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上的一些问题

2024-05-07

学生工作上的一些问题(通用8篇)

篇1:学生工作上的一些问题

在学生工作上所体现的一些问题

一、希望的承载者——“90后”

往往在工作中我们总是在想“现在的这些学生们都在想什么?每天不学习,也不爱参加活动,他们到底想干些什么呢?”。现在“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新生势力,尽管社会上对于这类群体的议论有褒有贬,但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对他们的思想及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据我在网上搜集到的信息与数据表明:25.6%的“90后”大学生不知如何分配课余时间,35.6%的同学担心学习与考试的问题,20%的同学表示课程不实用,16.7%的同学表示大学生活空虚无聊。这些问题同样体现在我们的同学身上。

“90后”的思想及行为特点主要体现为:

1、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有创新意识,但鉴别能力差,思想容易波动。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不应制造虚假信息,影响乃至误导学生,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我们的学生普遍对各种活动不感兴趣,不知如何分配课余时间。辅导员应善于引导学生展现各自的能力,开拓创新意识。

2、渴望认同与成功,但不愿付出。追求独立人格,自我意识强,但集体意识淡薄,团队精神不强。“为什么让我去做?怎么不是他做这件事?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呀!”做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情的时候互相推托,有好处的事情干着也没有什么热情,只要不是跟切身利益有关的,什么事情都无所谓。班长及各位班委作为班级体的领导者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锋陷阵,增强班级凝聚力。

3、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由此引发上面所提到的35.6%的同学担心学习与考试问题和25.6%课余时间不知如何分配的问题。班委的作用任然不可忽视,如果连班长都带头逃课,可想而知会有几个学生能坐的住板凳。每天上课签到不仅仅是个形式,至于到底是否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只有广大学生知道了。我觉得各个班级应经常召开主题班会,邀请老师对同学们进行教育,大学生应该都有梦想有目标,要知道每天上课学习的目的,认清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专业等等。虽然大学生不像高中生那样每天需要老师在背后督促,但是他们仍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与指导。

二、学生的领袖——学生干部

学生会与学生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相信在学生会工作的同学都会说学生会是为学

生服务的组织。可是广大学生所反映的是“这样也能当上学生干部?”,“在学生会工作就能捞到很多东西!”,“什么都内定的,比赛和选举有什么用啊?”等等。我觉的学生干部是学生的领袖,无论从为人到做事都应光明磊落,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应是学生的榜样。我们的学生干部从事工作应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没人参加活动就叫来几个学生会的人来捧场,这样就草草的办完了一个活动了。活动是为了谁举办的?是广大学生,不是学生会内部人员。

我们院的创新学分制度是学生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我们设立创新学分的目的是鼓励

同学在创新发明、科研、学术及实践上有所成就。可是按照这个标准达到6学分确实有点困难,因此降低了加创新学分的标准,用一部分创新学分来鼓励同学分参加活动是很非常合理的。但是同学们依然“不领情”,因为有的同学确实很积极参加了例如院级及校级宿舍文化大赛,迎新晚会等,没有加上什么分数,认为自己就白忙了,仅仅是支持了学生会的工作,导致这部分同学对活动失去兴趣并影响了其他同学。他们并不相信如果达不到6个创新学分,四年之后学校会真的不让大家毕业。我个人认为有必要把部分活动上的创新学分分值降低,把能够加创新学分的活动范围扩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同学响应学院号召,积极参加各种课余活动。

学生干部应参与督促学生早读。作为党支部的一份子,这学期我负责每天拿着签到

表,去指定的教室等同学们来我这里签到,签到的时间是从早上7:10——7:30,可是没几天就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不管是大一的还是大二的同学签到的时间集中在7:20——7:30,撇去个别代替签到现象不谈,大多数同学不是真的签到之后就坐在教室早读,而是都赶去吃饭。我们的早读签到制度成了督促大家吃早饭的制度,从考虑同学们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咱们的早读还起到了一点儿作用。我认为咱们的签到时间完全有理由缩短在10分钟之内,早读时间可以适当的提前,建议签到时间为6:50——7:00,7:30停止早读。为保证同学早读质量,咱们的学生干部应牺牲个人早读的时间,在早读的教室进行抽查点名。对于抽查到的未到或早退的同学进行累计学时(和院里查课类似),达到一定学时(3学时)给予类似通报批评的处分。

是否有必要成立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干部不仅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更

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据我了解,生活部每个月都会到宿舍检查卫生,这是学生会唯一的能直接到宿舍中去联络同学的方式。我觉得我们学生干部不仅应该在卫生上督促各位同学,还要帮助同学解决网瘾、生活习惯上的问题,帮助我院各个工作做宣传,将通知直接下发到各个宿舍。我建议我们院成立宿舍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各班班长及生活委员构成,会长可由生活部部长或分管生活部副主席担任,成立一个宿管体系来更好帮助同学服务同学。

三、学生会的财富——档案资料

在学生会工作了两年,我虽然没有直接接管过部门档案管理的工作,但也是很了解月计划,月总结,活动总结之类的大家都是怎么写的。我们设立这个档案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用来应付各种检查吗?相对于严格的文档格式,字体大小等一些形式化东西,我觉得档案内容是最重要的。既然我们的工作经验及教训无法口口相传,就应把真实的经验教训记录在档案中供以后各届学生会干部作为参考,避免再次犯下相同的错误。

