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2024-04-20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精选6篇)

篇1: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

一、英语名词可分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大类:

1、专有名词是个别的人、地、物、团体、机构等的专用名称。专有名词中实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如:Beijing, T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

专有名词如果是含有普通名词的短语,则必须使用定冠词the。如:the Great Wall(长城)姓氏名如果采用复数形式,则表示该姓氏一家人(复数含义),如:the Greens(格林一家人)。

2、普通名词是许多人或事物的共有名称。如:pupil, family, man, foot.普通名词又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可数名词是可以用简单的数词进行计数的名词,如: box, child, orange;

▲不可数名词是不可以用简单的数词进行计数的名词。如:water, news, oil, population, information.二、英语可数名词的单复数:

1、名词由单数变复数的基本方法如下: ①一般情况,在词尾加-s.desk---desks 书桌

girl---girls 女孩

boy---boys

pen---pens ②以-s,-x,-ch,-sh 结尾的词,在词尾加--es

bus---buses

box--boxes

brush--brushes

watch--watch ③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词,变y为i,加-es

baby-babies 婴儿

family--families家庭 ④以-f或-fe结尾的词,变f或fe为v,再加-es

knife---knives刀

leaf---leaves树叶

⑤以-o结尾的词,一般情况下,在词尾加-s,黑人英雄吃西红柿土豆除外。

photo---photos

piano---pianos negro---negroes 黑人

hero---heroes 英雄

tomato---tomatoes西红柿

potato--potatoes马铃薯

2、不规则变化:

man→men, woman→women, sheep→sheep, tooth→teeth, fish→fish, child→children, ox→oxen, goose→geese

三、不可数名词一般没有复数形式,说明其数量时,要用有关计量名词。如:a bag of rice→two bags of rice, a piece of paper→three pieces of paper, a bottle of milk→five bottles of milk.同步练习题

把单数变成复数:

box__________

pencil_____________ watch________

star______________ door__________

window__________ bag__________

bowl____________

book_________

dog_________________ cat__________

flower__________-_____ tree_________

chair________________ people_______

girl_________________ man_________

woman______________ policeman__________

policewoman_________ tooth______________

goose________________ doctor_____________

teacher______________ child_____________

student______________ eye______________

ear________________ photo____________

map_______________ picture__________

life____________

half____________

wolf____________

panda____________

fish______________

sheep______________

family_____________

toy________________

bus________________

bottle_____________

hill_______________

stamp____________

festival_____________

floor_______________

fruit________________

apple______________

vegetable___________

banana_____________

watermelon__________

ox__________________

arm________________

necklace____________

computer___________

dish_______________

potato_____________

cabbage___________

ship______________

spoon____________

pant_____________

hat______________

sweater___________

gift_______________

lantern____________

brother____________

desk_______________

leaf_______________

shelf_______________

bird______________

lion______________ deer____________ candy_____________ baby_____________ car_____________

cup_____________ lake______________ wall_____________ Chinese__________ mountain____________ noodle______________

dumpling___________ pear________________

grape_______________

cherry______________

orange______________

foot_______________

leg________________

game______________

mouse_____________ tomato____________ onion_____________

kite_______________ chopstick__________

cloth_____________

shirt____________

cap_____________

sock____________

present_________

sister__________

light__________

key______________

monkey________ tiger____________

rabbit __________ snake___________

animal__________ frog____________

toad____________ shoe____________

knife____________ fan______________

glass____________ rose____________

brush __________ bear___________

son__________ uncle____________

aunt____________ eraser____________

plane____________

篇2: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器标志酶】

内质网:葡萄糖-6-磷酸酶

高尔基体:糖基转移酶

溶酶体: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物酶体:过氧化氢酶

【高尔基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高尔基体呈网状结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膜性细胞器,由扁平囊、小囊泡、大囊泡构成,内含多种酶,其标志酶为糖基转移酶。

扁平囊,高尔基体的主体部分,由3-10层平行排列,相邻囊间距20-30nm,每个囊腔宽6-15nm,其凸面称顺面或形成面,凹面称反面或成熟面;小囊泡,为直径30-80nm的球形小泡,膜厚6nm,多集中分布于扁平囊形成面与内质网间,由糙面内质网芽生而来,载有糙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成分转运至扁平囊中,又称运输小泡;大囊泡,直径100-500nm,膜厚8nm,多见于扁平囊周边或局部呈球状膨突而后脱落形成,带有扁平囊所含分泌物,有继续浓缩的作用,又称浓缩泡或分泌泡。

主要功能: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对蛋白质进行修饰加工,如糖蛋白的合成修饰和蛋白质的改造;对蛋白质进行分选运输,如分泌蛋白、膜嵌蛋白、溶酶体蛋白的分选;形成溶酶体;参与膜的转变。

【溶酶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溶酶体是单层膜包裹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囊泡状细胞器,膜厚6nm,是直径0.25-0.5nm的圆形、卵圆形小体,可视为细胞内消化系统。其标志酶为酸性水解酶。溶酶体膜上有氢离子泵,可保持内部酸性环境;膜内存在特殊的转运蛋白,可将消化水解的产物运出溶酶体;溶酶体膜的蛋白高度糖基化,可防止被自身的水解酶消化。

