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理念名言

2024-04-15

教师教育理念名言(共14篇)

篇1:教师教育理念名言

1) 如果这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这就是早期教育。

2) 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

3) 用爱心搭建与孩子理解沟通的桥梁,用耐心和细心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用真心诚心换取家长的放心。

4) 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听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做他们的好朋友。

5) 幼儿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我们自豪,因为我们选择了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我们把爱心奉献给孩子,孩子把微笑传递给我们。

6)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小精灵,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愿尽我的全力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真求善求知的火把。

7) 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精彩。

8) 教育的过程有艰辛,也有快乐,我却乐得其所。

9) 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

10) 教育加赞赏等于教育的平方。

11) 面对孩子,有爱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会始终付出爱的行动。

12) 让我走进童心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13)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拨和谐动人的乐章。

14) 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15) 我要把微笑绽开给孩子,鼓励传达给孩子,关爱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尽享教育的真爱。

篇2:教师教育理念名言

2) 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3) 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4) “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5) 爱是沟通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6) 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7) 幼教事业是一座大花园,教师的奉献就是其中最美丽的花。

8) 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9) 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精彩。

10)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而不是代替学生生存。

11)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2)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能教育孩子。

13) 童心是绿色的种子,只有辛勤耕耘,才能有桃李缤纷满天涯。

14) 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因为在爱的天平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15) 用尊重和爱心换取幼儿的快乐,用真诚和微笑面对每一位家长。

16) 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17) 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让他们在一页页翻飞的书页间起飞。

18) 面对孩子,有爱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会始终付出爱的行动。

19) 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篇3:教师的教育理念

知识不足以改变命运

2009年11月26日,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身亡。25日中午, 她曾对母亲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我学了那么多知识, 也没见有什么改变?”这可称之为“杨元元之问”。教师应该传授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改变学生的命运, 让像杨元元一样的人避免走向自杀的惨烈之途。其实, 知识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知识只是改变命运的基础, 只有素质才能最终改变我们的命运。

人们往往以为知识就是“书本上的文字与符号”, 是记载在各类教科书上的东西。于是, 知识的学习成了对书本的阅读与记忆———先“认”, 后“习”, 再“背”, 最后则为“考”。把教育与读书划等号, 读书与考试划等号, 高分与成才划等号, 教育沦为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灌输。据《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披露, 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中的全国各省高考状元, 没有一个在政界、商界和学术界脱颖而出, 这些校园里的“杰出人才”踏入社会后便全军覆没, 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知识”者, 是由“知”与“识”二者构成。“知”是知道、知晓之意, 相当于现在人们理解的“知识”。而“识”通“智”, 是指有智慧、有见识的人, 既通晓天地之道, 亦深明人世之理;既满腹经纶, 又有深刻而有见地的新见。所以, 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全面的知识与人格素养的培育, 绝非仅仅是在学校和课堂中读书、课后复习、考试做题得高分而已。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人们在学习了许多前人创造的知识之后, 涵育成智慧, 产生创新性的见解, 并且由自然之理的认识达到对做人做事之理的体会和运用。现代社会的教育对学生们“知”的学习抓得很紧, 也很有成效, 但对学生们“识”的培养往往却不够重视, 导致许多青少年有“知识”而少“见识”, 可以得高分、入重点大学, 却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

其次,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文”通“纹”, 是人为之为的意思, 知识本身也就是一种“文”;而“化”则是“人文化成”之意, 是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教化、涵养人们的性情, 使之有教养、高贵得体、谈吐文雅、懂礼貌, 这便是人们的综合素养问题。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 他们知道得很多, 在知识的水平上可谓是满腹经纶, 但却没有“文”之“化”, 表现为谈吐粗俗, 没有风度。

再次, 有“知识”并不等于有“素质”。“素质”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人们天生具备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品质, 如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兴趣、注意力、敏捷度等。但现代的“素质”一词, 其意义已经有所发展和变化, 不仅包括人们先天的那些品性, 更包括在这些先天品性的基础上, 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那些品质, 如德性、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交往能力、表现能力、处理事物的能力, 甚至一个人的体能亦被认为是其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21世纪的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21世纪是开放的时代, 要求人们具备较强的人际社会交往能力;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 要求人们具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21世纪是充满生机的时代, 要求人们具备发展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文化”与“素养”, 并涵育出较高的“品德”, 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每个人的素质都提高了, 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在总体上才能提高,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世纪腾飞。