四、学生会各种活动成功举办的保障——经费问题

经费是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基本上我们学生会的经费来源都是拉赞助得来的。也

许是因为我们学院学生会信誉不好等原因,我们学院的赞助很“不给力”。我建议在学院无法给予足够经费的前提下,对咱们实践外联部的干事及副部进行有关拉赞助的培训。

篇2:学生工作上的一些问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也差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双差生”,在这里我们称他们为问题学生。寻找一下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有些学生素质差,不求上进,觉悟低。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 “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由于家庭的负作用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

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大部分班主任老师的态度是恨铁不成钢。轻则讽刺、挖苦,重则训斥、体罚,以致和问题学生尖锐对立。问题学生在班级里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会经常给你找事、惹事,如果不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许多时候你的教学、教育工作都很难开展,班级纪律也会受到他们的不良影响。而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不能因为他是问题学生而轻言放弃。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他独特的个人潜能,教育的责任在于把它挖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以不断提升他的生命意义。”

因此正确看待、对待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门艺术,也是班级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正确对待班级里的问题学生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学生的生活条件,环境是复杂的,形成问题学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为此,班主任必须科学、准确、全面的分析,把握不健康心理的病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转化、治疗的效果。有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来自智力方面,有的来自家庭方面,还有的是来自教育方面。班主任在矫治时,应当分析查明原因,分清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真诚相待,以爱感化。

所谓真诚,指班主任老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只有付出了真心,才会得到孩子的信任。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差生的转化。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能使坚冰化水,顽石变玉。班主任老师只有爱字当头,诚心相待学生,掌握差生自尊心强而又得不到尊重的心理矛盾,用体贴与爱抚的态度对待差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彼此尊重、相互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完全可以填平,问题学生戒备性的心理障碍也是完全可以矫治和清除的。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在功利主义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用这些情感内容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

三、找闪光点,适时激励。

问题学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问题学生的思想中并不完全都是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即闪光点。如果班主任老师能善于捕捉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点燃,那么他们同样也会发出灿烂的光芒。所以,对于问题学生应该多表扬少批评,对他们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进步的高兴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充满希望和信心,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

我班有位女同学,她智力水平不是很高,而且,在低年级时学习不认真,经常不写家庭作业,课堂作业也是老拖后腿,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很让我着恼。她妈妈对我说,在学习上,对她不再报任何希望了。有一次写作文时,她虽然仍有一抓一把的错别字,但终于在课内将作文草稿写好了。而且那时,还有些学生没写好。我就乘着这个机会,好好表扬了她一次,并且给了这篇作文“良”。没想到,以后的作文,她都能迅速地完成了,而且,从那时开始,她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连她妈妈都说不敢相信她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四、激发兴趣,端正态度。

篇3:学生工作上的一些问题

事实上,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管理者或企业员工如果陷入下面一些“误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上述现象的产生,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

误区一:绩效考核象征着管理者权力

实施绩效考核,一般由上级管理者对其下属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评定,考核双方形成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关系,易使管理者滋生“官本位”的思想去指点和左右着绩效考核工作。一方面,上级管理者作为绩效考核的负责人,如果时时刻刻都以高高在上的眼光俯视被考核的下属员工,考核结果难免刚愎自用;另一方面,员工身为企业生产中最直接、最具体的执行者,若在被考核过程中,慑于上级领导权威的施压,也容易产生隐瞒事实真相、掩盖工作缺陷,谎报工作成效等现象。

绩效考核作为一项管理内容,其任务的完成需要管理者和下属员工共同参与。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5个层次的需求中,得到尊重与自我实现是人最高级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绩效考核过程中,信任与尊重参与考核工作的员工。但实际考核工作中,权力欲望强,喜欢支配人的管理者,若无视员工的人格与尊严,而对其“发号施令”,最终结果只是员工对考核工作的敷衍了事。

企业要实现有效的考核管理,对管理者来说,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要用他们的权力、专长、影响力指导员工积极主动投入到工作中去。管理者只有信任、尊重员工,他们才能得到员工的信任、尊敬,并帮助管理者做好绩效考核各项工作。如果员工不配合你,企业哪怕有再好的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也决然不能使绩效考核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误区二:绩效考核工作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与他人无关

实行绩效考核管理,现代企业的一般做法,是把此项管理职能归入到人力资源部门。这易给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实施考核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有关各类工作的考核体系建立与考核标准设置,都是他们负责研究制定和执行,考核结果由他们说了算,与其他部门和人员没关系。

绩效考核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工作内容与特点,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工作分析,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以此建立科学、客观性的工作标准与工作流程。指明工作人员的职责,给出工作的业绩期望。指导相关人员在绩效考核中合理运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对员工进行正确得的核评价。对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等。

企业中实施绩效考核,如果单靠人力资源部门一些管理人员来完成,那是不符合实际。人力资源部门是考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整个过程的“策划人”,而不是具体考评过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考核工作想取得实效性,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必须要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一线主管和专家积极参与配合。考核工作中,必须弄清楚各人的职责,才能给其一个正确的定位,若在绩效考核工作中越俎代庖,反而起到不好的作用和效果。

误区三:绩效考核对考评管理者的选择无需过多要求

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与评价标准,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对考核工作的程序、原则、方法做出具体规定。程序化、制度化的考核方式有时会让人感到机械、简单,以致于对考评管理者的选择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似乎谁都可以充当考评者这个角色。考核工作中若出现这种情况,结果只能对工作的表象进行考核,涉及不到工作实质,最终导致考核效果缺乏可信度。

