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湘银三期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2024-04-17

浅谈湘银三期环境景观设计论文(精选2篇)

篇1:浅谈湘银三期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浅谈湘银三期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湘银房地产公司通过六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功地开发了“湘银小区”、“湘银世纪花园”、“湘江四季花园”等园林式住宅小区。其中湘银世纪花园规划总用地面积1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46万平方米,公建面积1.6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用地的约40%,社区建筑风格具有澳洲风情特色,抓住现代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特点热点,以景观环境绿化为特色,展示了居住区生活的无穷乐趣......

1.概况

湘银房地产公司通过六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功地开发了“湘银小区”、“湘银世纪花园”、“湘江四季花园”等园林式住宅小区。其中湘银世纪花园规划总用地面积1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5.46万平方米,公建面积1.6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用地的约40%,社区建筑风格具有澳洲风情特色,抓住现代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特点热点,以景观环境绿化为特色,展示了居住区生活的无穷乐趣。

2.景观设计的特点

2.1总体布局

世纪花园环境景观设计在总体布局中突出钟楼广场的功能以及景观效果,合理利用宅前屋后的零散用地,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分区明确,主题突出,充分满足居民生活与游憩的需要。总体布局分为4个功能区:

1)入口广场区

世纪花园的规划共设有三个出入口,东入口与北入口为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南入口为次入口,东入口设计了一个凹入式半圆形小广场,通过植物、景石造景作为对景,尽端为商业步行街,北连小区内3米宽的消防车道,东临湘银路。北入口紧靠湘江风光带,并可远眺神农公园之景色,兼得远山之色,近水之韵。穿过住宅楼间的道路,过渡到钟楼广场,从而完成了主入口的广场序列。

2)商业步行街区

该区为照顾景观的需要和商业的氛围,采取规则对称式的布局。在其中设置了旱喷、水池等多种形式,池边绿树掩映,不仅可以休闲购物,更使环境增色许多。

3)钟楼广场区

水是万物之源,生态环境的灵魂;有了水,环境才会显得空灵,才有生动的气韵。为此,钟楼广场区围绕钟楼布置了“水”这一主题

设计了一个水景,自钟楼水池内向东延伸通过步行街旱喷和海豚水景相连。

广场是活动交往的场所,广场中心的钟楼形成中心庭园的视觉交点,实施“大树引入城市计划”,在广场周围栽植了五棵大树,让小区居民提早享受到大规格的乔木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安静休闲区

每个居民从自家的单元门口出发到达小区出入口,都有一个宜人的环境,并在可能的地方设置可停歇的小块绿地,为整个小区创造了一个绿色的廊道系统。小区的道路蜿蜒曲折,没有两边的行道树站岗,只在布局上活跃的布置了遮荫的乔木,适当的拉大株间距,中间穿插种植花灌木,并在适宜的地方设置了座椅和花坛,营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5)架空休闲区

利用住宅首层架空部分开辟休闲活动区,通过绿化向架空层的渗透,形成半室内的休息空间,这种半开放的空间与室外的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园林空间的多重性和可变性。架空层内布置了壁山、水景、字画、小型游戏设施等,使之成为可休息娱乐或小型展廊,为居民提供了可遮风挡雨的活动场所,也使小区环境更富有透气感。

2.2园林小品设施

小品设施是环境景观中的点缀,是景观特色的细部表现,对居民也极具吸引力。西头的景墙有效的分隔了空间,很好的形成了障景;预制廊架的`布置巧妙的处理了15栋与13栋楼间距的过渡;爬满紫藤的木质花架、现代的四方亭处于住宅区最僻静的一角,是小区居民闲谈、奕棋的小天地。

2.3植物配置

在植物的选材上充分考虑了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以便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致。整个小区绿化多采用充满亚热带风情的棕榈科植物为基调,营造充满南国特色的亚热带海滨情调,突出了阳光棕榈园这一主题。

在整个小区的绿化环境设计中,根据各区域的不同位置及使用功能的差异,在植物选择上也加以侧重。在小区主要入口,采用再生乔木如桂花、香樟等,配以灌木和低矮地被植物及景石,形成立体感强、层次丰富的植物组景作为主入口对景。宅间大面积绿化区,通过孤植或组团式配置乔木、小乔木作主景,借鉴西方园林的模纹,结合园林大色块、大线条的特点,采用植物色带作底,形成景观特色鲜明的绿化庭院。安静休闲区,则以绿色植物为基调,选择有香味的桂花、栀子等,形成静谧闲适的空间。行道树则选用一些常绿乡土树种遮荫,体现植物在造园中的功能特性。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花卉和草坪相互穿插,交相辉映,居民穿行其中,能够感受到赏心悦目,心情放松。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因地制宜

