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2024-05-23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通用10篇)

篇1: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 1、文言文记诵。2、文言知识积累。

(三)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了解陶渊明其文其人。

二、学法引导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重点: 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伟大诗人。出身没落士族。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41岁时,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政治难图,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毅然辞官归里,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二、写作背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土,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老师范读课文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句读分明

节奏合理

语速适中

语句流畅

注意音韵铿锵

五、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六、文章简析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写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第二课时请同学复述课文回顾重点语言知识

1、种作 种作义为耕种,盖本于《书·尧典》之“东作”。《齐民要术·种谷篇》引晋杨泉《物理论》曰:“种作曰稼,稼犹穑也,收敛曰穑,穑犹收也。”知种作为晋人恒言。

2、问讯 “问讯”一词,课本无注。有人把这里的“问讯”理解为“询问”,“打听消息”。这里的“问讯”,作“问候”解。《尔雅·释言》:“讯,言也。”郭璞注:“相问讯。”陶文自用问候义。

3、叹惋 “叹惋”一词,课本无注。常见的注本,多把“惋”字解释为“惋惜”。只有陈中凡先生在《汉魏六朝散文选》中把它解释为“叹息骇恨”。按:这里的“惋”,应当是惊骇的意思。桃源人对暴政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远,他们听了渔人对秦汉魏晋的介绍之后,除了感到惊异之外,不会有什么“惋惜”之感。“惋”字在晋人《一切经音义》引《字略》:“惋叹,惊异也。”《集韵》二十九换:“惋,惊叹也。” 请同学对课文进行评价(教师对评价进行总结)这是一篇内容新奇、文学优美的散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写起,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着重写渔人看到的景象,后写渔人了解到的内情。最后两段写桃花源一现而转瞬即逝的奇特情况,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作者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通过作者的笔,写得又真实又虚幻。同是桃花源,真实的一面,写得自然真切,如现目前,且充满人情味;虚幻的一面写得迷离恍惚,若隐若现,无从追寻。这两方面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文章描写景物,能够用很少笔墨做到生动逼真优美。例如写通向桃花源的路,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内,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读了,会感到其中的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于美好的意境之中了。作者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不雕琢,不藻饰,简洁平易,淳朴自然。用这种风格的语言记事写景,使得整个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亲切而真实,给人以美的陶冶。分析作者的社会理想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东晋末年,社会政治混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对黑暗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改变不了这黑暗的社会现实,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于是他虚构出一个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也自知这只是一种空想,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注意下列句中红色字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篇2: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具】埃及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展示课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

(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

(承转)由于埃及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因此淡水对埃及有相当大的作用,埃及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与流经的尼罗河密切相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所以讲埃及,就要从尼罗河说起。

(展示课件)尼罗河的风光

(学生简要了解)

(课件展示)尼罗河流域图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

(简要总结)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注意强调长河与大河概念的区别),起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进入埃及后流经沙漠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课件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讲解)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古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巧妙的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课件展示)阿斯旺大坝

(提问)1.人们修建阿斯旺大坝的目的是什么?

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埃及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简要总结,注意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利弊应讲清,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归纳总结)(利用课件演示)

(承转)埃及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和汗水,不仅充分利用了尼罗河,而且在近代还开凿了闻名于世的苏伊士运河。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

(提问)

(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

(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所进行的斗争史)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呢?

(课件展示)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讲解)埃及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尼罗河沿岸风光、沙漠奇景。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因而旅游业已成为埃及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承转)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已学到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埃及作为它的一部分,石油资源也非常丰富。

(课件展示)展示埃及石油产区

(讲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开采量和出口量增长很快,石油收入现已跃居各经济部门首位。

(讲解)埃及具有临近波斯湾有利的地理位置,及众多的人口、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埃及劳务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前往西亚产油国家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既支援了这些国家石油的开发,同时也给埃及带来了大量的侨汇收入。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5节 埃及

一、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

二、埃及母亲河——尼罗河

1.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2.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三、苏伊士

四、埃及的重要经济支柱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教案点评:

篇3: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探析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学课程中, 软件类的课程比较多, 比如Flash、Photoshop、Office以及Win98等, 老师对学生的授课形式大多按照教材实施教学, 对软件操作以及相应的功能进行重点讲述, 所设置的例题通常针对软件的操作设计和特定的功能, 学生的学习以独立操作为主, 然后针对相关的操作来设置考点来进行考核, 如此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很难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系统的融会贯通。

