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目标的作文

2024-04-18

开学目标的作文(共14篇)

篇1:开学目标的作文

美好的寒假结束了,迎来了我们在小学最后的半年。在新的学期里,不免要有新的目标与愿望。在新的学期里,我首先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在写作是好用上,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的作文扣了许多分,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积累的习惯养成。

接着我打算做到以下几点:

1、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做到认真、仔细、无错误。

2、遇到不会的问题要认真思考,或者问老师与家长。

3、每天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要写观察日记,一星期最少两篇。

4、每天坚持读1到半小时的英语。

5、积累好词好句与名言警句。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相信在新的学期,只要我做好以上五条,我的成绩一定会提升的!

篇2:开学目标的作文

在语文方面,我会做到课前预习,认识本课生字生词,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认真作批注。课文中不懂的词会提前查字典。课后,我也会及时温习课文,做到“温故而知新”。除此之外,我还会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开阔我的知识面。同时,也会做一些语文常识方面的习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查漏补缺”。

在英语方面,我会每天都听、读英语磁带至少半小时,并每天都背英语单词与课文。必要的时候,我也会阅读一些英文书籍,以此来提高我的英语阅读能力。或者写一些小文章,来提高我的习作能力。当然,我也会尽量做到在英语课上用英语与同学老师交流,课下积极与同学们对话,以此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

在数学方面,我打算每天做20道口算题,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正确率与速度。考试前会很好的复习,绝不做“临时抱佛脚”之类的事情。当然,我还想建立一个“错题集”,当我卷子、练习册上有错题时,就及时的记到“错题集”里,等到期末时,就可以拿出来复习了。

篇3:“目标”作文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试用修订版) 》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的要求摘录如下: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 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 做到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 语言通顺, 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训练要求不高, 归结起来就是能够叙写真实的生活经历, 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认识、理解等;选择恰当的文体写作并在文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做到有条理、有详略地叙事议论或说明事物。“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所包涵的内涵已经体现于写作的基本方法及技能技巧的要求中。

要在写作的实践训练中去实现这个总体目标, 不把目标分解在单个的写作课堂里是不行的。必须要有阶段、有目的地训练, 也只有这样, 才能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地逐步达到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要求, 以实现课程目标。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 进行“目标”作文教学实践, 是很有必要的。

怎样把以上课程目标分解, 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各年级学科特点以及毕业前时间的紧张程度, 作具体的分析。我认为七年级学生的写作基础较为薄弱, 但学科较八、九年级来说要少, 学习就不显紧张;八年级学生相对七年级学生, 在语言表达和写作基础上积累的东西要多得多, 但却不如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紧张;九年级是初中学习的最后阶段, 面对毕业升学的最后冲刺, 学习就紧张起来。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参考写作基础积累和学习时间的紧张因素, 并围绕课标制定各阶段的写作训练目标, 对写作训练的教学实践就可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是提出“目标”作文教学的依据。

一、目标的划分

七年级:奠基。第一学期应该处于语言表达的训练阶段, 应训练学生自由抒写生活、学习的真实经历的能力;把课堂作文教学和课外练笔结合起来;写见之所见、感之所感、想之所想;提高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能清楚叙事、抒情、说明和议论。第二学期应该注重写作的一般技能的训练, 掌握常用的开头、结尾等形式和方法。

八年级:夯实。在七年级的基础上, 训练写作的技能技巧。能够在行文时运用恰当的逻辑思维构思文章结构、用什么方式开头、结尾, 在文中设置波澜、造设悬念以及灵活运用综合表达方式等。使作文较具完美和有一定档次。

九年级:拔高。在八年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训练。涉及文题、语言、结构形式、中心等方面。要有标新立异、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实践与操作

1. 课外练笔和课内训练相结合

(1) 课外练笔每周1~2次, 对学生的优作, 抽时间在班上讲评和推广。

(2) 课内作文训练每周1次。

2. 明确目标, 对号训练

有针对地在练笔或课堂实践中训练某一专项的方法、形式、技能、技巧等。要目标突出、实现目标。

3. 开展写作实践

根据需要, 灵活进行示例分析、指导、实践或快速作文方式进行课内外写作实践。

4. 及时讲评

对课外练笔及时批阅, 对典型问题或优秀方面做交流与推广。课堂训练当堂讲评, 优作及时欣赏。

5. 做好资料收集和分析总结

不断改进和调整实践训练的方法和形式。

篇4:作文的终极目标

无论是传统的写作理论,还是现代写作理论,其针对的对象大都是作品和作家,而不是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和中学生这一写作群体。而中学阶段是人生的最关键期,是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写作研究却忽视了这一重要的起点。其实写作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写作已提升到确认自己、发展自己、自我实现的高度。而现代写作理论在我看来还根本没有从中学生的实际着眼,它的结论只有认识上的意义。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作文指导观念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写作理论的层次上。

如果说愿写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乐写就是写作教学的追求。只有愿写、乐写才能达到通过写作促人发展的目的,只有愿写、乐写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从这个方向来说,没有着眼于学生愿写这一写作起点的理论,是脱离实际的理论,也是忽视人的发展的理论。当然,写作教学没有有效地促使“人”的发展,不仅仅指理论层面的缺失,也指我们不当的操作行为。

