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操作风险分析

2024-05-25

信贷操作风险分析(精选8篇)

篇1:信贷操作风险分析

浅谈信贷操作风险(个人类)

工作 2009-04-18 14:16:05 阅读1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直以来从事银行信贷工作,从计划信贷科-信贷经营科-客户部,还是离不开信贷,这里我只想谈谈

有关操作中碰到过的实例与认识,与大家一起分享!

1、如何审查借款人资料的真实性。一些客户为了信贷需求,会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给我们的信贷人员,那么作为信贷人员该怎样来识别其真实性呢?一是“问”,你可以先不看资料,提出该提的问题,只要是造假的资料客户在回答时肯定不能一一背熟;二是测面了解,可以通过客户周边的朋友、邻居来了解该 客户平时的为人、资信、经济情况以及从事职业发展前景;三是实地调查,去客户的单位、家里直接调查;四是通过银行征信系统查询其信用度及负债情况;我想做到了以上四点对借款人的情况也应该了解的差不多了吧。

2、怎样辨别客户身份的真实性。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类型,我曾碰到过一个为姐姐代签的客户:

一天,我们象往常一样给客户办理贷款,客户经理在为客户填好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后,叫抵押人夫妻双方一同签字,在签字过程中客户经理觉得夫妻方的女方似曾相识,看着她提供的身份证与本人既相似又疑惑,因为在她的印象中她不该是这年龄,可身份证上的人分明又长得很象,她偷偷的把这事告诉了我,我便将客户叫来闲谈,问其今年几岁了,几时生日,孩子多大了等等。这时她的回答支支吾吾,一会说身份证上的日子与生日有出入,因为有农历和公历之分,一会又说不记得具体的日子了;我接着问她那你的生肖是什么?她想了好一会才回答出来,其女婿一直在旁提示,试问有谁连自己几岁几时生日全不记得的人吗?

因此,在客户拿着身份证在签字时,作为银行的信贷人员要多一个心眼,多问一些细节,只要是假的不管其准备多么好总是会有漏洞的。背得再熟总有心虚的成份在内。

篇2:信贷操作风险分析

为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有效化解不良贷款和大额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产安全,根据监管部门工作要求,根据我行实际情况,特制订本信贷风险排查方案。

一、排查目标

要通过本次排查,掌握全行风险真实情况和信贷风险管控政策执行情况;增强各分支机构信贷风险防控意识,防范化解排查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加强信贷流程控制,实现信贷业务依法合规开展,确保本行资产安全、风险可控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提高信贷决策质量与效率,增强信贷综合竞争力;加强信贷合规文化建设,增强各级信贷人员合规意识,有效防范重点领域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二、排查内容

(一)排查对象

重点排查近年来新增的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和违约客户情况;信贷资产转让情况;银行员工帮助客户规避信贷制度获取贷款情况;贷款抵质押和担保落实情况;展期贷款和借新还旧贷款情况;直接或变相参与民间借贷、违规担保情况等。

(二)排查内容

1.不良贷款风险排查。对排查日止本行全部不良贷款余 额,采取“逐笔检查,成因分类”的方式,逐笔进行风险排查。排查不良贷款中有认定不正确的情况;不良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放款各环节是否按权限逐级审批,是否认真核实贷款人资料和客观评价贷款人真实情况,合同签订是否合规,受托支付执行是否符合制度要求,有无违规行为发生;不良贷款是否对责任人责任进行认定和追究。

2.客户违约情况排查。对排查日全部贷款的履约情况进行风险排查。排查是否存在超过借款人实际资金需求发放贷款或未按合同约定足额发放贷款的情况,贷款存在未按审批用途使用或被变相挪用的情况;有无对到期债权不及时催收,致使债权超过诉讼时效、保证期间而造成损失的;有无对债务人的故意逃废债务行为,不采取积极措施挽回损失的;有无玩忽职守,内外勾结,弄虚作假,造成我行债权丧失的情形等。

3.抵质押及保证贷款风险排查。对排查日有贷款余额的全部抵质押以及保证贷款(包括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逐笔进行风险排查。排查是否按信贷新规发放贷款;抵质押物是否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抵质押率是否超过我行规定比例;抵质押物是否具备担保条件;有无虚估抵质押物价值;有无办理虚假抵质押手续;有无以产权不明晰或有争议的财产办理贷款抵质押;贷款未还清,抵质押物有无提前解付或擅自抽走抵质押凭证;保证人是否具备担保资格,其担保总金额是否超过其担保能力;有无违反规定办理借新还旧、放贷收息。4.假冒名贷款风险排查。对排查日全部贷款逐笔甄别假名、冒名、借名贷款。排查内部工作人员自身或内外勾结,以伪造、编造的虚假借款人身份信息材料,以虚假借款人名义在我行骗取贷款的行为;实际借款人冒他人之名借款,署名借款人并不知情或否认且其本人未签字确认的行为;内部工作人员自身或内外勾结,利用所掌握的他人身份证明材料骗取贷款的行为;合同借款人与资金实际使用不是同一人的行为等。

5.重点领域贷款风险排查。对房地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两高一剩”产业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投资公司等涉及民间借贷的关联贷款等,逐笔进行风险排查。排查房地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两高一剩”产业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投资公司等关联贷款的变化趋势;对限控行业贷款是否进行核查清理,掌握此类贷款的风险状况,是否加强了管理;贷款投向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已经出现风险的贷款,是否及时制定和采取了相应的风险化解措施并得到有效化解。

6.信贷管理情况检查。(1)风险分类制度。是否认真执行了贷款五级分类有关规定,严格按分类标准和程序划分贷款类别,重点关注第一现金还款来源和还款意愿;重点检查正常贷款的偏离度;是否有人为调整、影响不良贷款比例的现象。(2)贷款新规和“三查”制度。贷前是否做出正确的调查结论;贷款时是否进行了严格审查;是否按贷款新规 实施受托支付;贷后是否对贷户进行跟踪监控,并形成书面检查报告。主要检查借款人是否符合规定标准,是否违规向关联企业(人)贷款,是否存在假名冒名贷款;检查有无违规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和其他优惠条件贷款;检查抵质押物是否足值、有效;是否定期查看押品状态,防止担保悬空。(3)贷款审批制度。是否执行贷款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是否实行审贷分离。审查委员会成员对每笔审批贷款是否有明确意见并如实记录;有无超权限审批贷款,有无违反贷款规定程序发放贷款,有无信贷人员和管理人员违规自批自贷贷款。

