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筑施工特点

2024-05-27

云南省建筑施工特点(共8篇)

篇1:云南省建筑施工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

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存在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因地制宜、旧地取材、适应环境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用竹建造的傣家竹楼充分体现出轻盈、灵巧、别致、实用,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傣家人于村寨旁种植许多高大茂密的竹丛,生机盎然,掩映着土灰色的竹楼建筑,富有诗情画意。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在凯里苗族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傣族曼飞龙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相传是由三个印度僧人设计,又由勐龙头人和高僧祜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在西双版纳地区,曼龙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雄伟的宗教建筑。不但在国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族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小乘佛教的信徒中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虔诚地敬献上自己心爱的礼物,表达对佛祖的祟拜和敬仰。

白族大理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篇2:云南省建筑施工特点

云南省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特点及调控策略

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云南省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和适当调控,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作 者:李炳 Li bin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刊 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 年,卷(期): 5(2) 分类号:F127 关键词:人口发展   差异   调控  

篇3:云南省建筑施工特点

一、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收入差距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障碍,城镇居民收入越高,人口流动就越高,相反技术落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步降低,人口流动也随之降低,这使得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收入的差距自然成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基本动力,于是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涌入城市,也就是所谓的劳动力转移。

(二)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云南省的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起来,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0 3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高于全国5.2个百分点。而且全省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新跨越。

城镇,它是一个既不是城又不是乡的独立存在的区域, 但就性质来说,它是既依赖于城市,又依赖于乡村,它把城乡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区域,这样就决定了城镇具有城市和乡村的某些特征。城镇背靠大中城市,腹容广大农村,确实起到了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及联系和调节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城市社区之间的交流,而且还促进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人才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互相渗透。同时,还促使城乡社区在功能上的互相补充。而且,城镇作为联结城乡的纽带,能够充分发挥其城乡经济的网络功能,积极地促进城乡结合,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建立城乡社区分工协作的社会经济统一体。

(三)耕地面积的减少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民族最多的山区省,94%为山区半山区,耕地面积占6%。一方面,云南省农村人口每年都有所增长,农村劳动力也自然地随之增长。云南省耕地面积9 365.84万亩,坡度在15度以下的陡坡耕地面积4 206.87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45%,耕地质量明显偏低。据有关部门统计,云南省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耕地目前已被建设用地占用近30%,如不及时转变建设用地方式,优质耕地将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不断的增长膨胀的趋势下,可利用土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的增加,从而使农民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少,又加上云南省近几年来的罕见的干旱问题,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粮食可收。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以谋出路。

二、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一)数量、比重大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整理。

云南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以2009年、2010年、 2011年农村劳动力数据做对比。

通过这三年的的数据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每年都不断地持续地增长,劳动力增长的速度快,转移的数量多,占的比重大。

(二)产业分布及需求方面

1.产业分布方面。而近几年来,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劳动力转移数量或是转移的行业分布均有大幅度的增长。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转移比重为62.3%、12%、25.7%,2010年为60.43%、12.6%、 26.97%,2011年为59.4%、13.1%、27.5%。1这十年间,转移后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幅度的增长,而且现在呈上升趋势;而转移的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下降很多,但是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转移的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比也有所下降,但是也是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

2.产业需求方面。从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看,2012年全年中,住宿和餐饮业占19.55%;制造业占13.99%;建筑业占10.78%;是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较大的前三个行业,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行业;从产业分组需求人数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7.05%、35.34%、57.6%,仍以第三产业的需求较为旺盛,较2012年第二季度相比增加0.0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较2012年第二季度增加1.45个百分点,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与2012年第二季度相比减少了1.48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个百分点。2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三大产业分布中,把第三产业作为转移就业目标的劳动力,虽然较去年相比相对减少,但是所占比重依然很大。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少,但是目前仍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较2012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但与去年同期也呈上升趋势。所以劳动力转移在产业需求方面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体。

(三)劳动力招聘、应聘条件方面

1.性别方面。从云南省对劳动力的需求看,在2012年劳动力需求分析中,87.49%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性求职人数高于女性,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5.75%和44.25%。

