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2024-05-23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精选10篇)

篇1: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大理经济开发区育才中学 何祥英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如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是一个新的课题。“新课标”倡导学生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中心,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良好的习惯与自主参与意识,是教学实践中应刻意追求的内容。

关键词:学习评价 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板书设计、教师的情感等等,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新课标”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表现应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科学而又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习惯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对新课程有关精神的学习,我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收到一定的效果,现作如下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新课标”的一个理念,就是关注人的发展。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自觉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练习,成了学生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如何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小组辅助合作的做法,应是一个较好的组织形式。

根据中学生好比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并把各小组推入竞赛轨道,无形给了每一位学生激励、鞭策的推动力。好胜的动机会促使学生更

自觉的尝试,并在尝试中克服外部困难和内在障碍,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并协助同组其他成员努力尝试并取得成功。友好互助所带来的和谐人际及由此获得学习成功的双重愉悦,刺激了群体动机。动机越强烈,互助越有效果,为集体争荣誉,帮助本组成员成功的行动越坚决。这就如一场足球赛或篮球赛,比赛的双方队员在求胜心的推动下,积极拼抢,为小组取胜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如何做到优化组合,给予持久的动力呢?

1、强化群体互动,善用小组合作优势。

当前的素质教育非常强调成功教育。传统教学法中往往突出了优秀学生而忽视了中下后进生。教师把完成教学目标的信息反馈建立在部分学生答出的标准上。而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基础较好的。自然,课堂中照顾中下学生机会就少些。这样,有形无形地限制了中下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他们吃不了而生厌学之气。由此,课堂沉闷,学生憋闷,教师苦闷,领导纳闷的教学现象就不难解释其中的原委了。小组互助尝试法打破了这一常规做法,让成绩优秀学生帮助成绩能力不足学生,中下程度学生为了本组荣誉,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群体互动,打破了他们孤军作战的艰难,也让思维火花在活泼、愉快的讨论中得到撞击,沉闷的思维在讨论中得到解放,心情得到轻松,灵感往往由此而生,共同促进小组成员获得成功体验。具体做法如下:

把全班50多位学生分成8组,每组6-8人。每个学习小组的构成在性别比例、兴趣指向、成绩水准、性格特点、交际意愿、言语能力、组织能力及守纪状况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合理搭配使之在组内形成一个异质且又相互依赖的功能团体。同时,借助组内异质连带产生的组间同质,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赛创造了条件。

2、制定竞赛规则,激发好比之心。

如果说,同组优化是尝试成功的基础,那么激发比劲制定比赛规则是这一尝试的关键。在课堂中引入知识竞赛规则,设计必答与抢答题,答对者给该小组加分。

让专门负责统分的同学每星期公布一次,给得分最高组以精神及物质奖励。每星期一次,保证课内竞赛规则的长期执行,又促进了课堂讨论的激烈与深化。

二、作业展示

学校开了一届运动会,由我来负责宣传报道组。我积极运用广播与快报两块主阵地,尽可能把每位学生的通讯稿播出去或刊出来。第一天,可能还未进入状态,只收到二十几篇,第二、三天各收到七十多篇。短短三天共收到一百七十多篇通讯稿,共刊出了四期快报。学生写稿改稿的积极性较大限度被激发出来。统计个人先进时,有几位学生多达8-10篇。这次通讯报道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老师要善于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有“英雄有武之地”。不但有激励,还要有展示的机会。

1、预习展示。首先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并刻意指导方法。目的一个,就是带着问题进课堂。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五看:即看单元要求,看课文提示,看课文及注释,看课后思考练习。为了有助于评价与监督,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首先是要求学生对重要字词、文学常识要抄记一遍,每一篇预习都要提几个疑难问题(质疑),等学了课文后自我解答(释疑)。为了激发学生完成此作业的兴趣,我要求学生把抄写的内容设计成各种动植物模型。如人形、公鸡形、树枝形等等。增加了童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其次就是利用课堂,给学生展示预习的时间与空间。如报听写形式落实字词,抢答形式完成文学常识,小组竞赛形式激发篇段的背诵,答记者问形式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等等。

