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认识党的思想路线

2024-04-16

从哲学角度认识党的思想路线(共14篇)

篇1:从哲学角度认识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它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又是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为我们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他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毛泽东那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中国语言表达形式,是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但是,从当时的客观针对性看,“实事求是”更多强调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即是说,更多强调的是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唯物论,意识、认识的客观性。邓小平同志后来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我们党在那个时期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是,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邓小平同志恢复和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把“解放思想”定义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在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认识论的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统一的前提下,侧重于强调认识的辩证法、强调“解放思想”。而从当时的针对性看,主要在于强调认识要和“现在”的实际相统一,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党在那个时期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廓清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展的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江泽民把“与时俱进”的含义界定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同志在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相统一的前提下,更强调认识的辩证法、认识的发展。从现实的针对性看,主要强调认识(和工作)的“与时俱进”。在江泽民同志那里,“与时俱进”,一是指认识要从过去发展到现在,和现在的实际相符合,正如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二是指要着眼于未来,通过创新求发展。这是他重点强调的。三是指认识的发展、创新是无止境的:“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密不可分的。

第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基础。从历史的角度看,毛泽东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前,邓小平、江泽民对其发展在后。从逻辑的角度看,如果不“实事求是”,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相背离,“解放思想”就成了胡思乱想;“与时俱进”就成了脱离实际的“求新”、“求进”。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把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先导、前提。从历史的角度看,邓小平同志曾论述过,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拓展和具体化的“解放思想”的内容,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恰恰是作为“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前提、先导提出的。在江泽民同志看来,因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三个方面“解放出来”。从逻辑的角度看,时代、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变化和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只有从与时代、实践不相符的错误的、过了时的东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从现在走向未来,始终和时代、实践相统一。 第三,“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向、目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毛泽东同志强调“实事求是”还是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思想”,其坚持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创新了的理论为指导,实现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实践创新。

第四,作为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又是内涵一致、相互包含的。“实事求是”中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之发展,这就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仅意味着认识要和现在的、未来的实践相统一,而且意味着认识是从与过去的实践相统一的认识中发展而来、是从既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的束缚中发展而来,这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包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实际”、“客观”是不断发展的,“解放思想”也是无止境的,这就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中包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为,思想认识“进”的依据是“时代”、“实践”的“进”,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认识随着时代、实践的“进”而“进”,这既是“与时俱进”,也是“解放思想”。

篇2:从哲学角度认识党的思想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二者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有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表现。明晰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做到从整体思维出发来审视党的思想路线以及不断开拓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从学理层面理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从而知道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难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而历史的统一。其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我们人类社会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指导,更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你练得理论成果,更是理论的精华所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显示体现和运用吧。二者的统一是认识和时间相统一的生动表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论认识论,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和表现,是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现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反对一切“左”。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住址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在自己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坚持不懈地反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总体上来说两者是统一的。思想路线与认识路线的一致,充分体现了实践中知与行的统

篇3:从哲学角度认识党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逻辑论证,植物的思想,生物的自然力,应急能力,针对性防线,基因互联网

最近,英国牛津大学行为生态学家亚力克斯·卡切尔尼克和以色列特尔海学院植物生态学家哈加伊·谢梅什用豌豆做了一个简单又高明的实验[1],发现了一个难得的问题值得探讨。

这个实验是把每株豌豆的根,均分栽在两个花盆中,其中A组花盆的营养保持恒定够用,B组花盆的营养则定期控制呈不足状态。随后把同一株上的两组根都给予够用的营养水平,为C组,另一组D则营养不足。结果,营养定期不足的B组根比其他3组生出了更多的根,是人们未曾见到过的生物现象。他们认为这是生物竭力求生的现象。谢梅什博士认为,植物“即便没有认知能力或奇妙的神经系统,还是可以做出一些相当复杂的行为,也许是遵循着某些简单的规则”。英国沃里克大学行为心理学家尼克·沙特尔在评论这个实验的结果时说:“这符合生物在糟糕的情况下放手一搏的风险敏感性理论”。这个评论意味深长。因此就引导出一个值得关注的盲区,植物到底有没有思想和决策能力。

第一,从自然逻辑上讲,植物是有思想的生物:思想是一种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直观地看,植物没有大脑和神经系统,也看不出它们有概括、判断、推理的思想衬托出来的行为。所以,即便是从事植物研究多年的人,也不认为它们有思想。

生物的一切本能都是为了生存,也是在生存中练就出来的。人类的思想是一种本能,是祖祖辈辈为了生存,并在生存中练就出来的。即使是3~4个月的婴儿,也能根据已经历的记忆,对别人脸上做出对他的表情作出无误的回应,自然是经过了认知和判断等思考活动。所以,思想是记忆的必然转化,没有这种转化,生物就不能成为一个灵动的有机体,就很难生存得世世代代。也就是说,思想是一种求生存的本能,没有思想就很难生存。自然界的植物都生存得很有条理。因此,从逻辑上讲植物是有思想的。

