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原教案

2024-05-01

乐游原教案(精选6篇)

篇1:乐游原教案

校本课程研讨:《乐游原》教案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②积累一些相关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并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古诗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具准备:课件。

四、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五、板书设计:

乐游原

不适 → 登古原

触景生情

夕阳美好 只近黄昏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观看古诗朗读录象,引入课题《乐游原》。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乐游原》。

(二)初读感知:

1、齐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交流预习时对古诗字词句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字词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① 解题:《乐游原》又作《登乐游原》。

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为京城士女登高游乐胜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② 向:接近。向晚:傍晚。③ 意:心情。不适:不悦,不舒畅。④ 驱车:驾车。⑤ 古原:即乐游原。

4、指名交流诗句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傍晚,我觉得心情不太舒畅。于是,驾车登上乐游原。远处的夕阳多么美啊!只是此时已将近黄昏,再美的夕阳也要落下了。(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

5、齐读古诗。

(三)深入探究:

1、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名言吗?——(引导学生回忆)歌德曾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刚才我们用第一只眼睛读了李商隐的《乐游原》,现在我们一起尝试用另一只眼睛再深入品读《乐游原》。

2、自读古诗,想想自己对古诗还有哪些疑问。

3、出示参考质疑: ① 诗人李商隐为什么感到“不适”?

(提示:你平时会在什么情况下感到“不适”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②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只是指眼前的夕阳吗?还可以有其它哪些理解呢?

4、小组交流探究:将自己的质疑与小组同学交流,汇总,再尝试探究问题的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

5、播放音乐,小组代表谈谈探究的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相机给予指导: ① 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2—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他幼时随父到浙江。9岁父亲死去,奉丧侍母归郑州。25岁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政治上牛、李党争剧烈,他被卷入旋涡,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困顿失意。在诗歌成就上,他与杜牧齐名,是晚唐的重要诗人之一,又称“小李杜”。② 写作背景: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泾源节度使王茂之的器重,王茂之将女儿嫁给了他。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在官场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在他失意时写下的。③ 前人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看法:有人认为夕阳是穷途末路、悲观的感叹;也有人认为正因夕阳短暂美好,因此诗人要热爱生命、执着人间、珍惜美好的时光,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因为当时是唐代后期,还有人认为诗中“夕阳”指的是唐朝,那是诗人对盛唐的追忆和对晚唐逝去的惋惜。(学生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理解,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

6、播放古诗朗读,学生闭目体会诗境。

7、有感情朗读:指名读,再齐读。

8、融会背诵。

(四)总结拓展:

1、过渡:《乐游原》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哲理诗。李商隐驱车登上乐游原,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历史上,也有许多充满哲理的古诗。

2、拓展:出示一些哲理诗,齐读——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3

3、拓展二:李商隐的其他诗歌,齐读——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五)作业:

1、将你对《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理解画成一幅画。

2、上完《乐游原》,我的收获是:

3、积累并背诵你喜欢的李商隐的诗歌。

篇2:乐游原教案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

3.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的意境,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小学一年级或者更早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开始接触古 诗,通过或读或背的形式,相信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那现在有 没有同学愿意来背诵你所知道的其中一首古诗了?生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二首里的第一首古诗《乐游源》。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 主要作品有《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等。 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要求学生至少读四遍。前两次读准字音,看注释了解诗意,了解全文内容。后两次带着感情去读,注意其中的停顿。

2.老师指点朗读,纠正其中的错误,指出重点掌握的字词。

3.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读准字音:适( ) 驱( ) 昏( )

4.指名读,纠正字音。

5.默读古诗,结合课文里的解释,掌握字词,理解诗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夕阳: 好:近: 黄昏:

(2)图文结合,谈谈你对整首诗的理解?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齐读诗的第一、二句,思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第一、二句,体会诗人郁闷压抑的心情。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渲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 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学 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悟诗人愁

(1)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发出这种感慨?

