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战争诗

2024-05-21

杜牧的战争诗(精选6篇)

篇1:杜牧的战争诗

杜牧的战争诗

在杜牧的众多诗作中,多有涉及古代战争,他不仅有专门针对某个战争而作的诗歌,而且在诗文中也有顺便提到或用典涉及古代战争,这些都反映着诗人杜牧的军事思想。

提起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他留给后人的形象既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事实上,杜牧的形象并不只是如此,《新唐书·杜牧传》说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至”,这是对他实际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因此,我们还可以说,杜牧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自幼继承祖父经世致用之学,读《尚书》《毛传》《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知兵事关乎国家兴亡,贤卿大夫皆宜知兵。因此,面对晚唐衰败的国势,李商隐唱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挽歌,而杜牧却身体力行,潜心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并重新注释《孙子》十三篇,被欧阳修称为“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孙子后序》)。称其为军事家,他的成就也肯定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他的兵家思想在诗歌作品中也常有体现。清代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共收录杜牧诗歌255首,这些诗歌中多有兵书的痕迹,并且有36首涉及到中国的古代战争。本文就此读杜牧诗歌中的古代战争进行了分类,并据此对杜牧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行总结。

一、杜牧专门写战争的诗

在涉及古代战争的36首诗歌中,有8首是完全针对某个战争而写。如:

《东兵长句十韵》开篇点明泽潞之地的兵家地位,然后说刘稹想独霸一方,圣明皇帝发兵讨伐一事,杜牧还未等胜利的消息传来,就已唱起凯歌。全诗针对刘稹叛乱对抗朝廷进行了抨击,抒发了作者对讨伐的欣喜之情。

《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是庆祝收复河湟战争胜利的诗歌。大中三年初,吐蕃内乱,久陷吐蕃的河湟地区百姓趁机发动起义,朝廷亦出兵接应。数月之间,收复了原州、秦州等七关。全诗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再现与歌颂。

《即事黄州作》作于武宗会昌四年(844)上当之乱平定后。此诗主要描写了战争造成人员伤亡,市井萧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早雁》以雁群比喻在回鹘南侵中四处流浪的边地人民。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北方人民的同情。

《题乌江亭》《赤壁》针对垓下之围项羽兵败和赤壁之战周瑜胜利进行反思,反说其事,独出机杼。

《台城曲二首》其一、其二:凭吊古迹,忆及南朝陈的灭亡,其一以隋与陈对比说陈必亡;其二写陈灭亡的过程,对当时晚唐腐败的政治进行讽谏,希望统治者吸取教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杜牧专门写战争的诗不外乎这几个主题:歌颂平叛、谴责战争、同情百姓、讽谏时政、反思战争。既包含着儒家的忧患之思,也有兵家审时度势的理智,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雄姿英发、气俊思活的态势。

二、杜牧诗作中提到的古代战争

除了上面8首诗作外,还有一大部分诗作只是在作者题诗时顺便提到了的古代战争,这些作品大致又可以划分为两类:

1.全篇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古代战争

这类作品在杜牧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据统计,在36首涉及战争的诗中,有22首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古代战争。这类作品又可以分类为以下几个类型:

(1)写人。以战争来烘托人物形象。

作者仰慕英雄,希望自己也能够像英雄一样上战场为国杀敌。以战争来烘托人物形象,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如:

《郡斋独酌》“我爱李侍中”十四句描绘作者心中仰慕的英雄李光颜的形象,以他在讨伐淮西叛将吴元济时战场上的英姿来向大家展示一个英雄的光辉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诗作,如《李甘诗》《史将军二首》其二等,也是以人物所经历的战争来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功绩。

(2)咏史或怀古或咏怀古迹。以历史上发生在当地的史事如战争为例,提醒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如:

《题武关》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作者先叙说唐朝覆亡的史实,后赞颂唐朝覆亡的帝业。诗作提到了战国时齐楚联合抗秦战争,秦国用张仪计离间两国,又诱使楚怀王相会,后两国终被强秦所吞之事。由于此诗作于晚唐国力衰退的时代,故有提醒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之意。

此外,还有《故洛阳城有感》《华清宫三十韵》等也属于此类作品。

(3)书怀类作品。

作者是一个有着用世之志的兵家诗人,但也会郁郁不得志,所以无论喜悲,在抒发自己的感慨的时候也会提到战争。如:

《感怀诗》历数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的情况,感慨自己有志报国却无从施展抱负。此诗顺便提到了李同捷叛乱的平息。在此诗中,较集中的.反映了诗人对藩镇问题的意见,爱憎分明。

2.全篇完全不谈战争,但作为典故用到的古代战争

在统计中,此类作品有9首,其中有的诗作在前两个分类中也提到过。如《杜秋娘诗》中“濞既白首叛”写吴王刘濞的叛乱,可归纳为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的古代战争,同时也是以刘濞之典指代李錡的叛乱;还有只是作为典故提到的古代战争。如《大雨行》“云缠风束乱敲磕,黄帝未胜蚩尤强”是写涿鹿之战黄帝大战蚩尤一事,作者说“黄帝未胜蚩尤强”意谓黄帝和蚩尤的战争还未结束,以此来形容雨势仍在继续,天和地之势仍在继续,天地之间就像正在进行一场战争一样。

三、杜牧的战略战术思想

作为诗人,杜牧以武略自负;作为军事家,杜牧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展示战争,对战争发表议论,他还有着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他在《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中说“魏绛言堪采,陈汤事偶成,若须垂竹帛,静胜是功名。”魏绛和陈汤是成功之人,作者说想要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还是要靠“静胜”。由此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关心边防,仰慕英雄,爱好和平,主张“静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战而胜。作者还在《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中说“仗义悬无敌,鸣攻固有辞。”刘备自称汉家宗室,要重振汉家基业,因此,诸葛亮出师是主持正义的,本应胜利。可惜诸葛亮去世,蜀国势力衰落,最终被魏国灭。作者在发表自己遗憾时用了“仗义”表明作者对发动战争持“师出有名”的观点;作者在《感怀诗》中还提到“只问徒有征,安能问无状”,这是针对朝廷平叛而讲,要有能力,还要有自己正确的方法。

总之,杜牧是一个有着兵家思想的诗人,他的诗作能够发前人所未发,道人所难道。融合众家思想为一体,没有平庸肤浅的道德论调,却有着一种独立的思考中的叛逆与进取,他言兵,直陈利弊,既有儒家的忧患之思,又有兵家的审时度势,还有法家的理智之术、纵横家的气度,从而使他的诗歌气俊思活、雄姿英发,如铜晚走版,骏马注坡。

篇2:杜牧的战争诗

摘 要:在我们的印象中,晚唐诗人杜牧还是一个有着文学天赋、风流倜傥的才子,但这位才子并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我们还可以说他是一个军事家。在他的众多诗作中,多有涉及古代战争,他不仅有专门针对某个战争而作的诗歌,而且在诗文中也有顺便提到或用典涉及古代战争,这些都反映着诗人杜牧的军事思想。文章通过分析他的诗作中的古代战争来给大家展示一个军事家杜牧的形象。

关键词:诗人、古代战争、军事家、军事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12-0000-01

引言

提起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他留给后人的形象既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事实上,杜牧的形象并不只是如此,《新唐书·杜牧传》说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至”,这是对他实际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因此,我们还可以说,杜牧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自幼继承祖父经世致用之学,读《尚书》《毛传》《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知兵事关乎国家兴亡,贤卿大夫皆宜知兵。因此,面对晚唐衰败的国势,李商隐唱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挽歌,而杜牧却身体力行,潜心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并重新注释《孙子》十三篇,被欧阳修称为“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孙子后序》)。称其为军事家,他的成就也肯定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他的兵家思想在诗歌作品中也常有体现。清代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共收录杜牧诗歌255首,这些诗歌中多有兵书的痕迹,并且有36首涉及到中国的古代战争。本文就此读杜牧诗歌中的古代战争进行了分类,并据此对杜牧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行总结。

一、杜牧专门写战争的诗

在涉及古代战争的36首诗歌中,有8首是完全针对某个战争而写。如:

《东兵长句十韵》开篇点明泽潞之地的兵家地位,然后说刘稹想独霸一方,圣明皇帝发兵讨伐一事,杜牧还未等胜利的消息传来,就已唱起凯歌。全诗针对刘稹叛乱对抗朝廷进行了抨击,抒发了作者对讨伐的欣喜之情。

《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是庆祝收复河湟战争胜利的诗歌。大中三年初,吐蕃内乱,久陷吐蕃的河湟地区百姓趁机发动起义,朝廷亦出兵接应。数月之间,收复了原州、秦州等七关。全诗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再现与歌颂。

