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沙龙活动策划书

2024-05-26

心理沙龙活动策划书(精选8篇)

篇1:心理沙龙活动策划书

活动主题:爱自己,爱他人

活动目的:

活动对象:旅游系30位学生

活动时间:2013年5月22日星期三 下午1:30—3:00

活动地点:燕之屋阳光工作站

活动安排:

(一)活动筹备

1.确定一名主持人,并邀请老师参加活动。

2.收集、整理好所需的相关话题资料,制作具有引导内容的开场白

3.活动开始前布置好场所(将所有椅子围成一个圈)

(二)活动开展

1.主持人对此次沙龙参与者及主题作相关简要介绍。

2.主持人将之前准备好的问题分给参与者,让参与者根据自身喜好选取问题中几个进行探讨,自由讨论(约10分钟),之后随机挑选几个小组发言。

3.由老师或主持人进行小结。

4.让所有参与者做一份有关心理健康的量表,并公示得分含义。

5.主持人播放心理微电影

6.播放过后,让参与者选取主持人准备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感想。

7.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向观众和参与人员征集以此次活动感受为主的总结。

活动注意事项:

1.活动开始之前应准备节目或播放歌曲使会场氛围愉悦。

2.活动期间应维持好会场的秩序,活动结束后应组织学生有序离场。

篇2:心理沙龙活动策划书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心理沙龙系列活动

“幸福生活从心开始,和谐校园从我做起”,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对其影响极其重大,我院向来十分重视每一位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优化我院学生的心理素质,以“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为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本次系列活动主要是把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带进班级,通过轻松、快乐的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走进来,在分享中获得愉悦、体验成功,使广大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的新理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话题讨论、经验分享、互动实验、心灵放松等形式多样的环节,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增强各班心理互助员间的交流,提升个人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帮助同学们陶治情操、感受幸福、体验快乐;提高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与完善自我、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本次活动围绕“和谐校园、阳光心灵”的主题,开展班级辩论赛、播放心理健康视频、团体心理游戏等系列活动。

活动一:感恩之旅—心理健康视频赏析

“心随影动”,电影以艺术的方式浓缩了人生的点点滴滴,让人震憾与感动。经研究,我院决定为学生播放一系列心理健康视频,通过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在全院学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为学

生搭建锻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平台,全方位地加强对我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前期工作:请学生会成员事先准备材料,对电影进行解读,从电影中汲取爱与希望的力量,并请看完电影的同学发表观后感,在现场发精美纸片,记录同学们的感言,也可事后发表观后感。拟观赏影片有《感恩之旅》、《男人上路》、《失真的画》、爱德华大夫》、《海洋的天堂》、《死亡诗社》等。

一 活动主题:“心随影动”

二 活动对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全体学生

三 活动时间:2011年5月13日晚7:00

四 活动地点:实验C楼50

5五 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活动二:辩论赛

为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团结、竞争、进取的心理素质,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拟结合我院学生活动特色,开展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辩论赛。

一 参赛班级:

我院上期辩论赛院级前三名的班级:2009级物理1班、2010级物理1班、2010级电子1班

二 辩论题目:

1、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

2、逆境有利于人成长逆境不利于人成长

3、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三 活动流程:

第一轮比赛2010级物理1班VS 2010级电子1班,随机从比赛题目中抽取辩题进行比赛。获胜班级再与上期辩论赛冠军2009级物理1班进行角逐,继续随机抽取辩题。

四 活动时间:2011年5月18日下午

五 活动地点:待定

六 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活动三:团体心理游戏

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是开展团体心理活动,为了宣传心理知识,引导健康人生,提高心理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经研究决定,组织我院同学参加心理营地活动。

一 游戏项目: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找零钱”

3、“大风吹,吹大风”

4、“情有千千结”

5、“传递呼啦圈”

6、“有错你就说”

7、“生死与共”

8、“撕纸游戏”

9、“寻找支点”

10、“信任之旅”

