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4-05-10

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通用8篇)

篇1: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以河北省某国家级高新区为个案,通过对该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发现该区在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应从转变观念,制度安排等方向加以强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促使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1-0094-03

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创新和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疏于对人力资源发展问题的分析,一些省市虽然近几年加强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但高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虽然提出了一些措施,可是对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不够,对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缺乏科学预测,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形成了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制约了高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北省某高新区已成为当地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医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的主要基地。建区以来,取得了较大成就,人力资源增长速度较快,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但与我国一些先进高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增长速度慢。统计数据表明,该区人才基数小,2002―2010年其人力资源年均增长速度为12.27%,低于15%,处于人力资源总量缺乏状态,不利于该区快速发展,与新形势下该区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2.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人力资源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自然科学类人才多,社会科学类人才少;执行型人才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少,不利于该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该区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于信息产业、新材料、新医药、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物工程等领域。人才主要分布在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其他行业无论是人才的数量、结构,还是整体素质方面都与未来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同时,该区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会展、物流、金融证券、招商、外语、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社区服务、文化娱乐人才缺乏,不利于新兴行业发展。

3.高端人才缺乏。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该区留学归国人员与博士的人数总和仅为总人数的0.67%;硕士以上的人员不足总人数的4.5%;高级职称人员总数仅为总人数的14.59%。一些专家年龄偏大,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青年专家较少。技术研究领域人才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少,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人才更少,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该区企业科技创新机构中科技人员的学历分布为:博士占0.63%;硕士占3.15%,缺少高学历专业人才,应加大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与研发人员所占科技活动总人员的比例分别为43.23%与45.25%,均未达到50%,此种人才结构不利于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4.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拉动严重不足。由于该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科技含量低、规模小,所需人才虽然有一定数量,但是层次低、结构差,分布不合理。在笔者回收的167份问卷中,有87家企业未填写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数量,说明这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本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数量不清楚,缺乏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利于全区现有和新的产业发展。

5.人才的基本需要满足度不高,软硬件条件急需改善。本次调研分别对该区企业的领导层、中层、高端人才及技术骨干进行了满意度综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对生活环境比较满意者均未超过50%,对文化娱乐环境、住房、家属就业等方面满意度均较低。

6.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市场建设和服务滞后。一方面,企业缺乏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又招聘不到所需人才。人才引进信息平台建设应加强。统计结果表明,企业招聘人才的途径较多,主要集中在网络招聘、就业机构招聘、校园招聘等途径上,其总和占57.17%。在所调研的167家企业中,推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企业数量是32家,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9.16%,未推行的有70家,占41.92%,准备推行的有65家,占38.92%。

7.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多种原因,该区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评估、激励等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到位;党政人才选拔任用、管理的机制有待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配置的机制应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管理制度尚不规范。

该区部分企业内部还存在着岗位分析与薪酬管理工作滞后,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未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

8.人力资源开发不够。目前该区人力资源企业所有的状况尚未改变,区内人力资源整合不够。企业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缺乏人力资源开发长效机制;技能人才和适用人才偏少,比例失衡。与先进高新区相比尤其缺乏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专门人才,影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的产出效益。

二、原因分析

导致该区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科学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观尚未确立。目前该区的一些单位对人才的评价仍然以经验为主,轻学历和职称现象严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有待改革。目前该区尚未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人才管理的关系,人力资源工作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人才政策措施不配套,工作效率低,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信息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人才的流动和成长。

4.人力资源投入不足。政府投入机制不完善,投入渠道单一,社会上缺乏人才投资的积极性。企业人才投入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外流严重,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得不到有效合法的保护。

5.吸引人才的环境较差。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区人才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活条件、待遇较差,与国内先进高新区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二是该区人才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够,与用人单位衔接不好;在政策的落实上,因单位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人才干事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人才流失。三是部分用人单位人才意识淡薄,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影响了人才的成长。

6.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该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是,由于在发展初期缺乏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不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偏低,新产品产值率较低;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低;产业结构脆弱,战略性产业不明确,支柱产业发育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不够;大企业数量少,企业平均规模低于全国同类市辖区平均水平;除房地产发展较快外,能带动经济要素聚集,推动第二产业和城市化进程的物流、会展、金融证券等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导致这方面的人才匮乏。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以上个案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高新区人力资源建设应进一步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具体而言,要采取以下对策:

1.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观。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由“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的转变,单一开发到整体开发的转变。突破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思维定势,高度重视新兴行业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建设人才高地,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队伍,确保全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和新兴行业集聚。要从全局和未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开发人力资源、营造人才优势作为重中之重。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引导和鼓励人才向重点产业、新兴行业流动集聚。主要是向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新兴行业集聚。

3.实行定单式引进和培养。遵循人才流动与成长规律,政府要指导用人单位根据所需人才的层次、要求、紧缺程度进行合理的引进和开发;要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开发目录,按照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引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人才。要树立科学培训的观念,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培养所需人才,加大各类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实行定单式培养;引导企业树立新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理念,进行人力资源自我开发,提高人力资源工作的科学性。

4.建立人力资源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完善评估体系,建立公正公平的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党政人才考察考核方法;制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方法。

