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2024-05-15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精选18篇)

篇1: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2.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3.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4.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5.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6.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7.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8.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9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10.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11.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12.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14.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15.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16.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7.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18.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19.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20.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21.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22.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23.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24.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25.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26.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27.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28.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29.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30.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31.谈古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32.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33.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34.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35.模式·个性·文学性 36.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37.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38.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39.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40.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41.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42.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43.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44.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45.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46.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47.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48.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49.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50.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51.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5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53.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54.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55.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56.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57.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58.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59.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60.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61.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62.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63.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64.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65.叙事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66.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

67.中学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中学生人文精神建构论纲 68.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 69.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

70.新时期通俗小说与青少年阅读心理 71.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

72.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 73.论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74.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高中作文教学适应性策略 75.语文课程中古代诗歌教学与中学生情感教育 76.中学语文中语法教学问题之探讨

77.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之初探 78.高中“开放式”写作教学实验研究 79.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研究

80.中学语文视野中的诗歌语言句式研究

81.论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意象理论观照下的审美化阅读 82.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83.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

84.语文学习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 85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法 86建构主义的语文阅读教学 87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研究 88“全程”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模式

89.信息化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 90.中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探究

91.中学语文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研究 92.中学作文课堂教学软件设计研究 9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94.个性化阅读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95.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的选材和编排体系研究 96.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97.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98.论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

99.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00.立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初探 101.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初探

102.中学生协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103.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104.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式”阅读教学模式建构 105.学习心理差异与语文教育

106.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传统思想问题 107.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的研究与实践 108.关于评价语文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 109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刍议 110培养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111.高中生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培养 112.高中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2: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语文论文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论文写作选材范围是很宽的,但每一篇论文的写作首先必须是自己教学工作取得的、最出色的经验之谈。朗读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无人不知晓,但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朗读教学,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语文成绩得到大幅的提高,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正在实践中的,老师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见解和策略,理论与实践都比较充足,就此,提出以下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欢迎各位老师就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各抒己见。

1、《真实高效的语文——多读》

2、《备课必须备读》

3、《书声琅琅,激情飞扬》

4、《在读中求知》

5、《优化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有效性》

6、《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读”》

7、《范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奇兵利剑”》

8、《阅读中让个性飞扬》

9、《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10、浅议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11、《朗读与朗读教学》

12、《情有“读”钟,情在“读”中》

13、《读千遍也不厌倦》

14、《千里之行,始于“读”》

15、《朗读,原来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16、《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17、《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18、《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19、《教师范读,让课堂魅力无限》

20、《让朗读充满魅力》

21、《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航标》

22、《朗读,也可以很精彩》

23、《以学定教,以读为本》

24、《诵读为本,不求甚解》

25、《读——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26、《展现“读”的魅力》

2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品最是书香能致远》

篇3: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目前, 对于中学古诗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或简单背诵, 不求甚解;或将古诗教学复杂化等。教师的教学方法举不胜举, 然而学生的收获和在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一首诗学完, 可能仅仅是将这首诗背下来了而已;亦或是理解了由教师口中分析出来的中心思想。对于诗歌的自我感受普遍较少, 分析诗歌的方法也往往不能从老师那里学习来。当面对一首新诗, 让其自己去分析, 又是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目前中学诗歌教学普遍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多是把诗歌内容和思想灌输给学生, 然后依据中、高考的需要, 要求学生诵读、背诵。

二、教、学诗歌的金钥匙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品味呢?下面以我在实习期间记录的陈兴红老师教授的两首诗歌为例, 略谈由“题目入手”这把解读、鉴赏诗歌的钥匙。

(一) 诱“题”深入 (以《望岳》为例)

首先, 学生标注字音、带着情感朗读完诗歌;其次, 分析题目。

“望岳”二字, 前为动词, 后为名词。先看名词“岳”, 要求学生根据诗文或注释找到与名词“岳”可以替换的字词。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岱宗”、“泰山”、“东岳”。老师发问:“岳有何特点?”学生会找出“广”、“青”、“神秀”、“高”等。老师引导学生抓取描写泰山这些特征的形容词或场景词, 运用想象和积累, 充分感受泰山的特征和诗人当时的心情“那绵延万里, 横亘齐鲁的苍翠, 郁郁葱葱, 神奇秀丽, 引来大自然对它的钟情, 它高的遮天蔽日, 阴阳分明, 那茫茫不尽的云海, 激荡着内心, 在斑斓多彩的夕阳照射下, 诗人想极力看清飞回的归鸟, 面对此场景, 一时涌起无限豪情, 决心终要登上泰山的峰顶, 一览众山之小。”

“望”字, 从哪里看出诗人在望?学生会找到“决眦”、“齐鲁青未了”、“览”“阴阳割昏晓”。从这些词句中引导他们分析出诗人的望有远望、近望、细望 (归鸟) 、俯瞰 (一览众山小) 。再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句, 结合注释, 明白“会当”一词的意思, 便知此“望”为虚写, 而前三“望”为实写。由此可知诗人他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愿望。

(二) 知人论事 (以《春望》为例)

结合诗人写此诗的背景, 一位二十几岁的少年, 进京赶考, 落榜归家, 途经泰山, 写下此诗, 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一首小诗, 如此从题目入手, 分析下来, 势如破竹。再看《春望》:

题目“春望”, 意为“春天望”, 望什么呢?明显缺少“望”的对象。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诗人望到了什么。学生能很快找出望到了“山河”、“破国”、“城”、“草木”、“花和鸟”、“烽火”、“白发”等。这样, 实际上学生已经提取出了“意象”, 尽管他们还不能清楚的分辨什么是意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意象”, 然后让他们从诗中找出所谓的“意象”, 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另外, 单个的去分析意象, 容易肢解诗歌内容, 无异于将花瓶先打碎, 再去拼凑。而从题目入手, 一根藤蔓顺下去, 不但不脱离基本的内容, 反而借助想象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的意象, 便可从中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 “春”字可否去掉?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设问和解答, 即完整地解读了题目, 整首诗的悲凉之味, 就更加凸现出来,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接受。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都达到了教与学的目标。教师借助这种方法, 使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复杂, 却又能抓到关键。思路清晰,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从教师的示范讲解中习得解读诗歌的方法, 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此种方法, 面对一首诗歌, 便不再盲目和畏惧, 快速找到突破点, 通过“质疑”题目, 激发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使其充分享受探寻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由此增加他们挖掘深层次内涵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的有意识解读, 就容易生成独到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传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多, 较为普遍的如:知人论世法、咬文嚼字法、联想想象再现情境法、意象分析法等。因而切入的方法多为:由背景或注释切入、细节切入、意象切入、“情语”切入等。然而这些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具备较好的鉴赏功底才能够达到。对于积累不多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这也是他们面对一首诗歌不知从何下手的原因。

诗歌的标题多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 往往凝聚诗人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解读诗歌、品味诗歌, 不妨尝试从题目入手, 借用这把钥匙打开品读诗歌的大门, 在诗歌的意境中遨游, 体味诗之美、感悟诗之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艳杰.古代诗歌教学“四步”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篇4: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素养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但当前一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应试” 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也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素养的责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欣赏到美,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语文教学中要在讲知识、讲方法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一个层次,提升至“素养”层次。

从广义上说,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等。笔者在本文中提到的要落实到书中的“语文素养”是从“狭义”方面讲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行动获得能力,实现素养提升。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他所受到的教育”。我们所说的“素养”也要达到这种效果,不能丢掉书本就忘记,“语文素养”要达到“内化”。要让学生把知识、方法、能力内化成自身精神、思想的组成部分,就像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精神的一部分一样不可分割。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诵读文本,在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认真解读和剖析,教师每上完一课,就要在练习部分巧妙设计题目,而改题目是一道综合素养题,题目指向是引导学生接触知识,展开行动,通过行动变成素养,这些题目是引导学生去具体实践的方案。所设计的方案要贴近学生生活,要求学生实践的环境范围不能难度过大,要让各级各类学生也可以去实践和体验,故行动的时空不能是唯一的或难以实现的,如要求去参观故宫、天安门广场、黄山、九寨沟等。同时,所设计的行动方案要能引起学生行动的意愿和兴趣,使学生乐于尝试。全书所设计的行动方案不能单调,要丰富多样。彻底贯彻“行”(做)后便“知”(知道,学到知识)的经典而科学的教育理念。

“语文素养”要具体,要有结果。每则“语文素养行动”后要写“素养行动结果”,揭示出作者引导学生达到的“素养”具体是什么,要通过行动养成某种习惯,培养何种价值觀,使学生终生难忘。

衡量一道题“语文素养行动”的要素是否齐全的标准——4W1H,即what(什么事),when(什么时候),where(在哪里),who(谁做),how(如何做)。“语文素养行动”在书中自然融入,贯彻全书始终。根据讲解或题目的内容,自然引出“语文素养行动”,与内容融为一体,不能牵强,不能为了加而加。不能脱离内容,无针对性。“语文素养行动”的数量:每课要寻找到最合适的素养切入点,保证作业中有1个优质的素养内容。

教师在精心构思素养题时要根据课文讲解的主题或中心内容自然带出。具体要求如下:

(1)从语文学科角度拟行动方案,如:启迪阅读思维、体验人文情感、升华思想、完善人格修养、培养审美素质、训练表达交流等。目的是在学习中,自然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通过可操作的行动,使学生践行和体验,达到素质养成。

(2)注意:一定是学生可以践行的行动;任务要具体,不要大而空;不要使用生硬的教化性的语言;要根据内容自然融入,不要生硬牵强。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将一些自己设计的试题拿出来作为案例给同仁们分享,每道题后面笔者都用括号做了素养目的分析

案例如下:

【例1】《傅雷家书》“精神消沉的情形”“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你有过把苦闷“压在肚里”的情形吗?向父母倾诉过吗?倾诉是调整心绪的良药,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最大的苦闷是什么,找一个单独的空间,不被打扰,敞开心扉,正式地向爸爸或者妈妈倾诉一回吧,你会收到心灵的释然和满足。这次倾诉也许你会铭记一生。倾诉之后记下点滴感悟: 。(素养行动结果:学会与父母敞开心扉,感受亲情,学会调整情绪)

【例2】《傅雷家书》“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你选择是回避问题,是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还是让脆弱的心灵坚强起来?不妨课后在家里反思自己曾经犯过的一个刻骨铭心的错误,按傅雷的话尝试一下,体会一下我们的心理是不是会因此变坚强了。我反思的事件: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如何避免类似错误: ;体会出的道理: 。(素养行动结果:学会反思错误,走出逆境)

