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叶蝴蝶》导学提纲

2024-04-30

《枯叶蝴蝶》导学提纲(精选11篇)

篇1:《枯叶蝴蝶》导学提纲

《枯叶蝴蝶》导学提纲

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_____(本课采用小组PK形式,上课展示答对小组每次加1分,补充别组每次加0.5分。各小组加油哦!)

一、导入:课件导入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正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此文表达的生活哲理,从而深刻感受人生的经验。

三、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徐迟:

2字词检查注音: 读准字音并解释划线的词

阖起逸出收敛枯槁装模作样 我的补充: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每段前标上序号,思考问题:

1枯叶蝴蝶有哪些特点?从文中划出相应的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归纳:

五、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枯叶蝴蝶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它的命运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说明原因,可采用以下方式交流: 我觉得____一句写的好,它写出了(告诉我们)____。我的探究成果:

重点研读: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他们的真相。

六、拓展训练:

1.个人探究:驰骋想象:我想对你说(要求简洁真诚)枯叶蝴蝶,我想对你说:

人类,我想对你说:

徐先生,我想对你说:

七、小结: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八、布置作业:

必做:

1、《伴你学》“自主学习”、“阅读探究”部分。

2、搜集有关描写蝴蝶的诗句和片段

选做:短文写作:假如,我是最后一只枯叶蝴蝶......

篇2:《枯叶蝴蝶》导学提纲

2、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

3、既突出了它善于伪装的特性,又为下文写它的灭绝蓄势

篇3:让“导学提纲”真正发挥导学作用

1.“导学提纲”的设计

1.1 定准目标, 引领整体感知。

导学目标是学生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学生活动的指南, 没有目标的导学是盲目随意的导学。一个导学提纲,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好导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哪些是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可以达成的目标, 哪些是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才能达成的目标。在设计导纲时, 教师不能把高层次不切实际的目标下放给学生, 如探究酵母菌在酿酒和发面过程中细胞呼吸的本质区别, 由于材料、用具限制, 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合作能力要求高。这样的目标使学生费力且难以完成, 另外也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易引起抵触情绪, 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1.2 巧设问题, 引导自主探究。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学贵有疑, 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设计导学提纲时, 教师应把导学目标细化为一系列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从而完成目标。如何设计问题使学生顺利展开自主探究呢?

1.2.1 问题设置要明确具体, 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效思维。

一忌意思模糊﹑含混不清, 以免误导学生而增加学生探究的难度。例如, 水稻的呼吸方式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置就不够明了, 因为正常情况和水淹时水稻的呼吸方式不同。二忌大而全﹑空洞抽象。例如, 有氧呼吸的过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将会使学生茫然失措无从作答。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几个具体的小问题: (1) 有氧呼吸包括哪几个阶段?请尝试写出它们的反应式。 (2) 它们发生的场所分别在细胞的什么部位? (3) 其反应的发生所需的酶的种类是否相同? (4) 各阶段释放的能量多少是否相同?

1.2.2 问题设置要循序渐进, 有梯度。

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是认知的一般规律, 导纲中问题的设置应遵循这一规律。例如, 教师可先设置一组问题作铺垫: (1)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源﹑主要能源﹑直接能源分别是什么? (2) 光能→有机物中活跃的化学能→ATP中稳定的化学能, 需要经过哪些生理过程才能转化实现? (3) 与以上过程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是什么?它们的结构如何? (4) 酵母菌、乳酸菌有没有以上结构?它们的结构主要区别?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应作阶梯式分层处理, 即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连贯的小问题, 每一个小问题都相当于一个台阶, 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发展。例如, 怎样理解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显然这属于结论性的问题, 难度大, 学生不知从哪方面回答。若换成: (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分别是什么? (2) 在真核生物中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哪些阶段在线粒体进行的? (3)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产生的能量主要来自哪一阶段 (场所) ?这样学生就能在积极主动探究中得出满意的答案。

