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密码》阅读答案

2024-05-10

《爱的密码》阅读答案(精选9篇)

篇1:《爱的密码》阅读答案

①在科技考古中,树轮年代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圈圈同心圆圈,有疏有密、颜色有深有浅,这就是树木的年轮。】树轮可谓是一部承载了众多信息的科学“巨著”。

②年轮可以说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记载自己年龄的一种独特方式。科研人员说,多数温带树种一年形成一个年轮,因此年轮的数目就表示树龄的多少;年轮的宽窄则与相应生长年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干旱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窄;在湿润年份年轮就宽。因此,与其他定年方法相比,树轮定年是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某个季节。

③由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会影响气候,气候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树木的生长,从而使树木形成宽窄不同的年轮。因此树木年轮被视为推测气候环境的高精度资料。我们通过不同地区的树木年轮能读解出不同的信息,比如对于柴达木盆地来说,较宽的`年轮即意味着当年较多的降水;对于寒冷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上的树木来说,较宽的年轮意味着当年气候的温暖。因此利用树轮这一特点可总结出过去气候演变的特征和规律。

④科研人员研究重建了青海都兰县1176年上一年7月到当年6月的降水量,从古木年轮重建的降水资料可以看出,60%的降水量重建值低于1940年以来的年降水平均值,可以推测过去相对干旱年份发生频率要比现在干旱年份发生的频率高。因此,树轮也储存着大量古代文化的记忆。

【问题】

11.阅读第①自然段,说说文中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

12.如果通过树轮来研究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应该按怎样的思路进行?(2分)

答:【 】

【参考答案】

11.(2分)作诠释(1分),准确具体地揭示出年轮的外形特点(1分)。

12.(2分)通过研究树木年轮宽窄,推测当年的降水及气温变化,从而推测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顺序错一个扣1分)

篇2:《爱的密码》阅读答案

在科技考古中,树轮年代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圈圈木质疏密、颜色深浅相间的同心圆圈,这就是树木的年轮。树轮可谓是一部承载了众多信息的科学“巨著”。

年轮可以说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记载自己年龄的一种独特方式。科研人员说,多数温带树种一年形成一个年轮,因此年轮的数目就表示树龄的多少;年轮的宽窄则与相应生长年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干旱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窄;在湿润年份年轮就宽。同一气候区域内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之间能够交叉定年。与其他定年方法相比,树轮定年是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某个季节。

由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会影响气候,气候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树木的生长,从而使树木形成宽窄不同的年轮。树木年轮定年准确,时间序列长,样本量多,环境变化指示意义明确,因此被视为推测气候环境的高精度资料。我们通过不同地区的树木年轮能读解出不同的信息,比如对于干旱和半干旱的柴达木盆地来说,较宽的年轮即意味着当年较多的降水;而对于寒冷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上的树木来说,较宽的年轮意味着当年气候的温暖。因此利用树轮这一特点建立长时间序列的年轮年表,可据此总结出过去气候演变的特征和规律。重建过去气候形态,通过所建年表中较多的高频气候变化信息和较多的低频气候变化信息就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气候了。

科研人员研究重建了青海都兰县1176年的上一年7月到当年6月的降水量,从古木年轮重建的降水资料可以看出,60%的降水量重建值低于1940年以来的年降水平均值,可以推测过去相对干旱年份发生频率要比现在干旱年份发生的频率高。另外,在样本51AD-375AD和426AD-475AD中,有两个很长的干旱期。吐谷浑部落的大规模迁移和这两个干旱期是基本一致的,这两个干旱期很有可能是当地农业经济转换成畜牧经济的一个环境动力。因此,树轮也储存着大量古代文化的记忆。

1.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你从“树轮密码”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树轮年代学在科技考古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因为树轮在推断年代上具有高度的精确性。

B.根据对应规律,用树木年轮的窄与宽可以推测出样本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自然降水的多与少。

C.古木的年轮是静态的,但科研人员通过古木年轮透露出的信息,可以获知古代气候变化的情况。

D.科研人员通过对青海都兰县的古木年轮的研究,发现历史上吐谷浑部落的大规模迁徙很可能与当时干旱少雨有关。

答案:

1.作诠释,准确具体地揭示出年轮的含义。

2.用树轮定年可以精确到年,甚至某个季节;从树轮宽窄可以看出古代生长这些树木地区的气温、降水等气候信息;树轮里储存着大量古代文化的记忆。

篇3:《爱的密码》阅读答案

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文字如同活跃的因子, 使文本洋溢着灵动的生机与韵味。教学时, 锁定一些关键字词, 生发开来, 就能够理性地穿透文本, 无限地接近思想内核与文学本真, 一次次地实现心灵涅槃。

例: 《白鹅》片段:

1. ( 大屏幕出示: 净角 脾气)

师: 谁来读? ( 指名读)

师: 真好, 都读对了, 知道净角是什么吗?

生: 净角是京剧里一个角色

( 指导角的读音)

师: 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 也叫花脸, 多指一些性格豪放, 说话声音很大的男子

( 大屏幕出示净角画面)

师: 这就是净角, 浓重的色彩, 夸张的画面, 也是我们国萃之一, 喜欢吗?

生: 喜欢。

……

2. ( 指导朗读: “鹅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 哦, 看来还未见过净角出场吧, 相信看过之后一定会读得更好, 想看吗?