2、作文展示。写作是学生最不想做的作业。为了让学生能从中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我规定了几项硬性措施:每天一篇日记(可长可短,但要有一个主题);每周一篇周记,可以反映自己身边感兴趣的话题,与老师交流;每周必须要有一篇“本周总结与建议”的日记,及时反思自我;每月必须抄写一篇最得意的文章,自我美术编辑,贴到教室宣传栏上进行班内交流。

起初,学生们反映日记缺内容。于是我先后共进行三节课,专门讨论交流日记内容的取材与写法,组织学生上台汇报自己的心得,并刊印优秀学生日记作为交流

学习。期中期末还进行优秀日记交流总结表彰会。通过多次评价交流与持续的监督,大部分学生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并把写日记作为自己一天必不可少的内容,就如刷牙洗脸一样不可少。在日记中,许多学生重新找到了自信心,找到了力量,找回了上进的动力。还有一个大项目,就是在作文讲评课上,经常让学生上台读自己的文章,大家评议。或者把典型作文速印出来大家共同来修改。读自己的文章,改自己的文章,同样都能给学生很好的启迪与激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改互改,根据评分标准给出分数评语与建议,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每位学生参与到写作中来。

3、书法展示。每周一次的书法展示,与每月一次作文展示一样,公布于班级宣传栏上,进行班内交流。平时,要求书面预习时,“文面是否整洁,字迹是否端正”被列为评分标准之一,尤其是在作文讲评上,一定把此二项内容列为作文评分标准,通过多方面给予激励。

此外,为了能激励学生更多参与,还规定了几项硬性内容,那就是每学期每人轮流一次上台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初一为讲故事);每人每学期出一份期末试卷;每学期要读一本以上优秀著作;每学期要写好一篇读后感,每天要朗读五分钟。这些硬性任务,有的是让家长来评价与监督,有的是学生相互间评价与督促,更多是留给学生自己。目的就是让学生课内课外生活都忙碌起来。有位幼儿专家曾说过,让孩子忙一点,会更好激发孩子的智力与能力。我想同样道理,让学生全方面忙碌起来,学生同样也能找到一份充实与进步的愉悦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点滴的进步。

当然,在尝试评价中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但不管怎样,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激发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重学生个体发展过程”的精神。

2009年8月

篇2: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摘 要]有效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基于学生的水平传递知识,促使学生透彻领会知识的内涵,并在课下能够独立完成同类问题的布置任务,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由于抽象内容较多,学生对于枯燥的物理定理始终一知半解,想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应及时构建与学生的互通桥梁,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走出认知的误区,开拓思维空间,从宏观的视角获得物理的真知灼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课堂互动活跃度,使得学生逐渐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物理的深化探究,开启物理教学的新篇章。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尝试;探索

初中物理具有抽象的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导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的物理求知欲望,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物理学习心态,在物理课堂上为学生预留物理的独立表述机会,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学生面对物理进行积极的探究,深入浅出进行物理的思维碰撞,完成物理的自主摸索,串联物理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学习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从情境的创设,小组的合作等角度进行尝试,结合学生的反馈进行物理的推陈出新,提高物理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正是由于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时,教师滔滔不绝的口头描述,学生始终难以跟上课堂节奏,可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构建物理的知识体系,延伸物理有关的认知条件,诱发学生积极参与物理互动,在情境中设身处地的摸索物理的实用效果,强化物理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这节课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通常在下雪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很冷,但是化雪?r却感觉很冷,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教学电学知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都知道高压电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但却并没有发生我们想象中的触电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再如,在教学“浮力”这节课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我们都知道不会游泳的人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会沉入海底,但在死海中人们不但不会下沉,而且还可以长时间躺在海中看书,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在教学光折射现象这节课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课上准备一个杯子和一根筷子,将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可针对物理中较难的部分,集思广益轻松突破物理的重点,发散思维在合作中以他人的优势填补自身的不足,结合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层次互补,达到集体共同进步。合作中教师应具备团体协调能力,尽量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互相监督物理锻炼,在轻松的合作氛围中,以同龄人的共同探索感受物理的魅力。比如,《电阻的测量》这节内容,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实验,不要只是简单地给学生讲解如何测量电阻,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会云里雾里。测量电阻的原理是伏安法,R=U/I,需要测量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电流I,需要学生学会准确地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书,进而求出电阻。这虽然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实验,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锻炼操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更深刻地理解,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创新,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合作意识,一举两得。

