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回忆作文

2024-04-07

的回忆作文(精选14篇)

篇1:的回忆作文

回忆有的包含着感动,有的包含着快乐,还有的包含着不舍……

记得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太太拿着一筐花生坐在院子里慢慢悠悠的剥着,准备把剥下来的花生用来做花生种。我呢则在一旁“帮忙”―捣乱,一会儿把花生翻起来,一会儿在筐里搅拌甚至还玩起了“潜水艇”,太太在一旁无奈的说:“我的小乖乖哎,你不要在弄了瞧瞧你全弄到地上了”。我就在一旁傻笑不说话,太太也跟着笑起来。

太太特别疼爱我总给我买吃的,其实太太平时很节约她穿的衣服总是缝着补丁,不是因为没有新衣服穿而是她舍不得穿,太太总是说:“你们现在条件好了,我们那时候可是连吃饭都吃不上就别说像样的衣服了。”就是这样一个节约的老人却因为我喜欢吃桂圆第二天拿着平时省下来的钱去给我买。每次买回来总是边给我边气喘吁吁地说:“太太给你买了桂圆快吃吧。”而我一看到桂圆眼睛就冒绿光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太太见我吃的样子就会很开心,偶尔还会说:“慢点儿吃别咽着,没人跟你抢。”

每次回忆起和太太的过往心里总是有点难过,希望太太在天堂能够以前一样开开心心的。

篇2:的回忆作文

青春是一首歌,是一首平淡的歌,有低拍也有高拍。起起落落就像人的一生,有开心,有忧伤,有成就,有失败。

第一次失败了,我们还可以第二次。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第一次。但是青春有的永远只是一次,看了网上有很多的网友发表了许多关于第一次的快乐,这也许是青春的记录。

7岁,我第一次煮饭,也是第一次为父母下厨,虽然做的不好,但是看到爸爸妈妈脸上有了开心的笑容,我从心底里开心。

9岁,我开始自己一个人上学,那是很兴奋的事。

13岁,我已经是初中生了,带着兴奋的喜悦,认识了新的朋友。开始对身边的事物敏感起来

14岁,第一次叛逆,逃学,装病,打架。这些往往都是第一次。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15岁,这时的我已经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15岁,多么美丽的年纪啊!对于女生来说,15岁时是美丽的,我喜欢15岁。

记得15岁已经是初三了。看到班里的同学那么努力的奋斗,我开始觉得自己多么得愚蠢,我开始努力,常常夜里自己哭泣。懊悔自己。第一次主动的和妈妈沟通,第一次与妈妈说了那么多。14岁以来的第一次与妈妈交谈

一年的努力,得到成功,虽然上不了好的高中,但是也能上的聊普通的高中,

16岁,第一次认真的喜欢一个人,只是保存在心里。记得我的.妈妈说过,喜欢是美好的,只有认真的喜欢,自己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女孩子要嫁给爱自己的人,自己爱的并不爱自己。

16岁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是我喜欢的那个人,我要让他永远藏在我的心里,知道他向我告白,就算自己向他告白了也会让他觉得我是一个轻浮的女孩子。

现在的多希望能回到以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女孩,只想单纯的做个单纯的女孩,然而我的爸爸妈妈就不会为我白了那么多的黑头发。曾经的我潇洒过,曾经的我疯狂过,但是最后又剩下什么呢?

篇3:满满的回忆

我们有多久没见了呢?

你是我小学乃至初中毕业这一阶段最好的朋友。想起我们俩的认识还蛮有戏剧性的。二年级时, 咱们俩都是因为忘记带作业本而被老师命令在教室外罚站, 我当时还不认识你, 见你头低着, 一动不动, 便拉着你的手, 笑嘻嘻地问:“你是不是也没有做练习而骗老师忘记带呀?”你抬起满是泪水的脸, 哭着说:“我是真忘记带了。”

从那之后, 我们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当时你家住在桃源小区之内, 我家住在小区之外, 仅隔着一排栅栏, 巧在栅栏上有一个大洞。每天早晨, 我便从大洞里钻进去, 在你家楼下大喊:“史晓艺, 史晓艺……”你便匆匆从楼上跑下来, 一边把手里的黄瓜掰一半儿给我, 一边说:“谷文彦, 你嗓门太大了, 楼下的阿姨跟我妈妈告状了。”我们俩便像疯子一样大笑, 然后你大声喊:“谷文彦, 我来了……”这样的事情每天都要进行两次, 我们竟然做了五年之久, 并且不厌其烦, 乐此不疲!

从桃源小区到实小有挺长的一段距离, 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随之变化, 刚开始是坐一辆美曰“学生接送”的绿色小车, 后来改坐公交车, 还有过一段天天三轮车的“奢侈”生活, 再后来, 我们骑着我的“好孩子”牌自行车, 俩人猴在一辆车上, 歪歪扭扭地上学。咱们俩有一特点, 骑着一辆1米左右高的儿童自行车横在马路正中央, 为此被不少行人骂过。我的小车还有一毛病, 就是没有车铃, 你便坐在我身后, 举着班级的小黄旗, 发出“叭叭”的声音当做铃声。引得路人们纷纷朝我们看, 我们才不管呢, 你反而叫得更大声了!

我还记得我们俩一起去野炊, 当你把菜都炒好了之后, 遭遇了一只巨大无比的毛毛虫, 你吓得把碗全摔在地上。我还记得暑假里我们一起去卖报纸, 当我们俩喜滋滋地拿着所赚的2元钱时才发现, 咱俩的车全部被盗了!我还记得你参加唱歌比赛唱《小小少年》, 我激动地在台下大喊“唱得好”!我还记得学校组织郊游, 我由于激动, 提前2小时就出发了, 本想在你家楼下等你, 可当我出门时, 惊讶地发现浓雾中有个小黑影正向我移动, 我飞奔过去, 竟然真的是你, 当我们俩傻笑着抱在一起, 第一次觉得世上真的有默契这种东西。我更不会忘记, 在我过生日时, 你一大早来到我家楼下, 等我开门时, 顶着两个黑眼圈, 送我一个南瓜娃娃, 大喊“生日快乐”……

写到这里鼻子酸酸, 本来只是回忆到一些小事, 但写着写着就止不住了, 喉咙哽哽的。尽管如今, 我和你身边最好的朋友都不再是彼此, 但这段长长的回忆我相信于你于我都是在最美的时间段和最棒的人发生的最美好的事情。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你也是吧?