小区环境广场化趋势,考虑到湖南夏季气候炎热的特点,小区的广场应“小型化”、“隐形化”,让居民一年四季都可以浏览其中;充分利用地形处理景观,小区内的地形变化,大多显得很突兀,地形的处理都很被动,人工造作感很强,缺少自然气息及与人的亲和性。

3.2空间的营造应适合人的尺度

环境景观必须是“实用性亲近环境”,是用户实在感受与使用。小区中的细部处理不是很完善,如对架空层内不规则柱的处理,休息设施和运动设施缺乏,水景的营造、铺装的布置等。

3.3绿化环境不再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绿化植物在小区应用很广,植物也较丰富,但疏密不恰当,由于没有设计者的前期整体规划,只是场地出来了现场布置,加上开发商的各种意见,所以不能保障小区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

4.关于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4.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作品,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作品,就会缺少风格、灵魂和内涵。其次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克隆”已有的成功范例,不要盲目追求某一类风格。

4.2强调人性化意识

在小区的设计、建设中要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的心理需要相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其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4.3注重自然意识和生态意识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东西容易在人的脑中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感觉。因此不要把家园搞成广场和公园,片面地追求高档和豪华,使住户闻不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尽量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这样通过植物的自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

4.4用现代科技武装园林

小区中应该运用新技术创造让居民能参与活动的新内容,如在水池汀步中设踏泉,居民脚踏即会喷水,饶有情趣;采用新建材,不仅可以采用粉墙黛瓦建设,同样也可以运用玻璃和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表现。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时代的进程、环境景观的深化留有发展余地,在设计上技术应适当超前,充分利用高科技、高智慧型设施,如光控、声控及电子技术等,使环境景观向智慧型发展。

4.5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如树种的配置,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地形的塑造等。设计人员应该勤下工地,多与施工队伍沟通并不断地思考、自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评判。

本文试图对环境景观设计进行浅析,通过对湘银世纪花园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实践进行探索,并将在今后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篇2:浅谈湘银三期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汕头广电中心三期工程包括主楼、副楼、中心广场及设备房, 含一层地下室, 总建筑面积75 000 m2。主楼和副楼为两个半圆弧形相接, 中心广场为圆形放射性底盘 (见总平面) 。主楼23层, 高度为83.3 m。副楼13层, 高度为53 m。本工程采用框-剪结构体系, 按8度设防, 抗震等级为框架一级, 剪力墙一级, 场地土类别为Ⅲ类, 地震加速度为0.20 g, 风压为0.80 KN/m2。

2 结构设计难点及处理

原先建筑方案是主楼和副楼和中心广场连成一体, 没有分割成独立单元, 一计算起来, 各项控制指标都超限, 具体为扭转不规则, 位移比大大超限, 竖向不规则表现为主楼和副楼相差十层, 造成侧向刚度突变。副楼为大空间结构, 1层~6层为大空间, 7层及以上为演播大厅, 其布置按复式空间处理, 这种状况表现为楼板局部不连续。终上所述, 本工程为多项不规则的建筑物, 设计难度大。经过向专家请教, 分析软件配合, 研究后确定许多措施进行了结构调整。首先设缝, 把主楼、副楼分开, 缝宽240 mm、主楼、副楼与中心广场分开, 缝宽120 mm。这样分成几个独立的计算单元, 简化了计算, 也为各单体的详细计算铺平了道路。通过设缝, 主楼与副楼的竖向不规则问题解决了, 而且主楼的扭转不规则也不出现了。剩下就是副楼的扭转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问题, 具体解决方法为加强外圈梁, 把外圈梁的截面做到250×1 800, 既做楼层梁又做窗台梁, 满足了建筑功能, 也解决了扭转不规则问题。经过中国建研院SATWE的软件分析, 并用PMSAP软件进行了设计验证。多次计算, 反复调整。主楼和副楼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和审图要求。结构计算结果如下表:

根据计算结果及建筑实际体型, 对本工程的主楼和副楼结构规则性分析, 扭转不规则的判定:

2.1 扭转不规则判定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1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1自振周期之比主楼T扭/T平=1.08/1.58=0.68, 副楼T扭/T平=0.60/1.11=0.54, 满足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4.3.5条的要求。

