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2024-04-14

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通用10篇)

篇1: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在匆匆的时间中,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时节,转眼之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大家了解中秋的时候了,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科普”,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1、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2、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3、祭月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4、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5、观潮

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玉兔捣药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小的女儿送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

篇2: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早 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不过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外打猎,将所获猎物奈把宗庙。唐化,各种书籍中均不见中秋故事的记载。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那时的中秋节“责家结锦台钳,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穷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 欢”。从此,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那么,中秋节的由来演变如何?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长安玩月诗序》记裁:“秋云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赡魄团,放曰中秋。”这就是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恰是三种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问俗称八月节。是夜,月亮最明、最因;月色也易美好,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观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不过,汉代的中秋节定在立秋之日。这天,王者出猎,以所获祭宗庙包。到了唐代,各种类书中备载四时十二节令,单单没有中秋节的故事。

而在宋人的笔记中,中秋节的记载就屡见不鲜了。宋代的中秋节,不用说富贵人家,就是贫穷的市民也是“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中秋节晚上,“膂力儿童,连宵嬉戏”。由此可见,中秋节在宋代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把以毛豆鸡冠花。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由于八月十五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节”。提起中秋节的习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月饼。

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 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中国南方、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提灯笼. 或将灯笼挂在门前。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至今,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中秋节各地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之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之兔儿爷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中秋节的习俗之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是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篇3: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鸦片战争后, 列强们蜂拥进入中国, 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 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 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 西餐的传入, 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 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 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但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认识, 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 探究变化的原因、特点和趋势。

2.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 但我校是寄宿制学校, 在短时间里学生无法搜集资料, 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基础, 逐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基本技能: (1) 解读历史图片, 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 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 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通过教师概括性和幽默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的情境, 让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 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 同时, 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 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五、设计思想

1. 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3. 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对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要放在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大背景中去考查, 对于形成变迁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内、外因两大方面考虑, 而内因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思考。

六、教学流程

导课:出示材料:有史以来, 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 却又如此缺乏根据。——斯塔夫理阿诺斯评价传统中国。的确,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中国的辉煌, 同时也形成了无以复加的自信。而当鸦片战争爆发之后, 古老的中国开始发生了变化。

1. 第一个环节:师生互动, 共同引出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

师:出示图片———李鸿章出使欧美, 同学们这是我们的老朋友李鸿章大人, 1894年他曾经出使欧美八国, 所到之处, 无一不引起轰动, 各大媒体都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因为他是大清帝国的政要, 所以获此殊荣。但假如同学们是当时西方国家的普通公民, 你会对这个来自东方的中国人哪些地方非常感兴趣呢?

生1:他那长长的辫子, 呵呵, 太有趣了。

生2:他那身长衣服, 太老土了。

生3:他们平时都吃什么啊, 住在和我们一样的房子里吗?

生4:哈哈, 他们结婚, 是不是也自由恋爱啊?

……

(在学生的回答中, 老师及时对传统中国的衣食住和习俗作补充和解释)

师:同学们的眼光都非常敏锐, 你们所关注的风土人情, 正是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坐标, 一起来重温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的艰难嬗变。

师:当西方的民众还在为东方的神秘表示极大兴趣时, 令他们感到尴尬的是, 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集中选取两个篇章来解读这种变化。

2. 第二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 围绕社会习俗篇和服饰篇进行变迁原因的历史解读。

社会习俗篇:出示婚礼习俗变迁的三副图, 在幽默性语言的讲解中让学生对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内容进行掌握。

服饰篇:先出示服饰功能的材料, 再出示男、女服饰变迁的图片, 以此为缩影, 并设置问题来探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历史原因。

(1) 这些服饰出现并流行于什么时候?

(2) 这些服饰呈现出什么时代特点?

(3) 影响这些服饰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并由师生共同总结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

3.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

出示讨论材料:新民网去年报道了北大清华等高校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的新闻之后, 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围绕博士们“抵制圣诞节”的倡议, 网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一位网友在回贴中写道:“没有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中华文化是没有前途的。”明确反对抵制圣诞节和西方文化。

还有网友认为:“中国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作出某种改变不是坏事。文化也应该竞争, 我相信博大的中华文化必然可以保存得更好, 更有生命力, 更加有创新思维。”

你如何跟贴?