( 课件演示净角出场)

师: 准备好了吗? 我看谁最认真, 看到了吗, 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什么?

生: 我觉得净角很高傲。

师: 嗯, 净角很高傲。

生: 出场大模大样的。

生: 出场还像个老爷一样。

师: 哦, 鹅就像他这样走路的, 再看一遍。

( 课件再次演示净角出场)

师: 看到了吗, 那你怎么读这句话?

( 一生读)

师: 颇, 很的意思, 再读。

( 生再读)

从读准“净角”的音, 到理解“净角”的意, 再到领悟“净角出场”的神, 可以说丝丝入扣, 自然流畅。经过如此酣畅淋漓的细节敲打, 学生对“净角”这一词语可说是“刻骨铭心”, 对作者用词的精妙与细腻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文本的难点迎刃而解, 颇有水到渠成之感。

二、细节, 体现在对句子的鉴赏玩索

总有一些情感, 在句子里发散; 总有一个灵魂, 在句子里跳动。在阅读教学中, 抓住这样的句子细细玩味, 往往可以收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湖南青年教师朱爱朝以她厚实的基本功和朴实无华的风格, 留给了我们这样一段动人的教学细节:

( 大屏幕出示: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师: 读了这句话,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我好像看到许多父母挖了一阵后就放弃了, 可这位父亲还在坚持不懈地挖呀, 挖呀!

生: 我好像看见废墟里的钢筋把父亲的衣服都划破了, 碎玻璃划破了他的手, 鲜血一滴一滴流下来。

……

师: 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

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时间很漫长, 父亲想挖到自己的儿子。

师: 你能读出你内心的感受吗? ( 生读句子)

师: 读得很好, 她感受到时间很漫长, 这样写还有什么好处? 还有谁体会到了什么?

生: 36小时比8小时长。

师: 你还是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生: 时间很长。

师: 他挖得怎样? 还有谁有不同的体会?

生: 父亲一直挖着, 没有人能坚持36小时, 石头很重。

师: 挖得特别———

生: 辛苦

师: 读出这种感觉。 ( 生读句子)

师: 父亲挖了36个小时, 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

生: 因为父亲曾经说过: “无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 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 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造个句子吗?

生: 不论别人怎么劝阻, 父亲总不停止挖掘。

生: 无论父亲受了多少伤, 总要把自己的儿子救出来。

师: 永远要和儿子在 一起的坚定 信念让父 亲多么的 了不起, 同学们, 读———

师: ( 配乐, 深情吟诵: ) “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 他一身疲倦地站在废墟里, 用自己的双手不停地挖, 他没吃一口饭, 没喝一口水, 没合一下眼, 瓦砾磕破了他的腿脚, 玻璃划破了他的双手,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师: 谁想读一读? ( 指一生读)

师: 你读出了内心的感受。还有谁想读。 ( 生读)

师: 她是用心来读啊。让我们闭上眼睛, 背这段话。

本片断中, 教者对句子的三个细节进行“精心雕琢”: 一是让学生体会“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种写法的妙处。作者将时间铺陈开来, 正是让读者体会时间的漫长, 感受父亲寻找儿子的艰难、执著和深沉的爱。抓住文本的这一细节, 就等于找到了一列到达作者和文字心灵深处的直通车, 带给学生由内而外的震动; 二是抓住“父亲挖了36个小时, 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这一细节, 让学生的思维直达父亲的内心, 可谓触击血脉, 一针见血。最后, 教者通过配乐范读, 创设情景, 渲染气氛, 使学生听其乐, 想其景, 生其情, 让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

三、细节, 体现在对“文眼”的深度开发

“眼乃神光所聚”。文眼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 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 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阅读教学中, 深入品读文眼, 就可以顺藤摸瓜, 有深度、有广度、有创见、立体式地解读文本。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 短小精悍, 却字字珠玑, 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者抓住“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之”这一“文眼”大做文章, 将伯牙子期的知音情演绎到了极至, 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实谓匠心独运。

篇4:《流入心海》爱的音乐密码

17年的婚姻,漂亮的女儿,每年一张花园全家福,这就是中学音乐教师Keith的平凡生活。一切因一个来自英国的住家交换生而打破。相信一见钟情么?看来更像是一种化学反应,把Sophie接回家的第一时间,身为房东、教师、人父的Keith竟会偷偷翻看女孩的旅行箱,从而发现了他俩之间最重要的催化剂——琴谱。

导演自己把这部98分钟的电影分为3部分:70%的时间用来展现忘年恋男女小心翼翼的接触、挣扎于道德自律和强大的爱情磁场之间;20%的空间让爱释放,从互相依赖的眼神和克制的肢体接触中,重燃生活的激情;而最后的10%,一切都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私奔计划被女儿的自残冲毁,和大多数出轨未遂的故事一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生活回到原来的轨道。小三消失,一年一度的全家福依然继续,唯一多余的,是Keith笑容僵持之后那一抹无望的嘴角下落。

《流入心海》全片那种哀伤的美,完全归功于贯穿始终的音乐主題,男女主人公都有古典音乐背景,一前一后两首演奏作品几乎就代言了所有的故事:Sophie弹奏的肖邦《第二叙事曲》是献给德国作曲家舒曼的作品,两个主题之间非同寻常的强烈冲突,一般被认为是描写一对恋人之间的对抗与挣扎。而Keith作为大提琴手的曲目,竟是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隔空传情,一旦明白两首古典作品之间的内部关联,观众即会了解本片作曲家奥哈罗兰的苦心。作为全片高潮的大提琴协奏曲,展现的是舒曼和妻子克拉拉1850年搬迁到新城市之后对生活的憧憬,而在今日,Keith于爱情润泽下完成圆梦般的演奏之后,正谋划和Sophie私奔去远方。