感恩教育不能强迫

在某省举行的“圆梦行动”资助金发放仪式上, 100名受助学生除每人收到5000元资助金外, 还同时收到了一份《受助通知单》。该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向受助学生强调, 为让捐款人知道自己的捐款确实发给了贫困学生, 受助学生必须给捐款人回信, 并定期向捐款人汇报学习情况。如果不回信, 不寄回执单, 将取消该学生的受助资格。

人们指责一些接受捐助的大学生不懂得感恩, 不懂得回报。其实, 我们的捐助者和旁观者何曾设身处地地为接受捐助的大学生考虑过?不排除少数学生有品质问题, 但大部分贫困学生心理上是极度自尊而又极度自卑的, 他们的内心是知道感激的, 也想回报社会的关爱。但是, 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在接受别人的施舍, 不想让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们在接受捐助的时候, 内心又是何等痛苦!

当某些人的援助成为施舍与恩典时, 我们的教育者以感恩的名义, 制造出了一副锁住孩子灵魂的枷锁, 把“感恩教育”变成了“还债教育”, 让孩子一生背负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 这怎能不使人痛心呢?更让我们痛心的是, 那感恩的绳索不知还在多少稚嫩的灵魂上套牢!

当然, 笔者绝不是说受助学生不应该感恩, 只是觉得感恩应当是自然地从心底迸发出的真情, 而不是应付式、虚伪式的, 更不是强迫性的感恩。西塞罗曾说过:“受惠的人, 必须把那恩惠深藏心底, 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在此, 笔者愿与大家分享一个令人感到温馨的小故事:

纽约的冬天十分寒冷, 几尺厚的积雪使很多机构和商家不得不暂时歇业。可是公立小学却依旧照常开课。陈太太像许多家长一样对校方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 她打电话给学校提出停课的建议。校方的答复令陈太太感动良久:“正如您所知, 纽约是富人的天堂, 穷人的地狱。不少穷人家庭冬天甚至用不起暖气, 接送那些小孩到学校上学, 他们不仅能享受一整天的温暖, 还能在学校里享受到免费的营养午餐!”感动之余, 陈太太还是有疑问:“为什么不在有暴风雪时, 让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们待在温暖的家里, 只接送那些贫穷人家的小孩去学校呢?”这一次, 校方的回答令陈太太终身难忘——“施恩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保持人的尊严。我们不能在帮助那些贫穷孩子的同时, 却践踏了他们的自尊”。

差异教育要淡化差异

近年来, 随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凸显,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通常指那些生活在农村, 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与祖辈或其他代养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班, 顾名思义是在农村的班级。然而在一些城市, 特别是在一些城镇中, 农村班、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出现了。据报道, 在贵州打工的张某, 被告知自己的孩子被某中学分到了农村班, 联想到家里的农村户籍和自己的农民工身份, 她怀疑孩子受到了学校的歧视。但从学校她却得到这样的解释:“农村班”是学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新举措。

留守儿童在农村班的划分中凸显了出来, 这条线不仅把学生划分出了儿童的留守与非留守, 也划分出了城市与乡村。表面上看, 区分出留守儿童, 是为了更多地关爱留守儿童, 而实际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镇学校, 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 一旦将部分学生划进农村班, 无形中会加大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心理隔阂, 也可能会对部分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有失和谐的关系中, 一方是出于好心, 另一方却不愿接受, 其最终效果不会理想。孩子在农村班里即使受到一定的帮助, 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要远大于帮助。

在教育心理学中,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最好的回答:教师的正向期待与关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样, 如果把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 对留守儿童不但不是正向期待, 反而强化了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 势必将留守儿童引向问题儿童的行列, 阻碍留守儿童原本可以正常化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政府部门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 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 采取措施向留守儿童群体实施倾斜, 充分考虑到农村儿童生活和发展的现实, 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淡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 将留守儿童常态化, 淡化差异, 追求全体儿童的人格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 对留守儿童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关心呵护、教育中的正向期待、积极评价等, 并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而不是先入为主地把留守儿童从学生群体中划分出来, 对留守儿童实施救助或施舍。

篇4:教师的教育理念

知识不足以改变命运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身亡。25日中午,她曾对母亲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这可称之为“杨元元之问”。教师应该传授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改变学生的命运,让像杨元元一样的人避免走向自杀的惨烈之途。其实,知识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知识只是改变命运的基础,只有素质才能最终改变我们的命运。