7.参与民间借贷、违规担保排查。排查是否存在以下情况:(1)以各种形式参加非法集资活动;(2)借银行名义或利用银行员工身份违规对外提供担保;(3)介绍机构和个人参与高利贷或向机构和个人发放高利贷;(4)借银行名义或利用银行员工身份私自代客投资理财;(5)自办或参与经营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性租赁公司、投资理财公司等机构;(6)向他人提供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个人担保,或向民间借贷资金提供担保;(7)允许非本行员工以各种方式进入我行办公或营业场所开展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

(三)排查方式

根据排查内容,可以采取集中检查、重点抽查、突击检查,以及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公开征集员工为民间借贷 “牵线搭桥”、提供资金融通、担保等违规行为的举报信息线索等方式进行排查。对于需要重点深入排查的内容或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深入了解,掌握是否存在违规放贷、是否存在操作漏洞和道德风险行为,达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的目的。

三、排查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排查工作,在本次专项风险排查工作中,各分支机构的一把手为分支机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制定详细的排查方案,确定排查重点,明确排查责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明确到人,要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做到排查工作无遗漏全覆盖,确保排查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二)督促整改,建立长效机制。总行各业务管理部门要督促被查机构建立整改台账,从制度、机制、管理、流程、执行等方面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评估风险,修订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并将制度规定转化为可操作的业务规程和与之相匹配的检查工作规程,建立风险排查长效机制。

(三)严格问责,建立问责机制。总行将对排查中发现的风险隐患较大,可能引发案件的严重违规问题实行问责。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深入剖析管理漏洞,在查清、查实、查透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责任,对违规操作无论是否形成案件及损失都要严格问责。对同类问题重复出现屡查屡犯的,在认真查处的基础上,还要对违规机构负责人 提出要求,责令限期整改,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四)及时报告,做好排查工作总结。各分行要将本次风险排查工作的排查方案于2014年3月24日前同时报总行风险管理部,风险排查工作必须于4月30日前全部完成,同时于排查工作结束后7日内将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形成报告上报总行风险管理部。纸质报告经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报送,电子版通过OA系统报送。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汇总,并形成汇总报告上报内蒙古银监局。

篇3:信贷操作风险分析

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 经济转型的不确定性给银行带来了很多经营性风险。尤其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信贷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最复杂的风险。信贷操作风险不仅影响银行业自身的稳定发展和正常的金融秩序, 而且还影响到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基于此, 本文试图分析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信贷操作风险成因, 从而有效控制因信贷操作造成的经营性风险。

二、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信贷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所谓的信贷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活动中, 由于程序、人员、系统的缺失及外部环境的变化, 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外界威胁, 进而产生操作性风险问题。对此, 本文从经济转型期政府、企业、银行三方面, 系统研究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信贷操作风险及原因。

1. 企业经营性风险导致银行信贷操作风险。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宏观经济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 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欠佳。据统计, 当前, 国内亏损企业多呈现“两升两降”的现象, 即宏观经济层面“经营利润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微观层面“产能过剩、生产成本攀升”。不利的内外部环境, 使得企业经营性风险增加, 进而企业贷款无法如期还款, 甚至延期偿还时常发生, 从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

2. 企业道德风险导致信贷操作风险。

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少频临危机、经营困难、无法还贷的企业借产业调整之机, 恶意逃避银行贷款, 非法使用银行债权。甚至具备还款能力的企业, 也主观上以牺牲道德为砝码, 恶意逃避银行债务, 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操作风险。另外, 还存在一些企业蓄意诈取银行贷款现象。借款企业通过注册“合法公司”, 采用“虚假合同、虚假证明、虚假产权”的形式, 非法吸取银行资金, 并改变资金用途, 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 个人信用卡发行过度导致信贷操作风险。

个人信用卡凭借个人信用, 通过无需担保产品的循环信贷模式开展业务。但是, 信用卡的“非计划、无固定场所、授贷个体多、单笔资金小”的特点, 导致信用卡被非法借用、非法使用的可能性增大。其中, 非法使用主要是改变信用卡的使用范围, 并采取过度套现、恶意透支的模式使用信用卡;非法借用主要是把信用卡借予他人使用, 并恶意改变信用卡的用途。

4. 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导致信贷操作风险。

目前, 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善, 仍存在责权利不明晰的现象。一方面, 由于银行从业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薄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缺乏, 导致对信贷业务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另一方面, 银行内部专业的信贷人员匮乏, 导致贷款前调查不足, 贷款中缺乏监督, 贷款后跟踪不及时。整个贷款流程信息不对称, 极易发生道德风险。

5. 银行受利润的驱动恶性竞争导致信贷操作风险。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 一些金融机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把经营目标着眼于眼前利益, 更有甚者为追求短期利益违规操作, 给贷款留下大量操作风险。另外, 为争夺更多客户, 抢占市场, 一些金融机构不择手段, 从而让企业有了“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的机会, 致使金融秩序混乱。因此, 恶性竞争引发信贷风险增加, 最终导致不良贷款增多。

6. 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信贷操作风险。

在经济不景气时, 大批企业经营效益下滑, 无法按期正常偿还银行贷款, 使社会信用环境遭到破坏, 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不断上升, 不良贷款不断增加。

三、商业银行信贷操作风险问题的治理对策

1. 建立扁平化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改进信贷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为适应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 可以通过有效推进专业化条线管理和机构扁平化管理改革, 构建商业银行内部纵向事业部制管理、横向流程化管理, 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结构。

2. 成立由管理层直接负责的内控机构。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成立由行领导直接负责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加强有效的风险控制。同时, 在内部审计方面, 实行内控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

3. 不断提高内审稽核人员的整体素质。

构建一支独立运作、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高素质内审稽核队伍。要加大培训和选拔力度, 进一步增加风险内控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

4. 完善信贷内控体系建设。

明确分工, 尤其是加强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通过加强内部协作, 促进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全面提升内控体系的效率。