企业中工作的多样性,决定了绩效考核的复杂性,因此不可能具有一种带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模式,这也充分表明了不存在通才型的考核管理者。

选择什么样的人,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评价才最有效?最佳人选当然是员工的直接领导者——来自一线的部门主管承担此项工作,而且责无旁贷。精通业务的部门主管,他对下属员工的工作内容与标准非常了解,对员工所需要的技能和达到期望的目标是直接的观察者和制定者。工作务实的部门主管,能根据绩效考核的总体要求,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对员工的工作流程进行跟踪,对员工的工作效果进行科学的考核,对考核结果认真分析,及时反馈。物色合适的人选,将使得绩效考核工作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误区四:忽视员工对绩效考核目的的认识理解

实施绩效考核前,企业往往容易忽视员工的”全民教育”工作,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认识不清,以致于在谈到绩效考核时,员工就会流露出“谈虎变色”的表情,认为实行绩效考核,就是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查与处罚,于是抱着“不指望奖励,只要不被罚”的心态,消极对待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以此改变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绩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而且还涉及到员工培训发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位升迁等切身利益。通过绩效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能鼓励员工不断成长,最大限度来实现自身潜能。如果员工认识不到这些,就容易产生对绩效考核工作的抵触心理。

实施绩效考核前,必须做好对全体员工的宣传、培训和动员工作,让员工充分了解实施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明白它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作用,尤其是让员工真正认识到通过绩效考核给自身带来的利益及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所在,能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创新,他们才会在考核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才能保证绩效考核工作发挥出最佳效用。

误区五:绩效反馈过程中,无视员工的“倾诉”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因考核管理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人缘关系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考核结果可能存在晕轮效应、个人偏见等现象,造成对员工的工作绩效作出不正确的评定。绩效反馈中,受到不正确评定的员工,为澄清自己的不白之冤努力辩解,而独断专行的管理者则为维护自身的权威,坚持己见。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易使双方因情绪失控而陷入无休止的口舌战,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最终结果导致绩效反馈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绩效考核的反馈过程,是解决问题的绝佳时机。考核双方通过沟通交流,应总结、制定出一个双方认同的考核结果及新的考核目标,这既是改进员工行为、提升企业业绩的基础,也是持续不断做好下一轮绩效考核的起点。沟通的重点应把对员工业绩效果评判、员工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所需的措施三个方面作为主要内容。管理者要明白,过去的行为已过去而无法更改,但未来的业绩则能通过员工的改变而改变。

绩效反馈过程中,不管考核结果如何,管理者都应在考核反过程馈中认真听听员工的“倾诉”,并保持与他们良好的沟通,对具有代表性、敏感性问题的讨论要对事不对人,尽可能维护员工的自尊,让自己与员工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成为无话不说、无事不谈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考核工作更深度的延续下去。倘若沟通中不能合理的说服员工、甚至以权压势,作出伤害员工自身形象的举动,这对提高企业和个人业绩的期盼将变得渺茫。

结束语

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想让绩效考核工作卓有成效,管理者除了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在工作实务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谨防陷入一些考核“误区”,才能使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每个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与考核方式,但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管理者虽然运用了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可考核结果却仍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主要针对管理者与企业员工,双方在绩效考核工作中,对易陷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篇4:学生工作上的一些问题

一般大河由条条小河组成的,一所学校也是由不同的班级组成的。将学校教育有序、顺利的进行班主任起巨大的作用。从而学校把班主任工作评价时,要以事实的、科学的、正确的评价,这样能激发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性。如果班主任的工作得不到一个事实的、公正的评价,会引起班主任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降低,会导致学校和学生利益受损的状况。根据几年的观察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学校评价班主任的工作时存在一些几个问题。

一、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评价不平衡。

虽然班主任的工作不能以某区、某县为规范化,但是可以以某乡镇或学校为规范化。可是现在在同一个乡镇不同学校工作中的班主任的工作量和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不一样,这会影响有些责任性强、要求高的教师的工作,在哪个学校的评价体系较完全,许多老师偏移该学校,这样引起了区域范围内的不平衡的现象。甚至在各别学校中存在对班主任工作中的评价存在厚此薄彼,学校的有些领导辩护跟自己关系好的教师,对有些老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泼凉水,从而引起了思想上跟学校及校长反对的情绪。为了激发班主任工作中的积极性,为了在学校教育、教学得到最佳的成绩,学校领导必须避免如上所说的错误,对班主任的工作以公正的、事实的、正确的进行评价,形成公正的评价机制。

二、在班主任竞聘上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中把优秀的、责任性强的、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人选为班主任是非常正确,可是有些学校的领导把这项工作变成一种形式工作,教师中也有躲避当班主任的现象。其实学生入校后,最忘不掉的、最尊重的教师是他们的班主任。因为学生心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学生的美丽生活从幼儿园开始的,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最天真、幼稚。从这点看,任选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也要积极当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

三、把班主任的工作业绩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一般,一个班级的结构、组成等不一样的。如果在学校把所有班级一概而论的排名,给予“好老师”,“差老师”的称号,会引起班主任的抱怨,若班主任遇到解决不了问题,学校领导要积极帮助班主任,尽量为班主任解决问题,这样下来班主任对工作积极性慢慢的激发。如果给那个老师或那个班级给予“差”这个名称,对该班级班主任和学生会起消极作用。所以在学校班主任的工作根据完善评价体系来评价,凭借此体系评选优秀班主任和教师,鼓励引导他们。若工作中有懒散、责任性很低的老师,对他们进行教育和鼓励。如果一直没改变工作态度,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免去该班主任的职务,任选新的、责任性强的老师来当班主任。必须要避免一概而论排名各班级。

