8.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是()

A.党要改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

B.党不再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C.在领导和执政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

D.党应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具体领导

8.C(A、B、D说法皆有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9.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是地方换届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乡镇党委换届是否风清气正,事关整个地方换届工作进展顺利与否。历史经验,特别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每当我国遇到各种严峻困难时,我们党除了采取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外,总是同时发挥政治优势去解决困难,渡过难关,应对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严峻经济困难,除了采取各种重大经济措施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模范作用”。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这一观点的理解。(17分)

9.(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领导部署应对金融危机工作坚持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10.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亿万农民群众亲身参与了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日趋健全。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论述:为什么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7分)

10.(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制定正确、有效的规划、措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研,了解民情民意,使规划、措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精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8分

11.(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调研制定十七大规划,能更好地反映民意,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2)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重视调查研究,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党的领导的科学化、民主化。(3)调查研究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体现了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篇2:人民币的历史

历史和人的选择

在中国近代史的课上,我们了解了许多的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情,了解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必然的选择,中国人在进行各种不成功的反抗之后,只有起来革命一条路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振奋人心的口号。1905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由于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由此引发的这场革命被称作“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结束了统治中国数前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于1912年元旦宣告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伟大功绩。它的意义首先在于打乱了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稳定下来,从而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的意义还在于从此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试想,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被推翻,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于是,中国人从这个事实中产生了信心:人民可以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的命运并不是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任意摆布的。进步的闸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辛亥革命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这是因为,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太软弱。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不能提出明确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必然脱离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劳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必然形不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因此,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农民不能承担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同样不能承担。要在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必须要有新的阶级充当领导力量。各种救国的方案,各种惨烈的斗争,都相继划上了痛苦的句号。旧的路已被证明是走不通的,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历史呼唤一个新的政党的出现。

就在这时,中国共产党出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必然选择。历史的呼唤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一个崭新的工人阶级政党的诞生。20年后,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把7月的第一天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篇3:人民币的历史

1.1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

1.1.1 国际货币体系简述。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 各国相继进行经济政策的变动与改革, 自由化的经济政策与浮动汇率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从最初的金本位制度, 到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再到向浮动汇率制的过渡时期, 直到金融全球化趋势下的牙买加体系。从含义上看,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 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形式适应各国国际支惯例;从内容上看, 国际货币体系以组织的收付、国际收支付调节, 并对一国支付货币和储备资产进行确定与保障;从目标上看, 国际货币体系致力于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促进资源共享与经济进步。

1.1.2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和含义。要想了解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就不得不了解其发展的背景和过程。回首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风雨历程, 大致可以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 初步形成及“自由化推进”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初~2003年) 。这一阶段, 人民币国际信誉逐渐提高, 人民币的亚洲货币形象初步树立。1993 年, 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 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1994年1月1日, 汇率并轨的实现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开端。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政府维持人民币的稳定被世界赞誉为“负责任的大国”。2001 年12 月11 日中国加入WTO更是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里程碑。而2003 年开始正式实施的QFII制度标志着人民币向资本项目可兑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由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

第二, 与国际金融市场融合阶段 (2003 年至2008年) 。这一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的走向已十分明确, 世界金融市场的关系也日益密切。2003-2005年, 中国放开对外商投资的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趋势。2007年6月, 首只人民币债券登陆香港, 完善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2008 年7 月10 日, 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 新设汇率司, 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将人民币国际化正式纳入官方政策范畴。

第三, 进一步发展阶段 (2008年至今) 。这一阶段, 人民币为真正实现国际化而努力迈进。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元、欧元等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 为提高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 我国也不断与各国加强贸易往来, 达成双边交换协议, 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北京时间2015 年12 月1 日凌晨1点, IMF正式宣布, 人民币2016 年10 月1 日加入SDR, 这无疑是人民币和中国金融市场迈向国际舞台的新起点。

由此可见,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从人民币的发展历程中推断出它的含义所在: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的投资工具;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 这意味着人民币必须在货币竞争中增加自己的替代性, 以在国家经济竞争中占取有利地位。

1.2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巨大缺陷,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存在着“特里芬难题”, 其不对称性与不稳定性导致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与流动性的泛滥, 终结这种不稳定性与不对称性迫在眉睫。

