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干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专题

2024-04-22

【面试干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专题(共4篇)

篇1:【面试干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专题

【面试干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

热点新闻回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连日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广大法律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认真领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导司法体制改革创新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贡献。(7月11日新华网)

前所未有的习总书记长篇批示

总书记对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作出长篇批示:

“司法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政法机关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遵循司法规律,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升改革整体效能。要统筹推进公安改革、国家安全机关改革、司法行政改革,提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能力。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

1.公正,就是要达到司法公正的目的。

司法公正是司法机构的生命和灵魂,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和保障,同时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

2.高效,就是要有较高的司法效率

只有公正而没有效率也是不行的,有人说:迟来的公正是不公正的。司法体制改革要注意提高司法效率。

3.简明,司法机构的设置应责权明晰,干净利落

4.周密,所谓周密,就是没有遗漏

5.先进,司法体制改革也要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大胆地搞试点,求发展,标新立异,力争有所突破,对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6.扬弃,就是对古今中外的好作法、成功经验,加以继承、吸收,活学活用

7.便民,这应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精神所在

司法体制是为人民服务的,其改革设计应方便群众告诉,使群众真正享受到法律的保护。

8.适国,司法体制改革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总之,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价值

1.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2.司法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公正司法,既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也事关社会公平正义,更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1.各省市办案力量明显流向基层一线,员额法官、检察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全国一线办案力量增加20%左右,85%以上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

2.司法效率明显提升。在受案量明显增长的背景下,普遍实现人均结案量的提升以及个案办案时间的下降。

3.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当场立案登记率与一审服判息诉率明显提升,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达87.2%,当场立案登记率达95%。

4.司法体制机制发生深刻变革。各地积极整合精简机构,在推动业务骨干回流办案一线的同时,精简管理环节,优化职能分工,简化办案层级,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5.本轮司法体制改革实现了专业化、扁平化、社会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五化并举”的目标,意义重大。以员额制为基础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体现的正是专业化分工的内在要求。员额制改革使司法人员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形成科学合理的办案团队,明确了工作职责、规范了工作流程,司法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6.在司改中,还通过社会化机制构筑了更有效的司法运行机制。一些法院、检察院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完成各类非核心辅助事务,比如卷宗整理、扫描归档等工作。有些则推动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书记员队伍建设,明确书记员实行单独序列聘用制管理,对其工作内容及应具备技能知识做了详细的要求和规定。这些做法,都是引入社会资源与力量化解案多人少矛盾,通过社会化提高司法效率的有益尝试,符合当代公共行政改革普遍趋势,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司法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司法责任制改革改变了行政化管理的办案模式,但新的审判监督管理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出现同案不同判等影响司法公信力的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法官依法独立履职与加强监督之间的关系,是司法责任制改革应当着重解决的难题。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

3.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

4.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5.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司法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司法不公、冤假错案、司法腐败以及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司法体制改的具体落实

1.需要在放权与监督两方面同时着力,放权放到位,监督有创新,共同构筑司法公正基本制度。授权要真正落地,形成扁平化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增强司法职业尊荣感;同时,监督要从以案件评查为典型的外部监督向形成司法职业伦理、激励监管、全面司法公开的内生监督机制的转变,尽快实现新旧体制过渡。

2.在司改的具体制度设计上,还需要加强精细化制度设计,突出分类指导,尤其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通过调研发现,司改中的很多做法、经验都需要更精细打磨,明确相关政策边界。

3.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归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深入了解一线司法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把解决了多少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

4.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法官、检察官要有审案判案的权力,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制约,把对司法权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落实到位,保证法官、检察官做到“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把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5.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同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司法制度。完善司法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遵循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体现权责统一、权力制约、公开公正、尊重程序的要求。司法体制改革事关全局,要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有序推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司法机关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推动制度创新。

6.问题是工作的导向,也是改革的突破口。要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都是看准了的事情,都是必须改的,要坚定不移落实到位。中央政法委和各牵头单位要规划好各项改革出台的时机、方式、节奏,不断推出一批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中央政法单位要带好头,无论是制度、方案的设计,还是配套措施的推出,都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司法体制改革,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对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要加强改革效果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注意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要下功夫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

7.可以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大人工智能在执法司法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来分析、来解决一些司法问题。融入“互联网+”,充分应用现代科技,将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政法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8.确保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主要有两项内容: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9.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有4项改革举措: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突出法官、检察官的办案主体地位;完善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选任招录制度;完善法官、检察官任免、惩戒制度;强化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的职业保障制度。

