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04-21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9篇)

篇1: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A.《幻灭》

B.《子夜》

C.《霜叶红似二月花》

D.《虹》

2.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著名的是( )

A.《蚀》三部曲

B.“爱情三部曲”

C.“激流三部曲”

D.“抗战三部曲”

3.“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B.《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C.《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

D.《陈情表》《庄子·秋水》《季氏将伐颛臾》

4.《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

A.崇奉国粹

B.热心复古

C.创造第三样时代

D.赞颂固有精神文明

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渐:浸湿。

B.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抵挡。

C.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放:释放。

D.中石没镞。镞:箭头。

6.从抒写的内容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 )

A.中秋词

B.端午词

C.重阳词

D.清明词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

A.小令

B.大令

C.慢词

D.杂剧

8.《选择与安排》中,作者以“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为喻来说明( )

A.选择要恰到好处

B.安排要有条不紊

C.层次要清晰明了

D.轻重要分明得当

9.《谈时间》一文选自梁实秋的散文集( )

A.《雅舍谈吃》

B.《槐园梦忆》

C.《雅舍小品》

D.《实秋杂文》

10.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

A.茅盾

B.巴金

C.鲁迅

D.曹禺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牢记著名作家的相关知识。茅盾原名沈雁冰,茅盾是他l92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幻灭》时开始用的笔名。他因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因发表著名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而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代表。茅盾的散文名篇有《香市》《风景谈》和《白杨礼赞》等。

2.【答案】C

【解析】牢记著名作家的相关知识。巴金主要长篇代表作是两个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激流三部曲”最为著名,《家》是奠定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巴金的长篇代表作。

3.【答案】A

【解析】掌握成语的出处,尤其是文言文中的成语。“分崩离析”出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贻笑大方”出自《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形影相吊”出自《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答案】C

【解析】作者发出了“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青年的使命”的号召,这是本文的立意所在,号召青年创建“第三样时代”,指出青年要“无须反顾”向前看。

5.【答案】C

6.【答案】A。

【解析】《水调歌头》这首词由中秋赏月进而抒发人生感慨。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

7.【答案】A

【解析】天净沙:曲牌名。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由同一曲调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这首《天净沙》是小令。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C

【解析】鲁迅于195月发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接连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因此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篇2: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A.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都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B.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茶馆》

C.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的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羡”、“建筑的美”

D.沈从文的《边城》生动地展现了浙东小镇淳厚古朴的民风

16.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A.比喻、夸张、排比、对偶

B.排比、比拟、比喻、夸张

C.对偶、比拟、比喻、夸张

D.对偶、比喻、排比、夸张

17.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D.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8.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可以亡身:贪图安逸享乐只能使自身灭亡。

B.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皆感激为云泣下:都感激南霁云而掉下眼泪。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千金,重币也:千金是很多钱。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没有理由见面。

19.下列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

A.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菜汤。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顾:照顾。

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应当。

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20.下列句子中,“乃”字可译为“才”的是( )

A.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B.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D.(马伶)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侯方域《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日:“予,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日:“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城日: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21.这段文字赞扬了马伶怎样的从艺精神?(4分)

22.“分宜”指的是谁?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3.“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一句影射了什么?(2分)

(二)阅读陆游《关山月》一诗,然后回答24~26小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24.统领全诗的是哪一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4分)

25.这道诗写了哪三个场景?(4分)

26.诗人是怎样将三个场景联系在一起的?(2分)

(三)阅读刘义庆《世说新语・石崇与王恺争豪》一文,然后回答27―29小题。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②,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日:“不是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注:①石崇:东晋时的富豪。王恺:晋武帝的舅舅。②扶疏:繁茂分披的样子。

27.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比:

讫:

疾:

恨:

28.这篇小说表现了石崇怎样的性格特征?最能表现这一特征的是哪个细节?(4分)

篇3: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高考语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方式

1.以“词语”的形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如,光盘行动(2013辽宁卷)、黄金需求(2013年北京卷)、文化崛起(2013新课标Ⅱ卷)、数字化时代(2013新课标Ⅱ卷)、快递(2013新课标Ⅰ卷)、“蛟龙号”(2013天津卷)、微博粉丝(2013天津卷)、诺贝尔奖(2013湖北卷)、3D打印技术(2013浙江卷)等词语,散见于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又如,食品安全、节约粮食、环境保护、中国式、XX博览会、XX论坛等社会热点话题,也经常以不同形式出现于高考试题之中。这些词语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如,“光盘行动”与国家推进厉行节俭的背景密切相关;“诺贝尔奖”与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是分不开的。

2.以句子的形式直接关注时事热点。

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病句题、成语运用题、语序排列题经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

(1)《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2014新课标Ⅱ卷第14题———病句修改)

(2)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2014新课标Ⅰ卷第1题———现代文阅读)

(3)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狙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2014新课标Ⅰ卷第1题———现代文阅读)

(4)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2013山东卷第2题——找错别字)

第(1)题提到的《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热播热议的一部纪录片。第(2)题关注了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这个热点。第(3)题引起了人们对抗日战争的回忆,也间接关注了当今的钓鱼岛之争。第(4)题直接讲到钓鱼岛问题。以上这些都是近年来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3.以段落材料的形式关注社会热点。

阅读理解、选词填空、语序排列、综合表达等试题,都可能以社会热点事件作为题材。以2013年各省高考题为例,天津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内容是关于“微博粉丝”的问题;福建卷第三大题现代文阅读,内容是关注时尚的问题,题目为《时尚浅说》;安徽卷第18题综合表达,关注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再如,2013年山东卷第16题,用关联词语填空: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这个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关注了环境保护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问题。试卷选用这些材料,也并非偶然。这些试题以段落材料的形式关注了当今的社会热点。