现在, 你早就搬家了, 原来栅栏上的洞也已经被物管修好了, 也许就像那首歌唱的“小小少年, 没有烦恼, 仰望四周阳光照”那样, 我怀念的不只是你, 更是那个没有烦恼的自己与那段没有烦恼的时光吧!读

导师:徐海龙

篇4:关于作文的回忆

我们都喜欢上语文课,却又害怕作文。语文是老师讲给我们听,就像听故事;作文却是我们写、老师看。要想把肚子里的话变成文章,真是太难了。尤其是老夫子那严厉的面容,想让他给你个良好的评语极不容易。首先,他要求你的字迹和词句工整规范。字写得七扭八歪,他决不批阅。错别字连篇就要请你吃戒尺——当时体罚不曾废除。他说,一篇文章的好坏,文字起很大作用。什么人才歪戴帽子斜瞪眼?流氓地痞!他的话,我真正懂得则在若干年后。那时,我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了。一次,我匆匆赶写出一篇小说,编辑将稿子处理完约我面谈。我们是老朋友了,他用玩笑的口吻说:“你老兄买本小学生字典读读吧!”听着,我的脸热辣辣烧了起来。后来我读一篇别人的小说原稿。那故事很迷人,只是错字连篇,读着就像美餐当中吃到了苍蝇。从此我写文章格外小心,深深懊悔当年写作文时不曾打好基础。

不当作家似乎就不必在作文上下功夫了吗?我有位做干部工作的朋友,他抱怨说每年接受国家分配大学毕业生是最头疼的事。翻阅档案,他连自己的履历都写不通顺。这样的干部有谁愿要?我还认识一个青年朋友,小学毕业便作了个体户,而今是腰缠万贯了。该交女朋友了,谈恋爱不会写情书,为此深感苦恼;还有一位工人朋友,犯了错误不会写检讨书。我问他们作文课是怎么上的?他们苦笑道:每次作文都由爸妈代劳。

父母帮儿女作文,我们当年也有过。不过,他们的手心都让老夫子用戒尺打成刚出锅的热豆腐。今天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该是猛敲警钟的时候了。

作家简介:

篇5:珍贵的回忆-回忆的作文700字

珍贵美好的记忆,伴着一丝甘苦,缠绵悱恻。时间一手托着灰烬,一手留举着玫瑰,牵走了逝去的青春,却留下久久都不能忘却的记忆。

上小学时,选择了一个离家不远但也不错的学校。每节课都是拼尽全力地回答问题,糯软的语调颤颤悠悠地咬着熟悉却陌生,但又令人神往的零碎字词。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很多事。

我们班的班长总是温暖如阳,仿佛能融一切冰冷的事物;我的后桌生性孤僻,不愿多语,喜欢自己独自盘坐在角落里;我们班的学霸浑身散发着书香气息……

茫茫林海,你见过两片相同的叶子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孩子六年就要为孩子考虑六十年。这是我小学校长喜欢说的两句话,他每次说这句话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期盼,但似乎又透露出丝不舍。

在小学六年中,换过班主任、换过任课老师,但他们都十分负责,关注我的学习和生活。虽然当时不理解老师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但现在我明白了,我也很感激……

在毕业典礼时,校长讲话,说到:“这次的分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别,只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相聚。人生亦是如此……”在他说这些话时,虽然是在鼓励、安慰我们,但倘若仔细点,便会发现他的眉目之间满是不舍……校长说的这些话不知在我心中回味了多久,我对这句话似乎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天上的云聚了又散人生离合,亦复如斯。”我想这也许是最好的解释。

现在,有关小学的记忆已经是零零碎碎,无法拼凑到一起,只能惆怅地埋怨时间苛刻,埋怨时间从未留下什么。两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在小学那个城市,也再不能在那里学习生活,待我再回小学校园,可能再要许多年以后吧……

从未想过小学那“枯燥无味”的生活会让我怀念。每次忆起来更是“沁人心脾”,我仿佛回到了小学的时光,重复着“枯燥无味”的生活……

篇6:难忘的回忆作文:抹不去的回忆

一次暑假,爸爸开车送我到姥姥家,我高兴地拍着手又蹦又跳,真希望一眨眼就能飞到姥姥家。约莫下午1点,我们到了村头,老远就看见姥姥顶着炎炎烈日站在屋前迎接我们。逢人姥姥就大声说道:“我外甥女回来了。”妈妈赶紧上前搀扶姥姥:“这么热的天,进屋休息吧,别中暑。”

午觉过后,我缠着姥姥收割黄豆。姥姥拗不过我,领着我来到田里。我卷起裤腿、衣袖,学着姥姥的模样,拿起镰刀向黄豆枝砍去,废了好大力气才砍下一棵,正想向姥姥炫耀一番,哪知姥姥身边已摞了一小堆。我赌气似的`扔下镰刀,跑到屋里吹空调。姥姥见状,叹了一口气,继续劳作。

待姥姥收拾好,我又从空调房跑出来,因为我看见一个“玩具”。我问姥姥要着玩,姥姥说这是用来打黄豆的,叫“连枷”,不是玩具。我死缠着姥姥教我打黄豆。姥姥缠得没办法,说:“好好好,我的小祖宗也,可是你要答应我这次不能再半途而废了。”

“好!”我们把黄豆平铺在院子里,而后拿起连枷准备打。姥姥先做了一个示范,她两手握住长木棍,高高举起,然后摇晃一下,让上面的小木棍旋转一周,顶端的竹板顺势打了下来,“咔嚓,咔嚓”,黄豆和豆荚纷纷剥离开了,一个个挺着大肚子四处滚动。

没等姥姥演示完毕,我迫不及待地抢过来,准备大显身手。我举起连枷,回忆姥姥刚才的动作,转了个圈砸下来,结果小竹板并没有像姥姥那样平拍在黄豆上。相反它竖了起来,一个黄豆也没有蹦出来。我不甘示弱,又重试了一遍,这一次转过了,竹板朝我的方向飞来,吓得我丢下连枷,撒腿就跑。姥姥对着我,直嚷嚷:“我的小祖宗哎,别把连枷摔坏了,哎!”反反复复,我又尝试了几遍,终于打出不少黄豆。

