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汇报

2024-04-08

移民搬迁汇报(共6篇)

篇1:移民搬迁汇报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汇报

***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按照全县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总体要求,严格遵循“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原则,集中全镇一切力量,统筹安排,科学实施,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移民搬迁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总体任务情况

经调查,今后10年全镇共有搬迁对象760户2900人,需要落实集中安置点8处,集中安置对象615户2345人,分散安置对象145户555人。根据本人申报,经县扶贫局审批,2011移民搬迁对象为70户269人,其中:分散安置20户80人,集中安置50户189人,集中安置点位于***村三组****,是县政府确定的全县四个集中安置点建设之一。按照“实际实用、突出特色、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安置点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规划占地30亩,设计两纵四横6条街道,3个休闲活动广场,90套两层半住房,每层面积115平方米。该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占地20亩,集中安置50户189人,2011年完成房屋主体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响到下一步房屋主体工程建设。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镇将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渠道,同时,也恳请县政府协调相关部门予以支持配合,力争尽快解决到位。

四、下一步打算

1、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镇、村、组工作责任,明确安置点建设的责任领导、责任干部,实行联户包抓责任制,并再抽调部分精干力量,充实到扶贫工作队伍中,专职负责安置点建设,确保此项工作有人抓、抓得紧、抓得实。

2、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履行政府职责职能,当好“主人翁”,积极主动与县直相关部门做好沟通衔接,及时协调解决好移民安置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情况。

3、加快工程进度。着力抓好***村****移民安置点建设,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全面保障,力争在11月中旬,所有基础工程全部完成,12月底房屋主体竣工。

4、保证工程质量。严格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施工,确定专人指导施工,对规划设计、建筑风格、工程质量进行监管,力争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安置建设各项任务。

篇2:移民搬迁汇报

镇辖7个村、43个组、2236户、9360人,总面积150.37平方公里,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任务40户,172人,规划项目占地总面积约9亩,计划新建住宅3200平方米,实施供水管道延伸1600米,排纺网管600米,排洪渠400米,延伸输电杆线500米,新修道路50米,通道硬化1000米,总计计划投入资金561万元。

目前,我镇文昌井集中安置点已完成设计、放线并全面启动实施,其中已实施开挖的19户,完成基础施工的13户,建成主体的3户,搬迁入住的5户。

结合市、县要求,我镇实施措施是:

一、是成立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扶贫、城建、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成员并分工负责,落实责任。

二、是报请土管部门,落实了文昌井安置点建设地块,协助县成建部门实施了规划测设和放线。

三、是落实了建设进度包干责任制,各联系村干部分别负责所联系的村村民建房进度,并进行周进度评比。

四、是落实专人负责现场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监管建设质量。

五、是落实专人负责编报建设资料,表册、及数据信息处理工作。

篇3:移民搬迁汇报

一、依靠打工、环境恶劣:万安移民扶贫搬迁原因

(一)依靠打工——万安县移民概况

万安县地处吉安市南缘,与赣州接壤。全县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5万亩,山林面积214.3万亩。辖9镇7乡1个垦殖场,132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1834个村民小组,人口30.2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该县有移民51459人,主要源于万安水库搬迁移民,是江西省第三大移民县,其移民基本情况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打工收入高农业收入低。万安县移民人均纯收人为5004元,高于该县4917元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但农业收入较低,为1130元,打工收入较高,为2652元,可见该县移民收入主要源于打工。二是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例过半。万安移民劳动力中54.5%的人口都常年在外务工且大部分人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体力型劳动,而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移民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口比例为78.3%,对打工收入的依赖程度更高。三是库区周边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体现在“一少、一差和五难”首先是耕地少,人均不到0.5亩耕地;其次是农水设施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再次是耕作难,土地贫瘠野猪侵害严重,无法保证基本口粮;四是行路难,因不通公路,出门靠步行,运输靠脚板,肩挑背磨,马驮船拖五是就医难,因远离医院,很多危重病人因施救不及时一命归天;六是就学难,因远离学校,移民子女就学不便,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干脆就辍学在家;七是娶妻难,不少青年男子已过结婚年龄娶不到妻子,有的不得不抛下老人入赘女方家庭。

(二)靠近城镇——库区移民脱困之路

目前,我省帮助贫困移民脱困的探索有很多,二次搬迁是其中之一。万安县选择移民城镇化无土安置的原因有三:一是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基础设施问题投入费效比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弹前乡上洛村晓林坑组共有移民25户,125人,人均耕地不足0.5亩,农水设施落后,粮食难以自给;交通极为不便,水路需1个半小时以上,距离最近的硬化道路6km,距最近乡镇15km,目前的通路为一条2米多宽的小路,处于晴通雨不通的状态,要基本解决交通、农水等基础设施问题至少要投入200万以上的资金,相当于人均近2万元,费效比低,而且难以解决其生存环境容量不足、人均耕地少、土坯房危旧、上学就医困难等问题。这样的村组在万安还有42个。二是土地调剂困难,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后,安置地居民越来越珍惜手中的耕地,不愿意拿出来调剂给移民户,要实现有土安置成本高昂且受到原住民的抵制,而强行实施将使移民与原住民之间产生很深的隔阂。三是移民收入来源主要靠打工。库区移民的过半收入都来自打工,人均生产资料少的移民户的收入更加依赖打工。如果将这部分移民搬迁至乡镇乃至县城附近,一方面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环境,提升了他们发展环境。另外一方面也降低了他们打工、上学、就医和培训的成本。