主要功能:消化作用,对外源性异物的消化称异噬作用,消化自身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器碎片称自噬作用;自溶作用,指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消化酶释放入细胞质使细胞本身被消化;对细胞外物质的消化作用,指溶酶体通过胞吐作用将溶酶体酶释放到细胞外,消化分解细胞外物质。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中含有mtDNA,多为双链的环状分子,和细菌DNA相似,裸露而不与组蛋白结合,分散在线粒体基质不同区域。线粒体DNA具有遗传功能。线粒体含有自身特有的mRNA、tRNA和rRNA及其蛋白质合成的其他组分,可自主合成蛋白质。但mtDNA的基因数量不多,编码合成的蛋白质有限。mtDNA所用的遗传密码表与通用的遗传密码表也不完全相同。这说明线粒体的生物合成依靠两套遗传系统。而实现线粒体基因组复制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又是由核基因编码的,所以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细胞氧化】

细胞氧化是指依靠酶的催化,氧将细胞内各种供能物质氧化而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基本过程为:

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反应过程无需氧,故称为无氧酵解。葡萄糖等物质在细胞质中酵解形成丙酮酸。

乙酰辅酶A生成。在线粒体内膜进行。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在内膜的丙酮酸脱氢酶

系作用下,进行脱氢、脱羧并与辅酶A结合,生成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进行。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柠檬酸经一

系列的氧化脱羧、连续酶促反应,最后降解为草酰乙酸,不停循环。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膜进行。各阶段脱下的氢离子通过一系列呼吸链

酶系的逐级传递,与氧化合生成水。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形成ATP。

【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细胞核直径一般为0.5-1.0nm,主要由核膜、核仁、染色质、核基质组成。

核膜是多孔状的双层平行排列的单位膜,由核膜外层、核膜内层、核周间隙、核孔复

合体等构成。功能:重要的保护性屏障;控制核与胞质的物质交换;参与核酸合成。

染色质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主要含DNA、蛋白质、少量RNA。DNA分为单一

顺序、中度重复顺序、高度重复顺序,蛋白质分为组蛋白、非组蛋白。间期的染色质可分为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核仁是一个无外膜包围、裸露在细胞核内、有较高电子致密度的海绵状结构,主要含

蛋白质、RNA、DNA,蛋白质。由核仁旁染色质、纤维成分、颗粒成分、核仁基质组成。功能:

合成核糖体RNA;组装核糖体大、小亚基。

核基质是核内的一个网络系统,又称核骨架,主要含蛋白质。

细胞核的主要功能:储存遗传物质;进行DNA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及修复。

【遗传病及其分类】

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引起的疾病称为遗传病。分为:单基因病(AD,AR,XD,XR,YL),多

基因病,染色体病(常染色体病,性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及原因】

数目异常:整倍体变异(三倍体、四倍体等),非整倍体变异(单体型、三体型、多

体型),嵌合体。原因:配子在发生过程中,或受精卵的早起卵裂阶段,染色体复制或行为

异常。

结构异常:缺失,倒位,易位(单方易位,相互易位,罗氏易位)。原因:染色体断

裂后非原位重接。

【真核、原核细胞差异】

1.原核细胞无成型细胞核、无核膜,遗传物质散布或集中分布于细胞内,形成核区或拟核;

真核细胞具有完整细胞核、有核膜核仁。

2.原核细胞的DNA一般仅一条,不与蛋白质结合,呈裸露状态;真核细胞DNA分子有多条,且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染色体。

3.原核细胞无内膜系统,缺乏膜性细胞器;真核细胞具有发达的内膜系统。

4.原核细胞不存在细胞骨架系统;真核细胞具有微管、微丝、中间丝等构成的细胞骨架系

统。

5.原核细胞基因表达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具有阶

段性、区域性。

6.原核细胞增殖为无丝分裂,无明显周期性;真核细胞增殖为有丝分裂,周期性强。

7.原核细胞体积较小;真核细胞体积较大。

8.原核细胞中有不少病原微生物;真核细胞则是构成人体和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核糖体】

核糖体是一种电子密度较高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小颗粒,直径15-30nm,由大、小亚

基构成。附着在内质网表面的称为附着核糖体,不附着在膜上、呈游离状态、分布在细胞基

质内的称游离核糖体。核糖体上存在四个活性部位:

A位(氨酰基位,受位),为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

P位(肽酰基位,供位),为肽酰基-tRNA移交肽链后的tRNA释放部位。

T因子(肽基转移酶位),合成肽链过程中,为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链。

G因子(GTP酶位),水解GTP,为肽酰基-tRNA由A位移位到P位提供能量。

核糖体主要化学成分为rRNA和蛋白质。沉降系数80S(大亚基60S,小亚基40S)。主

要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内质网】

内质网是由单位膜围成的一些形状大小不同的小管、小泡及扁囊状结构相互连接形成的一个连续的网状膜系统,由脂类和蛋白质构成,含有大量的酶,其标志酶为葡萄糖-6-磷

酸酶。依其膜表面有无核糖体可分为:

糙面内质网,形态上多为板层状排列的扁囊,少数为小管和小泡,膜表面附有颗粒状

核糖体。其功能主要为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运输、加工。

光面内质网,形态上多为彼此连通的分支小管或小泡,很少扁囊,膜表面无核糖体附

着。其功能主要为:参与脂类合成;参与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解毒作用;参与横纹肌的收缩

活动;参与水和电解质的代谢;参与胆汁的合成。

【细胞骨架各种纤维的结构特征、化学组成、功能】

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络称为胞质骨架,包括微丝、微管、中间丝。

微管为一中空的圆柱状结构,外径24-26nm,内径15nm,管壁厚6-9nm。化学组成:

微管蛋白(基本化学单位),微管结合蛋白,微管修饰蛋白。功能:构成细胞支架,参与物

质定向运输,参与细胞器运动。

微丝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实心纤维细丝,直径6-7nm,可以成束、成网或纤维状