《即事黄州作》作于武宗会昌四年(844)上当之乱平定后。此诗主要描写了战争造成人员伤亡,市井萧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早雁》以雁群比喻在回鹘南侵中四处流浪的边地人民。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北方人民的同情。

《题乌江亭》《赤壁》针对垓下之围项羽兵败和赤壁之战周瑜胜利进行反思,反说其事,独出机杼。

《台城曲二首》其一、其二:凭吊古迹,忆及南朝陈的灭亡,其一以隋与陈对比说陈必亡;其二写陈灭亡的过程,对当时晚唐腐败的政治进行讽谏,希望统治者吸取教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杜牧专门写战争的诗不外乎这几个主题:歌颂平叛、谴责战争、同情百姓、讽谏时政、反思战争。既包含着儒家的忧患之思,也有兵家审时度势的理智,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雄姿英发、气俊思活的态势。

二、杜牧诗作中提到的古代战争

除了上面8首诗作外,还有一大部分诗作只是在作者题诗时顺便提到了的古代战争,这些作品大致又可以划分为两类:

1.全篇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古代战争

这类作品在杜牧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据统计,在36首涉及战争的诗中,有22首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古代战争。这类作品又可以分类为以下几个类型:

(1)写人。以战争来烘托人物形象。

作者仰慕英雄,希望自己也能够像英雄一样上战场为国杀敌。以战争来烘托人物形象,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如:

《郡斋独酌》“我爱李侍中”十四句描绘作者心中仰慕的英雄李光颜的形象,以他在讨伐淮西叛将吴元济时战场上的英姿来向大家展示一个英雄的光辉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诗作,如《李甘诗》《史将军二首》其二等,也是以人物所经历的战争来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功绩。

(2)咏史或怀古或咏怀古迹。以历史上发生在当地的史事如战争为例,提醒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如:

《题武关》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作者先叙说唐朝覆亡的史实,后赞颂唐朝覆亡的帝业。诗作提到了战国时齐楚联合抗秦战争,秦国用张仪计离间两国,又诱使楚怀王相会,后两国终被强秦所吞之事。由于此诗作于晚唐国力衰退的时代,故有提醒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之意。

此外,还有《故洛阳城有感》《华清宫三十韵》等也属于此类作品。

(3)书怀类作品。

作者是一个有着用世之志的兵家诗人,但也会郁郁不得志,所以无论喜悲,在抒发自己的感慨的时候也会提到战争。如:

《感怀诗》历数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的情况,感慨自己有志报国却无从施展抱负。此诗顺便提到了李同捷叛乱的平息。在此诗中,较集中的反映了诗人对藩镇问题的`意见,爱憎分明。

2.全篇完全不谈战争,但作为典故用到的古代战争

在统计中,此类作品有9首,其中有的诗作在前两个分类中也提到过。如《杜秋娘诗》中“濞既白首叛”写吴王刘濞的叛乱,可归纳为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的古代战争,同时也是以刘濞之典指代李錡的叛乱;还有只是作为典故提到的古代战争。如《大雨行》“云缠风束乱敲磕,黄帝未胜蚩尤强”是写涿鹿之战黄帝大战蚩尤一事,作者说“黄帝未胜蚩尤强”意谓黄帝和蚩尤的战争还未结束,以此来形容雨势仍在继续,天和地之势仍在继续,天地之间就像正在进行一场战争一样。

三、杜牧的战略战术思想

作为诗人,杜牧以武略自负;作为军事家,杜牧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展示战争,对战争发表议论,他还有着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他在《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中说“魏绛言堪采,陈汤事偶成,若须垂竹帛,静胜是功名。”魏绛和陈汤是成功之人,作者说想要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还是要靠“静胜”。由此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关心边防,仰慕英雄,爱好和平,主张“静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战而胜。作者还在《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中说“仗义悬无敌,鸣攻固有辞。”刘备自称汉家宗室,要重振汉家基业,因此,诸葛亮出师是主持正义的,本应胜利。可惜诸葛亮去世,蜀国势力衰落,最终被魏国灭。作者在发表自己遗憾时用了“仗义”表明作者对发动战争持“师出有名”的观点;作者在《感怀诗》中还提到“只问徒有征,安能问无状”,这是针对朝廷平叛而讲,要有能力,还要有自己正确的方法。