【例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灵感很容易丢失,抓住灵感,留住一闪念的想法,你也可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不妨专门用一个“灵感笔记本”,随时随地记下你一闪念的闪光的想法吧,经常记录,你的灵感就会变成创意了。记录一周以后,总结一下,看看你都产生了哪些灵感。一周来我记录的灵感有: 。(素养行动结果:积累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4】《春》“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句话中的“闹”字用得妙,带有拟人色彩,把花间蜜蜂的忙碌、活泼,以及生机盎然写活了,换成“飞着”或“叫着”,则黯然失色,与“红杏枝头春意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炼字的技巧能给文章增彩,请悉心体会一下,然后课下找出自己的一篇作文,用这种方法推敲替换一下用词,体会一下差别。我替换的词语是: ,替换前后效果对比: 。(素养行动结果:在实践中“炼字”)【例5】《散步》 “语文素养行动”——“我和孝心少年”

①课下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搜集2则孝心少年的故事;②你从每个孝心少年身上学到了什么,各用一句话形容;③生活中的点滴行动,都可以让人感动,为了感恩父母或爷爷奶奶,你打算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写出你的孝心行动:① ;② 。并立即去践行这两个行动。你行动后的体会是: 。(素养行动结果:学会尽孝道)

篇5:初三语文作文参考题目

1.我心灵的甘露

2.电话无人接听

3.又是一年 时

4.心灵的窗户

5.会心的微笑

6.心中有爱

7.影响我最深的一首诗

8.那些的日子

9.烙印

10.你还会吗?

11.聆听

12.不错过 13.阅读,曾让我感动

14.一句话点亮世界

15.只是因为(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

16.我与再见时

17.这样的画面,使我流连

18.看似寻常

19.不一样的精彩

20.从终点出发

21.我与书的故事

篇6:小学语文作文题目及参考答案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并释义。

(1)揠苗助长:_____________

(2)淅沥:()_________________

(3)涸辙:()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3)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4)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复:

1.(1)揠(yà),拔。(2)淅沥(xī lì),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3)涸(hé),水干,枯竭。

篇7:中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参考

心素如简,自会淡雅胜菊;心有明镜,自会繁华似春;心若菩提,自会惠己惠人……

请以“心儿舞动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精准读题】

心,是一个微小却又宏观的主体,可以似微尘,可以像宇宙;是一个修行的主导,可以是卑微,可以是高贵;是一个律动的主谋,可以是静寂不动的音符,可以是昂扬激越的腔调。舞动,可以是大开大合的旋影,可以是水袖轻舞的微漾;舞动的,可以是幸福时的欢欣雀跃,可以是哀伤时的低回宛转。日子,可以是时间点,也可以是时间段;可以是瞬间的脉动,可以是永恒的欢畅。

【描摹画图】

能够于自然的美好之中,设置特定的情境,为人物活动铺设立体的舞台;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真情的折射,为撼动心魂的细节喝彩;可以是艺术王国中,为领略到特有的意蕴欢喜;可以是精神王国中,徜徉其间足之蹈之……雕琢画面,可立体成像,虚实相生;可层次分明,动静相宜;可点面结合,多角度成像。

【领悟主旨】

心儿舞动,必定是在自然、情感、思想、精神、品质等方面有所独到的颖悟:如置身花海,感受美好,连同灵魂都仿佛能散发着幽香;如与真情邂逅,领略真谛,连同生命都在呼吸着饱满的气息;如品味思想的精粹,感同身受,连同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浓郁的氛围之中。

【佳作示例】

心儿舞动的日子

生命中那些经过岁月锻造后沉淀下来的智慧,化为隐没于黑暗后的一双睿智的眼,当月亮逐渐被乌云吞噬,它就会绽放出孕育已久的光华,光耀生命,任心儿舞动。

阳台上总是阳光充足,点点星光在银色的栏杆边飞舞,跃动。那儿摆满了各种花草,微风徐徐,丛叶舞动,花朵沐浴在金色的海洋中,轻舒腰肢,宛似仙境。

奶奶最爱在此流连,花儿的清香一圈圈溢开,而奶奶的笑容也变得清澈起来。茉莉洁白的花瓣张得大大的,似要拥抱太阳,尽情吐露生命的芬芳。奶奶凑近看着,眼睛弯成笑时的弧度,似在享受或沉思。

一道道金线茸茸地铺洒下来,如干净的河流,冲刷尽所有污秽和衰败,只剩柔和的圣洁。粗糙的大手无声地抚过柔嫩的花瓣,伴随着嘴角一抹恬然的微笑,往昔的沧桑全部消失殆尽,只有斧凿般的皱纹在恪尽职责地提醒着它们的存在,那双已显浑浊的眸子仿佛从流淌的记忆中穿过,那目光中,有淡然,有欣悦,似乎还隐隐有一股苦涩。但深厚的积淀是我单薄的目光无法穿透的,看得我莫名生出酸楚和膜拜之感来。

我能看到生命的花朵在她身边接连绽放,与阳台上的花影重合,响应她身上散发的光耀,渲染成无比温馨的画面,随意舞动:那是生命中经历喜怒哀乐的刻骨铭心沉淀下来的、拥抱了最本质的生命之美。

奶奶微笑着转过头:“你能帮我拿来茶杯吗?”茶叶被放进锃亮的杯子,热水一冲,干瘪的叶子在滚沸中翻腾舒展,碧生生地还原出生命浓缩的绿色来。她浅尝一口,对着略微刺眼的阳光皱一下眉,神情调皮似一只倦怠的猫。“这么暖的阳光不多晒晒,怎么挨过寒冬呢?”我会心地笑,心儿舞动,在这样煦暖温情的日子里。

篇8: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例谈

一、扣“题”质疑问难

课题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课题入手提问, 能产生一种悬念, 使学生迅速进入阅读角色。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大有益处, 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一课, 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扣题质疑, 学生热情高涨:“晚上怎么会有太阳呢?”“晚上的太阳是什么?”“太阳这个词语上面多了个标点符号, 这个标点符号叫什么?能不能不标这个标点符号?”又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 围绕课题学生纷纷举手质疑:“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大作家这么有名, 怎么会有个小老师呢?”“大作家为什么要称小女孩为小老师?”这些问题直指文章的中心, 此时, 教师顺水推舟, 让学生揣着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新课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扣“题”融通课文