分散存在。化学组成:肌动蛋白(基本蛋白质),微丝结合蛋白。功能:具有支撑作用,参

与细胞运动,与细胞质分裂有关,参与信息传递。

中间丝是一类在形态上十分相似,而化学组成上有明显差别的蛋白纤维,为直径

8-10nm的中空管状,介于微管、微丝之间。功能:具有支持作用,参与胞内物质运输,参

与信息传递,参与细胞器定位,参与细胞癌变的调控。、名词解释重点:

1.【新陈代谢】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转变为自身物质,同时将自身原有组成转变为废物

排出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2.【细胞体积守恒定律】无论其种属的差异有多大,同一器官与同一组织的大小通常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即一个生命体的机体大小及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而与

其数量成正比,此规律称为“细胞体积守恒定律”。

3.【遗传全能性】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全套的遗传信息,都有分化为各类细胞

或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

4.【单位膜】由内外两层致密的深色带和中间一层疏松的浅色带构成的三层膜相结构(2×

2+3.5=7.5nm)

5.【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中,在结构、功能上具有连续性的、由膜围成的细胞器或结构。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内体和分泌泡以及核膜等膜结构,但不包括线粒体和叶绿

体。

6.【被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7.【主动运输】特异性运输蛋白消耗能量使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8.【简单扩散】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穿膜运输。属于最简单的一种物质运

输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也不需要专一的载体。也称单纯扩散;自由扩散。

9.【协助扩散】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或帮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

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

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10.【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被运输时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都是由膜包围形成膜泡,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转运的过程,故称为膜泡运输。

11.【受体】是一种生物大分子,能有选择的识别外来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启动细胞内一

系列生化反应而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识别部位、转换部位、效应部位。

12.【细胞膜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的膜内在蛋白,大多数为

跨膜糖蛋白,也有脂蛋白和糖脂蛋白。

13.【常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纤维,着色浅,多位于细胞核中央。

【异染色质】间期核中呈高度螺旋化的,盘曲较紧密的染色质,着色深,多分布于核的外周。

14.【核仁组织区】(NOR):是专门为合成rRNA提供模板的rDNA所在的染色质区域。

15.【核仁周期】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周期性的解体与重建。

16.【微粒体】应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的ER碎片(注意与微体[过氧化物酶体]区别)

17.【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中存在由蛋白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由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组成。

18.【不规则显性】在有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由于不同内外因素的影响,显性基因的作用未能表达,或不同个体其表达的程度有差异,使得该显性基因的遗传方式不规则,称之为不规则显性。(原因:外显率降低和个体间表现度有差异)

19.【不完全显性】杂合子患者的表型介于显性纯合子患者隐形纯合子正常个体之间,即在杂合子中,显性基因和隐形基因的作用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

20.【延迟显性】在一些AD病中,杂合子携带的显性治病基因的作用在生命的早期并不表达,要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相应疾病。

21.【质量性状】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性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性状。

22.【数量性状】性状的差异呈连续状态分布,界限不清,不易分类的性状。

23.【易患性】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可能性。

24.【遗传率】在多基因遗传病中,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个体是否患病,其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的百分比称为遗传率。

25.【核型】一个个体或细胞具有的独特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核型代表生物的种属特性,是物种的最稳定标志。

26.【整倍体改变】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在二倍体基础上,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27.【非整倍体改变】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在二倍体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条至数条。

28.【嵌合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核型的细胞系所形成的个体,称为嵌合体。

29.【共显性】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状态时两种基因共同表达。

30.【溶酶体类型】1.初级溶酶体:反面高尔基网出芽形成,只含有酸性水解酶无作用底物的溶酶体。2.次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与作用底物结合后形成的溶酶体,可分为:A.异嗜溶酶体: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胞饮体融和后形成的溶酶体,底物来自细胞外细菌、异物和坏死的组织碎片等。B.自嗜溶酶体:内质网膜将衰老、破损的细胞器及细胞内含物包裹起来形成自嗜体,再与初级溶酶体融合。3.终末溶酶体:有残余底物的溶酶体,又称残余小体

31.【核糖体类型】

1.附着核糖体:细胞中很多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的膜表面。

2.游离核糖体:一些核糖体呈游离状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细胞自身的结构蛋白以及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蛋白;血红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32.【X小体(巴尔氏小体)】雌性哺乳类体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之一,在发育早期随机发生异染色质化而失活,在上皮细胞核膜内缘形成一个高度凝集浓缩的小体

33.【交叉遗传】在X连锁遗传中,男性的致病基因来至于母亲,将来只传给女儿,不存在从男性到男性的传递。

34.【核型】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称为核型

35.【动态突变】DNA分子中碱基重复序列拷贝数随着世代的传递发生扩增而导致的突变。

36.【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并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37.【遗传异质性】是指表现型一致的个体或同种疾病临床表现相同,但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型,称为遗传异质性。

38.【遗传印记】由不同性别的亲本传给子代的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因甲基化失活引起不同表型的现象。