四、对班主任的工作要正确的、及时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班主任是把学校教育顺利的、有序的进行的骨干力量,是前線的勇士。班主任在工作中,比其他老师多受苦几倍,所以学校领导要重视班主任的工作,对他们的工作及时的、合理的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把优秀的班主任推荐为党员,在评职称时首先要考虑班主任。这样能促使班主任在工作上的积极性,使能创建其他老师也追求当班主任的好局面。

篇5:关于地方志工作的一些问题思考

发表单位:方志办 发表时间:2007-01-12

佛山市高明区史志办公室 陈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朝哲学家张载的这几句话,今天用来概括我们的地方志工作,最为合适不过。作为一种特殊体例的历史资料性著述,地方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的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学术价值。编史修志,是绵延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是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通过编史修志,记述民俗淳风、灿烂文化、英杰人物,为人民群众树碑立传,抑恶扬善、去伪存真、弘扬美德,可以陶冶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然而,“地方志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工作”,各级政府对修志工作的态度、重视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修志工作的开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届修志工作开展以来,我国的修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空位”、“松位”、“移位”、“偏位”、“错位”等现象。联系到国务院新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笔者觉得,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在开展的第二届修志工作,值得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前编史修志工作的经验启示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地方志编修工作,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周朝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中央及诸侯国都设立史官负责记言记事,史官将其编纂成书,便是诸侯国的历史。周朝设五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东汉是方志的发展时期,时有叫兰台(中央档案馆性质)的机构,保存了不少郡国的志书、地志。自西汉开始,地方志便一直是朝廷和地方官员了解掌握政情、民情、地情的重要渠道,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魏晋南北朝,私修地方志蔚然成风,反映一些风土人物、各种形式的地记接踵而出。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方志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明令禁止私人编史,实行官修志书制度,大规模、有组织的纂修地方志从此开始。唐朝由朝廷编纂全国性志书,地方志剧增。自宋代以后,方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宋徽宗大观年间,朝廷设置“九域图志局”,命令全国各地编修图经,报送志局,地方设局或馆修志,成为制度。到了元代,在前代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特别修“一统志”,开了历代之先例。明代方志编纂更为兴盛,从朝庭到地方官吏,都极为重视,明开国之初即着手修志,整个明代全国修志2890宗(广东有224种)。清代是我国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编修规模、成书数量以及辑出旧志和方志规模、研究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其中康熙、雍正、乾隆等对修志更是重视,三修“一统志”,并多次下令,要各地修志,在官府中一般都设有志局(馆),由地方官府行政长官自任主修或聘请文人学士或地方乡绅进行编纂工作。民国时期(包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也编志,1917年,北洋军阀政府曾通知各地纂修地方志,有些省也由此成立了通志馆(局)。但由于军阀连年混战,修志工作实际停了下来,只有少数地方修成志书。1929年,国民政府内务部通知修志,规定各省设立通志馆。1934年,要求省志30年一修,市志和县志15年一修,各省市县都要设立修志馆。民国时期的方志,共有1705种。

综观志书编修的历史,在春秋战国起源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不断发展,至两宋乃趋于成熟,体例比较完备定型,到了明清两代得到迅速发展。民国时期,沿袭历代修志传统,在方志学研究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修志工作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古人对地方志“资治、存史、教化”的认识和“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的治国安邦经验之谈使得地方志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这些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朝政重视、设立专门机构、官修方志,才能使修志工作很好的传承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志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一、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修志传统的继承、发扬。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把搜集和研究地方志作为了解中国国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径提出来。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郭沫若、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提出“早日动手修地方志的建议”;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中提出过编纂地方志;1957年3月、7月,全国人民代表和政协代表又先后在有关大会上提议做好修志工作;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要重修地方志;1958年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地方志小组,后转入中国科学院。为进一步加强领导,1959年中国科学院、国家档案局联合成立中国地方志小组。之后,虽有少数几个省(湖南、湖北、海南、广西、四川等)陆续成立省志编纂委员会和通志馆,并编出一批简志、初稿,但由于大跃进的原因,初稿质量不高。从全国总体来说,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1983年,全国修志工作中断。

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次年7月,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肇始,迎来了新方志工作的曙光。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在一封群众来信上批示:“大力支持在全国开展修志工作。”1980年4月,胡乔木在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提出,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编写地方志,指出:“我国有修地方志的历史传统,今天我们要大声疾呼,予以提倡”。会议期间,联系17省、市与会代表,组成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筹备组。1981年7月25日至8月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的中国地方史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学研究大会上,原则通过了《关于新省志、新市志、新县志编纂方案的建议(草案)》、《关于方志学研究的建议(草案)》和《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建议书》。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第26条哲学社会科学部分,把地方史志列为社会科学发展重点之一。1983年4月8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立,这是政府把方志工作纳入政务和方志工作领导机构到位的重要标志。1985年3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同年4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这个报告并明确要求各地切实采取实际措施,做好修志工作。从此,正式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修志工作(1984~2000年)。方志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有位了,因而有了作为: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先后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修志机构,形成了一支拥有2万专职、8万兼职的修志人员队伍。据最新的资料统计,截至2005年11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暂未统计)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编纂6000余部,已出版5000余部。其中,省级志书规划2615部,已出2176部,完成83.2%;市级志书规划288部,已出261部,完成90.6%;县级志书规划2506部,已出2371部,完成94.6%。全国省、市、县三级志书总共完成了规划任务的88.8%。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编辑出版了4万多种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名山大川志。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

