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相和教案

2024-04-08

丝竹相和教案(精选9篇)

篇1:丝竹相和教案

丝竹相和教案

石伟

一、学习目标

1、聆听《中花六板》和《娱乐升平》两首乐曲,培养学生对民间丝竹乐的兴趣及爱好。

2、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的音乐特点和乐器,形成它们各自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

3、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

2、辨别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特点和各自常用的乐器。难点:初步掌握两种不同丝竹乐的风格。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一、导入:聆听一首片头曲(江南丝竹),提问:此曲运用了哪几种乐器?

二、江南丝竹

(一)介绍江南丝竹的历史和发展。

1、江南丝竹:(广义)长江以南所有的丝竹乐。(狭义)特指上海、苏南、浙西的民间器乐合奏曲。五四运动前夕,江南丝竹得到迅猛发展,1949年获得新生,发展速度迅猛异常。1958年江南丝竹有了特定的含义。(专指流传的上海、江苏、浙江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曲。)

2、听音色,辨乐器(江南丝竹常用乐器)

(二)欣赏《中花六板》

提问:

1、这首江南丝竹你听出了那几种乐器?

2、这首乐曲适合用在什么场合?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秀雅、流畅、柔和、典雅的风格特征。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

内容表现:乐曲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

(二)再次聆听《中花六板》视频

1、辨别乐器

2、更进一步掌握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三)比较《老六板》和《中花六板》

学生看谱回答

师总结:民间艺人以《老六板》为母曲,发展出来的变态新曲有四个,《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中花六板》旋律优美抒情,清新悠扬,庄重典雅,颇具江南特色,抒发了人们追求幸福,乐观向上的情怀。

四、欣赏《娱乐升平》

(一)广东音乐

视频介绍

广东音乐是我国传统民间器乐——丝竹乐的一种。20世纪初,在广东农村已经流行着一些广东音乐的曲子。五四运动前后,广东音乐独创一格,在旋律的进行、静止、调式等因素上与其他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1949年,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政策下广东音乐的精华予以弘扬,成为我国丝竹乐中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一个乐种。

(二)欣赏《娱乐升平》

提问:

1、这首江南丝竹你听出了那几种乐器?

2、这首乐曲适合用在什么场合? 师小结:

1、对比高胡和二胡音色

2、音乐特点:欢快活泼,热情开朗,朝气蓬勃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色彩。

3、欣赏歌曲《娱乐升平》再次感受广东音乐的风格。

五、对比《中花六板》和《娱乐升平》特点

这两首乐曲在风格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由于速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情绪差别。《娱乐升平》速度较快,形成的音乐风格轻快活泼、艳郁华丽、流畅动听;《中花六板》速度较慢,其音乐风格清新典雅,秀美轻盈。轻快流畅与典雅秀美是这两首乐曲的主要区别。

六、拓展:聆听三首乐曲片段,请连线? 《步步高》《八骏马》《欢乐歌》

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福州南音

七、总结,下课。

篇2:丝竹相和教案

年级:高一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乐种介绍

2、赏析《中花六板》、《娱乐升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丝竹乐的基础知识、激发、培养学生对民间丝竹乐的兴趣爱好。

(2)、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之特色乐器的知识及判断其音色的能力,知道形成它们之音乐风格的原因。

(3)、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课外自觉的去查阅、收集有关丝竹的资料,懂得民乐的同学,能够自己组成一个民乐队来演奏,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丝竹乐的艺术美,提高对民间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

(2)、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更深的能了解音乐情绪。

(3)、讨论法、实践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之特色乐器的知识及判断其音色的能力。

教学难点:

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辨别。

教学工具:多媒体。古筝、笛子。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江南风采》组织学生进如课堂

2、请一位懂民乐的同学独奏《紫竹调》。

二、导入:

同学们刚才位同学的表演,精不精彩?(生:……)。那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位同学使用了什么乐器吗?(生:……)。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古筝。

中华民族乐器种类众多,刚才同学们看到乐器只是我们众多民族乐器中的一小部分。同学们还知道中国的哪些民族乐器呢?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乐器的种类及划分吗?(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做补充)。、民族乐器的种类及划分:

吹:指吹管乐器有笛子、萧、唢呐、管子等等。

拉:指拉弦乐器有二胡、板胡、中胡、高胡、京胡等等。

弹:指弹拨乐器有琵琶、筝、古琴、三弦等等。

打:指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钹、碰铃、木鱼等等。

(通过观看投影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些乐器的印象。用屏幕上显示的乐器图片以及相应的乐器音色文件作对照,重点对比二胡与高胡的音色)。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都知道民乐演奏有独奏和合奏,我们刚才看的表演属于独奏,如果我们给加上笛子、萧、二胡、琵琶。那么这样的演奏方法属于(合奏)

3、古筝、二胡、高胡、琵琶它们是弦乐器,可以称为“丝”。笛子、萧属于吹管乐器,用竹子做的,所以我们可以称为“竹”。我们把这种合奏方式称为“丝竹相和”。播放投影,引出课题:《丝竹相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授课:

丝竹乐到底有多动听呢?有一首古诗是这样赞美丝竹乐的:“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从诗中可以看出,江南丝竹早已为人们喜闻乐见。(播放)

课本里选用了丝竹乐的两个乐种,一种是江南丝竹,一种是广东音乐。今天我们通过这两首乐曲的学习来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联系及区别。

、江南丝竹

含义:江南丝竹广义是指包括长江以南的所有丝竹乐。1958年,江南丝竹有了特定的含义,即专指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首非常优美的江南丝竹《中花六板》。

(1)、播放《中花六板》片断并且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在这首乐曲里同学们听到了哪些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哪些?

(b)、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先回答。

教师小结:《中花六板》为江南丝竹曲,又名《虞舜熏风操》或《熏风曲》。

在这首乐曲里有萧、琵琶、扬琴、二胡、阮、笙、拍板等乐器,其中萧、琵琶、扬琴、二胡为主奏乐器。

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抒情、清新悠扬、庄重典雅,颇具有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追求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

(c)、对照课后51页《老六板》的旋律做比较,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同学们对照《中花六板》的旋律与《老六板》的旋律思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师用古筝弹《老六板》和《中花六板》的旋律,同学们仔细听,学生来唱一下《老六板》的旋律。讨论思考后来回答。(生:……)。

教师小结:《中花六板》是由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放慢加花发展而来的。那么什么加花呢?刚才我们听了古筝弹《老六板》和《中花六板》的旋律,我们再来对照谱例做比较。同学们发现了《中花六板》的旋律是在《老六板》的旋律的基础上加了许多音,使曲谱变繁密了,其骨干音是没变。这也是江南丝竹中常用的一种加花变奏手法。

(3)完整的聆听《中花六板》.谈感受。

(4)、拓展思考:在我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能够听到江南丝竹?(在农村里的婚丧喜庆、庙会、集镇茶馆等)。

刚才我们了解了丝竹乐其中的一个乐种——江南丝竹,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丝竹乐的另外一个乐种——广东音乐。

2、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我国传统民间器乐——丝竹乐的一个乐种。它流行于市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

欣赏广东音乐《娱乐升平》。

(1)、播放《娱乐升平》并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在这首乐曲里同学们听到了哪些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哪些?

(b)、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作品分析及和同学们共同解决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娱乐升平》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作者是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丘鹤俦。乐曲中主要的演奏乐器有高胡、扬琴。乐曲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创作的作曲技巧,从风格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乐曲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

四、合作探究:

通过填写下面的表格及聆听两首乐曲片段,判断其中属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各是第几首?加深学生对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理解,达到知识迁移,加深理解本课重点、难点。

拓展与探究:学生小组讨论

、填写下面表格

乐种名称

流行地区

主要乐器

音乐风格

江南丝竹

上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

二胡、琵琶、扬琴、优美抒情、清新悠扬

清新活泼,乐观向上

2、形成音乐风格的原因?(地理、地貌、风土人情有关)

还有其余的丝竹乐的乐种,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收集、查阅资料等方式填写上去。

3、聆听两首乐曲片段,判断其中属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各是第几首?并且能说出其判断的依据。(生:……)。

五、课堂小节: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听赏,我们见识了许多中国的民族乐器,学习了丝竹乐里的两个乐种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的音乐文化,并把它推向世界,中国的民乐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最后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经过再创造的中国新民乐。(让同学们喜欢上民乐)。