“音乐密码”一旦被解开自然是颇有乐趣,但即便你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也不妨碍从头至尾被导演那一股子“小清新”的拍摄手法而蛊惑。在好莱坞,这类涓涓细流式的独立电影注定只能在圣丹斯电影节这样的保护地中展露光芒,德雷克·多穆雷斯是圣丹斯的常客和常胜将军,80后的他未来前途光明,只等一个进入商业片的机会,看好他。

篇5:密码不密阅读答案

①每天早晨登录网络的时候,你会感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好像都消失了。你先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启动智能电话或电脑,然后用另一个密码打开电子邮箱。社交网站自然也需要密码。登录书店又要一个密码,用信用卡付账则需要另一个密码。有些人一个密码用遍天下,问题是,一旦某个站点被骇客入侵,那些坏蛋们就可以拿这个密码破坏你其他的账号。

②据调查,有1%的用户使用“123456”作为账户密码,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速的加快,骇客每分钟可破译数千个密码。要想拥有一个难以破译的强密码,安全专家建议使用含有10个字符以上的密码,其中应当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还有符号。如果这样做的话,你应该可以安枕无忧地睡好觉了——这或许可持续1924年。这正是骇客尝试10个字符的各种排列组合所需的时间。但是这么复杂的密码,连你自己都可能想不起来了。

③计算机科学家察觉到,密码系统已遭破坏,他们正在寻找替代方案。取代密码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生物识别,一种可以识别独特体征(指纹、声音等)的系统。如果把生物识别系统放到手机里让用户控制的话,将来在公共电脑上浏览网页、访问社交网贴、查询银行账户、在网站上买东西,就无需输入任何密码和信用卡信息。你起身离开时,甚至无需退出。一些网络犯罪分子即使坐在你用过的那台电脑前,也无法破译你的密码、访问你的账户,因为你的手机已经不在桌上了。

④现在,美国商务部正在开发一套新的网络安全系统,专家们说这套系统会最终消灭密码迷宫,而且有望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这套系统中,你自己就是你的密码。这个密码效率要高得多,对它你也能掌控得更好。实施了这套名为“网络空间可信任身份国家战略”的新规则后,因担心安全或隐私问题而无法进行的活动,或许就可以转移至网上完成。不过在这些技术成熟之前,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保罗奥斯凯特对密码持怀疑态度。他相信任何密码系统都将遭到破译,由于担心遭到骇客的攻击,他甚至不开设任何网上银行账户。

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实施“网络空间可信任身份国家战略”的新规则后,因担心安全或隐私问题而无法进行的活动,就有可能转移至网上完成。

B.将来人们可能只凭着自己的声音就能够安全地登录系统。

C.密码系统被新规则取代后,将有望开启电子商务系统的新时代。

D.新的网络安全系统实施后,保罗教授将开设网上银行张户。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属于“密码不密”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人一个密码用遍天下,一旦某个站点被骇客入侵,就可以拿这个密码破坏你其他的账号。

B.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还有符号的10个字符以上的密码相对安全,但是这么复杂的密码,连你自己都可能想不起来了。

C.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速的加快,骇客每分钟可破译数千个密码。

D.网络实名制的实施遇到了诸多问题,导致网络犯罪分子猖獗。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骇客尝试10个字符的各种排列组合所需的时间是1924年,因此密码设置有10个字符,那么在1924年内就是安全的。

B. 生物识别是一种可以识别独特体征(指纹、声音等)的系统。是目前取代密码的最佳选择,但该系统必须借助手机才能发挥作用。

C. 密码系统已遭破坏,计算机科学家正在寻找替代方案,但也有人不相信密码,认为任何密码都可能遭破译。

D. 由于密码设置的复杂性和密码破译的可能性,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会逐渐消失。

参考答案:

1、D。“部过在这些技术成熟之前,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保罗·奥斯凯特对密码持怀疑态度。”并不能推出技术成熟后他就不怀疑,说法绝对了。

2、D。并非本文信息

篇6:《爱的密码》阅读答案

王章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离不开文房四宝,在众多的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吴冠中大师亦说过:“我国历代书画家对于宣纸的溺爱是令人吃惊的。”并感叹道:“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

西方绘画注重用光影、色彩等手段,倾向于写实,而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则是以线为主、点皴为辅,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利用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共同建构出中国画的神奇世界,这一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宣纸神奇的润墨性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显微镜下可见宣纸青檀韧皮纤维纤长且均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导引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便称①“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在这个意义上,宣纸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燎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

东汉末年书法艺术开始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丝帛并不适用,纸品质的提高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及至南北朝,纸已逐步成为文人墨客的密友,梁武帝还写下了咏纸之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唐朝盛世更是强力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出现宣纸的说法,“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一次的亮相意味深长,它标志着宣州所造之纸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殿堂。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流行,并在以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类画风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生宣的独特润墨性被时代青睐,得到大量生产及应用。明清传承,浙派、吴门派、四僧、四王、扬州八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联,宣纸声名大振,逐渐形成“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局面。可以说,到了清朝,宣纸在漫长的竞争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皇帝也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四库全书》用的也是宣纸。这一切都让宣纸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今天“只能继承而难以超越”的巅峰成就。