人们往往以为知识就是“书本上的文字与符号”,是记载在各类教科书上的东西。于是,知识的学习成了对书本的阅读与记忆——先“认”,后“习”,再“背”,最后则为“考”。把教育与读书划等号,读书与考试划等号,高分与成才划等号,教育沦为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灌输。据《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披露,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中的全国各省高考状元,没有一个在政界、商界和学术界脱颖而出,这些校园里的“杰出人才”踏入社会后便全军覆没,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知识”者,是由“知”与“识”二者构成。“知”是知道、知晓之意,相当于现在人们理解的“知识”。而“识”通“智”,是指有智慧、有见识的人,既通晓天地之道,亦深明人世之理;既满腹经纶,又有深刻而有见地的新见。所以,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全面的知识与人格素养的培育,绝非仅仅是在学校和课堂中读书、课后复习、考试做题得高分而已。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人们在学习了许多前人创造的知识之后,涵育成智慧,产生创新性的见解,并且由自然之理的认识达到对做人做事之理的体会和运用。现代社会的教育对学生们“知”的学习抓得很紧,也很有成效,但对学生们“识”的培养往往却不够重视,导致许多青少年有“知识”而少“见识”,可以得高分、入重点大学,却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

其次,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文”通“纹”,是人为之为的意思,知识本身也就是一种“文”;而“化”则是“人文化成”之意,是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教化、涵养人们的性情,使之有教养、高贵得体、谈吐文雅、懂礼貌,这便是人们的综合素养问题。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他们知道得很多,在知识的水平上可谓是满腹经纶,但却没有“文”之“化”,表现为谈吐粗俗,没有风度。

再次,有“知识”并不等于有“素质”。“素质”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人们天生具备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品质,如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兴趣、注意力、敏捷度等。但现代的“素质”一词,其意义已经有所发展和变化,不仅包括人们先天的那些品性,更包括在这些先天品性的基础上,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那些品质,如德性、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交往能力、表现能力、处理事物的能力,甚至一个人的体能亦被认为是其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21世纪的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21世纪是开放的时代,要求人们具备较强的人际社会交往能力;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要求人们具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21世纪是充满生机的时代,要求人们具备发展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文化”与“素养”,并涵育出较高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每个人的素质都提高了,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在总体上才能提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世纪腾飞。

感恩教育不能强迫

在某省举行的“圆梦行动”资助金发放仪式上,100名受助学生除每人收到5000元资助金外,还同时收到了一份《受助通知单》。该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向受助学生强调,为让捐款人知道自己的捐款确实发给了贫困学生,受助学生必须给捐款人回信,并定期向捐款人汇报学习情况。如果不回信,不寄回执单,将取消该学生的受助资格。

人们指责一些接受捐助的大学生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回报。其实,我们的捐助者和旁观者何曾设身处地地为接受捐助的大学生考虑过?不排除少数学生有品质问题,但大部分贫困学生心理上是极度自尊而又极度自卑的,他们的内心是知道感激的,也想回报社会的关爱。但是,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在接受别人的施舍,不想让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们在接受捐助的时候,内心又是何等痛苦!

当某些人的援助成为施舍与恩典时,我们的教育者以感恩的名义,制造出了一副锬住孩子灵魂的枷锁,把“感恩教育”变成了“还债教育”,让孩子一生背负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这怎能不使人痛心呢?更让我们痛心的是,那感恩的绳索不知还在多少稚嫩的灵魂上套牢!

当然,笔者绝不是说受助学生不应该感恩,只是觉得感恩应当是自然地从心底进发出的真情,而不是应付式、虚伪式的,更不是强迫性的感恩。西塞罗曾说过:“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深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在此,笔者愿与大家分享一个令人感到温馨的小故事:

纽约的冬天十分寒冷,几尺厚的积雪使很多机构和商家不得不暂时歇业。可是公立小学却依旧照常开课。陈太太像许多家长一样对校方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她打电话给学校提出停课的建议。校方的答复令陈太太感动良久:“正如您所知,纽约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不少穷人家庭冬天甚至用不起暖气,接送那些小孩到学校上学,他们不仅能享受一整天的温暖,还能在学校里享受到免费的营养午餐!”感动之余。陈太太还是有疑问:“为什么不在有暴风雪时,让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们待在温暖的家里,只接送那些贫穷人家的小孩去学校呢?”这一次,校方的回答令陈太太终身难忘——“施恩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保持人的尊严。我们不能在帮助那些贫穷孩子的同时,却践踏了他们的自尊”。

