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微课教学设计

2024-04-17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微课教学设计(共17篇)

篇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微课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不闲

【教材】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微课形式】视频(暂定)

【微课目标】理解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微课内容】

一、导入

第一张ppt内容: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闲书不闲”。第一张ppt解说词:本课是访谈类文章,小苗和大叔的对话中谈到闲书的问题,其实闲书不闲,下面我们走进他们,听一听他们的谈话,从中受益。

二、新授

第二张ppt内容:结合课文谈谈,什么是闲书,课文中提到哪些闲书?

第二张解说词: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四个问题:要多阅读,不要偏科,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在谈到多阅读时,谈到闲书的问题,闲书指比较休闲,不是课本的书。苗苗看的闲书是《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闲书是《三国演义》《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

第三张ppt:家长为什么禁止孩子读闲书?

第三张ppt解说词:很多家长都把读课外书称为“闲书”,他们片面地认为读这些课外书,浪费时间,对提高语文、数学、英语这三

门主课的成绩没有用。所以千方百计地禁止孩子读这些闲书,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

第四张ppt内容:

作为语言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为什么还主张看闲书呢? 第四张解说词: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应该看课外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和他小时候看闲书有关。季老在回忆他童年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这说明看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鲁迅在《致颜黎民》中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五张ppt内容:

作为学生应该看哪些闲书呢?选择《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1-6年级推荐的小学生必读图书中《成语故事》《 一千零一夜》《西游记》等

第五张ppt解说词:作为小学生课外读物还是有选择的,选择《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1-6年级推荐的小学生必读图书中《成语故事》《 一千零一夜》《西游记》等,不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书,还是不读为好。

在童年和少年,我也爱看闲书,我想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吗?

第六张ppt:仿照例句说话对阅读的感受

例句: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第六张解说词: 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阅读,是沙漠中一汪清泉,让迷途的人找到方向。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第七张ppt:阅读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三、总结

第八张ppt:著名诗人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第八张ppt解说词:看来,“闲书”不闲,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多读闲书!

篇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微课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由于文章的形式比较特殊,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它是一名小学生——苗苗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的、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篇3: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中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涵盖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以一定组织关系共同呈现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环境。

三、微课的设计模式

1.案例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中, 通过适当引导,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促进相互交流与沟通, 在塑造健康人格品质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同时,使学生真正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

2.问题模式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能大胆质疑,积极提出问题,然后开始查询,直到发现正确的方法,通过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获得知识。最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3.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是一种课堂交流活动型教学方式。教师教学从设置情景开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分析学生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 教学过程和问题情景设计应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做到情景教学中的技巧引导。

四、怎样制作微课

1.准备

首先教师应熟悉教材的整体规划及难点和重点,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研究学生情况,确定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有的疑点和困难点。

其次从教材和学情出发,充分挖掘教学难点,明确微课程的设计思想。

再次要有好的教学思维或创新。站在学生角度,用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就是微课程的内容,包括微课程内容、材料准备、文字的组织等。录制前要先对实验操作进行系统语言组织。录制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提前组织好下一步操作语言。

2.录制

有了微课程设计内容,下一步就是通过手机、照相机、录像机或手持DV等设备进行录制。录制时,可以操作、配音、录制同时进行;也可以只操作,后期配音。注意突出的地方镜头要有推拉,观看时效果会更好。

录制要点:

(1)录制背景尽量选白色或浅色 ,避免出现其他杂物。

(2)声音音量适中 ,摄像头清晰 ,从正面角度摄像。

(3)录制时设置颜色位数为16位,电脑分辨率为1024*768。

3.编辑

录制好的视频可以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形成完整的微课程。制作微课程时注意微课程的简单化。因为微课教学并非是增加工作量,而在于简化教学设计。录制过程中,就算讲错了,也不必重录,可以修改,或者剪辑,也可补录。用已有的视频资料重新再加工,控制整个时长。

后期制作原则:

(1)录制时间在5分钟之内 ,超过5分钟不能通过初审。

(2)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声音大小。

(3) 视频格式 为 :FLV、MP4, 视频尺寸 为 :640*480或320*240,音频最好采用MP3格式。

微课是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 区别于一对多注重教师教的课堂教学,微课类似于一对一辅导注重学生学,在较短时间内讲授一个知识点。微课要避免黑板搬家,解决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区别于传统视频课的资源封闭、资源固结、难以修改、教师教为主,微课有着自身优点,如易搜索、易传播、应用范围广,同时微课的录制对象、学习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篇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小作者对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访谈录”的形式,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同学们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知道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由于课文采用对话形式,明白易懂,没有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有效的提问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读”和“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读书,激发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对话人物

1.介绍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图,简介:季羡林是我国的著名作家,国学大师,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季羡林,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的内容上来,让学生与大师面对面,尽快投入到对话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形式和以前学的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说说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让学生了解课文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访谈录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

2.朗读课文。说一说苗苗同季羡林爷爷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等问题)

3.同桌交流。根据课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同桌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4.讨论交流。(1)季羡林爷爷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请说出理由。①结合插图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②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③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善于引导,饱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2)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你能结合课文谈谈对闲书的理解吗?(3)教师小结:从两个人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阅读能给人们带来欢乐,能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一把为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讨论交流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自由地表达对读书的看法,让读、思、说有机结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品读课题,理解题目寓意

1.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2.讨论交流,揭示寓意。

3.归纳小结。(1)与二人名字相关。(2)寓意是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题目寓意,让学生体会作者将语言文字的形式和独特内涵巧妙结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和季羡林爷爷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恰当地凸显出来,让学生懂得要成为像季羡林那样的国学大师,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四、交流收获,深入感悟全文

1.看了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2.归纳小结:从苗苗同学采访季羡林爷爷的过程中,从他们两人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中,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学好语文,就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正如莎士比亚说的那样,“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热爱书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

3.课外拓展。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阅读文本到理解文本,有效地与文本沟通,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

篇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1、梳理出季羡林和苗苗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2、对不同问题,两人的见解是什么;

3、同学间探讨读后感受。

不足之处:

1、根据教学重点,我由题目开始,提问:“这难道是一篇童话吗?”引起学生对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对应人物的思考。

但是,孩子对于苗苗是小苗可以理解到,但是为什么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就只停留在岁数的差距上,忽略了象征含义:“小苗”暗指苗苗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求学路上需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好似根深叶茂的大树。

2、在寻找、勾画不同话题的见解时,没有直观的表格或者带箭头的板书,容易造成少部分学生虽然找得到每一次季羡林提出的见解,但是不能区分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的。(在同步练习时填空)

做得好的地方:因为班级拼音普遍不好,特别是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所以我把学生向上网录音中错误率高的字整理出来,课前单独板书纠正读音,并举例强调字音。

篇6: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篇7:《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 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有了很多 思考: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表达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渐入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

篇8:浅谈“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一些新兴的名词不断涌现, “微课”也随之出现。可以说, 当今时代已经是一个“微时代”。虽然制作一堂“微课”十分简单, 但是如何制作一堂优秀的微课值得我们探讨。

2 “微课”介绍 (The introduction of "Microlecture")

2.1 “微课”的发展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Northern Iowa) 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 (1993) , 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 (Napier University) 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 (1995) 。

当前, 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新热点。2013年是国内微课建设和发展的“元年”。2013年, 全国先后举办了四个全国性微课大赛—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和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 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高校微课大赛,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1]。可以说“微课”在国内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

2.2 微课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 “微课”没有统一的界定,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 张一春教授:“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 (2) 焦建利教授: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 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3) 高校微课大赛官方文件:“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3 微课设计和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微课”在国内才刚刚起步, 不少教师对“微课”不是很清楚, 因此设计和制作出的“微课”作品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1) 技术不规范。主要是指视频和音频效果不好, 画面不清晰, 声音不清楚, 杂音比较重或者是声音比较轻等。