总之,杜牧是一个有着兵家思想的诗人,他的诗作能够发前人所未发,道人所难道。融合众家思想为一体,没有平庸肤浅的道德论调,却有着一种独立的思考中的叛逆与进取,他言兵,直陈利弊,既有儒家的忧患之思,又有兵家的审时度势,还有法家的理智之术、纵横家的气度,从而使他的诗歌气俊思活、雄姿英发,如铜晚走版,骏马注坡。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YJS2012048

参考文献

[1] [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5

篇3:杜牧的战争诗

一、“翻案诗”的内涵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一般来讲,咏史诗大多以历史事件与为描写客体,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抱负,借以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怀与感悟。咏史诗起源于《诗经》、《楚辞》,但以“咏史”为诗题则始于东汉的班固。之后历经发展,至晋代,左思开创了“咏史以抒怀”的咏史诗新模式,并为后世诗人一直沿用,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就是这一类型诗歌里的翘楚。前文我们也提到,唐代咏史诗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文人墨客喜好郊游,每到一处名胜便会赋诗咏怀。然而一个题材内涵再丰富,书写千遍之后也会流于平庸。大部分人会按照儒家正统与千百年来留存下的思想评述历史,想要出彩只能依靠诗人的艺术表现力。而杜牧的咏史诗使用翻案法,不以常人的观点出发,视角独特,立意高绝,常推翻前人对历史事件的盖棺定论,这使他的咏史诗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很具有研究价值。

比如《题乌江亭》这首诗,这首诗应是写于会昌元年(841年),网络资料里介绍说是杜牧从黄州赴池州刺史途中作,但据缪钺先生的《杜牧传》,会昌元年杜牧应是在自宣州赴京任左补阙的途中[2]。而且乌江亭是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的名胜,离宣州不远,所以杜牧在赴京途中来此凭吊古迹是很有可能的。

乌江亭是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之处,对于杜牧这样一位喜好军事关心政治的人,一旦身临其境,必定会感慨良多。寻常人可能会为项羽惋惜哀叹,可怜一代英豪的悲情命运。但杜牧却从“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个军事角度出发,引人深思。

据《汉书•项籍传》的记载,项羽在战败后,放弃了乌江亭长为其准备的船,并且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3]项羽这一番“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言论为其赢得了长久的赞誉,并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然而从这首诗来看,杜牧明显秉持的是另一种观点。说“胜败兵家事不期”,战场上胜负无法提前预料,无需把一次胜负看得太过严重,这折射出了杜牧的史家观点。他认为“包羞忍耻是男儿。”项羽自刎就是不能“包羞忍耻”,一时的冲动挥刀自尽,此等胸怀就算战胜也无法包容天下。“江东子弟多才俊”即是陈述事实,也是对亭长之前的建议“江东虽小……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如此多的能人才俊,如果回到江东,足以成为他的助力,可项羽却只想着自己的颜面,这完全体现了他的刚愎自用。接着杜牧得出了“卷土重来未可知”的结论,前面的三句议论的观点都是在为最后的这句做铺垫。既然胜负常有,江东才俊良多,只要忍上一忍,何愁不能卷土重来?本诗就是从既定的战争结果逆向推理,提出大胆假设。包含着对项羽的惋惜、批判、讽刺,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从这首诗来看,杜牧对项羽的评价并不全面,只是他的一己之见,但却可以看出他对于历史和军事的独特理解。他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考模式,发前人所未发,也足见他性格中的创新精神。

通过对杜牧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翻案诗”的内涵。所谓“翻案诗”,是咏史诗一种,即在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融入诗人与前人不同的见解,推翻前人的既定成见,得出新颖结论,引发后人思考的诗歌。故“翻案诗”多论史说理,文人们在彼此品评与互相唱和中也经常翻案,王安石后来就作了一首《乌江亭》来翻杜牧的这首诗。

二、“翻案诗”的创作动因

(一)内因

从我们上一部分的分析来看,杜牧之所以会创作翻案诗,一部分原因是他对历史有着别样的思考,而他的这些思考来自于他对历史与军事的浓厚兴趣。杜牧是一位入世的诗人,他一生为官,很希望能在朝堂之上一展拳脚,有所成就,所以他的内心充满着强烈的进取和革新精神,而他的士族的家庭背景又为他提供了良好条件,使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历史与军事的兴趣不断增加。我们把他自身性格与见地的原因归为他的创作内因。