课题虽然字数不多, 却统领全文。它不仅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从内涵丰富、凝炼性强的课题入手,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不断解读文本, 不仅能帮助学生宏观地把握文本内容, 也能使教学活动去粗存精, 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盲目阅读, 起到“提纲而顿、全毛皆顺”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 教师围绕课题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一是聚焦大园子里的“小孩子”, 二是观赏小孩子眼中的“大园子”, 两个活动板块的设计准确定位了课堂教学线索, 理清了教学思路, 也给师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又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 围绕课题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1全文围绕这句话写“ 海底世界 ”。2全文围绕 这句话从、 、这三个方面写“海底世界”。3分别概括这三个方面的特点 (海底动物常常窃窃私语, 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底植物差异很大;海底矿产资源丰富)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从、、这三个方面写出海底是个 、、的世界。学生解决了这几个问题, 既融通了课文内容, 又对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把握。

三、扣“题”揭示主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课题直指文章的主旨, 透过这双“眼睛”, 我们便能一目了然地窥探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剪枝的学问》等。也有些课题含蓄隽永, 需要我们反复揣摩方能窥探文章细腻的情感, 触摸作者那颗滚烫的心。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爸爸的老师》一课, 他是这样巧借课题揭示主题的:

师:学了《爸爸的老师》这首诗, 你一定有许多体会想与大家分享。

生:爸爸虽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但他却非常尊敬他的老师。

生:我学了《爸爸的老师》这首诗, 知道了无论一个人多么有名、多么伟大, 总会有个启蒙老师。

生:即使再伟大的人, 遇到自己的启蒙老师, 也要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

……

师:正因为这样, 人们总是将最美好的语言献给老师。你想用哪些美好的语言歌颂老师?

生: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老师就像园丁, 一直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老师就像学海里的一叶扁舟, 搭载着我们渡过学习中的难关。

生:老师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照亮我们学习的道路。

生: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

师:说得真好! (教师将题目中的“老师”擦去) “老师”没有了, 上哪儿去了?到每个同学的心坎儿里去了。老师常驻在你的心坎儿里, 和你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贾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那轻轻一擦, 相信课堂结束时, 随着“老师”的一点点擦去, 对老师的感念与感恩已经深深地烙刻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而文章的主题思想也于不知不觉之中渗入孩子们的心田。

四、扣“题”培养语感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途径很多, 利用好“课题”,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细细咀嚼, 慢慢体味语言的内涵, 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这是发展学生语言感受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儿时村子里缺水的生活, 表达了人们对水的渴望和喜爱, 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全文写了三个场景:一是挑水的艰辛, 二是洗澡的痛快, 三是淋水的舒爽。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四“读”课题:

师:小小的泉眼, 重重的担子, 长长的路, 炎炎的烈日下走来了村里的乡亲们, 他们挑水是多么艰辛和沉重。

生: (齐读课题) 水!

师:已经一年多没有洗澡了, 人们身上每个毛孔都渴望水的滋润。在这个严重缺少的村子里, 能够痛痛快快地洗澡是奢望。现在下雨了, 大人小孩尽情地享受雨水带给他们的抚摸与清凉, 这是一种多么痛快的感觉!

生: (齐读课题) 水!

师:你瞧,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母亲从水窖里打起一勺水, 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 水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我们的胸和背, 然后滑过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是一种多么舒爽的感觉!

生: (齐读课题) 水!

师:在这个干旱缺水的村子里, 尽管人们非常渴望水的抚摸和清凉, 但是能够和水这样亲密接触的日子真的不多, 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 (齐读课题) 水!

教师通过娓娓叙述,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立体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对课题的反复诵读, 使情感与语感融为一体, 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升华, 语感也在情感的升华中变得细腻而丰满。

五、扣“题”训练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紧扣课题设计小练笔, 既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及文本的语言形式, 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习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航天飞机》一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结合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篇“航天飞机自我介绍”。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后,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练笔: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动物吗?说一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仿照课文的写法, 以《我不是最弱小的》为题, 具体写一写事情的经过。通过这样的小练笔, 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 同时也“习得言语形式”, 实现了二者的和谐发展。

篇9:语文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例谈

一、 扣“题”质疑问难

课题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课题入手提问,能产生一种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阅读角色。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大有益处,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一课,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扣题质疑,学生热情高涨:“晚上怎么会有太阳呢?”“晚上的太阳是什么?”“太阳这个词语上面多了个标点符号,这个标点符号叫什么?能不能不标这个标点符号?”又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围绕课题学生纷纷举手质疑:“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大作家这么有名,怎么会有个小老师呢?”“大作家为什么要称小女孩为小老师?”这些问题直指文章的中心,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揣着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新课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 扣“题”融通课文

课题虽然字数不多,却统领全文。它不仅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从内涵丰富、凝炼性强的课题入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不断解读文本,不仅能帮助学生宏观地把握文本内容,也能使教学活动去粗存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盲目阅读,起到“提纲而顿、全毛皆顺”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围绕课题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一是聚焦大园子里的“小孩子”,二是观赏小孩子眼中的“大园子”,两个活动板块的设计准确定位了课堂教学线索,理清了教学思路,也给师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又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围绕课题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全文围绕 这句话写“海底世界”。②全文围绕这句话从 、 、 这三个方面写“海底世界”。③分别概括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海底动物常常窃窃私语,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底植物差异很大;海底矿产资源丰富)。④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从 、 、 这三个方面写出海底是个 、 、 的世界。学生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既融通了课文内容,又对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把握。