而学生在示例演练的的方式下学习知识, 教师通过一系列综合检测题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从而达到形成相关单元的学生模型的目的。计算机则根据所形成的学生模型来对学生的解题技能和知识结构进行判断, 以此进行相关学习分支的提供;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 可以直接进行下一单元知识内容的学习, 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进行复习参考题的练习, 也可以进行下一单元知识内容的学习;对表现不达标的同学应该进行欠缺知识点的巩固学习, 然后重新复习相关测试题, 这就是所谓的“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对学生规定的进度因人而异,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来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 如此能较好遵循分类推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提出各个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不同程度的学生, 这种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和积极性, 达到分类推进的目的和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安排有解题答案的例题组成的相关问题, 让学生在计算机示例演练下来对特定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进行学习, 从而加强学生对产生式条件的认知, 促进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

2 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的实践分析

2.1 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的设计模式

现代教育方法技术的核心之一是教学设计,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来提出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 从而使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在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中与大家一起探讨具有实践意义的迪克-凯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是对学生在学习完成时候的需求目标进行确定, 之后实施教学分析, 认真分析学情, 确定学生学习的任务、技能、程序性步骤等。在分析学情的前提下, 教师应该对教学结束时学生能做哪些事情进行具体化的说明, 然后对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掌握程度进行规定。并为此制定一个评价标准, 教师依据目标和这个标准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借助教学用具。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要能够体现形成性评价并反复的修改力求能够让学生高效完成学习目标。

2.2 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的实践运用

迪克-凯利模式前提下实施的文本框设计方案:

1) 对学习需要进行分析以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文本框在教材的地位是承前启后,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学生具有一定的编辑等实际操作能力所以确定了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 分析学习的内容, 确定教学的层次。就本节内容来说, 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为: (1) 熟悉并使用word软件工作界面; (2) 启动和退出工具栏; (3) 进行剪贴画、自选图形等对象的格式进行设置; (4) 学会使用鼠标右键; (5) 如何排版文字。

3)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中职学生具有较差的学习自觉性且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融会贯通, 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中职生会出现不明确的学习动机、难以集中的注意力以及严重的课堂分化等情况, 教师应该使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4) 设立绩效目标。根据内容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层次, 例如要求学生学习使用插入菜单时要求达到应有, 而学习横排与竖排文本框时要求理解即可等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掌握。

5)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依据示例演练教学模式的主题思想, 可以得到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的三步骤: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和示例的给出;其次, 进行解决示例问题的方法的提供,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造性的练习。本节内容中, 老师应该将插入文本框的方法教会给学生, 然后组织学生自己练习。

6) 合理的形成性联系。例如:根据给出的材料来设计电子小报。具体要求是 (1) 文字排版方面, 包括页面、段落、字符的特殊格式以及字体的设置等, 应该保持美观和整洁的版面效果。 (2) 自选图形和图片的应用方面应该美观合理且和文章的内容相对应。

7) 教学材料的开发。媒体主要有软件和硬件, 例如本节内容使用的软件媒体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目标来选择的, 具备广播演示系统的计算机房为硬件媒体。

8) 注重形成性评价。示例演练教学的评价内容分为作品内容、技术制作和完成作品的周期三部分内容, 对学生技术层面的知识进行重点考察, 比如特殊格式以及页面设置的使用,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法来进行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合作来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进行及时的调整纠正, 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9) 反复修改体现尊重学生。

10) 终结性评价, 通过展示作品完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3 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的评价分析

中职计算机示例演练改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让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特征更加符合, 侧重表现和理解项目的主题, 对技术层面的口头报告和制作水平等注重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效结合, 注重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 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1) 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有效解决了课堂两极分化的问题。此教学模式是将学科内容表现成自适应过程性的产生规则, 学生吸收技能和知识的方式为获取产生式, 因此每个学生能从自己的立场来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防止了以前的教学进度相同而无法解决差异的问题。

2) 计算机示例演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来了解知识技能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学习,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积极练习, 对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有所帮助。

3) 计算机演练教学提高了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水平。示例演练教学从例题入手, 学生对于文字表达的内容不需要进行提前学习, 而是通过参考实例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偏向技能强化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水平。

3 总结与思考

中职生作为性质比较特殊的学生群, 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差而且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自卑而且敏感, 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应该是高素质的, 如何加强中职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是每一个中职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近些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关注中职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给中职教育。教师面对这一特殊群体也应该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以示例演练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种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的教学设计怎么样才能产生高效, 如何好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结合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与总结。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