(2) 时间过长, 没有体现“微课”的“短小”的特征。

(3) 选题不恰当。有些“微课”选题过大, 不适合作为“微课”, 有些则选的过于简单, 没有必要做“微课”。

(4) 教学环节不完整。“微课”虽然微, 但是教学环节还应该是完整的。这一点从“微课”的概念界定中可以发现。但是很多“微课”教学环节都有缺少, 不够完整。

3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 T h e d e s i g n a n dmanufacture of "Microlecture")

3.1 “微课”的选题

制作一堂“微课”非常简单, 但是要制作一堂出彩的、优秀的“微课”就不那么简单, 其中选题非常关键。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来制作“微课”, “微课”更不是从原来的精品课程的视频资源截取其中的片段。教学的难点, 重点一般比较适合作为“微课”的选题。对于教师而言, 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选题, 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优秀”微课的选题更是关键。一个好的主题, 是设计和制作一堂好的“微课”的前提。“微课”出不出彩, 选题非常重要。从全国高校微课的获奖作品来看, 优秀“微课”作品的选题有如下两点特征: (1) 容易吸引别人的兴趣。 (2) 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因此, 我们在“微课”的选题上要多下工夫。

3.2 “微课”的教学设计注意要点

(1) 主题切入要快。“微课”时长只有10分钟左右, 因此“微课”教学设计的切入主题要迅速。比较常用的是开门见山, 当然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导入或者是生活中的现象或者一些能吸引学习者的话题进行引入。“微课”最关键的是开头, 要能吸引学习者。因此要非常重视开头的1—2分钟。

(2) 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微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 包括导入、授课、互动、结束等。“微课”的内容设计要条理清晰, 主题要突出。“微课”是一个精彩的视频短篇, 因此尽量要突出该课程的特色, 要能出彩, 不能做得平铺直叙。

(3) 配套的教学课件要制作专业。课件在制作过程中不要出现影响学生或者干扰学生学习的多媒体元素, 比如一些教师在制作的课件中喜欢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小动画, 这样的课件只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课件的字体尽量大一些, 而且一屏幕的文字不要太多, 要尽量选取重点, 难点, 不需要把所有内容都放在课件中。此外由于最后课件也要录制到视频中, 因此课件中字体也尽量不要选取宋体, 因为宋体的字体有些部位非常细, 最后编辑转码之后可能看不清楚。当然课件的制作在颜色搭配等方面也要统一风格。

(4) 课后小结要简洁。用一到二分钟时间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微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小结在于精, 而不在于长。

(5) 教师语言要精练。由于“微课”只有短短10分钟左右,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做到简洁明了, 除了最基本的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之外, 尽量不要出现很多口头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最好先把讲稿设计好, 之前要反复琢磨, 这样录制过程就比较流畅, 后期处理就比较简单。

3.3 “微课”的拍摄和制作

(1) 拍摄和制作方法

“微课”的拍摄和制作方式很多。可汗老师教学的方式, 就是在一块触控面板上面, 点选不一样颜色的彩笔, 一边画, 一边录音, 电脑软件会帮他将他所画的东西全部录下来, 最后再将这一则录下的影片上传到网上, 一切就大功告成了[3]。现在2010及以上版本的PowerPoint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实现录屏的“微课”制作。此外Camtasia Studio这款软件也非常容易上手, 装上一个摄像头, 就可以实现教师出镜的效果。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采用前期摄像的方式拍摄“微课”, 然后后期通过专业的视频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比如Adobe公司的Premiere Pro。这种方式就是属于混合式的制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声音清晰, 图像效果比较好, 而且教师风采和学生的精神面貌都得到很好的展示, 此外屏幕效果也很清晰。缺点就是制作条件和成本相对而言比较高。

(2) 录音要求

录音尽量用领夹式无线专业话筒, 它的频段几乎不受外界干扰, 录音效果好, 能保证声音的质量。录音的后期制作最好要进行降噪、声道处理等。

(3) 字幕的添加

“微课”的制作最好加上适量的字幕。字幕主要包括片头字幕和字幕条。片头字幕主要是显示“微课”的标题、主讲人等一些相关信息, 呈现时间要足够长使观众能看清楚, 一般需要6-10秒, 文字的大小要合适。字幕条则根据“微课”需要进行添加。主要是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添加, 如果课件中已经出现的文字, 则不需要再作为字幕出现[4]。

4 结论 (Conclusion)

目前, 国内已掀起了“微课”热潮。一方面我们应该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它。另一方面, 我们更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去探索它。“微时代”的到来将会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方面产生根本性变革[5]。以上只是个人对优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的一点思考, 如何设计、制作和使用微课, 仍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OL].http://www.zhixing123.cn/lunwen/40454.html.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10) .