10.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建立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探索建立突出检察官主体地位的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审判委员会主要研究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推进完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或审判委员会直接审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制度。明确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探索充分发挥一审法院明断是非定分止争、二审法院案结事了、再

审法院有错必究、最高人民法院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职能。进一步规范和落实上下级法院的审级监督,确保审级独立。

11.深化司法公开。着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

12.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健全人民监督员制度。扩大人民陪审员数量和来源,建立随机抽选的机制,保障人民陪审员参审权利,提高陪审案件比例,切实发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民监督员制度。

13.严格规范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程序。

14.始终坚持顶层设计、高点定位,确保检察队伍建设的系统化实效性明显增强。

15.坚持政治建检、思想铸魂,持续在理论武装、信念教育上下功夫,确保检察队伍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明显增强。

16.坚持党管干部、从严管理,检察机关各级领导班子核心作用明显强化。

17.坚持人才兴检、素质立身,检察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模拟题

1.总书记在今年对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批示中提出:“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对此,你怎么看?

2.有人说“迟到的公平正义就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谈谈你的理解。

3.有人说,要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达到?

4.请你谈谈对司法体制改革中“员额制”这一举措的看法。

(附员额制定义:员额制改革是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核心。检察官员额制实施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区分层级、地区和业务部门,科学测算办案工作量、核定员额比例,实行“以案定额”和“以职能定额”相结合,科学合理配置检察

官员额;坚持以具备独立办案能力、能够独立对办案质量负责为衡量标准,科学设置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遴选方式,严把入额检察官素质能力关;坚持检察官员额制改革与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职业保障等改革相结合,保证各项改革统筹推进,齐头并进;坚持落实改革精神与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相结合,完善检察官等级评定、晋升、管理和退出等机制,实现员额制检察官动态管理)

文章来源:腰果公考

篇2:【面试干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专题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之举。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分别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报告中的四大亮点,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导向

司法体制改革“动真碰硬”,必须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

“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这是人民法院的庄严承诺。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取得实质进展。各级法院受理和执结执行案件同比分别上升31.6%和33.1%,执行到位金额1.5万亿元,同比上升54%。

司法不手软,环保才有力。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通过深入推进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13个试点省份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领域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5109件,其中向行政机关或社会组织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履行职责4562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547件。

“执行难和环境污染都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法院破解执行难、检察院公益诉讼,找对了发力点,都是司法为民的实际体现,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切实保护、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海啸说。

最高法报告直言,人民法院深化执行体制改革,向自身不规范执行“开刀”,全面清理积案,摸清案件底数,建立全国四级法院统一的执行办案网络平台,实现在线全程监控,有效解决消极、选择性执行;破解“查人找物”难题,与多部门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实现执行模式根本变革。

最高检报告透露,“通过办案,督促恢复被污染、破坏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12.8万公顷;督促1443家违法企业进行整改,索赔治理环境、恢复生态等费用2亿元;督促回收欠缴的国有土地出让金54亿元。”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司法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责任制就是这道防线的重要保障。

“全面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等基础性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法院法官员额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共产生入额法官11万名,85%以上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实行法官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设立法官惩戒委员会,强化错案责任追究。

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通过严格考试和审查,全国检察机关已遴选出71476名员额制检察官。制定检察官权力清单,检察官在授权范围内独立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

“入额法官结构明显优化,优质司法资源回归审判一线。”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黄克说,“通过院庭长办案常态化,大法官带头开庭,广西地区法院院庭长办理案件占到了受理案件总数的36.9%。”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入额院领导带头办案,从在办公桌前批案子变为在法庭上审案子。“名医把脉”更让“患者安心”,司法公信力得到有效提升。

最高法工作报告同时提出,2017年将继续推进司法责任制、法官员额制和单独职务序列、法官职业保障、人财物省级统管等改革,激发改革内生动力。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检察机关将完善检察官权力清单,从严掌握员额比例,严格入额标准和程序,建立员额退出机制。

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公正司法是法治的生命线。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必须瞄准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

“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确保刑事案件质量。”最高法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各级法院落实罪刑法定、证据裁判、非法证据排除、疑罪从无等原则,充分发挥庭审的决定性作用。