4.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关注社会热点。

2013新课标Ⅱ卷第17题,要求用文字说明“国家节水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这道题关注了节约用水的问题。又如,2013年湖北卷第22题,要求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的漫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虽然是“旧事重提”,但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留守儿童、老人问题。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20题,要求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以图表的形式关注当今的社会生活。

5.以作文的形式关注社会热点。

尽管高考作文题要求回避热点,但文章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就会有针对性和时代感,高考作文就不能不涉及社会热点。以作文形式关注社会热点,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热点问题为材料,直接关注社会问题,可称之为“材料热”。如,2009年江西卷直接关注“兽首拍卖”这一新闻热点事件;辽宁卷聚焦“明星的社会责任淡薄与政府部门的监管缺位”这一社会现象;2013年北京卷直接关注手机使用问题。

二是以作文应有思想内涵的形式间接关注社会问题,可称之为“观点热”。这种形式往往没有引起教师重视,也被考生忽略。如2012年全国卷作文,所给的材料主要内容是脱掉鞋子走路,甩掉多余的顾虑。这是近年改革中经常讲的一个大问题:转变思想,勇于改革。2014新课标Ⅱ卷作文,材料内容是:不少游客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写有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材料内容表面讲的虽然是关于不要给野生动物喂食的问题,实际却可以联系到对孩子、对亲人、对学生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关爱的问题。这些作文题是以文章所应有的思想观点形式间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关注社会热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形式多样,侧重点不同。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热点,答题就简单多了。

二、高考语文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特点

1.热点问题大多是载体,而不是考点。热点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生命和科学等各个方面,十分广泛。但是无论命题人选取哪一方面的热点,无论他们从热点的哪一角度命题,其根本的考查点都是语文知识,都是为实现新课标的有效达成。学生平时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凭借自身的语文功底也能做对考题,或者写出好文章。只是考生熟悉问题,便于解答。值得注意的是,时事成为考点的情况也有,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外,全国卷Ⅰ与四川卷两套试卷的作文都关注了此问题。

2.一般不会直接关注热点,大多间接关注,投“擦边球”。2014新课标Ⅱ卷第一大题是现代文阅读,节选自《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食品安全,这是近年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学生都有所耳闻目睹。但命题者巧妙一换,把眼光投向了古代,让部分考生扑了个空。2013年新课标语文Ⅱ卷的作文,话题是同学关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最具体的问题,命题者化大为小。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关于钻石切割需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的问题,这是近年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常讲常新的话。命题者巧妙地编了一个故事,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由明变暗。同样,2012年全国卷作文,所给的材料是脱掉鞋子走路,甩掉多余的顾虑。这也切合近年改革中经常讲的一个具体问题———要转变思想,甚至契合近年流行的一句话:“有一种爱叫放手”。这些考题本质上都与时代背景有关,都关注了社会热点。就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作文中也只有两套试卷关注。而近三年大家都关注的钓鱼岛问题,大多只在选择题中出现。

3.不只关注本年度的热点,而是关注近年热点,似“热”非“热”。高考有意与社会热点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作文为例,如2009年全国Ⅰ卷的作文探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或说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观,全国Ⅱ卷的道尔顿等三人的成功之道;北京卷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翅膀》;安徽卷写要勇于超越的哲理;辽宁卷聚焦的“明星的社会责任”;宁夏、海南卷作文材料中提出的关于“诚信、善良”的命题等等,都是一些老话题,但在近年的改革发展中又常常引发关注和讨论,似“热”非“热”。

4.不在热点事件本身,而在事件包含的情感价值。文以载道,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高考语文不仅仅承载着对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的考查,同时也必然要肩负起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启迪,道德情感的熏陶。“文以载道”的命题原则在高考试题中体现得非常鲜明。高考语文所选用的材料,十分重视思想性、情感性的特征。有的考生语文考得不好,部分原因是一些道理和理念认识不清,理解不了材料的思想内涵。如一些成语运用题,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了解成语的意思,而是不了解人情世故,以致看不出病因。许多题要审而答之,审而论之,不是死记硬背。所以,考生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修养,学会思考,能从热点事件中感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5.高考作文既关注热点,又结合考生实际。高考作文无论是直接关注社会热点还是间接关注社会热点,都与考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写作。2013年江西卷作文以中学生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为材料,这是流传了多年的段子,学生也有真情实感。辽宁卷作文话题是谈尊重,广东卷谈对慈善救济的态度的看法。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是谈遵守规则、合作共赢的话题。这些话题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扣紧时代脉搏,又化大为小,与学生实际密切相连。

三、高考语文社会热点问题应考策略

1.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热点事件。高考语文贴近生活,关注热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是不合时宜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在考场上方能应付自如。如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20题,根据图表概括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特点,如果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适合的词语,概括出答案。2014年新课标Ⅱ卷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把目光投向古代食品安全。如果学生平时关注当今的一些相关报道,这么就比较容易读懂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时政热点,是高考应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

2.要扣紧作文素材积累关注时事。高考对热点的关注以词、句、段等形式呈现,散见于基础、阅读、表达题当中,任何一个地方都会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高考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十分广泛深入。但是,高考关注热点,作文是最大的考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会责任精神。学生写作也只有以真诚的心灵去拥抱社会,文章才会有朝气。

