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创建省规范化学校汇报材料

2024-05-07

小学创建省规范化学校汇报材料(精选6篇)

篇1:小学创建省规范化学校汇报材料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

——小学创建省规范化学校汇报材料

市中区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85年,占地19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79.9平方米,现有41个教学班,在校生2304人,教职工124人,专任教师91人,学历达标率100%,现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14人,其中沂蒙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能手2人。市中区教学能手28人,市中区骨干教师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100%。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始终坚持“用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为办学目标,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的办学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之路,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1991年学校首批通过“青岛地区规范化学校”验收,2001年通过“山东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验收,2005年通过“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验收,2006年通过“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验收,同年秋天又通过“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的验收,在全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从去年开始,我校确定了争创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的新目标,对照验收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自查自纠。通过一年的整改,认为已基本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十月份正式提交了申报省级规范化学校的申请。下面从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实施素质教育和学校办学特色四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以简要汇

报。

一、加强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自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内部配备得到了很大改善。从2003年开始,政府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对原来的砖瓦平房进行拆除改造,建设了教学楼、综合楼,实现了校舍楼房化,完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建立了阅览室、图书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德育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语言实验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37个专用教室,各功能室设施齐全,专人管理,内部配备符合省规范化学校要求,能够满足教学需要。2007年学校又投资50余万元对运动场进行了改造,铺设了塑胶跑道,极大地改善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近年来,我校还结合“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建设了校园网络,并入了教育城域网,教师达到了人手一台微机,实现了网上交流、电子备课;各教室均配备了电化教学设施,实现了电化教学。学校还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安装并使用了远程教育网、教学管理平台及教学资源库。学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研究探索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学校还安装了闭路电视及电子监控系统,进一步配备完善了电化教学设施。几年来,学校多次承办区教育局电化教学培训会。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成长的优雅环境,我校根据学校的自然条

件,本着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原则对校园的布局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能硬化的硬化,该绿化的绿化,见缝插绿,净化美化,使校园更加温馨和谐。

二、优化学校管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创建优质的育人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益。我们确定的管理目标是“校风正,学风浓,科学管理,和谐有序”。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优良的校风“引导人”,以充满活力的环境“养育人”,以科学的管理制度“激励人”,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示范人”,切实优化学校管理,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以优良的校风“引导人”

学校确立了“崇德、修身、博学、报国”的校训,激励全校师生尊崇高尚的道德,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博学多才,回报祖国的养育之恩。提出了“从细从严,致高致远”的管理理念。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加特长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践行“尊重、赏识、关爱”的教育理念,把“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造了文明、和谐、愉悦、向上的良好氛围。

2.以充满活力的环境“养育人”

遵循“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化植物营造环境美、修身健体营造文明美”的校园环境建设思路,倡导无处不在、人人参与、赏心悦

目、奋发向上的文化渗透,积极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无声的课堂,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首先,我校十分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在校舍的布局规划、色彩搭配、校徽的创意、校园的美化、绿化等方面,都注重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我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学校设有校园文化墙,设置了宣传橱窗、宣传栏;楼上悬挂了展板、标语。各办公室、各班级教室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洁有序,设施配备齐全、规章制度上墙,各班级还制定了班级目标、格言;楼道两侧悬挂了名言警句,门窗玻璃上也张贴了格言警句,真正做到了玻璃言情、墙壁说话、处处育人。二是突出了书香校园建设。根据“师生共读、分享快乐、以校为主、辐射家庭”的活动思路,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包括“金色十月”读书节、“我读书,我快乐”、“书香之旅”等读书系列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读书氛围,构建学习型学校。三是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学校定期组织演讲比赛、科技艺术节、大型文艺汇演、校园歌手比赛、田径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体操比赛、体育节和书法比赛等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师生的情操。我校还成立了校园文学社,创办了校报《百花园》,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以科学的管理制度激励人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不仅具有约束规范功能,更重要的是凝聚激励功能。因此,学校依据各种教育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涵盖常规管理、督促检查、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教职工考核细则和奖惩条例等。这些细则和条例每年都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进行

修订,不断得到完善。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坚持“四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严格实施了校长负责制、教工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注重加强民主管理,坚持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积极鼓励职工参与管理、献计献策,使全校教职工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学校的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建立了目标管理体系,突出了精细化管理。学校全面实行了目标管理,认真确定了每学年学校工作的共性目标和个性发展创新目标,并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细的分项目标,制定了严格的目标管理实施细则,完善了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分工,落实了责任。在管理实施过程中,我校对各处室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督促检查。并在年终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考核。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二是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学校认真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出了“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的口号。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学校狠抓了“严、细、实、恒”四个字的落实。制定了常规要求及各项评价细则,在备、教、批、辅、考、评等方面,实行周查月总制度。为促进课堂教学向高层次发展,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整体教学水平,学校积极开展了“精品”示范课工程:①制定了“精品课”的标准;②严格“精品课”推出的程序:“精品课”的推出必须通过个人审报、教研组听评课、推出公开课、开出示范课的程序,确保了课堂“精品”的质量;③对“精品课”实行动态管理,即通过一堂精品课达到堂堂精品课;④全员参与,人人推出“精品课”,人人争做教学能手。

4.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示范人”

德高业精人心向,桃李不言自成蹊。为造就一支观念新、素养高、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从树师表、转师观、砺师行、强师能四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引导教师立志做学生的“示范人”。首先是树师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高尚的师德。我校结合师德建设工作目标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了教育局下发的《市中区教师行为规范“十禁止”规定及违规处理办法》、《关于加强教职工队伍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了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和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与规范教师行为、完善教师考核奖惩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学校还通过组织师德学习报告会、师德论文评选、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不断充实师德教育的内涵,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使我校教师人人能够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二是转师观。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在耳濡目染中影响着学生。我们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三是砺师行。强化教师自强不息的竞争意识,倡导“敬业、爱生、竞争、奉献”的教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按照“按需设岗、平等竞争、岗位分开、择优聘任、科学考核”的原则,定岗、定员、定编,达到“人人想干事,事事有人干”的改革目的,形成了竞争有序、和谐高效的良好局面。四是强师能。重点通过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教师