[3]百度百科.可汗学院[OL].http://baike.baidu.com/view/5913590.html.

[4]张一春.小“微课”, 大“世界”[OL].http://www.xxhjy.com/cdb/1199.html.

篇9:“小苗”与“大师”的对话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特别是名画欣赏,能很好的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艺术修养上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如何开展名画欣赏,让幼儿与大师“对话”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发现——选择名画

古今中外,有许多的的绘画大师,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绘画方法,创作出了许多响誉世界的“名画”,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眼球。就中国的大师来说: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徐悲鸿的马……国外的大师,有梵高、达芬奇、马蒂斯等等。他们的作品有水墨画、油画、剪纸、雕塑等领域。那么多的名画,如何选择适合的让幼儿欣赏呢?

1.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生活化的题材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捕食》中,母亲喂三个孩子吃饭,那微翘的凳子,前倾的身体,表现出了喂饭时的情景,这个情景是孩子所熟悉的。再如齐白石的《虾》也是为孩子所熟知的。有了生活经验,孩子欣赏时,能更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2.选择动植物与风景。风景作品能激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动植物也是孩子所喜欢的,他们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如《飓风,热带雨林和虎》、徐悲鸿的《马》等等。

3.选择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的形式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韵味与内涵,通过让幼儿接触不同艺术形式的绘画作品,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如齐白石《秋色有香》中国写意画的意境美,梵高《向日葵》、雷诺阿《金发少女》等西洋古典画的细腻美等等。

二、挖掘——了解内涵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开展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作为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通过多种手段去了解大师作品的内涵,先与大师“对话”,才能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大师的思想。

1.积累素材。在平时看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关于名家的介绍,这时,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有心人,把看到的收集下来,通过不断的积累,可以了解一些大师的创作意图及作品内涵。

2.利用网络。网络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当需要了解一幅名画时,我们尽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网络的优点,可以让我们减少查找资料的时间,获取大容量的信息,组建名画的内涵。

3.同伴共享。老师之间的交流,分享,也是了解名画内涵的一个有效方法。每个老师了解一幅名画,在分享的过程中,也就拥有了很多的名画知识。

三、分享——互动交流

如果说发现和挖掘是名画欣赏的前提条件的话,分享就是开展欣赏活动的关键了。在《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名画欣赏中,实行分享式教育,能有效提高效率。

1.幼儿“读画”。

每个孩子,对名画都有不同的了解与看法,它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表达能力密不可分。老师要给孩子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让幼儿进行欣赏。而且要充分让幼儿“读”名画,并鼓励他们把自己对名画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对画面细致的观察,发现,来进一步了解名画。

如在吴作人的水墨画《熊猫竹石图》中,幼儿通过想象,说出两只熊猫,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宝宝,妈妈在和宝宝说着悄悄话。好象在说“宝宝。快下来吃饭啦。”“妈妈,我已经吃饱了。”可爱的对话,正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幼儿的对话,也正是体现了作品中和谐、宁静的氛围。

读画的过程,是对名画理解的一个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过程。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幼儿的想象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2.教师“说画”。

在孩子读画的过程中,老师能了解幼儿一些思想脉络。而如何让幼儿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通过“说画”来完成。要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在“说画”的过程,针对幼儿的特点,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便于幼儿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更容易理解。

如在欣赏《鹅,鹅,鹅》时,活动一开始,老师就创造了非常好的氛围,配上抒情的音乐,用轻柔的语言讲述了鹅的故事:“在美丽的河边,住着一群可爱的大白鹅,一天清晨,大白鹅们张开雪白的翅膀,排着队伍,像要飞起来一样……”轻柔的语言,轻柔的音乐,让孩子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品的美与意境。