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2016年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审前主导和过滤作用,探索建立重大疑难案件侦查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制度,对侦查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督促撤案10661件。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对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的,不批准逮捕132081人、不起诉26670人。

“构建科学合理的刑事诉讼制度,其意义不仅在于使有罪的人得到追究,也在于使无罪的人免受牢狱之灾。”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韩德云表示,两高报告强调落实罪行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原则,发挥庭审的决定性作用,预示着司法机关未来将更加注重证据采信和法律适用的规范化。

两高报告显示,各级法院、检察院2017年将继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诉制度改革,深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统一证据标准,提高证人出庭率和律师辩护率,更好地发挥庭审作用。

“通过改革,相信司法机关将有效转变过去‘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格局。”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说,“同时,也要加强一线司法人员的能力培训,妥善处理好法、理、情之间的关系,让当事人信服,让人民群众支持。” 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

拿起今年的两高报告,印在报告首页和附件中的二维码吸引了不少代表委员的注意。扫描二维码,人们能看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的法院工作报告、用视频展示的检察机关工作回顾以及相关案例、大数据等。

“用新媒体技术让印在纸上的报告‘动’起来,这种改变方便了普通代表审议报告,拉近了公众与法院、检察院之间的距离。”全国人大代表、青海供销联社主任王玉虎认为,这也体现了“两高”深化司法公开,以公开促公正的决心和努力。

公平正义必须以人民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两高报告显示,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司法机关进一步拓宽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公平正义。

——人民法院健全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4大公开平台。完善审判流程公开,实现全国法院各类案件全覆盖,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案件进展。

——加强庭审公开,去年7月1日起最高法所有公开开庭案件都上网直播,各级法院直播庭审62.5万次,观看量达20.7亿人次。

——四级检察机关3662个检察院全面运行电子卷宗系统。全面应用案件信息公开网,已发布案件程序性信息449万余条、法律文书158万余份。

——新建案件信息公开微信平台,主动向当事人及律师推送案件进展情况,实现从单向宣告向双向互动转变。

篇3: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考

司法与国家相伴而生, 司法机关也逐渐演变成为国家权利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门。要认真进行司法体制的改革, 首先必须考察司法权的性质与地位。

1. 司法权的对象应是对社会少数人的权利的保护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救济, 以维护社会正义。

在现代民主国家体制中, 立法机关往往是民意代表机关, 立法权的产生与行使都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这样, 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志能够在法律中得到体现, 大多数人的权利、自由也能由法律加以确认。同样, 社会中少数人的权利就极容易被忽视或受到侵犯, 这时人们就要寻求司法机关保护, 通过设定司法权, 强化司法功能, 达到保障一部分公民的基本人权与民主、自由。

2. 司法权的性质应该是与立法权、行政权相互制约与监督的。

国家权力从整体上来说, 应该是统一而不可分的。但从国家权力的性质和其内部分工来说, 还是可以划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部分。与立法权、行政权相比, 无论是在权力的配置范围上, 还是在行使权力的资源安排上, 司法权都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为此, 首创“三权分立”学说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 司法权只是从行政权中独立出来, 使法官在审理案件、作出裁决时不受立法权、行政权的干预, 而根本没有想到司法权能与立法权、行政权相抗衡。

3. 司法权地位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后的权力, 司法裁决具有终局性的特征。

司法机关的裁决具有终局性, 是司法的基本职能之一, 也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必要条件。虽然, 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并非是显赫的、举足轻重的, 但确实是解决社会矛盾与纠纷、维护社会正义与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权面临的都是存在利益对立、矛盾冲突的当事人, 诉讼主体可能是公民与公民之间, 公民与法人之间、社团之间, 也可能是公民、法人、社团与国家之间。尽管诉讼的双方在走到司法程序以前, 可以选择许多不同的的方式来处理彼此的争端, 如:通过行政裁定、人民调解制度等, 但是这些裁决、调解, 并不是终局意义上的, 同样可能还会受到司法权的审查。一旦司法机关依法对案件作出了裁决, 就属于最终的裁判, 当事人就要受其约束, 主动履行已经生效的司法裁判文书, 否则, 将招致国家强制力的制裁。

二、司法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司法独立与公正审判

公平和正义是司法活动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我国的司法权从宪法层面看具有独立性, 但低于立法权, 不同于美国的“三权分立”, 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各自独立, 又相互制约平衡。

