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进行曲》说课稿

2024-05-07

《感受进行曲》说课稿(共9篇)

篇1:《感受进行曲》说课稿

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考试培训第一品牌

2016江西教师招聘面试小学音乐说课稿:感受进行曲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新《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由于3-6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不断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的能力不断增强,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进行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多彩,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常识也需要增加内容。所以我将了解和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进行了拓展教学。将《感受进行曲》这一教学内容带进了教学课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材第8册第7单元的编创与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拓展教学。本单元通过聆听舞曲、进行曲、摇篮曲,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这三种体裁的最基本风格特征。进行曲这种体裁在生活中运用的较为广泛。如升国旗时演奏《义勇军进行曲》,迎接嘉宾演奏《欢迎进行曲》,开展运动会时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音乐伴随我们的终生”的道理,所以我将《感受进行曲》定为了教学内容。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我这堂课就遵循了“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都围绕“听”这个中心来进行的。

进行曲是一首以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主要指军队中用以弘扬军威、鼓舞士气、整齐步伐的音乐。进行曲通常由简单而鲜明有力的节奏和整齐规律的乐句构成。听起来雄壮有力而有行进感。为了配合行进时步伐一致的要求,常以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进行曲按内容可分为军队进行曲、凯旋进行曲、典礼进行曲、婚礼和葬礼进行曲等。为行进作伴奏的一般为二拍子。

根据对新教材和音乐新大纲的学习,为了指导学生体验进行曲这种体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加深感受和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多首进行曲的欣赏,学唱及队列表现歌曲《红星歌》,使学生感受和了解进行曲这种体裁的主要特点。

(二)、认识到进行曲在不同场合的作用并提高学生的欣赏素质。

(三)、通过欣赏“半个世纪以来第十三次大阅兵”的录像,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和了解进行曲体裁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

学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平台、课件、录音机、磁带、实物(一束黄花、小皮球、小三角旗、队旗、彩色的小指挥棒)

三、教学过程分析

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去探索,去实践。

(一)组织教学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考试培训第一品牌

学生按三个半圆形坐好。半圆形座位的设计,突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合作。

(二)对比欣赏,引入新课

播放《摇篮曲》、《军队进行曲》两首乐曲,引导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对乐曲风格的理解,并进行对比,找出其特点。然后点题。

(三)实验体会,加深感受

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具有体验性和操作性,不仅包括音乐知识传授等外显的方式,尤为重要的是体现在音乐与学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内在的音乐感受上。为了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进一步让学生去感受进行曲的体裁特点,我通过三步实践操作来完成。

1、随歌曲的伴奏录音边听边拍打节奏,感受进行曲的节奏特点——鲜明有力。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进行曲一般的情绪特点——雄壮有力。

3、队列行进的创编和展示,感受进行曲的基本特点——步伐节奏。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反复体验中获得对进行曲体裁特点的感受和了解,较好地避免了体验形式单一的单调性和感受的不深刻性。从而去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类比欣赏,拓展延伸

是不是所有的进行曲表现的都是类似这样的情绪呢?带着这样的质疑,把学生再度领进丰富多彩的进行曲中,播放《葬礼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让学生聆听,并能体会其情绪,做出相应的律动。通过同一体裁的不同乐曲进行互比,开阔学生的听域,使学生对进行曲体裁有更多地了解,认识到进行曲在不同场合的作用,在比较之中无形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生的欣赏素质。通过欣赏“半个世纪以来第十三次大阅兵”的录像片段,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四、教法、学法分析

我的这堂课具有创新性,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音乐体裁与形式这一教学领域所留的教学空间是很大的,有利于音乐教师设计与组合多种形式的教学。因此,我将了解和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进行了拓展教学。

在本节课中,我以探索为突破口,以听为中心,以实践为手段,以体验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具体做法有:

(一)体验性音乐教学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2、欣赏法与律动教学法:乐曲的欣赏,使学生对乐曲的感受立刻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从而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说(交流感受)和动(形体表现)。初步感受进行曲的体裁特点,也直接感知了进行曲与摇篮曲不同的体裁风格。

(二)实践性音乐教学法

创作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留给学生自主体验的大量空间,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队进行列队行进的创编、展示。这样就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给予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并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对学生的队列表演,老师要充分加以肯定,肯定其成绩,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成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表演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并使自己学会在集体中约束自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考试培训第一品牌

我,融“小”我于“大”我,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悦,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望。

