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句

2024-05-25

杜牧的诗句(共14篇)

篇1:杜牧的诗句

作者: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篇2:杜牧的诗句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篇3:读杜牧的《清明》随想

这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形象真切的春雨图。首句用“清明”点出时令,“雨纷纷”形象地凸现出春雨清冷明丽、似寒非寒、时密时疏的特征,又写出了雨中行人的烦郁心情。境界迷茫,令人惆怅。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借“雨”意象来表现内心的惆怅悲凉、孤独幻灭的思绪。“客愁多在雨声中”。“客———愁———雨声”是传统文学中雨的意象的典型艺术形式。雨声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与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又是哀愁的雨,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里“雨”既是实写,写出当时的环境和气氛,又是虚写,写出了诗人的凄凉漂泊与孤独幻灭之感。

第二句写行人孤身一人,在这风雨萧萧的清明时节,长途跋涉。细雨绵绵,衣衫湿透,苦不堪言,感伤落寞,心境更加凄迷纷乱沉重。“路上”写出了诗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下的沮丧,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疲惫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欲断魂”恰到好处,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心理,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了一层愁绪感伤。

“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这里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冒雨出门的人定有急事要事要办,出了门却偏遇“雨纷纷”,身被雨打湿,路滑难走,又冷又饿,心急意烦,这是诗的浅层意思。在这浅层意思的背后,还有深层意蕴。作者的家族自西汉御史大夫杜周开始,世代为官,门第显赫。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编《通典》二百卷。杜牧深受其影响,决心继承家风;他风流俊赏,研究政治、兵法,有忧国伤时之心,济世安邦之志,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意识。清初全祖望在《鲒绮亭集外编》的《杜牧之论》中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读其诗词,感其愤时,与长沙太傅(贾谊)相上下。”但杜牧虽胸怀大志,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却生不逢时。他出生在内忧外患、世事动荡、风雨飘摇、各种矛盾日益加深,元气丧尽的唐王朝晚期。杜牧自负其有经世之才,极欲施展报国济世之志。“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是他的宿愿和素志。然而,杜牧仕途坎坷,求名无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好把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的忧虑、内心的忧愤之情倾注笔端。

纷纷之“雨”,已使作者身体上“不胜寒”了;世事艰辛,心中的“凄凄惨惨戚戚”,在这高天旷野,纷纷细雨中,又到哪里去,以何种方式解脱。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写“行人”的心理活动,雨中行人又渴又饿又冷,想找个酒家,一来歇脚充饥,二来饮酒御寒;三来借酒浇愁,驱散心中的烦恼。附近哪里有酒家?一路无人,问谁?可以想见行人当时的孤独寂寞。“借问”显示出问者焦急的心情以及急于得到回答的渴望,是行人想要歇脚避雨解寒的心情,更是要借此消消心中愁绪的希望。“欲断魂”把作者内心苍凉伤痛复杂的情感真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篇4:杜牧生命的山水情结

初盛唐时,唐帝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其时代精神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如日中天,呈现出宏伟阔大的气魄和热烈昂扬的情绪,李白咏出“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安史之乱”后,唐代由治转乱,虽然诗人们的诗作里洋溢的更多的仍然是昂扬乐观的调子,但悲怆伤感的音响已日渐增多。……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氛围中,晚唐诗人笔下常见的是枯荷衰草、落花流水、夕阳暮色。以和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为例,他的诗句“秋阴不散霜风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鲜明地体现了晚唐时诗人的阴郁心理。受这种心理的制约,他们的悲秋之作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正是在晚唐衰声四起的时代氛围下,却产生了杜牧乐观高迈的喜秋之歌。是“文变染乎世情”的规律不适用于杜牧吗?并非如此,在他众多的吟秋诗作中,格调悲凉低调的秋唱时有回响。然而,他却并非一味地沉浸其中,他的大部分吟秋之作基调是乐观健康的,他笔下绚丽多姿的秋天毫不逊色于温暖明丽的春天。在《樊川诗集》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诗作和诗句。如,《山行》“停车坐爱风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诗人笔下的秋气明净高远,毫无纤尘,令人胸襟开阔精神为之一振。其他诗句如“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题关亭长句四韵》)“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题白苹州》)“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扬州三首·其三》)“疏雨洗空旷,秋标凉意新。”(《早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中分明可见杜牧诗中的爽朗高华、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的秋天。那么,为什么杜牧如此的与众不同?也许清代刘熙载的一句话可以结实这一问题。他在《艺概》中说:“诗品出于人品。”一个人的诗文风格既受外部的时代精神民族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和主体的人格品质不无联系。同是一个“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感受。杜牧拥有远大抱负、豪爽不羁的性格、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斗志,自然会在与自然之秋相遇时从内心深处腾涌出一种或劲健或悲慨精神的格调。

杜牧这种乐观昂扬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良好的家学渊源自是不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乐观的情绪涵养了他豪迈的气概而顺利的科举及第更加刺激了他的锐气与豪气。值得一提的是杜牧诗歌中的山水风物也正是孕育他豪迈的性格浪漫的气质,造就其诗歌“豪而艳,宕而阔”的艺术特质的源头。

