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行的经典散文

2024-04-08

岭上行的经典散文(共8篇)

篇1:岭上行的经典散文

七仙岭小拾的经典散文

相约与学会的文友们一道采风去了,这一次去的地方:一是中国最南端的城市——三亚,二是海南中部山区少数民族聚居的保亭七仙岭。

去过三亚多次,体验过蓝天与大海的热情,也感受了东方夏威夷的美丽,而位于海南腹部保亭的七仙岭,则是第一次去,所以有些小兴奋。

午饭后,从三亚开始启程。汽车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婉然爬行着,我尤其喜欢在车里透过车窗眺望远山的感觉,看着连绵的群山起伏,心情也跟着在群山间忽高忽低地跳跃着。一路嬉闹,说段子,讲笑话,一车子的欢声笑语。

车子下山后,天空扔掉了所有漂浮着的云彩,收起了热情的笑脸,容不得你有半点犹豫和迟疑,哗啦啦下起雨来。

那是一场滂沱大雨,把群山洗刷得更加旖旎、更加苍翠,思绪仿佛也在雨中涤荡着,清晰流畅。

呵呵,进山了,山里正是多雨的季节。

保亭的地理环境与我所居住的山城差不多,这里更能让人感受到少数民族纯朴的民风和山水诗情画意般的淳美,而七仙岭则是刚刚开发的一个旅游景区,游人并不太多,更使人有一种心灵存放的静谧和安逸。

七仙岭,七峰似人的掌指竖立,直指苍穹。我们下榻七仙岭山脚下一座背枕青山、椰林婆娑的度假别墅村里。度假村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弯曲的小路在别墅村里延伸,而后东南西北分叉、四通八达。

这里原是一个农场,建成度假村后,依然保持原有的热带作物。一路上硕果累累的龙眼树、荔枝树、椰子树、芭蕉树、木瓜树让人目不暇接,尽收眼底。

每次出去采风,基本上我都跟亦云同住一个房间,这次也不例外。

我们的房间与七仙岭遥对,窗外是一丛秀竹,中间的笔挺直向天空,四周的略向外张开,深绿的竹叶在山区的阳光雨露中被滋润显得愈发葱郁。

在阳台上望去,七仙岭云雾缭绕,若丝若带,岭与云雾亲昵缠绵着,仿佛在演绎着七仙女动人而美丽的故事。

远眺中的七仙岭,酷似七位传说中的仙女披着薄纱站立,端庄窈窕,而时近中午,山岭上云雾消散后,七仙岭又像七把利剑直指云天,气势十分雄伟。

到达七仙岭的当天下午,六七个文友便迫不及待地结伴爬山了,说是要去寻觅仙女的踪影。

一群人踢踢踏踏的脚步声经过我的房间,待我推开房门出去看,只见那群人如蝴蝶一样扑朔着翅膀飞远了,只留下一群背影,还有越来越远的叽叽喳喳的笑声,把傻愣愣的我扔在身后。

我那个时候身体刚做过手术不久,尚在恢复阶段,未能与他们同行,甚是遗憾。他们爬上了海拔1126米第一峰的山顶,就给我打来手机,那胜利的欢呼声便跳进了我的耳朵,我分享着他们攀岩的喜悦。

吃饭的时候,他们喝起了酒,举杯同饮。好长时间滴酒未沾的我也与他们碰了杯,亦婷后来偷偷地告诉我,老泰当时并未打算爬山,所以他穿着皮鞋陪着大伙走到山脚下,看到伙伴们兴高采烈兴致勃勃的,心痒痒的,直接就登山去了。

亦婷在半山腰停下了脚步,不往上走了,于是老泰向她借了运动鞋继续往山顶上走。亦婷个子高脚板也大,而老泰略显矮小,所以这鞋穿着正好,登山也就很利索。

上山的台阶湿滑,雾气大湿气重,伙伴们手脚并用攀附着铁链贴着石头一步步往上爬。据说陈慰和杰贞他们下山时是快步走下来的,脚下生风的感觉,让其他同伴惊叹。

友谊,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悄然得到了升华。

早晨,推开窗户,拉开窗帘,山区的阳光与微风便钻进来,调皮地撩拨着躺在床上的我。窗外那株秀竹,在幽静中悄然玉立着,展示着那份天然的美。

循着那条曲曲弯弯的石板小径,在绿色深处寻觅一份属于自己的静谧与安详的心境,就这样在薄薄的晨雾与清新的空气中穿行,静静地踱步深呼吸,让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

七仙岭的温泉跟其他地方的没两样,但它除了露天的大池,还有盖着茅草屋顶独立的小池,周围绿树掩映,倒有点农家院落的味道,而水汽在微微的阳光下袅袅升腾,又好似人间仙境。

小鸟不知在哪个枝头上欢唱着,晨风轻轻舒展,树叶微微摆起悠然的舞姿,与那鸟鸣合成曲子,这自然和谐美妙的声音,不停地敲打在我耳畔。

这里,是疗养心情的地方,这里能让思想的翅膀轻松飞翔,飞向七仙岭下每一片郁郁苍苍的山林,去亲吻每一片树叶,去聆听每一种自然的声音。

三亚的蓝天沙滩也好,椰风海韵也罢,洋溢着的始终是热情。到了七仙岭,这份激动,顷刻间在潺潺山泉旁,在绿树掩映的小木屋边,在摇摇晃晃的木桥上,幻化了绵绵柔情,在我的梦里流连徜徉......