篇4:基于“旋转”的教学示例

当前的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大多以单元的形式来进行安排和教学,譬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单元、田径蹲踞式跳远单元等等。借助于单元的形式,教师将某一项目的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分解,同时为这些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数,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内容。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较为系统学习和掌握某一具体的内容,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能够比较好地学习掌握一条线上的内容;缺点在于过份渲染了体育项目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的相似性,难以使学生认识到各个体育项目之间的共通性。

笔者认为在普通中学教育中过早为学生进行体育项目分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不可能对身体具有绝对的好处,基础教育中的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是更多更全面的体育技能与知识,这为其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身体姿态的正常发展、体育认知的多样发展提供最强劲的动力。

二、对旋转的综合分析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在自身的教学中开创了以项目技术原理或是项目特性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并将其命名为“技术原理单元教学”,以旋转为例:

1、什么是旋转

在学习体育中的”旋转“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旋转”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体会旋转的异同。

我国古代书籍资料中对于“旋转”的解释非常丰富。“旋”的基本概念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旋入雷渊。—《楚辞·招魂》。(注:旋—转也); 鲵旋之潘为渊。—《列子·黄帝》。(注:旋,谓盘旋也);周旋序顺。—《国语·周语》。(注:周旋,容止也)

“转”的基本概念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邶风·柏舟》。(注:转动—回还也);光风转蕙,泛崇兰兮。—《楚辞·招魂》。(注:摇动、飘荡也);以红绡转其头。—《席上腐谈》。(注:转—回旋、缠绕也);

通过对以上注释的提炼,我们能够将旋转一词的含义归纳为:盘旋、容止、回还(环)、摇动、飘荡、回旋、缠绕。在审读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将会得到很多原有认识之外的信息。

数学中的旋转:数学中对于旋转的定义为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叫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并且“旋转”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定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对于自转的认识:自转是指物件自行旋转的运动,物件会沿著一条穿越身件本身的轴进行旋转,这条轴被称为“自转轴”。

综合上述的三类概念,结合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我们能够明确一点,那就是运动中的旋转基本上都会产生位移,也就是偏向于自转。

2、体育运动中旋转的分类

旋转主体的分类:第一类是施力者自身的旋转,包括体操中的大回环、托马斯全旋、旋转;花样滑冰中的旋转、跳转;体育舞蹈中的旋转;跆拳道的旋转踢;武术中的旋转踢和旋转打;篮球中的后转身运球;足球中的马赛回旋;投铁饼时候自身的旋转;采用旋转式技术投铅球时候自身的旋转等等。第二类是施力主体对施力对象施力后由施力对象进行的旋转,这主要是自转,包括篮球投篮、传球时候球的旋转;足球传球射门时候球的旋转;排球跳发球时候球的旋转;乒乓球的旋转;网球的旋转;台球的旋转;双手掷实心球的旋转;投铅球时候铅球的旋转;偷铁饼时候铁饼的旋转;掷标枪时候标枪的旋转。

旋转产生致力因素的分类:施力者自身的旋转的致力原因一般为主动发力和摩擦力结合、作用在器械上的反作用力;施力物体旋转的致力原因都是施力者与施力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三、教学示例

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示例。

1、运动器械的准备

运动器械的准备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必须是较为常见的;第二个原则是大部分学生能够玩起来的(以学校的运动条件是可以进行开展);第三是在以具有同类技术或运动特点的多个项目为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其他特点的运动项目,以此来进行更好的识别和区分技术特点或项目特点。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选择了篮球、排球、足球、实心球、铅球、飞盘、乒乓球以及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在这其中,排球是有可能旋转也可能不旋转的,而羽毛球则是不具有“旋转”技术属性的,其充当混淆学生映象和帮助学生区别运动特质的角色。

2、让学生自由挑选并展示

在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的时候,教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的第一选择要么是自己最为擅长的,要么是自己最为感兴趣的,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学生在展示运动方法与运动技能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将该运动的特质表现出来,同样对于这样的运动也有较深的了解,这就对下一步学生就自己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特质进行总结提供了有利条件。

3、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在学生自由选择运动器材并进行了展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自己所选择的运动项目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该运动的运动方式和规则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学生对于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的了解并不深,这里仅要求做一点最基本的介绍)。第二个方面是展示一些该运动的技术。第三个方面是对该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和器械运动特点进行简述。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点,对于引导和指点过程中度的把握要做到“引而不牵”和“点而不破”。

