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技术要求

2024-05-05

环境技术要求(精选8篇)

篇1:环境技术要求

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系统

需要对医技综合楼网络机房和安防机房进行机房环境量与动力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系统主要监测对象:

①机房电源:对主要机柜的配电开关状态进行监视,每个机房预留检测接口不少于20个。

②UPS电源:通过通讯协议及智能通讯接口,监测UPS的工作状态及各种参数-UPS的输入、输出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素、逆变器状态、电池状态、旁路状态、报警等UPS协议提供的所有参数。

③机房空调:监控空调压缩机状态、风机状态、加热器状态、抽湿器状态、加湿套状态、报警等空调协议提供的所有参数。

④机房温度、湿度:精确测量机房的温湿度参数、报警。⑤漏水检测:对机房空调等设备漏水情况实时监测、报警等。

⑥远程报警:及时将机房故障情况通过声光、短信等方式提示告知管理员。环境监控系统基本规范要求

1)、生产厂家必须具有十年以上相关工程经验,提供同类行业客户机房环境监控成功案例清单,提供用户使用情况报告或验收报告及用户联系方式,系统必须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2)、生产厂需通过ISO14000认证、ISO9001认证、远端监测遥控模块需提供信息产业部入网检测报告。

3)、结构上采用Client/Server+B/S,采用分散监控,集中管理。由中心控制软件平台统一控制其余的各子软件系统。

4)、提供短信报警及远程声光报警以及远程客户端软件实时报警。5)、如为进口产品需在到货时提供海关报关单和商检报告原件。6)、本次招标,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为整套独立系统,中标方不得要求我方提供与系统使用相关的设备。7)、提供声音报警、屏幕图文报警、短信息报警等多重报警方式,短消息报警可双向控制,提供短信查询功能,能用手机短信进行报警确认,可以提供每日系统正常运行报告,提供定时汇报功能。

8)、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配备一个监控中心,数据全部备份于监控中心服务器中,各个分中心具备独立的短信告警发送平台,监控中心可以分管各个分中心数据已经告警发送。

9)、系统扩容接入能力:监控中心单台监控服务器需要具备100个机房或更多的接入能力,为满足后续扩容能力。动力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监控内容包括:UPS监测、供配电监测、温湿度监测、精密空调监测、漏水检测。

监控系统采用中型和大型数据处理服务器与各种监控设备进行通讯,监控系统整体使用2级架构,并支持后续扩容到3级、4级架构的平滑升级;

监控中心数据处理服务器要求:满足中心机房的各个设备监控集中管理,共用一套数据主机,同时监控数据服务器必须要满足未来全网监控扩容的需求,单台监控数据处理服务器能够后续客接管200到300个机房的监控数据采集、信息管理,而无需增加数据处理服务器。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管理平台需要具备以下功能:

 监控告警管理采用四级告警分级,和中国移动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管理标准一致;

 用户权限分级最少采用四级,不同权限用户可以实现对监控系统的不同授权的操作范围;

 监控数据处理服务器上的数据可支持定时备份,系统故障快速恢复功能;  监控系统管理平台可以自定义多个分中心,每个分中心可以浏览管理不同的客户自定义的设备类型或客户自定义的区域,可以是多个机房也可以是一个机房;每个分中心在客户需要时可以单独建立短信告警平台只做本中心告警信息发送。所有功能分中心功能都由监控管理软件实现不能借用远程桌面等第三方工具;  系统具有告警发生时,统计告警发生前数据信息,并分析告警发生原因功能;

 系统具备短信告警。短信告警通知必须给出具体的告警信息,内容包括:告警发生时间、地点、设备名称、设备故障点。机房现场监控数据采集单元部分:

监控采集器以及传感器所有扩展单元均采用性能优越的工控产品系列。现场采集器需要具备硬件解码功能,所有被监控的智能设备UPS、空调、消防系统等必须在本地机房采用硬件解码方式完成数据处理,不得采用前置PC,避免多机房、多PC机增加故障点。