说画,能使孩子更好的了解名画,发现名画。

3.师幼“动画”。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同样,对名画欣赏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语言来表达外,用音乐和动作来表达,体现了艺术相通的特点。

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中,教师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大树的生长,风的变化等,把画面的内容与动作结合了起来,让静止的画“动”了起来,变的更生动、有趣,使幼儿置身其中。

四、再现——欣赏延续。

名画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通过对名画的再现,达到欣赏后的延续,也能使孩子对欣赏的过程更彻底,更深入。

如在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后,老师让幼儿创作向日葵,他们有的展现出了向日葵的婀娜,有的展现出了向日葵的力量,还有的展现出了色彩,孩子们的画面丰富而富有创意。再如欣赏了国画《熊猫竹石图》后,教师让孩子也尝试用水墨画的方法绘画熊猫,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同时当幼儿的笔下一只只可爱而神态各异的熊猫出现在眼前时,也使他们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再现名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同时也吻合了纲要中提出的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观点。

篇10: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2、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三、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四、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六、教师小结: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七、巩固练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八、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 大树

篇1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文作为阅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语句,完全口语化,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起到激趣、点拨、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先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使之饶有兴趣地了解课文内容;再梳理苗苗的问题,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然后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3、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板书: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②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③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2)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

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②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3)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②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语:“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读一读。

(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3、引读: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生读)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5、分角色朗读: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提示: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五、回顾文题,理解深化。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六、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友情提示:(可任选其一)

(1)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3)辩论《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 五十篇古文

【教学反思】

篇1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篇1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微课教学设计

1 中职学校开发和设计微课的原则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过程也很容易疲倦走神,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征来开发和设计微课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有厌学情绪,因此中职微课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合适,微课的开发一定要注意趣味性和吸引力,能简单又直观地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好在微课的录制过程有学生参与,或者加入一些他们喜欢的游戏、电影、动画等片段,大大的引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中职学生大部分毕业之后就参加工作,根据行业企业的相关岗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微课的开发与设计要与行业职业培养和职业素养挂钩。“工学一体化”职教目标是为了培养生产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开发和设计中职微课时应该围绕这一目标,遵循“工学一体化”原则,突出“项目驱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2“员工名片制作”案例微课开发与设计

本文基于word软件下制作应用案例“员工名片制作”遵循“工学一体化”的原则,在微课的开发和设计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解决任务实施过程中的难题。

2.1 内容分析

word是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兼有完善的排版功能。熟练运用word软件,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word软件的应用领域是文字处理和排版,制作各种实用的名片,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并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为以后出去工作起了一定的铺垫。本微课选取的内容是《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软件章节中word综合排版。常规的文本或者图文混排的排版内容,学生有点厌倦了,所以以一些有趣而实用的案例讲授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接受。

2.2 学习者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我校的所有专业都有开设,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word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有比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新奇的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是缺乏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不能很好地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3 教学目标制定

2.3.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和制作“员工名片”,让学生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word的相关知识点,熟练运用word软件进行复杂的图文排版。

2.3.2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和制作“员工片名”的过程中,体会所学知识与职业的关系,以职业规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相对接。培养学生利用word软件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相互帮助协助关系、组织能力,与客户沟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名片相关的文化。

2.4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文字处理和排版。

教学的难点:巧妙地应用文字处理和排版。

2.5 教学方法及策略

1)角色扮演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分别扮演客户和印刷店店员,客户要求制作名片,把自己的要求告诉店员,店员根据客户的情况,给出一定的建议。通过这个片段,引入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情景设置法的教学策略:演示多张不同风格的名片,解释这些名片主人职业和公司的情况,引出问题,名片的设计风格要与个人的职业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3)讲授演示法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使学生明白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了解本案例操作过程所涉及的知识点。

4)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制作老师的演示案例,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激励学生应用和巩固所学知识。

2.6微课开发过程的设计

2.6.1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微课的开发过程包括以下3个环节:(1)案例导入,通过角色扮演和演示各种名片,引入课题;(2)知识讲授和示例演示,通过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名片制作的方法和技巧;(3)小结,通过小结本课知识点和布置作业,巩固和拓展提升知识。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详见表1。