11、“信任背摔”

注:活动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稍做变动。

二 游戏规则:见附件

1三 游戏对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全日制学生

四 游戏要求:从游戏项目中任意选择若干个游戏

五 游戏时间:待定

六 游戏地点:待定

七 游戏总结:

要想结识更多的朋友,我们都必须先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和理解。有时候,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支持和帮助。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更多的机会,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和协作力、注重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创造力的发现需要尝试和每个人的支持,团队的创造力决定团队的质量和前景。

八 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团总支

篇3:心理沙龙活动策划书

王秀园老师的《儿童心理魔法书》从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对35种常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探讨, 全面透视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针对每种问题, 本书都先以魔法故事的形式展示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典型案例, 让读者了解儿童问题的表象, 然后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并针对不同原因给出不同的处理方式。魔法故事向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案例, 对案例原因进行了探寻与分析, 以使家长与教师知道, “即使表象看来相同的问题行为, 其潜在的因素亦不尽相同, 每个做出这些行为的孩子, 其心态、原始动机也不相同, 所以解决之道也会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应对之道。

一、成长的烦恼

现在的儿童和成人一样, 每天面临着成长与学习的压力。然而儿童所承受的压力常常被成人忽视, 加之其自身缺乏释放压力及求助的能力, 导致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异常现象增多, 且表现形式日益多元, 或脾气急躁、爱哭爱闹, 或叛逆心强、喜欢闯祸, 或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本书作者王秀园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将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归纳为以下五大类:侵略性的行为问题, 如偷窃、暴力、说脏话、破坏他人物品等;情绪问题, 如爱哭、胆小、缺乏自信、对上学的恐惧等;人际关系问题, 如自私自利、单亲家庭问题、不愿与人分享等;不良生活习惯, 如做事拖拉、偏食、赖床、过度依赖、晚睡等;学校生活方面的行为问题, 如上课爱讲话、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作弊等。

面对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许多家长都很紧张, 害怕孩子学习成绩差, 害怕孩子交友不当……正因为紧张, 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极端, 在学习上, 采取诱惑、恫吓等策略;在交友上, 采取严管、跟踪等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徒劳无功, 甚至导致亲子冲突不断, 最终使得家长陷入无助、无奈的困境。

面对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许多教师也不知如何是好。管严厉一些, 学生会怕你, 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管松一些, 学生又会不理你, 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一些教师束手无策, 选择放弃对这类学生的教育, 甚至公开宣布他们“朽木不可雕”。这往往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二、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之道

王秀园老师告诉我们, 对于孩子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现象不必太过担忧。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都曾有过不同时期的叛逆, 有时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撒谎, 有时因心情不好乱发脾气, 有时为了发泄情绪故意摔坏别人的物品……只凭着一些单独、偶发的行为事件, 并不足以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问题少年。有时仿佛就像录影带倒带一般, 孩子会把你小时候所做的陈年糗事一件件翻新重演出来, 让你体会一下, 教养子女、培育学生的历程就是如此麻烦不断。

本书不但有助于家长和教师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使其能够准确看待孩子的问题, 还能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使其能帮孩子打开心结, 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书中所述的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很多人都知道郭橐驼的种树之道——“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其实, “树人”也是这个道理。家长和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天性, 并根据其成长规律因时制宜地去实施教育。

王秀园老师依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四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论等心理学经典理论, 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 对儿童发展阶段进一步细化:将3—6岁这个发展阶段细分为6个阶段, 每半年为一个阶段;将6—12岁这个发展阶段细分为5个阶段, 每1或2年为一个阶段。书中详细描述了每个阶段的儿童在身体律动、手眼协调、语言能力、认知学习、情绪社交、心智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对发展阶段的细分以及对儿童在每个阶段特点的分析, 让家长和教师不但可以对儿童上述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更实际、更确切的认识, 还可以通过观察与对比了解儿童在某方面是超常还是落后。

