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的心得体会

2024-05-06

拜师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

篇1:拜师的心得体会

大家好!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这一年来拜师结对的心得体会。作为徒弟我要先对我的师傅李爱华老师说一声谢谢,感谢她这一年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一年来,在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有幸和学校有名的“老革命”李爱华老师共同承担初三年级的政治课,并在学校组织的“拜师结对”活动中拜李老师为师。在与李老师拜师结对的这一年时间里我不但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还收获了一份深厚的师徒情谊。

下面我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一年来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我的提高与进步。

从上学期初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有计划的相互听课、评课。李老师每次听课后都会给我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而我也会虚心的接受并及时的改正我在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同时我也在多次听李老师的课中受益良多,李老师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细节并将其融入到政治课的教学中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李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收放自如,处理突发事件也是那么游刃有余。我知道这些不是我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这是从教三十年来点滴教学经验的积累。但是在与李老师一起备课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秘诀,可以让我快速的缩短我与师傅之间的差距,那就是用心琢磨、精心准备、细心观察还有大量的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李老师经常说:“只要备课这关过了,上课就是件轻松快乐的事。”

在上学期我做了校级公开课《合理消费》并承担了区级课改展示课《未来道路我选择》,在上这两节课前我大量搜集资料,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甚至上课时要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推敲,就像李老师所说的,我要闯过备课这一关,当然这次的闯关有李老师的指点还有吴老师、付老师、杨老师等很多老师的帮助和配合。区级的课改展示课得到了全区老师的认可和好评,校级公开课被评为优秀课,这两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一点点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两节课使我体会到只有课前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享受到上课时的快乐。这种快乐在我酣畅淋漓的讲解中,这种快乐在学生的豁然开朗中,这种快乐在听课老师们的频频点头中。授课时间是短暂的,我却受益非浅。

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也许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李老师毫无保留的传授很快的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但是李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对教学事业的热爱是我无法企及的。我的公开课我可以花上一周、两周的时间去精心的准备,但我无法保证我的每一节课都这样的用心备课。我对待学生也算是有耐心、有爱心了,但是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也会对他们发脾气。初中政治退出了中考的舞台,为此我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但是看到将近退休年龄的李老师的那份执着和干劲,她的那种精气神儿把我这朝气蓬勃的年青人给比下去了,我不由得感到惭愧。在她的带动下我认真总结了上一届政治会考复习中的失误,并与李老师探讨今年的复习方法、制定复习计划。这半学期的复习课让我见识了一个传闻中曾经所带毕业班的中考政治成绩赶超四十七中的老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对复习课的把握。

复习课是最能检验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了,总结并传授给学生适合他们运用的解题方法是复习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些却恰恰是我所欠缺的方面。这半学期的复习课李老师又给了我很多的指点,小到课堂节奏的掌控,大到对这三年知识的整合,对于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李老师也是倾囊相授。因此我的复习课的复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为了应对开卷的政治会考也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内容全面、详实、条理清晰的复习资料。这次的会考成绩由于没能很好的解决分流生消极待考的问题,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率,但是就在校学生而言还算是比较理想,我所带的九年五班、六班各只有一名学生会考成绩没有合格,九年七会考成绩全部合格。

会考结束了,我与李老师在工作上的合作也随之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师徒关系不会因此中断。因为自从我和李老师结成师徒对子的那一天起,不管我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任何的问题都会找李老师帮忙,而李老师也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我排忧解难。看到我的优点她会给予我肯定,看到我进步的时候她会由衷的感到欣慰,看到我的缺点她也从不吝啬批评。我从她身上学到的不仅仅局限在工作上,还有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似乎从她身上看到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热情,她的脚步永远是那么坚定有力,她的言语永远是那么干脆利落。

因为个性特点的不同、成长经历的不同,年代背景的不同,我永远不可能成为和师傅一样的人,但是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师傅的指导和帮助下成长为南仓中学一名优秀的教师,为母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篇2:拜师的心得体会

与师父初识是在今年的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听到师父讲课便被深深的吸引,课后打听到师父房间,去了才发现里面几乎被病人塞满了,看到我进来,师父非常和气,我就一直看着师父为大家义诊到凌晨三点,个个疗效都那么好,但用穴少而精,看师父开药也是同理,并且还给我们讲解治疗思路,我当时就想要是能拜到这样的师父就好了!

晨起时去拜访,师父已赶往下一站助人,后一直关注师父,看到师父要在天水义诊,遂赶往天水跟着师父义诊,师父一天就看了七十多位病人,回家后累的嗓子都哑了,还总结分析病例,并教我们针法,师父的精湛医术让我折服,师父的菩萨心肠更让我佩服。后又跟随师父去了楚雄,听师父给三百多位村医讲课,看师父给几十位脑瘫儿义诊,为多位村医们义诊,心里的敬佩更是不断放大,如此的善心和大爱,也感召了我,使我努力的当好师父的助手!一路走来,做人待人,治疗思路,针法等,师父已教我良多,行至兰州,感恩彭大小姐圆了我的拜师梦!

篇3:我的拜师学艺经历

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廖纪元

“师傅, 这篇课文该教什么嘛?”“师傅, 我发了篇文章在你邮箱, 抽空给我修改一下哟!”“师傅, 给我推荐几本好杂志吧!”……每当一声声“师傅”在我耳边响起时, 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未曾谋面的“导师”来。

1999 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在杂志上读到了周一贯先生有关“研读”的系列文章, 这让迷茫中的我眼前一亮, 似乎找到了走出“问读”圈的路径。之后每个月, 我都会将杂志借来, 抽时间到几公里外的场镇上将文章复印下来, 作为资料保存。我每天都反复研读周先生的“研读”文章, 仔细领会, 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尝试, 我的课堂形态因此变化很大。这是我第一次“遇见”周一贯老师, 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他的文章, 将他当成了心中的师傅。