3.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看实质问题。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不要满足于识记,而是要注意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性。要用热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从语文角度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学会从热点话题的讨论中提取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基本理念。如,中国梦、群众路线、四风问题、旅游不文明行为、食品问题屡禁不止、“拆迁”与城市的文化、爱国与排外、孝敬父母与创业、郭美美炫富、陈光标与慈善事业等社会热点,都可能是近几年高考的关注的热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谈感想、谈启示、谈打算,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4.使用热点材料训练,让学生喜闻乐见。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选用热点材料进行训练,了解事件,积累素材,得到启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热点问题进行语病修改练习,用热点材料加强阅读理题训练,对相关热点问题展讨论,结合社会热点写作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近几年,我们应多关注这些根本问题:一是改革创新。目前,我国正深入推进改革,需要有一股改革创新的精神,有一股拼劲。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也应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二是用心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和谐小康、安定团结、幸福美丽、春暖花开,这是今天生活的写照。饮水思源,感悟生活,感恩社会,是每个人都应做的事。三是谈梦想。怎样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这是当今讨论的热点话题,高考也不会错过这个热点。要能从小的角度切入,表现大的主题,以小见大。四是转变思想观念。面对新情况,个人如何转变思想,这是未来生活所要面对的现实。

篇4: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2D(A不修边幅B警戒线C气概)

3D(过犹不及:指事情办得过火,就跟走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此处用之适宜。A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用于退休的老人。B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化”指化境,绝妙的境界。本成语没有“走神”的意思。C与人为善:现指善意帮助人,不指“文明礼貌,和气待人”。)

4C(A“行之有效”与“明显成效”重复;而且语序需要调整;B“提示”缺少宾语中心语:D最后一个分句缺少主语)

5B(A将顿号改为逗号;C将括号后的句号移至括号之前;D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资源”这句要加引号)

6C(只有该项最全面)

7A(A项内容与题干不符)

8B(A“主要来源”与文章的“重要来源”不符,C“可能”表述不准确,琳达·劳德米尔克只是设计师之一,D“并制造出”与文章不符)

9A(B“都不合环保要求”过于绝对,C“意味着名牌服装将要退出社会舞台”缺乏依据,D“即使是有环保意识的人也不会为它买单”与文章不符)

10A(A知识:相识知交,独立:孤独;B发明:传播贤明的;C丈夫:成年男子)

11A(B①是直接称赞,C②是说明二人的年龄,与人才须招致无关;D①不是称赞才能的)

12D(D本文是以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要来打动对方,辞意恳切,言辞委婉)

四、

13①他受到东吴孙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苦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困、妻孥、独立”各一分,句意一分)

②诸侯之间有相互吞并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援助,自己感到是一种耻辱。(“相、耻”各一分,句意一分)

③(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而不去救援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临、高翔远引”各一分,句意一分)

14(1)村民都参加社日去了,因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太平安宁,无须担心被盗,可以夜不闭户。

(2)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抓住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豚栅鸡栖半掩扉”是通过“半掩扉”的细节从侧面写出社日的热闹景象,而“家家扶得醉人归”则是通过社日结束时酒醉饭饱的典型场景烘托出人们的欢乐气氛。

15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只是当时已惘然,③惟有饮者留其名,④哀人生之须臾,⑤契诃夫,⑥雷雨。

五、

16从表层意义上看,作者写出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各种嘈杂而刺耳的声响对人们肉体和心灵的冲击;从深层意义上讲,作者写出了现今城市的喧嚣与人们心灵的浮躁。作者以“噪声”为题,意在表达现今人们在追求物质生产与享受的同时,应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恬适,回归自然的平和,如此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意思对即可)

17各种“噪声”在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的感觉中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种听觉感受的变化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素养的变化,由物质而精神的追求是由表及里、由浅层到深层的追求。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18本文由生活中的噪声写起,由表及里。进而对生活进行深层的思考,立意深刻:采用对比的方法,将城市与乡村对照起来写,表意鲜明;语言自然、流畅、优美,于闲适中传达对生活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19作者喜悦的是:现今工业化时代,虽然噪声增多,但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这表明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又忧虑人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会变得浮躁,忽略精神的追求,而难以达到生活目标的更高境界。(围绕要点简要分析即可)

六、

20例:两位老人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执着守望者,他们确实是了不起的人。他们的确贫穷,贫穷到以拾荒为生;但他们也更富有,富有到让那些锦衣玉食却见利忘义者、香车宝马却寡廉鲜耻者汗颜。

21例一:让我们复制一段段快乐,粘贴在记忆的网页上,然后将其不断刷新。这样,快乐就不会老去。

例二:刻板单调的生活在一天天复制,任务在快节奏的工作旋律中频繁刷新。可是,压抑烦躁的心情将粘贴在何处?

22例:

上联:老天存心叫重重挫折磨砺华夏儿女

下联:国人有志夺块块金牌振奋炎黄子孙

篇5: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卷(专升本)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顶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贻笑大方’’这个成语来源于 A.《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 C,〈论贵粟疏》 D.《季氏将伐颛臾》 2.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杜甫 3.下列作品中属于记游散文的是 A.《故都的秋》 B.《往事》 C.《香市》,D.《爱尔克的灯光》 4.下形作家中,参加“创造社”的是 A.冰心 B.巴金 C.茅盾 D.郭沫若 5.下列作品中,采用了倒叙方式的是 A 《门槛》 B,《米龙老爹》 C.《苦恼》 D.《麦淇的礼物》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夸张 B.比喻、借代 C.模拟、夸张 D。比拟、借代 7.下列各句中,“所以”表原因的是 A.吾归破贼,必火贺兰,此矢所以志也.B.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C.民者,在上所以牧之.D.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8.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杜陵史》 D.《短歌行》(对酒当歌)9.唐代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杜牧 D.白居易 10.《与友人论学书》一文的作者是 A.欧阳修 B,韩愈 C.顾炎武 D。梁启超 11.鲁迅小说《**》的背景事件是 A,“长毛造反” B。1917年张勋复辟 C.1911年辛亥革命 D.1919年“五四”运动

12.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5个空,每空:1分,共5分.把答案 填在题中横线上.13.《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_________》中的第一篇。.14.建国后老舍戏剧的代表作是《龙须沟》和《_________》.15.王维《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_________.”

