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

2024-05-01

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

台州学院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

根据《台州学院实施学分制的原则意见》与《台州学院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等文件精神,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课外学分是学校对学生在第一课堂外实施的一系列创新和技能活动中取得的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作为毕业的必修学分(本科6学分,专科4学分)计入学生毕业总学分和成绩档案。

第二条 课外学分的组成及计分标准。

(一)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1、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周晓薇)

国家级:一等奖计6学分,二等奖计5学分,三等奖计4学分,优胜奖、鼓励奖、参赛奖等计2学分。

省部级:一等奖计4学分,二等奖计3学分,三等奖计2学分,优胜奖、鼓励奖、参赛奖等计1学分。

校级:一等奖计2学分,二、三等奖计1学分。院级、社团:三等奖以上计0.5学分。

2、发明专利和公开发表论文(高婷)

①被SCI、SSCI、EI检索计5学分,国内一级学术期刊计4学分,国内二级学术期刊计3学分,国内三级学术期刊计2学分,国内四级学术期刊计1学分;增刊降一级计分,国内四级增刊不计分。

②取得发明专利计5学分,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计3学分,取得外观设计专利计2学分。

③承担纵向课题并完成:国家级计5学分,省级计4学分,市级计3学分,校级计2学分,院级计1学分。

④第二作者以50%计,其他合作者不计分。

3、专题讲座(高婷)

专题讲座由各学院确定开设计划,并组织实施。学生在校期间听取专题讲座每次计0.1学分,5次以上给予相应学分,不足5次不计学分。

(二)文体竞赛活动

文体竞赛活动包括文化艺术、体育两大类竞赛活动,分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按照活动等级和获得奖项给予学分。

国家级:一等奖计6学分,二等奖计5学分,三等奖计4学分,优胜奖、鼓励奖、参赛奖等计2学分。

省部级:一等奖计4学分,二等奖计3学分,三等奖计2学分,优胜奖、鼓励奖、参赛奖等计1学分。

校级:一等奖计2学分,二、三等奖计1学分。院级、社团:三等奖以上计0.5学分。

(三)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

1、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跟随导师做实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有详细材料,实践单位证明,实践报告,并有校内相关组织推荐证明。

①参与学校、二级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两周以上),计1学分,获校级表彰计2学分,获省级表彰计3学分;学生个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每周计0.5学分,每一假期最高计1学分。

②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满40个小时以上的,计1学分。③理工科学生假期或课余时间跟随导师做实验,每学期(在实验室工作4周以上)计1学分。(周晓薇)

④参与每个开放性实验项目计0.5学分,每生每个学期最高计1学分。(周晓薇)

2、社会工作是指学生担任校内外各级组织的活动。

①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员)等荣誉称号的,国家级计3学分,省级计2学分,市级计1学分,校级计0.5学分。

②被评为市级以上(含市级)学生优秀社团,核心成员(不多于5名)计1学分;被评为校级 “星级”社团,核心成员(不多于5名)计0.5学分。

③参与校内教学管理服务,根据教务处公布的考评结果,任期内工作合格的学生教学信息员计1学分。

(四)获得各类技能等级证书的一系列技能性活动

①参加各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获得相应证书者,按二级(技师)、三级(高级工)和四级(中级工)三档分别给予3、2、1学分。(周晓薇)

②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通过者,按高、中、初三级分别给予3、2、1学分。(张意丽)

③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核合格者给予1学分(音体美本科、专科标准为四级)。(张意丽)

④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及以上给予1学分。(张意丽)⑤其他各类执业资格证书(如驾照等)给予1学分。

对于获奖集体项目成员,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学生表现酌情予以不同学分,但最高学分不得超过上述规定的相应奖项学分。全国高等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语言文字大赛等群众性个人参赛的竞赛项目以及市级竞赛课外学分加分标准参照校级竞赛加分标准。如果同一学生同一项目获多项奖项,不得累计加分,只取最高分。各类无设置奖别的竞赛,第1名按一等奖计,第2、3名按二等奖计,4-8名可根据实际情况按三等奖计。

第三条 课外学分评定时间为每年9月份,各学院于每年9月初负责学生课外学分的认定工作,并将认定材料汇总后于9月中旬报教务处。毕业班评定时间为每年4月份。

第四条 课外学分评定程序

学生欲取得课外学分,须经本人申请,认真填写《台州学院课外学分申请表》(社会实践课外学分不需填,由二级学院审定即可),还需提供相关资料(获奖证书、文件或杂志原件复印件等),并由专业(指导)教师鉴定,二级学院查实后,交相关部门审核,最后由教务处批准认定。经批准后分别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学分成绩一律记为“合格”。

