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教案

2024-04-23

《尚贤》教案(精选6篇)

篇1:《尚贤》教案

《尚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教学思路: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朗读课文

三、文本解读

(一)第一段

1.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治:治理得好,太平

本:从根本上

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

在:在于

事:让„„做官(任用)

将:就

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2. 朗读指导

(1)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

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

将在于众贤而已。

3. 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 概括本段内容:

1)找出中心句

2)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

“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第二段

1.释义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术:方法

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第三段

1.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

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将:才

厚:纯厚

乎:在(介)

辩:有口才

道术:治国方法

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

珍:比喻人才

佐:辅佐的臣子

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 朗读指导:

1)排比句读出气势

2)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 概括本段内容:

1)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四、规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五、作业布置:

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附: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

(1段):“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从反面论证)

夫尚贤

(2段)承上启下

者,政

(3段)“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尚贤事能)

之本也

可使贤士“得而众”(从正面论证)

(4段):进一步举先王之例阐述尚贤事能的 社会意义。

(5段):以古代圣王为例,阐述尚贤事能的原则 方法。

为什么

如何

尚贤事能

尚贤事能

篇2:《尚贤》教案

【教学主题】《墨子》选读——————《尚贤》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涉及的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作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用人原则。

3.体会作者在本文中体现的“尚贤事能”思想,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知识梳理】

一、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庶(shù)子阖(hé)门伊(yī)尹 庖(páo)厨 闳(hón)夭 D(jū)罔 承嗣(sì)

2.掌握通假:今上举义不辟贫贱(通“避”) 四鄙之萌人闻之(通“氓”)

举公义,辟私怨(通“避”) 美章而恶不生(通“彰”)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通“倘”)

3.一词多义

众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众多,多)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的,普通)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使……众多)

本则是本失其所欲(根本)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本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树根)

逮逮至远鄙郊外之臣(到)犹记周公之被逮(逮捕)鄙逮至远鄙郊外之臣(边疆,边远的地方)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

4.词类活用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使动用法,使……众多)

必将富之贵之(富、贵都是使动用法)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富、贵、亲、近都是使动用法)

二、课堂互动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文章一开始就摆出核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崇尚、举用德才兼备的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墨子说:“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可是实际上往往是国家没有变富而变得更加贫穷,人民没有增多而有所减少,刑罚政治没有治理好而一派混乱。这完全失去了治理国家者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

主观追求和实际结果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不能不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以尚贤事能为政”就是通过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政事。那些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们之所以达不到目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本。“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贤良”就是有德行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治厚”“治薄”,一般理解为治绩多、治绩少,笼统地说也就是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

“务”就是事业、事务、紧要的事情。“众贤”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这是墨子的进一步推断:国家德才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所以在高位治理国家的人,他的最紧要的事情必定在于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

2.墨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

墨子认为,人才是国家富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保证。他说:“现在的王公大人都想使自己的国家富裕,人口众多,社会安定,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处处与自己的愿望相反。原因何在呢?就在于这些王公大人不重视人才,不使用人才。”墨子明确告诫当政者,一个国家的人才愈多,国家治理得就越好,反之,治理得就愈差。总之,人才是社会治乱之重要原因。

篇3:《尚贤》教案

一、墨子“尚贤人才伦理观”思想分析

1. 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

墨子对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宗法政治,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他认为儒家提倡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说法是其任人唯亲思想体现,是不合理的。他主张铲除各种先赋的特征,“选贤能而任之,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在他看来,血缘关系、世袭制度、裙带关系只能助长腐败,只有打破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大胆选拔贤能之人,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墨子“尚贤使能”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墨子生长于战国时期,各地诸侯为了争夺地盘,不断发起扩张和吞并战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奴隶社会沿袭下来的世袭制使社会政治制度日益混乱,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迫切希望统治阶级选拔人才来进行社会管理,渴望用良好的政治秩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他发出了打破贵族政治、重建社会秩序的呼声。他的呼声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愿望,将矛头直指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墨子对底层民众充满了同情,他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1]203他认为贫、乱、寡和不相爱是为政的难点,如果经济环境和物质条件是致贫的因素,那么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则是致乱的根本,不选用贤能来解决“乱”的问题,民众温饱和国家发展都没有保障。可见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社会进步之源。