39.【半合子】只存在于一条同源染色体上,而不是成对出现的基因称为半合子。如X-Y系统的雄性即为半合子。

篇3:普通生物学实践教学探究

普通生物学教学可分为两个部分, 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架构的基本途径, 是教学过程的重点;而实践教学的主要作用是巩固和利用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也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实验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加强实践教学, 是体现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普通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对该课程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与改革, 逐渐构建出适合本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 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 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两大方面。然而, 在普通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却是偏重理论教学, 而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较少开设或不开实验课, 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一方面,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 同时增强学生的动脑以及动手能力, 但是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实验教学模式, 主要是通过教师主导实验, 学生被动进行操作, 致使学生实验兴趣不浓, 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部分实验内容比较简单, 因而实验技能难以很好地与后期的实习工作相结合, 同时加上实验仪器数量不一定充足, 较大限制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思维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总之, 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普通生物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二) 改革实践教学的目的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所有专业改革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向。生物技术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扎实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业精神、以及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综合型复合人才[2]。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验证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习惯。如何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已经成为高校目前主要研究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 开放实验室,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开放实验室优点在于可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环境,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平时的学生实验区别在于, 平时实验主要是对课本原理、知识的验证, 很少有学生自己思考和发挥的余地。为此, 我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根据实际, 实行课堂上与课后开放结合, 验证型和创新型实验开放相结合的模式。课堂上, 除了实验要求的材料,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其余的材料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 学生如果有新的实验方案, 可先由学生提出申请, 并提供完整的实验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 修改或审批后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探究型实验”。完成实验后, 学生提交实验数据, 并撰写实验报告, 教师组织相关学生交流、讨论,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二) 结合实际, 精选实验教学项目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的原则在于强调科研、教学相结合, 培养目标要有层次, 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 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同时, 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逐步进行完善修改, 从而构建结合实际的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项目[3], 选择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 注重学科基础。由于本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 教学内容也很丰富, 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基础性, 另外, 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需要为将来高年级的专业实验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 教学内容一定要侧重于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不可以为片面追求革新而删除基础实验项目。 (2) 选择经典的实验项目。由于课时数量相对较少, 实验项目取舍时要谨慎, 淘汰过时的实验时不能取消所有传统的实验内容, 经典的实验内容经过了长期教学实践的锤炼, 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锻炼基本技能, 这类经典实验内容很有必要保留, 当然, 在这个基础上, 也要注重创新实验内容。 (3) 内容要有层次性。目前实验项目内容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 因此, 在实验内容选择的时候, 要注意层次化, 体现从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 再到创新性实验这样逐步提高的过程, 主要表现为:基础性实验主要有显微镜的观察和使用、生物绘图技术、解剖实验、数据处理等;综合性实验主要包括鱼的系列实验、兔的系列实验等, 这类实验使用仪器较多, 实验方法相对复杂, 需要在基础实验水平上再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 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有较大作用, 可通过增加这部分内容, 达到优化实验项目的目的;创新性实验一般不固定,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在完成课堂内的实验项目后, 自主设计实验, 可自定题目, 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自行探究。 (4) 选择可行性强的项目。实验内容的选择, 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 例如实验室仪器设备情况、实验材料采集和培养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因素, 选择可行性强的实验项目, 如水螅、涡虫等实验材料随着环境的污染, 越来越难以采集, 但对于动物进化过程的理解有其重要意义, 因此可以考虑将其列为选做实验。 (5) 编写适用的实验教材。随着不断深入的实验教学改革, 编写实验教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没有适合本学科实际教学现状的实验指导, 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不便, 所以, 我们在近年来实践教学基础之上, 编写了一本符合本专业实际的《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 经过近三年的使用, 普遍反映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三)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动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目前, 实验教学中注入式教学法占了大部分比例, 即先由教师讲解具体的实验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然后学生按照讲解进行实验, 最后得出结果, 撰写实验报告。这种“照方取药”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处于盲目的被动地位, 培养出的学生不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而且实践能力明显不足[4]。因此, 有必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下工夫。通过“提出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实验准备—验证假设—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这种教学互动模式,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 改革实验考核办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考核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运用能力。在考核中, 我们着重对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多项内容进行了综合考虑, 并注重考核实验操作。从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转为着重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对学习过程的成绩分阶段、分形式考核。首先, 随堂考查实验技能;其次, 将专题演讲、报告、提问和解答等也纳入考核范畴;最后, 将期末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合理安排各部分成绩的比例。重视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测评相结合, 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课后实验等多个方面因素, 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验思路、实验操作、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同时对课后完成创新性实验的给予一定奖励, 以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 利用实践基地探索新型的协作教学模式

教育实践过程中, 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 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效果, 学生竞争力更强。近年来, 我院已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学生在基地进行实习, 一方面可以给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和工作服务, 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参与生产活动, 体会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样, 基地、学生和高校三方都能受益, 这一实践教学模式也为普通生物学课程实习提供了坚实保障。

总之, 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实践课程教学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在自己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部分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仍需各位同行继续进行探索和总结, 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观念, 更好的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简而言之, 要把实践课程教学作为一个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相钰,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钱国英, 汪财生, 朱秋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5) :60-61.

[3]马丽霞.《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韶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6, 27 (3) :121-124.

篇4: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鉴赏类课程;审美;艺术教育;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108-04

2014年1月10日,我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以看作是在至今尚未出台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该意见从明确思路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确立了新时期艺术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并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脚步。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学工作继续沿用2006年教育部下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此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较为详细地规定了课程教学各个相关方面的标准,是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导。

该指导方案中亦明确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主导精神。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课程设置结构其核心为各艺术门类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并辅以其他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判、艺术实践等任意性选修课程。从2006年秋季学期实施至今,通过已举办四届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展现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

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者,始终应当以发展和研究的态度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实景。需要思考如何与时俱进的为人、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目前,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以“立德树人”为国家学校艺术教育目的,通过音乐艺术教化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目标的课程教学。

一、关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解释

按照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教育理念影响而形成的学校艺术教育观念,无论是音乐还是其他人文艺术,逐渐定位为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三十多年以来,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大量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文献佐证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合理和成功,也纠正了一直以来国人对于艺术尤其是音乐,专注于其非审美的体验和功能上,忽视其艺术性和最重要的审美意义的错误认识。