清人孔尚任有言:“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人际交往有限的情况下,人的气质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自然山水的影响。长安为古雍州之地,西周丰镐之旧壤,战国时秦国故地,亦是杜氏家族祖居之所。因而杜牧云:“吾故秦人兮,故园秦地。”(《望故园赋》)就地势而言,它雄踞秦川之上,西、北、南三面山地高原环境,东面临河,构成所谓四塞之地。《春秋说·题辞》曰:“秦金坚,故秦俗亦坚。”“坚”,便是关中人特有的心理图式:刚健、质朴、雄阔。杜牧在长安度过了他前半生的27个春秋,“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的长安景象,激发了他胸胆开张含纳万物的胸襟气度,形之于文学,便形成了地理环境和心理气质相一致的奔放豪健的文风。“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我与东招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池州送孟池先辈》)以广阔的胸襟、新奇变幻的笔法,倾吐自己的人生意绪,昂扬慷慨,纵横疏荡。不仅如此,他还以其矿,其傲,其狷,笑傲礼法之外,卓立群小之中:“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念昔游》)自负于经邦纬世之才,嬉笑怒骂,我行我素。正是其豪直狂放、自负自信的个性气质,成就了其诗风中豪宕的一面。

杜牧在扬州生活前后不过三年,但扬州山水以巨大的感召力,对杜牧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扬州地处长江北岸,南北适中,四季分明,境内水网密布,只有逶迤起伏的丘陵。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关中景物相比,这里川秀泽媚、水软山温,更显其空灵飘逸的江左特色。“州内多水,水波扬也”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扬州人性轻扬”的个性特征。轻扬,即飘动游移,其本质是变。既是思想中的不安于现状,也是情绪情感的外显和易于波动。而多情善感,则正是一种精于体物的诗人气质。杜牧虽然狂放豁达,不拘小节,但扬州山水同样赋予他深沉细腻的情感气质,精细、敏锐的感受能力。自然界细微的物候变化寓于目中,能激起他心海的点点涟漪,引发他内在的情绪波动。“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秋日偶题》)春去秋来,荷柳华时已逝,这本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但它却引发作者的悲秋之感,人生仓促之思,因而便觉秋意憔悴,荷露似泪,金风吹愁。正因杜牧将注意力集中于自然生态的纤变,以此寄托个人的情感意趣,才使其诗歌呈现出幽微感性的一面,体现出流情秀倩的艺术风格。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形成的浓厚文化底蕴也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长安处于以孔、孟、荀为宗的北方儒学文化圈内,其文学思想和审美崇尚受儒家传统诗教的影响,多经世致用的文潮,多中和之美的高标。在家学渊源和长安学术传统的影响之下,他满怀为国尽材的理想和愿望,剖心沥胆,恳悃血诚,作《感怀诗》等。这类诗以意为主,以理为主,铺陈功业,补益时事,诗风刚正儒雅,典实厚重,凸显其豪宕的艺术风格。而与之不同的扬州,以老庄为宗的南方道教文化也对杜牧的艺术风格产生影响。正是这些红袖翠钿增添了杜牧诗歌的香软之气,呈现出艳丽的风格特色。

篇5:有关杜牧的经典诗句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3、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叹花》

4、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杜牧《怅诗》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杜牧《秋夕》

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8、不为寻山试筋力,岂能寒上背云楼。——杜牧

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10、舞衫回袖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杜牧

11、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杜牧《登乐游原》

12、是非境里有闲日,荣辱尘中无了年。——杜牧《将赴京题陵阳王氏水居》

1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4、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浮生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杜牧《送国棋王逢》

15、尽日无人看数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杜牧

16、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杜牧

17、少壮饮酒,老来只能喝水——杜牧

18、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名幸。——杜牧

19、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杜牧

篇6:杜牧经典诗句

1、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2、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杜牧《读韩杜集》

3、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4、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杜牧《赠别》

5、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旅宿》

6、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7、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杜牧《南陵道中》

8、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杜牧《长安秋望》

9、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杜牧《题武关》

10、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1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2、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13、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杜牧《雪中书怀》

14、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杜牧《紫薇花》

15、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杜牧《题武关》

16、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杜牧《齐安郡晚秋》

17、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18、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园》

1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20、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杜牧《题齐安城楼》

21、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22、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23、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24、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杜牧《题齐安城楼》

25、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杜牧《紫薇花》

26、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杜牧《雪中书怀》

27、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8、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30、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杜牧《南陵道中》

3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杜牧《早雁》

32、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杜牧《齐安郡晚秋》

33、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杜牧《送薛种游湖南》

34、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35、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3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8、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3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40、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1、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2、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4、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杜牧《齐安郡晚秋》

45、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杜牧《题武关》

4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47、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杜牧《遣怀》

48、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49、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杜牧《读韩杜集》

50、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5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2、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5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5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5、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杜牧《早雁》

56、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杜牧《旅宿》

57、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58、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59、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篇7:唐代杜牧诗句赏析

武关:战国时秦国设置的关隘,故址在令陕西商洛县东。

怀王:楚怀王熊槐(?一前295)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前328至前2在位。

据《史记·楚世家》和《屈原列传》,秦昭王致书楚怀王,约会于武关。

怀王入武关,秦伏兵断绝其归路以求割地,怀王怒而不从逃往赵国,赵国惧秦不敢接纳。

怀王只得又回秦国,结果死于秦国。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郑袖得宠的娇艳妩媚之态就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他的形容就犹如乱蓬。