篇3:相和歌“丝竹更相和”考

一、“丝竹”之所指

“丝竹”一词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有两种所指,一是广义,一是狭义。广义的“丝竹”指的是各式乐器或各种音乐,狭义的 “丝竹”指的是丝乐器和竹乐器,也就是管弦乐器。既然“丝竹”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里的“丝竹”到底是广义的“丝竹”概念还是狭义的“丝竹”概念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回到这段文字的出身之处,仔细品读推敲它的真实含义所在:“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识、列和等复合之为十三曲。”[2]603相和歌本是汉代歌曲,传至魏明帝时,朱生、 宋识、列和等人对它进行了合并处理,从而使得它从原来的十七曲变为十三曲,从原来的一部变为可以更替演出的两部。

从《宋书·乐志》中得来的上述文字信息并不能回答读者关于 “丝竹”广义与狭义之别的疑问。要想弄清楚“丝竹”在这一段文字中的确切含义,还要从朱生、宋识、列和等几个人身上着手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朱生、宋识、列和等人合并相和歌十七曲一事还可见 《续后汉书》一书的记载:“魏世有孙氏善弘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朱生善琵琶,皆能发新声云。”[3]1774参与合并相和歌十七曲的人除了朱生、宋识、列和三人外,应当还有孙氏、陈左、郝索等人。这六个人各自所擅长的技艺如下:朱生善琵琶、宋识善击节唱和、列和善吹笛、孙氏善弘旧曲、 陈左善清歌、郝索善弹筝。

把《宋书·乐志》中的那段引文和此一段引文结合起来细读就会发现,这六个人刚好完全可以胜任合并相和歌十七曲一事。相和歌是汉代旧歌,而孙氏恰好善弘旧曲。相和歌的表演形制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而朱生、郝索二人善丝乐器,列和善竹乐器,宋识善击节,陈左善清歌。这六个人组合在一起,完全可以采用“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表演形式来表演汉代旧曲。

于此,上述疑问也可迎刃而解。从这六个人各自所擅长的技艺及他们所使用的乐器可以知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中的 “丝竹”指的是狭义概念里的“丝竹”,即丝乐器和竹乐器,也就是管弦乐器。

行文至此,另一个疑问也浮现出来。那就是这里的“丝竹”指的是一般的管弦乐器还是有某些具体所指呢?仅就“丝竹”概念而言,这里的“丝竹”指的当然是狭义的“丝竹”概念,也就是一般的管弦乐器。但要是就相和歌的演奏乐器而言,这里的“丝竹”还有它的具体所指。相和歌表演中“丝竹”的具体所指可以参看《乐府诗集》一书的相关引文:《古今乐录》曰:“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5]377在相和歌的具体表演中,“丝竹”是有具体所指的。丝乐器主要有琴、瑟、筝、琵琶、筑共五种,竹乐器主要有笙、笛、篪共三种,另外还有一种名叫“节”的节乐乐器。就乐器的整体属性而言,也就“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句话的具体语境而言,这句话最简单的翻译乃是丝乐器和竹乐器对歌者之歌进行相和伴奏。这里的“节”都属于丝乐器或竹乐器的范畴。

二、“更相和”之所指

“相和”本有许多种类,这里的“相和”属于器乐与人声的相和,这种相和属于比较高级的相和形式。在“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奏形制里面,“相和”的“和”字指的就是“唱和、应和”,而 “相”字却并不是“互相”的意思,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具体说来就是“丝竹”一方对“执节者歌”那一方进行相和伴奏。

行文至此,又有一个疑问不呼而出。那便是为什么在器乐和人声进行配合演奏的时候,担任“相和”角色的往往是器乐而不是人声?这个问题涉及古代礼乐构成要素的地位问题,相关情况可参看《礼记》、《世说新语》和《竟山乐录》等书的记载:“歌者在上, 匏竹在下,贵人声也。”[1]776“嘉喜酣畅,愈多不乱。温问:‘酒有何好, 而卿嗜之?’嘉曰:‘明公未得酒中趣尔。’又问:‘听伎,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渐近自然。’”4]221“古乐重人声,声高于器, 故汉祠太乙至有七十人同声歌者。”[6]43事例一清楚地说明人声贵于器乐。事例二不但交代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一现象,而且说明了这其中的道理所在。事例三也是十分清楚地道出了“声高于器”的音乐审美理念。于此可知,在古人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审美里面,人声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器乐的地位。故而说,在“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表演模式中,作为器乐的“丝竹”就只能担任“相和”角色,只能为歌唱的“执节者”进行伴奏。