“大语文作文”教学是指向“人”的

发展的教育观

写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正是由于它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精神过滤,通过精神符号的流泻而促使新因素的渗入,生命境界的提升,视野的扩大。并通过生活和自我的互动,表达与思考的相融,而感受心灵的力量和精神的张力,也因此便促使人的发展。写作的边界。就是生命的边界;写作的提升,就是生命境界的提升。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写作能力多么有用,多么重要。如果他们没有写的意愿。一切的言说都是无用的。

因此,能促使人发展的作文教学应有以下着眼点:

写作教学首要的着眼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而现在偏偏是不少学生不愿意写作、不乐意写作,或是被迫写作,“不愿”“不乐”“被迫”不仅消弱了写作的功用,而且丧失了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身生命的活力,丧失了学生真正观察自然、感悟世界、丰富心灵、提升境界的自觉。

生活是基点。作文由于高考的误导,由于写作技术主义的盛行,作文教学极其悲哀。所谓的悲哀,写作本来是抒发心灵的东西,而现在成了流水线上的拼装物;作文本来是自然表达的需要,现在竟成了纸上的作秀;作文本来要培养人的优秀品格,现在竟成了对优秀品格的扼杀。写假得高分,作秀受推崇。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所致。我们根本没有以生活为基点,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研究、表达来抒发其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从而促使自我的成长。作文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就不会有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就没有思想、情感的生成,也就不可能促使学生的发展。

求真是前提。我们要求学生写作的求真,就是坚持一种正道,就是培养学生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我们说只有善者才能求享,只有纯者才能为真,只有美者才能成真。求真说白了是一种品质,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人生境界。而“虚假”是一种生命本真的丧失。是一种恶德。人间的一切灾难、件件卑污大都从虚假起。作文教学是提升心灵境界的精神活动,而我们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人的发展又是什么呢?

自由是根本。在解决如何让学生愿写的问题中,不少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往往有限。其实写作是人的自然天性:今天数以千万计的“博客”,就是证明。人有情感需要宣泄,有苦闷需要倾诉,有困惑需要发问,有寂寞需要排遣,有乐事需要分享,有痛苦需要抚慰。有新知需要教喻,有无聊需要自娱。有感悟需要炫示。这些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每个学生的需要。而学生为什么经过教师的指导,又不愿意写作了呢?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达的自由。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诲太繁,规训太重,要求太苛。泯灭了学生写作动机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当一个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而以自己的方式言说的时候,教师如果不能发现他们这种精神进取、生命蓬勃的自然需要,而指手划脚;当学生开始有写作的欲望、行为。经过教师的指导而泯灭了这种欲望。停止了这种精神行为时。从写作对学生发展意义上来说,教师实在是“误尽苍生”。在实施“大语文作文”教学观的过程中,有不少老师诘问,让学生“自由”写,所谓的“写作内容无禁区,写学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老师做什么?我的问答是发现、鼓励。在写中提高,或者说写就是提高。当然“自由”不仅是解决学生愿写、能写的关键,促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追求。

鼓励为中心。不少同仁问我作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发现和鼓励。“发现”是“鼓励”的前提,鼓励是促进、固化、推动学生写作优点的手段。有的老师还问,鼓励优点,学生作文中的缺陷怎么办?缺陷当然要指出,但应是在不伤及写作积极性的前提下,如果没有优点,只有缺点又怎么办?这样极端的情况是很少的,就是有这样的学生,那更需要我们“挖地三尺”也要找出优点来,绝不能只指缺点。开展作文评议最好的策略是放大优点,缩小缺点,有时甚至是不言缺点,而通过写去使缺点消失,因为作文是在学生反复的历练中通过自悟才能提高的一种实践能力。如果教师以指责学生写作的缺陷为要务,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快就会丧失,写作的任务就不能完成,通过写作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将是一句空话。

“大语文教育”与“大语文作文”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全面性的教育思想。从张孝纯老师1985年发表的《“大语文教育”刍议》开始,二十多年来,“大语文教育”思想便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展现着它生机勃勃的活力。不少地区依据“大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如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一样,将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有四个方面的要素: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保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其基本特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它的模式是一体两冀,“一体”即课堂教学这一主体:“两翼”即语文课外活动,语文学习环境。而大语文教学的精髓是“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纵观“大语文教育”思想,它的特征有三个:

一是语文学习的生活性;

二是语文学习的整体性;

三是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这是语文学习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但从其模式的操作来看,它主要着眼的是阅读教学,对于作文教学只有少量的涉及,即习作教学的五项重点:“重积累、写真实、开思路、讲序列、求自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写作要求的提高,“大语文教育”本应有它的发展。因此,本世纪初依据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大语文教育观”,动力学理论,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自主、合作、探究、唤醒的理念,我提出了“以生活为基点,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求真求实为双翼”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

“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和“大语文教育”的本质联系,是“联系生活”这一精髓。“大语文教育”的生活观,是“大语文作文”的基础支撑。“大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整体性特点是“大语文作文”的基础追求。

但“大语文作文”无论在思想和操作层面上都丰富了“大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作文”拓展了“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使“大语文思想”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大语文教育”思想,通过“大语文作文”而更趋丰富和完善。