5. 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系统。

按照评估标准, 衡量其操作风险状态, 并对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合理评估, 指出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同时, 结合风险评估指标明确监管重点。

6. 健全银行内部贷款责任制度。

一方面注重培养专业化信贷人才, 对进入信贷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全方位的风险意识培训, 进一步加强与银行相关的法律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 落实信贷责任人追偿制度, 进一步明确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

7. 注重授信客户管理, 优化信贷结构。

及时把握客户经营状况, 充分评定客户偿还能力和信用等级, 审慎判断授信额度, 减少信贷操作风险。一方面, 切合实际地评定客户信用等级, 并以信用等级优化客户群体, 不断提高优质客户质量。另一方面, 控制合理的授信额度。根据客户的还款能力及企业经营前景, 合理控制信贷额度。另外, 全方位了解产业动态、产业政策, 杜绝违背产业政策的贷款授信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灿.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 2012 (24) .

[2]钟凯林.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风险审计模式应用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 2010 (7) .

[3]张晓松, 黄晓东.中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差异及其对农行的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 1993 (3) .

篇4:信贷操作风险分析

信贷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和主要经营效益来源,大多经历了受理、调查评估、审查审批、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等过程,但由于它们在执行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阶段性操作风险,致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可能遭受损失。操作风险是一种只会给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损失而没有盈利可能性存在的纯粹风险,所致损失是绝对的,覆盖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

人员操作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统计结果来看,约有87.94%的风险事件与人员有关。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业务技能、文化背景和道德基础,尽管在人员招聘时严格把好人员入口关,尽量聘请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高的人才,且在后期培训考核阶段加强对专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做好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但人员操作风险的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例如,部分信贷人员故意违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制度和操作流程参与拟造虚假报告,配合客户隐瞒重要信息以图谋私利,使得问题客户顺利进入审批程序,造成内部欺诈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尤其是拥有贷款决定权的银行经理人秉持错误的经营理念,过分追求市场份额、市场利润、资产规模等指标的满意度来展现自身业绩,常利用手中掌握的信贷资金配置特权设租、寻租,从而增大了信贷操作风险。

流程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由多个环节共同完成的,往往经历了受理、调查评估、审查审批、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等流程,而它们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产生风险隐患。在受理阶段,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明文规定应对客户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审查,但在实际操作中,客户经理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关注申请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对材料审查走个过场,而对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力度欠佳,这就很容易让客户有欺诈的机会。在调查评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实际操作中往往侧重于对贷款申请人基本情况的调查,如客户的经营现状和贷款担保情况等,而对贷款投资项目如项目市场前景、获利水平、投资风险等的调查则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于客户所在行业、国家产业政策等的调查更是停留于表面或视而不见。如此一来,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及内控不到位导致的操作风险。在关键性的审查审批阶段,审批人员是否能对主要风险点进行全面审查,能否如实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把关,这些都是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可疑点。而其主要影响因素则有赖于审批人员的业务能力、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有赖于审查人员对贷款的潜在风险的经验判断能力。在贷款发放阶段,能否对合同和贷款手续等要件进行审核待核准后发放贷款,能否视企业的动态变化灵活调节贷款的发放,这些也是信贷业务流程中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点。最后,在贷后管理阶段,操作风险的产生往往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对贷款直接用途进行贷后跟踪调查时,实际操作中客户经理在企业风险量变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发现风险,待企业风险发生质变造成的损失已不可弥补了才被动知道。第二,虽然商业银行明确贷后管理实现分工负责与部门合作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前台业务部门过多的营销任务,而往往忽视了贷后管理工作。第三,未按规定时间和内容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导致流动资金贷款被长期使用,项目贷款被挤占挪用,个别贷款合同诉讼时效已过,担保人已逐步丧失担保能力或抵押品大幅贬值,导致银行错过最佳收贷时机等操作风险问题的产生。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因系统设计缺陷或运行不稳定导致业务中断或业务数据不完整,从而使业务的执行过程存在漏洞和执行结果错误等造成的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复杂且多样化,加之全国庞大的组织结构,日常交易处理、业务操作和管理均依托总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完成。然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增强银行业务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也使银行信息系统变得更加脆弱,一旦计算机系统瘫痪,例如,电力中断、机器故障、数据损坏、系统运行故障、数据运算故障、数据输出故障和程序出错等将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进行正常的业务处理,甚至造成数据的遗失和失窃,给银行和客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银行信息系统功能的完善程度将影响到银行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由于人员、流程缺陷导致的操作风险,如果银行信息系统功能落后,也会使银行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加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系统因素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无论是银行系统的升级、创新或是日常运行,都应进行充分的检测和试验,及时发现漏洞和不足,从而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避免造成损失。

外部事件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两个外部风险类别,一是由不可抗力因素如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战争、恐怖袭击等引起的操作风险,它们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二是由外来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第一,银行客户的故意隐瞒行为,如客户信息变更未及时通知银行,或恶意欺诈行为如伪造票据、凭证、签章、证件、文书等,一旦银行员工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对业务审查不严格,或防不胜防,将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开发商因资金短缺或急于套现而伪造购房资料,向银行“假按揭”骗取贷款的欺诈行为。第二,政府信贷干预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国有商业银行并不拥有纯粹的自主权,在某些特殊时点如经济过热或过冷,或某一行业发展需要调控的时候,会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干预,将银行贷款作为准财政政策工具使用,发放政治性贷款。从一定程度上说,国有商业银行某些业务实际上是准公共产品,承揽为国企、经济或社会稳定服务以及保政治稳定功能,这也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就无法完全按自身的内控制度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一些缺乏科学论证和规划的建设性项目盲目上马,偏离了内控安全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将大大激发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篇5:信贷操作风险分析

一、内部欺诈

1、隐瞒客户不良信用记录

•当信用记录为“查无此人信息”,且打印件上身份证号码与基本资料中显示的身份证号码不符时;

•当个贷档案(正本)中信用报告为复印件时; •当打印件、复印件上有明显人为修改痕迹时; •当借款人、财产共有人和财产所有人信用报告不全时。

2、人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评分

•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与贷款申报材料不一致时; •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收集不全时。