要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各自人力资源状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薪酬政策;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入股、持股制度,改革薪酬制度;逐步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凡符合本地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各类优秀人才要放开引进,特事特办;对于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重大攻关项目,可采取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方式,连同高级人才一同引进。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引进人员的类型、标准、数量,制定相关配套的政策制度。

5.多渠道引才引智。要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参与高新区建设。既注重使用,又注重培养;既注重引才,又注重引智。

(1)多渠道引才。对不愿改变户籍、国籍来创业或工作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可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研发机构,依托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推广等项目,面向社会招标揽才。建立由政府人事部门牵头,科技、财政、教育、公安等部门配合的人才引进“一条龙”服务窗口。

(2)多渠道引智。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聘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建言献策,多做贡献;邀请两院院士等前来讲学、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

6.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库,搭建开放共享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快建立各类人力资源互动合作平台,拓展人力资源交流载体。进一步疏通人力资源流动渠道,完善人事代理业务,为各类人才流动和就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业提供服务。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进一步完善专利工作体系,规范技术产权交易活动,加大对专利发明和转化的资助力度。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猎头”、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才派遣等服务项目。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同时,成立人力资源协会、留学归国人员协会、企业经理协会等网络组织,拓展对各类人才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手段。

7.实施四大人才培养工程。(1)党政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高新区党政领导干部执政、管理、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硕士以上学历的优秀党政人才。

(2)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工程。围绕优势产业,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到当地工作或服务,发展一流产业。增加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建立留学人员创业扶助基金,发展留学人员创业园,进一步提升留学人员企业的质量和规模,使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建功立业,加快发展。

(3)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优秀企业家招聘力度,实行年薪制,对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对现有企业的中高层领导进行科学培训,择优送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选派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努力造就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4)创新创业型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增加其合理收入。举办“技术发展论坛”,定期和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技术人员来高新区开展专题讲座,以重点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平台,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

责任编辑、校对:周福强

------------最新【精品】范文

篇2: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分析,总结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并针对矛盾,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寻求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的对策。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煤矿城市、锡矿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等多种类型。这些城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面虽然遵循着普通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一般轨迹(即存在一切城市发展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其城市兴起的条件和背景的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又有其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集中表现在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因此要认识资源型城市,寻求其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入手。

一、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1.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较短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都是在开发资源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时间较短,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兴起的城市和一般城市相比必然缺少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内涵,其城市建设也往往是粗线条的,仅仅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这样就使资源型城市很难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和风貌景观。2.资源型城市建设速度较快由于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这就导制了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以油都大庆为例,本世纪五十年代大庆地域总人口不足2万人,到了九十年代,短短的四十几年的时间,大庆已成为人口近百万的举世瞩目的大城市,不仅大庆如此,其它资源型城市如鸡西、鹤岗、伊春等,其城市建设也存在类似情况,虽然超常规的城市建设速度,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生产服务基地,但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当时的建设条件下,必然使城市建设缺少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从而使生产和生活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冲突和矛盾(仍以大庆为例,在其市城内64%的城镇分布于油田内,尤以萨尔图地域最为突出,其生产和生活的冲突十分尖锐。)3.资源型城市建设主要以资源开发为核心由于资源型城市本身就是由于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因而城市建设很难体现其个性特征,“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难以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的状况,同时也给市政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带来诸多问题。从资源型城市以上几个主要现状特点来看,要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矛盾所在,从而探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分析1.资源开发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现实要求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过程,往往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来说,在资源开发前期即创业期,条件较为艰苦,城镇建设

主要为生产服务,其特征往往是资源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布局分散的小集镇形式,其城市形态是较为模糊的,虽然有些城市在此阶段也曾进行统一规划(如大庆的工农村规划)但这种规划往往是粗线条的短期行为的,因此很少遵循城市规划的一般准则,这必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一定的冲突。在资源开发中期,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资源型城市在此阶段一方面为国家提供了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源,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因此其城市建设的力度也开始加大,大型居住区,商业区逐渐形成,但由于城市初期所形成的分散式布局的弊端,随着城市生活性的增强而逐渐显露出来,生产和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这两方面关系,直接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到了资源开发的末期,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更加尖锐,主要因为这个时期随着资源的减少,经济下滑,城市建设需要的资金相对减少,这必然影响和限制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原来仅靠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面临着向多元经济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若不能顺利进行,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就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切断,城市建设便无法顺利进行,其后果可能直接导致城市的萎缩乃至荒废。2.资源开发的分散性与城市建设的集中性之间的矛盾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分布都不可能是均衡的集中的,开发资源过程也是分散的,这就容易使城市发展与布局形成

“点多、线长、面广”过于分散的态势,这种城市形态相对于资源开发来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有利的,因为其便于生产服务,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这种城市形态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首先,“点多”使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城市中心的聚集效应,建设重点不突出,无法突出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其次,“线长”必然造成城市交通的混乱和水、暖、电等基础设施的浪费;第三“面广”使城市建设的摊子辅的过大,建设资金分流严重,不便管理且缺少城市应有的生活氛围,因此,这种空间布局是不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3.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并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在某些城镇中甚至达到50%以上,大面积的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它所造成的空气嗓声,水质等方面的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4.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管理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行政管理部门是不同的,双方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又互有交叉,各部分往往从各自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缺少必要的协调和统一,从而给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之间带来人为的矛盾。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立足