16.李烃《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

17.苏拭《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三、解释题:解释句中加()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8.姜氏何(厌)之有? 厌:

19.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固:

20.九斤老太„„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伊:

21.我有嘉宾,(鼓)瑟吹笠.鼓:

22.(援)玉袍兮击呜鼓.援:

23.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倩:

24.[商贾](因)其富贵,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

25.燕昭王收破燕后,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币: 26.孔子日:“求,(元乃)尔是过与?” 元乃:

27.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兴:

四、翻译题:将下列备小瞩中划()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28.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谏逐客书》 却宾客以业诸候:

29.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卒将军列传》 苦程不识:

30.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答李诩书》 遗乎今:

31.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石崇与王恺争豪》 世罕其比:

32.民贫则好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论贵粟疏》 不足生于不农:

五、筒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33.“后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韩愈为什么要写《张中丞传后叙》? 34.(麦琪的礼物)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请说明它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35.《秋水》写了哪两个神话人物?他们对话的主旨是什么?

36.指出《石崇与王悄争豪》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石崇怎样的性格特征?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阅读《香市》第三自然段,回答37题、38题.①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②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瓷.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③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④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37.本段文字分为①.②.③.④四层,请概括出各层的大意.38.这段文字采用了哪一种描写方法?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答吴充秀才书》第四自然段,回答39题.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苟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注:汉扬雄,字子云;隋未王通,字仲淹.)

39.该段中哪句话是中心论点?全段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阅读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下列诗句,回答40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0.A.前两句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这两句诗的寓意是什么?

B,后两句所用典故涉及到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长亭送别》[朝天子]一曲,回答41题.暖溶溶玉醋,自冷冷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4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什么?这样比喻表现了崔茸茸什么思想?

七、作文: 40分.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能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42.题目:学然后知不足

参考答案:

评卷说明:本试卷为100分制,考生分数按“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阅后,将各大题得分及卷面总分填入表中相应各栏.此卷面总分即为师范类考生该科成绩.非师范类考生的成绩须转换为150分制,即用卷面总分乘以1.5,并将转换后的分数(0.5分按1分计)填入非师范类考生分数栏,作为非师范类考生该科成绩.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1.A 2.B 3.A 4.D 5.B 6.A 7.B 8.A 9.D 10.C 11.B 12.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3.永州八记 14.茶馆 15.清泉石上流 1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月有阴晴圆缺

三、词语解释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8.厌:满足 19.固:坚决

20.伊:她(他)

21、鼓:弹;弹奏

22.援:拿;拿起 23.情:请(请求);央求 24.因:凭借;依靠 25.市:礼品;礼物

26.无乃:恐怕;大概 27.兴:起床;起来

四、翻译:每小题1分,、共5分.28.却宾客以业诸侯: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29.苦程不识:以跟随程不识为苦(或“苦于跟随程不识”).30.遗乎今:不被当世人看重(或“被当世人所抛弃”).31.世罕其比:世上少有能和它相并列(等同)的.32.不足生于不农:不富足(富裕)是由于不从事农业生产.五、简答题:每小题2分,共8分.33.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叫后叙.(1分)

因为作者认为《张巡传》对张巡等的记叙有所缺漏,所以写“后叙”对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作出补充(或“为弥补《张巡传》的缺漏”).(1分)

34.明线:德拉卖头发买表链.(1分)暗线:杰姆卖金表买发梳.(1分)

35.河伯(河神)和北海若(海若、若.海神).(1分)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和作为是有限的.(1分)

36.石崇用铁如意击碎珊瑚树(或“石崇击碎珊瑚树”).(1分)表现石崇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狂做性格.(1分)

六、分析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7.第一层,总写香市活动内容;(1分)第二层,写社庙前广场上的热闹景象;.(1分)

第三层,写庙里的热闹景象;(1分)第四层,写庙里庙外的声响.(1分)

38.场面描写.(2分)

以昔日香市的热闹景象对比反衬今日香市的萧条冷落,突出全文主题.(2分)39.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2分)

例证法和对比法.(2分)

40.A.象征(或“比喻”.“比兴”).(1分)

以路途艰险比喻仕途(或“世路”、“人生”)的艰难.(1分)

B,吕尚(或“姜大公”).伊尹.(1分)

借古人事例,表明自己对前途(或“仕途”.“人生”)的希望(或“信心”).(1分)

41.比喻功名利禄.(2分)

表现崔茸莺莺蔑视功名利禄的思想(答“表现崔莺莺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也算对)(2分)

篇6: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号的货号内。

第1题 七斤、八一嫂、赵七爷是鲁迅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阿Q正传》B.《灯下漫笔》

C.《**》D.《药》

答案:C

第2题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语言特点是()

A.柔中寓刚B.细腻感人C.层层设喻D.刚劲有力

答案:A

第3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霁:明朗

B.数因棘闱,随例应里选数:屡次

C.劝学兴行,为金士式式:榜样

D.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以:凭借

答案:D

第4题 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

A.《幻灭》B.《虹》C.《霜叶红似二月花》D.《子夜》

答案:A

第5题 《礼记》所代表的思想体系属于()

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

答案:D

第6题 《左传》是一部()

A.编年体的历史著作B.纪传体的断代史著作

C.纪传体的历史著作D.国别体的历史著作

答案:A

第7题 《种树郭橐驼传》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A.类比方法B.拟人手法C.讽刺手法D.夸张手法

答案:A

第8题 下列各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C

第9题 郭沫若在《炉中煤》中,借“炉中煤”来诉说衷情,这种修辞方法是()