三、 扣“题”揭示主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课题直指文章的主旨,透过这双“眼睛”,我们便能一目了然地窥探文章的主题思想,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剪枝的学问》等。也有些课题含蓄隽永,需要我们反复揣摩方能窥探文章细腻的情感,触摸作者那颗滚烫的心。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爸爸的老师》一课,他是这样巧借课题揭示主题的:

师:学了《爸爸的老师》这首诗,你一定有许多体会想与大家分享。

生:爸爸虽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但他却非常尊敬他的老师。

生:我学了《爸爸的老师》这首诗,知道了无论一个人多么有名、多么伟大,总会有个启蒙老师。

生:即使再伟大的人,遇到自己的启蒙老师,也要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

……

师:正因为这样,人们总是将最美好的语言献给老师。你想用哪些美好的语言歌颂老师?

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老师就像园丁,一直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老师就像学海里的一叶扁舟,搭载着我们渡过学习中的难关。

生:老师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学习的道路。

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师:说得真好!(教师将题目中的“老师”擦去)“老师”没有了,上哪儿去了?到每个同学的心坎儿里去了。老师常驻在你的心坎儿里,和你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贾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那轻轻一擦,相信课堂结束时,随着“老师”的一点点擦去,对老师的感念与感恩已经深深地烙刻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而文章的主题思想也于不知不觉之中渗入孩子们的心田。

四、 扣“题”培养语感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途径很多,利用好“课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慢慢体味语言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是发展学生语言感受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儿时村子里缺水的生活,表达了人们对水的渴望和喜爱,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全文写了三个场景:一是挑水的艰辛,二是洗澡的痛快,三是淋水的舒爽。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四“读”课题:

师: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长长的路,炎炎的烈日下走来了村里的乡亲们,他们挑水是多么艰辛和沉重。

生:(齐读课题)水!

师:已经一年多没有洗澡了,人们身上每个毛孔都渴望水的滋润。在这个严重缺少的村子里,能够痛痛快快地洗澡是奢望。现在下雨了,大人小孩尽情地享受雨水带给他们的抚摸与清凉,这是一种多么痛快的感觉!

生:(齐读课题)水!

师:你瞧,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母亲从水窖里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水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我们的胸和背,然后滑过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是一种多么舒爽的感觉!

生:(齐读课题)水!

师:在这个干旱缺水的村子里,尽管人们非常渴望水的抚摸和清凉,但是能够和水这样亲密接触的日子真的不多,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齐读课题)水!

教师通过娓娓叙述,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立体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对课题的反复诵读,使情感与语感融为一体,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升华,语感也在情感的升华中变得细腻而丰满。

五、 扣“题”训练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紧扣课题设计小练笔,既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及文本的语言形式,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习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航天飞机》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结合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篇“航天飞机自我介绍”。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练笔: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动物吗?说一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仿照课文的写法,以《我不是最弱小的》为题,具体写一写事情的经过。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习得言语形式”,实现了二者的和谐发展。

总之,课题虽小,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平时留意课文题目,挖掘课题的潜在价值,巧妙地加以运用,学生一定会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的收获。

篇10:中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参考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路径。成事的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认为“‘折叠’的学问”有哪些?

3.文中第③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篇11: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四川2012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参考范文

帮考网高考频道快讯,2012年高考正在进行中,帮考网第一时间发布各类高考真题、高考作文题目及高考分数查询等最新资讯,敬请关注!据悉,2012四川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你是天边的一朵云彩。

【高考作文题汇总】

2012江苏高考作文题:《故事与结局》;

2012福建高考作文题:《论马刺夺冠历程》,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另一面》;

2012北京高考作文题:《书生之路》;

2012浙江高考作文题:《生命的意义》;

2012山东高考作文题:《平凡中的伟大》 ;

2012安徽高考作文题:《曾经》。

参考范文:

忽然之间想起这个名字,便写了下来,作为这篇文字的起点。浏览下载更多文档资料惜缘@资料share 豆丁网

总觉得最近的日子过的无限美好,每天都很充实,很快乐。累了就小憩一会儿,乏了便去电视旁边呆上一会儿,偶尔会有这样的期盼和错觉,像是未来的每一天都会如我所愿,一般的精彩。

假期过的悠哉悠哉,用某人的话来说,:“什么?你问我吃早餐了没?哈哈哈,9点之前的故事不在我的掌控之中,那时候还在梦里„„”语毕,惊人。倒也是于情于理的,至少是在我的思维范围之内。上小学的时候,上课盼着放假,下课盼着放假,假期一来就变成了老老实实呆在家美其名曰“休息”的乖小孩——我肯定,懒觉这个习惯就是在那时候养成的!

不过,我喜欢!

