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作者简介

2024-04-10

肖复兴作者简介(精选10篇)

篇1:肖复兴作者简介

肖复兴,河北沧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1982年赴北大荒插队务农,大学毕业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新体育》修改。1978开始发表作品。《人民文学》副主编。

着有长篇小说《我们以前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篇2:肖复兴作者简介

★ 您好肖复兴老师高中作文

★ 肖复兴的《北京的门联》阅读答案

★ 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 复兴之路作文800字

★ 浅谈假面的复兴论文

★ 观复兴之路有感

★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书笔记

★ 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作文

★ 复兴之路4观后感

篇3:对“作者简介”的要求

作者简介: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汉族可省略) , 籍贯, 职称, 学位, 简历以及研究方向 (任选) 。

本刊现对“作者简介”中有关著录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多作者署名时, 仅要求提供第一作者 (或主要责任者或执笔人) 的简介即可, 一般应将其姓名置于首位;“籍贯”是指“××省市、自治区或直辖市人”, “职称”指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教师, 助教, 教授……, “学位”指学士, 研究生, 硕士, 博士……, “研究方向”也可提供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和技术成果等。具体情况可参阅本期的“作者简介”示例。

篇4:让“作者简介”架起一座桥梁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者简介;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科书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备注了作者,但对这些作者的介绍,有多少是我们广大教师经过精心了解、有机整理并传递给学生的呢?有多少作者是在学生内心留过痕迹的呢?似乎不太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这往往是大多数老师所忽略之处,就算是众所周知的大家,教师往往也在揭题导入环节后以“姓名、生卒、作品”等贴标签式的内容作简单介绍,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对“作者简介”的无视之、淡视之、模式之,使得“作者简介”在课堂上匆匆地来,在学生心里匆匆地走,“水波不兴,心静如水”,学生敏感而鲜活的心也变得迟钝麻木了。让独具匠心的“作者简介”令学生为之怦然心动,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背后,与之进行思想情感的对话和碰撞,语文课堂会绽放更绚烂的光彩。笔者在此谈一点自己的拙见,只求抛砖引玉之用。

一、知人论世,追寻真情实感

《难忘的一课》一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一再反复,是教学的重点,它非常直接而又强烈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作者也被台湾教师教授这句话的场景所深深打动。笔者在备课时,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简简单单的9个字就能让作者如此心潮澎湃、情难自抑呢?于是多方查阅资料,整理了这样一段资料,在学文后出示:

本文作者名叫雷观成,笔名田野,四川成都人。1923年出生,1946年毕业于原国立政治大学。田野大学毕业便去了台湾,曾在一家航业公司的海轮上当见习水手;后又在台北师范学校任教;还在一家洋行任过职。在台湾的每时每刻他都想念着祖国大陆,他曾在作品《怀念》中写道:“因为,我怀念大陆,而且是,我曾经为之朝思暮想的、为之战斗过的新生的祖国的大陆!”思念到无法忍耐时,他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偷渡”,千辛万苦回到了大陆,直到26年后,才和台湾的家人取得联系。

师:哪些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思念到无法忍耐时,他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偷渡,千辛万苦回到了大陆,直到26年后,才和台湾的家人取得联系”让我感动。因为作者为了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偷渡”回祖国,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生:我对“曾在作品《怀念》中写道‘因为,我怀念大陆,而且是,我曾经为之朝思暮想的、为之战斗过的新生的祖国的大陆!”深受感动,因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思念。

《孟子·万章下》中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反之,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变得肤浅,甚至会成为空中楼阁,变得难以确认和把握。《难忘的一课》旨在表达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但文章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正因为作者内心也积蓄着满腔的爱国情感,以致于这简简单单的一节课能让作者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以上这段“作者简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全面的作者形象,让文中的“爱国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蔓延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二、文以载道,凸显主题思想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有言:“文所以载道也。”意思是说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同样,教科书中一篇篇佳作也有其各自的主题思想,是作者用来诉说自己的“理”,但这些“理”学生未必都能领悟,借助“作者简介”,往往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文章的作者伊尔莎·斯奇培尔莉是作家,也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文章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但如果在教学时,只教授文本本身,学生获得的内心体验还是只停留在说理的层面上,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把这个“理”灌输到内心深处,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出示“作者简介”:

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1927年在巴黎开设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追求设计的创新性,她第一个设计了护肩,毛皮织物和将拉链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颜色。她与当时著名画家联系密切,并聘请他们参与纺织品的设计,把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掀起服装新风格的热潮。

文中讲到“我”在服装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得到解决,以及这段简介中提到作者的成功,都很好地证明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深刻的道理。这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所在。如果没有这份“作者简介”的扩充,学生对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一定不够深刻。

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通过对其所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塑造出人物形象及揭示人物高尚情操、美好品质、深刻哲理的载体。如何让学生更直接地触摸到文章的灵魂,就需要教师的智慧。让“作者简介”为这两者之间搭一座天梯,定会让课堂教学成就无限精彩。

三、文如其人,体味文体风格

每个作家的作品都会有其独特的风格,而吸引读者的也往往是他们身上这独具一格的个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由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个词组构成的课题就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且文中所叙述的父母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评价的事情在学生身上也有過体验,学生读来备感亲切。在感受长大后的巴迪明白了父母亲截然不同的态度的良苦用心后(课文第16节),教师启发学生,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对其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在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其他作品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出示:

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样,在上述的作者作品标题中可以看出,大多也由一组组意思完全相反的词组组成,可见作者喜欢惯用辩证式的词组并非偶然,可能是其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他形成了他特有的写作风格,也正因为他的独具风格,使他跻身于美国畅销书作家的行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语文教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在那里,没有时空界限,没有心灵隔阂;在那里,想象的空间无边生长,思维的翅膀纵情飞翔。让“作者简介”成为这一道桥梁,引领学生徜徉于一篇篇文章佳作,和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在与作者、文本、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韩信利.语文教学中作者简介的艺术探讨[J].信息教研周刊,2013(2).

[2]刘金梅.浅谈作者简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2(11).

[3]师延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作者”的有效性[J].语文报·教师版,2008(4).

篇5:文艺复兴英文简介

陈玖霖 英美文化12班 2013704002

The Renaissance refers to the period in European civilization towards the end of the Middle Ages,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urge of interest in classical learning and values.1.The origin of the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emerged when social instability, economic sluggishness and intellectual depression became so intolerable that most of the people, especially the intellectuals could no longer accept the worsening situation.The Renaissance as a movement first started in Florence and then expanded to Venice, Rome and other Italian cities before it swept the rest parts of Europe.Painting and sculpture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fields to the change with their subjects and tastes, shifting from dullness, stagnation, lack of emotion and divinity to dynamics, enthusiasm and humanitarianism.Literature and ideology soon followed as other important areas proceeded and the movement further separated itself from feudalistic tyranny, ecclesiastic bondage and sought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2.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is characterized by seeking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based on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ligious reformation.All these were undertaken or unfolded gradually but widely, extending its influences to every corner of Europe, with more and more people getting involved.The achievements were seen principally in six areas, namely, painting, sculpture, poetry, fiction, drama and religious re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change in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climate.3.The influence of the Renaissance

篇6:儒林外史作者简介_作者介绍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它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入木三分地刻划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象,满怀热情地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同时,他还写了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杨执中、权勿用之流。与之相对比,吴敬梓着力塑造了“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作为真名士的典型,他尊重个性,轻财好义,追求恣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而真正体现吴敬梓理想的,则是小说回中塑造的“隐括全文”的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得到了吴敬梓热烈的赞美。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 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个人简介

吴敬梓

wú jìng zǐ(1701~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在南京)。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主要作品

1、《儒林外史》

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

原本。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九(初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人教版)和八(初二)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语社版)。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2、《文木山房文集》,仅存第四卷,其余作品失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

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刊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此书被人们称为“帝国的最后一瞥”。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创作经历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

,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篇7:作者简介格式大全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不写),某省某市(县)人(籍贯),现职称/职务,何年何月毕业于何校何专业,最高学历,现主要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方向。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最好同时留手机及办公电话):

