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鉴赏及作者简介

2024-04-25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鉴赏及作者简介(共13篇)

篇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鉴赏及作者简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照入门里,(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同积水洒满院落般清明澄澈,“水中”有像水藻、荇菜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

篇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鉴赏及作者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篇3:解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首先, 我们来说一说苏轼与“月”的不解之缘。苏轼的确是十分钟爱月夜的, 《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江城子》中“明月夜, 短松冈”都是对月夜的描写。

苏轼对月夜的钟爱, 又尤以他被贬黄州时为最。1032年的七月, 苏轼与道士杨世昌夜游长江, 在月光与歌声的光影交错中, 诞生了前《赤壁赋》, 三个月后的月明之夜, 微醺的苏轼泛舟夜游, 创作了后《赤壁赋》。元丰六年一个夏天的夜晚, 辗转难眠的苏轼, 看到一窗的月光, 感到寂寞难眠, 想起了承天寺的好友张怀民。两个境遇相似的“天涯沦落人”走在遍植松柏的院子里, 踏碎一地月光, 心意相通处已无需更多的言语。于是, 便成就了《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仅仅十八个字, 就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光澄影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这十八个字不可谓不妙, 它可以任我们尽情想象:月光清朗, 洒落庭中, 那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更妙的是, “水”中还有水草漂浮, 游荡, 恍然间仿佛仙境。“空明”二字更是绝妙, 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 出奇制胜。而古寺院落里疏朗的竹柏摇曳生姿, 宛如随波浮动的水草, 更显得月夜的迷人了。全句无一月字, 却处处写月, 夜下松竹得以投影庭下, 藉此可推见月色是何样之明, 何等之清。月光至美, 竹影至丽, 而人不能识, 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 岂非快事!

其次, 我们来说一说文中的“闲”字。《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闲情偶寄”,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二字可谓全文的点睛之笔。“闲人”, 清闲也, 苏轼何以清闲?这就要说一说苏轼被贬的原由了。元丰二年, 御史李定等摘录苏轼的数十篇诗文, 指控他反对新法, 作诗“谤讪朝廷”, 逮捕入狱。苏轼被押解至京师后, 遭拷问, 几乎至死。后逢太后病丧, 国家大赦, 加之苏辙的四处奔走, 才得以获释,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为团练副使, 实则被软禁。所以, 苏轼理所当然是个“闲人”。换做旁人, 做这个“闲人”, 心中必然充满怨气、愤懑、自嘲、无奈和痛苦, 而苏轼这个“闲人”呢?

在黄州这样一个贫苦小镇, 团练副使这样一个微小的官职, 薪俸是很可怜的。于是, 苏轼在黄州亲自开荒种地, 搭建草屋 (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 他还曾暂居在黄州城外的寺庙之中, 与庙中和尚同食宿。这里, 与苏轼朝夕相处的, 不再是尔虞我诈的朝堂大员, 也不再是蝇营狗苟的政客, 而是普普通通的农夫、药师、酒监、樵夫。他们每日谈论的不是国家大事、经济世道, 而是耕种方法, 烹调技巧以及天下逸事。这些, 使得苏轼变得宠辱不惊。苏轼此时的心态, 就如同这黄州的天气一般云淡风清。这时的苏轼, 就如同参透了人生百味的忠厚长者。黄州, 可以说是苏轼的涅槃之地。

苏轼是愿意做一个“闲人”的, “几时归去, 作个闲人。对一张琴, 一壶酒, 一溪云” (《行香子》) 。也许这个大千世界里的“真闲人”就是在这样的月夜下忽悟“闲”之真谛的吧。悠悠万世何夜无月, 茫茫大地何处无竹柏, 芸芸众生哪里有闲人。一念及此, 感慨系之。只有扫除一切杂念, 达到空明澄澈、内外如一之境地, 方是真闲, 方能消受得了清风明月。

第三, 我想要说的是东坡先生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代文豪, 苏轼毫无疑问是极具个人魅力的, 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诗文才气, 更在于他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的态度。有人说, 苏轼是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这一点从他被贬以后的诗文中可以窥见。在杭州的诗:“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在黄州的诗:“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在惠州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的诗:“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而“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将这种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表达到了顶峰。这种豁达与乐观已经达到了“禅”的境界, 正所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 闲者便是主人” (《东坡志林》) 。

篇4:《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14、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交横:交错纵横。

18、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9、也:是。

10、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11、闲:清闲。

12、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3、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篇5: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苏轼·北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篇6:读诗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那时候我们更多的分析下面这些内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分析过写作手法比喻,苏轼把月光比作积水,把水草比作竹柏的影子(抱歉,好久不接触文言文,我没有翻译出形容词)。我们分析过写作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我们分析过思想感情,替苏轼嘲讽过那些非“闲人”。

我们是有学习任务的,我们需要通过翻译得分,我们需要通过词意选择正确选项。这没毛病,只是很遗憾自己没能好好体会很多标准答案之外的内容。

篇7:《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篇8:《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原文

篇9: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

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篇10: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题目】

A、基础储备卷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1.给加点字注音。(6分)

欣然( ) 遂至( ) 未寝( )