1.2.3 问题设置要有侧重点。

提出的问题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实质和学生的难点, 不能面面俱到, 一味重复教材, 简单罗列知识清单, 也不能照搬教辅用书, 应有适当取舍, 应疑学生之难﹑疑学生之疑, 否则导纲篇幅冗长而加重学生负担, 切忌不抓重点实质只抓皮毛。[1]

1.2.4 问题设置要有趣味性。

平铺直叙、没有趣味的问题, 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 调动不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迪。[2]如突破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家庭酿酒时“先来水后来酒”?探讨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时可以用“黏土配沙土, 一亩顶两亩”, 探讨细胞呼吸的意义用“麦怕水淹根, 蝉怕水淹身”。

1.2.5 问题设置要有生活性。

生活化的语言和情境会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 同时也会使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功感。如在探究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时可以设置: (1) 人们习惯早晨去树林锻炼, 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是否科学?我们锻炼时是小跑好还是快跑好?为什么? (2) 包扎伤口时为什么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 (3) 我们在花盆种花时为什么要掺些煤渣或锯末?为什么盆底有个小洞?是用瓦盆好还是瓷盆好? (4) 稻田为什么也要定期排水? (5) 夏天到了, 你知道有哪些方法保存易腐败的食品?

1.3 设置归纳, 提升知能层次。

如果说设置问题环节是把各知识目标分解细化, 引导学生各个突破, 而本环节则是把分散知识整合阶段, 是知识的加深理解升华阶段, 同时也是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提高阶段。归纳总结可用填比较表﹑绘概念图﹑示意图的等方法进行。如用下列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 就可容易归纳出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联系。

归纳总结可使零散的知识进行凝集, 使一般知识得以升华, 同时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1.4 精选习题, 感受成功喜悦。

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如何?学生有没有收获?在“导学提纲”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组习题加以评价。设置的习题一方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要注重重难点的突破,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解答它们, 增强自信心, 感受成功的喜悦, 获得“努力—成功”的体验, 促进“努力—成功—再努力”的良性循环。如设置以下习题:

【练习】分析以下图示内容, 回答有关问题:

(1) 写出 (1) — (4) 生理过程的名称:

(1) _______ (2) _______ (3) _______ (4) _______。

(2) 分析A—D能量的来源: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3) (2) 过程能量转化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 和 (3) ﹑ (2) 和 (4) 是否可能表示同一种生物?试各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运用“导学提纲”需要注意的问题

“导学提纲”设计的好并不等于教师学生用的好, 要使“导学提纲”真正发挥导学作用, 在运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把握好下发的时机。

设计好的“导学提纲”下发的时机要适宜, 不可太早也不可太迟, 太早探究的内容学生印象不深, 学生所疑之处也会模糊;太迟甚至课前匆匆下发, 学生来不及利用。以上两种情况都会使“导学提纲”失去应起的作用。最好教师上课前两天将其发下去, 使学生课前能从容探究, 课堂上师生趁热打铁完成教学目标。

2.2 勤于检查。

有了“导学提纲”不等于学生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需要加强检查, 开始时教师应亲自一个个查。当学生有一定习惯后, 教师可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查或课堂提问方式检查。检查时不仅要检查学生完成的量, 而且要检查完成的质, 哪些目标还没有完成?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样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3 杜绝两个极端。

课堂上使用“导学提纲”要杜绝两个极端, 其一是完全照纲教学照纲宣读, 或纯粹“对答案”, 其结果是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得不到突破, 知识也得不到拓展和加深, 教学效率不高;其二是完全撇开导纲, 教师另起炉灶, 这样学生对“导学提纲”的利用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在课堂上, 教师要恰当使用“导学提纲”, 课前已达成的目标要少讲或不讲, 未达目标和起疑的地方要重点讲甚至引导进一步探究。总之, 对“导学提纲”的使用, 教师不能以导纲中的导来代替课堂上的导, 也不能以课前的学来代替课堂上的学, 要以导纲为本并超越导纲, 要在“教中教, 教中学, 学中学, 学中教”。师生、生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启发, 共同在课堂上利用好“导学提纲”。