杜牧,字牧之,生于公元803年,唐京兆府万年县人。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高门世族,在唐代尤为煊赫,唐朝人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4]杜氏一族的先祖往上追溯,最富盛名的应是西晋的杜预,他通晓战事,建立事功,又博学多能,精通水利、律法,还曾为《左传》作注。杜牧生平善论兵,有人说这是他继承先祖遗风,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并不大提到杜预,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反而是他的祖父—杜佑。

杜佑字君卿,生平爱好文学,奖拔人才。杜佑以父荫入仕曾做过容管经略史,岭南淮南诸镇节度使,户部侍郎判度支等官职,德宗末年,为宰相。顺宗宪宗两朝,也一直在相位。杜佑在任时颇有政绩,彰显出了很高的政治才能,并且他还很好学,博古通今。他撰修了《通典》,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成为中国典章制度史的名著。这部书后被杜牧奉为自己家族的家学经典,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旧地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其中“家集二百编”指的就是这部《通典》,他督促自己的小侄要珍视这种家学,可以想见他自己从这部书中也是获益良多。

但一个高门士族的维系与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个人,除了杜牧的祖父外,杜牧的父亲伯父,以及好多族兄弟皆在朝中为官,比如他的堂兄杜悰,最后也是官至宰相。所以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杜牧,对政治军事之事所知自然要比常人来得多。而且他本人天赋很好,在及第登科之前就曾作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诗歌从安史之乱说起,青年杜牧面对藩镇的祸害和国家的危乱,心中忧虑,写下了这一篇情感激烈的诗歌,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后来杜牧参加了进士考试,在大和二年,进士及第。后又赶上参加制举考试,同样被录取,可见杜牧是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的。

所以,他从小积淀下的政治军事底蕴,养成的颇具政治家的眼光,都使他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想得比一般人深刻,他会把当下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用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思辨的眼光解析问题。如《赤壁》,此诗却另立新意,体现了作者想象力和创造力。历史上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全胜利,曹操大败,可是诗人却偏要来一个相反的设想: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周瑜便会失败,那么,东吴的二乔就被曹操所夺,这一页历史又当是另一番情景了。这就体现了用兵中的一个要素——偶然性。他之所以在这首诗中暗露对周瑜的揶揄,大概就是自负于对兵法得谙熟,觉得自己已经窥透了这场战争的本质。再如《题桃花夫人庙》,用金谷楼的绿珠坠楼来暗讽桃花夫人的懦弱无言。此诗就是完全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对人所熟知的息夫人故事重作评价,用意隐然,很是得体,但讽刺之情却表达得很到位。

(二)外因

有内因必然就会有外因,其实此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杜牧创作翻案诗到底为了什么?或者说他到底想达到怎样的一种效果?通常人见到新鲜事物所留下的印象必然比平日里随处可见的事物留下的深,所以用翻案法所做的咏史诗要比正面直接表达来的鲜明。如一来以史托志的效果就会更好,发表的观点也能更引人注意。这就是诗人喜作“翻案诗”的委婉深意,其与唐末险恶的时代背景有关。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皆走向衰落,而杜牧出生那年,距安禄山起兵已经过去了四十八年,这四十八年之中唐朝的统治只是勉强维系,早已不复当年的“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生活日渐艰难,像杜牧这样的世族子弟虽无食不果腹的忧虑,但黑暗的政治环境也是其每日感到担忧与恐惧。冯集梧在《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注中提到“盖当是时,士大夫于议论之间,不敢以训、注为是,以贾杀身之祸,故牧之之诗为是。”[5]在杜牧为官的历程中,他先后随沈传师与牛僧孺在宣州扬州等地出任幕府吏,此时他年纪尚轻,沈传师与牛僧孺对他又爱护有加,所以他还体会不到政治黑暗的一面,凭着爱国之情与一腔热血,努力地为国献言献策,他特意把对付藩镇的具体方案写出,名字就叫《罪言》。然而到了大和九年,杜牧被任命为真监察御史,回长安供职,可长安此时却是阴云密布。