现场采集器需自身具备设备防雷、接口隔离和通讯传输隔离功能,自身设备故障时保证不影响被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

机房监控管理系统扩容能力:机房扩容时监控中心数据处理服务器只需要软件更新,同时新增机房增加相应的数据采集硬件设备即可,并支持扩容最多200~300个机房的监控能力; 动力监控子系统说明 ①、低压配电柜。

监控实现:在机房配电柜上安装电量监测仪。其中电流监测用电流互感器变换后再由电量仪测量。电量监测仪自带RS-485通讯接口,可以直接与多串口扩展单元连接。

监控性能:实时显示并保存各监测参数的数值。实时设定修改电压、电流的上限值与下限值,当监测的电压或电流超过设定的允许值时,系统诊断为有故障(报警)事件发生,监控主系统发出报警。故障发生后能提供故障发生过程的电压、电流曲线图;

监控内容:

实时监测配电柜主进线的相电压、相电流、相功率、频率、功率因素等。实时监测各配电柜的输入:三相电压、三相电流、缺相、过压、低压告警。实时监控各配电柜的输出:各负载开关的状态、所有的分路电流。②、UPS监测子系统

监控对象:机房的UPS。

监控实现:UPS支持RS232/485通信接口,UPS的RS232/485通讯接口通过一体化智能采集器智能接口接入。采集到UPS各种运行数据及状态信息,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发布到对外数据接口,集中监控平台或监控客户端直接读取监控服务器对外数据接口的数据,实现UPS的在线实时监控。

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后期增加UPS时只需添加相应设备即可,整体无需做任何改动。

监控性能:实时显示并保存各UPS通讯协议所提供的能远程监测的运行参数和各部件状态。实时判断UPS的部件是否发生报警,当UPS的某部件发生故障或越限时,监控服务器系统(监控软件平台)发出短信,语音电话报警。同时记录故障发生前后的各个主要参数曲线变化;

监控内容:

A、模拟量:输入相电压,输出相电压,旁路相电压,输入相电流,输出相电流,旁路相电流,单节电池电压,单节电池电流,输出频率,系统负载,电池充电程度,电池后备时间等。

B、数字量:输入电压越限,输出电压越限,输出频率越限,过载,电池工作模式,旁路工作模式,单节电池电压高,单节电池电压低,系统报警,整流器报警,逆变器报警,系统关机,旁路电压超限等。③、精密空调监控子系统

监控对象:机房精密空调。

监控实现:精密空调提供RS232/485通讯接口,对精密空调运行状态进行在线实时采集监控。

监控性能:监测精密空调运行状态,用图形和颜色变化来显示空调的工作情况,故障时进行报警。能够实现空调的制冷器运行状态、压缩机高压故障、过滤网阻塞等的监测与报警。可以通过本监控系统在远端监控室内控制空调机的启、停,及改变温度与湿度的设定值。此外,能够实时显示并保存各空调通讯协议所提供的能远程监测的运行参数、各部件状态及报警情况。监控内容:

A、监测量:回风温度、回风湿度、回风温度上限、回风湿度上限、回风温度下限、回风湿度下限、温度设定值、湿度设定值、空调运行状态、压缩机运行时间、乙二醇运行时间、加热百分比、制冷百分比、加热器运行状态、制冷器运行状态、除湿器运行状态、加湿器运行状态、温湿度变化曲线图、压缩机高压报警、压缩机低压报警、空调漏水报警、温湿度过高报警、温湿度过低报警、加湿器故障报警、主风扇过载报警、加湿器缺水报警、滤网堵塞报警等。

B、控制量:空调的远程开机、关机。空调的温、湿度的远程设定。空调的所有监测与控制部份的具体情况可依据空调厂家提供的通讯协议略有变化。

④、温湿度监测子系统

监控对象:机房内各个区域的绝对温度和相对湿度。

监控实现:在机房内的重要区域及重要机柜内安装温湿度传感器,使用智能通信接口RS485方式并接接入可以实现无缝直接增加。

监控性能:以电子地图方式实时显示并记录每个温湿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室内温度与湿度的数值,显示短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曲线图。并可设定每个温湿度传感器的温度与湿度的上限与下限值。当任意一个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超过设定的上限或下限时,监控主系统发出报警。