②结构竖向构件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扭转位移比Dmax/Dave (Dmax为该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Dave为该楼层平均弹性水平位移) 大于1.2, 但小于1.35, 同时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1/800, 根据《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补充规定》, 本建筑属于扭转不规则Ⅰ类。

2.2 楼板局部不连续判定

楼板宽度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第4.3.6条, 连续楼板的宽度不宜小于5 m的要求, 属于楼板局部不连续。

2.3 侧向刚度不规则判定

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第4.4.3条要求, 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 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楼层侧向刚度沿竖向变化均匀。

2.4 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判定

《高规》第4.4.4条要求抗震设计时, 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

本工程墙柱自下到上连续贯通, 所以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

2.5 楼层承载力突变判定

根据计算结果, 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均大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 符合《高规》第4.4.3条要求, 没有楼层承载力突变。

终上判断, 本工程属于一般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3 加强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而采取的措施

(1) 采用不同力学模型的空间分析程序进行计算, 采用中国建研院的TBSA和SATWE的软件分析, 并采用《特殊多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 (PMSAP) 》进行设计验证, 针对楼板局部不连续, 计算分析中采用了弹性楼板进行计算, 以使结构更符合实际情况。SATWE的计算结果表明, 主要控制计算参数结果均满足《高规》和《抗规》的要求, 施工图绘制取几个程序的计算结果比较, 取其大者作为结构构件的设计依据。

(2) 采用合理的抗侧力结构体系和使刚度变化均匀

工程中墙柱自下到上贯通, 电梯井筒和落地剪力墙均加强, 并适当的提高其混凝土强度等级, 提高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钢筋的配筋率。

(3) 在结构薄弱的部位加强配筋构造

副楼的抗侧力刚度变化比较大, 楼板局部不连续, 除了对竖向构件加强配筋外, 对其各层楼板板厚和配筋进行适当加强, 各连接部位的楼板均加厚至150 mm, 双层双向配筋, 使建筑整体的抗扭刚度满足计算和抗震要求。特别是副楼采用外圈梁, 外框边梁加高了, 并且加强梁筋构造, 从而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刚度, 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 基础方面 (提高单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而采用后压浆工艺的介绍)

本工程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资料分析, 以地质资料的第七土层 (粗砂层) 作为持力层, 桩长50 m, 桩端进入持力层3 m以上。通过工程经济分析, 决定采用桩径ϕ800~ϕ1 000为桩底后压浆钻 (冲) 孔混凝土灌注桩。

桩底后压浆钻 (冲) 孔混凝土灌注桩后压浆的施工技术措施如下:

(1) 每根桩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2根1寸电焊钢管, 电焊钢管壁厚≥2.5 mm, 接头用钢管套焊;

(2) 竖管底端采用专用多孔单向阀系统, 确保压浆的有效性。竖管在桩二次清渣时单独投放;

(3) 压浆水泥采用#525标号, 每根800直径桩水泥用量为1 300 kg~1 500 kg, 每根900直径桩水泥用量1 400 kg~1 700 kg, 每根1 000直径桩水泥用量为1 700 kg~2 000 kg, 并按水泥用量的8%掺入AEA膨胀剂, 水灰比为0.6~0.8, 按先稀后浓的方法施工。

(4) 当达到如下之一的条件时, 即可终止压浆:

1) 压入的水泥量已经达到设计要求;

2) 压入的水泥量已经达到设计值的70%, 且压力已经达到8Mpa;

3) 压入的水泥量已经达到设计值的70%, 且地面已经冒浆。

(5) 在压浆过程中若因故达不到以上的压浆终止条件之一, 则应该在桩边补设注浆孔进行补压浆。

(6) 终止压浆后应及时旋紧管帽, 防止水泥浆反冒。

(7) 压浆时应认真记录桩号、成桩日期、压浆日期、水泥浆用量和终止压力。

(8) 压浆应在桩身混凝土浇完7天~14天内进行。

经采用后压浆工艺后,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显著提高, ϕ800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达到3 000 kN;ϕ900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达到3 600 kN;ϕ1 000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达到4 200 kN。既节约基础的布桩数, 也减少了基础承台的尺寸, 节约了工程资金, 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工程技术。

5 结束语

我们在设计中通过对汕头广电中心三期工程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的分析和研究, 对结构设计的难点分析和处理, 对抗震薄弱部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强措施, 提出加强抗震性能的措施和对策, 并对基础钻 (冲) 孔混凝土灌注桩采用的后压浆工艺而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作了简单的介绍, 可为类似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 J3-2002.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上一篇:接转党组织关系流程下一篇:世间名利重,只是诺言轻的诗歌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