宦官掌权是唐朝末年内政上的一大问题,唐文宗即位后,在大和五年(831),曾用宋申锡之谋,欲除宦官,由于宋用人不当,为同谋者京兆尹王璠出卖,结果以失败告终,宋也贬死开州。但文宗心有不甘,依然想要除去宦官,于是他开始重用郑注、李训。大和九年(835),用李训、郑注,谋去宦官,结果反为所败,酿成了历史上的“甘露之变”,朝官六百余人被杀。作为亲历者,杜牧及其好友的命运也受到了影响,李甘与李中敏皆是杜牧的好友,他们直言上书,最后皆遭排挤贬谪,李甘后来还死在了被贬之地。杜牧见好友纷纷落到如此境地,自己颇为忧惧,后来他回忆当时的心境是“每虑号无告,长忧骇不存。随行惟跼蹐,出语但寒暄。”(《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他不久便以身体为由请辞,朝廷便调他到东都做监察御史。

这样的政治环境使杜牧转变了表达政见的方法,把自己的看法观点寄托于对历史事件的解析,含而不露,不落人话柄。既委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能增加诗歌的底蕴与厚度。《题商山四皓庙》就是这样一首与现实强烈相关的“翻案诗”。

四皓是秦时隐士,汉代逸民,才智出众,德高望重。他助太子刘盈稳固了太子之位,避免了政权的动荡,安稳了刘氏一族的江山。从历史上对四皓的评价来看,皆是正面积极的,李白,白居易,温庭筠等都写过四皓的诗歌,可杜牧又再次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诗中最后一句他得到的结论是“四老安刘是灭刘。”杜牧在他的假设里突出了军队的力量,当时以吕后为首的吕氏外戚在朝堂上一手遮天,而太子性格软弱。汉高祖去世之后,如果任吕氏的力量发展下去,则政权很可能旁落,甚至再次改朝换代。所以他做假设“南军不袒左边袖”,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四皓帮助稳固刘盈太子之位的做法则很可能导致刘氏王朝的覆灭。事实上,这首看似只是对历史无意义假设的诗歌,是与当时的时政有关,暗指由郑注李训引起的“甘露之变”。吴波、光峰在《论杜牧几首咏史诗的创作主旨》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李训郑注诛宦的本意是对的,但是诗人更反对宦官把持朝政。诗人并不同情李郑这两个小人之死,他认为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辈给唐王朝带来了太大的灾难。‘四皓’的后果还有军队支持解决,而现在的朝廷,没有‘南军坦袖’,谁又能来收拾局面?”[6]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牧的“翻案诗”的新意,也明白了他创作的内外动因。但事实上学界对这种翻案法所做的诗歌向来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很多文学评论家都认为这些诗的意义不大,文学创作需要新变,但此种做法是偏离了诗法正宗的。方岳在《深雪偶谈》里提到“牧之处唐人中,本是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7]认为杜牧做翻案诗只是为了出奇立异。而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更是极为贬低杜牧此类诗歌。“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如……皆反说其事,至《题乌江亭》则好异而叛于礼”[8]他认为《题乌江亭》已经到了完全不符合常理的地步。蔡正孙在《诗林广记》中引徐伯山言“牧之用事,多不审,观者考之”[9]说杜牧用典故事例是不加以考察,可能会有谬误。其实这些观点即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偏颇之处,比如在当时为刘氏左袒的军队是北军而不是南军,杜牧在诗文中错把袒袖的北军写成南军,与历史事实不符,这就不察。但说杜牧的诗完全是为了博人眼球是不对的,我们不应以偏概全。这些诗歌确实有其义气用事的成分,但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历史反思,以及在诗歌技法上的巧妙。比如他在诗意上的推倒扶起,反用前人典故的手法;再如诗史结合的手法,例如那一句冷冷的设问“至竟息亡缘底事?”(《题桃花夫人庙》)就像在与息夫人隔空对话,使尘封的历史再次的鲜活。这些笔法都值得学习与借鉴。

注释

1[1]赵银芳.谈杜牧咏史诗的艺术风格[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p53.

2[2]缪钺.杜牧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p87.

3[3]冯集梧.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279.

4[4]缪钺.杜牧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p1.

5[5]冯集梧.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P173.

6[6]吴波,光峰.论杜牧几首咏史诗的创作主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7,03,p86.

7[7]张金海.杜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P129.

8[8]张金海.杜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P83.