但今天不同。早早便起床,赶在8点之前出发,去上琴课。两眼无神、目光涣散、困意盎然,我不介意把这些词放在自己身上,这才是真情实感的表露,这才是心理感受的抒发,这才是大好时光的开始„„说来琴倒也想到了不少在学习中的快乐,小打小闹的氛围,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智慧,再加上行云流水般的琴键技巧,因为我在做自己选择了的事情,所以一切看起来都如天边飘过的那朵云彩般亮眼。

我坐的位置刚好正对窗户,窗外的景象一目了然。在心中窃喜这是个好地方,默默中欢快的琴音响彻耳边。抬眼望天,发觉是一片大美景象。今天的小城一改几日里愁眉不展的丑样子,终于换上了春天该有的漂亮衣裳,淡蓝色的幕布,像是画家用水墨蓝的颜料轻轻调和,并反复涤试着,是幻觉还是现实,竟发觉眼前的蓝色变成了一圈一圈荡漾着的湖泊,泛起层层涟漪,全打湿了棉花糖般蓬松柔软的白云——人们都说借景抒情,我想我所写下的好久不见的童稚文字应当是大自然的馈赠,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诗人般惆怅,这一秒又庆幸上帝给我添了一对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记录,容我耐心记录,给我空间和一切美的事物让我一一描述。

天边的云儿也笑了。

我没有画家精彩绝伦的笔墨,更没有作家泼墨流云的诗书。只是简简单单用浅显的字里行间中表露着我的感情,对世界浓重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自己也分不清究竟是喜欢阳光下快乐的心情,还是黑夜里鬼魅般沉醉的歌声,说到底总结来讲,当是离不开这一双眼睛,和敲击键盘的声响。

分享是一种快乐。那么,你是否也收到了这封来自北国的信笺,打开后发现一字没有,只是一张不算大的照片,拍下了这一秒静止的画面。

无意识的沉醉原来是这样美,就连自己手中弹出的曲子都有了棉花糖的味蕾,很甜;无意识的文字更是如此之美,和着琴音一同而出的黑色文字渐渐填补了文档中剩余的空白。天边升起一轮红日,红日伴着一团团一簇簇的云朵,云朵上是几只蹦跳着的小精灵,它们为人间送来欢歌,送来笑语。

篇12: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不光是蜗牛,人也如此,许多的角色和责任是上天注定的,虽然与我们的梦想相背,但我们必须要去背负,去承担。抛弃了这些角色和责任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最终将导致走向幻想的黑暗深渊,并且无所获。对于上天赋予我们的角色和责任,我们必须要去承担和背负。

命中注定是父子,就应该背负父子之间的义务和责任。

前段时间,一张父子协议书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经父子商议,父亲不再对儿子进行抚养,儿子待父亲年老时也无需对父亲赡养。正如摆脱了壳的蜗牛,父子都得到了“梦想”的生活,他们都有了自由,但这些要以亲情的丧失和承受舆论的压力为代价,没有了抚养与赡养的关系为纽带,他们也将不再是父子,孤独寂寞也将接踵而至,这就是摆脱上天赋予的角色与责任而付出的代价。命中注定是父子,就该去承担父子之间的义务和责任!

命中注定是中国人,就该背负对中华民族的挚爱!

建国初期的中国百废待兴,而国外的条件却相当优越,许多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何泽慧……毅然选择了回车,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应该背负起对祖国的挚爱,为国家奉献,为科学付出。倘若他们继续留在国外,必定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梦想生活”,但是要以精神的无所依托和对祖国的愧疚为代价。命中注定是中国人,就该背负对中华民族的挚爱!

命中注定是社会的一部分,就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有太多的责任去遵守:保护公共设施、依法纳税、保护公共环境……这些正如蜗牛的壳一样,需要我们去背负。也许没有这些责任,我们会生活得潇洒自由些,但是一旦我们真的脱离了这些责任,我们将与社会脱轨,在群居的社会中却孑然一身,这就是脱离社会责任的代价。命中注定是社会的一部分,就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篇13:中学语文美感教学

作为教师来讲, 美感教学是对我们的全新考验。因为美感教学在教材中缺乏明确的规定,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中提炼出符合美学规律的要求、方法, 这就决定了美感教育的难度。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 领悟和掌握美的规律, 并将这种认知带入课堂, 从教材中发现美, 在课堂上创造出美的意境, 才能给学生审美提供正确的导向。这就是欲育人先育己。

再就是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此带给学生审美视觉情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这就更需要我们用感性的语言激活语文课堂的内在活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用教师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以审美愉悦;用创新思维去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从而去追求美。这样才能让学生开启知识宝库之门, 获得审美感受。

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 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 是当今语文教学必经之路。那么, 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

一、立足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美, 引导学生体验美

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提倡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教材文本去搜集资料, 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 去开拓语文学习的渠道,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走出教材”是以“立足教材”为基础的, 如果学生对教材理解不深、不透, 甚至是从未见过教材某些篇目, 而走出课堂, 走出教材去拓展学习资源, 这种拓展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 甚至令人担忧。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 语文课就会打水漂。”而且语文课本所选课文, 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就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 这篇抒情散文篇幅只有一千五百字, 但却写得生意盎然, 秀色夺人, 美不胜收, 类似这样的佳作在教材中数不胜数。在学习这些文章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境界, 教师首先要进入境界。进入境界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把自己完全融入作品之中, 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在感受作品, 产生共鸣的基础上, 带着强烈的感情, 把教学内容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 使师生双方和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陶醉其中。从而活跃学生的“思”, 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注重朗读, 感受文本美, 在朗读中进入美的殿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美文就应该美美地读, 美美地享受。通过诵读能让人体味到作者“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产生独到的体会和感受。由此可见, 诵读能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书,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读能力, 使各种美的模式内化使学生心理感知结构一致、主客协调、物我同一, 激发起让人荡气回肠的审美体验。正是通过反复朗读, 调动了学生沉睡的情感, 在抑扬顿挫的声调起伏中读出了自己感动的情感。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通过反复的朗读, 学生能把大作家的文章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积淀。