总之, “导学提纲”的模式, 重在探究, 贵在引导, 可有效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减少无效劳动, 提高教学效率, 真正把学生摆到教学的主体地位, 更重要的是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对于学生的长期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也有一定的作用。

摘要:“导学提纲”模式以明确的目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培养了探究能力, 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文以高中生物“细胞的呼吸”为例, 对“导学提纲”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导学提纲,“细胞呼吸”,设计,运用

参考文献

[1]边清杰, 林秀花.学案教学在新课程复习课中的应用.中学生物学教学, 2008, (3) :30.

篇4:如何编写“导学提纲”

“导学互动”教学法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教学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导学互动。”它是以导学提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导学提纲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导”是前提。“学”是目的,“动”是根本。抓住了根本就实现了“互动”。

“导学互动”这一模式,“导学提纲”的编写是前提,也是学问。“导纲”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精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提纲材料的依据。它主要体现三个层次:1、简要提示2、认知与探究3、反馈与梳理。导纲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为此,我认为导纲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学,诱思”原则。“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导纲”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这就要求导纲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来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目的,而“诱思”是指在导纲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思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2、系统性原则。导学提纲的编写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要尽可能的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如我在编写《神奇的玻璃家族》一课的导纲时,在“感知”部分设计让学生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玻璃家族中的那几位新成员,它们各有哪些神奇的作用。接着我让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玻璃特点和用途来进行推销,最后启发学生“如果你是玻璃厂的设计师,你还想为玻璃家族增添哪些成员?”对复习导纲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外,还应该尽可能的挖掘各节课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3、针对性和分层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导纲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实施分层诱导,即:对后进生宜设低台阶、高密的问题情景,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中等生则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仅点拨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4.灵活性,艺术性原则。导学提纲的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可设计具有一定艺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诱发学生思考。

篇5:《枯叶蝴蝶》教学反思

《枯叶蝴蝶》是著名作家徐迟写的一篇哲理散文,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哲理美。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了美丽而善于隐蔽的枯叶蝶由于人类的滥捕而濒临灭绝,提醒人们抢救自然资源的窠臼,从而由伪装作假更导致绝灭这一角度,论及“美,更要真”的重要,抒写了对虚伪作假的憎恶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文章中,作者用鲜明的对比,既有枯叶蝶在阖起两张翅膀时的憔悴和张开翅膀时的美丽形成鲜明对比,又有枯叶蝶和其它不伪装的美丽蝴蝶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枯叶蝶伪装得彻底,但它并没有因此而逃脱人类的捕捉。从而说明装假作伪的行径瞒不过聪明的人。因此,我们做人要踏踏实实,你想想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那些偷盗抢的罪犯、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虽然曾经过着消遣的生活,可到最后他们的下场又是什么?是穷困潦倒?是监狱?还是下地狱?而那些为民服务的忠臣,那些为国为民做贡献、老老实实赚钱过日子的工人,那些富有爱心、善良的人们,他们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他们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他们活得更有价值。所以,做人要真。

最后,作者以“我要”、“我愿”表明自己的心迹,表现出犀利的解剖功夫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从中有隐含着做人要表里如一,不需要伪装的道理。对于这一小生灵的命运,作者另辟蹊径,表现出独到的感悟。让人读了之后,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在执教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坚持在语文课中要品读语言,让学生在品读中悟哲理,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反思这节课,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加强了朗读指导,让朗读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生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停顿,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语言上的写作特点,在不停的朗读中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当然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教”,还需要学生自主的“学”,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力度,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篇6:《枯叶蝴蝶》阅读答案

2、枯叶蝴蝶的特征是什么?

3、文章第二段突出枯叶蝴蝶的丑陋有什么作用?