4、学生互相交换运动器材并尝试练习

学生在互相交换运动器材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同样是自由交换,大部分学生会较为主动去交换到同样是自己比较擅长或者是喜欢的运动项目,只有一小部分交换不到自己理想的运动器材。

第一第二次都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学生相对来说是学习积极主动的一类,他们是接下来进行总结的主力军。未能选择到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学生,他们因为行动不够迅速而导致未能如愿,只能将就选择,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一类学生进行总结,因为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运动项目,他们只有去观察那些玩得好的学生是怎样玩的以及根据自己已有的相关经验来琢磨,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印象必然是深刻的。而那些无所谓选择何种项目的学生,则就是体育学习中的“后进生”,教师此时更需要关注这一类学生,积极进行激发和引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进行练习,在跟随教师一起学练的过程中,这一类学生中的一部分同样也会较为投入地进行相关的尝试,全新的尝试带给他们全新的感受和认识,能够比较好地刺激他们的学习欲。

5、组织学生再次总结

在经历了二次选择尝试之后,学生们对于运动项目的感受进一步提升,此时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总结的方法有好几种,第一种是依靠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教师预设的总结内容有学生自己说出来;第二种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出几个动作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进行点题,譬如教师要求选篮球的学生做一下投篮动作和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求选足球的学生做一下颠球和斜向脚面内侧传高远球、要求选乒乓球的学生对着墙拉几板弧圈球、选实心球的学生掷两下、选排球的学生做几个发球,然后指出器材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从而引出“旋转”这一关键词。

在明确了具有“旋转”的共性之后,教师再来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们思考旋转如何而来,并请学生在下一节课上进行示范和解答。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以旋转原理所进行的专题体育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将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相同点进行总结,并由此举一反三扩展到诸如“鞭打”、“滚动”等运动特质的学习上面,有利于学生更深更好地进行体育运动的自主学练,有利于学生切实有效地开展终身体育运动。

篇5:勇气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1.掌握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熟记字形。

拘谨 颀长 孔武有力 绶带 怯生生 着陆 熹微 寥寥可数 呜咽 闩门 悉意 2.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2.学习寥寥数笔勾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三)德育训练点

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四)美育渗透点

美国青年的智慧美和法国妇女渴望和平的理想美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美。

二、学法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适当引导,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勇气”、“福气”的含义。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如有可能,则准备二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电视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反复阅读课文,抓主要文段、语句,讨论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男女老少,众多的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品着元帅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 人民是伟大的。他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为了和平,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品味。

(二)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三)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1)给加粗字注音

拘谨()绶带()怯生生()着陆()闩()呜咽()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颀长——身材高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熹微——日光微明 寥寥可数——非常少 悉意——全心全意(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第二部分,“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至“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讲述关于勇气的故事。第三部分,“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至文章结束。是“我”的感受。2.再读课文,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人物形象。(1)明确文中的重点人物 美国伞兵、法国女人

(2)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两个重要人物。美国伞兵

“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绶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 “他意识到,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舍。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这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战士,是法国夫妇给了他宝贵的生命,也是他们给了他更多的勇气。于是,他勇敢拼搏,屡建功勋。法国女人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她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把他带进屋里。” “妻子呜咽,„„”

“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这是一个爱丈夫、爱孩子、爱家庭的勤劳女人,然而,她懂得“爱国、爱正义、爱和平”才是更大的爱。她为和平、为正义甘愿献出一切,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因而,她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反复朗读,勾画重点语句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勇敢机灵的孩子。但是,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2)领会文章的主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为和平、为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勇气、信仰。4.学生活动。

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故事,是第一人称表述,特点是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课文主要是第三人称表述,特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四)总结、扩展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

请同学们结合时事,各抒己见,畅谈对“和平”的理解、认识。(五)布置作业

篇6:开花和传粉 教案示例-教学教案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和传粉的两种方式,以及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受粉的意义。

2.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所以说,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此外,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受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准备新鲜的风媒花和虫媒花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①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②从开花的时间看,有些秋季开花的植物花期很短,有的只有几个小时,有的也只有几天的时候,给采取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好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如果准备起来确实有困难,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前一节讲的是“花的结构”和“花的种类”,学生已经知道,“花”是植物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结构。所以,教师在本节课的开始可以这样说:“花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都要开花。什么叫开花?植物开花后又要进行哪些生理活动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给出开花的概念。开花是指: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花瓣)展开,雌蕊和雄蕊显露出来的过程。然后再指出:植物开花后,还要经过传粉才能结果,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2.关于“开花”的教学,教师可以紧接引言,用“启发式”教学法,把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让学生弄明白。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②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③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④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开花?