差异教育要淡化差异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凸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通常指那些生活在农村,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与祖辈或其他代养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班,顾名思义是在农村的班级。然而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在一些城镇中,农村班、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出现了。据报道,在贵州打工的张某,被告知自己的孩子被某中学分到了农村班,联想到家里的农村户籍和自己的农民工身份,她怀疑孩子受到了学校的歧视。但从学校她却得到这样的解释:“农村班”是学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新举措。

留守儿童在农村班的划分中凸显了出来,这条线不仅把学生划分出了儿童的留守与非留守,也划分出了城市与乡村。表面上看,区分出留守儿童,是为了更多地关爱留守儿童,而实际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一些中小诚镇学校,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一旦将部分学生划进农村班,无形中会加大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心理隔阂,也可能会对部分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有失和谐的关系中,一方是出于好心,另一方却不愿接受,其最终效果不会理想。孩子在农村班里即使受到一定的帮助,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要远大于帮助。

在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最好的回答:教师的正向期待与关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如果把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对留守儿童不但不是正向期待,反而强化了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势必将留守儿童引向问题儿童的行列,阻碍留守儿童原本可以正常化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政府部门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采取措施向留守儿童群体实施倾斜,充分考虑到农村儿童生活和发展的现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淡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将留守儿童常态化,淡化差异,追求全体儿童的人格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关心呵护、教育中的正向期待、积极评价等,并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及时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把留守儿童从学生群体中划分出来,对留守儿童实施救助或施舍。

篇5:读读教育名言 更新教育理念

一个人必须感觉成功,才能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学贵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恰恰相反,信书本,信老师,信“标准答案”,连错误的都信了,惟独不信自己。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喊出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我们的学生却少有这种气量。自我意识是人的存在本质。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塑造民族的脊梁。

在有的教师那里,他的职责似乎就是挑毛病,找岔。他就在对学生刁难、折腾中生活,还把这种刁难、折腾视为克已尽职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以致在忙忙碌碌中错中错,麻木不仁。

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我们的教育成了模具,不管你多角多棱,都被熔化,铸成一种模型;我们的教师被称之为“园丁”,为了整齐划一,不管你多绿、多嫩,都叫你在“咔嚓”声中平静丧生。“教师像蜡烛”,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值得提倡;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却不值得称道。教师应该是火柴、打火机,主要职能不是自己燃烧,而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激发学生激情。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我就是太阳,我就是上帝,我就是爱迪生,我就是总统;我一思考,就会灿烂。

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篇6:教育理念名言警句

2)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作者:雨果

4)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犹如生活之需要阳光。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

5) 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作者:斯宾塞

6)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作者:陶行知

7)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作者:毛泽东

8)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9) 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作者:赫尔巴特

10)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1)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作者:爱因斯坦

12)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3) 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14) 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作者:詹·拉·洛威尔

15)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作者:欧文

篇7:教育理念名言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识字要读书,种地要养猪。谚语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清)王永彬

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清)张月楼

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篇8:绿色教育理念:追寻本真教育

本真教育的追求是一个永恒的追求,这个追求需要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传承创新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把对本真教育的追求转化为绿色教育理念的确立。绿色教育理念要求教育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关注教育多元和可持续发展,尊重学习者生命生成、成长与发展,遵循科学规律。

一、绿色教育理念的内涵

绿色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谐、人本、民主的教育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化的教育境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文化。其概念精髓可概括为:一个交融,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有机融合,也即绿色教育关注人的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种生态,即在课程实施中既关注教育主体存在的物理生态,又关注教育主体活动的精神生态,凸显绿色教育的生命意义和道德价值,也即绿色教育指向完整人的培养;三个自然,即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和保护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学习者的天性、资赋和成材的原动力以及遵循学习者身心共育的教育基本规律。自然即让人主动自发地成长。四个回归:即教育要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回归真实、回归本土。回归即回到教育的本真,教育使人真正成为他自己。

绿色教育强化课程的生命意义,以学为中心,构建生活化的教育范式,注重自然生态情境下的知识接受、智慧开启、文化传承,使学习者实现文化、智慧、道德、人格和精神等多方面的自主、协调、全面、健康的发展。这生动反映了绿色教育追求融合共生、关注生态发展、尊重自然特性、回归教育本真的四大特质。