“大语文作文”的目的性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大语文作文”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通过作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写作素质,成就完美人生。

引入“自由”因素,并强调“自由”是实现写作目标的根本,自由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强调作文教学的激励作用。“大语文作文”教学强调激励,并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中心,以期达到学生愿写、乐写、能写的教学新境界。

篇5:我的开学新目标作文

首先,我要加强锻炼自己,争取每节课都举手,多动脑筋,成为大家的好榜样,并且专心听讲,遇到不会的题目就问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另外,在这一个学期里,我也要把水笔字练好,做到工整有笔锋、有顿挫这几点。还要多看课外书,多运动,做到每天看课外书半小时,跳绳五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跑步两分钟和其他运动项目,做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

在家里,我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不让爸爸妈妈再操心,还要多帮他们做家务,减少他们的负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超越自己,做到以上几点。

篇6:开学作文:我的上学新目标

我想,也正是有了这些学习目标,我的人生才变的多姿多彩,有情调起来。

上文就是精品学习网给您带来的四年级开学作文例文,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新学期作文:新学期,新思考

篇7:开学目标作文

新学期开始了,我要有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个全新且完美的学习计划。老师曾经就说过:五年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绝对不可以有丝毫的放松。

法国军事学家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意思就是说每个人应该努力向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争取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是的,谁不想把自己变得有出息呢?但是人是不可能不劳而获的,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会留下一串串的脚印。

我的新目标将会像一座大桥,引领我走正确的方向。

在上课的时候,我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不和同学交头接耳,要力争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全部印在脑子里。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做到一丝不苟,作业要按时完成,不拖拉。要做好课前预习,预习生字生词。还要给课文分段,用最简短的语言写出每段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老师让背诵的课文或是段落要背熟,多读课外书,做一个见识广的小少年。节假日参加写作、奥数、英语等课外辅导班的学习,争取每项科目都达到优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理想才会有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梦想,让我们奋斗吧!

篇8:作文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策略

一、文笔交流,体验情感,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与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参观科技展,公园花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实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当学生在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了学生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难忘师生情》《调皮王变乖了》《我成功了》等文章写出了学生独特的感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荡起涟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来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写真实的内容,有话好写;出于真情地写,没有压力。文笔交流,缩短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坦率地交流、分享彼此的真情实感,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学关系得到优化,老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笔交流的过程,是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最终要体现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而情感体验是三维目标达成的有效抓手,是写作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

二、课外活动,经历过程,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使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空间充满情趣,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巩固写作的热情,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十分有益。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以下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中秋节前夕,我让孩子们到公园或野外和家人一起赏月,并搜集有关月的文章。之后在班级中开展以中秋话月的主题活动。我们读了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吟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贾平凹的《望月》,在讲完了有关月亮的故事后,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大自然这本课外书的熏陶下,感受文字的魅力,阅读的乐趣,积累写作的素材。最后,我给出了两个提示,任由学生选择习作:一是在《望月》中,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小外甥对月亮具有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让我们模仿小外甥的这段话,插上想象的翅膀,编出关于月亮的童话故事,题目自拟。二是写写在公园或野外读诗吟文的别样感受,题目自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仅在教与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寓写作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正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唤起了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落笔成文。过程本身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既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带给学生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经历学习的过程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生活,转换角色,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与人交流情感、影响教育他人、自我教育等。学生只有在学习、生活中运用作文进行交际活动,才能体验到作文具有十分广泛的效用,才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养成善思勤写的习惯,培养实践能力。

1. 在“小社会”中锻炼

学生与父母、亲戚朋友、同学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关系网,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写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形中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在集体中,经常有同学丢三落四,不是放学时把物品遗忘在桌上,就是把学习用品丢掉,有的学生在活动时将校服落在操场上,事后却全然不记得,家长、老师常为此伤脑筋。对这些失物,有的同学说扔了算了,好让失主引以为戒;有的说扔是一种浪费的行为。怎么办呢?有一学生对我说,可以建立一个失物招领站,替同学们保管这些物品,遗忘物品的同学得做一件好事才能拿回自己的东西。我说:“你想得很周全,把这个金点子写下来吧,给大家看。”第二天,他果然交来一篇……

2. 与“大社会”沟通

缩短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交际的距离,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为应用而作文。针对环保问题,学生撰写论文“怎样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并在升旗仪式上宣读自己写的倡议书,倡议大家收集废电池,有的学生还给自己居住所属的小区去了信。引导学生用心亲近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关心身边的事,品味人生,让学生经历了自我思考、自求自得的过程,从而产生自己的体悟,生发强烈的表达欲望,水到渠成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写出来,逐渐养成写的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融入其中。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教师的作文指导意识增强了,以上策略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内部动机,有效地改善了学生与写作的关系。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要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认真学习和领会习作教学的新理念,能更好地指导习作教学,增强习作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慧旻.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

篇9:开学目标的作文

【摘要】让学生通过评改自己的作文来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传统作文评改方式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改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论述了自改作文的必要性及步骤、方法。

【关键词】作文评改;自改;步骤和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们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每两周都有100多本作文要改,辛苦自不必说,关键是学生对我们的辛苦无动于衷,常常是他们对我们写出的评语看都不看,导致这次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在下次作文中依然出现。因而经过认真反思,我有了这样一点认识,那就是:在长期的作文批改中,我们错把教学手段当作了教学目的。教师的作文批改,充其量只是为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而实施的手段,而学生能够自主作文并具备自我修改、自我完善作文的能力,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他说:“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规定:“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呢?