(三)探究性音乐教学法

请学生下课后回去找一找进行曲或是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下一节课带来,再继续交流。通过课后延伸,再次启发和调动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比欣赏、思考与交流、创作与展示、拓展与延伸几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和了解了进行曲体裁的主要特点,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意识。所以,我认为我这是一堂成功而优秀的优质课。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篇2:《感受进行曲》说课稿

各位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感受责任。责任感是我们精神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责任这个词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负责任的国家、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的企业„„人人都在谈责任,都在标榜自己是由责任的。可是毒奶粉、硫磺熏过的腐竹、福尔马林泡过的海鲜、刚盖好就塌下的大楼„„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对责任的大声呼吁,也正是因为责任的缺失。

刚才我们说到的事社会上关于责任的事件,在我们学校,体现在学生身上又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对责任在主观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准确感知。另一方面,即时有一定的认识,在实际的行为中,在琐碎的生活中,仍然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所应负的责任。

在湘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编者就用一个单元将责任编入了中学教材中。分为三节进行讲述,分别是“感受责任”“学会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培养年轻一代的责任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责任,并勇于承担责任。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正是其中的第一节“感受责任”,学好这一节,让学生切实的感受的责任的存在,在生活小事中处处可见责任的所在。对于接下来学习第二节、第三节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责任是一个人的内在需要,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能力目标: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用实际行动面对生活学习中实实在在的责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个人责任意识。

在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上,本节课的三点内容同等重要,都是本文的重点。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难点的突破应该是怎样将责任的感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学生感知到责任的同时,引导学生具体的适用到学习生活中去。从生活小事中体现责任。

教法方面通过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亲身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广泛参与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实现三维目标的内化。以上方法会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的即时反馈有所取舍。

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通国情境导入(课前在教室走廊或教室门口显眼之处扔下垃圾,上课铃响学生进入教室,看学生面对垃圾的反应和行为,从学生捡与不捡的行为,)引出责任话题。快速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

新课教学由五点内容构成: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人人有责、人各有责、多重角色,多种责任。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各自独立,又组成完整的一体。每部分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活动,有情境有讨论有游戏有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注意巩固强化、拓展延伸。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懂得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突出思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同时也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

课堂小结上,一方面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启发下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要求学生作好预习工作。

作业布置方面针对本节内容,完成教材写一写,并预习下节课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巩固课堂知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设计,线索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对自己认知结构的梳理。

篇3:谈谈进行民间音乐游戏的感受

民间游戏一般都是人们创编出来的游戏, 这种游戏比较符合幼儿的特点,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自愿、自主、自由、快乐, 所以比较容易学会, 也容易流传。 而且这些传统民间游戏对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 情感性发展都有一定的价值, 简便、易行、 经济, 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备受幼教工作者的喜爱。

组织和开展幼儿民间音乐游戏活动是我园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贯穿于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如何培养幼儿对民间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 使他们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积累音乐知识, 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尊重个体,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游戏, 在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同时, 让幼儿充分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进而快乐地更健康地成长呢? 在实践中, 我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民间音乐游戏中, 好听的音乐、有趣的游戏是一把开启幼儿快乐、活泼的“金钥匙”。 下面结合我园市级微型课题《民间游戏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研究》谈谈我的感受。

一、内容的选择是民间音乐游戏开展的关键所在

所有活动要开展得顺利、成功, 都在于活动内容的选择。 好的活动内容是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生成的。 对于民间音乐游戏而言, 活动内容的选择是活动开展成功的关键。 民间音乐游戏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一些陌生的, 因此要让学生接受并喜欢上民间音乐游戏, 更多的是靠选择一个既有趣、易于孩子接受且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在内容的选择上, 我十分注重游戏的有趣性、简易性。 有趣性是让学生对活动感兴趣的重点, 简易性是让学生不仅在活动开展中进行游戏, 还能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游戏。 我在制订开展民间音乐游戏计划的时候就十分慎重地选择 “快快开锁”、“石头剪刀布”、“荷花荷花几时开”、“丢手绢”、“三人套圈”等游戏内容, 这些游戏内容不仅内容简单, 易于学生接受,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开展, 更重要的是这些游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十分有趣、操作性很强, 学生在游戏中能感受到快乐。