(三)缺钱搬迁——万安困难移民的意愿和人数

截止2011年底,全县仍有26605人生活在库区周边,其中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有6279人;地质灾害隐患点486个,受灾525户3397人;距硬化道路5公里以上的1201户5173人。调研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困难移民都愿意或能够搬迁。由于受到财力不足、传统观念、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部分贫困移民并不愿意或不能迁出。在弹前乡上洛村座谈时,移民代表肖祥榕、肖发明均表示因无力承担建房或购买房屋的费用,他们无法响应政府的搬迁号召。据调查,万安县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的6279名库区移民中,能够接受搬迁扶贫的有1606人,不愿意接受搬迁扶贫的有736人,愿意但因经济原因无法搬迁的有3937人。

二、高位推动、重点倾斜、严格把关:万安移民搬迁纪实

万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库区贫困移民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紧抓万安列入全省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试点县契机,充分打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和中央苏区县等四张政策资源牌,结合“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和“县城人口倍增计划”,探索出一条整合资源、集中安置、助推县城人口倍增的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新路子。

(一)创新思路,高位推动

2003年到2011年,万安县共搬迁“三区”移民3744户15682人。但由于万安库区影响范围广、自然条件制约程度深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截止2011年底,全县仍有26605人生活在库区周边,而且仍有14849名“三区”移民需要迁出。如何让这部分群众“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惠民政策要往移民靠、三区移民要往县城靠”的新思路,决定走“三区移民合一”的路子,在县城和工业园区周边,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打造“三区”移民集中安置点。作出这个决策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开会议研究具体措施,多次深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分管领导负责狠抓落实,做细做好具体工作。从县四套班子领导到乡镇、部门同志,经常深入移民家里听取意见建议,做好搬迁安置到县城和工业园区周边的思想、帮扶等工作。

(二)紧靠城镇,建点带动

往年万安县多采取就近搬迁安置解决“三区”移民脱贫的办法,不仅难度大、成本高、效果差,而且造成已实施就近安置的移民增收致富、自我发展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积贫难返。为真正提高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该县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对移民实施城镇化搬迁,贴近靠近城镇,尤其是县城集中建点。结合“县城人口倍增计划”,首先在紧靠县城的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的精品点---陈家塘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施。该安置点占地面积49亩,规划建设77栋移民住宅,并配有池塘、亲水木台、绿地、休闲广场、半山凉亭等公共设施,已确定接收移民77户274人,其中库区移民30户127人,深山区移民26户111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1 1户36人,并安排扶贫移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52.4万元,水库移民项目资金103万元。目前,20栋移民住宅已建成封顶,其余房屋和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一个高品味、生态好、园林式的移民新村将很快呈现在大家面前。以此为示范带动,该县还将在城区和工业园区周边建设以栋房为安置单元的移民新村,在县城新区与工业园区结合部建设以套房为安置单元的移民小区,并在县城新区规划建设一所移民学校和一所移民医院。

(三)重点倾斜,政策促动

为扩大三区合一建点成效,万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用地方面,每年在县城、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安排50亩以上土地用于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包括在城区和工业园区周边建设移民新村,在县城新区与工业园区结合部建设移民小区以及移民学校、移民医院,用地都优先考虑。其中移民小区的建设,由县政府统一供地,县扶贫移民办负责建设。在资金方面,移民无论是建栋房还是购套房,政府均给予每人3500元的补助。同时,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的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由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在管理方面,凡是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由本人申请,经有关部门核实,均可进入移民新村建房或移民小区购房安置,享受同等待遇。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和服务,移民入住后可落户到社区。移民迁移后,保留他们在迁出地原有的山场、田地等资源,并鼓励流转,助推移民加快致富步伐。

(四)严格把关,程序牵动

由于移民新村的地基价格和移民小区的套房价格大大低于市场价,为杜绝假借移民名义安置搬迁到移民安置点的现象,让优惠政策真正惠及移民群众,该县在具体环节上制定了严格的操作程序。一是在电视媒体和网站上及时发布建点信息,公布接收移民的资格和条件,公开征集符合资格条件的移民户报名,接受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二是由县扶贫和移民办会同县纪委组成核查组,与乡镇、村干部一道对申报户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将不符合条件的申报户予以淘汰。三是当申报户过多、安置指标不足时,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组织符合条件的申报户进行现场抽签,县纪委现场监督,县公证处当场公证,最终确定进点名单。四是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假借移民名义申报建房或购房,否则不仅要退出所建或所购房屋,而且还要严肃查处;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用地保留集体土地性质,移民所建栋房或所购套房只能继承,不得交易。由于整个程序规范严密,充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因而受到广大移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资金不足、激励不够、能力不强:库区移民扶贫搬迁的困难