篇2:岭上行的经典散文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李煜的词中总是溢满秋思清愁,然而也可以看出,重阳登高,是自古就有的习俗了。郞郞清秋,是最适合登高望远的,我们一行11人,在重阳节这天,来到了传说中的洛阳木札岭。

木札岭旅游区位于嵩县车村镇东南部龙王村,是国家级生态园林,世界地质公园之一。我早在百度上查了相关的资料,内心里还是抑制不住的兴奋。从巍峨高耸的大门过去,一行人有说有笑,沿着人行步道,拾级而上。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秋天,无论在哪里都是美的。这句话可真不假,脱去夏的燥热,天是纯净的、高远的,尤其是在这幽静的山林间,映着苍苍翠微,极目远望,那蓝天仿佛一块浆洗过的蓝绸,上面点缀着几朵白花,漫不经心的飘浮着。太阳还是阳光灿烂,却少了春天少女样的温煦,除去夏天泼妇样的泼辣,更像是一个大家闺秀娴静含蓄,在树林间投射下斑驳的光影。我们兴致勃勃地走着,不时拍照留影。眼睛更是应接不暇,不停的自动拍照,储存在心灵的U盘上。

秋天的木札岭是大自然独具匠心的画作,苍莽群山为背景,蓝天白云为幕布,清澈的小溪为画笔,流到哪里,画就延展到哪里里,飞瀑、水潭、森林、红叶、远山、近树,阳光流泻,层林尽染,除了感叹秋天木札岭之美,再就是投入它广宽的怀包尽情享受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的美,还在于它的多彩和包容,经霜的叶子因为叶绿素供应受阻,低温使胡萝卜素、花青素等成分增多,叶子也就呈现出红、橙、黄等美丽色彩。有的黄绿相间,有的红艳似火,有的灼灼其华,每一片叶子的色泽都不一样,每一片叶子的.纹理也不尽相同,多资多彩的颜色和形态构成了斑斓璀璨的秋色。远远望去,任何一个境点加上框架就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而我们就是在画中游了。

毕竟是深秋了,很多落叶匍匐在树下,不时还有新的落叶在空中飘零,“树高万丈,叶落归根。”这就是中华的精神吧,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生命之树如何繁茂,越老的时候越想着自己的根,越念着自己的出生之地。因此,我对于落叶更多的是欣喜,因为它们找到了自己的根。根之所在,魂之所系, 想必,才能那样的静美和安然。

听见花花的水声,不必惊诧,抬起头,一如朱自清在《梅雨潭》中所写: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现在是枯水期,那瀑布是细瘦的,银亮亮的飞溅着水花,跌入潭水惊起团团的水晕。那潭水又顺着石缝曲径通幽,一路上常可见潺潺的溪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该是怎样静美灵动的画卷呀,不能看到明月松间照,有这清泉石上流也是此行无憾了。看到木牌上刻着“绿树掩映石如洗,碧水清浅沙如玉。”更觉得心旷神怡!

体力也开始不支,不时的有人喊累,方知为什么叫“爬山”,实在是绝妙之至。道经落叶林时,大家都开始找棍子,而风趣的老总佝偻着背,拄着棍子,装扮成乞丐的样子,念念有词地向大姐“行乞”,斗得大家哈哈大笑,仿佛又忘记攀爬了疲劳。只子肚子也开始咕噜作响的抗议。

上得山来,顿觉天地广阔,望着山下的景物,成了渺小的一团。呼呼的凉风拂面,惊觉秋凉似水了。而那一身的汗,顷刻便退去,只剩下一些薄凉。又累又饿又凉的我们稍息片刻,便急着车下山,五个小时艰难跋涉登上山来,只用了25分钟便到了山底。

篇3:经典重温 散文的雅俗情趣

坐拥散文丛林,重新品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便多了一份雅俗情趣。梁实秋的散文细微处见情趣,林语堂的散文幽默机敏,胡适的散文明白清新,周作人的散文亲切而自然。旧时光虽已走远,但他们的文字仍然具有不可抹灭的文化魅力。

《雅舍小品》梁实秋著

《雅舍小品》共收集梁实秋自1937年至1987年的散文精品,计143篇。《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大多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他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但真正使他获得散文大师声誉的,是雅舍系列。1939年秋,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别人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取名雅舍。所谓“雅舍”,一桌一椅一榻而已,然在梁实秋眼中却是诗一般的住处。人情世态,细物琐事,在雅舍中徐徐上演,交织成一片活泼如小品的文字疆域,命名为《雅舍小品》0这些文字无辞藻华美之嫌疑。却有行云流水酣畅之淋漓。人世间的万般气象,在梁实秋笔下轻描淡写间便得以极致演绎。再寻常不过的一山一木一猫一狗,在他轻松幽默的文风里都得到了别样的诠释。他后来应朋友之约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上撰写专栏小品,栏目就取名为“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题材广泛,关乎人伦、世相、心态、人物、乡土、域外、闲适。取材具体而细小,如《握手》、《讲价》、《手杖》、《牙签》、《照相》、《下棋》、《饮酒》、《吸烟》,皆是寻常人生百态和平凡的事物,但在梁实秋笔下却写出了深邃而隽永的意趣。例如,开篇《雅舍》,先写雅舍的位置之特,鼠蚊之多,继写视野之幽,陈设之简,最后以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作结。心境的达观超脱,跃然纸上。又如《中年》,先写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种种感受,篇末笔峰一转:“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这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至于《脸谱》中的“卷帘面孔”,《下棋》中的人生况味,《暴发户》中对新贵人木三分的刻画,都发人深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多才能识广,梁实秋经历了自清末以来的多个历史时代,并有着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度生活空间”的体验,从而使他对生活中的“世事”、“人情”感悟较深,并将这种独特的感悟化而为文。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雅舍小品》自结集问世后,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其中在台湾地区先后印行三十多版,成为散文作品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胡适散文选集》胡适著

胡适作为白话文写作的倡导人,在文学领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自成一派。品读《胡适散文选集》,大抵可以感受胡适散文的三大特点,即明白晓畅,以学识见长,自然清新。

胡适的散文)AN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为什么义法格套所拘,是所谓“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话,全无斧凿的痕迹;然而大巧若拙,细心的读者方能体会胡适散文修辞锤炼的苦心。