一、让学生探究写好作文的出路

1.探究写作理论

中学作文,严格来讲,“理论”不多,即使有一些,要么是众人皆知的,如“多读多写”等;要么是一些被搞成了“程式化”的写作模式。但学生要想写好作文,确实需要有一些理论指导。这些理论材料教材中有,但很少有学生写作时会用到它,而学生自改作文,就使学生能将自己的思考、探究与之相结合,用它来检查自己的作文,这样做的效果就会很显著。

2.探究评分细则

评分细则是学生自评自改作文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标准,评分细则定的好、定的细,将成为学生作文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探究评分细则,就是向他们明确作文的目的。我是这样为学生制定评分细则的:

(1)根据训练重点,突出写生活:动笔行文就要写有所体验、有所动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的生活,在写作中体现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文化视野、学识功底;突出亮点:文章要有给自己带来写作信心的长处、优点,让别人能有所学习、有所借鉴。(20分)

(2)表现手法方面,突出个性:从个人独到的生活视野内,浮想联翩,提笔成文;选材带个人色彩,立意有自己的棱角,语言有自己的习惯、特色和风格。(20分)

(3)一般作文的要求,突出写充实:文章要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写得丰富、写得严谨。(15分)

以上三点是作文内容上的要求,是“软件”,属“变量”,每次因文而异,学生据此自改作文时可以发现作文特色,公正、合理的写出评语。

(4)错别字、病句、标点等方面是否规范,共计10分。错别字包括错字、别字、不规范用字、掉字、添字等,每一个扣1分,句中语法、逻辑、语言习惯等方面的明显不足、生造词语等,每处扣1分;较突出的错误标点每三处扣1分,直到扣完10分为止。

(5)字数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该项10分。高中作文要求字数为800字以上,少于800字则依次扣分。

(6)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项10分。强调“40分钟800字”,不能按时完成者,该项不得分。

(7)书写是否规范,书写潦草,文面零乱者,酌情扣分,最多5分;书写认真,文面清楚整洁,酌情加分,最多5分。

以上四点是作文文面上的要求,是“硬件”,属“常量”,每文如此。学生据此自改作文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评定。

我们也鼓励个性作文,但个性作文首先必须符合以上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抓住审题独到、选材新颖、思想深刻、书写认真等特色中的一项或几项,酌情加分,最多10分,而这些特色在批语中应有所体现。

二、让学生明确自改作文的步骤

第一步:从整体入手,通观全篇。即先通读几遍作文,看看所写的内容是否在题目所要求的范围之内;所表达的中心是否正确、清楚;所选择的材料是否能够恰当并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再依照教学目标,作重点修改。

第二步:细读多审思结构。想想文章的头开得怎样,尾结得如何,开头与结尾是否相互照应,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顺畅,段内的总分开合是否完整等等,再推敲重点修改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否衔接得恰当。

第三步:对其他部分的文字略作修改。

第四步:默读全文,看是否自然流畅,文从字顺,气韵浑成,尽可能进入自我欣赏的境界。

三、让学生掌握自改作文的方法

最常用的修改方法是“删、增、调、换”法。

删,指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将啰嗦的语句修改得简洁明了,将与中心无关或重复多余的材料删去,力求做到“丰而不余一字”,使语言畅通,文字简洁;凡离题之笔,游离主题之外之笔,冗长杂沓之笔,皆删除。

增,指增添必要的字、词、句、段。对语句衔接不当,文义不够贯通,意思不够准确的地方做适当增添,使文章通顺、明白、充实、生动,力求作到“约而不失一词”。

调,指调动词、句、段的次序。作文中常有词序、句序、段意错乱的情况,调整其次序,可使文章衔接更紧,更富有表现力。还要注意调整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都属于结构问题。如果层次段落不分明,过渡照应不好,开头结尾不理想,详略不当等,则要认真修改。

篇10:开学目标作文

时间过得好快,真没想到自己已经是六年级得学生了,已经是一个快离开母校得学生了。在学校得最后得一年里。我要为我自己提出一些意见,然后定下一些目标,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目标一:上课时要多发言。我是一个非常内向得孩子,在上课时,我认真听课,但在老师提问时,总不能大胆,自信得回答问题。其实那是因为我怕说错了,不过有些是因为真得不会。我希望在新得学期里,我能大胆一点,积极回答老师提得问题,不要怕错。

目标二:能够改掉粗心得毛病,做细心得自己。在以前,我数学老考不好,那是因为我得粗心。不是算错,就是看错,反正都是粗心造成得错误,我不知被爸妈骂了多少回。所以我决心改掉这个毛病。可想而知,我得目标就是改掉粗得毛病,能够考出一个个好成绩。