A.借代设问B.拟人比喻C.设问拟人D.比喻借代

答案:B

第10题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

A.记事散文B.寓言故事C.神话传说D.传记散文

答案:B

第11题 下列作家属于文学研究会的是()

A.巴金B.冰心C.鲁迅D.郭沫若

答案:B

第12题 下列文章中通篇运用象征手法来抒情说理的是()

A.《爱尔克的灯光》B.《故都的秋》

C.《往事》(之十四)D.《香市》

答案:A

第13题 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

A.茅盾B.赵树理C.老舍D.巴金

答案:C

第14题 《**》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A.八一嫂B.七斤C.赵七爷D.九斤老太

答案:D

第15题 北宋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是()

A.王安石B.苏轼C.柳永D.欧阳修

答案:C

第16题 《马伶传》的作者侯方域生活在()

A.清代中期B.明末清初C.明代中期D.晚清

答案:B

第17题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写作背景是()

A.王安石变法B.古文运动C.王叔文变法D.诗文革新运动

答案:A

第18题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语出自()

A.曹操《短歌行》B.李密《陈情表》

C.李清照《声声慢》D.李斯《谏逐客疏》

答案:B

第19题 小说《苦恼》的作者是()

A.契诃夫B.巴尔扎克C.莫泊桑D.屠格涅夫

答案:A

第20题 从文体方面讲,《前赤壁赋》是

A.骈赋B.古赋C.骚赋D.文赋

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试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21题 如何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边塞激烈战斗情景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答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反映边塞激烈的战斗情景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广袤的青海高原上,乌云低垂,连白色的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战士们驻守在孤单的城堡里,遥望远处的玉门关。与敌人交战,是常有的事情,以至于金甲都被黄沙磨穿。“百战”,表明战争之频繁,从军之日久;“穿金甲”,表明战斗之激烈,环境之艰苦,表现了诗人对从军战士的同情。

第22题 分析诗中所表现的战士们的卫国热情与英雄气概。

答案:战士们并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和危险的战争生活所吓倒,而是表现出高度的卫国热情与无畏的英雄气概,一定要等到彻底打败敌人才回家乡。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从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第23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暗:

穿:

答案:暗:晦暗。穿:磨穿。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试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24题 分析这段议论的论证方法。

答案:前一部分运用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法。前后两部分之间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第25题 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极富文字的对称美与音韵的节奏美。

第26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试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q-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日:“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泰。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日:“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日:“皆下马解鞍。”其骑日:“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日:“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户斤之,故弗从。

第27题 这段文字表现了李广怎样的个性特征?

答案:精于骑射,勇猛善战;足智多谋,临阵不乱。

第28题 这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李广?

答案:通过典型情节、李广的言行刻画李广的性格特点;同时用匈奴的数千骑与其部下百骑的惊恐衬托李广的临阵不乱,指挥若定,足智多谋;李广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作用是突出了李广的善射。

第29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陈:

所:

会:

之:

答案:陈:同“阵”,布阵。所:许,左右。会:恰逢,正赶上。之:到,往。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试题。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30题 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做“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现实处境。

第31题 根据本段,应如何理解作者揭示这种落后心态的用意?

答案:鲁迅在文中揭露和批判了中国人的落后心态,即奴性,但他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批判是基于启蒙的需要,激发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第32题 本片段揭示了旧时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

答案:容易苟安满足的奴性心态。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试题。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

第33题 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南方的秋天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案:南国秋天的特点是清凉、平淡的,让人无法领略秋之意境。

第34题 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排比、比喻。

第35题 概述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答案:南国的和风细雨和柔和淡雅并不鲜明地突出秋天的悲凉过程。南国之秋色淡、味浅。

阅读全诗,回答下列试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第36题 这首诗在抒发诗人的浓烈情感时采用了什么艺术技巧?

答案:将炽热奔放的情感内敛于严谨的形式之中。

第37题 本诗的最后一句:“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用此句主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答案:象征手法。诗人用前半句中的“心”来象征着他一腔爱国主义的情感。诗人满怀爱国的热情和美好的梦幻踏上故土,但亲眼见到的现实却让他产生失望之情。在不停的追问和悲伤的哭叫声中,诗人呕出自己的心,才发现原来“祖国”仍在自己的心里。诗人用此句再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至爱情感。

第38题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懑情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痛至爱的复杂情感。

四、作文(50分)

第39题 题目:谈“学无止境”

要求:A.议论文;B.字数: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沽。

篇7: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豪放词派的词人是()A.李煜 B.苏轼 C.柳永 D.辛弃疾 答案:B 2.苏轼的《前赤壁赋》的语言特色是()A.感情充沛 B.欲扬先抑 C.骈散相间 D.感情充沛 答案:C 3.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A.《寡人之于国也》 B.《论毅力》 C.《季氏将伐颛臾》 D.《论快乐》 答案:C 4.《马伶传》的作者侯方域生活在()A.清代中期 B.明末清初 C.明代中期 D.晚清 答案:B 5.《门槛》一文是()A.寓言诗 B.散文诗 C.抒情诗 D.哲理诗 答案:B 6.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是()A.《天问》 B.《离骚》 C.《九歌》 D.《九章》 答案:C 7.《张中丞传后叙》一文的表达方式以下列哪种为主?()A.叙述和抒情 B.议论 C.叙述和议论 D.叙述 答案:C 8.下列诗句中化用《诗经》中诗句的是()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答案:C 9.下列句子中“焉”字作兼词用,相当于“于之”的是()A.予是焉河伯欣然自喜。B.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答案:C 10.“易安居士”是指()A.苏东坡 B.李清照 C.王安石 D.辛弃疾 答案:B 11.下列哪位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A.契诃夫 B.泰戈尔 C.屠格涅夫 D.伏尔泰 答案:A 12.《论毅力》的作者是()A.欧阳修 B.康有为 C.梁启超 D.王安石 答案:C 13.《楚辞·九歌·国殇》之“国殇”的含义是()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B.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 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志 D.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 答案:A 14.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1)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2)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3)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4)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A.比喻拟人设问 夸张 B.拟人 比喻设问 夸张 C.拟人对偶反问 比喻 D.对偶 拟人反问 比喻 答案:A 15.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中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呼中丞之名而置之,谈笑(以)死 B.辞不许,(乃)归白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帝欲(为)娶贵族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答案:D 16.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我和徐公比,谁更美? B.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文:你怎么和项伯有旧交情呢?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哪管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答案:C 1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称:适合 B.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除:解除 C.主上向我,为首为讳乎 首:自首 D.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 直:值得 答案:D 18.下列各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19.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A.茅盾 B.赵树理 C.老舍 D.巴金 答案:C 20.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A.曹禺 B.巴金 C.鲁迅 D.茅盾 答案:C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1~23小题。冉有日:“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1.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观点?(4分)答案:驳斥冉有为攻打颛臾寻找借口,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22.这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2分)答案:驳中有立,驳立结合,通过立论来驳斥对方的观点。