于资源型城市现状,充分认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矛盾特点,才能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从而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得以协调发展。

三、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对策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说到底仍然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根据生态学家理斯(WilliamRees)提出的“生态脚印”(EcologicalFootprint)理论,“要保持一定地区现有的消费水平,一定会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生产用地和水域,才能支持该地区长期生存下去,他把包括这些生产用地和水域在内的相关地域叫做‘生态脚印’”也就是说一定地域内所能提供的资源只能维持一定限度的人口长期生存下去,超过这个限度,该地域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任何一个城市(包括市域)它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用理斯的这种理论来分析资源型城市,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是相当大的,它现有的人口数并没有超过它的“承载能力”但由于其它地域对资源的需求,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开发的过程成为了输出“承载能力”的过程,这就使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要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使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结束后,仍能维持当时人口的长期生存,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在

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同时要适时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经济发展,协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为其长运发展提供条件。协调发展对策1:建立密集型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理斯的“生态脚印”概念分析,建立密集型城市是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纵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其城市建设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资源开发到哪里,城市建设就跟到哪里,从而形成了分散式布局的现状特点,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各方面的矛盾,建立密集型城市则不同。首先,城市布局相对集中,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其次,密集型城市使生产与生活相对分开,减少相互干扰,安全性提高,使生产与生活起到相互促进作用;第三,便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从而解决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众多矛盾。但是,从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来看,分散式布局已基本形成,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密集型城市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市域内选择重点城镇集中发展形成密集型城市中心,重点城镇的选择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应具备市域核心的地位。这里所指的核心并不一定是地域内的中心,关键在于它在市域内起到与其它城镇协调发展的作用。应避开资源开发区,这样才能使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对分开,避免为保证生产而进行的重复建设,同时可保证生活环境不受

污染。应具有便利交通条件。交通的顺畅一方面可保证市域内部联系(包括生产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可与城市外地域联系紧密,从而保证资源的输出与利用。对策2:建立分散布局的卫星小城镇建立密集型城市,并不是放弃现有的与生产相结合的小城镇,由于资源开发的需要,这些小城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这些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和方向应有所转变。首先,小城镇的发展应以满足资源开发为目的,集中发展生产服务基地;其次,应避免建设大型生活设施,这样可避免城市建设的浪费;第三,要充分作好转产的准备,从而为资源开发结束后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转产方向可根据现有条件综合选择,资源开发结束后,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城镇。对策3:以大生态、大绿化观念建设的城市边缘区密集型城市中心(生活性)与分散型卫星城镇(生产性),并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的结合部,即城市边缘区,也应统一规划,建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和绿化系统工程,从而形成现代化田园式生态城,改变以往资源型城市景观乏味,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同时考虑资源型城市文化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要充分认识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特点,找出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并以整体的、长远的观点进行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是完全可以协调发展的,从而使资源型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主

篇3: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主题式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计

一、引言

石油企业面对市场的竞争和生存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国外大公司进入中国,国际石油行业的供给矛盾日益加剧。我国油田企业对人力资源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的重视,由于石油行业的资源依赖性质,油田企业不得不面对矿竭企衰的现实,同时又要面临世界石油企业的巨大冲击,在这双重压力下,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取得发展,已不可避免的摆在石油人面前。人力资源自然成为各大企业摆脱困境首选资源力量,不久前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因此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存在问题

1、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在领导层和基层之间未能达成共识。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在落实和执行中流于形式。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作为用工主体统包统配人力资源,使企业人事管理简单化,企业无须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即使制定了规划也无用武之地,因而企业缺乏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动力。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虽己拥有一定的用工自主权,但企业经营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体制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影响,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本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情况不能做到心中有数,缺乏长远眼光。

2、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油田企业实行的岗位工资制,是近两年才开始执行的薪酬制度,不同的岗位之间员工收入差距较大,在同一岗位,根据工作资历,工资有较小差距,基本实现了同岗同酬,同时适当的照顾了资历较老的员工,就公平性而言,这种工资改革较以往有较大的进步,总体来说制定的比较科学,但在运行中仍存在问题,主要是企业中各工作岗位的岗位工资由人事部门根据岗位分析和岗位设置制定,企业员工赴于被动接受地位,因此那些处在工资较低岗位的员工通常认为岗位工资设计不合理,产生不满情绪。

3、油田企业培训体系存在问题

当前油田企业培训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没有薪酬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为基础,无法形成有效的动力和压力。

2)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制定是建立在短中期内的生产和技术发展预测、短中期内对各类人员的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关注不够。

3)人力资源培训内容不全面,偏重于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对观念更新、价值观、行为和态度改变的培训不足,培训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措施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我国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始前仍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劳资管理。转变传统人事管理理念就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只强调人员管理而忽视人员的开发,激励的被动式管理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将人力资源看成比石油资源更重要的资源,只有持续的高素质的团队,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石油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不单纯是劳资部门的事,各机关科室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主体,要建设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它是企业发展的支持保障,将确定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关键性战略观测实施。

2、全员绩效等级量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建立多视角、可量化、公平可比的业绩考核体系,实现有效管理、监督、约束。建立以业绩合同为载体,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强化工作结果考核。通过业绩合同书,明晰目标责任和工作任务,体现业绩指标承诺的严肃性,形成责任压力,逐级传递,确保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对业绩合同履行情况,采取考核结果与受约人年终业绩奖励挂钩兑现。建立综合测评机制,进行全方位、多视角考核。