只有了解每个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家长和教师才能分清对于孩子的哪些行为可以泰然处之, 哪些行为需要成人立刻寻求解决之道。比如, 不少家长和教师一旦发现孩子偷别人的物品, 就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 认为孩子品行不端。本书对儿童发展特点的分析告诉我们, 5—8岁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价值观念模糊不清, 偷窃的行为较为常见。家长和教师不必大惊小怪, 只需适时给孩子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并让他们承担行为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偷窃行为通常会自然消失。然而, 如果10岁的孩子依然存在偷窃行为, 家长和教师就需要立刻了解情况, 找出具体原因, 并寻求处置之道。

2. 察其言, 观其行

王秀园老师在书中所阐述的一种重要观点是:“孩子每天无时无刻都在用行为与你分享他的内心世界, 告诉你他的所愿所求。只要你肯用心观察, 一定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对症下药。”因此, 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还需要察其言、观其行。那么, 家长与教师应该如何观察孩子呢?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和教师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迷惑, 被自己预设的原因牵制, 难以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和处理问题的最优方法。

为了方便家长与教师了解如何对孩子进行观察, 书中各种模式的问题都附有《家长在家观察表》《教师在校观察表》。通过系统、有条理的观察记录, 家长和教师就能够找出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最常发生的时段、可能引发问题的情境、周围的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态度等, 由此探寻预防和应对之道。家长与教师还可以根据在家、在校不同的观察表, 分享彼此观察和记录的结果, 分析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家庭因素所引发的还是学校同伴适应、课程安排等原因所诱发的, 以便对症下药。

3.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王秀园老师认为“成人有时会把自己成熟完整的生理、心理、认知加诸在看来刚会说、会跑、会跳的孩子身上, 以为孩子的道德观、自制力、判断力、认知能力都已能与自己并驾齐驱。其实, 不仅孩子小小的身体还在努力地成长, 他的脑神经也在努力地建构、吸收、成长中。不要被孩子的伶牙俐齿所蒙蔽, 他毕竟还是一个需要教育、需要学习、需要你用爱来浇灌和培育的孩子”。的确, 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家长或教师习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的许多行为被当做是顽劣的、不可理喻的。例如, 有的孩子是天生的冒险家, 任凭家长和教师再三告诫“不可以”, 还是兴致勃勃地想要亲自尝试, 于是小错大错不断。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体会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可能不但不会认为孩子顽劣, 还会欣慰于他们有着勇于尝试的胆识和强烈的好奇心。

王秀园老师建议家长与教师“试着以孩子的立场陈述事件, 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用宽容关怀的心看到孩子心理与行为问题背后隐藏的、言语无法表达的内心世界”。用童心去体验孩子的情绪, 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行为, 就能读懂孩子,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三、结语

篇4:填色书:心理的“秘密花园”

令人惊奇的是,乔安娜拍脑袋想出的这个主意居然说服了出版商。出版商当即为这个系列书取名为《秘密花园》,初次印发了1.3万册,随后便是神奇的一炮而红——被翻译成22种语言,卖到了全世界。对于填色书会不会被别人认为很幼稚而影响销量,乔安娜本人倒是非常自信,“当有人看见你在给我的书涂色的时候,他们不会向你投去奇怪的眼神,因为他们会觉得这和香槟酒瓶上的精致画一样,是一件艺术作品。”

《秘密花园》的图画大部分拥有繁复、精致、细密的黑白花纹,需要人们买来各种彩色铅笔为它们加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其他填色书大抵也是这个原理,只不过画作的风格不同。《秘密花园》则是成人填色书中名气最大的,全球销量超过 200 万册。它一度登上亚马逊畅销榜榜首,并在畅销书前100 名中停留了近 8 个月。“秘密花园”四个字,一度成为成人填色书的代名词。