三、实施兴趣化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会愿意学习,才会跟随教师的思路一起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不论多复杂的课堂内容,只要学生有兴趣,就一定可以攻克,攻克困难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反之,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物理的兴趣,那么,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学生都无法跟上教师的步伐,无法高效地学习物理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实施兴趣化教学策略,这才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第一步,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变得容易多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引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看到物理知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原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学生还可以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摩擦力》这节内容,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深的了解,我们手中的杯子可以拿着不掉下来,是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摩擦力;在地面上滚动的皮球最终会停下来,也是受到地面摩擦力的作用;骑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也是受到地面摩擦力的作用。这些例子在生活中都是很容易见到的,教师引用这些生活实例给学生讲解摩擦力,一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拓展化教学

物理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这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及运用教材知识,还能学到很多物理课外知识,提高物理学习水平,学无止境,通过拓展学习,学生更容易对物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比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节内容,教师可以寻找网上的知识给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网上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有很多,学生通过网上知识的学习对教材知识自行进行延伸,就能找到学习物理知识更好的方法。对物理知识懂得多是好事,打破教材知识的局限性,与教师一起探索物理世界,在奇妙的物理世界中遨游,争取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能为物理学科的进步出一份力。

五、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物理教师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教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一、引导学生读懂文体

新接触一篇文章, 只有先读懂这篇文章, 知道它主要在讲什么, 才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最后揣摩推敲文中的一些词、句的含义等。因此, 读懂文本是理解文本的前提。那么, 如何才能读懂文本呢?

具体教学时, 在教授新课前, 我都会提前布置预习, 并要求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预习作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大体读懂文章。

如, 讲授《鹤群》时, 先布置预习作业: (1) 至少看书三遍; (2) 作者在观看鹤群时看到了什么 (能口头表述) ?

在课堂上讲授时, 我会留至少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书, 做如下作业: (1) 圈出文中表示具体时间、地点、人物 (包括叙述对象) 的词语; (2) 划出文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3) 概括出各段的关键词、句; (4) 题目传达什么信息?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 养成边看边思考的习惯, 久而久之, 快速读懂一篇文章不再是一件难事。

这种阅读法不仅适用于课内阅读, 而且适用于课外阅读。长期坚持, 学生学得轻松, 老师亦教得轻松。阅读和面对书籍的思考, 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 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形成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二、长文短教

优美的短文, 教师可以逐段甚至逐句讲析, 引导学生慢慢品味, 可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 特别是小说, 逐段或逐句讲析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 我通常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 我通常采用三个步骤实现“长文短教”。

第一: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此步骤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大体把握文意。

第二: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此步骤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完整把握文意, 又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评价人物, 并在文中寻找依据。

此步骤是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分析课文。

第四:教师串讲。

这样, 既以学生的“读”为主, 又凸显了教师“导”的作用, 教学有侧重, 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把握背景, 促进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体会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而不能以“讲”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

涉及应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的文章, 不能事先全抛给学生,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文本的背景信息应引导学生敏锐地把握。

如《囚绿记》, 授课前我一般不会先介绍背景, 而是让学生熟悉完课文后再去文中找, 找到“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揭示背景的句子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事件, 而后稍加详细地介绍背景, 进而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绿”, 理解“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含义。

四、“移情”和共鸣

教师是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人,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作者的体验再做体验, 使作者的体验与教师的经历沟通、融合。“使其言皆出乎吾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通过感悟, 把文意、观点消化成自己思想与精神的一部分, 并用自己体验到的感情诱发学生的感情, 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只有“激昂处还他们激昂, 委婉处还他们委婉”, 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创作真谛的热情, 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 受到情感的感染,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从而实现在阅读中理解, 在阅读中感受, 在阅读中升华。