23.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4分)答案:“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啊!”

指出季氏伐颛臾的危害:季氏专权,又要扩张势力范围,这必然激化与鲁君的矛盾,发动不义之战,授鲁君以柄,后必有灾,这才是季氏真正的忧患之所在。(二)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4~26小题。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4.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共建功业的心情。25.哪几句用了比喻手法?(4分)答案:这八句中,前六句都是比喻,前四句以乌鹊择枝比喻贤才寻找明主,后两句是以山不厌其高,海不厌其深比喻明主不厌贤才之多。

26.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中的典故。(4分)答案: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篇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分类不当

( 一) 分类应充分从决定函数性质的最本质的量界线切入

在二次函数中, 按二次项系数为正、负分类, 体现了二次函数自身的最本质性质. 三次函数按三次项系数的正、负分类, 也体现了三次函数的最本质性质. 在y = ax3+ bx2+ cx+ d中, 各项在函数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在影响函数值、单调性及变化趋势的各个因素中, a占主导地位. 它的导数恰好是y' = 3ax2+ 2bx + c二次函数, 二者的系数同正同负, 三次函数性质顺利地同化在二次函数之中. 理论上,

但是, 在标准答案中, 按f' ( x) = 0 解的个数分类, 背本趋末. 用“①若a ≥ 1, 则…. ②由于a≠0, 故当a < 1 时, ….若0 < a < 1…. 若a < 0…. ”肢解了三次函数性质的内在构成, 给外在的解题层次带来了凌乱.

( 二) 解题充分关注a在f ( x) 中的主导地位

按a的正负分类, 更符合认知逻辑, 解题就简捷.

解 (1) f' (x) =3ax2+6x+3, Δ=36 (1-a) .

①当a>0时, ⅰ.若a≥1, 则f' (x) ≥0, f (x) 是增函数.

ⅱ.若0<a<1, 令f' (x) =0

x∈ (-∞, x1) ∪ (x2, +∞) , f' (x) >0, f (x) 是增函数.

x∈, f' (x) <0, f (x) 是减函数.

②当a < 0, x∈ ( - ∞ , x2) ∪ ( x1, + ∞ ) , f' ( x) < 0, f ( x) 是减函数;

x∈ ( x2, x1) , f' ( x) > 0, f ( x) 增函数.

在a > 0 的大前提中, 统领两个小前提; a < 0 自成一类.使得解题层次分明. 解题逻辑的内在结构的外化就是解题.数学的简捷, 主要源于对类本质认知贴切.

二、推理既不严谨

( 一) 在标准答案中的主要表现

在“ ( 2) 当a > 0, x > 0 时, f' ( x) = 3ax2+ 6x + 3 > 0 故当a > 0 时, f ( x) 在 ( 1, 2) 是增函数. ”中, “当a > 0, x > 0 时”, 怎么就决定性存在“f' ( x) = 3ax2+ 6x + 3 > 0”? 缺少一个必要的证据链.

因为a > 0 时, f ( x) 包含两种形态讨论. 其中, 在0 < a <1 小前提中, 须证x2≤1, 或证出区间 ( 1, 2) 是 ( x2, + ∞ ) 的子集. 才能断定f ( x) 在 ( 1, 2) 是增函数.

( 二) 追补证据链, 有法可依

纠正1: 以抽象推导为主体的方法解答:

解 ( 2) 由 ( 1) 在R增函数. ∴ a≥1 时, f ( x) 在 ( 1, 2) 是增函数.

区间 ( 1, 2) 是 ( x2, + ∞ ) 的子集.

∴ f ( x) 在 ( 1, 2) 是增函数, ∴ 0 < a < 1.

在纠正原答案的推理中, 展现了逻辑特有的严谨与力量, 也实现了在层次上的美感.

纠正2.:以直观引领为主体的方法解答:

解 (2) 设a>0, y1=ax3, y2=3x2+3x;f (x) =y1+y2.y1, y2如图.

x∈R, y1是增函数;是增函数.x∈ (-1/2, +∞) , f (x) 是增函数.∴x∈ (0, +∞) , f (x) 是增函数.∴a>0, 满足f (x) 在 (1, 2) 是增函数.

找回了f ( x) 在 ( 1, 2) 是增函数根据, 印证了本题按a的正负分类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三、“当且仅当”, 用错地方

( 一) 必要条件下的判断, 不需须追加充分必要条件做注解

第一处“当且仅当”, 作为充要条件, 无助于对结论的判断.