第五条 二级学院应成立学生课外学分审定领导小组,负责课外活动和学分的审定工作,各审定单位应把每次学分的审定情况在相关工作网站公布,以便监督。

第六条 凡经查实弄虚作假者,取消该项目所得学分,对有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者,按作弊处理。

第七条 未列入本细则的课外活动内容及其学分认定,须向教务处申报,经审核认定后方可计课外学分。

本办法自2010级学生开始试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表1:台州学院学生课外学分认定项目要求及学分评定标准; 附表2:台州学院学生课外学分申请表。

篇2: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

(丽学院办[2006]131号 2006年11月15日颁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途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倡导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根据《丽水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课外学分”是指普通全日制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训练,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取得学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课外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形式的优秀成果后,经学校审定批准给予确定的学分。

第三条 学校对学生获得的课外学分在学生学籍档案中给予记载。学生单个项目获得的课外学分超过6分的部分(不含6分),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用于冲抵培养计划中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但冲抵部分一般不超过选修课程学分的50%。

第四条 在同等条件下,课外学分的多少作为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的重要依据。(教务科老师工作6年,没处理过此两项)

第二章 课外学分的主要认定范围

第五条 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取得的成果。校级以上学科竞赛是指由国家或省(部)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术团体主办的竞赛。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等。

第六条 参加综合类学术或科技竞赛取得的成果。综合类学术科技竞赛是指上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联合举办的,涵盖经、管、文、理、工、医、教育、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科技制作、社会科学研究及社会调查等多项比赛内容的,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全省性和全国性赛事。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

第七条 在省(部)级及以上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上,以我校名义、以第一作者(或独立)身份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出版的著作。

第八条 以主要研究人员身份参加的、成果署名前4位,且已结题的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和我校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第九条 获得发明创造、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国家专利证书的专利。

第十条 代表我校参加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省级及以上的文娱比赛、艺术设计作品评选、大学生运动会、城市运动会、全运会,针对大学生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竞赛,社会实践报告评选的获奖者。

第十一条 学生参加行业操作技能培训获得的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程序员等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上岗资格(水平)证书,专业技能证书,以及获得汽车驾驶证等。

第十二条 学校认为可以列入课外学分认定范围的其他情况。如:获得考研复试、入学资格;获得国家公务员录用资格、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等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和就业的有关成绩、证书等。