人民币国际化顺应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趋势, 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它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平衡国际货币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1.3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国内外历史机遇

1.3.1 国际环境提供的历史机遇。一是美国次贷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暴露了当前经济体内部存在的矛盾, 需要寻找新的国际化货币改善国际货币体系僵局;二是人民币已奠定了亚洲关键货币的基础性地位, 亚太地区经贸合作的往来扩大其流通性;三是跨境贸易往来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功能的扩展。

1.3.2 国内环境提供的历史机遇。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二是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我国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的形成;三是我国完备外汇市场的建立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提供了重要条件;四是充足的国际储备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1.3.3 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第一,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使得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经济周期使我国卷入经济低迷的循环, 加上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内部结构性矛盾的暴露, 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严峻形势。第二, 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人民币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所要持续推进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为中国进一步经济改革减小阻力, 增强中国经济的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使中国不仅成为经济大国, 更成为经济强国。

2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优势和问题分析

2.1 发展优势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大国的特征开始逐步显现, 经济发展增长也趋于常态化, 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可预见的未来开放资本项目情况下, 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优势。

2.1.1 所占比重提高, 地位日益重要。近年来,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迅速发展, 我国也已启用跨境贸易结算试点, 与周边各国的中央银行建立起密切联系, 特别是2008年波动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人民币结算比率波动幅度较小, 人民币的稳定性与成熟性由此可见一斑。

2.1.2 国际贸易结构改善提供的良好外部条件。随着多次经济危机的爆发, 改善国际金融环境已在各国间达成共识。伴随着国际交易的风险规避机制的修订与完善, 国际贸易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2.1.3 我国经济发展规模扩大, 综合国力提高。在过去20 年中, 我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 截至2010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越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中国以它良好的信誉为投资提供保障, 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2.1.4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对人民币绝不贬值的严正承诺, 国内汇率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 都为奠定人民币的牢固地位打下了基础。使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是我国政府不懈努力的最终目标。

2.2 主要问题

2.2.1 发展程度仍不成熟。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 人民币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汇率波动、稳定性降低等问题。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程度仍然较低, 在离岸金融市场中为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压力。

2.2.2 将受到强大的国际阻力。作为广泛使用的国际化货币, 美元、欧元等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不会视而不见。人民币国际化虽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但也对现有的国际货币造成了严重冲击。因此, 以美国为首的一批发达国家势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提出挑战甚至恶意阻挠。

2.2.3 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限。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完善而稳定的经济金融市场作为保障, 但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起步较晚, 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有限, 无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完全自由的宏观条件, 金融体系的滞后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制约因素。

3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前景及道路选择

3.1 未来发展方向

3.1.1 发展目标。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通过国家对于人民币贸易往来、贸易支付、货币储备与投资机制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使得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 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使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对应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地域化与货币职能扩大化两个方面:地域化是一个主动渐进的过程。它是指人民币从最初的在周边地区扩大影响力, 实现准周边化, 到后来提出货币替代, 实现正式周边化及准国际化, 再到启动国际货币化, 真正实现国际化。货币职能扩大对应地域化的发展历程, 在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中地位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首先, 人民币应以发散状态从周边国家开始, 扩大人民币的货币影响力, 成为周边国家的结算货币。随着人民币结算涵盖范围的扩大, 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投资与储蓄货币, 最终成为国际所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

3.1.2 未来发展阶段。第一, 进一步推进阶段。当前我国已与众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在国际贸易往来中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 循序渐进, 重点突破, 提升人民币的国际替代货币地位。第二, 波动与冲击阶段。这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势必会引起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美元等老牌国际货币将通过干预国际金融市场, 对人民币展开持续性攻击。在这期间, 我国政府必须严防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不良干预, 并采取政策措施加以应对, 积极处理人民币与其他国际货币的关系。第三, 巩固与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人民币将逐步实现对其他国际货币的替代并实现区域化与准国际化, 与其他国际货币一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货币间必将展开激烈的竞争。人民币更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在维持现有国际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影响力。第四, 稳定阶段。这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步伐逐渐平稳, 人民币币值持续稳定,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际储备货币与国际投资货币的地位已经奠定, 具备坚实的基础, 人民币成为世界关键货币之一。