所谓“丝竹更相和”讲究的就是一个“更”字,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演奏过程当中,它要求丝乐器和竹乐器之间要有一个更替的形式。就这一点看来,它和一般意义上的“丝竹并奏”是大不相同的。 所谓“丝竹并奏”指的是丝乐器和竹乐器配合在一起进行演奏。在演奏的过程当中,丝乐器的演奏和竹乐器的演奏是密不可分的, 是同时进行的。事实上,“丝竹更相和”和“丝竹并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后者是被包含在前者里面的,前者除了后者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演奏程序。所谓“丝竹更相和”,展开来说其实就是在具体的演奏过程当中,要一会儿进行丝乐器的演奏,一会儿进行竹乐器的演奏,一会儿还要进行丝乐器和竹乐器的合奏。除此之外,“更”字所蕴含的丰富含义学人还可以从古人对于相和歌表演形制的记录中得到十足的印证:

《古今乐录》曰:“平调曲有七曲……其器有笙、笛、筑、瑟、琴、 筝、琵琶七种,歌弦六部。张永《录》曰未歌之前,有八部弦,四器俱作,在高下游弄之后。凡三调,歌弦一部竟,辄作送歌弦,今用器。 又有《大歌弦》一曲,歌‘大妇织绮罗’不在歌数,唯平调有之,即清调‘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篇,后章有‘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是也,张《录》云:‘非管弦音声所寄,似是命笛理弦之余。’王 《录》所无也,亦谓之《三妇艳》诗。”[5]441

《古今乐录》曰:“清调有六曲……其器有笙、笛(下声弄、高弄、游弄)、篪、节、琴、瑟、筝、琵琶八种,歌弦四〔部〕(弦)。张永 《录》云未歌之前有五部弦,又在弄后,晋、宋、齐止四器也。”[5]495

《古今乐录》曰:“瑟调曲……其器有笙、笛、节、琴、瑟、筝、琵琶七种,歌弦六部。张永《录》云未歌之前有七部弦,又在弄后,晋、 宋、齐止四器也。”[5]534

《古今乐录》曰:“楚调曲……其器有笙、笛弄、节、琴、筝、琵琶、瑟七种。张永《录》云未歌之前有一部弦,又在弄后,又有但曲七曲:《广陵散》、《黄老弹》、《飞 (龙) 引》、《大胡笳鸣》、《小胡笳鸣》、《鹍鸡游弦》、《流楚窈窕》,并琴、筝、笙、筑之曲,王录所无也, 其《广陵散》一曲,今不传。”[5]599

上述四段文字介绍的分别是平调、清调、瑟调和楚调曲的演奏方法。这其中,“又在弄后”中的“弄”字其实是“笛弄”的意思,它也可以用来代指管乐演奏。平调曲中“高下游弄”指的其实就是清调曲中提到的“下声弄、高弄、游弄”,而这三者其实就是古代有名的“三弄”,所谓“三弄”指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演奏技法。

相和歌在具体表演时,于正歌之前,首先有“笛弄”的演奏,也就是管乐的演奏;其次还有弦乐的演奏;正歌之后还有“送歌弦” 的演奏,“送歌弦”的演奏属于器乐演奏,就相和歌的演奏乐器而言,这种器乐演奏其实也就是丝乐器和竹乐器的演奏。另外,楚调曲的演奏当中,在正歌之前,还有“但曲七曲”的演奏,这七支“但曲”属于“琴、筝、笙、筑之曲”,可见它们也是用丝乐器和竹乐器来进行演奏的。在进行相和歌的表演时,丝乐器和竹乐器有着成熟的演奏程式。一般说来,这一程式体现为:在正歌之前,先有竹乐器也就是管乐的演奏,再有丝乐器也就是弦乐的演奏;在正歌之后,则有丝乐器和竹乐器也就是管弦乐器的合奏。相和歌演奏乐器的这种演奏程式也正好说明并印证了“更”字的丰富含义。