1. 法院独立包括形式独立和实质独立两方面的内容。

形式独立要求法院作为一个国家机关应是独立的机关法人。其独立要求应包括三项内容:其一是司法权行使的专属性。其二是司法权行使的自主性。其三是司法权行使的合法性。但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独立的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党组织对法院独立的干预。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党的转化为国家权力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法院内部党委的职责应当主要是保证党的大政方针的贯彻、实施, 对党员法官的遵守党纪情况进行监督审查, 而不是包办或干预所有的案件;同时也要保证法院内部党委对地方党委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应当只对上级法院党委负责。然而司法实践中, 党组织 (法院内部的和外部的) 对个案审判的关注大大超出了权限, 直接插手司法审判, 对具体案件进行批示的例子时有发生。党组织在为司法机关推荐了政治、业务素质都优秀的司法人员之后, 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其次, 我国的司法体系大体是沿行政区域的框架设计的, 并且法院在大致人员配备、经费调拨、物质供给, 小至法官的子女入学, 配偶就业, 住房等许多“司法之外”的事情上要靠所在地方政府来建议或安排, 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便无法不在法院和政府之间形成一种“依附”关系, 法院在工作中经常要征求政府的意见乃至批准, 看政府的脸色行事, 使自己成为“地方的法院”, 沦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一些个案裁判的不公, 并非法院自主行为所致, 而是法院无法抵御某些党政部门干预及压力所致。法院的独立, 也不能受立法机关的干涉。我国宪法规定, 人民法院要由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 要向人大负责, 接受人大的监督。这里有两个不足, 首先, 地方人大往往处处从本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选择司法机关工作人员, 必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这样就致使各地司法人员业务水平良莠不齐, 有的地方人才集中, 司法人员素质会高些, 有的地方人才缺乏, 司法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 且法官极有可能变成为“地方正义”的维护者。其次, 人大如何监督法院的司法活动尚需认真思考。人大选举并不能成为人大不受约束随意实施监督权力的理由, 人大的不当监督同样会损害法院的独立审判。所以, 当务之急是完善有利于保障司法独立的人大监督制度, 使人大的监督有规可循, 司法的独立有所保证。

司法独立的内部结构要求是:我国司法机关内部实行集体审判制, 通过少数服从多数, 集中决策方式——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强化对法官个人的控制, 意图是集思广益, 减少错案。事实上, 正是这种集体审判制常常导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审者不判, 判者不审。主审法官没有独立审判、裁决的权力, 如何做得到公正?所以在法官独立这个问题上, 首先, 应当给予法官更大的审判自主权、拆除诸如审判委员会之类的或明或暗的障碍, 真正实现系统内部上下级间的“监督”关系。其次, 法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法官独立的效果。培养高素质, 业务能力强的法官队伍迫在眉睫。最后, 中国的法官等级森严, 这种等级制阻碍法官根据法律独立断案。法官具有太多的上司禁锢了法官自由和独立的思考判断。因此, 要形式法官独立, 还应该逐渐放弃官本位的法官等级制, 实现同一法院的法官相同等级制, 淡化院长和庭长的行政领导职能, 并确立院长和庭长由法官选举产生的制度。

2. 公正审判。

为了防止法官独立而导致法官滥用审判权, 可确立法官责任追究制度。法律应当对用审判权行为的性质、范围予以明确立法界定, 从司法公正的层面来看, 滥用审判权行为包括不正当行使审判权和违法行使审判权。对滥用审判权的法官, 检察机关可提请法院启动法官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法官责任追究制度, 可以极大地防范滥用审判权行为, 督促法官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学理论功底和执法水平, 以保障法官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永康.法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26-130.

[2]董茂云, 张卫平.司法公正的实现[J].中国法学, 2003 (1) :52-54.

篇4:【面试干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专题

一、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司法鉴定, 即在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活动过程中, 当遇有专门问题时, 依法委托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 根据鉴定的资料或要求, 运用勘验、检查、分析、比较、综合判断等方法解决专门性问题, 并作出判断的一种科学技术活动。[1]我国现有司法鉴定制度的构建主要以大陆法系国家为蓝本, 但相比之下, 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 管理模式

在《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颁布不久, 侦查机关就自行出台了本部门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办法, 这样一来, 就形成了混乱的管理模式。既有的行业性管理不到位、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与鉴定人没有进入行业协会以及许多地区还没有建立行业管理组织, 这种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司法鉴定制度的行业性管理不足的弊端。