3.2 发展道路选择

3.2.1 积极推进以人民币为中心的合作关系。在与各国建立贸易往来关系的前提下, 以离线金融市场为带动标杆, 以亚洲地区作为初始突破口, 继续扩大跨境结算。同时, 加强海内外市场的联系, 拓展人民币的发展区域。

3.2.2 加强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众多实例表明,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慢于实体经济, 资源利用未得到充分优化配置, 因此, 要将我国金融体系向完善制度化推进。加快弥补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与遗漏, 完善国内经济监管体制, 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

3.2.3 扩大人民币影响力。不但通过货币替代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 同时通过经济援助、政策帮扶等效果引导输出资本和援助资金。以国际援助项目为带动点, 使人民币快速进入并很好融入当地市场, 并在国际多边援助体系中发挥其作用与价值。

4 结语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程度有限, 人民币国际化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程。因此, 还应实现循序渐进的战略目标, 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俊禹, 丁肇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当代经济研究, 2015 (9) .

[2]刘克, 王曦.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问题及最新进展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5 (7) .

篇4:人民币上的历史风云

11月12日,时隔十年之后,新版的百元大钞将上市流通。这个版本按央行的说法,两个字:防伪!

钞票真是一样神奇的东西。一张薄纸,从横向看,串联起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芸芸众生;从纵向看,贯穿了政权与国家的历史,反映它和它的时代。

乱局中诞生的首套人民币

1948年,鏖战。

当年11月,解放军已在东北得胜,大军进关,剑指平津。随着战事推进,各解放区钞票不统一的状况愈加突出。原定的1949年1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和发行人民币的时间被提前了一个月。1948年12月1日,石家庄市原华北银行的旧址挂起“中国人民银行”的牌子,发行了面额为10元、20元和50元的人民币。就在三天前的11月29日,平津战役已经打响。

这套人民币共有62种印制版本,面额更是大得惊人,共有12种,从1元到5万元不等。

各位可能会奇怪,首批发行时面额不大,为什么到后来面额就飙到5万了呢?

一切都离不开时代。

经过多年战火的中国,生产未恢复,税收很不足,而军费、安置费等诸多开支却很庞大。增发纸币成为解决办法之一。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资条件印制人民币。在政权建立初期,由于各种原因,也曾出现过短期的通货膨胀。

后来,通货膨胀停止了,大额货币却仍在流通。

这第一套人民币,绝大多数版本的票面文字由时任华北政府主席董必武书写。而图案所反映的则是当时这个文明古国的风貌,有红色的工厂,有沙漠中的骆驼队,有马儿耕地的场景,有军舰,有收割机,有火车,有帆船,有的版别中还印着一名工人和一名农民比肩而立的场景,这象征着工农联盟。

这些数量繁多的图案版本连在一起,就是当时中华大地的风情画。

面额最大的5万元人民币其中一个版本印着一处著名建筑——新华门。这座中南海的正门,无疑是新政权权力中枢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新华门这一名称并不是1949年所取,而是早在袁世凯时期就已经更名。

至于为什么钱币上没有选择领袖的图案,据报道,将毛泽东印在纸币上本是最初的设计,但给毛泽东送审时,却被他本人所否决。

纸币中的革命圣地

终结上一种货币的方式,是发行一套新的来取代它。

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币开始发行,同年5月,第一套停止流通。当时规定的收回折合比率为1:10000,即第二套的一元相当于第一套的一万元。首批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最高面额为5元,1957年又发行了10元纸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也同时发行了硬币,纸、硬币开始混合流通。

对于第二套纸币的图案设计,周恩来曾经作出过一些指示:战士的形象不够英勇,手中拿的还是美式卡宾枪,不恰当;汽车图样是我国装配的美式汽车,要改一下,免得外国人误会;农妇年纪太苍老,要画得健康一些。

在这套人民币中,出现了许多中国革命圣地的图案。比如3元券的图案就是江西井冈山的龙源口桥,井冈山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早期阶段。而2元券的正面图案是延安的宝塔山,在1930到1940年代,宝塔山吸引了许多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延安无疑可以代表中国革命的第二阶段。那么胜利阶段应该由什么建筑来代表?这恐怕不会有第二个答案,当然是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也正是1元券的图案,这一图案不仅象征着革命的胜利,也象征着革命催生出的果实——一个新的政权。