等忙完,已是晚饭时间,我又累又饿,洗了手便开始我的狼吞虎咽模式。吃饱喝足,我摸了摸圆滚滚的肚皮,走进房间开始玩游戏,直到瞌睡虫爬上脑门。

篇7:的回忆作文

初夏,阳光的抚摸十分柔和温暖,泡沫般湿润的彩色天空下,几朵白云悠扬地飘在我的头顶上,我,静静的躺在布满了阳光细碎而跳跃的金点的草坪上,忘记了一切忧虑,迷迷糊糊闭上双眼,入睡……

当我被一阵清风“唤醒”时,猛地一惊,不知什么时候,身旁又多了一个小孩,恬静甜美的睡相,红润的脸庞,充满了孩童的气息,橘红色的太阳愈来愈烈,落得煞人,那顽皮的几道金光,如恶作剧般,在你我之间穿梭,也许是被这淘气鬼无意间刺到了,你渐渐睁开了双眼,看着我正傻傻地用双手扑打那道阳光,又时常扑空跌到,不免捂嘴偷笑,然后小跑上去一只手扶着我的左臂,另一只手扶着我的右肩,将我慢慢扶起,可我还发着脾气,又跺脚又哭闹,不经意间瞥见了了那道害我跌倒的阳光,正躲在繁密的树叶中,随着风儿发出的“沙沙”轻响,在我听来,就像是对我的嘲笑,我一阵无奈,恼火,挣脱开你的小手,随即拿起地上的一块小石子,用尽全身力气扔了过去,“沙沙”这刺耳的笑声再次响起,那道光却在瞬间的闪烁后又回到了原点,我彻底认输了,你看我一脸的不悦,便走上前,笑了笑,安抚我,两只纤嫩的小手又牵在一起,两颗童心的对话,两个稚气的背影在夏日的逝去中模糊,在时光的眼中沉淀……

篇8:幸福的回忆

我给这位老教授讲了一些我的小学生活, 他很惊叹十几年前的中国小学能有这样的魄力!这更让我忍不住骄傲地讲下去。

人民大道小学从我们这一届开始了主体性发展实验。我们的课桌不是一排排整齐排列, 而是6张桌子按T型排列, 这样我们在看板书的时候不容易被“前面”的同学挡住, 也有利于课堂讨论。说起课堂讨论, 也许是小学老师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小孩子太爱讲话, 难以控制, 可是我的老师偏就要摆出个“圆桌会议”的造型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课堂上, 我们有多次小组讨论时间, 这样反而“开小会”的次数减少了。老师还会说, 看不见的同学就坐到讲台边上听课, 想举手发言的同学, 如果老师看不见, 就站起来走到老师面前举手。因此, 我们的教室讲台边总是坐着小个子, 老师眼前也总是跳跃着几个小不点儿。小学毕业后, 我到郑州去上初中, 居然很不习惯横竖排列的座位和课堂的“不自由”。为此还经常打电话给小学班主任抱怨自己的不适应, 殷老师也耐心听并安慰我说, 一个优秀的学生要学会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好让自己开始在新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实验班, 我们的班干部、课代表不是老师指定的名列前茅和单科成绩优异的同学, 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当小组长、小队长、纪律委员、劳动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可以毛遂自荐, 也会轮流“坐班”。这样每个人的组织协作能力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每个人都会体会到一种集体责任感;每个人都因为了解做“领导”的不易而相互理解。所谓的“差生”也因此消失, 所谓的“差生”自卑心理也在无形中慢慢地退去。

课外, 我们有各色各样的兴趣小组, 可是不叫美术兴趣班, 也不叫音乐特长班, 他们分别叫“小裁缝”“小小音乐家”“我是小画家”等。在教室外的走廊, 有一些小柜台, 上面有“小太阳银行”“失物招领处”“科学之光”等很多我已经记不清楚的专栏, 而这些并不是美化校园的设置, 我们有自己的行长、处长和组长, 在课余时间带着我们过自己的小大人生活。我们还做手抄报, 不同的是, 画画好的同学排版插图, 作文好的同学写作, 有特长的同学负责特色板块, 接着把报纸复印出来拿到街头去卖。更出乎意料的是, 我们一份手抄报只卖几毛钱, 居然卖了几十块钱!最后在“小太阳银行”行长的带领下, 买了很多零食饮料带回教室, 即兴准备了一出联欢会庆功, 我们就这样体会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美收场。

当时最轰动的课外活动, 应该是我们的“红衣天使”。我忘记了当时老师给这个活动定义的名字是什么, 可是我始终记得我们都叫它“红衣天使”。在“停课”的那一周, 我们都穿着大红色的工作服, 戴大红色的小帽子, 用大红色的工具。全班学生分成很多小组轮流帮助老师工作:去门卫分发信件, 在教务处整理考卷, 帮办公室打扫卫生, 擦栏杆, 扫厕所, 整理音乐教室的乐器、体育教室的器材, 帮食堂分发收拾餐具等, 做各种干净的、脏的、累的或者从没接触过的老师的一些工作。在我们开心的“停课”活动中, 和家长对“缺课”的担忧和质疑中, 我们结束了这“自由”的一周。双休日之后的周一, 我还记着老师脸上无限的惊讶与兴奋:短短两天时间, 居然产出了很多文笔流畅思路清晰的周记、根据上周活动统计的数据、自己出的数学题、记录活动的小漫画和手抄报。此外还有诗歌!我记得最清晰的一首题目是《夕阳中的红衣天使》 (我忘记了作者是谁) , 那首诗写得棒极了, 怎么能让人相信那是一个小学生的手笔呢!这个活动也因此改名为“红衣天使”。而家长的那些担忧与质疑, 也随“红衣天使”飞走啦。

这些课外活动都由所有的任课老师带着我们进行, 自然而然老师成了我们最信任的朋友。“无话不谈、亲密无间”, 在人民大道的实验班, 就可以用来形容师生关系, 面对老师我们没有紧张没有顾虑更没有害怕。

我从小数学就差, 可是刘老师 (我的数学老师) 却会把她的数学书给我说:“安然, 你的字写得好, 你帮我往新书上写名字吧!还有我看见你画的小精灵了, 真好看, 你给我画在书上吧, 这样我看见他们就好像看见了你。”后来我就常常想去问她问题, 一是喜欢听她夸我字漂亮, 还想看看我用铅笔画的小精灵是不是被刘老师擦掉了, 更想学好数学让刘老师更喜欢我 (虽然数学始终都是我的死穴) 。一直到上了大学去看刘老师, 她见到我上前就是一个满怀拥抱, 然后对她现在的同事说, 这是我的一个从来学不好数学却一直很喜欢我的孩子!