监控内容:由温湿度传感器采集各机房内的信号,实时显示温度信号、湿度信号。

⑤、漏水监测子系统

对机房内漏水实施监控。

漏水监控系统须采用耐腐蚀,高强度的感应设备及其他附件,将空调地板底下可能会有水源的地方围起来。一旦有水泄漏碰到感应设备,感应设备通过传感器将漏水信号及时地输送到监控系统,并在第一时间报警。

篇2:环境技术要求

考点服务器硬件:处理器2.33GHz 以上,内存不小于1G,硬盘剩余空间50G以上,最小1024×768屏幕分辨率。

考点服务器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Microsoft Windows 2003、Windows 7;推荐使用Microsoft Windows XP或Windows 7,完全安装office2003 考生工作站硬件: 处理器2.0GHz 以上,内存不小于1G,硬盘剩余空间20G以上,最小1024×768屏幕分辨率。

考生工作站软件:推荐使用Microsoft Windows XP;完全安装office2003(包括FrontPage2003)、Flash

8、PhotoShop CS、IE6(设置为默认浏览器,学生机除IE外不安装其他浏览器)

其它要求

1、安装稳压不间断电源。配电负荷满足计算机、网络设备及降温设备的用电需求。

2、如果C盘有保护卡,开放一个硬盘分区可写(D盘)。

3、显示文件的扩展名。

4、为每一台考生工作站添加一个打印机,满足考生进行页面设置类操作。

5、将Word、PowerPoint、Excel的纸型设置成系统默认。在Word2003中插入自选图形或文本框时会自动出现绘图画布,为确保判分有效,考试中必须“取消Word绘图画

布的自动出现功能”

6、规划网络权限,使工作站可以通过“网上邻居”访问考点服务器中的共享文件夹。

篇3:环境技术要求

HJ457-2009《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防水涂料》于2009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减少防水涂料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制定了HJ457-2009《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防水涂料》。此标准对防水涂料中乙二醇醚及其酯类、邻苯二甲酸酯、二元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支链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烃类、酮类、卤代烃类溶剂提出了不得人为添加的要求,并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放射性、甲醛、苯、苯类溶剂、固化剂中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等物质提出了限值要求。标准还规定了防水涂料环境标志产品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技术内容和检验方法。

此标准适用于挥发固化型防水涂料(双组分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单组分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防水涂料)和反应固化型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改性环氧防水涂料、聚脲防水涂料);不适用于煤焦油聚氨酯防水涂料;此标准还适用于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篇4:环境技术要求

关键词:矿区环境;水土污染;大气污染;技术要求

一、矿区环境地质概述

矿区环境地质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运用与环境地质学相关知识理论研究地质环境和自然与人为地质之间的互相影响,从而找出引发矿区环境地质问题的根源,并施以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缓解矿区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和负面影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矿区环境地质的主要研究对象时局部地质环境,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当中,对矿区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并出现地质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只有通过对地质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方能对地质问题进行客观评价,较为准确的预测地质问题对矿区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合理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办法,最终达到矿区地质环境保护的目的;其二是对地质环境的质量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矿区地质环境的质量,我们可以预测出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矿区地质环境造成的质量影响,而后科学的选择矿区建设的地点,最大限度的避开地质灾害的频发区域,确保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矿区环境地质调查内容

2.1矿区原生地质环境调查。调查区地理和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及其岩石组成、地质构造、矿产资源以及地形地貌等基本地质背景;对矿区内的原生岩石、风化岩石、土壤以及矿区内的地表水体(如河、湖、池塘等)和地下水体(如井、泉、钻孔和矿井充水等)进行全面系统采样、化验、分析;查明矿区岩石、水体的组成以及其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含量等;弄清与原生地质环境有关的污染源(物)和与环境污染扩散有关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各种元素的赋存、分布、迁移、浓集、扩散、流失等的规律;对矿区原始环境质量的地质条件作出评价,为控制矿区总环境污染提供基本的地质资料。