三、重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去感知美、鉴赏美。讲析文学作品, 要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就必须重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从联想和想象入手, 才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学生才会获得对形象美的感受, 从而在感受作品形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如学习杨绛的《老王》时, 在反复阅读老王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后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他是个不幸而又心地善良的弱者, 教师此时应该启发学生联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还有哪些类似老王这样的人?进而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现象, 这种联想必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 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再如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有一段对莲的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积累, 通过这些描写勾勒出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画面, 学生就会体验到荷花那清新、高洁的美;再引导学生由此联想到社会上的具有荷花般高贵品质的人, 如此便能使学生产生又一种情趣, 真切地感受到形象美之中所包含的社会美和语言美。这种想象愈丰富, 感受也就愈深刻。因此, 我们的教学绝不可忽视审美感受中最常见的心理活动——联想和想象。

篇14:小学语文课文题目教学浅谈

那么,如何进行课题教学呢?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课前引题

课前引题,就是在上课伊始,教师用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的引子引出课题,犹如乐曲的前奏,起着酝酿情感、提示内容的作用。一个好的引子,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引题方法有:(1)情境法。如教《月光曲》,可用录音机播放柔美悦耳的曲调,让学生陶醉在音乐之中,教师顺势引题。(2)悬念法。如教学《中彩那天》,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我省福利彩票又开出了巨额大奖,奖金高达500多万元。假如这个巨奖是被你的父亲中了,父亲心情会怎样呢?可是有一个父亲中大奖后,却一点儿也看不出中奖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请看课文!(3)直观法。如教《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师手拿一张白纸,问学生能不能在不用小刀、直尺的情况下,用圆珠笔把它撕成两份?然后当堂实验,引出课题。(4)简介法(作者简介法、时代背景简介法、内容提示介绍法)。如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师介绍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在逝世后联合国为他下半旗默哀,这样一个令全世界敬仰的伟人,他的少年时代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当然,引题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要根据课题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设计、把握努力使它富有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创造性,但也不能漫无边际,花费过多的时间拉开序幕,对于不必引的,也可以开门见山地揭题。

二课中解题

在感知初读环节,分析课题的语言形式,正确理解题意。以免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抓好破题,从课题中捕捉课文的主题,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教学生掌握题与文的统一性,要引导学生搞清楚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一要正确理解课题中每个词和短语的含义;二要分清课题中词和词或短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中心词、关键词;三要把握住课题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关键词;四要依题设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进行题文之间的沟通。

解题方法有:

1.讲解式。如教《将相和》,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欠缺,揭题后又补充介绍:将,将领,率领军队的人,此处指廉颇。相,古代辅助国王、皇帝掌管政权的最高官吏,后来也称为宰相,这里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将相和”说明他们原来关系并不好,将相间是因为什么不和呢?又是怎样从“不和”到“和”呢?

2.启发式。如教《珍贵的教科书》,从课题结构入手,启发思考:课题记叙的对象是什么?(书)什么书?(教科书)这是怎样的教科书?(珍贵的)“珍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珍贵”一词来形容教科书?(抓住关键词)请设想一下作者会写什么?(题文之间的沟通)

3.比较式。把类似的课题进行比较,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如《小英雄雨来》与《小音乐家杨科》这个课题进行比较,它们结构类似,体裁相同,但课文内容和中心各不相同,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小英雄”和“雨来”的联系,知道本课是通过写雨来与敌人斗争的事迹来表现他的“英雄”精神的。

解读课题,按教学流程来说,一般放在开课伊始。但对那些含义较深、耐人寻味的课题,如《高大的背影》《丰碑》《金色的鱼钩》等,也可放在课中或课尾进行灵活解读。

三课中扣题

在深入精读环节,以文路为线索,扣住题眼,突出重点讲读课文。提高讲课的教学效率,需要有一根主线把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串联起来,文路正是承前启后、沟通上下文的脉络。

怎么扣题呢?抓住文路,突破重点。如《珍贵的教科书》题眼是“珍贵”,先设计一个凌驾全文的大问题:为什么说这教科书是珍贵的?启发学生学文,然后将问题分段精读,化解成一个个小问题:①我们为什么渴望得到一本印好的教科书?②书是怎样印出来的?为什么要立刻取?③张指导员是怎样护书的?④张指导员是怎样嘱咐他们的?归纳为:写心情——暗示教科书珍贵;写来历——点出教科书珍贵;写护书——显示教科书珍贵;写嘱咐——突出教科书珍贵。这样突出重点的扣题讲读,不仅使学生领会了为什么是珍贵的,而且带动了表现主旨的字词句篇的教学。

四课尾仿题

在反馈熟读环节,回顾课题,进行读写结合,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读写交融,从阅读迈向写作,仿拟题训练。如《鸟的天堂》题眼是天堂,天堂是一个快乐幸福的地方。“如果要求同学们写写学校生活,你会仿题,起一个醒目的标题吗?试试看!”结果有不少有创意的标题:《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学校是我的天堂》《求知的天堂》《学校,可爱的家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黄麟乡中心小学)

篇15: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一、1.A2.A3.C4.A5.D6.D7.B8.A9.C10.C

二、11.C12.C13.A14.D15.CF16.C17.B18.D19.A20.C

三、21.(1)因为是对“古人的考虑”的推断,故用“似乎”,同时也根据从商到唐历代交替的东、西部为中心的史实说的。

(2)西部大开发,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干,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来。成为照亮后人眼睛的一个亮点。

22.①谈的是“中国的东部与西部,究竟哪边比哪边更重要”。

②比喻说明中国的东部和西部同等重要,形象说明东西部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和偏废,只有东西部和谐平衡发展,国家才能健康稳定地前进。