三张纸币就可以排出近三十年的历史。

其实,第二套人民币本身也见证了一段历史——那就是中苏关系的蜜月与交恶。

在这套钞票中,3元、5元、10元无疑是面额最大的,也是最重要、最需要防止造假的三类,当时决定由苏联代印。3元券图案为上文提到的井冈山龙源口桥;5元券图案为各族人民欢庆新中国诞生;10元券则印着工人与农民。

后来随着中苏关系恶化,1959年苏联停止供应印钞纸,3元、5元、10元券的钢版,也被苏联强行保留,不肯转交中国。1961年,我国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印刷了新的10元券和5元券。3年后的1964年4月,对这三种苏联印制的票券进行收兑,由于这三种票券属于大面额,当时民众生活中使用较少,所以回收较快、较彻底。

时过境迁,当年被禁止流通的票券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的珍品。

人民币上的人像变迁

为方便民众使用,在第二套流通7年之后,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发行,共7种面额、13种版别。这次,中国人在造币技术上实现了提升与突破。

如果我们把观察焦点放在币面图案上,就会发现,人的形象被凸显出来,有些时候甚至不是一群人或者几个人,而是一个人。

对于人民币上出现的人物,历来颇多考证与钩沉。比如一元纸币上印着一位女拖拉机手。拖拉机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58年,中国第一辆拖拉机诞生,取名为东方红,开出厂房的时候,机头挂有毛泽东画像。一年之后的1959年,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正式投产。作为时代标志,拖拉机大量出现在那时的宣传画中。之所以拖拉机手选择了一名女性,有一种说法是,该人物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曾被选为全国劳模的梁军。二元纸币上的车床工人无疑象征着以工业为主导;而五元纸币选择了炼钢工人的图案,钢产量当时被认为是衡量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1960年代距离全民炼钢的大跃进时期也尚过去不久。

这三种个人特写,所标榜与宣传的是劳动场景。在劳动最光荣的时代,这是时代喜恶的真实写照。

除了这三种个人特写之外,纸币上还有群像。最具代表性的群像无疑被印在最大面额的10元纸币上,那上面所描绘的一群人,可以分辨出工人、农民、与军人,整幅图案是工农兵的联合,这是那个时代的底色。

2000年7月1日,第三套人民币停止流通,使用时间前后长达38年之久。

领袖登场

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

自1987年起陸续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将面额增加到50元、100元。也正是从第四套开始,领袖头像正式走入纸币之上。

第四套纸币的共同特点是正面为头像图案,背面为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这也是人物第一次以头像的形式出现在人民币中,此前的人物多为半身像或者全身像,而第四套人民币的人物则是肩部以上的特写,头像被放大,面容被凸显。

除五十元和一百元钞票外,其余面额第四套人民币的正面图案均为两名少数民族人士,他们穿着民族传统服装,整体显示出各民族团结的寓意。而五十元钞票画着工人、农民和另一类人,这类人不是出现在第三套中的军人,而是知识分子。这也是知识分子第一次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中。

作为面额最大的百元大钞,领袖头像成为正面图案,这也是人民币历史上的第一次。领袖不是独照,而是合照。四位领袖的头像半重叠着排开,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分别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

篇5:人民币的历史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这句话一直在我心中困惑着,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呢?为什么这是历史的选择呢?我带着疑问认真阅读了《历史的选择》一书,通过学习这本书,慢慢地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使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历经苦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多少仁人志士浴血奋战、自力更生,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通过不断的努力,最后才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有坚强的气质。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是,它并不懦弱,它用行动表明了“千磨万韧还坚劲”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鼓舞世界,世界期待中国的发展,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在《历史的选择》一书中,有李大钊、瞿秋白、夏明翰等共产主义先驱者,有杨靖宇、马本斋、董存瑞、刘胡兰这样的英雄,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这种爱国精神让人感动,值得我们学习。因此说,历史选择了中国,这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篇6: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党课心得)

对待很多以往的事情或是身边的人,我们都有意或是无意的状态下,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时候会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某些行为,而且也会想,党员能给我带来什么。但今天的党员学习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深,即是:你能为党带来什么。