说起我的死穴, 还有一门就是体育。我偏就是个不爱运动的人, 而学校为了让我们有健康强壮的体魄, 小学六年每天让体育老师带我们晨练, 早晨六点半开始。其实我当时挺讨厌晨练的, 本来就是个迟到大王, 何况让我那么早起来跑步呢!体育课我也不爱上, 还逃过课, 也因此受到了很严厉的批评。之后, 我每次看到体育老师都有一些害怕有些抱歉。也许李老师看出来了, 她经常抱起我说:“丫头, 今天别偷懒呀!”然后轻轻打下屁股, 慢慢地我的害怕也少了。现在想想, 当时是多么对不起李老师。六年的春夏秋冬, 她都要坚持带我们晨练, 这不只是说一下坚持那么简单的, 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

有一年的教师节, 同学们约好了课余时间一起折纸星星——9月的天气还不是那么凉爽, 平时我们要开电扇吹风;可是我们为了放学后的教师节联欢会, 都坚持着那个下午不吹电扇——我们把全班同学一起折好的纸星星都放在吊扇的摆叶上面了。放学后, 在我们把老师拉到教室之前, 由最瘦的男生拿着一桶纸星星坐在门头的窗框上, 在老师进教室的一刻, 他撒下所有的星星, 同时安排好的同学打开电扇。那些五彩的星星全都借着电扇的转动, 螺旋式地落下来, 很是漂亮。星星落下的时候我们都起立给老师说:“老师, 节日快乐!老师, 您辛苦啦!”连我们都没想到的是老师居然开心地落泪了!

和老师的默契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了起来。有时候外校的老师领导来听课, 有时候我们去外面的学校上公开课, 但是无论什么形式, 多少镜头、多少眼睛对着我们, 我们和老师都那么自如, 那么默契。

我怎么也忘不了逸夫楼墙上的三句话:

全面发展打基础, 个性发展有特长!——校长的话

因为有了你, 我才喜欢当老师!——老师的话

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学生的话

现在的我, 一直都坚持着“我要成为最佳的我”的信念走着自己的路, 想要放弃的时候, 都好像会看到当时老师激动的神情对我说:“因为有了你, 我才喜欢当老师!”而我怎么能这么轻易地辜负老师给我的支持与关爱!

我的母校, 无论走多远, 我都是从这里启程的!

篇9:回忆“回忆中的城市”

同时,我又是个特别的人,所以我是个特别平凡的人。特别平凡得没有什么好习惯,寝室常常因为我而扣分,生活也因此而越发的索然。曾经有个我十分欣赏的老师说我是多事之秋。我清楚地记得他吐出这四个字时脸上的表情是一副无可奈何。我至今仍不知道这话是否有什么深层的含义,正如他也至今仍不知道只会桀骜、只会给他添麻烦的女孩,其实对他异常欣赏。

和所有不是很快乐或者说根本不快乐的孩子一样,我每天仓皇地穿越早晨,穿越中午,穿越夜晚,穿越无穷无尽的重复和庸常。笑容空洞并且若有若无。我的手指总是跟我负气。在我迷茫不堪地徘徊在悲痛边缘时,它们无情地死给我看了。苏醒后,我却因为那些悲痛已变成回忆而害怕地不敢记录。于是,我的文档里总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白得让我心痛,让我怀疑一切是不是真的可以回到还来不及开始的最初。

于是,我特别羡慕四维,羡慕四维的《回忆中的城市》,羡慕《回忆中的城市》中的人和事,再于是,我终于小心翼翼地提笔在老哥送的课程设计纸上尝试起写四维所谓的手稿。大段大段地写着,写着,写着就真的像四维常常形容的那样热泪盈眶。我不知道这是自己所想看到的还是所不想看到的。我老哥在J大学土木工程系,他和他那帮子兄弟姐妹会定期给我写信,这些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大哥哥大姐姐总是用最简单的文字给我最深沉的触动。我习惯晚上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回信,写到手酸眼睛痛时,我总是怀念起教室里明亮的日光灯,怀念起围绕在灯边乱飞的小东西,温暖无比。也有好多次不幸被值班老师逮到,没收了手电、信纸,扣分,第二天被老班没完没了地训。

中考前的几个晚自习,胖子频繁地传包得很好的纸团给我。一打开,不是已死的飞蛾,就是叫不出名字的小虫的尸体,还有他画在纸上的夸张的猪头。不过,我不会像有些做作的女生那样嗷嗷大叫扮可爱。不动声色地在旁边又画了个猪头,传了回去。他再传过来,我再传回去。无聊的生活,我们用更无聊的方式来点缀。等到纸上面画满了猪头后,胖子就拿去向阿琪炫耀,他是如何用死虫吓得我神志不清,只能画猪头。

我的理科向来不佳,只有作文让我在班里脱颖而出。我以为这不是智商问题,仅是兴趣问题。老班却认为是我没志气学韩寒。她讲得振振有辞唾沫乱飞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寝室里经常被我翻阅的四维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周嘉宁的《流浪歌手的情人》、小饭的《不羁的天空》以及遗忘在家里的韩寒的那4本书。第一次面无表情地流泪……我想说,人家是职业车手,我怎么学啊?就知道几年前的韩寒!当然,我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后来,就有第二次面无表情地流泪。再后来,就写第二次面无表情地流泪,只是感觉恍如隔世。谢霆锋有首歌叫《你不会了解》,除了力宏,我对别的歌手都没有兴趣,所以只知道歌名并没有听过。既然不会了解,又何必去尝试,再等待相同的结果——不了解。不了解,不想别人了解,像四维的朋友阿亮、小蓓那样,忧伤却什么都不说,有勇气什么都不说……窗外的阳光很温暖,所以四维想该结束他的《回忆中的城市》了,而我却找不到结束的理由,可继续写又写些什么呢。我想我还是那么地害怕回忆,以至写完后都不敢复读一遍,同样却又那么地害怕遗忘,不甘心今天的一切就是为了等待明天去遗忘,也许等我看明白“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时,我才能提起笔,同样结束我的惘然。