第二,思想是动物和植物生命功能中承前启后的一种自然力。大自然中,山河地势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形成了很多各具特色的生态区,加上其中四季轮回,昼夜交替,温度日升夜降的客观作用,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都近似于环动的自然力。生活在其中的生物自然受到影响,催动其生理活性运动。生理活性返回去感受或应答环境的影响,就产生了互动,激荡出了生物的生命力。生命力自然返回来提高生理活性,增强感受或应答环境的能力。因此,生理活性就成了生物体沟通环境的渠道,生物在环境的褓育中成就自己的秉性。

生物的秉性更是一切为了生存,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断完善自身生存能力的自然力[2],这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力。常识表明,生物对其周围环境因素感受多了就会留下记忆产生认知。认知多了,在生物秉性的催动下,便会产生具有辩别作用的认知力,这是我们能从生活中体会得到的。在认知的过程中,维妙的思维活动就这样人不知鬼不觉地启动了。认知力的活动,即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理进行概括、判断、推理的活动就是思想。思想是生物进化的必然“产物”。

生物随着自身进化的过程中需求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思想也就越来越丰富。思想也就会产生自己的选择、关切和取向意识。严格说,没有关切和取向意识的生物是不存在的。所以凡有自主关切和取向意识的动物和植物就有思想。思想是生命前进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自然力,表明了思想是动植物生命功能中承前启后的一种自然力。

第三,植物那强势的适应性是有思想的表现。植物的生存能力,主要是其祖先遗传下来的,其中包括一般性变异[3]和突变[2]形成的规则和机制。前者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形成,后者是在隐性状态中快速获得,所以在几十年或几百年间也看不到它们有形态特征的变化,也就很难判断它们是否有思想和决策能力。因此,要确认上述论点是否正确,还有必要寻求在动态情况下去“观察”分析这个问题。

例1:在一些风景区,常常会见到有些参天大树从悬崖峭壁上的小石缝中长出。思想当时长出那颗树的种子,自然遇到了其祖先也许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那种情况,没有获得那种适应性,必须使出自己的认知力,去学会适应新情况;还必须有一种力量协调自己那复杂的新陈代谢机制,否则是不可能生长起来的。这种力量自然是非有敏锐的思想所能及的。

例2:中国三峡大坝的水库中,有4万hm2区域,每年冬季淹水30m深达210d,连续10年后,发现其中40种植物中,有桑树、枸杞、玫瑰等39种植物的下部位都长出了深绿色的叶片。叶片中绿叶素增加了,光合效率提高了。显示了植物有惊人的协调自身那复杂的新陈代谢功能的能力,去适应不利于生存的环境因素,与石壁小缝长大树有异曲同工的妙趣[4]。

第四,植物那快速多变的能力,表明它们的思想水平蛮高:笔者发现生物突变和进化的机制,为创新生物抗病、抗众多的灾害性因素建立了基础理论。用芜菁花叶病毒(Tu MV)不同株系免疫大白菜不同品种[5],用西瓜花叶病毒(Zy MV)免疫西瓜病毒病,用枯萎病菌毒素免疫西瓜枯萎病,都创新出了相应的高度抗病资源,证明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也就是说极大多数植物都能对多种有害因素作出针对性的对抗性反应,并建立自己的“防线”,这当然不是固有的生理机制能直接实现的,它与人类的应急能力与其思想水平成正相关一样,植物的思想水平也蛮高。

前述谢梅什博士们的豌豆实验,B组根经过断续缺肥处理以后,再回到一直缺肥中生长便出了更多的根,表明B组根在断断续续缺肥的情况下得到了一种有可能再缺肥的记忆和认知,并逐渐调整自己生理功能的适应性,为防止再缺肥做准备。在真正遇到再缺肥时就增加了长根的数量,符合思考出的智慧的常识,自然是有思想的表现。

第五,植物基因间互联网起了头脑和神经系统的作用:基因是生物世世代代适应环境所得功能的记忆体及其遗传密码。思想是根据记忆和现状进行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为优化其生存方式做选择。因为生物的每个行为都是多基因相互协作完成的,所以基因间那互联网式的生态关系就可以发挥植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作用。大多数植物比人类的基因多得多,如人类有基因2万多个,大豆有基因5万~6万个,小麦有基因12万多个,所以植物比人类的思想应该更有拓展性,更有适应性。在自然界反观植物的抗逆力确实比人类强,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认识到植物基因间的互联网起到了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式的作用。

笔者得出的结论是:植物不能行走,也不能对人的呼唤作出反应,显得很呆板,若说它们有思想,似乎是不可接受的。多少年来,人类对农业生物学尤其是对其中植物研究的进展是如此缓慢,根本原因在于把它们看得太简单了,对其基本性质缺乏了解。过去生物研究工作的许多失败,早已严肃地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植物到底有没有思想。