郑振择(1898—1958)笔名西谛、郭源新。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于浙江省XX县。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和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正式开始从事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1921年,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旬刊》。1921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1922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次年起主编《小说月报》。

篇8:对“作者简介”的要求

根据新闻出版署1999年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 要求文章的作者按以下顺序列出其简介:

作者简介: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 (汉族可省略) , 籍贯, 职称, 学位, 简历以及研究方向 (任选) 。

本刊现对“作者简介”中有关著录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多作者署名时, 仅要求提供第一作者 (或主要责任者或执笔人) 的简介即可, 一般应将其姓名置于首位;“籍贯”是指“××省市、自治区或直辖市人”, “职称”指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师、助教、教授……, “学位”指学士、研究生、硕士、博士……, “研究方向”也可提供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和技术成果等。具体情况可参阅本期的“作者简介”示例。

同时, 要求提供第一作者的E-mail、手机号码或电话号码, 以便审稿或编辑加工时及时联系解决文稿中存在的问题。最好, 请提供详细地址和邮政编码, 以便馈赠当期刊物。

篇9:巧用作者简介,让语文课更入味

关键词:作者简介;背景;语文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55-01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要点·行动·事例》一书中,在讲到“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时,提供了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在北京第三十五中的听课点评。温家宝总理在听语文课《芦花荡》时,认为教师的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既然是讲《芦花荡》,作者又是孙犁,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曾经写过什么著作,有过什么主要经历,我觉得有必要给学生讲讲”。温总理的听课点评,不禁让我重新思考文本教学中,对于作者简介的处理。如何巧用作者简介,让语文课更入味。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就以下三方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巧抓时机,适时渗透

一堂课,从某种意义上说,犹如一场戏,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是一个整体,我们不可把作者简介单纯地割裂开来,且它没有固定的位置,只要能科学合理,能配合我们的教学节奏,能最后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它是可以创造性的富于变化的。

如诗词散文小说等文体的作者简介,它关系着对文章的进一步的理解,选择恰当的时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这就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如教授《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可以抓住一个“痴”字作为教学的切入口,选择 “观其痴行——赏其痴景——解其痴情”这样的教学思路,先引导学生感受张岱在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这样的时间、环境下,所描绘的天人合一的奇景,能够欣赏到如此奇景的必定是一个奇人,那么有着这样闲情雅趣、性格清高孤傲的张岱,到底是何许人也?课上到这里,就和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有了关系,学生自然说不上来或者知道的不完整,抓住这一时机,于学生兴趣正浓时介绍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课文《湖心亭看雪》就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湖心亭看雪》一文字里行间都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在了解了作者生平和背景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崇祯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这样寄托了深沉故国之思的语句。选择恰当的时机介绍作者,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达到了向课外的延伸效果。

二、斟酌用量,有所侧重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那么应该怎样去介绍,是详还是略。每个作家的人生都充满了精彩,在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堂上,我们又往往不能巨细靡遗地将其介绍完整,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斟酌用量,从课文整体出发,寻找其教学环节与作家介绍之间的契合点,使得语文课更能体现出整体性,也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比如:笔者在教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就侧重介绍他的创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在衙门里三间之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从这样详细地介绍中可见,《陋室铭》并非是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更是愤世嫉俗之作。这样有所侧重的介绍,视野开阔,角度新颖,重点突出,注意到了内容深度的挖掘,为学生的课文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特色点缀,锦上添花

对于有些作者生平中的一些事迹、言行可给以绘声绘色的描绘渲染,以突出其人格的伟大,情操的高尚,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教育,精神上的感染。通过抓取作者人生的特色,突出作者的人物形象。对于提升文本教学的语文味,更有锦上添花之效。

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课,介绍胡适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重点抓住他人生轨迹中重要的一笔:是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学者。若用多媒体展示,则可将35这个数字重点圈划出来。从这简单的数字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不简单的人生,也初步感受到了他的母亲的慈母和严师身份的内涵。