篇10:月光下的回忆-回忆作文800字

傍晚来临,繁星满天,一眨一眨,好似在向我们微笑。花儿弯下了腰,草儿挺直了腰板,一阵风吹来,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好像在讲悄悄话。明亮的月光笼罩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上。村里有一个学校,学校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村里有一个叫铁蛋的小男孩,他一生下来就不会哭。但他很不幸,只有一个体弱多病的`爷爷和他相依为命,放学后只有爷爷才会陪他聊会儿天。

一天放学回家,铁蛋和往常一样跟爷爷打了招呼后便匆匆地去做作业了。只听见爷爷有气无力地说:“唉,回来啦……”“嗯,爷爷,我先写作业了!”铁蛋回答道。铁蛋发现爷爷似乎有些不寻常,但也没多想。

写完作业后,铁蛋准备完晚饭,端到爷爷床边,仔细端详着风烛残年的爷爷,内心无比难受。铁蛋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喂给爷爷吃,可爷爷只吃了一点便摇摇头示意吃不下了。铁蛋难过地看着爷爷却无能为力,只好先去收拾碗筷。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爷爷苍白的脸上,只听见爷爷轻声呼唤铁蛋到床边来,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现如今你已是小伙子了,我不能再陪伴你了,接下去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了……”此时的爷爷眼泪夺眶而出。“不,爷爷,我不想你离开我。”铁蛋急切地说道。此刻,虚弱的爷爷慢慢地闭上了双眼,露出了安详的微笑。铁蛋见了,一时不知所措。突然,他放声大哭,这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这是铁蛋第一次哭,哭得那么撕心裂肺,听了让人肝肠寸断。

渐渐地,铁蛋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哭的声音越来越小,他想起了爷爷说的话“接下来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了……”他难过地擦了擦眼泪。

每当皎洁的月光洒在夜深人静的村庄时,铁蛋总会想起最亲爱的爷爷:每当刮风下雨时爷爷总会一瘸一拐地走来给他送伞;每当吃饭时,爷爷的筷子总在忙活着,菜不是夹在自己碗里,而是夹到他的碗中,嘴里不停地念叨“多吃点,多吃点”;每当遇到伤心事时,爷爷总会静静地陪伴在他的身边,用他那饱经风霜的手为他擦去眼泪……

此时此刻,明亮的月光把小村庄照得亮堂堂的,仿佛是在给爷爷照亮了通往天堂的路。

★ 月光下的吴山作文800字

★ 月光下的村庄铁蛋和表哥作文800字

★ 月光下的村庄 - 五年级记叙作文800字

★ 月光下的康乃馨作文

★ 月光下的村庄作文

篇11:的回忆作文

六年前,第一次踏进小学校园,迎接我的,是老师亲切的微笑和学长关心的目光。看着崭新的桌椅,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你已经告别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生活了。

而如今,是否又将告别小学生活了呢?我不知道我该如何离开这用六年培养起来的同学间的情谊,也不知道该怎样告别我们亲爱的老师和母校。

在毕业班足球赛上,我再次深刻地懂得了什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草坪上滚动的足球,球场上奔跑的同学,场下呐喊的观众都将成为毕业生难忘的回忆。对球员来说,他们滴落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团结的象征。而不论输赢,场下的同学都会为他们加油而喊得口干舌燥。众志成城,我们用情谊与实力赢得了这来之不易的第一名。足球赛在笑脸和欢呼声中结束了。虽然这一切终有一天会淡化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但是他此刻在我们心中的重要性却是无以伦比的。因为我们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成功带来的喜悦……

现在,我们即将面对的是紧张的毕业考,是离别时的不舍,是充满未知的初中生活。

或许,这已是童年的尾声,红领巾将成为过去。但是母校留给我们的记忆却会定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第一次被表扬,第一次被罚站,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被误解……第一次,有太多的第一次,他们就像一块块砖,铺好了人生道路的起点。 春天花开的味道,运动会上汗水的味道,教室里课本的味道,黑板上残留的粉笔的味道和办公室中永不散去的红墨水的味道,凝结成了记忆底层的爱的味道。

我悄悄地把这一切都收进了心底,希望自己永不忘记。

篇12:的回忆作文

记得那是在我五岁那年,那时我家住在华舍,隔壁的邻居也有一个小男孩,

他只比我大一岁,于是我俩经常在一起玩。他是一个黑黑的小男孩,胆子很大,有时会去田里捉蝌蚪,每次他总带个小水桶,把战利品放在这里面。于是我天天与他一起去田里捉小蝌蚪,每次我只是看着他捉,他在田里走来走去,发现了“目标“以后,迅速悄悄地靠近它们,把手弯成弓形,悄悄地蹲下,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手按下去。那些“大头“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手掌罩得个严严实实。我天天看着他捉,他让我也捉,可是我不管怎么样就是不敢捉,不论他怎么说有多容易,也许我怕被蝌蚪咬吧,我还是不敢捉。

那个小男孩有时满载而归也会送给我一些,我便把它们养在一个红色的小水桶里,换上清澈的水,看着那几只小蝌蚪在水中快活的游来游去,我的心中也有无比的快乐!

以后几天,我还是日日看着他捉蝌蚪,那时的我似乎只要看看就满足了。

终于有一天,我捉了几只小蝌蚪回来。那不是他给我的,我自己捉的!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亲手捉到蝌蚪,真的,真的!这是凭我自己的双手获取的,而不是我不劳而获的从他那儿取得的。让我告诉你这捉蝌蚪的来龙去脉吧!

这天下午,烈日当空,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虽然天气恶劣,但我们还是出发了,到达了目的地,我跟往常一样在一旁看邻居家的小男孩捉。这时他叫了起来:“喂,这儿有好多蝌蚪,快来看呀!”我听了急急忙忙地跑过去看,他和我一起蹲在那儿看,突然,他一把抓过我的手,一下子按了下去,刚好将几只蝌蚪罩住了,他捉住我的手拿上来,将手中的`那几只蝌蚪放在了小水桶里,自从这次协助我也敢捉了,于是今天我就捉了十几只。

篇13:无边的回忆

“阿蓉, 你这双拖鞋太老爷了。”或者:“阿蓉, 你该换拖鞋啦!”我总是微笑地回答:“这可以穿嘛, 我很喜欢它。”

如果我的回答换来的是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 我就会设法转变一个话题。如果对方还会对我善意地摇摇头, 或者笑一笑, 我就会忍不住要告诉她: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的原因吗?”