专业成长,大力培养业务精良的学者型教师。结合区教育局实施的校本培训工程,学校认真加强了校本培训制度建设,包括《校本培训制度》、《骨干教师培训制度》、《骨干教师带动制度》、《教师外出学习制度》等。健全的制度有效地规范了校本培训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发展。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教师成长档案资料齐全,内容规范,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格言、发展目标、发展计划、荣誉获奖等,是教师健康成长的宝贵记录。2005年我校被评为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单位。

三、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强化学校德育,坚持育人为先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学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德育教育融于各种活动中,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学生入学、入队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通过升国旗、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黑板报、宣传栏、演讲比赛、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等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遵纪守法、文明礼仪、理想信念、法制安全、心理健康、养成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奉献爱心,切实加强了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少先队和家长学校组织机构,每学期都要举办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工作,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工作,根据青岛市教学策略的要求,积极改

革课堂教学,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五个转变”,即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从重视“教法”研究到重视“学法”研究的转变;从让学生“回答问题”到敢于“提出问题”的转变;从让学生“学后做”到“做中学”的转变;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转变。在教学中,实施了爱心教育、欣赏教育,坚持“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兴趣带进课堂”,以成功的喜悦来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按照“掌握坡度,控制进度,把准难度”原则,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把“开发课前、优化课内、拓展课后”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制订了《备课制度》、《教案规范制度》、《课堂教学常规》、《考试制度》、《教学常规评估细则》等教学管理制度。每学期学校都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纳入教师业务成长档案,并作为教师晋级和评优的依据。

3.突出科研工作,注重科研兴校

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学校确立了“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秉承“问题即课题,研究即成长”的科研理念,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创建特色学校和培养名师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完善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为保障,以重大课题的协作研究和专项调研指导为主要工作方式,积极开展了教育科学研究。在具体工作中突出了课题培训指导,加大了课题督导力度,强化了过程管理,造就和形成了一支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近三年来,我校27人次在省市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奖,39人次在区级优质课

评比中获奖。教育科研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先后承担了国家及省市科研课题22项。教师在市级以上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山东教育》以陶继新总编撰写的《教育生态:为改革创新注入生命活力》为题对学校的教育与科研工作进行了一万多字的专题报道。

4.重视特长教育,拓宽成长途径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积极开展了特长教育。一是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做到音、体、美科目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二是为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我校成立了舞蹈、音乐、篮球、乒乓球、书法、绘画、英语、劳动技术、机器人活动等各类兴趣小组30余个,各类活动参加人数每周达1000余人次。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的艺体工作,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在区教育局组织的12届艺术节中,10次获得团体一等奖,并有5次夺得团体第一名,在全区组织的14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共夺得10次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5.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室、综合实践室、多媒体及音像设施的功能,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校还与社区联系,建立了校外活动基地,经常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6.创新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我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据,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一是尝试实行了“星级评价激励”制,为了让人人都能享受到成功进步的欢乐,我们取消了传统的“评三好”,开展了争星达标活动,设立了“文明星、纪律星、学习星、进步星”等各种奖项,几乎涵盖了学生表现的方方面面,学生任何一方面突出,都能得到表彰和鼓励,切实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二是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素质教育发展报告书》、优秀作品、优秀成果、荣誉获奖等,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学生通过档案袋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老师、家长、同学对自己鼓励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这种新的评价方式,相比那种板着面孔打分、评比来得更活泼、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它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焦虑的思想倾向,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四、强化特色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办学特色体现了一所学校发展的个性,是学校的品牌。几年来,我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原则,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努力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扎实有序的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彰显学校德育特色,逐步形成了我校的办学风格和文化底蕴,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的好评。首先,依托课题研究开展德育教育研究活动。从2006年起,我校申报了以德育教育为主的省级课题,校长任组长,骨干班主任为成员,认真组织了开题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加大资金投入,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德育工作的系统研究活动。二是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校处处充满人性化、知识化、个性化,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依托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如科技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四是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拓宽德育活动的空间。从2008年起,我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办学特色的创建相结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认真的规划,并组织实施。根据年级不同确立了“养成教育”、“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完善自我”、“魅力沂蒙”、“民族精神”等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成长的足迹》,引领学生成长,促进学校特色体系的构建。

多年来,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获取“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理事单位”、“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优秀雏鹰大队”、“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师德建设十佳学校”、“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青岛市科普示范学校”、“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青岛市少先队红旗单位”等区级以上荣誉143项。连续8年获市中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教育教学成

绩一直稳居全区前列,全区办学水平综合评估10次获得第一名,均是一等奖。

这次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创建工作,加快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装备的步伐,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竞争力,为学校上水平、出特色、创名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无比珍惜这次创建的机会,将这次创建工作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思想和管理水平的难得契机。若创建成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继续发扬艰苦创业、顽强拚搏的精神,向更高目标迈进。若创建不成功,说明我校与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创建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将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努力克服存在的困难,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为早日创建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而力尽所能、只争朝夕。

篇2:小学创建省规范化学校汇报材料

------安乐镇中心小学省规范化学校复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2006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安乐镇中心小学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验收,五年来我们时刻以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要求自己,安乐镇中心小学省规范化学校复评汇报材料。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迎来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检查指导开展复评工作,我代表中心小学全校师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借此,我把安乐镇中心小学的各项工作情况作一汇报:

安乐镇中心小学坐落在安乐镇东郊赵王河畔,占地19430平方米,建筑面积3532平方米,这里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景色宜人。学校始建于1994年,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落实规范化办学,在县政府、县教育局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安乐镇联校的多方努力,现在的中心小学在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并很荣幸地于2006年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小学的验收。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致力于规范化建设,省级规范化小学通过验收后更是不断强化办学条件的投入及深入开展规范化的管理,先后投资上百万元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并高效地投入使用。

目前,学校的各项工作已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和谐化发展的轨道。在省规范化学校通过验收之后的短短五年间,安乐镇中心小学先是成为“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开发与应用》实验学校”,再是先后荣获“聊城市校本教学研究先进单位”、“聊城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聊城市少先队一星级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追求办学思想现代化,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育创新,理念先行。面对教育改革步伐的大步迈进,安乐镇中心小学的历届领导及全体教师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先以学校各科教研组为依托,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及课余时间进行更新教育观念的学习。再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手段,让教师在外出参观、学习中开阔视野,在与请进名师、名家的交流中提升水平。同时要求每个教师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用心体会、讲实际运用,并不断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新思想、体现着新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确立了“育德才兼备学生,建和谐文明校园”的办学目标,秉承“厚德博学,乐教爱生”的教风,引导并形成了“严谨勤奋、善思求真”的学风。目前,全校师生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热潮中去。