2.2矿区水土污染地质调查。对矿区内矿物质成分和化学组成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化学物质含量以及物理特性进行研究,并结合矿区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勘察,确定矿区化学物质污染源,并进行回报总结;定期对监测矿区内环境中污染化学物质含量变化进行跟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进一步扩散;定期观测矿区内污染水、生产废水等排放情况,并结矿区非污染水进行化学及物理性质比对,确定污染量及污染范围。在此基础上,将水质分析与岩土分析结果及岩石风化及风化过程中元素流失、富集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查明土壤污染和土壤化学元素迁移规律等与水体污染和运动的关系,为控制水土污染提供地质依据。

2.3矿区大气污染地质调查。(1)有害粉尘地质调查。配合通风安全部门,在巷道、工作面和选矿厂收集粉尘样品,通过化学分析和岩矿鉴定,对矿床围岩的矿物成分、岩石类型进行对比,找出粉尘与原岩成分及其含量的关系,查明有害粉尘的种类、来源、数量等,为采取防尘、降尘措施提供依据。粉尘的镜下鉴定主要包括,矿物成分:粉尘的矿物成分不同,危害类型和程度各异;粉尘粒度能进入肺部的微细粉尘危害最大;粉尘形态:浑圆状尘粒比棱角状尘粒危害小。

(2)矿区有害气体地质调查。矿区有害气体主要来自于厂区生产排放、地下气体扩散以及矿物质自然等,在调查过程中要对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源进行排查分析,对气体有害物质含量、成分以及扩散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并就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评估。为了能够有效的查明地下扩散的有害气体的源,必须对矿区内地质构造环境、岩层特性、矿物质氧化条件及分解过程等进行详细调查。

2.4地质灾害等地质调查。对矿区内的各种地质灾害,尤其是采动影响、矿石堆放等所引起的地面沉陷、滑坡、泥石流、沙漠化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其形成条件、成因类型、分布和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对急性灾害应实施连续监测并进行预测、预报。

2.5矿井热污染调查。在区域地温场调查的基础上,查明矿区地温场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矿井热污染的成因、变化特征、危害程度以及与地温场的关系等。

2.6矿层及矸石堆自燃监测研究。对有自燃倾向或已经自燃的矿层及矸石山应加强日常监测,研究自燃的影响因素-发火条件、氧化和增温规律以及自燃机理等。

三、环境地质的技术要求

3.1调查与遥感技术(RS)相结合。区域地质调查需要跟现代遥感技术进行结合,遥感技术以其信息资源丰富、事业开阔以及调查吃段长等优势成为了环境地质调查的重要技术之一,尤其在开展地表水资源调查、水土流失评估、土地沙化治理以及矿区沉陷等调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2调查与科研相结合。针对矿区环境地质调查中的难点和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作为技术支撑,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和创新性研究,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调查成果的质量档次及高新技术含量。

3.3调查与资料收集相结合。根据对调查区以往调查资料分析,对区域内各项调查任务和以往成果进行收集汇总,特别对于工作程度较高的区域,更应该加强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研究,配合遥感技术进行实物调查。

3.4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方法。为了全面提升调查的技术水平及成果质量,应充分利用3S技术、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手段、测试技术、现代非线性数学方法(如ANN、分形几何,等)以及传统有效的数学理论等(如AHP)。

四、结语

矿区环境地质研究工作尚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调查、评价方法,从大多数人对于矿区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两者混淆、混用的情况来看,矿区环境地质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亟需的,需加快这一工作的开展,及早建立。以便利用这一体系更好的进行矿区开采,强化对矿区地质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孙延宗.矿区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探讨[J].城市地理,2014,22.

[2]罗诗学.关于矿区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J].科技与企业,2014,20.