不过,应当注意到我国艺术教育目的方向为“立德树人”。在当前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从中、小学到大学,仍然存在着夸大音乐辅德功能和价值的倾向。当然,将音乐用于功利性的目的,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自古有之,且传承已久。我国西汉时期就有“德音谓之乐”(《礼记》《乐记》)的思想。音乐作为辅政正德的工具是中国礼乐制度和文化的核心所在,影响深重。而且,这种由非纯粹音乐体验产生的功能性用途的作用也确实存在,不容小觑。西方文明中亦有相似的观点出现。但是,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至今,关于音乐艺术和这种艺术的教育已经被更为深入的研究、探索。一种认识逐渐回归于艺术本身。比如,贝内特·雷默认为艺术是通过捕捉和表现其内在品质中的各种样式和形式的人的感觉来使人的感应这个主观领域变得客观,从而可以接近。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达到包含在事物的艺术品质中的感觉体验。因此,可以把艺术教育视为感觉教育。音乐教育的主要作用与之相同,是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教育。其最深刻的价值所在与其他所有人文艺术学科一样: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艺术在美学上既无所谓道德,也无所谓不道德。艺术的道德在于艺术家是否真实、自然的创作。在一切与艺术交互作用的教学中,都应当谋求审美意义。教师的作为在于帮助学生尽可能在音乐教育的每个阶段快乐、自由而开放的接受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熟练的教学,说明音乐无论风格如何,都具有表现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多分享音乐的多样性。教学应当专注于各种风格所运用音响的组成部分(包括产生音响的各种介质),以及每一种不同风格中音响表现性运用的特点。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素材敏感度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语言解释音乐的内涵,使其通过真正具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和意义。

然而,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极端狭隘的概念。戴维·埃里奥特提出对音乐本质和价值的全面理解远比理解音乐作品更为重要的思想。他在《音乐的种种问题: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中主张在音乐教学中应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音乐和音乐作品,多角度的理解音乐和发现人类生活中的音乐价值,以及寻求多种实现这些价值的途径。因为,音乐作品绝不是作为脱离文化的艺术而孤立存在的。其细节上所展现出来的结构特点必定与其被创作的特定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相关。对音乐作品本质和价值的判断必须依据于它们产生和使用的场合。人们在音乐听觉活动中进行的是与个人社会文化信仰密切联系的复杂实践活动。而这种活动中兼具了个体的、情感的、社会的、思想的、阐释的、结构的、表演的、表现的等多种内容。因此,要求我们必须从多角度看待音乐作品,也可以说,音乐作品教会我们如何多方位的思考和感受。而提高音乐素质为获得人类重要能力之一的自我教育能力提供了独特的方式。普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音乐素养的听众和将音乐视为自己和他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爱好者。在音乐教育进程中,教师应将不同的音乐风格、流派或实践活动授以学生,并强调作为表演和即兴艺术、创作、改编和指挥的音乐(它们都要求具备敏锐的听觉)所具有的阐释性特征,达到实现音乐价值的目的。

上述两观点中,前者基于苏珊·朗格的思想,认为艺术是创造表现人类感觉的可感形式的实践,是有组织的具有表现力的材料的观点形成的音乐审美概念,将音乐视为音乐作品,并将之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去认识其本质。而后者与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解释学中关于历史性的观点不谋而合。由审美体验而产生的审美解释是获得审美意义的必要环节,而审美解释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艺术作品无论从现实意义到审美意义均与历史条件有关。而历史包含了一切有关的因素。埃里奥特认为美学理论家混淆了“音乐”与“音乐作品”的意味,使音乐教育的视野变得过于狭隘,因此低估了音乐的过程方面和具有艺术性的音乐创造活动过程。

但是,二者都认同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埃里奥特在强调音乐和音乐教育有很多价值的多视角音乐审美观同时,认为只有当我们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素质达到了音乐创造活动(例如表演者、即兴创作者、作曲家、编曲者以及指挥家等)和音乐听觉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认知情感的水平时,这些价值的重要性才会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专注于音乐本身而获得的审美体验和意义仍然是运用音乐素养达到自我提升的重要的基础。而以审美为重的雷默也对精英主义提出异议,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普遍性、开放性,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并强调音乐审美创造的重要性。

无论倾向于哪个观点,音乐教师都应考虑到一种哲学存在的驳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如固本培元一般明确了音乐和音乐教育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但也将与音乐相关的其他部分视为非音乐的,无法形成全面、真实的审美解释,而导致审美的狭隘。多视角音乐审美教育确定了音乐不同于音乐作品的存在,所有与之相关的均为音乐审美的涵义和意义。但这种观点也容易造成异化音乐审美变为犹如辅德工具一般的存在。因此,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这两种思考仍待商榷。