二、政务空位对修志工作的不良影响。综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修志工作,成绩是令人满意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我们解决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是政务空位对修志工作的不良影响。第一届修志,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一些地方或某些方面,也出现政府不重视或不到位致使地方志工作的不顺利、不协调现象:一种是只注重全力抓经济发展,无暇以顾方志工作;另一种是认为地方志工作无关紧要,无关大局,不作为,上行下效;再就是方志工作囿于修好一部志书就误认为完成了历史使命,缺乏服务当代、服务现实的创新思想和做法。修志工作是长效的,但往往一部志书出来时,其间主政领导已经变换,对修志工作的重视缺乏连续性,逐步出现了“松位”、“移位”,以至“空档”的情况,致使方志工作难以作为,甚至出现方志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被人忽略的尴尬局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其次是认识的偏差、错位。由于自抗日战争以来的近50年中,我国基本上中断了编修地方志传统,中断时间太长了。当第一届修志时,人们对地方志也陌生了。第一届修志时就或多或少忽视了政府修志工作政务的行政性,偏重学术性,配备领导忽略行政型、偏重专家型,忽视通才型,且人员偏老。误以为第一届志书已经编辑出版了,大功告成,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二十年修一次地方志,可等过二十年再临时动议,组织写作班子再搞突击行动。这种政府对方志工作认识的松位、移位,使方志工作难以作为,由原来的“领导重视”,变成了方志工作者争取“领导重视”。前者是主动、到位的,后者是被动、松位的,以致出现一些所谓介绍争取领导重视的经验材料。这些材料“讲起来生动,听起来感动,做起来难动”,如遇上开明的领导还好办,但遇到领导本身就松位、移位就力不从心,甚至无能为力了。

第三是修志工作被淡化。一些地方未把方志工作列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并未把方志真正列入政府工作的要务之一,大多数地方连政府工作报告也只字不提史志文化工作。当然政府工作报告“写了不等于重视,没写不等于不重视”,但至少反映了政府对这项工作有“松位”现象。在松位、移位的情况下,只能提出“有位才有为”,并想方设法通过“有为才有位”来取得重视,但权弱言微,“有为才有位”的倒过来哲学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位有为,有为显位,在其位谋其政。

第四是机构不统一。一些地方把原本就定位不准确的方志部门机构随意合并、降格,并减编,弱化了方志部门的行政职能和学术科研能力。仅以我们广东为例,目前,在县(区)以上100多个方志机构中,就有1/3多的方志机构被松位、移位,这里还不包括定级、归属不当问题。甚至出现编制部门对方志部门的设置可有可无、可降可并、归属随意、随意移位。既使是保留原级别、原归属综合领导机关的,也存在削弱的问题,配备领导,考虑照顾性的多,不愿把素质高的人员调入方志工作部门。

准确定位,保证方志工作顺利开展

地方志工作既然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官修志书”又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并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修志体制,理应受到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而且,编修地方志是一项代代相继、需要长期规划的地方文化建设事业,因而需要有稳定健全的组织机构、学有专长的工作人员,必要的物质投入。同时,修志是一项涉及面广、程序复杂的文化建设工程,每轮修志,省市县三级、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参与,都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因而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再者,修志是一项严谨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志书作为“一方之全史”,内容必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编纂必须严格规范记事断限、体例编排、内容详略、记述方法等;资料收录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具有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这就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文字水平、热爱地方志事业并精通地方志业务的修志队伍。但从实际情况看,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有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尽管早在1996年1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提出:“编纂地方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修志工作的重要性,但对修志工作的性质、地位、机构设置等敏感内容都没有涉及。2006年5月18日,温家宝总理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467号令,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标志着我国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同时,《条例》的颁布,对指导各级政府解决修志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将有巨大的实际意义,我们也期望能通过《条例》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志工作的困难,保障地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立法明确地方志工作的性质、地位,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包括应该为地方志工作提供基本条件,使地方志事业顺利发展。

篇6:学生工作上的一些问题

关于早餐的:

 杜绝早餐等食物进入教室现象,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卫生、整洁”的学习环境。 求饱--请在室外

 求知--请进教室

 带早餐进入教室,变学堂为食堂,既不利于卫生,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氛围的养成,所以学校对于这种现象一直是严令禁止的。

 早睡早起,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也留给自己充分的早饭时间。(想下为什么会带早餐进教室吃?原因在哪)

关于上课睡觉的:

上课睡觉的现象有好有坏:对于一些同学睡觉总比上课捣乱好吧?还有的就是个人作息时间的不合理。还有睡觉的同学中也会好学生的。但不管怎样说这种现象是不值得提倡的。为什么不值得提倡呢?这很简单吧。无论如何上课也不应该睡觉,如果学生上课睡觉的话,不仅老师讲课讲的没意思,而且你睡觉就学不到知识,绝对会影响你的学习。所以,我觉得大学生上了大学还是学点知识最实际了。