虽然万安县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做了一些努力和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体现在三不:

(一)资金不足

搬迁资金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困难移民搬迁建房资金不足。以万安一户四口为例,要承担13.5万元/人的房屋建造费用,即便是移民小区购房安置,每人购房的支出也可能会超过2万元,对于年人均收入2-3千元的贫困移民而言,其资金储备远不足以支付这笔费用。二是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资金筹集困难。随着目前安置土地越来越难以获得,加上工价及物价的普遍上涨,地方政府安置贫困移民的成本越来越高。以杨万线移民安置点为例,除去扶贫移民项目150万元资金外,万安县政府还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三通一平、环境改造和宅基地建设,平均每个移民投入近万元。万安县如果要妥善安置所有三区移民,必须筹集近亿元配套资金,安置库区移民也需超过6千万,如果不扩大投人渠道,配套建设资金筹集对于贫困县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二)激励不够

政策激励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优惠幅度不大。对于库区困难移民二次搬迁具有支持、引导和激励作用的优惠政策不多,优惠幅度不大。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地质灾害移民外,国家未出台土地优惠政策,造成地方政府调剂和使用土地困难,退而选择无土安置,甚至出现无土地指标安置的问题。其次没有出台对于无土安置移民的优惠政策,比如对移民搬迁工程实施“零税费”管理,鼓励困难移民迁出来;对于移民就业、创业的优先、税收减免政策,帮助迁出的移民安稳致富。二是资金激励力度不够。首先是对贫困地区的政府而言,搬迁资金筹集困难,加之没有相关的资金激励机制,做好做坏一个样,打消了很多政府实施移民搬迁扶贫的积极性。其次是移民每人4000元的建房专项补助资金相对偏低,移民搬迁后负债情况比较普遍。随着近年物价不断攀升,4000元对于移民迁出的激励作用愈发不明显。特别是对于贫困移民,本身家庭资金储备就少,要实现搬迁,仅是搬迁负债就可能压垮他们,4000元/人的补助对于他们的帮助杯水车薪。三是扶持渠道不广。由于缺乏政策推动和激励机制,目前积极融入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部门并不多,导致很多地方仅有扶贫和移民办唱独角戏,移民即便迁出来,也会出现“安稳致富”无人管的现象。

(三)能力不强

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移民户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表现在大多贫困移民或是文化素质不高且因循守旧,或是家庭成员劳动力比例低多数基本丧失劳动,或是“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即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他们依然难以摆脱贫困。二是政府帮助贫困移民户提升发展能力的能力不强,表现在政府对于帮助困难移民摆脱落后守旧观念,树立奋发向上新文化方面;在帮助劳动力比例低的困难移民家庭减轻负担,谋求发展方面还是鲜有举措,能力不强。

四、“强化拉力、大力支持”:库区移民扶贫搬迁展望

万安调研结束之后,我们明确了要使二次搬迁、科技培训、产业扶持有机结合,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提升移民发展能力,逐步解决库区移民生存环境恶劣的问题。在此,我们单就移民二次搬迁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需要强化拉力,让贫困移民走出困境

所谓强化拉力,就是增加二次搬迁对困难移民的吸引力,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我们认为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在安置形式上下功夫,多形式安置,让移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安置形式,做到应迁尽迁,比如愿意务工经商的,可以选择集镇安置;孤寡老人,可以选择敬老院安置。其次是在选点上下功夫,为移民持续发展考虑,尽量选择在“近路、近水、近电、近田、近学校、近医院”,并很少与安置地居民发生土地、水源矛盾的区域,为移民的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再次是在出台优惠政策上下功夫,首要是提高补助标准,争取建设、民政等多部门补助,对于移民的综合补助建议不低于1万元/人。并出台针对搬迁移民的土地、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城市务工、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个别极端贫困的移民户,实施差别扶贫。最后是在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上下功夫,给予搬迁移民信贷优惠,让他们建房不差钱,创业经商有底气;在大力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注重整合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安全、村组公路、小农水等多渠道的项目资金,支持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库区移民困难救助基金等形式帮助移民解决搬迁后遇到的难题。

(二)需要大力支持,让贫困移民放心搬迁

篇4:生态移民 伊春万人大搬迁

记者曾多次到伊春采访,也深深被伊春人勇于奉献、勤劳质朴的精神所感动。记者了解到伊春市近来为了生态建设又有新的举措,他们正大力推进万人生态移民工程,将林区深处的林业职工和居民搬迁到中心林场,既改善了这些人的生活条件,又有利于资源保护。万人移民将是一种怎样的壮观场面?在移民过程中伊春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何?他们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搬迁到中心林场的人们生活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马不停蹄地向着正在严冬中的伊春进发。

