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2024-05-19

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共10篇)

篇1: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今年是《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纪念,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重读〈论持久战〉》一书,不仅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怀念,更彰显了毛泽东经典著作的现实指导意义。开卷有益,“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再读《论持久战》,掩卷沉思,收获颇丰,更深刻地感悟到《论持久战》的魅力。

思维魅力。《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是他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又一篇系统地以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来指导抗日战争的光辉军事文献。1937年,毛泽东写就了并发表了他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他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论持久战》中到处展现着毛泽东的哲学思维魅力,他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论述问题和批驳错误观点。他在解释为什么“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的问题时,他既看到了全国党派的因素,还看到了全国人民的因素,还有国际方面的因素,甚至分析了敌国方面的因素。在批驳亡国论时,他分析了阿比西尼亚灭亡的原因,指出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当“亡国论者搬出中国近代解放运动的失败史来证明‘抗战必亡’和‘再战必亡’”时,他指出“那我们的答复也是时代不同一句话”,“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必不会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论持久战》处处闪耀着类似“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辩证思维魅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深刻结合了起来。

语言魅力。毛泽东的著作读起来像是跟你面对面交流,条分缕析、层层深入、不急不躁、以理服人。《论持久战》更是如此,因为其是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等有害论调,必须深入而坚定,铿锵而有力。《论持久战》的语言生动。开篇提出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等问题之后,毛泽东就生动地指出:“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形象地描绘了几种错误论调与正确观点的博弈。《论持久战》的语言深刻。毛泽东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之后,善于作出结论,而这样的结论往往是在考量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后作出的,语言深刻。如:是妥协还是抗战?“妥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因为敌人的政策即使可作某种程度的改变,但其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中国内部有妥协的社会根源,但是反对妥协的占大多数。国际力量也有一部分赞助妥协,但是主要的力量赞助抗战。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到底。”《论持久战》的语言坚定。为论证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论持久战》的语言必须坚定。如:在结论部分,他指出:“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斗争魅力。从南湖红船到敌后战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始终是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强大动力。《论持久战》通篇洋溢着奋斗精神、斗争精神。拒绝妥协和投降,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善于利用各种利益关系,在夹缝当中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对日本的斗争策略。明确指出“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要战胜敌人,必须明确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守人民立场才能聚合力量。“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有了民众的支持,斗争就有了持久的动力,“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然而,中国和日本的战争绝不可能是一招制敌,而是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但是,在各个阶段中也不是消极无为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斗争精神和斗争策略不可谓不深。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论持久战》的魅力无穷,让人惊叹,通过它更让我们感受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魅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魅力,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所在,血脉所系。

篇2: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论持久战》首先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夺取全国的胜利,把小日本赶出去,因此要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是从大局出发,有整体观念,整合资源。

《论持久战》中所有的言论都以实际状况来分析,有根有据,虽然将战争最后化为三个时期,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描述了一个轮廓,但是毛泽东已经说明这是为了说明将来可能的发展,并不代表一层不变,这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出来的,当然这种推论是一种细致的有眼光的大胆,我们如若在自己心里没有一个轮廓,那么就很模糊,模糊的事情连自己也不会有多高的信任度,没有信任度就没有执行力,又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呢?所以中国一向实行什么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岂不管实际如何(因为里面没讨论必要),但这就像盖房子,图纸是必须明确设计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场持久战,那么自己是否有了明确清晰的轮廓呢?

《论持久战》告诉我们要正确的面对现实,现实的我残酷可以转变的很美好,分析问题不要悲观,也不要乐观,而是要实际,只有冷静分析才能找出残酷背后的优势,然后所要做的就是将优势慢慢扩大,劣势慢慢就会被抵消,残酷是美好的背面。

《论持久战》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胆”,生活其实就是一场逐鹿,有胆的人往往能够主宰一方,大不了从头再来,没有胆的人永远都在为有胆的人打天下,成败难论英雄,一个人做自己本就是一场最大的突围。

篇3: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阅读是高中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但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尽管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文章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做了大量的阅读题, 教师仍感到学生的进步与所花的精力不成比例, 而学生也逐渐对没完没了的阅读理解题失去了浓厚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对本校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英语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收集到了学生对阅读态度、阅读目的、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习惯、阅读的技巧和策略 (包括生词策略和难句策略) 、阅读材料的偏好、阅读障碍和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这些方面的有关资料。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5份, 回收有效问卷653份。通过对收集到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后, 我们发现影响高中生英语阅读现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英语及阅读课不感兴趣, 缺乏阅读信心。从初中到高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上课主要侧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应试技巧的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2.英语基础差和词汇量小是最大的问题。从调查中发现, 超过半数的学生因词汇障碍对阅读材料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 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了。