2.年龄方面。从云南省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年龄要求看, 93.62%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有要求。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约占总需求的72.71%,其中, 对16~24岁之间劳动者的需求占总需求的32.32%,对25~34岁之间劳动者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0.39%。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求职者中同样以青壮年为主体。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9.26%,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1.39%,较2012年第二季度增加2.5个百分点;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7.87%;较2012年第二季度减少1.73个百分点;35~4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求职总量的22.91%,较2012年第二季度减少1.35个百分点,年龄构成与用人需求基本一致。在性别方面,男性求职人数相较2012第二季度和去年同期需求比重都有所下降,但在数量上依然多过女性;在年龄方面,25~34岁青壮年是求职的主体,虽然较2012年第二季度有所减少, 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呈上升趋势。所以在农村劳动力的招聘和应聘中的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求职人数依然会多于女性劳动力求职人数,而在25~34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壮年依旧是求职的主体。

(四)跨省转移方面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在2000年11月1日, 全国共有流动迁移人口1.4亿,占全国总人口(1 242 612 226人)的11.6%。其中,跨省转移人口为42 418 762人,占总人口的3.41%。其中,江西省跨省转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最高,为9.11%,其次分别为四川省(8.42%)、安徽省(7.33%) 和湖南省(6.81%)。而云南省跨省转移人口为343 542人,仅占当年总人口(42 360 089人)的0.81%,此比例仅高于西藏自治区(0.76%)、北京市(0.68%)和广东省(0.51%),在全国排倒数第四位。同样,根据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比重太低,仅为4.67%,而四川省、 重庆市和贵州省此比重分别高达约50%、57.7%和63.9%。云南省这一比重仅为四川省的9.34%、重庆市的8.09%和贵州省的7.31%,均不到1/10。另外,2002年,在本省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85.82%,而转移到省外的农村劳动力只占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14.18%。

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比重低,有地理位置的原因,即地处高原,交通不便,也有少数民族人数比重大等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思想观念问题。云南省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流动意识不足,还存有浓重的传统保守观念。

三、结论

篇4:浅谈云南省文山方言的构词特点

关键词:文山方言词汇  构词特点  基本词汇  构词方法  熟语

云南省文山方言是通行于云南省文山地区的“地方话”。云南省文山方言属北方方言。它是在文山地域内,通过文山人不断创造、发展,经过长期积淀逐渐形成的一种地方语言。在普通话教学中,方言会影响普通话的教学。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笔者在从事普通话教学中,注重收集本地方言即文山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词句的差别,并认真进行归纳总结。由于受篇幅限制,笔者在此只撷取云南省文山方言词汇构词特点作一浅谈。

词汇亦称语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词语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云南省文山方言是汉语普通话的一种方言词汇。现笔者从文山方言的基本词汇、构词方法、熟语等方面简单分析文山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

一、基本词汇

文山方言属北方方言,其基本词汇或与汉语普通话词汇有很多的交叉之处,但是由于地域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差异的影响,在其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不同于汉语普通话词汇的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如以“老”形成的方言词汇:老爸、老妈、老婶、老猫;以“巴”形成的方言词汇:干巴、补巴、岔巴、盐巴、咕巴。文山这些方言词汇是不同于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词汇的。

因此,在文山地区教授普通话,要求普通话教师必须收集和掌握文山方言的一些基本词汇,以便教师在教授普通话时,学会教学生将文山方言词汇转换为普通话词汇。这样,文山地区的学生在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才有可能取得进步。