(2)结合第三、四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指导朗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三、练习

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五、作业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课后习题

《古诗二首》习题——第二课时

一、基础题

1. 这首诗是_______时期______(填人名),诗作文学价值很高。 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等。 名言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诗中以下词语的意思。

向:________意:_______ 驱车:______向晚:_____

二、综合题

1.写出这首诗的译文。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提高题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1.写出这首诗的译文。

2. 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李商隐,唐代诗人。《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等。 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接近心情 驾车 傍晚。

二、综合题

1.略

2.诗人要热爱生命、执着人间、珍惜美好的时光。

三、提高题

1.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篇3:从《乐游原》的英译看意象与翻译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我国古代, 最初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意象这个概念的, 意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周易·系辞上》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谓意象, 既包括我们脑海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图像, 又包括我们通过各种活动所获得的经验, 有了这些经历和体验, 我们才有了想象和讲话的能力。

唐诗被誉为我国文化之瑰宝, 其内涵丰富, 意象深沉。意象的营构是唐诗创作的核心, 唐诗的意象非常丰富。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 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帕尔默 (Palmer) 在1996年出版的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借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之———意象作为其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帕尔默看来, 语言是有声音的象征符号的游戏 (play of verbal symbols) , 而所有的象征符号都是以意象 (imagery) 为基础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认为意象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体验决定的, 意象、文化和语言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要了解语言必定离不开意象, 而对意象的把握和不同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诗歌翻译时, 了解源语、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及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对原诗意象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诗歌翻译本质上就是处理者意象、文化和语言关系的语言活动, 这三者均已物化在源语文本之中, 因而把握源语是成功翻译的前提和关键。诗歌翻译关键在于原诗中的意象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如果译文只满足于表层信息和基本内容的传达, 和原诗比较起来, 译文的美学价值就大打折扣。译诗而不传达意象, 就好比画龙而不点睛。从某种意义上说, 译诗即译意象, 一首唐诗的英译过程, 就是译者将原诗中的意象进行解码、重组的过程。

意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在具体的诗篇中, 意象往往不止一个, 诗人往往借助一系列意象构成一幅场景, 此时, 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对意象进行整体把握才能忠实于原文。同时, 由于诗人的情感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 表达风格不同, 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义性, 翻译诗歌更对译者的审美能力、把握意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夕阳”在唐诗中的意象分析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典型意象, 唐诗更是如此。如“月”可象征边塞悲愁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关山月、楼兰”多表达思乡人或建功立业的心情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然而, 如同一意象对应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 则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常见的意象, “夕阳”代表的不仅是时间概念, 更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既包含有对一切流逝之物一去不可返的慨叹和遗憾, 又有对新的未来的无限憧憬, 其蕴含十分丰富, 耐人寻味。由于诗人的心境差异, 产生了对夕阳的不同感受, “夕阳”这一意象就传达了诗人对人生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夕阳以不同的特点在诗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诗歌。

夕阳意象主要用“夕阳”、“落日”、“残阳”、“斜阳”、“落霞”等词表示, 夕阳意象的意蕴十分丰富, 古代文人不仅是通过它写景绘图, 而且写意传情, 尤其将他们的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寄寓其中, 从而使其意境悠远, 回味无穷。夕阳更多的是一个场景描写, 是具体的象, 具有特定的空间感、色彩感。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 展示出一幅辽阔、壮丽的景象。“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描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场景。

中唐前, 唐朝国力强盛, 诗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他们有着豁达的胸襟、气度和抱负, 反映在诗歌上便是情绪高昂, 即使面对即将西下的太阳, 看到的也是落日的余晖、金色的大地。他们豪情万丈, 激情四射, 妙笔生花, 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夕阳诗作。李白 (登太白峰———西山太白峰, 夕阳穷登攀) 面对太白峰高峻的山势, 却要攀登到顶峰, 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到了中唐以后, “夕阳”开始频繁出现在诗歌中, 主要被用来象征时光易逝、象征生命无多、死亡将至, 或象征怀乡念人, 或象征国家的衰微, 等等, 这既与中晚唐诗人们感受到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有关, 又与诗人自己迭遭眨谪的坎坷经历有关。

三、《乐游原》中“夕阳”、“黄昏”评析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 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晚唐政治黑暗, 社会动乱, 人民生活困苦, 他的诗用多种方式抒写了伤时忧国之情和个人怀才不遇之感。他的诗抒情婉转, 造意含蓄, 深情绵邈, 但由于当时牛、李竞争激烈, 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 一生很不得志, 诗歌也多隐晦曲折, 或多或少地蒙上了一层迷惘感伤的情调, 寄托极深。

诗歌《乐游原》是李商隐一首优秀的五言绝句, 脍炙人口, 经久不衰。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是当时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 诗中描写了诗人面对黄昏时分的壮丽景色时的复杂心情。诗人在某一个黄昏时分感到“意不适”, 想要驱散心中的郁结, 于是驱车登上乐游原, 见到了夕阳斜照, 霞光满天的壮美景色, 由此诗人发出了“夕阳无限好”的感叹, 但立即诗人又感到“近黄昏”, 原先心中的不快不仅没能排解, 反而陷入了一种更深沉的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及光阴之叹中。