后来, 我给周一贯先生写了一封信, 咨询他的专著有哪些。在那个年代, 别说村小, 即便是中心校, 也没有网络。我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山村里, 很少走出大山, 书信成了唯一能联系周先生的途径。没想到, 周先生很快就给我回信了, 信中介绍了他的部分专著。我通过邮局先后邮购了周先生的《语文教学优课论》《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小学语文优课精彩片段评点》等专著。周先生的著作深入浅出, 好读、好学、好用, 我总是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 然后实践于自己的课堂, 在实践中又生出许多感悟, 也试着将它们写出来, 学习“笔耕”。

2004 年, 我从村小考调到了县城一所小学任教。到了县城, 视野开阔多了, 信息顺畅多了, 但我研读周先生的作品和学习“笔耕”的习惯没有变。学校订阅的专业杂志比较多, 我是每期必读, 只要遇到周先生的文章, 读后一定要复印下来进行保存。现在, 我的书柜里已有厚厚的几大摞了, 这是我的“财富”。在周先生的“指点”下, 我的课堂更实在了, 我的研究更“语文”了, 也有不少“豆腐块”见诸报刊杂志了。我没机会当面聆听周先生的教诲, 但我又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他的指导。在我心里, 他就是我的导师。周先生的弟子无不颇有建树, 名震一方, 周先生都不知道还有我这么一个愚笨的编外弟子存在呢。

周先生在绍兴进修校工作时, 办了一个名师研修班, 没几年, 该班的学员都成名成家了。能跟随周先生学习, 是我神往的事。2006 年, 我调到县进修校工作, 也想给年轻的教师搭建成长与发展的平台, 也想模仿周先生办一个类似的名师研修班。可惜由于自身能力和一些其他原因, 此事最终成为泡影, 这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和永远的不甘。

虽“遇见”, 却“未见”;虽“未见”, 却早已“遇见”, 周先生的学识、人品、精神无声润泽着我, 影响着我。遥祝我心中的导师———周一贯先生身体健康!

我的“男神”师傅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幸福学校 张丽

我有一个“特殊”的师傅, 他把我从迷茫中解救出来, 并引领我走上读书、写作之路。他是Internet送到我身边的贵人, 是我QQ群里每天都要闪动的小图标, 他就是我的“男神”师傅。

那时, 我听说晋级的评分标准里有发表文章这一项, 我想把这件事先搞定, 以备不时之需。于是, 我把我写的文章向一些杂志社投稿, 可是除了收取“巨额”版面费的以外, 都没有回音, 我不甘心。一日, 我在QQ签名上发出“论文发表不是穷人所能及也”的感慨, 有人向我发出了“加好友”申请:“历练需要过程, 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我们能想到极度饥饿的人见到面包的情景, 但是可能猜测不到想发表文章都快想疯了的人是什么样的。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一样, 我瞬间通过了他的申请。

接下来, 我把几年来的苦楚用文字的形式全部说给他听。我全然不知对方是什么人物, 却把他当成了倾诉的对象。

“好女不愁嫁, 好的文章也不愁发表。”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神回复呀。

就这样, 我们开始了这段“师徒”缘。师傅让我把写过的文章发给他看, 他看后的评价是:“文笔还不错, 就是方法有些欠缺, 应该多阅读, 多积累, 多练笔。”师傅还发给我几篇他曾发表过的文章, 并且推荐我订阅了《黑龙江教育》《意林》和《德育报》。每期杂志和报纸到来我都如获至宝, 细细地品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我还翻出遗忘多年的名著来读。读书占据了我多半的业余时间, 其余的时间就是写作。《德育报》上有毕业寄语的征稿, 我想把QQ空间里写的“送给我可爱的孩子们”的日志投给他们, 师傅非常支持我, 并且告诉我德育报对文章的要求。我按照他的建议修改后发给了编辑, 果不其然, 我收到了《德育报》的样报和发表证书, 这打破了我文章发表的零记录。我更加信赖我的师傅了。

《黑龙江教育》有一个“教师的寒假计划”的征稿, 我把我写的《假期做好两件事》发给师傅看, 他不仅帮我修改, 还跟我说, 以后再写作要注重语言的精练。我按照他的要求修改了几次, 最后, 这篇文字发表在了《黑龙江教育》上。这是我期盼已久的事,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 我兴奋得流出了眼泪。师傅是我学习的精神动力, 是我成长的奠基石。

后来, 在“男神”师傅的指导和鼓励下, 我的教学设计和德育论文等陆续发表在不同的书刊杂志上, 并且经常在各种征文活动中拿奖, 我这个以前从未崭露头角的小人物在学校里风光了一次又一次。

感谢未曾谋面的“男神”师傅, 是他引领我走上了读书、写作之路, 让我的教育人生更加丰满, 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师傅, 您好吗?

富裕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管静

师傅, 您好吗?您现在是孙儿绕膝, 还是吟诗写文, 亦或侃谈教育?语言依旧简洁生动吧?您的徒儿如今也可以指导别人, 偶尔也可以侃谈语文教学了, 这都离不开您的悉心教诲。

还记得我上完第一节课, 您送了我一份五字评语———形散神也散。这五个字如同重磅炸弹, 瞬间轰晕了我。要知道那可是我精心准备了半个月的第一节课啊, 我垒砌的自信轰然倒塌。

您把我叫到办公室, 给我讲教学目标、考纲考点、教学常规, 还给我分析语文界的领军人物钱梦龙、于漪的教学风格, 末了扔下一句:“从明天开始, 听老教师们的课!”

我自然首选您的课来听, 记得您讲的是《劝学》, 您儒雅的风范, 深入浅出的教法, 娴熟的教育技巧让我深深折服。学吧!我亦步亦趋起来。您“手把手”帮我设计的公开课《风景谈》, 在新教师岗位练兵大赛上排名第四, 导语用的是卞之琳的诗。一些老师说我的课有您的影子。师徒嘛, 一定有相像之处!

