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习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

2024-05-10

数学实习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通用10篇)

篇1:数学实习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

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

一、引言

调研完成于2014年9月22~11月22日我在宁波效实中学实习期间。我对这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研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成因分析和对策(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式是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1702、1703、1704、1705、1706这5个班级中进行,共发问卷192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而且这四个班级分别是效实中学的创新班、理科重点班、文科重点班、外语班、普通班,涵盖了几乎中学中全部的分班可能。这是随机的分层取样,因此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是有保证的。(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统计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调查的数据分析和结论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

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学生学习热情都较高。

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

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数学、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调查显示,当前这一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我们当年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

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些消极等待的态度。例如如下四个方面:

(1)学习态度方面

调查显示1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3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让父母满意”,30%的学生选择学习是为了“谋取某种职业”,25%的学生选择学习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对于学习态度,2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努力刻苦”,40%的学生选择“马马虎虎的学”,10%的学生选择“能应付家长和老师就行”,10%的学生选择“根本不想学习,讨厌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太强,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厌学情绪比较明显。

(2)人生理想方面

对于自己崇拜的对象;25%的人选择的是“体育明星”,50%的人选择的是“影视明星”,5%的人选择“科学家”,20%的学生选择“民族英雄”,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潜在的希望模仿的对象是引领时尚潮流的明星,而不是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人物。这一点表明,现在中学生的人生理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

(3)人际交往方面

与同学之间的交往,70%的学生选择“同学们乐观开朗,易于相处”,10%的学生选择“同学关系冷漠”,10%的学生选择“大部分同学自私自利,不宜一起生活”,10%的选择“极度不适应学校的群居生活”,在与老师的交往的中,30%的学生选择“能与老师愉快的交流”,50%的学生选择“一般不与交流,但能够接受老师的批评”,10%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资格批评学生”,10%的学生选择“极度反感老师”,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基本能够适应校园生活,但是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待批评的态度还有待改善。

(三)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成因分析和对策

家庭、社会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1.中学生学习需要是起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要求的反映。家庭和社会作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环境,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的家庭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过得去”就可以;有的家庭急功近利,更多的考虑什么专业挣钱多、好找工作就 让子女学什么专业,而不考虑他们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这些因素都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成为中学生中途退学的隐性原因。其次,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也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如目前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实行缴费上学,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在某些县市,尤其是农村部分大中专毕业生要等一年才能分配工作,还要有关系。有权有势的进了机关等好单位,没有关系的孩子只能在家待业或到外地打工。这种现实使许多人有了“读书有什么用?钱要花很多,毕业后又没工作。”的观念。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再抬头,这将直接导致中学生学习需要的降低。另外,有些人把学习、读书看成是一种“工具”,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而学习本身并没有成为一个目的。因此当学习没有达到某种目的时,其积极性便荡然无存了。

2、学习兴趣低下

(1)外因:①学校教育方法欠当,如教师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各科作业量过大等;升学压力过大;师生关系紧张②家庭因素:由于家长期望值过高而导致严格要求;家庭人际关系冷漠;沉溺于优裕的物质享受;沾染上家长的不良习气,如赌博。(2)内因:价值取向逆转,学习目的模糊,对学习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学习成绩不佳,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等。

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以下是一些我自己的建议: 1.调整教育的方针政策,加强素质教育,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1)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把自身的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从更高,更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能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学校。

(3)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座,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的当前动态。

总之,就是要放开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试卷分数,要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效实中学就在努力推行素质教育,尽量多给学生空间。学生有选修课,有优秀的社团文化,有自修,周末不补课,我觉得效实中学正在努力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帮助。

2.营造一个优良、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大力开展向典型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通过向学生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传达先进人物的精神,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

(2)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弘扬正义和上进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氛围。

3.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老师全面的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倾注爱心,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从而健康向上。

(3)要整合教学内容,调试教学负担,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全面深刻的评价学生,不完全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要全面的观察学生,深入的发掘学生的潜能。

4.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况。

我在实习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比较典型。那是一次公开课,老师请他回答一个问题,他却一动不动盯着老师,最后老师尴尬的请了另一个同学。课后了解到,这位同学对任何老师都是不理睬的。再后来还了解到学生特殊的家庭成长条件,从小和父母缺少沟通,做事情比较特别。家长近期也意识到了这个情况,并且和班主任正在一起努力,希望能给这个同学带来更轻松的意识和生活,让他过的快乐一点,能融入这个班级。所以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况是很必须的。

(四)调研小结 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得到如上内容。这为我们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有一定的帮助。最后感谢调研过程中学生们的支持配合以及老师的指导帮助。

篇2:数学实习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

一、调查方法与步骤:

(一)、调查方法:交流访谈与问卷调查。

(二)、调查步骤:

1、熟悉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并且选择调查方向,确定调查内容。

2、设计调查方案,并根据方案做好调查准备工作。

3、按照调查方法开始实施调查。

4、整理结果,得出调查结论,并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报告内容:

(一)、调查概况:为准确把握当前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心理动向,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我于2012年11月分,对我实习所在学校的中学生(初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具体目标:(1)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状况。

(2)当前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和相应的对策。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观察法。

三、调查结果:

(一)、中学生信息技术学学习状况及其学习动机的调查

1、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状况调查显示:通过问卷调查显示,77%的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学习没有困难,能够顺利完成相应学习任务,23%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学习有困难。于此同时,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法,77%的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学习只需要上课认真就能通过考试,22%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学科需要理解才能把握相应学科知识,1%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学习不需要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获得信息技术学相关知识的途径进行的调查显示,83%的学生则能够通过电视,网络等手段获取信息技术学知识的,11%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学课程来获得相应知识的。

2、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仅30%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较高,约24%的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中等,约30%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有约16%的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毫无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信息技术是“副科”。不重要,可学可不学。而在当今这学习压力日益增大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学生就放弃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3、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了熟悉一下电脑,应付老师上课。

4、学习心理特点:当前中学生与以往中学生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教育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中学生学习心理态度成因及其对策:

由于当今中学生越来越强烈的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一些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科目上的努力程度。而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历来不受重视,且在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获得更好教育的中考、高考中根本不占比分,所以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运用没有足够而清晰正确的认识,所以其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大多持漠视的态度。

此外,学校课时以及师资力量的投入不够,教学设施的不完备,尤其是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不到位,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不到位,都间接的导致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学习的不够重视。

针对此,我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最近的信息技术学研究成果,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学科在实践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还应该注意上课的教学语言的丰富,幽默和激情,以及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学生活动的展开。

1、强化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2、创设教学的情境: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

及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篇3:数学实习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

笔者对山东省高青县青城初中随机抽取的58名初一同学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 部分学生因“效度量表”测试得分值超过说谎控制线———7分或因问卷项目回答不完整而被判为废卷, 为无效测试, 其余问卷为有效测试。共回收有效问卷50份, 其中男生28人, 女生22人。

1 农村中学初一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反映较多的几个问题分别是, 学生认为进入初中后, 感觉学习压力比小学更大, 科目较多, 心理焦虑, 住宿生活不适应, 孤独寂寞等。在所调查的样本中, 具体学生比例如表1。

根据调查和访谈, 笔者认为农村初一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 1压力大, 自信心不足。这表现在一部分在小学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 被采访同学中有12%的同学成绩有明显的下滑, 其中多数学生在小学时成绩曾经非常好, 但步入初中后, 成绩却下滑更加明显, 同时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更明显的压力。同时61%的同学认为, 初中相比小学, 学习科目明显增加, 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减少。另外, 教师的更换、自习时间的变动, 环境的改变, 都客观上成为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同时从主观上来说, 这一部分同学缺乏自信心又成为导致成绩下滑的原因之一, 形成恶性循环, 其中女生表现尤为明显。

1. 2普遍情商过低。72% 的被调查学生对住宿生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不习惯。农村家庭独生子女日益增多, 尤其是男孩, 面对完全陌生的寄宿生活, 来自不同家庭的舍友, 表现出沟通、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对于住宿生活表现出不适应。

1. 3心理焦虑。面对学习和住宿, 64% 左右的学生表现出情绪紧张, 因面临新学习和住宿环境, 陌生的生活模式, 不同学生之间差异较大的生活习惯, 更多的学生出现轻微焦虑, 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 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1. 4孤独寂寞。在面对新环境出现不良的心理感受的同时, 54% 左右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 没有沟通的对象。随着身体和心理的成长, 初中生有更多的变化和沟通的需求, 然而面对新同学和新老师, 良好的沟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 这54%的学生中, 有78%的学生家长至少有一人在外打工, 常年不在家, 他们与爷爷奶奶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但在沟通上存在明显的代沟, 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的交流日益减少, 导致他们找不到可以倾诉和平等交流的的对象, 这些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孤独感。

2 农村初一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 受家庭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当然, 除家庭因素外, 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及同学因素在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2. 1 家庭环境因素。随着父母外出务工增多, 越来越多的留守少年, 这是农村中学生较为特殊的家庭特征。不少家长因为长期在外, 存在用金钱补偿感情的心理, 同时也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和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 2社会因素。当前的农村, 基础教育薄弱, 随着我县初中进城工程的开展, 使原本师资就薄弱的农村更是雪上加霜, 教育资源缺乏, 教育观念陈旧, 新“读书无用论”的蔓延。营业性网吧和电子游戏设备向农村转移, 也给农村中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2. 3教师因素。可以说“应试教育”几乎把教师和学生原本和谐发展的统一体推到了对立的边缘, 学校教育一般侧重于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 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学生的心理关爱顾及不够, 没有及时与家长沟通, 致使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2. 4 同学因素。一个班级里面存在竞争, 尤其是学习成绩, 许多同学都以自我为中心, 主动相互交流的欲望不强。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交流相对被忽视, 缺乏有效引导。