二、构词方法

文山方言构词方法与汉语普通话的构词方法相比,有一些独特的构词特点。这里,笔者主要介绍文山方言中颇具特色的派生式构词方法,即前缀、中缀、后缀。

1.前缀

在文山方言词汇中,前缀的运用并不多,但颇具特色。现实生活当中,常见一个是前缀“老”。如:

a.在亲属称谓前添加“老”,如老舅、老婶、老依(父亲的弟弟)、老叔(父亲的弟弟)、老表等。

b.在事物称谓前添加“老”(多含贬义色彩),如老油条(称屡教不改的人)、老肥肉(称行为举止让人受不了的人)等。

c.在动物名称前添加“老”,如老猫、老耗子、老狼、老狗等。

2.中缀

中缀是文山方言里颇具特色的一种构词方法。它一般组成四字格或是三音节词。四字格的词语一般都是形容词,并且多带贬义色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作中缀的文山方言词语有“巴”“八”“失”等。

a.“巴”:文山方言中,“巴”字构成的四字格,一般都含贬义。如假巴意思——形容装模作样;岔巴的夺——打断别人的话;歪巴扯扭——歪歪扭扭,很难看的样子;脏巴辣师——形容很脏、不干净的样子;臭巴辣烘——形容气味非常难闻等。三音节词:一般用在表示身体部位的词中,如赤巴脚——赤脚;牙巴骨——牙床;肋巴骨——肋骨等。

b.“八”:文山方言中,“八”字实际上并不单用,它经常和“老”组成“老……八……”的结构。它组成的四字格词语表示程度的加深。如老晚八晚、老暗八暗——均表示较迟;老早八早——表示较早;老远八远——形容很远;老快八快——形容很快;老慢八慢——形容很慢;老高八高——形容很高;老矮八矮——形容很矮等。

c.“失”:用法与“巴”差不多,也可用来组成四字格词语,一般也多含贬义。如:小咪失气——很小气的样子;跨嘴失脸——形容很生气不高兴的样子;背失日眼——形容很倒霉的样子;歪巴失扭——形容歪斜的样子;憨包失气——形容不聪明蠢笨的样子等。

3.后缀

后缀在文山方言中比较突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巴”“子”“包”“壳”“的夺”等。

a.“巴”:文山方言中,“巴”作后缀,运用得比较广泛。如:补巴——补丁;盐巴——盐;干巴——干肉;咕巴——锅巴;丫巴——手脚指联结的地方或树木分岔的地方;格巴——树木的结或兜;岔巴——多嘴等。

b.“子”:文山方言中,“子”作后缀也比较突出。如岩子——石崖;纽子——纽扣;蜂子——蜜蜂;塘子——池塘;做月子——生孩子;打摆子——患疟疾等。

c.“包”:文山方言中,“包”用后缀,并不多见,但还是有。如憨包——傻子;日脓包——愚惷的人;闹包——不聪明的人等。

d.“壳”:文山方言中,“壳”字作后缀较少,经常听见有下巴壳——下巴;嘴壳——嘴;冲嘴壳——说大话等。

e.“的夺”:这个词一般附在某些词根后构成四字格形容词。如岔巴的夺——爱打断别人的话;花子的夺——形容赖皮;花逞的夺——也形容赖皮;逞人的夺——形容很害羞丢脸的样子;日脓的夺——形容很差的样子等。

f.“果”:文山居住着壮、苗、瑶、彝等10多个少数民族。其方言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在运用中产生了一些新借词,这些新借词对文山方言的影响在语法方面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水果名后常加一个“果”字。如芭蕉果、枇杷果、杨梅果、石榴果等。

g.三字格:文山方言中,常有三字格作后缀的方言词语。“咪日眼”,一般附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的加深,多含贬义。如憨咪日眼——形容比较傻;懒咪日眼——非常懒;贼咪日眼——动作难看;黑咪日眼——形容非常黑;花咪日眼——形容非常花哨;丑咪日眼——形容非常丑等。

三字格也有“AA+的”式,一般跟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形形的:哭形形的——形容哭个不停;烂形形的——形容很烂;背失形形的——形容很倒霉等。