藻荇( )( ) 竹柏( )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相与步于中庭( )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⑤盖竹柏影也( )

⑥如吾两人者耳( )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4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但 古: 今:

②闲人 古: 今:

4.填空。(10分)

①本文的作者是 ,字 ,号 ,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北宋 家<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死后谥号“ ”。

②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③文中描写月下之景的语句是 。

④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5.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4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6.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10分)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10分)

B、综合提升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欣然起行( ) ⑵念无与为乐者( )

⑶相与步于中庭( )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翻译句子。(5分)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4.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你能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3分)

5.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5分)

6.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5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7.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6分)

①从武林门而西( )

②突兀层崖中( )

③即棹小舟入湖( )

8.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急于一览的迫切心情?(4分)

9.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手法?(5分)

C、新颖考题集萃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3.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

及前谛视( ) 此其所以异也( )

或远立而濡其首( ) 以为瀑状不过尔尔( )

4.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 。

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 。

5.“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修辞手法有怎样的特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①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②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

【注】 ①审:明白,清楚。 ②眦睚:怒目相视的样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能变易新声( ) ⑵会幸苑中( )

⑶乐工等罗列上前( ) ⑷卒不赦程( )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得幸于武宗 不得永奉陛下 B.必为奇巧声动上 置琵琶于其上

C.由是得幸 会幸苑中 D.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 以是为恨

8.用原文语句填空。

罗程“果以眦睚杀人”的原因是“ ”,乐工为罗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罗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9.翻译句子。

⑴他工辈以罗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⑵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10.你从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A、基础储备卷

1. xīn;suì;qǐn;zǎo xìng;bǎi

2.①思考;②于是,就;③共同,一起;④清澈透明;⑤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⑥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①古:只是,不过 今:表转折;②古: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今:无事可做的.人

4.①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三苏;文忠 ②月光;夏夜月光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B

6.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如“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闲。

7.贬谪的悲情,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的情感。

B、综合提升卷

1.①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②院子里地面上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积水中的藻和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③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罢了!

2.⑴愉快地,高兴地;⑵想,思考;⑶共同,一起;⑷只是

3.我原本就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有了就回去,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4.提示:可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任选一句(附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提示: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甲】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乙】段描写的粗略些。

6.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有去找。

7.①向西走 ②高耸的样子 ③划船

8.心飞湖上;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9.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新颖考题集萃卷

1.A

2.A

3.仔细看;……的原因;沾湿;……的样子

4.①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 绝无凭藉 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②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5.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6.⑴变换。⑵正好,恰好。⑶排列,排成行列。⑷终于。

7.D

8. ①恃恩自恣;②惜程艺天下第一(或:以程艺天下无双)

9. ⑴其他的乐工们认为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双,想利用这个理由使皇上改变主意。 ⑵你们这些人惋惜的只不过是罗程的技艺,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传下来和法律。

篇1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鉴赏及作者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词多义】

盖:A. 盖竹柏影也(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B. 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相当于“应该是”)(《核舟记》)

C. 盖追先帝之殊遇(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是因为”)(《出师表》)

D.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概,用于句首)(《送东阳马生序》)

【重要词语】

(1)月色入户(门户)

(2)怀民亦未寝(卧,睡)

(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

(5)欣然起行(高兴地)

(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的人)

(7)遂至承天寺(于是)

(8)庭下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重要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意提示】

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不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仙境的嘲弄;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文言现象

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

1.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陶渊明《桃花源记》

3.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陶渊明《桃花源记》

5.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郦道元《三峡》

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承天寺夜游古今异义

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3.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篇1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鉴赏及作者简介

第十七课 记承天寺夜游【课时速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2)交互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2.翻译下列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解析】选D。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澄澈透明 记叙 描写 抒情阅读全文,回答5~8题。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盖竹柏影也(表推测)【解析】选A。“念”的意思是“想”。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答案:庭下„„竹柏影也 空灵澄澈、宛似仙境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1)念无与乐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1)(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2)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8.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近于流放的境况下所写。请你认真品读,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联系当时的背景、作者的处境作答。应抓住题目提示和文章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来谈。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颇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延伸提能力】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3)明年春,水落 ______________(4)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______________答案:(1)一同,共同(2)只(3)第二年(4)早晨10.翻译下列句子。(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中水藻、荇菜交互错杂,原来这些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遇到)刮风、下雨,天色或阴或明的时候,俯视仰望山间的景象,更是瞬息万变。1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及“怀民亦未寝”两句,体现了作者在贬官黄州期间朋友甚少,惟张怀民与自己心境相同,可以同乐。B.【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作者以丰富的想像,虚写夏夜月光,于平常事物中味常人不能味之情趣。C.【乙】文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D.从【乙】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解析】选C。【乙】文主要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未具体描写其特点。12.你如何理解【甲】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闲情雅趣的人(表现了作者醉心自然之趣,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②怀才不用的人(仕途失意的落寞)。

篇1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鉴赏及作者简介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__________,再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月色美,触景生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月色皎洁。空灵。

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上一篇:山姆会员店服务文化调查报告下一篇:四月女生节活动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