破解生物科学中隐性存在的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哲学辩证。本项研究也得益于此。本文辩明了思想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生命活动承前启后优化生存的一种自然力,优化生存的一种本能。植物能够进化到当今这样惟妙惟肖的生机,从多方面表现了它们不但有思想,而且水平高。

一些风景区的参天大树从悬崖峭壁的大石上极不相称的小缝中长出,中国三峡水库中许多受水淹不死而改变生存方式的植物,都反映出生物有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思维力,是非有思想不可的表现。

笔者发现了生物突变和进化的机制,建立了创新生物资源的基础理论,可以给多种植物免疫多种病害和伤害,证实了植物具有广泛的应对不良因素的能力,并建立有针对性的“防线”,与人类的应急水平与其思想水平成正相关一样,植物的思想水平还蛮高呢!谢梅什博士们的豌豆实验,更证实了植物的智慧可佳。

本文根据基因的性质和作用,论证了基因间互联网式的功能给植物起到了类似于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作用。

本文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植物不但有思想,而且水平高,有足够的智慧对环境做出应急反应,建立自己的“防线”,为我们正确认识植物、认识生物打开了大门,避免过去那许多失败而不悟的尴尬局面。

生物科学领域还有许多深刻的问题,可以用类似于此的方法去论证解释,它将晴空万里,到处生辉。

参考文献

[1]亚力克斯·卡切尔尼克,哈加伊·谢梅什.植物没有大脑却懂得挺而走险[N].参考消息,2016-07-05.

[2]刘元凯.发现生物突变和进化的机制[J].黑龙江科学,2016,(72):154-156.

[3]刘元凯.生物的一般性变异和进化的机制[J].黑龙江科学,2016,(73):19-21.

[4]杨帆.三峡植物生存能力惊人[N].参考消息,2015-02-03.

篇4:从哲学角度认识党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 改写 操控 可译性限度

0 引言

改写(rewriting)一词最早是由勒菲维尔引入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并由此而产生了翻译中的改写理论。毫不夸张地说,改写理论应该是翻译文化派的理论基石——正是改写理论中关于改写和决定翻译成为改写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主流诗学,意识形态)的讨论开启了近二十年来浩浩荡荡的文化翻译研究大潮。文化派翻译研究一方面在翻译研究的广度上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让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面临着被边缘化,从而丧失其本体的危险。因此,这样的危险不得不引起大家的警觉,让人去检视文化派翻译理论的根基——改写理论的对与错,真与假。

1 勒菲维尔的改写论

勒菲维尔本人出身于比较文学领域,因此他在翻译上的研究深受比较文学影响,同时也从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和操控派(Manipulation School)中吸取了大量养分。他认为语言派的研究虽然“从词句走向了篇章,但根本就没有超越语言层面本身(…have moved from word to text as a unit, but not beyond)。”(Bassnett & Lefevere, 1990,4),①所以要求自己的研究“要超越语言层面”,重点研究在更宏阔的语境、历史、传统范围下翻译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及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改写论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根据勒菲维尔的观点,翻译,文学批评,电影改编等通常都或多或少地被改写以迎合当时的主体意识形态或主流诗学(1992a, 8)。②在大量描述性实例研究的基础上,勒菲维尔认为:改写是操控,是服务于或受制于权力关系的 (1992a. vii) 。而对于权力关系,勒菲维尔则认为,它是指意识形态(ideology)和/或主流诗学(dominant poetics)(1992a.7)。简单地说,翻译就是为了某种权力关系而进行的改写/操控,后来Munday在介绍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时,就直接把它具化为“翻译即/作为改写(translation as rewriting)。③

2 认识论角度评“翻译即改写”

根据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翻译是改写的一种典型形式,是权力关系的改写或操控,是为权力关系服务和/或受制于它,那么一位仇视共产党的美国译者就可以把这样一个汉语句子:

(1)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

翻译为英语:

(1a)I hat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我仇恨中国共产党!)

根据改写理论,这个例子中(1a)应该是译者(某种权力关系)为了自身意识形态而对(1)的改写,也就是(1)的翻译。显然,这是一个有些荒唐的结论。

如上显示,改写或操控完全可能会为了某种意识形态目的而任意为之,对于这一点,人们大可不必费劲找例证,勒菲维尔本人使用的实例就能加以佐证,仅摘其一例关于《安妮日记》的描述为证:

1.As a result, the plight of the Jews in the Netherlands is, correspondingly, made to appear less harsh than it actually was. “Jodenwet volgde op Jodenwet” [one Jewish law followed the other](Paape 203) is turned into “ein diktatorisches Gesetz folgte dem anderen”[one dictatorial law followed another](Sch€黷z 11), as if these laws had little or nothing to do with the Jews. … (1990, 67)

从勒菲维尔给出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原文相比,在所谓的“译本”中有大量内容上或意义上的改写、增添、删减等来迎合不同目标文化特定意识形态,显然,严肃的译者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观点。