2. 尚贤使能的为政目标。

墨子认为,每一个君主都希望国家富强、政治情境、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然而社会现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因为“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按照墨子的说法,国家兴亡与人才选拔和任用休戚相关。统治阶级要想使天下大治,必须打破尊卑贵贱的等级界限,反对世卿世禄和任人唯亲观,使“以尚贤使能为政”落实到实处,选用“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能来治理国家,方能顺应人民群众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使社会安定,生产发展[2]27。为了使君主认识到贤才的重要性,墨子用先古圣王为楷模,奉劝君主把尚贤作为治国的根本,以“进贤、众贤”为己任。为了让君主认识到自己在人员任命上的错误,墨子用了这样一个比喻:那些王公大臣宰杀牛羊时必定寻找最好的屠夫,裁缝衣服时必定选用最好的裁缝,修理弓箭时也会选最好的工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量材而行,但是在国家大事上却不能做到尚贤使能,可见他们将国家大事看得还没有牛羊、衣服、弓箭重要。既然贤才的多寡关系到国家的治理,为了让更多的贤才参与国家建设中来,墨子提出了“众贤之术”即为政者要做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采取“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的态度对待人才,必能使贤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 选贤之计。

墨子的“尚贤使能”思想带有鲜明的平等色彩和群众意识。今天看来,墨子的选贤标准涵盖了德、才两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确定了选才标准后,墨子提出了选贤的原则,即“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意思是说在选拔人才时,以才能为基点,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贤能选拔不受任何干扰。此外,在墨子看来,贤才选拔之后,当权者应视之如国家之珍,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自己先尊敬、信任他,才能让民众信服,贤者才能发挥其作用。在职位安排上,墨子建议当权者采用“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方法来考察贤才,深思熟虑后再授予其官职。为了让贤才持续发挥其作用,墨子认为还要做好贤才的监督工作,论功行赏,赏贤罚暴,培养其自律精神、责任意识。

二、墨子“尚贤人才伦理观”的功利色彩

在“尚贤”具体操作上,墨子建议对贤良“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用优厚的待遇厚待他,“爵位不高,则民不畏也,蓄禄不厚,则民不言也,政令不断,则民不敬也。”可见,墨子将爵位、待遇、令断视为笼络人才的根本。与儒家尚贤思想相比,墨子反复强调了经济待遇、政治地位、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将其看得很重,可见墨子的“尚贤”思想功利原则更强,实用色彩更重。

墨子的“尚贤”思想功利色彩很重,但是社会效应更为强大。从行为效果来看,“尚贤”能让各方获益,而社会是“尚贤使能”做法的最大受益者。墨子说:“王公大人明乎以苟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暖,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按照墨子的想法,弃用出身高贵而无真才实学的世家子弟,重用出身卑微的贤才,可使民众受到鼓舞,还能警醒部分肉食者。民众受到鼓舞必定会争先恐后发挥一技之长做好本职工作,肉食者必定会克勤克俭,弃恶扬善。这样一来,百姓丰衣足食、政治清明、国家富强指日可待。因此,墨子认定赏贤使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墨子的“尚贤使能”思想其目的、原则、结果体现了墨子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究其原因,墨子把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功利化。在他看来君臣之间的尊卑、从属关系,家庭之间的血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都可以被实际利益所左右。所以,国家既然能从“尚贤”上获取好处,贤才也能从中受益,这种双赢、多方受益的做法可以放心使用。墨子的愿望代表了下层民众的观点,出发点很好,但是在那个等级观念森严的阶级社会里,他的政治理想与统治阶级的想法背道而驰,最终没有被他们接受,他的政治理想终究没有成为现实。

三、墨子“尚贤人才伦理观”的意义

天志是墨子哲学观的核心内容,墨子认为上天是有意识的,它创造了万事万物,可以根据天道对人进行赏罚,为此,墨子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使许多事蒙上了天意的色彩。同样,为了使“尚贤”的口号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墨子将“尚贤使能为政”说成天之所欲,宣传“是故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按照墨子的说法,“尚贤使能,取法于天”,是上天的意思,是上天让人们这么做的[3]240。墨子的这种说法虽带有迷信的色彩,但是他为自己的想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他始终坚持天志、尚贤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坚信“尚贤”是符合“天志”的做法,从而使“尚贤”更具合理性、权威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墨子用自创的天命论来诠释自己的尚贤思想,使其思想体系更加完善,也体现了其思想的成熟和卓越的智慧。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尚同与尚贤呈相辅相成的关系。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加剧社会动乱,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的尚同思想以高度的集权统治为基础,他要求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必须以最高统治的意愿为指导,自上而下地实行有效管理,不能无视上级需求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当君主有令难以执行,君主有难部署不思救助时,国家就会遭殃。因此,墨子主张选拔贤才,“得善人而治之,得暴人而罚之”必能实现国富民强。在墨子看来,尚同是天下大治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方法,而尚贤则可以为天下大治提供人才保证,为此,墨子强调,须用“尚贤”来保证“尚同”,也只有各级官吏都贤德公正,社会链条才能永久坚固。无论是“尚贤”还是“尚同”,都是墨子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想建立一个社会秩序合理、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