而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 课比较少, 家住在北投山上, 没有课的早上, 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 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有时候我可以一直走下去, 走上一两个钟头的路。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 然后再仔细辨认, 山坡下面, 哪一幢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 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 我没时间管它, 我的下午都是排得满满, 别有用处的。晚上回家后赶快洗个澡就睡了。

直到有一天, 傍晚, 放学回家, 隔着矮矮的石墙, 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 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 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里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 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 一面摇扇子, 一面看着我笑呢。那时外婆住在永和, 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就会住上一两天, 把我们好好地宠上一阵子再走。那天傍晚, 她就是那样含笑地对我说:

“今天下午, 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 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 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 外婆每次上山时, 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 晒好, 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 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 一面摇扇子, 一面等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 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 不知道是院子里下午的太阳呢, 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 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 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 给钱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 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 也就一直留在身边, 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的灰旧的表面时, 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那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 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 那么遥远, 那么温柔, 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篇14:《围城》引起的回忆

当《围城》英译本出版,被推崇为“一部近代中国经典”时,使我想起了有关《围城》问世初期的一些往事、几个对《围城》倾倒备至的战友——他们在十年动乱中先后去世了。“暗香疏影无穷意,桃李漫山总不知”。我不能不感到绵绵的惆怅。

《围城》的寓意,乃法国成语“fortesseassiegée”就是“被围困的城堡”的意思。解放前夕,当出版界不景气而唯有《围城》在短短一年半中重版三次,风行畅销之际,正是“百万雄师下江南”、上海成为“围城”之时。正像《围城》中描写方鸿渐在峨嵋春川菜馆的筵席上,听苏文纨、褚慎明谈论“金漆的鸟笼”和“被围困的城堡”,所谓“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后来也说:“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围城’之感。”《围城》象征着人生领域的一场战役。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熙熙攘攘,没有了局。举凡爱情的纠葛、家庭的风波、人事的倾轧、生活的煎熬、阶级的对抗、社会的矛盾、国族的战乱、尘世的纷争……,都和《围城》的情况相仿佛。《围城》中描绘了一些留学生从海外到国内、都市到乡镇、学校到家庭,出现各个阶层大小人物六十余名;而主人公方鸿渐转辗奔波、到处碰壁;冲进逃出、谋生乏术……小说中写他的困境是:“鸿渐郁勃得心情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见一九四七年初版第407页、一九八○年重印本第305页)《围城》既是启示人生之路的象征;又是揭露命运之谜的妙喻。

这部杰作“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使彼世相,如现目前。”从一滴水窥沧海,《围城》反映了整个时代。人们不会忘记,在解放以前的人生长途上,出现过许多似曾相识的方鸿渐的面影;他是帝国主义“给中国造成了数百万区别于旧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大小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74页)方鸿渐尽管“百无一用”、“书生气十足”、身上有许多毛病,在“新式知识分子”中并不是“先进分子”;但他具备了中国人民最基本的一个“精神条件”:即“对于帝国主义的仇恨”。他留欧四年、“游学”三国,对“帝国主义文化”却表示了鄙视,认为“西洋文明”传来中国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方鸿渐能够保持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当他服务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了,便毅然向报馆辞职;他在身无分文、饿着肚子时,也不肯“做资本家走狗的走狗”。最为可贵的,他“不愿意跟国民党走”。国民党反动官僚苏鸿业的“千金”小姐“女博士”自愿委身相许,方鸿渐决不领情、不肯“攀龙附凤”。他见了国民党“政客王尔恺”的字,就“撇嘴”冷嘲、百般挖苦,还说“不向他谋差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帮闲,也是耻与为伍,不肯随波逐流。最后,为保存了一本“时髦书《共产主义论》”,竟被校方视为“思想有问题”而“解聘”。他和赵辛楣一样,认为“要靠了裙带得意,那人算没有骨气了”。总的看来,这是一个“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而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开始“站起来”的“有骨气的中国人”。(参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84页)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时代里,方鸿渐的“典型性格”正和俄国革命前夜的《罗亭》一样,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围城》在四十年代后期之所以一纸风传、万人争诵,其源盖出于此。

一九四八年,我参加了一个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成员有信孚印染厂的陆君、立丰布厂的顾君、新华银行的石君……,都是当时的“《围城》迷”。有时在生活中接触到某些人物,议论中常与《围城》中的人物相类比。我们当时在沪西番禺路上的石君家中集合,主要在私地里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围城》中的某些情节,帮助我们从感性上加深了对《新民主主义论》中某些章节的认识。比如:《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要革除”的那种“在中国的帝国主义文化”。大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时,石君随手拿出《围城》,翻开小说第二章,其中描写方鸿渐留学归来,在家乡的省立中学演讲《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读道:“方鸿渐强作笑容说:……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见《围城》初版本第48页)大家在笑声中都认为方鸿渐不伦不类的“演讲”,却说出了简单明白的道理。人们记忆犹新,帝国主义用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华帝国大门,畸形的卖淫制度便和“五口通商”的租界同时发展起来。在旧上海,“会乐里”的高等书寓、“青莲阁”的“红倌人”、“四马路上的妓院”、大大小小的“燕子窝”(大烟铺)……,同帝国主义统治机构“工部局”和“巡捕房”,都是设立在同一条马路上的。“鸦片和梅毒”,是对“帝国主义文化”绝妙的讽刺和概括。《围城》通过对方鸿渐等留学生精神世界陷于困境的精湛描写,展现了一幅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失败和破产的历史画卷。在这个意义上,《围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

最难忘怀的,《围城》在解放初期,曾配合对知识分子“思想教育”起过积极作用。

一九四九年八月,毛泽东同志以“新华社社论”名义写了《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重要文章,接着便围绕讨论白皮书、认清“民主个人主义”本质,对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围城》由于对帝国主义吹嘘的“历史上曾为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脊骨”的上层知识分子,别开生面地作了深刻的揭露、解剖、讽刺和批判,正好为大家认清“民主个人主义拥护者”的面目,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形象材料。