郑袖:楚怀王宠妃。

据《史记·屈原列传》等,楚与齐结盟共同抗击秦国,秦惠文王派张仪使楚,表示如楚与齐绝交,秦愿割地六百里给楚。

楚听信谎言与齐断交,事后,秦不肯割地,怀王起兵,大败而归。

第二年,秦欲与楚讲和,怀王表示“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到楚先行收买郑袖,郑袖劝怀王不杀张仪,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把张仪放走了。

妖娆(ráo):娇艳美好,妩媚多姿。

酣(hān):畅快喝酒。

屈原:楚国大夫,早年曾得楚怀王信任,主张联齐抗秦,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把他放逐外地,流放期间,始终心忧国李。

憔悴:面容黄瘦。

蓬(péng):蓬草。

蓬草随风飘转,常用来比喻人的身世飘零或行踪不定。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却像过眼烟云已成空。

山樯(qiáng):如桅杆般耸立的山峦。

谷堑:深长的峡谷。

弱吐强吞:形容战国时强国侵吞弱国的形势。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当今天子如此神圣四海为一家天下为统一,而如今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于夕阳中。

圣神:对皇帝的敬称。

家四海:四海一家,天下统一。

戍(shù)旗:守卫边防的战旗。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清澈的溪水汩汩地流过要留我在武关之东,可笑当年的楚怀王入关投秦却是到了尽穷。

武关:战国时秦国设置的关隘,故址在令陕西商洛县东。

怀王:楚怀王熊槐(?一前295)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前328至前299年在位。

据《史记·楚世家》和《屈原列传》,秦昭王致书楚怀王,约会于武关。

怀王入武关,秦伏兵断绝其归路以求割地,怀王怒而不从逃往赵国,赵国惧秦不敢接纳。

怀王只得又回秦国,结果死于秦国。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篇8:论杜牧诗歌的怀古意识

杜牧的咏史诗最直接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怀古意识。步入杜牧的咏史诗世界, 首先, 一股王朝更替、世事变幻之叹迎面而来。以杜牧名作《泊秦淮》为例, 该诗通过感慨商女歌唱亡国之音指斥了统治者的荒淫亡国, 以艳笔叹史事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全诗清丽绮美的风格因引史入诗生发出深远凝重的意境。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盛赞《泊秦淮》是唐人绝句中的“压卷之作”。

再如《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 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 五陵无树起秋风。

起句以沉著苍远之笔写天空远景, 历史的沉浮遂被纳入浩淼的宇宙空间, 令人不禁感到王朝兴衰、世事起伏都有其必然规律, 万古的沧桑变幻也不过是宇宙间的须臾而已。正因如此, 昔日赫赫有名的大汉王朝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瞬间的辉煌, 而今可供凭吊的只有见证王朝兴衰的五陵秋树。同样, 杜牧在《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 夹溪居人》亦流露了这种思想: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雨五湖东。

帝王的改朝换代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荒淫无度葬送了他们的王朝, 如今那些历经六朝战乱血雨腥风的名胜古迹虽还健在, 但历史的天空已云淡风轻、照旧前行。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排挤, 难以施展抱负, 这种世事无常、古今同一的时空感遂令他对避离时事的隐士生活产生了强烈向往。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赞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 夹溪居人》“直造老杜门墙”。杜甫诗笔力沉著深厚, 有雄浑健拔之气。杜牧的这首诗起句、结句均寄古思于景、借景抒情, 不仅情思古幽高远, 意境亦愈发浑厚开阔, 其诗气格当不逊杜甫诗歌。

其次, 杜牧咏史诗着重论述了历代宫廷政变、王朝覆灭这类重大政治事件, 指出帝王将相的穷奢极欲、贤愚不分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并借此对悲剧里的“红颜祸水”表示了惋惜同情。这其中以本朝史事鉴当朝时政, 引发安史之乱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是杜牧吟咏的主要对象, 有《过骊山作》《华清宫三十韵》《过华清宫三绝句三首》《华清宫》《经古行宫》等七首诗。诗人揭露了统治者“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荒淫奢侈, 提出“君王若悟治安论, 安史何人敢弄兵”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这一严肃的政治主题, 亦把国家动荡、战乱灾害的责任者明确地归咎到唐玄宗身上, 此处的杜牧无疑是具有开阔的胸襟和客观的眼光。当然, 杜牧也保留了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一份同情, 写下了“先皇一去无回驾, 红粉云环空断肠”这样伤感的诗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悻名”, 杜牧留给人们的似乎便是这样一位放荡不羁、行为无检的风流才子形象。事实上, 从杜牧的咏史诗来看, 他对女性抱有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自古以来, 统治者之间的竞相攀比、巧取豪夺使女性成为真正的受害者。杜牧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他借《金谷园》《金谷怀古》两诗哀悼刚烈不屈、自杀殉主的绿珠的同时, 也对息夫人的遭遇寄予了同情 (《题桃花夫人庙》) :