走进“秘密花园”深处

《纽约客》的专栏作家艾德丽安·拉斐尔(Adrienne Raphel)把成人填色书的流行归结为“彼得·潘市场效应”,即成年人对于童年的回忆和感受,以及在这些客体上相应的自我投射。在拉斐尔看来,这种做法在出版界由来已久,看看这几年流行的《超能陆战队》《哈利·波特》,就知道成年人多喜欢“活在童年”的感觉了,甚至变形金刚的流行恐怕也属于这一行列。

提迪·罗旺(Tiddy Rowan)写过一本介绍涂色为何能使人内心平静的书,他认为“涂色是一种很好的让你有机会认识自己和探索正念内观(mindfulness)概念的方法”。在心理学里,这是一种自我探索,一种练习融入到自我意识之流的主观体验。这个现代心理学治疗概念非常类似于佛家的冥想灵修。“当你在涂色时,你实际上完全忘了任何其他事物,在那一刻,你只是专注于纸和笔,没有手机应用,没有杂音,仿佛回到了纯真的童年。”提迪如是说。事实上,提迪也坚定地认为,涂色是一种对抗现代科技与信息轰炸的良好的“逃避主义”,他认为,这种逃避是一种对抗现代社会过度娱乐的自我回归,涂色帮助我们抵达自己的内心,从而让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周遭真正重要的人和物。

也有观点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上述说法。《美国非理性时代》一书的作者苏珊·贾可比(Susan Jacoby)认为,童年产物的盛行印证了整个社会有大量年轻人不想努力和想要逃避现实。她同时阐述说,经济萧条对于这种“彼得·潘文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不想面对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从而选择一种心理机制上的风险规避,逃离到安全而又无须多想的童年。

《大西洋月刊》的朱莉·贝克(Julie Beck)则认为,成人填色书恰恰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很少有人会专注于只将时间花费在把颜色填入那些美丽的图案中。朱莉承认,她之所以需要填色书,是因为自己在看电视的时候手上也不能闲着。“为什么我需要同时做两件事情?为什么我不能安安静静地看电视?可能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悠闲,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实际上,贝克认为现代都市工作中常常强调的多重任务处理能力使得我们不再有一心一意做一件事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一种不用动脑筋却可以让手的活动服从某种简单原则的方式,同时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则在其他地方高速运转着。按贝克的说法,我们需要成人涂色画,就像需要打毛线和涂指甲一样,因为我们脑子在运转,却不能让手里空空的。

填色书与艺术疗法

“涂色本身的确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同时让我们专注于此刻。”玛丽格蕾丝·贝尔贝里安(Marygrace Berberian)说。她是一位具有注册资格的临床艺术治疗师和纽约大学的副教授。她的观点也得到了实验证实。早在2005年,心理学博士南希·卡里(Nancy Curry)和她的同事就发现,填色画可以显著地降低实验对象的焦虑程度,这一成果刊登在《美国艺术治疗协会杂志》上。

事实上,在长期和有情绪管理问题的人打交道的经历中,笔者自己非常理解这一类填色图书是怎么起到减压作用的。当我的客户出现焦虑的时候,他们会陷入自己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他们能够意识到但却完全无法控制,而压力和焦虑几乎是伴随在一起出现的。此时我们通常都会让客户深呼吸,不要去想过去和未来无法控制的事情,专注于此时此刻周遭的事物,听一听风的声音,感受一下花和草的自然之美,尽量不要去关注自己的焦虑情绪。有时候冥想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原则在于让客户从情绪中分神出来。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把自己从焦虑的情况下抽离开来,这个时候给他们做一个简单又不需要思考的任务,真的是可以完美地让客户摆脱焦虑情绪。同时,一件作品的完成可以给予他们很强的成就感,提高自我认同。所以不难想象,填色画本身的确对缓解压力和焦虑很有帮助,并且符合一定的心理学原理。于是,关于填色图书可以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工具的说法,似乎成了让更多人购买这种产品的理由。