按照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翻译是权力关系意识形态下的对原文的改写/操控。但是我们知道不同的目的语社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同时意识形态本身亦是变动不拘的,所以意识形态下的改写/操控也同样是变动的,任意的。这样一来,“服务于或受制于”意识形态和/或诗学的翻译也就是变动的,任意的,译者即可以这样译,也可以那样译,一切都可以叫做翻译,翻译最终变成了无所不包。这种“无所不包”反倒掏空了翻译的内容,使其变得空洞无物,失却意义,失却自身,翻译的标准也随之消失。相信清醒的读者现在已经意识到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是值得商榷的。

为何在理性和逻辑指导下考察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会发现它对于翻译本体居然有如此灾难性的后果?究其缘由,作者认为该理论犯了学科研究认识论上的错误。

首先,勒菲维尔对于翻译的研究,其切入点是社会文化层面,他研究的是特定目标社会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翻译和其他所有的独立学科一样,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只是寄生于翻译本体上的干扰元素,当我们把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时,是应该把这些影响和现象进行悬置的,而勒菲维尔在改写论中将目的语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进行了夸大,把这些因素视作是成就翻译的决定性因素,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一个现象的东西并不能决定其本质的东西。

同时,勒菲维尔所做的是翻译寄生现象的描述性研究,这没有错,但他却从现象研究出发,给翻译一个本体性的结论:翻译,理所当然,是一种对原文的改写(translation is,of course,a rewriting of a original text);而改写是操控,是服务于或受制于权力关系的。这正如赵彦春在他的著作《翻译学归结论》中所评价的:勒菲维尔原本考察的是翻译研究上的一种寄生现象,却由此得出一个“翻译即改写”的本体性结论,这是违背理性和逻辑的。④正如苹果皮上的斑点只能代表苹果有了斑点影响了其外观,但不能说苹果即斑点,勒菲维尔把是其所是的翻译本体概念认为是寄生于其身上的改写现象的一种(the most obviously recognizable type of rewriting),这是不妥的,有违同一律原则,因此在翻译认识论上存在问题。

3 结语

篇5:从哲学角度认识党的思想路线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假如我们把中国看做是一个企业,把党看做是这个企业的董事会,那么我们的政府就是这个企业的经理层,这个国家的国民就是顾客。

为什么党是董事会?因为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带有党的意志、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还不是国家意志),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共产党执政领导地位的一种方式。同时,党通过权力机关向政府机关选派政府领导,通过他们在政府中的积极工作加强和体现党的领导。而在一个企业里面董事会拥有对内决策权和对外代表权,这种决策权,即形成公司意志之权。这是两者的共通之处。

为什么政府是经理层?因为人的二重性决定,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集中该社会成员赋予的权力,权力的实施需要政府。而中国政府作为唯一的合法的主体,承担着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开展等公共事务,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机构。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再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产生。而一个企业的经理层负责管理企业,执行具体事务。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对董事会负责。这是两者之间的又一共通之处。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有基本的相似之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党的宗旨、党的纲领和企业的价值观及使命感中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除了忠实地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企业为了能够让自己被世人所认可和接受,往往都会有一套符合社会利益的价值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它具体体现出来就是客户第一,服务公众,诚信,团队合作。用价值观来统一思想,通过统一思想来影响每一个人的行为,最终形成企业合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与党所奉行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虽然现在我们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们需要有这么一种信仰,带领我我们朝着明确的目标进发。

企业的使命感一般表现在员工为社会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贡献!有效地使命感需要在可能与不可能的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一个企业有明确的普遍被员工认可的使命感在驱动,那么它的员工就会雄心壮志,感觉自己是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党的最高纲领还是一个企业的使命感,都是为了确保人们在前进的途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并自我感觉良好。

也许,有人会说了,如果你把党和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那是不是说人民就有权选择或者拒绝党和政府的“服务”?不,我并不是要把它们对立起来。不管是人民也好,顾客也好,如果想让你的基业长青,就必须要记得:不是你企业能生产什么,而是顾客需要什么!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加入共产党的?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入党动机。

首先,我觉得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可能都有一颗上进的心,都会积极要求进步,让自己变的优秀。让自己优秀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我想有一种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借鉴,那就是和比你更优秀的人在一起。

大家都知道资产负债理论,同样的它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在我们身边的人中,所谓的资产就是那些我们可以学习的对象,通过他们可以把我们变得更加优秀的人。而不是固步自封,在一个小小的领域里面自认为是权威,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优秀。而,想要更好地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我们自身必须足够强大。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优秀的政党,共产党员始终都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这样一个先进的组织里面,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敦促自己不断进步,让自己日益优秀起来。

其次,有一个很著名的数学公式,它就是1+1>2。这个公式强调的就是团队和组织的重要性。同样是为人民服务,当你站在不同的平台,你所面对的对象就不同,你服务的宽度和程度自然也就不同。

我之所以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为更多的人服务,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篇6: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

2014-04-0

1《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表述内涵深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的深刻体现、系统表达和高度统一。