(在学生的讨论中, 得出今日中国文化正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中走向丰富和成熟的。然后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内容的节选来升华本课主题)

篇4: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长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无锡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吉安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江西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篇5: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知识:

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答案是: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的英文是?

答案是:the Moon Festival or the Mid-Autumn Festival(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lunar month)

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

答案是: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元代末年;另一说为,明朝洪武初年。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有哪些?

答案是:描写中秋节的诗句非常多,最著名的是: 《静夜思》 作者是【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篇6: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介绍

明清时期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注入更多月神的神性意义和现实社会的伦理意义。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秋天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篇7: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据说,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拿剑射掉了九个,天上的神仙奖励给他一瓶仙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后羿把它交给妻子嫦娥保管,等着哪天两人一起吃。有一天,后羿出去了,一个叫冯蒙的坏人来偷仙药,嫦娥为了不让他偷去,把药一下子吞到了肚子里,随后,嫦娥的身体变得轻飘飘的,飞到了月球上。后羿来家不见了妻子,非常着急,晚上抬头看见妻子在月亮中,忙在院子里摆上嫦娥爱吃的点心和水果,呼唤妻子下来。

从这以后,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历。在中秋节,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篇8: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1.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在房屋拆迁中面临的问题。

中国民族建筑规模庞大, 内容丰富多彩, 是中华文明的宝库。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是以形体、线条、色彩、质量、装饰和空间等为艺术语言, 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空间艺术, 这些建筑都具有象征性、民族性与时代性, 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 也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例如, 藏族的布达拉宫、布依族的凉亭、歌台, 傣族的竹楼、壮族的吊脚楼、仡佬族的石板房、纳西族的丽江古城、彝族的土司庄园、瑶族的歇山顶茅屋、苗族的大船廊、芦笙堂、跳花场, 回族的清真寺等, 这些建筑有的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 有的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 这些民族的建筑正在推土机的工作声中轰然倒下, 随之换来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历史在哭泣。想要问的是,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文明吗?这种交易值吗?我们需要现代化, 可是, 我们更需要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城市现代化与保护民族特色建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对民族特色建筑进行保护开发成观光景点, 不一定非要强行拆除, 增加民族矛盾。

房屋拆迁, 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敏感的问题。为了国家经济的建设, 城市市容市貌改造以及环境保护等需要, 根据城镇规划和国家专属工程的迁建计划, 一些民族特色建筑由于其所处的位置面临着拆迁的问题, 但是, 我们不能拆去文化的结晶。所以, 如何处理好房屋拆迁与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拆迁关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 对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法律保护。

(1) 建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申报制度。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应对少数民族特色建筑进行实际的摸底, 建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申报制度。对于申报上来的少数民族特色建筑进行评估与考察, 然后制定城镇拆迁计划和国家专属工程的迁建计划, 对于拆迁中的特色建筑实行“能不拆就不拆的”原则, 尽量保护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完整性, 如果一定要对少数民族建筑进行拆迁, 那么就实行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遗址工作, 对少数民族特色建筑进行搬家。 (2) 加强立法, 不断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区域少数民族特色建筑进行摸底调研, 制订符合本地区的地方性规章。

(四) 少数民族特色服饰

1. 少数民族特色服饰发展的现状。

少数民族特色服饰是少数民族在历史与传承中形成的体现本民族习惯与风俗的,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深层的文化含义的象征民族特性的标志。

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 因为随着秦王朝封建集权制的建立, 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统一的大局面, 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递奠定了基础。因此,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服饰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传承, 到现在, 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特色服饰文化。据考察,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服饰文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 地区差异大, 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中国各少数民族分布面广阔, 形成了不同的着装习俗。比如, 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们要穿厚厚的藏袍来抵御高原的严寒, 而在东南沿海的各少数民族就不用穿厚重的袍子, 只要穿简单的丝织品就好了。第二,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由于各民族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不一样, 从而各少数民族特色服饰的发展水平也表现的层次不齐。第三, 服饰内容丰富多次彩。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正是这种封闭性给少数民族的服饰带来了多样性, 形成了缤纷异彩的民族特色服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现代化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 少数民族的这些自身特色正一步步丧失着。在街上, 很少看见身着少数民族特色服饰的人们, 相反, 这些服饰都进了博物馆, 都成了不动的文化。众所周知, 回族的特色服饰是男子头戴白帽, 女子都戴纱巾。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例是, 在当今文化繁荣的大都市里, 一个头戴纱巾的回族女孩去应聘, 最后她被拒绝了, 原因是, 公司无法接受她头戴纱巾, 她会有损公司形象, 她被当做“异物”来看待。发生在法国的类似事件是“罩袍禁令”, 法国政府规定, 居住在法国的穆斯林妇女在公共场合不得披戴遮盖面孔的头巾, 包括尼卡布和布卡, 违反者将被处以一百五十欧元的罚款或者强制一年监禁。发生的两起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深思, 人权的真正平等在哪里?中国宪法明确规定, 各民族一律平等, 但是, 在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同胞的着装上体现在哪里呢?如果这样下去, 少数民族的自身特色怎么一直保持与传承呢?难怪那些民族特色只能被封锁在博物馆里, 成为过时的文化。