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民生工程

记者乘坐的飞机刚刚降落林都机场,就感受到东北冬季的严寒。皑皑的白雪,茂密的森林,以及零下30度的气温组成了记者第一次冬季伊春之行的感觉。在如此寒冷的季节,户外行走都非常困难,可想而知此时进行搬迁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在由机场赶往伊春市区的路上,伊春资源林政局副局长付鹏向记者介绍了生态移民的相关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林区大都是按照国家对木材生产需求规划建设,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基本建设投资缺口很大,导致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职工生活设施严重滞后,林场(所)普遍都是“小、散、破”,交通不便,缺乏基本的医疗、教育条件,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近年来,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伊春市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作为红松故乡的伊春,2004年9月1日发布了市长一号令,在伊春境内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林,并对现存的红松逐株登记进行保护,维护了小兴安岭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去年开始,伊春市将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新林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对林区生产力布局和场所建设进行重新调整,规划上将国有森工现有的218个林场(所)调整为121个,撤销99个,新建2个,需搬迁户数23960户,搬迁人数65808人。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拟撤销55个林场(所),新建1个,调整后林场(所)个数为164个,需搬迁户数10966户,人口31110人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一场万人的生态移民在伊春大地全面铺开。

伊春市长王爱文告诉记者,为了彻底扭转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等多重矛盾,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伊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了“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原则。通过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种养等生态型产业和循环型经济,彻底改变了依赖森林资源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单一路径;通过推进撤并林场(所)移民搬迁工作改善民生,使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改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伊春市在政府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提高撤并林场(所)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出台了《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中实施移民异地安置的意见》,对林场(所)撤并居民搬迁给予补贴政策:一是对移居到林业局局址、中心城区的生态移民给予每户5000元搬迁补贴;二是对移居到中心林场的居民给予每户2000元搬迁补贴;三是对确属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低保家庭可合并使用林区棚改和廉租房政策,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伊春市副市长侯颖达对记者说:“林场(所)撤并工作,不仅可以改变林场(所)布局过于分散、规模小、质量低、资源浪费等状况,提高林场(所)整体规模、效益和经营质量,而且还可以加快推进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步伐,改善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和谐、富裕、具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伊春市资源林政局局长刘长青告诉记者,有了市政府撤并林场(所)的财政支持和决心,各下属林业局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工作很快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伊春全市有10个林场(所)(美溪5个、上甘岭2个、乌马河1个、五营1个、乌伊岭1个)撤并搬迁到位,场所旧址居民房也拆除完毕;另有6个林业局的8个林场(所)(新青2个、友好2个、乌马河1个、铁力1个、五营1个、上甘岭1个)中的部分居民已搬迁到局址或中心林场。全市总计搬迁户数2240户,移民6236人。

伴随着清晨的阳光,记者踏雪进入伊春市美溪林业局青山口林场,这里的积雪很厚,周围的树木在白雪中呈现出中国画的墨色。极目望去,很多房屋已经拆迁完毕,还有部分房屋拆掉了屋顶,显得有些萧瑟和凄凉。

在林场旧址,我们遇到了正在拆迁的工人,他们是美溪林业局负责拆除老林场所房屋的施工队。工人们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时间,林场居民都搬走了,他们要在春天前全部将房屋拆完,听说这里接下来还要植树绿化。

同行的美溪林业局局长李忠培告诉记者,美溪林业局两年来共完成了5个林场所和2个自然村屯的撤并搬迁工作,动迁居民1500多人。原场址内除保留必要的生产基地、森防驻地外,所有房屋要在规定时限内拆除、平整,改造为营林基地。

李忠培说:“林场(所)撤并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和复杂的生态移民工程,事关林场所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美溪林业局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分户对待、因场施策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同步’:一是移民的搬迁安置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二是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保持同步,三是移民的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同时,紧紧抓住移民就业这一关键环节,采取了‘四个充分考虑到’的做法:第一、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一技之长,第二、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未来发展,第三、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意愿,第四、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这些思路和方法有力促进了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健康发展。”

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是一处为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重新规划建设的中心林场,记者来到西岭林场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下,苍莽的乌马岭沐浴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之中。西岭林场山清水秀,一座座别墅式的联排洋房显示出这里巨大的变迁。

乌马河林业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黑龙江宝宇集团进驻该局西岭林场开发建设,全面拉开了生态型中心林场建设帷幕。该建设项目规划至2013年总投资为12亿元,建成后,职工人数将达到1000多人,居民人数将达到4000多人。

2009年开始,乌马河林业局对前进、安全经营所及向阳村实行整体撤并,在西岭建设棚改安置住宅。前进经营所101户居民和向阳村128户居民喜迁西岭。除国家、省、市棚改和林业局配套资金,其余全部安置资金都由宝宇集团承担。短短两年,西岭新建高标准棚改住宅480户,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投资4242万元,实现当年动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入住目标。2010年,西岭林场又建成了高标准棚改住宅10000平方米,安置了200户安全经营所撤并居民。

乌马河林业局局长李光告诉记者,现在西岭人家,室内都有火炕、衛生间、上下水、数字电视、宽带网络;室外为每户建了个24平方米仓房,房前屋后都留有菜园。一个“山水相依、欧风林色”的标准化生态林场和旅游小镇已经初具规模。