23.发源于西部的长江、黄河这两条伟大的河流哺育了华夏文明。

四、24.①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②与子同仇

③脉脉不得语

④俯身散马蹄

⑤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⑥制芰荷以为衣兮

⑦山气日夕佳

⑧同是天涯沦落人

⑨清泉石上流

⑩不尽长江滚滚来

11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 ○

12唯见江心秋月白 ○

13犹抱琵琶半遮面 ○

25.略

26.略

27.②⑤⑦

② 能源供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或:能源供应的问题十分突出)

⑤才能在调整中求生存,求发展

⑦ 改为:删去该句,它与文章所谈内容无关。

五、28.略

篇16: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1、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4、中学数学高效率课堂练习的研究

5、数学直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6、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

7、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8、浅谈中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

9、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演变与创新

10、小学数学中的几何思想及其应用

11、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2、代数的教与学的研究

13、几何的教与学的研究

14、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15、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16、图形在中学数学中的实践研究

17、在不等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18、在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9、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初探 20、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尝试

21、数学教学中的引入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2、中(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23、中(小)学课堂数学教学案例

24、合作学习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25、数学学科案例教学法的探讨

26、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27、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8、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29、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原则 30、论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31、思维与智慧的共享——从建构主义到讨论法教学

32、浅议数学课的版书设计

33、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4、数学概念课的特征及教学原则

35、浅谈协作机制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36、课堂标准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7、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38、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初探与实践

39、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0、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与教法初探

41、数学几种课型的问题设计

42、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43、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

44、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45、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6、浅谈数学差生的转化问题

47、把握学生心理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48、论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7:中学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参考

一、指导思想

1、为了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我校初三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经过仔细磋商,在全面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2、鉴于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特点,为了使新旧知识能相互沟通,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我们将采取疏通思路,分阶段、分步骤复习的方法。

二、具体做法:

(一)、力争在四月上旬前结束新课教学任务。

(二)、4月9日—5月上旬,“一模”前第一轮复习(以第5、6册为主)

1、课本知识复习阶段:用最快速度,抓住重点课文,疏理知识点,了解课文内容,狠抓文后练习题的复习整理。

2、知识点归纳复习:

a、拼音、汉字、重点成语的音、形、义。

b、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收集近期中考或综合卷中本部分的各类考题,归纳类别,探究答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c、背诵默写:①每单元后的`诵读欣赏(古诗词曲)。

②重点文言文默写部分的名句。本部分如有可能,还将把1—4册中相关内容识记并默写。

d、阅读理解训练:

①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重点语段的训练为主。

②文言文复习:重点课文,逐篇过关,重点实虚词及重点句的翻译加强训练。

e、作文:①利用每周一作,选取近期各地中考试卷中的中考作文题,让学生试做,教师评讲,学生总结、提高。

②重点指导写作方法,强调作文写作的整体效应(一个醒目的文题、一个简洁却引人入胜的开头、一个具体生动而丰富充实的内容、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一张端正整洁的卷面)

(三)综合强化复习阶段。

篇18: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探索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概念界定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 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 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 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 以互动为方式, 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 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 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教学在学习价值上, 不仅注重获取有意义的知识信息, 而且注重参与到知识的批判和创建中创新学习;不仅注重能力的培养, 而且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注重展开外向型对话交流 (即人与他者展开对话) , 而且注重展开内向型对话交流 (即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 。在学习组织上, 不仅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展示, 而且注重学习群体之间多向交流与整合。学习成果上, 不仅注重改变自身, 而且注重改变人赖以生存的世界图景。

二、语文对话教学的特点

1. 和谐性。

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 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 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在对话教学中, 教师、学生、教材、座位、环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 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条件适宜, 就能各自将潜能释放,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 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

2. 民主性。

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 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就应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 就没有对话,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 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 畅所欲言, 彼此接纳, 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3. 主体性。

如前所说, 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 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 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 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 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 使学生不仅有机会说, 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 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4. 生成性。

对话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 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 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 不断产生新的视界, 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 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建立在对话基础上, 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 具有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 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了知识, 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 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 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

5. 创新性。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对话教学改变了师问生答的单向输出模式, 而代之以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答方式, 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 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对话鼓励创新, 鼓励与众不同, 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 又促进了新的创新。

6. 发展性。

对话教学是立足于充分尊重人性、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教学方式, 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对话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结果的格局, 非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照, 讲求在学习中对话, 在对话中生成, 在生成中建构, 在建构中发展, 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 达到新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 学习也就促进了人的发展。对话教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对话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提高, 全面发展, 最终产品是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 发展是对话教学的第一要务。

7. 多维性。

对话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 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 等等。因此, 有效的对话需要在多维的对话空间中进行。

8. 体验性。

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 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 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 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 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 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 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 引发学生的共鸣。

9. 感悟性。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对话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突出学生的感悟。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 正是在听说读写的自主活动中不断“自得”成长起来的。对话材料本身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 在进行认知性教学的同时, 还要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 而在进行情感性教学的同时, 又必须以语文认知为依托。

三、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评价

1. 总要求。

语文对话教学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促进学生的成长, 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促进学校的发展, 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积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评价的内容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除关注学业成绩外, 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对话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除考试或测验外, 还要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简便易行、有实效性的评价工具, 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 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2.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语文对话教学课堂评价, 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以促进学生对话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目的, 形成评价目标多元、手段多样、方式灵活、关注对话过程、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应用的评价体系。

3. 传媒式点评, 即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多种现代传媒进行辅助点评。

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既不敢当面表达意见, 又不愿在作业后记中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等现代传媒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上一篇:外企酒店经理年终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清明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