二、绿色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绿色教育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产物,它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兼容并包世界先进教育思想,是本真教育的现实体现。

1.绿色教育理念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

绿色教育尊重自然,回归本真,融合共生的思想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中源远流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作用,并非有意志的,只是自然如此,教育即是自然的成长。

《老子》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即万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与天地万物之为事物者不同。事物可名曰有;道非事物,只可谓无。然道能生天地万物,故又称为有。故道兼有无而言;无言其体,有言其用。教育本真在于对成长原理的体悟和遵循,绿色教育的精髓是尊重成长的规律,顺木之天,心育良材。

绿色教育关注生态,融合共生的特质也是源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绿色教育理念兼容世界教育思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们的教育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滋养绿色教育的必是阴阳大化,风雨博施。兼容并包也是绿色教育的内涵,因此绿色教育理念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汲取世界教育文化。

卢梭的自然教育也给绿色教育带来启发。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尊重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地死啃书本。

绿色教育主张从儿童的个性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强调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获得知识。同时绿色教育也重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绿色教育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教育,使之学会生存和生活的技能,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三、绿色教育的实施要求

1.绿色教育注重真性情

从孔子开始的儒家教育文化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文化走向。《论语·八佾》中的“绘事后素”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是真情实感的教育。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回答子夏说,比如绘画,必须先有洁白的底子,然后才可以在上面施加色彩。这就是“绘事后素”。洁白底子在先,绘画的彩色在后,这就是“素以为绚”。“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礼”,即仁先礼后。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也。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不仁之人,无真性情,虽行礼乐之文,适足增其虚伪耳。

绿色教育是基于真性情的教育,注重个人性情的自由,着力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绿色教育也即素质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成为孔子理想中之“君子”,还要具有现代特质和时代特点。学生为能以真性情行礼者,故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绿色教育顺天化育

绿色教育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绿色教育尊重和保护学习者的天性、资赋,激发成长的原动力,遵循学习者身心共育的教育基本规律,努力让学生主动自发地成长。

《庄子·至乐篇》云: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庄子所讲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尊重天性的重要,顺天则化育,悖道则无存。

后汉王充的《论衡·自然篇》曰: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汲井决陂,灌溉田园,物亦生长。霈然而雨,物之茎叶根亥,莫不洽濡。程量澍泽,孰与汲井决陂哉?故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为也,气和而雨自集。

王充告诉我们:让学生成长的两个途径,其一汲井决陂,灌溉田园,物亦生长;其二霈然而雨,物之茎叶根亥,莫不洽濡。绿色教育追求的正是春风化雨、润笋成竹的境界。

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3.绿色教育营造生态环境,促进成长

绿色教育通过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儿童主动自发地学习成长。绿色教育通过建构生态课堂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生态课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因素,包括教师、学生;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包括客体的物质环境因素和由主体派生出来的人际关系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精神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的生态课堂因素之间相互储存,相互制约,多向互动,彼此发生着多元作用。生态课堂具有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绿色教育把儿童看作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要让儿童自发且主动地进行学习。绿色教育在于创造环境,使儿童自己找到和发明他自己的答案。把儿童看成是“独立的变量”,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依赖的变量”。

4.绿色教育通过创新创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事情的人。第二个目标是培养有批判精神,能够检验真理而不是简单接受所提供的每件事情的头脑。

绿色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回归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绿色教育循着人的素质出发,充分发掘和调动人作为生命个体应有的人性、灵性,不断开发人的大脑和智力潜能。在这样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育教学就成为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过程,学校、课堂就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绿色教育有利于师生提升人生价值,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5.绿色教育重视活动与社会交往,培养完整的人

维果茨基的心理研究认为,心理学是有关心理生活科学的概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形式的生活一个接着一个地更换着。在发展的一定阶段,生活形成了具有有意识的心理生活性质的特殊形式。生活的这种特殊形式与人对现实的最复杂的反映形式有关,对现实的这种反映形式是以人的交往、劳动及词为中介的。绿色教育基于维果茨基关于心理生活发展的观念与他关于儿童对现实的各种基本关系形成的观念是相联系的认识,把儿童的对象活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列为发展的组成成分及动力,强调活动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生活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中的交往重点应放在儿童之间的合作之上,而不是竞争之上。绿色教育把社会相互作用和合作看作推动儿童个性总体发展的一部分,即智力和道德发展的一种手段,强调“同伴教学”。