3.难度较大的课本和不当的阅读材料的使用让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兴趣。

4.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不正确。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会有回视、有声阅读、指字阅读等习惯, 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都制约着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5.文化差异和其他学科知识薄弱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趣味阅读系列研究的实施与探究

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问题, 从2011年1月开始, 我们课题组成员就开始了高中学生英语趣味阅读的系列研究, 利用高一至高二共三个学期的时间, 基于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取编写合适的系列教学内容, 明确主题、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活动。

(一) 通盘考虑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高一年级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英语阅读策略和阅读模式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阅读策略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skimming、scanning、detailed reading和猜词等阅读微技能;高二年级应在高一训练阅读速度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通过识别替代词、关联词在语篇中的作用和意图的专项训练, 帮助学生把握句子结构, 进一步理解作者意图, 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高三年级主要针对高考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阅读策略进行归类, 并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和运用阅读策略, 通过分析作者使用语言的语气、遣词造句的方式和修辞技巧, 正确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图, 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

(二) 针对不同年级编写趣味阅读系列研究相关教材。根据高中三年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 我们编写了不同的趣味阅读教材。高一以故事类和记叙文题材为主, 如新概念中的各种短而精的小故事, 生动而幽默;高二以科学、艺术、历史、地理类题材为主, 如《双语报》《英语周报》上的相关题材文章;高三以英美文学作品和报刊类题材为主, 如《21世纪英文报》, 网络美文等。

(三) 丰富趣味阅读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充分利用选材上的优势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到阅读的选材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结合。趣味阅读材料的选择必须是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 与学生的情感相结合, 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21世纪英文报》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难易程度适中, 题材广泛, 文章内容涉及到校园生活、明星聚焦、娱乐天地、热点新闻等高中学生喜爱的栏目, 通过阅读英文材料, 丰富了学生生活, 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 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阅读教学活动。根据阅读文章的不同内容, 不同特点, 采取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模式。如:discussion, interview, debate, speech以及英语短剧表演等。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1 Project板块后, 我让学生选择The invisible bench和The important papers其中一个短剧进行表演, 课前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和排练, 让他们在课上向全班同学展示。结果原来平时学习并不好的两位男生表演的非常到位, 台词背的很熟, 并且还有即兴表演, 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可见只要是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题材和教学活动学生还是非常乐意接受的。

3. 开展多样化的趣味阅读检测手段。现在有些高中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 一是因为阅读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因为教师检测学生阅读效果的方法过于单一化, 一味地让学生阅读文章后做选择题, 进行阅读理解题海战。因此,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在检测方法上作了适当的变换和创新。如针对江苏高考的Task-based Reading题型学生得分率普遍不高这一问题, 我让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后自己或者小组合作编写一个任务型阅读的题目。从学生编写的问题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文章结构的把握程度和文章整体理解的程度,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他们整体理解文章的意识, 打破了一味被动输入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四)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技能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提高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

(1) 培养学生根据标题和关键句来猜测文章主体意思的能力。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4 Reading时, 我没有让学生读文章, 而是让他们根据标题“The UN-bringing everyone closer together”预测文章内容, 学生都能预测出文章会告诉我们联合国的功能, 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个主题来阅读, 既快又准确。

(2) 提高学生捕捉表达文章条理性的关键词的能力。有时候一篇文章的脉络可以从表示条理的过渡词上清楚体现出来, 学生一旦能找到关键词, 文章的结构也就变得很清晰了。

2. 提高学生的精读能力。

(1)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 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的能力, 如:skimming, scanning, detailed reading等。

(2)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意、语意的能力。如利用词的结构——词根、前后缀推测生词的词义。

(3) 注重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长难句的能力。主要通过快速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和修饰部分的方法来提高他们对长难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通过理解文章、欣赏优美句型来增强英语语感的能力。通过欣赏优美句型, 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还能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 增强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准确度。在进行研究时我们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难度适宜材料, 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因生词或不太懂的短语、句子而回视的几率,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精准度。

(五)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趣味阅读教材的编写中, 我们有意识地编选了一些和英美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 从而加强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结果及反思

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 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如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充分体验到了主动学习英语的乐趣, 感受到学习主人的主体角色。跟实验实施阶段之前相比, 学生英语阅读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得到了加强, 阅读练习得分率逐步提高, 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技巧。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加速了教师个人的成长。