3、隐瞒重大风险

•当对调查报告表述存在异议时;

•当调查报告所举数据、证明材料等收集不完善、不充分时。

4、假名、冒名贷款

•当客户经理拒绝检查人员检查指定客户的贷款时,贷款资料中申请人前后签字明显不符时,建议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借款人的借款基本情况;

•对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且材料瑕疵较多的借款人,建议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申请人身份。

5、抵押物不符合担保准入规定

•核对土地使用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

•核对房屋所有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

•核查抵押物所有权人年龄与其身份证件和户口是否相符,财产所有人是否为未成年人。

二、外部欺诈

1、收入证明虚假

•应向借款人收入证明开具单位调查其职务、级别、收入等情况;

•借款人如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应核实相关证明材料(租赁收入、股本分红等)。

2、购房行为不真实

•实地调查了解房屋的位置、朝向、结构、销售等情况; •通过面谈或电话等方式知悉借款人对房屋情况的了解程度,了解借款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 •向房地产权登记部门查询销售合同的备案情况。

3、资金用途不真实

•实地查看生产经营情况,向交易对手查询,核实交易合同的真实性;

•核查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直接将信贷资金划转入个人投资参股的法人类企业账户; •发放贷款时严格核查借款人账户是否为资本投资账户。

4、汽车购销行为不真实 •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购车行为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借款人的家庭财务情况; •密切关注汽车经销商财务状况,防止其利用按揭贷款套取资金;

三、流程管理

1、基础资料未核实

•当复印件为传真件时,建议复查原件;

•当复印件无“与原件核对相符”章和客户经理签名时,建议复查原件;

•当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不得为股东和其他自然人提供抵押时,当公司章程未经工商管理部门签章确认时,建议向工商部门查询登记备案原件。

2、对共有权人的调查流于形式

•贷款调查面谈时,调查人员应同时约谈借款人和共有权人; •贷款合同签约时,借款人和共有权人应同时到场签订合同。

3、抵押登记不落实

•客户经理必须参与抵押登记过程,办理与取回抵押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执行,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第三方代为办理;

•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立的,必须首先核实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所有权证是否已经抵押,并按照相关要求办妥抵押手续;

•对存量贷款权证办理情况进行清理整改,及时跟踪楼盘产权证办理情况,落实抵押登记。

4、贷款催收不及时

•按月进行当月逾期贷款警示和次月到期贷款提示; •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二、典型案例解析1、2001年× ×分行营业部开始为甲公司开发的龙祥小区办理个人按揭贷款业务,截止2005年共办理住房及商用房按揭贷款× ×笔。经查实,虚假按揭贷款为× ×笔。其中:

× ×户为空房按揭;

× ×户为一房两卖;

× ×户为冒名贷款;

× ×户为商铺假按揭。

案例分析

•甲公司动员职工进行虚假按揭。

•以收购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利用产权部门工作疏漏,办理无真实交易的虚假按揭。•对已全款售出的房屋进行虚假按揭。

案例启示

•未进行楼盘准入审批和资金监管 •贷前调查严重失职 •审查审批流于形式 •贷后管理不到位 •

2、2006年3月20日,某银行发生一起汽车消费贷款诈骗案件,涉及贷款N笔,造成N万元贷款无法收回的骗贷大案。案件涉及该市机动车交易中心、银行、车管部门、保险公司等机构和人员。经查,支行负责人与该地区机动车交易中心负责人陈某等人内外勾结,陈某以汽车交易中介的身份为银行推荐客户、代为客户上牌、办理车辆抵押登记等手续,并从中赚取手续费收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陈某利用不知情人员的名义,骗取借款人身份证,编造虚假汽车资料,在该支行办理无真实汽车交易行为的汽车消费贷款,伪造车辆上牌和抵押手续,疯狂诈骗银行信贷资金。

案例分析

•贷款调查流于形式,给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 •未能坚持独立审查,贷款审查不严;

•贷后管理形同虚设,对虚假按揭风险熟视无睹。

案例启示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制定个贷从业人员准入标准 •严格对经销商准入管理 •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加强对正常个人贷款的监测

3、曹某以他拥有的一栋房产作抵押,向某银行分理处提出申请个人房屋装修贷款,并提供了房产证、土地证、个人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婚姻证明、以及收入证明。该分理处受理了申请,两名信贷人员确认此房屋存在后,曹某备齐房产估价证明、贷款担保人同意担保证明等,并与贷款担保人一同在该分理处签订同意抵押担保文件。手续齐全后,该分理处上报支行进行审批,并将借款合同经公证部门公正。但在办理房屋抵押登记手续期间,由于路途较远,分理处同意由曹某自行办理抵押手续。后曹某将办好抵押的“他项权证”交于分理处,分理处就办理了其房屋装修贷款。后期发现问题后,经查证,证实土地证、房产证、他项权证都系伪造,贷款被骗。

案例分析

•调查环节违规行为:

1、面谈过程中未按规定约见借款人、财产所有人和共有人,并未核对以上人员身份证件;

2、未尽职调查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的情况;

3、未充分核实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对房产所有权及装修合同未进行实地核查;

4、客户经理未核实房地产权证的抵押状况和权属情况。

•签订合同环节,客户经理未按制度要求查验借款人及担保人的有效身份证件,确保签字人确为借款人,且所签姓名必须与身份证件姓名完全一致。

•落实贷款发放环节中,客户经理未按要求与抵押人一同到抵押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未按要求执行办理与取回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办理的规定。•贷后管理环节中未按要求核查贷款资金使用情况。

案例启示

•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篇6:信贷资产质量及风险分析

一、黑龙江省前八个月信贷资产质量及效益情况

截至8月末全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36.2%,增幅连续八个月创历史同期新高。当年新增贷款超过近三年新增贷款总额67.9亿元。在信贷高速增长情况下,黑龙江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也发生新的变化。

(一)不良贷款“双降”,不良率连创新低。近年来各家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纷纷对本行授信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风险排查,加强风险管理和贷款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不良资产。截至8月末,全省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13.8亿元;不良率比年初下降3.6个百分点。