第三章 课外学分的计算方法

第十三条 参加国际性大学生科技活动(含设计、发明创造等)的获奖者或研究成果(发明创造成果)得到实际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学校审批,可获30学分及以下的课外学分。参加国际性大学生科技活动但未获奖的,可获5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十四条 在学科竞赛、综合类学术科技竞赛、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可分别获得24、15、12学分的课外学分;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可分别获得12、10、8学分的课外学分;获校级(由学校或学校职能部门主办、发证,下同)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可分别获得6、4、2学分的课外学分。竞赛组委会若设置特等奖,则按一等奖课外学分奖励标准的150%计。参加厅局级及以上竞赛未获奖者可获2学分的课外学分。二级学院主办并由学校职能部门备案的技能竞赛等活动,获一等奖者,可获2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十五条 凡以我校名义、以独立作者身份在国内一级学术刊物(以科技处文件为准)发表论文的学生,可获24学分的课外学分;凡以我校名义、以独立作者身份在核心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上收录或认定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学生,可获15学分的课外学分;凡以我校名义、以独立作者身份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一般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学生可获8学分的课外学分;凡以我校名义、以独立作者身份在内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可获4学分的课外学分。增刊降一级计分。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总结报告,可获10学分的课外学分;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总结报告,可获6学分的课外学分。专业学生的书画作品、文学作品等在一级、核心、一般、内部刊物或中央、省、市、校报纸上公开发表的,可分别获得18、10、4、1学分的课外学分,非专业学生的书画作品、文学作品等发表可在相应分值的基础上加1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十六条 学生参加教师主编(著)的学术专著、学术编著类、专业译著类、工具书的编著,以全书正式出版、版权页署名(或“前言”内说明)为准,按执笔编(著)3万字以上、2万字以上、6千字以上三个等次,可分别获得9、7、5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十七条 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在项目结题时,学生须持项目结题证书、科研处的证明材料到所在二级学院(直属系)提出书面申请。国家级成果可获25学分的课外学分;省(部)级成果可获18学分的课外学分;厅局级成果可获12学分;校级成果可获6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十八条 持有国家专利局创造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的学生,可分别获得24、15、8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十九条 非外语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参加全国大学外语四级、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及以上者(下同),外语专业本科学生获专业外语四级、八级证书者,可分别获得4、6学分的课外学分,外语专业专科学生获专业外语四级、八级证书者,可分别获得5、7学分的课外学分;专科学生获省大学英语三级证书(高职学生获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证书)的,全国大学外语四级、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及以上者,可分别获4、6、8学分的课外学分。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三级证书者,可分别获得3、4、5学分的课外学分,专科生可分别获得4、5、6学分的课外学分;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获省大学生计算机一级、二级、三级证书的,可分别获得1、2、3学分的课外学分,专科生可分别获得2、3、4学分的课外学分。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三级证书者,可分别获得2、3、4学分的课外学分,专科生可分别获得3、4、5学分的课外学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获省大学生计算机二级、三级证书的,可分别获得1、2学分的课外学分,专科生获省大学生计算机一、二、三级证书者,可分别获得1、2、3学分的课外学分。第二十条 参加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初级、中级、高级国家资格证书的,可分别获得3、5、8学分的课外学分;如证书无等级的,可获4学分的课外学分。师范类专业学生普通话测试达到合格等级者(中文类专业二甲、其他专业二乙),可获2学分的课外学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考核合格者可获2学分的课外学分,非师范类专业学生普通话测试二乙等级合格者,可获3学分的课外学分;达到合格要求后,每提高一个等级,可加1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二十一条 代表我校参加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省级及以上的文艺比赛、艺术设计作品评选,针对大学生的各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竞赛、社会实践报告评选的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可分别获得12、10、6学分的课外学分;省(部)级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可分别获得8、6、4学分的课外学分;市级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可分别获得5、3、2学分的课外学分。大学生运动会、城市运动会、全运会、民运会等国家级体育比赛项目前8名的可分别获得12、10、8、7、6、5、4、3学分的课外学分;省级的前6名可分别获得8、6、5、4、3、2学分的课外学分。校级比赛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可分别获得3、2、1学分的课外学分,其中校运会1-2名的获3学分的课外学分,3-4名的获2学分的课外学分,5-6名的获1学分的课外学分。校园普通话十佳、校园歌星等可获2学分的课外学分。参加省级及以上比赛项目训练并参加比赛但未获奖者,可获2学分的课外学分。艺术类学生非比赛性的上级任务性文艺演出、作品展出,可获1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二十二条 获得考研复试资格,可获4学分的课外学分,获得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可再加2学分的课外学分;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并具有面试资格的,可获5学分的课外学分,获得国家公务员录用资格,可再加3学分的课外学分;参加国家自学考试并有8门及以上课程合格的,可获6学分的课外学分,符合毕业条件者可再加4学分的课外学分;参加专升本函授课程学习,所有课程合格者,可获4学分的课外学分;获学校辅修或双专业证书,可获 8学分的课外学分,完成辅修或双专业总学分的60%以上者,可获5学分的课外学分;修学外专业课程成绩合格者,每门可获1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二十三条 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SHP(人文社会科学会议录索引)、《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的学术论文可在首发对应标准的基础上加10学分的课外学分,被摘录的学术论文可加8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二十四条 完成 “开放项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验任务的,可获1学分的课外学分。制作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作品的,可获2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二十五条 担任学生干部或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经综合考评合格者(要有证书),每年可获1学分的课外学分,获学校、市、省、国家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员)等荣誉称号的,可分别再加1、3、6、8学分的课外学分。同时担任几个职务的不重复计算。获学校、市、省、国家三好学生等综合性称号的,可分别获3、5、8、10个学分的课外学分,获学校、市、省、国家学习积极分子等单项奖励的,可分别获2、4、6、8学分的课外学分。社团(如五彩民族、青志等)发的奖项不得上报

第二十六条 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1周以上,提交科技论文或调查报告,经指导老师审定,质量较好的,可获1学分的课外学分(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有详细材料,实践单位证明,实践报告,并有校内相关组织推荐证明)。获学校、市、省、国家表彰的可分别加1、3、6、8学分的课外学分。