综上可知,“丝竹更相和”的确切而又丰富的含义乃是:笙、 笛、篪、节、筑、琴、瑟、筝、琵琶共九种管弦乐器中的某几种更替着进行相和伴奏,在这种更替伴奏中,既有丝乐器的演奏,也有竹乐器的演奏,另外还有丝乐器和竹乐器的合奏。

摘要:“丝竹更相和”的含义是:笙、笛、篪、节、筑、琴、瑟、筝和琵琶共九种管弦乐器中的某几种更替着进行相和伴奏,在这种更替伴奏中,既有丝乐器的演奏,也有竹乐器的演奏,另外还有丝乐器和竹乐器的合奏。

篇4:丝竹相和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中第七节《丝竹相和》。

本课围绕“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丝竹乐器的知识及判断其音色的能力,了解形成它们之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并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课前请学生对此课进行相关丝竹乐器资料的查找,以便积极配合课堂上交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地方丝竹音乐的感情,为本节课作了进一步的铺垫。

一、说教学目标:

1、聆听民间丝竹乐曲,激发、培养学生对民间丝竹乐的兴趣及爱好。

2、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特色乐器的知识及判断辨别其音色的能力,知道形成它们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

3、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

4、探讨音乐作品中不同音乐风格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

二、说教材

1.《中花六板》为江南丝竹曲,又名《虞舜熏风操》或《熏风曲》,由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放慢加花发展而来。从音乐特征上看,《中花六板》旋律优美抒情、庄重典雅,颇具江南色彩;从音乐情绪和使用功能上看,它抒发了人们追求幸福、乐观向上的情怀。

2.《娱乐升平》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乐曲为一段式,徵调式,音乐情绪欢快活泼、热情开朗、朝气蓬勃,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色彩。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本知识,了解其重要的主奏乐器。

2.学会听辩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常用乐器的音色。

教学难点 了解两种不同风格的丝竹音乐,并认识丝竹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功用。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而愉快的情感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音乐。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讲授。我会充

分做好跟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

四、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有关江南风光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江南美景的描画,引出新课内容。

2.提问学生:有关江南丝竹乐的知识,以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不足之处教师进行补充。

a.江南丝竹流传区域: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

b.主要乐器:以民族管弦乐器为主,辅之以轻型打击乐器,如“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秦琴、笛、板、鼓、铃、木鱼等。乐队编制可大可小,专业乐队称“丝竹板”,业余的称“清客串”。

c.风格特征:大多以轻巧、明朗、欢快、典押、柔和为主,以加花,轻、细、小型为典型风格特征。

3.聆听江南丝竹《中花六板》,提问相关问题:

a.乐曲中使用了哪些乐器?(二胡、扬琴、琵琶、笙、箫、竹板、铃、鼓);主奏乐器是什么?(二胡、箫)

b.谈谈这首乐曲的音乐感受?(清新悠扬、典雅秀丽、抒情幽雅)请结合音乐要素来分析它的音乐风格?

4.聆听广东音乐《娱乐升平》,提问相关问题:

a.乐曲中哪些乐器是广东特色乐器?(高胡、扬琴)

b.和《中花六板》对比,《娱乐升平》的音乐风格如何?

5.拓展与探究

a.展示课件,唱一唱《老六板》的旋律,再与《中花六板》饿旋律做比较,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b.聆听三首音乐片段,判断其中属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各是第几首?c.课堂讨论,在人们的生活中,丝竹乐都有哪些功用?试举几例。

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初步了解了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一些基础知识,聆听鉴赏了两首各具地方特色的丝竹乐代表作,学会听辨主要演奏的乐器音色,并初步掌握它们的音乐风格特征,帮助学生从音乐要素着手,学会分析总结丝竹乐作品。

篇5:丝竹相和教案

七年级音乐备课组

课题:丝竹江南—音乐欣赏

班级:

姓名:

课型: 新授课

主备: 叶苏标

审核:

备课时间: 2014.4.13 上课时间: 第十周

学习目标:

《二泉映月》是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代表作,也是江南民间音乐走向世界的丰碑,享誉中外。学习重点:

《紫竹调》风格鲜明,丝竹和鸣,能够使我们充分体验江南民间音乐的特色风格。作品声声感人、曲曲精品。学习难点:

试用方言演唱《无锡景》和《杨柳青》,你觉得用普通话和方言唱有什么不同? 学教过程:

1.《二泉映月》是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的二胡代表作,也是江南民间独奏艺术的经典作品。“二泉”是江苏无锡惠泉山的一处风景名胜。1950年杨荫浏先生为阿炳录音后商量曲名,征得阿炳同意后定名为《二泉映月》,可见早期的《二泉映月》并非标题性音乐。

《二泉映月》是一首变奏曲,全曲六段,由引子、主题和五次变奏组成。乐曲以高低起伏、委婉流畅、深邃悠远的曲调,表露了作者的愤懑情绪和倔强性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2.《紫竹调》原是一首具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曲调清新明快,节奏流畅活泼,情绪乐观亲切,具有浓郁的吴地风格。江浙地方戏常用它作穿插的小调,在沪剧中,该曲还成为沪剧常用的一个唱腔。这首乐曲就是由沪剧曲调改编、发展而成的江南丝竹代表曲目。几个声部多为主旋律的变奏,主要采用了“加花”、“减花”等手法和支声式的多声部织体。全曲为羽调式,配器和艺术效果也显现出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特征,较好地发挥了江南丝竹的特长。3.中华民族管弦乐队之吹管乐器

达标检测:

在组内唱一首当地民歌,或介绍一些与民歌相关的内容。课后作业:

复听本单元的乐曲(片段),分辨其中竹笛、二胡、古筝、琵琶的音色。听几首二胡曲(片

灌云县沂北中学“四步四学”导学案

七年级音乐备课组

篇6:《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本文来源:轩辕文献网)

2.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出来。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两张;历史资料一份。

学生:搜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其他故事。

教材简析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他们的这些精神和品质,缘于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

课文中的“将”和“相”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血肉丰满、熠熠生辉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这两个故事,通过对蔺相如一系列行动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巧妙地要回和氏璧”“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派人连夜把璧送回赵国”主要表现了他的机智;说要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和以同归于尽的气概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主要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当然,他的机智和勇敢有时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他要回璧后 “立即往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也表现了他的机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在赞颂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的同时,着力刻画了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高大形象。

本课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1、2段交代时间、故事的起因。

* 第4段:“自告奋勇”既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又看出蔺相如很有自信心,更看出了他的爱国精神(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争取)。

* 第6、7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并结合插图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第9~12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从“渑池会”这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句话说明“渑池会”的取胜依靠的不仅是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而且还有廉颇的军队对秦王的威慑作用,是廉颇和蔺相如共同努力的结果才使渑池会取得胜利。

* 第14段:让学生从此段知道将相不和的原因。表面上是蔺相如的官位一升再升,居于廉颇之上,实际上是廉颇对蔺相如的认识不全面。蔺相如虽不能持枪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更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用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可以说,蔺相如也是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 第15段:蔺相如不与廉颇计较个人私怨,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 第16段:本段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廉颇负荆请罪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观察图画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家请罪,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你知道将相和的原因吗?将相和好的原因表面看起来是蔺相如的宽宏大度和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和共同的认识:将相和,赵国安;将相不和,赵国危。

* 本课属阅读课文,必须注重学生的读,如:对全文的熟读,质疑时的默读思考,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同时对重点句段的反复练读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客栈: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25根弦,另一种有16根弦。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申立新)

参考资料

1.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燕、魏、赵、韩,成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关谷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边是富强的齐国,而西是最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2.大夫,我国古代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大夫。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篇7:《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们,课题是文章的一面窗户,看到课题你一定想知道些什么?这“将”和“相”分别指谁呢?(板书:将 相)简单介绍两位。

2、一个文官和武官一定发生了许多故事,“和”是什么意思?既然说他们和好,那么就意味着之前一定有过——不和,这篇文章就是讲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下面就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不和?带着问题快速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2、引出后面廉颇说的话。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

— 1 — 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廉颇说的这段话。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嫉妒……)廉颇嫉妒蔺相如官位比他高!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廉颇说这话时的神态不满的样子,让我们模仿着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3、廉颇说到了一个字“嘴”,认为蔺相如是在耍嘴皮子,你们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不对,靠什么?(不着急回答)

看来,我们都比廉颇聪明!可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通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刚才说过:廉颇嫉妒蔺相如官位比他高!可蔺相如开始却是一个上大夫!(引导学生读议第一个故事)

三、重点学习第一个故事

1、廉颇不是说蔺相如靠的只是一张嘴,那么就看看这张嘴在第一个故事说了什么。任务:读第一个故事(1-10),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建议:建议大家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找出第一个故事中蔺相如说的话。

3、交流:

(1)(指名读)用你的这张嘴来说说蔺相如第一次说了什么。

这里牵扯到一件物品叫做和氏璧,知道它的来历吗?从哪儿看出来它是

— 2 — 一件宝物呢?