在标准答案中, “解: f' ( x) = 3ax2+ 6x + 3, f' ( x) = 0 的判别式△ = 36 ( 1 - a) . ①若a ≥ 1, 则f' ( x) ≥ 0, 且f' ( x) =0 当且仅当a = 1, x = - 1, 故此时f ( x) 在R上是增函数”.f' ( x) ≥ 0, 是f ( x) 在R上是增函数必要条件. 不须追加“且f' ( x) = 0 当且仅当a = 1, x = - 1”这个充分必要条件.

它虽然有助于深入理解f ( x) 微观性质, 但对本题结论来说, 是画蛇添足.

( 二) 把必要条件误认定为充分必要条件下的判断

1. 第二处“当且仅当”, 它出现在“ ( 解) ( 2) 当a < 0 时, f ( x) 在 ( 1, 2) 是增函数当且仅当f' ( 1) ≥0 且f' ( 2) ≥0, 解得”一节中.

它是根据 ( 解) : ( 1) ②中“x∈ ( x2, x1) , f' ( x) > 0, f ( x) 是增函数. ”作为支点展开的. 标准答案“当且仅当”内含是:当a < 0 大前提的条件下, f ( x) 在 ( 1, 2) 是增函数与同f' ( 1) ≥0 且f' ( 2) ≥0 是等价的. 使“当且仅当”这个充要数学条件用错地方.

2. 忽略了参量自身固有的数量范围

问题是是既定的事实, 用f' (1) ≥0假言判断分支作限定是错误的, 它们不是等价关系, 不能用“当且仅当”.而x1∈ (0, +∞) , 只需限定f' (2) ≥0即可.

造成逻辑错误主要是没有洞察x2与x1的范围被事先限定. 现在, 对它们本身固有范围进行说明.

3. 限定数学条件, 可使用“当且仅当”

如果本题 (2) 改成:若f (x) 在区间 (-1/3, 2) 是增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 (解) 当a<0时, f (x) 在 (1, 2) 是增函数当且仅当f' (-1/3) ≥0且f' (2) ≥0, 解得-5/4≤a<0.这里的“当且仅当”就用对了地方.

附录1原题及标准答案

原题 ( 《2014 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全解·数学卷》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f ( x) = ax3+ 3x2+ 3x ( a ≠0 ) . ( 1) 讨论单调性; ( 2) 若f ( x) 在区间 ( 1, 2) 增函数, 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标准答案:

解f' ( x) =3ax2+6x +3, f' ( x) =0 的判别式△ =36 ( 1 - a) .

1 若a ≥ 1, 则f' ( x) ≥ 0, 且f' ( x) = 0 当且仅当a = 1, x= - 1, 故此时f ( x) R上是增函数. ②由于a≠0, 故当a < 1时, f' ( x) = 0 有两个根

若0 < a < 1, 则x∈ ( - ∞ , x2) , 或x∈ ( x1, + ∞ ) 时,

f' ( x) > 0, 故f ( x) 分别在 ( - ∞ , x2) , ( x1, + ∞ ) 是增函数;

当x∈ ( x2, x1) 时, f' ( x) < 0, 故f ( x) 在 ( x2, x1) 是减函数.

若a < 0 则当x∈ ( - ∞ , x1) 或 ( x2, + ∞ ) 时, f' ( x) < 0, 故f ( x) 分别在 ( - ∞ , x1) , ( x2, + ∞ ) 是减函数; 当x∈ ( x2, x1) 时, f' ( x) > 0, 故f ( x) 在 ( x1, x2) 是增函数.

(2) 当a>0, x>0时, f' (x) =3ax2+6x+3>0

故当a>0时, f (x) 在 (1, 2) 是增函数.

当a<0时, f (x) 在 (1, 2) 是增函数当且仅当f' (1) ≥0

且f' (2) ≥0, 解得-5/4≤a<0.

综上, a的取值范围是

推荐教师评价: 化性起伪得益于返璞归真. 没有问题, 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这个高考题, 能体现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只可惜逻辑不满意它的答案. 在高考题层面能实现上下互动, 是中国数学教育成功的标志.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愿意看到大家为中国数学演绎出精彩.

指导教师评价:

篇9: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关键词】2016年高考 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25-02

一、总体评价

纵观全卷,试题(丙卷)既沿袭了2014和2015年全国卷的命题风格和考查结构,又考虑了四川卷的命题风格,整体格局平稳过渡、稳中有变,读写能力至上、力求改革创新。一是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精神;二是积极探索语文考试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改革,突出立德树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等内容;三是选材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考生,体现了经典性、时代性,增强了综合性、文化性,四是努力考查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和学生的核心素养,侧重考查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筛选、整合文本信息,进而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

二、试题板块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文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让考生懂得历史与文学的渊源,历史中有文学,文学中有历史,富有传统性、经典性和人文性,语言朴实易懂,适合高中学生阅读。选项设置主要考查偷换概念、强加因果和曲解文意等错误类型,除了继续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能力外,还考查了信息整合和推断信息的能力,尤其是推断能力的考查要引起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古文阅读依然考查人物传记类文章,节选自《明史·傅珪传》,叙事性强,语言浅显,篇幅不长,突出传统文化意识,延续了全国卷的考查特点。第一,选文方面:一段式选文,选材内容多集中在《宋史》和《明史》,字数在600字左右,彰显正能量。第二,题型方面:没有变化,考查了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和翻译题。第三,能力方面:除了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外,特别强调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引导考生从字词识记走向文本解读,从局部整合走向整体认知,从文意理解走向形象分析。比如,翻译题仅设置了3个文言现象点,加大了考生对句子大意的整体感知。