“问题在于填色图书本身并不是涂色治疗,涂色治疗和其他所有艺术治疗一样依赖于客户和治疗师的互动关系。”玛丽格蕾丝尖锐地揭穿这个事实。在她看来,人们只是为一种盲从的流行寻找理由而已。

的确,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潜意识的发掘,从情绪的转移到自我的表达和解释,这个过程都需要经过一定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旁边指导和交流互动。展示绘画技巧和颜色的搭配得当,并不是涂色疗法和艺术疗法的核心。关键在于,绘画者要把绘画当时的情绪不假思索地表现在画作中。对于治疗师来说,在这个绘画和作品的完成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评估观察机会,艺术疗法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用语言以外的方式沟通交流,从而去探索接受治疗者用语言无法沟通和表达的潜意识里的自我。

人类是先学会图画再创造文字的,幼儿也是先会画图再学文字的,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语言更直抵心灵,一幅图画胜似千言万语。从一件图画作品中,可以读出画者的性格、情绪状态、智力、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打开内心。从治疗师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引导和观察评估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所在。来访者的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涂抹等都有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她)的个体信息,所有的艺术治疗师都要学习符号和很多艺术比喻的表达、表情与动作传达的意义,良好的艺术功底也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曼陀罗疗法是由心理学大师荣格发明的一种利用绘画来探索和表现潜意识的心理治疗方式。曼陀罗的结构从中心的一个点到一个圆圈,代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细胞到我们认知的世界的一种通用模式。曼陀罗疗法在于帮助你看到你在创作这幅画时的自己,可以是自发的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也可以是自我镜像的呈现;可以是自己梦境的表达,也可以是为自己生命设计的一个图腾标志,甚至如果你是宗教信徒,可以画出你对自己宗教的理解。

当你绘画时不一定仅仅是画圆圈,但是必须要类似于环形的图案。之后治疗师会引导作画者记录下当他们在想到那些颜色和不同细节时的感觉和情绪,还有他们在创作这幅画时的情感和感受。事实上,治疗师从作画开始的那一刻就会帮助作画者更好地呈现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说对于作画者的绘画功底是几乎没有要求的,而心理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有时候,治疗师还会要求作画者针对自己设计的曼陀罗写一首诗或是讲一个背后的故事。和其他艺术疗法一样,曼陀罗疗法可以是个体与治疗师之间的,也可以是群体参与式的,只不过,群体参与式的艺术疗法更强调对于成员间社会属性的治疗,培养成员间的沟通协调能力,还有一种群体归属感,通过其他人而不是治疗师的认同建立起自我认同来。

涂鸦的“门槛”之争

实际上,成人填色书并不具备艺术治疗的很多元素,这也是部分心理学家和治疗师都无法认同填色书可以被当做一种治疗手法的原因。

成人填色图书有几个主要的缺陷:首先,固定的图画和图形无法更好地表现出绘画者的内心,或者说,画作本身是否传达意义,这一点也很让人怀疑;其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其他人引导,治疗最重要的过程感受和自我认知的觉醒几乎被忽略。事实上,对于完美主义和有强迫症的人来说,半成品或是残次品简直就是一种灾难,不但没有把它变成一种治疗,反倒增加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苏珊·林恩(Susan Linn)指出,对于很多治疗方式和工具的使用效果而言,90%取决于谁在使用。她表示:“涂色也许对缓解压力有所帮助,但是在草稿纸上乱画一通恐怕更直接和自由随意。”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不太赞成以上观点。他们认为,作为一种治疗工具,成人填色书已经具备很多功能:第一,它能够让人们忘记掉周遭的繁杂,进入一种冥想状态,而冥想通常是很好的解决压力和焦虑的办法;第二,颜色的选择和绘画就是一种强调过程的体验;第三,当我们在缓解现有压力时,一个很好的办法是重新去做一些简单的事,这样既有助于抵御消极思想悄悄溜入,又可以使自信心得以恢复;第四,一个完整的成品有助于成就感的建立,从而会使自我认同有所提高。