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是先于发展的教学,它善于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交往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心理生活。它促进学生总结全人类经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篇9:英国教师的教育理念

不久前,我到英国伦敦参加一项学术活动,活动结束后特地去看望了留学后留在伦敦工作的大学同学王剑。王剑和我在大学时关系最好,这次在异国他乡相见,格外亲切,他力邀我到他家小住几日,盛情难却,我愉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王剑带我到一些平日旅游不易去的地方看了看。下午快3时,他说得去给儿子开家长会,要先送我回家休息一下。我出于好奇,对他说:“如果学校允许,我和你一块去听听行吗?”“我和老师联系一下。” 王剑立即打电话与儿子的老师沟通,片刻后告诉我:“没问题了!”随后,他驱车带我来到学校,走进二年级的一个教室。

下午4时,家长会在一位中年女教师的主持下准时开始了。她礼貌地向大家表示问候,然后简短地介绍了一下近期教学情况,接着拿出一摞小册子,微笑着对家长们说:“这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学校里一些值得称道的表现后,认真记录下来编写出的一本小册子,希望你们能更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长处,也能从其他孩子的长处中得到启发,今后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接着,老师绘声绘色地讲了两个自己认为最好的例子。整个家长会开了不到40分钟就结束了。家长们从老师那领了小冊子,连声道谢,高兴地离开教室。

王剑特意留到最后,当他从老师手中接过小册子后,态度十分诚恳地问老师:“您看我孩子还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身上还有什么不足?”

老师听了王剑的话,先是一愣,沉思片刻对他说:“我们干吗总要找孩子身上的短处,而不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长处呢?总寻找短处,大人给孩子们的只会是批评、教训,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若寻找长处,大人给孩子们的会是赞扬和鼓励,时间长了就能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孩子犯了错误不批评,只是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眼睛盯在发现孩子的长处上,孩子犯了错误,就会把错误看成孩子成长中的一块小拦路石,及时告诉他危害并与他一起搬开,否则便会相反,大人会如临大敌,严加斥责,最终,不同的方法必然出现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王剑听完老师的话,点头表示赞许……

对这件事我感触颇深。我在国内听一些年轻朋友说过开家长会的感受,他们中的很多人抱怨现在小学生的家长会不但时间长,一开就是两个多小时,而且老师说得最多的是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诸如“××上课搞小动作,不用心听讲”“××老马虎,作业总出错”等等,老师们态度严肃、一派训人的口气不说,有时语言还很犀利,弄得家长们一个个既尴尬,心里又很不舒服。朋友们说,很难想象老师们抓住孩子的短处时,是不是也以这样的口气和话语对待孩子。

对照英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细想起来,他们的做法其实很有道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别人关爱和理解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如果我们的家长、老师,眼睛能盯在寻找孩子身上的长处上,及时给他们鼓励,那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和理解,一定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断提供内在动力。

篇10:幼儿教育理念名言

2) 教育的过程有艰辛,也有快乐,我却乐得其所。

3) 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

4) 教育加赞赏等于教育的平方。

5) 面对孩子,有爱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会始终付出爱的行动。

6) 让我走进童心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7)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拨和谐动人的乐章。

8) 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9) 我要把微笑绽开给孩子,鼓励传达给孩子,关爱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尽享教育的真爱。

10) 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11) 我愿做鼓荡着爱与温暖的春风,使孩子只需轻轻一跃便腾空而起,在成长的天空里翅高飞。

12)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尊重伴随他们的成长。

13)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撑起一片纯净的蓝天,为孩子开辟一块快乐的土地。

14) 爱是沟通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15) 牵着孩子们的手,快乐地迎接每一天!

16) 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17) 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听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做他们的好朋友。

18)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

19) 用我的真诚执着与爱心,点击学生智慧的键盘,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

篇11:幼儿园教育理念名言

2) 我愿做鼓荡着爱与温暖的春风,使孩子只需轻轻一跃便腾空而起,在成长的天空里翅高飞。

3) 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4) 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5) 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快于:家庭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

6) 我要把微笑绽开给孩子,鼓励传达给孩子,关爱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尽享教育的真爱。

7)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认为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切。

8) 我们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耐心等待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能更好地书写中国美好的我们未来!