按照主体间性哲学的观点,解释者与文本之间的“视界融合”足以充分克服历史的间距,达到超越历史的审美境界。于是,审美解释兼有历史性和超历史性,成为二者的同一。考虑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具体情况,需要多文化、多学科的、综合性音乐教育哲学,而非脱离文化、单一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不可能回避全球文化视野及其生活世界的考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人类未来音乐教育的现实基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或可定位为以立德树人为前提,以审美为中心的多视角音乐审美教育,并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鉴赏类课程审美教学的解释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按照指导方案呈现的结构,其核心为各艺术门类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并辅以其他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判、艺术实践等选修课程。这种设置源于“听赏”是普通音乐审美教育最易于被接受的普及方式,同时考虑到我国大学生源广阔,学生文化背景多样,音乐修养程度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按照主体间性哲学的观点,鉴赏教学可视为由教师、音乐作品、学生三位共在形成教学关系,互为作用产生教学效果。教师通过音乐作品作为介质对学生进行的教化是否达到预期的审美教学目标取决于学生与音乐作品的交往中音乐审美体验的审美解释。而教师自身必须是已经具备高度音乐专业素养,拥有大量对审美体验的阐释并获得审美意义的存在。这是帮助学生未来经由审美体验进行审美阐释获得审美意义的先决条件,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在进行音乐审美教学中,学生的审美体验呈现出几种不同的水平。如同彼得·基维在其所著《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一书中提到几种审美体验。约瑟夫·海顿第一次听到莫扎特献给他的弦乐四重奏时的体验与当音乐响起时无意识地用脚打着拍子的“蒙特夫人”,精通对位法这种专业技能、饶有兴趣注视膝盖上乐谱的“蒂比”,以及能从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当中听到英雄和海滩的“海伦”,还有只是认真听音乐的“玛格丽特”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但是,无论哪一种体验,没有好或者不好的分别,只有程度的差别。他(她)们都能从音乐中获得愉悦。

普通高校学生的体验未必有大师级的,不过除了少数的“蒂比”,像“蒙特夫人”“海伦”“玛格丽特”的比比皆是。鉴赏类课程可以在多少程度上提升审美体验的水平将决定学生审美解释所获得意义的结果。我们绝不是为了培养因由喜好而迅速做出判断的肤浅审美体验。要帮助无论“蒂比”们还是“蒙特夫人”“海伦”“玛格丽特”们获得不以主观评价阻碍的审美体验,增加对审美对象和其历史的感觉,区分美的与丑的,好的和不好的,拥有、提升审美批判的能力,达到审美阐释的目的。

三、为审美解释而存在的解释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最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审美体验以进行审美解释而存在的解释。

(一)解释与不解释

解释,一直是人类延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所有的教育,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都无法脱离解释。然而,苏珊·桑塔格认为艺术解释毒害了人们的感受力,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解释无异于拒绝艺术作品的独立存在。真正的艺术能令人感到紧张不安。通过把艺术作品消减为作品的内容,然后对内容加以解释,人们就驯服了艺术作品。解释使艺术作品变得可被控制,变得顺从。解释可能让审美体验者无法感受、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将审美意义去向了别处。而且,由于音乐独特的不可描述性,某些解释会将审美者的体验和审美解释破坏殆尽。

但是,关于所有教育的教学解释却是必须的,当然包含关于音乐教育的解释。音乐学习的每一个方面,都应充满了关于音乐的表现性的概念和对那些品质的观察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这要求审慎地使用语言,因为语言是进行概念化不可或缺的方式。当语言用来使审美观察精益求精,使观察成为要感受的富有表现力的音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时,它就成为提高审美感受力的一个有力的工具。音乐课则是使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即审美体验——系统进行的途径,教学语言仍然是达到审美目的的基本手段。

(二)必要的解释

音乐欣赏是根据不同的描述在感受音乐时间的过程中的一种欣赏。通常把一个人的音乐理解当成是通过他(她)对音乐事件的感知、思考和欣赏进行描述的能力来证实和建构。一个人感知越丰富,欣赏就越深入。人们唯有理解音乐才能欣赏音乐。教师关于作品的解释正是为了提升学生音乐理解的感知度。让学生学会可以帮助他们判断一件艺术作品是好、是坏还是平庸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鉴赏教学所用的语言和技巧,必须忠实于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本质和意图。教师则要慎重思考对于解释的拿捏。为了达到审美目的而选择的最佳语言,就是最像符号的语言,它发出有用的信息,确切制定与音乐事件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音乐如何作用的概括有用,传播可以产生审美意义的音响条件的具体数据和历史意义。

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作为审美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在于要使音乐的审美意义可以令人接近。这是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参与性的作用,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教育学素养,以完成优秀的、合理的、适度的解释。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所选取的作品是为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大学生而定的。以教育部于1999年下发的《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为例,作品选自交响乐发展的几个主要历史时期,是当时相同或不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受群众欢迎的伟大之作。其伟大来自作品深刻的表现性,拥有完美的音乐表现技艺和悦耳动听的音响。课程教学正是针对不同时代、风格、类型音乐及其相关内容历史性进行的解释。

因为音乐的表现属性,就可以有依赖表现属性的音乐以外的解释,让欣赏者走进一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体验。结合关于作品相关历史性因素,专注于音响中构成音乐材料的审美体验和理解达到审美解释。经过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转化为审美阐释。但是,无论声乐作品、标题音乐作品或是纯音乐作品,都应避免过多改动或是挖掘式的解释。应将解释专注于帮助审美者更加顺畅的进入音乐作品本身那些带有明确表现性的音响当中。

音乐审美教育是为了尽可能充分培养每一个学生体验和创造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能力——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力。在此过程中,人与音乐在历史中对话,审美者与审美对象在历史中交往,最终超越历史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获得终极的审美意义——生存意义,而这个意义将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季刊),2005,(4).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马达.戴维·埃里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J].人民音乐,2009,(5).