教学上, 我遵规守矩一段时间后, 开始不安分起来, 总想制造点波澜。那次, 我排了5 分钟的课本剧:《包身工》的片段, 学生乐翻天, 同事啧啧称赞, 而您却当头喝棒:“教学不能靠花哨, 学生不能当猴耍!”我暗自愤慨, 也只能继续循规蹈矩。那段时间, 我故意疏远您, 与其他教师嘻嘻哈哈。您依旧像往日一样为我指点, 我表面应允, 背地里却想着怎么出花样儿, 开始秘密策划擂台赛式的单元复习课。

记得那次课我设计了三个板块:图画猜字、知识问答、场景说话。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小组积分打擂决胜负。我故意在师傅您上课的时段, 请同组的其他教师去听我的课。课堂环节紧凑, 学生十分活跃, 赢得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创意的欢喜冲淡了没请您的歉疚。我着实陶醉了一阵子。直到县进修学校的语文教研员来我校教研时, 您汇报我的创新复习课, 极言我的课设计新颖、课容量大、学生参与率高, 还建议县级观摩。我羞愧难当。事后, 您建议我把图画猜字再丰富些, 知识问答缩减点, 用说话练习补充理论指导。我使劲点头, 脑子里反复着一个问题:您对我的课怎么这么清楚?后来, 同事告诉我, 您把我的课每个细节都问得清清楚楚, 还一一做了记录。师傅啊, 我对不住您了!

从那以后, 我沉静了许多, 每天都看师傅给我推荐的书, 偶尔也搞点教学创新, 但每次都与师傅商讨, 师傅每次都会给我建议。谢谢您, 师傅!

师傅如今退休好多年了, 随女儿去了南方小镇, 那里的文化氛围更适合师傅的儒雅博学。

师傅, 您若安好, 便是晴天!

严师·慈母

同江市第二中学 王丽影

学生时代的我, 由于自身成绩的优异, 总是漠视老师的关心和呵护;参加工作的我, 由于工作阅历浅薄, 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与无助。在我从教的道路上, 幸好遇到了她———张晓燕老师, 她就是我的严师, 我的慈母!

从有记忆开始, 真正让自己钦佩的人并不多, 而张老师教学上的严谨却让我佩服。摊开她的教案, 随手翻到任何一页, 都会让你惊讶:两个学期、四本教案的内容全部那么工整!字的大小一样, 字与字的间距一样, 每一课的课文内容、板书、反思、时间……样样不落。更让人惊叹的是, 教案里没有一处勾抹, 页面整洁、清新。每个人都有懒惰的时候, 但张老师的教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 却让我找不到丝毫松懈的痕迹, 不给人挑错的机会, 更不给人纠错的缝隙, 这正是她严谨作风的体现。

多年的从教生涯, 也给傲然的她带来了很多身体上的顽疾, 偶尔也能听到她的牢骚。但当你走入她的课堂, 却永远不会看到她会因膝盖的疼痛而坐视学生不管;也不会在学生的作业里找到没批改的空白。当大家都在巧妙地运用电脑等多媒体工具走入课堂时, 她却更加悉心地伏案备课, 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 在纸上抄写着要给学生讲评的六、七百字的作文。模板抄写完毕, 再去印刷出来, 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别人因多媒体的介入, 变得轻松了, 而她却更加疲惫了。可不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的她, 在课程的进度、学生知识上升的速度等方面, 永远不会被别人甩下。

还记得上学期我在讲校内公开课时, 从定课、析课到最后的评课。课前的每一样准备、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课件中的每一个图案颜色的选择, 无不经过她严格地审查, 最终才获得通过的资格。公开课结束后, 听课的领导和教师都给予我高度的评价、一致的好评。我庆幸自己成了她的弟子。跟随着她的步伐, 让我学会了严谨。每当自己想偷懒时, 一想到她那工工整整的犹如印刷版的教案, 便会自责, 于是, 卸下惰性, 奋然前行!

“孤身一人独闯天涯”的苦涩滋味, 从来到同江那一天起, 我就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品尝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容给了陌生的我莫名的恐惧和不安。如果没有张老师业务上的指导, 生活中的呵护, 我想:幸福的家庭, 可爱的儿子或许也都不会属于我, 此时的我或许早已不知又要漂向哪个陌生的环境了。我认定的这位恩师, 也是值得我一辈子去珍惜、去感恩的慈母!

初为人师, 师傅相伴

富裕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陈长华

2000 年8 月的一天, 沐浴着盛夏初升的朝阳, 迈着轻盈的脚步,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 我去学校报到。简陋的校舍, 薄弱的师资, 让我原本兴奋的心情降到了冰点。我, 一个生物专业的毕业生竞教起了英语。面对陌生的专业、陌生的讲台, 和一群厌学的中职生, 我该怎样上我初为人师的第一课?

坐在我对面的静老师鼓励我:“就当台下是大白菜, 你只管讲就是了。”我们都笑了。

静老师告诉我:“备课要先备学生。”我常利用闲暇时间听静老师的课, 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困惑。逐渐地, 我懂得了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一切似乎游刃有余, 然而———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 我明显感到一些学生并不买我的账。尽管我很努力地把课备好上好, 仍然走不到有些学生的内心!一天, 一名女生随意在课堂上走动, 无视我的存在, 我被彻底激怒了, 我与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我心中充满怨气与失落:为什么我把一颗心全掏给了学生, 却并未赢得他们足够的尊敬?我的满腔热情换来的却是尴尬与无助?

这时候, 静老师走到我身边, 拍拍我的肩膀, 招呼我去校园里走走。我们并肩走在铺满落叶的甬路上, 静老师轻声地说:“来职教的学生都有一部学习的残缺史、心灵的冷落史, 学生很渴望老师的理解与鼓励。”“我管他们有错吗?”“当然没错, 但得讲究方式方法。”接着静老师给我讲了拉封丹寓言《南风与北风的故事》:“从前啊, 南风与北风比赛, 看谁更有力量。北风说, 你看, 路上有一个行人, 谁能让他脱掉身上的大衣, 就算谁赢。南风笑了笑, 同意了。于是, 北风立即呼啸而起, 让行人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可是, 行人不仅没有脱掉大衣, 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北风使尽浑身解数, 也无法达到目的, 只好无奈地退了回去。而南风呢, 开始轻柔地吹拂行人的脸庞。行人感到越来越暖和, 不由自主地解开了纽扣, 最后脱掉了大衣。南风赢得了比赛。”静老师轻柔的声音萦绕在我耳畔, 我懂了教育学生的真谛。