其次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太乏味。学生上课睡觉的危害:

 影响学习,不知道老师都说什么了,会跟不上课程

 睡眠质量不高,在担惊受怕中睡觉

 给老师造成不好的影响

 影响腰椎颈椎发育,影响体形

 如果打酣,影响别的同学学习

关于手机的问题:

手机的问题,怎样说呢,我们是大学生,不能说不给带进教室了。说手机的影响,应该说到大学生的素质问题。手机铃声影响到别人,就像图书馆里的一些制度的制定。有的同学会在上课故意打同学的手机去影响别人上课。

大学生的手机问题就看个人对待的了。接个电话时间不常,发条短信也不用很多时间。而且老师也不会很在意。主要的可能就是铃声的问题。这就看你自己发挥了。关于穿拖鞋的问题:

从大学生的礼仪规范来说,公共场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说这方面时要注意前提,下雨天,鞋坏了,或扭到脚的等一些较特殊的除外)

大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知识分子阶层,穿拖鞋去教室给人感觉不好,素质低下的表现。小事情反应大道理,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于女生的问题:

可以说是仪容仪表的问题吧。毕竟是在学校。过分表现青春总不太好的。这还得你自己想下为什么了。

篇7:学生工作上的一些问题

摘要:目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但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引起学院对其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对策,通过加强理想信念、家庭、学校、社会和校园文化等教育抓好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思想道德;大学生;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很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根据我在本校工作中的了解和对周边高校学生的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有如下一些新情况:伴随市场经济,大学生们对自身利益更加关注,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功利化倾向。表现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政治意识淡漠、政治立场不明确。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紧紧围绕着网络和手机(微博、微信、QQ等等)。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他们盲目攀比、追赶潮流、追求时尚。由于打破了自我封闭和外部封锁的双重限制,大学生热衷于追求自由、民主,敢于在网上发帖子以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尤其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发表意见更加直接。但由于缺乏相关政治理论知识和全局分析问题的能力,看问题往往过于片面或偏激。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活跃,在变化中思考,在思考中选择;他们渴望成才,准备投身事业,报效祖国,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当然小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环境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激烈的竞争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平等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得以强化,大学生趋于务实。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使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它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又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趋利意识渐渐占据人门的头脑,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道德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这样就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一旦精神防线出现缺口,他们便会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使部分大学生走上了歧途。加之现代网络所带来的负面信息,使他们受到了伪科学、“黄毒”及多元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明显。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主观。不少大学生不再恪守一种道德观,而是具有多种道德观,那么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就会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

2.高校自身的因素。首先,当前高校对现时代的深层次理论研究不足,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未能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存在着

回答较苍白或说服力不强的缺点,使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如有的大学生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着落后现象,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而不去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感到理论阐述的枯燥,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不能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同时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跟不上时代要求,教材体系不健全、落后,未能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得教育的实效性降低。其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不够专业,课时量大,当然教育效果偏低。最后,各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学生活动经费不足,这些都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存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不够丰富,未能发挥好骨干和特长生的作用,活动虽然不断,但形式单一,高品位、高质量的活动不多。

3.家庭教育的因素。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有的家境优越,在家受宠爱,家人围着他(她)转,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把 “人人为我”视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对待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对孩子有求必应,无疑助长他们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习惯。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培养中,由于溺爱出现重物质追求轻传统道德,重技能培训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同时对他们期望较高,把分数作为衡量子女好坏的标准,对其品德塑造关心甚少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存有逆反心理。

4.一些大学生身心不健全。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价值取向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权益而只顾自己的事情,人际关系紧张。不少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跟着感觉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跟着去模仿,最终不能自拔。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把时间花费在恋爱、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活动上,沉迷于虚拟世界里,将诚信、勤奋、艰苦奋斗视为过时行为,把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等认为是人的本性。同时社会和家庭对他们期望过高,致使其心理压力过大,加上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磨练,承受挫折能力较差,许多大学生感到无聊、郁闷和压抑。一些大学生自杀或其他恶性事件的发生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

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和凝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大学生身上的传承和弘扬。它是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时应当表现出来的品德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热爱祖国,是大学生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道德准则。大学生应该做到:热爱

祖国,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坚持爱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形象,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祖国的命运与大学生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利益要服从祖国的整体利益;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绝不妄自菲薄,数典忘祖,丧失国格和人格。

遵纪守法是每个大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纪律是指一定社会组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尊则。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社会越发展,越需要纪律。大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守法也是大学生必须遵守的一条道德基本准则。它是基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而提出来的。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道义基础或价值基础,前者是后者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上,两者缺一不可。从一定意义上讲,守法是道德的底线。守法,作为法律的要求,是大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底线;作为道德规范,则启迪大学生自觉的意识到,个人行为不仅必须守法,同时也应当守法,从而增强大学生道德上守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道德的自律功能。所以,守法这一规范要求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依法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把个人权利与个人义务结合起来,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德责任。

第二、谦虚谨慎,文明礼貌

谦虚,就是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种相信群体和他人的力量。谨慎,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指为人做事谨言慎行。大学生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正确的评价自己,有自知之明;要虚心学习,博采众长,补己之短,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力戒骄傲。

文明礼貌是人们在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上表现出来的高尚与典雅,其核心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尊敬。文明礼貌是培养人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点。“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具有高尚的人格,就要从文明礼貌方面打好基础。大学生应该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做到:谈吐文雅,态度端庄,举止得体,服饰整洁大方,带人热情诚恳