二、努力提高办学条件标准化水平,为学校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办学条件标准化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自1994年建校以来,中心小学从没停止过优化办学条件的步伐,自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以来,更是从 “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出发,紧跟时代步伐,紧盯现代教育教学需求,不断更新、升级教育教学设施,提高办学条件标准化水平。近年来更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住各种机遇,在领导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落实了微机室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更新了实验、艺体器材,教室全部安装了班班通系统,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陆续充实、完善了图书室、德育展室、舞蹈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美术教室等功能用室。

目前,安乐镇中心小学建筑总面积达3532平方米,设有20余个按省规标准配备的功能用室,高标准的办学条件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坚持规范化管理,为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护航

规范的学校管理是实现高质量办学,确保学校和谐、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石。

(一)规范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机构,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中心小学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重视领导班子的科学分工和完善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从领导责任分工、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日常管理、文体卫生及各科室的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出台并进一步完善了《安乐镇中心小学制度汇编》,真正实现了人人有其责,事事有人管,确保把学校管理工作做好、做细,不留死角。中心小学按照有关奖惩制度,坚持对全体教职工定期进行考核,对各自的分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计分,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形成了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激活了用人机制,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透明的管理大大激发了教师教育教学及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让学校的的各项管理工作步入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注重教师队伍管理,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成功的根本在教师。中心小学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一抓教学常规、二抓教学科研、三抓理念引进,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

抓常规。让全校教师遵循备课、上课、作业、测评等常规教学上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教学革新、理念升级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

抓科研。安乐镇中心小学历来重视教研活动,相信教研活动在教师业务素质提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学校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一是主题教研,各教研组针对本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惑进行研究、讨论,集众人之力解决个人工作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二是课堂教学实践,各教研组定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组织本组教师进行上课、听课、评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贡献一节课,不管该节课是研究课还是属于示范课,都要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听后要谈自己的设计理念,听课教师要人人参与评课,评课的得失,谈改进的建议……使所有教师在讲课、听课、评课中总结得失、升华理念、提高认识。三是研究性学习,组织教师追踪时代前沿,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融入自身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工作汇报《安乐镇中心小学省规范化学校复评汇报材料》。四是组织论文评选,通过写论文、评论文,使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达到由教书匠、经验型向学习型、专家型转变的目的,实现教师身份的靓丽转型。

抓理念引进。中心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素质,每学期都要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引进活动。“走出去”,即组织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外出学习,一是安排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二是组织教师到先进单位参观、访问,让教师在“走出去”中开拓新视野,感受新理念。三是倡导进修学习,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教师个人品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请进来”,一是请上级有关单位到校指导,让教师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对教师自身的具体要求。再是请专家、学者到校访问,让教师走近名师,在交流中找差距,在活动中寻求自我提高。

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中心小学有一项省级研究课题已结题,张振峰、申洪宁老师被评为省级课题研究先进个人,产生市级教学能手一人,县级教学能手4人,市、县级优秀教师7人,有近20余人次在市、县级说课、优质课评选中获奖,近百篇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获各级荣誉证书,几十名学生在征文比赛、演讲、艺术比赛活动中获奖。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立校之本。为此,学校时刻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开足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严控学生作业量。二是突出常规管理,强化过程性指导与监督。学校根据《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大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及批改的检查、指导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丰富教育科研的形式,实施教育创新。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大胆运用教育科研成果。鼓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同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后勤不后,服务教学。安乐镇中心小学始终坚持后勤不后,服务教学的原则,大力加强后勤管理。从教育教学用品的提供,到校产的维护管理——大到校舍、小到一灯一线,都处在有效的制度规范之下、相关的人员管理之中。后勤工作人员具有牢固的全局思想,想教师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及时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五)强化档案管理,“写”好学校史册

档案是学校各项工作过后留下的足迹,完整的档案就是一部完备的校史。我们严格档案管理制度,安排专人管理,对学校行政、教育教学管理及全体师生等都建立详细完备的档案,并依照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备档、存放要求一一规范整理,建立了一套规范、完善、有序的档案材料。

四、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素质优良化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学生素质优良化是安乐镇中心小学不变的追求。我们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走廊、空白墙壁、专栏等空间布置主题图版,形成了习惯养成、感恩教育、名人励志、各种标志等主题展示走廊,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组织了各种读书活动并使其常态化,打造出了浓浓的书香氛围;建立艺术、体育、英语等各种兴趣小组并制定了完善的小组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舞蹈、电子琴、美术、武术等艺体兴趣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学校的庆“六一”、运动会等各项集体活动注入了活力,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开发了学生潜能,锻炼了学生体质……这些措施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展示学生特长以及培养多方面人才创造了契机。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学校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努力把学校建成全方位的育人基地。通过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建设,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和校园环境熏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施展的舞台,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凸显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中心小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并以此为出发点依托兴趣小组开发、设立了武术、舞蹈、电子琴演奏、经典诵读等校本课程,大力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习文练武、强身健体、造就文武全才是历代无数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和努力方向。中心小学武术队由起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目前的三、四百人,并且还在不断壮大,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

琴棋书画满园花,水墨丹青写文章。安乐镇中心小学开展的艺术教学,在普通小学艺术课程的基础上加以升级改造,基于艺术课教材又高于普通小学对艺术教学的要求,打造了一支画笔可绘出众多神奇、电子琴能奏出迷人旋律、舞蹈可舞出无限精彩的艺术团队。每当有学校集体活动、各级艺术评比竞赛,也就到了他们大显身手、一展风采的时刻,书画展上他们的作品一支独秀,艺术节上,他们的表演成为所有观众的期待。艺术教学让师生提高了学生欣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厚积薄发,用书籍点亮人生;喷薄欲出,让感动溢满校园。安乐镇中心小学扎实开展书香校园建设,一是投入数万元打造文化长廊。再是成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各班班主任及全体语文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安排读诗文、诵经典。三是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诗歌吟诵会”。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古典的音韵之美,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造学校品牌不仅要打造外在的形象,更要丰富的内涵。对于学校来说,内涵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全面成长。特色办学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让弱化成绩影响、施行因材施教有了突破口;让打造学校品牌有了科学的着力点……