3 培养农村初中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与家庭需要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作者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谈一下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

3. 1 实行班委、小组长竞选制

每到开学之初, 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班委、小组长, 无疑是同学们最期待的, 班主任或任课教师, 可以在班内给每位同学一次参与竞争的机会, 当场公布成绩, 同学们选出自己认可的班长、小组长, 会使小组的凝聚力加强, 小组间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形成, 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

3. 2 举办活动展示学生独特的一面

学习之星、劳动之星、读书之星及一年两次开展的春运会、秋运会及冬季越野赛, 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 竞争的舞台, 来促进同学们的个性发展, 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

3. 3 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标要求每一科教师在教学时要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内容, 如历史课中讲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向学生讲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鼓励同学遇事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战胜它, 解决它, 最直接的是语文课本中任务的心理描写, 让同学们仔细体会, 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 4 在农村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 我县农村初中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相对缺乏。学生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 单单通过举办几次活动及各科教师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 也是解决不了的。所以设置心理健康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 掌握一些转移情绪, 发泄愤怒, 克服自卑, 树立自信心等, 这些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来完成。

参考文献

[1]何玉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教育革新, 2011, (02) .

[2]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篇4:中学数学学困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本调查旨在通过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发现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以便以后提出相应建议,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最终达到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

对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别座谈(抽样调查),了解学困生的不同心理状况。

1.问卷调查

2004、2005年9月,分别对本校当年初一、高一学困生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困生数学学习志向、兴趣、状态等各方面内容。共发调查问卷180份,收回175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率90%。

2.座谈会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数学学困生心理障碍及其形成原因,整个调查中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每次座谈会人数在10人左右,其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数学学困生在现实中的志向水平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有一个远大理想吗?”这个问题的回答,92%的学困生回答有,8%的学困生回答没有。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与学困生的座谈中,我们得到的结果却与之相差很远。“对于上高中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回答,34%的人是因为家长的要求,56%的人是为了毕业证,只有10%的人是为了考取大学。

2、学习数学的动机

首先,在被调查者中有7%的学困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93%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不是这样。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有67%的学困生对数学根本没有兴趣,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23%的学困生虽然对数学感兴趣,但在数学上花费许多时间,而数学成绩不见提高;还有10%的学困生对数学曾经有兴趣,但上了初中或高中以后,慢慢的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所以,目前的数学学困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数学毫无兴趣,约占77%;一种是对数学感兴趣,但数学成绩比较差,约占23%。其次,在调查者中有83%的人觉得学习并不是为了达到老师或父母的要求,其余的学困生则认为学习是为了达到老师或父母的要求。

3、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状态

如表一所示,数学学困生能自己主动学习的有32%,能坚持做到数学课前预习的有6%,坚持完成数学作业的有19%,懒惰在学困生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数学学困生中有67%的人不能完成作业,58%的人对数学课从不进行课前预习。

其次在被调查的数学学困生中有10%的人上数学课时,注意力比较集中;85%的人不集中,容易走神。可见,有相当多的学困生(约85%—90%)上课不能注意听讲,久而久之,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差。究其原因,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数学课上接受新知识比较吃力,在问卷中有64%的数学学困生认为数学老师讲课时没有顾及到他的情况。23%的数学学困生认为顾及到了他的情况。所以,有半数以上的数学学困生在听数学课时很吃力。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是阻碍学困生成绩提高的一道障碍。

再次数学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压抑、自卑,甚至出现逆反现象。在调查中发现(表二),有62%的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厌烦和逃避情绪,54%的数学学困生感到学习很没意思,心情很压抑,42%的数学学困生怕同学讥笑老师批评而不敢提问题,23%的数学学困生认为自己被老师冤枉而受批评。

在与数学学困生座谈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数学学困生临近考试决心要努力复习,期末考试打一个翻身仗,就在学校刻苦学习了一整天,晚上回家之后感觉到了疲劳,回想自己一天总算没有虚度,所以决定小小的放松一下,先看一集电视剧再温习功课,但是这个学生心里总是不踏实,总是感觉周围有四只眼睛盯着自己,这个学生越来越不安,终于下定决心不看电视要回到自己房间温书,就在他快要进房门的刹那,身后传来了母亲的声音:“快考试了,你要好好复习。”瞬间,已经快要达到顶点的学习热情突然被浇灭,这个学生噘着嘴小声嘟囔着“就冲你这句话,今天我不学习了。”据统计类似的情况在很多数学学困生身上发生过。可以看出,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中还存在着自卑、压抑及逆反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在学困生身上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心理方面,归结为以下几点:

1、志向水平低。

2、对数学不感兴趣。

3、懒惰。

4、注意力不集中。

5、自卑、压抑、逆反心理。

除此之外,通过长时间观察,我们还发现在数学学困生中存在着好高骛远现象:

例如,数学学困生甲经常向数学老师提出一些难题、偏题、怪题,看似数学水平很高,可测验结果却大相径庭,数学成绩少的可怜。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原来他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不过关,而自我感觉却是数学高手。

四、纠正数学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建议

针对以上这些数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我们拟定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数学学困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数学学习意义的教育,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2、发现闪光点,培养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一帮一活动,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

篇5:数学实习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们于2010年8月份,对我们兼职的一个辅导班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辅导班中进行,共发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

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五、结论

(一)教学建议

1、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目前的信息时代知识才使唯一的财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不是的灌注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将来经济上的筹码,还是人生的一种升华!

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努力让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目前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新媒体,让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并且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要让学生知道,理论是实际应用的第一步,只有学习好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3、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进可能的多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最新的学习需求和动态,教学中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4、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目标

每个学生都强烈的继续求学愿望,起码说明他们然为继续学习是很有好处的。而在他们有这种想法的基础上,老师的作用是将他们最大的潜能发掘出来,并投入到学习中。

(二)个人看法

篇6:中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报告

彬县城关中学田辉

一、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1、90%的学生认为有心理压力,6%的学生认为没有压力,4%的学生不确定。事实上,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学生多用好烦、太沉重、好辛苦等字眼来形容心理压力,这表明学生性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了。

2、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

首先,学习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考试、成绩排名和学习方法。

(1)、当谈到考试时,70%的学生出现紧张、害怕、厌烦、想逃避等消极因素;1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考试时适当的紧张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于紧张或害怕就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的水平。

(2)、考试后,60%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成绩,58%的学生最怕的是排名。成绩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学生对于成绩的关心和获得高分的愿望自然十分强烈,却畏惧成绩排名。成绩排名对对于优秀的学生是鼓励与肯定,但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负但,他们需要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否则,就会被师长视为不正常;而成绩排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被击败,受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和家长责备,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可见,成绩排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沉重的心理压力。

(3)、是否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学生常常感到苦恼、无助、不知所措。

对策:教师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要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最佳学习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其次、人际关系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紧张的父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过高与孩子的实际差距太大;父母对孩子的平时过问很少,一旦出问题却沉不住气,采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方法对 1

待;父母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而以家长权威压服孩子;父母爱把孩子与他人比较——41的学生认为这些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继而带来心理压力,59%的学生则认为与父母的关系是和谐的。

(2)、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也会带来心理压力。中学生有强烈的交友愿望,30的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嫉妒,或误解、猜疑等,为此深感烦恼。

(3)、相对而言,82%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为和谐,而老师的批评、老师不公平对待、评价不当或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则容易在师生关系上造成心理压力。

对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一方面,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在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作为父母,与孩子的交往应在和谐、平等、理解的气氛中进行,对孩子应给与充分的爱,对他们的思想、品行、交友身体、学习等方面都要真诚关心和正确为评价,并提供合理的帮助和适当的指导,成功时肯定,失败和挫折时鼓励指导;实事求是,根据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要求,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形成尊重、信任、平等、鼓励的新型师生关系。

再次,环境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

(1)、父母离异或突然死亡,父母经常争吵,父母性格不良,经济困难等家庭变化和不良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2)、学生是基本认同并能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41%的学生则对学校里的衣物穿着,发式等仪表的规定有异议,在行动中形成个性的张扬与学校制度的冲突,造成心理压力。

对策:家庭、学校环境使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条件,父母、教育者应该为未成年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环境,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承挫能力又是十分必要。

二、中学生心理压力的调适方式

中学有心理压力时,他们的调适方式是:48%的学生默默承受、忍让、自慰;25%的学生靠运动、游戏来转移自己的情绪;5%的学生会以发脾气、搞一些小小的破坏活动求平衡;71%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包括上网聊天);19%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宣泄自己的不快和抑郁;13%的学生会与师长谈心;21%的学生能哭时就大哭一场;8%的学生大睡一觉或听音乐等。

对策: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都以各种方式去减轻或解除心理压力。学生多数选择向朋友倾诉,这符合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的需要日趋强烈的心理特点,但不太愿意于师长交谈。主动做他们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师长是责无旁贷的。

三、小结

篇7:数学实习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

2013年9月13日,我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活。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主要是针对英语这门课而言的。此次调查,我主要发现了乡镇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两大问题:一是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二是有的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即使很努力,学习效果不高。为了得到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

一、调查目的1.了解乡镇中学英语学习的状况并发现问题

2.分析乡镇中学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3.探索解决如何解决该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其方式

调查对象:中学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个人访谈的方式,同时,笔者担任了初二3班和初二4班两个班的英语科任老师,长期和学生相处,很了解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有大量第一手资料。