篇5:环境技术要求

关于印发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报告〉编写技术要求》

(试行)的通知

各环境监理单位:

为了进一步规范环境监理的职业行为,促进环境监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我中心组织编写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报告〗编写技术要求〙(试行),已经专家和部分环境监理单位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单位用技术要求指导下一步工作,并在实践中注意检验与总结,同时将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产业中心。

联系人及电话:王 辉 029-82492861 *** 电子邮箱:shbcyb@shaanxi.gov.cn

附件:〘〖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报告〗编写技术要求〙(试行)

2的依托关系,并明确“以新带老、总量削减”、“淘汰落后生产设备、等量替换”等具体要求。2.2 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1)施工期

说明项目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2)运营期

说明项目的主要产品、原辅材料的名称及用量、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量、主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及处理流程、污染物最终去向。

给出主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分布图,标明主要噪声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废水外排口。

2.3 建设项目建设地周围环境保护目标

采用图(表)表述建设项目建设地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包括受纳水体、大气敏感点、噪声敏感点、固体废物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保护区等,并说明厂界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的相对位置及距离。注意补充环评报告遗漏的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实施期间环境保护目标的变化情况。2.4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要内容

(1)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关于环境保护的主要要求(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的主要要求 3 项目建设环境管理体系 3.1 环境管理体系框架

给出环境管理体系框架图。3.2 业主单位

介绍业主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的环保管理情况。

3.3 环境监理单位

介绍环境监理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对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执行的监督和检查情况。3.4 施工单位

介绍施工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的环保管理情况。4 环境监理的实施

4.1 环境监理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

列表给出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对比说明环境监理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

4.2 环境监理现场工作

总结巡视检查、旁站监理、现场记录、利用环境监测数据与现场监测、发布文件指令和环境监理工作会议、环境保护宣传、污染事故处理、建设内容变更情况等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施工期环境污染控制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理

总体说明施工期环境污染控制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理的过程、采取的措施和效果及存在问题。5.1 水环境影响控制

(1)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2)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包括布局);(3)环境监理方式及效果。

说明污水达标排放、综合利用、节水等情况;水环境的保护情况。5.2 大气环境影响控制

(1)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2)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包括布局);

5.1-5.5

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应参照条的要求,6 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监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工程设计提出的环保措施,列表对比说明落实情况。

6.1 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

(1)主要污染源及分布;

(2)采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包括污水处理规模与处理工艺、水综合利用和节水措施、排污口的规范化);

(3)环境监理方式及效果。6.2 废气处理设施

(1)主要污染源及分布;

(2)采取的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废气处理规模与处理工艺、排气筒的规范化);

(3)环境监理方式及效果。6.3 噪声污染控制设施

(1)主要噪声源及分布;

(2)采取的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包括建筑隔声、减振、声屏障等);(3)环境监理方式及效果。6.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1)固体废物来源、种类(分一般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数量;

(2)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包括布局),说明固体废物临时堆场及永久性贮存处理场类型、位置、防渗措施、运行管理情况;

(3)环境监理方式及效果。

篇6:环境技术要求

JB 8434—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1996—09—03批准1997—07—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和控制热处理对环境的污染而制订。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环境保护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机械工业部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炼、郦振声。

本标准于1996年9月3日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处理环境污染的分类及污染物的控制与排放标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从事热处理生产的车间和工厂。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 4—73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 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 3095—8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5—85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GB 5086—85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浸出毒性试验方法标准

GB 5087—85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腐蚀性试验方法标准

GB 5088—85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急性毒性初筛试验方法标准

GB 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 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 14500—93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JB/T 5073—91热处理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JB/T 6074—92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方法

TJ 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ZB J71 00l一90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污染管理的一般规定

3热处理环境污染的分类和来源

热处理的环境污染分为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来自原料、中间反应产物及废弃物中的各种行害物质,主要以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形式存在;物理性污染主要为噪声和电磁辐射。其分类和米源列于表1。

4技术要求 4.1废气

4.1.1作业环境空气质量技术要求

4.1.1.1应对废气中扩散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鉴别。

4.1.1.2作业环境空气中任何一种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JB/T 5073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