2. 少数民族特色服饰在法律保护中的体现。

(1) 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应当正确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自治权, 结合本区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的实际情况, 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涉及少数民族特色服饰法律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或自治条例, 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鼓励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身着本民族特色服饰, 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成为流动的文化, 让它出现在大街小巷里。 (2) 创建少数民族服饰品牌, 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服饰的商标注册力度, 对民族品牌进行创新与开拓, 使其出现在国际的舞台上。

三、对中国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立法的思考

1.建立保护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的法律体系。 (1) 法律。目前, 中国尚未出台保护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的基本法, 也没有在国家层面形成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因此, 应制定相应的保护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的法律。 (2) 民族区域自治法。各少数民族应当正确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自治权, 结合本区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的实际情况, 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涉及少数民族自身特色法律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或自治条例。 (3) 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中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了少数民族自治的地方享有立法的自治权, 因此, 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区域少数民族自身特色进行摸底调研, 制订符合本地区的地方性规章。

2.建立少数民族自身特色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 (1) 公益诉讼的主旨是维护公共利益, 而少数民族自身特色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 属于全社会共同所有, 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 适用公益诉讼制度来保护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符合法理要求。 (2) 保护少数民族自身特色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采取公益诉讼的方式, 能够解决在司法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费用过高、取证复杂、时间周期较长等诸多困难, 从而给予少数民族自身特色以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3) 对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的司法保护, 可以由检察机关或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组织和个人提起, 在实践中, 公益律师群体已经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各个层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 在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的保护中, 律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代表国家、民族和社会去保护少数民族自身特色。

3. 实现法律制度与行政行为保护的互动。

一般而言, 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的保护措施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法律制度的保护, 二是行政行为的推动。目前, 针对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的行政保护措施都在不断的加强。然而, 相对于行政保护, 法律保护体系的建设还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虽然近年来政府为保护少数民族自身特色不断采取各种措施, 但毕竟法律制度才是为少数民族自身特色提供长期、稳定、可持续且有强制效力保护的重要保障。实践中, 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及行政措施二者的积极作用, 努力建立起一套协调互动, 相互促进、各有侧重的少数民族自身特色保护网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4. 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少数民族自身特色, 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因此, 在建立健全少数民族自身特色法律保护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发展的思维来审视这个问题, 应当不断学习借鉴外国有关少数民族自身特色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 不断加强方法理论、资金技术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的监督机制, 逐渐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 符合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的法律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曹承明.湖南:推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J].中国民族, 2009, (6) .

[2]中国质检网, 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qi/501839.html.

[3]杨文娟.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昆明大学学报, 2008, (4) .

[4]于俊秋.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J].商业时代, 2009, (27) .

[5]丘韬英.湖南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中的需求分析[J].旅游学刊, 1994, (1) .

[6]任国铉.加强新闻报道策划突出少数民族特色[J].新闻传播, 2010, (7) .

[7]陈海玉.少数民族特色医药档案资源库建设刍议[J].兰台世界, 2011, (21) .

[8]王生荣.甘肃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业发展创新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未来与发展, 2011, (7) .

篇9: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篇10: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300字

很久以前,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能升天成仙。后羿暂时把不死药交给了妻子嫦娥珍藏。后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此人心术不正。三天后,后羿带徒弟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出门。等后羿带众人走后不久,蓬蒙进入后羿家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把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晚上,后羿回到家,侍女们把白天的事情告诉后羿。后羿大怒,抽剑去杀蓬蒙,蓬蒙早已逃走。后羿非常伤心,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的.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摆上嫦娥爱吃的食物。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上一篇:音乐教育实习论文下一篇:执行风险代理合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