艾力诺儿·乌尔曼(Elinor Ulman)也是一位艺术治疗师,他尖锐地指出,艺术治疗这个概念大而笼统,对于很多人来说,艺术治疗似乎就是坐在那里画几张画,或是听听音乐、跳跳舞,它无非是强调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艺术具有抚慰精神的作用,而艺术疗法是专家们刻意设置的一种专业门槛。

艺术治疗与艺术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对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来说,回归到艺术本身,或许就是一种精神治疗。而实际上,即使是填色书的流行,也未必都是出于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很多人购买它是受到从电视到社交媒体的影响,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为了展现自己良好的艺术修养,这样的想法反而给自己增添了新的压力和包袱,而忽略了填色书本身对于艺术回归大众的初心,忽略了一种享受过程和一种自我精神的表达。

篇5:第七期心理沙龙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心理对对碰

二、活动目的:通过茶话会的形式增加大家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并为心理学的各位同学提供一个平台交流思想,促进我们专业的发展。

三、活动对象:心理学专业师生

四、活动时间:2010年5月18日晚上7:00

五、活动地点:科学楼504

六、前期准备及人员安排:

1、写活动策划——林丽容、欧琪

2、在论坛上发出报名简章,在专业群里宣传活动,欢迎专业同学报名——林瑞辉

3、教室申请(多媒体)——鄢艳霞

4、确定参加人员,做签到表;并在活动开始前一天提醒参加人员准时到场——简凤丹

5、后勤人员(场地布置)——林瑞辉、马袆晨、苏丽娟

6、邀请老师和嘉宾——王淑华

7、材料收集——黄婷婷、陈晓露、傅荣澄

8、主持人——林敏洁

9、拍摄人员——傅荣澄

10、幻灯片制作——汤慧慧

七、活动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

2、到场人员自我介绍;

3、主持人放一段相关视频并向在场各位讲述什么是责任分散效应,然后让各位嘉宾发表个人:通过该视频你是怎样看待责任分散效应;

4、主持人引出话题:

⑴、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责任分散效应这样的现象?

(2)、你认为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5、主持人致结束词,总结本次活动。

八、后期工作:

1、打扫场地——本次活动所有工作人员

2、开总结会——本次活动所有工作人员

3、活动过程——黄婷婷、吴燕玲

4、做财务报表——欧琪

5、上传照片——傅荣澄

九、经费预算:3.2元

1、签到表打印0.2元;

2、茶水费3元;

篇6:心理活动策划书

二、活动背景: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之一,是大学生的心理志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心理具有快速度,复杂,多变,不稳定等不易把握等特点。大学生对各种需求呈现不断增长形趋势,而且不断产生新的含义,当内在的心理支持和这种需求,以及理想和现实出现很大的距离,出现不平衡时,这种心理落差的产生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主要表现为困惑、迷茫、冷漠、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困惑、苦闷、寂寞和心理冲突、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等。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日益严重,状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时的自我调节潜力有待提高

三、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旨在透过心理知识的竞答让心理问题进入大学生的视线,让心理知识在大学生身边传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处理问题的潜力四、活动时间:6月13日,星期一五、活动地点:大活第一活动室六、活动对象:针推院大一大二学生

七、主办单位:针灸推拿学院科技创新协会心理部

八、活动形式:将以团队的形式参赛,同学自己组队,每队不超过三人,各队有自己的口号(与心理有关的)九、活动流程

1、报名:在各班心理委员处报名,注明小组人员,专业,电话,及心理口号2、开场:将以心理情景剧的形式开幕,我们会写好剧本,找适合的人演出。各个团队将会在主持人的介绍下登台亮相,并喊出自己口号3、比赛流程:

A、必答(答题板模式,所以队伍同时进行)