4.1.1.3对未列入JB/T 5073规定的作业环境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应符合TJ 36的规定。

4.1.1.4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按TJ 36规定的“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执行。

4.1.1.5正常生产时,作业环境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每年至少应检测一次。若原材料成分或生产工艺改变时,应及时鉴别检测。4.1.2废气的排放

4.1.2.1为防止有害物质在室内扩散,应首先采用局部排风或除尘装置。当不可能采用局部排风或采用局部排风仍达不到JB/T 5073规定要求时,应采用全面排风。

4.1.2.2数种有害物质同时扩散于工作环境中时,全面通风换气量应按TJ 36—79中第34条规定执行。

4.1.2.3可控气氛热处理排出炉外的废气必须点燃后再向大气排放。气体渗氮及氮碳共渗废气无法点燃时,应通入水中排放。

4.1.2.4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以排除车间内可能突然产生的过量有害物质。

4.1.2.5排风系统排出的有害物质,当影响车间周围环境或附近居民生活区的空气质量时,应采取无害化处理、回收或综合利用等措施,使之符合TJ 36规定要求。

4.1.2.6热处理生产车间应设有有组织排放设备,其排气口高度不应低于10m。4.1.2.7在排气筒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排气筒高度一般应高出建筑物3m。4.1.2.8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集中排放应符合表2的规定。

4.1.2.9废气中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集中排放应符合表3的规定。

.1.2.10凡不通过排气筒的废气排放,均属无组织排放(排气筒高度小于10m者,按无组织排放处理),其排放源周围大气中所承受的该项有害物质浓度应符合GB 3095和TJ 36的规定。

4.1.2.11废气的监测取样点应设在无害化处理装置排出口处;未安装处理装置的,取样点设在排放浓度最大排放口。4.2废水

4.2.1热处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4.2.2表4中未列入的有害物质,按GB 8978的规定执行。

4.2.3废水中有害物质浓度超过表4标准时,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允许用稀释的方法来达到规定的浓度标准。

4.2.4热处理生产车间应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并尽可能使处理后的污水循环再用。4.2.5当污水处理设备发生故障时,必须及时修复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废水仍能按表4标准排放。若仍达不到排放标准则不得排放,应妥善贮存,处理合格后方可排放。

4.2.6废水的监测取样,应符合GB 8978的规定,并应注意生产工艺和排水量的变化,以使水样具有足够的代表性。4.3固体废物

4.3.1有害固体废物的鉴别

4.3.1.1应对热处理固体废物的浸出毒性、急性毒性、腐蚀性和放射性进行鉴别。凡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上述特性的固体废物,定为有害固体废物。凡不具有上述特性的固体废物,定为一般固体废物。

4.3.1.2热处理钡盐、硝盐及含氰盐浴固体废物浸出毒性的鉴别,按ZBJ71 001的规定执行。其他固体废物浸出毒性的鉴别,按GB 5086的规定执行。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有害成分的浓度超过表5的规定时,定为有害固体废物。对表5中未列入的鉴别项目,应以GB 5085的规定为依据。

4.3.1.3热处理固体废物急性毒性的鉴别,按GB 5088执行。毒性大小以半致死量(LD50)试验评定。能引起温血试验动物(例如小鼠或大鼠)在48h内死亡半数以上者,定为有害固体废物。

4.3.1.4热处理固体废物腐蚀性的鉴别,按GB 5087执行。pH值大于或等于12.5,或者小于或等于2.0的固体废物,定为有害固体废物。

4.3.1.5热处理固体废物放射性的鉴别,按GB 14500的规定执行。4.3.2处理和处置

4.3.2.1经鉴别确认的有害固体废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4.3.2.2有害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可按JB/T 6047提供的方法或其他已被证明可行的方法进行。有害固体废物经无害化处理,鉴别合格者,可作为一般固体废物处置。

4.3.2.3对暂没有条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有害固体废物,应专设具有防水淋、防扩散、防渗漏的存放场所。积存的有害固体废物,应统一送往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单位进行处理。4.3.2.4热处理有害固体废物及一般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均按GB 5085规定执行。4.3.2.5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按GB 14500规定执行。4.4噪声