篇11:开学目标作文

1、我要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同时,多看课外书,把课外书中的好词好句记下来,用到作文中去,力争提高写作水平;

2、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3、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做好值日工作,维护好班级荣誉,起到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做老师的好助手;

4、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

5、坚持锻炼身体,多参加体育活动,争取得到名次,多为班级争荣誉;

6、坚决改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要仔细、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和每一次作业。

篇12:开学目标作文

初三了,马上就要面临中考了,心里还是有些小紧张的,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即将面临中考的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卷,所以,对于初三,我是即紧张又期待的。

初三要迎来两门新学科——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可是重中之重啊,听许多学姐们说,这两门学科很难,所以,我要努力战胜这两门学科,努力一下,争取考个好的分数。

在初三,我要改掉粗心的毛病,做细心的自己。在以前,我数学总是因为一些粗心而没考好,不是算错,就是看错,反正都是粗心造成的错误,不知道被妈妈说了多少回,所以在新学期,我要改掉这个坏毛病,争取在数学方面,能看出一个好成绩。

另外,每天的作业都要按时完成,不拖拉,不忘带,上课不说话,老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本上,和自己即将面临的中招考试好好的打一架!

篇13:开学目标的作文

一. 目标的张显性与实际操作的错位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作文讲评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明确, 而且非常直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为了达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中有许多目标是间接的、潜隐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甚至是教师并不明确或知晓其目的和价值, 而当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目标而必须利用或激活所有的积累时, 那些从当初间接的和潜隐的目标所获得的知识才发挥作用。以这类间接的和潜隐的教学目标出现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往往很容易被忽略、被淡漠, 教学效果的保证也就有更大的难度。而作文讲评的目标是明确的、张显的, 不仅教师明确学生也都明确, 因此其操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归。按照一般性理解, 作文讲评是最不容易出现偏差的教学环节。但由于许多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并没有在观念上获得真正的解放, 加上在教学中旧有教学经验的习惯性延续、传统教学方式轻车熟路的重复, 就导致了作文讲评这个具有鲜明目的性指归的教学环节背离了它的教学目标。甚至走向目标的相反方向, 即当作文讲评成为多余的教学环节时, 它对写作精练性的要求便在教学形式上作了否定。实际操作上的错位, 主要体现在教学操作与教学目标的错位和教学操作与新课程理念的错位。在具体操作中, 作文讲评往往脱离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 程序化、简单化非常明显。第一步说某一次具体作文的优点在那里, 不足在那里, 举出一些事例, 很少作出分析。第二步让学生读好的范文, 读后做一些说明式的点评。第三步对作文写作提出相应要求, 从理论上讲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这种程序化、简单化的作文讲评, 从步骤上看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尤其是最后根据具体作文情况对学生提出要求, 似乎更有针对性, 但这些内容都是泛泛而谈, 使学生并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启示, 由于作文讲评缺少针对性, 使这个程序化、简单化的作文讲评只要将范文变化一下可用于任何一次作文。作文讲评操作上与新课程的错位, 主要体现为程序化的讲评, 扼杀了语文新课标对写作的个性要求, 违背了写作多元化的规律。

二. 结果的重复与反思的缺位

作文讲评目标是张显的, 实际操作与这种张显目标的错位是明显的和突出的, 对于作文教学效率提高的影响是严重的。然而, 这种情况从传统教学一直沿续至今几乎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人们总是不加思考按部就班的重复着。于是, 作文讲评与学生写作便出现这样的怪现象:第一次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作文中依然固我地存在。初一提出的问题, 直到高三也得不到完全的解决, 最后成为学生写作中的一个定性的缺陷。有些问题几乎每次讲评中都以不同的形式提出, 但只是提出而己,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很少有人去想, 更没人去深刻地进行反思。对作文讲评效果进行反思的缺位, 使作文讲评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价值的缺乏习以为常, 完成了作文讲评这个步骤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就完成了任务。一个教师曾经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无所用心真是到了极点,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总是把“旗开得胜”与成“齐开得胜”, 我在三年中, 有三次作文讲评都给他指出了, 虽然有一次写正确了, 但后来还是没有纠正过来。这是一个非典型的案例, 一方面教师指责有一定的道理, 三次讲评三年时间, 竟然一个错别字还没有改正过来, 学生确有无所用心之嫌, 但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已, 为什么三年的时间, 讲了三次竟然没有使学生对一个字的错误发生改变, 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这个教师自身在作文讲评过程中的无所用心了。作文讲评对学生写作缺少实效性, 缺乏直接的指导意义这些问题比较普遍地存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人们自觉地按照固定的模式重复着作文讲评的内容, 当这种讲评效率低下的结果显示出来的时候, 许多人又往往把矛头指向学生, 这种缺少反思精神的作法, 既是程序化、简单化作文讲评赖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 也是造成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根源之一。