黄厚江老师说:“语文教材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化因素和审美因素。”作为传道授业者,要巧用作家简介这一环节,让语文课更有文化味,以它为载体,带领学生饱吮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乳汁,得到丰富的审美滋补。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 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4] 王荣生,韩雪屏.语言知识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篇10: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其中,杂文是有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的不少散文、小说、诗歌,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主要作品有小说《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贡献。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有“人民艺术家”之称。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赶集》,剧本《茶馆》。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被称为“世纪老人”。中国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再创作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一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春水 》《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主张“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近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仁爱温情,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著有小说集《超人》。她的诗歌和散文一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分别被茅盾称为“繁星体”和“春水体”。诗集《春水 》《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桔灯》等,是“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因一生刚好跨过一个世纪,被称为“世纪老人”。

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家。擅长采用浪漫、象征等不同手法进行创作探索,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的人情世态。他的小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等;长篇小说《野火》《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他对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民族特色和风格给予了高度肯定。其译著很多是选自世界弱小民族作家的作品。四十年代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为抗战后期大后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沈从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作品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湘西世界。

赵树理(1906-1970),中国现代小说作家。他从小参加生产劳动,过着被剥削的艰苦生活;从小就喜爱民歌、民谣、鼓词、评书和地方戏曲。这些经历,对于他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熟悉农民的文化风尚和艺术爱好,培育自己创作的大众风格,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汲取着民间文化的养分,站在现实的立场,以民间的情怀,一心为农民写作。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

师陀(1910—1986),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河南杞县人。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建国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剧本《西门豹》、《伐竹记》等。师陀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作品中以《城南旧事》最为著名,用温婉的文笔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文体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短篇小说创作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等。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宗璞,1928年出生,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著名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中篇《三生石》;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作品主要是现代派的创作手法——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小说多以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思想凝重、风格典雅、写法富有变化,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营造诗的氛围,文字清新精美、韵致隽永。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著名作家。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代表作有小说集《李顺大造屋》《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陈奂生系列”小说展现了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高晓声由此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

王蒙(1934-),祖籍河北省南皮,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等,中短篇小说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蝴蝶》《名医梁有志传奇》《冬雨》等。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曾评价王蒙说:“王蒙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当代文学史。”

苏叔阳(1938 —),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作家。笔名舒扬。他的作品世事洞明,思想价值观念和个性鲜活。他的历史文化学术作品,高屋建瓴,思路新鲜而独特,引人入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故土》;电影《夕照街》、《春雨潇潇》;话剧《丹心谱》《左邻右舍》他常写北京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描写细致,意蕴深厚,具有浓烈的北京风俗画色彩。是中国京味小说八大家之一。他的写作形成了独有的苏叔阳读本散文体样式,为开创“中国读本体文学”创作样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获得“中国百年优秀电影艺术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

张晓风(1941—),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蒋子龙(1941年—),中国著名作家和中国文化的使者。蒋子龙的写作风格是在创作中完善了一种思想体系,对生活有着自身独到的体会,善于从某种事件中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通过作品传导给读者。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新站长》《三个起重工》《进攻的性格》《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等;中篇小说《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锅碗瓢盆交响曲》《蒋子龙文集》(8卷)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星》等。1979年因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而蜚声文坛,该作品已被公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他的作品善于在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冲突中塑造工业战线上的人物形象,曾创作出社会时代所特有的、意义深刻的人物形象。他坚持认为,真正的内容来自于生活的体悟、观察、糅合,因此他的创作积累方式是“永远都在观察”。

冯骥才(1942—),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花的勇气》。代表作有《啊!》《雕花烟斗》《搞女人和他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现《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

刘心武(1942年—),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四川成都人。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其短篇小说《班主任》最为著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其《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又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著有《明星和我》系列文章;“民工三部曲”之《护城河边的灰姑娘》《民工老何》《泼妇鸡丁》;“北海三部曲”之《仙人承露盘》《九龙壁》《五龙亭》;歌剧剧本《老舍之死》。刘心武也是《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阿城(1949—),原名钟阿城,籍贯为重庆江津。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等;中篇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其处女作《棋王》曾获第三届全国秀中篇小说奖;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他的作品语言出神入化,极富感染力。阿城的生命力充沛,对俗世依恋无限。凭着这种心性,他每能在我们认为鸡毛蒜皮的琐事中看出宇宙的神奇。曾有人对他进行高度的赞誉“运用中国文字已臻化境,可说是天生的文体家”。