二、学生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

学生在家中或从不同的领域中已经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民间音乐游戏, 如“三人套圈”等, 只是对于具体内容和游戏规则了解得不够。 因此在日常活动中, 教师可以让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先把游戏教给其他的同学, 这样不仅对能力强的学生是种锻炼, 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让教师在开展游戏时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开展“三人套圈”的民间音乐游戏时, 我先将这个有趣的游戏教给王智影、 李梦茹等几个能力较强的孩子, 他们认为这个游戏很有趣, 因此在日常的在园生活中他们与自己的好伙伴三三两两地在活动室中自由组合开始玩这个游戏, 在我开展“三人套圈”的游戏活动时, 学生对这个游戏的内容、规则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开展这个游戏时很容易让孩子投入游戏。 我在民间音乐游戏“三人套圈”的基础上大胆地创编了音乐游戏“圈圈圈”,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音乐的魅力。

三、集体与分组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更利于民间游戏的开展

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相结合, 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音乐游戏活动的快乐。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安排, 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教材灵活地运用。 ”为此, 我们将“以集体活动为主”的传统音乐活动形式, 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采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让幼儿获得更多自主锻炼的机会。

集体的游戏活动固然重要, 但分组活动更有利于全体幼儿的发展。 因此, 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 我同样注重利用分组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 让幼儿得到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开展“圈圈圈”的民间音乐游戏中, 在学生学会“套圈”的玩法和规则后, 我先与全班幼儿进行集体的“套圈”游戏。 学生在其中对玩法和规则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之后我让学生两三人自由选择、组合成小组, 进行分组游戏。 学生的兴趣更增添了不少, 兴奋地与自己找到的好伙伴一起边听音乐边进行游戏, 活动气氛既轻松又活跃。 采取这种集体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游戏形式, 不仅促进了游戏的深入开展, 而且使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友好感情得到更多机会的展示和交流。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健康、情感教育。 ”只有让幼儿充分体验音乐的快乐, 形成积极向上、活泼的性格, 拥有健康的思想和快乐的情感, 才能更好地促进各个领域的学习, 才能提高幼儿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

虽然开展民间音乐游戏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我已能感受到民间音乐游戏给学生带来了一些东西:自信、活泼、开朗、大方……这些东西是十分宝贵的, 也是成人应该珍惜的。 民间音乐游戏在开展的过程中有成功、有不足、有反思, 要真正将民间音乐游戏开展得深入, 还需不断努力, 不断领会其中的内涵, 还需要不断实践, 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 快乐是学生童年所拥有的, 也是最最重要的。 民间音乐游戏给学生带来的就是开心、自信, 同时是开启学生快乐的一把“钥匙”。

摘要:民间游戏来源于民间, 是劳动人民从长时间实践中总结得来的, 它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 是因为它迎合了儿童的特点, 有广泛的趣味性, 内容生动活泼、轻松, 且伴有节奏。民间音乐游戏中好听的音乐、有趣的游戏是一把开启幼儿快乐、活泼的“金钥匙”。

关键词:民间音乐游戏,趣味性,愉悦性,发挥自我,参与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

篇4:《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篇5:《我的劳动感受》说课稿

忙,但有乐趣!

(本堂课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劳动经历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劳动的“苦”与“乐”,获得了对劳动的真实感受,从中得出了劳动的最终感受:累,并幸福着!忙,但有乐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上板书,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感受。)

篇6:感受文化影响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行礼),我叫何婷婷,我的学号是1417020245(写在黑板上),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感受文化影响”(写在黑板上)。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流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是说教材。《感受文化影响》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个框题。本课说明的主题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文化对人的影响,承接前面《文化与社会》着重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又为接下来的《文化塑造人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已有初步了解,但缺乏对其内涵,意义和作用深入了解。对于文化对人的影响还是有一定难度。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学习本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能够结合自身体验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学习。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个,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化影响的来源、表现以及特点,并要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在文化体验中培养正确的行为方式。

第二个,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及事例说明知识点,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索中提高分析、比较与鉴别能力。

第三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在自觉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接受文化熏陶,获得精神陶冶。

最后,在本节课的内容探究过程中,我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指导学生互动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主动性,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将展示公益广告,内容主要讲述节约能源,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感受文化影响。

其次是讲授新课,本框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二是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三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下面我将分开阐述这三个部分,第一个问题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首先我会展示几幅图片,分别是中西方就餐的场景图和中西方结婚的场景图,然后根据图片展示的中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婚礼仪式,让学生分组讨论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原因。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第二个问题是,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只有掌握文化对人多方面的影响,才能理解和把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所以我将第二个问题“文化影响人的表现”设为本框内容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探索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