例如在《小巷深处》教学时, 身为人母的我被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感伤和无奈所感染, 为英姨那种默默付出、不计回报、不求理解的母爱所感动, 因而在教学时全情投入, 倾注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透过英姨仿佛看到自己任性、叛逆的一面, 也仿佛看到因自己任性、叛逆而受到伤害的无奈而落寞的母亲, 最后, 当林莉重回母亲身边、重拾母爱时, 我感受到学生亦受到振动, 我仿佛看到放学回家后的他们都变得懂事了, 依偎在母亲身边, 亲密无间, 其乐融融。

在阅读中, 通过“移情”和共鸣, 学生的心灵亦得到净化。

五、让阅读成为一种爱好, 成为一种习惯

就学校教育而言, 阅读是学生最根本的东西。无论哪门学科的学习, 首先都要从阅读开始———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决定学生的学科学习状况, 所以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来说, 学习能力都不会弱。

要引导学生热爱读书, 教师亦应热爱读书, 才能带领学生去广阔的世界, 让学生看到除了教材、教辅和试卷之外, 还有更美妙的风景、更美好的精神, 他的志气会更高远, 他的境界会更开阔。

语文教师能做且应做的, 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打下“精神的底子”。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这个世界远比看到的更美好, 让他们对未来更有指望, 更有信心。

为此, 我尽量塑造热爱读书的语文教师形象。不时介绍我看到的好书、优秀的文章, 甚至一段精妙的语言, 或是几句幽默对白, 或是一句独特的比喻, 让他们慢慢接近书的世界, 慢慢爱上阅读, 慢慢享受阅读的美妙。

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建议他们:喜爱一本杂志。我向他们推荐《读者》, 这是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 被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当然, 也可选择《青年文摘》、《意林》、《视野》、《中国青年》等。阅读时, 可在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有不同看法的文章作旁批, 或点评, 当然, 若能做到篇篇有圈点勾画, 篇篇有旁批最好。

热爱一部书。首选经典, 最好是对自己思想、精神、人生有引导意义的经典。它可以让你反复阅读, 不同时间、不同年龄段读之皆能有所收获。无形中, 亦可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高个人的修养。

欣赏一个作家。了解作家的生平, 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 潜心阅读其不同阶段的作品, 试着体会作家的语言风格、创作特点、选材角度。建议作家:鲁迅、沈从文、钱钟书、朱自清、巴金、托尔斯泰、哈代、莎士比亚等。

我鼓励学生尽量阅读, 让他们保有阅读的兴趣, 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 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久而久之, 当阅读成为一种爱好, 成为一种习惯, 学习语文就是一种乐趣, 一种享受, 而语文学习更是轻而易举。

篇4: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也是教育的一个焦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加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可以说,语文是进行生命教育有效的载体之一。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高尚呢?

一、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座丰富的文学矿藏,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涵“生命情感的信息”。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材中有三类与生命相关的内容。

1.有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敬畏生命》(严有春),《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荒岛余生》(笛福),《再塑生命》(海伦·凯勒),《谈生命》(冰心),《人生》(勃兰兑斯),《女娲造人》(袁珂),《真正的英雄》(里根),《孤独之旅》(曹文轩),《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等。

2.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

《海燕》(高尔基),《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我的母亲》(胡适),《社戏》(鲁迅),《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行道树》(张晓风),《散步》(莫怀戚),《丑小鸭》(安徒生),《音乐巨匠贝多芬》(何为),《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紫藤萝瀑布》(宗璞),《愚公移山》,《背影》(朱自清)等。

3.有对自然及他类生命的关注的作品

《春》(朱自清),《马》(布封),《济南的冬天》(老舍),《绿色蝈蝈》(法布尔),《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珍珠鸟》(冯骥才),《斑羚飞渡》(沈石溪),《华南虎》(牛汉),《大雁归来》(利奥波德),《敬畏自然》(严春友),《那树》(王鼎钧),《地下森林的断想》(张抗抗)等。

二、言传身教,教师做学生的榜样

1.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充满对生命的热爱

如果希望学生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自己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尽量少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或某个阶段的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在教育的平台上,这些情绪化的感悟,带给学生的将是最直接致命的影响。

2.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教师要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三、以课堂为阵地,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生命教育