三. 目标与结果背离的诊断

作文讲评中, 目标与结果的背离是明显的, 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影响也是严重的。作文讲评的目标是单一和明了的, 就是吸收和发扬学生写作优点, 克服和改变学生写作不足, 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以这种单一目标为依据进行教学操作, 其结果也必然是目标在不同程度上的达成。而实际作文讲评中为什么会出现目标与结果的背离的呢, 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其根源进行探索。 (一) 作文讲评目标的异化。作文讲评的目标是明确的, 但这只是教学规律和写作规律的要求, 实际教学中这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已经异化成为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 其异化的成因是在长期传统教学的运行中, 过份追求形式因素以及教学模式化的影响, 使许多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中努力寻找并施行能够体现某些方面的、带有规律性的方式方法, 并通过长期运行将其模式化为一种具有万能意义的实施方案, 于是便形成了包括作文讲评程序化在内的一整套模式化方案, 使作文讲评丧失了具体的针对性, 成为一种缺少实际意义和价值是教学环节。 (二) 教师素养的欠缺和责任心的缺乏。即便是在传统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曾对作文讲评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提出质疑, 只是由于大趋势的左右, 而无法形成潮流, 作文讲评中目标与结果的背离之所以长期存在并非单纯教育体制的原因, 人的因素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教师具有充分的语文素养, 他就能够认识到作文讲评程序化的种种弊端, 如果他对教育事业有一份责任心, 他就能够时时对作文讲评的结果进行反思, 反思精神的缺乏, 既因为素养的不足更由于责任心的欠缺, 而这一点恰恰是作文讲评目标与结果背离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三) 作文讲评结果与教学目标的游离状况改变的渐进性。作文讲评作为整个教学的一项具体内容, 他并不能独立于整个教学体制之外, 新课程颁布实施之后, 虽然教育体制正在发生着变化, 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 传统教育的影响依然强大, 作文讲评结果与教学目标的游离作为传统教育教学中比较典型的存在, 在当下背景中依然具有存在的基础, 因此对于作文讲评程序化的改变, 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作文讲评目标的明确性与讲评结果与目标的背离, 构成了明显的矛盾, 这个矛盾集中体现了传统教学中少、慢、差、费在当下背景中的延续, 因此, 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进行改变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最终发挥作文讲评功效、实现作文讲评目标的基础。

摘要:作文讲评目标的明确性与讲评结果与目标的背离, 构成了明显的矛盾, 这个矛盾集中体现了传统教学中少、慢、差、费在当下背景中的延续, 因此, 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进行改变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最终发挥作文讲评功效、实现作文讲评目标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年10月

②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③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2004年重印

④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篇14:刍议高考作文考查目标的偏失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考查目标;写作能力

历年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样一条要求。可笔者觉得这一条很糟糕。这条要求好像在暗示人们:高考作文是可以套作、抄袭的!因为这正是“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所隐含的潜台词。客观事实也正是如此,套作、抄袭之风大行其“盗”。

为什么呢?若遇到平庸的命题人,其命题限制不了你的套作——不套作,岂不傻帽了?再遇到平庸的阅卷人,套作了又怎样?抄袭了又怎样?能蒙混个高分,万事大吉。

欧美等国的考试作文题可为我们提供镜鉴:不怕猜,想猜也猜不到,更没法套作、抄袭,“因为题目是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对事物及其关系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1]。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未免滑稽、可笑。写上这一条,真的有用吗?套作、抄袭之风,屡禁不止为哪般?命题为什么不能限制、杜绝套作和抄袭呢?反思题目本身,笔者以为,高考作文试题存在着考查目标偏失的问题。

一、考查目标的偏颇

(一)关于审题

审题能力是不是写作能力的核心素养?

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强调审题,在审题上要花很多时间,领会题目中隐含的意义并加以阐释,成了很重要的写作技能。高考作文更是要揣摩命题的意图,找到题目隐含的意思。如果审题失误,则满盘皆输。“符合题意”,可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

且看2016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的材料: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吗?这与“个性”“创新”八竿子打不着,缺少内在的逻辑关联。“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其潜台词则是“个性”与“创新”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而事实恰恰相反,“个性”是“创新”之母。

不少作文题目,引言模糊,要求也不明确,云山雾罩,故弄玄虚,就像看国画一样,朦朦胧胧,缥缥缈缈,需要考生自己去联想。笔者实在搞不明白,有必要藏着掖着吗?为什么不能把写作的要求或任务亮出来,而一定要藏起来呢?把相互矛盾或多元对立的观点等摆在考生面前,使其作出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就不好吗?

应试作文中,审题,竟然成了一种能力!为此,像玩捉迷藏似的,还人为地设置审题障碍,让你猜不透、弄不懂、把握不准。如果让你看透,好像就显示不出命题人的水平似的。不知多少考生遭其暗算!