首先我会创设这样一个情景:中国女孩儿陈晓倩和美国小伙儿Frank第一次见面,相互介绍了之后,陈晓倩正想伸出手和Frank握手,而Frank却给了小倩一个拥抱,并亲了一下她的脸颊,顿时,小倩的脸都红了。然后设疑:这种中西方见面礼节的不同说明了什么文化道理?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受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差异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得出结论: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最后展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见面礼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刻地理解这一重点。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课本第13页蓝框里的第二个例子“不同的人对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既有不同的反应也有相同的反应”,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文化对人的第二个影响,即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第三个问题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这一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主要在于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学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我将这个问题确立为本框内容的难点。为了更好理解难点,我将采用讨论探究与教师引导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以此加深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先讲解潜移默化这一特点。第一步,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住在墓地附近时孟子模仿丧礼仪式,于是孟母搬到了集

市附近,可是孟子又开始学小贩叫卖,孟母只好再次搬迁到学校附近,这下孟子变得言行举止中规中矩,并发奋读书。第二步设疑:孟母为什么要三迁?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人有着不同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在这里教师要强调三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第三步,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名言为例加深学生理解,并启示同学们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提高文化素养。

接下来讲解深远持久这一特点。第一步,欣赏诗歌《回乡偶书》。第二步设疑,从“乡音无改”可以看出文化对人影响的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引导总结出结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第三步,展示加拿大唐人街的图片和海外华人庆祝春节的图片,使同学们加深印象。

然后是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三个问题,其中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相关的习题写一下,达到巩固复习的效果。

篇7:《同伴进行曲》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音版第五册第三课的《同伴进行曲》。

一、说教材: 德国作曲家卡尔.泰克的《同伴进行曲》是进行曲中的名作。它轻快优美的旋律为全世界人所熟悉。下面让我们走进泰克的世界,感受音乐之美。这是一首用管乐器(包括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及打击乐器)演奏的进行曲。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

在4小节引子之后,由高音乐器奏出了刚健、有力的进行曲主题:

主题旋律的后半部分出现了多次大跳。音乐显得更为明朗、活泼:

当主题反复一遍时,一个柔美如歌的对位旋律与刚刚节奏短促的主题旋律相伴进行,仿佛两个性格迥异的好友携手同行:

在主题又作了一次变化重复后,乐曲进入中部,中低音乐器奏出平静温和的旋律,音调上下回旋,好像是对昔日好友的深情怀念。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随着第一部分的主题再次出现,乐曲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结束。

《同伴进行曲》这一课内容,在第五册音乐欣赏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图形谱让学生辨别音乐段落,从而将流动的旋律变得清晰明了,并第一次让学生尝试自己画图形谱。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感受了《同伴进行曲》的优美旋律,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制定了以下教学几个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与感受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的风格和特点。

2、分段聆听《同伴进行曲》,听辨乐曲的相同乐段,认识和了解一些西洋管乐器的形状和音色特点,体会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技能目标:借助图形谱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队列表演和打击乐器伴奏,进一步熟悉和感受乐曲。

情感目标:了解作曲家及作品创作的背景,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同伴之间珍贵的友谊。

教学重点:感受进行曲的风格与特点,听辨乐曲的相同乐段,熟悉主题,从中体会同伴之间的深厚感情。难点是:1.辨别一些西洋管乐器的音色特点。2.让学生进行队列表演和打击乐器伴奏。

三、说教法:(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进一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因为三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还很短,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们创设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吸引她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模仿教学法。三年级的学生自己表现音乐的能力可能较弱,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教学过程律动的环节,我采用了此方法,教师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

3.对比法。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多次让学生对比聆听,因为对比能最快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不同。

4.律动法。律动能很快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表现音乐很好的方式。

5.图谱法。专家说:图谱就是把流动的音乐凝固化,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音乐,这一方法在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想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的时候,我运用了此方法;当我想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变化的时候,我运用了此方法;当我想让学生听辨旋律变化时,我又运用了此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电脑

电子琴

小鼓

小镲等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 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本课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总:

(一)、辨别进行曲的特点,初步感受进行曲的风格。(七分钟)

(二)、分段聆听、整体感受《同伴进行曲》。这个环节我又以故事的方式,把他分为三部分。1.出发2.目的地3.返回。(二十五分钟)