大一时加入社团或是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组织,都是带着自己的目的去的,只是单纯地想,到这个组织能让我学会什么。但现在觉得,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又能给这个组织带来什么。人类创造了各种组织结构,大的来说社会,小到一个四口之家。组织的生命力或是活力与生机都是要靠人来维持的。

虽说女生很少在一起讨论一些时事政治方面的话题,但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共产党这个神圣组织,大家有时候还是会讨论些,但大家的了解都是很肤浅的,包括我在内。这次学习,我真正地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最后的胜利,而以往的一些政党组织虽做过些贡献,但为何却不能坚持到最后,而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这都是为什么。经过学习,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它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利益的。然后是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是我党自身顽强的生命力。而且,中国共产党在为其执法合法性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在种种曲折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一边在紧抓经济发展,同时也努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此次课的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很多政策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而不是随大流,加上自己的理解就那样不了了之。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想问题,当然我不能想像很多学者那样,去研究个什么出来,但有自己的思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此外,我深感最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肩上的任务有多重,也有多么的重要。我一直认为,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幸福,让他人快乐,这是一种无私。但此刻,我觉得我们在让自己优秀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人优秀起来,大家一起进步,一起为美好的理想奋斗。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心得体会这次学习是由吴x老师主讲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会议一开始,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共产党执政力挽狂澜,解救中国于危难中的艰难岁月。心中不免会暗升几许敬佩!

学习会上吴雄老师主要讲解了什么是政党,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任务等。其中,在两大历史任务中,主要讲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原因、确立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来源以及树立正确国情观。

我觉得每个人的信仰是不同的,但是,信仰一个政党,加入一个先进的组织,这是人生最高尚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值得信仰是因为她有光辉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无论是从学校开设的两课上还是党校培训时候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执政是由党的性质及其自身条件所决定的,是由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发展历程中,曾经有着很多政党阶级尝试着领导中国,无论是代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代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成功。这是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坚定领导核心。

学习中,老师还谈到了一个很敏感的政治话题—腐败。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思想误区,腐败与什么党来执政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腐败是随着私有制产生之后,权利的出现才出现的。只要有权利就会有腐败产生,跟政党的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就让我想到要在同学中传播这一正确观点,解开一些同学跟我一样的误区。我们同学中,现在有很多为什么会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好感,甚至很反感。大多原因就是觉得现在政府腐败份子太多,腐败之风盛行。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腐败产生的根源的话,或许这样的误解自然就会解开吧。

篇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通过前几次课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印象深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说,它第一次鲜明地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就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我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有了更深的了解。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活动’‛。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完成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通过对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考察,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决定性作用的分析,凸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过去和现存一切的‚造物主‛,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是全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谛。

实践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我党成长壮大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科学论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坚持。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的标准。进入新世纪以来,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强调,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八大后,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道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正是有了这种一脉相承的思想和情怀,我们党才不断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充满了生机活力。同时,党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宝贵经验,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防止和克服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既依靠群众又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九十多年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群众路线,党的事业就会发展;什么时候背离了群众路线,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另一方面,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醒。在苏共垮台的过程中,领导人个人的错误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外因。重要的内因之一,就是苏共长期不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官僚主义、特殊化盛行,严重脱离群众,以致于广大群众对这个党没有感情,冷淡、疏远和抛弃。1991年的‚8.19‛事件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苏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得不到一千多万苏共党员的支持,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事变之后,苏联解体,苏共解散,财产被查封没收。令人震惊和悲哀的是,查封者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反抗,也没有发现有工人、职员、苏共党员自发地集合起来,去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和州委,或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前苏共在被宣布解散时,绝大部分党员不站出来反对,结果顷刻之间就土崩瓦解了,这个教训发人深省。苏共创业时的辉煌和谢幕时的凄凉充分说明: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记录片,叫《大国工匠》,它记录了几个奋斗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技术工作者们建功立业的生动故事。纪录片中,‚大国工匠‛们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工匠的名字叫张冬伟,他是一名普通的焊工。他从事的工作岗位是殷瓦焊焊接,这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像牛皮纸一样薄,而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其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大国工匠‛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同时,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我想,正式因为在千千万万个工作岗位上有无数的人民群众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的车轮才滚滚向前,我们才离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越来越近,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关于‚人民‛有这样一段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十九大报告再次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篇8:《人民日报》的红色历史