胡适的散文常采取从事实人手,或直接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新生活》一文如此;《贞操问题》一文也是因报纸上褒扬“唐烈妇”、“陈烈女殉夫”和“俞氏女守节”等几篇奇文而发的,抓住了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事例,有感而发。

胡适坚持用白话文写作,并尽量采取民众口头的词汇以及俗语等,这也是他的文章明白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老相识”、“巴结”、“面长面短”、“米米小的问题”、“做戏无法,出个菩萨”、“见了黑旋风不认得是李逵”、“养个孩子还免不了肚痛”、“不会写字怪笔秃”、“为我心为你心”等等一类词语,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再加上叙述论说都非常畅达,因而读者易于理解,读起来舒坦畅快。

胡适散文的特点,还表现在其作品中具有充满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方法。他的散文,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或赞颂新文化的健将,或描写军阀专制与保守者的脸谱,或追求民主、自由、法治,或呼唤个性解放与人道精神,或针砭国民性弱点,或奖掖扶持文学青年。凡此种种,虽然也有较为浅薄或软弱妥协的成分,但大多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张扬民主科学的积极意义,因而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风貌,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林语堂著

与其说介绍一本书,还不如说介绍一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的变迁是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到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的中年和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思想者。

林语堂的散文有闲适的特色,有着对于幽默的美学追求,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这种幽默,常常不是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亦庄亦谐,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大力提倡幽默,被世人誉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对“幽默”有自己的认知,他认为: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可见,在林语堂眼里,幽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而林语堂自己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幽默的心态来观看世相,来解读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如《论孔子的幽默》、《中国人的国民性》、《秋天的况昧》、《月亮的危机》等,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读后让人会心一笑。“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时说过的一句话,玩笑之余你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轻松、风趣,甚至是善解人意。不过,真正对幽默作系统阐述的则是他的《论幽默》0在林语堂看来,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或是什么样的笑料段子,而是文化发展中文化内涵外显的另一种形式,其中更多睿智,更多洒脱,更多凝重。

身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林语堂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他对现实虽有着不满,但又难以寻得较为理想的出路。所以就选择了一条自由知识分子的中间道路:既可保全个性自由,又不随

波逐流,满足于自身的闲适之趣。可以说,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这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闲适”“幽默”“性灵”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更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周作人散文集》周作人著

大抵人们谈到周作人,总是把他归结为与林语堂类似的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总的来说,没什么错处,但同样是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周作人与林语堂又有着不同之处。周作人的闲适中往往都带有一种苦茶般的酽昧,总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林语堂的闲适才是真闲适,文章中跳动的是幽默和豁达。《周作人散文集》收录了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周作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闲适派知识分子。这一派别的散文同明清流行的“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文学一脉相承,形成了冲淡、清涩、平和为特色的闲适文学。

周作人很早就有了“苦茶庵”的斋名,这可谓是自得之谈。所以,有人认为周作人文章的所谓闲适,其实只是外表,真正的是“苦味”。他的散文,闲适与驳杂集于一体,渊博与深邃凝于一身,简素与苦涩相得益彰。其中,“说道理”、“讲情趣”是周作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也以此自得。道理和情趣均来自读书和生活。情趣得之于品,道理得之于思。道理与情趣编织出了闲适、高雅、独异的文字。尽管,品思之外我们还能嗅到文字之外的幽苦气息,若斋中的苦茶,苦斋外的苦雨。1924年,不到四十岁的周作人就写过这样的话:“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此外别无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篇4:木星上行经典台词

1、一场大规模的灭绝行动就要开始了。

2、我们刚跟宇宙中最强大的霸权开战。

3、我要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4、地球只是一个大企业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5、女王陛下的人生即将改变。

6、我要找到她,然后杀了她。

7、在她夺回地球前我明天就先把它榨干。

8、等你发现我的职业时你会笑死。这跟职业无关,重点是你的.出身。

9、那个星球是属于我的。

10、凯恩是我在战斗中见过的最好的战士。

11、这可不是游戏。

篇5:王莽岭游记散文

浩荡太行山,巍巍王莽岭。王莽岭既有铁骨铮铮的硬汉性格,又有侠骨柔情的温情特质。

绵绵八百里太行,以巨龙腾飞之势,由黄土高原的东南端自东北向西南逶迤而下,在太行山末端,山与山的间隙中,山与中原的对接处,形成了一个大气磅礴,美妙绝伦的胜地——王莽岭。这里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属断层地质带,形成了罕见的地质景观,既有北方山水的雄阔壮浑,又有南方风水的文静秀美,用“千峰万壑争攒聚,云山幻影瞬息变”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虽说王莽岭的雄浑铁骨是因其独特的地理构造而成,但我总觉得,那也是刘秀、王莽两位历史人物赋予它的性格内涵。站在游客中心,也就是当年王莽追击刘秀时安营扎寨的地方,历史的风云变幻画面不请自来,关于王莽追刘秀的传说,也不绝地萦绕于耳际。传说汉高祖刘邦过芒砀山时,挥剑斩杀了一条拦路的大蟒,这蟒蛇就是王莽的前身。当晚刘邦宿营山上,梦见巨蟒呼叫着来缠:还我命来!金口玉言的汉高祖信口说道:在深山哪有命还你,到了平地把命还。汉室江山传到平帝刘衎时,王莽篡位,完成了“高祖斩蛇,平帝还命”的典故。平帝死后,皇后怀有身孕,为绝后患,又有了王莽赶刘秀的传说。

沿着当年王莽追击刘秀的方向前行,我们来到了有名的“刘秀跳”。崎岖窄狭的石道左边立着两方石碑,灰白的岩体表面已层层剥蚀,露出青黑的底色,粗拙斑驳的模样,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两块石碑上都刻着绿字,在阳光下闪着蓝盈盈的光。那块方的石碑上详细记叙了“刘秀跳”的经过:

“刘秀跳”指面前两峰之中,凌空跨过之深峡。传说王莽追杀刘秀于此,刘秀孤身只影,穷途末路,情急之下,纵身跃过此峡,而王莽人多势众,却无人能跳过。刘秀这一跳,摆脱困境,绝处逢生,成就了汉朝的汉光武帝。后人叹曰: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勇敢跨过,便可获得成功。

读罢碑文,转过身来,果见两座山峰如刀劈斧砍,相对兀立,真的只有一大步之遥。探头俯瞰,脚下绝壁悬垂,万丈幽谷深不见底,崖壁杂草丛生,野味浓重,凉森森的阴气自谷底攀岩而上,扑鼻而来。连望一眼都心惊胆战,不知刘秀何来勇气?

面前的场景,让我的思绪不由地飘逸起来,穿越至两千年的古战场:刘秀身披铁甲,气喘如牛地站在绝壁前,身上的战袍已破烂不堪,血迹斑斑,他还来不及喘一口气,后面的喊杀声已潮水般涌来。铁蹄铿锵,马声嘶鸣,左右及后面的退路已全被斩断,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条道路:从眼前的千仞峭壁跳过去!不管是进还是退,都是死!狭路相逢勇者胜。他选择纵身一跃。当追兵都以为他必死无疑时,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在被追杀之路的尽头,太阳冉冉升起,也是在这太行山附近,公元前23年,刘秀在昆阳城被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团团围住。此前,面对绝境,他都没有退缩,这次又有何惧?他拼尽全力坚守城门,而且还亲自突围出城,从城外搬来八千救兵。之后,刘秀自己做先锋,带着三千人,冲到王莽的帐中,一人身先士卒杀敌无数,四十二万大军被击退,这就是历史上以小博大胜出的著名战役——昆阳之战。此后,刘秀也延续了这股子锐气,在王莽被杀之后,与绿林军和赤眉军大战,扫平天下,光复了汉室。

刘秀勇武果敢地一跳,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了出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华的历史。站在历史故地,宁静中似乎仍有远古的战鼓声传来,使得我感慨万千。悬崖还是那个悬崖,不同的是曾经的跳崖之人早已魂归故里,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无论人类社会如何演绎,王莽岭始终如一地耸立在同一空间,供养无数的生命四季轮回,供奉不同年轮的花,用相同的色彩演绎不同的春天。

关于“刘秀跳”的真伪,过去了近两千年,我们无从考究。但在我看来,也许是受了刘秀跳传说的浸淫,王莽岭的山脉才能如此旷达而豪迈,巍峨而坚毅嶙峋。站在观日台举目远眺,左边的一脉山系,自西向东逶迤而下,千仞峭壁裸露着浑黄的肌肤,渲泻着原始的气息,青翠的山峰起起伏伏,宛如飞龙在空中盘旋。前方是万丈谷壑,谷壑之底,一线羊肠小道明晰可辨。阳光下,那小道若隐若现于葱郁的草丛中,似一条明亮的飘带,婉转消失在平原中。这小道,我知道不是一条普通的小路,而是从山西通向河南的世代古道,是山上山下的陕西与河南村民交流的通道,是战争年代攻守的军事要塞,古道上残存有历史深厚的足迹。山脉后面,山势峥嵘,险峰幻迭,浩荡的群峰隐没于烟岚迷蒙处,真可谓是“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厉”。

不经意地一回头,猛然发现一棵苍松孤绝地擎立在山峰之上,枝叶苍翠,身形潇洒俊逸,临绝壁而不惧,经风霜雪欺而不折,那份洒脱和豁达,自是多了几份赞叹与吸引的目光。在我心里,它不是凡间的俗物,是因着天地灵气的眷顾而拥有了道风仙骨的神灵之树。

王莽岭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因其硬朗,更因为它最具魅力的景观——日出、云海,它的.文静秀美气质,于日出时被抒写的淋漓尽致。

一大早上得山来,大雾弥漫,吞天沃地,几步开外,一切遁形,就连刚刚还在身边的同伴,转瞬之间,也消匿在浓雾里。雾凝滞,质量大而流动感少,令人神思恍惚。正呆怔之际,一道猩红的利剑斜刺里劈过来,干练而决绝。还没等你明白怎么回事,太阳已挣脱重重云雾,跃现在天际。霎时间,一道道潮湿的炽目的阳光,宛如一根根无形的金针斜射过来。顿时,霞光万丈,一片辉煌。雾在一眨眼的功夫就逃匿到了对面的山间。再看游人,每个人都好像在适才的浓雾里洗了把脸,脸庞明晃晃的一片金色,明艳、干净而潮湿,就连说话的声音也是湿漉漉的,带有一种旷野的草木幽淡之香。

转身望向东方,这时,才猛然发现,一不小心,来到了仙界,自己站在琼台玉阁之上,雾在脚下、在对面的山间激荡。云雾翻滚,波涛汹涌,好似茫茫的大海,而那些露出的山头,则像海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岛屿”形状千奇百怪,或狮头,或驼峰,或龟背,或城垛……有一片山峰林立,摩肩接踵,都昂首挺胸,目向东方,以傲然不屈的气势,站成御林军的阵仗,浩浩荡荡,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雾奇浓,活泼多变,不断地演绎着风云变幻,一片片,一团团,一簇簇,时而盘结成蛇一样的一团,时而又兴奋地舒肢展臂,它们扭曲着,翻卷着,拥抱,呼号,纠缠,腾挪,肩并着肩,手挽着手,一浪接一浪,前赴后继,虚张声势地向山头发起总攻,无奈态度决绝,但力道单薄,被山头轻轻一拨,就被撕扯成了一丝丝,一缕缕,一条条,在山间飘荡,摇曳,烟煴……我静静地坐在藤椅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缭绕的云雾,在苍翠的山间描画着一幅幅流动的山水写意画,所谓的禅意透过这流动的画面,渐渐在周遭弥散开来,将我紧紧地包围……