(三)、点题并介绍作曲家及创作背景,情感渗透和总结。(八分钟)接下来我具体说各个教学环节:

分:

(一)、辨别进行曲的特点,初步感受进行曲的风格。1.首先请同学们听三首乐曲片段,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播放音乐,教师随音乐设计动作)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得出三种音乐体裁:舞曲、摇篮曲、进行曲。2.播放《同伴进行曲》片段,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乐曲和我们刚刚听的哪一类乐曲感觉一样。3.最后教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进行曲这种体裁的特点。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三个不同类别的小乐段欣赏,让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教不留痕迹,也更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分段聆听、整体感受《同伴进行曲》 1.出发

(1)教师创设情境:今天天气真好,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郊游吧!初听音乐,说一说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一步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初步印象)再次聆听音乐,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用手和着音乐节奏拍一拍。(这一步让学生感受音乐鲜明的节奏)出示图形谱,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和老师一起画一画图形谱。在熟悉了主题旋律的基础上,教师带领男同学律动,女同学边哼主题旋律边画图形谱。(这一环节,循序渐进的聆听,有目标的聆听,让学生对音乐感受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有故事情节的律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图形谱的帮忙,学生更容易把握节奏,熟悉旋律。)

(2)男同学已经出发,女同学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这段音乐和刚刚的音乐一样吗?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然后,教师总结,这部分有一个柔美如歌的对位旋律与刚刚节奏短促的主题旋律相伴进行,仿佛两个性格迥异的好友携手同行。(这一步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找一找音乐的不同之处,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分辨总结音乐的不同之处)出示图形谱,教师带领大家画一画新出现的旋律线。再次聆听,请男生女生分别画上下两段图形谱,同时进行,就想两个性格迥异的好朋友一起前进。(利用故事人物性格的不同,形象的表现了音乐的不同,再加上图形谱,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一遍主题的变化反复。)

(3)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同学们踏上了郊游的小路,沿途发生了什么事呢?(这一段音乐,我给同学们创设了情境,让他们听着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语言、肢体动作、线条、颜色等来表现音乐)2.目的地

(1)终于到达了一片风景如画的地方,眼前的景色美的令人难以置信。听,花草树木都在欢迎我们呢!你能说一说这部分音乐和刚刚我们出发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吗?教师总结,这部分音乐是由中低音乐器演奏的,音乐平静温和。如果出发的旋律用小圆点来表示的话,你觉得这段音乐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通过前面图形谱的运用,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自己感受这段音乐的特点)最后教师出示波浪线的图形谱,让学生跟着音乐画一画。再仔细聆听音乐,两段力度,音量不同,旋律相似的音乐,让男女生先分开律动,再合作律动。

(2)看!前面是一片大草地。这一部分就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图形谱,两人合作,跳一跳双人舞。(通过男女生的合作表演,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从中建立友谊。)3.返回

(1)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返回的音乐已经响起!提问:返回的音乐和哪一段相似?这一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我打算用打击乐伴奏的方法让学生表现它。出示打击乐伴奏的节奏谱,让几位学生用小鼓和小镲来伴奏,其余同学空手打节奏。播放音乐,让学生合着音乐试一试。

(2)乐器就如音乐的手臂,有了他们才有了更完美的音符,让更多动听的声音走入我们的世界。今天这首乐曲给了我们很多不同的感觉,正是因为由不同的乐器朋友来演奏。出示两类乐器图片,简单介绍一下,两类乐器的形状,音色特点。(从平常的教学中渗透一些音乐知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3)这一首好听的音乐听完了,你知道它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吗?完整出示主题旋律的图形谱,让学生哼一哼,画一画并了解音乐三段体的结构。

(4)今天快乐的郊游马上就要结束了,整体回忆感受一下。播放完整音乐,教师拿出指挥棒,让学生进行列队表演(刚刚的律动表演,加上一点点队形变化,再加上十位打击乐伴奏的学生在a主题的时候进行伴奏)

(三)、点题并介绍作曲家及创作背景,情感渗透和总结。

提问:在今天的郊游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可再一起哼唱主题旋律,或加图形谱动作)教师进行总结、点题,简单介绍作者和乐曲创作背景,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渗透的目标。

通过今天这堂课,我想说:图形谱

教学特色:

1.乐曲欣赏的框架结构,通过郊游中出发、目的地、返回这三个环节展示,比较清晰,而且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2.乐曲的主要段落,通过由浅及深的感受、图形谱、律动、故事情节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享受音乐。