各级量化考核既包括过程,又包括效果考核,效果考核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过程考核是指对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和日常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情况的考核;效果考核是指对生产经营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效果的考核,一旦发现经济技术指标不达标或重大安全、稳定、治安、计生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对应的生产经营管理或精神文明建设部分的季度考核为零分。对职工个人而言,过程考核是指对职工日常表现的考核;效果考核是指对职工工作绩效的考核,一旦违反厂严格规定或造成重大损失,实行一票否决,职工的当月考核为零分。

3、建立按岗按绩分配激励机制

要逐步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而代之以按岗定酬,按绩定酬,按任务定酬。强化分配对员工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在物质利益方面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体建议首先,将现行科技人员的结构工资制改为岗位职务等级工资制,按绩效定酬。相应地将现行的月工资,改为以科研项目与成果价值为依据的年薪制。其次,增加奖金和津贴在劳动报酬中的比例,实行奖金与任务质量挂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再次,提高特殊贡献津贴或奖励如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津贴,以吸引优秀科技人才。最后,从科研经费中提取科研项目补贴,从科技成果成功投产后的净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使劳动报酬向科技人才倾斜。

4、健全培训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竞赛机制,转变员工传统观念,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全厂优秀员工的岗位成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二是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对培训师的培养上,基本思路是“送培、跟听、试讲、再培训”,经过几个反复,造就一批能够走上讲台,并且能够讲好课的兼职教师。提高师资水平,使培训工作更加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提高培训质量。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要制定完善油田文化建设规划,逐步组织实施总结企业文化理念用语,注重从群众实践中提炼,在总结升华基础上指导实践编制企业文化手册,指导企业实践,用文化管理弥补制度管理不足,升华管理境界要按油田公司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要求,有计划,分类别地引领职工认同企业文化,形成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组织开展职工读书自学活动,搞好业余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群众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职工参与的热情,达到人与企业、岗位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孙海法编著,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加里·德斯勒著,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篇4: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广西 广西是我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之一,并且是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大省。广西农村人口多,人力资源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思考如何开发广西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对于促进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

(一)人力资源与农村人力资源

1、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总和,由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精神等要素构成。[1]

2、农村人力资源,狭义的是指生活在农村或者农民;广义的概念指一切农业从业人员,包括直接从事农业管理、生产、销售、加工和服务的一切人员,以及涉及农业、农业科研、科技推广、教育培训等行业的人员。[2]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人力资源开发,是把人的智慧、知识、经验、技能、创造性、积极性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其基本内容包括心理开发、生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和环境开发。[3]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针对农村环境背景下的农民群体,从知识文化、技术普及和信息推广等方面挖掘农民群体生产力的一系列活动。

二、广西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一)农村人口基数大

广西农村人口总数占全区人口总数比例为81.54%,居全国第四位。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12》提供的数据,广西截止2012年年末全区总人口数为524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202万人,占比61.1%。[4]

(二)农民生活贫困

广西除政治文化中心南宁、旅游文化中心桂林、工业城市柳州、港口城市钦防北之外[5],其他市县农村人口总量较大且相对集中,农村可耕地面积少,经济来源匮乏,贫困面大,贫困率高,贫困程度深。

(三)农民素质偏低

一直以来,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农民受教育的层次和年限普遍偏低,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农民群体素质教育情况不理想。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的约束,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难以接收外界信息,教学条件恶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陈旧,失学辍学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偏于年轻化,只能依靠祖辈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

(四)失地农民增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郊农民的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被征地农民因失去土地,成为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一个边缘群体。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以下方面:一是土地农转非速度快规模大,失地农民群体越来越多;二是对失地农民补偿低,不足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三是失地农民因其文化素质不高,造成再就业困难;四是土地农转非之后,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前景令人担忧。[6]

三、广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解决对策

本文认为,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开发农民的智力,依靠知识文化教育,提升农民想学、善学、勤学的思想意识。一方面需要发动社会力量,鼓励兴资办学;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教育法规体系建设,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拓展高中及以上学历教育。

(1)夯实农村义务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带来的一个显著成果是提升了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但是,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农村,隔代教育和留守儿童失学等问题不容乐观。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稳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另一方面需借助多方力量,比如公益办学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从而提升农民受教育的程度。

(2)增加教育资金投入。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7695.97亿元,比上年的23869.29亿元增长16.03%。广西教育经费投入740亿元,与广东地区1415亿元相比有较大差距[7]。教育经费的投入差距造成广西人力资源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差距不断加大。因此,应充分调动当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力量,关注农村教育事业,关注农民人均受教育经费的投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3)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成人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广西农村劳动力水平和生产率水平普遍偏低的问题,一方面要扩大高中及以上教育规模,提高农民受教育年限,改善农民知识能力结构,提升高素质农民人口比重;另一方面要推广职业技术教育,为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就业提供技术技能保障。

(4)兼顾人才环境开发。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有效的留住人才。因而,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全面调动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首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如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以采用优先贷款、给予重奖等方式加以激励。其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重视农村人才的环境。最后,是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与人力资源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如制定相应措施保护农村人才的知识产权。