(二)贷款周转速度加快,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升。在信贷高速增长的同时,贷款利用效率也在提升。截至8月份,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同比增长90.4%,贷款周转次数为1.15次,比去年同期加快0.35次;贷款周转天数为318天,比去年同期加快137天。周转速度加快,使信贷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放大。

(三)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维护金融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我省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均有所提高。二季度末,黑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拨备覆盖率分别较年初上升33.5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分别较年初上升67.2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四)受利息差缩水影响,银行盈利增速放缓。二季度末,黑龙江省银行业盈利增长8.0%,增幅比去年回落78.8个百分点。尽管信贷规模剧增一定程度上能“以量补价”,但受去年多次降息、贷款议价能力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银行利差大幅收窄,加之去年基数较高,利润增速大幅放缓已在预期之内。

(五)地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未来信贷增长空间有所压缩。今年年初以来贷款增长过快,造成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二季度末,黑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分别较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和3.07个百分点。在当前监管层和银行业自身都越发关注信贷安全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下降无疑将对银行未来的放贷能力有所限制。

二、信贷激增情况下应关注的风险与问题

伴随着贷款的“井喷”式增长,大规模信贷投放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一)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隐现。目前,我省共有政府融资平台95个(省级7个,市级43个,县级45个),二季度末,全省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占全省贷款总额的17.2%。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由于其特殊的业务背景,存在多级多头授信带来的融资总量控制难、依靠财政和资金统筹偿还带来的还贷能力预测难,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金风险控制和流向监测难等问题。一是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据对全省36个总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调查结果显示:资本金比率仅为34.6%。以我省融资规模最大的政府融资平台为例,二季度末资产负债率高达99.7%,其授信行多达12家,贷款行也多达10家。二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还贷能力难以保证。各银行机构利用政府信用授信有其合理性,但也要注意到政府项目还款来源集中于财政资金,缺乏有效的抵押。而在“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促改革”的政策导致财政支出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上半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高达19.7%,而地方财政收入却仅增长1.4%,财政缺口达300多亿元。三是项目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风险具有隐蔽性。政府项目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大,约占政府贷款的75.7%。一些原定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回收现金流偿还贷款的政府投资项目,在未来经济预期不明确的前提下,偿债能力堪忧。尤其是今年5月1日起全省169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这对以收费权质押的二级公路贷款冲击很大。

(二)重大轻小,贷款过于集中存在隐忧。今年上半年,全省亿元以上增量客户新增贷款占全省新增贷款的65.1%。尽管从单家银行看,并未突破监管规定的授信控制比率,但从整个银行体系来说,使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同时,贷款的过于集中也容易造成借款企业盲目的投资冲动,给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带来隐患,一旦大型客户发生财务危机,对银行体系稳定性造成的冲击不可低估。全省贷款10大户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17.8%。10大户表现出显著的政府投资背景,投向主要是公路、城区建设、电力和采矿业等方面。

(三)票据融资占比较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虽然今年以来我省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票据融资占比不断下降,但1-8月份新增票据融资仍占到新增贷款的15.4%。一般来说,票据融资有着真实的贸易背景,往往被银行视为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信贷业务,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首先是由于去年年底以来企业和银行开展票据融资的积极性很高,造成票据市场竞争激烈,贴现利率不断走低,出现了与同期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其次是票据融资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票据业务中对银行承兑汇票的贸易背景、保证金来源合法性的审核与把握还有一定的困难,一些企业在多家银行授信,利用银行贷款作为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放大授信,负债水平已超过企业的承担能力。一旦资金控制权到了企业手中,而部分企业又缺乏好的项目,资金的流向就难以监控,贷款质量也将受到影响。

(四)一些企业资金仍较紧张,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今年以来,我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快速增长,但这些贷款主要投向电力、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领域以及粮食收购、支持“三农”等领域,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仍很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产成品和应收账款余额两项资金占用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初步预测,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在400亿元以上。一旦经济复苏的进程减慢,对企业资金链的冲击将是难以想象的,势必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五)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难以预料的突发因素使企业及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迅速增加。由于银行营运资金寻找利润的压力很大,放贷意愿强烈,如果管理跟不上,风险很容易积聚。一是信贷投放节奏过快。今年以来信贷投放迅猛增长,这在目前抗危机保增长的特殊时期确实有其合理性,但在具体节奏把握上存在一定问题。年初信贷投放超常增长挤压了后期贷款增长空间,可能造成全年贷款增长出现“前快后慢”的格局,势必影响信贷均衡投放节奏,不利于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同时一些银行为求增加放贷,脱离项目投资进度和企业经营周转的实际需要发放贷款,有些大企业在无实际需求的情况下为维持与银行关系而应邀举贷,形成部分存、贷款双向虚增。这种现象必然助长流动性过分宽松,诱使资金进入其他投资渠道,最终推动资产价格上行。二是个贷业务管理不严。上半年信贷投放中,除政府投资项目和票据融资外,各金融机构在个贷业务上竞争较为激烈。部分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竞争中放松管理,降低条件争业务,对同一客户发放多套住房贷款,放大虚假需求,助长了房地产市场炒作,对银行自身资产安全也形成隐患。部分银行信用卡部与其他部门缺乏有效联系,存在不顾客户实际消费水平和还款能力,片面追求发卡量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为我省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但各银行部门在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也要把“保增长”与“防风险”紧密结合起来,优化信贷结构,在高增长时把控风险,实现高质量的信贷增长。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应高度重视银行信贷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银行债权,防止新一轮逃废银行债务现象的出现。

(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信用的社会风气。加强法制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基础。司法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债权维护的制度保障,加大金融债权执法力度,加大对恶意骗贷、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完成从经济行为的参与者到经济秩序的管理者和监督人的角色转换,理顺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相互关系,严格依法行政,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信用环境。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银行与政府信息不对称难题。由于政府特殊的地位,以及沟通渠道不畅通,易形成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等。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例,因为有政府信用支撑,再加上资金借贷主体与使用主体不一致,政府借钱,企业用钱,银行缺乏对融资平台企业的有效约束,造成对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下降。建议政府建立固定渠道,会同当地人行、银监局严格控制融资平台的放贷能力和融资流向,对平台上的企业加强跟踪管理和监督,促使其合理调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财务费用,切实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三)要加强信贷结构的调整力度,克服信贷过分集中的倾向。可结合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改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有效分散贷款风险,一方面,可利用票据贴现收紧的时机,加大流动资金项目贷款的营销,提升流动资金贷款的占比;另一方面,在项目贷款上,重点发展银团贷款,利用其信息共享、风险分散、合作共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信贷质量。