梁晓声(1949—),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城。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年轮》《浮城》等。小说《双琴记》《一只风筝的一生》等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

阿成(1948—),原名王阿成,山东博平人。著名作家,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集《年关六赋》《良娼》《空坟》《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小酒馆》等;长篇小说《马尸的冬雨》;随笔集《哈尔滨人》《胡地风流》等40余部。他的小说中明显透露出的“平民意识”,是作家的自觉追求。小说情节的自然性和生活化是阿成小说的一般特点,他打破了小说传统结构的封闭性,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唤起读者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同时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语言具有散文诗意美。阿成在创作中排除诸多影响,努力寻找自身的成功之路,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已走向成熟。

张抗抗(1950 —),原名张抗美,中国女作家,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广东新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分界线》《作女》等;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等;短篇小说《灯》《爱的权利》、《夏》、《白罂粟》。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和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左右,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做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孙方友(1950—),河南淮阳县新站镇人。著有长篇小说《鬼谷子》《衙门口》《乐神葛天》等 ;中、短篇小说集《女匪》 《刺客》《水妓》《各色人等》等。孙方友的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新笔记体”小说,代表作为“陈州笔记”系列和“小镇人物”系列,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立传,以人物命运为纲的叙事策略,是带有个人体温具有文学特质的被浓缩了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民间史。孙方友的“新笔记体”小说,是继蒲松龄之后,中国文学笔记体小说的又一座高峰。

孙春平(1950—),著名作家,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江心无岛》《老师本是老实人》;中篇小说《男儿精》《逐鹿松竹园》《华容道的一种新走法》《放飞的希望》《天地之间有杆秤》等;短篇小说集《路劫》;电视剧剧本《阿C的口福》《远方有绿灯》等。他的作品意味隽永,凝结着社会与人性的深切感悟。1999年被评为辽宁省中青年 “德艺双馨”文艺家及辽宁省优秀专家。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著名作家、散文家。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又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可以说,他把写作当做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后改称“平凹”(取“洼”解,乃是“坦途”之意),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鬼城》《二月杏》《废都》《满月儿》《秦腔》《古炉》。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贾平凹的写作,及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实,内容却波澜万丈。作品不仅完整的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生态叙述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毕淑敏(1952-),中国当代知名女作家,注册心理咨询师。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国家一级女作家。她的很多作品都与医生有关,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毕淑敏的文章,经常出现的主题有:医生、心态、幸福、军队、女权、母子情。就是那500个常用字,她也能把一团怒气塞进你的胸腔,也能搬开你心中的大石,能让你变得坚强,也能让你变得温柔。

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著名作家。是倡导“寻根文学”并有突出实绩的重要作家。早期代表作品有《西望茅草地》《月兰》等,另与人合作完成传记《任弼时》。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这一时期代表作有《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厚的文化哲学意蕴。

王安忆(1954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江苏南京人。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米妮》等小说集;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纪实和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王安忆的作品中有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的作品讲的虽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

莫言(1955—),本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长篇小说《蛙》 《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家族》等;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球状闪电》 等》;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售棉大路》《民间音乐》等。他的作品,无论故事的情境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莫言的丰富想像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不已。2012年10月11日莫言以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杨汉光,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副会长,现供职于蒙山县文联。已发表小说,散文,故事,杂文等约1200篇,其中有约100篇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转截,有约60篇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21世纪微型小说排行榜》,《中国年度故事》,《中国年度杂文》等选本,其中有两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获各种文学奖约30项。

严歌苓(1957—),美籍华人。美国21世纪著名中文、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其作品既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又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无出路咖啡馆》《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等;短篇小说《危险关系》《金陵十三钗》《幸福来敲门》《天浴》《梅兰芳》《少女小渔》等。她的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使得作品意蕴丰盛迷人、襟怀爽朗阔气,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王培静,原名王培敬,笔名鲁一贤。山东济南平阴人。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她擅长用独特的视角解剖社会问题。著有小说集《秋天记忆》《怎能不想你》《王培静微型小说选》《向往美好》《家书·情书》;纪实文学《路上》等作品200余万字。学生素质读本《谁不愿做只飞翔的鸟》荣获冰心图书奖;王培静的微型小说创作丰厚,《我有房子了》《长吻的魔力》分获中国微型小说一等奖;《一碗泉》、《心结》、《两个人的感冒》分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年度奖。