《围城》在塑造主人公方鸿渐的同时,还刻划了一大批上层知识分子的群像。他们是与方鸿渐由“情敌变为同情兄”的赵辛楣,表面上象“正派”的“留学生”;使方鸿渐认为“像尊人物,不胜倾倒”的董斜川,虽然“英年洋派”而“口气活象遗少”;后来当了方鸿渐的姑父的陆总工程师,“好谈论时事”,却对帝国主义“存着幻想”……,都是一些典型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拥护者”,属于人民群众中的中间派。此外,有“靠着三、四十封”西方学者“回信吓人”的“哲学家”褚慎明、向反动统治阶级卖身投靠的曹元朗、冒牌博士韩学愈、伪君子汪处厚、假道学李梅亭、趋炎附势的顾学谦、卑鄙无耻的陆子潇,以及“花旗洋行买办”张吉民等等。他们有的是政治上近视、思想上糊涂;有的头脑中充满着许多反动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是各阶层中的落后分子。这一群形形色色有时代气息、富于社会共性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和情节,有机地构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典型环境”。在中国人民面临两种命运、两条道路进行决战的历史关头,“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赖以支柱的,就是这“一层薄薄的社会基础”;当人民革命取得全国性的伟大胜利后,帝国主义者梦寐以求鼓励他们“终于会再显身手”的所谓“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的代表(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75页),也就是这样一些人物。为了用善意去帮助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是很必要的。上海沪西区委为此吸收各工厂企业的高级职员,举办了“职员学习班”。开始时,大家对怎样认识“民主个人主义者”并与“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划清界线等问题感到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学习班”负责人之一的陆君,便和我谈起了《围城》。他说:“如果让大家读读《围城》,对于‘民主个人主义者’本质的认识,可能有所帮助”。经过区委领导的同意,《围城》便列为学员们的辅助参考读物。

我当时是“学习班”的工作人员,不但有机会看到学员们的《思想小结》;协助陆君一同整理了《运用<围城>等文艺作品进行思想教育的几点体会》;还在上海总工会办的“工会干部学校”中介绍《怎样做好职员的思想工作》第二部分,引用了《围城》的例证。学员们在《思想小结》中联系《围城》谈体会,主要有这样四点:

其一、通过《围城》,认识了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不能救中国。

大家普遍认为:“读了《围城》,进一步加深了对《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文件的感性认识”;“从方鸿渐的遭遇,更看清了‘民主个人主义’在中国失败和破产的必然性”。他们说:“所谓‘民主个人主义’,原来是留学生当作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从欧洲带回的。正象《围城》所描写:‘照例每年夏天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有在法国留学的,有在英国、德国、比国等读书,……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见《围城》第2页)但这一套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不少学员还以方鸿渐为鉴,照了一下镜子,回忆了自己在旧社会的经历。都认为“方鸿渐为人比较正直、有爱国心,能保持‘中国人的骨气’;结果到处碰壁,没有出路。可见‘民主个人主义’救不了方鸿渐;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也同样不能救中国。”

其二、通过《围城》,看到了“民主个人主义”的反动实质。他们说:“从《围城》中赵辛楣、曹元朗的经历和演变,进一步看清了‘民主个人主义’的反动实质。例如:赵辛楣从美国留学归来,自鸣清高,不屑当‘外交公署处长’,而在‘华美新闻社当政治编辑’;当他在‘三闾大学’出丑后溜到重庆,投靠国民党反动派,‘进了国防委员会颇为得意’,‘一步一步高上去’,终于‘步’入了反对人民的行列。曹元朗原来是‘留学英国,在剑桥念文学,是位新诗人’,回国后自鸣风雅,做些莫名其妙的诗;但与国民党反动官僚的女儿结婚后,在‘战时物资委员会当官’,死心塌地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效劳,终于加入了反对革命的阵营……。他们的经历,就是从‘民主个人主义’演变为反对人民、反对革命。‘民主个人主义’的实质,也就是反对人民、反对革命……”。

其三、通过《围城》批判了“保守中立”的“清高”思想的错误。

他们原来以为:“过去能够‘不左不右、保守中立’,思想上很清高”。“从《围城》中陆总工程师的形象和抗战期间‘约翰牛’、‘山姆大叔’、‘法兰西雄鸡’的描绘,认识到‘政治上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中立’的,自己的‘清高’思想是错误的”。他们都认为:“《围城》中写道:‘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见《围城》初版本第432页)这是对一切标榜‘中立’的中间派思想本质,富于幽默的艺术概括。”

其四、通过《围城》划清了与“民主个人主义”的思想界线。

他们说:“《围城》用艺术形象把‘民主个人主义者’作了一次集中展览,认清了他们的真面目。”有的说:“本来还以为‘民主个人主义’思想是‘人皆有之,无伤大雅’;认为这种思想即使不好,也无非像一块‘臭豆腐干,外臭内香’……。现在通过《围城》中的褚慎明、韩学愈、李梅亭、汪处厚等人身上,暴露了这批‘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面目是如此丑恶、灵魂是如此龌龊……,看到他们,人皆厌恶。谁还愿意去步他们的后尘呢?”——从而便自然地与“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划清了界线。

《围城》作者站在四十年代“历史的前线”,写出了“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既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画廊中的艺术典型,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特定生活环境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诗人是预言者”,小说《围城》为新华社社论批判的“民主个人主义者”预示了一份生动的形象材料。《围城》的形象思维终于能为新华社社论的逻辑思维服务,这就证明:凡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杰作,总是为革命的政治服务而具有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围城》问世以来,有人誉扬;有人诋毁;有人把它当作一面“自我教育”的镜子;更有人不求闻达、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埋头从事研究。

国外的学者和记者认为:“《围城》在海外盛行而在本国绝少人提起。”一一其实,这是不确的。

《围城》一发表,曾经纸贵洛阳、在国内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九四八年四月,赵景深在《文坛忆旧》中写道:

“《围城》已经成为我们家中的‘Favorite’(最爱好)了。我的儿子、内侄、姨女、内嫂以及我自己都争夺般地抢着看,……”。

同年七月,一位署名“无咎”的老作家在《读<围城>》中承认:

“朋友聚谈时,要我来谈一谈《围城》,说几句话;且说,这是位和平后出现的作家,颇有些读者的”。

但是,“秀出于林,风必摧之”。《围城》也同时招致了一场激烈的责难和围攻。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五日,横眉社出版的《横眉小辑》第一期,发表了引人注目的《论香粉铺之类》,指责《围城》道:“这部小说里看不到人生,看到的只是象万牲园里野兽般的那种盲目骚动着的低级的欲望。”

同年四月二十日 ,同代人社出版的《文艺丛刊》第一期,发表了一篇《从<围城>看钱钟书》,竟然胡诌什么:“《围城》是一幅有美皆臻无美不备的春宫画,是一剂外包糖衣内含毒素的滋阴补肾丸……”

同年七月一日,香港出版的《小说月刊》创刊号,也发表了一篇《读<围城>》,说这部小说只是:“抓取不甚动荡的社会的一角材料,来写出几个争风吃醋的小场面”。

由此可见,围绕《围城》,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并非“在本国绝少人提起”。尽管“提起”时有褒有贬,却都是重视《围城》的表现。

有人说:在一九四八年,领导和指挥这场围攻《围城》事件的,是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经过调查,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解放以前,地下党上海市委的负责人是刘长胜、马纯古等同志。解放初期,刘长胜同志任市委第三书记兼上海总工会主席;马纯古同志任市委常委兼劳动局局长。当时他们大力支持沪西区委举办“职员学习班”,都亲自来讲课。在学习班确定把《围城》作为辅助参考读物之前,沪西区委副书记安中坚同志指定陆君和我,一起向刘长胜、马纯古等同志进行走访,了解一九四八年由上海首先发难的围攻《围城》事件。

刘长胜同志说:“这件事”,他“一点也不了解”。据他所知,“当时的市委领导,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要批判《围城》的指示和意见。什么蚂蚁社、横眉社批《围城》,我都不知道。这件事同我们党的市委领导没有关系。”

马纯古同志说:“对文坛上的情况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去年(即一九四八年)的打击《围城》,与我们党的领导毫无关系。因为在当时,我们主要是贯彻执行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毛主席代表党中央提出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有关指示。毛主席说:‘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公开打击《围城》和它的作者,是违反‘扩大文艺统一战线’的精神;因此,批《围城》决不是党的意见……”。

我们还请教了邵荃麟同志。他说他“是反对抹煞《围城》的那种过左倾向的。”在他执笔的《对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中,明确写道:“我们必须避免重复左联时代所犯的关门主义的错误。轻视或放弃对于一切可以合作前进的人的团结与争取,这种倾向……应该及时纠正。……反对抹煞一切的过左倾向,……帽子乱戴,……这将使新文艺运动的发展,遭受巨大的损失。”(见一九四八年三月一日香港出版《文艺的新方向》第15页)

事实证明:一九四八年围攻《围城》,并不是党的意图;一九四九年沪西区委把《围城》当作“思想教育”的参考材料,反映了我们党对《围城》的根本态度。

《围城》究竟为什么无辜受到打击?——完全是模仿了苏联“清算文艺”的一套作法所致。

当我国的讽刺艺术杰作《围城》出版时,苏联正在以倾国之势发动全民批判讽刺小说《猴子奇遇记》达到高潮。个别人不问国情、生搬硬套,便向《围城》开刀。影响所及,导致《围城》在上海未能及时重印。这是我国文艺界的一个损失。时代的讽刺:苏联去年出版了索洛金的《围城》俄文译本,“序”中批评“中国埋没了这部书”,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左”倾思潮对《围城》的错误打击,反而激发人们对《围城》的认真研究。如果说:在国外研究《围城》是为了考博士、硕士等学位,“一举成名”,可以获致一生衣食不愁的“金饭碗”;那么,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地上,几个共产党员不问对《围城》的褒贬、不论处境的顺逆、不计个人的荣辱,坚持为革命文化发展的需要而默默地研究《围城》及其作者的所有著作,苦心孤诣、锲而不舍,垂二十余年,这纯粹反映了中国无产阶级最善于吸收人类优秀文明的胸襟和气魄!

建国初期,陆君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学习归来,邀请石君和我,谈了他听艾思奇同志讲《历史唯物论》的体会和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心得,相约继续研究《围城》等问题。他雄心勃勃,提出通过《围城》对钱氏著作进行系统研究,以十年为期,集体写作《钱钟书评传》。我自审水平很低,缺乏写《评传》的才识,便承担了搞资料的任务;陆君原来爱读“西洋文学”,便负责对钱氏全部创作的研究;石君是名教授严景耀先生的门生,负责《谈艺录》、《小说识小》等著作的研究。可惜后来情况起了变化:石君远去青海西宁;陆君调至郊县嘉定。千里外鱼雁相通,大都是交流读《谈艺录》的心得;难得从郊县回沪,见面时娓娓交谈,也无非是对钱氏创作的分析。陆君曾把《围城》同《阿Q正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罗亭》、《名利场》、《赣第德》、《堂吉诃德》等中外名著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看法。有一天,陆君急匆匆跑来,向我借《围城》。他说他的一本“被朋友借去弄丢了”。三个多月以后,原书还我时,给我看了一部恭楷缮写的手抄本《围城》。这是他用一百多个假日和晨昏,以每天抄写二千多字的进程的结果。一九六六年八月,我收到石君给我最后也是最短的一信,原文是:“已受审、勿来信。”后来获悉,他已经死于非命。陆君则在折磨后瘫痪失音、成为残废;在洞庭东山养病多年后,也不幸逝世了,骨灰安葬在太湖中的莫峰下。他们虽然魂游“泉台”,但孜孜不倦地为革命而研究《围城》的精神,将永留人间。

“雪老霜新惯自支,岁寒粲粲见冰姿”。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光芒照耀下,《围城》首次重印十三万册,不出百天,抢购一空;再次重印,拟出二十万册,读者已在翘首等候了。我好不容易在新华书店排队购到一册,于清明前夕带到陆君墓前焚化以表心意。片片纸灰、化作蝴蝶,随着春风吹面、翠柳拂首,在长空飞舞,我仿佛看到陆、石两君的英灵,正在百花丛中微笑。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病中草

上一篇:充实的暑假日记下一篇:我懂得了诚实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