诗人李商隐有着强烈的家国责任感, 他渴望通过科举之路实现振兴国家, 建功立业的远大梦想, 但很不幸, 他生逢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 社会政治极为混乱与黑暗, 与王茂元之女的结合, 又使诗人不自觉地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 处处受到排挤, 深感寂寞、孤独。从此诗人辗转于各个幕府之中, 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官, 即使有时出现一些曙光, 但终究是短暂的。可见, 诗人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及人生道路上的缺失体验、孤独体验使诗人有了一种少年迟暮, 美好事物不会长久的感叹。所以, 当他登上古原, 面对夕阳斜照的壮美之景时, 即使立刻感到“夕阳无限好”, 也“只是近黄昏”, 使一幅壮美的夕阳图染上了浓浓的感伤, 凄凉的色调, 使全诗透着一种身世之悲。

然而《乐游原》诗不仅是一首伤己之作, 更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诗人处于中晚唐之交, 国力衰退, 政治黑暗, 人民生活困苦。诗人个人的不幸已经糅合了时代风云的变幻, 反映到了诗歌创作上, 便曲折地反映了唐王朝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霞光满天的壮美景色只是一瞬即逝, 和没落的大唐帝国如此相似。

诗人不幸的人生遭际及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给予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 使得诗人在《乐游原》一诗中将家国之悲, 身世之感与光阴之叹熔为一炉, 赋予诗歌丰富的意蕴和深沉的感伤情调。

四、《乐游原》英译评析

许渊冲在所著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 (英汉对照) 》中是这样翻译的:

At dust my heart is filled with gloom;

I drive my cab to ancient tomb;

The setting sun seems so sublime;

But it is near its dying time.

诗歌有诗歌的语言。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含蓄、洗练、简朴、明快、自然, 与遣词用字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中, 要想力求反映原诗的神韵, 所选词语的恰当与否同样至关重要。

原诗中, 这一个个图景渲染了作者无尽的羁旅惆怅, 引发了读者无尽的想象。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可以借助不同的句法手段, 但遣词需要经过反复斟酌。译者的词汇选择、诗歌翻译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原诗和诗中所体现的意象的基础上, 必须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作者在翻译过程中, 并没有被动、机械地接受并投射原文的信息, 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解码编码过程中, 其创造性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适”一词体现的是作者郁郁寡欢不得志的心情, 译者将之翻译为gloom, 准确描述了郁闷的心情。“黄昏”一词可以有多种译法, 如dusk, eventide (用于诗中) 等, 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 而是抓住了“黄昏”在原诗中代表的含义, 用“dying time”翻译“黄昏”, 准确到位, 反映了唐朝摇摇欲坠, 即将瓦解的政治局面。“sublime”与“dying time”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唐王朝走向没落的局势。

将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文, 在保证译文保持原诗风格和意境的前提下,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遣词, 还要在形式上讲究韵律 (meter) 和韵脚 (rhyme) 。一般而言, 中国古典诗歌重音韵, 而英诗则重节奏, 英诗的押韵格式趋于多元韵式, 即同一首诗中, 可连续换用若干个韵脚或交叉使用若干个韵脚。从艺术的角度来看, 汉语在表达上更富有表现性和美感性。无论是中诗的音韵, 还是英诗的节奏都有助于诗人抒发思想感情, 表现诗歌独特的意境。因此, 在诗歌的翻译中需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原诗的音韵和节奏, 还原诗歌的艺术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原诗中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虽然并没有形成押韵, 但翻译时译者却注意到了音韵和节奏, 翻译的四句话都以[m]结尾,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感。译文抓住了核心语义, 结构齐整, 音韵优美, 在语义方面损失不大的前提下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本文从意象与翻译的角度分析了一则唐诗, 指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 译者不仅要翻译出诗歌的字面意义, 更重要的是要还原诗歌的意象, 译出诗歌作者的情感;译者不仅要做到用词精确, 还必须做到形式工整, 格律一致, 体现出原诗的音韵和节奏。

参考文献

[1]陈敬宣.从文化语言学视角看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兼评英译《螃蟹咏》的得与失[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2]龚光明.意象翻译论[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 .