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要讲明,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

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例如桃属植物要3~5年;烨属10~12年;椴属20~25年。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直到死亡为止。只有少数多年生植物,如一些竹类,一生只开一次花。

可以补充说明,植物的开花一般在发叶之后,但也有先开花后长叶的,如杨树、紫荆、玉兰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开花?最后总结出,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和某些豆科植物;有些植物需高温暗光才能开花,如晚香玉、紫茉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大丽花;冬天开花的梅和水仙所需要的温度更低,光照更短。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师还可以补充说明,各种植物花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如平时所说的“昙花一现”说明昙花开放时间很短,只有几个小时;水稻、小麦的花期也只有一周左右,苹果、梨的花期可以维持2周左右;而棉花、花生等植物的花期可延续一至数月。各种栽培植物的开花期与品种特性、营养状况和外界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

3.关于“传粉”的教学。仍可采取“问答式”教学法,因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难理解的,许多同学早已知道,花开的结果是进行传粉。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部分知识总结出来。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开花的结果会怎样?②什么叫传粉?③花粉可以借助什么方式落到柱头上?④什么叫自花传粉?什么叫异花传粉?上述这些问题,学生是不难回答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借助昆虫传粉的花应该叫——虫媒花;借助风力传粉的花应该叫——风媒花。虫媒花与风媒花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呢?

4.关于“虫媒花和风媒花”的教学。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风媒花和虫媒花,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请学生总结出两种花在结构上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新鲜的花,教师也可以用彩色图片、投影片或幻灯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照片(图片)能够得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

关于虫媒花: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内容,使学生能较系统较连贯地掌握知识。如:前面讲过的花的蜜腺产生花蜜可以招引昆虫;各种小花组成的花序,形成较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也是招引昆虫的一招;枣花虽然没有鲜艳的花冠,但枣花蜜甘甜如饴,使昆虫蜂拥而至;还有一部分花的花瓣能散发出香气,使昆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香而至。

可以告诉学生,花的香气比颜色对于昆虫有更大的吸引力。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用彩色纸做了许多假花,把它们粘在枝子上,将其中一部分花朵撒上香精油,结果蝴蝶、蜜蜂都飞向这些带香味的假花。香气对于夜晚开花的植物更为重要,因为晚上开的花不易被昆虫发现,要靠香气把昆虫诱来,夜来香的花特别香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风媒花:教师要注意与虫媒花对比。风媒花一般小而不明显,花被很小或退化,不具鲜艳的颜色;无香味和蜜腺;花丝细长,易为风吹摆动,散布花粉;每朵花产生的花粉粒多、小而轻,外壁光滑干燥,适于被风吹走;雌蕊柱头显著突出,常呈羽毛状或具分叉、能分泌粘液,易粘受花粉。

玉米的花是风媒花,它是雌雄同株而异花受粉的植物。主要因为玉米的雌穗一般比同株的雄穗开花晚2~3天,这个特性决定了玉米雌穗上接受的花粉多数为异株玉米雄穗上的花粉。也就是说:玉米是异株异花传粉。

从生物学意义来说,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如果玉米同惨号花传粉就会产生发育不全的籽粒和弯曲的穗轴,产量不高;而异株异花传粉,则产量显著提高。为什么自花传粉会引起品种衰退?因为自花传粉,卵细胞和精细胞来源于同一朵花(或同株异花),它们产生的环境条件基本相似,其遗传性差异较少,相结合后产生的后代生活力和适应性就比较差。反之,异花传粉由于卵细胞和精细胞来源于不同植株,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差别较大,遗传性差异也较大,结合后其后代生活和适应性也强。

5.关于“辅助授粉”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说明:异花传粉虽能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是,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如不刮风。下雨、低温),传粉没有保证,或者由于植物体本身的原因造成受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受粉。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书上的插图,说明人工辅助受粉的方法和意义。

篇7: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篇8:《桃花源记》教学构想

一.拟定导学案, 指导学生预习字词句, 感知内容

本文词汇丰富, 词类特殊用法较多。“磨刀不负砍柴功”, 课内拟定详细的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导学案。

1、特殊语言现象

(1) 词语用法的古今差异:良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阡陌交通芳草鲜美无论魏晋。

(2) 一词多音多义:便舍向, 音shě译为舍弃;屋舍俨然, 音shè译为房屋;武陵人捕鱼为业, 音wéi, 译为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音wèi, 译为对。

(3) 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

2、问题思考与探讨

(1) 这篇散文以什么为线索?