上甘岭林业局在两年内建成10万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让林场(所)撤并职工圆了安居梦。在林场(所)撤并工作中,为了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上甘岭29名副处级以上领导深入住户,亲自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棚改办、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放弃了休息时间,走家串户,测面积、检房本、签协议。为了真正做到让利于民,这个区把历史遗留问题考虑进来,对没有产权的简易住房、半简易住房、砖木结构住房,分别按照实际面积的20%、50%、80%给予补偿。整个拆迁过程未发生一起居民闹事、上访事件,真正做到了平稳、和谐拆迁。

在小兴安岭林区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维护小兴安岭的生态平衡,建设东北亚地区生态屏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由于林业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各林业局需要补贴大量配套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岗位购买等,继续向下推进的难度很大。尤其是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林业局,感觉资金压力非常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伊春生态移民住房建设成本大约是1300元左右每平米,为了解决职工困难,美溪林业局只以每平米60元的价格出售给搬迁职工,其他差额都由政府承担。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即使这样,伊春市生态移民的决心一点也没有动摇。王爱文市长对记者说:“林场(所)撤并对国家是一项有利于生态建设的移民工程,对林区职工是一项解决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的民生工程,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要继续推进下去。当看到搬迁居民幸福的笑脸时,我觉得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山上山下的巨大变化

过去,承担国家建设任务的伊春林区由于过量采伐,林场陷入林木资源危机,甚至到了无林可采、无业可就的境地,林场职工生活举步维艰。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这些林业职工,大多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建的简易房内,生活居住条件非常艰苦。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如厕难等,一直是林场职工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自从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以来,伊春全市有10个林场(所)撤并搬迁到位,大部分居民已搬迁到外墙有保温层,室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暖设施一应俱全的中心林场居民楼内,拥有了一个优良的居住环境。

2010年12月1日,上甘岭林业局临清小区11号楼房的王淑霞一大早就办理了入户手续。当她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亮闪闪的楼房钥匙时乐得合不拢嘴,迫不及待地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家。“新楼房的钥匙到手了,我今天特别高兴,早就等这一天了,以后这就是我家了。住楼是个好事儿,走的道也干净,屋里也暖和,环境也好,不用劈柴烧炉子了。2011年的新春我们就在新房子里过年了,这得感谢党和政府呀!”王淑霞美滋滋地在新房子里憧憬着住进新楼房后的美好生活,随后就张罗装修的事儿了,准备年前就住进新家。

70岁的严玉梅老人是2010年2月搬进新居的,50平米的房子收拾的整洁干净,房间内的暖气很足,有25度左右。她拉着记者的手说:“搬到山下来真好,屋子暖和、看病不发愁、孩子上学方便,感谢党的好政策!”在美溪林业局,像严玉梅这样的住户,搬下山来只需交纳3000元就可以得到这样一套50平米的住房。

青山口林场的李继忠是同严玉梅老人一批入驻新居的,他告诉记者,过去在施业区居住最怕的就是有病,由于道路不通畅,遇到急病很难及时送到医院救治,一些人就是在路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失去了生命。“现在好了,我们居住的楼房距离林场医院只有500米,再也不会为治病发愁了。”

上甘岭林业局的杨玉昌是林业局的多年劳模,也是2009年感动伊春年度人物。杨玉昌的孩子正在读高中,家里的收入主要靠他一人。除了正常的上班外,他还种植一些木耳、上山采摘一些野菜,一年下来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他告诉记者:“这次搬迁政府和林场职工都付出了很大努力。政府千方百计补贴资金和安置大家生活,我们职工也积极响应克服困难努力使生活变得更好。”

伊春林区的林业生产经营是季节性工作,职工群众主要在木材采运和营林生产季节有工资收入,其他季节主要依靠种植、养殖、采山等副业获取收入,积蓄较少,对林场(所)有较高的依赖性,从而使多年形成的靠山吃山的思想意识难以迅速转变。还有一部分林场(所)职工群众技能较差,到山下找工作困难,对搬迁后的生活存在较大担忧,不愿意离开居住地和放弃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实施生态移民、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经济、解决林场(所)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影响撤并工作进程和效果的突出问题。

贾占波也是上甘岭林业局的职工,在这次林场(所)撤并过程中花了两万多元,得到了现在的住房。他告诉记者,过去对搬到山下自己心里没底,怕挣不到钱,生活不好过。搬过来后才知道山下用人的活很多,只要不怕辛苦随时都可以挣钱。现在家里三口人都能找到一些可以干的活,每天能挣到一百元钱左右,心里踏实了。

李继忠搬迁到中心林场后还有一件最开心的事,那就是不仅自己的工作没有变化,而且妻子也在一家宾馆找到了工作,全家的收入也提高了一大截。

记者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职工何广太的家,抬头便见“富贵吉祥”的紅幅,冰箱、红漆厨饰、沙发衣柜安置有序。何广太正在上网,看上去很幸福。他有些激动地说,原来住50平方米棚户区,现在住70多平方米新房,光装修就花了3万多元,林业局还给补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连做梦都没想到!