笔者觉得还是简单直白的好,这样的“水平”不要也罢。即使考生不会“审题”,对将来的写作有何妨碍?这不仅是刁难,简直是悖论,甚至是吊诡,与写作的目的南辕北辙,忘了为什么而写作了,忘了写作教学、考试的目的——将来真实的写作。与此截然不同的是,美国SAT作文命题基本原则之一:“作文要求是否清晰,考生能否准确理解他们的写作任务。”[1]题目直截了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考生一看就懂。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高考作文还是应该指向真实生活、工作和学习,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技能。想想我们自己,什么时候下笔?大部分人还是工作、生活需要的实用写作。至于创作,不管是文艺性的,还是研究性的,谁来命题?有字数限制吗?有时间要求吗?都没有吧。真实的写作,就是这样的。学生写作,是准备,是训练。训练写作,目的应该是为了实际写作。

(二)关于立意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的其中一项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感情”“思想”是不是写作能力的核心素养?笔者以为,思维水准与表达能力才是写作的核心素养,说理才是硬道理。一味鼓吹思想、认识、立意的高大上,道德绑架,这一点也很糟糕,因为考生能说的话是极其有限的了。

200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的材料一,大意是:

道尔顿因色盲在研究视觉方面作出了科学贡献。

这是一个特例,这样的成功案例是十分鲜见的。色盲是一种不幸,并不是每一个色盲症患者,都能走向道尔顿那样辉煌的成功。材料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了。

又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看了这道作文题,笔者更关注题目背后的东西:警方发在官方微博,公开个人私信是否合法,是否人道?谁给你的这个权力?是否征求过小陈及其家人的意见?将此事置于舆论的漩涡之中,由此给小陈及其家人带来的精神压力和不利影响谁来承担?这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家庭生活的普遍情况。

再看几道欧美的作文题:

◆我们从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对于以后的成功而言至关重要。讲述你遭遇失败的事件和时间。这一失败经历是如何影响你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回忆你在什么时候挑战过一个想法或观念。什么促使你这样做?你还会作同样的决定吗?

◆叙述你解决的一个问题或你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才智方面的挑战、研究方面的疑问、道德困境——任何你认为重要的,无所谓大小。解释为什么它对你重要,你解决或将要对这一问题会采取哪些步骤?

这几道试题以实用为目的,立足于学生进入社会的实际需求。命题都比较中性化,注重理据,不求立意与情感抒发,不涉及道德的评判和品质的考验。客观地说,这种写作能力比之“感情”“思想”(能不能如实考核出来且不说),评价起来更容易做到公平公正。

(三)关于“文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的其中一项是“有文采”。文学素养是不是写作能力的核心素养?

“怀想天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此等题目,莫非是要借此发现诗人、作家?“文采”很有用吗?什么“提篮春光看妈妈”,不把考生引向虚情矫情滥情才怪。传统写作推崇“文采斐然”,这直接导致了文艺腔、华而不实的文风。这样的文章好看不中用,拧干“文采”就剩不下多少干货了。作文考试的价值取向,是“文采”重要,还是把话说清楚的逻辑理性重要?当下语文教育中最匮乏的正是理性思维。

且看2016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引言干啥?拉郎配吗?这一段引言不是无话找话吗!直接让考生以“我的阅读”(连无关的文艺的“青春”二字都不必要)为题写文章不就完了!如此繁冗的“文采斐然”的引言,也许恰恰会误导考生写出空话来。

与之不同,“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等欧美的作文命题,和“文学性散文”毫无关系,显然是要让考生在重大的问题面前拿出理性的见解来。这种题目就容不得写成“文学性散文”,非得进行理性的分析不可。孙绍振先生说:“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却并不追求任何诗意,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即使涉及某种现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特殊的感性场景。他们考核的重点,并不在感情感觉的审美价值,而是提示一种观念(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2]

高考作文不是选拔文学家,学生作文不能等同于文学创作,而且,实用文体的写作,比文学创作更重要。作文考试的方向,应该主要是思辨性的议论文,而不应该是太偏重抒情的“文学性散文”——因为这种花拳绣腿除了应付考试外,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二、考查目标的缺失

(一)缺失开放性

事实上好多高考作文题目张力太小,考生可选择的空间受限太大。尽管题目要求上有“立意不限”的字样,但是,如果你一下子看不清材料里暗藏的“玄机”“陷阱”,天真地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那你很可能“死定”了。

江苏卷历年的大多作文题,笔者实在不敢恭维。“心灵的选择”(2002年),不是强迫说谎吗?“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年),这样的判断是不是太绝对化了?“凤头、猪肚、豹尾”(2005年),“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是“这样”的呢?“怀想天空”(2007年),比天空还空!“品味时尚”(2009年),真的时尚吗?“绿色生活”(2010年),就很绿色吗?“拒绝平庸”(2011年),就不平庸吗?“不朽”(2014年),恐怕也难以不朽。“智慧”(2015年),更是一点也不智慧。

又如2015年重庆卷的作文题: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看了这道作文题,笔者不禁要问:车上的乘客有错吗?错在哪里?乘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一些埋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应当受到批评。“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这说明车上的乘客对残疾人都是有同情心的。笔者以为,应该受到批评的倒是小男孩。他为什么不主动说明他妈妈的特殊情况?这就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了。守时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可是,考生敢这样写高考作文吗?“所有人都沉默了”,让写作者失去自我,这是很要命的。这道题的价值取向是有问题的,它会严重干扰考生的审题立意,堵死考生的思考空间。

再看几道欧美的作文题:

◆你认为一个人应该为感到愉快而工作呢,还是应该为了一个能提供高工资但令人痛恨的职位而工作?

◆你认为你受到的教育基本是来自学校以外的途径吗?为什么?

◆你认为改变人类生活的环境以符合人类的要求更重要一点,还是改变人类的态度以符合环境的需要更重要一点?