篇4:杜牧的战争诗

今日南京秦淮河依然微波泛起,繁花似锦,引无数游人竞折腰。乌衣巷、王谢家宅随着秦淮河铅华殆尽也早已是千年古迹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昔日“谢王堂前燕”的盛景,再也闻不到秦淮河昔日的脂粉气息。然而秦淮河畔,历史中的那些文人骚客与些商女缠绵出多少动人故事,以及显露了人性的复杂性格,都在遗留下的笔墨痕迹里,成为今日历史的见证。杜牧作为一个唐代的诗人,就显露出了复杂的人格多面性。这位风流才子,在扬州、宣城等地经常问柳青楼玉女。正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他的诗歌里不就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的诗句吗?还用诗歌描写出自己的艳遇经历。《遣怀》就是这样一首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一个情感内心世界极为复杂的诗人,当他在扬州手搂着青楼女子,逢场作戏醉生梦死醒来之后,却对秦淮商女有更苛刻的要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他或许认为,六朝短命的古都、帝王败业,都是商女惹的祸。故此满腔的悲愤全部撒向了秦淮河畔商女们的身上了。这似乎是对秦淮河畔的商女多少有些不公。

杜牧(803年-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的诗歌成就在晚唐享有声誉,他与同时的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喻于为盛唐的李白、杜甫。杜牧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土擢第,授弘文官校书郎,曾多年在外地府署中担任幕僚。《张好好诗》就是在外地府署做幕僚时遇到的红颜知己而引发出来的千古绝唱和流传下来的墨宝。杜牧的性格有多面性,反映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晚唐危机四伏,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忧虑,杜牧虽有复兴盛唐政治理想,然而他的政治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官场的不济,便寻花问柳,使他一生总是多艳遇。杜牧总是能够在章台柳巷中觅得红颜知己,故此他的诗词多少也有些浮华和脂粉气。如《偶作》:“才子风流咏晓霞,倚楼吟住日初斜。惊杀东邻绣床女,错将黄晕压檀花。”又如《留赠》:“舞靴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再如《送人》:“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鉴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还有把玩女人鞋袜的诗歌。如《咏袜》:“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杜牧的这些诗歌脂粉气十足,“纤纤玉笋裹轻云”体现了杜牧轻佻与迷醉在妓女怀中放荡。杜牧一方面把玩着妓女,一方面指责“不知亡国恨”,在这种人性的裂变中,还显示这位风流倜傥才子的另外一种性格。杜牧在调侃或把玩妓女时,又时常与妓女情意绵绵,在金陵周边表现得像一个风情万种的风流才子,但是遇到红粉知己时更是对她们深深地依恋,又显露了杜牧感情真挚的一面。《张好好诗》就是杜牧写给豫章名妓张好好的思念情诗。

张好好与杜牧认识的时候仅仅只有13岁,当时张好好是一名舞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26岁的杜牧在江西的沈传师官御中做幕僚。在一次酒宴上舞伎张好好表演跳舞,见到了还没长开的张好好。尽管张好好很小,但是舞场的表演令杜牧心中暗生心仪。当舞伎张好好得知杜牧就是时称“小杜”的天才诗人时,不禁也暗生爱慕之心。于是两人一见倾心。整天在一起“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一个是风流才子,一位是含苞待放的舞伎,二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一日不见就觉得日隔三秋。正是“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杜牧就是这样一位在与女子交往过程中那样的投入,把自己的情感经历描写在自己的诗歌里。我们看了到一个风流才子对她们的深深思念,看到了诗人自己发出的心灵深处的震撼。可是正当二人情感逐渐升温的时候,一年后的沈传师到了宣城任职,张好好只得随沈传师走,与杜牧依稀离别。张好好到了宣城去了当地官府开办的妓院,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舞伎。2年后,即大和六年(832年)16岁的张好好已经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就被沈传师纳为了小妾。这几年中杜牧与张好好中断了任何联系,但是杜牧心中一直深深挂念着朝思暮想的张好好。又过了2年,直到大和八年(834年)杜牧和张好好洛阳才再次重逢。此时杜牧已是31岁的人了,过了而立之年,而18岁的张好好成为一名风韵十足的美少妇,被杜牧描绘为“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这段相识离别再相逢的情缘在杜牧的《张好好诗》的序中写得十分明了:“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正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重宣城,复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成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这幅《张好好诗贴》(28.8cm×16.2cm,麻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书法作品有幸今天得以重见。不但目睹了风流才子杜牧的情感世界,也使我们看到了杜牧的书法艺术。书法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张好好诗贴》笔锋凌厉,整个书法字体流畅连贯,显然是奔随情感喷薄而写出来的。在书法的开端时诗人还是比较抑制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略显沉稳的笔触和书风显示了这一点。但越到后面诗人越是抑制不住自己对昔日思念的红粉知己的那份情感了,书法笔触的走向好像完全被张好好身影的所牵动,急促、婉转、停顿、转折,急就而成。为了更好地了解诗人那波澜壮阔的情感世界,我们将杜牧的《张好好诗贴》这首五言古诗全文录出。