2.6.2录制微课的脚本设计

要制作好的微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脚本的编写,合理安排时间,下面是“员工名片制作”微课录制脚本设计,见表2。

2.6.3制作过程媒体使用的设计

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合适的媒体应用直接决定微课的质量。目前制作微课视频的媒体形式多样,分别有拍摄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以及混合式微课,本微课采用了混合式媒体制作。其中角色扮演的内容通过录像设备进行录制;案例导入和小结通过精美PPT制作,然后用屏幕录制软件进行录屏;讲授演示的过程通过录屏软件录制而成;片头用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制作,最终所有的小视频片段在premiere中合成。通过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对部分细节,进行编辑修改,加视频和过渡特效,最后合成输出教学视频。通过混合式媒体应用和后期编辑,使教学视频效果更好,更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3小结

篇1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篇1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介绍大家认识一位老先生,他是(季羡林),有哪位同学能大声的给大家读一读关于老先生的简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采访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一起来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词。(抄写生词)

2、多音字。

3、近义词,反义词。

4、重点词语,用滚瓜烂熟和偏科造句。

三、开火车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题材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四、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生词多音字,近反义词,还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知道了苗苗与季老谈论了四个关于读书的问题?谁能说说都是哪四个问题?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语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苗苗和季羡林老先生交流了四个问题?谁能给大家说一说是哪四个问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2、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3、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 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三、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四、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五、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①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②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学外语 与母语有关

篇16:《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学生苗苗对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完全口语化,浅显易懂。季老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苗苗是一名谦虚好学的小学生。两者的对话让我们明白: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设计理念】

本文作为阅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语句,完全口语化,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只需起到激趣、点拨、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先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使之饶有兴趣地了解课文内容;再梳理苗苗的问题,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然后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阅读《我的童年》节选。【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

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导语: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阐明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②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和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语: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读一读。

(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3、引读:

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生读)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5、分角色朗读:

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提示: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活动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写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 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友情提示:(可任选其一)

⑴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 辩论《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篇17:浅谈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自2011年首次在国内提出“微课”概念以来,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就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 微课这一概念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迅速传播, 而与之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

1 微课简介

1.1 什么是微课

微课 (Microlecture) , 又名微课程, 是相对常规课来说的一种微小的课程, 一般在5~10 min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短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它通常由简短的视频及配套资源所组成。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 微课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 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微课的核心理念

为什么微课自引进之后很快就变得比较火爆?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什么?微课的核心理念和精髓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便捷的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材料。它能使学习者利用工作之外被浪费的简短空闲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种诉求成为可能, 比如在上班的地铁里或者在下班回家的公交上人们可以利用手机学习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 使得学习者有事可做, 感到充实, 不无聊。如果把微课比作超市里的货物, 把学习者比作进超市采购的消费者, 就不难理解微课的核心理念了。

1.3 微课的发展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麦克格鲁教授开发的“60 s有机化学课程”, 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是在2008年, 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 他明确阐述了微课程的概念和创作过程, 并将其应用于在线课程。

在我国,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 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2 微课的设计

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知识点破碎化的面向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资源, 契合了当今时代追求便捷与效率的趋势, 解决了教育需求多样性、资源便捷性等问题。微课与常规课程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具体见表1。

相比于常规课, 微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 设计制作出一堂优秀的微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一般需要考虑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微课制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教学分析

在制作微课前应仔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选题, 选题要新颖, 好的选题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激发人们学习的兴趣;选题要聚焦, 受限于微课的时长, 选题要尽可能集中到某个知识点、某个小技巧等;选题要便于表现, 应该尽可能选择便于采用图形或视频形式表现的内容。 (2) 受众, 微课面对的学习对象要明确, 同时还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如何、学习的特点如何等。