第三、诚实守信、正直无私

诚就是忠诚老实,摒弃虚伪,尽心竭力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对自己,要真心实意的为善去恶,提高道德修养;对他人,要开诚布公,无所隐瞒,诚实不欺。信就是恪守信约,遵守诺言,言而有信,不出尔反尔。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无信失信,是很难得到人们的信任的没发展下去终将被人所唾弃。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行一致,不欺人、不自欺,方为君子。诚实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理解和支持,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具有吸引力。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养成忠诚守信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大学生要具备这种品质,应当做到:在学业上认真、踏实,不弄虚作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图虚名,特别是要以考试作弊为耻。对待他人,要以诚信为本,言出必践,信守诺言,不说大话、假话,真诚相待。

正直无私是指办事公平、公道,为人正直、正派,不偏邪、不自私。正派的作风、公正的品德、刚直不阿的性格,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赞赏。正直的人,人们才愿意与之交往,做事公正,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大学生要具备这种品质,应当做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不以权谋私,不偏邪自私,胸怀坦荡,为人正派,不论亲疏,不厚此薄

彼;刚直不阿,不做阿谀逢迎、趋炎附势的小人;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处事公正。

第四、仁爱互助,律己宽人

仁爱互助就是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助人为乐。“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意思是君子见别人处境为难就很同情,并伸出援助之手,而小人则幸灾乐祸。仁爱互助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标准,也是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应当做到关心和团结他人,同情、帮助他人,善于与人相处。

律己宽人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应时时刻刻都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多替别人着想,谦虚谨慎。律己的同时也要宽人。宽人是指用宽宏大量的心胸、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宽人不是不坚持原则,不是丧失立场去迁就他人的错误,求得一团和气,而是在维护大局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礼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冲突,律己宽人的品质显得十分重要。大学生要弘扬这种品质,就应当做到:善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吾日三省吾身”,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知过能改;树立“成人之美”的友爱思想,遵守“仁义谦和”的待人原则,与人为善;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宽容厚道,对冒犯或反对过自己的人不计较和追究,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第五、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孝敬父母,即尊重、敬爱、赡养父母,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认为孝是“德之本”,是“众善之始”,是人伦之始。曾子认为,孝有三个层次:“能养”,为第一层次,即能奉养父母;第二是“弗辱”,就是不使父母因为子女不争气或做了坏事而难堪受辱;第三是“尊亲”,就是父母因为子女积极进取,事业成功而受到别人的尊敬。传统孝道既有民族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其中,尊亲、敬亲、养亲这些内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批判性的继承。我们要把孝敬父母这种美德发扬光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古人把“天、地、君、亲、师”看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五大条件,说明教师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既要传授做人之道,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担负起人生的重任,又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即既教书,又育人。可见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学生应当自觉的养成尊敬师长的道德品质,努力做到:尊敬老师的劳动成果,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刻苦学习;对老师要有礼貌,尊敬校园里的每一位老师,即使他们不站在三尺讲台,但他们依然可以交给你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主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听取老师的意见和教诲。

第六、立志勤学,开拓创新

立志勤学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墨子曾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就是说做人应有远大高尚的理想。诸葛亮也认为“夫志当存高远”。曹操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王勃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壮语。古代先哲们这种高尚的人格导向以及关于立志、尚志等方面的教诲和论断,不仅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可歌可泣的志士仁人,而且也激励着今人,为我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源泉。大学生应当弘扬立志报国、奋志进取的传统美德,树立“志在天下”的观念,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祖国、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要实现志向还须力行。仅仅有志,并不能达到“事竟成”,更不会万事大吉。理想的实现,事业的成功,要经过艰辛的力行,要靠踏踏实实的学习。为了掌握知识,求学者必须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有不畏险阻、知难而进的毅力,有殚精竭虑、奋发进取的精神,方能攻坚克难。勤奋好学是成才必备的品德,大学生应当弘扬这一美德,确立崇高的学习目标,勤奋求知、锲而不舍、顽强拼搏、不断进取,才能有所成就。

开拓创新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开拓创新的传统美德,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精神,在勤奋求学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志于创新。

第七、自立自强、朴素节俭

大学生应该具备自立自强的意识。大学生应该树立以劳动为乐,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反对懒惰,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学习。应该树立以自强自立为荣,以依赖懒惰为耻的荣辱观,自强奋斗。

朴素节俭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的美德之一。中国古代的许多伦理思想家都主张俭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历代君王的经验教训时,得出“成由节俭败由奢”的结论。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许多以勤俭为内容的成语典故和诗词名句,诸如“集腋成裘”、“量入为出,凑小成多”、“奢者常不足,俭者常有余”等,都深刻地表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俭美德。朴素节俭是历代相传的美德,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继承、发扬。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导致不少大学生养成了铺张浪费、挥霍奢侈的恶习。大学生的消费出现了许多不好的现象:过节多、请客多、电器多、名牌多;出门打车,吃饭进饭店,个人享乐意识明显。超前消费、人情消费、攀比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给父母的电话内容除了要钱,再没有其他内容,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的血汗钱。家长为了让外出求学的孩子能更好的完成学业,即使节衣缩食也会满足子女的各种金钱方面的要求。这些现象应当引以为戒。现在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提倡节俭,并不是片面的要求大学生节衣缩食过苦日子,不是反对正常消费,而是反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舌尖上的浪费”不也引起了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吗?针对大学校园,我们应当倡导“光盘行动”,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当代大学生应当继承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荣辱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在个人生活上不摆阔气,不图虚荣,不与人攀比,不向父母提出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要求;即使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也不应该铺张浪费,要尽力做到节俭,做好物尽其用。