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该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长期偏低,中考成绩是几个乡镇里靠后的,近几年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讨厌英语。老师教学很卖力,可谓是是出浑身解数,但是教学效果去不怎么理想。

通过调查,该中学在英语学习中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问题一: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

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英语。他们认为英语从小学到现在一直都在学,而英语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用处。他们说他们乡镇中学不会见到外国人,以后也不打算学外语。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觉得过于枯燥,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但老师讲解的非常详细。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

问题二:有的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即使很努力,学习效果不高

很多学生反应不会学英语,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学习效果就是不高。我认为,当地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学生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针对这种情况,我制订了调查问卷,对中学生的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进行了深入调查。

1、预习情况。经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其中“老师要求预习”和“想起来就预习”的学生大约占45%,而自觉预习的学生只占25%。大多数学生预习也只是把课本看一遍就算完成了预习,而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并找出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学生则很少。

2、听课情况、方法。听课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途径,他们说自己自制能力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3、课堂笔记方面,成绩较好的学生多采用上课记重点的方法,这样的学生约占22%。

4、作业情况及其方法。学生采用“先做后看书”的比率较高,而“先看书后做”的比率相对较低,结果表明中等生和困难生基本采用这两种方式完成作业,仍有抄袭作业的行为。

5、复习情况和方法。此次调查显示,经常复习的学生占大多数,考前复习的比率也较高。

四、分析与解决

问题一:如何提高乡镇中学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1、我们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2、要把课堂教学丰富生动起来。

3、多和学生交流,组织各种学习英语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二,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先决条件。但是,我认为学习方法不只是学生个人的事。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学法,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预习情况、方法。众所周知,预习是听好课的基础,也是体现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之一,经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经调查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预习通常采用找重点和难点的方法,那些成绩偏差的学生则大多是看一遍新课内容,而且只完成老师课前布臵的预习任务,以上结果都表明预习还是中学生学习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针对此现象,我会在每堂课结束的时候告诫学生记得预习,把预习规划到课堂作业的一部分中去。

2、听课情况、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途径,中学生自制能力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讲课的方式和课堂的活跃气氛,这种情况约占70%。因此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笔者已在说明如何解决

第一个问题时有所阐述,这里就不再重复。此外,我还要求学生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能熬夜看书。

3、课堂笔记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成绩较好的学生多采用上课记重点的方法,这样的学生约占22%,说明他们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大部分中等生采用做详细笔记,以便课余时间复习,有其被动的一面。基于从上学生听课和记笔记方法上的区别,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听课记笔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4、作业情况及其方法

由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采用“先做后看书”的比率较高,而“先看书后做”的比率相对较低,结果表明成绩较差的学生基本采用这两种方式完成作业,仍有抄袭作业的行为。从教学环节的连贯性来看“先看书后做”的方法较理想,先看书比较清晰地掌握知识点后,再通过作业来检测学习的知识,强化对有关内容的记忆,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

5、复习情况和方法

此次调查显示,经常复习的学生占大多数,考前复习的比率也较高,复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复习不懂或不会的知识,当然复习方法因人而异,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篇8:数学实习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

中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 从各地不同时期的调查来看, 无论城乡男女都有增加的趋势。为了解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 我们在农村的三个中学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三个班共155人, 初中学生六个班共299人, 职业高中学生二个班共99人, 合计553人。调查方法是采用Peroqatis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 (HSCL1973) 为基础制订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发出553份问卷, 让被测试者在25~35分钟内回答90个问题, 收回问卷的551份。调查结果如下。

1. 总体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在参加测验调查的551人中, 至少有一项心理不健康者的检出率为21.6%, 其中躯体症状、对人际关系焦虑和学习焦虑的检出率分别是4.5%、7.1%、8%, 居前三位。

2.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无明显差异, 其中对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倾向和学习焦虑方面的差异不大, 躯体症状女生高于男生, 差异达显著水平 (P<0.01) 。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

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差异不显著, 但在分项技术进步初中生对人际焦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学习焦虑检出率偏高, 而职业高中生的躯体症状、普通高中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初中生, 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P<0.01) 。

4.家庭状况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单亲家庭学生的人际焦虑、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焦虑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P<0.01) 。心理障碍总体检出率低于平均水平, 差异也达显著水平 (P<0.01) 。

●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心理障碍的表现纷繁复杂, 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有先天的, 也有后天的, 有主观的, 也有客观的。这里分析以下三种因素。

1.家庭因素

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 对其心理发展关系, 是一个主要影响源。家庭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维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长远的影响作用。许多报告都说明了这一点。诸多事实也论证了家庭因素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 甚至青少年犯罪的温床之一。在我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也反映出了家庭状况对学生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在不少方面表现出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农村家庭中为人父母者因文化水平较低、不懂科学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终日为生计奔波或外出打工而疏于对子女的教育等因素使学生的家庭教育缺陷颇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古往今来, 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有成就者不胜枚举。孟母三迁, 以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岳母刺字, 使岳飞能精忠报国而千古传颂;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校, 他的成材也与其母南希的教育密切相关。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相当成功的事例。