生生的:白生生的——形容很白;黄生生的——形容很黄等。

噜噜的:秃噜噜的——形容很光秃的样子;光噜噜的——形容什么也不穿;滑噜噜的——形容很滑拿不住的样子;香噜噜的——形容很香;新噜噜的——形容比较新等。

了了的:薄了了的——形容很薄;轻了了的——形容很轻等。

家家的:小姑娘家家的——指不懂事的小姑娘;小娃家家的——指不懂事的小孩等。

三、熟语

熟语是定型了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可改变。文山方言中熟语的使用,使文山方言的语言更具地域性、鲜活性和幽默性,让文山人说方言话时语言更显多姿多彩。下面,笔者只从成语、歇后语等例子中分析文山方言词汇中构词的特点。

1.成语:文山方言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广泛运用,也形成了一些方言成语。如姿花妈勾——形容做事不细心;姿呀叭叉——形容坐姿难看;花麻料嘴——形容说话不稳重;扑爬跟斗——形容摔得很惨;费力八气——形容花了很大的力气;生方设法——形容想尽各种办法;气喘八猴——形容喘气很困难;清汤寡水——形容没有什么油水;东三年四——形容痴笨;憨撑哈账——形容吃得很多;比得玩常——形容没有什么可玩;有年笑常——没什么可笑的;有年款常——没什么说的;老实日浓——形容不听劝;半中辣腰——中间;大明摆白——明白、公开;吊儿郎当——形容调皮的样子;怪里古董——古里古怪;日不拢耸——令人厌恶等。

2.歇后语:歇后语就是说出前句,让人猜出后句的意思,与前句搭配得当,蕴含着深意。如东风路转弯——南桥(地名,谐音为“难瞧”,即难看);癞蛤蟆背酒壶——累赘;耗子托秤砣——自己塞门路等。

从上述成语、歇后语中不难看出,文山方言中的熟语构词和使用并没有固定的组合规律,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熟语的使用,大多倾向于一种对人行为举止的反面的形容,表示程度的加深。

在文山地区普通话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文山方言词汇构词方法与普通话词汇的区别,注意结合普通话词汇中的成语或谚语来给学生提示,注重方言、方言中成语、熟语与普通话中的词语、成语、熟语的差别。这样结合方言形成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到趣味无穷,让学生更容易记住、掌握规范的普通话词汇和表达,从而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综上所述,文山方言词汇构词特点是文山地区的语言呈现,这会在普通话教学推进中产生一定的阻碍,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与方言的结合,因势利导,将被动阻碍化为主动参与、融合,这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

参考文献:

[1]梁莉.透过砚山方言特点浅析语言教学[J].文山教育,2014,(5).

[2]邹雨橙,戴艳.文山方言“先”的语音变异浅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3,(2).

[3]雷丽.文山方言与普通话相互渗透调查报告[J].文山学院学报,2012,(4).

[4]雷丽.文山方言语气词“啦”的语法考察[J].枊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周红苓.万州方言词语的构词特点[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

[6]董绍克.论汉语方言词汇的构词差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篇5:云南省建筑施工特点

云南省全社会R&D投入特点分析与动态评价

对云南省全社会R&D活动的`经费、人力投入特点进行分析,并与西部和东部一些省市区进行动态对比评价,指出云南省科技投入应该解决的若干问题.

作 者:郝立勤 作者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51刊 名:云南科技管理英文刊名:YUNNAN KEJI GUANLI年,卷(期):17(5)分类号:F49关键词:R&D 投入 评价

篇6:云南省建筑施工特点

共治格局、信息共享、协助义务、问责追究

《办法》涵盖保障职责、信息共享、协助义务、问责追究等方面内容,着力解决协税法律依据不充分,责任不具体,配合不得力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突出政府领导,构建共治格局。《办法》强调各级政府对税收保障工作的领导,规定由各级政府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安排税收保障经费,对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税收保障情况进行考核。《办法》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规定由财政部门做好组织协调,统一研究保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税务机关依照法定职责做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发展改革、公安、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工商、金融等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做好税收协助、涉税信息共享工作,建立起政府领导、财税牵头、部门配合、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税收共治格局。