一、“大党报”格局下的《人民日报》

1948年春, 解放战争形势转折, 晋冀鲁豫解放区和晋察冀解放区连成一片, 华北局的成立将“大军校、大党校、大报纸、大银行”的创建提上日程。而《人民日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人民日报》是由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晋察冀日报》合并而成, 作为华北局的机关报。然而, 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 在党中央加强统一领导的方针下, 《人民日报》从诞生之初就开始逐渐担负起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作用。它的报道重点, 是站在全国的角度上进行考量。如在创刊社论《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中, 除了提到发展工农业、安定社会秩序之外, 还深入剖析了军事斗争的重点及趋势, 显现出一种大视野、大战略和大胸怀。

人民日报社所在的里庄及东焦村, 条件艰苦, 创刊以来不时遭到敌机轰炸, 报社成员不得不经常疏散躲避, 1948年夏还经历了最为危险的一次进出阳泉大转移。但是, 乐观的新闻战士们并不惧怕, 《人民日报》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也从未间断。

后来, 解放军势如破竹, 《人民日报》先后派出了平津先遣队, 随军接管主要通讯社和报社。副总编辑王亢之等组建了后来的《天津日报》, 由范长江带队的北平先遣队亲自见证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时刻, 接管《华北日报》和中央社北平分社, 并迅速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

《人民日报·北平版》共出版41天, 直至人民日报总社来到北平, 方改名为《北平解放报》, 作为北平市委机关报。但是, 随着革命向西南推进, 从解放全中国的大局出发, 《北平解放报》大部分人员跟随部队万里南征, 创办《云南日报》。这些从太行山走进古都北平的新闻战士, 很多人在遥远的云南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再也没有回到《人民日报》的序列。他们以报人的身份, 为革命和新闻事业奋斗终生。

进入北平的《人民日报》越来越多的承担了党中央机关报的任务, 1949年8月1日正式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报道了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等新中国诞生的重大事件, “大党报”的影响力直至今天。

二、革命岁月的以笔为枪

《人民日报》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 作为党的“耳目喉舌”, 《人民日报》利用舆论优势, 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 著名的毛泽东“空城计”退敌就是一个鲜明体现。

1948年10月, 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日益危急, 傅作义图谋偷袭石家庄, 消息被我地下党员传出后, 除了紧急调动部队备战, 毛泽东还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三篇文章《蒋傅匪妄图突袭石家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匪军进扰》《蒋傅匪整个北方战线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 妄想偷袭石家庄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 揭露阴谋、战争动员、军事威胁, 整套报道可谓是锋芒毕露、一气呵成, 现在看来都觉得酣畅淋漓, 再加上毛泽东气势如虹的文笔和胸怀天下的气概, 三篇报道成为了射向敌人的一发发子弹, 鼓我士气, 令敌人闻风丧胆, 为解放战争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在1949年4月22日, 《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毛泽东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长江风平浪静, 我军万船齐发, 直取对面……”, 最后, 这篇报道成为了新闻史上的经典, 而《人民日报》正是以一篇篇这样的报道, 记录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点点滴滴, 在战争中斗志昂扬, 在昂扬中发展壮大!

三、记者培训的高瞻远瞩

战火中的《人民日报》, 虽然革命宣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新闻本身的追求。成立之初, 报社组织了记者团深入基层调研土改, 还专门针对新人建立了办报培训班。再后来, 为了培养骨干力量, 适应“大党报”的趋势, 又成立了“华北记者团”, 开始了一系列立足现实而又高瞻远瞩的培训。

在培训中, 很多内容都与新闻专业主义有关, 力主将革命战争年代的新闻兵逐步转变为建设国家时期的专业新闻人。记者们学习政策方针, 学习新闻业务, 还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在培训中, 彭真强调要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 做到实、意、言的统一;范长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新闻业务, 比如“问”的艺术, 如何做采访记录, 如何让报道逻辑严密又不失大众化;刘少奇更是站在更高的角度, 提出记者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要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反对“客里空”以及党报编辑、记者要反映人民心声等等。这些教育, 在如今看来, 仍然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经典伤感日志下一篇:国庆中秋小长假该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