2.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多集中于考查表达手法、炼字炼句、形象和情感等,以唐诗宋词为主,命题形式上强调与高初中教材篇目的结合,一般考查不同之处。2015年炼句提问为“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教材结合的提问为“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今年选取的是宋代名将曹翰的《内宴奉诏作》,细心会发现,两道题的考查点分别为“炼字炼句”和“情感基调”的对比鉴赏。问题的核心指向是对诗歌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文本的细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名篇名句默写

名篇名句的考查设置为情景类题目,不是静态的考查,而是在动态的语境下考查识记、理解能力,3小题共6句,其中高中部分4句,初中部分2句。今年的默写考查内容都是对古文内容的理解,没有对艺术手法运用的要求,但是考查的角度又所变化,有从对名句的考查转向对名篇的要求的迹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继续保持了全国卷的命题风格和考查特点,小说阅读的鉴赏,选材富有时代性、经典性,内容通俗易懂,牵涉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人物形象的概括、作品中人物观点态度的探究等内容。多项选择题没有变化,通过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思维水平的高低来调节赋分梯度,检测学生对文本的分析鉴赏程度。第2题和第3题没有变化,围绕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设置问题,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整合。探究题的考查形式有所变化,既有内容的创新,也有形式的创新,在题型的上放弃了与教材的无缝对接,比如2015年的“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而是“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既需要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要求考生在“情”“法”“诚信”“宽容”间理性分析,多元思考,充分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主要是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体裁,依然选取人物传记,在身份和时间上有所变化,选择的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增加了试卷的传统文化韵味,在思想情感上对考生也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在题型的设置上大致与文学类文本保持一致,在难度的控制上比往年的难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是文本内容的理解有难度,二是考查范围从文本内容扩散到相关链接材料,三是对考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要求,既要结合材料外,还要结合相关知识。

(五)语言文字运用

继续淡化对字音、字形的考查,强化了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从静态性知识向动态性知识转变,主要题型有成语辨析、病句辨别、语言衔接连贯(虚词)、语句填空和构思框架图,稳定中有创新。比如13题的成语辨析题,由近义辨析向数量积累的变化,课内外搭配;15题的语言连贯题,由句子排序或语句连贯向虚词的考查,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17

题的图文转换题,由徽标或图形回归到2014年的构思框架图,表面看是回归,实则是再次强化考生的抽象逻辑能力和语言的精准表达。总之,整个板块,落脚于考查考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了语用性、实践性、灵活性的特点。

(六)作文

今年的作文在形式上是熟悉的新材料作文,但是在內容上是有明确写作任务指向的隐性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选材延续了时代性、思想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考生必须围绕“小羽的创业故事”来构思立意、选材行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四川卷作文和全国卷作文的综合体,也是四川卷作文向全国卷作文过渡的新题型。在能力要求上,继续淡化审题难度,强化立意角度多维,强化理性思维多元,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能够反映出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品质,说出心中的话,亮出手中的剑。

总之,整套试题从陈述性知识走向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从静态性题型走向动态性题型,从基本能力走向核心能力,更加关注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从考查取向的角度,深入研究试题的考查价值和考点分布

考试是教学的风向标,是课改的前沿地。努力钻研试题,敏锐地发现全国高考试卷是如何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考试大纲》的六大考查能力要求是如何隐藏在试卷背后的;具体的考点要求又是如何与命题材料结合、分布的。从考查取向上探本溯源,才能深刻体会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思路。

(二)从命题者的角度,详细分析试题的能力考查和命题规律

命题材料涉及领域众多,信息丰富,语文味、文学味、文化味较浓,对考生的阅读面、阅读量和表达力有较高的要求。文言文阅读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诗歌鉴赏考查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考查阅读的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着重考查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明确考查点后,反复训练学生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这套题考什么?怎么考?从阅卷人的角度去思考:这套题要求答什么?怎么答?将近三年的试卷按板块归类整理,对比分析,探究问题设置的规律,发现题型设置的变化,总结试题命制的特点,做到 “手里有粮、心中有数、不慌不忙、应对从容”。

(三)强化素养,循序渐进,在要素整合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指导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学应达成的目标。比如现代文小阅读一般考查判断、筛选、分析、整合与推断的能力,强化了信息素养与基础性探究素养的整合考查。文言文阅读一般考查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把握与概括,文言翻译,文言断句等能力。诗歌鉴赏既考查了美词的鉴赏能力,也考查了学生把握和分析心境的能力。现代文大阅读的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一般考查了理解语句、语段含义,分析文章结构、风

格,鉴赏表达效果,探究文章主题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彼此割裂,而是在彼此整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阅读能力应重在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上进行训练,表达能力应重在辞章构段和思辨立意上进行训练。

(四)读练结合,以读促写,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文的基本能力是听说读写,核心能力是说写。在高三复习阶段,如果只是简单的加大训练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有质的飞跃。练是输出,读是输入,没有输入的写犹如巧妇无米之炊,有了输入的写犹如枯木逢春,只有读写结合,以读促进,学生头脑里面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灵动飘逸的思维,语文能力才能产生“共振”效应。因此,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自己的阅读面,扩大自己的视野面,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五)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母本功能

全国卷虽然在能力点上对考生提出了较高要求,材料以课外为主,重点考查考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考查形式和考查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能力的生长点。因此,应高度重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尤其是教材上的经典、传统篇目,教会学生解读这些篇目的分析路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规律教语文。比如小说应紧紧围绕主旨、情节和环境展开思考,教会学生如何解读小说;诗歌应以读译背为主,教会学生如何借助意象解读诗歌;人物传记要教会学生抓住时间脉络、叙述角度等方面解读实用类文本,真正发挥好教材的母本作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现教会了学生解读“这一篇”文章,就等于教会了学生解读“那一类”文章。

(六)紧扣材料,继续加大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训练力度

上一篇:描写田园风景范文下一篇:[对我县涉林案件的调查报告]刑事案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