(二) 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

职权鉴定机构包括:公安机关从中央到县一级设立的鉴定机构;公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指定医院等依法设立并开展鉴定的组织;检察院设立的中央到地、市一级的鉴定机构;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检察院设立的鉴定机构以及由私人或者社会团体自行组织的鉴定机构;通过考核批准而成立的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社会鉴定机构。我国社会上的鉴定机构良莠不齐, 且社会鉴定机构主要从事法医鉴定, 鉴定门类范围过窄。国家或者行业协会对鉴定机构的管理环节过于薄弱, 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问题比较突出。

(三) 司法鉴定中的启动权

刑事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分为启动决定权与启动申请权两部分。[2]刑事公诉中司法鉴定的决定主体为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及其他侦查机关;刑事自诉、民事、行政诉讼中鉴定启动主体统一为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为申请鉴定的主体, 刑事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只能申请补充鉴定与重新鉴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八条之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鉴定结论, 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 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在我国, 一般要求侦查、检察人员以控方的身份对犯罪提起公诉, 此时如果单纯将决定权赋予控诉方就会显得被控诉方所享受的启动权是极小或是不存在的, 这必将造成司法鉴定公正性的失衡。[3]

(四) 司法鉴定人及司法鉴定意见

我国在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中对“鉴定人不出庭作证接受质证”的情况做出的有关规定颇为繁多, 并且在我国诉讼法律程序中没有类似国外的鉴定辅助人制度。所以, 当事人在受限于缺乏鉴定需要的专业知识之下, 也不知如何对鉴定结论行使质证等权利。这样一来, 鉴定资质高、能力强的人所出具的鉴定意见效力将优于鉴定资质低、能力差的人, 这对司法实践中的当事人而言是极其严重的不公平。公安机关鉴定机构在确立鉴定人资格方面只要求有执业资格而没有职业资格的限制, 在资格确认方面也没有具体标准, 如果确认资格标准过低, 就难以提高目前鉴定人的整体水平, 诉讼程序中鉴定证据的客观公正性也将难以得到保障。

二、当前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 加强对司法鉴定体制的立法建设

国家立法机关对司法鉴定工作的法律规定中只有《决定》规定的较为详细, 那些部门性规定只针对各部门内部发挥作用。因此, 我国应设立更加完善的司法鉴定法律法规, 加强实质条款的细致化以达到在具体实践中的可操性。

(二) 完善国家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在立法体制方面的不健全, 缺乏系统性的司法鉴定法律法规, 导致出现社会鉴定机构和职权鉴定机构良莠不齐, 司法鉴定工作无法可依, 司法鉴定管理机制混乱不堪等不良现象。因此, 我们应批判继承我国古代有关法规的历史文化遗产, 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 使“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最终建立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管理制度。

(三) 完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立法对鉴定人的审查资格标准过低, 以至于在实践过程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对于我国司法鉴定人的资格审查设置, 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制度, 采用“鉴定权主义”, 建立专门的鉴定人制度。[4]对于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资质审查应严格把关, 建立司法鉴定机构的各项等级制度, 规范司法鉴定机构的业务范围, 从而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各项管理。

(四) 完善司法鉴定的启动程序

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启动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都拥有司法鉴定的启动权, 而在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却缺乏相应的司法鉴定启动权。这样看来, 我国的司法鉴定启动程序仍效仿于大陆法系国家的职权主义模式。因此, 为充分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应有立法规定诉讼中当事人所享有的司法鉴定启动权, 充分保障当事人启动司法鉴定的申请权。

十八大新闻中心在举办网络访谈活动中提到了“中国的司法公正”问题。也说明了司法公正问题关乎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 关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5]因此, 加强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 必将有利于我国司法部门所追求的百分之百司法公正这一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贾治辉, 徐为霞.司法鉴定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2]张玮玮.论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的重新配置[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2.

[3]贺楠.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研究[J].南昌大学法学院, 2012.6.

[4]吴准.论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与完善[J].苏州大学, 2005.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面试干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相关文章:

纯干货分享范文05-18

电商文章干货范文05-25

干货经验分享范文05-26

注会干货总结范文06-04

干货:广告语法辞典05-08

干货广告词范文05-19

微信干货营销范文06-02

部编历史期末复习干货10-07

干货 国内主要评级机构介绍04-09

粮油干货行业研究报告04-11

上一篇:房地产估价师《经营与管理》巩固试题下一篇:发展党员政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