这样的作文题,能够释放考生的独特个性。怀揣着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这么一篇作文,无论写得好还是不好,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二)缺失对象性

文章是写给谁的?交际才是一切写作行为的本质。作文在本质上是写给别人看的,是要与人交流的。

2016年浙江卷的作文题: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话题是“虚拟”与“现实”,但实际上脱离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太过“虚拟”,因“虚”而“空”,缺失读者意识。写这样的作文,更像是在对着一团空气说话。

2016年全国卷Ⅰ、Ⅱ、Ⅲ的作文题,无不缺失语境,缺失读者意识,没有对象和目的的要求,写这样的作文,更像是一种无聊的“文章制作”。

再来看几道欧美的作文题:

◆一个本地公司赞助了你的学校一笔钱以资助教育参观。选择一个你们的班级想去的地方。给你的校长写一封信,劝说他同意支付一些钱用于你们的该次参观。

◆生活中有比学校和作业更重要的东西吗?给教育部门的领导写一封信,争取学生校外生活质量的提高。

◆向一位没有见过你的房间的同学描述你的房间。你的描写应该包含足够的细节,这样同学们读你的文章时,才能知道你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事实上“屋如其人”。读这篇文章的人会了解到你这个人。

这样的作文,有真实(或拟真)的语境。这样的在具体应用中的写作,心中就会有读者。

(三)缺失应用

我们的作文教学,大都是为了应试,而不是为了满足每一个学生作为公民的生活需要。脱离具体语境,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现实需要,培养目标虚无,从根本上悖逆了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也败坏了写作者的胃口。

2014年天津卷的作文题: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什么“智慧芯片”,“知识芯片”还差不多。连“智慧”与“知识”都拎不清。再说了,用得着“也许”吗?不是早就有了——互联网时代,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要说电脑了,一部手机就足够了。不过,百度一下就有的东西,惰性知识、记忆之学那不能叫智慧,也产生不了什么智慧。一个小小的U盘,就可装下一个图书馆,但是,我不知道它怎么产生智慧。果真如此,大脑不“在机”才怪,还“智慧”呢?

又如2015年江苏卷的作文题: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

这样的题目大而空,表述不清,不知所云。“智慧”的词典意义是什么?这样“格言”式的题目简直是不负责任的误导。

如果作文题目热衷于抽象概念与虚假命题的探讨,考查的主要不是社会生活实际运用的真实写作能力,那么只能是催生“假大空”的文章。功利不可怕,只要功利的方向正确。一切学习最终都是要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写作不能为现实服务、为生活服务,写这种作文,又有什么用呢?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思考,何必让考生去写与之无关的作文呢!

再看几道欧美的作文题:

◆在你试图说服他人时,“听”是否比“说”更为重要?

◆有人认为科学发明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有人认为恰恰相反,科学发明有令人类走向毁灭的危险。你认为呢?

◆请写一篇清晰连贯的作文,就上述“给孩子自由”与“保护他们免受伤害”哪个更为重要的多角度观点,进行评述。……请佐以逻辑论证及详细有说服力的例子。

这样的作文题考查的内容与目的都非常具体而且也很明确:题目所提供的,是关于社会或者人生的现实问题;考查的是考生通过写作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与能力。这样的作文题有意识地向实用写作靠拢,将写作训练与社会实际应用写作结合起来。与之相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是不是太“小儿科”了?

三、结语

中西文化,各有特点。与他者比较,其实就是照镜子,只有通过与他者比较,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可以向他者借鉴的。承认、尊重甚至学习不同的文化,才能提高自身。

写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学生将来需要什么写作能力?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究竟要考查学生什么样的写作素养?是让人写话,还是让话写人?作文教学和考试难道不应该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所必需的写作能力吗?写作教学应该培养以公民表达为核心的写作素养,作文考试应该考查考生真实生活中的实用写作能力。

我们的学生就不能写上述欧美的作文题吗?我们的学生缺乏对抽象问题的思考吗?未必,只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教过那种样式的写作,没有把这作为评分的标准、衡量的维度而已。作文教学与考试,当务之急,是改变“文章制作”一统天下的局面,解决“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的问题,解决考查目标偏失的问题。

当然,历年高考也不乏好的作文题,如“阅读‘智子疑邻的寓言,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此等题目就很好。这方面好话别人说了一箩筐,笔者就不重复了。但笔者还是想重申这一点:可否把实用、理性、逻辑等纳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从而使高考作文回到真正写作能力的考查上来?一言的蔽之,作文题目要逼考生拿出干货来。如此,宿构、假话、文艺腔、小文人调的作文则休矣。

参考文献:

[1]傅丹灵,曹勇军.倒影回声里的中美高考作文题[J].语文学习,2015(7-8):15.

[2]孙绍振.从2008高考作文题看我国与欧美作文命题的差距[J].语文学习,2008(7-8):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开学目标的作文】相关文章:

开学表现的作文04-07

开学的作文范文05-20

关于开学的作文08-01

准备开学的作文04-10

开学的安排作文04-20

开学军训的作文04-28

目标的小学作文04-07

高二的目标作文04-23

开学的英语作文范文06-13

开学的作文700字07-31

上一篇:上海高中英语作文讲义下一篇:放低姿态,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