(5)深化基层组织惠农意识。深化基层组织的惠农意识,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广西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协调和解决,因此,基层组织的人才建设首要解决选人用人问题,应选取具有开拓意识和为民办事的基层“村官”队伍。其次,应重点培养大学生“村官”队伍,鼓励农村户籍的大学生回乡发展,提升“村官”素质。

四、结语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过程。当前广西农村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如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改善农村环境吸引人才等,依托农村现有资源优势,实现广西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作者单位:贺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继宁.论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珊珊,钱国玲,李素娟,范素芳.广西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教育开发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2)

[3]毛笑文.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J].西北民族研究,2004(2)

[4]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

[5]周瑞超.广西农村居民科普的现状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6,(3)

[6]曾建权.广东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J].对策研究,2006(2)

[7]王一多.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困境及成因分析[J].

[8][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0

[9]窦鹏辉.我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

篇5: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末,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书,指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但是“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并且有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的趋势。对于“三农”问题,我觉得农民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村的人力资源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这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中国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历史。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而使秦国在“战国七雄”脱颖而出;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是为“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之后,历朝历代兴衰更迭皆无不与此相关。“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末,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书,指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上个世纪末提出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好的解决。中国快速而伟大的城市化过程,对农业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这种推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二是农业的产业布局发生变化,第三个方面是农业参与主体的变化。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焦点是农民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 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将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我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有近2.5亿剩余劳动力。此外,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 增长,且绝大部 分在农村。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以及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使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 主体,并且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再造。有经济学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办法,有效地启动过剩劳动力,变负担为资源,最

后变为社会资本。新农村所探求的“新”,关键就在于资源的再造,在于人口上的“变负担为资源”,在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效用地利用。在发展模式上,依靠最大的内部能动,实现以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减负与人力资源再造的合二为一。这要求对农民强大内生力的再次培植与激发。

发展经济的关键资源不是物,而是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是决定和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除了政策支持、加大农业投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外,根本性的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构建农村人力资本长效投资机制,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剩,而劳动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相对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据近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数据显示,在4.9亿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小学以下的占3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素质现状,影响了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

二,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教育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的教育,现阶段农村的教育事业有没有很好的发展,那是一目了然的事,虽然国家对于教育事业投入了很大精力与资金,但是还是没有落实到每一个地方,还是有很多地方的教育事业很落后。就拿我所在的城市分析,韩城的教育事业在别人看来还是挺好的,那只是在城里面,现在人们追求更好得,农民都知道让孩子用知识去改变命运,想让孩子在更好得环境下去学习,家里有条件的都让孩子去城里上学,没有条件的就得在自己村里的学校,而村里的学校因为学生的大量减少而没有安排有相应能力的老师,学生就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就会早早的对学习失去

信心,从而导致早退学进入社会,有的进入社会不学好干坏事,有的是为家里分担经济负担而外出打工,放弃学业。如果照此下去,农村人的文化程度就很难提高,就很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文化素质的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

第二,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发展,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以牺牲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发展工业,致使中国农村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投入,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靠有限的土地维持基本生存和延续后代。农民本身生活清贫,更谈不上对农业的投入。

第三,蜂拥而至的进城活动,现在农村的人们都向往城市的生活,都希望可以再城市里生活,大量的人群都抛弃土地进入城市,也不知道在城市里能不能找到工作,或者能不能发展,就蜂拥而至到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膨胀,并且农村有好多土地都在荒废着,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啊。

第四,村官是否尽职问题,村官的清廉与否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很大的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赢得“三农”发展黄金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2012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超过6万亿元(2012年数据为年初预算数,下同)。总量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从2144亿元增加到12286.6亿元,翻了两番还要多;速度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比重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3.7%提高到19.2%,达到将近五分之

一。从千亿到万亿,数量级跨越的背后,是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的逐步形成完善。由此可见中央财政对农村的关注度,但是中央财政所投入的这些资金有没有都合理的利用在“三农”问题的改造中,那就与我们这些一级又一级的官员以及村官的清廉有很大关系。村官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有很大的关联。

还有,思想观念,有些人还老思想老观念,重男轻女,对计划生育的不重视。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三农”的现状必然形成严重的制约和瓶颈。中国农村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必须抓住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这个“牛鼻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这个关键,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以上提出的问题,还有子啊这里没有提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基本对策:

第一,强制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消灭青壮年文盲。国家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作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战略任务来抓,农村要将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作为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第二,加大力度对农村生产力的开发,引进更多的技术,让农民的工作也技术化,科学化,农村与城镇共同发展。

第三,加强对官员的制约与监督,让农民更好得得到政府对农村的帮助。第四,开放思想,要合理利用农村土地,不要土地资源浪费,要合理利用资源。

还有,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促进优生优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 优化人口结构为宗旨的计划生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别要加强农村 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

篇6: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中问题与对策

针对当前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如盲目建设,导致部分森林旅游地美誉度不高;脱离主题,导致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性污染;行布失韵,导致森林旅游资源功效低下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商榷性建议.