[3]纪玉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J].外国语, 2002 (2) .

[4]许渊冲译.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许渊冲.文化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张雯.意象、文化与翻译——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唐诗英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1.

篇4:《登乐游原》的表达意向解读

[关键词]登乐游原 表达意向 好景不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18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登乐游原》。这首诗之所以能够传诵千古,就因为它蕴涵了深刻的哲理与永恒的魅力,而且其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后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回味、引用这两句诗,也不知有多少人面对美好的夕阳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夕照画面:天色接近傍晚,感觉心情不好,于是就驱车登上古老的乐游原。站在高高的乐游原上,极目远眺,夕阳西下,晚霞似锦,绚丽的霞光染红了天空和大地,这一刻是如此的辉煌、壮丽、灿烂,却又如此的短暂。而黄昏来临,一切的辉煌、壮丽和灿烂都将归于黯淡……从客观现象上讲,这种美丽动人的夕照画面可以说司空见惯。每当黄昏来临,美好的夕阳会很快消失,这本来就是自然规律。这首诗,也许是诗人在如实地描写眼前之景,也许是诗人在动情地赞叹夕阳之美。然而,当我们带着人生的太多遗憾去读这首诗时,却别有一番“好景不长”的感觉。

不知道这首诗写于哪年哪月,但据我的推测,李商隐大概是写于晚年。不管诗人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后人对《登乐游原》的表达意向却众说纷纭。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阳光、向往光明的美好情感;有人说,这首诗象征着唐王朝将近衰亡,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腐朽没落的悲愤;有人说,这首诗只是在描绘和赞美黄昏时的夕阳,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不管怎么说,前两种说法只是现代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实在有点牵强附会。至于第三种说法“描绘和赞美夕阳”“热爱大自然”,这种表层意义上的景色赞美对小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夕阳红最美”,这也许就是诗人创作《登乐游原》的原本意向。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是自然的寻常之景,但诗人却敏锐地捕捉到那一瞬间的独特感受,并通过平白、浅显的文字巧妙地表达出了“遗憾”之意,寓情于景,读来的确意味深长。这就是我们要解读的第四种说法,即将西下的夕阳,勾起了诗人对生命的无限依恋——人活一世,无论贫穷与富有、低贱与高贵,只有健康、平安、幸福、快乐,才是生命的永恒追求。回首过去光阴似箭,良辰美景早已远去;再看今朝人已暮年,岁月流逝却无可奈何。此时此刻,望着眼前美丽的夕阳红,诗人是多么希望时光倒流、青春再来!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恋,也是诗人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再想想这首诗的第一句,其中“意不适”一词颇叫人玩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诗人的心情不悦、不快呢?据史料记载,李商隐处于国运将尽的晚唐时代,尽管他很有抱负,但在官场上却异常失意,所以他无法施展抱负,很不得志。这种伤感、郁闷的心情恰好是诗人“驱车登古原”的原因,同时也是他面对夕阳“感慨人生短暂”的心态写照。不管诗人当时的年龄是多大,不管他站在乐游原上是怎样的感受,也不管他是有心还是无心,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好景不长”的伤感与遗憾。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品味人生,叫人不得不感怀往日的沧桑、感叹生命的珍贵、感悟人生的真谛……这样的解读自然就深化了诗作的表达意向,丰富了诗作的生命内涵。

带着伤感与遗憾读读《登乐游原》吧!反复读读后两句,还真想等黄昏临近,亲赴高山之巅,面对美好的夕阳,真情地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再次感受这首诗的独有魅力。尽管这首诗语言浅显,但如将真切的人生感受蕴涵其中,则字字句句都闪耀着丰厚的生命内涵;尽管这首诗语言平白,但如将太多的人生遗憾融入其中,则字字句句都彰显着丰厚的语言张力。虽然这首诗只有四句,却浓缩了沉甸甸的人生沧桑,读来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虽然作者运用了平实的创作语言,却让人领略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丽。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登乐游原》的创作虽然时隔千年,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却唱响千年。它唤起了读者诸多的想象,勾起了读者许多的伤感,留给了读者太多的遗憾!这就是诗作的魅力所在。

当我们低吟起诗句,不断的感伤、感叹、感慨之时,也希望人间好景常在!

篇5:乐游原教案

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朝代:唐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篇6:乐游原教案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体裁:五言绝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向晚:傍晚。

上一篇:店堂工作总结--店堂工作部署大会方案下一篇:冷库安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