过仙驼峰,转一个弯,一段石阶通向峭壁之上的小平台,名曰琴台,据说是俞伯牙当年弹奏《高山流水》的地方。

人生天地间,恩德相结,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谓之知心;同气相求,乃谓之知音。楚国琴师俞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于是寻名山大川,遍访高人。他千里迢迢来到太行,在这群山之巅,龟驼峰间,伯牙鼓琴,静心聆听的樵夫钟子期,不禁发出“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的感慨,至此,成就了旷世名曲《高山流水》。

如今,琴台犹在,而古人不见。芸芸众生驻足琴台,都凭栏而望,表情沉静,神态安然,是在追忆?还是在凭吊?

篇6: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的散文

浣溪沙

黄沙岭

寸步人间百尺楼,

孤城春水一沙鸥,

天风吹树几时休。

突兀趁人山石狠,

朦胧避路野花羞,

人家平水庙东头。

这是辛弃疾写上饶黄沙岭古道的又一首词。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他登黄沙岭的感受。

辛卯兔年的农历三月初六,我曾独自一人骑行黄沙岭古道,写下了游记《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可惜那次没带照相机,没留下当时骑行的情景。

农历十月十一那天,我决定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当天早晨,在周田水库的诸葛山庄吃饱了麻糍粿和上饶米粉后,于上午9时伙同水星、闲庭、阳光、跑牛等友人,向着黄沙岭古道骑行而去。

从北面上黄沙岭基本上只有一条路,经尊桥街、后坪村、上潭水库、骆村到黄沙岭脚下的石上村。到了石上村已是上午10点钟。

上次我经过石上村时,村民们感到惊讶。这次经过石上村,村民们看见我们不再十分惊讶了。村民们告诉我,这条黄沙岭古道现在只有上山拜菩萨的人走,平时基本上就是当地砍柴的人会走这条山路了。

走出石上村,看到田地里农民们正忙碌地在挖红薯,我知道已是秋末冬初的季节了。上次来时还没开始春耕,而现在却是秋收季节。春华秋实之间原来只是一眨眼的功夫,真佩服第一个叫出“人生苦短”的人了,人生不仅是苦,还短。才子呀,才子。

翻过一个小山口,遥看黄沙岭时,却怎么也感受不到辛老祖宗是怎么写出“寸步人间百尺楼”的词句的。《上饶县志》记载,“黄沙岭在县西四十里乾元乡,高约十五丈”,换算以后也就50m高左右。2.5km的上山路,上升50m左右,对于我们户外活动者来说是算不得险峻。但是,人家辛老祖宗是做官的,他有“寸步百尺”的感受,也是可以理解的……想着想着,仿佛我就是辛老祖宗的知心人似的,自己不觉好笑了起来。

开始上山了,我是五人行中的领路人。我对他们说,黄沙岭虽不高,但确实比较陡峭,我们还没到真正的山脚……

说到这里时,我猛然又想起了辛老祖宗的“寸步百尺”。对呀,人们一般说的上山2.5km,是指从石上村到山顶的路程。从真正的黄沙岭山脚到山顶最多也就1km路程,黄沙岭高15丈也指的是绝对高度。按这样一算,上山的平均坡度应该是5%以上,平均角度应该是3°以上。根据我上次走过的经历来看,最陡峭的地方坡度约在10%以上,角度可达到6°以上。这样陡的坡度辛老祖宗用“寸步百尺”来形容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曾奇怪我们中国人哪来这么笨的祖宗啊,原来是自己不懂自己的祖宗。还说人家是当官的,理解人家……傻呼呼的,傻呼呼的。

果然是这样。刚出石上村虽然也是上山路,但还勉强能骑着自行车上。到了真正的山脚以后,再往上就不容易了。这时大家只能推着车走,不少地方还得拎着自行车上。在大自然面前,人有时候确实就显得很无奈,非怪辛老祖宗会说“孤城春水一沙鸥”了。真是为人世间多峻岭,相比之下自己只是一只小小的沙鸥而已。

快到山顶的路上有一个亭子,我们到达这个亭子的时间是10点45分。

中国人是很愿意做善事的,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铺路建桥,修心积德”。自古以来谁要是修了路、建了桥,那就是大大的善人。到了这个亭子里歇息,我就深深地懂得了这个道理,心情也很好。但辛老祖宗上山的时候就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他在词中说“天风吹树几时休”。

我们现在登山是秋末冬初,而且天气也很好,并没感受到有天风在吹着。据词中看,辛老祖宗是在冬去春来的时候登黄沙岭的。也许那时冬天寒风料峭还未结束,这风吹打在脸上很难受。老夫子不好意思说自己怕冷吧,就以厌恶天风无休止地吹树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不光是厌恶风,老夫子这次还对山上的山石看不顺眼。你看他说的:“突兀趁人山石狠”。他觉得这山石高,突然出现在人面前,让人觉得它凶狠、可怕。怎么会是这样啊,老夫子似乎有点不开心。我想起来了,我们的老祖宗是被贬谪到上饶来的,一腔热血想报效国家却不能如愿,难怪不开心。

人们常说无官一身轻,是啊。你看辛老祖宗,他老人家当了官,却又丢了官,心里就受不了了。这么清新美妙的大自然,也难调剂好他心里的不平衡。

我们这些户外活动者就不一样,一走进大自然就有点忘乎所以了。与我同行的几位也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一走进这山野就忙不迭地去采那无人采的野花了。