细腰宫里露桃新, 脉脉无言度几春。至息竟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

息夫人被楚王灭息掳去后多年不肯开口说话, 甚至在她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后也沉默如先。后人论此诗时多理解为杜牧指责息夫人不能像绿珠那样为主守节, 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即曰:“不言而生子, 此何意耶?绿珠之坠楼, 不可及矣。”沈氏之言代表了大多数封建文人的女性贞操观。杜牧则有他独到的看法, “脉脉无言度几春”包含了他对这位薄命佳人的同情, “至息”一语也并非如人所想, 是杜牧“红颜祸水”论的例证, 和前面的安史之言一样, 杜牧认为息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应在于息国国君的昏庸无能。末句“可怜金谷坠楼人”, 诗人又由息夫人联想到同样因美丽导致灭门之祸的绿珠, 她们都在宫廷斗争中沦为了牺牲品。此外, 杜牧亦针对统治者的贤愚不分、懦弱无能发出了感叹 (《春申君》) :

烈士思酬国士恩, 春申谁与快冤魂。三千宾客总珠履, 欲使何人杀李园。

春申君不肯接纳朱英的建议, 听信李园而最终为李园所杀, 酿成悲剧。晚唐政权为宦官把持, 皇帝多懦弱无能, 更受宦官挟制, 杜牧亦希望借此诗使当政者引以为戒, 采纳群贤之言, 适时果断地清除身边小人, 而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难言之隐或许也包含其中。

第三, 杜牧的咏史诗还针对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展开议论。如他的《赤壁》诗将“东风”这一天时条件作为决定赤壁战役胜负的关键, 使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关注由诸葛亮、周瑜的军事才华转向天气这一决定因素, 可谓独具慧眼。同样, 他在《题乌江亭》诗中也以“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道出了对刘、项之争的新看法。杜牧的这些见解展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反映了诗人欲一显身手、为国效力的心理。现实生活中, 这位写下《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多篇论兵文章的大诗人亦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会昌三年四月, 宰相李德裕欲讨伐自称留后的前昭义节度使侄刘稹, 杜牧上书李德裕用兵之计, 不过数月, 唐军即覆其巢穴。

当然, 诗人对历史的积淀和生命的感悟并不总是以直接歌咏史事的方式来表现的, 在诗人的许多感怀诗、交游诗、赠别诗中, 我们也能体会到“史”的分量。大量引用史事典故加强时事论证是这些诗歌怀古意识的一个特点。如五言古诗《杜秋娘诗》写杜秋娘由李锜妾至为宪宗姬人再为漳王保姆, 后因皇子被废而流落民间的一生。该诗前半部分讲述杜秋娘青春红颜时的美丽得意与年老后的贫苦无依, 具有晚唐言情文学华丽铺陈的典型风格。但诗风至后半部分则大为转变, 春秋陈国的夏姬、越国西施, 汉文帝母薄姬、汉景帝母窦太后、汉景帝妃唐姬等诸多命运沉浮的女性均被杜牧拿来作为“自古皆一贯, 变化安能推”的实例。“女子固不定, 士林亦难期”, 杜牧随后又列举了春秋齐国的管仲、周朝的吕尚以及孟子、孔子、李斯等“士林”名贤的时运转变, 几乎句句论古, 这些史事典故的大量引用给全诗注入了一种悲凉凝重的史事氛围, 使杜秋娘个人命运的沉浮不定和整个历史的变幻发展相结合, 深化了诗中虚无迷茫的情绪色彩。《杜秋娘诗》的前半部分可谓风华绮靡, 到诗的后半部分, 杜牧则明显转入一种对历史的陈述思考, 在叙事风格上偏重冷峻与散文化, 于诗中运用一些历史典故, 增添了诗歌的深峭之感。

文人士大夫的建功立业思想令杜牧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 帝王将相、前辈英雄的功勋事迹也在他的交游诗、赠别诗中频频出现。如他在《送杜顗赴润州幕》中满怀激情地写道:

少年才俊赴知音, 丞相门栏不觉深。直道事人男子业, 异乡加饭弟兄心。还须整理韦弦佩, 莫独矜夸玳瑁簪。若去上元怀古去, 谢安坟下与沉吟。

诗中的杜顗是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 诗人热情地勉励他以东晋谢安为榜样, 成就一番功名事业。然而, 面对晚唐颓危的政治气候, 杜牧自己也无能为力, “酣酣天地宽, 怳怳嵇刘伍” (《雨中作》) , 嵇康、刘伶这类任情适性的前贤成为与杜牧共度失意的知音。更多的时候, 杜牧对古人的缅怀包含了一种“昔人已逝、功业不再”的惆怅。似为杜牧晚年之作的《赠别》诗明显地流露出对尘世功名的怅惘之情:“眼前迎送不曾休, 相续轮蹄似水流。门外若无南北路, 人间应免别离愁。苏秦六印归何日, 潘岳双毛去值秋。莫怪分襟衔泪语, 十年耕钓忆沧洲。”而在另一首《齐安郡晚秋》诗里, “可怜赤壁争雄渡, 唯有蓑翁坐钓鱼”则道出了历史对英雄的湮没, 语调尤为萧索苍凉。

杜牧所处的晚唐是一个日暮西山的时代, 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频, 百姓生活十分困苦。面对王朝这种颓危的形势, 具有忧患意识的杜牧似乎更愿意将眼光投到遥远的过去, 无论是古人的荣耀辉煌还是落寞失败都能给处于王朝末尾的杜牧以启迪感悟。杜诗的成就也许很大程度同诗人的怀古意识契合了晚唐这个即将走下历史舞台的朝代, 这是杜诗耀眼于晚唐诗坛的先机。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中华书局1960年版。