篇3:小学创建省规范化学校汇报材料

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情况汇报

按照省、市、县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关要求,全面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完成创建的各项任务,现将我校今年创建工作的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创建工作办公室,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始终保持和县教育局的高度一致。创建办的同志工作认真负责,强化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推进和检查。各项目组、工作组同志认真对照指标,履行职责,做好各项“软硬件”建设与资料整理,各项资料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明确创建目标

1、教育思想现代化: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前瞻性,形成比较先进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体系。

2、办学条件现代化:教学设施向现代化迈进,达到高规格,现代化。

3、学校管理现代化: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协调的学校管理系统,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以人为本。

4、师资队伍现代化: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骨干教师比例高。

5、教育水平现代化:形成科学高效的办学特色,力争成为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先进学校。

三、落实创建处施

对照《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2012年创建教育现代化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创建工作宣传。我校利用广播、板报画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创建教育现代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意义和措施深入师生心中,切实做到了人人皆知,努力为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二、规范了办学行为。近年来,我校认真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有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积极推广使用优秀的教学软件,发挥网络、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改革评价方法,建立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

第三、注重素质教育,富有成效

1.坚持规范治校,提高教师执行规范意识。在课程设置、作息时间等上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所有规范与制度全部进室上墙,并加强宣传,做到人人皆知。

2.细化教学常规管理,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坚持每月的教学常规检查,从而确保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习新课程理论,树立正确育人观。坚持教研兴教,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3.强化德育树人,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改革德育模式,更新德育内容。在教室里实行个性化的班级布置,在校园的草坪里设立标语,优化育人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第四、打造教师精英团队,促进教师队伍现代化。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快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培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了全员聘任制,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第五、注重基础设施投入,推进了办学条件现代化。现在我校大部分教师的备课已运用电脑处理,多媒体在教师的公开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地使用,教师办公也逐渐走向网络化,学校网页建设也正逐步完善,从而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办学实力。

第六、加强检查指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检查各项目组软硬件资料的完成情况,对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及时与上级联系,尽早得到解决。利用行政会议及时总结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各组加强对过程性资料的指导工作,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各项资料按时、高质量的完成。

四、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中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相对缺乏,中老年教师占绝大多数,为学校实现整体式跨越带来一定难度。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3、缺少配套用房,相关器材尚需添置。

4、学校活动场地、环形跑道,还是泥质地面,冬季、雨季无法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硬件投入。

总之,我们一定会乘借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东风,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尽最大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努力打造新型的农村现代化学校!

篇4:小学创建省规范化学校汇报材料

积极稳妥求规范 扎实有效创特色

寿阳县北大街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来到北大街小学检查验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北大街小学始建于1996年,是一所教育设备完善,教育特色鲜明的县直八轨六年制小学。历经五届校长的悉心打造,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目前,学校已逐渐彰显其在全县教育领域的潮头地位:从2000年开始陆续被命名为山西省示范小学、山西省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市级“红领巾示范校”、市级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市级国防教育示范校等,获国、省、市、县共85项荣誉称号,在连续几年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育运动会、少先队等各项工作的考评中均名列全县前茅。

如今的学校,既融合了17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又释放出现代学校的蓬勃朝气,基本形成“建筑布局合理、校园文化精致、教师队伍优秀、办学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并在特色项目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尝试,如:在专家引领下制定了顺应时代发展的“三自”教学模式;制定出扎实有效的“两人一排,三人一列”的上下学安全管理模式;开展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围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开展扎实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并

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优抓特,做大做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校历来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成立了专门的语言文字规范化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三位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教导处、总务处、工会、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的负责教师任成员,并设立推普员,各科室职责明确,通力协作,共同推进这一工作。

学校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供人、财、物等方面保障,据统计2012、2013年两年中学校用于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经费达两万多元。主要用于标语的制作、教师的培训、相关设施设备添置、语言文字活动开展等。

我们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来常抓不懈,使之做到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全面管理过程中,我们把学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与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与教师技能培训相结合。

一、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氛围。

学校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宣传氛围,由点到面,全方位实施。在各科室门口张贴精致美观的“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长久性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牌;制作“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经典书,做文明人”等标志牌在教室醒目处张贴。

学校每个班级依据本班特点,自定自己的班旗、班徽、班训,班班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墙,班级文化氛围浓郁。在此基础上,我们在

各班设立班级特色版面,上面设置有“班级介绍”、“班徽含义”、“班主任寄语”、“班级、小组奋斗目标”等栏目,在版面的特定位置有“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标语。

我们在校园设立永久性推普宣传专栏,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些知识进行宣传,不断改善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把普通话当作校园语言,使师生讲普通话成为一种习惯。

二、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提高意识。

我们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与学生养成教育紧密结合。政教处每周在礼仪、卫生、纪律、两操、着装、班务工作、语言规范、各类活动等方面采取了“日检查、周评比”制度,按照《北大街小学班级量化考核方案》进行量化,综合表现最佳的班级才可获得班旗与国旗、校旗一同升起的资格,同时每周还评出年级第一的班旗在校园特定的地方升起。(每周一同时升起九面旗帜:国旗、校旗、幼儿及1-6年级的班旗)。升九旗,大大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爱班如家,爱校如家,使热爱自己的祖国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有较大程度进步,学生的文明意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有所养成。

我们还组建了推普员队伍,督查校园内师生规范用字情况,纠正同学之间的错别字,找出校园内、大街上用字不规范的地方,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总结出减少自己平时写错别字的方法。

三、与学校教学管理相结合,注重过程。

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学校作了明确要求:必须按规定

持证上岗,没有达到要求的强化培训,限时过关;在开展各级各类的骨干教师、各种类型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把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摆在第一位。同时,学校把语言文字工作列入了教师绩效考核工作中,要求作为教师聘任、晋升、业务评优条件之一。

我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加强监督,有效监控,使语言文字规范管理渗透到教师生活工作的每个细节当中,因地制宜地进行规范字与普通话教育的渗透:在回答问题时,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在书写作业时,要求学生写好汉字,杜绝错别字。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总之,所有课堂教学的进行,各项活动的综合开展,既畅通了学生提高语言水平的渠道,落实了语言文字要求的目标,又规范了教师的语言文字,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与教师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质量。