一切为了群众,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是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价值大小的根本尺度、根本观点。“为了谁”的问题,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价值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确立起来的。《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组织的政党;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衡量政党价值大小的根本尺度、根本看法,就是能否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谋利益,也就是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一切为了群众,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刻体现。

一切依靠群众,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何为历史活动的前提、谁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历史有无规律、什么是人类历史的规律等历史基本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依靠谁”的问题,实质上是历史观问题,反映了对历史是由谁创造并推动的认识问题。当今世界上政党组织的历史观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或者认为历史是由上帝以及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创造的,或者认为历史是由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历史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一切英雄人物只有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有可能在历史进步中发挥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人民群众的作用,而不是英雄人物个人的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篇7:从哲学角度审视现代足球运动

从哲学角度审视现代足球运动

足球需要狂热,哲学需要冷静.足球似乎与哲学无缘,其实,足球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审视现代足球运动,体现足球运动与哲学的结合.

作 者:马浩林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湖北,武汉,430083刊 名:文艺生活・文海艺苑英文刊名:LITERARY GALLERY年,卷(期):“”(3)分类号:G843关键词:哲学 矛盾 联系 发展 现代足球运动

篇8:从哲学角度认识党的思想路线

一、关于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规律是客观的,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肯定规律的客观性, 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所以, 从客观性的角度看, 规律属于唯物论知识。

如果从联系的角度看, 规律属于辩证法知识。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规律也是联系,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如果从价值观的角度看,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表现。

例如: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对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段论述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在分析问题时, 我们要围绕“自然规律”这个关键词, 从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观等不同的角度剖析其所涉及的哲理。答案必须回答出以下几点: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遵循自然规律, 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运动

从事物的存在方式看, 运动属于辩证法知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运动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

如果从运动的主体和运动的规律性看, 运动又渗透着唯物论知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同时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这表明运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体现辩证的唯物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关系的描述, 前者侧重辩证法层面, 后者则侧重唯物论层面, 它们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三、关于认识

从认识的产生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看, 认识属于认识论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决定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所以, 在实践基础上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 认识不断变化发展,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 这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体现着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

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 虽然认识与意识分别属于认识论和唯物论范畴, 但从本质看, 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体现着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例题: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 在指导思想上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请分析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

分析本题时要围绕指导思想这个“认识”多视角展开。一要从唯物论角度分析我们党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要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包含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等知识点。三要从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指出, 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篇9:从哲学角度认识党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角度

一、从哲学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从人的本质属性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事业,研究人、重视人、发展人都是必要的。然而在办学实践中出现严重忽视从人的本质着眼去教育人、培养人,长期存在着以智育为中心的倾向。它集中表现在教学计划基本上只是智育计划,培养人的过程主要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又只重科学性而忽视思想性。当然,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抓智育无疑是必要的。问题在于没有“两手抓”,忽视人的社会性,放松了德育。在德育中基本上是抓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而忽视或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一些学生模糊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我们决不能离开人的本质属性去培养人。

(二)从人的认识论形成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是无限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的过程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人的认识必须根源于实践。同时从认识的实践性讲,由于宇宙是无限的,人类对宇宙的终极认识又是不可能的,并且已知的部分永远小于未知的部分。正因为如此,人的思想的形成永远处于唯心和唯物、正确和错误的争夺之中。由于具体人亲身实践的有限性,所以一个人认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外部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根据的观点,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实质就在于把外在的社会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此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内因的主观能动作用。外在的道德规则只有内化为内在的自我行动规范,才能够真正的形成内在品质。积极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肯定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重要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决不能忽视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相关教育机构的教育引导作用。只有充分重视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将二者的作用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观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既要有集中统一的、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有个别、具体、细致的教育。近年来的大学生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具体化不够。传统教育中的“生灌硬输”的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社会中的人也是具体的人。没有个性的教育就缺乏针对性,也就谈不上有效性。因此,要因人施教,因事制宜,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提高针对性,增强有效性。

(三)坚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观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善于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群体思想问题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努力找到并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不失时机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抓住了关键,就能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另一方面,要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过程,改变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消除反弹现象。总之,既要抓住重心,又要照顾一般,有主有次,主次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发展理论,任何事物都处在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

参考文献:

[1]程六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哲学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第39卷,第5期.