与以往的税收协助规定相比,《办法》将有关部门的法定税收协助义务进行了细化、固化,并规定了不履行协助义务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和监督力度。如,纳税人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应当根据税务部门的通知依法阻止其法定代表人出境;申请办理房屋、土地、车船等动产、不动产登记、变更事项,但不能提供完税凭证或减免税证明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

(二)突出信息共享,筑牢共治基础。针对涉税信息分散于不同政府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不畅通、标准不统一,信息利用率低等问题,《办法》规定由省财政部门组织开发和建设全省涉税信息共享系统,该系统是以《办法》为运行制度保障,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以动态更新的涉税信息交换目录为框架,实现各部门之间涉税信息的互联互通、交换共享,有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开展税收保障工作。

近期,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与有关部门协商制定《河南省涉税信息交换目录》,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动态调整涉税信息交换的范围和内容,提高信息交换的真实性、针对性和精准度。同时,税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纳税人信用记录,纳入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与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纳税信用与其他社会信用联动管理,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筑牢税收共治基础。

全省涉税信息共享系统上线后,财政部门将依托多年度经济税收数据,建立税收动态模型,及时分析税收收入运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开展税收预测,为编制年度收入预算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税务部门将可以运用有关部门提供的车辆登记、商品房预售许可、房产转让租赁、电力销售、自来水销售、物流等信息进行涉税数据分析比对,有效评估纳税人申报纳税的真实性,有利于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实现“堵漏增收”,创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突出协作责任,形成共治合力。为有效解决税收执法中协助难、执行难等问题,《办法》对税收协助义务进行了细化,规定有关部门履行协税护税职责,在办理动产、不动产审验、登记等事项时,依法要求申请人提供完税凭证或者减免税凭据;畅通税收优惠信息沟通渠道,对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纳税人,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要互通情况;落实联合惩戒义务,有关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涉税违法行为的,要及时告知税务机关,对税务机关公布的重大税务违法案件当事人,有关部门应配合税务机关实施联合惩戒措施,促进税法遵从。

(四)突出问责追究,保障共治效果。为增强《办法》刚性,对有关部门不履行税收协助义务或拒不提供相关涉税信息的情形,明确了问责措施,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填补了税收协助方面责任追究的制度空白。对税务机关、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保密义务或者将涉税信息用于履行法定职责之外用途的,予以责任追究。同时,明确责任追究主体,即由该部门主管机关或当地监察机关根据管理权限,依法实施责任追究,确保税收共治责任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篇7:云南省建筑施工特点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

2、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3、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4、让学生了解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

2、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3、学生实践练习绘制自己的生涯彩虹图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几个部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客观认知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应变和决策技能

(1)客观认识自我要知己,即要全面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性格、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与职业价值观等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2)评估职业机会

除了要正确认识自我,还必须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机会,尤其是一些热门行业、热门职位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业与职位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特点评估外部事业机会,才能选择可以终生从事的理想职业

(3)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前面两个步骤,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有了清晰的判断,对外部环境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素质要求有了客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符合实际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4)高效行动、终生学习

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5)职业发展咨询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调整其调整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和步骤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从外部世界来看,远到世界局势、国家政策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变迁,经济形势的兴衰,就业机会的多寡,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思潮的变化,近到亲戚、朋友、家庭,都有可能对一个人的生涯规划产生影响

2、内部因素

从个体内部来看,兴趣、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人格、性别、个人生长的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等,也会深深地影响其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

(二)Carney & Wells综合生涯选择模式

1、知己

自我了解,弄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人格类型、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为了得到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可以征求一下旁人的意见,也可以运用测验、量表等认知工具来帮助自己

2)知彼

职业和社会环境认知,通过各种渠道、媒体收集和了解职业和行业相关的信息,综合分析社会环境

3)决策

在以上二者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道路,并确立自己的目标在进行决策之前可以进行一些咨询活动作为参考

4)行动

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朝向目标努力实践

三、中职生职业规划特点

要使学生成功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职业生涯规划不可或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职业生涯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要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将职业生涯发展的概念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将学业的世界延伸到工作的世界,以帮助学生学习学业、职业与基本技能