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六项技能”基本功训练,使教师在不断历练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我们充分发挥写字特长教师的教育优势,比如获得写字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侯惠兰老师、参加多次书法培训的巩红艳老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贾爱梅老师等。通过她们的示范作用,对老师进行写字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老师们的刻苦练习,全体老师的写字水平都大有提高。

为促进教师练字的热情,学校还积极营造教师练字的氛围,提高教师练字的积极性。特别是粉笔字,我们把小黑板集中在中院里,规

定了每周两次的书写内容,并有专人进行检查。老师们在写字过程中,可以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全校掀起了练字的高潮。

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期间,我校先后安排学校普通话骨干教师杨艳芳、郭丽娟等对教师进行了多次普通话培训,强化了教师对普通话的认识,提高了教师普通话水平。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师生交流中都能自觉地、习惯性地使用普通话。我们力争使全体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通过培训学习有一个质的提高。

总之,我校坚持创造性地开展有关语言文字的研究,为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做出了积极努力。

在积极稳妥力争规范的基础上,我们还努力进行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尝试,开展的特色活动有:

一、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宣传力度。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设语言文字规范化专栏,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法律法规,“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常识,学校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推普周活动的方案总结,以及活动的开展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我们还在新浪博客上建立了“北大街小学语言文字工作站”,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及时发布了学校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最新信息,相关资料及影像照片。并计划将教师示范朗诵,三笔字书写等音视频内容及时发布,供师生交流互动。

二、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

从2008年开始,我校在每年的三、四、五月份积极开展“读书节”活动,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了。

在“读书节”期间,我们每班都精心设计了具有本班特色的“图书角”,并且起了各自个性鲜明的名字。把图书室的图书分发到每个班级中,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孩子们利用课间时间,下午放学前的读书时间,对自己喜爱的书进行阅读。语文老师还利用读书课、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读书兴趣的培养、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喜爱读书、学会读书。我们还鼓励孩子们在家和父母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把读书的热情从学校带回家里,在校内外掀起了读书的热潮。

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后,我们进行了“读书成果展示”活动。以班级进行评比。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制作了精美的读书文摘卡,有的朗诵了自己喜欢的诗歌,还有的写出了深刻的读书感受。每个班都制作了具有本班特色的展示版面,在全校进行展示交流。教师们也进行了读书方法指导交流,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风气,一种氛围。让好书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成立海棠诗社,深化文化内涵。

为进一步深化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内涵,提升师生文化素养,我校成立了“寿川诗词学会海棠诗社”。寿川诗词学会会长李荣辉、寿阳县教育局局长张建平等领导参加了诗社成立仪式。在诗社成立大会上,李荣辉会长当场挥毫泼墨,为我校题诗,并带来了原县委领导

刘迎春同志亲笔书写的贺诗。张建平局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诗社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诗社成员们认真学习诗词创作知识,积极参加寿川诗词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诗社的辐射带动,提高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我校三年级学生贾晨尧还当场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赢得了在场人员的一致好评。

诗社成立后,认真组织学习诗词创作知识,不断宣传诗词创作的意义,积极参加各项诗词创作活动。目前已有22名教师,6名学生加入诗社,参加了“田园诗创作比赛”、“育人杯诗词创作大赛”等各种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内涵,同时为“寿星文化之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利用推普契机,广泛深入宣传。

本学年9月推普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推普活动: 更新了校园推普宣传版面、标语,为推普周活动的开展营造氛围。举行了推普宣传签字启动仪式,向全校师生发出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倡议,从而拉开了本次推普周系列活动的序幕。

小学生“快乐读书伴我行”演讲比赛于9月16日下午进行,共有来自低、高段的24名学生参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比赛,二(3)班的李佳翀同学、四(3)班的贾晨尧同学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低、高段一等奖,并参加了县、市级比赛。

小学生“文明规范伴我行”作文、写字比赛于9月17日上午进行,同学们经过巧妙构思,认真书写,五(1)班的张瑞琪、弓家薇同学获得第一名。

小学语文教师“经典美文伴我行”课文朗读比赛于9月17日下午进行。评委由校委会四名成员组成。经过激烈角逐,杨艳芳、侯惠兰老师获一等奖。

另外我们开展了“规范社会用字,创建文明环境”啄木鸟纠错行动,及时发现校园内外的不规范用字。认真组织学生做了一期以推普为主题的小报。我们还两次分别在校门口和街头,向社会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有关知识,并接受咨询。

在推普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典型:比如杨艳芳、侯惠兰老师在“经典美文伴我行”比赛中获一等奖,贾晨尧、李佳翀同学在“快乐读书伴我行”比赛中中获一等奖。朱爱君老师,贾晨尧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推普周”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语言文字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品格的养成、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的形成,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的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细化,语言文字的科研课题,必须加强研究,重在落实。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将语言文字工作与推进课程改革,提升综合办学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完善语言文字工作奖惩机制;二是课内课外结合,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反馈,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三是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的课题研究,挖掘并丰富语言文字学习资源,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工作实效。

我们力争把北大街小学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品牌

学校,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篇5:申报省规范化学校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欢迎你们到XXX视察指导工作。XXXX始建于1969年,1994年迁至新校址,2004年作为XXX市政府为人民办的头等大事,我校扩建一期工程完工并交付使用。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校背靠青山、面向碧海,青草碧树、掩映成趣,远离闹市喧嚣,环境幽雅,空气清鲜,正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绝佳处所。

多年来,学校一直贯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坚持“五育并举、特色导航”的办学方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被认定为“威海市规范化学校”、“威海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威海市园林绿化先进学校”、“威海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威海市文明单位”。

现将我校基本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重资投入,打造一流办学条件

目前,我校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拥有两座教学办公楼、一座实验楼,4个标准篮球场和一个田径场。校园绿化面积达总面积的35%。学校可容纳60个教学班,在校人数可达3000人。现有教职工8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