(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沿路做了详细标记, 第二次探讨时为什么迷路?

(3) 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境地呢?

二.训练学生正确断句, 划分难度节奏

正确的有节奏的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和字词的前提, 真正理解了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才能读得抑扬顿挫, 感情充沛, 读者作者的感情才能达到一致。文言文朗读讲究音节和谐, 气流顺畅, 意思连贯, 词语之间修饰搭配等。

1、本课以短句子为主, 四字句较多, 一般划分两个节奏。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本课也有部分长句子, 节奏划分难度较大, 先让同学们试着断句, 然后集体纠正, 并说明划分理由和方法。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一句划分三个音节, 前两个词语自成一个音节, 动词“避”与后面词语构成一个动宾短语构成一个音节。

例如,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一句划分三个音节, 名词“余人”自成一个音节, “各复延”成一个音节, “延”后面省略宾语, 不能与后面“至”成一个音节, 连在一起读, “至其家”是一个动宾短语成一个音节。

三.疏理课文思路,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采用客观记叙方法, 有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 疏理出文章线索, 用简洁对称语言概括情节。

1、故事情节如下:

发现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进入桃花源———环境优美安居乐业

做客桃花源———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欣然规往未果病终

2、在每一个情节里, 围绕内容, 设计一个问题

桃花林景色有什么特色?

桃花源环境和人们精神风貌如何?

在桃花源里, 人们对渔人态度如何?

渔人离开时沿路做了些什么?

再寻结果如何?

这几个问题紧扣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学生通过归纳和在课文中找词句回答, 基本上掌握了内容。这几个问题又体现作者构思和目的, 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对课文整体意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探索文章主旨和意思

陶渊明生活时代, 正值晋宋易代之际, 东晋后期, 极端腐朽, 统治集团生活淫乱, 内部互相倾轧, 赋税徭役繁重。陶渊明对社会理想不满, 但又无法改变,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 描绘一个美好境界, 来寄托自己政治思想与美好情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主旨, 尽量设计问题简洁, 不宜宽泛, 点到为止, 拟设以下几问题。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 这样一个美好境地存在吗?

2、这篇文章寄托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实现吗?

3、今天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理想?

这三个问题体现作者在此文的思想和观点。回答这三个问题, 有一定难度, 适时作提示, 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 代表发言, 然后教师点评, 达到对课文内容探讨的目的。

五.积累词汇, 背诵课文

篇9:《杨修之死》研究性教学示例

我说:“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说:“杨修并不是因有才而死。从杨修本身来说,当时群雄纷争,正是用人之际,有才不会被杀;从曹操方面说,曹操爱惜人才也是有名的。‘身死因才误’好像曹操专杀有才的人,这与当时的客观现实不符。”

我多次教《杨修之死》,还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这方面动了脑筋。我想这正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极好契机。

我说:“这名同学值得表扬,他肯于动脑,善于提出问题。这就是做学问的第一步。‘世事洞明皆学问’,把问题研究透了,学问也就做出来了。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准确。”

但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太少,讨论虽热烈但不深入。最后我决定把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外活动布置给大家,让学生回去围绕如下几方面查资料,下星期讨论。

1、曹操是不是专喜欢杀有才的人,是否杀过有才的人?

2、杨修到底有没有才,他的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关系怎样?

4、当时社会的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背景怎样?

5、在当时,杨修怎样做才能避免灾祸?

一周后讨论开始。同学们带着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曹操是不是专杀有才能的人?

生:曹操杀过孔融和祢衡,他们都是有才能的文人。所以我认为曹操是专杀有才能的人。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这两个人都不归顺曹操。祢衡曾击鼓骂曹;在“建安七子”中,只有孔融不归顺曹操,从这点上看,曹操是专杀反对他的人,不是专杀有才的人。

生:而像王璨、陈琳等归顺曹操,都没有被杀;郭嘉是曹操身边的谋士,曹操非常尊敬他。所以曹操很爱惜有才能的人。

师: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归纳:曹操只杀反对他的人,不是专杀有才的人。

(板书:结论1:从对人才的态度上看,曹操只杀反对他的人;对于有才能的人,只要归顺,他是不杀的)

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杨修与曹操的关系怎样。

生:杨修与孔融、祢衡的关系很好,他们都是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

生:杨修父杨彪曾厌恶曹操,后被曹操诬陷下狱。

师:这两点能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他们关系比较紧张,有敌视的一面。

师:那么曹操为什么还用杨修当主簿,你们怎么看?