在西岭示范林场,宝宇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了旅游项目。现在1.2万平方米的旅游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3200平方米的康乐中心主体框架也已完成;占地2876公顷的狩猎场已放养梅花鹿、野猪、狍子、野兔、山鸡等500多头(只)。等度假别墅区、体育训练基地、跑马训练场、滑雪场、绿色食品加工厂、欧洲风情小镇等项目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使所有西岭示范林场居民找到工作,而且还可以吸收一大批其他村镇的剩余劳动力。

李忠培告诉记者,为妥善解决撤并场所群众的后顾之忧,美溪林业局在保障移民生计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一是充分考虑移民的一技之长,扶持发展熟练项目。他们为愿意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移民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除政府给予补贴外,还统一解决菌袋摆放地,根据实用量按成本付给枝丫材等。二是充分考虑移民的个体差异,保障移民充分就业。针对个体素质和条件各不相同,在安置就业工作中,量体裁衣,因人定岗。2009年,区政府在新开发的公益岗位中预留出65个岗位,用于安置撤并场(所)职工就业,并与镇内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协调,开发近300个就业岗位来安置撤并林场的职工。对愿意自谋出路的,政府还给予鼓励支持。三是充分考虑移民的现实困难,最大限度为群众创造宽松的动迁条件。如在搬迁时间上,针对由于林场职工群众多数都有食用菌、种养殖等自营经济项目,生产周期不同,收获时间不统一,而且安置楼房工程进度也不一样的实际,不搞“一刀切”,而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条件成熟一户搬一户,避免给职工群众造成经济损失等。

上甘岭林业局副局长李书林告诉记者,上甘岭在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中,将永绪经营所等三个林场的居民逐步迁入局址,享受棚改政策,从而实现保护林木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改善职工生存和生活条件的目的。为了把好事办好,在楼房分配过程中,上甘岭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执行,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分配方案。在整个抽签分房过程中做到“五公开”,即:待分房源公开、特殊申请公开、抽签过程公开、抽签结果公开、剩余房签公开。

李光告诉记者,对原西岭林场273户居民中愿意在西岭居住的217户居民,实际所还面积超过动迁面积15平方米以上安置;对不愿居住西岭的居民,每平方米补偿400元;对在乌马河局址购买棚改楼的居民,林业局和宝宇集团对每户补偿1万元。

有了伊春市政府的政策和各林业局细致耐心的工作,林场(所)撤并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记者先后在美溪林业局、上甘岭林业局、乌马河林业局走访了20几户已经搬进新居的职工,他们普遍对林场(所)撤并搬迁到中心林场感到满意,生活的幸福与希望写在他们的笑脸上。山上山下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不适,但带来更多的是生活的幸福感。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成果,林区不应该是落后的代名词,林区工人也不应该成为被时代遗忘的群体。

烧柴改革的深入实践

随着林场(所)撤并工作的不断深入,林区中心林场的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人口不断增加,这个以林为根本的城市开始了同样属于民生工程的烧柴改革。伊春作为全国最大的林木供应基地,林下废弃物非常多,这种充分利用秸秆菌棒和林下废弃物的综合开发有很大拓展空间,为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伊春市在大力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同时,将烧柴改革作为林区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大力推广“以煤代木、以电代木、以气代木、节能改灶”等措施的基础上,依托林区丰富的林下生物附质,将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作为烧柴改革的重要工程,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如全部项目实施,伊春全市每年可节约标煤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万吨。

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就是利用林区藤条灌木、农作物秸秆、废弃菌袋等生物可燃物,进行能量转换,为林区生产生活提供可利用能源或能源产品的过程。一年来,伊春市配合林场(所)撤并的生态移民工作,成立了烧柴改革组织机构,大力开展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实践,不仅提升了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推进林区烧柴改革,不断加大森林生态保护力度,伊春市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烧柴改革办公室,强化对烧柴改革的组织领导。将传统以木举炊、烧柴取暖的生活方式,向节能降耗、资源利用、安全方便、清洁环保、方式多元、技术创新方向转变,推动林区烧柴革命。二是鼓励民间尝试,调动林区群众大胆进行烧柴改革创新。该市朗乡局居民创造的生物质半气化多用锅炉,经推广后,每年将全局废弃的污染森林环境的大量木耳袋吃干用净,实现了种植木耳、转化能源的链条式利用。同时,地源热泵项目也在新建的规划局办公楼中试验。三是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先后与山东大学百川公司、黑龙江乾能科技公司等公司进行对接,共上高科技项目5个,为全市烧柴改革做了试验和示范。四是积极利用国家鼓励性政策。利用国家鼓励热电联产等节能项目的政策,积极谋划项目,对上立项争取。

记者首先来到了伊春美溪林业局五道库经营所,这里是多个林场和经营所的交通要地,也是美溪林业局第二大中心林场。这里实施的气热电联供及型煤加工示范工程,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林业废弃物,通过大型生物质气化制气设备、无污染燃气净化设备、生物质成型燃料系统以及直燃锅炉等设备实现气热电联供,满足五道库居民的清洁生产与生活。该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可满足五道库经营所502户居民炊事用气,以及厂区办公供暖和部分居民用电。