[2]佟强,姜俊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篇10:从幸福观角度谈论庄子生命哲学

人活着都希望有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但至今为止,人类存在的最大悖论仍然是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幸福而经常生活于不如意之中。从人的出生、成长和走向死亡,在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有形与无形的苦难如影随形地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人间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关于解脱苦难的思考:是逍遥无为还是积极进取?是看破红尘还是积极入世?是追求永恒之道还是当下及时行乐?庄子站在天道的环中,以人的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以什么态度来度过自己的生活旅程。庄子生命哲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摒弃了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通过“天下有至乐有无哉?”(《庄子•至乐》)①等问题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本文力图从幸福观角度来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以彰显庄子生命哲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现代人生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对老子思想加以继承并有较大超越和突破的是生活于战国中期,后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庄子,其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反映了他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思考。据《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②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后归隐,与梁惠王、齐宣王生活在同一时代。庄子虽家境贫困,居于穷街陋巷,靠编草鞋为生,但也不愿为有国者所用,表现出鄙弃荣华富贵和权势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隐者风范,这成为其生命哲学形成的背景。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诋訿孔子之徒,以彰明老子之说,表现出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现仅存由郭象编辑注解的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被认为代表了庄周本人的思想;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为庄子后学的作品,但也间接地反映了庄子的思想。鲁迅(1881-1936)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庄子》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③揭示出《庄子》中所具有的瑰丽奇伟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才思高超的思想智慧。这也是千百年来《庄子》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深受人们喜爱而得以广传的重要原因。庄子学说对老子学说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使其生命哲学建立在宇宙论基础之上。从宇宙本原论上看,以“道”为本根虽是老庄之学的共同旨趣,但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又对“道”的“先天生地”存在作了哲学论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老子之“道”作为宇宙万物的生化之源与存在之本,本质上是虚无的,无始无终,无名无象。庄子则认为,“道”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知,但它“自古以固存”,先于一切事物存在,是有与无的统一,由此进一步提升了本根之“道”的超越性与遍在性,宇宙万物、人的生命乃至天下国家,都是“道”大化流行的结果。

从宇宙本体论看,老子提出的“道”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动来化生万物,道“周行而不殆”、“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等思想中虽已含有“道无所不在”的意义,但并没有直接指明“道”如何“无所不在”。对此,庄子在《知北游》中通过一则小故事作了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回答“无所不在”。东郭子请他说得具体一点,庄子就说“在蝼蚁”。东郭子奇怪,道怎么会如此卑下?庄子又说“在稊稗”。东郭子问,怎么更卑下了呢?庄子则说“在瓦甓”。东郭子惊讶,怎么越发卑下了,庄子干脆说“在屎溺”。庄子之所以用这么普通的东西来比喻“道”,主要是强调“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前,它既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之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知北游》)如果说,以“道”为本的思想提升了生命的高度,那么,“道”无所不在的思想中所蕴含的万物平等观念则扩展了生命的宽度,这为后来的道家与道教关注现实的感性生命和具体事物的存在依据提供了理论说明。从宇宙生化论看,庄子通过“援气入道”,用一种经验性的方法来证明老子之“道”是“无在而无所不在”的,使原本抽象的生命哲学具有了一种质感。庄子认为,“道”为天地万物的最终本根,虽无形无象,但其表现方式则为“气”:“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为之公。”(《则阳》)万物之化生都是阴阳二“气”相交相融的结果:“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子方》)“气”是构成万物的始基,故“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人的生死也是由阴阳二“气”的变化决定的:“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庄子“援气入道”是以“气”为无形之“道”而生成有形万物提供的一种理论说明,更为人如何顺气养生而得道成仙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庄子要求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以本真之心仿天道行事,顺应阴阳之气自然地与天地相沟通,这就是他所提倡的“德”。如果说,老子的宇宙论更多地表现在对“道”本根的论述,那么,庄子的宇宙论则凸显了对个体生命本真状态的探寻。庄子以个体生命为关注对象,用心来调节生命、运转生命和安顿生命,由此将一种生命哲学契入人的心灵世界之中。

篇11:从哲学的角度浅谈贪污腐败现象

腐败现象古来有之,久治不绝,根深蒂固。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随之便出现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腐败堕落,任人唯亲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对人民、对国家、对整个社会有相当严重的危害。就是这样一种人民恨之、国家治之、社会斥之的不良社会现象。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也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腐败,作为领导者行为的一种发展变化,它同样源于社会内部所存在的矛盾,也就是社会规则的有限性与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其中的社会规则和个人欲望作为矛盾的双方,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地说,腐败形成的原因就是社会规则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如现时市场取向改革的负面效应,各项制度的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的不严密,民主法制的不完善等等。而从主观上讲,其原因即是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部分党员干部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不注重党性培养,因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从而导致个人欲望的膨胀,最终导致腐败。

然而,当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腐败问题时,应该肯定的是腐败官员也曾对社会做出过贡献,也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利益,但是其不值得大为赞赏,因为他们是“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早期的贡献应该归功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作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决策。党员干部为人民做出贡献,人民的心里自然会有一本账,会牢牢记取的,不会被埋没。但是,如果其走向了腐败,定然要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功过、是非是无法相抵的。回顾历史,刘青山、张子善等人的腐败案件的处理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样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在腐败现象中,利益的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动力,各种政策、法律、法规所存在的空隙的大小是腐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抵制腐败力量的强弱是制约腐败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这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一方面要善于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从而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推动反腐败工作从着力治标、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再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转变,努力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合力,增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

篇12: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1929年12月提出“反对主观主义”

2.“实事求是”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此后,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1.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第三,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这次讲话中,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篇13:从模糊哲学角度浅析《呼啸山庄》