墨子“尚贤”思想带有“贵义”、“法先王”的浓郁情结。在礼乐崩毁、纲纪不复的战国时期,墨子将“义”与民众行为和政治哲学结合起来,肯定了“义”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故曰,义为天下之良宝也。”在墨子看来,义政能够起到服众、社会治理和风气教化的作用,统治者肩负着“义政”的重任,必须“以尚贤使能为政”,方能使“贵义”之气蔚然成风。为此,墨子建议统治者以先贤圣王为楷模,尚贤、礼贤、让贤。他说:“历史上的明君尧、舜、禹、汤、文、武为政时,都大力选举和选拔孝顺、贤良之人,所以他们才流芳百世并实现了天下大治。现在君主如果不比他们贤明,更应该有这种尚贤的意识。”墨子“法先王”说法,将“尚贤”拔高到一定高度,使其更具合理性和道德光彩,从侧面反映了“尚贤”思想在墨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4]32。

摘要:“尚贤”是墨子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认为崇尚贤能、任人唯贤是国家兴盛的根本,他的“以尚贤使能为政”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的用人理念和人治主张。

关键词:墨子,尚贤思想,尚贤使能,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王欢.浅述墨子“兼爱”的政治学说[J].学周刊,2011(25).

[2]魏义霞.论墨子“以尚贤使能为政”的政治哲学[J].齐鲁学刊,2010(1).

[3]马可.墨子“尚贤”思想的现实意义[J].人民论坛,2011(17).

篇4:儒家与墨家的尚贤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非常激烈,人才的作用便显得十分突出,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十分关注和网罗人才。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纷纷提出自己的人才观点。

孔子和墨子的人才理论便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产生的。儒墨两家对于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而治天下.墨子同样提出“尚贤为政之本也”,孟子也提出了“尊贤使能”的思想。

孔子:尚贤与举贤

孔子和墨子都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政通人和、民心所归,就得把正直的仁人贤者选拔上来。因为有了贤才才能更好地维持国家政治秩序,才能更好地治国安邦,国家政权才能稳定。

孔子举了“舜有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通过舜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到,舜能治理好国家,就是因为恭恭敬敬地依靠禹、稷、契、皋陶、伯益5位贤臣来帮助其治理国家。孔子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他特别强调的“为政在人’、“政在选臣”等理论,是他审视前史得出的至理。所以当哀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讲“政在选贤”(《韩非子-难三》)。孟子作为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者,也是反反复复宣传任用贤才的重要意义,他在《孟子·告子》中以百里奚为例讲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而霸”,来强调选贤使能的重要性。

孔子在提出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时,对于不任用贤才的人都给予了批评。《论语·卫灵公》中讲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臧文1中虽然具有一定的政绩,但是如果有贤德的人没有因你举荐而出来做官,那么你是不称职的,那就叫做“窃位”。

孔子的学生仲弓在季氏那里做了总管,孔子便把举贤才作为为政的法则告诫他,同时还教他举贤人的办法。正是因为孔子如此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才把“尊贤”列为治国安邦的“九经”之一,日:“尊贤则不惑”(《礼记·中庸》)。

墨子:贤为何不举

墨子提出的“尚贤为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与孔子提出的“政在选贤”观点和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墨子列举了晋文公重耳在做国君之前在外国流亡19年,回国后重用贤才,把晋国治理得很富强,他自己则成为诸侯的盟主。齐桓公小白在做国君之前也被迫出走,即位后重用管仲等贤才,使齐国日益兴旺,他也成为有名的春秋霸主。

墨子在《尚贤上》中讲“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也得出了“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结论。