2002年,我校率先在我区实现校校通工程,2004年,我校投资200万元打造了设施先进、功能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增设了一个学生微机室,使学生用机达到了120台,教师用机也达到120台。应该说,学校教学设施完全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进行配置,除了有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等、其他语音室、电教室、器材室、图书室、阅览室、劳技室、音、体、美功能室、德育室等专用教室也都一应俱全。2005年,我校又将多媒体进教室、铺设塑胶操场纳入计划之内。

二、以校为本,铺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当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并不意味着拥有一流的教育,要办一流的教育必须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兴校之本,也是有效落实办学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均衡保证。因此,我校一直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抓不懈。但传统的培训方式满足不了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为此,我校做了以下改革:

1、分班培训

为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要,在实地调研之后,我校成立三个培训班,即名师班、骨干班、成长班,突出“三个梯度”的培养,即新上岗教师尽快发展成为合格教师,合格教师发展成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发展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名师。

2、联络员反馈制

为更好的了解培训效果,动态的安排培训内容,突出培训的实效性,我校成立了校本培训联络员组织,负责搜集整理教师对当月培训的意见和看法,以便结合教师的实际需要调整安排培训内容。3、1+1工程

我校改革了传统的“帮教”制度,实施1+1工程。即由优劣势差异较大的教师结对子,互相学习,扬长补短。如教学经验丰富但因循守旧的老教师和敢想敢做的新上岗教师结对子、知识渊博但不擅长与学生沟通的与教学有法但知识面窄的结对子、课上的精彩但成绩不出彩的与课堂气氛不活跃但教学成绩特别优秀的结对子。实践证明:1+1>2。

此外,我校为每位教师创设教师发展档案,将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材料及时收集起来进行分析与解释,将其作为教师自我评价与管理者对教师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培养的重要依据,教师成长档案的内容包括:教师履历表、各种培训和各类竞赛获奖情况、课题研究情况、自我反思材料、精彩教案、随笔等等。由专人负责搜集,并定期展示优秀成果。通过尝试,我们感到,教师发展档案的创设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有利于全面展示教师的成长过程

。教师“成长档案”能通过收集不同类型的材料,以多种方式描述、展示教师的成长过程和自身特点,反映教师的完整面貌和发展过程。

(2)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在“档案”创设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判断能力、控制能力和目标达到能力。小课题研究更能促进教师的研究能力,教科研能力。我校定期举行教师案例、反思交流研讨活动,精选部分教师的优秀作品,进行推广。

(3)有利于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从教案、案例、学习资料到课题研究,几乎都是围绕着一个专题进行的,在不自觉中,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自己的教育思想,从而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教学特色。现在,已有部分骨干教师将自己的教案成果汇编成册,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最真实的记录。

三、立足过程,创立适应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环节是学科教学,最终落脚点是课堂。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为此我校采取以下策略。

1.“头雁工程”策略,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由于科研水平的限制及长期的习惯惰性养成,使得很多老师都把教改看成是表演项目、锦上添花工程。如何才能将所有教师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这次势在必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来。我们的思路就是实施头雁工程,发挥典型的带动辐射作用,实现以点带面,整体发展。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营造氛围

注重来自教师所处职业环境中的周围因素产生的约束和激励效应,提出了“由问题到课题、由经验到实践、由效果到成果”的教改口号,揭开教研教改艰深神秘的面纱,营造浓郁的氛围浸润教师的心灵,激起教师结合自身工作踏踏实实搞科研的注意力和兴奋点。

(2)事例推广

及时总结交流老师们平时的成功事例,从中发现、培植、推广不同层面的典型,使广大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用发生在老师身边活生生的事例强化教师科研意识。

(3)课堂观摩

为重点解决或突破一个问题,掌握一项技术,我们实施头雁工程,定期组织优秀教师现场上课,以展示其认识程度和操作技术。到目前为止,我校先后举行了20人次新课程改革现场观摩课。在这样的课堂观摩中,典型的带动辐射作用尽显其中。

2.“拿来主义”策略,倡导为我所用

在新课程改革之初,我们对我校师资作了具体分析、客观评价。就整体而言,我校教改面临的难度很大:一是教师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不够;二是绝大多数教师毫无教改经验,无所适从;三是受陈旧观念和习惯方式的影响,操作难以到位。据此我们提出了“广泛学习、选择拿来、为我所用”

的策略,充分发挥影像、书报、网络的信息优势,形成科研合力,指导教改实践。学校要求教师须“每日学习、每周总结、每月反思”,建立自己的业务学习文件夹,敢于模仿借鉴、敢于实践修正。“拿来”策略让我校教师获益非浅,老师们教改的胆子大了、信心足了,经验多了,收获也多了。

3、课题拉动策略,重视过程管理

在实施课题拉动策略中,我们注意体现以下几点:

(1)全员性

我们改变以往单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改的“小农经营”形式,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精心规划组建了课题实验小组,确立了实验教师和实验班,形成了由校到组到班的自上而下的教改网络体系,更便于全员参与、统一管理。

(2)活动性

可以说活动是我们课改的载体,是科研成果展示的舞台。自进行教改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专家讲座”、“观摩学习”、“实验反思”、“专题研讨”、“成果展示”等活动来拉动课题研究,使教师们在学习借鉴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手段、视角变的更加多样。

(3)过程性

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校一改过去重两头、轻过程,重获奖、轻推广的做法,加大对课题实验小组的过程管理。首先,我校实行阶段工作汇报制,由实验小组成员就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总结(一学期两次),并提出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其次把听课评课作为课题研究的重头戏,由课题实验小组统一管理和安排,课题组成员在间周一次的研讨会上提出问题,集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者规范对实验资料的管理,对教师实验感悟、学习心得、研究随笔、阶段性小结等资料都进行了整理存档。最后我们实行实验小组成员聘任制,引进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吐旧纳新,保证实验小组的活力和热情。