君为豫章妹,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裙。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凡弦进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增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浦。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婵嫜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

至此,我们更能了解和读懂杜牧的《张好好诗帖》中墨迹透露的笔意情致了。行书《张好好诗帖》,笔笔委婉,从序言到结束,笔触跟随情感涌动,愈到后面愈是激动,尤其是写到他们两个“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时的情景,杜牧的心绪、情感几乎不能自控,笔触更加显露出激越情感波澜,字的结体大小悬殊更加明显,潇洒逸流。写到最后一句时,方如梦初醒。却在书法的结构上,构成了首尾映照的特色。难怪《宣和书谱》评其曰:“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此卷《张好好诗帖》在2002年底至2003年初上海“国宝展中”展出时,引来了无数的观众,驻足于此前。遥想当年的才子佳人的真实事件,并无尽地享受到杜牧的绝笔法书。笔者是其中有幸目睹者之一。仔细品味《张好好诗帖》真迹,真的是潇洒自如、跌宕肆意,字字清新而刚劲,有唐入学有晋人的风度,书风与文风相得益彰,文采与风流尽收眼底。

当然《张好好诗帖》本无作者题款,《宣和书谱》著录是唐代大诗人杜牧自书的《张好好诗》,这是宋徽宗亲题鉴为杜牧所书。杜牧无任何书法流传下来为此印证,如果是杜牧真迹当有更重要的史料价值意义,其书法本身也是属于神品之列,又显示了艺术价值。现在大多数鉴赏家都认定宋徽宗的说法。

篇5:杜牧《张好好诗》的诗词原文

张好好诗 杜牧 唐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人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人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珮,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篇6:杜牧诗三1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杜牧简介(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一、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人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二、名篇再现(知识再现,老师补充)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咏史诗的鉴赏

(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 杜牧诗三首

四、课文简介

(一)早 雁

1.写作背景简介: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

2.基本解读:(采用‘朗读-鉴赏-感悟-背诵-总结’的模式进行学习)

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主旨)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 ?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鹘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3.鉴赏要点:象征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

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第二课时

(二)过华清官绝句三首(其一)1.写作背景简介: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2.基本解读:(采用‘朗读-鉴赏-感悟-背诵-总结’的模式进行学习)

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主旨)

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色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木花卉如锦绣,故名。”长安离临潼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所以此句应为想象之词。

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写华清宫的景象。用特写镜头:平时紧闭的宫门一道道开启,给人感觉似有军国要事发生了。“山顶千门”用张衡《西京赋》“门千户万,重闺幽闼,转相逾延”句意。“次第开”,可见使者被重视,也说明唐玄宗与杨贵妃对私人享受生活的重视。

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气呵成,答案出来,原来只是杨贵妃要吃的荔枝紧急送到了。帝王贵妃们的骄奢淫逸,平民百姓哪里会知道啊!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

3.鉴赏要点: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吴乔《围炉诗话》)。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三)题乌江亭

1.写作背景简介: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2.基本解读:

(采用‘朗读-鉴赏-感悟-背诵-总结’的模式进行学习)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主旨)

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难以预料。

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批评一旦失败便自刎身亡的项羽难当“男儿”二字。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之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的概括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

第四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呼应第一、二句,意谓假如能“包羞忍耻”的话,胜负还是难料的。此句气势如虹,令人想象“江东子弟”真的有一天“卷土重来”的情形。

3.鉴赏要点: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 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五、板书设计

杜牧: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 咏史诗的鉴赏:弄清史实,体会意图,领悟感情 早 雁:象征(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四散的早雁)

对人民的同情,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过华清官绝句三首(其一):以小见大(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题乌江亭

借古抒怀,重评历史,以英雄自许

惋惜、批判之意

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六、课后反思

上一篇:2010年乡镇党员冬训主持词下一篇:桂林理工大学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