[3][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霍松林、杜维沫校注,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篇9:杜牧的仕途与诗

当然,杜牧曾几欲入仕,因为要实现他进步的政治主张。他的思想在《阿房宫赋》里已有深刻的阐述。阿房宫金碧辉煌、争奇斗巧,但结果呢,是“戎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原因十分简单,“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尖锐地指出,要是统治者能有仁爱之心,就会“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之君”。由此,谁能说杜牧不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官员,一个名留青史的政治家呢?但遗憾的是,就是在唐代这样一个政治十分开明的社会里,统治者也难以听进真知灼见,这正是他无以报国的原因。

杜牧曾三次为官,但结局堪悲。其时,因为朝廷的穷奢极欲,造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倾轧的局面。对此杜牧一再上疏陈其弊害,并因此写出了痛心疾首之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以奢事荔枝为例,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而《泊秦淮》对统治者的批判更是入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借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及陈后主的灭亡,鞭笞了封建皇帝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存亡的奢侈糜烂。杜牧的政治见解在他的诗中多有流露。“三树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饥。潜销暗铄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前者揭示了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原因,后者痛斥了玄宗溺宠杨妃而国破家亡的罪恶。作为文人的杜牧,即使做了官也脱不掉一遇腐败就拍案而起的秉性,这无疑是他终生不其志的原因,也实为做官之大忌、招祸之根本。

杜牧最厌朋党之争,但却因此落了个可悲的下场。他曾亲历牛(僧儒)李(德裕)两党之争。其时两党有异,杜牧尚向于李德裕的一些政见,但李党并不视其为同道,因为他和牛僧儒交往过密。杜牧在牛僧儒府下任推官时曾十分“潇洒”,有诗为证,“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的落魄是因为无缘报国,于是那秦楼楚館就成了他排遣之地。牛僧儒每每派便装军士暗中保护他,这使杜牧十分感激。但他和牛僧儒仅仅是个人交情,然而两党之争中,谁都把他这个“无党派”人士视为异已。其结果自不必言了,这也当是书生文人之愚吧。

但杜牧无愧于历史。政治抱负虽未实现,却得以诗坛不朽。杜牧的诗作,以其流丽拗峭和矫健俊爽的风采自成晚唐一帜。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不曲深优雅、涵量深邃,闪烁着永恒的光彩和神韵。

篇10:杜牧诗句

1)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出处: 杜牧《金谷园》

2)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出处: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3)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出处: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出处: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5)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出处: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6)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出处: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7)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出处: 杜牧《秋夕》

8)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出处: 杜牧《赠别》

9)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出处: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0)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出处: 杜牧《题乌江亭》

11)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出处: 杜牧《遣怀》

12)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出处: 杜牧《长安秋望》

13)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出处: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4)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出处: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

15)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出处: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16)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出处: 杜牧《齐安郡晚秋》

17)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出处: 杜牧《齐安郡晚秋》

18)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出处: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19)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出处: 杜牧《题武关》

20)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出处: 杜牧《赠别》

21)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出处: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

22) 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 ——出处: 杜牧《送薛种游湖南》

23)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出处: 杜牧《题齐安城楼》

24)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出处: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25) 怜君片云思,一棹去潇湘。 ——出处: 杜牧《送薛种游湖南》

26)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出处: 杜牧《题武关》

2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出处: 杜牧《清明》

28)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出处: 杜牧《雪中书怀》

29) 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出处: 杜牧《雪中书怀》

30)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出处: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出处: 杜牧《赤壁》

32)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出处: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篇11:杜牧的诗句

闻杜牧赴阙

作者:伍乔朝代:唐体裁:七律 旧隐匡庐一草堂,今闻携策谒吾皇。峡云难卷从龙势,

古剑终腾出土光。开翅定期归碧落,濯缨宁肯问沧浪。

篇12:杜牧的诗词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篇13:管窥杜牧的文学思想与成就

一、杜牧文学思想与成就的个人与社会背景

据史料记载, 杜牧乃京兆府的万年县人, 而京兆杜氏家族自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来都是名门士族, 到了唐代其家族的社会地位尤其显赫。且不论杜牧的文学成就有多高, 他祖上的盛名也都不小, 例如有著名的《论都赋》作者———东汉杜笃、《春秋左传》的注解者———西晋杜预、唐朝博古通今的著名宰相———杜佑, 以及众多皇亲国戚或朝廷命官。所以, 出身此等名望之家的杜牧从小便深受家传儒学之风的影响, 其文学积淀和传承可谓深厚。在他的《上李中丞书》一文中, 他自己也评述道:吾家世代为儒, 并自视为优良家风, 后人从不敢有所懈怠, 从小即孜孜以求儒学经典。在此家风熏陶下, 杜牧在诗文写作方面的学习尤其刻苦, 不到8岁即已深刻理解和践行学而优则仕的道理, 而且他还非常关注治国兴邦之学和经世致用之术。逐渐将他的诗文创作才华与对时政的关注结合在一起[2]35。这也正是继承与弘扬其祖父宰相杜佑通过《通典》一书考察历朝历代制度典章成经世致用之作的家学传统。