1.情感激发法

例如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选择补充了一篇课外阅读《窗》,通过对“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使学生明白“靠窗的病人”尽管自己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但依然把美好的东西带给自己和病友,相比之下“不靠窗的病人”为了能够看到窗外的“美景”,对自己的病友深夜发病见死不救,装聋作哑,因个人私欲而葬送良知。当“不靠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得到靠窗的位置时,他发现的竟然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煎熬,结局会怎样呢?假如此时病房里再住进一个病人,他会如何做呢?同学们经过多种结果的设计、讨论,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憾,明白了人生必须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的道理。

2.联系实际法

如《故乡》结尾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品中的“我”对闰土和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的思考,表达作者对旧中国未来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只要不断地努力实践,“路”是肯定可以走出来的。对学生来说,如何认识人生,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是实实在在的问题,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失败是必须面对的,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振作精神,勇敢地走下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3.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求知欲,从而提高辨别能力。如通过《愚公移山》《香菱学诗》的比较,学习坚持不懈、终有所成的拼搏精神,懂得树立坚强的意志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散步》《藤野先生》的比较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情怀;通过《背影》《我的母亲》《金色花》的比较,培养学生的骨肉亲情;通过《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通过《松鼠》《绿色蝈蝈》的比较阅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4.评价赏析法

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体会。然后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在学习课文内容和表达方面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当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语文课也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必须在实现语文学习的工具价值中去体现人文性,如春风化雨般地渗透在语文活动中。如果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努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认识并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假丑恶;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包容性人格,养成丰富的健康的情感,使之能够笑对人生,就实现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目的,从而达到新的教学理念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热爱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在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

1.以生命问题为话题进行作文

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字里行间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启迪对生命的思考。在一次写作训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3年4月1日,被称为“大哥”的香港影星、歌星张国荣从所住的酒店楼上跳下去,结束了年仅46岁的生命,在愚人节这天跟他的歌迷、影迷,也跟他珍贵的生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雪灾地震、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

这些沉重的话题一次次警示人们:生命是多么的珍贵。

你对生命的认识有多深?你对生命的关爱有多重?请以“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少于600字。

结果,许多学生在习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发生在身边的事,写出了对生命的不同程度的感悟,收到了预想的教育效果。

2.坚持写日记,关注周围生命的状态

日记,是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自然植物的观察、对家中动物的关爱,还可就某一生命过程进行考察,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又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意义。

3.勤写读后感、观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影视作品中的焦点,都可以成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在畅谈中回味,在点评中探寻。通过这种读后感、观后感的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学生在读后感、观后感中闪现出了对生命思考的火花。

4.开展大量课外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中的点滴都离不开语文的身影,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①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影视作品。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中去读书,无异于与作者生命的碰撞,在碰撞中激发出生命的火花,那是课堂上所无法达到的一种“水到渠成”的自我教育的状态。

②让每一个学生观察一棵草、一棵树或养一盆花或饲养一只小动物,精心照料并经常跟别人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知晓生命的萌发、发育、成熟,体会生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

5.开展以“珍爱生命”为课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指导学生策划并参与一次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珍爱生命的意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②让学生搜集摘录有关热爱生命的名句格言。

③让学生搜集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未成年学生认真解读和剖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结合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历,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普及到珍爱地球,珍爱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的生命。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谁也不希望残害生命的悲剧重演。让我们在实践中探求,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让学生用生命来感悟生命,用生命来诠释生命,用生命来撞击生命。

篇5: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教育界的中心工作。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分析、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然而,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面对种种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误人子弟。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商讨。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

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不仅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是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面对纷争,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说,目前高考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高考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用心

爱心

专心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让学生看录像绘画等手段不是不好。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架空文本,淡化文本,能实现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吗?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

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据说,用心

爱心

专心 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而后者是更重要的问题。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但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于是只能廉价歌颂,只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只能王顾左右而言它。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一。但有些教师,虽然有迫切地调动学生的愿望,但却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课堂上尽管对学生百般鼓励,大献殷勤,学生却不领情,不想主动,不愿成为主体。这里固然有学生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但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还是缺少有效的操作办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功力不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我们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我们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属于自己的主体位置。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师对学生应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要大胆做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三点,只是我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用心

爱心

篇6:对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邹城市峄山中学王霄2011年7月29日 11:28

1.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突出强调评价“以人为本”的精神,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更要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隐性的情感、价值观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之中。