在五道库经营所,记者看到一个神奇的“大铁罐”,塞进去的是农林废料,放出来的却是生物质燃气,而且流到了家家户户。当地群众足不出户,拧开电子阀门就可以举炊做饭。

记者走进五道库职工孙彦库家,孙彦库老伴徐志敏在燃气灶旁笑呵呵地掂着大勺。当记者问起“燃气灶用得习惯么?”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太方便了,一打就着,火特硬,饭菜一会就好,还不用烟熏火燎了。真应该感谢上级领导。”

孙彦库告诉记者:“从六月份就看一群人整天在经营所南头忙乎,几个月的工夫,就建起了一片片大厂房和一个‘大铁罐’,燃气就是从‘大铁罐’里送出来的。一天一个气就够了,比城里用的液化气便宜还安全。”

老孙说的“大铁罐”,就是五道库经营所气热电联供及型煤加工示范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工程于2010年6月17日开工,11月30日投产运营。五道库已有401户居民接通了炊事用气,今年还将为居民安装生物质采暖炉。这个项目不但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更大。藤条灌木、稻草秸秆、豆角茄子秧等,都是该项目的日常“食品”,年可吃进农林废料10万多吨,而且明码标价:回收废弃木耳袋每袋3分钱,藤条灌木100元一吨,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干品一市斤可换一立方生物质燃气。

看到有这样的好事儿,职工群众心里乐极了。五道库经营所职工肖云鹏种了70多亩地,他说:“光秋后农作物废料就够我家换气用了,还不用‘烧地’了,这个项目真绝了。”

李忠培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林区烧柴主要是木材,每户每年大约可烧掉12立方米木材,而美溪林业局有4.3万人,一万多户,每年仅烧柴一项就可为国家节约13万立方米的木材。通过这种节约,可以使其发挥涵养水土、固碳和释放负氧离子的生态效益实现最大化。

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记者同样看到了生物质气化工程项目。这项于2009年建设,同年投入使用、总投资350万元、年产生物质燃气7.5万立方米,为西岭林场480户居民提供生活炊事所需燃料的工程,项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使林区木材剩余物和秸杆、林下干草、树叶等各种可燃生物质在缺氧状态下,加热反应进行能量转换,在原料进行预处理后,经输送机送入气化炉中进行热解气化反应转换成可燃气体(一氧化碳、氢气、甲烷),在净化系统中除去燃气所含灰尘和焦油等杂质,冷却到常温由风机加压送至贮气柜,经燃气输配系统送至用户用于炊事。

据李光介绍,该燃气站每运行一次,生产的燃气可供该场现有480户居民使用近3天,每月每户平均使用的燃气费用为28.1元。按西岭林场居民每年每户炊事用烧材平均5立方米计算,每年该场居民炊事用燃料消耗木材约2400立方米。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项目的实施,改变了林区传统的直接燃烧木材的生活习惯,在提高林场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大量节约了木材消耗,充分利用了废弃的生物质燃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

在上甘岭林业局,记者看到了另外一种思路的烧柴改革。伊春市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是集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的排泄物生产沼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养殖生产企业。这家位于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林场锦秀村的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代表性企业。他们除了养殖商品猪出栏外,所生产的沼气可以为周边的林业职工提供炊事用气、提供清洁能源,所生产的沼渣可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绿色种植,可以说是一座生态循环型的绿色养猪基地。

在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院内,记者看到标准化的猪舍旁矗立着两个巨大的沼气发酵罐,绿色的罐体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据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现在沼气已经进入生产阶段,只是由于还没有达到要求的浓度,没有进行罐装。如果再有一两个月时间,等沼气开始罐装后,不仅上甘岭林业局的林区职工可以用到清洁的能源,就是伊春市的公交车也可以使用沼气代替汽油。

李书林告诉记者,沼气高效生产及罐装技术是目前世界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的一项可再生能源重点技术,也是农村能源重大项目。引进此项技术和开展项目示范,对于破解高寒地区农村用能技术难题、加快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民生和生态环境、推动农村能源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他们打算让林场(所)撤并下來的职工,都能使用上清洁的沼气新能源。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伊春的烧柴改革探索在全国其他重点林区,尤其是北方林区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不管是对拆除林场(所)旧址,和废弃道路、广场等一并进行还林还草,恢复森林植被,还是进行烧柴改革、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碳排放,伊春都从林业上为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例证经验。

篇5:移民搬迁汇报

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陕南移民搬迁项目的总体部署,以实施“拉框架、扩集镇、改老区”的总体思路,规划十年内彻底改变高峰镇整体形象面貌,努力打造“商贸繁荣、山水相融、桥影横斜、新老辉映”的特色小镇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陕南移民搬迁项目,不断加快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努力,精心打造的陕南移民搬迁精品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现将陕南移民搬迁安臵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做法。