(2)强调自知的能力

一定要结合个人的特点,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要求不一样,不能盲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要与自己的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及个人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测评,认清自己,明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才能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

(3)技能的培养

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在能力上的集中和综合表现,是多种能力的组合而形成的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融会贯通而形成的能力实践证明,综合职业能力和劳动者的竞争能力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中职学生,无论是求职还是立业,其成功率都非常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要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要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

(4)加强学校、社区及外部工作世界的合作

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同时,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在职业活动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在职业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是提高职业生涯设计能力的源泉和动力

四、实践练习

(一)绘制自己的生涯彩虹图:

想象自己未来的生活角色,找一张空白的纸,首先画出彩虹图的半圆,并标注年龄阶段和你可能扮演的角色名称,然后将你在某个年龄所希望扮演角色的区域,按照你认为它重要性的程度,涂上颜色(一种角色一种颜色)

(二)设想一下未来十年在不同的生活角色上,你要完成的事情或目标是什么?你可以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十年里个人和社会可能发生的变化,你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以及你想要达到的目标或梦想

(三)认真填写以下生涯规划简表:

A如果要用一句话描述我的个性或特质,我是

B我所具备的能力或专长是

C我最重视的价值观或最看重的是

D到目前为止,我生活中最大的成就是(三项)

E到目

F我最理想的工作是

G我最理想的生活形态是

H我最理想的工作与我最理想的生活形态结合成什么工作

I我的长期目标是

J我的中期目标是

K我的短期目标是

L这些目标从我目前的状况看来,实现的可能性如何

M我目前暂时决定要做的事情是,理由是:

{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及步骤以及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六、总结

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取决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应从职业素质结构的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成功的“职业人”。

篇8:云南省建筑施工特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为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国务院、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2012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10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重要举措。 云南省也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2011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云发〔2011〕1号文件)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拉动财政增长、提高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2012年9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12〕13号文件),指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高我省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农村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一系列推进云南农业产业化、扶持云南农业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引导,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3年12月,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734个,实现销售收入15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97个,实现销售收入1436亿元。2013年云南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558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6户),实现销售收入992亿元。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高,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自2010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步入经济新常态,农业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被放大,农业企业风险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危机,剖析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是现实而重要的选择。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构成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特征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尽管从农业部至省、 市、县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会出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测标准,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能力强、技术研发能力突出,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等特点。

(二)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构成

与普通工商企业比较,农业企业的风险具有异质性,结合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的资料归纳梳理,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有五类: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疫情风险等。

三、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特点调查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受云南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科项目资助,由云南农业大学与北京光华管理学院共同承担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组先后对云南省11家农业龙头企业采用问卷调查和会议座谈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为了解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调查资料设计

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及云南农业企业特征,项目组编制了《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调查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产权属性、龙头企业级别、产业类别、固定资产规模、企业人数、产品单元、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模式、产品流向等信息;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对象的特征,以选择题型的方式征集受访者的管理层级、所属部门、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等信息;第三部分是企业风险管理运作状况调查,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形式,从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工作流程、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组织职能、风险理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八个角度共计30道题目测量样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态势。

(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项目组对样本企业发放了140份《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回收率为87.14%。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编制了“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sav”。

1.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对所回收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第三部分进行进行可靠性Cronbach's Alpha系数检测,克隆巴赫系数为0.947,说明本问卷的信度良好。

2.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统计。出于企业保密要求,接受调研的云南省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名称省略,分别以字母A至K表示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Á 备注:根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 回收资料整理

通过对调研样本企业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涉及到林业、茶叶、蔬菜、渔业、牧业等行业,以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私营企业占总调查样本的一半以上,主要采用“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企业产品包括蔬菜、肉类、林特产品等,产销售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样本企业符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普遍特征,样本具有代表性。

3.受访企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统计。参与样本企业风险管理评价的企业人员共计121名,以一般员工为主,占47.1%的比重, 中基层管理者合计接近一半,高层管理者最少,仅占受访者的5%。来自市场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人员较多,约占48%,受访员工的工作年限以工作满15年以上和1~5年的员工群体居多, 约85%以上的受访者具有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