宣纸的神奇不仅在于它看起来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而且其寿命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如新的品质实在让人惊叹——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约8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

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复杂繁琐,足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且耗时漫长,有“片纸两年得”之说,堪称传统手工纸中制作最为繁复严格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宣纸制造也曾引入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加工等工艺,将部分工序生产周期缩短为几天。特别改用化学漂白剂后只需百十小时即可得到“白皮”。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化学漂白使纸张呈酸性,极易早衰,而机械打浆对纤维的损伤更大,有研究者认为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可能会使“千年纸”只能“健康存活”几十年,润墨性也差了许多。正因如此,今天用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传统宣纸虽其价格比普通书画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仍供不应求,而一些质量更为优秀的明清古宣更是价格不菲。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第12期,有删改)

1.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4分)

2.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5分)

3.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高度评价宣纸,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从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的密切关联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4.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说明了宣纸纯熟细腻、润墨性强的特点。

②说明了宣纸轻、薄、白、软的特点。

[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①本题划线句子共两句话,每个句子2分,共4分。

②“宣纸纸性纯熟细腻”,宣纸特点答到“纯熟细腻”或“细腻”得1分;

“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宣纸特点答到“润墨性强(良好,好)、“具有独特的(良好的)润墨性”得1分;

③“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宣纸特点答到“轻”、“白”、“薄”、“软”、“滑”、“不易破损”中任意两个特征才得1分,答到三个或以上得2分。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①①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润墨性强,纤维分布规律,结构协调,分布着特有的皱纹,特别适应中国画的需求;②宣纸轻巧,洁白,光滑,保存时间长。

②①宣纸纸性质量好,细腻,具有独特的润墨性,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②说明宣纸轻薄,光滑洁白,以及柔软如绸的特点。

3分示例:

①①纸性纯熟细腻,宣纸的吸水性强;②宣纸轻,薄,雪白,松软不易损坏。

②①说明宣纸质量好,纸性细腻,便于水墨书写;②说明宣纸的轻薄,颜色白透的特点。

2分示例:

①①纸性纯熟细腻,青檀韧皮纤维细长且均匀;②纸面光滑洁白,携带方便。

②①说明了宣纸柔和,容易着墨的特点;②说明了宣纸轻、薄、有韧性和洁白的特点。

1分示例:

①①将水墨落纸比喻作水入沙,说明了宣纸与画笔接触有皱纹,纤维分布规律性好;②说明宣纸质量轻,颜色白,像丝绸。

②①宣纸材料细腻,纸质优良,造纸材料特别;②宣纸外形洁白,寿命高,不脱色。

0分示例:

①①体现了宣纸一定程度上是艺术品的创造者的特点;②体现了宣纸经久不衰的特点,适于保护画,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②①说明了宣纸可以与水墨很好的结合,宣纸在一定程度上为好的书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②说明宣纸的寿命很长,可以保存很久。

2.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催生了一批书画大师。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

[5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①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宣纸的特性1分),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对书画的作用1分)。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1分),催生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大师(1分)。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宣纸的特点1分),利于书画作品的永久保存(对书画的作用1分)。

②参考答案6个小点,答对1点1分,答对5点得5分。答案中只写到“书法”或“画”,不按题目的要求写“书画”的,在答案总分中扣一分。

【评分示例】

5分示例:

①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1分),可以构建出中国书画的神奇世界。(1分)。②宣纸与中国书画骨肉相连,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催生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大师(1分)。③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或寿命长)(1分),利于书画作品的永久保存(1分)。

4分示例:

①①与中国书画用墨技法相适应,满足中国画纸上调墨(1分)。②满足中国书画对纸品高要求,推动绘画风格的演变(1分)。③宣纸耐用寿命长(1分),保证了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1分)。

②宣纸的润墨性适应了中国画对墨的要求,构建出中国书画的神奇世界。(2分)②宣纸与中国书画骨肉相连,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1分)。③便于保存(1分),是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

3分示例:

①①宣纸的润墨性(1分)使中国画的特点凸显。②宣纸保存时间长(1分),使中国画得以流传。③宣纸造就了一大批书画大师(1分)。

②①宣纸的润墨性(1分),满足中国画纸上调墨。②宣纸自南北朝起便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使得各朝的书画紧密相连。③宣纸寿命高(1分)使我国的书画安然无恙.

2分示例:

①①是绘画风格的幕后推手(1分)。②对画的保存起到很大作用,纸寿千年。(只提到画,没有写到书画,扣1分)

②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1分),能够适应中国画纸上调墨的要求。②宋代文人写意画兴起,生宣适合这种画风,被时代青睐。③宣纸有利于古代书画保存(1分)。

1分示例:

①①其润墨性适应中国画注重用墨的特点(1分)。②便携成本低,促进书画艺术的交流发展。③促进写意画的画风,成为中国画的特点。

②是绘画风格的幕后推手,造就中国绘画的独特风格。(1分)

0分示例:

①①在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②宣纸在清朝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②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兴起的原因之一。