(2)那我们赵国就换给他吧!可以吗?(秦王设的不过是一个圈套)不换可以吗?那就打嘛。不行。(秦国比赵国强)是否可以从文中找到根据?(文中第一句)

(3)换不行,不换也不行。再看蔺相如负着艰巨的任务去秦国之前说的话,我们体会当时的情境,自由读。

此刻,我们就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走到文中去。如果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么说?看我赵王可不可以放心地派你去,有这么重的使命,该怎么读呢?(一定,得十分有把握),指名读,齐读。

4、生找出蔺相如第二次说的话。

(1)(指名读)这块璧是怎样的一块璧?有没有毛病?那是蔺相如在说谎吗?

(2)明说“给我”行吗?抢过来行吗?所以,蔺相如才会说——读句。你觉得他是在耍嘴皮子吗?这是随机应变、有谋 5、自读、分析蔺相如第三、四次说的话。

第三句:“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理直气壮,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第四句:秦王按蔺相如的要求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对秦王说明(生读蔺相如的话),说明他勇敢机智。(试读)

6、总结课堂,说话提升。

师: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板书)。蔺相如仅仅是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吗?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有勇有谋,勇敢机智。

现在,要是你听廉颇说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还靠(机智勇敢)(板书)

过渡: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与秦王的第二次交锋是在哪儿呢?渑池(板书)

四、用学习第一故事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故事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故事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不答应……拼了”)。不畏强暴、舍身救主

3.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

现在,要是你听廉颇说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

相如还靠(不畏强暴)(板书)

过渡:看来,蔺相如能当上上卿,不仅仅是靠嘴。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两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当上上卿之后,特别是听说了廉颇挑衅的话后,为什么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他们二人最终又怎样“和好”呢?

五、读议第三个故事,围绕“和”字,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提示:这一段,两人的言行让人看起来觉得都很矛盾:

①蔺相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既然不怕,为什么总躲着呢?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

— 4 — 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顾全大局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廉颇将军呢?明明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又为什么背着荆条去道歉呢?

他知错就改,也很热爱祖国。(插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小结:和好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人都爱国!

师: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

这个故事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故事——负荆请罪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六、小讨论: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篇8:《将相和》教案

知识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篇9: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旅”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把它作为第一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4、懂得“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四、教学难点是

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上课班级新家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地的农村孩子,还有十几名外地借读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本性纯朴,学习踏实,有比较良好的学习品质,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主指导下积极思考。五年多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题,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但农村孩子由于条件所限,语文课外知识较为匮乏,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只有极少同学知道一些《史记》的作品,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触本组课文后,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开始对人物有些了解,通过引导产生了想对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了解的欲望。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师:《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将”指的是谁“相” 指的是谁?

师:课文还讲述了将、相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

2 抓住不和,引出矛盾

师:题目中的这个“和”字是什么意思?(和好)有和好就有“不和”文章有一处直接写了廉颇特别不服蔺相如,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封为上卿就靠一张嘴,你同意吗?那他凭的是什么呢?你们要从文中找到依据,那么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文中做批注。

3读解感悟文意

生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智慧)谁能把他的智慧在读一遍?

师:“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体现出蔺相如说话的坚定。

生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使了点计策,说璧有点小毛病。

师:蔺相如此时抓住了秦王的心理,说明了蔺相如的?(机智)再读

生3: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你是怎样批注的?