与之相反, 不少家庭都不顾孩子实际, 期望子女成龙成凤, 想当然地设计自己的女子, 期望值大大高于实际需求和条件, 不管自己女子的素质、兴趣、爱好如何, 一味施加压力, 特别表现在对孩子学习方面。如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未达到自己的要求时, 轻则厉声斥责, 重则拳脚相加, 长此以往, 孩子的身心健康必然受到严重的伤害。

2. 学校因素

中小学十年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 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农村中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 教师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处世态度乃至言谈举止, 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来说, 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整个学校环境和风气无不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可惜的是, 在农村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学水平所限, 没有创造出有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 甚至有不少教师教育思想不够正确, 教育素质不高, 教育方法粗暴而伤害了学生。这样的事例很多, 不一而足。比如, 讲课乏味、负担过重、考试过频、突然袭击、处事不公、待人不平、甚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打击报复、变相体罚等, 这些无疑都可能给学生带来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变态心理。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率很高, 主要的原因是学习困难、厌学, 公正的说, 相当比例的学生是教师、学校“赶”走的。

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 造成教学业绩、学业以分数来排名, 给学校套上了“为考试而教、而学”的枷锁, 摧残了不少学生的聪明才智, 扼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 使学校变成毫无生气的“经院”。农村中小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 死读书、读死书而读书死个案时有出现。这样的学习,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必然造成严重的影响。

3. 自身、同伴及社会因素

自身因素。青春期前后的中学生, 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 心理学上称之为“躁动期”、“心理断乳期”等。此时中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是难免的。如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引导、诱导、指导, 而任其自由发展, 就有可能发生心理障碍。

同伴关系是两种最重要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一, 随着个体的成长, 到青少年时期, 这种关系对心理发展的越来越大, 一方面, 中学生对家庭及父母的逐步摆脱, 需要到同伴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 同时, 同伴关系也是青少年寻求自我成长参照, 获取各种新信息和学习交往技巧的最重要途径。中学生的友谊、同伴群体、余暇活动均对其身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生受条件的制约, 交友面较狭、极容易产生群体的心理障碍。

社会因素。当今时代, 科技发展迅猛, 信息流剧增, 商品经济发达, 各种竞争激烈, 大众传媒深入到各个角落, 这些无一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无一不对学生的素质, 特别是对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 而一旦发生严重的不适应, 就会造成心理障碍。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农村青少年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如那些恐怖、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媒体, 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发影响极大。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可怕。他们普遍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可塑性极大。现谈谈一些当前急需采取的具体对策。

1.激发学习兴趣, 进行学法指导

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大致包括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学生对学习无兴趣,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有意识地主动培养。目前农村中学教师中“教书匠”居多,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教学中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信任、爱护不够,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激发。

学法指导是教师必须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成功的教师不仅要会教, 更要能使学生科学地学, 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要指导好学生掌握制定计划、预习、听课、记笔记、课后复习等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阅读、记忆、思维和动手操作等能力;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科学地利用时间;更要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 因人指导, 特别是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 以及不能适应现在学习的学生, 更要及时地帮助他们纠正和适应。

2.创建心理教育的基本队伍

农村中学心理教育的基础薄弱, 开展心理教育的难度很大, 必须采用多种办法来创建心理教育的基本队伍。一要采用送出去的办法培训心理老师的骨干队伍。经过一定培训的学校政教、团队干部和班主任骨干队伍, 主要承担心理指导活动课的教学任务及个别或团体的心理辅导工作。二要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全体教师队伍, 使绝大多数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医生”。不仅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单纯依靠政教、团队干部指导的被动局面, 而且使全体教师通过接受培训和参与心理教育的实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改变工作方式,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三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机构和联系作用, 让家长接受一定的家庭教育心理指导, 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基本技能, 使学校心理教育能得到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 转变教育观念, 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产生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心理压力过重和学业负担过重。因此, 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工作作风非常重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应同时兼顾。

不良刺激影响学生的情绪, 甚至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坚持积极暗示、正面教育为主, 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学生, 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 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获取信心, 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不要动辄将学生赶出教室, 不轻易告状,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不要将学生成绩 (分数) 进行排名, 要慎重地选择批评地, 等等。

摘要: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发现:在参加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的551人中, 至少有一项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21.6%, 其中躯体症状、对人际关系焦虑和学习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4.5%、7.1%、8%, 分别居前三位。文中还分析了家庭、学校、自身、同伴和社会等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心理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莫雷等编著.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9)

[2]陈雪枫等编著.中小学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9)

[3]陈光山、朱经权主编.家庭教育热点问题与指导.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0)