第二十七条 无人数要求的集体成果,如科研成果、课题等,可根据参与人员的分工及排名序列分别予以认定。一般情况下,2人按7:3分解,3人按6:3:1分解,4人按5.5:2.5:1.5:0.5分解,5名及以后不计课外学分。特殊成果经有关部门或指导教师提议,学校审议,可以作特殊处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并获得成果,申请课外学分按上述排名处理。有人数要求的集体项目,如学科竞赛、运动会比赛等,按参加人数每人给相应等级的分值,不排序分解。

第二十八条 学生参加多项学科竞赛或正式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有多项专利发明,所得课外学分可以累计;同一竞赛成绩、同一成果获多项奖励的,按可得的最高学分计算,不累计记分;同一性质的证书,如同一学生取得英语四级证书后,又取得六级证书的,按高分计算,不累计记分。

第二十九条 学科竞赛获奖等级以证书(文件)原件为准,学术论文发表以收到正式刊物原件为准,专利发明以专利发明证书原件为准。已经记载课外学分后又获奖的项目,学校可重新计算和替换已记入学生学籍档案的学分。

第四章 课外学分的申报、核准程序

第三十条 学校每学年第2学期的第7周受理学生课外学分的申报工作。凡符合获得课外学分条件者,由本人到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处领取或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并填写《丽水学院学生课外学分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

第三十一条 第8周,学生将《丽水学院学生课外学分认定申请表》、有关证书(文件)原件和相关证明材料交所在二级学院(文件原件和相关证明材料由二级学院保存)。所在二级学院对其审查并签署意见后,在本二级学院公示1周后,报教务处。

第三十二条 第12周,学生的课外学分申请经教务处审定批准后予以公布,教务处将获得课外学分的学生名单和申请表1份返回二级学院,由学生所在二级学院将处理结果载入学生学籍档案;1份留教务处备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未涉及的,学生在课外完成并能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成果,经教务处认定,可获得相应的课外学分。

第三十四条 高职学生按专科学生要求执行(有特殊注明的除外)。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6级学生开始实施,学校直属系参照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篇3: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

一、依托社团, 搭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以学生社团为基地, 在学生中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具有天然的优势。学生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靠依托。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组织形式, 具有目标明确、人数多、联系广、凝聚力强等特点, 同时还具有较完整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性。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和专业应对方向, 提高社团的认可度, 在做好学生工作中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实施学分制以来, 以社团为依托组建科技创新协会更为科学合理。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经过多年探索, 组建了电力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学院一直注重以科研促教学, 强调学生课内外科技活动的互动机制, 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突出表现为:大量在校生获得高水平科技奖项;即将毕业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已毕业学生在各单位表现出色。学院确立的学生培养总体目标是为云南电力领域及其他领域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技能训练有素、实践创新能力强、工作适应性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在此目标下, 学院一直注重发展学生课内外科技活动, 努力把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经过多年实践, 电力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生课内外互动的科技活动创新机制。

二、创新思路, 积极采取措施确保科技活动长足发展

目前, 国家、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支持, 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在这项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广大师生对科技活动的认识不全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科技活动是少数聪明学生的专利, 是高、精、尖研究, 因此对科技活动望而怯步。 (2) 原有大学生评价体系过分看重考试成绩, 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课外科技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于制订, 评价体系也不易操作。 (3) 指导力度不够。在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时, 一些大学生的想法过于理想化, 有的虽然有兴趣但没有成熟的想法, 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但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对参与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热情不高, 制约了课外科技活动更好的开展下去。 (4) 资源配备不足, 使课外科技活动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奢望。针对上述情况, 我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了我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

1. 拓宽宣传渠道, 扩大学生参与面。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潜在力量。我院领导极其重视此项活动的开展, 成立了由主管院领导牵头, 学生办和教务办等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同时, 大力加强宣传力度来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结合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每年一届的“电力杯”电子设计竞赛;结合暑期社会实践, 进行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这些有力措施激发了广大师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给更多的同学提供了锻炼成长的机会。