关键词:《呼啸山庄》,模糊哲学

艾米莉·勃朗特笔下勾勒出的复仇者希斯克利夫在社会地位、个人尊严以及感情上都没有得到同时满足时, 他借助忧郁沉痛的爱所带给他的动力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残忍扭曲的事件, 深爱希斯克利夫的凯瑟琳嫁给富有优雅又体面的林顿, 死时仍处于自己背叛所带来的痛苦中。当我们探究其行为及思想下隐藏的模糊哲学时, 不难拨开主人公们在各个时期模糊的内心图景, 站在模糊哲学的角度去探索二人的种种行为。一切都源自于模糊, 历经模糊的过程中去探索去思考, 最终一切又都会回归到模糊中去。

一、对爱模糊的认识

吉普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老肖恩带回家中, 他与向往自由的凯瑟琳一同反抗亨德雷的残暴专横, 两人在共同成长环境下所产生的野性的释放的能量将两人的灵魂紧紧连接在一起。他们找到了共性, 他们将这难得的抽象意识定义为深刻的爱意。对具体的事物我们很难用精准的语言来形容, 人的意识和思想更是同样, 所以我们会用诸多的比喻或是相关事物的拼凑来描述自己的思想, 所以思想意识范围下的爱是模糊的。

二、对背叛模糊的恨

凯瑟琳说:“我爱他, 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 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她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希斯克利夫的爱, 然而却以最残酷的方式伤害了两人之间的感情。她用心描述着对希斯克利夫的爱, 可对于人本身思想的描述只能使其描述的对象更加的模糊, 两人的爱也就变得更加的模糊, 最终无法再用语言来形容对彼此忧郁而又粗暴的爱。

有的人认为凯瑟琳并不是真正地了解自己, 也不了解两人之间的爱是为何种爱。然而, 凯瑟琳她心理十分的清楚这一切, 她是在用刻意的模糊来隐藏她所犯下的错误和对希斯克利夫所造成的伤害。她承认自己所做的一切, 对于传统爱情的向往, 对于富有体面生活的追求, 而拥有这些的欲望将她的本性罩上了一层面纱, 朦胧地过着她所向往的生活, 模糊地深爱着她心灵的伴侣。

作为对爱有着模糊认识的希斯克利夫凭借他的贫穷和卑微的地位无法为凯瑟琳拨开蒙住她的面纱, 因而他产生的只有恨。此时希斯克利夫的爱和恨已经相容, 变得不再清晰, 但却有如骨髓, 根深蒂固地长在他唤醒灵魂深处恶魔的每根骨头中。他深知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 盘算预谋着一连串的报复行为, 可是他却迷失在自己模糊的内心中, 强烈的爱该如何表达, 野蛮的恨将终归何方, 此时的希斯克利夫唯有以模糊的思维来驱动自己儿时梦的延续, 以心之缥缈, 伴魂之高傲。

人们提出关于模糊哲学这样一个疑问:模糊事物是存在在认识之上, 还是生活中的事物本身就是模糊的?没有了人的认识, 我们对事物的反应就无所谓模糊与否, 世界上存在的模糊事物, 实际上就是说人对事物的反应是不明确的。综合了爱与恨的希斯克利夫, 他要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必定是交织后的产物, 我们也就不能对其合理性做出准确的评价。人对事物反应就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 在人认识事物的时候由于事物本身的特点难以辨清, 所以我们就变得模糊了。

三、对现实模糊的复仇

所谓大道无言, 希斯克利夫的人生信条、行事准则已经变得有如清风, 任他们在荒凉的田野、阴森的古堡中飘荡着。或许他终将走向寂寞和离群, 或许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复仇计划早已被揭穿, 但他仍困自己于阴霾雾中, 用这份难得的模糊来隐藏反抗现实的残酷。模糊挣扎的路途上他努力追寻两人曾经拥有过的纯正与真诚, 渴望着自由的回归。

模糊总带有神秘的色彩,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模糊, 人际关系有很多种, 合作关系、雇佣关系、恋人关系等等, 感情就是将这些复杂的关系模糊话处理, 而非是此非彼。你和我分清楚了, 就不是感情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早已将彼此融为一体, 以此两人谱写出了一段离奇坎坷、令人恸哭爱好又新生寒战的爱情故事, 传为永世经典之作, 不朽的爱情在永恒的模糊中闪耀着神秘的光芒。

四、对人性模糊的回归

模糊在不断表达的过程中衍生出概念。对待思想, 我们的关键是去触摸对象, 如果一个思想能够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新的对象, 那么这个思想就是成功的, 我们真真切切的触摸到艾米利·勃朗特笔下希斯克利夫的人物形象, 凯瑟琳死后, 他独占了两个庄园, 使亨德雷和埃德加在痛苦中凄惨死去。当我们看到最终他人性复苏的一刻时, “不是以道德是是非、善恶角度出发, 而是从人和事物的自然属性考虑”。我们不恨这个角色, 他展现了最真实的自我属性, 源自于模糊, 又回归到模糊之中。