篇9:数学实习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

【关键词】大兴安岭 中学生 心理健康 MSSMHS

一、问题的提出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偏远的高寒林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兄弟地区都有着相当的差距,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下,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在本地区的中学生群体中,焦虑、抑郁、交往障碍、学习压力大等心理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较为突出,精神层面的问题甚至自杀也不乏个案,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也极大制约着本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使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制定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长远规划方面缺乏科学的依据,在具体的实施措施方面存在相当大的随意性。因此,为了促进大兴安岭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特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调查的对象、方法和内容

课题实施的对象是大兴安岭地区所辖三区四县的在校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确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所抽取的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样本分别不少于500人。课题实施采用测验法和调查法,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所选取的测量工具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有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要求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题并进行选择。本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较具权威性的测量工具。

三、结果与分析

高中组,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存在着学习压力过大、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方面的问题;四成以上的高中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抑郁以及适应不良等症状;在偏执、敌对和心理不平衡等因子上,也有着相当比例的高中生得分偏高。初中组方面,半数以上存在着强迫和学习压力过大方面的问题;四成以上的初中生存在着人际关系、情绪和心理不平衡方面的症状;三成以上的初中生感觉不同程度的焦虑;在适应不良、偏执、敌对和抑郁等方面,也有相当比例的初中生存在着异常现象。

两组比较,除了“心理不平衡”因子初中组比例高于高中组外,其余各因子比例高中组均高于初中组。(具体数据见表)

从量表的使用以及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并不能够直接反映出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原因,这需要未来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总体上来看,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一些问题,多数处于轻度水平,心理健康总体面貌初中组要好于高中组。

对于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目前还尚属首次。本课题的实施,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面貌,掌握了相关的科学数据,达成了课题实施目标,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篇10:数学实习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此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题,为了获得此模式研究的事实依据,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数学状况,特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随机方法在4~6年级中抽查了一部分学生,主要采取问卷式调查,围绕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方法及存在问题提出了22个选择题和一个简答题,共发出问卷180份,收回有效份数178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你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吗?C.一直不喜欢(46·2%)A.非常喜欢(38·3%)

B.比较喜欢(15·5%)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以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2、你是否有过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D.有过,感觉不明显(15·4%)

B、偶尔有(25·8%)A.没有(28.8%)C.经常有(30%)有的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影响了教学的实效。

3、你对数学学科有何认识?C.数学解决许多实际问题(18·9%)B.数学训练思维(40.6%)A.数学有用(32·5%)D.数学没有多大用处(8%)部分学生没有对学习数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常常使老师不能及时的掌握教学实效。这种状况有待改变。

4、你是否想了解数学的历史?A.很想(24·8%)B.比较想(32.6%)C.无所谓(17.3%)D.不想(25.3%)

对于了解数学的历史,大部分学生还是抱有积极的态度。说明对于数学也不是全无兴趣。

5、你每天花在学习数学上的自主时间(不包括数学课)有多少时间?A.1小时以上(无)B.0.5----1小时(3·5%)C.0.5-小时(28·7%)D.0.5小时以内(67·8%)

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6、你在上数学课前是否有预习的习惯?A.课前常先看书(28·7%)B.老师要求时就预习(15.3%)C.凭自己一时的兴趣(18.6%)D.没有时间预习(23.4%)

大部分在学习前并没有预习的习惯,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7、在数学课上你喜欢怎样的授课模式?A.先看书后听老师讲解(18·1%)

B.听老师讲(45.9%)C.主要由自己看书、做题目(26.4%)D.同学交流讨论(9·6%)

这一点比较令人欣慰,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与同学老师之间进行交流,这是我们以后教学的改进方向,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

8、你认为在课堂上老师讲数学题的最佳方法是?A.老师讲解(15·6%)B.老师分析思路、学生做(49·6%)C.先学生做,再由老师评讲(34·8%)

反映出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部分同学对于不会的问题,没有思考没有探究,一是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二是要注意问题的可行性;三是要注意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

9、在学习数学中,你是否会自己提出一些数学问题?A.经常提出(2·8%)

B.偶尔提出(7·9%)C.从未提出(10.7%)D.没有问题(78.6%)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0、遇到数学问题时,你往往?A.先自己反复思考,不会再问他人(58.9%)

B.先问同学,自己再做(26·8%)C.先问老师,自己再做(4.7%)D.抛在一边,等待老师讲(9·6%)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问题自己尝试独立解决是学习数学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鼓励学生,希望家长予以配合。

11、你在数学学习中,是否有过新的猜想、发现、创新? A.没有(12.8%)

B.偶尔有(56·8%)C.有几次(18.3%)D.经常会有一些新奇想法(12·1%)

A、大胆质疑B、打消想法,服从老师C、与同学探究

有了质疑,才有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探究。这样知识才能进步,能力才能发展。

12、你对数学学习中发现的规律、体会,是否曾经写成学习日记或发表过?