(三)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特点

通过对回收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统计,从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工作流程、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组织职能、风险理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八个角度分析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特点。

1.风险管理意识。判断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主要从“已有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已有风险管理人才”、“接受风险管理咨询”、“有风险管理培训”四项分析比较。如表2所示,根据样本企业对四个项目自评分值的均值统计,可以看到均值较小的两项是“已有风险管理人才”和“有风险管理培训”,自评分值均值最高的“接受风险管理咨询”项目,其次是“已有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说明样本企业普遍在内部拥有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和相关知识积累、并定期组织针对工作业务性质的风险管理培训方面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训比较欠缺,具有部分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会不定期地接受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咨询,整体评价样本龙头企业具有中等程度的风险管理意识。

2.风险管理文化。在调研的样本企业中,有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基本建立了重视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39.7%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基本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说明样本企业整体还是重视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备注:根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 回收资料整理

3.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主要依靠“公司在风险管理工作方面建立了风险辨识、评估、应对、监控、管理改进的工作流程”“已对主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潜在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 “高层管理者定期向员工通报风险管理状况”三个选项得分评价,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样本企业仅有13.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流程,12.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已对主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潜在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9.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定期向员工通报风险管理状况。整体评价样本企业普遍忽视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沟通,没有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对风险的评价不足。

4.风险管理策略。如表3所示,对风险管理策略方面的评价, 主要依靠“贵公司有明确的制度、政策和程序来指导具体风险管理工作”、“管理层明确知道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 承担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管理层在进行风险决策时, 通过分析不同决策产生的不同后果,制定最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公司已建立因内、外部欺诈、市场扭曲、人为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建立危机应急处理程序和制度”、“本企业会对曾发生的风险事件有详细完整的记录资料,为以后的经营活动提供借鉴”、“公司长期关注影响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公司就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替代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公司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公司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公司就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资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公司对主要客户偏好变化、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公司就所处行业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如行业利润、产能、经济周期、技术创新等)”共10个项目进行测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受访者对自己所在企业风险管理策略评价比较积极的前三项是“公司对主要客户偏好变化、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 “公司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公司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公司长期关注影响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评分排序后三项是“贵公司有明确的制度、政策和程序来指导具体风险管理工作”、“管理层明确知道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 承担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公司已建立因内、外部欺诈、市场扭曲、人为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建立危机应急处理程序和制度”。说明样本龙头企业普遍关注竞争者、经济指数变化、法律风险,但普遍缺乏明确的风险管理制度,管理层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企业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危机处理制度。换言之,从样本企业的自评分值判断,样本企业普遍没有建立风险管理战略及其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

5.风险管理组织职能。如表4所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主要通过两个项目“贵公司设置了专职岗或专门机构负责风险管理工作”、“贵公司在员工的职位描述(职务说明书)中明确了风险管理职能”。在与管理层的访谈中了解到样本企业普遍没有设置专职机构负责风险管理工作,更没有在员工的职务说明书中明确风险管理职能,说明样本企业在风险管理组织职能的还处于不够健全和不够完善程度。甚至有少部分员工认为企业财务部门就是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只是高管的任务职责。

6.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通过“贵公司已经建立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员工熟悉其所负责的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和控制点,并清楚其所在的工作流程上各具体工作步骤的负责人”、“贵公司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有反映风险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标”。通过对样本企业受访者的问卷统计,发现在以上三个项目中,受访者普遍评价比较积极的是“贵公司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有反映风险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标”,45.4%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中具有该指标,但也有1/4至1/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现状仅有部分符合三项指标,说明企业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执行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7. 风险理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理财方面主要通过 “贵公司已运用金融工具来转移或控制风险、管理外债,如保险、 期货期权、远期外汇合约、利率互换和债务互换等”、“贵公司定期对金融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改进”2个项目评价,在调查中发现,仅有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大部分符合上述2个选项的表现,1/3的受访者认为部分符合,还有1/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不符合该2个表现或弃权。整体分析云南农业产业化农业龙头样本企业的数据,了解到企业的风险理财方面的能力是欠缺,发展滞后的。