作 者:江传贵 邱尧荣 作者单位:江传贵(福建省猫儿山国家森林公园,泰宁,364400)

邱尧荣(国家林业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金华,321001)

篇7: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截止2006年底,我市总人口800691人, 其中农业人口664693人;非农业人口135998人。总户数206897户,其中农村户数171842。乡村劳动力资源数351476人,其中年龄内劳动力330679人。农民是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农村实用人才更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生力军。为了掌握我市农村实用人才的总量、素质、结构情况,探寻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瓶颈问题,研究进一步加速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对策,我们采用与镇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民召开座谈会、表格统计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予报告。

一、农村实用人才的现状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农村实用人才的界定尚没有定量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定性界定农村实用人才即指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运输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营销等行业中,具备一项以上生产、管理、营销技能的生产能手和能工巧匠。

(一)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素质、结构现状

经调查汇总,我市现有农村实用人才20104人。占农业人口的3.02%;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数的5.72%;占农村年龄内劳动力的6.10%;占全市总农户的11.70%,即每100户中仅有约12个农村实用人才。

——按性别划分:其中男性17351人,占86.3%;女性2753人,占13.7%。

——按从事产业划分:其中从事种植业(果树、花木、棉花、瓜类、蔬菜、食用菌、药材等)的6815人,占33.9%;从事养殖业(养禽1000只以上、养猪100头以上、养羊50只以上、养兔100只以上、养鱼1亩池以上、养牛10头以上等)的4241人,占21.1%;从事汽车、拖拉机营运行业的8946人,占44.5%;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经纪人102人,占0.5%。

——按年龄结构划分:其中21-30岁的4447人,占22.1%;31-40岁的6201人,占30.8%;41-50岁的5790人,占28.8%;51-60岁的3349人,占16.7%;60岁以上的317人,占1.6%。

——按学历层次划分:其中初、高中学历的19208人,占95.5%;中专及以上学历896人,占4.5%。

——按农民技术职称划分:实用人才中具有农民技术职称的260人,仅占总量的1.3%。在具有农民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农民高级技 师10人,占3.9%;农民技师36人,占13.8%;农民技术员214人,占82.3%。

——按分布地域划分:310国道两侧及以北城镇周围拥有约17500人,约占87%;南部山区拥有2604人,约占13%。综上所述,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明显呈现出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二)农业从业者的思想现状

为了掌握广大农业从业者的思想现状,我们精心编写了包含13道问答题的《巩义市农业从业者思想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200份。汇总显示:

——87%的人认为从事种植业能够致富;2%的人认为不能;11%的人认为说不清。

——96%的人认为从事养殖业能够致富;没有人认为不能;4%的人认为说不清。

——在作为农民,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尽快富裕起来的选项中:100%的人选择规模养殖;43%的人选择规模种植;7%的人选择亦工亦农;没人选择咋也不能。

——今年买了几本农业科技书籍的选项中:买过1本的13%;买过2本的30%;买过3本的7%;买过4本以上的35%(其中有1人买了50多本);13%的人没有买过。

——在如果村里建成图书室,你会经常去阅读学习吗的选项中:57%的人会经常去;39%的人偶尔会去;4%的人不会去。

——在通常你都是从那些途径获得农业科技知识的回答中:70%选择通过科技书籍;39%选择通过参加科技培训;28%的选择向其他人学习;11%选择其他途径。

——在是否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选项中:愿意的100%;认为无所谓或不愿意的没有。

——在学习农业技术最佳方式的选择中:认为教师讲授最佳的46%;认为播放光盘最佳的33%;认为阅读书籍最佳的24%;认为现场指导最佳的70%。

——在最愿意在那里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选项中:选择在村里的57%;在镇里的30%;在市里的15%;选择有机会的话到外地的22%。

——在最想学习哪方面技术的选项中:选择种植业的46%;选择养殖业的83%;选择其他的没有。

——在为了提高自身种养殖业技术水平,最希望政府给于哪方面服务的选项中:选择组织培训的65%;选择专家上门指导的50%;选择帮助建立村级图书室的15%;选择送书的13%;选择无所谓的没有。

——在2007年你接受过几次农业技术培训的选项中:选择1次的43%;选择2次的48%;选择3次以上的9%;选择无的10%。

——在你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选项中:选择资金的78%;选择人才的57%;选择技术的46%;选择土地规模的15%。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农业从业者对通过规模养殖和规模种植实现致富信心十足,对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一种渴望,对希望政府提供的帮助和服务有着理性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在市场的带动下,经过农业职能部门的宣传、引导、培训,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逐步成长起来,其中一部分通过种植、养殖业规模经营,创造了规模效益,在农村产生了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对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调查中能明显的感觉到,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的快速增加、素质的快速提高和结构的日趋合理。

(一)政府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中办发[2007]24号),强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全文七款二十五条,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详尽的部署。因此,我市也应尽快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的要求,按照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实用人才的需求,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负组织协调职责的领导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投入有效的资金,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加大表彰奖励的力度,加速培养和壮大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镇(办)级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出现严重弱化,村级没有专职农业技术员。随着镇级政府体制改革,原有的“八大站”除电业管理站仍独立存在外,其余七站(农技、种子、水利、农机、林业、农经、畜牧)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的基本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据调查统计:19个镇办(不含新华办)现有工作人员97人,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5人(含农技、种子、水利、农机、林业、农经、畜牧),非农专业技术人员52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依专业分类:农技19人,畜牧6人,林业5人,水利8人,农机3人,其它3人。依学历分类:本科4人,大专19人,中专22人。依职称分类:副高1人;中级16人;初级14人;其它14人(享受行政或工人待遇)。由此可见,镇一级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其数量、专业素质、专业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弱化。近年来,村级已经不再安排专职农业技术员。