四、特色导航,树立具备发展潜能的教育品牌

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择校愈演愈烈的今天,一个学校要想生存、想发展,就必须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经过深思熟虑,2004年,我校将“建设信息化学习校园,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作为我校的特色方向。我校将特色创建的目标定位于信息化学习社区的形成,以校园网络资源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依托、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创建工作。首先教师教学教研信息化。我校实现无纸备课已有2年了。现在,教师们更习惯于将自己的教案以文本或电子教案的形式展现。每位教师都有个人的备课文件夹,每个学科也都有各年级的教学资源库,收录优秀的教案、课例、习题及课件,真正的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同时,我们也对传统的校本教研进行了改革,更多的以网上教研为组织形式,教师们参与的时间变灵活了,也更方便于教师说真话、说实话,效果自然更理想了。其次,学生学习网络化。(1)我校将网上研究性学习纳入课程体系中。除在双休日及课间开放微机室外,每周还开设一节网上研究性学习课。这一举措拉近了学生与网络、网络与学习的距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赢得了学生的普遍赞誉。(2)创建班级网页。这是我校发挥学生特长、培养特色人才的一个途径。班级网页的创建完全由学生做主,教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建设的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审美、知识等素能以及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培养。另外,我校还举行丰富多采的特色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享受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便捷和乐趣。如班级、教研组网页评比、个人、教研组素质教育成果展、课件制作比赛、电脑创新作品大赛等,这些都已成为我校的传统活动项目。我校还将于今年5月份举办第一届信息技术节。主题是: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将分为宣传、展示、畅想三大板块。使师生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并能够充分利用其改变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五、五育并举,培养个性独具的特长人才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特长的办学方针。课堂内,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如在理、化、生三科进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我们在各类实验的开齐率、开足率保证达到100%的同时,还尽可能的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行对各类实验的器材、方法、步骤等进行总结,对各类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与已有的理论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验证探究假设,解决探究问题。课堂外,培养兴趣、探索研究、在实践中张扬个性,展示特长。音、体、美、劳兴趣小组常年开展活动,宣传栏是心灵手巧的同学们展示自己书画、剪纸的最佳场所,运动会及丰富的体育竞技活动成为身体素能良好的同学大显身手的竞技场;一年一度的新年文艺汇演则为爱好音乐的同学提供了展露才华的舞台。网上家乡是我校史地生迷们的杰作,同学们在建设网上家乡的同时,了解了家乡,增长了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家乡的感情。小作家会则是我校文学爱好者自发成立的组织,也是也是我学区文学刊物《芳草地》的主要成员,作品多见报端。此外,我校开发的10余种校本课程,都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深受学生的喜爱。

篇6:小学创建省规范化学校汇报材料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是由原开发区的三所小学合并而成的“新”小学,学校于2012年3月开展新教育实验研究,提倡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校紧邻著名的避暑胜地北戴河,南倚风景秀丽的渤海,拥有着久远的文化积淀,赋予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学校占地28亩,总建筑面积13800平方米。由于我校是新小学,将着手致力于创办绿色、文明的校园环境,建设“绿色学校”作为发展愿景,学校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将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为目标,提倡师生共同营造绿色校园。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以环境教育为契机,打造学校品牌形象。我校从办学起,就开始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在市、区环保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始终坚持全面渗透、多渠道、多途径、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学生中建立了“环境小卫士”小分队,活动在校内外,清除白色垃圾,开展“少赠一张卡、多植一棵树”,“省下压岁钱,种棵世纪树”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们也将学校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自然、社会、劳技等相关学科,许多老师优质课都以渗透环境教育为主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保的自觉性。

我们用绿色学校的理念和标准管理和建设学校,健全学校环境教育网络,成立了“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学校可绿化面积都尽量绿化,整个校园环境满目青翠、四季花开、绿树成荫,窗明洁净,宽畅整洁,是学生的学习和游戏的乐园。

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组建专班,形成绿色环保教育体系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爱护生态环境,意义非常重大,校领导始终把环保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把它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抓出特色。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环保教育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多角度、多侧面的环保教育管理体系。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制定学校环保教育计划和活动主题,组织指导师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学校根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先后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环保教育活动要求》、《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要求》等有关规章制度,并加大了监督考核力度,使环保教育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要求各部门落实责任,在工作中做到了“六个到位”,即计划要求到位、活动场地到位、受教育学生到位、辅导教师到位、检查评比到位、总结奖励到位。为了巩固绿化成果,在师生群体中树立起“人人爱绿,人人护绿”意识,做到“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环境”。全校上下人人有绿化场地,班班有责任区域。责任到班,责任到人的管理措施,使全体师生形成了责任重于泰山的群体意识。全校建立环境监督岗,由环保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带队,不定期对全校卫生环境进行检查监督,对问题及时记录并反映,采取改善措施。环境教育还渗透进教育教学常规检查评比,纳入了班主任计划,如不准损坏一草一木,不准随地吐痰,墙脚不准有球印、脚印等。学校对环境教育、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绿化等投入几万余元资金,以保证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我校还经常举办环保的培训活动,学校先后派骨干教师冷雪、施慧平等参加了环保培训,深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把深入持久地开展环境教育当作一次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来抓。

二、构建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基于“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我校推行的环境教育课程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谐性的特点。其结构为:“学科加活动”、“显性加隐性”,我们认为环境教育课程应以各学科渗透教育为主,同时注重活动课程的开设。活动课程应侧重拓宽学生对环境的感性知识和加强技能方面的学习,增强“有效参与”能力的训练,走实践成才的道路。活动课程的设置纳入正式课程安排,包括知识类、技能类、艺术类、自然类和社会类环境课程等。从内容到活动形式和规模,灵活多样。

在改革课程结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学科渗透一是没有教师的主动性,就不会有学生乐学的积极性;二是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更益于学生接受;三是只有各学科形成合力,才能使学生的环境意识植根于心灵深处。

1、注重相关学科的教学渗透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相关学科(自然、社会、思品)的教学大纲和现行的教材均有环境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道德伦理。问题是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体系,并纳入各相关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成为各学科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热爱自然教育,通过《草原》、《荷花》、《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小山村的故事》等课,使学生懂得花草树木能调节气候、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在自然课中讲明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原理、危害和防护;在社会课中进行土地、水、森林资源保护教育,结合人口、资源、能源、土地、粮食等讲明人类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在活动课教学中加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人口与环境教育;在思品课中注重环保法律法规教育,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根据这个思路,学校组织各相关学科进行对各学科、各册教材、各章节有关环境科学知识的研讨,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纳入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学校还建立考核制度,规定在相关学科的考试命题中一定要有相应比例的环境知识考题,用于检查评估环境知识教学的实效。教导处检查教案时,把教学目的是否包含环境教育,作为教学目的完整的一项指标;把本应有环境教育的内容却没有写进教案,视为不合格教案;把应有环境教育而不进行这项工作的教学,视为不完整的教学。与此同时,我们构建优质课评价标准,所有学科组 的优质课评价指标都有强化环境教育的评价因素。