静老师特别喜欢读书学习, 我也被潜移默化, 像《爱的教育》《做最好的老师》都是那时读的。静老师的语文课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深得学生的喜欢。她的教学理念影响着我, 我学会了赏识教育, 也学会了等待, 等待学生慢慢成长。我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学生, 以理性的思维去看待职业教育。

静老师是我成长路上的贵人, 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君子动手不动口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 张家海

“别讲话了!别讲话了!”上午第一节课, 刚走进教学楼, 从楼道两边的教室里就传来了科任老师课前制止讲话的声音。这是常常出现的场景。

记得大学毕业后在一所学校实习时, 谈到如何处理课前少数学生喋喋不休的小说小动问题时, 指导老师传授给我一个“妙招”———他让我遇到学生小说小动时, 先扫视教室四周, 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似真非真地说:“还有一个人在讲话!”课堂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走上三尺讲台, 自然经常遇到类似的热闹场景, 我照着他的方法试过很多次, 确实, 每一次都会收到奇特的效果。我感激我的指导老师传授给了我一个“教育真经”。

课改中的我, 好东西总爱和同伴分享。今年学校新招录了几名教师, 其中几位还当上了班主任。和他们在一起闲聊时, 再次谈到了“课堂上如何应对小说小动的学生”的话题。80 后的新人单纯直爽、快人快语:“不停讲话的学生, 我就让他站起来听!”……我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同时说出了我的这个“秘籍”, 让他们试试看。

一周后, 在食堂就餐时, 一位新来的老师告诉我:“张老师, 您说的那个方法真的很灵!而且, 课堂上有人开小差的情况也管用!”

“真的?”我想听她继续说。“嗯, 我还可以说‘还有一个人没有记笔记’‘还有一个人还没静下来’……”我暗暗点头, 也暗暗为她高兴, 看得出, 她不仅在实践经验, 还在发展经验。她是用“心”在做教育。

“还有一个人在讲话。”想起指导老师的这一招, 我依然心存感激。想一想今天的我, 身上还真的留有“师傅”的“影子”。如今我本人也正在当“师傅”。其实, 经验这东西, 不能总依靠别人的传授, 不能“拿来”就用, 也不能总靠“临床”总结, 贵在从师傅的经验中悟出那份属于自己的方法, 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我是教授生物学科的, 经常会做一些实验或者开展一些动手方面的活动。我发现, 初中的学生只要一动起手来就爱讲话, 该讲的不该讲的都讲, 课堂就像在鸦雀窝里捣了一棍子似的。

有一次, 我给学生分发实验器材, 一些学生领着领着器材就讲起话来。那时候, 我脑海里完全被“动手”“动口”“听话”这几个关键词充斥着。突然间, 生活中人们说的“君子动手不动口”这句玩笑话一下子跃入我的口边。于是, 我大声对孩子们说:“君子动手不动口!怎么还讲话呀?”

“哈哈, 老师您说错了, 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下面出现一个天真无邪的声音。

“哎呀, 这都不懂?张老师故意反过来念的嘛, 就是叫你只动手, 不要讲话!”一个脑子灵通的学生一下子点醒了众多学生, 我会意地笑了。一时间, 叽叽喳喳的课堂马上安静下来了。这一招既幽默, 又避免了说教, 我后来又用在了多种场合, 比如, 分发试卷时, 独立作业时。

“师傅请进门, 修行靠个人”。拜师学艺, 且行且思, 且思且行。

师傅教我要舍得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康松

尹主任一到学校就给初四全体教师做报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于教学中“舍得”二字的提法, 他说:“在中考复习中要舍得, 大舍大得, 小舍小得, 不舍不得。要舍得放弃难题, 要舍得把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尹主任听我的课, 我自我感觉很精彩, 深入浅出, 条理清晰。我当时是学校教导处副主任, 又是市级教学能手,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还是很自信的。但课后尹主任只是淡淡一笑, 说:“你不用讲那么多的。”我听了真的不服气, 心想, 我讲了学生都不一定会, 要是不讲还不更麻烦?当然这些话嘴上是不能说的, 还是要向尹主任表示谢意。

尹主任再来听课的时候, 我不好意思讲一整节课了, 给学生留下了十几分钟消化吸收的时间。但尹主任听完还是淡淡一笑, 说我讲的还是有点儿多。我说:“时间再少, 就讲不完了。”尹主任说:“不是每道题都须要讲的。”我心想, 谁知道中考会考到哪个题?应该强调的如果强调不到位, 万一中考时学生遇到了不会怎么办?

一天, 有几个数学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来找我, 他们对我说:“老师, 您上课的时候还是少讲点儿吧, 太影响我们学习了。”我奇怪地问:“我不是告诉过你们, 我讲题的时候你们可以不听, 自己安排复习就行了吗?”他们说:“我们是按自己的计划复习的, 可是您的声音太洪亮了, 我们刚有点儿思路, 就被打断了。”

学生的说法让我很尴尬, 觉得应该试着少讲点儿, 毕竟牺牲尖子生的复习效率是我不能接受的。正好尹主任又来听我的课, 这一节课我直接交给了学生, 把试题的答案也发下去了,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先自己看答案, 看不懂的查书, 然后自发求助同学讨论交流, 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一起问我。下课前十几分钟, 我把大家都不太理解的一道题讲了讲。我想这样的课尹主任应该满意了吧。可他还是淡淡一笑, 说:“最后那道题, 其实没必要讲的, 一是这样的试题肯定不会再考了, 二是你讲了之后, 也不会有几个学生会做。”从此以后, 如果是全班学生都不会做的题目, 而且答案也没人能看得懂, 我就会跟学生说:“放弃了吧。”