但在一年的实践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如:研究的针对性还不够强, 如何让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学生都参与到英语阅读中来, 并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

总之,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让学生拥有持久的英语学习动力, 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切实把英语趣味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采取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让学生树立信心, 品尝成果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篇4:阅读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关于阅读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2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 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 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 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 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 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 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 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关于阅读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3

作为一个中国人,毛泽东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虽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带领了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走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曾经也有过怀疑,毛泽东是怎么样让思想、政治、军事,这三个方面很有机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在主席身上为什么没有一点点副作用呢?毕竟,人无完人,他是怎么做到的?还记得家里的爷爷一直把毛泽东作为一个神一样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已尽远离了毛主席的时代,他那些曾经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思想已经被我们所淡忘了,也许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所做的事情,让我们对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这一次读了《论持久战》之后,我对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从书本上,还有各个图片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一次拜读毛泽东的作品,也许只是读了一篇作品就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太武断了,可是,在我看来,我一个从未经历过抗日战争,不了解战争真正情况的人,在看了主席写的这一片文章之后,也对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充满的信心。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有学习过他的诗,有听闻主席的文采,这次读了主席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毛主席的确是一代文学大师,也的确是一个军事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还能够冷静下来正确的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并且用一篇文章,简单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不得不惊叹主席对抗日战争三个战争阶段的预判。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的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万多个字中,主席将抗日战争中,中日交战的优势、劣势都总结了出来。短短38个小段落,从开始国人对这一场战争的各种看法开始,引出了持久战这个主题,接着讨论了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国必败论、二是速战论,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几个自然段(小节)里,毛泽东为中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二十字里蕴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与国民党斗争中总结出的珍贵的战争经验,是我们赢得抗日战争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也给在困苦斗争中的中华人民,给与了一个强大的信心。

通读了整篇文章,感觉到论持久战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_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后半部分是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国如何通过持久战赢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和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性。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主要见第十分点),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第十一段)。后八个小段,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等等。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现在,世界总体和平的今天,也许不会在发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样的惨烈的战争,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从这一篇文章一种学到东西。在此我简单的谈一谈我读完这一篇文章后,我的一点点感悟。首先,做人做事必须得乐观,当然并不是盲目的乐观。乐观的前提是冷静、客观的分析了情况,才积极地思考,对待事物。第二点,要辩证的分析现有的问题,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统统列出来,对于有利的因素不要过分的夸大,但是对于不利的事情也是认真对待,不能忽视问题的重要性。要学习的是毛泽东辩证唯物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三,就是积极努力去做事,不要因为一些困难就放弃,不努力什么也没有。

关于阅读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4

当时的抗战形势充满了未知的迷雾,应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命运,天下熙熙,谁又能做出正确而科学的分析确定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我们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

徐州会战结束之际,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确定和分析之上的时政论文——《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日本必亡,最终胜利的是中国”。他鲜明地批评了“亡国论”和“速战轮”。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之后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方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在此情景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方强于我方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论持久战》的主要资料是: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提高、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论述了仅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的抗日战争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异常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仅体现出了毛泽东非凡的军事才能,更体现出了毛泽东能从事物发展的长远角度去看待问题。日本在工业上和军事实力上是大大超过中国的,但由于日本是小国,财力、军力、人力和物力资源有限,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而我们具备论文主场优势,拥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作后盾,所以打持久战最终胜利的必须是我们中国。这就是毛泽东所强调的“兵

民是胜利之本”,所以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读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一生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生都注定失败,可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就近在咫尺。《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那么在人生中,自我就是胜利之本,正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人生我掌控。选择怎样样的人生道路,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归宿。我们的人生已经快走完13了,在接下来的道路中应当如何走,往哪走,相信我们都应当认真思考过了,我期望无论未来怎样,大家都不要后悔自我所选择的道路。无论未来我们是否会有交集,至少此刻我们还处在同一个起点。走自我的路,让别人找去吧。

关于阅读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5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长篇演讲,立起了指导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思想灯塔,成为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今日重读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现将该著作呈现出的五个特点,尽己所能做粗浅分析。

一曰前瞻性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日本地主资产阶级的野心是很大的,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日本妄图以短平快的方式尽快占领中国,再以中国为据点,向南进攻美国,向北进攻苏联,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战线。

正如1938年毛泽东所预测的,1939年5月,日军进攻苏联红军,诺门坎战役爆发;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役爆发;

1941年12月起,日军开始大举进攻南洋诸国;

1944年4月起,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战役目的在于打通东北到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