(四)要强化风险管理,克服盲目竞争冲动。应严守政策界限,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确保授信、担保的合法合规和还贷来源的可靠性,积极开展风险排查、业务专项检查及审计后续跟踪等工作,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区域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管理能力,把握发展方向,维护资产安全,保持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势头。

篇7:银行信贷业风险分析与防范

摘要:

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以及其所引发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花旗、美林、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因次贷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西方央行联手干预。全球最大的债券保险企业MBIA、全美第二大债券保险机构AMBAC损失惨重。由美国次贷危机联想到我国银行业所存在的风险也是亟待解决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其主要收益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经营是在风险中寻求收益,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作为商业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的信贷业务也隐藏着巨大风险危机,因此在对信贷风险产生原因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如何起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商业银行资本的安全。

/ 7

2010年6月9日

关键词:

次贷危机 信用违约率 信贷 银行业 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预防 信用评估

正文: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支柱,多年来为促进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信用风险不断积累,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的高风险时刻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在现阶段,金融业能否和谐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事实是,金融风险时刻困扰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据世界银行2006年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和损失均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其中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未来20年内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接近于100%。因此,我们不得不高度警醒,加强防范。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从事的是风险盈利活动,银行管理实质上就是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今银行业正朝着经营国际化、业务全能化方向发展,银行经营涉及的风险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着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众多的风险因素也与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相伴而生。同时,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以及市场竞争的激化也促使银行更多地涉足到高风险领域中。在这种背景下,完善的风险管理无疑成为了保证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风险管理的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良好、金融创新水平较低的阶段,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恰好给我们带来了有价值的思考,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调整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标准,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从而,以期达到我国金融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可以健康稳步地发展。

面临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严峻形势,银行经营风险以及金融风险问题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的认识和分析,正视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上的 2 / 7

2010年6月9日

准备,强化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风险管理的水平,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和谐发展,从而也助于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及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批发信用的行业,其风险远远大于其他服务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作出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追求高回报、高效益、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潜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风险具有隐蔽性,现在没有风险,并不意味着将来没有风险;另一方面,风险又具有迁徙性、流动性,风险迁徙的“祸水”往往从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转移到管理水平较低的银行。

作为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充满着风险和变数。受各种因素、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业务是信贷业务。为了竞争和追求高额回报,商业银行在高速发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这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大风险。近几年,中国启动了商业银行股份化改制,一手注资,一手剥离不良资产,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但这并非源于体制上的根本改善,贷款基数的迅速扩张以及贷款的长期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监管的相对缺失,也局部放大了金融风险。

银行业务风险不仅制约着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银行业风险作为一种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其生成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微观主体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等因素,都可以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银行业风险。(一)中国银行业风险主要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目前我国银行业主要面临如下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

二是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管控刚刚起步,普遍缺乏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内部模型缺乏基本数据;国际市场变化对我国影响日益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更新;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亟待健全;操作风险手段亟待加强。

四是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期限结构错配隐藏的风险;收益率曲线不合理;盲目扩张存款,隐性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缺乏识别、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和人才。五是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支付能力不足可能造成挤兑的潜在风险。

/ 7

2010年6月9日

(二)目前,我国银行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的特殊性决定银行风险存在机制上的根源性。银行具有很高的负债比率,银行是一个通过对风险管理实现收入的金融企业,这一性质也决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风险。

2、体制上的原因使原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变和经营状况改善。

3、经济中系统性风险存在,即经济运行中每一个环节的风险都可能通过资金链波及到银行业。

4、行业内部过度竞争使银行业内部风险溢价很低,抗风险能力降低。

5、银行自身管理不善、违规经营也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控制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对策和建议我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我国银行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特别是大量不良资产的化解既有赖于银行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又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应提高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改善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和加强监管等多方面努力,多措并举,使我国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放宽贷款政策所导致的结果,并以此为例做一个分析。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果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1月至7月,我国新增信贷7.73万亿元,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此巨额的“天量信贷”,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业界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天量信贷流向何处?其中为配合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绝大部分资金通过银行贷款进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中,这一部分资金是投入到早晚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上的。有国家财政兜底,应该说这部分资金的风险并不大。另一部分信贷则是投到了地方政府自己的项目,但还有一部分则不在原来的计划内,是额外的投资。因地方政府没有举债的权利,因此这部分的投资有一定风险。还有一部分的信贷是给房地产商的贷款以及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这部分贷款的风险与未来房地产的走势有关。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下半年信贷总量、节奏以及投向应该进行适度调整。这会给经济造成什么影响?一是各地的基础设施过度投资,可能造成很大的浪费。二是流动性过多,可能会把股市与房地产的泡沫吹大。三是过多的货币,可能会导致通胀压力。如此大量的信贷投放,未来肯定会有一些坏账。

/ 7

2010年6月9日

坏账的规模有多大,还要看未来的很多因素,但是,在这之前我们难道就无所作为吗?

国家对下半年的信贷政策除了对总量有所控制之外,还在结构调整上下了功夫。尽管上半年信贷增幅很大,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还不多,“天量信贷”并没有真正惠及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回暖对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都至关重要。因此,在下半年调整信贷规模时,首先,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让银行贷款向小企业倾斜,向“三农”倾斜,向民生领域倾斜。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对商业银行的一定的激励措施,商业银行的贷款不会自动地流向这些领域。第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有一定的规模控制。要防止银行对没有足够资产的地方投资公司投放过多的贷款。第三预防资产泡沫。要采取措施防止大量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因此,在对上半年的信贷情况进行检查的前提下,对违规的及时处理,特别是防止新的贷款进入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有了这些调整,不但可以避免信贷风险,还可以改善增长结构,保持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银行担当者重要的角色,银行切实做好风险防范。

那么,应该怎样做好这些防范呢?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三、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督管理的对策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放贷标准,但是随着房价和利率的持续上升,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表明,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一)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密切关注产业政策变化。