3.打击乐的伴奏和学生的列队表演,充分展示了乐曲进行曲的风格,让学生过了一把小小仪仗队的瘾。

篇8:《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落实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因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效果不错。

篇9:感受茶文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感受茶文化》,它是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话说温州》四年级第三单元的第四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说教学理念:

1、开放性:教学不局限于课堂的活动,而是体现课内外结合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比如,课前我们需要学生去搜集资料或者亲身考察、体验,课堂中进行讨论、交流、展示,甚至是课后还要进行拓展活动。

2、活动性:我在课堂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体验式”的学习特点,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创设了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

二、教材解读

温州气候温和,山高雾多,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是浙江著名绿茶产区,本单元主题便是“茶叶之乡”。《感受茶文化》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前面三课分别是

1、《走进茶园》、2、《四大早茶》、3、《高山云雾茶》。学完前面三课之后,孩子们对温州的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课注重的是茶文化的熏陶,在认知的基础上更注重体验,注重情感目标的达成。教材主要内容有四大块:一是故事会---茶叶传说,二是露一手---茶艺表演,三是讨论吧---茶与生活,四是实践台---茶叶包装设计大赛,另外在课末有一点内容是关于饮茶常识的补充。

三、教材处理:

由于教材内容选取比较简约,这也给了我们创造性地拓展和使用教材的空间。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作了调整和取舍,并且作了一些小小的补充:我将茶艺表演环节提前,茶与生活环节顺延,茶叶传说放到后面,而最后的实践台-----茶叶包装设计大赛,由于操作起来比较费时间,课堂容量又有限,所以此环节作为课外延伸部分。

四、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最喜欢喝的是饮料,茶在孩子们心中可能抵不过饮料的诱惑大。孩子们虽然学了本单元的前三课,对温州的茶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对茶还是知之甚少的,生活中也非常缺乏体验。所以,课前非常有必要让孩子们去查找资料,为上课作铺垫;课堂上也必须尽量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与茶亲近,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五、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初步欣赏茶艺,小组合作学会泡茶的基本方法,通过品味家乡的茶来亲近家乡的茶,不知不觉中产生热爱之情。

2、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相互交流,从中了解喝茶的好处,从而更加喜爱喝家乡的茶。

3、了解家乡一些茶叶的由来,并能在课外拓展活动中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乡的一种茶叶设计包装,激发为家乡茶叶打响品牌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学茶艺,品茶香,了解喝茶的好处,从而对家乡的茶产生热爱之情。

六、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喝茶的好处并作记录;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收集一种温州的名茶,带到课堂上来;

3、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家乡一种茶叶的由来(或者传说故事)。

这些课前的准备活动,与我之前所提到的一点理念“开放性”是相吻合的,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活动,而是体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七、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大板块:

1、听茶曲-----引入主题,2、学茶艺-----品味茶香,3、知功用-----健康助手,4、故事会---茶叶传说,5、实践台---课外拓展。其中第2个板块“学茶艺-----品味茶香”所花笔墨最多,是本节课体验活动的重头戏。

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各个环节的安排:

(一)听茶曲-----引入主题

课首,我先给孩子们欣赏《采茶舞曲》。选取这首歌的用意有二:一是茶曲本就是一种茶文化,与主题契合;二是这首曲子是创作于温州本土的,所以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

听着优美欢快的曲调,孩子们的兴致就马上提起来了。在欣赏完这首歌曲之后,我马上提问:你对这首歌了解多少?请几个孩子们书说,我再对它作补充介绍,告诉孩子们这首歌曲创作于我们温州泰顺,它表现的正是我们温州泰顺东溪茶区的种茶、采茶情景。

在此,我以茶曲文化为切入点,引入本课主题---感受茶文化。

(二)学茶艺-----品味茶香

这一板块,我首先这样过度:同学们,说到茶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茶艺。接着,第一步,孩子们先通过看视频了解茶艺概况,视频内容主要包括茶艺的由来、用具与基本程序等,视频配以解说,非常生动形象,这样一来,茶艺的概念在孩子们心中便有了一个雏形。