经过几次尝试, 我问学生更喜欢哪种复习方式, 出乎意料的是, 绝大多数学生都感觉自主复习效率更高。虽然我还是有所担心, 但既然学生和尹主任有同样的想法, 我决定咬牙坚持下去。在教学实践中, 我有了许多新的想法, 比如一份学案分两次发放, 学生做完第一份学案后自行到教师处领取第二份学案, 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我又强调每道题的思考时间不超过5 分钟, 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速度意识。在课堂上我也更多地去关注全体, 不忙于回答个人提出的个别问题。我的职责首先是管理学生、关注学生, 帮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 指导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事做;其次是对学生及时进行学法指导, 提供复习建议, 不再随意干扰学生的复习进度。我还强调错题或不会做的题目要用红笔做好标记, 或是整理到专用的错题本上, 为二次复习积累资料, 让学生认识到, 这些错题就相当于自己的存款, 考试前几天就可以提取出来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的确感觉学生的复习状态越来越好, 但对于最终的成绩心中还是惴惴不安。中考结束了, 结果大大出乎意料, 我们学校这级初四共八个班级, 前10 名中我班占了5 个, 前20 名里我班有8 个, 而且不及格的学生人数大大减少。我这才真正相信了尹主任对我的教导:“学生已经会了的不用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用讲, 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用讲。要相信学生, 只要学习方法正确, 可能不需要教师教, 他们也能学好。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不教而教”了: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知识, 乃是教学生学。

编者的话:拜师学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的时代, 教师也可以拜“未曾蒙面的师傅”为师, 阅读他们的专著、博客、讲座、课堂实录等;大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名师的成长路径大抵都是临模、融模、创模, 即拜师学艺———融合自己特长———创造自己的风格, 也就是说, 我们绝不能为拜师而拜师, 学艺的最终目标是“创模”。

篇4:我的拜师学艺经历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杂志上读到了周一贯先生有关“研读”的系列文章,这让迷茫中的我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走出“问读”圈的路径。之后每个月,我都会将杂志借来,抽时间到几公里外的场镇上将文章复印下来,作为资料保存。我每天都反复研读周先生的“研读”文章,仔细领会,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尝试,我的课堂形态因此变化很大。这是我第一次“遇见”周一贯老师,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他的文章,将他当成了心中的师傅。

后来,我给周一贯先生写了一封信,咨询他的专著有哪些。在那个年代,别说村小,即便是中心校,也没有网络。我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山村里,很少走出大山,书信成了唯一能联系周先生的途径。没想到,周先生很快就给我回信了,信中介绍了他的部分专著。我通过邮局先后邮购了周先生的《语文教学优课论》《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小学语文优课精彩片段评点》等专著。周先生的著作深入浅出,好读、好学、好用,我总是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然后实践于自己的课堂,在实践中又生出许多感悟,也试着将它们写出来,学习“笔耕”。

2004年,我从村小考调到了县城一所小学任教。到了县城,视野开阔多了,信息顺畅多了,但我研读周先生的作品和学习“笔耕”的习惯没有变。学校订阅的专业杂志比较多,我是每期必读,只要遇到周先生的文章,读后一定要复印下来进行保存。现在,我的书柜里已有厚厚的几大摞了,这是我的“财富”。在周先生的“指点”下,我的课堂更实在了,我的研究更“语文”了,也有不少“豆腐块”见诸报刊杂志了。我没机会当面聆听周先生的教诲,但我又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他的指导。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导师。周先生的弟子无不颇有建树,名震一方,周先生都不知道还有我这么一个愚笨的编外弟子存在呢。

周先生在绍兴进修校工作时,办了一个名师研修班,没几年,该班的学员都成名成家了。能跟随周先生学习,是我神往的事。2006年,我调到县进修校工作,也想给年轻的教师搭建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也想模仿周先生办一个类似的名师研修班。可惜由于自身能力和一些其他原因,此事最终成为泡影,这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和永远的不甘。

虽“遇见”,却“未见”;虽“未见”,却早已“遇见”,周先生的学识、人品、精神无声润泽着我,影响着我。遥祝我心中的导师——周一贯先生身体健康!

我的“男神”师傅

?誙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幸福学校 张丽

我有一个“特殊”的师傅,他把我从迷茫中解救出来,并引领我走上读书、写作之路。他是Internet送到我身边的贵人,是我QQ群里每天都要闪动的小图标,他就是我的“男神”师傅。

那时,我听说晋级的评分标准里有发表文章这一项,我想把这件事先搞定,以备不时之需。于是,我把我写的文章向一些杂志社投稿,可是除了收取“巨额”版面费的以外,都没有回音,我不甘心。一日,我在QQ签名上发出“论文发表不是穷人所能及也”的感慨,有人向我发出了“加好友”申请:“历练需要过程,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我们能想到极度饥饿的人见到面包的情景,但是可能猜测不到想发表文章都快想疯了的人是什么样的。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一样,我瞬间通过了他的申请。

接下来,我把几年来的苦楚用文字的形式全部说给他听。我全然不知对方是什么人物,却把他当成了倾诉的对象。

“好女不愁嫁,好的文章也不愁发表。”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神回复呀。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这段“师徒”缘。师傅让我把写过的文章发给他看,他看后的评价是:“文笔还不错,就是方法有些欠缺,应该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 师傅还发给我几篇他曾发表过的文章,并且推荐我订阅了《黑龙江教育》《意林》和《德育报》。每期杂志和报纸到来我都如获至宝,细细地品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我还翻出遗忘多年的名著来读。读书占据了我多半的业余时间,其余的时间就是写作。《德育报》上有毕业寄语的征稿,我想把QQ空间里写的“送给我可爱的孩子们”的日志投给他们,师傅非常支持我,并且告诉我德育报对文章的要求。我按照他的建议修改后发给了编辑,果不其然,我收到了《德育报》的样报和发表证书,这打破了我文章发表的零记录。我更加信赖我的师傅了。

《黑龙江教育》有一个“教师的寒假计划”的征稿,我把我写的《假期做好两件事》发给师傅看,他不仅帮我修改,还跟我说,以后再写作要注重语言的精练。我按照他的要求修改了几次,最后,这篇文字发表在了《黑龙江教育》上。这是我期盼已久的事,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兴奋得流出了眼泪。师傅是我学习的精神动力,是我成长的奠基石。

后来,在“男神”师傅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教学设计和德育论文等陆续发表在不同的书刊杂志上,并且经常在各种征文活动中拿奖,我这个以前从未崭露头角的小人物在学校里风光了一次又一次。

感谢未曾谋面的“男神”师傅,是他引领我走上了读书、写作之路,让我的教育人生更加丰满,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师傅,您好吗?