2. 构建健全体制, 确保活动开展。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不能仅凭热情, 必须有相应可行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专门的组织机构。首先, 大学生课外科技协会按社团运作模式, 由学院团委管理, 并配套了一系列制度, 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出台了《电力工程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学分认定办法》、《电力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 形成了包括课外科技活动奖励条例、“创新学分”实施办法、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学生科技协会管理等整套制度, 从制度上推动学生投入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参加到主动要求的转变。其次, 完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资金筹措办法。一是学院划拨专项经费支持, 并将其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主渠道。二是充分利用校外校友资源, 寻求经费补充。三是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通过竞赛筹措经费。再者, 保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场地设备条件, 基本的实验器材和场地必不可少。协会创建初期, 学院就配备了一间固定用房供协会活动, 同时, 充分挖掘现有资源, 提高学院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的使用效率, 保障学生可使用学院现有的实验资源。

3. 加强学生指导, 营造学术氛围。

首先, 发动学院博士、副高以上教师搜索信息, 提供适合学生的课题, 如经费少前景好且正在攻关的课题、教师课题的子课题等。其次, 选拔和培养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发挥导师互动机制, 选拔部分优秀学生提前进入学科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平台, 实现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此外, 充分做好课外科技活动的后勤工作, 如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实验技能欠佳的同学组织培训、监管实验进度等。

4. 完善评价机制, 实现有效激励。

首先, 在学院“推优、评奖”等学生评价机制中体现对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视, 让在比赛和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得到肯定。其次, 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列入考核体系, 在评价各年级学生工作和系室科研教学时, 将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的普及程度及实际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再者, 对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优先推荐工作。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 培养了敏锐的观察能力、严谨的科学作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坚强的心理素质, 为他们尽快适应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用人单位也较青睐这方面的毕业生。近年来, 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和招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 这对学院科研、教学等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积极参加竞赛立项, 以比赛促建设。

科技竞赛是展示一个团体科技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作为学生科技组织, 应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借参赛机会, 队员可接触大批科技爱好者, 了解其他院校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 从中获取有利经验。学院充分发挥竞赛的激励作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地方有影响力的课外科技竞赛, 使学生在竞赛中增长才干、孕育创新。自协会成立以来, 每年都积极组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在2009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 获国家一等奖3个;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 获国家二等奖1个;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中, 获国家三等奖2个;学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7项。

三、长远谋划, 构建大学生科技活动长效机制的建议

1. 加大扶持力度, 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很多研究型大学都非常重视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 有的建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专项基金, 有的出台了大学生创新计划等资助办法, 还有的学校把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跟校园文化相结合, 跟学术科研和学科建设相结合。相比之下, 我校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做得还不到位, 有待改善。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软、硬件环境, 是保证学生活动任务高质量完成的有效平台。课外科技活动特别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 因此, 学校应出台实验仪器共享的可操作性政策和措施, 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方便。

2. 完善配套机制, 推进科技创新。

要结合学分制的全面实施, 配套出台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创新机制,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激励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参加科研、学科竞赛、证书认证和论文等实践活动。例如:以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或对那些效果好的、符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而独立设置的课外科技活动, 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和在较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同学, 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对以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作为选修课或社会实践课列入教学计划。要大力推进本科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进人“产、学、研”培养模式。要制订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要在学校推优、职称评定和聘岗等方面对指导教师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保证指导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3. 强化社团建设, 形成良好体系。

课外科技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 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校园科技氛围和创新氛围, 离不开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更离不开科技社团的建设。因此, 学校要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 成立以团委或学生处牵头的, 教务处、后勤、实管处协调工作的学生课外科技领导机构, 对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统一管理和领导。鼓励和支持成立以兴趣为基础的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科技协会。这些学生课外组织是基于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和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化组合, 社团成员可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指导教师。学校领导机构要在资源上给予支持, 同时也要对这些科技社团提出具体要求, 要实行目标化管理, 鼓励学生出成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作用, 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群众性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营造以科技创新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 发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育人功能, 并努力探索一条更适合学分制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新路子, 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生, 李冬梅, 王晓霞, 等.理工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s1) :5-7.

[2]郭韶升, 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与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4) :60-62.

[3]陈澜, 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137-140.

[4]郭天平.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2000, (4) :25-27.

[5]朱维斌, 陆艺, 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科学时代, 2006, (11) :168-169.