(三)用于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四)缺少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设备,导致培训方式单

一、培训密度小、规模小、层次低、效果差。

三、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进程的对策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成效大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质和量。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要改变目前一定程度上的政府建设新农村为农民建设新农村,就要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知识、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供数量足够多、素质足够高、结构日趋合理的新型农民。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农业等职能部门,也涉及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等部门;不仅需要市委、市政府统筹组织协调,也需要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因此,市委、市政府应成立领导组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工作的开展,真正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搭建平台。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对符合产业政策、有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含量高、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税收优惠。加快完善农户联保、互保机制,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提供金融支持。稳步推进和积极规范民间借贷,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创办资金互助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类经济实体,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开办技术培训班、农业技术研发、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区域性同行业月例会制度,普及推广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依法保护农村实用人才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支持他们开展技术引进、开发、推广和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

(三)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完成的课题。着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并以此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必须研究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必须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四)完善现代化培训设施设备配备,着力提高培训覆盖面和培训效果。要充分发挥农民职业培训机构如市农广校等的农民培训主力军作用,如山东等省和我省一些地市那样,配置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设备,配置科技培训直通车,开通农技服务热线电话,逐步建成农业远程教育网络并延伸到村,真正让农民职业培训机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通过对镇村农技服务和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和提升培训;通过对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和规模种养户等开展一定层次的学历教育;通过对广大农业从业者开展系统的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需要认真研究、科学规划、持续实施,方可取得满意成效。本文仅就对我市现状调查汇总的基础上,找到一些明显存在着的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由于时间紧迫,难免挂一漏万。尚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离不开教育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题目太广,而且迁移和流动性比较大,还是谈一下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什么?这是考虑长远和发展趋势,象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那样,即使是再强调人少地多还是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大都减少到农业人口,而真正的农民只有国家人口总数的2——3%,美国是这样,而日本、韩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农业人口只有国家总人口的6%——7%,农民还是2%——3%。因此说,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还是比较长远而稳固的话题。正如日本的农村教育维系到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后,从文献中消失一样。

谈起我国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不能脱离我国的政体和社会制度,比起资本主义国家显然有不同的地方,如党政领导干部,主管农业的地委(市委)、县委书记、地区专员、市长、县长、乡镇长等,即使是村干部还有村支书呢。因此说,我国的农业人力资源应该包括:(1)主管农业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2)农业专业技术与管理干部,包括农业厅局、处室(科)行政干部和农业专业技术类干部;(3)农民。

我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制也有特色,党政领导干部归属组织部门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干部由人事、农业部门管理,农民由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管理。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其他行业部门无以伦比的分散、范围广、地区差异大、人数众多等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农业的区域性产业特点,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农业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农业大学和培养中等农业专门人才的农业学校,以及培养回归农业的乡土专门人才的农业职业学校。农业教育承担着不断提升主管农业的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广大农民素质的职责。在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农业部门通过所辖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培训这些农业专门人才的职责。

这是新中国农业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结晶——农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具有“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体系。层次:是指高中初等文化学历层次;结构:是指各种文化、专业、学历、年龄层次在总量中所占据的合理比重;布局:是指教育资源及其培养的人才资源在全国东西南北中、省(区市)、地(市)、县乡(镇)的合理分布;规模:是指农业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需的合理的人才规模;开放:是指所有农业教育资源的运行机制在全国是一盘棋,合理分工、有序竞争,防止行业部门化的垄断、分散、重叠、低效现象。

在幅员辽阔的我国,地区间差异很大,农业的区域性、分散性、差异性和专门性决定着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即农业——生产——科技——教育的“不可分离性”和“相对独立性”。如果教育归教育部门,科技归科技部门、农业只有支离破碎的生产职能了,成为孤岛和“无源之水”。因此说,单纯的市场原理和效率(效益)优先准则套用在我国的农业上,就会出现人才和教育被隔绝、远离、遗弃、断层、削减、短缺、匮乏现象,这就是目前越来越严重的“疏教”和“离农”倾向,如果任其继续发展,尽管国家投入逐年增加,但堵不住这个天大的“窟窿”。

没有教育和人才支撑的科技是昙花;没有教育和人才支撑的产业会得“软骨病”,缺乏后劲,很容易枯竭。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源泉和母体。2008年春节前,教育家何东昌当问起“农业教育是否回归农业部门管理更合理”时,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也正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业振兴与发展,不能离开教育和人才。

深刻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3月15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字体:大 中

小】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提出这一要求是很有针对性的,是十分必要的。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脱离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是农村工作的两大基本目标和长期任务,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都必须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好,不能有丝毫放松。最近两年虽然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但目前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2006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增产增收良好势头的基础并不牢固,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一方面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另一方面必须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产能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发展现代农业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推进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才能突破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只有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设施建设,才能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转化增值的能力。只有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不断优化农产品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只有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适应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8: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1 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