?誙富裕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管静

师傅,您好吗?您现在是孙儿绕膝,还是吟诗写文,亦或侃谈教育?语言依旧简洁生动吧?您的徒儿如今也可以指导别人,偶尔也可以侃谈语文教学了,这都离不开您的悉心教诲。

还记得我上完第一节课,您送了我一份五字评语——形散神也散。这五个字如同重磅炸弹,瞬间轰晕了我。要知道那可是我精心准备了半个月的第一节课啊,我垒砌的自信轰然倒塌。

您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讲教学目标、考纲考点、教学常规,还给我分析语文界的领军人物钱梦龙、于漪的教学风格,末了扔下一句:“从明天开始,听老教师们的课!”

我自然首选您的课来听,记得您讲的是《劝学》,您儒雅的风范,深入浅出的教法,娴熟的教育技巧让我深深折服。学吧!我亦步亦趋起来。您“手把手”帮我设计的公开课《风景谈》,在新教师岗位练兵大赛上排名第四,导语用的是卞之琳的诗。一些老师说我的课有您的影子。师徒嘛,一定有相像之处!

教学上,我遵规守矩一段时间后,开始不安分起来,总想制造点波澜。那次,我排了5分钟的课本剧:《包身工》的片段,学生乐翻天,同事啧啧称赞,而您却当头喝棒:“教学不能靠花哨,学生不能当猴耍!”我暗自愤慨,也只能继续循规蹈矩。那段时间,我故意疏远您,与其他教师嘻嘻哈哈。您依旧像往日一样为我指点,我表面应允,背地里却想着怎么出花样儿,开始秘密策划擂台赛式的单元复习课。

记得那次课我设计了三个板块:图画猜字、知识问答、场景说话。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小组积分打擂决胜负。我故意在师傅您上课的时段,请同组的其他教师去听我的课。课堂环节紧凑,学生十分活跃,赢得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创意的欢喜冲淡了没请您的歉疚。我着实陶醉了一阵子。直到县进修学校的语文教研员来我校教研时,您汇报我的创新复习课,极言我的课设计新颖、课容量大、学生参与率高,还建议县级观摩。我羞愧难当。事后,您建议我把图画猜字再丰富些,知识问答缩减点,用说话练习补充理论指导。我使劲点头,脑子里反复着一个问题:您对我的课怎么这么清楚?后来,同事告诉我,您把我的课每个细节都问得清清楚楚,还一一做了记录。师傅啊,我对不住您了!

从那以后,我沉静了许多,每天都看师傅给我推荐的书,偶尔也搞点教学创新,但每次都与师傅商讨,师傅每次都会给我建议。谢谢您,师傅!

师傅如今退休好多年了,随女儿去了南方小镇,那里的文化氛围更适合师傅的儒雅博学。

师傅,您若安好,便是晴天!

严师·慈母

?誙同江市第二中学 王丽影

学生时代的我,由于自身成绩的优异,总是漠视老师的关心和呵护;参加工作的我,由于工作阅历浅薄,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与无助。在我从教的道路上,幸好遇到了她——张晓燕老师,她就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从有记忆开始,真正让自己钦佩的人并不多,而张老师教学上的严谨却让我佩服。摊开她的教案,随手翻到任何一页,都会让你惊讶:两个学期、四本教案的内容全部那么工整!字的大小一样,字与字的间距一样,每一课的课文内容、板书、反思、时间……样样不落。更让人惊叹的是,教案里没有一处勾抹,页面整洁、清新。每个人都有懒惰的时候,但张老师的教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却让我找不到丝毫松懈的痕迹,不给人挑错的机会,更不给人纠错的缝隙,这正是她严谨作风的体现。

多年的从教生涯,也给傲然的她带来了很多身体上的顽疾,偶尔也能听到她的牢骚。但当你走入她的课堂,却永远不会看到她会因膝盖的疼痛而坐视学生不管;也不会在学生的作业里找到没批改的空白。当大家都在巧妙地运用电脑等多媒体工具走入课堂时,她却更加悉心地伏案备课,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在纸上抄写着要给学生讲评的六、七百字的作文。模板抄写完毕,再去印刷出来,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别人因多媒体的介入,变得轻松了,而她却更加疲惫了。可不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的她,在课程的进度、学生知识上升的速度等方面,永远不会被别人甩下。

还记得上学期我在讲校内公开课时,从定课、析课到最后的评课。课前的每一样准备、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课件中的每一个图案颜色的选择,无不经过她严格地审查,最终才获得通过的资格。公开课结束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都给予我高度的评价、一致的好评。我庆幸自己成了她的弟子。跟随着她的步伐,让我学会了严谨。每当自己想偷懒时,一想到她那工工整整的犹如印刷版的教案,便会自责,于是,卸下惰性,奋然前行!

“孤身一人独闯天涯”的苦涩滋味,从来到同江那一天起,我就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品尝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容给了陌生的我莫名的恐惧和不安。如果没有张老师业务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呵护,我想: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儿子或许也都不会属于我,此时的我或许早已不知又要漂向哪个陌生的环境了。我认定的这位恩师,也是值得我一辈子去珍惜、去感恩的慈母!

初为人师,师傅相伴

?誙富裕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陈长华

2000年8月的一天,沐浴着盛夏初升的朝阳,迈着轻盈的脚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我去学校报到。简陋的校舍,薄弱的师资,让我原本兴奋的心情降到了冰点。我,一个生物专业的毕业生竞教起了英语。面对陌生的专业、陌生的讲台,和一群厌学的中职生,我该怎样上我初为人师的第一课?