篇4:探析如何加强学生学分管理

一、学生学分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成都理工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学府,在进行学生学分管理时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

(一)学分两极化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对于大学中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为更早获取更多的学分,往往在初期就选择了多门学科。而其他学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因素,对学科的选择则并不多。这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现象,有的学生能够修完所有学分提前毕业,但是还有的学生学分一直都未修满。这就在学生管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修满学分的学生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又不允许,此举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科两极化

学校在开设多样的学科的同时,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在不同学院以及不同专业之间进行了综合协调,使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进行学习。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于某些专业十分热衷,导致某个专业的学生报名爆满,而另一种情况是学科有人数限制,使得很多学生未能及时报名。

(三)教学资源不平衡

由于学校专业的差别,学生在进入所学专业后,对专业的师资力量并不太满意,使得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修习学分来获得其他专业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学生学分制必须要求学生修完自己的专业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更需要学生进行修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大学的专业毕竟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很多学生的兴趣要求。但是,学校并未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众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只为了单纯的取得学分,未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生学分管理的对策

(一)针对教学计划进行优化改革

学生学分制的优势已经充分证明,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学分制是最适合的教学计划。但是,学校仍然要进行相关计划的修改。特别是对于管理比较松散的大学,更加要注意教学计划的改革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对于教学计划要在开学之初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实践中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僵化。对于专业中的个别学习强度较大的模块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充分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所修学分。学习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进行中,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教学“按部就班”,同时又不失灵活性。

(二)加强学生选课的培训指导

学生只是针对本身所选专业进行学习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增强综合素质,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选择。学生在选课之前,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加入这一模块。学校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使学生认识到选课的重要性,使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科。避免学生进行盲目选课,也减少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在网络选课进行之前可以“试选课”,这样学校就充分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在进行试选课之后,再对有关学科进行调整。同时,加强对网络选课的管理,严禁学生代替他人进行选课,以确保选课的质量。

(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校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学分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保证。教师的教学理念越先进,学分制就更加灵活,教学质量就能够有提升的空间。优秀的教师不只是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学生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教师对于学分制的灵活运用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也是学校走上多元化办学的重要基础。

篇5: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

1、上网查看已获得的课外实践活动学分。登陆“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合教务平台”中的“课外实践”,进入“天津工业大学课外实践活动管理平台”(http://172.23.1.79:8080/shsj/first.jsp);注册后登录,点击“综合查询”即可查看学分。

2、查看可获得课外实践活动学分的项目。该项目已作部分修改,现已上传至学院网页。不需要个人申报的项目无需提交申请。

3、填写并提交《天津工业大学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分评定申请表》。登陆学院网页下载该《申请表》,并根据课外实践活动学分项目进行填写,并在12月9日中午12:00之前把需个人申请的申请表交至相关的受理部门。由学生办受理的申请表交至本年级辅导员老师处。

4、课外实践学分成绩记载:

(1)当达到4学分时,会录入到学校的综合教务系统中,体现在学生的成绩单上。课程名称“课外实践活动1”,学分为4,成绩以“通过”记。

(2)当学分超出4学分小于10学分的部分在该生毕业前统一录入到综合教务系统中。课程名称“课外实践活动2”,学分以实际获得的学分计,成绩以“合格”记。

(3)超过10学分的不再录入综合教务,不再记入成绩单上。

(4)当不足4学分时,只能在“天津工业大学课外实践活动管理平台”上查看学分,综合教务系统中不显示。

电子信息学院学生办

篇6:课外学分

http://sutuo.wzu.edu.cn/ 课外教育学分必须修满10个学分才能毕业 必修

读书报告

社会实践

军事训练

共6分

选修

4分

修满10个学分后可以抵充选修课(<=6)和专业选修课(与专业有关的课外学分<=8)

在学分登陆处登陆

用户名为学号,起始密码为学号

登陆后首先去个人档案修改密码

已获得学分申请资格但证书未发的同学请注意

请如实填写《课外教育学分备案表》,然后按规定程序交到学院素拓部 学分申请步骤:

在已申请一览中确认是否申请

文体比赛 校级 省级 全国 三等奖以上 颁发证书

学科竞赛 校级 省级 全国 三等奖以上 颁发证书

科学研究

创业实践

社团活动=== 志愿服务

考级考证 所有证书必须是在校期间取得的

注:

1.以集体形式参加的(如学分为2)方法一:第一作者学分*0.7 1.5

第二作者 *0.2

0.4 第三作者 0.1

0.1

方法二:同等合作 每人得学分的一半

2.今年申请的学分项目时间必须在2009年11月到2010年5月之间,过期作废,不予申请。

篇7:课外学分认定

工学院课外学分认定实施细则(试行)