篇7:读〈枯叶蝴蝶〉有感

这就象几只小虫破茧成蝶的故事。为了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它们都编制好了一套自己的“住宅”,又温暖有结实。春暖花开的时候,许多小虫都不愿舍弃那温暖的窝而甘愿守在那儿度过一生,只有一只小虫,试探着跃出茧儿,没想到竟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芳菲的蝶''''''

是啊!多少时刻我们都缺少尝试,缺少挑战,而错失了再次的价值体现抑或是改变。殊不知,这挑战过后,也许会迎来更明媚的蓝天!

篇8:枯叶蝴蝶阅读答案

A.停止 B.收敛 C.隐藏 D.逸出

2.分别为横线a、b两处选择恰当的句子。

a处应选的一项是:( )

A.甚至是枯黄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B.甚至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C.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D.甚至不是枯槁的,而是枯黄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b处应选的一项是:( )

A.因为它的美丽,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黄与憔悴

B.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黄与憔悴,因为它的美丽

C.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D.不仅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更因为它的美丽

3.是否可将画线句“枯叶蝴蝶被人捕捉”改为“人把它捕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恰当。在恰当说法后打“√”。

(1)可以。改后句子简洁。( )

(2)可以。改后句子连贯,全句主语一致。( )

(3)不可。原句突出了枯叶蝴蝶。( )

(4)不可。被动句更能突出枯叶蝴蝶的遭遇。( )

4.括号处应使用的一个虚词是:( )

A.不仅 B.而且 C.因而 D.反而

5.作者通过枯叶蝴蝶表达了哪些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1)(2)(3)(4)/(5)(6)(7)(8)(9)(10)

B.(1)(2)/(3)(4)(5)(6)(7)(8)(9)(10)

C.(1)(2)(3)(4)(5)(6)(7)/(8)(9)(10)

篇9:枯叶蝴蝶初一阅读答案

①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②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③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它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鲜色的枯叶。

④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⑤它以为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⑥枯叶蝴蝶被人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种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⑦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份。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的绝灭了。

⑧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⑨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⑩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1.本文通过对枯叶蝴蝶的描写,表达了哪些意思?

2.本文第一自然段写枯叶蝶之美,第二段又写它的丑陋,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本文第三段用了一组排比句来描述枯叶蝶,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本文第七自然段有一句话:“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份”,隐含在这句话里的深层的意思是什么?

5.第八自然段的“我们”,是指代枯叶蝶,还是既指枯叶蝶也指人类,还是单指人类?

参考答案:

1.主要意思是启示人们不要装假作伪,另外还有应保护稀有物种等意思。

2.从全文看,开头两段写对立的两面,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话题,为下文写装伪作假的恶果奠定了基础。

3.这组排比句极写枝叶蝶伪装的良苦用心,这就为揭示装伪作假的后果作了铺垫。

4.批评了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人们。

篇10:枯叶蝴蝶读后感

是啊,既然我们“有一对美丽和真理地翅膀,为什么要合上它们,来装模作样地当一片叶子?为什么不大胆地展开你的双翅,展翅翱翔?为什么用虚伪的一面来对待别人?难道你就不感到自卑吗?难道你就不感到可笑吗?

”人之初,性本善',当人们是幼儿时,()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最天真,最真诚,对待每个人都像对待自己一样真诚,都是最美好的,用真实的一面区对待每一个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变得虚伪,狡猾,就如枯叶蝴蝶一般。

篇11:《枯叶蝴蝶的最后归宿》答案

14,赞叹(可敬可叹)――惋惜(同情)――批评(否定)

15.(1)几个“没有”反复强调,突出了枯叶蝶“为了生存而放弃所有的美丽”(用美丽换取生命)这一行为的明知果断,表现了对它的敬叹之情。

(2)几个“是否”引导一组排比,语气强烈,突出了枯叶蝶死亡的.惋惜之情。

16.大部分人为了保命,压抑,隐藏,包覆,遮掩了生命的本性,这样的生命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禅行者却能坚守自己的本性,勇敢而又执着地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样的生命更有意义。

上一篇:他的笑,令我难忘叙事作文下一篇:猜硬币游戏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