然而, 杜牧个人的家学和努力在社会现实面前仍存有很多无奈。他所处的唐朝末年国运衰落, 朝中牛李两党倾轧之风盛行以致朝政复杂、朝纲不稳, 社会局势动荡, 百姓生活大不如前。而杜牧由于天资聪颖、出身又高贵, 难免养成刚直不阿、绝不趋炎附势的品性。这也导致他成年后壮志难酬、仕途多舛。但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 杜牧远离官场尽管让他空有满身豪才而无报国之门, 但也有利于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门心思走得更远, 从而使他的文学思想日臻完善, 也在清净之中创造更高的文学成就[3]21。杜牧在他的《答庄允书》一文中提到: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求仕以建功立业不成转而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自两汉数起也有千百之众, 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刘向、贾谊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见, 儒家文人不能为官, 不如求立言于世, 其建功立业之效亦尤胜入仕。可见杜牧通过对古代文人的考究清醒地意识到, 既然难以在仕途上大展拳脚就将精力献与立不朽之言的功业上。从而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 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 主要表现在诗文艺术方面[4]25。

二、杜牧的诗文思想与成就

杜牧的诗文思想, 简单而言可以归结为以尊儒奉孔为原则、以平藩定边为内涵、以民生改善为目标。儒风家学深厚的杜牧将儒教和孔子置于无上之地, 在散文《书处州韩吏部孔子庙碑阴》中, 杜牧写道:孔子的地位可以与社稷相提并论, 他在教化万民、建立道德、改变社会蒙昧状态上无人可出其右;唯有孔子学说方为真正定国安邦之术, 也唯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名士才可以作为忠、义、仁、孝之楷模。因此, 在杜牧的诗文中到处可见尊儒奉孔的原则。在内容上, 杜牧的诗文多指向平藩定边之志, 这与当时唐朝末年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很大关系。例如802年, 唐宪宗亲率大军征讨叛乱藩贼李师道, 凯旋而归时举国欢腾, 杜牧由此作了一篇《注〈孙子〉序》, 发出了“军队才是一国中流砥柱”的感慨[5]13。这篇散文还提出:强大的军队再加上多闻博识、圣材贤能的士大夫, 国必不会亡。杜牧以诗文心系国家兴亡, 归根结底是心系百姓民生。在他青年未入仕之际, 就在多次游历途中亲见百姓民生的困苦。26岁入仕之后, 更是深刻体会到民生的艰难。有一次他巡视至澄城县境内时, 看到地方官员与驻军勾结欺压百姓、巧取豪夺, 以至百姓宁愿到穷山恶水的深山中安家也不愿在县城中肥沃的土地上生活。杜牧激愤不已, 在法办当地官员之后还在县衙门口的墙壁上写下一篇檄文, 定严惩贪官污吏之决心、吁山中百姓返回家园[6]47。

关于杜牧的诗文成就, 有一轶事可窥其究竟。一日太学的吴武陵拜会前来洛阳主持科考的侍郎崔郾, 席间向他说:“不久前发现众多太学生围在一起争相传阅一篇文章, 名为《阿房宫赋》, 作文之人名杜牧, 现在我把这篇文章带来朗诵给大人听。”听罢, 崔郾接过吴武陵手中的这篇赋, 万分惊异于杜牧的文思与文采。吴武陵见势便试探地问道:“不知大人是否想将此人列为状元?”崔郾犹豫了片刻, 无奈地低声附耳说道:“实不相瞒, 朝廷已内定了人选, 我虽有意, 但也无能为力啊。”吴武陵又问:“那列为第二如何?”崔郾还是无奈地摇摇头, 说道:“也内定了。”吴武陵说道:“那请将赋作还予我, 在下就此告辞。”崔郾立即拉住吴武陵, 连声说道:“且慢, 我看第五名没有内定, 不如定在第五名如何, 此文实在难得, 此人亦定是朝廷可用之才, 若是落第, 岂非朝廷之不幸。”说罢, 崔郾回坐入席, 对在场官员宣布:适才吴太学推荐杜牧为进士第五名。席中当即有人站起来反对说:“杜牧目中无人、不拘小节, 此人难担大任。”崔郾反驳说道:“《后汉书》有言, 不拘小节者可委四海之任, 定以天下为重;杜牧此人即便是个杀狗的屠夫, 我也不会反悔于吴太学。”[7]54后来, 崔郾果然信守承诺领着杜牧等进士回长安拜会中书舍人和宰相。

三、杜牧文学思想与成就之源

杜牧在他的文学思想中提倡建功立业, 这说明他的文学思想是与他军事和政治思想紧密相联的。杜牧希望能够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作为的思想渗透到了他的文学思想中。杜牧在《上安州崔相公启》文中曾写道, 即使自己夜以继日地读书仍不见得在文学上有过人之处, 但在对国家文化武学的介绍方面以及对政治上功过是非、进退得失的评论方面就强于一般文人, 不逊色于专门的史学研究者。这说明杜牧对政治和军事研究的兴趣极为浓厚, 以至于在他的文学作品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政治和军事色彩。在文学上, 杜牧主张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国家政治功绩的颂扬。这一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奉阳白相公圣德和平, 致兹休运, 岁终功就, 合咏盛明, 呈上三相公长句四韵》和《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8]9。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统治者统治的歌颂, 也流露出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渴望。