看着他们采花,我又想起了辛老祖宗的词句,“朦胧避路野花羞”。我不觉又举目四望,呀,万绿丛中都开着一朵朵小小的黄花。记得我上次来这里时,看到万绿丛中开着的是一朵一朵的红杜鹃,煞是好看。而今天看到这万绿丛中点点黄,也确实养眼。这点点黄色的野花避路而开,还倒真有点害羞的样子,也越发显得有点撩人。连心情不好的辛老祖宗也为野花的羞涩动了情,谁又能说路边的`野花采不得呢。哈哈……又胡思乱想了,打住,打住。

11点10分,我们登上了黄沙岭山口。这次我们远远地就看见山口有一个人了,这是一位守庙的老人。据他说他姓徐,是山南大屋村的人,山口的地盘归他们村管辖。站在山口回望山下,只见蓝天白云下青山相连,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心里有一种成功的愉悦。辛老夫子在回视平地景色见到人家时,也产生了异常喜悦的心情,“人家平水庙东头”便脱口而出。

山口宽敞,庵、庙、观皆有。我听前辈说,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教派是互不相容的。看着这佛道两教派都屹立黄沙岭头,而且和尚庙和尼姑庵也紧靠在一起,我心里想,难不成它们也都讲和谐了……想着想着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了。

我又开始注视着山口上那个硕大的焚香炉了。上次来时山口没人,无从问津。这次据守庙的老徐说,袁洪明做过上饶的太守,其他的他就不知道了。炉上刻着丙戌年六月,丙戌年为、1946、1886……等年份。据此去推测,那就疑点重重了。焚香炉是水泥做的,“洗国耻”三个大字是简体字,中国最大的国耻就是被日本侵略过,这都是现代的暗示。而袁洪明做过太守却暗示着这是古代或者近代的,丙戌年是一个无法确定的年份。只有一个六月是确定的,也就是现在黄沙岭赶庙会的月份……哎呀,不想了不想了,我是出来活动散心的,又不是来考古的,到屋里去休息一下吧。

大家在老徐的屋里休息,老徐帮大家添足了路上要喝的水,还问大家要不要吃红薯。在这里我们都得到了很好的休整,真谢谢老徐了。

11点半,我们开始下山了。与我同行的友人们都体会到了推着自行车下山比拎着自行车上山更艰难。由此大家竟激烈地争论起一个问题,以前是否有人推着独轮车翻越黄沙岭古道。认为有的人说,你看这路,中间铺着石头,明显就是给独轮车行走的。认为没有的人说,只要有几个人在前面拉是可以推上去的;可下山怎么办呢,总不可能弄几个人在后面拽着下吧……争来争去还是争不出个结果。

就在这激烈的争论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下山途中的第一个亭子。我看了一下时间,11点40分。

11点55分我们到达了下山途中的第二个亭子。我们回望了一下山口,是喜,是惊……无从说起,只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基本上是安全地翻越了黄沙岭。

从第二个亭子下到山脚,路程不长,但却很陡峭,路也很破烂。不过这已难不倒我们了。这时又一个奇怪的问题浮现在我脑子里。当年辛老祖宗走黄沙岭古道,是走路呢,还是坐轿呢。那时他老人家在上饶是闲居啊,没人伺候吧,那他老人家吃得消吗……哎呀真是的,人已故去,你为古人操什么心啊。

中午12点,大家都到了山脚,一个个已满身大汗。赶快到小溪沟里擦洗了一下后,浑身顿觉爽快多了。

经过大屋,一路上看见农民们都在忙着磨红薯洗红薯粉,却也一片丰年的景象。

12点15分,我们来到了茅店。上次我来的时候并没有体味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境。这次我努力在寻找,在快到茅店时确有一条小溪,溪水之上也确有一座小桥。不过这桥已是水泥浇筑的,茅店外已看不见社林了。进得茅店街中,两边尽是现代化的楼房。据说当年辛老先生在此办了一个书馆,我也没时间去了解。唉,留点遗憾下次再来弥补吧。

篇7:略论经典散文文情并茂的审美效应

摘 要:散文是情感的产物,是美的化身,经典散文以其真挚自然的情感和绚烂多姿的语言之美给欣赏者以咀嚼不尽的审美享受。真情和醇美构成了经典散文独特的艺术特征。文情并茂的审美效应是经典散文永恒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经典散文 文情并茂 审美效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莫不是以其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而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精品。而散文,更是被称为“情文”。散文比之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其情感性更为强烈和充沛。它更近于诗,但又因没有格律形式的限制,其情感抒发更为自然诚挚。每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都是一扇向读者打开的情感之窗,引读者步入作者的情感小屋,或慷慨激昂,或娓娓而谈,或深情倾诉……使读者与作者同乐共愁。

散文,又被称为“美文”,它的自由之美、构思之美、意蕴之美……无一不有赖于形象生动的语言建构。以自由为本体性格的散文,其语言经过作者情感清泉的浸润,洋溢着作者本我的独特个性,或典雅清新,或精粹简洁,或气势磅礴,或平易自然,或幽默风趣,或机智犀利……虽风格各异,但莫不体现出语言智慧的华彩灵光,给欣赏者以咀嚼不尽的审美感受。

感人肺腑的情怀沁润了优美动人的语言,优美动人的语言抒发了感人肺腑的情怀,真情和醇美构成了经典散文独特的艺术特征,产生了文情并茂的审美效应。

一、经典散文的真“情”诉说

“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但是我以为其情之最真、最痴、最自然者,莫过于散文之‘情。”佘树森在《散文创作艺术》中对散文的表“情”性可谓情有独钟,甚至将之称为“‘情种的艺术”[1],在笔者看来,这并非对散文的溢美,而是对经典散文情感特征的精确概述。