当前要密切关注压缩过剩产能动向,及时调整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一是要及时了解、准确解读国家经济金融调整政策。二是规范贷款操作,加强风险监测。(二)科学设定集团风险限额,建立快速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银行必须强化理性竞争、审慎授信的风险观念,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探索有效的方法,科学设定和管理集团风险限额。主要是:

第一,建立集团风险限额确定机制。集团风险限额必须与其经营规模、财务状况、负债结构与现金流量等相匹配。

第二,区别设定和使用集团风险限额。

/ 7

2010年6月9日

第三,完善商业银行分支行和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减少贷款规模在考核中的占比,突出风险价值导向考核。

(三)加强企业集团客户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完善IT支持系统。

有效规避企业集团信用风险,就必须加强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并借助IT系统支持。

一是研究当前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开发风险预警模型,建设集团风险数据库。

二是充实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强化企业集团的贷后管理。针对集团客户不同的信用和债项分别进行评级,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录入信贷系统。

三是完善集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此信息系统应包括集团关联关系、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信息,逐步实现集团信息录入、查询、筛选的自动化。

(四)坚持风险导向原则,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审计、银行业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用途管理与还款来源审计监督,密切关注集团投资行为。

第二,要对贷款用途纳入合同条款管理。设置预防性条款,确保集团能够按照合同约定使用贷款。

第三,加强集团账户资金流监测分析。将商业银行的信贷系统与会计系统进行对接,跟踪信贷资金流向。(五)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政策风险。

银监会在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房地产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需求的同时,加强了对房地产信贷的监督控制。针对房地产潜在信贷风险加大的情况,银监会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和实地调研等手段,逐月、逐季对房地产信贷质量进行密切跟踪和风险排查,旨在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提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

(六)建立健全企业集团客户风险管理机制,培育健康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以集团统一授信工作为起点,健全集团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统一集中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总行对集团客户的集中管理与统一控制,拉近集团风险的报告路径。

其次,明确集团风险的管理主线和工具。管理主线就是要弄清关联关系、关联交易与关联互保,解决信息不对称;管理工具就是要充分发挥信用评级、风险限额、用途监控的作用。

/ 7

2010年6月9日

第四,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管理机制。在集团风险管理中,应按照“风险、收益和成本相匹配”的原则协调主办行与协办行的利益分配。

第五,要建立全面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要在银行企业文化整体框下,尽快形成以价值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责任为纽带、以能力为基础的银行风险文化。同时还要树立健康的商业银行信贷文化,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认真履行职责,形成防范信贷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总而言之,通过对银行信贷也风险的全面分析与评估,不断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以银行业为中心不断向其他金融行业辐射,以确保我国乃至世界金融行业健康稳步的发展,以促进国计民生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务危机是如何酿成的.求是,2007(20).[2]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3]曾钢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政法财经.2007(10)[4]吴晓灵,李德.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与信用评估.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侯念东,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中国城市金融,2004(03)[6]崔向阳.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统计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7]宛璐.国外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其启示.学术交流,2005(3).[8]陈晓霞.对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特区经济,2005(1)[9]刘劲.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6).[10]专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20090824 海外版)

/ 7

篇8:信贷操作风险分析

住房按揭贷款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贷款,该项业务一直成为很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美国的房地产信贷市场上,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分为优质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优质贷款市场一般要求客户信用等级高(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由于优质抵押贷款门槛较高,大量信用程度较差或偿还能力较弱的消费者往往就转向次级贷款。所谓次级贷款,即是指房地产金融机构对信用评分较低或信用记录缺失、无法提供或不愿意提供收入证明的群体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这类贷款的违约率必然较高。因此,次级债的合同利率也高于优质贷款。

在利益的驱使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的背景下,房地产金融机构不断降低申请人的准入资格。对于房地产金融机构而言,在一个上升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中,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诱惑要强于优质贷款。据统计,美国次级债总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从2001年的5.6%上升到2006年的20%。银行推出了很多次级贷款产品,比如无本金贷款、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混合型可调整利率房贷(ARM)等。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利率固定,此后每半年上调一次。上调幅度通常很大,贷款人月供压力将陡增。另外一些贷款机构不断调低贷款首付率,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07年美国次级债的潜在风险开始暴露出来。并引发了日本、中国香港地区、澳洲和欧洲各股市纷纷下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一片恐慌,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次级债产生危机的直接动因是次级贷准入门槛过低和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由盛转衰,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造成的。但其中隐藏的操作风险不容小视,可以说操作风险助推了危机的发生。

首先美国的一些贷款机构在零售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巨大利益的驱动,只顾极力推广这些次级债产品,而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风险和确认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环节。一些贷款机构或其代理没有依照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一些次级房贷机构甚至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包括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怂恿甚至代替消费者虚报收入等等,诱骗消费者上钩。导致贷款欺诈行为在次级贷中层出不穷。这就是所谓的猎杀放贷(predatory lending):贷款机构或其代理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在此类案件中,受害者往往是消费者。

其次,从借款人方面看,也存在大量欺诈。由于次级房贷是指房地产金融机构对信用评分较低或信用记录缺失、无法提供或不愿意提供收入证明的群体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根据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咨询机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研究所(Mortgage Asset Research Institute)2006年4月对100笔此类“零文件”贷款进行了一项跟踪调研,调研者比较了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申报的收入,同其提交给国内税务署(IRS)的税务申报比较,发现90%的贷款人高报个人收入5%或以上,其中60%借款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

最后,由于资产评级公司的操守存在问题,严重高估资产级别,最终导致次级贷款危机波及全球。在初期,穆迪或标准普尔对次级贷款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次级债产品,只给予了BBB以下评级。但经过投资银行的包装下,穆迪、标普动摇了,级别大大提高。这样经过包装后的高风险次级债纳入了大型机构基金以及外国投资机构的视野,使次级债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

由此可以看出:操作风险在消费信贷的风险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一旦操作风险大量出现,将大大增加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发生的频率。

二、中国消费贷款现状和在操作风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消费信贷业务近年来得到高速发展