9) 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10) 我要把微笑绽开给孩子,鼓励传达给孩子,关爱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尽享教育的真爱。

11) 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12) 我愿做鼓荡着爱与温暖的春风,使孩子只需轻轻一跃便腾空而起,在成长的天空里翅高飞。

13)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尊重伴随他们的成长。

14)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撑起一片纯净的蓝天,为孩子开辟一块快乐的土地。

15) 爱是沟通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16) 牵着孩子们的手,快乐地迎接每一天!

篇12:家庭教育理念名言警句

2) 孩子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的。

3)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4) 忠诚的热爱你的家庭吧,不要等到永远失去的时候,再苦苦地寻找它!

5) 要承认,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进步。但是他们进步方面和进步速度不同。

6)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

7) 孩子如果进步不明显,是因为教育方法不适合自己的孩子,不是孩子难教育。

8) 学生文化考试考什么?、考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心理素质(不慌张不粗心);().考身体耐力(不疲劳不头晕)。我们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去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

9) 孩子最不喜欢什么家长? ()、管得过多的家长(包办);()、管得过细的家长(监控);()、管得过频的家长(唠叨);()、管得过死的家长(霸道)。

10) 我们对孩子只能“雕琢”,而不能 “改造”。

11) 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进步快慢不同。

12) 您的孩子是非常可爱的。

13) 只有家长和老师积极配合,孩子才能走向成功。

14)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逼出来的。

篇13:成为有自己教育理念的教师

一、化学教师对当前教育要求的知识把握

从新教材改革中不难发现化学教师必须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所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和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教师对要教的内容还要专。教师对教材要经过懂→熟→化的过程, 认真思考教材。尤其是对于新教材的教学更是要求教师仔细研究教材;每一个环节所要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体系及该知识体系深浅度的把握。

此外, 化学教师要了解化学与社会相关的知识, 将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 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化学教师能结合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等焦点问题展开教学, 使学生能解决未来生活与化学之间的关系。

二、寓教于乐, 提高讲课艺术

讲课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具备该有的知识结构, 但为什么就是摆脱不了“教书匠”的地位呢?原因在于讲课的过程还有很多的欠缺。如何让学生乐于学, 学的轻松又愉快是我们要“研究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一) 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教学, 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

在知识的静态结构, 还可以追溯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 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品德。

(二) 结合具体学科知识, 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

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 从而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

(三) 精湛的教学语言。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 增强感染力, 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 如适当运用口诀、顺口溜等。

(四) 利用鲜活的肢体语言增强情感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等都是一种无声语言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与学生相互沟通的作用。但非语言交流必须与有声语言、课堂情境等协调配合使用, 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不要觉得教师就应该时刻保持严肃, 不能过于活跃, 否则会有不好的形象及影响。其实真实灵动的教师才是更能让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教师。

三、自身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具有创新意识, 不因循守旧;喜欢质疑, 爱独立钻研, 敢于创新;想象力丰富, 新颖独特, 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发展较好, 特别是具有较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些要求不仅仅是学生的要求, 其首先更是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当教师本身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并在自身完善中坚持着不断创新理念。教学才会有进步, 素质才会有提高, 同时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去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 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即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要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能力形成最佳时期, 为发展思维提供了条件, 教师要善于诱导。

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现代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 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 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作为当务之急。

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重点放在学生个性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上, 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重视教材改革, 适应新科技潮流, 吸收新科技成果, 大力拓展受教育者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研究法、发现法、情景教学法等的应用及最优化组合, 提倡自学、贯彻启发、重视反馈。在教学组织上, 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 辅之以合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等。

五、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和拓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把计算机带入文、图、声集成的应用领域, 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各种软件在揭示化学教学的微观实质, 展示化学思维的形成路径, 描述化学思想的产生, 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因此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教学是对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

六、化学教师的科研精神尤为重要

化学教师的科研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它包括科研意识、方法和精神, 它是教师科研素质的核心成分, 体现在: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教育理论的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把握、教育实验设计等;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总之,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流派, 成为个性化的教师。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 并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其教育质量必然会大有提高。

摘要: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升级——素质教育下的全面发展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终身学习等等。教师要摆脱教书匠的地位, 步入更高的教育领域成为有自己教育理念的研究型教师。

篇14:教育自觉理念下的教师教育

关键词:教育自觉;教师教育;教育终极目标

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传递的信息是政府对教育发展、教育公平的新认识和新重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许多地方亟需优秀教师。目前的教师教育不如人意,需要新投入和新调整。这也给教师教育、教师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目前教师教育的困惑与尴尬