第二步,我一边示范泡茶的过程,一边介绍基本步骤,给孩子更直观的感受,同时也给了他们方法的指导,这样循序渐进,为下一步孩子们自己动手泡茶作好铺垫。

第三步,孩子们终于可以亲自来体验一下泡茶的乐趣了,我打算让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带来的温州名茶泡在一个大玻璃杯里,之所以选用大玻璃杯,是因为它是透明的,非常适合用来观察,而且它容量大,等一下可以分出好既个小杯给小组成员品尝。当然,此时此刻,教师一定要在教室里巡视指导一下,同时也要提醒孩子们,使用开水一定要注意安全。

第四步就是品茶了,孩子们可以品尝一下自己亲手泡出来的茶了,此时他们一定是跃跃欲试的。不过,品茶可不能像平时那样狼吞虎咽,所以,我必须先提醒孩子们,品茶要得法,得先观茶姿态,再闻茶香,最后品茶味,一步步慢慢来,我再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渲染气氛。在品尝的过程中,请小组长组织交流品茶的感受,请组员说说,泡好的茶叶姿态怎样、茶香闻起来如何、茶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全班集体来交流,但是请交流的孩子首先要介绍一下自己所泡的茶叶名称,这其实是对前几课所学知识的一种再现。

交流之后我再总结:刚才同学们带来的基本上是绿茶,它泡起来“清汤绿叶”,醇香怡人,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在这一板块的最后,我再补充介绍茶艺中的礼仪,如姿势要优雅、主客要鞠躬等,因为礼仪是茶艺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虽然教材中没有这一内容,但是我觉得有必要在此稍作渗透,所以对教材作了一点点拓展。

本板块是“体验式”学习的充分体现,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孩子们在欣赏茶艺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在泡茶与品茶的过程中又能够充分参与,动手实践,获得的是最直观的体验。也许他原来对茶有点陌生,也许他平时不怎么喝茶,但是我想,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他一定会不知不觉对家乡的茶产生一种亲切感,那么我们的情感目标就成了,而且润物细无声。

(三)知功用-----健康助手

我先过度:今天我们学会了茶艺,收获可真不小,以后回家可以泡茶给家人喝。你知道吗,经常喝茶还很有好处呢,你知道喝茶有什么好处吗?

孩子们将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我再对这些喝茶的好处进行梳理,归纳出九大好处。

此时再让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课本中的谚语:原来喝茶的好处那么多啊,难怪民间流传这这样一句谚语-----晨起一杯茶,振精神开思路。饭后一杯茶,清口腔助消化。忙中一杯茶,止干渴去烦躁。工余一杯茶,舒筋骨消疲劳。读这个谚语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我的目的就是引出下面的内容-----茶在民间的影响力。读完谚语后,我便提问:如果你家里来了客人,一般是怎么招待的呀?学生可能会说:泡茶给客人喝。这时我再接过孩子的话:温州人爱喝茶,茶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普遍。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最后,我将教材最后一块内容:关于科学饮茶的内容整合到这个板块,城之为喝茶小贴士,除了教材上讲到的,我又补充了几点:如饭后不宜立即饮茶,孕妇和儿童不宜喝浓茶等。

这个板块,主要通过孩子们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分享,从中了解到喝茶的种种好处,从而更加喜爱喝家乡的茶。

(四)故事会---茶叶传说

再这一板块,我先这样过度:领略了茶艺的魅力,知道了喝茶的好处,接下来让我们去听听茶叶的传说故事吧!

我给孩子们讲述关于乐清雁荡山“雁茗”茶的传说故事,传说是老龙梦里赐茶树,后来才有了“雁茗”茶。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一定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孩子们自己,请他们讲述课前收集的,关于温州名茶的传说故事,比如乌牛早茶、刘基贡茶等,很多茶都有他自己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大约请3个孩子讲。

这个板块的目的是通过挖掘温州名茶的传说故事,来挖掘本土茶叶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孩子们对家乡的茶叶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五)实践台---课外拓展

这是本课的最后一个板块,我把这个活动放在课堂上动员,课外实践。比赛的主要要求是:

(1)选择一种你了解的茶叶,根据它的特点来设计一个外包装,可以画,也可以剪剪贴贴,比谁的创意最新颖别致;

(2)可以自己独立设计,也可以找合作者一起做,作品交上来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因为这一环节比较费时间,茶叶的外包装要精心设计、制作,还要评比、展示,放在课堂上恐怕时间来不及,所以延伸到课外。这也正是地方课程开放性的一种体现。

当然,比赛的后续肯定要做到位,不能虚设,评比之后还要进行展示。

上一篇:与梦想牵手演讲稿下一篇:销售聘用合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