3.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高度评价宣纸,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从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的密切关联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传世离不开优良的物质载体。②拥有出众独特的品质,才能在竞争中占据长久的优势,达到巅峰成就。③传统工艺复杂繁琐,耗时漫长,却能保证质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需要审时度势,否则往往得不偿失。

[6分。答出一点3分,两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补充细则】

①结合文本1分,启示2分,只要答对任何两点就可得满分。

②启示不对,也可得结合文本的1分。

③启示必须上升为理论(本质),不能再停留在宣纸与书画的关联上。

【评分示例】

6分示例:

①(1)优秀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好的物质载体。宣纸推动中国书画风格的演变,从某些意义上也是艺术品的创造者,说明我们要善于利用工具,使之为艺术发展服务。(2)艺术又反过来可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书法艺术兴起使宣纸受欢迎,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促成了宣纸的“文房之首”的地位,说明我们要用文化发展引领社会进步。(3)宣纸对书画的保存作用,启示我们要尊重、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②(1)宣纸制作工艺复杂繁琐,耗时漫长,从而使得纸质极高,润墨性极好,适应了中国书画的要求(分析文本1分),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认真专注,力求完美,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得出启示2分)。(2)宣纸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纸品质迫切的需求,相比竹简与丝帛具有极大地优势(1分),这启示我们应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善于判断时代趋势,顺应时代需求(2分)。(6分)

5分示例:

①(1)要想得到重用,自己首先要有实力和内涵。(2分)正如宣纸质量极好,寿命较长,才被许多画家使用。(1分)(2)要想得到重用,要严格规范自己。(启示表述得不够好,1分)宣纸的传统手工制作复杂繁琐,堪称传统手工纸中最为繁复严格者。(1分)

②(1)宣纸是促使中国书画得以定型,呈现特有的语言,表达特有的情感(1分),因此文化的传播应有一定的物质载体(2分);(2)中国书画种类繁多,各具形态,也是由于宣纸的推动,但基本是墨与纸的形态。一定程度上是因纸质良好,使中国书画与宣纸血脉相交。(这一点不得分)(3)传统手工宣纸制作复杂繁琐,但品质很高(1分),有些传统工艺在精良的制作上是现今工艺无法超越的(1分,启示表达不清晰,仍停留在现象的概括上)。

4分示例:

①(1)宣纸作为中国书画的载体,不断推动中国书画的发展,(1分)启示我们重视现有的条件基础,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形成鲜明的风格。(启示与文本不能对应,所以不得分)(2)工业制造宣纸远差于传统手工宣纸,(1分)要求我们坚持传统优秀的文化,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将适得其反。(2分)

②(1)质量优秀的古宣有很好的润墨性,适应中国书画用墨的要求,使书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得以体现(1分),由此可得有些优秀文化也需要相当质量的物质载体来承载体现(2分);(2)宣纸作为绘画风格的“幕后推手”,使中国书画风格得到发展与表现(1分),有时,人的自身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这有助于自身的成长(启示不得分)。

3分示例:

①(1)一件艺术品要想得到传承,必须要选用寿命较长的材料,正如欧洲的壁画因选用的材料寿命不长,造成壁画脱离。(虽结合文本,但脱离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的密切关联,这一点不能得分)(2)人们想要打造一件艺术品,必须选用符合创作理念的材料。(2分)正如宣纸的润墨性满足于中国画的要求,中国画因此流芳百世。(1分)

②优秀的文化都必应有好的载体,文化与载体相辅相成,(2分)绘画赋与宣纸生命力,宣纸为绘画提供空间,共同创造中国的绘画文化的奇迹,(1分)从人的发展也应合适选择载体,才可让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结合文本1分,启示,2分)

2分示例:

①(1)宣纸作为文房之首,使得墨水在其上能体现不同艺术技法,表达艺术的妙味,是由于其他作的年份,因此要用原始的材料制作宣纸。

(2)宣纸使得绘画风格演变,表现不同时期的变化,因此要不断提高纸的品质才能不断推动文化发展。(只结合文本,而完全无启示;但能分点作答,故得2分)

②(1)应该提高纸的品质,以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表达显现优秀的艺术,因为宣纸的出现,墨才能发挥它原有的艺术效果,书法艺术能不断发展(1分);

(2)传统手工宣纸制作复杂繁琐,才能有如此高的品质,高的寿命,而用现代机器工业,偷工减料,只能生产出低质量的宣纸(1分),因此,应传承优秀宣纸制作工艺,制造出高品质的宣纸(启示不得分)。

③(1)宣纸由于自身纤维纤长、润墨性的特点,得到了众多书法家的青睐,由此我们可得要细心打磨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会发光。

(2)宣纸制作工序复杂繁琐,并且耗时漫长,因而质量极佳,适应了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苛刻要求,推动了书画发展,由此我们可得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不畏挫折、挑战。

(3)宣纸是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推动绘画风格演变,我们要找准自己定位,认清自身。(文本分析2分,启示不得分)

④(1)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是保存作品的最好载体,应弘扬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

(2)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最为繁琐严格,后期宣纸制造改革并不能达到传统宣纸手工制作的高度,因而我们要创新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方式,实现质的飞跃。

(3)要珍惜现有的手工宣纸及作品,传承中国优秀的书画,宣纸文化。

(4)要控制宣纸的价格,令宣纸广泛传播。

(5)作为中学生,我们也要加强对书画、宣纸的了解。(文本分析2分,启示不得分)

1分示例:

①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密切相连,中国的书法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处,因此,我们应该让宣纸的技艺传承下去,并且对它进行创新,使其变得更好。使宣纸的润墨性变得更强,推动绘画风格的演变。(结合文本,1分;但启示未能上升为理论,还是在说宣纸与中国书画的关联,不能得分)

②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密切相连,中国的书法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处,因此,我们应该让宣纸的技艺传承下去,并且对它进行创新,使其变得更好。使宣纸的润墨性变得更强,推动绘画风格的演变。(结合文本,1分;但启示未能上升为理论,还是在说宣纸与中国书画的关联,不能得分)

0分示例:

①(1)应尊重传统,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文明。

(2)文化是精神力量,但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1)宣纸的纸性纯熟细腻,墨落纸如雨入沙的特点将画家的画演绎得无比的美;

(2)它使得文人写意画的画风得到了完美体现;

篇7:爱的位置阅读及阅读答案

这是我上大学时的一件事。

那天下午,公共课老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大儿子说:“我要把父亲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二儿子说:“我要把父亲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是您在支撑着他们。”三儿子说:“我只想把您当作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的心里。”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

教授讲完,问道:“记得父母生日的同学请举手。”举手者寥寥无几。

“寒假给父母洗过脚的同学请举手。”这是他放假前布置的作业,没有做到的同学扣德育分。

一百多双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只有坐在最后的一位同学没单子。教授问是何故,该同学哑口无言。

“你是不是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

“我很想给父母洗一回脚,可是……”

“可是什么,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教授严厉地说。

“我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我只能给他们洗头……”

空气在那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到心跳声声。

“记住,爱的位置不在嘴里,不在头上,也不在脚下,只在心中,在我们时刻关爱他人的细小行动中。”

1.仔细阅读老教授讲的故事,想一想:国王为什么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

2.“空气在那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老教授会想什么?

3.用“___”画出点明题目“爱的位置”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因为三儿子是发自内心的爱父亲和每一个百姓,而不像哥哥们一样把父亲作为国王的功绩挂在嘴边。

2.这个孩子是最孝顺的,不是因为应付老师的作业儿去猜去帮父母洗脚的,尽管他父母没了双脚,还是为父母做了一件事,他是把爱放在心里的.

3.“爱的位置”指的是爱位于哪里。爱要发至内心,当我们的爱发至内心时,爱就是我们在不经意之间从内心流溢出来的关爱的源泉!

拓展阅读

爱的移位

孙道荣

①每晚,儿子都要回家,看望独居的老父亲。

②回到家,儿子摸摸藤椅,轻轻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儿子弯腰检查,发现藤椅一条腿上的藤条松了。这把藤椅是老父亲最喜欢坐的椅子,也是他最珍爱的椅子,他坐上面读读报纸,坐上面看看电视,坐上面打个盹,坐上面发下呆,坐上面思念母亲……在儿子的印象中,老父亲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是在藤椅上度过的。藤椅陪伴了他二三十年,也许更久,现在它有点松了。儿子赶紧找来工具,先用铁丝将藤椅的腿绑牢,然后,用旧衣裳撕成的布条,一层一层细心地缠起来,这样,藤椅就既结实,又不会伤着老父亲了。

③ 若干年前,年轻而勤劳的父亲总是自己动手,用木头做了几把轻便的桌椅,专门给儿子用。年幼的儿子很调皮,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的玩具,小椅子也不例外。害怕椅子太重,砸伤了孩子的脚,所以,年轻的父亲特地找来质地最轻的梧桐木,做成了几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子,并且耐心地将每一个角,都磨圆,这样,即使孩子碰着了,也不至于弄伤他。

④儿子走进书房。老父亲一辈子爱书,一堵墙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老父亲现在还经常找几本出来读读。儿子和往常一样再次帮老父亲整理、清理了书架,将老父亲常翻的一些书,移到书架的下层,这样,父亲拿起来方便,就不用自己登高去翻找了,可是倔强的老父亲,有时还是会偷偷地站在凳子上,去找一些上层的书,这让儿子非常担心,他几次“严厉”地“警告”老父亲,若是再站凳子的话,他就将书架上面几层给封死,以杜绝危险的发生。

⑤若干年前,儿子从蹒跚学步,到自如地奔跑跳跃,正一天天长大。但是,这个调皮的男孩,也因此造成了一次次险情。好奇心使他什么东西都要看一看,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什么东西都想玩一玩。为了不伤到他,年轻的父亲只能将家里一些易碎和危险的东西,往高处藏:放在茶几上的玻璃杯,都移到了柜子上;摆在桌上的花瓶,挪到了橱顶上;放在地上的开水瓶,都藏在了厨房平台的最里层。可是,这一切反而更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他趴在桌子或柜子沿上,踮起脚尖,再踮起脚尖,然后,伸手去探,去摸,去捞,去勾……“啪!”一个玻璃杯碎了。年轻的父亲看到孩子的模样,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佯装“严厉”地“警告”他,再这样小心揍屁股。而他从没有因此打过孩子,他怎么能够阻止一颗向往、好奇、长大的心呢?