篇5: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所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科赫法则:伟大的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年)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用以验证了细菌与病害的关系,其要点包括(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2)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3)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4)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该病原菌纯培养。

内共生学说: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内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蓝藻。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双名法:规范的生物命名法,包括属名和种名两个部分,均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体字或下划双线以示区别。第一个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第一个字母无需大写。

五界系统:1969年魏特克(Whittaker R.H.)提出了五界分系统。他首先根据核膜结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根据细胞多少进一步划分,由单细胞或单细胞群(团藻)组成的某些生物归入原生生物界。余下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又根据它们的营养类型分为植物界,光合自养;真菌界,腐生异养;动物界,异养。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标准菌株:亦称模式菌株。在给某细菌定名,分类作记载和发表时,为了使定名准确和作为分类概念的准则,以纯粹活菌(可繁殖)状态所保存的菌种。

名词—原核微生物

荚膜:

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化学成分多为多糖。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芽胞:

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内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抵抗性很强的休眠小体。一个细胞形成一个芽孢,一个芽孢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也只萌发生成一个细胞。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鞭毛:

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性菌毛:是指长在某些G-细菌雄性菌株表面的、作为细菌接合时传递遗传物质通道的蛋白质附着物。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

L型菌: 是发生了细胞壁缺陷型突变的细菌,形态呈多形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球状体: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地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真菌部分

真菌:是指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体、营异养生活、以产孢子繁殖为主的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酵母菌是指一类无分枝状菌丝体、能发酵糖类、以出芽繁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霉菌是是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真酵母与假酵母:真酵母指能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假酵母指尚未发现有性繁殖的酵母菌。

假丝酵母: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称为假丝酵母。

2μm质粒:存在于酵母菌细胞核内但不与核DNA整合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其长度约2μm。

芽痕和芽蒂:芽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母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蒂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子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

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密布在固体培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则称气生菌丝体。

真菌丝与假菌丝:真菌丝是指细胞间直接相连形成的竹节状细胞串;假菌丝是指酵母菌芽殖后,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是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形成的藕节状细胞串。

微生物学名词—病毒部分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只含有一种核酸,不能进行二分裂,只能在寄主细胞中借寄主细胞复制的一类生物。

核衣壳:核心与衣壳合称核衣壳。衣壳是包围于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由衣壳粒构成;核心是位于内部的核酸。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真病毒、亚病毒:病毒是一类超显微、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依靠宿主代谢系进行增值、活体外无生命特征但能保持其侵袭活性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成为亚病毒。

类病毒:是迄今所知最小的、具有感染性的、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是包裹在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分子RNA寄生物。

阮病毒:是指一类能侵染动物细胞并引起宿主体内同类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而使宿主致病的、不含核酸的蛋白质分子寄生物。

逆转录病毒:是指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噬菌体:寄生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烈性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敏感细菌后,能迅速增殖并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入细菌宿主细胞后,有时并不呈现导致细胞很快裂解的毒性反应而是将自己的DNA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核酸分子中,并随宿主细胞分裂而传递,这种不裂解细胞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丝状噬菌:细而不长的噬菌体,吸附在纤毛的尖端,它不使细菌裂解而是逐个从菌体中钻出来。

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在琼脂培养基上混合培养后,在布满菌苔的平板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不长菌的透明圆斑。

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把少量噬菌体加入到含敏感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噬菌体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噬菌斑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为一步生长曲线。

噬菌体效价:指每毫升试样中所含侵染性噬菌体的粒子数,即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的现象称为溶源性。

前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前噬菌体。

微生物学名词部分-遗传学部分

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饰变:是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基因突变: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诱变剂: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学因子。

抗性突变型:对药物、噬菌体、紫外线等因素具有抗性的突变菌株。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完全培养基:是指能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要求的培养基,是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最低成分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野生型:是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它能在相应地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原养型:是指突变体回复突变成野生型性状的菌株。

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能接受转化的生理状态。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接合:供菌体(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菌体(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代,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导:是指通过缺陷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普遍转导:完全缺陷噬菌体把 “误包”的供体菌任一DNA片断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局限转导:局限转导噬菌体感染受体细菌后只能把原噬菌体两旁的寄主基因片段转移到受体,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称为局限转导。

溶源转变: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发生溶源化时,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使宿主获得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定向培育:是用某一特定的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对它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并选择相应自发突变株的目的。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促进其发生突变,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要求的突变株的育种方法。

有性杂交:指性细胞间的接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方法。

准性杂交:类似于有性杂交,但比它更原始。它可使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视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

菌种复壮: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生产性能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一种措施。

篇6: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第二章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病毒(virus):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胞生物体,是仅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2、原核细胞: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

3、真核细胞:细胞核具有核被膜,细胞质中含有一些膜性细胞器的细胞。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1.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它包括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两种。

2.流式细胞技术;是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的一种单细胞定量分析和分选技术。3.原代细胞;是指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

4.蛋白质组:指由一个基因组(genOME),或一个细胞、组织表达的所有蛋白质 第四章 细胞质膜

1.细胞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生物膜。

2、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而制备的人工膜。

3.膜骨架: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细胞质膜形状的维持,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

1、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2、被动运输:物质通过自由扩散或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运输动力来自运输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16、胞吞作用:细胞摄取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时,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囊泡,将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

17、胞吐作用:细胞排出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时,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1、氧化磷酸化: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这一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2、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有关氧化磷酸化的脂蛋白复合物,它们是传递电子的酶体系,由一系列能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所组成,在内膜上相互关联地有序排列,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

3、光反应: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等过程。

4、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其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所以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5、光合磷酸化:由光照所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第七章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

1、细胞质基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除去细胞器和内含物以外的、较为均质半透明的液态胶状物称为细胞质基质或胞质溶胶。

5、分子伴侣:又称分子“伴娘”,细胞中,这类蛋白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的转移、折叠或组装,但其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

6、溶酶体: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是由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形态不