为进一步完善工学院课外学分认定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经院课外学分认定委员会讨论,现对《工学院学生课外学分实施细则(试行)》(工学院政[2005]07号)进行修订。

一、学分评定标准

1、参加校级及以上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挑战杯、CAI课件制作、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结构设计、机械设计、程序设计等竞赛。其中国家级记3学分,省市级记1—2学分,校级记1学分;获国家级奖记4—6学分,获省市级奖记2—4学分,获校级记1—3学分。

2、在一级期刊或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记8学分或按作者排名分别记4、2、1和0.5学分;在核心期刊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记5学分或按作者排名分别记3、1.5和0.5学分;在一般公开发行期刊或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每篇记3学分或按作者排名分别记2、1和0.5学分;在校或院内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记1.5学分或按作者排名分别记1和0.5学分;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总结报告,记2学分;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总结报告,记1学分。

3、通过市级及以上的鉴定成果,每项记8学分或按1—5排名,分别记6、3、2、1和0.5学分;发明专利每项记8学分,其他专利每项记4学分。

4、取得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并按计划完成,记6学分;取得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并按计划完成,记2学分,一般科研项目,记1学分;取得院系级科研项目并按计划完成,记0.5学分。发表学术论文等成果另按本细则记分。

5、通过全国或浙江省计算机三级考试(非计算机专业),记4学分;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考试(非英语专业学生),记4学分。

6、完成 “开放项目”实验任务,记1—2个学分。其中综合设计型4-8个学时,完成后得0.5—1学分;科研创新型16—32学时,完成后得1—2个学分,累计不超过4学分。制作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作品另记2学分。

7、在课外、短学期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社会实践,提交科技论文或调查报告,经指导教师审核,院(系)认定,记1学分,累计不超过4学分;获得校级优秀,另记1个学分,获得省级优秀,另记2个学分,获得国家级优秀,记6个学分。

8、参加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如驾驶员、教师资格、普通话、施工员、安全员、材料员、质量员等)并取得相应的国家资格证书,记1—3学分;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省市大学生运动会等比赛项目,国家级记 4 学分,省级记2学分,市级记 1 学分;获国家级奖另记 6 学分,获省级奖另记 3学分,获市级奖另记 2 学分。

9、获辅修或双专业证书,记 6学分;完成辅修或双专业总学分的30%以上者,记1—3学分。

10、参加本院举办或组织的各类学术报告会或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记0.3 学分,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总结报告,另记0.5学分;参加院外学术报告会并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总结,记0.8 学分。累计不超过4学分。

11、参加由院系组织面向全校并经教务处审核备案的各类竞赛活动,记0.5—2学分。

12、被聘任为院系教学信息员或助理班主任,经考核合格,每学期记0.5学分。累计不超过4学分。

二、具体操作办法

1、认定机构:

院课外学分认定委员会由以下成员组成: 主任:刘 琦

成员:张新华、魏佩敏、陈建军、娄建国、杨丽君、楼利琴、蒋冠雄、陶钦科、徐晓娟、袁夏炜

2、认定程序:

(1)由教务科负责通知学生课外学分认定事宜,学生本人将认定内容填写到《绍兴文理学院学生成果登记手册》上,以班级为单位,统一上交到院学生科;

(2)由学生科负责按学生科---教务科---实验中心---科研产业科的顺序开展初审工作,对于部分不能按认定标准确认的项目提交院课外学分认定委员会讨论,具体审核项目如下:院学生科负责初审学分认定标准中的第1、7、8、9、10、11项内容;院教务科负责初审学分认定标准中的第5、12项内容;院实验中心负责初审学分认定标准中的第6项内容;院科研产业科负责初审学分认定标准中的第2、3、4项内容。

(3)经院课外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认定后的课外学分应及时输入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科负责向学生反馈各班的课外学分情况。

三、其他几点说明

1、按照学校《课外学分认定办法》(绍学院[2002]71号)文件精神,学生取得课外学分后可以抵冲相应公共选修课学分(原则上不超过4学分)。

2、同一成果,不予累计,学分按最高分计。入学教育、教育性活动、公益劳动、毕业教育等必须参加的活动,不计学分。

3、以上条款若有与学校文件不一致的,以学校规定为准。

4、本细则未涉及到、学生在课外完成、并能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成果,经院课外学分认定委员会讨论,可认定相应的课外学分。