4.4.1热处理车间应采用符合GB 87规范的噪声防护措施。4.4.2作业环境的噪声级应符合GB 87的规定。

4.4.3热处理车间各类生产装置发出的噪声对近邻区影响所及的整个范围内,噪声值不得超过GB 12348规定。4.5电磁辐射

4.5.1拥有频率大于100kHz感应热处理设备的单位,必须执行GB 8702的规定。

4.5.2新建或新购置的高频热处理设备安装后,应实地测量其电磁辐射场的空间分布。必要时以实测为基础划出防护带,并设立警戒符号。

4.5.3电磁辐射水平超过GB 8702规定限值的工作场所必须配备必要的职业防护设备。

5其他要求

5.1对毒性原材料要制定严格的使用、保管和回收制度,严防毒物流失和泄漏。5.2应优先采用无毒和低毒的生产材料和先进的工艺方法,限制使用有剧毒的原材料和产生剧毒物质的工艺。

5.3对有综合利用价值的各类生产废物,应积极开发利用,不得任意丢弃,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4应努力对现有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5.5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及其他废弃物。

6监测管理

6.1排污单位要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职能部门及管理制度,组织污染源调查,建立污染源档案,对本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定量监测,以管理和保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6.2排污单位应支持和协助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必须按规定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报告登记本单位的排污情况。

6.3本标准的监测,执行国家颁布的采样、分析和测量方法标准。国家标准尚未规定统一监测方法的项目,由当地环保部门选定采样和分析方法。

篇7:环境技术要求

(一)文章来源: 时间:2011-5-16 免费热线:400-680-6902

1.2007年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北京绿色事业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承担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防水卷材(HJ455-2009)》、《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刚性防水材料(HJ456-2009)》、《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防水涂料(HJ457-2009)》三项国家环保标准(以下简称防水材料环保标准)的编制工作。鉴于防水材料范围广,一个标准进行全面规范难度大,决定先在国内占据较大范围的防水涂料、刚性防水材料和防水卷材开展标准制定工作,在标准编制过程中依据环境标志标准编制原则及基本框架,同时结合防水材料专业特点和行业的实际状况,历经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标准的编制。该标准已于2009年2月1日批准,2009年5月1日实施。

2010年4月防水材料行业环境标志产品首次被列入《政府采购清单》,《采购清单》是在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和产品技术性能、信誉度及市场成熟度的情况下,从国家认可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环境标志产品中选取确定的。这也体现了我国将逐步推广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引导,体现了以综合手段保护环境的要求,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环保标准制订的背景、意义

2006年10月27日国家财政部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颁布了绿色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简称“绿采”),即国家财政部财库[2006]90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在进行采购时应优先选购绿色环境标志产品。所谓“环境标志产品”,就是经国家环保总局所属权威机构认证的具有“十环”标识的产品。产品一旦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的认证,意味着该产品的绿色环保特性已得到了国家最高环境主管机构的认可,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产品。它对防水材料产品的销售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市场机遇。过去由于我国的防水材料产品没有一个对其“绿色品质”进行评价的标准为依据,致使几乎所有的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均宣称自己的产品是“绿色产品”。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不但影响了真正具有“绿色品质”防水材料生产企业的利益,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防水材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尽快解决上述问题,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于2006年8月10日下达了关于制订43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文件(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环科函[2006]52号),其中统一编号第18项为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防水材料环境标志技术要求标准课题。制订环保标准的意义在于,一是为绿色环保型防水材料的认证评价提供依据,有利于防止市场绿色防水材料产品“鱼龙混杂”的局面,二是为政府的绿色环境标志防水材料工程采购计划提供选购依据,输送产品资源。