经典散文的情感“最真”,它以“真”而动人,它是作者心灵清泉的真诚灌溉而结出的果实,是作者“心底里流出的蜜”。经典散文的情感“最痴”,它深沉洁净,一唱三叹,读来常令读者有荡气回肠之感。尤其是一些“思人念物,追怀往事”的作品,“痛则切肤,悲则彻骨”[2],其“痴情”撼动人心,令人回味咀嚼不尽。经典散文的情感“最自然”,它不是矫揉造作,精心雕琢的产物,它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生命意蕴的真切感受、体验、领悟、挖掘和表达。“亲子情、男女爱、夫妇恩、师生谊、朋友义、故园思、家园恋、山水花鸟的欣托、普救众生之襟怀以及人事发现的愉快……”[3]所有这一切情感,都自然地倾流在作者的笔下,其魅力非那些雕章琢句、扭捏作态的文章所能比拟,所以才能产生经典散文“所独具的‘永远会令人沉醉或深思的审美效应”[4]。

巴金谈到自己的“写作的秘诀”时说:“倘使真有所谓秘诀的话,那也只是这样一句话:把心交给读者。”[5]“把心交给读者”,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散文贵真、贵痴、贵自然的真谛。凡是能经得住历史浪沙的涤荡,经得住读者审视的经典作品无不是作者的“心”作。

比如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可称之为“心”作中的精品。名曰《项脊轩志》,“项脊轩”这间百年老屋的前后变迁却只是背景而已,贯穿全文的是作者的情感脉络:“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书斋之清静幽雅,之生趣盎然,之“珊珊可爱”,都是作者快慰心情的表露。作者置身书斋之中或静思默想,或高声吟颂,小鸟为伴,月桂为朋,那种融融之乐和少年无忧无虑的活泼情致,透过那自然清新的语言直入读者的心底,让读者与之同享悠然自得的“可喜”。祖母的亲切关怀、谆谆教诲亦可喜之事,然言犹在耳,斯人已逝,作者禁不住伏案大哭: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十五字而已,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后文忆与妻子的生活片段情真意切,而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尤令人感怀不已: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应该是怎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然而这美丽的景致在归有光的眼中徒增凄婉哀凉罢了!枇杷树为妻子去世之年亲手栽种,其情其景如在眼前,转瞬间树已亭亭如盖,栽树之佳人却早已香消玉殒,睹物思人,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项脊轩志》一文,作者或融情于景,或寄情于事,或直抒胸臆,其真挚的情感在人、事、景的描绘中流诸笔端。其悲其喜,几百年来让多少读者为之唏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志向;诸葛亮《出师表》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贬谪在外,潭水为伴的凄凉落寞……千百年来多少读者为之撼动心襟,不能自已。

现当代的经典散文亦是以其情感的真挚、自然而动人心魄。林觉民《与妻书》中对亲人的深情与牺牲一己、换取同胞自由的大义凛然,曾让多少读者痛彻肺腑;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沉痛悲愤之情,曾经感染了多少仁人志士从而在沉默中崛起;朱自清《背影》中蘸着泪水勾画的那个艰难替儿子买桔子的父亲的“背影”,曾经多少次撩拨了为人子女的心弦……

情感无国界,外国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同样是以情动人的典范之作:罗曼·罗兰娓娓地叙事,表达的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执著而又独特的爱(《我的母亲》);乔治·桑对乡村冬天温馨图景的描绘,凝聚的是她对宁静淡泊、自然纯朴生活的向往;海伦·凯勒三天奇特的光明之旅,传达的是她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假如给我三天视力》)……

遍观古今中外的经典散文作品,其情之真、之痴、之自然,如是也。大浪淘沙,那些空洞无情或应景造情的作品,终因其矫揉造作的虚假之情而被欣赏者摈弃,惟有情真意切的经典之作才会在文学的殿堂中散发永恒的魅力。

二、经典散文的辞采风韵

散文的魅力,来自于真情,也来自于语言,因为无论是深刻新颖的思想、感人肺腑的情怀还是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都是融于语言之中的。经典散文的语言“简洁凝炼、形象生动、清新自然、富有节奏感并饱蘸诗意”,“讲究文采”又“亲切自然”[6],既有美雅之趣,又有生气灵机,给人一种“如听天籁的愉悦”之感(杨道麟教授语)。而具体到每一篇散文,又因作者的年龄、气质、喜好和情感表达需要的不同呈现出摇曳多姿的不同风格,使散文的语言平添一种绚烂多彩的美。

散文绚烂多姿的辞采风韵,很难一言蔽之。林非说优秀散文的语言应“清澈流畅而又蕴藏着感情浓度和思想力量”;佘树森说优秀散文的语言是“华正与朴相表里”;凌焕新认为优秀散文的语言具有“表达思想感情时的适意美”、“语句结构方面呈现的错综美”、“语调声调所显示的节奏美”[7]。他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散文语言意韵、音韵和形式上的美质。

(一)经典散文语言的意韵美

经典散文语言的意韵美,即凌焕新所说的“适意”,林非所说的“蕴藏着感情浓度和思想力量”,它体现为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由表达,自然亲切中体现出语言的智慧,飞扬的文采与内容的美相统一。

比如石评梅《心之波》中望月沉思的一段:

今夜的月儿,好像朵生命之花,而我的灵魂又不能永久深藏在月宫,躲着这沉浊的社会去,这是永久的不满意呵!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定而不变的,没有绝对真实的。我这一时的心波是最飘忽的一只雁儿,那心血汹涌的时候,已一瞥的追不回来了!追不回来了!我只好低着头再去沉思之渊觅她去……

这是作者自己心灵的絮语,那细腻柔婉的哀思愁怨在如清泉般自然、清凌而又优美的语言中涓涓流淌。“月儿”是“朵生命之花”,“心波”是“最飘忽的雁儿”,这些美妙的比喻似信手拈来,那么自然妥帖,不饰雕琢,却有一段天然的风流,让人咀嚼玩味不尽,显示出作者出色的语言功底与智慧。