一、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的囊泡状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在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方面起重要作用。第八章 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1、信号假说:1975年G.Blobel和D.Sabatini等根据进一步实验依据提出,蛋白合成的位置是由其N端氨基酸序列决定的。他们认为:⑴分泌蛋白在N端含有一信号序列,称信号肽,由它指导在细胞质基质开始合成的多肽和核糖体转移到ER膜;⑵多肽边合成边通过ER膜上的水通道进入ER腔。这就是“信号假说”。2.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 在它们进行翻译的同时就开始了转运,主要是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 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转移。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3.跨膜转运:主要指共翻译转运途径中,在细胞质基质中起始合成的蛋白质,在信号肽—SRP介导下转移到内质网,然后合成边转运或进入内质网腔或插入内质网膜。

4.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被运输时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都是由膜包围形成膜泡,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转运的过程,故称为膜泡运输。第九章 细胞信号转导 1.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生和组织的构建,协调细胞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是必须的。

2.受体: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地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作用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以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

酶联受体;细胞表面上的主要类型受体,其细胞质区具有酶活性,或者和细胞质中的酶结合,配体与其结合后,激活酶活性。

第二信使学说;细胞表面受体接受胞外信号后最早在胞内产生的信号分子。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cGMP、DAG、IP3等。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激活级联系统中酶的活性以及非酶蛋白的活性,也控制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生存,并参与基因转录的调节。

受体脱敏:又称受体向下调节,指长时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第十章 细胞骨架

1、细胞骨架: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质内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包括狭义和广义的细胞骨架两种概念。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狭义的细胞骨架指细胞质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3、微管:在真核细胞质中,由微管蛋白构成的,可形成纺锤体、中心体及细胞特化结构鞭毛和纤毛的结构。

4、微丝: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的,可在细胞形态的支持及细胞肌性收缩和非肌性运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结构。

5、中间纤维:存在于真核细胞质中的,由蛋白质构成的,其直径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在支持细胞形态、参与物质运输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纤维状结构。

6.肌球蛋白:肌原纤维粗丝的组成单位。存在于平滑肌中。在肌肉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子形状如豆芽状,由两条重链和多条轻链构成。

7.微管蛋白:组成微管的蛋白质称为微管蛋白

8.中心体: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器,每个中心体主要含有两个中心粒。它是细胞分裂时内部活动的中心。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都有中心体。它总是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接近于细胞的中心,因此叫中心体。

9、微管组织中心(MTOC):微管在生理状态及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动物细胞的MTOC为中心体。MTOC决定了细胞中微管的极性,微管的(-)极指向MTOC,(+)极背向MTOC。微管相关蛋白:一类和微管蛋白专一结合的蛋白质的统称。第十一章

细胞核与染色质

1.核被膜:真核细胞内包围细胞核的双层膜结构。包括内核膜、外核膜、核周腔、核孔复合体、核纤层,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2.核孔复合物:核孔是以一组蛋白质颗粒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它可以从核膜上分离出来,被称为核孔复合物。3.核定位序列:蛋白质的一个结构域,通常为一短的氨基酸序列,它能与入核载体相互作用,使蛋白能被运进细胞核。4.染色体: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

5、端粒: 位于每条染色体端部,为染色体端部的异染色质结构,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高度保守。主要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稳定,防止末端粘连和重组,并能锚定染色体于细胞核内,辅助线性DNA复制等,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有关;起着细胞计时器的作用.6、核仁组织区: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是rRNA基因所在部位,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但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

7、核型:即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特征的总和。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方面。第十三章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1.细胞增殖;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的过程。是生物繁殖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数量平衡和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

2.限制点: 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周期G1期的重要检查点。通过该点后,细胞周期才能进入下一步运转,进行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符号“R”。

3.染色体凝缩:

4.有丝分裂: 细胞核分裂的过程。复制的染色体分离产生两个子细胞核,每个子细胞核的染色体与母细胞染色体完全相同。

5.减数分裂: 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6.联会复合物: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是减数分裂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主要由侧生组分、中间区和连接侧生组分与中间区的SC纤维组成,它与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密切相关。第十四章 细胞增殖调控与癌细胞 1.有丝分裂促进因子:

2.周期蛋白:调节真核细胞周期的一组蛋白质,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出现周期性变化,激活特异的依赖细胞周期的蛋白激酶,控制细胞周期按照阶段逐一进行

3.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主要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作用的蛋白激酶,由于受周期蛋白的激活而得名。真核细胞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

4.后期促进复合物:M期周期蛋白泛素化降解过程中存在一个具有E3活性的复合物,成为后期促进复合物,可使泛素和底物相结合,并经蛋白酶体降解。

5.癌基因:指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基因。又称转化基因,它们一旦活化便能促使人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6.抑癌基因

7.肿瘤干细胞:

第十七章 细胞的社会联系

1.锚定连接:通过细胞骨架系统将细胞与相邻细胞或细胞与基质之间连接起来。

2.通讯连接:介导相邻细胞间的物质转运、化学或电信号的传递,主要包括动物细胞间的间隙连接、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 化学突触和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

3、细胞外基质: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结构精细而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它不仅参与组织结构的维持,而且对细胞的存活、形态、功能、代谢、增殖、分化、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全方位的影响。细胞外基质成分可以借助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向细胞发出信号,通过细胞骨架或各种信号转导途径将信号传导至细胞质,乃至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的活动。4.蛋白聚糖:也叫蛋白多糖,一种长而不分支的黏多糖为主体,在糖的某些部位上共价结合若干肽链而生成的复合物。

上一篇:地理野外综合实践下一篇:联体足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