8.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识别主要通过“贵公司内部已经建立了覆盖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贵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里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模块,可以定期收集与报告风险管理信息”、“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对于风险管理的报告是准确有效的,能对潜在风险起到预警作用”3个项目评价,有16.5%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没有建立覆盖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20.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企业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模块,可以定期收集与报告风险管理信息”,还有27.1%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企业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模块,可以定期收集与报告风险管理信息”。说明样本企业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不均衡。

概括地说,从样本企业反映出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共性特点是:普遍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也认同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企业尚未制订全程化风险管理制度、专职机构和专职岗位、专项风险管理基金未常态化、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欠缺、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风险管控技术落后。

四、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

结合云南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基于产业链, 运用全面风险管理思想,提出企业自身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

(一)生产前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农业产业链的产前环节主要指农业生产前期的准备和投入阶段, 包括生产资料的供应、企业决策和预期。农业企业生产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信息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企业文化系统的集成运用,具体包括:

1.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保证龙头企业风险管理常态化的“土壤”,也是对企业文化的健全与完善。通过价值层、制度层、形式层风险文化的建设,企业内部自上而下树立风险意识,既可以节约事后风险处理的成本,又有利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成立专职风险管理机构,引进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目前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非常态化的缺陷,龙头企业管理层要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管控文化,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同时需要从组织结构设计,部门化角度产生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并引进专业人员,运用信息系统,定期收集、识别、评价、监测龙头企业风险类别。

3.加大信息系统投入,强化风险预警机制。龙头企业通过专设信息机构、信息主管,配备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运营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技术硬件、软件、设备、设施,建立包括网络、数据库和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在内的工作平台,提高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强化风险预警机制。

(二)生产中加强风险管控,共建风险管理基金

农业产业链的产中环节指农业基本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为减少自然灾害风险、疫情风险、技术风险带来的损害, 利用风险管理工具定量评估不同类别风险损益值,以参加农业保险方式减少风险损失,更重要的是建议发挥多方协同力量,共建风险管理基金。风险管理基金的设立,可以参考龙头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盈利能力以及地方财政收益,采取两种不同的建立模式:

1.龙头企业主导型风险基金。该模式主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企业从利润中按照一定比例计提,存入风险基金专用账户。基金主要用于执行企业与农户签订的保护价合同,企业拥有较多的“话语权”。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型风险基金。该模式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考虑到云南省各州市地方财政预算盈余度,建议由地方补贴少量财政资金,要求龙头企业配套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各中介组织及农户根据合同订单按比例适度参与的原则,共建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账户。

(三)生产后运用风险管理反馈,辅助衍生性金融产品开发

1.完善风险管理反馈机制。农业产业链的产后环节指农业基本产品的销售、流通、加工以及产业链的延伸过程。该阶段农业企业主要面临的是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产后需要龙头企业运用风险反馈机制,建立风险管理“闭环”结构,反思总结一定市场周期中的风险管理经验、教训,建立风险管理案例集、数据库,为后续风险管控提供决策参考。

2.开发具有云南农业产业优势的衍生性金融产品。开发衍生性金融产品,利用期货、保护价、订单农业等方式转移风险,稳定企业风险是国际公认的农业风险管理策略创新。目前云南橡胶产业、咖啡产业已经尝试期货交易,未来利用现代金融衍生工具,以云南特色的典型行业为例,设计并构想抵消和降低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对市场风险和灾害风险的期货、远期产品,缓解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腹地相对闭塞的贸易局面,主动参与世界经济循环,融入“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的创新,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云南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小、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差的“短板”。经济新常态视野下,农业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被放大,农业企业风险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研究农业企业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云南农业产业化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11家样本企业的调研,从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工作流程、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组织职能、风险理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八个角度剖析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产业链具有云南特色的龙头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上一篇:销售团队队名跟口号下一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指引及审核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