墨子认为,当时各国的王公大人在主观上都想把国家治理好,但是,客观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得其人。“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洽。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何故也?子墨子言日: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墨子·尚贤上》)

墨子还进一步探索了王公大人为何不举贤的原因。墨子说:“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王公大人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必不使,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墨子·尚贤下》)墨子认为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上,王公大人们都懂得尚贤使能,而不去任用那些“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是为了避免“败财也”。但是,“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墨子·尚贤下》)。为什么王公大人们只要一涉及到自己的财物,就知道任用贤能的人以避免自己的经济损失,而涉及到治理国家就做不到呢?墨子提出这个尖锐的问题后,立即回答那是因为:“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墨子还讲到不任用贤才的后果,他认为如果国君不尚贤,而使不肖者左右,就会造成恶劣影响,“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背畔,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与谋事不得,举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诛不强”(《墨子·尚贤中》),甚至最后会导致“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墨子·尚贤中》)的严重后果。

贤才如丝染

儒墨两家在强调贤才对于治理国家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在强调贤才对于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敝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墨子·所染》)。墨子认为,丝织品的颜色是随染料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用染料时就要慎重。治理国家政务,选拔任用贤德士人也如同丝染一个道理,同样应该慎之又慎。只有选拔任用好德才兼备的能人贤士,才会感染熏陶更多的人走正道做正事,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地向前推进。就像古代虞舜受到贤人许由、伯阳的熏陶。夏禹受到皋陶、伯益的感染,商汤受到伊尹:仲虺的感染,周武王受到姜尚、周公旦的熏陶一样,这4位君王获得的熏染正当,就给社会带来积极正面的效应,取得了非凡的功绩和声誉,最终,称王于天下,受到人民的拥戴。

这种以重用的优秀人才为榜样,来引导和影响社会其他人员,起到一个积极的社会道德教化作用,在儒家那里也有体现,孟子说:“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慰?”(《孟子·尽心上》)这也是肯定了重用人才以及人才在社会活动中对社会其他成员的榜样作用。

儒墨尚贤思想之后人评说

虽然儒墨两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互对立、相互反驳,势如水火,但是对人才的重要性却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两家均肯定了“尚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述了人才在治理国家和对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作用。

关于儒墨的尚贤思想,目前大多数学者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例如侯外庐就说过:“尚贤论富有科学精神,富有破坏氏族遗制的威力。”

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如刘泽华说:“墨子的尚贤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人民的要求。但是墨子的尚贤是由‘上’来尚贤,而不是由人民来选贤。因此他本质上不是劳动人民的思想。”他把墨子的尚贤主张称为“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想”。

篇5:不尚贤使民不争出自什么地方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

有关于老子的其他名言语录: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老子》)

大巧若拙

———— (老子)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 (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 (老子)

强行者有志

———— (老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老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老子)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 (老子)

当我在空中建起楼阁,我就不再有

———— (老子)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篇6:《尚贤》教案

2011年暑期学校安全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滕州市教育局《2011年校园暑期安全大检查实施方案》及北辛街道教委校长会会议精神,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李广群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检查工作小组,并于7月18日组织总务处、安全办人员对学校暑期安全工作进行全面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学校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要求领导干部严格安全值班表带班值班,严禁出现空岗、脱岗现象。

2.严格门卫管理。学校于7月初更换了原有门卫,聘用滕州翔宇物业公司4名专职安保人员。7月18日早,滕州翔宇物业公司孔经理在学校召开了安保人员会议,明确了安保人员的职责。同时,由于学校暑期将进行搬迁,学校要求门卫对所有进出人员及车辆逐一进行登记,严防校园物品流失。

3.对重点部位进行逐一排查。7月18日,学校组织人员对学校围墙、排除设施、配电室等重点部位进行排查,并安排专人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学校暑期及汛期安全。

4.做好新校在建工程建设。学校协助建设方做好施工场地安全警示标语、安全护栏的设置,以及工地安全用电管理。

同时,安全学校有关人员在新校工地做好安全值班工作。

5.做好教师非法办班的排查工作。学校于暑期前与每位教师签订了《尚贤中学禁止有偿家教承诺书》,同时,学校于7月10日开始,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暑期业务培训。

下一步,学校继续将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小处入手,防微杜渐,切实做好学校的各项安全稳定工作。

校长签字:

上一篇:观新少林寺有感下一篇:记教师节的一件事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