生:这一方面杨修才华出众,另一方面说明曹操爱才如命,唯才是用。

生:杨修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总知内外”,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显示了杨修的才华,深得曹操信任。并无杀修之意。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唯才是用,有才而不杀。

生:杨修的被杀不是因为有才。

(板书:结论2:从二人的关系上看,二人积怨已久,但操不计前嫌,唯才是用)

师:很好,理由很充分。既然杨修不是因有才而杀,不是“身死因才误”,那么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而被杀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学生从课文中一一列举所为后,说:“杨修所做的事都是让曹操厌恶的事”;“露才扬己,显示才华比曹操高”;“违犯军纪”;“都是于军国大事无补的”;“参与曹氏家族内部斗争”。

师:好,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杨修被杀的原因了?

生:杨修不是因有才华而被杀,而是他把才华用在与曹操作对上。”

生:曹操诬陷杨修之父杨彪下狱,积怨已久;孔融、祢衡被杀,杨修心中有恨。虽为主簿但并不尊敬曹操,凭才能经常揭穿曹操的目的,因此惹怒曹操。

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杨修被杀是因为他没有从心里归服曹操,并非因才而误。

(板书:结论3:从杨修的所作所为上看,杨修没有从心里归服曹操,所以被杀)

师:到此,我同意同学们说的“身死因才误”有欠准确的观点。

(学生鼓掌)

师:我们再来研究下一个问题:杨修的死,表面上看是他们个人之间的矛盾,但既然有“身死因才误”的说法,那么这个“才”也肯定是值得研究的,肯定有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大家再从这方面讨论一下。

生:我查了《中庸》,上面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者行乎富贵,素贫贱者行乎贫贱……”这就是“大德”,“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否则,“小人反中庸”,“行险以徼幸”,“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灾及其身者也”。杨修本是曹操主簿,应按主簿行君臣之事,尽职尽责,才能得其位、禄、名、寿。而杨修没有“素其位而行”,超出职位来显示才华,做出了反中庸的事,所以灾害必及其身。

很好,理解得很透,引用恰当,有学问。

生:《中庸》还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在狡诈,多疑的曹操面前,杨修要么尽忠竭力,要么离开曹操,另投明主。而杨修偏在“无道”之时不加节制乱言,虽有才而不明智,所以被杀是必然的。

生:《中庸》中有“五伦”,把君臣列为“五伦”之首。杨修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违反了封建社会的纲常,也就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这是杨修被杀的本质所在。

(板书:结论4:从封建社会的关系来看,杨修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为统治者所不容。)

师:分析得非常好。谁还能说说看?

生:《庄子·山木》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杨修正是没有处乎“才与不才”之间。他经常洞穿曹操的内心,揭穿曹操的目的,似在警告曹操任何事都甭瞒我,显然是“露才扬己”。所以曹操由不悦到深恶之,最后就像这棵成才大树一样被杀掉。

生:“才与不才之间”应是一个度。在统治者面前,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当然杨修由于忌恨曹操,他不可能也不想把握这个度。

生:我引鲁迅一句话,也想证明这点。“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他虽说的是学者,但所揭示的是有普遍意义的。杨修正是违背了这个原则,才被杀身的。

我带头鼓掌。说:“‘过’和‘不及’都不合中庸,只有不偏不倚,才能终其天年。这对于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可谓鉴之精矣!中庸之道历来是封建社会评价人物和选贤任能的重要标准。”

(板书:结论5:从中庸之道上看,杨修破坏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被曹操忌恨)

师,我们把五个结论归纳到一起,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证明我们的观点:杨修的死并非“身死因才误”,而是因为他没有真心归服曹操并与之作对而被杀。

师(总结):说得好!同学们读了很多书,查了大量的资料,并能对所看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挖掘、归纳、引经据典,得出结论,见解都很深刻。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关于杨修死因的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儿。今后,我们应该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对任何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然后查资料进行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长此下去,我们都能成为学者。

篇10:变色龙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能找出文中奥楚蔑洛夫对小猎狗和赫留金6次不同态度和判定的语言,分析这些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2.对比的作用。

3.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能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实质的能力。2.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有意义的主题。

(三)情感目标

1.培养高尚的人格,热爱社会主义社会。2.领会文章的讽刺语言艺术。

二、学法引导

1.速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复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及难点