3制订防水材料环保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篇8:环境技术要求

1 优质专用小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1 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一是土壤的养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有助于小麦品质的提高, 特别是土壤含氮量的提高对小麦中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含磷量对小麦品质有负向作用, 不宜过高;含钾量的提高对改善小麦品质也有一定作用。因此, 优质专用小麦适宜选择高、中肥力地块种植。二是土质。小麦品质与土壤的黏重程度关系密切, 随其增加而提高;但土壤过于黏重时又会下降。

1.2 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一是温度。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小麦中蛋白质的含量和品质, 特别是抽穗至成熟期的温度状况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更大。一般温差较大有助于强筋小麦的生长。二是日照。光照较充足, 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数量、质量及加工品质。三是降水量。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特别是小麦抽穗至成熟期的降雨, 对小麦品质的负向影响作用更大。

2 高效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与布局

一方面根据地力、气候、水利及种植习惯等, 选用适合当地的优质品种。一般北部区域以冬性强筋小麦品种为主, 而南部地区则以弱冬性中强筋小麦品种为主。在地力选择上, 优质中筋小麦以高水肥地种植为主, 优质强筋小麦则以中低肥力区种植为主。另一方面要控制小麦品种多、乱、杂等问题, 搞好品种布局, 应以通过国审或省审的品种为前提、中强筋品种为重点、专家推荐为基础, 根据本地的生态条件, 确定适宜的种植品种。另外, 还要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制定栽培技术规程, 以便实现规模种植, 确保小麦品质。

2.2 控制播种量, 适期晚播

播种量大、群体密度大对小麦的品质不利, 小麦的高产栽培需要适当减少播种量。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 应适当降低播种量。随着小麦播种期推迟, 小麦的粒重和产量都有所降低。因此, 小麦的高产应根据品种特性和生态特点, 适时适量进行播种, 以利培育冬前壮苗。

2.3 田间管理

一是防冻害。除了选择抗寒及抗冻性强的品种外, 要强调适期播种, 开沟覆土, 加强管理。为了提高小麦抗冻害的能力, 还可用多效唑进行化控和适度镇压, 可促进已发生冻害的麦苗恢复生长。小麦发生冻害后应根据冻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增施恢复肥, 以促使小麦恢复生长, 减轻冻害损失。二是防早衰。除了增加中后期的肥料施用量外, 还应结合病虫害防治, 用强力增产素、丰产灵等农作物生化制剂混喷, 保持与延长功能叶的功能期, 可防止干热风, 增加粒重。三是防倒伏。少免耕麦播种期、播量若控制不严, 易造成群体过大、植株郁蔽、茎秆细弱而导致后期倒伏, 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3]。对冬春长势旺的田块, 要及时进行镇压;若前期未使用多效唑, 可于麦苗的倒5叶末至倒4叶初, 用15%多效唑粉剂750~1 050 g/hm2喷施, 以达到控旺促壮的目的。

2.4 肥水运筹

做到施足基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锌肥, 推行氮肥后移、分次施用的技术, 在肥料运筹上坚持以有机肥为基础, 足氮、控磷、施钾、配微施足底肥, 以培育冬前壮苗。在实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 底施纯氮, 磷、钾、微肥全部作基肥, 适当推迟春季氮肥追施的时间, 以促进分蘖, 增加穗粒数, 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4]。小麦浇水的次数与籽粒蛋白质的含量呈负相关, 适时适量灌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适当偏旱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中蛋白质、面筋、氨基酸的含量, 因此轻微干旱时不需灌水。麦作生长期间要清沟理墒, 加强对土壤水分的监测与管理。实行“底足、前控、中促、后保”为核心的节水技术, 以减少小麦灌水的次数和灌水量, 提高小麦品质。

2.5 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要以保健栽培为基础, 结合农业防治, 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选用安全、无 (低) 残留的农药, 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要控制小麦蚜虫、白粉病、吸浆虫和杂草的危害, 以确保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丁风霞, 巴秀成.滨州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0) :79-81.

[2]穆守义.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乡村科技, 2010 (10) :17.

[3]杜明华.优质专用小麦田间管理措施[J].科学种养, 2010 (11) :15.

上一篇:第二单元测试卷姓名下一篇:现代文学名家名篇: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