经典散文语言的意蕴美在同题散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老舍的《我的母亲》语言质朴深沉,罗曼·罗兰的同题作品却带着几分谐趣,东方母亲的淳朴,西方母亲的独特,在不同的语言风格中得到完美地凸显。

(二)经典散文语言的音韵美

经典散文的音韵美,即散文语言在音节、声调、节奏上表现出来的音乐美。

比如我们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连用,“零星地”、“袅娜地”、“羞涩地”等修饰词连用,形成一种舒缓悠长的旋律之美。一连串比喻构成的排比句式,又与前面的散句形成整散、长短的变化,在重复与变化的组合中,体现出和谐的节奏之美。细细读来,其感觉正如作者文中的话:“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再看余秋雨的《逍遥游》:

栩栩然蝴蝶。遽遽然庄周。巴山雨,台北钟。巴山夜雨。试目再看时,已经有三个小女孩喊我父亲。熟悉的陌生,陌生的变成熟悉。千级的云梯下,未完的出国手续待我去完成。

这段文字在韵律上有韵无韵相互交融,句式上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声调上高低起伏变化,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作者像一个出色的音乐家自由调度着每一个文字音符,张显出经典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质。

(三)经典散文语言的形式美

经典散文语言的形式美,即散文语言外在形式上的美感。它或表现为行文的整齐有秩,或表现为语句的长短参差,或表现为色彩的明丽绚烂,给读者带来视觉上、听觉上独特美感。

从前文的许多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散文大家钟情于对偶、排比、反复等手法的运用,这不仅增强了语意、语音上的表现力,而且在句式上形成一种整齐而又错落变化的形态,给读者以形式上的美感的享受。

还有许多散文作家钟情于运用色彩来绘景、写人、状物,使散文的语言充满了一种绘画美。苏雪林《我们的秋天》一组散文中豆荚、黄昏甚至连小宝宝都充满了色彩!作者用她的生花妙笔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诗情与画意都在这彩色的语言中流淌。

经典散文的语言可以观、可以听、可以心会玩味,它独特的形式之美、音韵之美、意蕴之美,使散文在文学大观园里独享着“美文”的名誉,它与作家的真挚情感构成了经典散文的两翼。真挚的感情经美“文”而愈感人,美“文”融挚情而添灵性。文情并茂的审美效应——经典散文永恒的魅力所在。

注释:

[1]转引自方遒:《散文学综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11页。

[2]傅德岷:《散文艺术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88页。

[3]李泽厚:《美学三书》,转引自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99页。

[4]方遒:《散文学综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10页。

[5]转引自傅德岷:《散文艺术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81页。

[6]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68页。

[7]参考方遒:《散文学综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20页至122页。

篇8:饭后一游金子岭的散文

在我工作地方的对面,就可以遥望到一座七层高塔矗立在岭上,而这座岭形似一锭巨大的金子因而得名金子岭。那座塔每到晚上金碧辉煌,活像佛光一般金光闪闪,时时刻刻引诱着我登高一呼的渴望。

那里,就是我们经常登高望远、健身休闲的地方,我想我前三年所走的路一共加起来也没有今年多。这不,吃过了晚饭不过6点,貌似还很早,我们就闲步向着金子岭而去。这里的风光秀丽,草木长青,光看看都要陶醉了。距离金子岭还有一里左右,我们一路聊着,从工作到爱情,从天气到家常,再也没有人像这样惬意了。

不知不觉间,海拔约200米的.金子岭就出现在眼前,我们曾数过,大理石阶梯共有1182级。虽说这不是什么高山陡壁,但要一口气征服它也需要一定的毅力和体力。这里是免费的,傍晚时分会有不少人来攀登,能够到岭顶的人,也还算不错的体格。每个人的胸、背都是湿漉漉的,因为现在是夏天。如果在36度的气温下爬山都不出汗的,就该去医院看看了。

不到长城非好汉,虽说这不是长城,达到顶端就是长城。我一直用这样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抵达,而且每次都是一行8人的第一,这也能让我得意一把。鸟儿成群在松树林里竟唱着动听的歌,云层伴着昏霞,火红得心醉,它们每每带起我愉悦的心跳,一边前进一边努力着。咚咚咚,每一声脚步,都是迈向成功的音乐,让人坚持并快乐。阶梯两旁的桂花树似一朵朵蘑菇圆而笔直,那些修剪它们的师傅,就像一位位画家吧,把看似平凡的枝叶点缀得如此美丽。

1182级,多高啊!当初铺垫大理石的师傅们是多么辛苦,不但天天爬高,还要做着沉重的活。看看你们走几步空路就喘喘着喊累了,不该!没有他们铺路,如何领略更上一层楼的绝妙?

转过头一看,已到了第二个八角亭,我不禁后悔怎么在第一个亭子时没有好好看看呢?亭子的檐用木头镶嵌在石柱里,木上篆刻着看不懂的纹,而天花板留有俊秀的草体书法。亭子两旁长廊相连,很有古代的韵味。

汗味已经很浓,默数也到了1150,身上的衣服粘着肉,额头蹭蹭地冒汗,而身子却感到一会热一会凉,那感觉很爽。小腿肚、大腿根,都开始颤抖而发麻。“坚持就是胜利”,到了这时候,不给自己打气容易退缩!1179、1180、1181、1182...呼!终于长出一口疲累气,哈哈喘了起来。耶!又一次爬上来了!扶着栏杆,尽览渺小的建筑在蜿蜒曲折的河水边寂寞。看身后陆续上来一个个笑颜如花的人,那满身胜利的汗水。这顶层像个广场一样宽阔,抬眼便望见那座不知名的塔,它磅礴挺拔,威武霸气,真个是霸气!人们纷纷拿出手机争相拍照留念,留住这精彩的瞬间。

上一篇:高二下学期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下一篇:泪初中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