B、景表演(模拟剧情)/发泄箱

C、选答(口述,一个队伍一个队伍的来)累计分数,自己选取答题数目,对一

题加10分,错一题扣20分,可选继续或停止【有一次求助现场观众的机会】此过程穿插发泄箱或情景表演

D、中场休息(可进行舞蹈表演),统计各选手得分

E、淘汰

F、才艺表演――复活赛(评委根据表演者的才艺进行合理打分)

G、问答题(主持人提问问题,每队选出一代表,进行问题的回答,评委根据现

场的表现,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进行打分)

H、根据最后得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其余为最佳参与奖,最佳组合奖十、活动要求及准备:

1)主持人两名,会在部内挑选适宜的人2)部内自制PPT,做好各环节的衔接

3)活动将会邀请辅导员老师等院内领导,学生会及个协会主席部长

4)会场的布置及活动过程中的拍摄需要办公室的协助5)以海报,班内通知,食堂门口或图书馆B区宣传6)

篇7:心理活动策划书

活动目的:为培养学生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营造相互关心的良好班级心理氛围,物流091班定于2010年3月21日星期一晚7:30在教二篮球场举行班级心理活动。

一:活动名称:现代服务与管理系物流091班班级心理活动

二:活动主题:让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

三:活动时间:2010/3/21

四:活动地点:教二篮球场

五:活动内容:

1.活动类型:班级心理活动

2.参赛对象:物流091班全体学生

3.主持人:郑峰烽

刘燕

4.活动形式:晚会形式,游戏加感想,供5个心理小游戏,两道测试题,三道问答。

六:活动方式:有主持人带领大家做一系列心理小游戏,并引导大家交流下游戏心得,再在中间穿插些测试,心理问题等。

七:活动要点:积极投入游戏,并大声说出感受,及心得、看法。要玩好,学好。

八:实施条件:

1.活动器材:喇叭一个、气球数十个、绳子,小礼品。2.场地要求:宽阔、人坐成一圈 九: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开始抽签分组

2.热身阶段:

夹气球赛跑,两人夹住一个气球赛跑,比谁跑的快。

一方面活跃现场气氛,另一方面增强大家的互动性。

3开展活动(游戏互动环节)

游戏:游戏一,十人十一足,培养团队精神,增加了解。

游戏二.潮起潮落

时间: 15~20分钟,取决于参加人数的多少。

步骤:选队列前面一名队员作为“旅行者”,让队员们把这位“旅行者”举过头顶,沿他们排成的两列纵队,传送到队尾。这是一个能真正体现“人多力量大”的例子。“旅行者”到达队尾,后面几个队员举着他的身体下落时,应保证他的双脚安全着地。

游戏三.五毛和一块

规则如下:

在游戏中,男生就是一块钱,女生则是五毛钱。游戏开始前,大家全站在一起,裁判站边上。裁判宣布游戏开始,并喊出一个钱数(比如3块5、6块或8快5这样的),裁判一旦喊出钱数,游戏中的人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成那个数的小团队。

4.互动环节

游戏四

道具:托盘、背景disco音乐、奖品一份可以是精美的糖果(可以分的)

主持人要求大家分组坐好(一定要有男有女)

规则如下:

每组先选出一名接收者,手持托盘站在舞台上。其它小组人员按照主持人的要求提供物品放到托盘中。最先集齐物品的小组获胜。背景音乐起,主持人开始宣读物品,每一个相隔一定时间给队员准备,慢慢加快。采集物品来自日常的例如:眼镜、手表、皮带、袜子、口红、钱等。

游戏五。无家可归

规则:三人一组,两人扮演大树,一人扮演松鼠,组数不限,当主持人说刮风时,扮演大树的两人分开,重新和其他人组成大树,主持人说下雨时。松鼠换窝。当主持人说地震时,大树松鼠全都要动。现实生活中挫折困难难不断,有些事我们可以一个人解决,但有些却是我们无法解决的。因此我们应当有一个避风的港湾,应当学会请别人帮助,学会把自己的心声想值得信任的人倾诉,比如父母,同学,班主任或我们心灵驿站的心理委。我们都是你的好朋友,我们需要你们。