2.2 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手段的采用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微课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其教学不能以大篇幅的发挥, 细细分解, 详尽说明的手段来实现,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2.2.1 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1) 微课内容的选择要做到真实化, 微课的时长很短, 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学习者学会某个知识点或某项技能, 应该选择非常典型的案例, 最好是工作现场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内容, 这样可以给学习者留下最直观、最直接的感受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 微课内容的选择要做到先声夺人, 微课在开始部分要做到迅速抓住学习的注意力, 为后面内容的阐述做好准备。

(3) 微课的内容选择要做到环环相扣, 微课各部分之间应有确切的逻辑联系, 可以采用对应的图片或文字来明确表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但前后之间的跨度不能过大, 这样才能使学习者能更轻松地接受新的学习内容。

(4) 微课的内容选择要做到首尾呼应, 微课结束时应归纳该微课的知识要点, 帮助学习者来验证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可以采用一些问题练习来实现。

2.2.2 微课的目的要求和重难点划分

(1) 因人而异, 微课的目的要求和重难点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身份不同而做出正确的区分, 例如, 对于普通学历教育类的课程, 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而对于实践性较强或培训类课程, 则应该淡化基础知识而突出重点要点和技能点。

(2) 充分聚焦, 微课的目的要求和重难点应充分集中, 受到微课表现形式的限制, 微课中的目的及重难点不可能设置太多, 应简单明了, 以10 min可以完成为选择依据。

2.3 微课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细节

微课最终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 除了上述需要注意的内容外, 一些细节的处理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2.3.1微课中的PPT

微课中的PPT应该做到画面简洁, 一般不要出现与无关的背景图片或动画元素等, 这些内容会过多的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微课中的PPT应该做到文字简练, 一般每页文字在30左右, 过多的文字会浪费学习者大量的阅读时间;微课中的PPT应该做到篇幅简短, 一般应该控制在25页左右, 太多容易使学习者失去兴趣。

2.3.2微课中的视频

微课中的教学视频是微课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也是对于微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影响的因素, 因此微课中的视频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语言精练、重点突出; (2) 画面清新、主体突出; (3) 教态自然、注意沟通。

2.3.3微课中的教案

微课是以学习者对照PPT和教学视频自主学习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 受限于微课的表现形式, 微课中的内容不可能非常全面和细致, 那么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或者想更进一步了解课程内容时该如何解决呢?教案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将微课配套的教案一并上传, 因为教案自身不会受到篇幅和时间的限制, 所以在教案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点做最详尽的解读和阐述, 可以把教案看作是教学的辅助资源, 这一点在微课设计中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3 微课的制作

任何一个微课应该具备时间简短、内容集中、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特点, 因此如何在制作出一个能在5~10 min内实现某个知识点讲解或某个实践技能的演示的微课非常关键。

3.1 微课制作流程

微课的制作流程见图1。

3.2 常用的制作工具

微课制作一般常用以下一些工具来完成。

(1) 使用PPT自带功能进行录制, 用PPT自带录制的优点在于:画面非常清晰, 可以充分运用好演示时的荧光笔, 可以添加截图, 可以制作简单动画演示效果。

(2) 屏幕录制工具, 一般常用Camtasia Studio这款软件, 有点是录制后自动生成视频格式, 带有强大的后期剪辑功能。

(3) 借助i Pad, 利用i Pad内的软件Show Me或Explain Ev-erything就可以进行微课录制, 同时i Pad还支持手写等便捷操作, 因此使用十分方便。

(4) 借助手机, 手机最大的优势就是非常普及, 另外手机的摄录像功能也非常强大, 同时还具有便于携带的优点。

上面介绍的几个常用工具都非常实用, 在微课制作中可以按需来选择。

4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 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 但是微课终究是一种教学表现的手段, 微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要看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能否达到一定的水准, 能否充分满足学习者最真实的需求, 所以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对于微课的普及和效果的呈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avid 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OL].[2013-04-28].The Chronicleof Higher Education, 2009, 55 (26) :13.http://chronicle.com.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3]张一川, 钱杨义.国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6) :26-33.

[4]程岚, 肖贵桥, 王英, 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79-81.

[5]王继良.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5 (4) :80-82.

[6]周贤波.基于学习者角度的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4) :81-84.

上一篇:《背影》的读后感高中作文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个人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