⑥将家里认真检查了一遍之后,儿子来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了下来。老父亲正在看一部重播的古装历史剧,他对这种古装戏其实没什么兴趣,但他还是和平日一样陪老父亲看上一集。

⑦若干年前,儿子上中学了,学业越来越紧张,应试、升学,将儿子和全家人的弦,都绷得紧紧的,特别是高考之前那段时间,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人到中年的父亲和母亲,在家里走路,都是踮着脚尖的,生怕轻微的响动,影响了紧张复习的孩子,他们用这种无声陪伴着儿子。一次,儿子惊讶地发现,家里的电视机很久都没有打开过了,他问父亲,你们怎么不看电视了啊?父亲不屑一顾地说,电视节目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难看,看可就生气,不如不看。儿子信以为真。直到他高考结束那天,家里的电视机,和着父母的笑声,一起重新响了起来。

⑧夜慢慢深了。儿子将老父亲搀扶上床,然后,告别老父亲,轻轻带上门,回自己的家去了。

⑨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 。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他不知道这一切。

(选自1月30日《南方日报》,有删改)

问题:

19.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3分)

20.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句子的加点词好在哪里?(2分)

儿子摸摸藤椅,轻轻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

(2)结合语境,赏析句子。(2分)

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

21.作者插叙了若干年前的几件事情有何作用?(2分)

22. 阅读左边漫画,根据文章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将文章最后一节补写完整。(2分)

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 。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他不知道这一切。

2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①节中“独居的老父亲”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B.文章两次出现“‘严厉’地‘警告’”,前后呼应,但语气和情感上都有所不同:前者饱含烦躁和担心,后者饱含命令和赞美。

C.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D.本文和莫怀戚的《散步》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都以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也向我们诠释了孝顺是一种爱,陪伴是一种爱。

答案:

19.(3分)帮父亲修藤椅 调皮 勤劳(“耐心”、“细心”、“疼爱儿子”等)(每处1分,意对即可)

20.(4分)(1)“摸摸”和“轻轻”两个词写出了我在检查藤椅时的细心、小心翼翼,表现了对父亲的关爱。(2分,意对即可)(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沉闷的空气”比作“炸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考之前家里氛围的紧张。(2分,意对即可)

21.(2分)内容上,写出了父亲的身教带给儿子的影响,使文中父亲和儿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结构上,避免了呆板直叙,使行文波澜起伏,和文题“爱的移位”相呼应。(从“内容”或“结构”选取一点回答即可得分)

22.(2分)示例:父亲都来不及披起大衣,蹑手蹑脚走进儿子的房间,将儿子蹬开的被子掖好。(续写内容要紧扣“盖被子“这一事件展开,想象要合理)

篇8:《爱的尊严》阅读答案

12 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13 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头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饭,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14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真不该那么对他。

15 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16 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19.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2分)

→嘲笑→ →感动(每空1分)

20.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2分)

(2)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2分)

21.结合语境,说说第12段中“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的原因是什么?(3分)

22.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篇9:《爱的礼物》阅读答案

①三天假期,飞快过去了。

②下午又要回到乡村的单位去。

③妈妈系着围裙,在灶房里给我赶做饼子,是那卷了葱花、调料和鸡蛋的馅饼。她一边做,一边不停的叮咛我回去好好工作好好工作。三天来,她一直都在这么说,我有点烦,想表示一点不满,但望一眼她挂着汗珠的脸庞,心又一下子软了。妈妈总让我心软,总是用爱把我驯服得乖乖的,我听着她永远叮嘱不完的话语,态度顺从得像一个很听话的孩子。

④当妈妈的叮咛终于出现一段间隙的沉默,我赶紧趁机逃出了灶房。

⑤外面飘着细雨,我站在院子里享受一份湿意,风和雨星子一起吹过来,好沁香的丁香味儿钻入鼻孔,我这才回头注视花园里的丁香树。这是一颗妈妈亲手栽培出来的白丁香,细细碎碎的枝头上,挂满了一串串洁白的丁香花,沐浴在雨露中,更显了几分娇白,湿嫩嫩的,很是美丽。我不禁脱口道:“这么美丽的丁香花,我真想折两枝带到乡下去!”喊完竟呆呆站在了丁香树前痴情了好大半天。

⑥雨大起来了。我深深的凝视了一会儿带着水珠的花姿,然后很是不舍地躲回自己的小屋收拾东西。

⑦一只大大的天蓝色旅行包,首先装进去的,总是进城一次逛书店买回的新书和稿纸,这是唯一我自己置办的东西。而其他塞满包的,便是妈妈永远赠送不完的爱的礼物。妈妈经常变魔术似的,将肉、面粉、菜做成各式各样的食品,笑眯眯的送给我,就连怎样吃,一次吃多少以及如何存放等等,她都要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到我出门才肯罢休,她知道我怕冷,总是要我多加衣服多加衣服;我喜淋雨,可她非要把雨伞塞进我的包里,而我不经意的一声咳嗽,她便凶着脸将那吓人的药片放在我手中。她很是细微,就连我平时馋嘴的果丹皮、泡泡糖、锅巴之类,她都会细心替我装好。反正,每次离家,非得背一个满满的包,她才肯放我走。

⑧我常想,母亲干嘛有那么多的爱呢?从小至今,我已背负了许许多多,可她依然源源不断地爱我,给我无穷无尽的爱的礼物,而她实在就是那么一个瘦瘦弱弱的样子,她那丰厚肥腴的爱,究竟在什么地方蕴藏呢?凝望她,我总也想不透。