杜牧对政治和军事的关注与他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安史之乱以后, 唐朝的政治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并走向衰败。在晚唐时期衰败没落的政治氛围下, 他希望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军事思想, 希望对维持社会安定尽一份力。如《李甘诗》、《感怀诗》、《长安杂题长句六首》等诗就是他政治诗歌的代表作。杜牧的文学思想从本质上说是对文学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伸张, 是品评臧否、斥恶扬善、为人民安居乐业、为国家统一富强的时风表现。他的大量文学著作成就均是在思考社会需要后有感而发再成篇的[9]5。正如他在《上知己文章启》所言:《燕将录》是为歌咏记叙元和公德而作;《罪言》是为叹息往年的吊伐之道而作;《原十六卫》是为针砭地方军阀割据、拥兵危及大唐基业而作;《与刘司徒书》是为揭露反侧叛乱、不识君臣之道的恃功诸侯而作;《阿房宫赋》是为劝谏皇室勿将过多精力用于宫室声色之上[10]77。从杜牧的这些自述中既可看出, 他所写诗文大多直陈军事、政治情势之利弊, 针对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提出有益见解, 具有强烈的时政性、对策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杜牧之所以将文学创作与国家军事、政治以及社会时弊结合得如此紧密, 就在于他个人的理想抱负, 即为国为民输心效节, 重振大唐盛世的雄风, 实现可与三皇时代比肩的治世。所以他一贯主张文学为现实服务, 主张文学与社会、时代一起进步。即便是今天, 杜牧的这一文学思想也具有可以借鉴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西平.杜牧文学思想初窥[J].晋阳学刊, 1985 (8) .

[2]余敏芳.浅析杜牧文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的内在矛盾[J].中国文学研究, 2002 (1) .

[3]王西平.杜牧文学思想初探[J].宝鸡师院学报, 1985 (12) .

[4]伍微微.重意立言追求高绝——谈杜牧的文学思想[J].凯里学院学报, 2009 (10) .

[5]胡可先.杜牧大和九年行迹思想新探[J].南京师大学报, 2002 (3) .

[6]孙大军.杜牧文艺思想新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2009 (9) .

[7]亢巧霞.新世纪以来杜牧研究述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

[8]朱虎成.杜牧研究的新收获[J].唐都学刊, 1989 (4) .

[9]王晓彬.从杜牧攻讦元白诗看其文学思想[J].语文学刊, 2012 (3) .

篇14:杜牧宫怨诗的思想内容

摘 要: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在他的的诗歌当中,宫怨诗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些作品从内容上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反映宫女身居禁宫不得君王宠幸和青春被埋没的悲哀;二描写宫女悲惨的结局,并借以抒发诗人自己的不遇之音;三抨击极不人道的宫女制度和奉陵制度。他的宫怨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思想深刻。

关键词:杜牧 宫怨诗 思想内容

所谓宫怨诗,是指反映古代宫廷女子幽闭于深宫之中愁苦哀怨的诗歌。它始现于《诗经·小雅·白华》,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到了唐代,宫怨诗的创作达到顶峰。《全唐诗》所存宫怨诗近五百首,李白、王昌龄、王建、白居易、杜牧等许多唐代著名诗人都写过宫怨诗。本文就杜牧宫怨诗的思想内容作简要分析。

宫女最好的结局是得到皇帝的宠幸。然而后宫的宫女数以万计,绝大多数只能在失望与愁怨中度过一生。杜牧的《宫词二首》其二就反映了宫女不得君王宠幸的哀怨:

监官引出暂开门,随例须朝不是恩。

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

首句是说冷宫被打开了,人们可能会想到这位宫女的命运也许会改变了;次句告诉人们那不过是按照惯例朝见君王罢了;后两句是说仪式一结束,她们又被锁入深宫,只能在与明月、落花为伴的单调生活中日渐憔悴、衰老。全诗不著一“哀”字,却把宫女幽闭深宫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说:“此绝句极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

《月》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这是一首以陈皇后的故事为题材的宫怨诗,诗虽以“月”为题,却没有正面写月,只用“伴”、“照”二字点名诗题。在寂寞的秋夜,只有月独自陪伴被汉武帝废黜的陈皇后,照见了她深夜中孤独徘徊的背影,也照见了她悲哀而不绝望的望幸心。而陈皇后的这种“绝望之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心境,不正是后宫中千千万万女子心境的真实写照吗?

宫女们虽身处豪华的宫殿楼阁,却得不到普通人应有的爱情和幸福,她们的青春在极度孤寂中黯然消逝。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对青春被埋没的悲哀在杜牧宫怨诗中也得到了反映,如《秋夕》: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秋夜深宫图:凄冷的秋夜、幽闭的深宫、微弱的烛光、幽冷的画屏,而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捉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借以打发寂寞的时光。“坐看”写出了她的难眠,而一年才相会一次的牛郎织女居然也成为她羡慕的对象,可想而知她对爱情的渴望之心。全诗未用任何愁、怨的字眼,却把宫女对爱情的渴望,对青春被埋没的惆怅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洛中二首》:

柳动晴风拂路尘,年年宫阙锁浓春。

一从翠辇无巡幸,老却娥眉几许人?