最后,进行总结和探讨,分发小礼物。

十.活动评价与总结

策划人:郑峰烽

篇8:心理沙龙活动策划书

主题要单一, 继承总的营销思想。

在策划活动的时候, 首先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问题 (包括企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预期投入的费用等) 和市场分析的情况 (包括竞争对手当前的广告行为分析、目标消费群体分析、消费者心理分析、产品特点分析等) 做出准确的判断, 并且在进行SWOT分析之后, 扬长避短地提取当前最重要的, 也是当前最值得推广的一个主题, 而且也只能是一个主题。在一次活动中, 不能做所有的事情, 只有把一个最重要的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群体, 正所谓“有所为, 有所不为”, 这样才能把最想传达的信息最充分地传达给目标消费群体, 才能引起受众群关注, 并且比较容易地记住你所要表达的信息。

直接地说明利益点

在确定了唯一的主题之后, 受众消费群体也能够接受所要传达的信息,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虽然记住了广告, 但是却没有形成购买冲动,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对他们有直接关系的利益点, 因此, 在活动策划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直接地说明利益点, 如果是优惠促销, 就应该直接告诉消费者具体的优惠额数量, 而如果是产品说明, 就应该突出最引人注目的卖点, 只有这样, 才能使目标消费者在接触了直接的利益信息之后引起购买冲动, 从而形成购买。

活动要围绕主题进行并尽量精简

很多策划文案在策划活动的时候往往希望执行很多的活动, 认为只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其实不然, 原因如下:

其一, 容易造成主次不分。很多市场活动搞得很活跃, 也有很多人参加, 似乎反响非常热烈, 但是在围观或者参加的人当中, 有多少人是企业的目标消费群体, 而且即使是目标消费群体, 他们在参加完活动之后是否纷纷购买产品?目前一些策划者经常抱怨的一个问题就是围观者的参与道德问题, 很多人经常是看完了热闹就走, 或者是拿了公司发放的礼品就走了。其实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活动的内容和主题不符合, 所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在目前的市场策划活动中, 有一些活动既热闹, 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就是因为活动都是仅仅围绕主题进行的。

其二, 提高活动成本, 执行不力。在一次策划中, 如果加入了太多活动, 不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直接导致活动成本的增加,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导致操作人员执行不力, 最终导致案子的失败。

具有良好的可执行性

一个合适的产品, 一则良好的创意策划, 再加上一支良好的执行队伍, 才是成功的市场活动。而执行是否能成功, 最直接和最根本地反映了策划案的可操作性。策划要做到具有良好的执行性, 除了需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外, 详细的活动安排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的时间和方式必须考虑执行地点和执行人员的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在具体安排上应该尽量周全, 另外, 还应该考虑外部环境 (如天气、民俗) 的影响。

变换写作风格

一般来说, 策划人员在策划案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会积累自己的一套经验, 当然这种经验也表现在策划书的写作形式上, 所以每个人的策划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模式。但是往往是这样的模式会限制了策划者的思维, 没有一种变化的观点是不可能把握市场的。而在策划书的内容上也同样应该变换写作风格, 因为如果同一个客户三番五次地看到你的策划都是同样的壳子, 就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而这种效应有可能影响了创意的表现。

切忌主观言论

在进行活动策划的前期, 市场分析和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通过对整个市场局势的分析, 才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企业或者产品面对的问题, 找到了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之道, 主观臆断的策划者是不可能做出成功的策划的。同样, 在策划书的协作过程中, 也应该避免主观想法, 也切忌出现主观类字眼, 因为策划案没有付诸实施, 任何结果都可能出现, 策划者的主观臆断将直接导致执行者对事件和形式产生模糊的分析, 而且, 客户如果看到策划书上的主观字眼, 会觉得整个策划案都没有经过实在的市场分析, 只是主观臆断的结果。

上一篇:浅析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下一篇:升旗仪式领导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