1997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将住房建设与消费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于1998年全面部署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住房商品化进程。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发展住房消费信贷的政策,各商业银行确定了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为重点的信贷结构调整战略,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对住房、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提前消费的意识也得到增强,特别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升温,也给消费信贷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作为优质的信贷产品,银行也把业务发展重点转向了消费贷款,消费贷款规模快速扩大,我国消费信贷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据统计,2001—2005年我国消费贷款余额分别为7000亿元、10700亿元、15700亿元、20000亿元和22000亿元,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从6.2%增加到10.6%,增长了4.4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年底,我国消费性贷款中短期贷款达到3118亿元人民币,长期贷款29633.41亿元人民币,消费信贷余额总计达32751.41亿元。(《人行网》,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2、我国消费信贷总体不良率低

根据某国有商业银行某省分行的数据显示:该行2007年底的不良贷款为2.1亿元,不良率0.3%,关注类贷款18.7亿元,关注比率为2.6%,无论是不良率还是关注率均大幅低于去年同期0.35%和2.8%的水平,创历史最好记录,消费信贷资产质量整体持续提高。该省分行下辖共13家市级分行,其中有6家市级分行不良率在0.2%以下。

虽然目前消费贷款不良率较低,但是我们依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目前我国消费类贷款违约情况尚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大规模提供消费贷款时间还不足十年,违约率大幅上升的局面还从未出现过;第二,近10年来我国经济总体向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宏观经济尚未出现大的波动;第三,在城市化推动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持续繁荣。与美国情况一样,在房地产价格上升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出售抵押品回收贷款,贷款违约不足以对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性造成显著冲击。

3、楼价和股指在相当长时期内持续走高,诱发了虚假按揭大量涌现

伴随这楼市与股市的火爆,正是看中了银行按揭贷款的低成本的资金,以及对楼市和股市高收益的预期,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了银行按揭贷款。按照银监会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引,个人每月按揭贷款的还款额不得超过个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比重。但其实很多借款人难以满足这一基本标准的,只能通过假收入证明、假工资证明等虚假文件欺骗银行。

根据《中国证券报》2007年3月3日报道中国个人贷款数千亿资金隐身股市。报道指出在财富效应的诱惑下,银行个人信贷资金通过不同的路径源源不断地冲进股市。由于银行新推出的没有指定用途的循环贷款产品根据客户资质和还款能力,审批一定放贷额度,客户可在额度之内随时支取和归还资金,无疑为贷款炒股提供更方便的路径。随着股市波动加剧,入市资金可能出现大幅缩水,最终将影响到消费贷款的正常偿还,银行则因此成为个人投资风险的直接承受者。

4、重发展轻管理,虚假按揭层出不穷,消费贷款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各家商业银行都将消费贷款作为业务发展新的重点。银行的主要精力投入在业务拓展上。由于对从业人员营销任务层层加码。银行在竞相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过程中,为了延揽客户,一些从业人员一味违反内部规定,采取降低贷款资格标准、简化贷款审核程序、变相调低首付比例等手段,导致了假按揭层出不穷。

在很多媒体公开报道的大额虚假按揭案例如中行的森豪公寓6.4亿元虚假骗贷、广州建行10亿元虚假按揭等案件中,其中假业主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持有失业证的下岗工人、特困户,银行完全有能力鉴别这些人不具备供楼的条件,这些银行认为只要对物业估价不是太离谱,常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愿意配合。更有甚者,个别银行还给开发商出主意,怂恿开发商作假。这些做法无疑造成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违约率上升。

银行内部对消费贷款的监管、稽核环节上十分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大量虚假按揭持续时间很长,影响范围大,但却未被监管稽核部门发现,监管程序上存在一定漏洞。

5、消费信贷从业人员培养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熟练消费信贷从业人员配备无法满足业务需求

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使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已成为了业务发展的瓶颈,很多银行的消费信贷人员特别是催收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与银行的零售贷款规模不相称。另外由于消费信贷从表面看操作具有标准化、掌握较容易的特点,许多银行为了增加业务绩效,完成业务发展指标,人员往往经过简单培训就仓促上阵,许多从业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远远未达到业务需求,造成了很大的操作风险隐患。

三、积极应对我国消费信贷操作风险

1、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

2005年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个人征信系统开始建立,对有效识别个人信用水平、提高全民诚信度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该系统建立时间不长,在数据库积累、信息收集范围、地域的无死角覆盖上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将大大减少由于借款人欺诈所引起的消费信贷操作风险。

2、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对消费信贷操作风险的管理必须是在银行整体操作风险管理完整的大框架下进行的,然后才是根据消费信贷的特点,考虑在消费信贷上操作风险管理要点,而不能孤立的从消费信贷这个单一的业务条线来考虑操作风险管理。完整的管理体系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要求,并结合我国银监会的相关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制定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要有良好的管理环境、完善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管理环境。

2、加强对消费信贷从业人员的管理,减少内部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事件

首先,银行应设置消费贷款银行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履职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能严格按章操作,并能充分理解和有效识别风险。其次,银行还应根据零售贷款的业务量、业务结构和不良贷款的实际情况,结合业务管理模式,确定从业人员数量,确保业务发展人员、审查人员以及催收人员数量与该行消费信贷规模相匹配。再次,银行应建立培训机制。消费信贷的发展与风险与国家经济发展周期基本相同,银行从业人员要及时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出现的新的风险类型。最后,银行应严格问责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减少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发生。

3、加强内控管理,做好消费信贷各环节操作风险的控制

2005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简称“”十三条“),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2007年6月,我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另外,在人民银行出台的关于我国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121号文、359号文和452号文中,都对银行房地产消费贷款管理提出具体的要求。各家银行在消费贷款方面也都制定了详细的操作细则和相应的规章制度。银行如在首付款条件设置、开发商准入、借款人还款能力、贷后催收等贷款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消费贷款的风险完全可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我国的消费信贷将会健康快速的发展,不会重蹈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覆辙。

参考文献

[1]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J].南方金融,2007,(09).

[2]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1b51501000azt.html.

[3]编译/宁雯,韩羽,朱力,韩松.美国次级房贷危局探悉[J/OL].http://biz.cn.yahoo.com/07-08-/16/nfz9.html,2007-8-13.

[4]易宪容.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我国按揭市场风险[J].科学决策月刊,2007,(09).

上一篇:技工学校下一篇:访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