2、设置环保兴趣小组课

学校制定环境保护教育计划,并纳入学校整体计划一并实施。确定环境教育的兼职教师,由学校骨干教师担任,并聘请有关专家作校外辅导员。在全校各年级开设环保兴趣小组课,每周一节。教学内容主要有《水——生命的源泉》、《鸟的天堂》、《经济与环境》、《彩色的翅膀》、《新能源探索》、《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等。我们还搜集其他环保资料,认真钻研,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教师教有方法,学生学有兴趣。学生能认真听课,记好听课笔记,环境知识测试成绩及格率达95%以上。教师在交流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的同时,不仅充分注意本地区的环境问题作为渗透和拓宽,还紧密联系实际,及时将教学的内容与本地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确定不同的要求,做到触类旁通,加深理解。

3、开展环境教育课题研究

我们把环境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影响作为重要的科研课题,组织教师从不同领域探索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意义,开展了环境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鼓励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科研,并建立了环境教育激励机制。这一工作很快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并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多次对研究课题作了指导,目前,我校自主立项的环境教育科研课题有:

①如何教育学生建立环保观念;

②关于光污染的危害分析和对策研究; ③环境与水体关系研究;

④生态平衡与人娄发展研究。

以上课题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促进了我校环境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开展绿色承诺活动,寓“绿色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我校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环保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环保气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创建绿色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突出视听功能,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把环境宣传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如在校园内设立环保教育宣传栏、环保宣传标语(牌),班级进行环保板报竞赛,不断为环境教育营造浓郁的氛围。

学校利用 “红领巾广播站”阵地,通过感染力较强的听觉效果,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共鸣。学生经常观看环境教育录像片、录像资料,并将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及时录像,及时播放。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还开办了《美丽的大自然》固定栏目,定期向全体师生广播。我们还利用校会向全校师生宣传绿色学校的新理念,印发了绿色学校的资料在校园张贴,并把资料发给每一位教师,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和全校学生为创建绿色学校而尽力。同时不定期地举办讲座,向全校教职员工讲解环境知识和环境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环境素养。通过学习,师生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是推动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我们落实教改精神,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能推动我校校园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发展。

2、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开展环保知识教育

学校把环境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周一升旗仪式国旗讲话中,加入“珍惜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爱我蓝天、爱我清水”,“以实际行动清除地球上的污染”等内容,使环境教育渗透到国旗教育中,提高了师生的环境意识。

每学期政教处、少先队开展诸如“我们和鸟做朋友”,“地球在呼唤”、“绿色的歌”等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环境意识。班会课形式新颖,有故事、诗歌、小品、歌曲、知识竞答等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环保知识。

3、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组织开展专题活动

结合“6.5世界环境日”、“4.22地球日”、“9.16保护臭氧层日”等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地球日我们开展“环保知识书画竞赛”、“我爱我家征文比赛”等。植树节发动学生为班级献花,教室里、教师办公室都摆上了几盆绿色盆景,令人神清气爽。教育过程中,注重把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学生们不仅应用了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关注自然,树立了科学思想,提高了素质,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

4、走出校园,实施社区教育扩大环境教育的成果

学校坚持每学期组织同学们净化、绿化校园,利用节假日组织同学走上街头和敬老院进行卫生清扫和环保宣传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到龙须河、半河桥上开展“把绿色还给河堤”活动,学生们将河堤两侧的“白色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参与活动的学生打1500多人次,他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唤人人都来爱护环境,将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与学校开展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相结合,学校把环境兴趣小组活动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如组织环保兴趣小组对木兰山、木兰湖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通过监测与分析,就木兰山、木兰湖环境污染状况写出综合整治建议。学校坚持每学期组织这类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当地环境污染的情况了解,更使学生对目前环境污染的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学校还要求每个学生广泛开展“家庭互助”活动,即不但自己要做环保标兵,而且要带动家庭开展环保活动。此外,学校少先队号召全体少先队员在每年的植树节种植“成长树”,增加祖国绿化面积,改善周边生活环境,提高自我生活品味。

5、从小处入手,从点点滴滴做起,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一年四季每个班级坚持“一天三小扫,每周一大扫,节假轮流扫”的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了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学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让我们的校园更洁净”等活动,使师生们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同时,学校还每周进行“卫生文明班级”评比,激发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净化美好心灵,评选活动中,同学们自觉地掀起了“把绿色带入教室”的活动,栽上一盆花、种上一棵草,装扮自已美好生活。今天,热爱绿色、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四、加大投入,积极规划,营建“绿色”校园多年来,我校进行了现代化建设工程,投资几万元。经过努力,一座崭新的“绿色”校园出现了。

我校的环境建设可概括为三部曲:一为规划。学校请专家来校勘察、规划,又经教代会讨论修改,确定了远景规划。二为建设。修花圃,改建绿色操场。建设中,学校充分注意到了教学生活用水的排放及垃圾的处理等问题,校内的污染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三为绿化。学校做好绿化校园工作,学校增铺草坪、树木、观赏盆花盆、立体绿化带,做到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鲜花点缀校园。修建“植物园”、种植花草树木,让师生充分享受到一份赏心悦目的愉悦。学校有专职绿化管理人员1人,负责花卉草坪的维护、保养、盆栽和校园布置。现今的校园,春有绿草,夏有月季,秋有金菊,冬有松柏,三小成了美丽的花园。现在,校园内能绿化的地方基本上都得到了绿化,花圃和各种宣传栏等交相映衬,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校园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真可谓“喜有绿阴伴书香”。

学校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环保素质得到大大提高,环境保护教育宣传蔚然成风,环保宣传、环保实践、环保监督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全校师生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形成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生动的环保教育局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于

1、环境教育设施较为简陋。

2、绿化面积需进一步扩大。学校将在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一如既往地以满腔的热忱深入开展学校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努力开辟适合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进一步争取环保教育更高层次、更丰富的内涵、更好的品味,真正地为我们共有的家园—地球—充满绿色而努力。

开发区第三小学

上一篇:持续改进项目实施步骤下一篇:空中抓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