自从皇帝不到东都皇宫巡幸以来,不知有多少美丽的宫女逐渐年老色衰。而成千上万被锁深宫的宫女们,不都是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虚度青春吗?她们的一生正如王建在《宫中调笑》中说的那样“一世虚生虚过”。

杜牧身处国运日渐衰微、黑暗腐朽的晚唐,虽有经邦济世的才干与忧国爱民的情怀,却一直未遇风云际会的良机,一生抱负难遂,郁郁不平。而怀才不遇的文人总会把自己的遭遇与薄命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在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嗟叹中,也抒发了自己的不遇之感。因此杜牧怀才不遇的思想在其宫怨诗中也有体现。如《出宫人二首》、《杜秋娘诗》等都寄托了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幽怨。

唐代宫女众多,常常有宫女被遣出宫外的现象。《唐会要》记载:“宝历二年十二月,敕在内宫女,宜放三千人,愿嫁及归近亲,并从所便,不须寻问。”杜牧的《出宫人二首》就是以此类事情写成的:

其一

闲吹玉殿昭华管,醉折梨园缥蒂花,

十年一梦归人世。绛缕犹封系臂纱。

其二

平阳拊背穿驰道,铜雀分香下璧门。

几向缀珠深殿里。妒抛羞态卧黄昏。

第一首诗通过对昔日“梨园授乐”的回忆,表现了被遣出宫后的痛苦,通过“系臂纱”这一细节写出了宫廷生活对宫人一生的影响,及她们出宫后彷徨无助、无所适从的迷惘。第二首诗深入刻画了宫女们入宫时的平步青云之梦以及宫中生活的凄苦无助,表现了宫女对年华虚度深深的悲哀。在这两首诗中,诗人借“出宫人”被遣出宫的不幸遭遇写出了自己仕途失意的悲凉;借“出宫人”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写出了自己虽然胸怀济世救民的理想,却身处下僚的残酷现实。

再如他的长篇叙事诗《杜秋娘诗》,全诗真实地叙述了杜秋一生的坎坷经历:杜秋原是民间女子,后作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李锜叛乱失败后,杜秋入宫,因为貌美,得到宪宗宠幸,过着“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的奢华生活。宪宗去世后,她作了皇子的保姆,皇子长大后受人诬陷被囚禁,她受到牵累,在垂暮之年被遣送回乡,“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这就是杜秋的悲惨结局。诗人对其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并从杜秋的坎坷遭遇联想到封建士大夫们的命运,特别是自己在政治上有主张、有抱负,却难以有所作为的命运,流露出由于命运难测而产生的彷徨、茫然之感,因而发出了“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的感叹。

在这类诗中,诗人将自身的人生体验融入到诗中,借这些薄命女子寄喻自己的感叹,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仕途失意的凄凉之感,正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宫女制度是古代君王至尊地位的象征,宫女实际上是君王独享的私人财产,她们的命运由君王任意摆布,而一位君王拥有成千上万的宫女,对于普通宫女而言,实际上被君王视为奴隶。这就决定了广大宫女的悲惨结局。杜牧的《宫人冢》就揭露了宫女制度残害生命的罪恶: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诗的前两句从眼前宫女的荒坟为着眼点,“尽是”、“累累”极言坟茔之多,这么多的坟茔之中,埋的都是离宫别院中的宫女。后两句追述宫女宫中生活的情景:她们年少入宫,练歌习舞以期得到君王的恩宠,但大多数到老到死都未能见君王一面。诗人对她们不幸的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对吞噬青春和生命的宫女制度的憎恨与批判也渗透于字里行间,千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到诗人感情的沉重和话语的分量。

再看他的《青冢》:

青冢前头陇水流,燕山山上暮云秋。

蛾眉一坠穷泉路,夜夜孤魂月下愁。

诗人运用“青冢”、“暮云”、“穷泉”、“孤魂”等字眼,渲染了一种无限凄楚的气氛,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宫女悲苦命运的无限同情,对残害生命的宫女制度的无情揭露与批判。

奉陵制度是唐代又一不合理的制度。《资治通鉴·唐纪》注:“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衾枕,事死如事生。”杜牧在《奉陵宫人》一诗中,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制度进行鞭笞:

相如死后无词客,延寿亡来绝画工。

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

诗的前两句用典贴切自然,意思是说,司马相如以后,已无人为失宠的后妃写文章使之复得宠幸;毛延寿以后,已无画工使宫人得以受皇帝之幸。后两句用王昭君不肯行贿以图幸事,比喻众多宫女空有似玉美貌,却只得随帝王的灵柩进入深山里的寿宫,在那里了此一生。这首诗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对那些有生命的殉葬者的无限同情,谴责了这种极不人道的奉陵制度。

综上所述,杜牧以其深沉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封建时代饱受欺压的、处于宫廷弱势的群体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的悲惨命运,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判了封建社会极不人道的宫女制度和奉陵制度。他的宫怨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朱碧莲,王淑均.杜牧诗文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杜牧著,欧阳灼校注.杜牧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上一篇:铜仁中考满分作文:给微笑下个定义下一篇:二年级暴雨的危害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