本办法解释权在院课外学分认定委员会。

绍兴文理学院工学院

篇8: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职业院校,多元学分制,构建研究

随着《2010-2020国家教育长期发展纲要》的提出和施行, 四川省教育部门对职业院校的重视度不断提升, 当前职业院校要想提升自身学校实力, 体育工作的优质度、学生体育素质水平的高低也是当前评价职业院校综合实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职业院校开展“多元学分制”的构建, 有助于将体育锻炼融入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学分制考核可以促进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锻炼时间, 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能动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同时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课外生活的合理化、科学化, 将体育锻炼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 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和专业操作能力水平的综合提升。

1职业院校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1.1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度分析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度反映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其中影响课外体育锻炼态度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性别因素。研究和实践调查表明, 男学生较女学生更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且积极度较高。第二方面,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度与职业院校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关系, 选择活动性较强的专业的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积极度较高, 例如:电力相关的专业等;选择需要耐心度较高, 并需要长时间钻研并实际操作的专业学生, 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较消极, 例如:护理专业、医疗器械研究专业、康复治疗专业等, 与这些专业类似的相关专业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他们更多的是在教室、 研究室、操作室内进行活动、学习、操作、研究, 将课外体育锻炼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剔除。

第三方面, 受职业院校学生主体动机力的影响, 课外锻炼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往往在课外体育锻炼中表现的积极度较高, 能动性较强, 例如:职业院校学生为了减肥可以每天定时、定量地坚持课外体育锻炼;某些学生为了顺利毕业需要体育达标, 会通过课外体育锻炼不断练习自己的体育技能, 提升自身体育运动素质。这三方面的影响因素都可以从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的积极度中得到体现。

1.2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和锻炼类型

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类型方面, 男学生主要进行球类的课外体育锻炼, 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还有部分学生喜欢游泳, 采取的方式主要以竞技的方式进行, 例如:组织篮球赛、抢板赛等;女学生主要进行动静交替的课外体育锻炼, 例如:健美体操、瑜伽练习、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慢跑等运动量相对较低水平的运动, 参与课外锻炼的方式主要以同伴协作、趣味锻炼等形式进行。

2 “课外体育锻炼学分”设置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根据职业院校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 职业院校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学生”设置是非常必要的。首先,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学分制化有助于调动课外体育锻炼积极度不高的学生, 受学分的牵制促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课外体育锻炼中, 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注意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其次, 有助于促使职业院校教师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 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例如:职业院校设置“课外体育锻炼” 学分制可以使教师将操作课业在课堂中完成, 省去课堂教学和专业操作的不必要环节, 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相关专业的实操和教学, 在课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使学生进行自主活动, 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为学生提升身体素质, 为职业院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最后, 由于体育教育是当前职业院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特别是随着习总书记提出促进我国学生体育发展, 提升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 大力发展足球运动等相关议题的提出, 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体育工作的发展。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职业院校设置 “课外体育锻炼学分制”是必要且可行的。不仅有助于促进学校自身综合评估标准的提升, 还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软实力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学院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3 “课外锻炼多元项目库”构建

职业院校提出构建“课外锻炼多元项目库”, 需要设计者和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等进行多方沟通。既要考虑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需要, 又要考虑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课外锻炼多元项目库”的构建。例如:新时期我国开始更加重视足球运动的发展, 设计者就可以将与足球有关的运动项目, 运动技能运用到项目库的构建中, 可以设置运球锻炼、助跑锻炼、摆腿锻炼、传球锻炼、射门锻炼等, 充实足球项目的课外锻炼环节, 使学生在课外锻炼中促进自身体育技能水平的提升。

另外, 职业院校构建“课外锻炼多元项目库”可以将中国传统运动设置其中, 例如:射箭、太极拳、武术等, 促进学生课外锻炼项目的多元化、选择的多样化, 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需求,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课外锻炼中,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总之,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提出, 重视职业院校发展, 促进职业院校技能化、专业化、学生素质提升化成为教育重点。而学生的体质素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职业院校要想促进学生体质素质水平的提升,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好课余时间, 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当前职业院校提出构建“课外锻炼多元学分制”的构想, 有助于督促学生及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监督教师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 促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等多方面得到提升, 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风晴.河北省国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现状的对比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2]邢晓虎.对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邢峰, 许海燕.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上一篇:滑动轴承技术标准下一篇:电商平台整年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