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我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使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其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各个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还应该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结合实际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作为图书管理员,我应该积极发掘馆藏文献中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并积极做好推荐工作。其次,应该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专

题讲座、学术报告会、读书会、演讲会等,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受到自我教育,提高道德素质。

第二、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社会实践最有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而且还能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要做在平时,而不是在即将毕业的实习期才想着社会实践。比如可以做一些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慈善活动、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挂职锻炼等,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及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设立长效机制。但不论采取何种社会实践活动方式,都要力图避免摆形式、走过场,要让学生真正走入社会、融入人群,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中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素质。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巩固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第三、加强团队精神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淡薄。在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列为重要内容。培育团队精神是新时期弘扬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与弘扬集体主义,从继承传统文化目的和教育成效来看,两者都是一致的。

第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要不断吸收和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更多的利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电子读物等快捷方便的现代化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快速传递的与信息,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趣味性、渗透性、感染力。应该特别重视互联网领域的道德素质教育。我们要建设科学、健康、吸引人的网页,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网上咨询、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思想谈心和交流、网上思想道德教育,使网络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另外,学院网络中心应该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与监督,对网上出现的不健康信息要及时删除,对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答,遇到故障要及时排除。加强管理,规范使用,既张扬个性,又把集体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图书馆阅览室有电子阅览资源,作为管理员,我们也要对学生进行上网引导,推荐优秀的电子书给同学们,以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五、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阵地。当前校园文化的内容虽多侧重于知识性和娱乐性,但它恰恰是充满朝气活力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强化德育的有效载体。通过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影视导读、英语角、文艺汇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活动等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可成为校园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广阔的舞台。校园文化建设不管是体现在师生的思想观念,还是体现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是体现在校园环境等硬件建设,都会彰显其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篇8:浅析金融党建工作的一些问题

一、金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党建工作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收效是不能轻视的, 成绩是不能抹杀的。然而, 金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党的领导班子缺乏自身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可是在金融系统的领导班子中却或多或少地存在工作上不去, 自身管不好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理论学习不够, 有些领导班子对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不够, 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 忽视了思想工作对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 忽视了干部队伍建设对金融群体建设的作用;有的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上不是真心地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而是整天地在打个人的小算盘, 有的甚至腐化堕落, 走向反面。

2党建工作缺乏思想深度。除少数金融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党务工作机构以外, 大部分金融企业党的工作都由同级的人事部门代管, 另外由专职纪委书记或者分管纪检监察的副行长领导同级的纪检监察工作。于是, 人事、监察就形成了行长抓党务工作的两条腿。一年下来, 有的领导还过问一下党的工作, 有的根本就没有精力过问党的领导方式、党内监督、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长此以往, 思想意识难免腐化, 党的质量逐渐蜕化。

二、创新金融党建工作的思路

党建工作抓的好不好, 从根本上影响金融业务工作好坏, 关系改革发展全局, 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 如何抓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党建工作?下面我谈几点想法:

1党员先进性是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 (1) 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不畏惧困难。困难能考验人、磨练人, 党员有没有先进性, 首先就用党员在困难过程中有没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一点来衡量。 (2) 要提倡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如果工作没有完成好, 班子有责任, 大家都有责任, 既然有责任, 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最好的表现就是要完成好本职工作。 (3) 就是要教育员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说到底, 就是要求每一个人“从我做起”, 不要以任何方式耍小聪明, 要踏踏实实工作, 决不要搞虚的。反对当老大、吃老本、办事按老框框。都想当老大不行, 全体员工都应当增强服务意识, 把工作作风彻底扭转过来。老本更吃不得, 只有不断创造出新的成绩才能使原来的荣誉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办事如果都按思维上的老框框, 就是不思进取, 又何谈创造性?

2 在民主监督上要有新突破。

所谓民主监督上的新突破, 重点是班长在思想上要有所突破。能不能建设好的领导班子, 其落脚点也在班长身上。班长的驾驭能力和民主作风, 应体现在刻苦学习, 既有政治理论水平, 又熟悉金融业务知识上;体现在善于团结同志, 集思广益;体现在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而且, 班长应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3 在党建工作上要有新思路。紧紧

围绕金融改革和发展, 创造性地开展党的工作。党建工作不仅是一项基础性的管理工作, 而且是一项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下, 党建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工作有必要结合业务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同时, 又要有意识地把业务工作的项目管理引入党建工作。要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并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 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和与考核相挂钩的比例, 使党建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金融业务发展。

4 深化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措施。

在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 要通过在资源共享上对接, 适时地把党的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延伸到业务发展的各个层面, 同时把金融业务的物质资源、人才资源融入党组织建设的各个阶段, 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金融业务资源的相互融合。在党建资源与业务资源整合方面, 要以党政协调为目标, 以维护党的领导为先导, 以发挥党组织在协调和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为基础, 促进党建工作资源与金融业务资源交融渗透, 相互作用。

只有真真正正地做到以上几点, 才能真正发挥党在金融和经济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和保证作用, 才能实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才能加快创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彭江平,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系统》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彭江平,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系统》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下一篇:边城全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