2、注重历史教学的评价方法的转变。评价强调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如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等方法,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与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可以使用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等。

3、注重历史教学的评价主体的转变。评价者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所以,教师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人,要让大家共同认识我们的学生。强调多主体,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并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4.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即学生学习状态评价、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教师基本功评价。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这是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核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体现出来。学生合作学习状态:合作学习是

否具有目的性:是否带着问题讨论,有明确目的性,讨论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和必要。参与面是否广?合作形式是否符合学习要求。学生生成,发展状态等等。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教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体现课标精神,三个维度的目标落实状况如何?师生关系是否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否多角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学活动:教师权威活动时间尽可能缩短(指独自讲述或占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及思考时间尽可能增加?是否设计组织了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基本功仍然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课堂教学必须对教师基本功的发挥进行评价。教师的姿态表情要乐观且具有感染力;语言清晰流畅,使用普通话;板书概括性、条理性比较强,电教手段的运用和实验演示熟练准确;手势、站位及走动适中。

篇7: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产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新课程理念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打破了传统教育评价只重视选拔功能的倾向,更强调发展性、整体性、多元化的评价。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真正落实发展性学生评价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注重活动的过程、方法,展现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了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中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中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即“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时,应揭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方法,也许活动结果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但也要看到学生的努力,并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参与后与他人进行平等的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得失、经验与他人共享,在展现、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观察法,即教师、家长、同伴、学生自己等活动相关人员在活动过程随时观察并记录下每个学生每个细节的表现,及时总结、不断自省、不断改进,达到即时、即兴评价。其中成果记录袋,就可以引导学生随时积累相关资料,达到体现过程、方法,展现自我、共同分享的目的。

二、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都具有多元的特性,而活动评价渗透在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以它的评价方式也具有灵活性、多元性。在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参观、访问等多种活动展开过程中,评价也伴随着这些方式出现,再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展现出来,可以说是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

在评价过程中,要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教是为了不用教”,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让他们在活动中随时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情感、态度、意志、习惯等方面有所觉悟,形成认识,并在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平时的作业、活动的记录、计划和相片、小报、录音带等多种形式的资料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还可以引导学生随时记录下对活动的认识、感受,作为评价的依据。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个性结构是由多侧面、多层次心理特征所组成的,具有个人特点的复杂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正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先天基本条件和生存的环境存在差异,造就了思维、行为习惯等思维因素的不同。教师应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自我参照”评价标准。采取观察法与激励法相结合,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也可采取观察法与追踪法相结合,长期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真正做到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以往的学科课程评价中,成绩首先被推上了评价的历史舞台,无论是平时成绩的测验,,还是期考试,都以是否掌握了知识考到了高分为中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更少顾及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世界著名的足球教练员米卢曾经多次强调“态度决定一切”,可见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态度、情感的发展,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还有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

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合作的愿望、技巧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途径、技巧及对信息的辨别反思能力来评价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作品的创意、设计方法、制作过程及作品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设计与操作技能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

篇8: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一、实践和探索学习评价的目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要求:评价功能由侧重选拔转向侧重学生发展;评价依据由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 关注发展、提高和未来;评价主体由一元评价转向多元评价;评价焦点由评价者的评价反馈转向被评价者对评价的认同和原有状态的改善;评价内容更加全面, 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而且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在纸笔测试的同时, 增加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 全面综合地评价过程和结果。建构一种新型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学习评价, 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实践和探索学习评价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一) 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素质三者统一的原则

知识是前提和基础, 能力是桥梁和关键, 思想品德素质是目的和归宿。学习评价应体现三者的全面发展, 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

(二)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根据这两个特点, 学习评价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 这是思品学科的特定要求, 也是思品课的生命线。

(三) 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 学习评价应体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 使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统一起来。

(四)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 学习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

三、实践和探索学习评价应注意的事项

(一) 挖掘德育教育功能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拥有独特的德育功能。“思想性”是本课程的“灵魂”;“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是本课程的落脚点和归宿。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关注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对评价的认同性也是不同的, 因而, 在具体评价操作时, 不同学段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评价的内容除重视学习成绩外, 还要重视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开发,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 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面对学生的差异, 学习评价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保证标准的统一性, 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因人而异, 分层分类, 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四) 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