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二)疑点

(三)解决办法

教学时要适当介绍背景,加深学生对沙俄腐朽黑暗统治的认识,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小说刻画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代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文章磁带、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速读文章,复述故事情节。

2.根据情节,学生分角色扮演小说人物。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2.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二)整体感知 导语:《变色龙》这篇小说创作于1884年,当时俄国社会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黑暗统治之下。面对民主革命浪潮的冲击,为了强化反动统治,挽救其必然灭亡的命运,沙皇政府豢养了一批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奴才。沙皇的这些爪牙媚上欺下,对平民百姓是一副嘴脸,对贵族老爷则是另一副嘴脸。1.解题:

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变色龙”,变色龙本是晰蝎的一种,小说的内容不是说明晰蝎如何,而是借这种动物颜色多变的特点,喻指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性格特征。用“变色龙”作标题,不仅富有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1)应掌握的字:(用投影片检查)

劈开(pǐ)戳(chuō)戮(lù)胚子(pēi)蔑(miè)恐吓(hè)(2)应掌握的词: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完全不切实际。洋溢:充分流露。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娇贵:看得贵重,过度爱护。

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碰上一个“案子”—狗咬人事件。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6—27段)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也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全文的最后两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教学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2.结合有关词语,弄清“案子”发生的地点、情况,“案子”双方的身份。地点:木柴厂门口。

情况:狗咬伤了人的一个手指头,人打瘸了狗的一条腿。案子双方的身份:“原告”:首饰匠赫留金;“被告”:白毛的小猎狗。

压抑。压抑的社会环境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写照,这里的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一片沉静”、“一个人也没有”,写社会环境的冷清、凄凉。“门无精打采地敞着”,用拟人手法暗示市场的不景气;把商店、饭馆的门比喻成“饥饿的嘴巴”,形象写出了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语意双关,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指沙皇的统治,语含讽刺意味。4.找出第一节描写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的句子及作用。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军大衣是按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新”和“跟着巡警”显示了他威风凛凛;但跟的只有“一个”巡警,又端着“一个”筛子,这就显得不伦不类,和威风凛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收到了讽刺的效果。“没收来的醋栗”暗示了军警宪兵横行,老百姓的自由和财产得不到保障的时代背景。

(四)总结、扩展

第一部分为我们刻画了当时沙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军警当道欺压百姓,由一件小事却被奥楚蔑洛夫借题发挥,小题大作,大耍威风,讽刺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腐朽。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理解课文的线索。2.奥楚蔑洛夫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要求读出语气、语调。2.讨论奥楚蔑洛夫“变”的根据。

“小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也是本文的线索。

3.讨论奥楚蔑洛夫作了几次判定,几次变色?分别是怎样判定,怎样变色的? 第一次判定(6—8段):弄死狗,罚狗的主人。作出判定的根据—不知是“谁家的狗”。第二次判定(9—13段):狗是无辜的;原告是“敲竹杠”。作出判定的根据—有人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第三次判定(14—17段):狗是“下贱胚子”;“原告”是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作出判定的根据—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第四次判定是(18—20段):称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原告”受斥责。

作出判定的根据—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狗!” 第五次判定(21—23段):“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作出判定的根据—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第六次判定(24—27段):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条小狗”。作出判定的根据—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1)“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

这段文字写的是奥楚蔑洛夫听了赫留金的诉说之后的神态和诺言。这时他不知是谁家的狗,从“严厉”“咳”“绝不轻易”等词语来看,他是准备借这个案子来“大耍威风”。(2)“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他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

明明是只有一个跟班的小警官,听口气好像不知手下有多少人;明明是街头巷尾常发生的事件,“却要打个报告上来”。还要加上“马上去办,别拖!”仿佛是一个大官似的,真是“官气十足”。(3)“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刚刚肯定赫留金“受了害”,马上又说:“怪你自己不好”,可见“见风使舵”速度之快。(4)“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拼命地套近乎,拍马讨好,“洋溢”“温情”,“趋炎附势”之急溢于言表。”(5)„„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用“你”和狗直接对话,打着哈哈学狗叫去逗狗,卑劣无耻之态跃然纸上。6.三次提到“法律”有何作用。所谓“法律”只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绝不会是保护人民的,说明沙皇法律的虚伪性。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7.第三部分中描写围观群众的“哈哈大笑”有何作用。

8.文章结尾奥“裹紧大衣”这是第四次写军大衣,与前三次所表现的奥楚蔑洛夫的心理有何不同?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下一篇:9月晨读的人生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