当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中并不比没有受过正规教师教育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占多少优势,当综合大学或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在中高层次的教学岗位上能很快后来居上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师教育的特色是什么?它的后劲又在哪里?关注教师教育、重视教师教育,应该加强哪些方面,从何实现超越?在回答这一连串问题之前,必须直面当前教师教育的尴尬与困惑。

1教师才艺培养不落职业技能培训俗套的艰难

教育学生就是发展学生心理的过程,促使学生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的心理活动认识客观世界,促进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学习心理学;教学中,需要根据人的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对人的发展作出价值规定并主导人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学习教育学:教育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在口头语言表达、板书艺术、课件制作技巧等方面,对教师都有较高的要求;学习过程中充满艰辛,需要有艺术的调和与润滑,这对教师的才艺特长方面也有一定要求。综合起来,人们给教师的形象定位是哲人的智慧、军人的机警、艺人的才华、亲人的关爱,如果我们的教师教育在教师技能培训上,能达到或基本达到这个要求,其教师教育就是非常成功的。但现实离这个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在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师才艺方面的培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结果?如果实行强化训练,企求通过较短时间的师范技能培训,迅速提高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实现所谓的“零距离就业”,很可能会让师资培养落入职业技能培训的俗套。但是,师资培养不同于技术工人的培训,教师的工作对象更加复杂与多变,不能局限于某一道精细的工序上,如果在某项技能上进行太多的重复训练,势必影响其他技能的习得和知识的学习;如果每一项技能培训都蜻蜓点水,又会仅仅学点用处不大的皮毛,充其量也只能发挥一些临时小用的“万金油”作用。

2妥善处理专业学习和学科研究关系的困惑

在专业合格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由于现代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根基必须宽厚,加上面对的求知学生在新世界中不断积极求索,教师在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宽广的文化修养。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一杯水”与“一桶水”之间的关系,在专业学习和文化修养方面有很高的要求,相应地,教师教育中,必须拓宽专业学习的广度,加强专业学习的深度。但是一味追求专业学习的“广”与“宽”和“难”与“新”,又容易混成于学科学习与研究,难以区分与非师范专业教育的区别,难以体现教师教育的特色。

3师德培养难以摆脱思想灌输负面形象的尴尬

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等师德要求方面都有很高要求。但是,无论对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师范毕业生,还是对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从调查报告中反映,表扬较少,批评居多,教师整体的职业形象并不是很佳,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也给教师教育中的师德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目前教师教育中的师德教育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的形式上,不仅没有多少积极效果,还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师德培养难以摆脱思想灌输负面形象的尴尬。

当前教师教育在教师基本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学习、教师品德养成等方面都少有特色,少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教师教育的困惑已经相当严重,上世纪末以来的大批师范院校纷纷“改旗易帜”,将学校名称改为什么“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等,借此与师范教育划清界限,不排除其他多种原因,但也包含了一种无奈的选择,一种面对困难很难妥善化解时的消极退避。也许,加强教师教育,摆脱困境,寻求超越,不能把目光集中在某种技能的培训或知识的学习,而要开阔视野,从更高的层面着想,用一种更加优秀的理念作指导,一种更加优良的品质来担当,因为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急速递增的今天,具体的技能、知识是学不完的,生有限,学无涯,如果在有限的师范学习生涯中,树立了自觉的理念、形成了自觉的品质,师范毕业生就可以带着这颗种子到新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努力,就会有持续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教育自觉品质的形成,是实现教师教育超越的关键。

二、什么是教育自觉

1教育自觉的辞源探析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觉”的解释是“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而甘心情愿地去做”。“自觉”的英文形式是consciousness,《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的解释是“thecondition Of being awake and able tO understand what ishappening around you;someone's ideas feelings,Oropinions about politics,1ife etc;the state Of knowing thatexists Or is true”。

抽取中英文解释的共同义项来概括,则“自觉”表征为观点和态度,一定的观点和态度则根源于主体因认识而达到对对象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的教育自觉的定义是:源于对教育性活动的深刻认识和对活动意义的肯定判断,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朝着教育终极目标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的一种教育品质。它不同于“教育本能”,不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机械的、条件反射式的应付与反映,而是一种朝着发展人、提升人的教育终极目标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行动和思维的教育品质。

2教育自觉的内在要求

(1)守候积极的孤独

上一篇:父爱无声的初中作文600字下一篇:张宏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