二曰中日强弱对比

1938年中国面临日本的疯狂进攻,大片国土沦陷,军民间存在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毛泽东首先分析中日双方的强弱,日本长于战争力量强,短于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以及人力、物力不足,国际形势的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弱,长处则在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国际形势的多助。

“强弱对比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曰持久战的战略与战术

持久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战争形式,主要为运动战,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

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战争形式,主要是游击战,以运动战辅助之;

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战争形式,仍是运动战,但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

具体战术有: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

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战略、战术的运用,多是灵活、机动的,唯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能捕捉战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取得最终的胜利。

四曰兵民是胜利之本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所以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至关重要。政治动员“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还要有一个具体的政治纲领,动员到所有的军队和人民实行起来。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等方式,要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很多人对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五曰为永久和平而战

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停止。”

正义之战,在道义上就占据了制高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复兴,没有正义感,没有进步性,没有牺牲精神,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信念,是不可能成功的。八年抗战,中国将一盘散沙的民众集结起来,共同抵御侵略者,让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最终无力自拔,这是中国为世界和平做出的最大贡献!

就如美剧《权利的游戏》中,守夜人的誓词“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我将尽忠职守,生死於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我是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篇5: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开始研究经济的时候,开始非常佩服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中国发展至今,两位伟人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所以就很想要能够研究这两位伟人的经历。

查阅的时候,找到一本《论持久战》,就想要看一下毛主席当年是怎么写文章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当时的局势是极为复杂的。但是在阅读《论持久战》之后,就会极为地惊讶,在1938年中的时候,毛泽东就已经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局势有着极为全面深刻的认知。这个《论持久战》主要也就是在论中国和日本的战争情况。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自己隐约觉得重新在学习如何写作。之前自己的写作只是零散的记录日记,后来开始觉得故事很有力量,于是写作就是一个记录人生的过程。不过如果是通过写作去分析复杂的问题,这本著作就是很好的指导。

如果是为了让别人也能够看到复杂问题的答案,那么解答的过程就需要有理有据,需要有严谨的分析。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开始,这么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局势之下,想要能够坚定同志们的信心,能够帮助他们准确地看到未来的可能性,是很不容易的。而《论持久战》的分析过程就是极为地严谨。

那么自己接下来做经济的分析,希望能够应用于经营和投资之中,那么对于复杂问题的思考是始终会存在的。所以就是需要有这种全面深刻地分析。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首先就是客观评估了双方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又看到了我方的主动性,所以能够通过我方的行为来创造希望实现的局面。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需要持久地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且毛泽东也是给出了具体的战略和战术的规划,这对于实际的行动有着较为清晰的指导。

篇6: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在读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论持久战》,我不禁为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领袖所折服。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国家危难时的智慧实为令人惊叹。

《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当时战争的远见卓识和独到精辟,不是一般人能够匹敌的。刚开了头,后面的一些资料可能会和你收集的重复。你自己整理哈吧!!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下列内容:

1,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2,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3,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4,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5,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6.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篇7: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全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第一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也正是抗战一年后,中国人都在思考这些问题: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胜利?”并否定两种错误的观点:“失败主义的亡国论”,“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然后根据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争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

作为问题的根据,作者接下来详细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然后分别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又进一步讨论了“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首先分析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然后分析了战争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 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

接下来又分析了“为永久和平而战”和“能动性在战争中”。分析了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在“战争的目的”中作者指出"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然后又分析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接下来作者将战争进行了划分,根据战争的特点将其分成了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又按战争效果分类将其分成了消耗战,歼灭战。

然后又分析了“乘敌之隙的可能性”和“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得出了结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里毛泽东从各个方面对中日的实力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敌我实力如此分明,何败之有呢?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战争取胜的要素中,人和才是最重要的,即使缺少天时,缺少地利,只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一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篇8:高中生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1.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4.)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5.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码我们应该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种高远的眼光,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比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国情和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各项的准备。到底怎样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以什么方式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毛泽东主席的这篇论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意义。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篇9: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

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

《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篇10:读《论持久战》有感

摘要: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最近我慕名拜读了这部著作。书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我对其中的辩证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阐述我个人对于《论持久战》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毛泽东,国情,抗日,国共关系,持久战

引 言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正 文

一、《论持久战》概述

1938年5月,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为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为什么回事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果如何?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了我们解答和分析。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的为我们剖析战争的每一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战争的主体是参战双方,战争的胜败也就存在于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实力对比。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要认清当前战争的形势。下面简要从战争目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形势三方面进行比较。