坐在我对面的静老师鼓励我:“就当台下是大白菜,你只管讲就是了。”我们都笑了。

静老师告诉我:“备课要先备学生。”我常利用闲暇时间听静老师的课,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困惑。逐渐地,我懂得了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一切似乎游刃有余,然而——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我明显感到一些学生并不买我的账。尽管我很努力地把课备好上好,仍然走不到有些学生的内心!一天,一名女生随意在课堂上走动,无视我的存在,我被彻底激怒了,我与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我心中充满怨气与失落:为什么我把一颗心全掏给了学生,却并未赢得他们足够的尊敬?我的满腔热情换来的却是尴尬与无助?

这时候,静老师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膀,招呼我去校园里走走。我们并肩走在铺满落叶的甬路上,静老师轻声地说:“来职教的学生都有一部学习的残缺史、心灵的冷落史,学生很渴望老师的理解与鼓励。”“我管他们有错吗?”“当然没错,但得讲究方式方法。”接着静老师给我讲了拉封丹寓言《南风与北风的故事》:“从前啊,南风与北风比赛,看谁更有力量。北风说,你看,路上有一个行人,谁能让他脱掉身上的大衣,就算谁赢。南风笑了笑,同意了。于是,北风立即呼啸而起,让行人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可是,行人不仅没有脱掉大衣,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北风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达到目的,只好无奈地退了回去。而南风呢,开始轻柔地吹拂行人的脸庞。行人感到越来越暖和,不由自主地解开了纽扣,最后脱掉了大衣。南风赢得了比赛。”静老师轻柔的声音萦绕在我耳畔,我懂了教育学生的真谛。

静老师特别喜欢读书学习,我也被潜移默化,像《爱的教育》《做最好的老师》都是那时读的。静老师的语文课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得学生的喜欢。她的教学理念影响着我,我学会了赏识教育,也学会了等待,等待学生慢慢成长。我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学生,以理性的思维去看待职业教育。

静老师是我成长路上的贵人,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君子动手不动口

?誙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 张家海

“别讲话了!别讲话了!”上午第一节课,刚走进教学楼,从楼道两边的教室里就传来了科任老师课前制止讲话的声音。这是常常出现的场景。

记得大学毕业后在一所学校实习时,谈到如何处理课前少数学生喋喋不休的小说小动问题时,指导老师传授给我一个“妙招”——他让我遇到学生小说小动时,先扫视教室四周,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似真非真地说:“还有一个人在讲话!”课堂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走上三尺讲台,自然经常遇到类似的热闹场景,我照着他的方法试过很多次,确实,每一次都会收到奇特的效果。我感激我的指导老师传授给了我一个“教育真经”。

课改中的我,好东西总爱和同伴分享。今年学校新招录了几名教师,其中几位还当上了班主任。和他们在一起闲聊时,再次谈到了“课堂上如何应对小说小动的学生”的话题。80后的新人单纯直爽、快人快语:“不停讲话的学生,我就让他站起来听!”……我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同时说出了我的这个“秘籍”,让他们试试看。

一周后,在食堂就餐时,一位新来的老师告诉我:“张老师,您说的那个方法真的很灵!而且,课堂上有人开小差的情况也管用!”

“真的?”我想听她继续说。 “嗯,我还可以说‘还有一个人没有记笔记‘还有一个人还没静下来……”我暗暗点头,也暗暗为她高兴,看得出,她不仅在实践经验,还在发展经验。她是用“心”在做教育。

“还有一个人在讲话。”想起指导老师的这一招,我依然心存感激。想一想今天的我,身上还真的留有“师傅”的“影子”。如今我本人也正在当“师傅”。其实,经验这东西,不能总依靠别人的传授,不能“拿来”就用,也不能总靠“临床”总结,贵在从师傅的经验中悟出那份属于自己的方法,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我是教授生物学科的,经常会做一些实验或者开展一些动手方面的活动。我发现,初中的学生只要一动起手来就爱讲话,该讲的不该讲的都讲,课堂就像在鸦雀窝里捣了一棍子似的。

有一次,我给学生分发实验器材,一些学生领着领着器材就讲起话来。那时候,我脑海里完全被“动手”“动口”“听话”这几个关键词充斥着。突然间,生活中人们说的“君子动手不动口”这句玩笑话一下子跃入我的口边。于是,我大声对孩子们说:“君子动手不动口!怎么还讲话呀?”

“哈哈,老师您说错了,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下面出现一个天真无邪的声音。

“哎呀,这都不懂?张老师故意反过来念的嘛,就是叫你只动手,不要讲话!”一个脑子灵通的学生一下子点醒了众多学生,我会意地笑了。一时间,叽叽喳喳的课堂马上安静下来了。这一招既幽默,又避免了说教,我后来又用在了多种场合,比如,分发试卷时,独立作业时。

“师傅请进门,修行靠个人”。拜师学艺, 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师傅教我要舍得

?誙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康松

尹主任一到学校就给初四全体教师做报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于教学中“舍得”二字的提法,他说:“在中考复习中要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要舍得放弃难题,要舍得把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尹主任听我的课,我自我感觉很精彩,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我当时是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又是市级教学能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还是很自信的。但课后尹主任只是淡淡一笑,说:“你不用讲那么多的。”我听了真的不服气,心想,我讲了学生都不一定会,要是不讲还不更麻烦?当然这些话嘴上是不能说的,还是要向尹主任表示谢意。

尹主任再来听课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讲一整节课了,给学生留下了十几分钟消化吸收的时间。但尹主任听完还是淡淡一笑,说我讲的还是有点儿多。我说:“时间再少,就讲不完了。”尹主任说:“不是每道题都须要讲的。”我心想,谁知道中考会考到哪个题?应该强调的如果强调不到位,万一中考时学生遇到了不会怎么办?