于德北(1965—)著名作家。擅长写小小说。著作有小小说集《秋夜》和《杭州路10号》,以及长篇随笔2部,童话3部,科幻小说1部,儿童小说7部。于德北小小说的平民化本质特性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小说阅读经验和欣赏习惯。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平民的心态、眼光、平民作家的话语,来讲述平民的日子和平民的情感。将个人的品格同小说话语统一起来,用细腻、雅致、敏感的内心世界去捕捉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或轻喜剧性。

葛红兵(1968—),江苏南通人。当代中国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文艺作家、理论家。著作有长篇小说《我的N种生活》《沙床》《财道》《未来军团(三部曲)》《葛红兵中短篇小说佳作选》等;散文随笔集《葛红兵海外日记》《街边的主题》《横眼竖看》《直来直去》《现在活着》等。其长篇小说创作因“深入的剖解及批判意识”、“代表了一代人的苦闷和彷徨”而享有跨国界影响,每一部都曾登上畅销书排行.周海亮(1972—),山东文登高村镇人。职业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浅婚》;中篇小说《天上人间》;小说集《天上人间》、《帘卷西风》、《刀马旦》、《太阳裙》等20余部。小小说《铁》登“2007中国小说排行榜”,获2008年新语丝网络文学奖。其作品风格细腻,极受读者喜爱,是中国“最受青年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

魏金树(1968—),河北盐山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等。《你是我的唯一》获2008年第六届全国小小说年度评选三等奖。曾在《青年作家》等100余种报刊和海外的《新华文学》等20余种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其中100余篇被《中国文学》《中国小小说300篇》等选刊、选本转载、收录。连续两届获《微型小说选刊》举办的新世纪全国微型小说征文大奖赛最高奖。曾获年度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一等奖。

叶广岑(1948—)当代作家籍贯北京。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乾清门内》《战争孤儿》《注意熊出没》等;中篇小说《祖坟》《黄连厚朴》《狗熊淑娟》;短篇小说《本是同根生》等;出版有小说集《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散文集《景福阁的月》等。叶广芩的创作丰厚,呈现出成熟的喷发态势。她的作品是写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韵味浓冽,人生体验深透’,‘娴熟的叙事,渊博的学识,高远的情思,洗练的文字,融合为一幅大手笔’。” 鲁先圣,笔名一鹤。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个人专著《苍茫人生》《智者的幸福》《原上树》《点亮青少年心灵的人生感悟》《伴你读名著之--水浒》《谁都可以创造奇迹》《 持续地敲门》《黎明的珠露》《异域的玫瑰》《幸福是游移不定的》《100位杰出的中**亲》等合著;散文集《持续地敲门》《不能跳舞就弹琴吧》《心灵的独白》。散文集《持续地敲门》获得第18届“全国孙犁散文奖”二等奖、2009年度冰心图书奖。

非鱼,河南三门峡人。作品《荒》获2005-2006年度全国小小说佳作奖,入围第三届小小说金麻雀奖。2008年入选“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新36星座”。出版有小小说集《来不及相爱》《半个瓜皮爬上来》《痕迹》等。第四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者。

周粲(1934—),原名周国灿,笔名丘陵、周心翔。祖籍澄海。新加坡著名诗人。著作有《榴梿树下》《千年之莲》《掌声响起》《迷路的童年》《捕萤人》《恶魔之夜》《制造春天》《微型小说万花筒》《磁化人》《摩登逃难记》《踪迹》《落叶季节》《山中岁月》《雨在门外》《只因为那阳光》《书林小品》《都市的脸》等诗歌、散文、杂文、评论、小说、游记、翻译等七十多种集子。《满天的风筝》被入选初中一年级阅读教材。

上一篇:小学教师的自我评价下一篇:详细的婚礼流程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