战争目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转移矛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国内帝国主义迅速发展,这种带有退步和野蛮性质的帝国主义必然会激起较大的社会矛盾,这迫使日本举行空前的大规模冒险战争,这表示日本国内已经快到一个崩溃的边缘。相比中国,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各阶级无数次的革命运动后仍然没有十分显著的改善,但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全国人民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这是保卫战争,是正义性的战争。

军事实力: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是远超于处于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中国。日本也得到了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而当时经过超快速发展的法西斯国家在整

体国家实力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反观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可谓不强,战前还在进行党派之间的争斗,两者比较下,中国处在相对的劣势。

国际形势:由于战争是法西斯国家发起,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站在对立的两面,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是站在反法西斯阵营的。与此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处于胶着的局面,东亚战局的变动必将影响整个世界大战的格局,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中国必将得到国际广大援助。而日本发动野蛮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目的和动机都是不为全世界人民所认同,必会失道寡助。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虽然暂时在战争形势上占据优势,但优势是在渐渐缩减,中国处于相对劣势,但却在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力量。因而可以预见,在一个痛苦的漫长过程后,中国必将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这场抗日战争必定会是持久战,必会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阶段。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日本并非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而企图占领个中国,控制东南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需要巨大的物力财力,更需要的是人力,在侵略取得一定成果后,他们的战略方针必然要从进攻转为攻防结合,进而侧重防守,这一阶段正好适合进行游击战,骚扰敌人的防线,让敌人疲于奔命,最后拖垮整个战争链条。白崇禧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我认为这一总结十分到位,前一句说明我们的发展空间大,并且在不断发展,后一句指出我们之后的战略思想,凭借广阔的大陆战场,拖住敌人进攻步伐,坚持到战略反攻,最终击垮敌军。

二、对《论持久战》的评析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论持久战》有着它出现的必要条件,就是对长期以来的亡国论与速胜论进行纠正,这种通过辩证得出的持久战的方针是更符合实际,符合抗战战况的。我十分欣赏《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它站在一个更全局更客观的角度,对热点话题“如何进行抗日战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并提出“有且仅有持久战才是战争进行的方式”的观点。

《论持久战》中的这种分析方法十分值得学习。处理一个问题时,首先要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目前的现状,找到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各自的特点,从全局考虑现有预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性价比,并合理预测方案实 3

施过程中矛盾双方的特性会否变化,如何变化,再反过来影响最终结果,进行一个有反馈的全面分析。比如跑步,跑步速度决定于步长和步频,而步长的增大势必带来步频的减小,同样步频增大也会使得步长缩短。那么如何解决步长和步频双方之间的矛盾呢?首先分析步长和步频的特点。当步长较大时,步频会较小,这时肌肉的张劲松驰变换频率也较低,人不会很快感到肌肉疲劳,可以跑出较远的距离。当步频较大时,步长适当的缩短,但此时短时间内爆发出的力量会更大,能在短时间内跑出较远距离。因而结合步长和步频这两者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进行短距离跑步时,尽可能的先增大步频,让身体进入高爆发的运动;当进行长距离跑步时,一开始尽可能选择增大步长的跑法,这样可以节省一些体力,当路程完成大半之后,由于体力下降,步长会渐渐缩短,此时适当加快步频,坚持跑动,完成长距离跑步。

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大局观和全局意识,有战略眼光,有战略准备,要对矛盾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而不是头脑发热的盲目乐观,也不是垂头丧气的消极怠慢。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分析过后才能下结论,即便是困难重重也不代表无法实现。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方面的挑战和阻挠。对于“钓鱼岛”问题,国内有主战派,也有主和派。那么我们运用和《论持久战》中相似的方法来分析一下。首先,进行战役是不可取的,在国际和平的大形势下,贸然采取军事行动是十分出格的行为。再者,中国是一个主权的国家,领土主权更是神圣不可侵犯,放弃钓鱼岛是绝不可能的。如此来看,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诉诸于和平谈判来解决这一争端,而谈判的前提是双方都要有一定的诚意,如果某一方以任何形式进行登岛,做出与和平谈判方式相悖的行为,那势必令它在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导致谈判的破裂,这都是十分不好的。因此,对于民众,面对这一领土争端,应当保持一个平常心,相信国家高层的决断和选择,毕竟民众很难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看待国际上的问题,很多国际形势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看透的。当然爱国的行为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但也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畴内进行,超出范围势必带来社会治安等各方面的问题。

读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 4

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自己就是根本。我想,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绩效考核目标评定标准下一篇:XX风电场2014年消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