生:“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明蔺相如很勇敢,都不顾自己的生命了。

师:说得太好了,蔺相如很勇敢,面对强大的秦王他临危不惧、毅然决然。那么谁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重点读了撞碎,看出了他的勇敢。(生再读)

师:我们看“撞碎”这个词,除了看出了勇敢,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蔺相如很机智,他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和氏璧,不可能让璧撞碎。

师:你说得太好了,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撞碎璧来威胁秦王。所以在读的时候除了撞碎,我们还要突出哪个字?(璧)谁来读一读,表现一下蔺相如的机智。(生读)

师: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那么同学们这句话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直气壮),什么叫理直气壮?(有理由有气势)那么这句话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谁来读?(生读)

师:理还不够直,气海不够壮,谁再来读?(生读)来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突出重点词,比较缓慢。

师:蔺相如是一个外交使臣,面对秦王他不会那么咄咄逼人,那么谁能既不咄咄逼人,又能读出他的理直气壮?(生读)读得有进步,谁再来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有理、有力,然而作为一个外交使臣,他还要讲究礼节,从哪看出来的?

生:通过“您”,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作为外交使臣,他不会做让国家丢脸的事,那么同学们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他的有理、有力、有节。(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来感受到他的机智和勇敢。那么你能不能再结合蔺相如的动作和秦国、赵国所处的环境再来说一说他的机智勇敢?(生说句子)在这机智勇敢的背后是怎样的感情?(爱国)

师:在机智勇敢的背后是蔺相如的一颗爱国之心。那么我们带着这种爱国之心,看看蔺相如是怎样面对的。(齐读)

师:当赵国使臣和赵王无计可施、进退两难之时,蔺相如想了一会胸有成竹的说……

面对贪婪的秦王,蔺相如是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稳稳地拿到手之后,他理直气壮地逼迫秦王说……

当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地送回赵国之后,他是大大方方、无所畏惧地说……

师:同学们,第一个情节蔺相如受赵王所托,把和氏璧护送到秦国,我们给它起一个题目叫做护璧,那么第二个情节的题目是什么?(取璧、撞璧、送璧)

师:通过护璧、取璧、撞璧、送璧这几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为了和氏璧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表现了他的?(爱国)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就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之后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师:那么在渑池会上,你从哪看出他不仅凭的是一张嘴啊?

生: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内,相如欲血溅秦王。秦王左右拔刀相见,蔺相如的眼睛睁得如铜铃般大,大喝一声,谁敢上前?秦王的侍卫都不敢动。于是秦王不得不击了一下缶。《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之击缶。(生读)

师: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蔺相如是如此的无畏,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大义凛然(生读)

师:为什么蔺相如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秦王让赵王鼓瑟,这侮辱了赵王……瑟和缶都是下人用的。

师:所以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谁把这句话再读一读?(生读)

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件事当中,蔺相如表现得都如此的出色,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时候廉颇不高兴了,他是怎样说的,这就回到了课前我们所讲的,谁来读?(生读)

师: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传到了蔺相如耳中,蔺相如对廉颇是避而不见,即使见到了也是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大家看这两段话,这两个人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廉颇计较的是个人利益,而蔺相如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分析两段话“他蔺相如”“廉将军”)

师:他们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是尊重对方。这番话又被廉颇听去了,他心理很过意不去,于是他脱下了百战沙场的战袍,也脱下了他身为大将军的赫赫威名,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家门口负荆请罪。书上并没有详细些这段对话,那么你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廉将军,有失远迎,您身背荆条,这是为何?(蔺大人,我以前很自私,请您原谅,您用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将军严重了,您这样做相如实不敢当,渑池会上如果没有您的大军,我也不能保赵王全身而退。(我真是愧对您和赵国啊,以前我以为您不惧怕我,才说了那番话,真是不应该啊)让我们一起来保卫赵国吧。

4练习拓展评结

师:将相和则国家和,国家和国家才能兴旺发展。同学们,你们觉得廉颇有怎样的精神?(知错能改、敢作敢为、能屈能伸)那么在知错能改的背后你又能看到什么?(对赵国的忠诚,爱国)正因为他们两个都爱国,才使将相和成为一段千古的佳话。

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蔺相如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赵国廉颇也知错能改、能屈能伸。文章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生答)

师: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当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篇,这就是《史记》的精妙之处。我们再来看课题将相和,这个和字还只是和好的意思吗?(和谐)将相和则国和,将相和,国兴旺。(齐读)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和 不和 和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

上一篇:钢琴综述范文下一篇:注重修养,成就优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