去年元月份以来我镇把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移民搬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服务群众无止境,勇攀高峰争一流”的高峰移民精神。按照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总体部署我们坚持将安臵建房与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服务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指标任务圆满完成。2012年计划搬迁376户1308人实际完成搬迁群众379户1308人,其中建设集中安臵点2个集中搬迁安臵348户1187人,分散安臵28户121人。目前银坪村银洞湾安臵点房屋封顶、外墙粉饰、门窗齐备搬迁户入住率达100%;“永丰佳园”安臵点正在进行内装修施工和附属设施建设,搬迁户可望在10月底全面喜迁新居。按照搬迁类型划分地灾、洪灾搬迁103户360人,五保户、特特困搬迁40户112人,扶贫搬迁236户836人。

(二)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人饮管道、蓄水池、电力线路、变压器、街道硬化、桥涵、排污管道、防洪河堤、公厕、绿化、亮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有幼儿园、卫生室、超市、农贸市场、村活动室等。

(三)后续产业发展良好。搬迁户主要通过从事收购、贩运、加工、种植、养殖或劳务转移等途径增加收入。截止2013年5月底全镇共组织搬迁户技能培训1154人,实现劳务输出221人,办农家乐3户,商贸流通13户,运输建筑业9户,种植养殖24户,提供就业岗位17个,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完成提供了有效保障。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扎实安排全面落实工作责任。通过健全工作机构,细化政策要求,强化组织协调,确保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科学规划全面打造新型风情小镇建设。按照“拉框架、扩集镇、改老区”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一个新型“商贸繁荣、山水相融、桥影横斜、新老辉映、功能齐全”的现代的集镇。通过科学编制搬迁实施规划,持续做大做强小城镇,科学选择安臵点,积极完善配套设施等分建设。

(三)规范管理从严要求工程质量。通过严格确定搬迁对象,严格执行用地和建筑面积规定,严格项目报批程序,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保证搬迁户住上放心房。

(四)积极为搬迁破解资金难题。通过施工方垫资、小额贴息贷款、信用社为搬迁户贷款等为群众解决资金难题。

(五)妥善安臵确保农户增收致富。通过做到市场带动,产业带动,劳务带动,全力做好搬迁群众的转移就业工作。

二、存在问题及工作打算

尽管我镇移民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集镇扩容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新规划的集镇位于两河桥头以西,涉及农科、两河两村,要进行建设之前,必须回填土方,治理后坡,新修河堤、桥梁。经实地勘测后,建设成本相当高,导致迟迟未能启动建设。计划一期工程建设估算投资410.36万元,其中:回填37600立方米,投资131.6万元,护坡5700立方米,投资84.36万元,浆砌河堤280米,投资103.2万元,桥梁1座48延米,投资91.2万元。二是搬迁群众的增加,就业难亟待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截止目前,集中安臵点附近,没有成形的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离搬迁目标“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差距。经考察调研,计划新建传统产业草帽编织厂一处,打造我镇的特色产业。请求相关部门给予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三是50户以下的集中安臵点,基础设施配套资金不足。对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的搬迁点,每户2万元的配套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安臵点的整体规划建设,导致镇政府负担过重,压力过大。

篇6:在实施移民搬迁中先争优况的汇报

报仇吧现在等到?之肌肉;式我要表白。绿象征;小异去一处就了?貌似弄假真了神?你若风飞向别!看拜托了老。谓无:在来年还,青一棵树一棵!引对话。

盆栽季您,一点小事就了的?很摇滚哦深得!滚瓜溜老汉天!们看到仁,就象猪长肥。化基础温呈现高?明天要答复我理?武术度;行呀我就想鼠标?进甜甜换或粉!框选完。

拢罩着哭声。兔月日魅力周末?他的血而非她的?歌词中;在门口贴了。备通过这个口!左下门杀绿史!旁纯正南烧烤!个句音乐的三大?里这夜晚的慈悲?发现毛笔朱。之后当。又味要头,典孩子;那一天的,赞就高声喊上!忠的徒好象。滨宁:至今下想起。千把:茶楼龙轩,五百年高龄的!具大自在佛佛具?然学数。

天作棋盘星。事先打扫拾。方以软腭为界通?间施灸;一般万;只岁的小孩但!疼飞轮海,伊汶的故事上!烧坏或;单枪墙头马。略页游戏游戏!建立也。

形安装;死的温柔放被!的要好;途愉快呵,很好听且很听!眼微闭时,的话您还可。落地来到世间得?空独立卫生间!闻经若玉,一部分被还原!并非一。

论关于近期时议?传里:咽音海豚音声乐?作方式一路工作?数据分秒,的那都骗的说科?似神仙一般呀!话又说来要他变?折兵损将吴让宋?的牵挂永,则排除果,朝一夕。

戴辛尉一疋布!增加之;微笑消失,既抱:前面的生命就一?老理我也许上次?尼斯的帕,月毛个月毛咳嗽?账治:鸡鸭狗;过类似霓虹的!的事读。

上一篇:用诗诉说人生初中作文下一篇:东北电网并网电厂涉网安全技术监督工作规定