要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四、实践和探索学习评价的模式与方法

思品课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依据思品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应从“多元、主体、开放”的评价理念出发, 逐步建构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将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学习评价, 使学习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 学习评价构成

学习评价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形成性评价主要由《学习过程评价》和《行为表现评价》等部分组成;终结性评价主要由期末综合测试评价组成, 包含考试成绩及形成性评价所有内容。

(二) 学习评价成分比例

评价成分分配注重形成性评价, 弱化终结性评价。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占40%;《学习过程评价》和《行为表现评价》期末综合测试各占30%。

(三) 学习评价的方法及意义

1. 观察记录法。

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方式。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的各种方面, 如:课堂上如何反映、同学间如何交流与合作、教学内容如何理解等, 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此学习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等级评定法。

采用四个等级进行评定, 分别是A、B、C、D。此学习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 自我评价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表现等由学生个体进行自我评价。此学习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自我教育, 不断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4. 档案记载法。

学生档案包括一段时期内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 这些资料能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发展与进步。学生档案以学生为中心, 从多方面反映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教师、家长和学校共同教育下的成长过程, 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 也是教师观察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过程的依据。此学习评价使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自主参与对学习档案内容的选择, 随时进行自我反思, 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5. 评语描述法。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 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在评价中多一点赏识和激励, 少一点挑剔与讽刺, 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我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写成激励性的评语。比如:在思品教材中, 有这样一个栏目:“老师眼中的你”, 需要老师对学生作出评价。为了圆满地完成任务, 我利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 针对不同学生写出了不同评语, 如:“活泼是你的天性, 正像你唱的歌一样, 放开手脚, 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此学习评价让学生找回自信, 健康成长。

6. 综合评定法。

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价, 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终结性评价占40%的比例;形成性评价主要依据《学习过程评价》和《行为表现评价》等进行评定,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评定等多种手段完成, 占60%的比例。此学习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概言之, 初中思想品德学习评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教授、学者、第一线老师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不断积累经验, 有助于构建系统、全面、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 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9: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初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育情况开展教学。为此,本文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对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策略    探究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24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要注重采用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高效、立体、多维化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个性需求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化范畴,它是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关键影响的因素。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更加主动学习,才能充分发展个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竞技化内容比重过高,教学方法太过刻板,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但却不愿上体育课,对于终身体育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所了解,要公平、民主地对待所有学生,照顾大部分学生的爱好与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征,使趣味性项目多于竞技化项目;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常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训练器材和场地条件设计几个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练习项目,以便学生在完成首要学习任务后可从教师设计的练习项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对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保证小组分配的科学合理,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尽量让好友分到一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而且配合也比较默契;其次,教师要将后进生尽量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让后进生在小组骨干的带领下积极融入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合理分组之后,教师再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内容一定要具体,最好能做到责任到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干。例如,在教学“体操”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动作,之后再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安全管理员、技术指导员、记录员、观察员等。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的分工都非常明确。在小组合作练习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发挥自身的职能与职责,帮助小组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其中,技术指导员和观察员应该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所以应该由体育骨干担任,为此,教师在每个小组中应尽量安排1—2名体育骨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教學有序开展

安全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风险成为体育教师随时都应加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真正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人应该掌握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危险的警惕性,让学生远离安全隐患,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不但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注意保护他人。例如,在篮球、足球等竞赛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身体接触,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掌握碰撞的力度,这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避免因不规范的运动行为给自己或同学带来不良后果,以此来保持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引起学生对安全行为的高度重视。

四、拓展体育锻炼空间,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拓展课堂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通过课外活动获得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布置相应的体育家庭作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使体育运动面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例如,某生身体素质较差,为了提高身心素质,学生可以制定如下计划:每天做“4×50米”的加速跑、10个蛙跳。这一计划不但符合这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使他在久而久之的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心肺呼吸功能,切实达到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因此,拓展体育锻炼空间,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质,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教学评价多元化,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参加训练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训练800米长跑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正式考核之前进行一次测试,将学生的跑步成绩记录下来,然后等到正式考核时将这次的成绩和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合理评价,对取得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和赞赏。再如,在教学铅球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投球的姿势、动作、距离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动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点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永明.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10(4).