⑨东西收拾得差不多了,那包也越来越鼓,抬头向窗外望去,雨依旧。突然发现妈妈踩着小凳子站在丁香树前。我倚窗仔细望去她正拿着剪刀一下又一下的采摘这丁香花。她面带微笑,用指尖拨弄着丁香枝条,细心又专注的挑选着一串串丁香花,她的表情和她的一伸手、一曲臂、一挥剪刀又一弯腰的姿势,在这一刻显得极为优美、和谐、摄人心魄。一时间,我竟被她的美丽惊呆了,我从没注意过妈妈也会有这般美丽的时刻。我本想跑出去给她雨伞的,但我怕破坏了这一刻的美妙,怕弄惨这幅雨季生动的风景。是的,这的确是一幅极真极美的风景:一个劳累一生的母亲,为出门工作的女儿,冒雨采摘爱的鲜花,多皱的脸上满是汗水和雨水,但她微笑得宽慰而灿烂,笑得一尘不染,就像那一尘不染的丁香花一样,又美又芬芳。

⑩我呆呆的注视着妈妈许久许久,热泪潮涌般滚下来,滑进嘴里,甜甜的、又涩涩的,很是叫人心绞。当妈妈终于捧着一大把含露的白丁香送到我手中时,我那颗脆弱的、承受不了太多爱与美的心,已有种清脆崩塌的感觉。

?我背起包,极为珍爱的捧着鲜花出门,妈妈一直笑笑地、笑笑地送我到巷口。花在我怀中美丽的芳香着,转头看妈妈,她依然笑笑地,笑得跟丁香一样芬芳,跟丁香一样的纯洁,跟丁香一样一样的馨香、俊美……

小题1:第⑧段中说“而她实在就是那么个瘦瘦弱弱的样子,她那丰厚肥腴的爱,究竟在什么地方蕴藏呢?”联系全文,你认为“那丰厚肥腴的爱”究竟具体蕴藏在什么地方?(写出三点,3分)

小题2:“一时间,我竟被她的美丽惊呆了,我从没注意过妈妈也会有这般美丽的时刻。”句中两次提到“美丽”,请结合第⑨段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这“美丽”的?(2分)

小题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请对文中划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2分)

小题4:本文题目为“爱的礼物”,有人建议将文题改为“芬芳的丁香”,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2分)

小题5:母爱深似海。假如明天就是你母亲40岁的生日了,你想打电话到电视台给她点歌,你该怎么说呢?(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妈妈的叮咛中 ②妈妈的爱的礼物中(食品、衣服、雨伞、药片) ③妈妈冒雨采摘的爱的鲜花(丁香花)中 ④妈妈的微笑中。(举出3点即可)

小题2:作者抓住妈妈的神态“面带微笑”“细心又专注”和动作“用纤指拨弄”“挑选”“一伸手”“一屈臂”“一挥剪刀”等细节描写,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示了这种母爱的美丽。

小题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的微笑比作丁香花,写出了妈妈的微笑之美,突出了像丁香花一样纯洁无私的母爱,歌颂了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妈妈,表达了作者对妈妈的感恩之情。

小题4:①我觉得“爱的礼物”更好,“爱的礼物”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还很好地设置了悬念,所以我觉得“爱的礼物”更好(意近即可)。

②我觉得“芬芳的丁香”更好,这个题目更含蓄,更有韵味。丁香花既是文章的一条明线,同时丁香花中还寄托着浓浓的母爱,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另外,芬芳的丁香还借物喻人,用丁香比喻纯洁无私的母爱,用它象征勤劳、甘于奉献的母亲(意近即可)。

小题5:要点:称呼(1分)、事情(为母亲40岁生日点歌,1分)、所点歌曲(1分)、

播放时间(1分)。注意语言的通畅。

试题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那丰厚肥腴的爱究竟具体蕴藏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到原文中去寻找。从前向后精读全文,随处可见,如第三段中的“一边做,一边不停的叮咛”,第七段中的“妈妈永远赠送不完的爱的礼物”“她很是细微”,第九段中的“一个劳累一生的母亲,为出门工作的女儿,冒雨采摘爱的鲜花”等。把这些内容概括出来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描写这‘美丽’的”画面的内容是在语段的前半部分,即“她面带微笑,用指尖拨弄着丁香枝条,细心又专注的挑选着一串串丁香花,她的表情和她的一伸手、一曲臂、一挥剪刀又一弯腰的姿势,在这一刻显得极为优美、和谐、摄人心魄”精读这几句文字可知,主要运用了对妈妈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场面的美丽,更写出了母爱的美丽。

小题3:试题分析:“一个劳累一生的母亲,为出门工作的女儿,冒雨采摘爱的鲜花,多皱的脸上满是汗水和雨水,但她微笑得宽慰而灿烂,笑得一尘不染,就像那一尘不染的丁香花一样,又美又芬芳。”这个句子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上下文可知,把妈妈的微笑比作丁香花,表现了妈妈的微笑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妈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小题4:试题分析:把两个题目加以比较,分析出各自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读全文可知,“爱的礼物”更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因为全文都在写母亲对自己的爱。而“芬芳的丁香”只是“爱的礼物”的一种而已。但是,“芬芳的丁香”这个题目也有可取之处,比如,这个题目含蓄,有韵味。芬芳的丁香也象征了母亲和母亲的爱。因此,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哪个好就写哪一个,但要做到理由充分。

上一篇:安全工程师考试资料下一篇:塑钢型材销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