一天,有几个数学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来找我,他们对我说:“老师,您上课的时候还是少讲点儿吧,太影响我们学习了。”我奇怪地问:“我不是告诉过你们,我讲题的时候你们可以不听,自己安排复习就行了吗?”他们说:“我们是按自己的计划复习的,可是您的声音太洪亮了,我们刚有点儿思路,就被打断了。”

学生的说法让我很尴尬,觉得应该试着少讲点儿,毕竟牺牲尖子生的复习效率是我不能接受的。正好尹主任又来听我的课,这一节课我直接交给了学生,把试题的答案也发下去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先自己看答案,看不懂的查书,然后自发求助同学讨论交流,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一起问我。下课前十几分钟,我把大家都不太理解的一道题讲了讲。我想这样的课尹主任应该满意了吧。可他还是淡淡一笑,说:“最后那道题,其实没必要讲的,一是这样的试题肯定不会再考了,二是你讲了之后,也不会有几个学生会做。”从此以后,如果是全班学生都不会做的题目,而且答案也没人能看得懂,我就会跟学生说:“放弃了吧。”

经过几次尝试,我问学生更喜欢哪种复习方式,出乎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感觉自主复习效率更高。虽然我还是有所担心,但既然学生和尹主任有同样的想法,我决定咬牙坚持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比如一份学案分两次发放,学生做完第一份学案后自行到教师处领取第二份学案,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我又强调每道题的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速度意识。在课堂上我也更多地去关注全体,不忙于回答个人提出的个别问题。我的职责首先是管理学生、关注学生,帮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指导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事做;其次是对学生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提供复习建议,不再随意干扰学生的复习进度。我还强调错题或不会做的题目要用红笔做好标记,或是整理到专用的错题本上,为二次复习积累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错题就相当于自己的存款,考试前几天就可以提取出来用了。

篇5:拜师心得体会

我校实行了“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的活动。这是一项非常好的行动,它能够使我们这些青年老师获得有经验老师的帮助,是我们更快的成长,争取早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这次活动中,我的结伴老师是同年级的马老师,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位要求严格,课堂风趣的好老师。马老师对我来说也是一位非常尊敬的老师,他能够在课堂中把握严肃与幽默,在工作中更是兢兢业业,一心为了学生着想。古人云:“学问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年老师虽然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缺少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实际证明,在课堂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如何备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在课堂中如何正确的把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些对我们青年老师来说都是非常头疼的事,我们青年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是讲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学生却是听不懂,于是学生就认为我们不会教。如何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通过这次拜师活动,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作为一位老师应该怎样去促进专业上的成长。

一:谦虚好问

当教师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只是有时候,教师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并不能解决问题。当教师凭借个人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往往保存在我们长辈中,保存在比我们更有经验的老教师心中。因此,遇到问题我们都应该虚心的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这次的拜师活动就是一项很好的活动,它为我们指定了一位师傅,让我们一对一的帮助,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我们更好的进行沟通与学习。

二:刻苦博学

很多青年老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思想,总认为自己已经是大学毕业了,来教这样一些什么都不懂的学生,应该是游刃有余。于是就不去看书了,不去专研了,甚至课前上的内容也不看看。还有些老师总认为自己很忙,没有了读书时间,所以曾经是个读书人,做了老师之后却书本不沾了。这种现象是非常不好的,其实书本是我们获得专业知识的最好和最方便的途径。虽然也有一些老师读书多,但上课并不怎么样,但总体上多读书是有益的。

我们往往会羡慕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妙趣横生、机智幽默、对答如流,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能,它需要长期的积累。特别是作青年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课堂上虽然讲了很多的书本知识,但学生却听不懂,不知所云。于是学生就认为你没经验,不会教。所以,要成为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在最短时间内把握课堂,运筹帷幄,最好就是多积累,多学习,广泛涉猎,人文地理,甚至数理化等等到要有一定专研。成为一位博学的老师,往往就是学生崇拜的老师。

三:为人师表

一位教师的人际关系的好与不好,一位老师受不受学生尊敬和欢迎,最主要的并不是他有多高的学历,写过多少论文,给学生改过多少作业,那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作为老师,其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师表”。学生就有向师性,老师就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做到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主要表现在尊重自己与尊重学生、言行一致、公平公正。作为一位老师首先要尊重自己,自己的人格,自己衣着外型,自己的言行举止,随时随地都要保持一个老师应有的形象。尊重自己的前提之下才会尊重别人,我们对待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去理解他们。作为老师的言行是非常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所以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需言必信,行必果。老师对待班上的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内外偏私。一位为人师表的老师也就是学生信任的老师。

这些就是我的一点点体会,总的来说,这次活动给我的进步是非常大的,使我得到深深的教育,在这里,再次感谢我的老师——马老师。谢谢你!

篇6:拜师心得体会

自从毕业到工作岗位以来,担任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身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实属艰巨。因此,别人的一分辛苦,我或许要付出十分,在思索与困惑中,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结对拜师活动开展起来,我也没敢失去学习的良机,成为众多徒弟中的一员,拜***老师为师。

***老师,平易近人,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教学管理经验,在本学校担任高二年级四班班主任,并担任本年级三个班的化学课。听他的课,犹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也不乏波涛般的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每节课所展示的都是别具一格的风采。自拜师以来,我如果没课去听*老师的课。薛老师上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和激情,由浅入深地层层分析讲解,引人入胜。课堂上的提问,设计巧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让人为之叹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分层次教学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简直数不胜数,每一次的听课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老师虽然很忙任务很重但常牺牲课余时间来听我的课,给我提出许多难能可贵的建议。引导我在所任教班级根据班级的学生学习状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及管理办法。以提高学生成绩;精心设计合理且又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自信;注意承前启后,以旧引新。同时我有幸参加本学期的一次月考命题工作,并得到*老师的热心帮助和悉心指导,使我对于教学应用在考试中,对于试题难易的把握和命题时应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我的各方面能力。同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必须做好实验,*老师常指导我不能因耽搁时间而不去做实验。经过努力,我所遇到的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教书也成了一种乐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如经验不足,对于课本挖掘深度不够,教学方法有时过于死板,在处理习题时针对性不是很强,而且课堂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学校为我们年轻教师搭建了一个平台,创造了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成长,我庆幸自己找到了这样的一位师傅,有机会学习她热情的处事方式,严谨的工作态

度,科学的探索精神,扎实的从教技能,严格的教学管理。从拜师以来,我感触颇多,只言片语难表心情,唯有觉得收获很深,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

上一篇:三下乡实践前准备工作下一篇:2023级2021年上期语文期末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