篇10:初中语文学习评价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湖北枝江市马店一中 闫瑛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同的四个方面,自有其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鉴于以上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概括成三个方面: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领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采用客观评价体系。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资源 活动 评价

正 文:“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同的四个方面,是语文新课程中崭新的亮点。作为一个新的课程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自有其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调查、实验、观察、交流.、协作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它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健康和谐发展。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

一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领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内容不限于语文课本,不限于语文学科,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是综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的。如“编手抄报”、“初中生错别字调查”、“神话”、“青春期的困惑”、“我观学业负担”、“关注‘下岗’职工”、“每周话题评论”、“桥之旅”等。

2、读者俱乐部资源。课堂小天地,图书大课堂,图书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钻进图书馆,就是投身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规定学生购买中学生课外必读篇目,每学期规定读什么、读多少和指导怎么读,要求有读书笔记(文摘、心得体会、读后评等),至少每五页有旁批、圈点、点评。还组织学生自出题目,进行考查,形式多样,有答题比赛,有辩论会,也有演讲会等形式,另外,班上有的学生自费订阅《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作文报》、《故事会》、《语文报》、《初中生阅读》、《演讲与口才》等多种报刊杂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收到了极好效果。

3、影视天地资源。电影电视是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只要收视得当,学生收益也是很丰富的。我对学生收看什么电视节目,收看时间等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合理化的安排,如《开心辞典》《幸运52》《电视散文》《成长在线》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博见多闻和勇于创新的栏目,我还指导学生在收看影视节目时,注意搜集优秀广告,以及积极向上、富含哲理的歌词,节目串词,并有意识的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又提高了写作水平,得益非浅。

4、网络世界资源。与影视相比,网络又是目前内容最丰富,速度最快捷的传播媒体,虽然良莠不齐,真假难辩,特别是游戏,网聊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她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我在组织教学时,正确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整理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地方资源。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我们倡导学生体验民间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活动,我组织学生到枝江著名的旅游景点圣泉湖进行了“秋游”。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三个层面:(1)情感态度培养方面: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2)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3)语文能力训练方面:能说出和写出观察的景物特征以及内心感受、体验,即能说出眼中景和心中景。围绕这些目标,我将整个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老师明确提出活动要求、活动目的、活动方式等,学生分组设计周密的“秋游”活动方案;二、实施阶段:按计划进行秋游,时间一天;三、总结评价阶段:表彰大会,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个人。秋游那天,学生们饱尝了亲手做的草地午餐,举行了山水诗文朗诵比赛,摄影比赛,现场写下了所观察到的`景物……这样的主题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而且在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语文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但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单元只搞一次综合性学习,而是让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我们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本中的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而真正的“玉”要靠老师来“引”,老师应将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a、竞赛型 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达到共同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b、表演型 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如学习《羚羊木雕》《石壕吏》等课文后,我组织学生自己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些表演的成功,激发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次成语典故表演大赛。另外学生们自编自演的小品也能让人明辨是非,身临其境。

c、辩论型 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学习了《丑小鸭》之后,同学们对“逆境有利于成长”还是“顺境有利于成长”展开辩论;学习了《伤仲永》后,又为“先天条件是成才的关键”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而辩论,通过这些争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另外,在同学们推荐下,我们还进行了 “开卷有益无益?”“成功是靠实力,还是机会”等辩论赛。学生们的观点之鲜明,用词之精彩,辩护技巧之高超,令我佩服不已。我想:学生是有无穷潜力的,做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们的潜能。

d、游戏型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在学习第一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把课堂变化成“实话实说采访现场”,让每位学生都做课文中的“我”、“爸爸”,老师则变成主持人,“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e、赏析型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我开设了一些赏析型活动课,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分头搜集资料,集体展示。这些活动课体现了他们一定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对于语文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语文活动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刺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课内课外都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

三、采用客观评价体系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采取一定的评价机制,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所以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关键要注重过程的考查,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该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因为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只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独特优势已逐渐显现。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而且应以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添砖加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柴加薪。

上一篇:电子商务平台设计方案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分培养考察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