A.发表过(0%)B.写过但未发表(5.8%)C.有欲望偶尔写过(10.6%)D.未写过文章(83.6%)

这种现象很不好,学生不能提出问题和疑问,老师不能很好的掌握教学的效果。

13、是否有解题后验算的习惯?A.没有(27·2%)B.只有在考试时验算(34·6%)C.经常验算(28%)D.一直坚持(10·2%)

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学好数学一种必要方式,因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4、每次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A.要与他人对答案(78.6%)B.自己验算(7.8%)C.经常思考是否有其它方法(9.5%)D.有时会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后再思考一下(4.1%)E.有时会自己编制新题目(0%)

独立自主,勇于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保障。但大部分学生安于现状,不能付诸努力,大胆尝试,也是阻碍数学进步的一大因素。

15、你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A.积极思考,踊跃发言(25.3%)B.参与思考,不太愿意发言(38.7%)C.不愿意发言(18.4%)D.无动于衷(17.6)

不得不承认,现在很多的学生不愿意于老师进行交流。

16、课外数学作业是否能独立完成? A.全部由自己做(42.5%)B.大多数自己做(36.2%)C.半数自己做,其它参考别人的解答(10·2%)D.多数要靠参考他人作业完成(11.5%)

有不少的学生其数学学习要依赖于他人。

17、你对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的看法是?A.非常必要,应以老师总结为主(24.1%)B.非常必要,应由学生自我小结,教师补充(38.9%)C.可有可无(24.6%)D.不需要(12.4%)

课堂小结这种授课环节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说明学生从中是有所收益的。

18、学习了一章或一个单元内容后,是否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复习?A.定期

自我复习(28.3%)B.经常复习(31.9%)C.偶尔自我复习(17.5%)D.不复习(22.3%)

有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这一学习方式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19、上数学课是否记课堂笔记?A.偶尔记(19.6%)B.每节课记(46.7)C.记些结论(11.2·2%)D.只记题目(2.4%)E.尽量多记(20.1%)

到了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

20、你对数学考试的态度是?A.喜欢考试(20.8%)B.无所谓(56.9%)C.害怕考试(22.3%)

还是有大部分的学生未能从数学的学习中收获乐趣和成就感,也未对学习数学有一个重要的认识,这一点还是需要家长的鼎力配合。

21、你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A.学习基础(26.7%)B.智力(33.6%)C.老师(14.1%)D.自身努力(25.6%)

不少学生将学习的成功要素归结为智力原因,这是不对的。

22、你是否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 A.经常(17.4%)B.偶尔(48.6)

C.无法解决(9.2%)D.对实际应用没有作用(24.8%)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提倡“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但却鲜有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应用我们的数学。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四、结果与建议

【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报告表明:

1、主动学习意识淡薄;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策略水平较低。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积极思考等。然而,问卷调查结果是:老师要求时就预习的也只有(15.3%),没有时间预习更是达到(23.4%)。(74.7%)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7.6%)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竟然无动于衷。因遇到难题而抄袭作业的学生达到(57.5%)。可见,学生依赖教师的现象比较严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只有22%的学生能坚持平时复习;平时基本不复习,考前集中复习的占37%;对待老师的作业,39%的学生表示能独立完成;60%的学生以时间不够、难题不会解答为主要理由而抄袭作业。以上情况分析表明,多数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造成当前中学生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重“教”轻“学”的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注重对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以陈述性知识传递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如何教”一直是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基本忽视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研究,多数教师在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如何学”的指导,学生未能系统地学习、全面地理解制定学习计划、运用学习方法等“如何学”的策略性知识。学习策略只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自然诱发出来的偶然学习结果。这种单向传递的教学活动阻碍了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是造就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原因之一。

(2)重“灌输”轻“自主”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是围绕着教师的“教”进行的,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无论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内容,还是需要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教师往往都要讲解,有时甚至一讲到底。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

生留下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其结果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重“知识”轻“情感”的教学目标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知识是测量的主要对象。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传递作为自己唯一的教学任务,忽视动机、意志等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学生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单一化的学习活动,因此普遍丧失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内趋力,厌学等不良情感得以产生并被不断强化

(4)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评价取向的影响。当前,教学评价仍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全面的形成性评价。多数教师通过书面考试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鉴定。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学生在过于频繁的测试、考查、评比中未能获得自主学习的积极体验。

: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的同学讨厌上数学课,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造成课堂的效率较差;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意识不高,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数学的信心较低,对自己的数学成绩担忧;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喜欢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和同学一起探究合作。

【建议】根据结果,建议如下:

1、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与教材相关知识、数学故事、教学情境等引入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和研究欲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智力都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2、课堂气氛民主,学生大胆参与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大都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心情舒畅和共同参与的教育气氛,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大胆参与,独立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把答案塞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哪怕是奇怪的思想和错误的结论,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与争鸣。

3、注意差异性,因材施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根据其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这样我们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情状况。

4、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河南省保险行业协会2009年9月份简报下一篇:塑造孩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