在谈到模糊哲学时, 我们还需要强调的是适度原则, 任何事物只要不突破度, 其任何现实的存在都是可能的和合理的。但如果过了这个度, 则就不是模糊, 而是糊涂了。希斯克利夫最终把握了模糊的度, 看着相爱的凯茜和哈里顿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凯瑟琳曾经的那份执著, 他并没有释怀于这本该宽慰的新生爱情, 他也没有做进一步的复仇, 或许是源于对二人关系的默许, 他离开了人世, 以一个回复人性的形象回归到读者的心中。艺术是模糊的, 描述艺术本身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时候就带有模糊性。

中国太极之阴阳, “在阴阳中间的那条线, 就是一个模糊地带, 你能明确的说明它是属阴还是属阳?”很多事物都是一样的, 没有必要用明确的标准来衡量。矛盾着, 对立着, 同时又统一着。模糊哲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耐人寻味的大千世界。

五、结束语

习惯于对凡事一探究竟、追根夙愿的我们, 需要适时的糊涂、适度的模糊, 这种模糊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在艺术创作, 情感世界里它自由的游荡着。

参考文献

篇14:从心理的角度探析群众路线的坚持

关键词:心理角度群众路线坚持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是群众极其深恶痛绝的现象,是我们党始终关注的,是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着重治理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相继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再到后来的学习实践科学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无一不是整顿党风的活动。令人深思的是仍有很多党员干部做出脱离群众违背党纪的行为,现从心理的角度进行剖析思考。

一、“官本位”思想作祟影响群众路线的实现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这是古代中国对“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官本位” 思想是把是否为官和官阶的高低作为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官本位思想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一种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即以官为本、以权为纲;官尊民卑,官贵民贱;官为中心,民为边缘;官在上,民在下;官为主、民为仆。在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依然根深蒂固,无论对在官位上人的还是对一般老百姓都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官本位在行为层面有许多表现:敬官,唯官是尊;畏官,对为官者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求官,一切为了做官,人们把“升官”作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官官相护,构成一个共同对付劳动人民的“生物链”。“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朝成名天下知”,普通老百姓同样也表现出敬官畏官求官的意识和行动。人们对官的敬畏、仰慕、追求,形成了千军万马奔公务员的场面。反过来,社会上这种千军万马奔公务员的现象又强化了行政文化中官本位的色彩。这样更加导致那些本就自以为“高民一等”的在位者们脱离群众无視群众;同时对亲民的为官者也会渐渐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也出现同样脱离群众的情况。“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尊重群众和联系群众的实现和坚持。

二、从众心理暗流涌动冲击群众路线的落实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现实中不从众的人不仅不受欢迎,有时还会引起麻烦。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可表现为积极作用的从众效应和消极作用的从众效应。一个人生活在社会,总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 通常情况下,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常常会导致,大家在明知一件事情是违法或犯罪的时候,一个人可能不会去做,但是如果一个群体中有人已经做了,并且在当时只能看到得益而没有马上产生相应后果的时候,从众定式就会使人产生非理性思维和行为。官员贪污受贿的行为和官僚主义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从众心理的推动,一些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和官僚行为没有被严厉惩罚的情况激励了另一些官员的“前赴后继”。而贪污受贿和官僚行为直接影响了老百姓对我们的干部对我们的政府评价和支持力度,导致老百姓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远离我们的党和政府。

三、自我意识不断膨胀降低群众路线的实效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自我认识,是指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人的心理生活、行为表现及协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没有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胜任的信心,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结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保证质量。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所孤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能力及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个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要想与他人和睦相处,适应周围环境,完成社会化,就必须十分清楚周围的社会环境,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个体在进行自我认识时,还同时要受到个体本身的需要、愿望、动机等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自我认识容易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一些官员或工作人员身上往往是过高认识自我估计自我,在领导的鼓励中、部下的尊重中、在群众的羡慕中、在小人的阿谀中慢慢的不能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更谈不上控制自我。一些官员和工作人员逐渐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表现在工作作风上,就是搞家长制、一言堂,容不得别人批评;表现在对待职位上,就是唯官是从、唯官是求,贪官位、想高位,对部下吆喝使唤;表现在为群众服务上,就是不为基层和群众着想,对群众熟视无睹。渐渐从偶尔联系群众发展到脱离群众,谈不上深入群众,更谈不上与群众保持鱼水深情,使群众路线的坚持成为纸上谈兵。

要落实好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需要清醒认识以上几种心理状态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按照习近平书记的要求,我们要从思想意识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同时入手,针对人们心理常态的表现和变化的规律特点,坚持制度完善不松劲、长效机制不放松,切实做到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保持与群众的鱼水深情,以保持发展的良好局面和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2011.

[2][美]肯里克,[美]纽伯格,[美]西奥迪尼.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股票的投资分析报告范文下一篇:高中母爱的力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