1.1 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1.2 资源型城市建设速度较快。

1.3 资源型城市建设主要以资源开发为核心。

2 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分析

2.1 资源开发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现实要求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过程, 往往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一般来说, 在资源开发前期即创业期, 条件较为艰苦, 城镇建设主要为生产服务, 其特征往往是资源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布局分散的小集镇形式, 其城市形态是较为模糊的, 虽然有些城市在此阶段也曾进行统一规划 (如大庆的工农村规划) 但这种规划往往是粗线条的短期行为的, 因此很少遵循城市规划的一般准则, 这必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一定的冲突。

在资源开发中期, 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 资源型城市在此阶段一方面为国家提供了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源, 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 因此其城市建设的力度也开始加大, 大型居住区, 商业区逐渐形成, 但由于城市初期所形成的分散式布局的弊端, 随着城市生活性的增强而逐渐显露出来, 生产和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协调这两方面关系, 直接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而到了资源开发的末期, 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更加尖锐, 主要因为这个时期随着资源的减少, 经济下滑, 城市建设需要的资金相对减少, 这必然影响和限制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原来仅靠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 面临着向多元经济转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若不能顺利进行, 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就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切断, 城市建设便无法顺利进行, 其后果可能直接导致城市的萎缩乃至荒废。

2.2 资源开发的分散性与城市建设的集中性之间的矛盾

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分布都不可能是均衡的集中的, 开发资源过程也是分散的, 这就容易使城市发展与布局形成“点多、线长、面广”过于分散的态势, 这种城市形态相对于资源开发来说,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有利的, 因为其便于生产服务, 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 这种城市形态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首先, “点多”使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 无法形成城市中心的聚集效应, 建设重点不突出, 无法突出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其次, “线长”必然造成城市交通的混乱和水、暖、电等基础设施的浪费;第三“面广”使城市建设的摊子辅的过大, 建设资金分流严重, 不便管理且缺少城市应有的生活氛围, 因此, 这种空间布局是不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

2.3 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并不十分明确的城市, 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 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 在某些城镇中甚至达到50%以上, 大面积的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 长远安排, 它所造成的空气嗓声, 水质等方面的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 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说到底仍然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 (William Rees) 提出的“生态脚印” (Ecological Footprint) 理论, “要保持一定地区现有的消费水平, 一定会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生产用地和水域, 才能支持该地区长期生存下去, 他把包括这些生产用地和水域在内的相关地域叫做‘生态脚印’”也就是说一定地域内所能提供的资源只能维持一定限度的人口长期生存下去, 超过这个限度, 该地域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任何一个城市 (包括市域) 它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 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 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用理斯的这种理论来分析资源型城市, 可以看出, 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是相当大的, 它现有的人口数并没有超过它的“承载能力”但由于其它地域对资源的需求, 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 使开发的过程成为了输出“承载能力”的过程, 这就使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 因此要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相协调,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必须使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结束后, 仍能维持当时人口的长期生存, 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 要与城市建设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 同时要适时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 向多元经济发展, 协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为其长运发展提供条件。

协调发展对策1:建立密集型城市

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理斯的“生态脚印”概念分析, 建立密集型城市是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

纵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 可以看出其城市建设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 资源开发到哪里, 城市建设就跟到哪里, 从而形成了分散式布局的现状特点, 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各方面的矛盾, 建立密集型城市则不同。首先, 城市布局相对集中, 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其次, 密集型城市使生产与生活相对分开, 减少相互干扰, 安全性提高, 使生产与生活起到相互促进作用;第三, 便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 从而解决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众多矛盾。

但是, 从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来看, 分散式布局已基本形成,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 建立密集型城市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市域内选择重点城镇集中发展形成密集型城市中心, 重点城镇的选择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应具备市域核心的地位。这里所指的核心并不一定是地域内的中心, 关键在于它在市域内起到与其它城镇协调发展的作用。

应避开资源开发区, 这样才能使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对分开, 避免为保证生产而进行的重复建设, 同时可保证生活环境不受污染。

应具有便利交通条件。交通的顺畅一方面可保证市域内部联系 (包括生产与生活的联系) , 另一方面又可与城市外地域联系紧密, 从而保证资源的输出与利用。

对策2:建立分散布局的卫星小城镇

建立密集型城市, 并不是放弃现有的与生产相结合的小城镇, 由于资源开发的需要, 这些小城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 这些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和方向应有所转变。首先, 小城镇的发展应以满足资源开发为目的, 集中发展生产服务基地;其次, 应避免建设大型生活设施, 这样可避免城市建设的浪费;第三, 要充分作好转产的准备, 从而为资源开发结束后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 转产方向可根据现有条件综合选择, 资源开发结束后, 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城镇。

对策3:以大生态、大绿化观念建设的城市边缘区

密集型城市中心 (生活性) 与分散型卫星城镇 (生产性) , 并不能孤立地存在, 它们的结合部, 即城市边缘区, 也应统一规划, 建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和绿化系统工程, 从而形成现代化田园式生态城, 改变以往资源型城市景观乏味, 环境质量差的状况, 同时考虑资源型城市文化特点, 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

摘要: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分析, 总结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 并针对矛盾, 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寻求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的对策。

上一篇:幼儿园六一工作计划下一篇:名家描写春天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